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香港文學

指数 香港文學

香港文學指自20世紀起香港在特殊歷史和政治背景下發展出的文學。過去香港是英國殖民地,中西文化交流頻繁,而在兩岸分治的背景下,香港也是兩岸接觸的橋樑,旅港、居港及本土的文化界別人士都促進了香港文學的發展。雖然香港被詬病為「文化沙漠」、缺乏文化氣息,然而,香港文學在華人文化界別中仍然佔有一席位。.

110 关系: 劉以鬯劉芷韻古德明古龙可洛吳美筠吳煦斌君比夏季夏志清天龙八部天航失樂園威廉·莎士比亚孤泣字花 (雜誌)對倒小思崑南中國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丘世文市政局也斯交通號誌亦舒廖偉棠张晨張小嫻張愛玲何紫徐訏喬靖夫关汉卿其後剪纸倪匡倪震知识分子王貽興王良和神鵰俠侶羅曼畢華流韓麗珠韋婭鍾偉民鍾國強...鍾玲玲鍾曉陽青年文學獎袁兆昌西西馬朗香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歷史香港政治許地山謝曉虹譚劍魏鵬展魔毯鲁迅黃世澤黃國彬黃碧雲黃燦然胡燕青胭脂扣舒巷城阿濃關夢南關麗珊董啟章董橋葉輝邵國華 (主持人)蔡炎培蔡瀾鄧小樺鄭國江鄭梓靈金庸金鈴酒徒英国陳德錦陳葒陳慧陶傑Facebook柳木下林燕妮林詠琛李偉才李碧華梁科慶梁羽生梁望峰比萨饼深雪湯禎兆戴望舒海峽兩岸關係文學 扩展索引 (60 更多) »

劉以鬯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字昌年,香港著名小說家、編輯,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教授,上海出生,祖籍浙江宁波鎮海。其作品《對倒》及《酒徒》分別引發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成電影《花樣年華》及《2046》。2010年,香港資深影評人黃國兆又把《酒徒》改編成電影。而劉以鬯的小說永遠有個令人出人意表的結局,當中作品《打錯了》更最能代表到他的創意與想法。亦多次公開表示從事小說創作的人,要是沒有創新精神與嘗試的勇氣,一定寫不出好作品。.

新!!: 香港文學和劉以鬯 · 查看更多 »

劉芷韻

劉芷韻,又名亞閃閃、閃。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曾於香港無綫電視任職戲劇組編劇。.

新!!: 香港文學和劉芷韻 · 查看更多 »

古德明

古德明(),生於廣東中山石岐,香港英語教育作家、時事評論家。他在1957年搬遷至澳門定居,1964年再遷至香港,及後就讀於香港潮商學校及聖保羅書院。197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英文系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自己因批評文化大革命,並未獲得任何獎學金。1981年考獲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學位。古德明曾在聖貞德中學任英文教師,後於香港大學新聞組擔任翻譯員,1986年任職於中文大學人事組,1989年曾任《明報月刊》總編輯,1991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學翻譯組主管。1997年曾隨家人移民紐西蘭,1998年--香港。 古德明現於《蘋果日報》“生活名采”版每日撰寫專欄“東拼西湊”,回答讀者關於英語、中文和時政的提問;以及星期六於“論壇”版撰寫另一時事評論專欄“常山月旦”,非議中國及香港時弊。另外,古德明亦在《讀者文摘》擔任特約編輯,翻譯英文版讀者文摘為中文,及曾於香港免費報紙《AM730》設有“中華正聲”專欄,旨在扶持正統中文,批評中共現代漢語,但因政見與報社相左,已於2014年停刊。.

新!!: 香港文學和古德明 · 查看更多 »

古龙

古龍(),原名熊耀華,籍貫江西南昌,出生于英屬香港,幼時曾住過湖北漢口,少年後定居於台灣。自1960年代起,以筆名「古龍」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楚留香傳奇》、《絕代雙驕》、《小李飛刀系列》、《陸小鳳傳奇》等,歷年來古龍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重大貢獻,亦奠定其成為華人知名作家的基礎。為台灣著名武俠小說家。.

新!!: 香港文學和古龙 · 查看更多 »

可洛

可洛,原名梁偉洛,是香港作家。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曾獲「中文文學雙年獎」、「青年文學獎」及「中文文學創作獎」等。個人作品包括《女媧之門》系列、小說集《繪逃師》、《她和他的盛夏》、詩集《幻聽樹》, 亦曾改編青少年小說《夢想Seed》、《愛是不保留》和《生命因愛動聽》。除了文學創作外,可洛也參與不同媒體的藝術創作。本身為創作支援網站CREATO的創辦人之一,現為創作組織「紅紅綠」成員,獨立創作誌《月台》編委。.

新!!: 香港文學和可洛 · 查看更多 »

吳美筠

吳美筠,八十年代崛起的香港著名女詩人,在大專院校教授中國文學及創作,曾任職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講師,嶺南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播道神學院客座講師,也曾兼教於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及信義宗神學院,以及曾於香港大學中文系及香港浸會大學教授中文傳意,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2005年在澳洲悉尼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其論文研究範圍為清代女詩人。研究專長為古典詩、中國女性書寫、現代文學與基督教、現代詩等。 2013年10月以文學界別與盧偉力(藝術評論)、梅卓燕(舞蹈)、鍾小梅(藝術行政)組成「藝術3+1」,參與香港藝術發展局推選活動,四人皆高票當選,吳美筠為歷來文學界別最高票數的當選者,成為香港藝文界佳話。2014年開始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並任文學委員會主席、藝術支援組主席、策略委員會及管理委員會委員,倡議文學閱讀者的建立及發展,及倡議成立香港文學館。在任期間,推動檢討資助機制及藝發局界別代表選舉機制,打破過往把藝術消費調查撇除文學藝術的慣例,促成文學閱讀消費調查,並建議推行文學閱讀人口調查。策展首次由藝發局主辦的大型文學節「文學串流」,鼓勵文學多元展演,破天荒串連不同文藝團體及作家,成功以香港文學作為主體,帶入大眾視野,所出版的《文學串流講座及研討會紀錄集輯》反映多項重要的香港文學議題。 吳美筠是少兼擅創作、學術研究及文學行政及活動策展的本土作家。早年以女性視覺書寫女性內在暴力的詩人,羈魂認為其作品情貌多變,作品語言成熟。葉維廉指出她第一部詩集已有語言的自覺。除了新詩,也擅寫小說、藝術評論。1987年與林夕、洛楓、飲江及李焯雄(筆名朔方)創辦《九分壹詩刊》、擔任《詩雙月刊》、《詩網絡》編委及香港書獎、青年文學獎、湯清文藝獎、基督教金書獎等評判。曾為多家報章雜誌撰寫專欄。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IATC香港分會創會董事,2014年11月創辦香港文學評論學會,該會正式在2015年成立始她一直擔任該會主席。在九十年代開始活躍撰寫演藝評論,曾於1998年3月與許樹寧合作,負責現代式單位混媒體演出「前前後後左左右右」”的文本創作。 早年任職編輯,所撰寫社會專題、人物專訪、專題採訪、文化觀察散見於突破雜誌,社會專題編採見於Recruit、明報,藝術現象觀察及採訪見於越界演藝文化周報及藝術訊息。曾為快報、星島日報、時代論壇、Elegance撰寫專欄。用筆名已涼、吳國基等。 其著作收入香港、大陸、台灣、澳洲等地出版之文學書籍,出版詩集《我們是那麼接近》獲第一屆香港中文文學書獎新詩組推薦獎。詩作被翻成英語,選入由牛津出版社出版之英語詩集“From the Bluest Part of the Harbour”及澳洲出版詩集“Footprints on Paper”等。.

新!!: 香港文學和吳美筠 · 查看更多 »

吳煦斌

吳煦斌(),本名吳玉英,香港作家,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生態學碩士,其夫為已故香港著名作家也斯。.

新!!: 香港文學和吳煦斌 · 查看更多 »

君比

君比,原名馮忻忻,香港人,原籍廣東南海。「君比」這個筆名來自她的第一部小說《君比》,而這個名字亦同時是她的英文名(Quenby)。 她擅長於描寫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心態和情感上的轉變,描寫得特別細緻,而且有不少都是真人真事改編,一定程度反映社會現實。現時君比全職寫作,並經常到全香港各中、小學推廣閱讀及寫作。 2006年5月尾,她榮獲香港《中學生好書龍虎榜》的最受歡迎作家。.

新!!: 香港文學和君比 · 查看更多 »

夏季

夏季是一年四季的第二季,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同时也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此外,由於夏季時全球大部份學生都放暑假,因此也是相當旺盛的旅遊季節。以北半球為例,除了赤道一帶其他地方都有夏季:曼谷夏季約八個月、北極夏季約五個月(另外七個月為冬季)。.

新!!: 香港文學和夏季 · 查看更多 »

夏志清

夏志清(),江蘇吳縣人,生於上海浦東,中國文學評論家,教授。 夏之父為銀行職員,夏於1942年自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時,已大量閱讀了中國文學名著。1946年9月隨長兄夏濟安至北京大學擔任助教,醉心於西歐古典文學,因研究威廉·布莱克檔案(William Blake Archive)論文脫穎而出,取得留美獎學金至耶魯大學攻讀英文碩士、博士。 在紐約州立學院任教時,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又稱洛氏基金會)贊助,完成《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也奠定他學者評論家的地位。1961年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幾年後接任翻譯家王際真(Chi-Chen Wang, 1899-2001)之教席。2006年7月,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是該院成立以來當選時最高齡的院士,夏志清表示「好像在作新娘子」。 夏濟安是其親兄。.

新!!: 香港文學和夏志清 · 查看更多 »

天龙八部

天龍八部,是佛教概念,指佛教護法隊伍中以天、龍为首的八種神話種族,包含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八類佛教的護法神。此八種神話種族以「天眾」和「龍眾」為首,故稱「天龍八部」,又稱龍神八部、八部鬼神、八部眾等。金庸曾以此為名,寫成小說《天龍八部》 。.

新!!: 香港文學和天龙八部 · 查看更多 »

天航

天航(,原名黃黎兼,英文名Kim),射手座,香港作家,香港小說會副理事長。曾就讀全完中學,曾是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宿生及田徑隊隊長,畢業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修心理學及經濟學。天航由中學時期開始,已熱衷寫作,向南華早報投稿,於2000年參加數碼通ism@rt網站的二千年願望計劃而出道,同年12月於生日當天推出第一本小說《戀上白羊的弓箭》,感動過無數顆年輕的心,曾獲香港雜誌《TVB周刊》及內地少女時裝雜誌《COCO》轉載,亦被香港電台改編成廣播劇。天航出道初期是博益出版集團旗下一本堂的作者,創作了《披上狼皮的羊咩咩》和《書--的少年時代》等愛情小說,而前者亦被眾多讀者選定為天航「最催淚的愛情小說」。2004年他不與博益續約,同年成立天航出版社,自資出書,憑《三分球神射手》系列成為最暢銷本地男作家,至今仍是高踞各大銷量榜的全職作家。 自2010年起,天航移居台北,結識台灣女友E小姐,並於2012年11月求婚成功,完成畢生最大的夢想──結婚。天航於2013年3月,和E小姐結婚,由一個香港低下階層變成台灣中產。天航最喜愛的服裝是V領T恤,曾穿著「Deep V」T恤出席2011年廣州南國書香節及2012年香港書展的座談會並舉行簽名會。目前他正在創作D系列的第六集,這系列由銷量最差變成大受歡迎,第四集《秦始皇最恐怖的遺言》在十月底出版,旋即高踞各大書局暢銷榜,只憑一個多月的銷量,即成為香港2012年度全年暢銷書排行榜第一的文學類作品,第五集《先知瑪雅的未知夢》亦是2015年整年度全港暢銷榜上排名第一的文學類作品。 天航的讀者主要是青少年,曾得到作家倪匡先生的稱讚。其作品類型以小說為主,天馬行空,著作題材多樣化,喜以中國傳統章回小說行文結構。近年天航從「分子料理」得到啟發,正鑽研一種融合各類型小說要素的「分子小說」。 作品方面,《書--的少年時代》、《愛因斯坦被摑了一巴》及《秦始皇最恐怖的遺言》曾分別入選第十五屆、第十九屆及第二十六屆中學生十大好書龍虎榜,其中《秦》一書以以最高票數當選十大好書龍虎榜,令天航在2015年獲選為「全港中學生最喜愛作家」。天航大部分作品已由台灣蓋亞文化出版,中國大陸版曾由湖南魅麗文化及天窗文化(中國)出版。 近年,天航開始讓其作品嘗試以跨媒體方式陸續展現,除了於App Store發布部分電子版小說外,更以漫畫、舞台劇等方式展現給不同的受眾群面前。.

新!!: 香港文學和天航 · 查看更多 »

失樂園

《失樂園》(Paradise Lost)是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以《舊約聖經·創世紀》為基础創作的史詩,出版於1667年。.

新!!: 香港文學和失樂園 · 查看更多 »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受洗日)-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有各種主要语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有人认为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犧牲與復仇,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并与其他剧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种版本出版,质素和准确性参差不齐。1623年,他所在剧团两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对开本》,除两部作品外,目前已经被认可的莎士比亚作品均收录其中。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为诗人和剧作家,但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并在20世纪盛名传至亚,非,拉丁美洲三大地區,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像英雄一样地尊敬他,被萧伯纳称为莎士比亚崇拜。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新!!: 香港文學和威廉·莎士比亚 · 查看更多 »

孤泣

孤泣 (Ray Leung,本名:梁家威,1981年7月16日-),又名 Lwoavie(LOVE + WAI的特別寫法,可見其作品《分手寄賣店2》),香港作家,家族經營的「活字印刷」公司。於2013年至2017年期間,每年平均出版九至十本小說及散文作品。直至2018年4月份,已出版了五十六本小說,並於五年書展內開辦33簽名會及參與了超過五十場的講座。於2015年8月20日,把小說《戀愛待換店》timeless cafe實體化,成為首位在香港把小說變成真實咖啡店的本地作家。作品範圍廣泛,包括懸疑、愛情、推理、冒險、人性等。於2016年4月,正式進軍台灣市場,首本於台灣出版書籍為《殺手世界01》,由春天出版。於2017年7月份,官網宣佈各小說作品將陸續「影像化」。2018年,《人性遊戲》舞台劇、《已讀不回》電視劇、《殺手世界》網劇等等改編,將於本年陸續影像化。《已讀不回》電視劇由新加坡新傳媒Toggle與香港ViuTV跨地域首度合拍二十集劇集。孤泣早年於大埔長大,畢業於崇德學校和神召會康樂中學。.

新!!: 香港文學和孤泣 · 查看更多 »

字花 (雜誌)

《字花》是香港一本雙月刊文學雜誌,於2006年4月創刊,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用文學視角直接介入社會文化議題。專題以外,每期均有文字、視藝和跨媒體創作,以及文學、影視和文化評論。 雜誌自創刊起便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有獨立辦公室及全職有薪編輯。 除了出版雜誌,《字花》還不時主辦文學活動及寫作教育培訓工作坊,並與何鴻毅家族基金合辦「筆可能」寫作坊、「在雲上播種」寫作教育培訓工作坊、字在山水「筆可能」文學營。 2011年5月,《字花》踏入第六年,與何鴻毅家族基金合作出版中學寫作教育刊物《筆尖》,隨《字花》雜誌附送。 2013年,水煮魚文化與香港盲人輔導會合作,推出點字版《字花》,免費供視障人士閱讀,同年推出字花 iphone app。2013年7月,《字花》改版,縮細呎吋,並增加頁數至136版。 同年,以「水煮魚文化」名義推出多項文學活動系列,包括文學寫生系列、城市閱讀系列、游擊文學系列等。.

新!!: 香港文學和字花 (雜誌) · 查看更多 »

對倒

《對倒》(外語:Tête-bêche; Alias: Head-To-Tail)是一部2018年香港獨立電影,由伍立德導演,甄思羽、伍詠詩、袁富華、鄭瑩瑩、何卓瑩主演,多位傳媒人及記者包括謝志峰、黃大鈞、黃守東、麥振江(前警訊主持)、張惠萍、文橋康等友情演出。.

新!!: 香港文學和對倒 · 查看更多 »

小思

小思(1939年-),原名盧瑋鑾,筆名「小思」、「明川」、「盧颿」,生於香港,籍貫廣東番禺,香港當代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獲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銜。1973年於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已於2002年退休。.

新!!: 香港文學和小思 · 查看更多 »

崑南

崑南(),原名岑崑南,廣東恩平人,另有筆名葉冬,香港作家。 1935年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華仁書院。早年曾在《香港時報》副刊《淺水灣》、《快報》副刊等撰寫小品文、詩歌、遊記等專欄。1955年出版《吻,創世紀的冠冕!》,1961年自資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地的門》。1950、1960年代起陸續與人合資或獨資創辦《詩朵》、《新思潮》、《好望角》、《香港青年周報》、《新週刊》,其間還開過印刷廠。1998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戲鯨的風流》,2001年出版了長篇裝置小說《天堂舞哉足下》。曾任報章編輯。現為專欄作家。 category:香港作家 category:香港文學 Category:香港專欄作家 岑 K.

新!!: 香港文學和崑南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香港文學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香港文學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新!!: 香港文學和中國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丘世文

丘世文(),出生于香港,是《號外》雜誌的創辦人,被譽為該雜誌“文化鐵三角”中的一位,亦是作家及傳媒工作者。1974年於香港大學英國及比較文學系畢業,並獲獎學金到法國巴黎第四大學高等研究院攻讀中國比較文學博士課程,及後放棄奬學金,於1975年回港並加入麗的電視台工作,1年後晉升人事部經理。1978年創辦號外雜誌,1986年考取專業會計師資格。1998年10月患腦癌去世。 丘世文為香港著名愛書人及藏書家,他涉獵中外讀物數萬種,潛心文學,哲學,音樂及藝術領域。死後其家人將整批贈送澳門大學。贈書數量約12,000冊,是澳門圖書館界其中一次最大宗贈書接收。 丘世文以多個筆名在號外雜誌創作,部分結集成書,以作者本名推出。著作包括《周日床上》、《同行四分一世紀》、《愛恨香港》、《在香港長大》、《創業經營法則》及《慳稅精要》等。96至97年間丘替明報寫文化副刊專欄,文章收錄在《一人觀眾》一書內。 2016年2月28日,香港電台《文化樹下》節目為丘世文製作了一個頗為詳盡的紀念專輯 -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name.

新!!: 香港文學和丘世文 · 查看更多 »

市政局

市政局,是一些城市的行政機構或政府部門,可以指:.

新!!: 香港文學和市政局 · 查看更多 »

也斯

也斯,MH(),本名梁秉鈞,廣東新會人,香港作家。.

新!!: 香港文學和也斯 · 查看更多 »

交通號誌

-- 交通信號燈(Traffic Light),俗稱紅綠燈,是以規定之時間上交互更換的光色訊號,通常設置於交岔路口或其他需要交通管制的地點,用以將道路通行權指定給車輛駕駛人與行人,管制其通行、停止及轉向的交通管制設施。交通信号灯是以電力为能源運轉之交通管制設施,以紅、黃、綠三色燈號或輔以声音讯号,指示車輛及行人停止、注意與行進。 世界上第一盞手動且以煤氣燈照明的交通信號燈於1868年12月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宫前的大桥街(Bridge Street)、大佐治街(Great George Street)與国会街(Parliament Street)交汇处启用,该交通灯灯柱高,设有红、绿两色煤气灯。这盏灯对交通控制起到一定作用,但它在使用二十多天后发生爆炸,使操作交通灯的警察殉职 (另一說為燒傷)。随后这种交通灯被停用,直到以电作为能源的交通灯开始使用为止。而在1890年代晚期,交通信號系統逐漸被重視,並在1910年美國芝加哥的厄內斯特•西林(Earnest Sirrine)成功申請了全世界第一個自動交通信號控制系統的專利,其交通信號控制系統使用了“停止(STOP)”以及“前行(PROCEED)”的字樣,縱使這個信號系統是不會亮的。 交通信號燈大多根據不同的顏色(通常為紅色、黃色(歐洲等國使用帶有些許橙色的琥珀黃)以及帶有些許青色的綠色)來給予並指示各道路的通行權,以下根據不同形式的燈號來說明其意義:.

新!!: 香港文學和交通號誌 · 查看更多 »

亦舒

亦舒(),原名倪亦舒,华裔加拿大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寧波市镇海区,著名香港小說及散文女作家,另有筆名衣莎貝。她亦是作家倪匡的妹妹。.

新!!: 香港文學和亦舒 · 查看更多 »

廖偉棠

廖偉棠(),香港作家、攝影師、自由撰稿人。曾任書店店長、雜誌編輯、《上報》專欄作家。 1975年生於廣東,1997年移居香港,後曾旅居北京5年,1991年開始詩歌寫作,其後涉獵散文、小說、戲劇、評論等範疇。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創世紀詩刊50周年詩歌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花蹤世界華文小說獎、香港文學雙年獎等獎項。2012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 曾出版詩集《永夜》、《隨著魚們下沈》、《花園的角落,或角落的花園》、《手風琴裏的浪遊》、《波希米亞行路謠》、《苦天使》、《少年遊》、《黑雨將至》、《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八尺雪意》,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攝影集《孤獨的中國》、《我屬貓》、《巴黎無題劇照》,批評合集《波希米亞中國》,攝影及散文集《我們在此撤離,只留下光》,雜文集《波希香港、嬉皮中國》,散文集《衣錦夜行》等。 L廖 Category:廖姓 Category:香港诗人 Category:香港文學.

新!!: 香港文學和廖偉棠 · 查看更多 »

张晨

张晨是中国足球守门员,目前效力于中甲球队成都谢菲联。 张晨出生于上海,六岁时随父母去了西安,1998年他在逗留上海期间随上海浦东青年队训练,立刻吸引了教练的注意力,并成功进入了俱乐部梯队。国门江津年龄渐大之后,张晨获得了更多机会,并最终成为主力门将。2006年,俱乐部搬迁到西安,不过曾经在西安生活了十年的张晨却不希望离开上海,最终在西安效力一年后转会加盟上海申花,回到了上海。 2011年,张晨转会加盟中甲球队沈阳东进。 2012年1月,张晨转会加盟中甲球队成都谢菲联.

新!!: 香港文學和张晨 · 查看更多 »

張小嫻

张小嫻(英文名:Amy Cheung,),在香港出生,未婚,曾在無線擔任編劇,是以言情小说和散文见长的作家。.

新!!: 香港文學和張小嫻 · 查看更多 »

張愛玲

張愛玲,小說家。祖籍河北丰润,生於中華民國上海公共租界。本名张煐,後因入學需要,母親黃逸梵(又名黃素瓊)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名愛玲。 張愛玲的祖父母分别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和李鸿章的長女李菊藕。父亲張志沂,生母黃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孫女,即前桂平梧鬱道黄宗炎的女儿,繼母孫用蕃是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张爱玲出生名门,受到了极好的教育,特別是當代處於中西合併價值觀的形成。上海淪陷时期,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動上海文壇。1952年张爱玲以完成未完成的学业为名离开中国大陆,其后赴美。在美国期间翻译了清代吳語小说《海上花列傳》(韓邦慶所著),又寫了文學評論《紅樓夢魘》。張愛玲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漂泊于上海、香港、天津、美国各地,最后在美国定居,并於1960年取得美国国籍。早在之前,1956年时,张爱玲就已经和大自己36岁的德裔美国人赖雅结婚,赖雅逝世后,张爱玲在美国终老,1995年9月8日,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去世于美国加州洛杉磯市西木區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享壽74岁。 張愛玲一生游走中國各地,自謂「我的上海話本來是半途出家,不是從小會的。我的母語,是被北邊話與安徽話的影響沖淡了的南京話」。,上海《天天新報》轉引張愛玲寫的一篇探討《金瓶梅》的文章《「嗄?」?》,2014年1月12日。.

新!!: 香港文學和張愛玲 · 查看更多 »

何紫

何紫,原名何松柏,籍貫广东顺德,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新!!: 香港文學和何紫 · 查看更多 »

徐訏

徐訏(拼音:xū 注音:ㄒㄩ),本名徐傳琮,字伯訏,著名作家、教授,以写作小说闻名,并以高产著称。.

新!!: 香港文學和徐訏 · 查看更多 »

喬靖夫

劉偉明(),筆名喬靖夫,英文名Jozev,出生于香港,香港小說作家,大多數作品皆以武俠及格鬥為主。 在未用喬靖夫為筆名時,曾以雷義為筆名。亦曾因其作品《殺禪》推出十年才得以完結,被讀者冠以「喬年鑑」、「香港第一遲筆」之名。.

新!!: 香港文學和喬靖夫 · 查看更多 »

关汉卿

漢卿,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祁州(今河北安国)人等说法,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平事跡不詳,根據《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一些零碎的資料來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於約1210年至約1300年(元成宗大德)間。.

新!!: 香港文學和关汉卿 · 查看更多 »

其後

《其後》是鄭秀文的第七張粵語專輯,1995年8月推出。這是她離開華星唱片前的最後一張個人專輯。.

新!!: 香港文學和其後 · 查看更多 »

剪纸

剪紙是一種紙張藝術,是以剪刀把人剪成不同的圖案。除中國剪紙外,世界各地也有具有當地特色的剪紙藝術。.

新!!: 香港文學和剪纸 · 查看更多 »

倪匡

倪匡(),原名亦明,后改名为聰,祖籍中華民國浙江宁波鎮海,生于上海,華東人民革命大學肄業,知名的香港作家、編劇、節目主持人,被喻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亦是女作家亦舒的兄長,先後使用過的筆名包括:衛斯理、沙翁、岳川、魏力、衣其、洪新、危龍。1957年由中國大陸來到香港,1986年改奉基督教,1992年移居美國舊金山,2007年返回香港。 倪匡寫作範圍甚廣,除最主要的科幻小說系列外,亦曾寫作不少的靈異故事,與少量武俠小說與偵探小說。作品包括《衛斯理系列》 、《原振俠系列》、《女黑俠木蘭花系列》等。此外,倪匡也創作了超過三百多個電影劇本。另外亦曾在1989年至1990年間,與黃霑和蔡瀾合作主持亞洲電視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

新!!: 香港文學和倪匡 · 查看更多 »

倪震

倪震(英文名:Joe Nieh,),大學畢業於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香港作家,前香港電台和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Yes!》雜誌創辦人之一。現為商人。 倪震是香港科幻小說家倪匡的兒子。祖籍宁波镇海,出生于香港。.

新!!: 香港文學和倪震 · 查看更多 »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主要是指具有相對丰富知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对于现实持有一定批判精神的人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识分子不被视为一种阶级成分。但可被视为小资产階級的一部分。.

新!!: 香港文學和知识分子 · 查看更多 »

王貽興

王貽興(Wong Yi Hing,),香港男作家、電視節目主持及演員。.

新!!: 香港文學和王貽興 · 查看更多 »

王良和

王良和(),原籍浙江紹興,香港出生,現任香港教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新!!: 香港文學和王良和 · 查看更多 »

神鵰俠侶

《神鵰俠侶》是金庸創作的武俠小說,為「射鵰三部曲」的第二部。《神鵰俠侶》在描寫情感方面為金庸作品中著墨最多、最深入的一部,被讀者稱為「情書」,也曾多次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動畫、漫畫和廣播劇。.

新!!: 香港文學和神鵰俠侶 · 查看更多 »

羅曼

羅曼可以指:.

新!!: 香港文學和羅曼 · 查看更多 »

畢華流

華流(原名吳漢源,英文名:Christopher,),香港小說家、散文家,為基督徒,現職中學中文科老師,兼職遊戲家、星相專家。.

新!!: 香港文學和畢華流 · 查看更多 »

牛(学名:Bovini),即是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牛族的成员都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和牦牛。最大的野生牛族成员是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这一族一般统称为牛。有一部份的牛被人類做為家畜。.

新!!: 香港文學和牛 · 查看更多 »

韓麗珠

韓麗珠(),香港當代女作家,作品風格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有「香港卡夫卡」之稱。 14歲時首次在《星島日報》發表作品,之後曾在《Magpaper》雜誌連載極短篇小說,未滿20歲便出版第一本小說集《輸水管森林》。 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語言學系畢業,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曾参与2009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特别项目「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撰写了小说《回家》虚构人与建筑(土楼公舍)的故事。.

新!!: 香港文學和韓麗珠 · 查看更多 »

韋婭

韋婭,原名左韋,出生於中國青島,香港演藝學院中國語文導師。擅長創作中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新詩及童話、童詩、幻想小說等不同體裁文學作品。至今出版著作五十餘部。其作品曾多次獲香港「中文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冰心兒童圖書新作獎」及“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是香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見香港兒童文學作家列表)。進入21世紀以來,韋婭主要從事校園文學創作,作品清新隽永,特別是對少女心理的細膩刻畫及田園風味的童詩創作,尤為引人注目。其作品曾數次上榜「香港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大好書榜;「香港教育城」網上投票「十本好讀」獎,並多次入選香港年度書展「名家推薦」。作品也收入中國語文出版社小學語文及香港小學語文教科書,以及中港台多種文學選本中。其夫陳家春,筆名海野,原香港理工大學講師,為《大學時代》及《文學村》雜誌主編,著有《海野文集》、《慾魘的透視》、《現代小說名篇評析》、《古典文學名篇鑑賞》、《文學精義》等。 韋婭曾歷任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評審員、香港教育統籌局「優資教育組」特約作家、香港「中文文學獎」評委、「青年文學獎」評委、「香港書獎」評審、香港《文學村》雜誌編委、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小學語文教材顧問,以及文學團體理事等職。.

新!!: 香港文學和韋婭 · 查看更多 »

鍾偉民

鍾偉民(),香港及澳門專欄作家及詩人。曾任《明報》、《蘋果日報》副刊編輯、《明報月刊》助理編輯,現為石販。 在香港廣華醫院出生,不久便送回澳門路環,由外公外婆照顧,小學就讀於澳門路環聖芳濟各小學,12、13歲來香港跟父母生活後就讀於大角嘴天主教小學,後來因升中試失敗而入讀陳樹渠夜校,日間則跟開運輸公司的爸爸,到碼頭當搬運工人,後來放棄學業,更沒有參加會考。獲得梁錫華保薦入讀嶺南學院文史系至畢業。鍾的詩歌初期被評為晦澀難明,鍾偉民撰文反駁,引起文壇爭議。任職蘋果日報期間,曾批評作家阿濃的文章〈委屈〉和董啟章的小說《紀念冊》(後收錄在《狼的八情表情》及其修訂版《狼八式》中),同樣引起爭議。2002年移居澳門。2008年回香港。2012年再度擔任青年文學獎評判。 2004年12月,鍾偉民在蘋果日報的專欄狼的心中,批評改編自他創作的小說《雪狼湖》的音樂劇宣傳品上,找不到任何有關鍾偉民的字眼一事,暗示音樂劇的製作人不尊重原作者,沒有尊重原創,亦在該劇上映前後在娛樂界引起爭議。.

新!!: 香港文學和鍾偉民 · 查看更多 »

鍾國強

鍾國強(),香港詩人。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曾任教師、記者,現任廣告公司創作總監、自由撰稿人。.

新!!: 香港文學和鍾國強 · 查看更多 »

鍾玲玲

鍾玲玲可以指:.

新!!: 香港文學和鍾玲玲 · 查看更多 »

鍾曉陽

鍾曉陽(Sharon Chung,),廣東梅縣人,香港作家。.

新!!: 香港文學和鍾曉陽 · 查看更多 »

青年文學獎

青年文學獎協會創立於1972年,為非牟利組織,幹事由一群對文學發展有熱切關注的大學生組成(主要來自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透過舉辦一年一度的區域性文學比賽及將得獎作品結集成書,為熱愛創作人士免費提供發表作品的途徑,從而鼓勵文學創作。文獎創立至今迄四十年,在文壇極具認受性,更孕育了不少知名作家及文壇新秀,如王良和、鍾國強、劉偉成、劉偉恆、胡燕青、陶傑、何良懋、馬家輝、張小嫻、鍾偉民、鍾曉陽、韋婭、劉芷韻、王貽興、謝曉虹、鄧小樺、袁兆昌、雨希、呂永佳、盧勁馳、梁莉姿等。近年,文獎積極鼓勵香港以外人士參與比賽,包括澳門、中國內地、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令其認受性進一步提升。 文獎與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及中文文學創作獎合稱為本港三大文學獎。.

新!!: 香港文學和青年文學獎 · 查看更多 »

袁兆昌

袁兆昌,香港作家,其代表作品《超凡學生》奪得第十五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冠軍。曾任教科書公司及文學雜誌《字花》的編輯。現職《明報》世紀版編輯。.

新!!: 香港文學和袁兆昌 · 查看更多 »

西西

西西(),原名張彦,又名張愛倫,香港作家、編輯,生於上海,祖籍廣東省中山縣,小學畢業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就讀於協恩中學,初中时在中文部,中四后转入英文部。同時並开始投稿香港的报刊、杂志,曾作短篇小說《瑪利亞》,獲《中國學生周報》徵文比賽小說組第一名。其後畢業於葛量洪教育學院(今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前身),曾任教師工作,任教於官立小學。對於詩、小說、散文、童話均有涉獵。她勇于尝试新写作风格,写作手法涉猎之广,叙述手法之细腻,是当前华文作家中的佼佼者。 西西的筆名,據她本人所述,乃象形文字,「西」是一個穿著裙子的女孩子兩隻腳站在地上的一個四方格子裡,「西西」就是跳飛機的意思,這是她小時候喜歡玩的遊戲。.

新!!: 香港文學和西西 · 查看更多 »

馬朗

朗(),原名馬博良,廣東中山人,香港作家。 生長於華僑家庭。四十年代末,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馬朗的創作生涯早就開始,十多歲的他已擔任《自由論壇報》編輯和《文潮月刊》主編,出版詩集和小說集《第一理想樹》。 馬朗五十年代初來港。1956年創辦《文藝新潮》雜誌,倡導現代主義思潮。六十年代到美國,入喬治城大學深造,開始其外交官生涯。著作有詩集《美洲三十絃》和《焚琴的浪子》等多種。.

新!!: 香港文學和馬朗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香港文學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新!!: 香港文學和香港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为 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沙田馬料水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香港中文大学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顶级大学在香港的延续。創校教授為民國時期著名大儒、專家和國民政府及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要員。大學所合併的三所書院中的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前身為1845年起始的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在中國大陸地區所建立的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大學,是香港历史源流上最远久的高等学院。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合并香港高等學校而成立,並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李卓敏:《開辦的六年》(1969年)頁38至48,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葛量洪爵士著、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忆录》,广角镜出版社发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 該校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該地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其曾經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長獲得諾貝爾獎,校友銜蓋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内的等高校的校长,系唯一具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有67%是中大的校友、教授(參見主欄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香港最.

新!!: 香港文學和香港中文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藝術發展局

香港藝術發展局(簡稱藝發局)(英文: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ADC)),成立於1995年6月,是香港專責策劃、推廣及支持藝術發展的法定機構,其角色包括資助、政策及策劃、倡議、推廣及發展、策劃活動等。.

新!!: 香港文學和香港藝術發展局 · 查看更多 »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原住民,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位於汉族地區南部沿海的一個農業、捕魚及產鹽之處。其後大英帝國佔領香港,沒收原居民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而成為自由港,香港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香港建立英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概念,惟「香港」經由英國發展已經不僅再是一個小漁港,它屬於亞洲中心位置,南海内海。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為今日的鴨脷洲内小型漁村。直至1841年香港開埠後初期,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並且慢慢由漁村發展成為城鎮。其繼香港島後,九龍半島亦分別為永久英屬領土;及後為《新界拓展條約》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但英國從未交過租金。1953年,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更為香港進行加冕香港典禮為英國永久屬地。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制定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以保障香港人五十年不變,亦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新!!: 香港文學和香港歷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政治

香港政治由香港開埠開始,社會發展便同時受臨近的中國大陸和英國,形成有別於中國和英國而自成的香港政治制度。.

新!!: 香港文學和香港政治 · 查看更多 »

許地山

许地山(),台灣台南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落華生),以字行。許地山是二十世紀中国在大學開梵文課的華人第一人和當代華人研究印度學的先行者,先前只有陳寅恪的梵文老師,西方漢學家鋼和泰教授在北大教過梵文,學生有羅世方等人,編有北京商務印書館版《梵語課本》和《梵語詩文圖解》等書籍。.

新!!: 香港文學和許地山 · 查看更多 »

謝曉虹

謝曉虹(),香港作家。.

新!!: 香港文學和謝曉虹 · 查看更多 »

譚劍

譚劍(),香港著名科幻及奇幻小說作家、影評人和編劇。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國際會員。 自香港有網絡起已開始在網絡上發表小說,早期作品見於「星網互動」及「網上行」。多年來在兩岸三地拿下不同獎項。英國倫敦大學電腦及資訊系統學士,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企管碩士。早年作品以科幻小說居多,自《黑夜旋律》後創作觸角延伸至文學,亦創作電影小說。 譚劍也是活躍的博客,長期發表評論男女關係、電影、古典音樂、類型小說、香港政治及時事的文章。曾在突破、東周刊發表科技文章,在信報和東方日報連載小說,在「都市日報」發表影評。 於2010年展開科幻系列《人形軟件》,大受好評,並摘下首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全球華語最佳科幻/奇幻長篇獎」。2012年入選為「2l 世紀十大新銳華語科幻作家」。曾以台南歷史和在地文化創作奇幻輕小說系列「貓語人」。 短篇作品〈斷章〉入選《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卷2:小說》.

新!!: 香港文學和譚劍 · 查看更多 »

魏鵬展

魏鵬展,香港作家,主要創作文體為新詩、及與新詩創作法有關的文學評論、現職教師(輾轉任教於香港聖瑪加利女書院及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現為《小說與詩》主編,先後畢業於中山大學 中文系 文學博士(研究古典文學)、香港大學 中國語言及文學碩士(研究古典詩),中學畢業於九龍華仁書院。 著有《新詩創作法》(2014)、《在最黑暗的地方尋找最美麗的疤》(2014)。新詩〈小息〉、〈螢火蟲〉曾用作67屆香港學校朗誦節誦材;新詩〈螢火蟲〉曾用作第七屆當代作家詩文朗誦比賽誦材 ,其他作品用於全港朗誦比賽的有〈早安〉、〈電車〉等,曾獲工人文學獎。.

新!!: 香港文學和魏鵬展 · 查看更多 »

魔毯

毯﹝又稱飛毯、魔氈、飛氈、飛天魔毯﹞,是一種想像中的地毯,可以載著人們在空中飛翔。是許多神話故事、傳奇、小說、動畫,或是其他作品中的交通工具。.

新!!: 香港文學和魔毯 · 查看更多 »

鲁迅

鲁迅,本名周树人,原名樟寿,字豫才、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聞名於世,浙江绍兴人,為中国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新!!: 香港文學和鲁迅 · 查看更多 »

黃世澤

黃世澤可以指:.

新!!: 香港文學和黃世澤 · 查看更多 »

黃國彬

黃國彬(英语:Professor WONG Kwok-pun Laurence,),香港著名詩人及學者,曾任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2006年起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現在已經榮休。因其詩作《聽陳蕾士的琴箏》被選為香港中學會考中國語文課的範文,而廣為香港人認識。.

新!!: 香港文學和黃國彬 · 查看更多 »

黃碧雲

黃碧雲可以指:.

新!!: 香港文學和黃碧雲 · 查看更多 »

黃燦然

灿然,1963年出生于中國福建省泉州市,1978年12月开始移居香港,1984年9月考入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著名華文詩人、翻译家,現于香港大公報任职国际版翻译工作。 著有评论集《必要的角度》、《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并获得第六届及第九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评论组推荐奖。.

新!!: 香港文學和黃燦然 · 查看更多 »

胡燕青

胡燕青(),香港基督徒作家、詩人。.

新!!: 香港文學和胡燕青 · 查看更多 »

胭脂扣

是一部1987年的香港劇情片,由關錦鵬執導,梅艷芳及張國榮等主演。電影由李碧華及邱戴安平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描述十二少及名妓如花的愛情故事。 此片囊括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多項大獎,最佳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最佳導演獎等。.

新!!: 香港文學和胭脂扣 · 查看更多 »

舒巷城

舒巷城(),原名王深泉,祖籍廣東惠陽縣。香港五、六十年代著名的作家。.

新!!: 香港文學和舒巷城 · 查看更多 »

阿濃

朱溥生(筆名 阿濃 1934-),祖籍江蘇泰興,生於浙江省湖州,近年旅居加拿大,退休教師,香港作家。.

新!!: 香港文學和阿濃 · 查看更多 »

關夢南

夢南(KWUN Moon Nam,),原名關木衡,袓籍廣東開平,香港現代詩及散文作家、資深文學工作者。.

新!!: 香港文學和關夢南 · 查看更多 »

關麗珊

麗珊,香港作家,香港出生,中醫學學士,曾任報刊編輯、創作顧問,普普工作坊出版人。現全職寫作。.

新!!: 香港文學和關麗珊 · 查看更多 »

董啟章

董啟章(),香港小說家。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1992年開始發表作品,曾任中學教師,現專事寫作,亦於香港中文大學從事寫作教學。妻子為現任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黃念欣,時常在電視講述語文常識。二人育有一名兒子董新果 。.

新!!: 香港文學和董啟章 · 查看更多 »

董橋

董橋(),原名董存爵,福建泉州晉江人,印尼華僑,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2003年6月起任壹傳媒董事,為《香港蘋果日報》社長,2014年4月退休。.

新!!: 香港文學和董橋 · 查看更多 »

葉輝

葉輝()本名葉德輝,尚有筆名葉彤、方川介、鯨鯨等,廣西合浦人,生於香港。曾任職記者、翻譯、編輯、報社社長,業餘從事現代詩、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寫作,1970年代參與創辦《羅盤》詩刊,並參與《大拇指》、《秋螢詩刊》、《詩潮》、《文學世紀》及《小說風》的編輯工作。憑《浮城後記》、《水在瓶》、《煙迷你的眼》獲文學雙年獎散文推薦獎,《書寫浮城》獲文學雙年獎文學評論推薦獎,《新詩地圖私繪本》獲「香港中文文文雙年獎」文學評論獎,《在日與夜的夾縫裡》獲「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獎。現為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顧問、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哲學系顧問及字花顧問,以及商台「光明頂」嘉賓主持、港台《開卷樂》主持。.

新!!: 香港文學和葉輝 · 查看更多 »

邵國華 (主持人)

邵國華(SIU Kwok-wah Simon),綽號「邵大哥」。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文學碩士,專長於香港社會文化,曾任《號外》雜誌總編輯。邵國華參予香港多個文化領域裡,包括雜誌、文章小說寫作、電影、電視編劇,現時專注電台工作。.

新!!: 香港文學和邵國華 (主持人) · 查看更多 »

蔡炎培

蔡炎培,香港詩人,曾用筆名杜紅、PS等,1935年生於廣州,戰前移居到香港,1954年開始創作。曾於《人人文學》、《詩朵》、《香港時報》、《文藝新潮》等刊物發表作品,曾主編《中國學生週報.詩之頁》,曾於《星島日報》撰寫專欄「碎影集」。1965年,他畢業於臺灣中興大學農學院,1966-1969年,他任職《明報》副刊編輯,曾做過多屆青年文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詩組評判,2003年,他被提名諾貝爾獎文學獎。.

新!!: 香港文學和蔡炎培 · 查看更多 »

蔡瀾

蔡瀾(),新加坡出生,祖籍廣東潮州,留學日本,之後移居香港作多方面發展,曾任電影製片人、作家,主持多個飲食節目,是香港著名食家,蔡瀾交遊甚廣,亦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新!!: 香港文學和蔡瀾 · 查看更多 »

鄧小樺

鄧小樺 (Tang Siu Wa),畢業於伊利沙伯中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曾任香港電台第2台《思潮作動》主持人之一,文學雜誌《字花》編輯,《中大四十年》編委,於香港藝術中心及各中學教授寫作。 曾獲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新詩組亞軍、「大學文學獎」新詩組冠軍。著有詩集《不曾移動瓶子》、《眾音的反面》、散文集《斑駁日常》、《若無其事》、訪問集《問道於民》。近年於各大報章及雜誌撰寫專欄、訪問及評論。參與保衛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運動,為本土行動成員。 2009年加入「香港文學倡議小組」,與作家董啟章、馬家輝、潘國靈等一同倡議建立香港文學館;後「倡議小組」改組為香港文學館工作室,任召集人。2010年組織,與蔡芷筠、葉浩麟連線,分別參選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教育及視覺藝術委員會選舉。2011年加入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主持青年意見節目《八十後今晚打老虎》;2012年3月加入誠品書店,成為誠品香港分店副店長,2013年3月離職,未有正面回應原因,只說各有天職。2013任西九「自由野」文字部分聯合策展人。2013年末,香港文學館工作室改組為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在富德樓建立「香港文學生活館」,2014年3月入伙;鄧任文學館理事會召集人、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 2017年4月,任港視31台「五夜講場」系列中之周三晚「文學放得開」主持,與廖偉棠、查映嵐、陸渺、何建宗、洪曉嫻一齊主持深夜文學清談節目。.

新!!: 香港文學和鄧小樺 · 查看更多 »

鄭國江

鄭國江(Cheng Kwok Kong;),人稱「鄭老師」,香港实力派填詞人;19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初,與黃霑及盧國沾二人在詞壇鼎足而立,在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所紀錄的作品已逾二千首。.

新!!: 香港文學和鄭國江 · 查看更多 »

鄭梓靈

鄭梓靈(Sirena Cheng,),香港小說作家。.

新!!: 香港文學和鄭梓靈 · 查看更多 »

金庸

金庸(Louis Cha Leung-yung,),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武俠小說泰斗,1948年移居香港。自1950年代起,以筆名「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历年来金庸笔下的著作屢次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等,对华人影视文化可謂貢獻重大,亦奠定其成為华人知名作家的基礎。金庸早年於香港創辦《明報》系列報刊,他亦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后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亦是已故知名詩人徐志摩之表弟。.

新!!: 香港文學和金庸 · 查看更多 »

金鈴

金鈴可以指:.

新!!: 香港文學和金鈴 · 查看更多 »

酒徒

酒徒可以指:.

新!!: 香港文學和酒徒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香港文學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陳德錦

陳德錦(),香港作家、学者。廣東新會人。生于澳門。.

新!!: 香港文學和陳德錦 · 查看更多 »

陳葒

陳葒(),香港男作家,十一歲從廈門來港,中學畢業於皇仁書院,曾主編《新少年雙月刊》,2009年辭任。 1992年在浸會學院取得中國研究社會科學學士,1996年取得浸大學位教師教育文憑。曾任匯知中學校長至2009年。此前,他曾任教於位於美孚的伯裘女子中學。 陳葒校長曾任香港直資中學創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秘書長、香港私立學校聯會副主席等教育職務。於2009年,有感於香港教育生態忽略了弱勢學生的學習權益,陳校長毅然辭去中學校長一職,放棄百萬年薪轉為教育義工,創立慈善機構「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專為基層貧困學童提供免費補習服務和其他教育支援 (學前班、才藝課程及課外活動等),讓基層孩子都有全人發展。目前全港接受免費一對一補習服務的基層孩子超過10,000名,參與免費學前班和才藝班的學生近4,000人次,更有超過12,000名有心人已加入成為我們的義務導師及義工。 陳葒與海關高級督察李慧筠(Fion)育有三名子女,陳妻Fion2013年9月確診患上乳癌,,2016年2月癌症復發,6月4日晚上11時在瑪嘉烈醫院離世。 Category:香港作家 Category:香港中學校長 Category:香港浸會大學校友 Category:皇仁書院校友 H.

新!!: 香港文學和陳葒 · 查看更多 »

陳慧

陳慧,原名陳偉儀,香港作家及電影編劇。其小說作品《拾香紀》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1997年—1998年度的小說組獎項。已出版多本小說及短篇作品,亦有於不同媒介撰寫文稿及出席講座等,其作品多以香港本土作為背景,以書寫香港男女的感情生活作為其作品的明顯風格。現為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編劇高級講師,於2016年11月28日當選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範疇代表。.

新!!: 香港文學和陳慧 · 查看更多 »

陶傑

陶傑(Chip Tsao,)原名曹捷,生於香港,曾居於英國16年,为华文作家及傳媒工作者。其風格多以幽默的形式批評香港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中國文化的陋習。.

新!!: 香港文學和陶傑 · 查看更多 »

Facebook

Facebook(簡稱FB),華人地區有臉--書、臉--譜、面--書、面--簿等中文名稱。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州-zh-hans:圣马特奥县; zh-hant:聖馬刁郡-门洛帕克市的線上社交网络服务網站。Facebook成立初期原名為thefacebook,名稱的靈感來自美國高中提供給學生包含照片和聯絡資料的通訊錄(或稱花名冊)暱稱「face book」。 除了文字訊息之外,使用者可傳送圖片、影片、貼圖和聲音媒體訊息(現在也可以傳送其他檔案類型如.doc,.docx,.xls,.xlsx等,但是.exe可能會被禁止傳送)給其他使用者,以及透過整合的地圖功能分享使用者的所在位置。Facebook是在2004年2月4日由馬克·扎克伯格與他的哈佛大學室友們所創立。Facebook的會員最初只限於哈佛學生加入,但後來逐漸擴展到其他在波士頓區域的同學也能使用,包括一些常春藤名校、MIT、紐約大學、史丹福大學等。接著逐漸支援讓其他大學和高中學生加入,並在最後開放給任何13歲或以上的人使用。現在Facebook允許任何聲明自己年滿13歲的使用者註冊。 使用者必須註冊才能使用Facebook,註冊後他們可以創建個人檔案、將其他使用者加為好友、傳遞訊息,並在其他使用者更新個人檔案時獲得自動通知。此外使用者也可以加入有相同興趣的群組,這些群組依據工作地點、學校或其他特性分類。使用者亦可將朋友分別加入不同的列表中管理,例如「同事」或「摯友」等。截至2012年9月,Facebook內已有超過十幾億個活躍使用者,其中約有9%的不實使用者。截至2012年,Facebook每年共產生180拍位元組(PB)的資料,並以每24小時0.5拍位元組的速度增加。統計顯示,Facebook上每天上傳3億5千萬張圖片。.

新!!: 香港文學和Facebook · 查看更多 »

柳木下

柳木下,原名劉慕霞,又名劉孟,筆名木下、馬御風、馬臨風、婁木,籍貫廣東梅縣(異說興寧),香港兒童文學翻譯家及評論家。.

新!!: 香港文學和柳木下 · 查看更多 »

林燕妮

林燕妮(Eunice Lam,),香港著名專欄作家、電台主持、廣告業人物,有香江才女、香江淑女的美譽。林燕妮有在稿件上灑香水的習慣,成為一種特色。.

新!!: 香港文學和林燕妮 · 查看更多 »

林詠琛

林詠琛(Lam Wing Sum)是香港一名小說作家。 林詠琛中學畢業於香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大學於香港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副修心理學。畢業後,林詠琛曾任職品牌公關。 1999年12月,林詠琛自資出版首部小說《空之鏡》,2002年以《星星的眼睛》首次登上香港暢銷流行榜榜首。她的作品多以不可思議的浪漫愛情為題材,其中《魔幻廚房》於2004年被改編成電影,由鄭秀文、劉德華與言承旭主演。而《共生》也被拍成電影《異空危情》,2010年12月於中國大陸上映,2011年5月於香港上映,由馮德倫、應采兒及唐一菲主演。 「林詠琛」實際是個筆名,她曾在《壹本便利》雜誌(第619期)上的訪問中曾表示,筆名是由三個人的名字組成,「詠」是她本人。.

新!!: 香港文學和林詠琛 · 查看更多 »

李偉才

李偉才(Eddy Lee Wai Choi,),筆名李逆熵,為香港著名科普、科幻作家。廣東新會人,生於香港。1985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現為香港科幻會會長。其妹為已故無線電視新聞主播李汶靜。.

新!!: 香港文學和李偉才 · 查看更多 »

李碧華

李碧華指的是下列之一的人:.

新!!: 香港文學和李碧華 · 查看更多 »

梁科慶

梁科慶,香港土生土長的作家,1987年於樹仁學院(今樹仁大學)中文系畢業。1990年赴笈加拿大進修,先後在滿地可市的康考迪亞大學及哈利法克斯市的戴爾豪斯大學取得文學士和圖書館及信息學碩士,在2009年9月,入讀嶺南大學中文系的碩士課程,現時在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攻讀博士課程,博士論文題目為 「《突破》雜誌研究(1974-1999)」。.

新!!: 香港文學和梁科慶 · 查看更多 »

梁羽生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著有武俠小說三十五部,另有散文、联话若干。1987年移居澳洲悉尼。2009年1月22日病逝悉尼。梁羽生被誉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

新!!: 香港文學和梁羽生 · 查看更多 »

梁望峰

梁望峯()。香港新一代的作家。據他自稱因為出生時家裡望着某山峰,因而得名。他在中五時模仿畢華流初出道時的作品《主席手記》的形式發表《校方線人》,記敘在學校時為訓導主任作校內頑劣班的秘密探子的故事。其後以年輕人面對成長過程的種種衝擊為題,創作了多套青春叛逆的作品。.

新!!: 香港文學和梁望峰 · 查看更多 »

比萨饼

--或者匹薩(Pizza、在香港一般直稱Pizza或簡稱薄餅)是一種著名的意大利料理。薄餅的字義是「混合著不同食材、番茄及起司烘焗而成的餅」,发源地是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在全球颇受欢迎,如今比萨饼店分佈於世界各地。比萨饼的做法通常是以发酵過的圆面饼皮上面覆盖番茄酱、奶酪及其他配料,並由烤炉烤制而成。奶酪的種類以莫薩里拉乾酪(Mozzarella)較常見,也有混用几种奶酪的形式,包括帕馬森乾酪(Parmesan)、羅馬乳酪(Romano)、意大利鄉村軟酪(Ricotta)或蒙特里傑克乳酪(Monterey Jack)等。 据统计,在意大利大约有兩萬多间比萨饼店,全球最大的比萨饼连锁店是美国的必胜客,達美樂披薩则是全美第二大披萨连锁店。.

新!!: 香港文學和比萨饼 · 查看更多 »

深雪

深雪,原名羅穎思,英文名Zita Law,香港著名女作家。.

新!!: 香港文學和深雪 · 查看更多 »

湯禎兆

湯禎兆(),香港作家及中學教師,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1991年到日本留學,1992年底回港,其後一直從事寫作活動,興趣亦由文學至電影,再擴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寫作範圍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會文化觀察、電影解讀、文學創作及評論等。2013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

新!!: 香港文學和湯禎兆 · 查看更多 »

戴望舒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新!!: 香港文學和戴望舒 · 查看更多 »

海峽兩岸關係

海峡两岸关系,又称臺湾海峽兩岸關係,简称臺海關係、兩岸關係,亦稱陸臺關係,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间的關係。自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而中华民国政府的统治范围则缩减至臺澎金马地区。同时,双方亦仍于法理上主张拥有全中国之主权,成为兩岸之間以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韩战、冷戰、臺灣經濟飛躍、東歐民主化、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和中國崛起等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壓縮。1987年台湾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两岸官方、民間交流逐漸恢復。李登辉任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馬英九總統执政後,兩岸正式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官方交流中斷。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不僅關乎兩岸雙方利益,还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瞩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民眾不斷增強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民眾的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尖銳。.

新!!: 香港文學和海峽兩岸關係 · 查看更多 »

文學

文學(literature),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類型)進行分類。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新!!: 香港文學和文學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香港文学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