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體溫

指数 體溫

体温指生物的身体温度。在正常情况下,人类体温一般为37℃或者98.6℉。经口腔测量的体温一般为36.8±0.7℃(98.2±1.3℉)。亦即攝氏36.1度至37.5度,或者華氏97.9度至99.5度。 体温反应了机体新陈代谢的结果,也是机体发挥各项正常功能的必备条件之一。.

9 关系: 华氏温标口腔发热红外线生物直肠温度摄氏温标

华氏温标

華氏溫標是一种温標,符号为℉。华氏温标的定義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32℉,水的沸点为212℉,中间有180等分,每等分为华氏1度。.

新!!: 體溫和华氏温标 · 查看更多 »

口腔

口腔是指唇、腭、面颊和口腔底之间的空间,向上它与鼻腔相通。 向后口腔与两个颌弓后的咽腔相连。口腔的后面的开口是咽峡,前面的开口是嘴。整个口腔的内壁由粘膜层组成。唇与牙(对于没有牙的人指其牙床)之间的口腔部分里有腮腺的出口。牙后的口腔内有唾液腺的出口,此外舌也在这里。口腔中重要的器官有舌、牙和唾液腺。口腔周围的咽、唇和臉颊也是非常重要的。.

新!!: 體溫和口腔 · 查看更多 »

发热

--(fever),又稱作發熱(pyrexia)或發燒反應(febrile response),其定義為:體溫在調節時超過了平常體溫。現在醫界並沒有一致認可的正常體溫上限,文獻從37.5到38.3℃都有。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心將原本的體溫設定點 (set point) 調高,即為发烧,并讓人感到寒冷。這使得身體為了生產更多熱而出現,且開始試圖保存熱量。當体温调定点回到正常值时(即為退燒時),患者就會開始感到燥熱,出現,也可能開始流汗。發燒導致的熱性痙攣(較強烈的肌肉收縮)較為少見, --> 然而這在年輕孩童患者之中較為常見。發燒通常不會高到。 發燒是指身體製造過多熱能或身體的體溫調節失調,導致身體的溫度高過溫度設定值或溫度設定值本身過高。 發燒可能是由許多疾病造成,從小病到重症都有可能, -->這包含了、細菌、寄生、普通感冒、流行感冒、泌尿道感染、脑膜炎、疟疾、闌尾炎等。 --> 非感染性的發燒成因包含了血管炎、深静脉血栓、藥物的副作用、癌症等。另外,發燒不等同高熱這個類似疾病,不同之處在於,高熱(中暑為高熱的一種)起因於身體累積的熱能過多或是身體的散熱功能不足,導致體溫超越正常體溫設定點 (set point)。 治療發燒本身,一般來說是非必要的。然而治療衍生的疼痛與發炎,有利於患者於生病期間的修養,因為患者會覺得舒服些。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這類藥物可能可幫助上述治療,也可以同時降低體溫。在額頭放冷的毛巾或是洗個熱水澡,不但無效且可能讓人更不舒服。三歲以下的幼童或是患有像是免疫缺陷這類嚴重疾病的患者或出現多重併發症狀的人必須立刻送醫。。高熱無論如何也必須立刻送醫。 發燒是常見的醫學徵象之一。體溫上升可強化免疫細胞,增加殺死細菌和病毒的能力,發燒也可抑制細菌和病毒在體內繁殖。 -->發燒約佔看病孩童中的求診原因的30%;生重病的成人會有75%的機率出現發燒這個醫學徵兆。儘管發燒是身體本身的一個強而有力的防衛機制,但是治療發燒本身並不會讓身體的抵抗力降低使得潛在病因的病情惡化。有些家長與醫療從業人士,常會把發燒本身看得太嚴重,這樣的現象被稱為發燒恐慌症(fever phobia)。.

新!!: 體溫和发热 · 查看更多 »

红外线

红外线(Infrared,简称IR)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長在760奈米(nm)至1毫米(mm)之間,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對應頻率約是在430 THz到300 GHz的範圍內。室溫下物體所發出的熱輻射多都在此波段。 红外线是在1800年由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他發現有一種頻率低于紅色光的輻射,雖然用肉眼看不見,但仍能使被照射物體表面的溫度上昇。太陽的能量中約有超過一半的能量是以红外线的方式進入地球,地球吸收及發射紅外線輻射的平衡對其氣候有關鍵性的影響。 當分子改變其旋轉或振動的運動方式時,就會吸收或發射紅外線。由紅外線的能量可以找出分子的振動模態及其偶極矩的變化,因此在研究分子對稱性及其能態時,紅外線是理想的頻率範圍。紅外線光譜學研究在紅外線範圍內的光子吸收及發射。 红外线可用在軍事、工業、科學及醫學的應用中。紅外線夜視裝置利用即時的近紅外線影像,可以在不被查覺的情形下在夜間觀察人或是動物。紅外線天文學利用有感測器的望遠鏡穿透太空的星塵(例如分子雲),檢測像是行星等星體,以及檢測早期宇宙留下的紅移星體。紅外線熱顯像相機可以檢測隔絕系統的熱損失,觀查皮膚中血液流動的變化,以及電子設備的過熱。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可见光强,像紅外線導引常用在飛彈的導航、熱成像儀及夜視鏡可以用在不同的應用上、红外天文学及遠紅外線天文學可在天文學中應用红外线的技術。.

新!!: 體溫和红外线 · 查看更多 »

生物

生物(拉丁语,德语: Organismus, ,又称有機體)是指稱類生命的个体。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 地球上约有870萬種物種(±130萬),其中650萬種物種在陆地上,220万种生活在水中。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生物會進行新陳代謝及遺傳兩點,前者說明所有生物一定會具備合成代谢以及分解代谢(兩個是完全相反的兩個生理反應過程),並且可以將遺傳物質複製,透過自我分裂生殖(無性生殖)或有性生殖,交由下一代繁殖下去以避免滅絕,这是類生命现象的基础。 生命的起源和生命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古早的生命分類已經過時,近代古典生物學的分類又受到分子生物學的挑戰。一般而言,我們將生物分為兩大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分为兩大域: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这两个域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比他们和真核生物的关系更为接近。在演化史的研究上,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一直缺乏联系。類似麻煩的還有病毒與內共生細菌等的分類,隨著現代生物化學的研究逐漸深入,出現了有如物理學中存在量子現象一般,在特定微觀世界下許多傳統認知出現錯誤,導致以往常理被顛覆的情況。 真核生物的特徵是有細胞核以及其他膜狀細胞器(例如動物和植物體內的粒線體粒線體也可以說是植物動物體的發電廠因為他可以製造很多的能量,以及植物及藻類中的葉綠素),一種假說是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由内共生细菌(endosymbiotic bacteria)演化而来T.Cavalier-Smith (1987) The origin of eukaryote and archaebacterial cell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503, 17–54 。多细胞生物(又稱至於生物實在30班一年且出來則指包含多于一个细胞的生物,在地質學上直到五億年前才出現大爆發。.

新!!: 體溫和生物 · 查看更多 »

直肠

肠,中國古稱廣腸,是是人的消化系统的一部分,是肠的最后一部分,位于肛门的前面,其作用是积累粪便。当直肠中的粪便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向大脑通知这个状态,以便排便。.

新!!: 體溫和直肠 · 查看更多 »

耳(耳朵)是動物接收并感知聲波,识别方位維持身體平衡的器官,為動物提供聽覺。 耳可以是整個聽覺系統的統稱,亦可以僅指露出在身體外的部分(外耳)。在大部份的哺乳類動物中,外露在身體外的部分又稱為耳殼,也是第一個接收聲音的部分。而人類的耳殼又稱為耳廓。僅有脊椎動物具有耳的聽覺構造。而其中的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都有一雙耳,在頭部的兩邊各一隻,通常是左右對稱的,這樣可以判斷聲源的位置。.

新!!: 體溫和耳 · 查看更多 »

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溫度理論上的高極點是「普朗克溫度」,而理論上的低極點則是「絕對零度」。「普朗克溫度」和「絕對零度」都是無法通过有限步骤達到的。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摄氏温标(°C)、华氏温标(°F) 、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 温度是物体内分子间平均动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少數幾個分子甚至是一個分子構成的系統,由於缺乏統計的數量要求,是沒有溫度的意義的。 溫度出現在各種自然科學的領域中,包括物理、地質學、化學、大氣科學及生物學等。像在物理中,二物體的熱平衡是由其溫度而決定,溫度也會造成固體的熱漲冷縮,溫度也是熱力學的重要參數之一。在地質學中,岩漿冷卻後形成的火成岩是岩石的三種來源之一,在化學中,溫度會影響反應速率及化學平衡。大气层中气体的温度是气温(Atmospheric temperature),是氣象學常用名词。它直接受日射所影響:日射越多,氣温越高。 溫度也會影響生物體內許多的反應,恒温动物會調節自身體溫,若體溫升高即為發熱,是一種醫學症狀。生物體也會感覺溫度的冷熱,但感受到的溫度受風寒效應影響,因此也會和周圍風速有關。.

新!!: 體溫和温度 · 查看更多 »

摄氏温标

摄氏温标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温标,符号为°C,属于公制单位。 摄氏温标的规定是:在标准大气压,纯水的凝固点(即固液共存的温度)為0°C,水的沸點為100°C,中間劃分為100等份,每等份為1°C。.

新!!: 體溫和摄氏温标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