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鯡魚

指数 鯡魚

鯡魚是大部分鯡科魚的通稱。牠們多在暗沙或岸邊聯群游弋。其中,最常見,而且具高商業價值的鯡魚有3種,皆屬於鯡屬,其捕獲量佔了鯡魚總捕獲量約90%。其中,三種鯡屬魚中捕獲量最多的為大西洋鯡,佔比過半。這三種魚一般在北大平洋、北大西洋、波羅的海和南美洲西岸的淺水溫帶區出沒。此外,也有一些被稱作鯡魚的魚類在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孟加拉灣一帶出沒。 歷史上,鯡魚在歐洲漁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對此魚的研究在二十世紀早期為漁業學提供了長足進步的基礎。此外,牠們曾長年為重要的食用魚,常以燻、醃處理保存。.

48 关系: 加拉帕戈斯後絲鯡印尼少棱圓鯡印度洋南美洲南非吉氏鯡古高地德語大西洋大西洋鯡太平洋側帶鯡太平洋後絲鯡太平洋青鱗魚太平洋鯡孟加拉灣學名寬帶任氏鯡小細鯡小眼任氏鯡少耙後絲鯡俗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勃氏犬齒鰳短帶任氏鯡窄體似鯡細側帶鯡營養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西拉棱鯡貝氏智利鯡鲱属鲱科黑帶側帶鯡阿拉伯海蒲氏後絲鯡雙鰭似黍鯡暗沙模式種沙丁脂眼鯡波罗的海漁業學未予評估易危物種无危物种日本銀帶鯡懷氏脂眼鯡整合分類學資訊系統

加拉帕戈斯後絲鯡

加拉帕戈斯後絲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分布於東南太平洋區的加拉巴哥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26公分,棲息在沿岸海域,成群活動。.

新!!: 鯡魚和加拉帕戈斯後絲鯡 · 查看更多 »

印尼少棱圓鯡

印尼少棱圓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亞洲印度西南部淡水、半鹹水水域,體長可達6公分,棲息在河川下游及河口區、沿海,可做為食用魚。.

新!!: 鯡魚和印尼少棱圓鯡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

印度洋(Indian Ocean),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毛漢英《印度洋》,《中國大百科全書》条目,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這也是印度洋名稱的由來,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總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範圍北至印度次大陸及阿拉伯半島(南亞及西亞);西達東非;東側則以印度尼西亞、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為界;南迄南冰洋(也有定義至南極洲)。印度洋西面于开始于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处与大西洋相接,东面于东经146°55'处与太平洋相接。印度洋的最北边大概为波斯湾内北纬30°处。印度洋的宽度有将近(从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亚之间),它的总面积大约为,包括红海和波斯湾。印度洋的水量大约为。.

新!!: 鯡魚和印度洋 · 查看更多 »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新!!: 鯡魚和南美洲 · 查看更多 »

南非吉氏鯡

南非吉氏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非洲莫三比克至南非淡水流域,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河川下游、潟湖,成群活動,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鯡魚和南非吉氏鯡 · 查看更多 »

古高地德語

古高地德語(Althochdeutsch,縮寫為Ahd)是今日德語的原型,一般指日耳曼語族在經歷過第二次輔音推移之時,在今日德國山區所通行的德語方言。古高地德語出現的時間,估計大約在公元5世紀,直到公元1050年。不過,由於古高地德語的書面語要到公元8世紀下半才出現,有文獻把古高地德語出現的時間訂為公元750年,並把這年之前的德語稱為「史前德語」。事實上,近年已發現一些在6世紀採用Elder Futhark的銘刻,比較著名的有Pforzen buckle。另外,在一些8世紀以前的拉丁語文獻裡,亦能找到數言片字的古高地德語,足以證明古高地德語出現的時間比750年更早。.

新!!: 鯡魚和古高地德語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新!!: 鯡魚和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鯡

大西洋鲱(学名:Clupea harengus)是地球上资源最丰富的鱼类之一,在大西洋的东西两部分都可以发现集成一大群的大西洋鲱。 成鱼可以长至45厘米长(大约18英寸), 重半公斤左右。它们以小型甲壳类动物、磷虾和小鱼为食,也是海豹,鲸,鳕鱼和其他大型肉食鱼类等天然掠食者的食物。 大西洋鲱很长时间以来是新英格兰和加拿大沿海省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大西洋鲱经常在相对近岸的海区聚集成海量的一大群,尤其是在缅因湾半封闭的冷水区和圣劳伦斯湾中。大西洋鲱鱼群经测量尺寸达到4立方千米,由大约40亿条鱼组成。.

新!!: 鯡魚和大西洋鯡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側帶鯡

太平洋側帶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加利福尼亞灣至Guayaquil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沿海、潟湖、河口區,成群活動,為廣鹽性魚類,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鯡魚和太平洋側帶鯡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後絲鯡

太平洋後絲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至秘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沿岸海域,成群活動,以甲殼類、橈腳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鯡魚和太平洋後絲鯡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青鱗魚

太平洋青鱗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美國加州至秘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12.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成群活動,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鯡魚和太平洋青鱗魚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鯡

太平洋鲱(学名:Clupea pallasii)是鯡屬的一種魚類。分布於北極海及北太平洋海域,头小,流线形体,体色鲜艳,体侧有银色闪光、背部呈深蓝的金屬色,成体长20—38--。棲息在沿海海域,繁殖期時會洄游至淡水溪流,成群活動,主食桡足类、翼足类和其他浮游甲壳动物以及鱼类的幼体。有鳕鱼、鲑鱼和金枪鱼等天敌。 太平洋鲱的產卵季不定,但通常是前半年,產卵地點一般位於潮間帶或朝下帶生長有鳗草等各種海草的地方。由於它是一種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自1993年以來其數量就大幅下滑,不過2010年代以來由於保護得當,北美海域的太平洋鲱數量已經開始緩慢回升。.

新!!: 鯡魚和太平洋鯡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灣

孟加拉灣在印度洋的位置 孟加拉湾(、、)是印度洋北部的一个海湾,西临印度半岛,东临中南半岛,北临缅甸和孟加拉国,南在斯里兰卡至苏门达腊岛一线与印度洋本体相交,经马六甲海峡与暹罗湾和南海相连。宽约1600公里,面积217万平方公里;水深2000-4000米,南部较深;盐度30-34‰。 沿岸国家有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印度和缅甸的一些主要河流均流入孟加拉湾,著名的大河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克里希纳河等等。孟加拉湾中著名的岛屿包括斯里兰卡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普吉岛等。 孟加拉湾沿岸贸易发达,主要港口有:印度的加尔各答、金奈、本地治里、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缅甸的仰光、毛淡棉、泰国的普吉、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印度尼西亚的班达亚齐、斯里兰卡的贾夫纳等等。 Category:印度洋海湾 Category:南亚地理.

新!!: 鯡魚和孟加拉灣 · 查看更多 »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新!!: 鯡魚和學名 · 查看更多 »

寬帶任氏鯡

寬帶任氏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大西洋區的墨西哥灣及加勒比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成群活動,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餌魚。.

新!!: 鯡魚和寬帶任氏鯡 · 查看更多 »

小細鯡

小細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非洲喀麥隆Sanaga河流域,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河川下游、河口區,為迴游性魚類,可忍受鹽度的變化,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鯡魚和小細鯡 · 查看更多 »

小眼任氏鯡

小眼任氏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大西洋區的墨西哥灣及加勒比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5.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成群活動,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餌魚。.

新!!: 鯡魚和小眼任氏鯡 · 查看更多 »

少耙後絲鯡

少耙後絲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美國加州洛杉磯至秘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沿岸海域,成群活動,以甲殼類、橈腳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鯡魚和少耙後絲鯡 · 查看更多 »

俗名

在生物分类中,俗名是指任何非拉丁学名的名称。在同一种语言的俗名中,又分普通名(common name)和别名。普通名是在该语言中被广泛接受使用名称;别名是普通名之外的其他所有俗名的统称。 在佛教中,俗名是指佛教僧侶在出家前使用的姓名,在出家後,改用法名。.

新!!: 鯡魚和俗名 · 查看更多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縮寫:IUCN),是一個國際組織,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最重要的世界性保護聯盟,是政府及非政府機構都能參與合作的少數幾個國際組織之一,成立於1948年10月。致力於尋找解決當前迫切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實用解決方式。該組織發佈IUCN紅色名錄,根據嚴格準則去評估數以千計物種及亞種的絕種風險所編製而成的。準則是根據物種及地區釐定,旨在向公眾及決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並協助國際社會避免物種滅絕。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支持科學研究,並協調管理全球範圍內政府、非政府組織、聯合國機構、公司以及地方社群間各項合作計劃,共同推行政策、法規和最佳的實際行動。IUCN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全球環境保護系統---一個民主的會員制聯盟,擁有超過1000個政府和NGO組織會員,以及來自160多個國家的超過11,000名志願科學家團隊。IUCN在全球分佈有超過60間辦事處,超過1,000名專業員工,并有來自公共領域、非政府組織以及私人部門的上百合作夥伴。IUCN是唯一在联合国大会具有常任观察员席位的自然保护组织。聯盟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格蘭德。 IUCN的願景是展望“一个珍视和保护自然的公平世界”,聯盟的任務是“影響、鼓勵和支持社會在世界範圍內保持自然生物多樣性的完整,保證自然資源利用方式的公正和生態上的可持續性”。.

新!!: 鯡魚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 查看更多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簡稱紅皮書)於1963年開始編製,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此名錄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編製及維護。 IUCN紅色名錄是根據嚴格準則去評估數以千計物種及亞種的絕種風險所編製而成的。準則是根據物種及地區釐定,旨在向公眾及決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並協助國際社會避免物種滅絕。 主要的物種評估機構有國際鳥盟、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及IUCN辖下物種存續委員會內的專家團體。總括而言,上述團體所評估的物種數目佔整個紅色名錄接近一半。 IUCN紅色名錄被認定為對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

新!!: 鯡魚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查看更多 »

勃氏犬齒鰳

勃氏犬齒鰳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包括加勒比海、巴西沿海海域,棲息深度20-60公尺,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潟湖、河口區,成群活動,以浮游生物為食,繁殖期在冬季,可做為食用魚。.

新!!: 鯡魚和勃氏犬齒鰳 · 查看更多 »

短帶任氏鯡

短帶任氏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分布於中西大西洋區的委內瑞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5.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成群活動,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鯡魚和短帶任氏鯡 · 查看更多 »

窄體似鯡

似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亞洲新幾內亞淡水流域,體長可達8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溪流,以浮游生物、昆蟲幼蟲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鯡魚和窄體似鯡 · 查看更多 »

細側帶鯡

細側帶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的墨西哥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8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鯡魚和細側帶鯡 · 查看更多 »

熏或煙薰是一種烹調、保存及為食物調味的方法。 中西方的熏法各有不同。西方會把食物放在掛起或放在架上,下方多為慢燃炭木,讓食物被煙薰一段時間,部份同時伴以香草調味。中式將熟的食物放入蒸籠,鍋底撒糖或煮過的茶葉以及其它食用香料,密封加熱燃燒,使其炭化生煙,吸附在食物的表面,以增加食物風味和延長保存時間。.

新!!: 鯡魚和熏 · 查看更多 »

營養級

營養級(Trophic level)是指生物在食物鏈之中所佔的位置。.

新!!: 鯡魚和營養級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L'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Alimentation et l'Agriculture,缩写为ONUAA;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缩写为FAO),简称粮农组织,是一个联合国专门机构,带头开展战胜饥饿的国际努力。粮农组织以中立的论坛运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務;在该论坛上,所有国家均平等相处,共同磋商协议,讨论政策。粮农组织也是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帮助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实现农业、林业和渔业现代化和发展,确保人人获得良好的营养和粮食安全。它的拉丁文格言「fiat panis」翻译成中文就是“让我们有面包”。截至2013年10月,FAO有194个成员国、1个成员组织(欧洲联盟)和有2个准成员(法罗群岛、托克劳群岛)。.

新!!: 鯡魚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 查看更多 »

西拉棱鯡

西拉棱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非洲塞內加爾至喀麥隆的淡水流域,體長可達3公分,棲息在溪流、湖泊,成群活動,以橈腳類、甲殼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鯡魚和西拉棱鯡 · 查看更多 »

貝氏智利鯡

貝氏智利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太平洋的智利海域,棲息深度可達70公尺,本魚體深藍色,背部和銀白色的腹部,鰭半透明,背鰭軟條13-21枚;臀鰭軟條12-23枚,體長可達28.4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成群活動,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鯡魚和貝氏智利鯡 · 查看更多 »

鲱属

鲱属(学名:Clupea)是生活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包括波罗的海)温带浅水中的一个多油的鱼属。这个属有两个种:大西洋鲱和太平洋鲱。这两个种又可以各分数个亚种。鲱鱼是成群的鱼,它们在春天成群聚集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海岸前,捕撈後經醃製或者燻製保存及販售。.

新!!: 鯡魚和鲱属 · 查看更多 »

鲱科

鲱科為輻鰭魚綱鯡形目的其中一科。它包含多種世界各地主要的食用魚,也有些被當作捕魚所需的餌料魚。.

新!!: 鯡魚和鲱科 · 查看更多 »

黑帶側帶鯡

黑帶側帶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東太平洋的墨西哥索諾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公尺,體長可達9.1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新!!: 鯡魚和黑帶側帶鯡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海

阿拉伯海(بحر العرب)為印度洋的一部分。位于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同印度半岛之间。北部为波斯湾和阿曼湾,西部经亚丁湾通红海。面积为386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性交通要道。.

新!!: 鯡魚和阿拉伯海 · 查看更多 »

蒲氏後絲鯡

蒲氏後絲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至秘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沿岸海域,成群活動,以甲殼類、橈腳類為食。.

新!!: 鯡魚和蒲氏後絲鯡 · 查看更多 »

--或作--(Curing、marinate),是一種在中國古代開始已經相當常見的食物烹調和保存方法,指利用糖、鹽、醋或其他調味料來保存肉類或蔬菜等食物,以延長他們的保用期。這些食物在浸泡一段時間後,會有一種與原來食物不同的風味。在東亞,會用醋、酱油等來醃製食物,如:韓國的泡菜。在西方,主要应用糖、盐和醋。 短時間的「腌泡」则是一般在煮食前加入調味料,然後等一段時間才以烹調。腌制可以使調味料的味道更能滲入食物中,有提升食物的味道的功能。.

新!!: 鯡魚和醃 · 查看更多 »

雙鰭似黍鯡

雙鰭似黍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肯亞及馬達加斯加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4.5公分,棲息在沿海,可做為食用魚,生活習性不明。.

新!!: 鯡魚和雙鰭似黍鯡 · 查看更多 »

暗沙

暗沙指覆盖有碎屑沙粒的珊瑚礁体,在海平面以下,在较浅的位置(较深且表面平坦的称作暗滩,有时会露出水面者称暗礁)。在南中国海海域有大量的暗沙,如曾母暗沙、北康暗沙、南康暗沙等。 Category:地形 Category:海洋.

新!!: 鯡魚和暗沙 · 查看更多 »

模式種

模式種是生物分類學上的一個名詞,是用來代表一個屬或屬以下分類群的物種,又称典型种。模式種可以指示出該生物分類單元下的生物學特徵,它既是一個概念,也是一個生物分類法上實際存在的系統。.

新!!: 鯡魚和模式種 · 查看更多 »

沙丁脂眼鯡

沙丁脂眼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至莫三比克;西大西洋加拿大芬地灣、新斯科細亞省至墨西哥灣、圭亞那;西太平洋日本、阿拉弗拉海、澳洲南部;東太平洋秘魯及智利海域,棲息深度50-150公尺,體長可達33公分,棲息在大陸棚邊緣海域,以橈腳類及磷蝦為食,生活習性不明,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

新!!: 鯡魚和沙丁脂眼鯡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新!!: 鯡魚和波罗的海 · 查看更多 »

漁業學

渔业科学是研究渔业生产、捕捞、养殖的科学。需要有生物学、生态学、海洋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知识。广义的还包括水产机械和水产品加工方面。由于海洋中有丰富的鱼类,陆地动物肉类产品过度消耗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鱼类资源逐渐成为人们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过度捕捞也引起人们的注意,水产养殖在全球正在成为上升的产业。 Category:漁業.

新!!: 鯡魚和漁業學 · 查看更多 »

未予評估

未予评估(Not evaluated,或缩写为NE)是一种适用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保护现状。该物种/亚种尚未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研究或评估過,或暫被視為不需急著被關注而先將資源投入於其他物種的確認與分類。站在人類已確認物種僅為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種極小部分的觀點來看,屬於NE狀態的物種個數應該遠比其他分類狀態來得多很多,而EX狀態的雖然理應包含大量古代甚至是遠古地質時代的生命和原始生命,或許直覺也可能會認為是物種個數最多的一個分類,實因遠古生物存在過的證據多為間接證據而無法確認物種,況且地球的地質壽命相對年輕,大量的地表活動也是遠古證據保存不易的一個因素,導致大部分的已滅絕物種都屬於未被分類的狀況。(如:香鱼).

新!!: 鯡魚和未予評估 · 查看更多 »

易危物種

易危物種(英文:Vulnerable species,多寫作為VU)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其中一個保護現狀分類。其指現存一些快成為瀕危物種的生物,例如是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及在中期內可能有比較高的滅絕威脅。現時有大約8,565個物種于紅色名錄當中分類為「易危物種」。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有大熊猫、大白鲨、巽他雲豹、眼鏡熊、獵豹及美洲鱷。.

新!!: 鯡魚和易危物種 · 查看更多 »

无危物种

无危物种又称低关注度物种,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對物種保护现状分類之一,指现存的物种中被评估為不属于其他分类的物种。它们既不是濒危物种、也不是近危物种,亦不是需要保护生存环境的。这一类物种受威胁的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很多常见的物种比如人類、原鸽、夜鹭等属于该类别。.

新!!: 鯡魚和无危物种 · 查看更多 »

日本銀帶鯡

日本銀帶鯡(学名:Spratelloides gracilis),俗名丁香魚、,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科的其中一種。.

新!!: 鯡魚和日本銀帶鯡 · 查看更多 »

懷氏脂眼鯡

懷氏脂眼鯡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至東南大西洋海域,棲息深度0-200公尺,體長可達22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生活習性不明,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

新!!: 鯡魚和懷氏脂眼鯡 · 查看更多 »

整合分類學資訊系統

整合分類學資訊系統(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縮寫作 ITIS)是一個專門提供生物物種分類訊息的機構。前身是設立於1996年的一個團體,屬於美國聯邦政府商務部旗下。而現在的ITIS則是一個國際性機構,參與的國家包括加拿大與墨西哥。該數據庫來自一個分類學專家的大社區。 主要內容人員位於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IT服務由位於丹佛的美國地質調查局提供。主要的關注焦點是北美洲的物種,不過同時也與世界上其他相關機構合作整合生物分類訊息,增加全球覆蓋面。。.

新!!: 鯡魚和整合分類學資訊系統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