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黃籍

指数 黃籍

籍是西晋諸郡國的户籍。 晋代和南朝的户籍册都用黄纸书写,《晋令》載:“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紙呈黃色,故稱黃籍,黄纸用藥物处理过,以防虫蛀,是普通百姓的户口名簿。西晉地主有家籍,佃客皆注家籍,不承担官家税役。西晉士族則在黄籍上注有爵位。东晋承西晋之制,仍用黄籍,另有为侨居江南的北方流民所设立的临时户口,即白籍。流民因為沒有土地,不用服役納稅。.

9 关系: 东晋唐寓之白籍西晋胡三省郡國户籍流民晋书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黃籍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唐寓之

唐寓之(),南齊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遷居桐廬(今浙江桐廬西)。世代以擇墓為業,其祖及父皆風水師。自幼習武,樂於救貧,為鄉里所愛戴。後來因為受害於南齊的檢籍政策,發動了白賊起義。.

新!!: 黃籍和唐寓之 · 查看更多 »

白籍

白籍,東晉時的北方流民僑寓戶之冊籍,相對於東晉正式戶口的黃籍,稱白籍。 東晉政府設置「僑州郡縣」以安置北來的流民,稱僑人,“十家五落,各自星處,一縣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東屆海隅”,戶籍所在地以白紙書寫,史稱白籍。因白籍不算正式戶籍,無產業,多數還想重返故里,為了安撫他們,享受免調役的優待。不久僑人己佔有不少產業,有的成為自耕農民,人安其業。東晉後來實行土斷,命令僑人在其定居之處編入正式戶籍,取消其免調役的優待,白籍戶便成為黃籍戶。時稱“土斷白籍”或“土斷僑流郡縣”。.

新!!: 黃籍和白籍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新!!: 黃籍和西晋 · 查看更多 »

胡三省

胡三省(),原名滿孫,字身之,又字景參,號梅澗,寧海中胡村人,中国南宋末年、元代初年历史学家,浙东史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竹素園集》一百卷及《江東十鑑》、《四城賦》,然已散迭不可得見,今存《资治通鉴音注》294卷,《通鉴释文辩误》12卷。.

新!!: 黃籍和胡三省 · 查看更多 »

郡國

郡國,漢代朝廷行政區名和諸侯封地行政區名。 郡直屬天子,長官為太守。國是諸侯的封地,長官為朝廷任命的國相,封地的君主多無實權。郡、國兩者地位相等,所以「郡」「國」並稱。亦泛稱行政區。.

新!!: 黃籍和郡國 · 查看更多 »

户籍

户籍,又称户口,一种主要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法,在东亚中国大陆、台湾、朝鲜、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国家使用。.

新!!: 黃籍和户籍 · 查看更多 »

流民

流民,又稱流人、流亡、流户、流冗、流庸、流离、流者及盲流等,是中國歷史上對於轉徙四處的無業游民稱呼,一般都是逃荒的農民,天災、苛吏、土地兼併、战乱等都可能导致流民问题的出现。 最早在《詩·大雅·召曼》曰:“瘼我饑饉,民卒流亡。”,管仲在齐国提出“禁迁徙,止流民”政策,以控制人口流动。漢朝流民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元狩四年,山东大水,有流民七十余万人;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哀帝時流民“以十萬數”,华歆收容流民,“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皆出其下,人人望风”。宋朝也有大量流民,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齐王张令公外传》:“令招农户,令自耕种,流民渐归。” 明朝中葉以後,流民問題最烈,甚至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明朝中葉以後,“灾眚频仍、催科无序,数年之逋,取盈一时”,流民一直是历代朝廷的腹心之疾,福建连江县永乐初与洪熙元年相比,“户口什去其三四。”成化元年(1465年),户科给事中袁芳等言:“比年以来,救荒无术,一遇水旱,饥荒老弱者,转死沟壑,贫穷者流徙他乡。”成化七年,荆襄山区屯聚流民九十三万八千余人。闖王李自成也算是流民出身。清代封鎖东北,嚴令禁漢人出關,但流民“擔擔提籃,或東出榆關,或北渡渤海”。乾隆十一年,“東省被災州縣,流民出口”。民国画家蔣兆和绘有《流民圖》。 有明一代,除农民外,大量的匠户、军户、灶丁寺工商業也易於流亡,正统元年,山东都转运司“所属各盐场,在逃灶户3350余户。棚民也算是流民的一種。流民是黑社會的基本組成。成化元年(1465年)三月劉通、石龍、馮子龍等於房縣大石廠立黃旗起義,杀都指挥以下军官三十八人,擁眾數十萬。成化六年十一月,又有李原、小王洪起義,流民附和者達百萬人。史稱鄖陽民變。明廷派都御史项忠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与湖广总兵李震前往镇压。项忠军对流民进行屠杀,尽草剃之,死者枕藉山谷。.

新!!: 黃籍和流民 · 查看更多 »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新!!: 黃籍和晋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黄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