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鼠疫桿菌

指数 鼠疫桿菌

疫桿菌(Yersinia pestis)是一種桿菌,屬於腸道桿菌科,同時也是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性鼠疫的病媒。所有的類型都在人類歷史上造成嚴重的傷亡(例如黑死病)。 耶爾辛氏菌屬是屬於革蘭氏陰性菌(Gram negative),雙球株桿菌,和其他腸細菌相似,它有新陳代謝作用。鼠疫桿菌能產生反吞噬細胞的黏液。該生命體在隔離培養時是可動的,但在哺乳動物寄主裡時會變成不可動的。.

23 关系: 吞噬作用巴斯德研究院亞歷山大·耶爾森代谢医生北里柴三郎啮齿目细菌白血球革兰氏阴性菌變形菌門路易·巴斯德跳蚤黑死病鼠疫载体 (生物学)腸桿菌科腸桿菌目腺鼠疫耶爾辛氏菌屬法国日本1894年香港鼠疫

吞噬作用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来自古希腊语φαγεῖν)亦称吞食、噬菌作用,是吞噬细胞和原生动物通过细胞膜从周围环境摄取固体颗粒,并在其内部形成吞噬体的过程。 吞噬作用是细胞内吞作用的特殊形式,是将周围环境中的固体颗粒例如细菌等通过小泡的形式吞食进入细胞内部,这点与吞饮外部液体的胞饮作用等内吞作用的其他形式相区分。对于一些细胞而言,吞噬作用是为了获取营养物质,而在免疫系统中,这一细胞机制更多地用于清理病原体和细胞碎片等。细菌、死亡的组织细胞以及矿物质微粒都可以成为被吞噬的对象。 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吞噬作用与进食活动是同源的,而对于除丝盘虫以外的多细胞生物而言,这一机制更多地服务于细胞碎片与病原体的清理,而非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

新!!: 鼠疫桿菌和吞噬作用 · 查看更多 »

巴斯德研究院

巴斯德研究院(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路易·巴斯德於1885年研發出第一劑狂犬病疫苗。1887年此機構成立,於隔年獲國家認可而開始營運,此後巴斯德研究院對於傳染病的防治研究一直處於領先地位,1983年成為第一個成功分離出人類免疫不全病毒的機構,對於白喉、破傷風、結核、小兒麻痺、流行性感冒、黃熱病和鼠疫等疾病,也成就許多革命性的發現,自1908年起,共有八位科學家於此機構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新!!: 鼠疫桿菌和巴斯德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耶爾森

亞歷山大·埃米爾·約翰·耶爾森(法語:Alexandre Emile Jean Yersin,),又譯葉赫森、耶爾辛,瑞士裔法國醫生和細菌學家。他是鼠疫桿菌的發現者之一,因此鼠疫桿菌的正式學名以Yersinia pestis(耶爾森氏菌)命名。.

新!!: 鼠疫桿菌和亞歷山大·耶爾森 · 查看更多 »

代谢

代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总称。这些反应使得生物体能够生长和繁殖、保持它们的结构以及对环境作出反应。代谢通常被分为两类:分解代谢可以对大的分子进行分解以获得能量(如细胞呼吸);合成代谢则可以利用能量来合成细胞中的各个组分,如蛋白质和核酸等。代谢是生物体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一旦物质和能量交换停止,生物体的生命就會結束。 代谢中的化学反应可以归纳为代謝途徑,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将一种化学物质转化为另一种化学物质。酶对于代谢反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酶可以通过一個熱力學上易於發生的反應來驅動另一個難以進行的反應,使之變得可行;例如,利用ATP的水解所产生的能量来驱动其他化学反应。一个生物体的代谢机制决定了哪些物质对于此生物体是有营养的,而哪些是有毒的。例如,一些原核生物利用硫化氢作为营养物质,但这种气体对于动物来说却是致命的。代谢速度,或者说代谢率,也影响了一个生物体对于食物的需求量。 代谢有一個特点:無論是任何大小的物种,基本代谢途径也是相似的。例如,羧酸,作为柠檬酸循环(又称为“三羧酸循环”)中的最为人们所知的中间产物,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无论是微小的单细胞的细菌还是巨大的多细胞生物如大象。代谢中所存在的这样的相似性很可能是由于相关代谢途径的高效率以及这些途径在进化史早期就出现而形成的结果。.

新!!: 鼠疫桿菌和代谢 · 查看更多 »

医生

醫生又稱醫師,在中國古代称大夫或郎中。「医生」其本意是指专精医学的人,「生」指先生(也是以前社会对师长的敬称)。唐朝的医疗行政机构叫太医署,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既是医务行政机构,又是医学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现在「大夫」一词在中國大陸北方人中也常用。 据称,三国时,东吴有位名医叫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医德也高。他晚年为百姓治病不收诊费和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必须到山上种植杏树,名为“康乐杏”。后来,杏林用来专指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医生。.

新!!: 鼠疫桿菌和医生 · 查看更多 »

北里柴三郎

北里柴三郎(,嘉永5年12月20日;),大日本帝國的醫學家和细菌學家。從二位・勲一等旭日大綬章・男爵・醫學博士。 北里是許多重要機構的創始人,包括私立(現・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現・北里大學)、私立(現・)。此外也是北里大學校祖、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科(現・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創始人兼初代科長、初代院長、日本医师会創始人兼初代會長。.

新!!: 鼠疫桿菌和北里柴三郎 · 查看更多 »

啮齿目

嚙齒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目,其特徵為上頜和下頜各兩顆會持續生長的門牙,嚙齒目動物必須通過啃咬來不斷磨短這兩對門牙。 哺乳動物中百分之四十的物種都屬於嚙齒目,而且在除了南極洲的其他所有大陸上都可以找到其大量的蹤跡。一般常見的嚙齒目動物有老鼠、松鼠、花栗鼠、囊鼠、豪豬、河狸、倉鼠、沙鼠、豚鼠、八齒鼠、毛絲鼠、草原犬鼠和美洲旱獺。嚙齒目有尖銳的門牙,可以用來啃咬樹幹、咬碎食物和咬擊掠食者。大多數的嚙齒目動物以種子或植物為食,但也有少數以昆蟲或甚至魚類為食。一些物種在歷史上被視為害兽,會偷吃人類的儲糧和傳播疾病。.

新!!: 鼠疫桿菌和啮齿目 · 查看更多 »

细菌

細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做古細菌,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闢的類別。為了區別,本類生物也被稱做真細菌(Eubacteria)。古細菌與真細菌在生活環境、營養方式以及遺傳上有所不同。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著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分布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它們被歸類為嗜極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種類之一是海棲熱袍菌,科學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發現這種細菌的。甚至在太空梭上也能生長。然而,細菌種類是如此多,科學家研究過並命名的種類只佔其中的小部份。細菌域下所有門中,只有約一半能在實驗室培養的種類。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細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總的來說,這世界上約有5×1030 隻細菌。其生物量遠大於世界上所有動植物體內細胞數量的總和。細菌還在營養素循環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微生物造成的腐敗作用,就與氮循環相關。而在海底火山和在冷泉中,細菌則是靠硫化氫和甲烷來產生能量。2013年3月17日,研究者在深約11公里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了細菌。其他研究則指出,在美國西北邊離岸2600米的海床下580米深處,仍有許多的微生物根據這些研究人員的說法:「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們,他們的適應力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可以在任何地方存活。.

新!!: 鼠疫桿菌和细菌 · 查看更多 »

白血球

白血--球,又稱為白細--胞,(拉丁语 leucocytus,來自古希臘語 leukós「白」和 kýtos「中空」;德语 Leukozyt、英语 white blood cell 或 leukocyte,簡稱 WBCs),是血液重要的血细胞。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紅血球、血小板和血浆。 白血球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白血球可以由骨髓的造血幹細胞產生。白血球有核,能作变形运动,正常情况下白血球在健康成人体内为4×109到1.1×1010/每升血液。白血球胞作为免疫细胞,在机体发生癌症或其他疾病时,血液内的白血球总数或细胞分类百分比可有变化。 除了在血液外,白血球还存在于淋巴系统、脾,扁桃腺以及身体的其他组织。 由於白血球的异常增生失去控制而引起的一种恶性疾病稱為白血病。.

新!!: 鼠疫桿菌和白血球 · 查看更多 »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革兰氏阴性菌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結晶紫,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红(safranin)),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或粉色。通过这种测试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细胞壁结构不同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在反应后的除色溶液中将呈现龙胆紫的颜色。相較於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通常會導致人類疾病——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大腸桿菌。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强,使結晶紫极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再度染上复染液番红的时候,便呈现红色了。 革兰氏阴性菌的病原能力通常与其细胞壁组成相关,具体说来有脂多糖层。在人体中,LPS可以激发一种固有免疫反应(innate immune response)这种反应是通过细胞素制造和免疫系统活化等来描述其特征的。比如,红肿就是细胞素产生并释放导致的。因為脂多糖在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牆表皮,所以大多數或舊型抗生素都不能有效抑制此類細菌。.

新!!: 鼠疫桿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 查看更多 »

變形菌門

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是細菌中主要的一門,包括很多病原菌,如大腸杆菌、沙門氏菌、霍乱弧菌、幽门螺杆菌等著名的属。也有自由生活(非寄生)的種類,包括很多可以進行固氮的細菌。 卡尔·乌斯於1987年建立這個群組,非正式的稱這是“紫細菌及其親屬”。變形菌門主要是由核糖體RNA序列定義的,名稱取自希臘神話中能夠變形的神普羅透斯(這同時也是變形菌門中變形桿菌屬的名字),因爲該門細菌的形狀具有極爲多樣的形狀。.

新!!: 鼠疫桿菌和變形菌門 · 查看更多 »

路易·巴斯德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借生源说否定自然发生说(自生说)、倡导疾病细菌学说(--)以及发明预防接种方法而闻名,為第一個創造狂犬病和炭疽病疫苗的科學家,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和以及罗伯特·科赫一起开创了细菌学,被认为是微生物学的奠基者之一,常被稱为“微生物學之父”。 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行了“最伟大的法国人”的评选活动,结果巴斯德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夏尔·戴高乐。.

新!!: 鼠疫桿菌和路易·巴斯德 · 查看更多 »

跳蚤

跳蚤,為屬於蚤目(Siphonaptera)的完全變態類昆蟲。是小型、無翅、善跳躍的寄居性昆蟲,成蟲通常生活在哺乳類身上,少數在鳥類。具刺吸式口器,雌雄均吸血;成蟲體型微小或小型,無翅,體堅硬,兩側扁平(幫助其在宿主毛髮間活動),觸角粗短。口器銳利,用於吸吮。腹部寬大,有9節。後腿發達、粗壯。蛹被繭所包住。外寄生於哺乳類和鳥類體上,幼蟲無足呈圓柱形,營自由生活,具咀嚼式口器,成蟲以血便或有機物質為食。.

新!!: 鼠疫桿菌和跳蚤 · 查看更多 »

黑死病

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區,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約在14世纪40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2500萬人死亡,根據估計,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紀歐洲約有占人口總数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同樣的疾病多次侵襲歐洲,直到1700年代為止,期間造成的死亡情形與嚴重程度各不相同。較晚的幾次大流行包括1629年到1631年的意大利瘟疫、1665年到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679年的維也納大瘟疫、1720年到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以及1771年的莫斯科瘟疫。關於這些疾病的異同仍有爭議,但是其致命型態似乎於18世紀消失於歐洲。 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嚴重影響,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動搖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的地位,並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猶太人、穆斯林、外國人、乞丐以及痲瘋病患者。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談》(The Decameron)之中所描繪的一般。 14世紀發生於歐洲的事件,剛開始被當時的作家稱作「Great Mortality」,瘟疫爆發之後,又有了「黑死病」之名。一般認為這個名稱是取自其中一個顯著的症狀,稱作「acral necrosis」,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實際上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 歷史紀錄對於黑死病的特徵紀錄中,有一些關於淋巴腺腫的描述,與19世紀發生於亞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這使得科學家與歷史學家推測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種稱為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的細菌所造成。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身上,並藉由黑鼠(Rattus rattus)等動物來傳播。也有研究认为病源可能來自亞洲的小沙鼠(Gerbils)。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觀點。時,9座城市中有7座透過人類身上衣物的跳蚤與頭蝨傳播。 目前普遍認為黑死病的病原体可能已经灭绝。但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消息顯示,黑死病應尚未滅絕。.

新!!: 鼠疫桿菌和黑死病 · 查看更多 »

鼠疫

疫(Plague)是一種存在於囓齒類與跳蚤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並藉跳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其最初反應為跳蚤咬傷部位臨近的淋巴腺發炎,這就是腺鼠疫,經常發生於鼠蹊部,少發生於腋下或頸部,受感染的淋巴腺發炎、紅腫、壓痛且可能流膿,通常會有發燒現象。.

新!!: 鼠疫桿菌和鼠疫 · 查看更多 »

载体 (生物学)

在流行病学中,载体又称为病媒,是指疾病携带者和传播者,但其本身不受影响。如瘧蚊是疟疾的载体,它在吸血的过程中可以将导致疟疾的疟原虫传入人体内,但疟原虫对于瘧蚊本身却不带来任何有害的影响;对于疟原虫来说,瘧蚊是它的中间宿主,而人是它的最终宿主。病媒生物包括蚊、蝇、跳蚤、家鼠、蟑螂、蜱、螨、蠓等。.

新!!: 鼠疫桿菌和载体 (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腸桿菌科

腸桿菌科是格蘭氏陰性菌中的一個類群,皆為桿菌。它們普遍存在於動物體腸道、水、土壤、寄生蟲等。其中,大腸桿菌是最被研究的一類。 Category:大肠杆菌.

新!!: 鼠疫桿菌和腸桿菌科 · 查看更多 »

腸桿菌目

腸桿菌目(Enterobacteriales)是γ-變形菌綱下的一個目,下屬的種都是革蘭氏陰性菌。腸桿菌目下只有一個科,即腸桿菌科。.

新!!: 鼠疫桿菌和腸桿菌目 · 查看更多 »

腺鼠疫

腺鼠疫,又稱鼠疫或淋巴腺鼠疫,一般俗稱為黑死病,是一種存在於囓齒類與跳蚤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鼠疫是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所致的传染病。鼠疫通常先在鼠类或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流行,然后再通过鼠、跳蚤叮咬传给人;當發展成肺炎性鼠疫時,亦可以在人同人之間傳播。接觸此菌3至7天後會出現,包括發熱、頭痛、嘔吐。細菌侵入皮膚處周圍的淋巴結腫大疼痛,有時甚至會爆開。 鼠疫有三種,分別是腺鼠疫、與肺鼠疫。腺鼠疫一般通過跳蚤經過小動物傳播,也可以通過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體液傳播。感染腺鼠疫時,細菌通過皮膚進入身體,經由淋巴管內到達淋巴結,導致其腫大。如果在腫大的淋巴結或血液中找到鼠疫桿菌,則認為已受感染。 預防鼠疫一般通過公共健保方式完成,例如避免在流行地區處理動物屍體。疫苗對於鼠疫的防治作用不大。鏈黴素、慶大黴素、多西环素等多种抗生素都可有效治療腺鼠疫。感染後未治疗者的死亡率约為三到九成,若受治療則約為一成。2013年,全球共有750例腺鼠疫記錄在案,由此造成126例死亡。此病最常見於非洲。 一般認為鼠疫是十四世紀黑死病瘟疫的原因。此次瘟疫大約造成5000萬人死亡,相當於當時歐洲人口的25%—60%。此次瘟疫導致人口大量下降,於是勞動力不足、工資上升。一些歷史學家將此次瘟疫視為歐洲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腺鼠疫的英文源自希臘語中的腹股溝。.

新!!: 鼠疫桿菌和腺鼠疫 · 查看更多 »

耶爾辛氏菌屬

耶爾辛氏菌屬(Yersinia)係細菌界的一個屬。耶爾辛氏菌屬內的細菌均爲革蘭氏陰性菌。這些細菌屬於桿狀菌,按異化類型分則屬於兼性厭氧菌。該屬內的細菌長達幾微米,直徑則不到一微米。耶爾辛氏菌屬內的細菌有些是致病菌,比如具高死亡率的鼠疫的元兇鼠疫桿菌( Y. pestis)。嚙齒目是耶爾辛氏菌屬的主要宿主,不過這其他的哺乳動物(比如兔子、家畜)以及鳥類也可成爲這類細菌的宿主。耶爾辛氏菌屬內的細菌可通過血液傳播(比如鼠疫桿菌就是如此),也可通過消化道傳播,比如有時耶爾辛氏菌屬就能通過食物產品(尤其是蔬菜、牛奶衍生產品、肉類)傳播。另外,沾有耶爾辛氏菌屬的糞便或尿液也能傳播這種細菌。 目前,有假說認爲耶爾辛氏菌屬可能可以通過原生動物傳播,因爲耶爾辛氏菌屬已被證明是兼性胞內寄生生物。目前,有關耶爾辛氏菌能否通過寄生在變形蟲內(以包囊形式寄生)進行傳播的研究和討論還在進行當中。 歐美地區結腸炎的大都是耶爾辛氏菌屬所導致。.

新!!: 鼠疫桿菌和耶爾辛氏菌屬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鼠疫桿菌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鼠疫桿菌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1894年香港鼠疫

1894年香港鼠疫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鼠疫第三次全球大流行中的一次重要爆發。1894年5至10月,在香港大流行的鼠疫導致2000人以上喪生,三分之一的人口逃離香港。此後至1926年的30年間,鼠疫幾乎每年都在香港出現,總共導致超過2萬人死亡。通過香港的海上交通,源於中國雲南的這次鼠疫大流行在1894年以後輾轉傳播各地,最終遍及全球所有有人類居住的各大洲。另一方面,細菌學家在1894年首次在香港分辨出導致鼠疫的病源體鼠疫桿菌,為防治鼠疫開始了重要的一步。.

新!!: 鼠疫桿菌和1894年香港鼠疫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鼠疫杆菌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