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查看 马丁·齐尔恩鲍尔和德国
理论物理学
论物理学(Theoretical physics)通过为现实世界建立数学模型来试图理解所有物理现象的运行机制。通过“物理理论”来条理化、解释、预言物理现象。 豐富的想像力、精湛的數學造詣、嚴謹的治學態度,這些都是成為理論物理學家需要培養的優良素質。例如,在十九世紀中期,物理大師詹姆斯·麥克斯韋覺得電磁學的理論雜亂無章、急需整合。尤其是其中許多理論都涉及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的概念。麥克斯韋對於這概念極為反對,他主張用場論來解釋。例如,磁鐵會在四周產生磁場,而磁場會施加磁場力於鐵粉,使得這些鐵粉依著磁場力的方向排列,形成一條條的磁場線;磁鐵並不是直接施加力量於鐵粉,而是經過磁場施加力量於鐵粉;麥克斯韋嘗試朝著這方向開闢一條思路。他想出的「分子渦流模型」,借用流體力學的一些數學框架,能夠解釋所有那時已知的電磁現象。更進一步,這模型還展示出一個嶄新的概念——電位移。由於這概念,他推理電磁場能夠以波動形式傳播於空間,他又計算出其波速恰巧等於光速。麥克斯韋斷定光波就是一種電磁波。從此,電學、磁學、光學被整合為一統的電磁學。.
科隆大学
科隆大学(德語:Universität zu Köln),是一所位于德国科隆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科大于1388年由教宗签字建立,为现今德国第二古老的大学。.
物理学家
物理學家是指受物理學訓練、並以探索物質世界的組成和運行規律(即物理學)為目的科學家。研究範疇可細至構成一般物質的微細粒子,大至宇宙的整體,不同的範圍都會有相對的專家。對應於物理學分為理論物理學和實驗物理學,物理学家也可以分為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物理學中理論和實驗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候這樣的分類很難界定,只不過在一個物理學家更偏重理論的情况下,被稱為理論物理學家的例子包括爱因斯坦、海森堡、狄拉克、埃爾溫·薛丁格、尼爾斯·波耳、楊振寧等;而若偏重實驗,則稱為實驗物理學家,例如艾薩克·牛頓、法拉第、亨利·貝克勒、尼古拉·特斯拉、馬克斯·馮·勞厄、約瑟夫·湯姆森、歐內斯特·勞倫斯、吳健雄、威廉·肖克利、朱棣文等。.
另见
慕尼黑工業大學校友
- 厄溫·內爾
- 喬瓦尼·巴蒂斯塔·卡普羅尼
- 威利·梅塞施密特
- 威廉·努塞爾特
- 安迪·貝托爾斯海姆
- 库尔特·宾德尔
- 康拉德·布洛赫
- 弗朗兹·费歇尔
- 弗朗茨·韦格纳
- 弗里茲·托特
- 彼得·安布鲁斯特
-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 恩斯特·鲁斯卡
- 戈特弗里德·伯姆
- 托马斯·曼
- 曼弗雷德·施內爾多費爾
- 格哈德·埃特尔
- 沃尔克·海因里希
- 沃尔夫冈·保罗
- 沃尔特·考夫曼
- 沃爾夫哈特·豪澤
- 沃爾夫岡·克特勒
- 海因里希·巴克豪森
- 海因里希·希姆莱
- 海因里希·赫兹
- 約瑟夫·匹勒
- 约翰·戴森霍费尔
- 约阿希姆·弗兰克
- 罗伯特·胡贝尔
- 美琳塔·申克·格拉芬·馮·史陶芬堡
- 薩曼塔·克里斯托福雷蒂
- 諾伯特·雷瑟夫
- 路德维希·普朗特
- 阿克塞尔·布伦杰
- 阿尔伯特·施佩尔
- 阿里斯·菲利普斯
- 马丁·齐尔恩鲍尔
- 鲁道夫·狄塞尔
- 鲁道夫·穆斯堡尔
理论物理学家
- 三田一郎
- 伊萨克·波梅兰丘克
- 列夫·朗道
- 卡姆朗·瓦法
- 吴式枢
- 埃尔温·薛定谔
- 奧斯卡·克萊因
- 威廉·哈密頓
- 尤金·维格纳
- 尼尔斯·玻尔
- 弗朗索瓦·恩格勒
- 弗里茨·伦敦
- 恩里科·费米
- 愛德華·泰勒
- 拉斯·昂萨格
- 文小刚
- 斯坦利·曼德尔施塔姆
- 李政道
- 杨振宁
- 杨立铭
- 楊綱凱
- 汉斯·贝特
- 沃尔夫冈·泡利
- 理查德·达利兹
- 理论物理学家列表
- 盧西恩·梅安尼
- 米給爾·阿庫別瑞
- 約翰·戴維·傑克遜
- 约翰·李尔普罗斯
- 胡宁
- 胡安·马尔达西那
- 艾萨克·牛顿
- 蕭強
- 詹姆士·约克
- 贺贤土
- 路德维希·玻尔兹曼
- 郝柏林
-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 阿卜杜勒·卡迪尔·汗
- 阿卜杜勒·萨拉姆
- 陈春先
- 韓武榮
- 顏東茂
- 马丁·齐尔恩鲍尔
- 马克斯·玻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