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

指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是中華民國臺灣省之省長及省議員與兩個院轄市(臺北市、高雄市)之市長及市議員的直接選舉,於1994年12月3日進行投票 ,中央選舉委員會。此次選舉包括首次進行的臺灣省省長直選與升格為院轄市後首次進行的臺北市市長及高雄市市長選舉,是歷來第一次全臺的一級行政區首長同時普選(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屬二級行政區首長選舉),因而意義重大,但在省市長選舉及省市議員選舉方面皆沒有牽涉到已被虛級化的福建省。.

67 关系: 城市台灣省政府主席吳三連吳梓吳敦義外省人宜蘭縣縣長宋楚瑜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總統府 (台北)中華民國行政區劃中華民國政府市长張俊雄地方自治周百鍊凍省勞動黨 (台灣)福建省 (中華民國)立法委員经济省轄市眷村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辖市直接选举首都高玉樹高雄市高雄市市長高雄市議會謝長廷趙少康黨外黃大洲黃復興黨部黃啟瑞臺北市臺北市市長臺北市議會臺灣臺灣省臺灣省諮議會臺灣省政府主席陳定南陳水扁林豐正李登輝民主進步黨...民進黨民意代表朱高正新黨施鐘响政治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5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60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6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9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199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2002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2006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2010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扩展索引 (17 更多) »

城市

城、市、都、城市或都市是為人口较為稠密、工商業較為發達的地区,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機能分區,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城市中有楼房、街道和公園等基礎建設。 一般而言城市會有較完善的公共卫生設備、公用事業、土地規劃、住宅及運輸系統。密集的開發方便人們的互動,也便於商業活動的進行。大都市一般會有對應的郊區及卧城。大都市一般也都有其市区,許多人住在郊區,每天通勤到市区上班。若一個城市已擴展到其他都市接壤,此一區域就會形成集合城市。.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城市 · 查看更多 »

台灣省政府主席

#重定向 臺灣省政府主席.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台灣省政府主席 · 查看更多 »

吳三連

吳三連(),臺灣政治人物、報人。臺南學甲人,東京商科大學(今一橋大學)畢業。日治時期曾當過《每日新聞》記者、參與《台灣新民報》。戰後出任國大代表、臺北市長、臺灣省議會議員,為日治時期與戰後臺灣政治民主化運動、臺灣本土化運動、及社會運動的重要先驅人物。 吳三連亦曾參與創辦台南紡織及《自立晚報》,在臺灣教育上,吳三連也是南台工專(今南台科技大學)、天仁工商、延平中學等三所學校之共同創辦人。.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吳三連 · 查看更多 »

吳梓

吳梓(),台灣政治人物,臺北平溪人,生長於瑞芳九份,曾任立法委員,是首先提出「中國國民黨台灣化」與「台灣優先」論述的重要人物之一。.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吳梓 · 查看更多 »

吳敦義

吳敦義(),現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行政院院長、中國時報記者、大都市建設副董事長,臺灣本省人。出生於臺中縣南投區草屯鎮,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曾任報社主筆,負責臺北市政專欄,能言善道,於1973年獲中國國民黨推薦參選臺北市議員並當選,開啟從政之路。1981年被國民黨徵召返鄉參選南投縣長,成為最年輕的地方首長。 在1990年任高雄市長,並於1994年首次民選市長連任,任內在1990-1998年,多次強力批評中央政府「重北輕南」的政策,頻頻為高雄人叫屈。;2002年返鄉參選南投縣立法委員,連續三屆當選;2009年擔任行政院院長,為馬英九總統任內任期最長的行政院長;2011年6月受馬英九總統認同,成為第十三任副總統候選人,並於2012年5月20日宣布就職。此外,吳敦義曾擔任中國國民黨臺北市黨部主委、中國國民黨中常委、中央評議委員團主席、秘書長、第一副主席至代理主席等。2017年1月9日宣布參選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以破14萬票第一輪出線當選。.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吳敦義 · 查看更多 »

外省人

外省人,字面意義為來自別的省份的人,這個稱呼起源於籍貫觀念。在华语圈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使用较为广泛。.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外省人 · 查看更多 »

宜蘭縣縣長

本條目列出歷任的民選宜蘭縣縣長。.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宜蘭縣縣長 · 查看更多 »

宋楚瑜

宋楚瑜(),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生於中華民國湖南省湘潭縣,現任親民黨主席,獲聘為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臺北市政府首席顧問,2016年起擔任。1979至1984年擔任行政院長蔣經國英語秘書,後陞任行政院新聞局長一職。蔣經國總統逝世,宋協調支持及反對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的派系,扮演安定國家的重要角色。此外,臺灣省政府精簡前,宋於1994至1998年曾任臺灣唯一的民選省長。 2000年選舉,首度參選總統以些微之差未能勝選。2004年選舉,以副總統候選人的身分與連戰搭配以些微之差未能勝選。2012年選舉,再度參選總統取得2.77%的選票未能勝選。2016年選舉,三度參選總統並與民國黨主席徐欣瑩搭配取得12.84%的選票未能勝選。.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宋楚瑜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府 (台北)

#重定向 總統府 (臺灣).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中華民國總統府 (台北)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目前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及《地方制度法》來規範行政區劃制度。如按照現行法律定義區劃層級,一級行政區為省、直轄市,二級行政區為縣、市,三級行政區為鄉、鎮、縣轄市(僅限臺灣省)、區,四級行政區為村、里,五級行政區則為鄰 。 依照1999年制定之《地方制度法》規定,一、二、三級行政區具有公法人地位,四、五級行政區則為附屬於上級行政區的編組單位,不具有公法人身分。而具有實施地方自治功能之行政區(公法人)稱為「地方自治團體」,目前包括直轄市、縣、市與鄉、鎮、縣轄市。省原為地方自治團體,在《地方制度法》施行後被剔除,成為不具公法人身分的行政區單位;省政府原直接監督縣與市的地方自治,改為受行政院指揮下監督其境內縣市的地方自治,但在部分法律與戶籍、國民身分證等政府文書上全稱依然是使用「○○省○○縣(市)」。此外,行政院為了便於地方民眾接洽中央業務,增設3個派出機關「區域聯合服務中心」,由各部會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取代省政府原有之功能。由於直轄市、縣、市為最主要的行政區劃及基層政權單位,因而常合稱為「縣市」。.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中華民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市长

市長(英語對應詞:Mayor,出自拉丁文「māior」,「較大的」的意思)是近現代城市或市鎮中最高行政首長的職稱。 在許多政府系統裡,市長是由市民選出為一個城市最高行政長官、或為一個儀式的職務。市長這個名稱在全世界各個地方依據當地的法律有不同職責和權力,也因各個地方而有不同意義。.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市长 · 查看更多 »

張俊雄

張俊雄(),臺灣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第17、21任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張俊雄 · 查看更多 »

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在中文里可能指:.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地方自治 · 查看更多 »

周百鍊

周百鍊(),臺灣醫師、政治人物。日治時期生於臺北,出身本地的臺北周家望族,臺北高等學校卒業。日本長崎醫科大學學士,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1950年至1954年擔任臺北市議會議員。1957年起擔任臺灣省政府委員,1961年以臺灣省政府委員代理臺灣台北市長,1963年卸任。1964年,曾代表國民黨與黨外大將高玉樹競選臺北市長,由高氏勝出。1969年監察院增額監察委員改選,周百鍊當選監察委員,後擔任監察院副院長近十年,任內整飭公家風紀,策進行政效能,頗有貢獻。 Category:監察院副院長 Category:第一屆監察委員 Category:台北市市長 Category:臺灣省政府委員 Category:第2屆臺灣省臨時議會議員 Category:第2屆臺北省轄市議員 Category:第1屆臺北省轄市議員 Category:中國國民黨黨員 Category:台北市政治人物 Category:臺灣內科醫師 Category:臺灣軍醫師 Category:九州大學校友 Category:長崎大學校友 Category: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友 Category: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校友 Category: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校友 Category:萬華人 B百.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周百鍊 · 查看更多 »

凍省

#重定向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凍省 · 查看更多 »

勞動黨 (台灣)

#重定向 勞動黨 (臺灣).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勞動黨 (台灣) · 查看更多 »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簡稱「閩」,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目前僅由金門與連江(馬祖)兩縣,以及原屬莆田縣的烏坵鄉(今託金門代管)所組成和原屬长乐县的白犬列岛(莒光乡)(今託連江代管),緣此其常被稱為「金馬地區」。金馬地區是中華民國政府作為在中國大陸擁有主權的意義與象徵。在政府用語中亦將臺澎金馬稱作「臺閩地區」,即示為實質統治之臺灣與福建二省之地區。 因國共內戰爆發,中華民國國軍節節潰敗於中共解放軍。鑒於形勢,福建省政府自1949年8月隨國軍從福州市遷駐金門。韓戰爆發後,解放軍曾多次進攻該地而未捷,而國軍亦無能力反攻。進而形成福建由兩政治實體割據一方的格局。1956年7月因為實施戰地軍政指揮,福建省政府精簡化並遷至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1996年1月15日遷回金門辦公,省政府維持原精簡化之編制,且不設省議會。 福建省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省份,概念上為「大陸福建」與「金馬福建」,前者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統治,設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後者由中華民國實質統治,設立福建省政府。 由於金門西距廈門島不到10公里,而東距台灣島則有277公里。因此中華民國政府於2001年元旦起實施金馬小三通,金馬地區開始展開與大陸小規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郵。.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福建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立法委員

#重定向 立法院#立法委員.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立法委員 · 查看更多 »

经济

經濟是指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另一涵意是隐藏的不平等的欲望交换,經世濟民是和諧的分配不平等化。而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即稱為經濟學。.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经济 · 查看更多 »

省轄市

省轄市为地方行政单位,即省管轄的建制市,可以指:.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眷村

眷村是指台灣自1949年起至1960年代,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至台灣後,政府機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不過,有部份人廣義認定眷村也包含榮民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隨著歷史的演進,眷村也成為臺灣文化與臺灣歷史裡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文化資產。 此外,駐台美軍軍官、士官及其家屬在台的宿舍,亦有「眷村」之稱。例如台中市美村路,街名便來自「美軍眷村」的簡稱。.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眷村 · 查看更多 »

直轄市 (中華民國)

轄市是中華民國之第一級行政區劃,與省平級,行政院直轄;根據《地方制度法》的規定,在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置之。目前共設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俗稱「六都」。 直轄市之下設區,屬於第三等級(鄉級)行政區劃,而直轄市與區之間不設第二等級(縣級)的行政區劃;這是沿用民國19年(1930年)頒布的《市組織法》之規定,但臺北市曾管轄的陽明山管理局為唯一的例外。區之下設里,里之下再設有鄰。.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直轄市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直辖市

轄市是許多单一制国家的一级行政区之一,多設置於城市地區。此名稱主要由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鮮、韩国、越南等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採用。其字面上的意義为:直接由中央政府所管轄、建制的都市。.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直辖市 · 查看更多 »

直接选举

接選舉(Direct election),簡稱直選,即政府首腦或立法機關的議員由民眾直接選舉產生。選民可以直接以一人一票的方式,投票予他們喜歡的參選人。至於決定當選者則要依據不同的選舉方式。一般而言以得到較多數選票者勝或以兩局制先行淘汰部份參選者。相對概念為間接選舉。現時直接選舉主要出現在總統制國家,議會制國家多為間接選舉。值得注意的是,直接選舉不一定代表制度較間接選舉更為民主。.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直接选举 · 查看更多 »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首都 · 查看更多 »

高玉樹

玉樹(),臺灣臺北市興雅庄車層(今屬大安區延吉街)人,政治人物,早稻田大學機械學士,在臺灣戒嚴時期曾以黨外身份兩度當選民選臺北市(省轄市)市長,任期總計六年餘,而於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又出任第一任官派臺北市(直轄市)市長,任期近五年,對臺北市市政貢獻極多。臺北市長卸任後歷任交通部部長、政務委員、總統府資政。.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高玉樹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市長

市市長是高雄市行政首長,綜理市政,由20歲以上的高雄市市民普選產生,每4年選舉一次,並且同時進行市議員選舉。市長任期4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以下列出歷任高雄市(合併後直轄市)市長,並溯及日本殖民時代的高雄市(州轄市)役所之首長(高雄市尹、高雄市長)和戰後的高雄市(省轄市)市長、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市長。 現任高雄市代理市長為許立明。.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高雄市市長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議會

市議會是高雄市的最高立法機關,位於鳳山區國泰路上。現行高雄市議會係於2010年12月25日由原 高雄市議會 與 高雄縣議會 合併改制而成。目前為合併改制後第二屆議會,現任議長為民主進步黨籍的康裕成,副議長為民主進步黨籍的蔡昌達。.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高雄市議會 · 查看更多 »

謝長廷

謝長廷(),臺灣政治人物、律師、外交官。生於臺北市延平區打鐵街(今大同區赤峰街,屬大稻埕)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民主進步黨的創黨十人小組之一,也是民主進步黨黨名命名者、黨綱起草人。現任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法律上的官銜為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曾任臺北市議員、立法委員、高雄市市長與行政院院長。 根據謝家族譜,謝長廷的祖籍是漳州府詔安縣,和陳水扁、李應元等人為同鄉。而謝長廷有幾位女性祖輩,族譜上載明出生地是「番社」,因此推斷謝長廷有臺灣原住民族的血統郭瓊俐,《》(台北,布克文化,2005),p48~49。 2007年擔任民進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總統候選人,2008年總統大選中敗選後,隨即宣佈退出政壇界,並創設成立台灣維新基金會。謝長廷在兩岸關係上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為一個中國,不能迴避這個憲法各表的問題,行政院院長任內也提出「和解共生」的理念。。.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謝長廷 · 查看更多 »

趙少康

趙少康()是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及媒體工作者,生於基隆市,籍貫河南涉縣(後改隸河北)。曾任臺北市議會議員、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立法委員等職,在臺灣政壇曾有「政治金童」的稱號。1994年代表新黨參選臺北市市長選舉,敗於民主進步黨籍的陳水扁。之後投入媒體界,曾任飛碟電台董事長,現為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並在中廣流行網與TVBS主持政論節目。.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趙少康 · 查看更多 »

黨外

外可以指:.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黨外 · 查看更多 »

黃大洲

黃大洲(),祖籍福建漳州,生於臺南州新化郡善化庄小新營(今臺南市善化區),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國立臺灣大學畢業,與李登輝有師生之誼,在1971年獲得美國康乃爾大學農經學博士。其仕途屢經前總統李登輝提拔,先後出任臺灣省政府秘書長、臺北市政府秘書長等職。1990年5月代理臺北市長,當年10月經台北市議會同意後正式出任市長。是到目前為止最後一位官派直轄臺北市市長。 1994年代表中國國民黨競選(直轄市首任民選)臺北市長落敗。其後,歷經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中華奧會主席等要職。卸任奧會主席後,返鄉重拾農經學專長,於台南市善化區經營草莓園,並試驗「高架草莓栽培法」培育成功,使得草苺可以生長在架上,不必彎腰拾採,另外現亦於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擔任教授。.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黃大洲 · 查看更多 »

黃復興黨部

黃復興黨部為中國國民黨昔日的特種黨部之一,也是中國國民黨目前唯一的專業黨部,其正式名稱為「國軍退除役人員」黨部,一般咸以其代號「黃復興」稱之。黃復興黨部成員包括退役官兵及其眷屬,以及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事業機構成員,由於其成員占黨員比率高與高投票率,有左右黨內選舉及國民黨初選的影響力。.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黃復興黨部 · 查看更多 »

黃啟瑞

黃啟瑞(),字青萍,本籍台灣台北,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法科畢業。 1950年11月至1955年1月間,擔任台北市議會第一、二屆議長。1957年4月當選第3屆(第6任)臺北市(省轄市)市長,同年6月上任。1960年,連任第4屆(第7任)臺北市(省轄市)市長。 1961年,因涉嫌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購料舞弊案及南京東路市民住宅舞弊案,被停職。1963年12月經判決無罪後復職,1964年卸任。卸任後創辦台灣綠藻工業公司並擔任董事長。 其子黃書瑋曾任增額國民大會代表、增額立法委員。其外甥女為素人畫家謝招治。 1967年,雕塑家蒲添生將其製作的銅雕名作「駿馬」送給黃啟瑞;但於1977年,又將「駿馬」借回參考,一直未將其歸還黃啟瑞,但始終記掛在心。2014年11月,蒲添生之子蒲浩明、蒲浩志將「駿馬」交還黃啟瑞之子黃書瑋。.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黃啟瑞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市長

臺北市市長是中華民國臺北市的行政首長。該職務起源於大正九年(1920年),臺北州臺北市成立時置市尹一人,由官方派任,另設有市助役輔助市尹。昭和十五年(1940年)改稱市長,增添一名市助役。1945年臺灣戰後時期開始,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置市長一人,薦任或簡任,綜理全市行政。1951年改為市公民選舉產生,任期3年,連選得連任一次,1960年任期延長為4年。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市長改由行政院派任。至1994年院轄市改制為直轄市,市長復由市公民選舉產生。 目前臺北市政府置市長一人,對外代表臺北市,綜理市內行政,由市公民選舉產生,任期4年,連選得連任一次。置副市長三人,由市長任命,協助市長處理市政,比照簡任十四職等。 置秘書長一人,由市長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免。另置副祕書長、參事、技監、顧問、參議,同由市長任免。.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臺北市市長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議會

臺北市議會是中華民國首都臺北市的最高立法機關,也是全市首要的民意機關。.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臺北市議會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

臺灣省,簡稱「臺」,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全省劃分為11縣、3市,範圍為臺灣本島(不含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直轄市)、澎湖群島,以及鄰近臺灣本島之離島。全省面積佔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的69.38%,而人口則佔總人口的30.68%。 臺灣之建省,可追溯至大清光緒13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臺灣省。中華民國臺灣省於民國34年(1945年)設立時,其範圍包含了臺灣全島及離島與澎湖列島。民國87年(1998年)12月20日起,臺灣省政府因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而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正式凍省(虛級化)。民國99年(2010年),因五都改制,使基隆市變成該省的外飛地,因此也是該省自民國38年(1949年)底國府遷臺以來,第一個在同一塊陸域土地上擁有飛地的省份。其中彰化縣為該省第一大縣、新竹市為該省第一大市。.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臺灣省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諮議會(簡稱省諮議會)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省政諮詢機關,位於臺中市霧峰區,其前身為「臺灣省議會」,乃臺灣實施精省前的最高民意機關。在立法院於1992年全面改選前,1954年起實行地方自治,臺灣省議會議員直選是臺灣民眾可以參與到的民意機關常態選舉中位階最高者。 1998年精省後,其主要工作為管理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省議會時期之檔案、公報、議事錄以及地方自治事務研究發展。 目前,臺灣省議會原址已命名為「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除了臺灣省諮議會之外,立法院中部辦公室與議政博物館亦位於園區內。.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臺灣省諮議會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政府主席

臺灣省政府主席(通常簡稱為臺灣省主席、內部簡稱省府主席)是中華民國臺灣省最高行政首長,同時為臺灣省政府的主官,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負責掌理省政府轄屬的各項政務。此官職起始於1947年5月16日,曾自1994年12月21日起改制為臺灣省省民直選之臺灣省省長,法定任期四年;其後因精省實施,1998年12月21日起再復此職。.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臺灣省政府主席 · 查看更多 »

陳定南

陳定南(),臺灣政治家,出身宜蘭縣三星鄉。前宜蘭縣縣長、立法委員、中華民國法務部長。陳定南當縣長時,甚勤於政務,約僱稽查員全天候取締水泥廠汙染,宜蘭縣空氣汙染因而改善。這項首創的計畫,使蘭陽平原青天再現,也使他贏得「青天縣長」的美譽。法務部長任內製作「人人扮青天、家家反賄選」的反賄宣導短片,加以其個性嚴明,得「陳青天」之稱號。.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陳定南 · 查看更多 »

陳水扁

陳水扁(),暱稱阿扁(tl),生於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南縣官田鄉西庄村(今臺南市官田區西庄--),海商法律師出身,第十、十一任中華民國總統(2000年-2008年)。歷任民主進步黨主席、臺北市議會議員、立法委員、臺北市市長等職。由於涉及龍潭購地案而被判刑20年,三審定讞發監執行,2015年1月5日核准暫時出獄,保外就醫至今。實際上結束其長達六年的监禁。 陳水扁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以39.3%得票率當選為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的直接民選總統,结束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五十五年的長期執政,並於就職演說上提出四不一沒有;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他取得50.11%的得票率,以0.22%差距獲得連任。任內推動一邊一國、台灣正名運動以及台灣入聯運動,在經貿方面則採用「南向政策」的經貿架構。.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陳水扁 · 查看更多 »

林豐正

林豐正(),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今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畢,2001年獲第一屆國立臺北大學傑出校友。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籍。曾任台北縣長、內政部長、交通部長、國民黨秘書長、國民黨副主席等職。.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林豐正 · 查看更多 »

李登輝

李登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前中華民國總統,生於日本台湾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源興居」(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福佬客家人。 李登輝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首位全國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以及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因其為落實臺灣民主改革之重要領袖,而被《時代》杂志稱為「民主先生」。在臺灣,傾向獨派的媒體常暱稱他為「阿輝伯」(台語的「阿」字表示親切)。李的功過及評價具爭議。支持者稱他為「臺灣之父」,與曾被稱為「臺灣之子」的陳水扁對比,認為其對台灣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反對者則批評其兩岸政策及民主改革,不滿其提出特殊兩國論造成兩岸關係緊張與開放民主直選造成國民黨失去長期政權。.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李登輝 · 查看更多 »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民主進步黨 · 查看更多 »

民進黨

#重定向 民主進步黨.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民進黨 · 查看更多 »

民意代表

民意代表,又称为議員、代議士,是由人民選出、於議會等各種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政治權利的公職人員。按照字面意思解釋,是指代表多數人的意思,也等同於群眾的意見領袖。在現代的代議制度中,人民藉由選舉選出民意代表,來行使間接民主的權利。.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民意代表 · 查看更多 »

朱高正

朱高正,台灣雲林縣人,暱稱民主戰艦,中華民國前立法委员,民主進步黨早期代表性政治人物之一。 朱高正雖然是民進黨的創黨人之一,但他因反對台灣獨立運動及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而退出民進黨,之後出走創立中華社會民主黨,但屢次參選均慘敗,後加入新黨,最終被新黨開除。.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朱高正 · 查看更多 »

新黨

新黨是中華民國一個統派政黨,前身為中國國民黨在立法院的改革派次級問政團體新國民黨連線,1993年因反對時任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而退出國民黨自立。1994年新黨以制衡兩大黨為號召,與第三勢力結盟,同年12月與中華社會民主黨合併,於1995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獲得122萬票,成為當時具有關鍵影響力的第三大黨,並在1996年與民主進步黨結盟,推動二月政改。 2008年不分區立委選舉,新黨在區域立委與國民黨合作,得票升至4%。2012年不分區立委選舉,因親民黨的選票瓜分導致新黨得票腰斬,得票率不足1.5%。2016年不分區立委選舉,新黨獲得510,074票,占總票數的4.18%,回升至第五大黨,雖仍未取得國會席次,但可獲得政黨補助款。新党現有臺北市議員2席。 新党主張清廉制衡、公義均富、族群和諧、國家統一,在中國實現民族統一、民權自主、民生均富的三民主義新中國。.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新黨 · 查看更多 »

施鐘响

施鐘响(),生於台灣台南縣將軍鄉(今台南市將軍區),政治人物,曾任高雄市議員、台灣省第六屆省議員、第一屆與第二屆增額監察委員。.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施鐘响 · 查看更多 »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政治 · 查看更多 »

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是臺灣戰後時期地方自治的開始,在蔣中正於1950年3月宣布「復行視事」回任總統、6月韓戰爆發後,即由留學美國的政治學博士、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吳國楨推動。這項選舉也是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於1947年3月7日向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提解決問題之《三十二條處理大綱》中政治方面根本處理的要求之一「縣市長於本年六月以前實施民選」的遲來回應。 這項全臺首屆縣市長選舉將臺灣省各縣市分成八期辦理,共選出縣市長21人,任期3年。投票作業於1950年8月12日至1951年7月29日期間在全臺灣省各地投票所進行,投票率高達79.6%。最後,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花蓮縣縣長選舉由中國民主社會黨的楊仲鯨勝出,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等3席由無黨籍人士贏得,而其餘17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不少這次選舉的當選人與參選人成了各縣市地方派系形成的代表人物。 這是繼日治時期1935年與1939年的臺灣頭兩次地方選舉後再度舉行以全臺為規模之選舉,也是第一次不限資格的普選,自此定期舉行的改選與1954年起的臺灣省議會議員選舉也為爾後的黨外運動提供平台,奠定了日後1969年首次國會議員增補選、1991年-1992年國會在臺全面定期改選、1994年首次省長暨直轄市長選舉、1996年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直接民選、2004年公民投票等民主化進程的基礎。.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 查看更多 »

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二屆縣市長選舉,與1954年中華民國臨時省議員選舉合併辦理,同時於1954年5月2日舉行投票。本屆選舉共選出臺灣省當時21個縣市的行政首長,但並沒有牽涉到仍由中華民國政府部份管轄的浙江省(大陳地區)、及福建省(金馬地區)。 最後,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臺北市市長選舉、嘉義縣縣長選舉分別由無黨籍人士高玉樹及李茂松勝出,其餘19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 查看更多 »

195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5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三屆縣市長選舉,與1957年臺灣省臨時省議員選舉合併辦理,同時於1957年4月21日舉行投票。本屆選舉共選出臺灣省當時21個縣市的行政首長,任期3年,但並沒有牽涉到實施戰地政務的 福建省。 最後,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除了臺南市市長選舉由無黨籍人士葉廷珪勝出之外,其餘20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195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 查看更多 »

1960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60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四屆縣市長選舉,與1960年臺灣省議員選舉合併辦理,同時於1960年4月24日舉行投票。本屆選舉共選出臺灣省當時21個縣市的行政首長,任期4年,但並沒有牽涉到實施戰地政務的 福建省(金馬地區)。 最後,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基隆市市長選舉、高雄縣縣長選舉分別由中國民主社會黨的林番王 、及無黨籍人士余登發勝出,其餘20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1960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 查看更多 »

196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6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五屆縣市長選舉,與1964年中華民國省議員選舉合併辦理,同時於1960年4月24日舉行投票。本屆選舉共選出臺灣省當時21個縣市的行政首長,任期4年,但並沒有牽涉到實施戰地政務的 福建省(金馬地區)。 本次選舉是《自由中國》雜誌社嘗試籌組中國民主黨遭國民黨打壓後的首次縣市長選舉。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一度沉寂的在野人士在本次選舉頗有斬獲,曾參與組黨的高玉樹及葉廷珪分別取得臺北市及臺南市執政。以政黨分析, 中國民主社會黨、及中國青年黨分別取得基隆市及臺東縣的執政權,臺北市、臺南市等2席則由無黨籍人士贏得,其餘17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196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中華民國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於1992年12月19日舉行,選出第二屆立法委員共計161席,包含119席區域立法委員、6席原住民立法委員,30席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和6席僑選立法委員。此次選舉也是在1948年舉行的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後,中華民國首次的國會議員全面改選,因此本屆選舉又被稱為全民改選、國會全面改選等。 由於立法院在臺灣政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朝野14個政黨共推出403位候選人,角逐161席立法委員,競爭非常激烈。選舉結果,國民黨以過半票數獲得102席,而民進黨得票率則首次超過三成,並獲將近立法院總席次三分之一的51席。另外,中華社會民主黨獲1席,無黨籍人士獲7席,其餘參選之政黨未取得席次。然而,國民黨在臺北市、新竹市、嘉義市及金門縣,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嚴重挫敗。 本次選舉並發生中國國民黨候選人作票遭判處有期徒刑的歷史紀錄。.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199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於1996年3月23日舉行,是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一次總統、副總統的公民直選,也是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後的第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為繼1993年新加坡總統選舉之後,華人地區第二個、兩岸四地第一個以直接選舉的方式產生國家元首。當屆選舉共有四組候選人參選,雖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面臨部分黨員出走參選,但在當時發生台海飛彈危機的推波助瀾下,最終投票率為76.04%,由中國國民黨提名的李登辉、連戰當選,於同年5月20日於台北市總統府就職中華民國第九任正、副總統。.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199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是中華民國的兩個直轄市(臺北市、高雄市)之市長及市議員進行全面改選的選舉,於1998年12月5日進行投票。由於此次選舉具有2000年總統大選前哨戰的重大意義,故各政黨都傾全黨之力進行輔選,再加上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兩黨候選人皆實力相當,以致選戰極為激烈,選情一直到投票前一天仍混沌不明;最後,兩市現任市長均以不大的差距落選,其中國民黨高雄市長吳敦義以四千票之差未能連任更令眾人跌破眼鏡。此次選舉與199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同為民進黨在2000年總統大選的中央政府政黨輪替奠定基礎。.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199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2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2002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是中華民國的兩個直轄市(臺北市、高雄市)之市長及市議員進行全面改選的選舉,於2002年12月7日上午8點至下午4點進行投票。此次選舉被視為2004年總統大選前哨戰,以及時任總統陳水扁的信任投票。最後,國民黨籍的臺北市長馬英九、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謝長廷雙雙獲得連任,維持「北藍南綠」的基本政治形勢。.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2002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6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2006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台北市及高雄市)之市長及市議員進行全面改選的選舉。該次選舉訂於12月9日投票。在此之前,候選人使出渾身解數,希望集中選票,謀求勝選。這場選舉是2005年中華民國三合一選舉以後,台灣政壇再一次受到關注的選舉,最後中國國民黨及民主進步黨分別保住各自執政的北高兩市。.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2006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0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2010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下列為該次選舉於各直轄市的正式名稱:.

新!!: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2010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1994年中華民國省長暨省議員與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1994年中華民國臺灣省省議員與直轄市市議員選舉1994年中華民國臺灣省省長與直轄市市長選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