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05 YU55

指数 2005 YU55

2005 YU55是一颗阿波罗型小行星,呈球状,直径约400米,在2005年12月28日由亚利桑那大学杜斯肯月球与行星实验室发现。2011年11月8日,它将近距离掠过地球,最靠近地球时的距离为324,600公里,差不多相当于地月距离的85%。 它是继2010 XC15(1976年在50%的地月距离掠过地球,绝对星等21.4)后,已知近距离掠过地球的小行星中绝对星等最亮的一颗。.

23 关系: 协调世界时双筒望远镜天文單位小行星亚利桑那大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喷气推进实验室C-型小行星物镜视星等超長基線陣列近地小行星阿雷西博天文台阿波羅型小行星赫雪爾太空望遠鏡金星杜林危險指數毫米月球撞击坑2011 CQ12011 MD

协调世界时

没有描述。

新!!: 2005 YU55和协调世界时 · 查看更多 »

双筒望远镜

双筒望远镜(或直接簡稱雙筒鏡,也稱之為野外鏡)是将两个相同的或者镜像对称的望远镜并排連在一个架子上使得它们始终对准同一方向而制成的望远镜。使用者可透过它同时以双眼观察远处景象。双筒望远镜比单筒望远镜提供更高的深度和距离感。雙筒鏡也可以成由兩個短的折射望遠鏡組合,用於觀看遙遠目標的設備。 最常见的双筒望远镜的大小正好适合双手托拿,它包括内部的反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缩短望远镜的长度,使它短于透镜的焦距。此外它还可以增大物镜之间的距离来改善深度感。所有常见的双筒望远镜是伽利略式的,或者使用稜镜来呈现一个正像。 大的双筒望远镜比较重,不易稳定地拿住,因此一般被固定在三腳架上或其它支柱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制造过非常大的(10吨),其物镜的距离相当远的(15米)大型双筒望远镜来确定25公里以外的海上目标的距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筒望远镜是位于美国亞利桑那州的大雙筒望遠鏡(Large Binocular Telescope,LBT)。.

新!!: 2005 YU55和双筒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新!!: 2005 YU55和天文單位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新!!: 2005 YU55和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亚利桑那大学

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坐落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圖森市,是為了高等教育和研究而設立的贈地大學及太空輔助公立機構,是美國西南最富盛名的大學之一。亞利桑那大學始創於1885年,由於地緣因素,該校的天文、地質、地理等學科有著雄厚的科研實力,而建築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哲學在美國也名列前茅,被譽為“公立常青藤”大學之一,同時也是美國大學協會成員。.

新!!: 2005 YU55和亚利桑那大学 · 查看更多 »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透過定量物理方法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學学科。通常使用地震波、重力、电磁、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狹義的地球物理學專指地質學上的應用,包括地球的形狀; 重力場和磁場; 內部結構和組成; 動力學和板塊構造; 岩漿的產生; 火山活動和岩石形成等。不過現代地球物理學組織使用更廣泛的定義,包括了冰和水在內的水循環; 海洋和大氣的流體動力學; 電離層和磁層中的電磁特性與日地關係; 以及月球和其他行星相關的類似問題。 雖然地球物理學在19世紀才被認為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人類開始以天然磁石製作成指南針。公元132年張衡建立了第一台檢驗地震的儀器。艾薩克·牛頓將他的力學理論應用於潮汐和歲差,並開發了儀器來測量地球的形狀、密度和重力場,以及水循環的流程。 20世紀以來,發展出使用遠距離探測固體地球和海洋的地球物理學方法,地球物理學對於板塊構造理論的發展影響相當大。 地球物理學有許多對於社會需求的應用,如礦產資源、自然災害預防和環境保護 。地球物理勘測數據則用於分析潛藏的油氣和礦脈; 地下水層定位;尋找考古遺跡;確定冰川和土壤的厚度;評估的場址等等。.

新!!: 2005 YU55和地球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地震

地震(Earthquake)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突然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歷史曾記載的災害性地震主要由地殼突然運動所造成,地殼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破裂釋放出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果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 地震可由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烈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震中。.

新!!: 2005 YU55和地震 · 查看更多 »

喷气推进实验室

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常縮寫為JPL)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下属机构,负责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和管理无人太空探测任务,行政上由加州理工学院管理,始建于1936年。.

新!!: 2005 YU55和喷气推进实验室 · 查看更多 »

C-型小行星

C-型小行星是含碳的小行星,它們是最普通的小行星,約佔已知小行星的75% ,並且在2.7天文單位之外的小行星帶所佔的比例更高,並且以這種小行星為主。C-型小行星在實際上的比例可能還要更高,因為除了D-型之外,C-型小行星更深入主帶外緣,並且比其他類型的小行星更為暗淡。.

新!!: 2005 YU55和C-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物镜

物鏡是使用在顯微鏡、望遠鏡、照相機或其他的光學儀器前端,第一個接收到被觀測物體光線的透鏡或面鏡。物鏡也稱為接物鏡或接物玻璃。 顯微鏡物鏡的典型設計是等焦距的,這意味著當你將樣品由一個物鏡換至另一個物鏡時,樣品的位置仍然會在新物鏡的焦點 上。顯微鏡的物鏡有兩個參數,即放大率和焦比。前者典型的範圍從5 X 至 100 X;後者從0.14至0.7,相當於焦距從40mm至2mm。對於更高倍數的應用,必須使用油浸物鏡。這種物鏡經過特別的設計,使用時必須浸沒在折射率匹配的油脂(一種折射率相符合的材料)內。 攝影用的變焦鏡有些也是等焦距,所以也能變更放大率而無須重新調整焦距。 望遠鏡的物鏡有各種不同的設計,請參考光學望遠鏡。.

新!!: 2005 YU55和物镜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2005 YU55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超長基線陣列

長基線陣列(Very Long Baseline Array,簡寫:VLBA)是由位於美国新墨西哥州索科洛的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陣列操作中心遙控的10架電波望遠鏡組成的陣列。這個阵列是全世界最大的天文超長基線干涉測量仪器。阵列於1986年2月開始建造,至1993年5月才全部完成,並在1993年5月29日首度使用全部的10架天線,全部的建設費用為8500萬美元。 每個甚長基線站都有一架直徑25公尺的碟型天線和一棟作為操控室的建築,用來放置電腦、紙帶記錄器和其他必須的儀器,並用來蒐集和儲存天線所獲得的訊號。每個天線的重量是240噸,當直立的指向上方時高度相當於10層樓。基線的最大長度為8611公里。.

新!!: 2005 YU55和超長基線陣列 · 查看更多 »

近地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s,NEAs)指的是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的小行星。这类小行星可能会带来撞击地球的危险。同时,它们也是相对容易使用探测器进行探测的天体。事实上,访问一些近地小行星所需的推进剂比访问月球还少。NASA的會合-舒梅克號已经访问过爱神星,日本的隼鳥號也成功的登陸糸川,現已返航并帶回物質樣本。 目前已知的大小4千米的近地小行星已有数百个。可能还存在成千上万个直径大于1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数量估计超过2000个。 天文学家相信它们只能在轨道上存在一千万至一亿年。它们要么最终与内行星碰撞要么就是在接近行星时被弹出太阳系。该过程可能会消耗大量小行星,但似乎小行星来源仍然在不断补给。.

新!!: 2005 YU55和近地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阿雷西博天文台

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1963年11月1日正式在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沃山谷中開光(開始觀測),2016年之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面口径電波望遠鏡。该望远镜直径达305米,后扩建为350米,由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国家科学基金会與康奈尔大学管理。阿雷西博望远镜是固定望远镜,不能转动,只能通过改变天线馈源的位置扫描天空中的一个带状区域。 1974年,为庆祝改造完成,阿雷西博望远镜向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发送了一串由1,679个二进制数字组成的信号,称为阿雷西博信息。如果信息被地外智慧生命所接收並正確解讀,会得到如右图所示的信息,从上到下依次为:用二进制表示的1-10十个数字、DNA所包含的化学元素序号、核苷酸的化学式、DNA的双螺旋形状、人的外形、太阳系的组成、望远镜的口径和波长。向球状星团M13发送信息的原因是其中的恒星分布比较密集,被地外智慧生命接收的可能性较大。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因其壮观的外形受到影视作品的青睐。007系列黄金眼和电影《接觸未來》的部分场景是在这里拍摄的。.

新!!: 2005 YU55和阿雷西博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阿波羅型小行星

阿波羅型小行星是以小行星阿波羅為首命名的一群近地小行星,(1862) 阿波羅則是這一群中最早被發現的小行星。她們的軌道半徑大於地球軌道半徑,而橫越地球軌道的小行星,其中有些非常接近地球,而對我們的地球造成威脅(軌道長半徑越接近地球軌道半徑,且軌道扁率越小的就會越靠近地球)。 阿波羅型小行星中已知最大的是(1866) 薛西佛斯(Sisyphus),直徑大約是10公里,與撞擊在今墨西哥境内尤卡坦半岛并有可能造成了白堊紀第三紀時代恐龍與生物大滅絕的隕石大小相近。另外,據科學分析,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撞擊事件可能也是阿波羅型小行星造成。 截至2011年6月,已知的阿波羅型小行星已經超過4,000顆,當中約有570顆擁有永久編號,有60顆擁有正式名稱。.

新!!: 2005 YU55和阿波羅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赫雪爾太空望遠鏡

赫歇尔空间天文台(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是歐洲太空總署的一顆空间天文卫星,已在2009年5月14日和普朗克衛星一起於位於法屬圭亞那的太空中心由亞利安五號火箭發射升空,將進入距離地球150萬公里環繞著L2拉格朗日點,直徑70萬公里的利薩如軌道(Lissajous orbit)。2013年4月29日,它因液氦冷却剂耗尽,已停止工作。 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原名“遠紅外線和次毫米波望遠鏡”(Far Infrared and Submillimetre Telescope,簡稱FIRST),为紀念發現紅外線的英国天文学家赫歇爾而命名为“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它將是第一個在太空中對整個遠紅外線和次毫米波進行觀測的天文台,安装有太空中最大的反射望遠鏡,直徑3.5米。他將專門蒐集來自遙遠的不知名天體的微弱光线,例如數十億光年遠的年轻星系。光線將聚焦在維持在2K低溫的三件儀器上。 2013年4月29日,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因為致冷劑耗盡而結束任務。.

新!!: 2005 YU55和赫雪爾太空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金星

金星(英語、拉丁語:Venus,天文符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是從太陽向外的第二顆行星,軌道公轉週期為224.7地球日,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在中國古代稱為太白、明星或大囂,另外早晨出現在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稱長庚。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太白為白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金星。它的西文名稱源自羅馬神話的愛與美的女神,维纳斯(Venus),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它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體,視星等可以達到 -4.7等,足以照射出影子。由於金星是在地球內側的內行星,它永遠不會遠離太陽運行:它的離日度最大值為47.8°。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它的大小、質量、體積與到太陽的距離,均與地球相似,所以經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在其它方面則明顯的與地球不同。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行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2倍。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金星沒有將碳吸收進入岩石的碳循環,似乎也沒有任何有機生物來吸收生物量的碳。金星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阻擋了來自太空中,可能抵達表面的可見光。它在過去可能擁有海洋,並且外觀與地球極為相似,但是隨著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溫度上升而全部蒸發掉了B.M. Jakosky, "Atmospheres of the Terrestrial Planets", in Beatty, Petersen and Chaikin (eds), The New Solar System, 4th edition 1999, Sky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新!!: 2005 YU55和金星 · 查看更多 »

杜林危險指數

-- -- 杜林危險指數(Torino scale)是一套用作衡量近地天體撞擊地球的指標,包括小行星和彗星。通常會給天文學家和公眾透過整合撞擊機會率和破壞力成一個數值,來評估其天體撞擊地球的嚴重性。類似的指標有巴勒莫撞擊危險指數(Palermo Technical Impact Hazard Scale),但比前者稍複雜。.

新!!: 2005 YU55和杜林危險指數 · 查看更多 »

毫米

毫米( → 、),符號mm,是長度單位單位,台湾稱為「--」或「--」,大陸和港澳稱為--。1毫米相当于千分之一公尺(10-3,此即為「毫」的字義),或十分之一厘米。 在攝影範疇中,底片的制式以毫米為單位,有時會稱為「米厘」,例如「8--厘電影」即為「8毫米電影」。.

新!!: 2005 YU55和毫米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2005 YU55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新!!: 2005 YU55和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2011 CQ1

2011 CQ1是由卡特林那巡天系统在2011年2月4日首先发现的阿登型小行星。在发现当天,它在距离地球表面5500千米的位置近距离擦过地球,这使得它成为目前已知最近的小行星飞掠事件。它的直径约为1.2米。.

新!!: 2005 YU55和2011 CQ1 · 查看更多 »

2011 MD

2011 MD 是一颗阿波罗型近地小行星。在2011年6月28日凌晨0点50分(北京时间),其轨道距离地球表面只有,这只有地月距离的1/20。这是人类观测史上除去直接撞击地球的2008 TC3之外,距离地球第4近的小行星飞掠事件,仅次于2011 CQ1、2004 FU162和2008 TS26。 由于该小行星在距地球最近点时的位置离太阳不远,所以可能只有在其近地点前数小时的很短一段时间内能够观测它。业余天文爱好者在澳大利亚、南部非洲和美国可以用一台好的望远镜在正确的坐标位置找到它。 2011 MD在2011年6月22日由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在墨西哥的自动天文望远镜发现。它长度(Spitzer space telescope) 约6米之间。.

新!!: 2005 YU55和2011 MD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