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麥克斯·霍克海默

指数 麥克斯·霍克海默

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霍克海默1895年2月14日生于斯图加特一个工厂主家庭。192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任该大学教授,后兼任哲学系主任。1930年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广泛吸收了一批经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历史学,致力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他把社会研究所先后迁到日内瓦、巴黎、美国,并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1949-1950年他把社会研究所迁返法兰克福,仍任所长。1953年退休。1973年7月7日卒于德国纽伦堡。.

23 关系: 加利福尼亞大學卡尔·马克思叔本华启蒙辩证法伊曼努尔·康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德国德意志帝國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家哲學博士社会哲学纽伦堡西德西方哲学阿道夫·希特勒资本主义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法兰克福大学法蘭克福學派海德堡斯图加特批判理論

加利福尼亞大學

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简称加州大学(UC),是美國加州的一个公立大學系统。它是组成加州公立高等教育体系的三个大学系统之一。另两部分分别是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系統和。相对其他两个系统,加大更注重高等研究領域,屬性上屬研究型大學。 加州大學系統總共有十個校區。加州大學也簽約管理三個美國能源部的國家實驗室。它拥有的诺贝尔奖得主不少于120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357位,佔美国国家科学院总院士2039位的近1/5;拥有全职学生23.8多万人,有6所加州大学为美國大學協會成员。.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加利福尼亞大學 · 查看更多 »

卡尔·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卡爾·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过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备超强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对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于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区的一家持有激進观点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渐渐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关報社,从事专栏寫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所管理、形成无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于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长期以来广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马克思也被人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与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并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国际领域,极其强烈地影響着越来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许许多多的不同派別、学术体系。.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卡尔·马克思 · 查看更多 »

叔本华

#重定向 阿图尔·叔本华.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叔本华 · 查看更多 »

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德语:Dialektik der Aufklarung: Philosophische Fragmente)是德国哲学家麦克斯·霍克海默与狄奥多·阿多诺于1940年合著的一部片段性哲学论证文章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把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批判追踪到启蒙精神的自我摧毁,并把极权主义归因于科学的逻辑,进而对西方社会和思想进行激进的批判。(联邦德国)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 著. 洪佩郁、蔺月峰 译. 《启蒙辩证法》.中译本序。重庆:重庆出版社 ISBN 7-5366-1376-8本书对20世纪哲学,社会学,文化和政治上,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新左派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启蒙辩证法 · 查看更多 »

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為啟蒙時代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義務主義等諸多流派。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认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為數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伊曼努尔·康德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著名德國語言學家、哲学家、、詩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献。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弗里德里希·尼采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英文: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通称: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坐落于纽约市曼哈顿上城晨边高地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常春藤联盟成员。她被视作世界上最具声望的大学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最初名为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王室特许状成立。她是全美历史第五悠久及纽约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九所美国独立宣言签署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国王学院于1784年被重新命名为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一份1787年起草的章程将学校置于一个私人董事会的管理之下。1896年,她从麦迪逊大道搬迁至她现在位于晨边高地,占地32英亩的校址,并同时被赋予了一个新名称,即“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十四个创立成员之一,并且是美国第一所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 大学直辖二十所学院,包括哥伦比亚学院、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 三所本科生院。同时,许多临近的机构也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包括教师学院、巴纳德学院、协和神学院。另外,学校还与美洲犹太教神学院、巴黎政治学院和朱利亚学院拥有本科联合教育项目 。大学同时在安曼、北京、伊斯坦布尔、巴黎、孟买、里约热内卢、圣地亚哥、亚松森和内罗毕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 哥伦比亚大学是每年一度的普利策奖的颁发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包括其前身国王学院——的著名校友包括五位美国开国元勋;九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二十位在世的亿万富翁;二十九位奥斯卡奖获得者;以及二十九位各国元首,包括三位美国总统。九十五位校友、教职工或研究人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在全球所有大学中名列第五。.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哥伦比亚大学 · 查看更多 »

哲学家

#重定向 哲學家.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哲学家 · 查看更多 »

哲學博士

哲學博士(Philosophiæ Doctor,Doctor of Philosophy,簡稱:Ph.D./D.Phil.,又譯研究博士),高級學銜之一,通常是學歷架構中最高級的學銜。擁有人一般在大學本科(學士)及/或研究院(碩士)畢業,再進行相當年數的研修後,撰畢論文並通過答辯,方獲發哲學博士學位。.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哲學博士 · 查看更多 »

社会哲学

會哲學(Social Philosophy)是關於社會行為和社會与社會制度在倫理價值觀方面的研究,但不包括在經驗關係方面的問題的研究。社會哲學家注重于理解政治,法律,道德和文化問題的社會背景,以及發展新的理論框架,從社會本體論到關注倫理,到國際性的民主理論,人權,性別平等和全球正義。.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社会哲学 · 查看更多 »

纽伦堡

纽伦堡(Nürnberg﹐Nuremberg)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弗兰肯行政区的中心城市,巴伐利亚州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府慕尼黑,是世界著名大企业集团西门子公司的诞生地。纽伦堡与它的两座姊妹城市菲尔特和埃尔朗根相邻极近,城区相连,常被称作“大纽伦堡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曾在此举行针对纳粹德国战犯的纽伦堡审判。.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纽伦堡 · 查看更多 »

西德

西德(Westdeutschland),或聯邦德國,是对1949年5月至1990年10月之間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之俗稱。.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德 · 查看更多 »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學(Western philosophy),或稱西洋哲學,是指西方世界、相較於東方世界的主流哲學思想。西方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臘的古希臘哲學,與後來傳入的北美洲、澳洲等地,而是否納入北非與中東、俄羅斯等地的部分地區尚有爭議。 「哲學」(philosophy)一詞源自於古希臘的「φιλοσοφία」,字面意思是「愛智慧」。奧古斯都曾言:惟有愛(philein)才能認識智慧(sophia)的光(phaos),因此便有了「哲學」(philosophia)一詞。 現今的哲學有兩大主要系統: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西方哲学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资本主义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是一名德國哲學家。其時代晚於康德,是德国19世紀观念论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於柏林,去世时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 查看更多 »

法兰克福大学

#重定向 法蘭克福大學.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法兰克福大学 · 查看更多 »

法蘭克福學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蘭克福大學的「」為中心的一群社會科學學者、哲學家、文化批評家所組成的學術社群。被認為是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一支。 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狄奧多·阿多諾、赫伯特·马尔库塞、麦克斯·霍克海默、艾瑞克·弗洛姆、瓦尔特·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人。.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法蘭克福學派 · 查看更多 »

海德堡

海德堡(Heidelberg)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城市,位于斯图加特和法兰克福之间。2002年城市方圆109平方千米内有人口140,000。 海德堡坐落于内卡河畔。内卡河在此处由狭窄而陡峭的歐登瓦德山山谷流向莱茵河河谷,并与莱茵河在海德堡西北20千米的曼海姆交汇。著名的海德堡城堡位于高出内卡河200米的王座山上,俯视狭长的海德堡老城。著名诗人歌德曾经漫步环绕城堡的公园。 海德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和现代混合体。过去它曾是科学和艺术的中心,如今的海德堡延续传统,在城市内和城市附近建有许多研究中心。 海德堡不仅有着引以为荣的中世纪城堡,欧洲最古老的教育机构之海德堡大学亦座落其中。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和工作的著名思想家有黑格尔、诠释学哲学家伽达默尔、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以及語言哲學家。於1817年发明自行车的也是海德堡大学的学生。.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海德堡 · 查看更多 »

斯图加特

斯图加特(Stuttgart或譯:斯圖嘉特)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中部内卡河谷地,靠近黑森林。不仅是该州的州首府,也是州级行政区及斯图加特地区首府和该州的第一大城市。同时也是该州的政治中心:巴符州议会、州政府,和众多的州政府机关部门均设在这里。由于其在经济、文化和行政方面的重要性,是德国最知名的城市之一。 斯图加特是德国第六大城市,斯图加特区域是全国第四大城市联合体(仅次于鲁尔区、莱茵-美因区和柏林)。离斯图加特较近的大城市有:斯图北面204公里的法兰克福,和东南面220公里的慕尼黑。.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斯图加特 · 查看更多 »

批判理論

在人文與社會科學中,批判理論這個名詞通常用來指稱各個領域裡的新興理論(約略從1960年代開始),其中有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等等。而與它相關的領域之發展則包含有文學理論(這常常是批判理論的一個粗略同義詞)、文化研究、美學、理論社會學、社會理論、歐陸哲學等等。 批判理論這個名詞的第一次使用,是法蘭克福學派(是指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的成員、其知識與社會網絡、以及那些在知識方面受到他們影響的人)用來形容他們自己的著作。從那時候起,這就變成了一個廣泛的名詞,表示那些透過人文學科方法生產出來的論述。這個名詞指涉的領域包括了馬克思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理論如雅克·拉岡、符號學和語言學理論如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與羅蘭·巴特、酷兒研究、文化研究以及批判種族理論等等。不過,批判理論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範疇。 要確實說出批判理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一個概念是有困難的。有些人覺得這是從法蘭克福學派開始,畢竟那是這個名詞第一次使用的地方。有些人認為這個名詞會變成目前的樣子來使用與雅克·德希達於1966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的《人文科學話語的結構、符號和嬉戲》(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Human Sciences)一文有關。有些人則認為原本就没有一個清楚起點的東西,卻想要為它找出一個清楚的起點,這是一種過度簡化的作法,並且指出傅柯與拉岡早在德希達發表那篇論文之前就已經維持數十年的寫作了,而他們現在顯然被認為是批判理論的一部分。還有些人指出這些批判理論是奠基在尼采、佛洛伊德、馬克思與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等人的著作之上。有些人甚至追溯到更遠之前。马尔库塞的《理性與革命》(Reason and Revolution,1941年倫敦)提出論點說批判思想是從黑格爾的開始的。有些人則覺得是從康德的思想,甚至是從古典哲學開始。 儘管如何去界定其範疇與根源是有困難的,我們還是能夠對批判理論進行一些描述。批判理論通常是受到後現代與後結構理論的形塑,不過它並不絕對屬於後現代主義。它關切的主題是私領域與公領域內的認同問題,尤其是這兩個領域的認同之間不協調的問題。因此,批判理論的一個主要焦點就是關於形成認同的過程。這方面的主要思想家包括了拉康、阿尔都赛與海德格尔。 批判理論的第二個主要焦點是關於文化機構(包括了媒體、宗教一直到科學與學術成果)如何被使用來形塑認同以及指定有哪些東西在一個文化裡面是真實、正常或可被接受的,並且將特權給了某些人,而邊緣化或否定了其他的人。批判理論會注意這些造成特權與邊緣化過程的機制,並常常思考對抗這些機制的政治行動可能。這方面的主要思想家包括了德希達、傅柯與法蘭克福學派。.

新!!: 麥克斯·霍克海默和批判理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馬克斯·霍克海默马克斯·霍克海姆麦克斯·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霍克海默,M.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