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SN 1961V

指数 SN 1961V

SN 1961V是一顆異常的超新星事件,是類似超新星的假超新星。這顆潛在的冒名者在1964年首度被弗裡茨·茲威基檢出,SN 1961V出現在距離大約9.3 Mpc(3千萬光年)遠的星系NGC 1058。不像許多的超新星,它的祖恆星類似海山二,是顆非常大且亮的藍色恆星。估計其祖恆星的質量高達2,000太陽質量,但這很可能是被高估了。如果SN 1961V不是一顆超新星,它最有可能是高光度藍變星的一次極端的大爆發。 SN 1961V的爆炸,以2,000Km/s的速度將殘骸向外拋出,這比大多數超新星的速度慢得多。它的光變曲線,與逐步攀升至最大光度,相較於一般超新星也不相同。這個不尋常的光度曲線導致它被懷疑是其他的事件。如果這顆恆星還存在者,它將被標誌為假超新星,而不是一顆真正的超新星SN 1961V。哈伯太空望遠鏡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使用者,一直在試圖確定其祖恆星是否還存在。但是,此一事件的碎片遮蔽了這個區域,和阻礙了這些觀測的企圖。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Christopher Kochanek已經將此一事件和超新星SN 2005gl比對,建議類似於SN 2005gl的前超新星質量損失可以解釋擴張的低速度。Kochanek的小組經過分析,強烈的認為SN 1961V是一顆正的超新星。幾乎在同一時刻,另一個團隊檢測到一顆高度明亮的藍色恆星存在於這顆超新星的殘骸現場,然而他們不能排除這顆是爆炸後倖存的伴星。.

13 关系: 假超新星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太阳质量哈勃空间望远镜光年秒差距高光度藍變星超新星英仙座NGC 1058SN 2005glUniverse Today海山二

假超新星

假超新星有時也稱為第五型超新星,是類似海山二的,和高光度藍變星(LBV)的巨大噴發現象。.

新!!: SN 1961V和假超新星 · 查看更多 »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缩写为SST),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2003年发射的一颗红外天文卫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空间望远镜。.

新!!: SN 1961V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太阳质量

太阳质量(符號為)是天文学上用于测量恒星、星团或星系等大型天体的质量单位,定义为太阳的质量,约为2×1030千克,表示为: 1个太阳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3000倍。 太陽質量也可以用年的長度、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天文單位和萬有引力常數(G)的形式呈現: 現在,天文單位和萬有引力常數的數值都已經被精確的測量,然而,還是不太常用太陽質量來表示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或聯星的質量;只在大質量天體的測量上使用。現今,使用行星際雷達已經測出很準確的天文單位和" G ",但是太陽質量在習俗中仍然繼續被當成天文學歷史上未解的謎題來探究。.

新!!: SN 1961V和太阳质量 · 查看更多 »

哈勃空间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是以天文學家愛德溫·哈伯為名,在地球軌道的望遠鏡。哈勃望远镜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美国马里兰州的霍普金斯大学内)的指令并将各种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回地球。由于它位于地球大氣層之上,因此獲得了地基望遠鏡所沒有的好處:影像不受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絕佳,且无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於1990年發射之後,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它成功弥补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許多天文学上的基本問題,使得人类对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此外,哈勃的超深空視場则是天文學家目前能獲得的最深入、也是最敏銳的太空光學影像。 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康普頓γ射線天文台、錢德拉X光天文台、史匹哲太空望遠鏡都是美國太空總署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一部分。哈勃空间望远镜由NASA和ESA合作共同管理。.

新!!: SN 1961V和哈勃空间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光年

光年(light-year)是長度單位之一,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9.46兆千米(9.46千米或英里。 光年一般用於天文學中,是用來量長度很長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 天文學中另三個常用的單位是秒差距、天文單位與光秒,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一天文單位為149,597,870,700公尺,一光秒是光一秒所走的距離為299,792,458公尺。 例如,世界上最快的飛機可以達到每小時1萬1260千米的時速(2004年11月1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飛機最高速度紀錄是1萬1260千米/小時),依照這樣的速度,飛越一光年的距離需要用9萬5848年。而常見的客機大約是885千米/小時,這樣飛行1光年則需要122萬0330年。目前人造的最快物體是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極軌道的朱諾號(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最高速度為73.61千米/秒(即約26萬5000千米/小時),這樣的速度飛越1光年的距離約需要4075年的時間。.

新!!: SN 1961V和光年 · 查看更多 »

秒差距

差距(parsec,符號為pc)是一個宇宙距離尺度,用以測量太陽系以外天體的長度單位。1秒差距定義為某一天體與1天文單位的為1時的距離,但於2015年時被重新定義為一個精確值,為天文單位。1秒差距的距離等同於3.26光年(31兆公里或19兆英里)。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大約為。絕大多數位於距太陽500秒差距內的恆星,可以在夜空中以肉眼看見。 秒差距最早於1913年,由英國天文學家提出。其英語名稱為一個混成詞,由「1角秒(arcsecond)的視差(parallax)」組合而來,使天文學家可以只從原始觀測數據,就能夠進行天文距離的快速計算。由於上述部分原因,即使光年在科普文字與日常上維持優勢地位,秒差距仍受到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的喜愛。秒差距適用於銀河系內的短距離表述,但在描述宇宙大尺度的用途上,會將其加上詞頭來應用,如千秒差距(kpc)表示銀河系內與周圍物體的距離,百萬秒差距(Mpc)描述銀河系附近所有星系的距離,吉秒差距(Gpc)則是描述極為遙遠的星系與眾多類星體。 2015年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B2決議文,將絕對星等與進行標準定義,也包含將秒差距定義為一個精確值,即天文單位,或大約公尺(基於201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對於天文單位的精確國際單位制定義)。此定義對應於眾多當代天文學文獻中對於秒差距的小角度定義。.

新!!: SN 1961V和秒差距 · 查看更多 »

高光度藍變星

光度藍變星也稱為劍魚座S型變星,是非常亮、藍的超巨星變星,以最亮的大麥哲倫雲的劍魚座S為名,做為此類型的代表。它們是非常罕見的,在光度上展現出長而緩慢的變化,間歇的會有造成實際質量損失的爆發。 高光度藍變星的亮度是太陽的百萬倍,質量可以高達太陽的150倍,接近恆星質量的理論上限,使它們都列名在宇宙中最亮、最熱和釋放最多能量的恆星表中。如果它們是如此的巨大,它們的重力將無法與輻射壓力平衡,並且使他們各別成為極超新星。對它們來說,由於它們的恆星風持續的拋出質量,使恆星質量不斷減少,因此它們幾乎無法達成流體靜力平衡。也因為這個原因,在這樣的恆星周圍經常都有由它們的爆發產生的星雲圍繞著;海山二是最接近和最佳的研究例子。因為它們的高質量和高光度,它們的生命期非常短- 只有數百萬年。 目前的理論認為高光度藍變星是在大質量恆星演化的階段中需要流失大量質量的過程。它們在爆炸成超新星之前可能會演變成沃爾夫-拉葉星。如果一顆這種恆星損失的質量不夠多,它也許會成為一種威力特別大的不穩定對超新星。 現在所知宇宙中最亮和最熱的恆星之一LBV 1806-20,就是一顆高光度藍變星。.

新!!: SN 1961V和高光度藍變星 · 查看更多 »

超新星

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而期间内一颗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可以与太阳在其一生中辐射能量的总和相當。恒星通过爆炸会将其大部分甚至几乎所有物质以可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抛散,并向周围的星际物质辐射激波。这种激波会导致形成一个膨胀的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壳状结构,这被称作超新星遗迹。超新星是星系引力波潛在的強大來源。初級宇宙射線有很大的比例來自超新星 。 超新星比新星更有活力。超新星的英文名稱為 supernova,nova在拉丁語中是“新”的意思,這表示它在天球上看上去是一顆新出現的亮星(其實原本即已存在,因亮度增加而被認為是新出現的);字首的super-是為了將超新星和一般的新星有所區分,也表示超新星具有更高的亮度。超新星這個名詞是沃爾特·巴德和弗裡茨·茲威基在1931年創造的。 超新星可以用兩種方式之一觸發:突然重新點燃核融合之火的簡併恆星,或是大質量恆星核心的重力塌陷。在第一種情況,一顆簡併的白矮星可以透過吸積從伴星那兒累積到足夠的質量,或是吸積或是合併,提高核心的溫度,點燃碳融合,並觸發失控的核融合,將恆星完全摧毀。在第二種情況,大質量恆星的核心可能遭受突然的引力坍縮,釋放重力位能,可以創建一次超新星爆炸。 最近一次觀測到銀河系的超新星是1604年的克卜勒之星(SN 1604);回顧性的分析已經發現兩個更新的殘骸 。對其它星系的觀測表明,在銀河系平均每世紀會出現三顆超新星,而且以現在的天文觀測設備,這些銀河超新星幾乎肯定會被觀測到 。它們作用的角色豐富了星際物質與高質量的化學元素。此外,來自超新星向外膨脹的激波可以觸發新恆星的形成。.

新!!: SN 1961V和超新星 · 查看更多 »

英仙座

英仙座跨越了秋季的银河,所以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不管是使用双筒望远镜还是其他望远镜,这裡都是搜寻天体的好地方。这个星座有很多耀眼的亮星。即使是在市郊也能看见该星座轮廓。银河在该星系不像在旁边的天鹅座那样明亮,这使得人们能够看见很多亮星团,气体星云和行星状星云。这个星座有两个梅西耶天体:M34与M76(见下)。.

新!!: SN 1961V和英仙座 · 查看更多 »

NGC 1058

NGC 1058 是英仙座的一個星系。.

新!!: SN 1961V和NGC 1058 · 查看更多 »

SN 2005gl

SN 2005gl是位於棒渦星系NGC 266內的一顆超新星。它是在2005年10月5日被派克特天文台設於格魯吉亞的60公分自動望遠鏡以CCD影像擷取到的,並由與Peter Ceravolo合作的Tim Puckett提出報告。日本的Yasuo Sano 也獨立發現了這顆超新星。 這顆超新星位於星系核心東方29.8″和北方16.7″ 。根據它的光譜,它被分類為II型超新星,是一顆核心塌縮的超新星。它的紅移 z.

新!!: SN 1961V和SN 2005gl · 查看更多 »

Universe Today

Universe Today (简称UT) 是一个流行度中等的北美天文学新闻网站。虽然该域名已注册于1998年12月31日,它成立于1999年3月,Universe Today于2003年7月24日正式运行,主要讨论天文学相关的问题。 .

新!!: SN 1961V和Universe Today · 查看更多 »

海山二

海山二(Eta Carinae)是位于船底座的一個恆星系統(赤經10 h 45.1 m、赤緯−59°41m),距離太陽大約7,500至8,000光年,在北緯27°以北的地區难以看見,而在南緯30°是一顆拱極星。這個系統至少有兩顆恆星,其中一顆是位於恆星生命早期階段,質量大約是太陽150倍的高光度藍變星(LBV),並且至少已經流失30個太陽質量。雖然它被認為還有一顆質量約為太陽30倍的沃夫–瑞葉星環繞著它較大的伴星,但海山二周圍有巨大厚重的紅色星雲,因而很難直接的發現。它總體的光度大約是太陽的590萬倍,而系統的質量估計超過150倍太陽質量 。由於它的質量和生命階段,預期在天文學上不久的將來,它將爆炸成為一顆極超新星,目前的估計是從現在開始的10,000年至20,000年。 在中國,它屬於近南極星區的星官海山,除了海山二之外,屬於這個星官的恆星還有半人馬座λ、、、船帆座μ和蒼蠅座λ 。.

新!!: SN 1961V和海山二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SN1961V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