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

指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是英屬印度自1871年以來的第4次人口普查,普查在1901年3月1日舉行。和前次普查比較,印度在1896–97年與1899–1900年經歷了飢饉,造成中央省、孟買、拉傑普塔納與海得拉巴等地區的人口減少。 本次普查由赫伯特·瑞斯利 (Herbert Hope Risley)負責。瑞斯利先前在孟加拉從事部落與種姓的研究,本次普查首次正式將所有印度教人口以種姓制度分類,而不像前次普查是以職業分類。.

68 关系: 加尔各答基督教卡雅斯塔印度教印地语古吉拉特语坎普尔奥里萨邦婆罗门孟加拉语孟买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安拉阿巴德巴特那巴雷利巴斯 (種姓)人口普查仰光伊斯兰教佛教德里信德语俾路支斯坦哈賈姆勒克瑙犹太教班加羅爾琐罗亚斯德教种姓制度穆薩哈爾缅甸缅甸语烏代浦瓦拉納西焦特布尔鐡里西北邊境省饑荒首陀罗马拉地语马拉雅拉姆语齋浦爾部落阿姆利则阿萨姆语阿萨姆邦阿格拉锡克教金奈艾哈迈达巴德...英属印度英属印度诸省雷瓦耆那教桑塔利语比哈尔语比哈尔邦泰卢固语泰米尔语泛靈論浦那海得拉巴海得拉巴 (土邦)旁遮普地区旁遮普語拉合爾拉其普特人曼德勒 扩展索引 (18 更多) »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কলকাতা, कोलकाता:Kolkata,旧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于印度东部恒河三角洲地区,胡格利河(恒河一条支流)的东岸。该市有人口4,486,679人,整个大都市区的人口为14,681,589人(2006年1月),属印度第三大大都会区(仅次于孟买和德里)和印度第七大城市。 在殖民地时期,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间,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在这期间,该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当时遗留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但在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该市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停滞。不过,自从2000年起,经济复苏取代了病态的衰落,该市开始重新迸发出增长的活力。如同其他大城市一样,加尔各答仍在继续与贫困、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化问题作斗争。 加尔各答还是一个拥有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城市,以其从印度独立运动到左翼和工会运动的革命历史著称,以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为主的左翼阵线通过民主选举,已经在加尔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30年。.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加尔各答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卡雅斯塔

卡雅斯塔,是一個印度教種姓,在梵文中解隸。反映種姓的傳統角色是世俗文書記錄,文件管理員。 在中世紀早期的印度王國開始,卡雅斯塔佔據了政府的最高機構部長和顧問,並擔任重要行政職務。在英國統治期間他們已達到在政治以及在藝術和各個專業領域的成功。.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卡雅斯塔 · 查看更多 »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並包含許多不同的傳統。基於因果報應,印度教法和社會準則的“日常道德”規範,和廣泛法律的規定範圍。印度教基於一種獨有的知識或哲學觀點。它包括了濕婆教、毗湿奴派、沙克達教及其他許多的,和以業、法和社会规范為基礎的,內容是廣泛的日常道德。印度教是一套囊括各種不同的知識或是價值觀的宗教,而不是一套剛性,共同的信仰。 印度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則認為印度教是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永恆的規律”或“永恆的道路”超越了人類的起源。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印度教 · 查看更多 »

印地语

印地语(天城文:हिन्दी或हिंदी,拉丁字母转写:)又稱北印度語,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中印度-雅利安语支下的一种语言。印地語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八的語言,在1965年1月26日成为印度中央政府的官方語言(连同英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合稱印度斯坦語)大同小異,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用天城文,後者用基於阿拉伯字母的烏爾都字母,前者引进的梵语--词多一点,后者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多一些。.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印地语 · 查看更多 »

古吉拉特语

古吉拉特语(ગુજરાતી,拉丁化:Gujarātī)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为印度22种官方语言与14种地区性语言之一,同时也是巴基斯坦少数民族语言。全球有大约4600万人讲这种语言,为世界上第23大语言。从使用的人群主要分布来看,印度4550万,乌干达15万,巴基斯坦10万,肯尼亚5万。 古吉拉特语为印度古吉拉特邦、联邦属地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和达曼-第乌的主要语言,同时也是孟买古吉拉特人社区的语言,在北美和英国有众多讲古吉拉特语的居民。古吉拉特语也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和沙达·瓦拉汉·佩帖尔(被誉为铁人的印度首位内政大臣)的第一语言。.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古吉拉特语 · 查看更多 »

坎普尔

坎普爾(कानपुर),又譯孔坡(Cawnpore)。印度北部北方邦的城市。1801年英國人占領該市,把它變成英國人的前哨站。1857年印度叛变期間,這裡成為本土軍隊屠殺英國軍隊和平民百姓的殺戮戰場。 坎普爾是印度大城市之一,為公路和鐵路運輸中心,也是主要的商業和工業中心。教育機構包括一所大學和印度技術學院。人口約1,874,000(1991年)。 Category:北方邦城镇 Category:印度人口过百万的城市.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坎普尔 · 查看更多 »

奥里萨邦

奥里萨邦(奥里亚语:ଓଡ଼ିଶା,उड़ीसा,Odisha,英文旧名:Orissa),位于印度东部的一个邦,首府为布巴内什瓦尔。 奧里萨邦為印度東部的邦,東臨孟加拉灣。立法機構為147席的邦議會。1957年在馬哈那底河上築壩,攔蓄成希拉庫德水庫,希拉庫德水庫為全球最大土壩。.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奥里萨邦 · 查看更多 »

婆罗门

婆罗门(英文: Brahmin; ब्राह्मण )是印度教的祭司贵族,属于瓦爾那之一,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主持王室儀典,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古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印歐人相信,藉着苦修、祭祀奉献,这一生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和赐福:婆罗门由于掌握神和人的沟通渠道,所以占据了社会上最崇高的地位。 婆罗门由于职责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许多特权。他们可以免交各种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他们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得到祝福,他们将在今生或者来世,获得一定的善報。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门占有大量地产,常常是整座村莊。 婆羅門多数为素食者,但阿薩姆婆羅門有許多非素食的食物,其中大多是魚、雞、鴿、羊肉和鴨蛋(多数是祭神後的牲礼)。孟加拉的婆羅門吃魚。 除了祭司外,他們也擔任宮廷文士、科學家(星象家、數學家)、教師和公務員。在二十世紀上半叶,婆羅門在政府某些職位領域佔75%。.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婆罗门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语

孟加拉语( / বাংলা 或者 / বাঙালী)屬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是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约2亿2千万人,是印度-伊朗语族在印地语之後第二大语言。孟加拉語使用主要分佈於孟加拉國和印度西孟加拉邦等。孟加拉语是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屬印度的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母语。.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孟加拉语 · 查看更多 »

孟买

孟买(मुम्बई、मुंबई' Muṃbaī ,Mumbai;1995年以前旧名马拉地语为बॉम्बे,Bombay),印度城市,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 孟买市人口约为1300万,都會區在2007年9月已達2,340萬人,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包括邻近郊区的孟买大都会区(MMR)人口约为2500万,按城市辖区人口计算,也仅次于中国的重庆市(但重庆主城区仅1664万人,位居亚洲第三,全球第七),是全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城市行政区。孟买是排名世界第六位的大都会区。由于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达到2.2%,预计到2015年,孟买大都会区的人口排名将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孟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尔塞特岛,面临阿拉伯海。孟买港是一个天然深水良港,承担印度超过一半的客运量,货物吞吐量相当大。 孟买是印度的商业和娱乐业之都,拥有重要的金融机构--诸如印度储备银行、孟买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和许多印度公司的总部。该市是印度印地语影视业(称为宝莱坞)的大本营。由于其广阔的商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准,孟买吸引了来自印度各地的移民,使得该市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文化的大杂烩。孟买拥有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和象岛石窟等数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是非常罕见的在市界以内拥有国家公园(桑贾伊·甘地国家公园)的城市。.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孟买 · 查看更多 »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আন্দামান ও নিকোবর দ্বীপপুঞ্জ;அந்தமான் நிக்கோபார் தீவுகள்;अंडमान और निकोबार द्वीपसमूह;అండమాన్ నికోబార్ దీవులు)是印度的中央直辖区,处于孟加拉湾中,缅甸以南,距离印度大陆800公里。 安达曼群岛(群島的北邊)的安达曼语系语言独成一体,和亚洲大陆的语言没有同源关系。尼科巴群岛(群島的南邊)的传统语言尼科巴语是南亚语系裏非常独特的语言。.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 查看更多 »

安拉阿巴德

安拉阿巴德(印地语: इलाहाबाद;乌尔都语: الاهاباد,Ilāhābād)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城市。 安拉阿巴德的意思是“安拉的城市”(City of Allah),这是由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于1583年授予的。在印度字母表中,它拼作“Ilāhābād”:其中“ilāh”在阿拉伯语中意思为“上帝”,而“-ābād”则是波斯语“地方”的意思。 现在的安拉阿巴德是Prayāga(梵语:“祭祀之地”也是梵天创造世界后第一次献祭的地方)古代圣城的遗址之一。它也是印度教和印度神话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 由于正好处在比格林威治早5小时30分钟的地理位置,因此安拉阿巴德被当作了印度标准时间的参考点。.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安拉阿巴德 · 查看更多 »

巴特那

巴特那(,पटना,ਪਟਨਾ),又譯帕特納,为印度比哈尔邦首府,隶属于巴特那县,古稱华氏城,2001年人口1,376,950,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希腊历史学家和外交家麦加斯梯尼在其著述的《印度志》(Indica)曾载:巴特利普特那(Pataliputra,巴特那古名)位于恒河与Arennovoas二河交汇处,长9英里、宽1.75英里。他说此地有七种职业的人,哲学家地位最高,而且不可交換工作。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现代城市巴特那位于加格拉(Ghagra)、宋河(Son)与甘达克(Ganda)三水交汇处,城区规模发展到15公里长,5到7公里宽;恒河流淌到这里看起来更像大海,气势恢宏,奔流不息。.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巴特那 · 查看更多 »

巴雷利

巴雷利(,,)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城市,巴雷利县首府,同时也是巴雷利专区的首府。地处恒河支流拉姆根加河河畔。巴雷利是一个家具制造业中心,同时也是周边地区棉花、谷物和糖等农产品的交易中心。巴雷利历史悠久,历史上该地曾经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般阇罗的统治中心。 Category:北方邦城镇.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巴雷利 · 查看更多 »

巴斯 (種姓)

巴斯,是一個分布印度北方邦、比哈爾邦、哈里亞纳邦和尼泊爾德賴平原的賤民種姓。.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巴斯 (種姓) · 查看更多 »

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是近代統計國家人口的重要工具,具體全面抽樣方式調查全国人口、住房以及相關的重要事项。自1790年美國政府展開首次具現代意義的人口普查後,諸如自殺率、犯罪率、宗教分布、男女比例等社會概念隨之出現,在經濟及政治上至今仍影響現代國家的運作。.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仰光

仰光(),為緬甸最大城市也是仰光省首府,原為緬甸首都(2005年11月6日遷至內比都),人口约735万(2014年統計),面積為312平方英里,位於仰光河河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仰光位於北緯16°48',東經96°9',而其時區是協調世界時加上六個半小時。主要出口有米、柚木、石油、棉花和各類金屬礦藏等。與其他東南亞的大城市比較,仰光相對地不太繁榮。市內建築迅速發展,大多數都是外資注入發展的(如中國、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市內的下城區及大仰光地區有很多連鎖住宅和商業樓宇被重建或改建。現在仰光擁有東南亞最多的前殖民地建築。在殖民地建築內的政府部分(例如高等法院、市政廳、昂山將軍市場和公立醫院)也被列入重建項目。新城區和其他近郊的地區仍屬貧窮地區。.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仰光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德里

德里(दिल्ली;دہلی 或 دلّی;ਦਿੱਲੀ)是仅次于孟买的印度第二大城市,人口1675万,官方语言为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该城市位于北印度,地处亚穆纳河沿岸。其政治地位为直属联邦政府的直辖区,全称为德里国家首都辖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根据1991年印度议会的一项修正案,德里获得了本级议会有限的立法权限。德里大都会包括3个直辖市,即德里、新德里和德里坎登门,下辖214个村。 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蹟、遺蹟和遺址。旧城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以后新德里成为联邦首都,自此德里渐渐发展为大都会,汇集印度各族人民。德里也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印度独立以后德里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随之而来就是使得德里丧失了原有文化特质。.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德里 · 查看更多 »

信德语

信德語 (सिन्धी sindhī) ,辛德語,是南亞巴基斯坦內信德省的語言。能說信德語的人在巴基斯坦境內大約有1700萬,在印度也有280萬。兩個國家都承認信德語為法定語言。巴基斯坦境內的信德語人都集中在信德省,此外也集中於俾路支省東部和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卡奇區,其他的就散布各地。在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信德省成了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大量信德人移民到此。現在信德語一般以印度天城體或擴充阿拉伯文字體書寫的。.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信德语 · 查看更多 »

俾路支斯坦

俾路支地区(俾路支语:Balochistan),又称俾路支斯坦(斯坦),地处西南亚和南亚的伊朗高原,因居于此地的伊朗人(Iranian people)的一支「俾路支人」而得名。俾路支地区包括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伊朗俾路支地区(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和阿富汗南部的俾路支地区,该地区多山、地势崎岖。位于巴基斯坦境内部分夏季炎热,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南部为荒漠莫克兰(Makran)。 * Category:阿富汗地理 Category:巴基斯坦地理 Category:伊朗地理 Category:中亚地名.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俾路支斯坦 · 查看更多 »

哈賈姆

哈賈姆,是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一個穆斯林社團,他們的名稱意思是理髮師,傳統職業也是理髮師。.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哈賈姆 · 查看更多 »

勒克瑙

勒克瑙(印地语:लखनऊ;乌尔都语:لكهنو)为印度北方邦首府,同时也是的行政中心,直至2001年人口有2,817,105萬人。 Category:北方邦城镇 Category:印度人口过百万的城市.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勒克瑙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班加羅爾

班加罗尔(Bengaluru,卡纳达语:ಬೆಂಗಳೂರು,国际音标 /'),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全國第三大城市。班加罗尔都會區人口约850万,為印度第5大都會區。班加羅爾位於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海拔超過三千英尺。 班加羅爾區域曾隸屬於古印度的西恆伽王朝、朱羅王朝與曷薩拉王朝,其後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封建地主在西元1537年正式建都並取名(卡納達語)班加魯魯(Bengaluru),Kempe Gowda 在此建立一座土城,其四周漸漸發展出商業市集,其後的都市與道路皆以此為軸心向外擴張。 1638年,印度教王朝馬拉地帝國佔領並統治班加羅爾,半世紀後蒙古民族的蒙兀兒帝國佔據其地,又將其轉售予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下屬的邁索爾王國。十八世紀末,在英國於取得勝利後,班加羅爾也一併被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原先隸屬於邁索爾王國底下的諸侯傾向英國占領者,並得到了班加羅爾城的行政控制權,名義上為英屬印度政權底下的自治區。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統治短暫地成立印度自治領,班加羅爾成為邁索爾邦(今日卡納塔克邦前身)首府,並在印度共和國建立後維持其卡納塔克邦首府的地位。班加羅爾市於2006年正名為卡納達語的「班加魯魯」。 自印度独立以后,班加罗尔发展成重工业(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等)的中心。近10年来,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科技的中心,俗称“印度的矽谷”;由於班加羅爾是印度首屈一指的IT產業重鎮,地位與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北京市中關村、江蘇崑山相近。班加罗尔的--科技公司任用印度电脑工程师的30%左右。另外班加羅爾與美國矽谷的時差將近半天,故可與美國IT產業進行接力工作:當美國矽谷的廠商下班後,可將技術文件及相關資料傳到班加羅爾的廠商接力製作,過了半天等印度廠商下班後,即可上傳回矽谷的廠商繼續製作。.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班加羅爾 · 查看更多 »

琐罗亚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因信徒在火前祷告而又得名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教」或「白頭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论,有學者認為它對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以及印度的佛教的宗教之中,现今西方圣诞节即为密特拉节。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此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聲稱受到神的启示,破斥当时的多神教,宣说拜火教,但受到当时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說法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创,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琐罗亚斯德教 · 查看更多 »

种姓制度

种姓(Caste,有时也被称为卡斯特)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其特点是通过內婚制、继承的方式传承某一特定阶层的生活方式(通常包括职业、阶级、沟通交流习惯、禁忌等)。虽然说许多不同的宗教中都有种姓制度,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种姓将印度社会的人们严格地划分成不同的组别,这一习俗从古时一直流传至今。然而,由于城市化、肯定性行动活动的进一步推广,印度种姓制度在经济活动上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印度种姓制度也被许多学者用来研究印度之外类似于种姓的社会分级系统。种姓一词有时也用来描述蜜蜂、蚂蚁等非人类动物的社会习惯。.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种姓制度 · 查看更多 »

穆薩哈爾

穆薩哈爾(Musahar),是一個在印度比哈爾邦和北方邦,尼泊爾特萊區的賤民種姓。 穆薩哈爾傳統職業是捕鼠,現在仍然不確定性其確切的起源。目前的情況下他們已不再捕鼠,他們現在主要是無地的農業勞動者。他們是印度最邊緣化的群體之一,並遭受歧視。雖然信仰印度教,他們相信在一些部落神。 在比哈爾邦,穆薩哈爾受僱於邦石礦場。許多人也移居到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被聘為農業勞動者。在農村,穆薩哈爾主要是農業勞動者,但在一年內多達8個月沒有工作,孩子經常一起工作,在田間地頭工作或拾荒者,每天賺取25至30 盧比。穆薩哈爾識字率3%,但婦女識字率低於1%。 category:賤民 Category:種姓制度.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穆薩哈爾 · 查看更多 »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缅甸 · 查看更多 »

缅甸语

缅甸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以仰光音为标准。它是缅甸联邦的官方语言,在該國有大约3200万人使用,而且在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泰国、美国也有少量分布。 缅甸语共有33个辅音,並与母音拼合组成音节。它一共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高平、高降、低平和短促。 缅甸文字的特征是它呈圆形,這是因為古時候的緬甸文是書寫在棕櫚葉上的,必須設計圓弧形的筆劃才能避免劃破葉面。字符的構成是以輔音字母與元音拼合後形成音節符號。.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缅甸语 · 查看更多 »

烏代浦

烏代浦(天城文:उदयपुर,英文撰寫:Udaipur)是印度拉賈斯坦邦的一個城市。它坐落在距离邦首府斋浦尔西南方403千米处,是舊時梅臥兒國(Kingdom of Mewar)的都城。除了它的历史,文化和风景秀丽的地理位置,它同样出名在它在拉其普特时期建成的宫殿,诸如位于皮丘拉湖上声名远扬的水上宫殿。乌代浦也由此被称为了东方威尼斯。.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烏代浦 · 查看更多 »

瓦拉納西

拉納西(瓦臘納西;梵語:वाराणसी,Vārāṇasī;Varanasi),古稱婆羅痆斯、波羅奈,一译貝拿勒斯(बनारस,Banāras),是印度北方邦城市,位於恆河河畔。一般相信瓦拉納西在史前時代已有人居住,並是世界上少有的從史前時代到現代持續有人居住的城市。是印度教的一座聖城。.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瓦拉納西 · 查看更多 »

焦特布尔

特布尔(印地语:जोधपुर,拉丁字母轉寫:Jodhpur,又譯久德普、久德浦、久德浦爾、鳩得普、焦特普尔、焦得浦爾、佐德浦爾)為印度拉贾斯坦邦第二大城市。.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焦特布尔 · 查看更多 »

鐡里

鐡里,是一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的傳統榨油種姓,可以是印度教徒也可以是穆斯林。 馬哈拉施特拉邦一個猶太人社區也被稱為鐡里,但仍遵守安息日不工作傳統。.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鐡里 · 查看更多 »

西北邊境省

#重定向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西北邊境省 · 查看更多 »

饑荒

饑荒(famine),又稱饑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如战争、自然灾害)内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因持續時間相當長的糧食短缺,導致局部或全局性的人們逃難,或因飢餓導致的佔人口比例較大的非正常死亡的現象。饑荒由自然災害或人爲因素引起,屬於災難。 发生饑荒的自然原因一般是因为人口数量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或农业遭遇自然灾难粮食欠收所引起的。如果发生饑荒,则对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冲击。粮食紧缺往往还伴随着社会动荡,大量人口将会从此迁移到别的地方。 现代以来,实行配给制的国家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饥荒,有1932年苏联大饥荒、中国1960年代大饥荒、1990年代朝鲜饥荒。这几次饥荒中,政府政策禁止人民通过迁移来逃避灾难,更加重了饥荒的程度。《人口與發展通訊》指出“公元1958年至1962年中國大饑荒是人類歷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饑荒 · 查看更多 »

首陀罗

首陀罗(शूद्र,),又譯戍陀罗,是印度教的第四個種姓,最早可以被追溯到《梨俱吠陀》的原人歌,在《摩奴法論》中也有他們的特殊規定。在《摩奴法論》及之後的文獻,建立了四個種姓的社會階級理論,在這個理論中,首陀羅是最低層級的種姓。 颜色是黑色,地位極低,比首陀罗更低的是被称为「不可接触民」的旃荼罗阶层。首陀罗是由被雅利安人打敗的達羅毗荼人構成。这个种姓由農民、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佔人口50%)。 首陀羅後來因為反婆羅門教的印度東部的不同教派興起,地位得以提升,原本的位置由旃荼罗(caṇḍāla)填補(賤民)。旃荼罗(或旃陀罗)是比首陀罗更低的种姓,多从事屠夫和刽子手等职业,被称为不可接触者(untouchables)。等。 根据《摩奴法典》,首陀罗女子与婆罗门男子生下的女性后代,再与婆罗门男子生下后代,如是七代,可以将首陀罗种姓提升至婆罗门。.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首陀罗 · 查看更多 »

马拉地语

拉地语(मराठी 、Marathi language) 是印度的22种规定语言之一,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大约有 9 千万使用者。 马拉地语有悠久的历史,据报可在8世纪的碑文中找到。马拉地语的文法和语法,主要基于梵语。.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马拉地语 · 查看更多 »

马拉雅拉姆语

拉雅拉姆语(മലയാളം;)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通行的語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是印度22種官方语言之一,語言人口約3,570萬人。「马拉雅拉姆」在马拉雅拉姆语裡的意思就是「人」。.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马拉雅拉姆语 · 查看更多 »

齋浦爾

齋浦爾(英語:Jaipur;印地語:जयपुर.;烏爾都語:جے پور.),是印度拉賈斯坦邦的首府,1727年始建,市街按棋盤方格式設計,高大、古老粉红色的建築表現出印度建築藝術的優美,有「粉紅色城市」之稱。2001年人口2,324,319人。 2008年5月13日夜,斋浦尔遭到连环爆炸袭击,损失惨重。据统计,至少有80人死亡,150人受伤。.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齋浦爾 · 查看更多 »

部落

部落是一種社群,由两个或以上的氏族组成。有的部落在氏族之上还有中间环节胞族。大體來說,一般認為其成員為同一祖先之後裔。他們通常佔據於一特定地理區域,擁有文化、宗教、語言以及價值觀上的同質性,而且在政治上由一頭目或首領統一領導。.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部落 · 查看更多 »

阿姆利则

阿姆利则(旁遮普语:ਅੰਮ੍ਰਿਤਸਰ;英语:Amritsar)是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的一座城市,靠近巴基斯坦边境,距离巴基斯坦拉合尔只有32英里。地理坐标:北纬31度38分,东经74度52分。海拔高度为218米。2001年人口为1,011,327人(全地区人口为3,096,077人)。 阿姆利则一词源于梵语 Amŗta-sarovar,意为“花蜜池塘”。 阿姆利则的金庙是锡克教的中心。在蘭季特·辛格王公時代,阿姆利则取代了拉合尔成为旁遮普的首位城市。阿姆利則也因1919年的阿姆利則慘案及1984年的蓝星行动而為人熟悉。 當地的主要经济活动有旅游、地毯、纺织、農產品、手工艺品、服务业等。 该市有众多锡克教圣地。.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阿姆利则 · 查看更多 »

阿萨姆语

阿萨姆语(Assamiya অসমী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非常接近孟加拉语。是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Assam)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语言,也是该邦的官方语言。此语有超过2000万的使用者。 在语法上,阿萨姆语受到了周围汉藏语系语言的影响,含有丰富的量词系统。這一特點是其他印度-雅利安语支的语言所沒有的。在數字系統方面,有別於世界大部份地區使用的阿拉伯數字,使用阿薩姆語的地區主要使用孟加拉數字。 由于受周围藏缅语言的影响,辅音中没有卷舌音,阿萨姆语把中古雅利安语词首的s变成x,又把元音之间的s变成h。例如xhur(家公),通俗梵语sasura,孟加拉语our。语法方面,阿萨姆语没有“性”的范畴。名词有 6个格,代词有4个格,每个格不止一个形式,此外还有敬体形式。阿萨姆语的文字和孟加拉文相似。並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阿萨姆语 · 查看更多 »

阿萨姆邦

阿萨姆邦(অসম Ôxôm ,Assam,आसाम Asam,আসাম Âshám ),位于印度東北部,是國家文化和地理上最獨特的地區之一,也是阿薩姆紅茶的產地。阿薩姆邦以自然風光而聞名。景觀包括茶園,雅魯藏布江,古蹟和寺廟,維韋卡南達曾經說:“僅次於克什米爾,阿薩姆是印度最美麗的地方。”.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阿萨姆邦 · 查看更多 »

阿格拉

阿格拉(印地语:आगरा)是位于印度北方邦亚穆纳河畔的一座古老的城市,在1526年至1658年期间一直是莫卧儿帝国的首都。 阿格拉是一座旅游城市,拥有三处世界遗产;著名的泰姬瑪哈陵和阿格拉古堡就位于该市。.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阿格拉 · 查看更多 »

锡克教

锡克教(旁遮普语:ਸਿੱਖੀ ,意解「信徒」;英语:Sikhism)是一種萬有在神論的印度宗教,以《古魯·格蘭特·薩希卜》為經典。錫克教在15世紀末發源自旁遮普地區,是現存其中一個最年輕的宗教,目前在全世界有2500萬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印度旁遮普邦。.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锡克教 · 查看更多 »

金奈

金奈(சென்னை、चेन्नई、拉丁轉寫:、),也作「欽奈」,原名「馬德拉斯」(Madras、 或 ),是印度東南部的一座大型城市,地處烏木海岸,緊鄰孟加拉灣,由英國殖民者於17世紀所建立,並被逐漸發展成為相應區域的主要中心城市和海軍基地,不僅是過去英屬印度馬德拉斯省的首府,也是現今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和(自20世紀以來的)重要行政中樞。雖然該市在1996年被改為現名,但基於本身固有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加上其市郊和市內部份地區(如Triplicane)就已經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其舊稱「馬德拉斯」仍由許多南亞僑民所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另見印度更改地名之争) 按照人口排名,金奈是印度第五大都市、第四大都會區,全世界第34位的大都市区,金奈大都市区人口约820万(2009年),其中属于金奈市政府管辖区域人口约434万(2001年统计数字)。 金奈经济圈贡献了泰米尔纳德邦39%的GDP,其经济主要是基于其汽车工业、IT科技和医疗工业实力。它是印度第二大软件工业、IT工业和基于IT技术的外包服务出口中心。金奈是印度主要的汽车工业基地,一个重要的印度汽车及其配套工业基地坐落在这座城市及周边地区,汽车出口同时全印度汽车出口量的60%,因此金奈还有「南亚底特律」的称号。 金奈是重要的南印度古典音乐(Carnatic)中心,每年举办一个上百位艺术家参与的盛大文化活动——马德拉斯音乐季。这座城市的戏剧演出活动十分活跃,也是印度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的重要中心。泰米尔电影业——印度最大的电影工业之一——也位于这次城市,电影的原声带支配了它的音乐界。 金奈还以其世界文化遗产与典型的印度南部风格的庙宇建筑而著称。该市的东海岸是长达12公里的游艇码头海滩。该市以其体育比赛场地和主办職業網球聯合會赛事清奈公开赛著称。 金奈还是一个罕见的国家公园位于市内的城市—Guindy国家公园。.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金奈 · 查看更多 »

艾哈迈达巴德

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又译阿麦达巴,在郑和下西洋時译稱阿拨巴丹,是印度西北與古吉拉特邦的第一大城、全國第七大城,以素食聞名印度。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國際機場服務本市。艾哈默德巴德歷史城區在201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艾哈迈达巴德 · 查看更多 »

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 British Raj)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及缅甸。自1858年开始,由于印度民族起义,英属东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并向维多利亚女王移交权力。1876年开始,这一政治实体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Indian Empire),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在此期间,印度先后成为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分别于1900、1920、1928、1932和1936年以独立身份参加了奥运会。 英属印度时期,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长官所统治,土邦领主们必须接受条约,并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认英王为领地的最高统治者。这种模式被称为“”。位于阿拉伯地区的亚丁自1839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缅甸则是从1886年开始,两者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锡兰(今斯里兰卡)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但不属于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而是由伦敦直接控制的英国直辖殖民地所统治,其地位优于印度总督管辖的印度帝国。英国征服次大陆初期,英帝国统治区域,条约仅限于次大陆的部分,初期的殖民机构设于加尔各答,后来移治于德里。各国相继独立以后,独立之前的关联区域被广泛地称为英属印度。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仅限于次大陆沿海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分别由法国和葡萄牙进行殖民统治,独立之后并入印度。英属印度时期的1947年即印度建国初期,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印度分裂为二个国家——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就是南亚历史上著名事件——印巴分治。再后来的1971年,由于地缘隔绝和种族差异,巴基斯坦的飞地——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英属印度 · 查看更多 »

英属印度诸省

在印度次大陆,历史上官方根据统治的需要以“省”(Province)名作为一级行政区存在的时间,从185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到1950年印度宪法颁布生效不到一百年。1947年印度独立,印巴分治分治后,在印度共和国,作为一级行政区存在的时间仅三年,其区划调整幅度不大,之后撤省建立邦和中央直辖区,故实际上在印度共和国,省仅为英属印度时期的行政区划。在巴基斯坦,其直属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一直沿用原有省名,区划调整不大。 自1612年英国在苏拉特建立第一个贸易据点开始,整个17世纪英国人控制了扩展到占据印度次大陆三个沿海海岸,包括孟买、金奈和加尔各答,这三个城市都是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即之后的英属印度)管辖区(或称省)的行政中心,三大管区均设有行政长官即省长,其中孟加拉省(孟加拉管区)省长成为后来的印度总督。这些省份都是通过战争手段扩大的领土,19世纪中叶推行所谓的“无嗣失权”(Doctrine of lapse)政策,印度总督在土邦王公去世没有直系继承的情况下,获得部分土地,至此英属印度诸省覆盖约印度次大陆一半的面积,区内人口达到次大陆人口60%。这些地区具体由总督指定的省长、副省长、高级专员、专员和行政官员领导,接受英国为宗主国的当地王公继续实行自治的土邦制度。.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英属印度诸省 · 查看更多 »

雷瓦

雷瓦(Rewa),是印度中央邦雷瓦縣的一个城市,是雷瓦縣的行政中心。.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雷瓦 · 查看更多 »

耆那教

耆那教(जैनधर्म ;சமணம் ;Jai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 ,有其独立的信仰和哲学。創始人為伐達摩那(Vardhamana,又稱摩訶毘羅,意為大雄,Mahavira,前599年—前527年),是沙門思潮中「六師外道」之一的尼乾陀若提子,他比佛教的創始人释迦牟尼早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義主要由他建立。耆那教教義對現代印度的影響,大於同様起源自印度的佛教,甘地就受到耆那教的許多影響。目前耆那教有四五百萬信徒,大部分生活在印度。.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耆那教 · 查看更多 »

桑塔利语

桑塔利语(santali)流行于印度的比哈尔邦、阿萨姆邦、特里普拉邦、恰尔康得邦、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和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属于南亚语系的蒙达语族。.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桑塔利语 · 查看更多 »

比哈尔语

比哈尔语是在印度比哈尔邦和邻近地区的印度-雅利安语支语言的合称。ISO 639-1代码为 。 比哈尔语之下有10多种语言,包括.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比哈尔语 · 查看更多 »

比哈尔邦

比哈尔邦(印地语:बिहार,乌尔都语:بہار,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东北的一个邦,传说是佛教的起源地。除印地语、乌尔都语外,比哈尔语也是该邦的官方语言,此語言包含的方言有、博杰普尔语、摩揭陀語以及迈蒂利语。華氏城與王舍城,菩提伽耶是印度佛教的重要地方。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是全印度婆羅門與賤民互鬥最嚴重的地方。恆河橫貫比哈爾邦邦境。南部為拉杰默哈爾丘陵。邦議會為兩院制。 全邦下分38縣。 比哈爾邦是主要礦產地,產雲母、煤、銅。農業產品有稻米、甘蔗、油籽、黃麻、玉蜀黍及小麥。工業產品有鋼鐵、機床工具、水泥、電機、化學肥料及紙張。.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比哈尔邦 · 查看更多 »

泰卢固语

泰卢固语(తెలుగు)是印度安得拉邦的官方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是印度六大傳統語言之一。泰卢固语是印度安得拉邦泰卢固人的语言,印度宪法承认的语言之一。属达罗毗荼语系中部语族。在印度的使用泰盧固語為母語的人數排名第三(7400萬为母语,总数8千万,2001年人口普查),居同语系各语言之首。.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泰卢固语 · 查看更多 »

泰米尔语

泰米尔语(தமிழ் ;Tamil language;IPA:)是一種有超過二千年歷史的語言,屬於达罗毗荼语系,通行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東北部。它是泰米尔纳德邦和本地治里的官方語言。在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不少印度裔居民也是說泰米爾語的,他們散布於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斐濟等地。根據統計,在1996年,泰米爾語在全球的語言人口中排第18位,有語言人口7400萬人。 坦米爾語這個名稱相信來自梵文“Dravida”(達羅毗荼)的讀音變化。泰米尔语有超过2000年的文学传统,而不同于欧洲的拉丁文和罗曼语族,这个传统一直没有断过。犹如中文的文言文一样,至今古泰米尔文还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被使用。例如,泰米尔小学生一直到现在还用1世纪的字母韵文 átticúdi 来学字母。.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泰米尔语 · 查看更多 »

泛靈論

泛靈論(Animism)又名萬物有靈論,是一種認為天地萬物──動物、植物、環境、天氣,乃至言詞、圖畫、建築或其他人工產物──都有靈魂、能夠思考和獲取經驗的主體,並且能夠操縱或影響其他自然現象以及人類社會的世界觀。它亦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信仰系統,在世界各地的傳統文化中都能找到其蹤影。值得留意的是,泛靈論並不等同多神論(Polytheism)、泛心論(Panpsychism)、泛神論(Pantheism)。.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泛靈論 · 查看更多 »

浦那

浦那(पुणे,原为Poona)也譯作蒲內,是印度第九大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文化首都與第二大城、西高止山脉上的第一大城。市區人口約120萬人,近十五年來發展為輕、重工業中心與交通中心,是塔塔汽車與印孚瑟斯的製造重鎮。 浦那位於德干高原西部,海拔560米,座落在首善之城孟買東南方約100公里處,位於穆拉河與穆塔河的匯流處。浦城在近代以前,曾為馬拉地帝國首都。2015年,浦那在所調查的400個城市中,名列第145宜居城市。浦那國際機場服務本市。 浦那至少从937年起即有记录,原名为浦那瓦迪(Punawadi)。1730年,浦那成为萨达拉亲王首相的驻地而成为印度的政治中心。1817年,英属印度诸省占领浦那后,它成为一个兵营城市和孟买管辖区的“雨季首府”直至印度独立。 今天的浦那以教育设施和富饶著称。从1950和60年代起,因著印度的民生工业需求,開始有輕型的机械、玻璃、制糖和鍛造工业。1980年代起,许多資訊產業和汽车公司在浦那開闢新工厂。市内有著名的古典音乐、宗教、戏剧、体育和文学等文化生活。这些發展開創了新的工作機会,並且吸引了全印度乃至於海外的学生和移民,在市内形成了諸多的社群和文化。 浦那現為第3级世界都市。.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浦那 · 查看更多 »

海得拉巴

海得拉巴(Hyderabad)可以指:.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海得拉巴 · 查看更多 »

海得拉巴 (土邦)

海得拉巴邦(乌尔都语:حیدرآباد کی ریاست;泰卢固语:హైదరాబాద్ స్టేట్;波斯语:دولت حیدرآباد;马拉地语:हैद्राबाहैद्राबाद स्टेट;卡纳达语:ಹೈದರಾಬಾದ್ ಸ್ಟೇಟ್;),又译海得拉巴国、海得拉巴土邦、尼萨姆王国,是存在于1724年-1948年间,位于印度次大陆南部,德干高原的一个君主制国家。海得拉巴在1724年-1798年时是莫卧儿帝国的一个省份,在1798-1947年时是与东印度公司及英属印度并存的一个土邦。在印度联邦建立后,海得拉巴邦获得短暂独立,在之后的1948年并入印度。海得拉巴邦的君主(王公)称尼萨姆,首都位于海得拉巴城。.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海得拉巴 (土邦)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地区

旁遮普,波斯語(panj-āb,英語化成Punjab)意為「五川」(panj是五,āb是川),由突厥裔波斯統治者命名,至蒙古裔的蒙兀兒帝國時期廣泛採用。 旁遮普指印度河中上游眾多支流的一帶地區,在下游眾支流合一的沿岸地區通常不算作旁遮普。旁遮普地區横跨印度西北和巴基斯坦東北兩國。这一地区自亞歷山大遠--軍到來以前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民族为旁遮普人,主要语言为旁遮普语。印度籍的旁遮普人,主要信仰为锡克教和印度教,巴基斯坦籍則主要為伊斯兰教。 古代旁遮普地区(大旁遮普地区)地域宽广,包括了: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东部和阿富汗部分地区,最东处曾一度延伸至亚穆纳河。 旁遮普人在古代也被称为或,这些称谓糅合了包括健馱邏人、、、伊朗人和境外的、、波斯化的爱奥尼亚人等等诸民族。 旁遮普地区人种构成上为雅利安人,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的民族统治,包括古希腊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莫卧儿人、阿富汗人、锡克人和英国人。 历史上,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以亚穆纳河和印度河为界,也是前15世纪以后,早期雅里安人定居以来的印度河谷史前文明的中心地带。8世纪开始,随着莫卧儿人的统治,伊斯兰教取得主导地位,旁遮普地区成为印度次大陆的文化中心。往后,由于锡克人的频频反叛,加速了英国人对这一地区的征服,最终随著印巴分治而分属二个不同的国家,即“东旁遮普”和“西旁遮普”二大地区。.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旁遮普地区 · 查看更多 »

旁遮普語

旁遮普語(旁遮普語古木基文:ਪੰਜਾਬੀ,:پنجابی)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旁遮普語特殊的是,第一,有聲調;第二,是黏著語。旁遮普語又會分為西旁遮普語、Lehnda(ਲੇਹੰਦਾ)或Lahnda(ਲਹਿੰਦਾ) 和東旁遮普語。Siraiki和Hindko通常也被視為旁遮普語的方言。 旁遮普語主要流通於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印度旁遮普邦的官方語言。它也流通於鄰近的印度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和德里。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裂時,旁遮普地區、其文化和語言也受到影響。因此,旁遮普的語言和文化也成為推動兩國和平交往的一大動力。由於旁遮普人大量移居外地,旁遮普語是世界上很多地方常見的少數語言,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更成為加拿大的第五大語言)和肯尼亞。 旁遮普語有幾套不同的書寫系統,其使用情況因應不同地區、方言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錫克教信徒傾向使用古木基文。其他省份的印度教信徒多會使用天城文字母,而巴基斯坦境內的旁遮普人多用Shahmukhi(一種經過改良的阿拉伯字母)。古木基文和Shahmukhi 字母是旁遮普語最常用的兩種書寫字母,也往往被視為官方的字母。.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旁遮普語 · 查看更多 »

拉合爾

拉合尔(لاہور、ਲਹੌਰ)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卡拉奇),旁遮普省的省会,人口約1000萬人,位於印度河上游平原。城中保留大量蒙兀兒王朝時代留下來的建築,包括拉合爾古堡、以及巴基斯坦境內最大清真寺-巴德夏希清真寺-等。此外,拉合爾博物館及沙利馬爾花園亦頗富盛名。 拉合爾約建於1世紀未至2世紀初。7世紀初葉,玄奘法師曾到訪該市。拉合爾亦是12世紀伽色尼王朝、13-14世纪前期德里蘇丹國及16-17世紀莫卧儿帝國的都城。1297年被察合台汗國占领,後收復該城。 1965年5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发生拉合尔保卫战。 拉合爾的人口在1998年的普查為6,318,745人,2009年中期政府的統計達到1000萬人,這使得拉合爾成為南亞第5大和世界第26大的城市,2008年,拉合爾被英國衛報選為第二屆巴基斯坦最適合旅行家旅遊的城市地點,拉合爾靠近印度非常近,僅32公里就可抵達印度的西部邊境城市阿姆利則,這使得拉合爾的戰略地位非常的重要。.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拉合爾 · 查看更多 »

拉其普特人

#重定向 拉傑普特人.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拉其普特人 · 查看更多 »

曼德勒

曼德勒(မန္တလေး;英語:Mandalay)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畔,是曼德勒省省會、緬甸第二大城市、緬甸最後一個王朝雍笈牙王朝的都城,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曼德勒的巴利語名稱為「羅陀那崩尼插都」,意為「多寶之城」,系明東王1857年所命名。又因緬甸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旅緬華僑稱其為瓦城。而曼德勒作為緬甸華人主要聚居地,所以也稱作華城。过去20年,随着中国移民的大量涌入(主要来自云南省),重塑了曼德勒的经济结构,并增强了与中国间的贸易。缅甸人常抱怨称曼德勒正在变成中国的卫星城,过去浪漫的旧曼德勒已远去不再。尽管近来内比都崛起,曼德勒仍是上缅甸主要的商业、教育和卫生中心。.

新!!: 1901年印度人口普查和曼德勒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