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香港填海工程

指数 香港填海工程

香港主要依靠填海工程來供應土地,至2013年3月,香港從填海工程獲得的土地面積逾67平方公里,佔香港土地總面積約7%。在填海土地上容納了27%的香港人口及70%的商業活動;香港百多年來的填海工程,深遠地影響着香港社會的發展。.

153 关系: 城市规划城門河基础设施南區 (香港)區德堅尼地城填海大埔工業邨大學大嶼山大赤沙太古城宋王臺寶靈填海計劃小蠔小西灣小赤沙尖沙咀尖沙咀火車站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屯門新市鎮工程上環不平均沉降中環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中華白海豚九龍九龍寨城九龍灣九龍角交椅洲康山建筑物彭定康何啟佛堂洲德輔道保護海港協會土瓜灣土木工程拓展署地標地政總署北大嶼山新市鎮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刘姓啟德發展計劃啟德機場共建維港委員會勞動人口...噪音污染皇后大道灣仔灣仔填海計劃空氣污染竹篙灣第二次世界大战筲箕灣紅磡灣維多利亞城維多利亞公園維多利亞港烟囱銅鑼灣銅鑼灣避風塘荷李活道荃灣青山灣青衣西青洲 (中西區)西九龍西灣河馬料水香港香港01香港島香港已消失島嶼香港已消失海灣香港主權移交香港人香港人口香港仔香港土地供應香港地理香港地鐵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香港社會香港立法會香港總督香港終審法院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開埠初期歷史香港重光香港機場核心計劃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新市鎮香港日治時期香港旅遊業香港政府部門觀塘工業區觀塘商貿區鴨脷洲龍鼓灘赤鱲角董建華葵青貨櫃碼頭醉酒灣鋼綫灣雲咸街Now新聞查理·义律柴灣杏花邨東區 (香港)東區走廊東區海底隧道東鐵綫東涌東方日報 (香港)梁振英梳士巴利道油麻地油麻地避風塘沙田區沙田墟沙田污水處理廠沙田新市鎮洞穴淺水灣港口港島北海濱長廊港島綫港珠澳大橋港澳客輪碼頭澳門填海造地星島日報明報昂船洲海塘海岸線海洋生物学新填地街新界新界西選區新香港國際機場文咸填海計劃文咸街日本军數碼港打水灣晴報201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 扩展索引 (103 更多) »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是处理城市及其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經濟、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專門學問或学科。它的对象偏重于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和分類管制、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公共設施的規劃建設及城市工程的安排,主要内容有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化植被和水体规划等内容。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及管理的依據,位於城市管理之規劃、建設、運作三個階段之首,是城市管理的龍頭。 歷史上除了少部分都市外,大部分的都市發展大多雜亂無章自由發展,到了十九世紀,都市計畫藉著建築與工程學的進步成為了能以理性以及型態分析的方法透過物理設計來解決都市問題。1960年代之後都市設計模型理論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幫助拓展了都市發展的論域,如經濟發展計畫、社群社會計畫以及環境計畫。20世紀,部分都市計畫的課題演變為都市再生,或是透過都市計畫的方法將某些歷史悠久的城市進行都市再生。 由於城市的地價相對較高,所以建築物容积率要妥善利用。但在另一方面,若過份提高容积率,可能會對周遭環境構成影響,也會對附近的交通造成衝擊壓力。而對於都市再生,歷史因素及古蹟的保留亦是一個考慮因素。 城市规划有许多形式,它与城市设计有着许多共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活动。 城市规划控制引导城乡空间的有序发展。虽然城市规划主要关注于城乡居民点和城市社区的规划设计,但也涉及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乡村和农业用地,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关注研究与分析、战略思考、建筑与城市设计、公众咨询、政策建议、实施和管理等方面。 城市规划师与建筑,景观,土木工程和公共行政等交叉领域合作,实现战略、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早期的城市规划师通常是这些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今天,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科,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与分区、经济发展、环境规划和交通规划等不同子领域的更广泛的范畴。.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城市规划 · 查看更多 »

城門河

城門河(Shing Mun River)又稱城門河道(Shing Mun River Channel),是香港新界沙田區的一條河流。城門河兩旁建有不少多層住宅大廈,亦有一些商業及工業大廈,又有多條橋樑橫跨城門河,方便居民往來兩岸。 今日城門河大部份為人工河道,其建築原意是為把沙田區的污水及可能出現的洪水排出大海,排水範圍有37平方公里。亦為區內居民提供一個進行康樂活動,包括騎自行車、緩步跑、划艇及龍舟競渡的地方。.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城門河 · 查看更多 »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亦称公共设施或公共建設,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交通(道路如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通讯(電話、網路)、供水、電網等公共设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亦都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及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基础设施 · 查看更多 »

南區 (香港)

南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自香港開埠以前,已經有早期原居民客家人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16年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74,994人。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 ,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佔六個區議會選區)、薄扶林(佔五個區議會選區,人口集中在華富邨以及華貴邨一帶)和香港仔(佔四個區議會選區),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是香港高級住宅區,亦是南區唯一一個沒有公共房屋的區議會選區,而南區最後一個分區在赤柱以及石澳,是公屋私樓互存的地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南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區德

區德,一名衍德、字澤民,以字行,廣東省南海縣西樵鄉人,後來香港經商。區德為香港地產和建築業先驅之一,曾任東華醫院總理,知名企業家、慈善家。.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區德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

堅尼地城(Kennedy Town),又名堅尼地(Kennedy)或堅彌地城,是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西北端的地區,南面背靠摩星嶺,北面前臨卑路乍灣,西面與大小青洲隔著硫磺海峽,東面與石塘咀相連;範圍包括西寧街至歌連臣街或西祥街。堅尼地城為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原維多利亞城的一部分。在香港最初劃定的四環九約中,堅尼地城為其中一環及一約的範圍之內,即西環和第一約(由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根據香港政府1886年8月26日《憲示331號》,該地原作堅利德城,及後寫作堅彌地城,直至近數十年才簡化筆劃改寫成堅尼地城。而堅尼地城最西的部分,例如西環邨附近,俗稱「西環尾」,意即西環的盡頭。.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堅尼地城 · 查看更多 »

填海

填海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陸地。對於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是一個為市區發展製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東京、香港、澳門、新加坡、深圳及天津,均採用此法製造平地。有些機場,如日本關西國際機場更是整座百分之百填海而成,包括與陸地連接的連絡道路。.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填海 · 查看更多 »

大埔工業邨

大埔工業邨(英文:Tai Po Industrial Estate),位於香港新界東大埔區大埔新市鎮東邊的填海土地上,距離大埔新市鎮約1.5公里,佔地75公頃。大埔工業邨毗鄰吐露港及大埔海濱公園,主要由汀角路連接大埔市中心。.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大埔工業邨 · 查看更多 »

大學

大學是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現代的大學通常包括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下設不同學院及學系,以及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或研究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大學 · 查看更多 »

大嶼山

大嶼山(Lantau Island,亦作Lantao Island),位於香港西南面,為香港最大島嶼,面積達147.16平方公里;比較香港第二大的島嶼香港島的面積大上近一倍。在香港行政區劃上,大嶼山大部分土地屬於離島區,而大嶼山海域亦成為通往澳門、珠海和中山之主要航道,惟大嶼山東北部青洲仔半島一帶,包括陰澳、竹篙灣及汲水門等,則屬於荃灣區。 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香港市區(當時對外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和街渡),不少土地均未開發,人煙稀少。隨着香港國際機場搬遷至此、青馬大橋(包括港鐵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及汲水門大橋等相繼落成,將大嶼山與香港市區連接。北大嶼山新市鎮的開發、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啟用及未來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促進大嶼山的都市化發展。 截至2018年,大嶼山仍有不少舊式鄉村存在。同年3月,大嶼山大浪村當中的居民接受專欄訪問,指出大浪村為客家村落,目前只有大概十五戶人居住,而當中亦有私房菜形式的餐廳。.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大嶼山 · 查看更多 »

大赤沙

大赤沙(Tai Chik Sha)位於香港新界將軍澳南部,北面為小赤沙及日出康城,南面為將軍澳工業邨的所在地。該處主要有電視廣播城、將軍澳匯豐大廈、壹傳媒總部、印刷廠、航空維修公司辦公室及多間食品中心等。另外,將軍澳工業邨內設有大赤沙消防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大赤沙 · 查看更多 »

太古城

太古城(Taikoo Shing)是一個位於香港島東區鰂魚涌的大型住宅屋苑,由太古地產於1975年4月開始興建,後來成為港島東的其中一部分。 太古城是香港島其中一個中產的地區,與其餘中產區如西半山的中環半山相若,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太古城東的收入中位數為62,370,太古城西的收入中位數為60,040,為東半山區(即70,000)的90%。.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太古城 · 查看更多 »

宋王臺

宋王臺石碑 宋王臺是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一塊紀念石碑,相傳是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其弟趙昺被元朝軍隊追逼,南逃流亡到此,後人為了紀念這件事,在大石刻上「宋王臺」三個字。「宋王臺」碑石原本是一塊巨大的石頭,立在馬頭涌海邊一個稱「聖山」的小山上,即後來的啟德機場客運大樓一帶,「宋王臺」石碑後來被遷移到距離約300呎的現址放置。 公園現址於1959年底正式落成,香港政府認為石刻宜稱「皇」,其作「王」實沿元朝修宋史之謬,故旁邊街道稱「宋皇臺道」。後來,港鐵在2017年11月27日公佈位於馬頭涌,鄰近宋王臺的沙田至中環綫車站將命名為宋皇臺站。.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宋王臺 · 查看更多 »

寶靈填海計劃

《寶靈填海計劃》為香港於1850年代的填海計劃。目標為擬於中環政府山以北,一直向東伸延至東角,興建長約4哩闊50呎的海旁大道及於填海區興建公眾碼頭,因為在第4任香港總督寶靈爵士任內進行而得名。.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寶靈填海計劃 · 查看更多 »

小蠔

小蠔(Siu Ho),或作小濠,是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北部的一個地方,位於陰澳之西,大蠔之東,香港行政區劃上屬於離島區,但是所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車廠屬於荃灣區;其對出在填海前有一個名爲小蠔灣(Siu Ho Wan)的海灣。.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小蠔 · 查看更多 »

小西灣

小西灣位於香港東區,原來是柴灣的東面部份,也是香港島東部的盡頭,是島上的一個住宅區。人口約有8萬。其前身為英國情報中心和英國皇家空軍居住地。.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小西灣 · 查看更多 »

小赤沙

小赤沙(Siu Chik Sha)是香港新界清水灣半島西部的地方,北面為百勝角,南面為大赤沙,鄰近將軍澳工業邨。由於近年小赤沙設有港鐵康城站,所以又被俗稱為康城(LOHAS Park)。該區主要有港鐵康城站及將軍澳車廠,還包括日出康城鐵路上蓋發展計劃。未來將建有1個大型商場、1個小型商場、文娛康樂設施、綠化及休憩區、長約400米的海濱走廊、3間學校、幼兒院、社區會堂、鐵路車站及公共運輸交匯處等。其他設施還包括邵氏影城、將軍澳污水處理廠及新巴車廠等。.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小赤沙 · 查看更多 »

尖沙咀

尖沙咀(Tsim Sha Tsui),古称尖沙头,旧名香埗头,亦作尖沙嘴,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部份,位於九龍半島最南端,隔維多利亞港與香港島對望,是進行商業、娛樂、文藝、旅遊及購物活動的地方,亦是香港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終日人流熙來攘往。這裏設有多座不同主題的展覽館,當中包括太空館、歷史博物館、科學館和文化中心等。此外,這裏有不少高級酒店,其中包括著名的半島酒店,同時亦有著名景點、古蹟和特色建築如星光大道、尖沙咀鐘樓、1881(前水警總部)和柏麗購物大道。.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尖沙咀 · 查看更多 »

尖沙咀火車站

#重定向 九龍站 (尖沙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尖沙咀火車站 · 查看更多 »

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

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是香港一條興建中的公路,屬於港珠澳大橋香港相關工程一部分,竣工後將會連接新界屯門區第40區及離島區大嶼山,乘客從新界西北前往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和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路線將會比現時變得直接。預期南面將會於2019年上半年通車,北面則將會於2020年左右通車。 連接路通車後將會刷新兩項香港紀錄:取代大老山隧道成為香港最長行車隧道(包括海底隧道),以及香港第一條建築在維多利亞港範圍外的海底隧道。同時,本工程中使用的17.6米直徑隧道鑽挖機,是世界最大型的隧道鑽挖機。.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 · 查看更多 »

屯門新市鎮

屯門新市鎮(Tuen Mun New Town)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的新市鎮之一,人口約為50萬。1972年,原名為青山新市鎮的新市鎮正式易名為屯門新市鎮。現時屯門區所有公共房屋、絕大部分公共設施都位於屯門新市鎮範圍之內。.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屯門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工程

工程可以指:.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工程 · 查看更多 »

上環

上環(Sheung Wan),舊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 該區區議會議員有兩席,分別有民主黨籍的甘乃威及伍凱欣.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上環 · 查看更多 »

不平均沉降

不平均沉降,是一種通常出現於堆填土地的現象。沉降主要成因為泥受壓增加,例如加建建築物,泥中水分流出,泥體積減少,引致下陷,主要發生在汙泥、粉粒、粘粒的泥層。另一原因為泥層中包含腐植質,當腐植質被分解,令泥體積減少,引致下陷。因土層結構和土面施力情況不同,不同部份的沉降皆不相同,引致不平均沉降。.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不平均沉降 · 查看更多 »

中環

中環(Central),又稱中區(Central District,簡稱Central),位於香港島中西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 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終審法院、禮賓府(前港督府)以及全港第二高建築物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也位於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則位於鄰近中環的金鐘添馬。 中環之名源於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中環」為其中一環;至於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則可分爲東、中、西三區,中環之地即「中區」。在此之後雖然中區的界線略有變化,但其核心區域一直都是中環一帶;後來香港政府也採納「中環」作爲官方地名,「中環」和「中區」也幾乎成爲同義詞,一般坊間應用多稱「中環」,「中區」則爲行政性的區劃。 中環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四條港鐵路線的交匯點,其中機場快綫通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中環天星碼頭有頻繁渡輪橫越維多利亞港往來尖沙咀,港外線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離島。.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中環 · 查看更多 »

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

《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英文:Central and Wan Chai Reclamation)是一份在香港香港島區進行的大型填海計劃,旨在為中環灣仔繞道(即4號幹線重組工程)及多條擬建的鐵路支線提供土地,並且建造一條世界級的海濱長廊,為區內提供額外休憩及綠化用地,以提升維多利亞港海旁的吸引力。《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為5期進行,於1993年起啟動第一期,至今其中首4期已經完成,餘下《灣仔發展計劃》第2期進行中,預計於2017年後完成。.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 · 查看更多 »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臺灣種的「臺灣白海豚」(Taiwanese Humpback Dolphin,學名: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俗稱為媽祖魚,屬鯨目海豚科,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的亞種,身長由一米到三米不等。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線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出現及鹹淡水及沼澤一帶,例如長江、閩江、九龍江、珠江口、漢江和珠江等,分布極之廣泛。西方文獻有關中華白海豚的最早紀錄是在1637年由探險家彼得文地(Peter Mundy)在珠江口發現的紀錄,而中國的最早紀錄是在唐朝。名為白海豚,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是呈白色,年輕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會呈粉紅色。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的吉祥物之一。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我最喜愛海洋10寶」公眾網上投票結果,此網上投票為期4個月選出最受歡迎十種本地海洋生物。中華白海豚得3679票榮獲「我最喜愛海洋10寶」第一位。.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中華白海豚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九龍 · 查看更多 »

九龍寨城

九龍寨城(或稱九龍砦城,俗稱九龍城寨或者九龍城砦;Kowloon Walled City,1847年-1993年),位於現今的九龍城,曾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九龍寨城早期是新安縣九龍具戰略價值的軍事駐地,1899年12月成為英屬香港境內一座無政府狀態的圍城,其中在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間隨香港全境被日軍佔領。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英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1987年和1989年首季分兩期進行調遷,1993年被完全清拆,1995年8月於寨城遺址建成九龍寨城公園。.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九龍寨城 · 查看更多 »

九龍灣

九龍灣(Kowloon Bay)原指香港九龍半島東面的海灣,泛指紅磡至觀塘之間一帶海域,屬維多利亞港的一部份。在大幅填海來興建啟德機場後,該海灣面積大幅縮小,現時「九龍灣」之名通常是指原海灣東面一帶,位置為牛池灣以南,牛頭角以西。自政府填海造地起,建成的陸地命名為「九龍灣」,現在主要為住宅、工商業用地。.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九龍灣 · 查看更多 »

九龍角

九龍角是香港昔日海角,指九龍尖沙咀天星碼頭及海運大廈一帶。一般而言,這個地名現在很少人用,一般將其視為尖沙咀的一個部份。 其對出的海域,曾是九龍角填海計劃的地點,該區日後亦會稱為九龍角。然而,由於香港不少人士反對填海工程,結果該計劃被逼擱置。 Category:尖沙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九龍角 · 查看更多 »

交椅洲

交椅洲(Kau Yi Chau,亦作Kau I Island或Kau-i-chau),又稱大交椅洲(Tai Kau Yi Chau),是香港一座無人島嶼,屬於離島區,位於坪洲及小交椅洲以東,喜靈洲及周公島以北。交椅洲外型像交椅(古代中國傳統椅子),因而得名。 在礁石上建有一盞海上導航燈。.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交椅洲 · 查看更多 »

康山

康山(Kornhill)為香港已平整山丘,並以當時太古集團一位德國人高層「康」(Korn)而命名,譯成康山,位於東區。康山於1982年至1985年間平整,後建成康山道、康怡花園及康山花園。現時「康山」一詞泛指這一帶的新住宅,包括在康山開發前已存在的西灣臺,以及部分太古城中心和高山台。康山曾為太古洋行職員宿舍的所在地。.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康山 · 查看更多 »

建筑物

建筑物一般指人们或为了其可观赏之形象、或为了其可使用之空间的,相对于地面固定且有一定存在时间的人造物。它是建筑学或建筑设计研究的对象。汉语中,建筑物和建筑学都有时会被简称为“建筑”,从而引起某种程度的混淆。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建造出来的目的既侧重于得到人可以活动的建筑空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现代主义建筑非常强调这点)或/和建筑物外部之间围合而成的空间(比如城市中的市民广场);也侧重于获得建筑形象——建筑物的外部形象(如纪念碑)或/和建筑物的内部形象(如教堂)。这其中,重在获得可使用的内部空间和/或可观赏的外部形象的建筑物往往是多数。那些并不重在获取内部空间也不重在获得外部形象,而是重在行使除前所述外的其它特定作用的人造物,则可能被称作“构筑物”或“构造物”,比如水坝、电线铁塔等。而有些则可能介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比如电视塔,一方面它重在电视信号的发射、一方面它也比较被人们重视于展示其外部形象。 人類藉著興建各種建築群,提供社會運作的空間或機能需求。它们往往都具备人能居住、宗教、商业、生产等活动的稳定空间,是人造自然的主体。.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建筑物 · 查看更多 »

彭定康

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CH,PC(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Baron Patten of Barnes,),出任香港總督前音譯為柏藤,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早年出任環境大臣和保守黨主席(非黨首,時任黨魁為馬卓安),於1992年獲委任為末任香港總督,於1997年見證香港主权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洲聯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後被冊封為終身貴族,2011年獲委英國廣播公司信托基金主席(2014年因心臟健康問題提早卸任),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彭定康 · 查看更多 »

何啟

何啟爵士,CMG,JP(Sir Kai Ho,),原名何神啟,字迪之,號沃生。香港出生,籍貫廣東南海,何福堂家族成員,是香港第一位獲封為爵士的華人,同時是著名醫生、大律師、商人暨政治家。.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何啟 · 查看更多 »

佛堂洲

佛堂洲(Fat Tong Chau),又名佛頭洲,是香港昔日的一個島嶼,位於新界清水灣半島以南,將軍澳的東南部,地區行政上屬於西貢區。由於佛堂洲位於將軍澳(Junk Bay)旁,因此英文名又稱Junk Island。 島嶼在1994年發展將軍澳新市鎮所進行的填海工程時,與清水灣半島連接。佛堂洲因被列為香港綠化帶之一,因此島面貌與填海前的沒有甚麼差異,但人流相比起未填海前較多。 早於唐宋時期,由於該島位於當時航運要道佛堂門的西北,當時的政府已在島上設立海關的稅關,現存佛頭洲稅關遺址,北緯22度16分48.98秒,東經114度16分3.25秒。佛堂洲或者大廟灣可能还有古碑,現已不存。.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佛堂洲 · 查看更多 »

德輔道

德輔道中(Des Voeux Road Central)及德輔道西(Des Voeux Road West)是香港香港島中西區的主要道路,德輔道中與德輔道西並不連接,兩條道路的分隔處在上環,電車路線沿德輔道中及德輔道西而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文件中,德輔的英文名稱中的兩字母「oe」多寫作「œ」。不過現時官方的寫法是Des Voeux。.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德輔道 · 查看更多 »

保護海港協會

保護海港協會於1995年11月成立,是香港的一個非牟利的慈善團體,成立目的是為「反對政府繼續大規模的填海計劃,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海港一帶,宗旨是「保護維港,使她免受填海造地及城市發展的破壞,從而促進維港兩岸優良的城市規劃,使香港人的珍貴資產和天然財產得以保存,並世世代代得享其好處。」 自成立以來,該會成功反對政府在青洲及《東南九龍發展計劃》等填海計劃,逼使計劃均被重新檢討。此外,保護海港協會於1996年至1997年推動《保護海港條例》草案以私人法案形式呈交予當時之立法局,於1997年4月獲立法局通過,成為法例。.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保護海港協會 · 查看更多 »

土瓜灣

土瓜灣(To Kwa Wan),古稱土家灣,其中香港粤語經常把陰平的「灣」讀作陽平的「環」,土瓜灣位於九龍西九龍城區的南部,主要以住宅區及輕型工業區為主,另外此區沿漆咸道北至馬頭圍道一帶亦聚集了不少傢具商舖。.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土瓜灣 · 查看更多 »

土木工程拓展署

土木工程拓展署(英文:Civil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縮寫CEDD)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轄下的部門,負責土地(包括岩土)及基礎建設、港口、海事工程(包括填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各項事務。.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土木工程拓展署 · 查看更多 »

地標

地標是指某地方具有獨特地理特色的建築物或者自然景觀地形,遊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看圖而認出自己所在之處,例如摩天大樓、購物中心、會議中心、飯店、娛樂場所、體育館、劇院、學校、博物館、紀念碑、廣場、鐘樓、市政廳、教堂、寺廟、清真寺、雕像、車站、機場、發電廠、天線、煙囪、水壩、水塔、燈塔、橋樑等公共建設。.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地標 · 查看更多 »

地政總署

地政總署(英文:Lands Department,簡稱LandsD)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於1982年4月1日成立,負責管理香港政府的土地及相關行政事宜,包括批出土地作發展用途、土地及物業估價、徵收私人土地作為公共項目用途、重批及修改土地契約、土地管制及執行契約、維持大地測量控制網、土地界線測量、航空測量、繪製地圖、維修位於未撥用的政府土地上的斜坡,以及審批預售樓花同意書和大廈公契等。.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地政總署 · 查看更多 »

北大嶼山新市鎮

北大嶼山新市鎮(North Lantau New Town)是位於香港大嶼山北部的新市鎮,範圍包括東涌、大蠔灣、小蠔灣及大嶼山東北部部份地區,及兩者之間沿岸拓展的填海土地,為離島區唯一一座及最年輕的香港新市鎮。目前因新市鎮的商業區、住宅區和社區設施皆集中發展在東涌,因此政府及坊間將北大嶼山新市鎮,俗稱為東涌新市鎮(Tung Chung New Town)。 由於大蠔灣昔日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香港政府於1999年將大蠔灣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於2004年提出將大蠔灣劃為自然保育區,後來遭破壞後消失),故此於2010年前東涌新市鎮的各項發展計劃只集中在東涌。而部分城市後勤設施,例如港鐵車廠、巴士車廠、廢物轉運站、污水處理廠、廚餘回收中心、濾水廠和車輛扣留中心等皆設置於小蠔灣,港鐵小蠔灣車廠亦預留發展上蓋物業,並隨上蓋物業發展而增設鐵路車站。隨著香港政府於2011年起再專注擴展東涌範圍至石門甲一帶及在東涌東建設高密度住宅及主要商業運輸物流區,東涌新市鎮的發展得以繼續。.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北大嶼山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

國際金融中心(簡稱國金;英文: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縮寫:IFC)是香港作為世界級金融中心的著名地標,位於香港島中環金融街8號,面向維多利亞港。由地鐵公司及新鴻基地產、恒基兆業、香港中華煤氣及中銀香港屬下的新中地產所組成的IFC Development Limited發展、由美國建築師西薩·佩里擔任設計建築師及由著名香港建築師嚴迅奇擔任項目建築師,其總樓面面積達43萬6千平方米。現為恒基兆業地產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總部的所在地。國際金融中心二期於2003年落成時,成為當時全球第五高、大中華地區第二高及香港第一高的建築物,直至被環球貿易廣場取代香港第一高的地位。.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 · 查看更多 »

刘姓

劉姓是中文姓氏之一,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佔中國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根據中國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劉是第四大姓。歷史上,劉姓建立了汉朝、後漢、劉宋、南漢等政權。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刘姓的郡望有二十多个,以彭城刘氏最为知名。劉(류、유)姓在韓國亦有分佈,在當地排名第32位,有約22萬人。.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刘姓 · 查看更多 »

啟德發展計劃

《啟德發展計劃》(英文:Kai Tak Development,縮寫:KTD)是香港的都市更新及發展計劃,總規劃面積達328公頃,涉及九龍前啟德機場,及毗連的馬頭圍、九龍城、新蒲崗、黃大仙、九龍灣和觀塘一帶邊區,糅合社區、房屋、商業、旅遊及基礎建設用途。預計啟德的居住人口為86,500人,興建3萬個住宅單位(包括13,368個公共屋邨單位)、酒店房間6.4萬個,零售及辦公室的總樓面面積逾1,440萬平方呎,休憩用地逾110公頃。 《啟德發展計劃》前身為《東南九龍發展規劃》,是因應啟德機場搬遷之後,將鄰近海面(即原來整個九龍灣)填海並連同機場用地重新發展,規模較西九龍填海區更大;經過多年研究,受到灣仔填海計劃第2期的訴訟影響,香港政府於2004年7月重新就此檢討,以「不填海」原則重新規劃,並且諮詢至2006年,最終於2007年11月6日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新修訂《啟德分區計劃大綱圖》,《啟德發展計劃》正式啟動,興建包括啟德體育城、都會公園、郵輪碼頭、酒店、住宅、商業及娛樂等核心建築項目,首階段項目於2013年或以前陸續地落成,次階段項目將會於2016年或以前陸續地落成,終階段項目將會於2021年或以前陸續地落成,即預計於2021年全面竣工。 此外,《啟德發展計劃》納入為於2012年啟動的《起動九龍東》計劃之一部分。.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啟德發展計劃 · 查看更多 »

啟德機場

啟德機場(1925年1月24日—1998年7月6日)是香港一座已停用的民用機場,位於九龍九龍城區。於1962年至關閉期間正式名稱為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啟德國際機場。1998年赤鱲角機場落成後,啟德機場同時關閉,並承接後者的「香港國際機場」名稱。 啟德機場運作時為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客運量全球第三,貨運量全球第一。然而,極為繁忙的啟德機場座坐落於香港市區,只有一條跑道,而且周圍均屬於高密度樓房,空域狹小,在安全及需求考慮下,香港政府於1989年選址大嶼山西北面的赤鱲角填海興建新機場。新機場工程歷時8年,於1998年7月啟用,同時啟德機場完成其歷史任務,正式關閉。啟德機場運作時曾經有「全球十大危險機場」的稱號。經過多年的研究及討論,香港政府在啟德機場的原址推出《啟德發展計劃》。.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啟德機場 · 查看更多 »

共建維港委員會

共建維港委員會(英文:Harbour-front Enhancement Committee)是於2004年5月1日成立的香港公營機構,於2004年5月1日成立,負責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就維多利亞港現有及新海旁的規劃、土地用途和發展向香港政府提供意見,保護維多利亞港的同時,透過均衡而有效的公眾參與,確保公眾得以享用維多利亞港。.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共建維港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勞動人口

勞動人口是经济学上对能够被雇佣潜力的社会人群指称。在法制健全的国家,能够合法被雇佣(劳动)的年龄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一般规定允许工作的年龄下限,对所有能够被雇佣潜力的社会人群可以称之为“劳动力”(提供勞力的人則稱為「勞工」)。通常对不能找到合适工作的劳动力,称之为失业。 劳动力是指具有能够被雇佣潜力的社会人群。他们包括已经有工作以及暂时失业但是在寻求工作的人群。 (注意经济学中的失业是指在社会经济中劳动者处于无工作的状态,这些人有工作能力而且愿意工作,却没有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如果一个符合劳动力标准的人虽然没有工作,但不愿意工作或不去寻找工作,就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失业者,尽管这些人在人口过剩的地区通常情况下都会被视作是隐性失业者,尤其是处在一个就业门槛极高、从业压力极大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这一过剩现象甚为普遍,但是出于对维系社会稳定避免社会动荡并进一步赢得拥护率的层面来考量,往往会将他们从失业人口统计数据中剥离出去而忽略不计。一个社会的劳动力就是就业者和失业者之和。 那些失业但是不寻求工作的劳动人口被称为非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而他们之中陷入贫困的那一部分群体极有可能就是隐性失业者。) 我们定义就业人口数量为Ne、失业人口数量为U、处于工作年龄(15-64岁)人口数量(既包括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也包括不从事经济活动的适龄人口)为PAA、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数量(即劳动力)为PA(上文说到的定义) 那么可以定义:.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勞動人口 · 查看更多 »

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指人类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噪声干扰周围动物(動物包括人類)生活环境。 目前世界上环境噪声最主要的来源是交通噪声,包括汽车、船,飞机和火车产生的噪声,Senate Public Works Committee, Noise Pollution and Abatement Act of 1972, S. Rep.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噪音污染 · 查看更多 »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Queen's Road)是香港開埠之後的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分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東(可簡稱為大道西、大道中及大道東),由中西區的石塘咀,一直延伸至灣仔區的跑馬地,全長約5公里。.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皇后大道 · 查看更多 »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灣仔 · 查看更多 »

灣仔填海計劃

灣仔填海計劃可以指:.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灣仔填海計劃 · 查看更多 »

空氣污染

-- 空氣污染(或大氣污染)指一些危害人體健康及周邊環境的物質對大氣層所造成的污染。這些物質可能是氣體、固体或液体懸浮物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呼吸的空氣,由多種化學物質組成,最普遍的元素是氮,其次是氧,然後是其他氣體。每種氣體的成份並不是固定的,會有輕微的轉變,當轉變出來的物質過多時,我們就會視它為空氣污染。如果空氣中的污染物數量少的話,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會比較輕微,但當這些污染物增加至危險的水平,我們就要想辦法把他們從空氣裡消除。 空氣污染主要可以分為化學污染和生物污染兩部份。也有人把噪音、熱量、輻射和光的污染歸入空氣污染的類別裡。 2008年,布莱克史密斯研究所在世界污染最严重地区报告中将室内空气污染和城市空气质量被列为世界最严重的有毒污染问题。根据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2年空气污染导致全球700万人死亡。.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空氣污染 · 查看更多 »

竹篙灣

竹篙灣(Penny's Bay)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的東北部,為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所在地。竹篙灣在地區行政上大部份屬於荃灣區,但大約於北緯22°18'47"以南的地方屬於離島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竹篙灣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筲箕灣

箕灣(Shau Kei Wan)位於香港島,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最早在明萬曆年間,已經有漁民在此海灣居住見明代地方志《粵大記》已標有「稍箕灣」。地區行政上隸屬東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筲箕灣 · 查看更多 »

紅磡灣

紅磡灣(Hung Hom Bay)是香港昔日的一個海灣,位於九龍紅磡南部,連接維多利亞港,毗鄰黃埔,行政上分別屬於九龍城區及油尖旺區。在填海工程進行之前,紅磡灣的範圍西至漆咸道南及暢運道,北至加士居道,東至溫思勞街及必嘉街一帶。多次作出填海。1991至1994年政府繼續發展紅磡灣另一端填海計劃,把昔日紅磡灣那剩餘凹入的灣角都填平,紅磡灣至此消失。現時所指的紅磡灣包括香港理工大學、港鐵紅磡站至紅磡南道及船景街之間的土地,包括香港體育館、置富都會、海灣軒、維港·星岸、海濱南岸及半島豪庭等建築,南陲土地正發展中。交通方面,紅磡碼頭於1991年搬到紅磡灣東邊的現址,而於1999年落成的紅磡繞道亦是位於紅磡灣。.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紅磡灣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城

維多利亞城(又譯維多利亞市,原譯域多利城,又稱女皇城或香港城;英語:Victoria或City of Victoria)位於香港香港島西北岸,即現時香港中西區及灣仔區一帶,為英國人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後所建立的城市,中心為香港聖公會的聖約翰座堂。 香港開埠至今,維多利亞城(今西上中環、金鐘、灣仔及銅鑼灣等地)一直是香港政府所在地和國際金融中心。不少書籍都標示維多利亞城為香港的首府。 隨着發展,此名今日已經不多見,並且被中西區及灣仔區所取代,然而香港童軍、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及扶輪社等組織仍然保留維多利亞城分區此名字,維多利亞城的界線仍然被記錄在《香港法例》(稱「維多利亞市」)之中,於1903年設立的維多利亞城界碑亦仍然有6塊存在於城市界線上。.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維多利亞城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公園

維多利亞公園(簡稱維園,Victoria Park)是香港面積第二大及香港島面積最大的公園,位於灣仔區天后興發街1號;鄰近港鐵天后站,佔地約19公頃,於1957年10月啟用,以維多利亞女皇命名。維多利亞公園的附近是銅鑼灣避風塘及香港中央圖書館,而地底為港鐵港島綫。維多利亞公園為香港舉辦大型節日活動的地方,包括每年舉行的中秋節晚會和年宵市場和花市等;同時亦為每年維園六四燭光晚會的地點、2003年至今每年七一大遊行的起點,以及香港電台節目《城市論壇》的主要場地。.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維多利亞公園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簡稱維港;Victoria Harbour)是位於香港的海港,位處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為香港市中心重要的地理區塊。由於港闊水深,又屬天然良港,香港亦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 維多利亞港古稱尖沙咀洋面或中門;18世紀西方列強勢力進入中國時,被英國人相中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後來在鴉片戰爭後從清帝國中奪取香港,以維多利亞港為中心建設香港,並做為基地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 鵬誠峰:,保護海港協會。事實上,維多利亞港一直影響香港歷史和文化,亦主導香港經濟和旅遊業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大城市的關鍵之一《集體回憶之維多利亞港 — 百年海港的故事》,何耀生,明報出版社,ISBN 978-962-8872-68-8。.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維多利亞港 · 查看更多 »

烟囱

烟囱,指将烟雾、热气流从火炉、工业炉等排入大气的结构。烟囱多为垂直或近垂直结构。.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烟囱 · 查看更多 »

銅鑼灣

銅鑼灣(Causeway Bay)位於香港島區,是一個購物、娛樂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來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後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爲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歷史上當地名爲「銅鑼灣」的海灣因為填海而兩度北移,原海灣範圍變成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現今的「銅鑼灣」海灣僅指興發街、維園道和鴻興道之間的海域,而銅鑼灣地區的範圍東至屈臣道、麥連街及蜆殼街,西至堅拿道天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 銅鑼灣主要分為東面的住宅區及西面的購物娛樂商場區,銅鑼灣、跑馬地一帶早期本屬東區,在香港區議會分區監察政府事務上,1982年區議會把銅鑼灣北及銅鑼灣南劃入東區,把銅鑼灣中劃入灣仔區,於1990年代亦新增屬東區的銅鑼灣東選區然而在香港政府部門的運作下,以及香港回歸前的立法局選舉分區下(港島中),仍然是以於1963年法定分區為基礎而進行,整個銅鑼灣仍然屬於同一劃區。立法會於2014年1月22日通過的《二○一三年區議會條例修訂令》,原屬東區的「維園」及「天后」兩個選區,於2016年開始改劃入灣仔區議會的範圍,自此整個銅鑼灣均屬於灣仔區。 香港自開埠至今即是東南亞的貿易中心,閩籍華商一直以銅鑼灣作為基地經營轉口貿易,至今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的首富及華商仍大量持有銅鑼灣的商場以至辦公室作為總部,使香港作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得益於內地港澳個人遊政策下龐大的內地旅客人流,銅鑼灣的商鋪租金更曾於2012年超越紐約第五大道,取代其之前連續11年的「全球最昂貴商鋪地段」的地位。現時銅鑼灣租金每平方呎為2,630美元,為第五大道的9成,卻是東京銀座的2倍。而在香港各商業地段,租金排名依次為銅鑼灣、中環、尖沙咀,但隨着2014年後訪港內地旅客人數減少及內地旅客消費習慣的改變,銅鑼灣的租金不斷回落,到2016年時更比高峰期下跌超過五成,不過銅鑼灣至今仍然維持其香港主要旅遊購物區的地位。與此同時,銅鑼灣亦被評選在“中國十大商業街”之列,與著名的上海南京東路,北京王府井等等地區相媲美。 因為銅鑼灣天后廟,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大坑自開埠以來即以閩籍人口為主要多數,建區以來有濃厚的天后文化,區內東角一帶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閩籍同鄉會的地方。維多利亞公園則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公園,有很多休閒、體育設施,加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全港性的文化設施,使銅鑼灣成為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閒以及文化活動中心。.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銅鑼灣 · 查看更多 »

銅鑼灣避風塘

銅鑼灣避風塘(Causeway Bay Typhoon Shelter)位於香港灣仔區銅鑼灣,是維多利亞港內主要的避風塘之一。 也是可以欣賞到香港除夕煙花、新春煙花 及國慶煙花的第二選特點。.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銅鑼灣避風塘 · 查看更多 »

荷李活道

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有時亦稱作--道,連接中環與水坑口,是香港開埠後興建的第一條街道。「荷李活道」的名字與美國電影業的荷里活無關,而是來自早年荷李活道一帶的冬青樹(Hollywood)。.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荷李活道 · 查看更多 »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荃灣 · 查看更多 »

青山灣

青山灣(Castle Peak Bay,亦作Tsing Shan Wan),又名屯門灣(Tuen Mun Bay或Tuen Mun Wan),古名屯門澳,是位於香港屯門區海灣,屯門新市鎮東南部,即屯門河以東、皇珠路以南水域。在屯門新市鎮建成前是屯門最大的海灣。青山灣有同名沙灘,在灣之東,名為青山灣泳灘,供人游水之樂。.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青山灣 · 查看更多 »

青衣西

青衣西(Tsing Yi West)是香港新界西葵青区青衣岛的一个地区,位于该岛西部。该处本来是一片荒芜之地,后来因为玫瑰园计划而变成交通枢纽。.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青衣西 · 查看更多 »

青洲 (中西區)

青洲(Green Island,亦作Tsing Chau),又稱大青洲(Tai Tsing Chau)是香港的其中一個島嶼,在香港官方地圖中,青洲的英文島名是Green Island。地區行政上屬於中西區,與東面的小青洲合稱為大小青洲。島嶼面積10公頃,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之西北,中間隔著硫磺海峽。 青洲上並沒有居民居住,但設有全香港首個同時使用太陽能及風能發電的自動氣象站,島的東面亦有懲教署青洲羈押中心及青洲警署。 香港政府曾計劃在堅尼地城以北進行約186公頃的填海工程,把青洲和香港島連接,以提供用地作住宅發展用途,並藉以改善西區的交通情況。由於當局在1995年於憲報刊載青洲公眾卸泥區計劃時,曾接獲多份反對書,包括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對,故此政府暫時擱置整項青洲發展計劃。 青洲燈塔建築群包括一座建於1875年的舊燈塔及一座於1905年興建的新燈塔,並有一幢前歐籍職員宿舍,以及一幢前看守員房舍。兩座青洲燈塔2008年11月7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列為法定古蹟。雖然市民希望前往燈塔建築群觀賞,不過,發展局以該地點交通不便及已租作戒毒中心為理由拒絕開放。.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青洲 (中西區) · 查看更多 »

西九龍

西九龍(West Kowloon,亦作Kowloon West),顧名思義就是指香港九龍半島的西面,地域從北至南由昂船洲伸延至渡船角附近,除了昂船洲外,其餘土地均是透過填海得來,總面積達334公頃,因此西九龍很多時候又被稱為西九龍填海區,也常被簡稱西九;在十八區地區行政上橫跨油尖旺區及深水埗區;填海計劃名為《西九龍填海計劃》,是《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中的十項工程之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西九龍 · 查看更多 »

西灣河

西灣河(粵語讀「可」,Sai Wan Ho)位於香港東區,位於鰂魚涌之東,筲箕灣之西。.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西灣河 · 查看更多 »

馬料水

料水(Ma Liu Shui),原稱馬嫽水,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以南,沙田以北,吐露港以西一帶,包括沿海的白石角。這一帶最主要的發展就只有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築物及海旁香港科學園。.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馬料水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01

香港01是一家互聯網企業,由《明報》前持有人于品海籌劃創辦,總部設於香港,目前旗下核心業務為倡議型新聞媒體。根據香港01公司註冊處的資料顯示,該公司於2015年6月4日註冊為「香港零一媒體有限公司」,英文名稱為「WeMedia01(HK) Limited」,並於2017年12月5日正式更改為「香港01有限公司」,英文名稱「HK01 Company Limited」。負責機構為「大地傳媒有限公司」,董事為南海控股執行董事劉榮以及《明報周刊》前總編輯龍景昌。香港01總經理與總編輯為龍景昌。辦公室設於新界荃灣嘉達環球大廈11-13樓。2016年1月11日,香港01新聞網站正式運作;同年3月11日,於香港發行同名周報《香港01》,逢星期五出版。香港01以倡議型媒體自居,傳播平台包括手機應用程式、網站和社交網絡平台專頁,內容包括香港、兩岸、國際新聞資訊、娛樂新聞、社評、體育、科技和女性專題等。.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01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已消失島嶼

香港昔日有一些島嶼,因為填海工程及興建海上水庫,而成為陸地或水庫的一部分。.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已消失島嶼 · 查看更多 »

香港已消失海灣

香港有一些海灣,因為填海工程及興建海上水庫而消失,而成為陸地或水庫的一部分。.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已消失海灣 · 查看更多 »

香港主權移交

#重定向 香港回歸.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主權移交 · 查看更多 »

香港人

香港人(英文可作:Hong-konger、Hong-kongese、Hong Kong people等),簡稱港人,視乎語境不同有多重意思。一般是指土生土長,以香港為身份認同的華裔;在法律上,因種種考慮,香港法律沒有定義香港人,只有香港居民,不問國民忠誠、種族、膚色或者國籍,只問是否享有香港永久居留權。香港人口以華人佔絕大多數,香港文化以漢族嶺南文化為基礎,,非華裔的少數族裔人口亦有相當數量。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大部分華裔香港人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华人民共和國國籍,因此產生中國籍香港人與外國籍香港人的說法。 清朝中葉道光年間,香港割讓英國開始,陸續有廣東人、福建人及外國人等,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大量外來人口移居香港,不同族群之語言及生活文化大致趨同。.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人 · 查看更多 »

香港人口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由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 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2017年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常住在香港的有7,409,800人,其中7,182,600人為常住居民,227,200人為流動居民,其中華人佔92%,而在香港的非華人中,則以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居多,分別佔總人口的2.5%和2.1%。人口年齡中位數43.4歲,家庭數目251萬戶,平均每戶2.8戶,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25,000港元,其中390萬人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213萬人居於公屋,116萬人居於資助自置居所單位,工作人口396.56萬,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55萬港元,撇除外傭後,則為1.7萬港元。 另外有逾451,000少數族裔人士居住香港,當中8成為非華裔亞洲人,大部分為印尼人及菲律賓人。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為6,690人。而且香港的已開發土地不多,如果只將已開發土地計算在內,每平方公里超過3萬人。.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人口 · 查看更多 »

香港仔

香港仔(Aberdeen)是香港南區的中心部份。而香港仔與鴨脷洲之間的香港仔海港被劃為香港仔避風塘。香港仔以住宅區為主,亦有少量工廠大廈。而香港仔以其漁村風味及海鮮,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景點。 狹義來說,香港仔的範圍為田灣以東、石排灣以南、黃竹坑以西、鴨脷洲以北的地方,有時會被稱為「香港仔市中心」以區分廣義上的香港仔。廣義來說,「香港仔市中心」以東的壽臣山、黃竹坑;以西的置富花園、華富邨、華貴邨、數碼港、田灣;以南的整個鴨脷洲;以北的石排灣、香港仔水塘、香港仔郊野公園,都是香港仔的範圍。2011年香港仔市中心、石排灣邨及漁光邨的人口合計39,377人。.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仔 · 查看更多 »

香港土地供應

香港土地供應的研究及政策推行由多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負責,主要由土木工程拓展署拓展土地及由地政總署批准土地用途。香港土地供應方式主要包括釋放工業用地、進行填海工程、透過市區重建計劃、發展岩洞、檢討綠化地帶、檢討「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以及檢討北區╱元朗主要作為工業用途、臨時倉庫或者已經荒廢的農地等。此外,香港政府為了維持公平和穩定的環境,讓房地產市場能夠健康地持續地發展。因應市場需要,香港政府雙管齊下地採取勾地表制度及主動賣地兩項措施,以增加香港土地供應。.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土地供應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理

香港位處中国南部沿岸,北靠广东省、西背珠江口及澳門、南望南中國海,介乎北緯22°08′至35′、東經113°49′至114°31′之間,所處時區比世界協調時間快8小時(UTC+8)。香港北部與廣東省深圳市僅由一條深圳河相隔,南部海域與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連接。截至2017年,香港境內陸地面積為1106.34km²,連同水域總面積為2755.03km²。香港一般可大致分為香港島、九龍及新界三大區域,有時候離島(包括大嶼山)會視作獨立區域。 位處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水深港闊的天然良港,是香港的著名地標。早在19世紀,英國人已被位處東亞中心位置的香港所吸引,清朝中葉,英國人通過戰爭從滿清政府手上取得香港主權,從而開通港口、發展航海貿易。時至今日,香港的地理位置仍然能讓本地經濟通過轉口貿易以及中轉旅客而得益 。 佔據境內大部分範圍的新界山多平地少,香港可供發展土地本身十分有限。香港開埠早期,新界及市郊大部分範圍由林地、灌木、以及務農的鄉鎮村落組成,並未大規模發展。香港政府後於1976年把部份未開發地區劃為郊野公園,保護綠化環境。而接近維多利亞港的市區,則因經濟發展而使土地移山填海仍供不應求,高密度樓宇向高空發展,寸金尺土。政府自1960年代起規劃多個衛星城市,發展新市鎮,分散人口。為方便市民跨區工作、增加各區人口流動,政府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網絡,縮短市區及郊區之間的旅程時間,陸路、鐵路網絡至今仍然不斷擴張。人口膨脹,大量樓宇發展,逾700萬人不平均地分散於僅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造成人口密度極高之外,亦產生居住空間不足、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地理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鐵

香港地鐵(英文:Mass Transit Railway,MTR)曾經是香港兩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之一,已在2007年12月2日的兩鐵合併中,和九廣鐵路合併成港鐵。自1979年開通至2007年兩鐵合併期間,香港地鐵是由地鐵有限公司(現稱港鐵公司)營運的鐵路系統網絡,有7條路線,全長91.0公里香港年報2006 - ,共53個車站,其中14個為轉車站。.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地鐵 · 查看更多 »

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

《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英文: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Master Plan 2030)為由香港機場管理局於2010年代所發表的計劃,口號為「機場與您,共建未來」。《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領內項目眾多,包括已經進行中的《中場範圍發展計劃》等等,以及佔據大鋼內容最多、而且最為香港社會所注目的三跑道系統發展方案(即建議為香港國際機場興建第三條跑道及其他大量相關及配套設施等。)。當中三跑道系統發展方案於2015年3月17日獲行政會議通過,預計於2016年動工,最快於2023年竣工,工程預計耗資1,417億元,將會繼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後,香港開埠以來最昂貴基建工程。.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 · 查看更多 »

香港社會

香港社會的政策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多個政策局及部門負責,主要由勞工及福利局及民政事務局領導。資源主要投放於:推動家庭關係、抗毒運動、教育改革、青少年發展、體育發展、長者服務、殘疾人士及精神病患者康復服務、社會企業以及就業服務,以及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社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立法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稱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縮寫为 LegCo 或 Legc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亦有对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情况的監察權。 第一屆立法會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應屆議員任期為兩年。自第二屆立法會(2000年)開始,每屆議員任期改為四年。2012年起,立法會議席增加至70個。現時的立法會屆別為第六屆,任期為2016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議員各佔35席。.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立法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總督 · 查看更多 »

香港終審法院

#重定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終審法院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又稱特區首長、簡稱特首;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縮寫作 C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的行政首長及政府首腦。此職位设立於1997年7月1日,大致代替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总督”一职,行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脑的权责。由選舉委員會選出,國務院(總理親自簽令)任命,每屆任期五年,最多可連任一次。.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香港開埠初期,從英國殖民統治的初期至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生效前之間,香港從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現在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多元文化的亞洲國際都會。.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重光

香港重光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英國恢復對香港的主權統治。日佔時期正式宣告結束。.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重光 · 查看更多 »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英文:Hong Kong Airport Core Programme)是香港一份規模龐大的基礎建設發展計劃,以計劃在大嶼山赤鱲角興建的新香港國際機場為核心,包括十項核心工程。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又簡稱「新機場計劃」,於1989年由香港政府宣布,由於此份計劃描繪將來像玫瑰園般美好,故此又稱為「玫瑰園計劃」。 計劃原預算逾2,000億港元,當計劃公佈時,香港社會譁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擔心新機場的造價過高,將會影響將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財政儲備而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計劃最後經過多次修改(包括將青馬大橋主塔之間的距離縮短)以降低成本,最後中英兩國就興建新機場問題於1991年達成諒解,工程啟動。新機場原訂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落成,最終延遲至1998年啟用。整個計劃建築工程歷時8年,耗資1,553億港元,是香港歷史上至啟德發展計劃前,規模及耗資最大的一份基礎建設發展計劃。.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機場核心計劃 · 查看更多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簡稱會展;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縮寫:HKCEC)是香港的主要大型會議及展覽場地,位於香港島灣仔北岸,是香港地標之一;由香港政府及香港貿易發展局共同擁有,由新創建集團的全資附屬機構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每年舉辦7項亞洲最大規模及4項世界最大規模展覽。 2012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在《CEI Asia magazine》,第10度榮膺亞洲最佳會議展覽中心殊榮。同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在第23屆TTG旅遊業大獎中,第4度獲選為最佳會議及展覽中心殊榮。.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 查看更多 »

香港新市鎮

自1959年開始,香港政府在新界區大規模發展新市鎮(香港政府早期文獻稱為衛星城市),以應付香港人口增長,並藉以分散擠迫香港市區內的人口,從而改善香港居住環境。現時的新市鎮即:荃灣、沙田(包括馬鞍山)、屯門、大埔、元朗、粉嶺和上水、將軍澳、天水圍、東涌。這些新市鎮各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全面發展後,可容納人口約400萬。然而,政府目前不會進一步發展大型新市鎮,而是集中着重發展如啟德一類的中型新發展區和新界的新發展區(下詳)。.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香港日治時期

#重定向 香港日佔時期.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香港旅遊業

香港為世界的其中一座經濟、文化、航空及貨運的樞紐城市,位置具策略性,加上其東方傳統與西方文化共冶一爐,新舊事物相互交融,締造出香港獨特的都會文化,風貌多樣的名勝景點、郊野景致、購物及美食,吸引到每年有約5,000萬人次到訪香港。香港旅遊業長期興旺,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之一。旅遊業為香港經濟4大支柱產業之一,世界旅行及旅遊理事會估計,旅遊業於2011年對香港經濟的直接及間接貢獻,達同國民生產總值約15.2%。根據世界旅行及旅遊理事會的統計數字,於香港從事旅遊業或者相關工作的人口逾463,000人,佔了香港勞動人口的12.8%。根據香港政府統計,旅遊業佔2012年本地生產總值4.7%;旅遊業就業人數(僅包括直接相關的行業)約250,900人,佔全港總就業人數6.9%。 於2012年,國際旅遊網站TripAdvisor根據數以百萬計用戶的投票,香港獲選為亞洲第1位及全球第10位好去處。同年,由萬事達卡公布的2012年全球最佳旅遊城市報告中,香港在全球132座城市中排名第6。 踏進2000年代,隨著啟德郵輪碼頭於2013年6月建成,為香港旅遊業增加發展機會。於2018年第三季,通往中華人民共和國28座主要城市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將會啟用;同年,融匯珠江三角洲的港珠澳大橋亦會啟用,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旅遊業 · 查看更多 »

香港政府部門

#重定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組織架構.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香港政府部門 · 查看更多 »

觀塘工業區

#重定向 觀塘商貿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觀塘工業區 · 查看更多 »

觀塘商貿區

觀塘商貿區(Kwun Tong Business Area)前身為觀塘工業區(Kwun Tong Industrial Area),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觀塘南部,曾經是香港最大型的工業區,於2011年起根據港府《起動九龍東》計劃發展及經濟轉型為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觀塘商貿區 · 查看更多 »

鴨脷洲

脷洲(英語:Ap Lei Chau)是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香港仔對開的島嶼,與香港仔之間的海面是香港仔避風塘。整個島面積僅1.3平方公里,在2011年時住有約86,35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達66,426人。現時鴨脷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島嶼。若只計面積達0.1平方公里以上的島嶼更是世界第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鴨脷洲 · 查看更多 »

龍鼓灘

龍鼓灘(Lung Kwu Tan,舊作Lung-ku-tan),原名花香爐,位於香港新界屯門的西面,區內有不少特殊建築,其中香港兩家大型發電廠便位於此,附近亦有不少燒烤場設施。龍鼓灘因為環境惡劣,四周都被附近的垃圾覆蓋。因此水質差劣,並不適宜游泳。一說龍鼓灘亦是南宋名將文天祥筆下《过零丁洋》中「皇恐灘」(或「惶恐灘」)之地。 龍鼓灘初期指當地的一海灘,得名起源自對開的龍鼓洲,因正好位置上對望,及後延伸指鄰近一帶地區。龍鼓灘主要分為龍鼓灘及北面的龍鼓上灘兩部份 ,地理上位處青山大冷水西側,西面臨海為龍鼓水道,南面為踏石角。.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龍鼓灘 · 查看更多 »

赤鱲角

赤鱲角(鱲,粵音讀蠟,laap6;漢語拼音為liè;Chek Lap Kok)是香港西部海域的島嶼,位於大嶼山東涌以北,面積達13.81平方公里,是香港境內第三大島嶼,是香港國際機場的所在地,同樣更是民航處及香港機場管理局總部所在地(因兩者總部曾設於金鐘及灣仔區)。 赤鱲角島原是位於大嶼山北岸的多山小島,面積只有2.8平方公里;於石器時代已有人定居,並於十六世紀初命名為赤鱲洲。該島名由來,相傳是由於該島黃土處處,植物稀疏,似人體赤露上身,廣州話俗稱「打赤肋」。「赤肋」與「赤鱲」粵音相近,因而得名。另一說則認為其島的漁民能捕捉到許多赤鱲(魚類),或形似赤鱲而得名。赤鱲角原有香港獨有蛙類品種——盧文氏樹蛙,在興建新機場前送往南丫島棲息;而赤鱲角從前有赤鱲角村,現在已經遷移至東涌,名為赤鱲角新村。 赤鱲角歷史悠久,文物十分豐富,據考古資料顯示,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已有先民在島上活動;歷經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器時代、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清代,以至九十年代初,一直有人在島上聚居。 島上曾發現新石器時代先民遺物,也曾出土過唐代灰窰。元朝時期,赤鱲角一帶亦可能有冶'''鐵'''工業。於赤鱲角蝦螺灣,曾被發現元朝時期的鑄爐十三座。早在七十年代末期,考古人員已在島上進行考古調查和試掘,到一九九零年,由於要在赤鱲角興建新機場,於是便進行全面性的發掘工作。出土大量的考古遺物,為研究該島的歷史提供寶貴的資料。 興建新機場時,赤鱲角大部分土地被夷平,剩下東南面過路灣旁的觀景山和白沙咀;經過填海壙充後,成為香港國際機場的所在地。另外,赤鱲角西南方的欖洲於填海時,與赤鱲角連體。.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赤鱲角 · 查看更多 »

董建華

董建華(7月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1997年7月1日至2005年3月12日),於第二屆任期期間辭職,第10屆至第13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董建華1992年經香港總督彭定康任命為行政局非官守成員,1996年12月11日在推選委員會中擊敗楊鐵樑、吳光正和李福善等中勝出,獲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委任為香港首任行政長官。2002年2月28日,董建華在無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第二任行政長官,任期原於2007年6月30日屆滿,惟董建華於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為理由向中央人民政府請辭,於3月12日獲接納。同日,他獲全國政協推薦並當選第10届全國政協副主席,連任三屆至今。 在其行政長官任內,香港爆發多場大規模示威,他的政策亦備受爭議及非議,間接導致多位高級官員問責下台。他離任特首後成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晉身國家級副職領導人。2012年梁振英上任後成立團結香港基金會,重新活躍於政壇。.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董建華 · 查看更多 »

葵青貨櫃碼頭

葵青貨櫃碼頭(Kwai Tsing Container Terminals),早期稱為葵涌貨櫃港(Kwai Chung Container Port)、葵涌貨櫃碼頭(Kwai Chung Container Terminals),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藍巴勒海峽兩岸(葵涌-青衣港池),是香港及珠三角的最主要的貨櫃物流處理中心,對華南極為重要,目前是全球第六大貨櫃港。於1992年至2004年為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香港社會曾就是否興建十號貨櫃碼頭引起討論,而綜合包括人力、交通和土地成本等多方因素,部份貨櫃碼頭公司也將業務搬往人工、交通和地租都相對便宜的中國大陆。葵青貨櫃碼頭先後於2005年和2007年由全球最繁忙的貨櫃碼頭中心跌至第二、三位。2013年,貨櫃碼頭工人曾發生工潮,以抗議李嘉誠旗下公司的待遇刻薄。.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葵青貨櫃碼頭 · 查看更多 »

醉酒灣

醉酒灣(Gin Drinkers Bay,亦作Gin Drinker's Bay),又稱醉翁灣、垃圾灣(Lap Sap Wan),是香港新界葵青區昔日海灣,位於現時葵涌西部,即下葵涌葵芳以西的位置,因1970年代填海工程消失。.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醉酒灣 · 查看更多 »

鋼綫灣

鋼綫灣(英文:Telegraph Bay)位於香港南區沙灣之東南方及瀑布灣之西北方。現時該處已填海成為數--碼港。 鋼綫灣的舊稱為大河灣或大口灣,至少到1940年代仍然如此,但現時大口灣(大口環)指的是沙灣一帶。.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鋼綫灣 · 查看更多 »

雲咸街

雲咸街(Wyndham Street)是香港中西區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中環及半山區一帶,鄰近中環蘇豪區。街道為雙線單程行車,由山上的--及亞畢諾道交界,至山下與皇后大道中及畢打街交界,那裡有一家國際連鎖式百貨店馬莎百貨。 這條街道下坡道常有交通意外發生,多數因重型車輛衝下而引致人命傷亡。1997年8月18日中午,雲咸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發生的探員駕車撞向人群事件,有關意外導致三死十傷。發生嚴重車禍後,已鋪設「防滑鋼沙」及設有最少四組路牌,但並無改變行車方向。 到了2000年4月29日,一輛24噸重泥頭車,駛入限制五點五噸重以上車輛使用的雲咸街時失控,沿斜路直衝向雲咸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掃毀20米長鐵欄後,再撼向娛樂行外棚架便告停下,事件中三男一女受傷。.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雲咸街 · 查看更多 »

Now新聞

#重定向 now寬頻電視新聞.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Now新聞 · 查看更多 »

查理·义律

海軍上將查理·義律爵士,,(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英國軍人和殖民地官員,1836年至1841年擔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後因鴉片貿易問題,使得英國對清廷宣戰,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外,並率先在1841年1月26日派兵佔領香港。.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查理·义律 · 查看更多 »

柴灣

柴灣(Chai Wan),是香港島東區的一個地區,屬於香港市區範圍之內。柴灣隔鯉魚門海峽與九龍東相望。.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柴灣 · 查看更多 »

杏花邨

杏花邨(Heng Fa Chuen)是香港的一個大型私人屋苑,位於香港島東區的柴灣白沙灣。 杏花邨所在的海灣前稱白沙灣,該海灣其後被劃入柴灣區,為配合港鐵港島綫的發展,該海灣經填海後,被建設為港鐵柴灣車廠,並在其上和附近區域發展住宅項目。杏花邨於1986年至1989年分階段落成,發展商是前地鐵公司(現稱港鐵公司)與香港嘉里貿易有限公司(佔60%)、僑光置業有限公司(佔25%)、Riverkent Limited (佔10%)及大新有限公司(佔5%)(1984年11月18日開始參與)所聯營之杏花邨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發展,由現在的嘉里建設承建。由關善明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交通主要依賴港鐵港島綫杏花邨站。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法定圖則,杏花邨是港島規劃區第20區,屬柴灣區的一部分,城市規劃委員會。.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杏花邨 · 查看更多 »

東區 (香港)

東區(Ea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區,範圍包括炮台山到小西灣,2016中人口有555,034人,其中七成祖籍閩南,西起炮台山屈臣道、怡景道,東至小西灣。.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東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東區走廊

東區走廊(Island Eastern Corridor;簡稱東廊),是香港4號幹線至今唯一的快速公路路段(永泰道以北,佔約7.9公里),同時亦為香港島至今唯一一條快速公路,以及4號幹線的起始路段,沿香港島銅鑼灣至杏花邨海岸興建,並繞過柴灣公園西面,連接銅鑼灣及柴灣。全線為2至4線雙程分隔公路,主要為高架道路,當中由東區海底隧道至銅鑼灣天后的一段4線雙程高架道路是香港首條設有8線的高架車路(另外兩條分別位於青葵公路及吐露港公路)。雖然是香港島唯一一條快速公路,但是車速限制為每小時70公里,比同屬於4號幹線、但並非快速公路的干諾道西天橋(每小時80公里)嚴格。.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東區走廊 · 查看更多 »

東區海底隧道

東區海底隧道(Eastern Harbour Crossing),簡稱東隧,為香港第2條過海隧道,穿越維多利亞港,連結香港島的鰂魚涌及九龍東的茶果嶺。東隧是香港首條同時設有行車道路及鐵路(觀塘綫;現時改由將軍澳綫使用)的隧道,也是香港3條過海隧道中最長的一條,是2號幹線的起始段,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香港法例368章《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東區海底隧道 · 查看更多 »

東鐵綫

東鐵綫(East Rail Line,簡稱:EAL,前稱九廣東鐵,KCR East Rail)是香港港鐵一條連接新界北及九龍南的通勤鐵路線,由九廣鐵路公司(簡稱九鐵公司)擁有,以「服務經營權」方式授予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公司)營運,也是香港最早通車的鐵路。在1910年至1996年期間,香港方面稱此路線為九廣鐵路-英段(Kowloon-Canton Railway British Section,縮寫:KCRBS),1911年至1949年期間,中華民國政府稱之為廣九鐵路-英段。香港市民口中習慣稱之為火車。 除本地客運外,東鐵綫乘客還可在羅湖站及落馬洲站過境,前往深圳,是目前唯一連接前往中國大陸口岸的鐵路線,也是唯一有城際直通車及本地客運列車同時行走的鐵路線。 港鐵公司於2010年6月16日停辦鐵路貨運前,東鐵綫曾經是香港唯一有經營貨運業務的鐵路線,現時乃香港唯一的城際客運鐵路線。客運服務由紅磡站至羅湖站/落馬洲站,全長約41.5公里;而貨運服務當時由紅磡的貨場運送貨物來往中國各大城市。現時在香港境內,雖然港鐵公司仍然保留各車站貨場的使用權,可是現在只有羅湖編組站仍在運作。.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東鐵綫 · 查看更多 »

東涌

東--可以指:.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東涌 · 查看更多 »

東方日報 (香港)

《東方日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章之一,由東方報業集團發行,屬該集團旗艦報章,創刊於1969年1月22日,自稱連續38年「全港銷量第一」。集團另一主要報章曾是《太陽報》(已停止發行)。東方日報主要競爭对手是政治立場親泛民主派的《蘋果日报》。 東方日報的相關網上版為東網和東網電視。.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東方日報 (香港) · 查看更多 »

梁振英

梁振英(Leung Chun-ying,),生於香港,祖籍山东省威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第4任行政長官、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也是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召集人,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及戴德梁行亞太區前主席。梁振英於香港回歸前,曾經擔任由中方委任的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起草事務。 2011年11月,梁振英宣佈參選201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 ,新浪香港轉載星島日報,2011年11月27日,2012年3月25日在選舉委員會以689票多數票當選為香港第4屆行政長官,於2012年7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 梁振英任內推出多項措施應對經濟和民生問題,包括針對水貨客和奶粉荒而實施俗稱「限奶令」的攜帶嬰幼兒食用的配方粉離境新規定、實施「零雙非」政策使所有公立醫院均不會接收非本地孕婦在香港分娩、為免個人遊旅客過多,影響市民日常生活而停止向深圳居民簽發赴香港「一簽多行」簽註,改為「一周一行」、推出「港人港地」政策以優先照顧本地永久性居民置業安居的需要、多處覓地廣建房屋等等;但在勞工和社會福利議題上,並無落實爭取多時的標準工時和全民退休保障。而在政治方面,香港行政長官選舉產生方法未能通過,特首選舉仍未達至普選,使香港民主化發展停步不前。另外,其奉行強硬政治鬥爭的路線為人詬病,與泛民主派關係緊張、警民關係惡化、港獨思潮冒起。任內又發生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香港免費電視牌照爭議、佔領中環運動和旺角暴亂等社會事件,並打擊港獨運動。而涉嫌收取澳洲公司UGL約5,000萬港元亦影響梁振英誠信。 2016年12月9日,梁振英宣佈因家庭原因,放棄爭取連任,行政長官任期至2017年6月30日完結,他成為回歸以來首個不尋求連任的特首。2017年3月1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特首梁振英以2066票贊成、13票反對、16票棄權,獲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同時兼任國家領導人和行政長官,成為首例。.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梁振英 · 查看更多 »

梳士巴利道

梳士巴利道(舊譯疏利士巴利道;Salisbury Road),位於香港九龍半島南端尖沙咀海旁,是香港著名道路之一。道路西端位於尖沙咀天星碼頭一帶連接名店林立的廣東道,然後沿著尖沙咀海濱花園,東面連接康莊道紅磡站及紅磡繞道。全長2公里。.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梳士巴利道 · 查看更多 »

油麻地

油麻地(Yau Ma Tei),本名油蔴地,是位於香港九龍西部的地區,行政上屬於油尖旺區,其傳統範圍北至登打士街與旺角分界,南至柯士甸道接尖沙咀和佐敦。而區內的廣華醫院亦是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的出生地。.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油麻地 · 查看更多 »

油麻地避風塘

油麻地避風塘是香港西九龍海岸的一個避風塘,位於油麻地以及大角咀西面。油麻地避風塘是香港最大的一個避風塘,於九龍多次填海工程後,該處稱為新油麻地避風塘。.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油麻地避風塘 · 查看更多 »

沙田區

沙田區(Sha T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的東部,面積約6,940公頃。沙田區最北以大埔尾坑及中文大學(沙田市地段437號)地界與大埔區為界;西北以城門峽與荃灣區為界;西面以蝴蝶谷尖山隧道出入口與葵青區為界,西南面以琵琶山與深水埗區為界;南面以沙田坳道與黃大仙區為界(山上沙田坳道屬沙田區,由半島獅子園開始);東面以馬鞍山落禾沙里與西貢北的大埔區為界。根據政府統計處 《2014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香港人口概況》,沙田區的人口約有659,794人,為全港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亦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新市鎮,主要為住宅用地,約有六成多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包括出租公屋、租者置其屋及居者有其屋屋苑。另有約29,000人居住在約48條原居民鄉村。此外,沙田區有四個輕工業區,包括大圍、火炭、小瀝源及石門。而沙田區的沙田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舊稱衛星城市)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沙田區東部的馬鞍山則於1980年代開始發展並併入沙田新市鎮之內。.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沙田區 · 查看更多 »

沙田墟

沙田墟,是已經拆卸的香港舊式市集,位於現時新界沙田市中心和瀝源邨一帶。.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沙田墟 · 查看更多 »

沙田污水處理廠

沙田污水處理廠(Shatin Sewage Treatment Works,縮寫:STSTW)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水廠街1號,鄰近沙田馬場,是一所傳統工艺污水處理廠,始建於1982年,面積約相等於30座足球場,採用二級(生物)處理程序處理由沙田及馬鞍山地區排放的污水。第一期及第二期已完成,而第三期擴建工程亦於2010年年中完成,每日可處理23萬立方米污水和120公噸污泥。沙田污水處理廠是香港目前最大規模的二級污水處理廠,服務沙田及馬鞍山約60萬居民。將來,此污水處理廠將重置於一河之隔的亞公角山體內(以岩洞方式建造),而面積將比赤柱污水處理廠大15倍。.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沙田污水處理廠 · 查看更多 »

沙田新市鎮

沙田新市鎮(Shatin New Town)是香港新市鎮之一,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自1980年代起發展帶擴展至馬鞍山。.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沙田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洞穴

洞穴(洞、洞窟)是指地底的通道或空間,可進入其中,形成方式可能是水的侵蝕作用,或是風與微生物等其他外力的風化作用,許多自然界的洞穴是形成於石灰岩地帶,為溶洞(鐘乳洞),另有一種相似的地形,稱為石棚。.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洞穴 · 查看更多 »

淺水灣

淺水灣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香港島南區深水灣以南、南灣以北。灣內的淺水灣泳灘是著名的游泳海灘,景緻優美。淺水灣除了泳灘,亦有不少高档豪宅。.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淺水灣 · 查看更多 »

港口

港口是可以停泊船隻和運輸貨物、人員的地方,位於洋、海、河流、湖泊等水體上,通常也兼具口岸的功能。.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港口 · 查看更多 »

港島北海濱長廊

港島北海濱長廊是香港一項倡議中的工程,內容是於香港島北部的維多利亞港旁邊興建一條海濱長廊,西至堅尼地城,東至小西灣。長廊設有多種休憩設施及單車徑等。工程第一期包括在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之內,海濱長廊將會由中環經過添馬艦連接灣仔海旁。.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港島北海濱長廊 · 查看更多 »

港島綫

港島綫(Island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路線之一,連接香港島中西區的堅尼地城站與東區的柴灣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為前地鐵系統中第三條通車的路綫。由於是當時香港島唯一的大型鐵路路線,因而得名。由1985年起分段通車,隨著西營盤站於2015年投入服務,港島綫終告全線通車。.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港島綫 · 查看更多 »

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Ponte Hong Kong-Zhuhai-Macau)是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的大型跨海通道。於2009年12月15日開工,2018年2月竣工(但未啟用);設計壽命為120年。現為世界上最長的沉管隧道、及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 港珠澳大橋全長近50公里,主桥全长约29.6公里。為桥隧結合結構,包括一条长约6.7公里的海底隧道及四個人工岛。其中,海中橋隧主體工程(粵港分界線至珠海和澳門口岸段)由粵港澳三地共同出资建設;海中橋隧工程香港段(起自香港國際機場人工島,止於粵港分界線)由香港方面建设,三地口岸和連接線由三地各自建設。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大桥主体部分的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的组织实施等工作。 港珠澳大橋啟用後,穿梭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的交通時間將銳減,行車時間僅需一小時左右,而且不需要繞道深圳和虎門;而港珠澳也會形成「一小時生活圈」。.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港珠澳大橋 · 查看更多 »

港澳客輪碼頭

港澳客輪碼頭(Hong Kong - Macau Ferry Terminal),俗稱港澳碼頭,是香港跨境碼頭之一,位於香港島上環信德中心,為信德中心發展計劃的一部份,由馬海建築師樓設計,提供往來香港與澳門的高速客輪服務。碼頭設有入境事務處的上環出入境管制站及海關設施。碼頭設有通道通住港鐵上環站及巴士總站則設於碼頭旁邊。碼頭可應付每年1,500萬的旅客量,設有內、外兩座碼頭,中間有60公尺寬的水道供船隻行駛,並以行人天橋連接。 除了澳門航線外,港澳客輪碼頭亦提供珠海、深圳蛇口等地方航線服務。.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港澳客輪碼頭 · 查看更多 »

澳門填海造地

澳門主要依靠填海造地來擴展可用土地。由於山多平地少,在澳門歷史上,澳葡政府先後把城市的範圍擴展至關閘,佔領青洲、氹仔、路環,又向清朝政府索要橫琴島、對面山,亦在1863年進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11年時,澳門半島的面積在填海工程下已超過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縱使澳門沒有法定的水域,澳葡政府時代已在沿岸的習慣水域內填出不少土地,且無須事先徵得中國政府的同意;澳門回歸後,特區政府仍沿用此習慣,直至2002年2月1日,中國開始實施《海域使用管理法》,新的填海工程至始需要取得中國政府的同意。 澳門總面積因沿岸填海而不斷擴大,自有記錄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2011年的29.9平方公里。其中.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澳門填海造地 · 查看更多 »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是由華僑富商胡文虎於1938年在香港創辦的中文報章,同年還出版《星島晚報》及《星島晨報》,於日治時期期間《星島日報》改為《香島日報》,1945年8月底,日方投降後再度變回《星島日報》,另外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澳洲等地均設有分部。1999年,胡文虎女兒胡仙把《星島日報》及星島集團股權賣給私募基金Lazard Asia。有「煙草大王」之稱的何英傑長孫何柱國於2001年透過泛華集團控股,向該基金購入星島集團。 星島日報母公司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Sing Tao News Corporation Limited)於香港交易所上市(港交所:1105),行業分類為服務業-傳媒印刷。前身是泛華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是一間以出版與傳媒為業務的企業。集團的主要業務包括媒體出版與服務,出版多份報章及雜誌,,主席及大股東是何柱國。.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星島日報 · 查看更多 »

明報

《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在1959年5月20日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於2008年4月23日,該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 《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公信力良好,報道亦屢次獲獎。其副刊版「世紀」在香港報紙中較為突出,以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人文科學的探討與政治專欄為主。《明報》歷任總編輯為潘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張健波、劉進圖,之後總編輯一職一度由首席執行總編輯鍾天祥暫代,其後於2015年元旦正式被委任為總編輯,任職至2017年元旦離任,由梁享南接替。 《明報》在加拿大溫哥華(加西版)、多倫多(加東版)皆有發行報紙,在台灣亦有明報周刊,曾經在美國紐約(美東版)和三藩市(美西版)發行。2009年1月31日,明報美東版刊登啟事宣布改版,於2月2日起與免費報合併。2月14日,美西版亦宣佈停刊。.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明報 · 查看更多 »

昂船洲

昂船洲(Stonecutters Island,亦有寫作Stonecutter's Island,亦作Ngong Shuen Chau),曾稱盎船洲及向島,位於香港境內,原為位於九龍半島西面的島嶼,經填海後已連陸。昂船洲的地形原本像一條翻轉的船,故稱昂(仰)船洲。 1990年代,香港政府在西九龍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1995年峻工的該期西九龍填海工程中,昂船洲最終與葵涌和長沙灣連成一起,從而成為九龍半島一部份。現時,昂船洲北部發展為葵涌八號貨櫃碼頭;東面是住宅區,還建有昂船洲污水處理廠,西九龍公路貫穿該處;南面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軍營。昂船洲本身屬深水埗區,但在軍營以西的填海區(包括昂船洲大橋)及北部貨櫃碼頭部分則屬於葵青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昂船洲 · 查看更多 »

海塘

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擋浪潮堤壩,在中國東南沿海,海塘對於當地生產和生活具有重要屏障意義。或稱「海堤」,「大堤」、「大壩」等。 目前的海塘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兩省以及福建省、上海市等。尤其是在杭州灣兩岸,海塘綿延,用以保護塘內耕地和平民生活。 錢塘江口和杭州灣地區修建海塘由來已久,吳越國統治兩浙時期,大修海塘是其重要國策之一。此舉是日後兩浙成為中國重要經濟活躍區的保障因素之 海塘在目前的文獻中,大量被稱為「大壩」,其原因可能是習慣使用普通話的中國大陸和北方居民的詞彙中沒有「海塘」一詞,故以「大壩」概之。請注意與內陸水電站上的大壩相區別。.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海塘 · 查看更多 »

海岸線

海岸线,海水面和陆地的分界線。.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海岸線 · 查看更多 »

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在海洋性生存空间(即大海以及大洋)中栖息的生物及其生活历程的科学。 海洋生物的实地考察主要是由海洋考察队实行的。此外渔业也提供了一定的供科学研究的材料。对于上层海域还可以通过潜行进行开发研究。对于更深层的海域则需要利用潜艇以及潜水遥控机械装置。.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海洋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新填地街

新填地街(Reclamation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於九龍半島的西部。道路南面由佐敦南京街開始,經油麻地及旺角,北部連接太子的太子道西及荔枝角道的交界處,與相鄰的廣東道,砵蘭街及上海街大致平行。該條街道亦售賣五金物品著名,另外更設有一段街市作行人專用區,不能通車。.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新填地街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新界 · 查看更多 »

新界西選區

新界西選區(英文 New Territories West Constituency)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五個選區之一,範圍為新界西半部地域,包括荃灣區、葵青區、屯門區、元朗區及離島區。 新界西選區總面積480.43平方公里,總人口(2011年)2,023,206人,人口密度4,211人每平方公里,是人口最多的選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新界西選區 · 查看更多 »

新香港國際機場

#重定向 香港國際機場.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新香港國際機場 · 查看更多 »

文咸填海計劃

《文咸填海計劃》是香港第一個正式的填海工程,於上環及中環西部沿岸開闢土地。填海計劃的名稱得名於當時就任的第三任香港總督文咸。.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文咸填海計劃 · 查看更多 »

文咸街

文咸街是香港上環兩條街道的名稱,分別為文咸東街(Bonham Strand)及文咸西街(Bonham Strand West),兩街並非完全連接。文咸東街東端連接皇后大道中近蘇杭街及威靈頓街,西端則連接水坑口街及皇后大道中、西的交界。文咸西街則由文咸東街近水坑口街一段開始,西端連接德輔道西。道路以第三任香港總督文咸命名。 兩條文咸街是昔日南北行的其中一個集中地,文咸西街更有「南北行街」之稱。當中文咸西街還有不少參茸燕窩店,與永樂街組成參茸燕窩街的購物區。.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文咸街 · 查看更多 »

日本军

日本軍(),簡稱日軍,廣義上是指日本的國家軍隊,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國時期(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日本軍隊,包含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其又稱“皇军”(),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官軍等稱呼。為了與戰後的自衛隊區別,有時亦以舊日本軍、舊軍稱呼。最高统帅为天皇,軍政事務分由陸軍部與海軍部掌理(均為日本內閣機關),軍事指揮則分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負責。其無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日本军 · 查看更多 »

數碼港

數碼港()為一個雲集科技與數碼內容業務租戶的創意數碼社區,由香港特區政府全資擁有的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所管理。 數碼港的願景是成為亞太區資訊及通訊科技業界的領先樞紐,一直致力專注培育資訊及通訊科技業界的新成立企業及企業家、推動協作以集中資源及締造商機,以及推行策略性發展計劃及合作以促進資訊及通訊科技普及化,藉此推動本地經濟發展。數碼港社區內設有頂尖的資訊及通訊科技設施及先進的寬頻網絡,四座甲級智慧型寫字樓、一間五星級設計酒店及一個商場。.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數碼港 · 查看更多 »

打水灣

打水灣是香港一個已經消失的海灣,原來位於大嶼山陰澳,其東面為大陰頂,南面為昂船凹。2000年,為了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打水灣被填海以興建通住迪士尼站的轉車站──欣澳站。2005年,在华特迪士尼公司要求下,香港政府將打水灣填海區改名為欣澳,而地鐵有限公司亦把轉車站的站名由陰澳站改為欣澳站。不過,新地名不但引起爭議,也有人誤將整個陰澳稱為欣澳。.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打水灣 · 查看更多 »

晴報

晴報(Sky Post)是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旗下的一份免費報紙,內容針對中產具消費力上班族,網羅港聞、國際、中國、財經、娛樂消閒、親子、健康及旅遊等範疇,提供貼身實用的資訊及智慧。逢星期一至五(法定假期除外)於全港各區派發,於2011年7月27日創刊,為全港第二大報章,以「中產˙生活˙智慧」為定位。其前身為集團旗下的地區周報Take me Home。.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晴報 · 查看更多 »

201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

《201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是第三任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於2013年1月16日在香港立法會發表,宗旨為「做實事,齊心為香港」,主題為「穩中求變,務實為民」。 梁振英無仿效前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及歷任香港總督於每年10月發表施政報告的傳統,改為參照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於第二屆任期期間的做法,於1月發表。然而梁振英於報告內的政策,則大多數被視為「開期票」,只是「研究」、「成立委員會」等,未有落實的時間或指標,因此被泛民主派議員及蘋果日報揶揄為「拖政報告」。至於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全員更怒斥是毫無新意的「死政報告」。.

新!!: 香港填海工程和201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香港填海香港填海歷史香港填海造地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