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指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簡稱MDS)又譯為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骨髓生成不良症候群、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為一種因骨髓中未成熟血球不正常增生導致的癌症,且這些腫瘤細胞並不會轉為成熟血球細胞。患病初期一般沒有症狀。疾病晚期症狀包含疲勞、呼吸困难、易出血,並會增加感染風險。有些型別甚至會進展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風險因子包含過去曾接受過化療或放療、曾經接觸過某些特定的化學物質,如、農藥、苯、汞或鉛等。血球組成的改變可能會引起紅血球、,或白血球減少。有些型會導致骨髓或周邊血的不成熟增加。MDS的分型可透過周邊血檢和骨髓血球檢查的特定變化而定。 治療方法包含支持療法、藥物療法,以及骨髓移植。支持療法包含輸血、,和使用抗细菌药。治療藥物包含、,以及等等。有些病患可透過化学疗法後的骨髓移植治癒。 約100,000有7人罹患MDS,新發病例則約每年每100,000人4例。發病年齡大約再70歲上下。症狀需視受影響細胞種類、血中芽細胞數量,以及染色體變化程度而定。該病診斷後的平均存活年份約為2.5年。該病最早於1900年代首次發現,而今名則於1976年開始使用。.

42 关系: 单核细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世界卫生组织化学疗法呼吸困难再生不良性貧血农药出血線粒體疲勞疗法白细胞减少症白血病癌症DNA甲基化顽固性贫血血细胞血液學骨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移植贫血輸血肿瘤学脾脏鉴别诊断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FAB分型Mayo Clinic抗细菌药染色体淋巴瘤放射線療法感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症候群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白细胞。其在人体免疫系统内有两种作用:一,补充正常状态下的巨噬细胞和树状细胞;二,在有炎症信号下,单核细胞会在8到12小时快速聚集到感染组织,并分化出巨噬细胞和树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单核细胞 · 查看更多 »

外周血

是不包括骨髓的血液,醫學臨床上會把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釋放到血液中,再從這些血液中分離,得到造血幹細胞,這個過程中得到的幹細胞被稱為周邊血幹細胞 ,在二十一世紀初人類開始的生命方舟計畫中首次提出周邊血這一新概念。.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外周血 · 查看更多 »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或 Neutrophil granulocyte)是血液白细胞的一种,也是哺乳动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蘇木精-伊紅染色时,中性粒细胞的染色颗粒为粉红中性。.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中性粒细胞 · 查看更多 »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英文縮寫为 WHO;中文簡稱:世衛組織或世衛)是聯合國专门机构之一,國際最大的公共衛生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机构。根據《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世界衛生組織的宗旨是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盡可能獲得高水平的健康。該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身體,精神及社會生活中的完美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的主要職能包括:促進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進公共衛生,疾病醫療和有關事項的教學與訓練;推動確定生物製品的國際標準。截至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組織共有194個成員國。.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世界卫生组织 · 查看更多 »

化学疗法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简称化疗(Chemo),是用特殊的药物来治疗疾病,為目前治疗肿瘤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不過在治疗中,普遍會為患者帶來明显的恶心及呕吐等副作用,為患者带来不适感。化疗是指应用药物治疗癌症。这些可杀灭肿瘤细胞,有时称为细胞毒药物。许多化疗药物来源于自然,如:植物,其他是人工合成。目前已超过50种化疗药物,常用的有:、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等。这些药物经常以不同的强度联合应用。 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对原发灶、转移灶和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治疗作用,但是化疗治疗肿瘤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将正常细胞和免疫(抵抗)细胞一同杀灭,所以化疗是一种“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治疗手段。.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化学疗法 · 查看更多 »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Dyspnea或Dyspnoea)、呼吸急促或空气饥是患者因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症状,病人一般可自己觉察到呼吸困难,但外界不易观察出来。 一般而言重体力劳动等带来的呼吸困难是正常症状,但如果在意外情况下发生呼吸困难,则可能是病态症状。85%的呼吸困难病例都是由于哮喘、肺炎、心肌缺血、间质性肺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理因素导致的。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呼吸困难 · 查看更多 »

再生不良性貧血

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aplastic anaemia)也叫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指骨髓未能生產足夠或新的細胞來補充血液細胞的情況。一般來說,貧血是指低的紅血球統計,但患有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病人會在三種血液細胞種類(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均出現低統計的情況。.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不良性貧血 · 查看更多 »

农药

農藥,根据美國環保署的定義,是指任何能夠預防、摧毀、驅逐、或減輕害蟲的物質或混合物。「害蟲」通常指與人類競爭食物,破壞財產,散播疾病或造成困擾的生命體,包括昆蟲、植物病原體、雜草、軟体動物、鳥類、哺乳類、魚類、線蟲類(蛔虫)及微生物。許多農藥對人體是有毒的。 農藥可以是化學物質,生物(如病毒或細菌),殺菌劑,抗感染劑,或者是任何能夠對抗害蟲的手段。.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农药 · 查看更多 »

出血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或身体表面。.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出血 · 查看更多 »

線粒體

--(mitochondrio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除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篮氏贾第鞭毛虫以及几种微孢子虫外,大多数真核细胞或多或少都拥有线粒体,但它们各自拥有的线粒体在大小、数量及外观等方面上都有所不同。这种细胞器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体系,但因其基因组大小有限,所以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活动提供了化学能量,所以有“細胞的發電站”(the powerhouse of the cell)之称。除了为细胞供能外,线粒体还参与诸如细胞分化、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并拥有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能力。 英文中的“线粒体”(mitochondrion,复数形式为“mitochondria”)一词是由希腊语中的“线”(“μίτος”或“mitos”)和“颗粒”(“χονδρίον”或“chondrion”)组合而成的。在“线粒体”这一名称出现前后,“粒体”“球状体”等众多名字曾先后或同时被使用。这些现在已不再继续使用的名称包括:blepharoblast、condriokont、chondriomite、chondrioplast、chondriosome、chondrioshere、filum、fuchsinophilic granule、interstitial body、körner、fädenkörner、mitogel、parabasal body、plasmasome、plastochondria、plastome、sphereoplast和vermicle等(按首字母在英文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其中“chondriosome”(可译为“颗粒体”)直至1982年仍见诸欧洲各国的科学文献。.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線粒體 · 查看更多 »

疲勞

倦或疲勞,是生理信號的一種。是生物其中一種的不舒服感覺。大致可分為精神上和肉體上。短期的疲倦通常是由於過度活動並且缺乏休息所致,嚴重疲倦或可致命。一般認為疲倦的人不適宜進行駕駛等工作。 疲勞是人體的自然反應,但是如果無論怎樣休息還是未能恢復,就應該注意是否患上「慢性疲勞症候群」。.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疲勞 · 查看更多 »

疗法

疗法,指用于解决健康问题的手段,通常在医学诊断后实施。.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疗法 · 查看更多 »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升时的症狀。 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白细胞减少症的一种。顾名思义,这种病的表现是嗜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中最常见的种类)的数量减少。.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白细胞减少症 · 查看更多 »

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群癌症種類的統稱,英文名稱來自於古希臘語,λευκός(leukos,白色)與αἷμα(haima,血液)的組合。 它通常發病於骨髓,造成不正常白血球的大量增生。這些異常增加的白血球都尚未發育完成,稱之為芽細胞或白血病細胞。症狀可能包含:出血與淤斑、疲倦以及感染風險增加。這些症狀會因缺乏正常血球而發生。 白血病發生的真正原因尚未知曉,目前相信環境與遺傳因素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風險因子包括:吸菸、游離輻射、部分化學物質如苯、曾接受化療、唐氏綜合症、家族史有白血病。白血病可被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B細胞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這四大類型,以及其他較不常見的種類。白血病與淋巴瘤同屬影響血液、骨髓與淋巴系統的腫瘤當中的一種,此大類疾病被稱為。白血病的診斷方法主要靠血液檢查與。 白血病的治療方式包括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標靶治療與骨髓移植。某些類型的白血病會採用所謂「」的策略。 預後方面,已開發國家比以前有明顯進步,以美國為例,其五年存活率在2011年的統計數據為57%。兒童的五年存活率一般比成人高,依據白血病的類型不同,大約在60到85%之間。急性白血病病患若接受治療痊癒且5年內沒有復發的話,之後終身復發的機率相當低。另外,白血病的治療有可能需要配合輸血或及疼痛管理。安寧緩和治療不論有沒有進一步治療以控制,都可能有幫助。 2012年,共有35.2萬位新的白血病病患,並造成26.5萬人死亡。白血病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其中3/4的病例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然而,90%的成人病患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B細胞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最常見被確診的種類。白血病最常在已開發國家出現。在美國,白血病一年的醫療支出為54億美元。.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白血病 · 查看更多 »

癌症

症(英語:Cancer)又名為腫瘤(英語:Malignant tumor),指的是細胞不正常增生,且這些增生的細胞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部分;中医学中称岩,為由控制細胞分裂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还会週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体内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转移到身體其他部分。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會癌化,有些細胞增生不會侵犯身體其他部分,稱為良性腫瘤。癌症常見的徵象與症狀包括新發生的腫塊、異常的出血、慢性咳嗽、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以及腸胃蠕動的改變等等,但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這些症狀,因此發現這些症狀並不一定表示得了癌症。在人類身上,目前已知的癌症超過一百種。 癌症有許多類型,因吸菸而罹癌者佔了癌症死者中的22%,肥胖、飲食不佳、運動不足、飲酒則共佔了10%。其他可能造成癌症的因素還包括某些感染、暴露於游離輻射、以及環境汙染因子。在發展中國家約有20%的癌症是由於感染症(如B型肝炎、C型肝炎、以及人類乳突病毒等)造成。致癌因子通常是透過改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運作,通常許多這類遺傳物質的變化是癌症產生所必要的。約5-10%的癌症是由於遺傳自雙親的基因異常。癌症可以由症狀和徵候或透過的方式發現,然後再以影像檢查和切片檢查來確診。癌細胞持續生長而不受外在訊息調控,可能是原本正常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将细胞引入到癌变状态,但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与控制細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出现異常,如腫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导致这种局面,可能是为该蛋白编码的DNA因突变而出现了损伤,轉译而出的蛋白质因此也出现错误。要將一個正常細胞轉化成一個惡性腫瘤細胞通常需要許多次突變,或是基因轉譯為蛋白質的过程受到干扰。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质被稱為致癌物質,又以其造成基因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觸放射性物質,或是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煙、輻射、酒精。还有一些病毒可將本身的基因插入細胞的基因裡,激活癌基因。但突变也会自然產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觸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產生。发生在生殖细胞的突变有可能傳至下一代。 許多癌症都可以預防,預防的方式包括戒烟、不要攝取太多酒精、多吃蔬菜水果及類食品、減少紅肉與速食(包含)的攝取、維持健康體重、多運動、減少陽光曝曬、以及施打疫苗預防某些感染症等等。透過篩檢早期發現,對於部分的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和子宮頸癌等)有用,但乳癌篩檢的價值則有爭議性。對癌症的治療方式通常結合化學療法、放射療法、手術以及標靶治療等。疼痛控制與症狀控制是癌症治療中重要的一環,而安寧緩和醫療對於癌症晚期的病人來說相當重要。癌症病人的存活率端看癌症的種類與開始治療時的疾病狀況。在已開發國家兒童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高達80%,在美國的成年癌症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則有66%。而病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癌細胞所在部位以及惡性生長的程度。多數癌症根據其類型、所處的部位和發展的階段可以治療甚至治癒。一旦診斷確定,癌症通常以結合手術、化療和放射療法的方式進行治療。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開發出許多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藥物,也增進治療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經治療,通常最終結果將導致死亡,也有出現因癌症未及時治療或是改用另類療法而延誤正規治療,因此影響病情的情形。 在2012年,大約有1,410萬人得到癌症,並且造成820萬人身亡(相當於全年總死亡人數的14.6%)。男性身上最常見的癌症包括肺癌、前列腺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以及胃癌;在女性身上最常見的則是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和子宮頸癌。兒童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腦瘤最常見,不過非洲除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那裡更常見。2012年,大約16.5萬個15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產生癌症,由於DNA的損傷會隨著年齡而累積增加,罹癌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同時有數種癌症在已開發國家較常見。美国每年逝世的5个人当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则是100-350/100000。癌症在发达国家中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台灣則是長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隨著人類越來越長壽及開發中國家生活習慣的改變,全球的罹癌率整體而言在上升中。.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癌症 · 查看更多 »

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為DNA化學修飾的一種形式,能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改變遺傳表現。為外遺傳編碼(epigenetic code)的一部分,是一種外遺傳機制。DNA甲基化過程會使甲基添加到DNA分子上,例如在胞嘧啶環的5'碳上:這種5'方向的DNA甲基化方式可見於所有脊椎動物。 在人類細胞內,大約有1%的DNA鹼基受到了甲基化。在成熟體細胞組織中,DNA甲基化一般發生於CpG雙核苷酸(CpG dinucleotide)部位;而非CpG甲基化則於胚胎幹細胞中較為常見 。植物體內胞嘧啶的甲基化則可分為對稱的CpG(或CpNpG),或是不對稱的CpNpNp形式(C與G是鹼基;p是磷酸根;N指的是任意的核苷酸)。 特定胞嘧碇受甲基化的情形,可利用亞硫酸鹽定序(bisulfite sequencing)方式測定。DNA甲基化可能使基因沉默化,進而使其失去功能。此外,也有一些生物體內不存在DNA甲基化作用。.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DNA甲基化 · 查看更多 »

顽固性贫血

#重定向 贫血.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顽固性贫血 · 查看更多 »

血细胞

--又稱“--”,是存在於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以哺乳動物來說,血球主要含下列三個部分:.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血细胞 · 查看更多 »

血液學

血液學(英語:Hematology或haematology)是一門專門研究血液的學科,屬於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以及醫學的分支學門。研究的對象包括血液中的蛋白質(如血紅素)與各類細胞(如紅血球)。除了血液本身之外,血液學也研究造血器官以及與血液相關的疾病。.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血液學 · 查看更多 »

骨髓

髓(bone marrow)位於較大骨骼的腔中,佔人體體重的4-6%,含有造血幹細胞以及多種其他的幹細胞,他們可以分化產生不同的組織。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及免疫器官。血液的所有細胞成分都來源於造血幹細胞,其中髓系細胞(紅細胞系、粒細胞系、單核細胞系與巨核細胞-血小板系)是完全在骨髓內分化生成的;淋巴系細胞(T細胞與B細胞)的發育前期是在骨髓內完成;另外B細胞分化為漿細胞後,也回到骨髓,並在這裡大量產生抗體。通常人體在穩定狀況下,每小時約有1010個紅細胞與108-109個白細胞生成,以維持外周血循環中血細胞的組成與數量。.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 · 查看更多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簡稱MDS)又譯為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骨髓生成不良症候群、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為一種因骨髓中未成熟血球不正常增生導致的癌症,且這些腫瘤細胞並不會轉為成熟血球細胞。患病初期一般沒有症狀。疾病晚期症狀包含疲勞、呼吸困难、易出血,並會增加感染風險。有些型別甚至會進展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風險因子包含過去曾接受過化療或放療、曾經接觸過某些特定的化學物質,如、農藥、苯、汞或鉛等。血球組成的改變可能會引起紅血球、,或白血球減少。有些型會導致骨髓或周邊血的不成熟增加。MDS的分型可透過周邊血檢和骨髓血球檢查的特定變化而定。 治療方法包含支持療法、藥物療法,以及骨髓移植。支持療法包含輸血、,和使用抗细菌药。治療藥物包含、,以及等等。有些病患可透過化学疗法後的骨髓移植治癒。 約100,000有7人罹患MDS,新發病例則約每年每100,000人4例。發病年齡大約再70歲上下。症狀需視受影響細胞種類、血中芽細胞數量,以及染色體變化程度而定。該病診斷後的平均存活年份約為2.5年。該病最早於1900年代首次發現,而今名則於1976年開始使用。.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查看更多 »

骨髓增生性疾病

#重定向 骨髓增殖性疾病.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增生性疾病 · 查看更多 »

骨髓移植

髓移植(學名:,缩写:HSCT)是透過靜脈注射正常骨髓細胞至白血病或再生不良性貧血等血液難病患者的治療。骨髓移植所使用的造血幹細胞,除了骨髓之外,還可以透過從回收PBSCT或胎兒臍帶血等方式獲取,總稱造血幹細胞移植。 也有對免疫不全疾患,遺傳基因異常等導致的代謝異常疾病的患者嘗試使用過。.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移植 · 查看更多 »

贫血

貧血(anemia, anaemia,anæmia)通常定義為血液中紅血球或血紅素總數量下降的情形;也可以被定義為血液攜帶氧氣能力下降的情況。當貧血慢性發作時,其症狀往往不明顯,可能包含疲倦、虛弱、呼吸困難或活動能力下降;有時急性發作,就會出現較為強烈的症狀,可能包含、感覺將要昏倒以及想喝更多水。在一個人得很明顯之前,就已經有顯著的貧血狀況了。依據不同病因,可能會出現額外的症狀。 貧血的原因總共分為三種主要類型:一為失血;二為紅血球製造數量下降;三為紅血球細胞分解增加。失血可能是由於創傷以及消化道出血等;紅血球製造減少的原因包括鐵質缺乏、維生素B12缺乏症、地中海型貧血、以及各種等等。造成紅血球分解增加的原因包括基因上的異常(例如鐮刀型貧血)、感染(例如瘧疾)、以及自體免疫性疾病。貧血也可以依紅血球的大小及每個紅血球中的血紅素量進行分類。如果紅血球較正常小,則稱為 (microcytic anemia);如果較正常大則是(macrocytic anemia);如果大小在正常範圍內則屬於(normocytic anemia)。 貧血診斷標準可根據血紅素量(Hemoglobin)或血容比(血細胞壓積)(Hematocrit; Hct)。 在男性血紅素正常是130-140 g/L(13-14 g/dL),但女性正常是120-130 g/L(12-13 g/dL)。在男性血容比正常是41-50%,但女性血容比正常是36-44%。至於貧血的真正原因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測試才能知道病因。 因红细胞容量测定复杂,临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血容比(血细胞压积)(Hct)等指标替代,这就可能造成:.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贫血 · 查看更多 »

輸血

輸血是一種治療措施,可算是一種支持性與代償性的療法。出現場合包括了外科手術備血以防術中失血過多、嚴重貧血等等。輸血可以針對不同血液成分(或稱「血品」)進行輸入,包括了全血(whole blood)、紅血球濃厚液(packed RBC)、洗滌紅血球(washed RBC)、白血球濃縮液(WBC concentrate)與血小板濃縮液(platelet concentrate)等,視病人需求做出選擇。 第一次輸血始于1667年6月15日,由法国御医丹尼斯(Jean-Baptiste Denis ,1643? - 1704) 进行 ,开始使用羔羊的血。现代輸血始于1912年法国外科医生卡雷尔博士(Alexis Carrel,1873年6月28日-1944年11月5日),因创造性进行人与人输血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現今的輸血療法是盡可能在血型相同的個體間進行。在輸血治療前,血液一般已經過基本傳染病化驗,證實安全,才可使用。但沒有絕對安全的血液,任何方式的輸血療法,都有可能產生感染和出現并发症之危險。.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輸血 · 查看更多 »

肿瘤学

肿瘤学(英:Oncology)是一种研究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病因、预防、诊断、治疗以及基础研究的综合性、独立性医学二级学科。 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肿瘤学 · 查看更多 »

铅(Plumbum,化学符号:Pb)為化学元素,原子序数82。铅是柔軟和展性強延性不佳的弱金属,有毒,也是重金属。铅原本的顏色為青白色,在空气中表面很快被一层暗灰色的氧化物覆盖。可用於建筑、铅酸充电池、弹頭、炮弹、銲接物料、釣魚用具、漁業用具、防輻射物料、奖杯和部份合金,例如電子焊接用的鉛錫合金。.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铅 · 查看更多 »

脾脏

脾臟是脊椎動物的一種外周淋巴器官在無特別指明情況下,本文中「脾」或「脾臟」專指人的脾臟。人類的脾臟位於腹腔的左上方,由紅髓、白髓、邊緣區,以及將之被覆的被膜、小樑組成。健康成人的脾臟約重150-200克。活體時,脾爲暗紅色,質軟而脆,在受暴擊時容易破裂。 脾是人類成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在成體內的主要功能爲儲存免疫細胞、濾血以及儲血。脾臟內有各類淋巴細胞,主要由B細胞(大約60%)和T細胞組成,另外亦有少量NK細胞,當機體受病原體入侵時,脾內的免疫細胞即會做出免疫反應。脾臟的濾血作用則主要由巨噬細胞執行。脾內的巨噬細胞可以清除血液中的異物、抗原,以及衰老的紅細胞,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Science。另外,脾內可以儲存一定的血液,馬、犬的脾臟的儲血量甚至可達總血量的1/4,但人脾儲血量較少,只有40毫升。機體缺血時,脾臟被膜和小樑中的平滑肌可發生收縮,將其中的血液擠出。 在胚胎發育早期,脾亦有造血功能,但紅骨髓開始造血後,脾即逐漸喪失造血功能,惟成年後,脾内仍有少量造血幹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或出現嚴重造血障礙時,脾可恢復造血功能。.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脾脏 · 查看更多 »

鉴别诊断

#重定向 鑑別診斷.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鉴别诊断 · 查看更多 »

4.92MPa |- | bgcolor.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苯 · 查看更多 »

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

Category:醫學 Category:生物學 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縮寫為PNH)是一種罕見、複雜且為後天造成的致命性血液疾病,被發現在19世紀,大約每百萬人會有一到二人罹患此疾病,而確診後5年內的存活率只有約65%。患者身上部分造血骨髓的幹細胞帶有X染色體上PIG-A基因的突變可能為轉譯區的核苷酸有插入型或刪除型的突變,並且發生突變細胞的異常增生,導致該基因所轉譯的(GPI-anchored protein)有所缺損,而使紅血球缺乏酵素,致使CD55和CD59兩種表面蛋白質缺失的症狀。 由於CD55以及CD59這兩種表面蛋白質具有抑制膜攻擊複合物的功能補體下游的C5b、C6、C7、C8複合體會與C9結合後,插在細菌細胞膜上,形成孔洞造成細菌的死亡。因此細胞膜之缺損,容易受到補體系統的攻擊導致破裂,造成溶血反應,屬於慢性溶血性貧血,除此之外,血小板及顆粒球亦會產生相同的症狀。 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是唯一因細胞膜上發生後天性內在缺陷導致膜上不存在保護性蛋白質的糖基化磷脂醯肌醇錨定蛋白缺陷所導致之慢性溶血性貧血,診斷上有特發性(idiopathic pancytopenia)和後天性非球型紅血球貧血(acquired nonspherocytic anemia)伴隨著增多。 由於部分患者會出現紅色、茶色的尿液,尤其好發於早晨的第一泡尿,因此最初疾病便因此而命名,而雖然名字如此,但曾發生典型血紅素尿症的患者只佔其中約26%。 唯一的根治方法為骨髓幹細胞或周邊造血幹細胞(可參考骨髓移植),但手術過程中有相當高的併發症率以及死亡率。.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 · 查看更多 »

FAB分型

FAB分型系统,即法、美、英分型系统(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 systems)是一系列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最早于1976年提出。 类型包括:.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FAB分型 · 查看更多 »

Mayo Clinic

#重定向 马约诊所.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Mayo Clinic · 查看更多 »

抗细菌药

抗生素(antibacterial)也称为“抗细菌剂”,是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抗细菌药也可简称为“抗菌药”,包括抗生素(antibiotic) 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其它类微生物生长、生存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类似化合物。在定義上是一較廣的概念,包括抗细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以及對付其他微小病原之抗生素;但臨床實務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細菌抗生素。抗生素的副作用之一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抗细菌药 · 查看更多 »

染色体

-- 染色體(chromosome)是真核生物特有的構造,主要由雙股螺旋的脱氧核糖核酸和5种被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构成,是基因的主要載體。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染色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染色体出现于分裂期。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呈丝状。其本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的组合(即核蛋白组成的),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 ,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如细胞质内的線粒体)。.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汞是化学元素,俗稱水銀,臺灣亦可寫作銾,化学符号Hg,原子序数80,是種密度大、銀白色、室温下為液態的過渡金属,為d区元素。常用來製作溫度計。在相同條件下,除了汞之外是液體的元素只有溴。銫、鎵和銣會在比室溫稍高的溫度下熔化。汞的凝固點是,沸點是,汞是所有金屬元素中液態溫度範圍最小的。 汞在全世界的矿产中都有产出,主要来自朱砂(硫化汞)。摄入或吸入的朱砂粉尘都是剧毒的。汞中毒还能由接触可溶解于水的汞(例如氯化汞和甲基汞)引起,或是,吸入汞蒸气或者食用被汞污染的海产品或吸食入汞化合物引起中毒。 汞可用于溫度計、氣壓計、壓力計、血壓計、浮閥、水銀開關和其他裝置,但是汞的毒性導致汞溫度計和血壓計在醫療上正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酒精填充,鎵、銦、錫的填充,-zh-cn:数码;zh-tw:數位;zh-hk:數碼;-的或者基於電熱調節器的溫度計和血壓計。汞仍被用于科學研究和補牙的汞合金材料。汞也被用于發光。荧光燈中的電流通过汞蒸氣產生波長很短的紫外線,紫外線使荧光體发出荧光,從而產生可見光。.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汞 · 查看更多 »

淋巴瘤

淋巴瘤(英文:lymphoma)又稱淋巴癌,是由淋巴細胞病變造成的。有時候這個詞彙被用來單指癌症、而不包括良性的腫瘤。症狀包括淋巴結腫大 (通常為無痛性)、發燒、盜汗、皮膚癢、體重減輕,以及疲倦感。而盜汗則通常在夜晚發生。 淋巴瘤主要分為兩大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而其他包含在世界衛生組織分類中的尚有多發性骨髓瘤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佔所有淋巴瘤的90%,其中包含各種次分類。淋巴瘤為的一部分 。 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風險因子包含EB病毒和其他同病毒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風險因子則包含自體免疫疾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或愛滋病、感染、攝取過量肉類及脂肪、使用免疫抑制劑、及部分殺蟲劑。通常藉由血液、尿液、診斷淋巴癌,而淋巴結切片可能有助於診斷。醫學影像可用於淋巴癌細胞是否轉移,而可發生轉移處有肺、肝、腦等。 治療淋巴瘤可能會合併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手術等多種方式。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的血液可能因蛋白質成分增多而較濃稠,需要接受的治療。某些型態的淋巴瘤可能必須採用所謂「」的策略,而某些型態則可治癒。在美國,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五年整體存活率約85%,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則僅69%。在2012年,約有566,000人罹患淋巴瘤,並造成305,000死亡,佔所有癌症的3至4%,為第七常見,而在兒童則為第三常見。相對於開發中國家,淋巴瘤通常多發生在已開發國家。.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淋巴瘤 · 查看更多 »

放射線療法

放射治療(Radiation therapy;简称放疗,香港称為电疗,与物理治疗中的相異)是使用輻射作為治療疾病的方式。其原理是大量的輻射所產生的能量可破壞細胞的染色體,使細胞停止生長,從而消滅可快速分裂和生長的癌細胞。放射治療最常作為直接或輔助治療癌症的方式。此外在骨髓移植前,也必須用輻射照射全身,以消除所有惡性癌或HIV細胞。其他疾病如三叉神經痛也可利用輻射來治療。治療輕微疾病較少使用電療,主要擔心輻射影響人體健康。所以除非是大病例如癌症,否則一般不會使用。在治療惡性腫瘤通常會結合手術、化療和電療一起進行。但確切的配合模式需要由醫生進行評估判斷。 Category:癌症治療 Category:放射性 Category:放射腫瘤學.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放射線療法 · 查看更多 »

感染

感染是指由其他物種在身為宿主的個體內進行有害的複製、繁殖過程。 具傳染性的生物體會尋找並且利用宿主體內資源,以利自身生存,但這個過程一旦干擾了宿主正常的生理運作,可能造成慢性症狀、急性症狀、壞疽(gangrene)、器官及組織被吞噬、甚至死亡,因此這類物種又稱為病原體,通常是微生物,但事實上感染的定義可以更廣,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類病毒,甚或是具有致病能力、但並非生物的傳染性物質,例如普恩蛋白。由於醫學領域研究的疾病多由傳染而來,傳染病因此成為醫學中重要的一個學術分支。 傳染在中文定義上不同於感染,傳染乃是指疾病或病原體由一個體轉移至另一個體上的過程。但由於一般可感染生物體的疾病,也通常具有傳染力,因此兩者常混用。.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感染 · 查看更多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CGL),香港稱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是一类白血病,佔整體白血病每年新症患者約15%。这种白血病表现为人体骨髓中的主要粒细胞不受管制地增长,并在血液中积累而形成。这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即成熟的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进行恶性克隆衍生,通常并伴生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这种疾病源自一种称为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的染色体易位现象(9号染色体长臂移至22号染色体短臂上)。对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一类靶向治疗包括有伊马替尼(imatinib)、达沙替尼(dasatinib)和尼罗替尼(nilotinib),nilotinib香港澳門又稱為「尼洛替尼」,这类標靶治疗方式对缓解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非常良好的效果,患者可以獲得接近一般人的生活品質及預期壽命。.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查看更多 »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骨髓性造血芽細胞(而非淋巴性芽細胞)异常增殖的血液惡性腫瘤,是白血病的一種。其特点是骨髓内异常芽细胞的快速增殖而影响了正常造血细胞的产生。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其发病率随着人的年龄而增加。相對於其他的癌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还是比较罕见的疾病,在美国约占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的1.2%Jemal A, Thomas A, Murray T, Thun M. Cancer statistics 2002.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 查看更多 »

5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症候群

5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症候群(Chromosome 5q deletion syndrome、5q症候群、5號長臂染色體單體症(monosomy)、5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綜合症)是一種後天性血液疾病,特徵是人類5號染色體「長臂」(q arm, band 5q31.1)的一部分缺失。這種染色體異常最常見伴隨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而產生。 它不與“5號長臂部分染色體三倍體症(partial trisomy 5q)”等同,雖然這兩種病症的產生都在同一個系列裡可以觀察的到。 此種症狀不能和猫叫综合症混為一談,因猫叫综合症是一種缺失第5號染色體「短臂」(p arm/petit)的症候群。 Deletion of the miR-145 and miR-146 loci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platelet count and megakaryocytic dysplasia associated with the 5q- syndrome.

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5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症候群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