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06年飓风丹尼尔

指数 2006年飓风丹尼尔

飓风丹尼尔(Hurricane Daniel)是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第二强劲的飓风,也是该飓风季第4个的热带气旋。7月16日,丹尼尔起源于墨西哥離岸的一股东风波,之后向西移动並稳步加强,在7月22日达到每小时240公里的最高风速,當時气旋的特征与环形飓风类似。之后丹尼尔由于进入水温较低的海域,以及风切变增强而逐渐减弱。7月26日,它进入中太平洋后迅速退化为残留低气压。 最初预测表明气旋将以热带风暴標準橫过夏威夷群島,但丹尼尔的残余最后在夏威夷东南方消散。风暴為夏威夷岛和茂宜島带來轻到中度降水,造成轻度水災,但没有出现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报道。.

41 关系: 加勒比海协调世界时反气旋墨西哥夏威夷島夏威夷州夏威夷縣夏威夷群島大西洋太平洋太平洋颶風中太平洋颶風中心中心密集雲團區中美洲东风波世界气象组织低气压德沃夏克分析法國家颶風中心 (美國)分水岭凱盧阿 (夏威夷縣)国家气象局 (美国)环形飓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眼牆置換循環熱帶氣旋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非洲風眼风切变高壓脊茂宜島雨带退役太平洋飓风名称列表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檀香山毫米海洋表面温度曼萨尼约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Mar Caribe;Mer des Caraïbes;Caraïbische Zee)是位于西半球热带大西洋海域的一片海域,西部与西南部是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诸国,北部是大安地列斯群岛,包括古巴,东部是小安地列斯群岛,南部则是南美洲。 整个加勒比海海区、西印度群岛诸岛及海域沿岸被合称为“加勒比地区”。加勒比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之一,面积达到近2,754,000平方公里(1,063,000平方英里),最深点是开曼群岛和牙买加之间的开曼海沟,深度低于海平面7,686米(25,220英尺)。加勒比地区沿岸包括许多海湾,例如戈纳夫湾、委内瑞拉湾、达连湾、帕里亚湾和洪都拉斯湾等.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加勒比海 · 查看更多 »

协调世界时

没有描述。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协调世界时 · 查看更多 »

反气旋

反气旋是三维空间上的涡旋,是描述大气运动的概念。是在近地面,气流向外辐散,中心气流下沉的一种天气系统。在近地面,反气旋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旋转,在南半球做逆时针旋转。反气旋与高气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指向同一对象,但是高压侧重描述气压水平分布,而反气旋侧重描述气流的运动。.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反气旋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通稱墨西哥(México ),是北美洲的一个联邦共和制主权国家,北部同美国接壤,南侧和西侧滨临太平洋,东南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东部则为墨西哥湾。其面积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超过760,000平方英里),为美洲面积第五大国家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国家。其总人口超过1.2亿,为世界第十人口大国,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及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其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的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一段独裁时期。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自1994年起,墨西哥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五多和世界第六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其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島

夏威夷島(Hawaii)是夏威夷群島中的最大島嶼,又稱大島(Big Island);位於群島最南端,面积10414平方公里。 全島有豐富的火山活動,岛上有五个盾状火山,設有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華人又稱火山島,其中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它的大喷火口直径达5公里,常有熔岩喷出,1881年、1950年曾大喷发,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 全島屬夏威夷縣範圍。主要都市有東側的希洛與西側的科納市(Kona,又稱Kailua-Kona)。 島上以生產夏威夷果仁與科納咖啡為主要農產事業。 島上並有高度超過4000公尺的冒納凱亞火山,設有天文台群。台灣與美國合作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望遠鏡(Array for Microwave Background Anisotropy,AMiBA )則設在此島的冒納羅亞火山。.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夏威夷島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州

夏威夷州(夏威夷語:Mokuʻāina o Hawaiʻi,State of Hawaii)在1959年8月21日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由夏威夷群島所組成,位於北太平洋中,所在的大洲是大洋洲。距離美國本土3,700公里,屬於太平洋沿岸地區。首府為檀香山。在1778至1898年間,夏威夷也被稱為「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 夏威夷是距今最近加入美國的州份,與美國其他各州有著明顯的區別:它除了是美國最南方的州外,也是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它與阿拉斯加州是美國各州中,僅有的兩個不與其他各州相連的州份,也是美國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土地位在美洲大陸的州。論美國所有領土而言,夏威夷州是除了美國海外屬地和群島以外,最南端的一州,但非最南端的領土(美國最南端的領土在美屬薩摩亞群島)。在族群分佈上,它是兩個非白種人居多數州份的其中之一,比起其他各州,夏威夷州擁有最大的亞裔人口比例。生態及農業方面,它是全世界擁有最多瀕危物種的地方,也是美國唯一生產咖啡具有工業規模的州份。.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夏威夷州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縣

夏威夷县(Hawaii County)是美國夏威夷州的一個縣,與夏威夷島同域。夏威夷县的陸地面積為10,433平方公里。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夏威夷县共有人口185,079人。夏威夷縣的縣治為希洛。 夏威夷县別號“大岛”(Big Island),目的是為了與同名的夏威夷州區分。其縣治希洛的都會區覆蓋了整個縣份。夏威夷县的政府體制為市长理事会制。 夏威夷县是美國七個與州份名稱相同的縣份的其中一個,另外六個分別為阿肯色縣、愛達荷縣、愛阿華縣、紐約縣、奧克拉荷馬縣、以及猶他縣。 夏威夷县成立於1905年;一說縣名來自在民間傳說中開發夏威夷的英雄夏威夷洛亞(Hawaiiloa)。另一說縣名則是來自波利尼西亚的語言,意為「祖居」。.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夏威夷縣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群島

夏威夷群島(Hawaiian Islands),太平洋中北部的岛群。 夏威夷群島在1778至1898年间也被称为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是由19個较大的島嶼和其他小岛組成的群島,成因多为火山岛或珊瑚岛。位處北緯19°至29°之間,北回归线穿过本群岛。属于太平洋、大洋洲,呈東南-西北向排列,共長2400公里,面积16705平方公里。其中面積最大的島为最東南的夏威夷島,當地人慣稱為「大島」,而人口最多則是作為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所在的歐胡島。最高点为冒纳凯阿火山(Mauna kea)海拔4205米。 夏威夷群島屬於夏威夷-天皇海山鏈的其中一部份,而這些火山島是由地殼中的熱點所產生的。 群岛常年受东北信风控制,终年高温多雨,为热带海洋性气候。虽然地处热带,但受海洋调节作用,气温不至于太高。 夏威夷群島1959年設為美國領土的第五十州,為夏威夷州,是美国的两大海外州之一,首府在檀香山。.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夏威夷群島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太平洋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颶風

#重定向 太平洋颶風季.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太平洋颶風 · 查看更多 »

中太平洋颶風中心

中太平洋的飓风中心(CPHC)是美國的一個政府部門,隸屬美國國家氣象局,該中心負責中太平洋区域的热带气旋全年持續監察、分析及預測熱帶氣旋的形成、發展及動向,並進行天氣警告、觀測、报告。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的負責區域為:赤道以北及西經140°–180°。中太平洋颶風中心位於夏威夷州,同時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的中太平洋海域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又被稱為RSMC檀香山。 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總部位於夏威夷州夏威夷大學的國家氣象局檀香山預測辦公室。該預測辦公室專門關注從中太平洋海域生成的熱帶氣旋及從週邊洋域(如:東北太平洋及西北太平洋)移入的熱帶氣旋觀測。自1970年開始,中太平洋區域的熱帶氣旋觀測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轉由中太平洋颶風中心負責。.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中太平洋颶風中心 · 查看更多 »

中心密集雲團區

中心密集雲團區(Central dense overcast,簡稱:CDO)是圍繞熱帶氣旋之中心的大型雲團區域,由其眼壁的發展而形成。它可以是圓形、有角、橢圓形或不規則的形狀,這個特徵出現在熱帶風暴或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中。在風暴達到颶風強度後,風眼就會在中心密集雲團區的中心形成。中心密集雲團區與風眼的距離以及中心密集雲團區內的雲與風眼之間的溫差有助於確定熱帶氣旋的強度。強度不斷變化的熱帶氣旋在其中心密集云團區內,有比穩定的風暴更多的閃電。使用衛星圖像中熱帶氣旋的中央密集雲團區也可用於確定其強度。熱帶氣旋中的最高持續風速以及最高的降雨量通常位於中央密集雲團區的最冷雲層之下。.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中心密集雲團區 · 查看更多 »

中美洲

中美洲是一個地理概念,依據不同的劃分法,屬於北美洲或南美洲的一部份,一般指連接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地峽,現有七至八個國家。.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中美洲 · 查看更多 »

东风波

东风波是在副熱帶高壓帶南侧对流层中、下层的东风带中,常存在一个槽或气旋性曲率最大区,呈波状形式自东向西移动。.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东风波 · 查看更多 »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縮寫:WMO;L'Organisation météorologique mondiale,縮寫:OMM;Monda Organizaĵo pri Meteologio,縮寫:MOM)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其前身为(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縮寫:IMO)。.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世界气象组织 · 查看更多 »

低气压

低壓區(Low pressure area,符號為L)是大氣中氣壓較鄰近地區為低的地帶。一般都是成螺旋狀,是為氣旋。在北半球低氣壓區域內的空氣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順時針方向。偶爾也有一連串低壓區連在一起,稱為「低壓槽」,因該區的大氣壓力比其兩旁為低,所以稱為槽,是為槽線取其陷下的意思。低壓區一般都伴着雲,或會有風、雨(通常雨勢較大並夾雜著狂風雷暴)。cvuc55ff7guxftssdu.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低气压 · 查看更多 »

德沃夏克分析法

是由維農·德沃夏克(Vernon Dvorak)根據多年經驗及統計概括後所創下的一項利用地球同步衛星的可見光及紅外線衛星雲圖來評估熱帶氣旋強度的方法。 德沃夏克分析法是現時國際通行的分析法。這套分析法在1984年發表,1987年正式由世界氣象組織通過使用。.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德沃夏克分析法 · 查看更多 »

國家颶風中心 (美國)

#重定向 國家颶風中心.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國家颶風中心 (美國) · 查看更多 »

分水岭

分水嶺(drainage divide),是河流流域邊緣較高之地可連成線,以與相鄰流域相分隔,又稱為「分水線」。它不但是自然地理上的界線,而且也常是政治地理上的分界。有时也引申为转折点。.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分水岭 · 查看更多 »

凱盧阿 (夏威夷縣)

凱盧阿(Kailua)是一個美國夏威夷州的一個人口普查指定地區,位於夏威夷島北科納區(North Kona District)。2010年人口為11,975人。該地會被稱為凱盧阿科納(Kailua-Kona)以跟位於歐胡島向風海岸的凱盧阿作區別。有時也會喚作科納(Kona)。.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凱盧阿 (夏威夷縣) · 查看更多 »

国家气象局 (美国)

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縮寫為NWS)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属下的6个部门之一,成立于1870年,总部位于馬里蘭州银泉,主要负责為美國及其屬地、鄰近水域及海洋地區提供天氣、水文及氣候預報和警報,藉以保護生命財產和國家經濟。.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国家气象局 (美国) · 查看更多 »

环形飓风

#重定向 環狀熱帶氣旋.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环形飓风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眼牆置換循環

置換循環(),又稱為眼壁更替週期,是一種發生於高強度之熱帶氣旋中心的現象,在原眼牆外,形成新眼壁,並逐步移入中心,取代舊有的內眼壁。眼牆置換會自然發生於強烈的熱帶氣旋,一般發生在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大於的熱帶氣旋,亦即發展非常成熟之颱風或颶風,相當於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之超強颱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三級颶風(大型颶風)或以上級別。 熱帶氣旋在出現「眼牆置換循環」前,首先會發展出多個眼牆的結構(如雙眼牆)。一個外眼壁在中心密集雲團形成,並緩慢收縮,逐漸奪走舊有內眼壁繼續保持所需要的水分和角動量。因為熱帶氣旋的眼牆風力最大,所以在眼牆置換的過程中熱帶氣旋通常會減弱。內眼壁逐漸被外眼壁「扼殺」,最終內眼壁將會消失,外眼壁則繼續收緊。 眼牆置換循環中出現的不一定是雙眼牆,曾經有熱帶氣旋出現過不只兩層眼牆,例如2001年出現「三眼牆」(三重眼壁),但他仍會先後合併為雙眼牆,內層眼牆終將消失,完成眼牆置換循環。.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眼牆置換循環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簡稱SSHWS),前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SSHS)用於分類颶風(位於大西洋或東北太平洋,大於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SSHS根據颶風的強度,把颶風分為一至五級。級數越高代表颶風的最高持續風速越高。 此SSHS系統只用於西半球如美國,其它地區如澳洲、日本、印度則使用各自的等級系統。另外,美國是使用「1分鐘平均風速」當作持續風速來區分颶風等級,澳洲則是使用「陣風」的風速及自己的系統區分等級,中国使用「2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而日本則使用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10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並用各自的系統區分颱風等級。.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風眼

风眼是强烈热带气旋中心一片天气情况相对平静的区域,通常呈圆形,直径大多在30到65公里之间,其周围由眼壁环绕,后者是一片环状的强烈雷暴区域,通常是气旋中天气最恶劣的地方。风眼中通常拥有整个气旋的最低气压,可比风暴外的气压低15%。 强烈热带气旋中的风眼通常云淡风轻,四面八方均环绕着密集、均匀的风眼墙。相对较弱的热带气旋中风眼界线较为模糊,并且有可能会被中心密集雲團——一种高厚云层区域,在卫星图像上显示成亮区——掩盖。强度更弱或是组织结构紊乱的风暴中也可能存在风眼墙,但不足以完全闭合将风眼环绕起来,或是风眼区域内会出现暴雨。不过无论是哪种风暴,风眼都是气压最低的区域,并且又以接近海平面处气压最低。.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風眼 · 查看更多 »

风切变

风切变(wind shear),又稱风切或風剪,是指大氣中不同兩點之間的風速或風向的劇烈變化。.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风切变 · 查看更多 »

高壓脊

壓脊,是高壓延伸突出的部份,不論是大陸氣團或海洋氣團皆可見,在高壓脊的影響下因空氣塊作下沉運動,因此天氣穩定。 在閱讀地面天氣圖時,可以發現到高壓脊的存在。.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高壓脊 · 查看更多 »

茂宜島

茂宜岛(又作毛伊岛,the island of Maui,)是美国夏威夷州的第二大岛,面积为727.2平方英里(1,883平方公里,在美國岛屿中排名第17位)。 茂宜岛是夏威夷州的知名观光地,也是茂宜县四个岛屿中最大的岛屿。2010年该岛人口为144,444人,在夏威夷群岛中排名第三,次于欧胡岛和夏威夷岛。茂宜岛的商业中心和最大的居民点位于卡胡路伊,该处在2010年的人口为26,337人。瓦伊鲁库是茂宜县政府所在地,也是岛上第三大居民点。其他主要的地区包括基黑(包括瓦伊里和马克纳,是岛上第二大居民点);拉海纳(包括卡纳帕利和卡帕卢阿);马卡瓦奥;帕伊亚;谷拉;海库以及哈纳。.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茂宜島 · 查看更多 »

雨带

帶指有明顯降雨的範圍,由雲和降水所結構。雨帶是由於溫度的差異而所產生的,而本身可以是層狀或對流。從天氣雷達圖像來看,這種降雨的範圍被看作為帶狀結構。熱帶氣旋內的雨帶會呈彎曲狀,並包含了陣雨和雷暴;再加上眼壁和風眼就構成了颶風或熱帶風暴,而雨帶的伸延範圍可以預計熱帶氣旋的強度。.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雨带 · 查看更多 »

退役太平洋飓风名称列表

太平洋飓风是指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赤道以北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达到一定强度后就会获得命名。如果这些风暴之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将来再用相应名称为气旋命名可能会有不好的效果,世界气象组织就会把这些名称退役,今后不再用来为这片海域的热带气旋命名。形成太平洋飓风的海域分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两部分,东太平洋是指西经140°以东的太平洋,中太平洋是指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之间的太平洋。截至2014年太平洋飓风季,共有16个热带气旋名称退役,这其中最致命的天气系统是1997年10月吹袭墨西哥的飓风宝莲,在当地夺走超过230条人命;造成损失最大的则是2013年的飓风曼努埃尔,经济损失数额超过42亿美元。2015年10月,颶風派翠莎造成严重破坏,其名称因此成为最新退役的太平洋飓风名称。.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退役太平洋飓风名称列表 · 查看更多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重定向國家颶風中心.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 查看更多 »

檀香山

檀香山(Honolulu),或称火奴魯魯,為美國夏威夷州最大的城市暨首府。在夏威夷語中,火奴魯魯意指「屏蔽之灣」或「屏蔽之地」。因為早期本地盛產檀香木,而且大量運到中國,被中國人稱為檀香山。城市位於歐胡島東南方沿岸,有一個區域稱叫作「火奴魯魯區」。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在2010年的統計數據,檀香山人口總數為390,738人;而火奴魯魯郡(約是整個歐胡島)則有900,000人。在夏威夷,地方政府的管轄範圍僅至「郡」的等級,而火奴魯魯郡則包含了歐胡島上所有範圍(約600平方英里)。美国前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于1961年出生在檀香山。.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檀香山 · 查看更多 »

毫米

毫米( → 、),符號mm,是長度單位單位,台湾稱為「--」或「--」,大陸和港澳稱為--。1毫米相当于千分之一公尺(10-3,此即為「毫」的字義),或十分之一厘米。 在攝影範疇中,底片的制式以毫米為單位,有時會稱為「米厘」,例如「8--厘電影」即為「8毫米電影」。.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毫米 · 查看更多 »

海洋表面温度

#重定向 海面温度.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海洋表面温度 · 查看更多 »

曼萨尼约

曼萨尼约是一座位于墨西哥科利马州的城市,该市及周边的行政区也以此命名。曼萨尼约座落于太平洋沿岸,拥有墨西哥最繁忙的港口,是科利马州最大的市和商业区。在新西班牙时期,曼萨尼约是西班牙在太平洋沿岸建立的第三座港口。 曼萨尼约以旗鱼之都闻名于世。自1957年以来,曼萨尼约已经组织了墨西哥和世界性的捕鱼竞赛,包括著名的多尔西锦标赛。这使该市成为著名的捕鱼运动目的地.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曼萨尼约 · 查看更多 »

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

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是2000年后最活跃的太平洋飓风季,一共形成了19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其中18场是在东太平洋(西经140°以东的太平洋)形成,属美国国家飓风中心预警责任范围,1场是在中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之间的太平洋)形成,属中太平洋飓风中心责任范围。全部19场命名风暴中有11场达到飓风强度,6场成为大型飓风。飓风季于2006年5月15日从东太平洋、6月1日从中太平洋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太平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 飓风伊欧凯是全季最强的风暴,在中太平洋达到五级飓风强度;气旋先后从约翰斯顿环礁附近和威克岛经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幸运的是没有导致人员丧生。本季最致命的风暴是飓风约翰,袭击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后一共夺走了6人的生命,飓风莱恩则是造成损失数额最高的气旋,在墨西哥西南部导致了价值2.03亿美元的破坏(2006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5月下旬在墨西哥西南近海形成的热带风暴阿莱塔是本季首场风暴,接下来整个6月里一共只形成了一个热带低气压。7月一共形成了5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其中包括全季次强的飓风丹尼尔。8月也形成了6场风暴,其中包括飓风伊欧凯和飓风约翰。9月相对而言较为平静,一共只产生两场风暴,其中包括飓风莱恩。10月和11月分别形成了三场和两场风暴,这也是有纪录以来11月首次有多于一场热带风暴形成。.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是2000年太平洋飓风季之后最活跃的太平洋飓风季,产生了多达21个热带气旋,其中19个达到热带风暴甚至飓风强度。本季于2006年5月15日从东太平洋(西经140°以东的太平洋)、1997年6月1日从中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的太平洋)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太平洋形成的时间段。5月下旬在墨西哥西南近海形成的热带风暴阿莱塔是本季首场风暴,接下来整个6月里一共只形成了一个热带低气压。7月一共形成了5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其中包括全季次强风暴飓风丹尼尔。8月也形成了6场风暴,其中包括飓风伊欧凯和飓风约翰。9月相对而言较为平静,一共只产生两场风暴,其中包括飓风莱恩。10月和11月分别形成了三场和两场风暴,这也是有纪录以来11月首次有多于一场热带风暴形成。 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中记录了全年东太平洋盆地所有热带和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陆、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每年都会对前一年飓风季的所有天气系统进行重新分析,并根据结果更新其风暴数据库,因此以下时间轴中还包含有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包括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是经四舍五入换算成整数。.

新!!: 2006年飓风丹尼尔和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