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非洲歷史

指数 非洲歷史

非洲的历史悠久,是人類的發源地,在公元前4000年的埃及有非洲最早的文字记载。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中,有一些是在尼罗河以外流域。但反過來說非洲很多地方一直缺乏文字記載和信史,也可以算是歷史最短的一洲,所以還有一個負面的綽號黑暗的大陸。 非洲的英文名字来自古罗马時期。罗马征服迦太基(今突尼斯)之后,称这个省份为“Africa”。名字的意思一直有争议。.

97 关系: 加蓬城邦埃及王國卡宾达南非聯邦古罗马坦噶尼喀坦桑尼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多哥多哥蘭大英帝國奥斯曼帝国奈及利亞安哥拉尼日尔中非共和國丹吉尔布吉納法索也门乍得幾內亞比索乌干达亚历山大大帝休达佛得角德属西南非洲德屬東非德國殖民地德蘭士瓦信史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圣约翰堡地中海北非刚果共和国利比亞冈比亚科特迪瓦科西嘉岛突尼西亞突尼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罗马罗马共和国瓜分非洲留尼汪莫桑比克莱索托...非洲非洲各國成為殖民地年份列表非洲的非殖民化西南非洲西屬摩洛哥西屬撒哈拉西班牙西班牙帝國西西里岛馬爾他島馬里馬林迪马约特马达加斯加让-弗朗索瓦·商博良贝宁黄金海岸迦太基露西 (南方古猿)阿尔及利亚阿克拉阿爾金赤道幾內亞歷史開普殖民地葡屬幾內亞葡屬西非葡屬東非葡萄牙帝國葛摩蒙巴萨肯尼亚腓尼基桑給巴爾比屬剛果比利時殖民地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法属印度洋诸岛法绍达事件法蘭西殖民帝國木乃伊斯威士兰文字摩洛哥撒丁岛意大利殖民地意屬昔蘭尼加 扩展索引 (47 更多) »

加蓬

加彭(République Gabonaise)是位於非洲中西部的一个国家。其西面是几内亚湾、西北是赤道几内亚、北面是喀麦隆、东面和南面由刚果共和國包围。國土面积大概是27万平方公里,估计人口有150万人。首都和最大城市是利伯维尔。.

新!!: 非洲歷史和加蓬 · 查看更多 »

城邦

城邦或城國、都市國家(City state),是指城市範圍同國家範圍幾乎完全相同的一種國家型態,而政府主權或自治權也呈範圍相同。現時的代表國家即為新加坡、梵蒂岡等。 歷史上的城邦通常是大文化圈的一部份,如古希臘城邦(如雅典、斯巴達)、迦南的腓尼基城邦(如推羅、西頓)、中部美洲的瑪雅城邦、絲綢之路上的小國(如撒馬爾罕、布哈拉)、东非城邦(如基尔瓦、马林迪)和意大利城邦(如佛羅倫萨、威尼斯)。 歐洲歷史上有兩個重要的城邦時期—古希臘的城邦和文藝復興時的意大利城邦,現時歐洲的文明都發源自這些時期。然而,這些文明的城邦通常只存活很短時間,因為它們的土地和實力都不足以抵抗周圍的外敵。此外,這些小區域組織在鬆散的地理和文化個體中互存,成為大國建立穩固勢力的障礙。故此,他們大多融入於更大的社會體系、以至民族國家。.

新!!: 非洲歷史和城邦 · 查看更多 »

埃及王國

埃及王国(المملكة المصرية;المملكه المصريه;the Egyptian Kingdom)自1882年起,埃及被英国军队占领,脫離奥斯曼帝国的控制。1914年埃及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22年2月28日,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对埃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1953年6月18日废除帝制,成立“埃及共和国”。 Category:埃及历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非洲君主國 Category:1922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53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王國 Category:前英國殖民地.

新!!: 非洲歷史和埃及王國 · 查看更多 »

卡宾达

卡宾达可能指以下其中一項:.

新!!: 非洲歷史和卡宾达 · 查看更多 »

南非聯邦

南非联邦(Union of South Africa;Unie van Zuid-Afrika;Unie van Suid-Afrika)为今日南非共和国的前身。1910年5月31日,四个英国殖民地——开普殖民地、、及合并成为南非联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南非联邦在国际联盟委任下开始对前德属西南非洲进行托管地。西南非洲事实上为联邦另一个省份,但法理上从未被正式纳入。 南非联邦为大英帝国的自治领之一,并于1931年12月11日成为主权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王权由南非总督代表。1961年南非宪法的订立宣告了联邦的终结;同年5月31日南非脱离英联邦,改行共和制,称南非共和国。.

新!!: 非洲歷史和南非聯邦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新!!: 非洲歷史和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坦噶尼喀

坦噶尼喀(斯瓦希里語:Tanganyika)是非洲东部国家坦桑尼亚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是桑给巴尔。.

新!!: 非洲歷史和坦噶尼喀 · 查看更多 »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Jamhuri ya Muungano wa Tanzania)位于赤道以南的东非国家,本土地处维多利亚湖和印度洋之间,北邻烏干達和肯亞,西与剛果民主共和國、盧安達和蒲隆地交界,南与馬拉威和莫三比克毗连,西南与尚比亞接壤。1964年4月26日,坦干伊加与尚吉巴合併,成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首都為多多馬。1996年以前的舊首都位於三蘭港,仍為坦桑尼亞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大部分政府機關的所在地。三蘭港也為坦桑尼亞的主要港口。 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境內。 坦桑尼亚面积94.5万平方公里,人口5350万(2015年),分属126个民族。总统是约翰·蓬贝·约瑟夫·马古富利,于2015年10月当选。.

新!!: 非洲歷史和坦桑尼亚 · 查看更多 »

塞内加尔

塞内加尔共和国(La République du Sénégal),簡稱塞內加爾,西非国家,位于塞内加尔河的南岸,首都达喀尔。它的西边是大西洋,北边是毛里塔尼亚,东边是马里,南边是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冈比亚在塞内加尔的包围之中,佛得角群岛在距离其海岸约560公里处。.

新!!: 非洲歷史和塞内加尔 · 查看更多 »

塞拉利昂

塞拉利昂共和国(Republic of Sierra Leone),位于西非大西洋岸,北部及东部被几内亚包圍、东南与利比里亚接壤,首都弗里敦。.

新!!: 非洲歷史和塞拉利昂 · 查看更多 »

多哥

多哥共和国(République Togolaise),西非国家之一,东面与贝宁、北面与布基纳法索、西面与加纳相邻。南面有一小段海岸线面向几内亚湾。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洛美。.

新!!: 非洲歷史和多哥 · 查看更多 »

多哥蘭

多哥蘭(Togoland)是德國在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非洲西部的保護國。其國土除了包括現時之多哥全境以外,尚包括今日-zh-hans:加纳;zh-hk:加納;zh-tw:迦納;-東部的部份土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戰敗,國土被英國及法國瓜分,分別被稱作「英屬多哥蘭」及「法屬多哥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各國尋求獨立,多哥蘭的前途及統一問題一度成為焦點。最後英屬多哥蘭決定與英屬黃金海岸合併成為加纳,而法屬多哥蘭則決定獨立,成為今日的多哥共和國。.

新!!: 非洲歷史和多哥蘭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國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新!!: 非洲歷史和大英帝國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非洲歷史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奈及利亞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简称尼日利亚(中華民國稱「奈--及利亞」,中國大陸、香港稱「尼--日利亞」),是西非國家,位於非洲的幾內亞灣西岸頂點,鄰國包括西邊的贝宁,北邊的尼日尔,東北方與乍得接壤一小段國界,正東則是喀麥隆。尼日利亚是全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全世界人口第七多的国家,全世界以黑人为主体的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它被列为是未来11国中的一员,亦是英联邦成员。 尼日利亚的首都原本為西南沿海的海港城市拉哥斯,1991年12月遷都至地理位置位居全國國土正中央的阿布札。尼日利亚拥有250多个民族,但最有影响的是豪萨-富拉尼、约鲁巴、伊博三个部族,尼日利亚内战对三大部族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紛亂的種族結構與豐富的天然資源(主要是石油,尼日利亚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第四大成員)是當地持續動亂的主因。軍事獨裁與不間斷的內戰,已經在該國境內持續了數十年,直到1999年該國頒訂了新憲法之後才開始有轉機。2003年的大選是尼日利亚史上第一次民主大选。2014年4月,尼日利亚政府在采取基准年份回溯调整后,更新了GDP统计数字,计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其经济规模超过南非跃居世界第26位,成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体。 當地有悠久的历史,考古证据表明,该地区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9000年。McIntosh, Susan Keech, Current directions in west African prehistory.

新!!: 非洲歷史和奈及利亞 · 查看更多 »

安哥拉

安哥拉共和國(葡語:República de Angola,剛果語:Repubilika ya Ngola),為位于非洲西南部的國家,首都羅安達,西濱大西洋,北及東北鄰剛果民主共和國,南鄰納米比亞,東南鄰尚比亞,另有一塊外飛地卡賓達省與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相鄰。.

新!!: 非洲歷史和安哥拉 · 查看更多 »

尼日尔

尼日尔共和国(République du Niger),是西非内陆国家之一,因尼日尔河得名,首都尼亚美。东临乍得,南界尼日利亚、贝宁,西部与布基纳法索和马里毗邻,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北与利比亚交界。边境总长5500公里。面积126.7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zh-cn:最不发达国家; zh-hant:最低度開發國家-。.

新!!: 非洲歷史和尼日尔 · 查看更多 »

中非共和國

中非共和國(République centrafricaine;桑戈語:Ködörösêse tî Bêafrîka)位於中部非洲的國家,其前身為法屬烏班基-夏利領地(Territoire d'Oubangui-Chari),是法國位於非洲的殖民地之一。身為一內陸國家,中非從西邊起依順時針方向,分別為喀麥隆、乍得、蘇丹、南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與剛果共和國所包圍。中非成立於1958年12月,初期為半自治的政府型態,並且在1960年8月13日正式宣佈獨立。首都班--基(Bangui,或譯班--吉)位於烏班基河(Oubangui)沿岸的邊境城市。.

新!!: 非洲歷史和中非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丹吉尔

丹吉尔(柏柏爾語:ⵜⴰⵏⵊⴰ;阿拉伯語:;轉寫:Tanja;西班牙語:Tánger;法語:Tanger),又譯坦幾亞,是北非國家摩洛哥北部的一個濱海城市,在直布羅陀海峽西面的入口,與大西洋及地中海的交界。有定期渡輪連接西班牙本土最南端的城市塔里法(Tarifa)。.

新!!: 非洲歷史和丹吉尔 · 查看更多 »

布吉納法索

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西非內陸國家,全部國土都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旧称上沃尔特(Haute Volta),1984年8月改为现国名。首都瓦加杜古位於國土的正中央,是布基納法索最大城市,也是文化、經濟中心。布吉納法索為全球識字率低的國家,只有約兩成三的國民識字。低度開發国家之一。.

新!!: 非洲歷史和布吉納法索 · 查看更多 »

也门

葉門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ية,al-Jumhūriyyah al-Yamaniyyah),通稱葉門(al-Yaman),為西南亞國家,阿拉伯海和紅海邊緣,与阿曼和沙特阿拉伯接壤。1990年5月22日由葉門阿拉伯共和國和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合併統一而成。.

新!!: 非洲歷史和也门 · 查看更多 »

乍得

乍得(或譯--,تشاد; Tchad ),全称乍得共和国,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北接利比亚,东接苏丹,南接中非共和国,西南与喀麦隆、尼日利亚为邻,西与尼日尔交界。由於乍得地處非洲中心,远离海洋,全年高温炎热,且国土大部為沙漠地區,所以又被称为「非洲死亡之心」。 乍得分为三个主要的地理区域:北部的沙漠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干旱的萨赫勒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和南部较肥沃的苏丹草原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该国以乍得湖的名字命名,国内最高山峰是位于撒哈拉的库西山,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恩贾梅纳。乍得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民族,法语和阿拉伯语是官方语言,伊斯兰教是最多人信奉的宗教。 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已有大量人口在乍得一带聚居,直至公元前第1个千年末期,一连串政权在乍得的撒哈拉地区兴起和消亡,它们都曾控制经过该区的跨撒哈拉贸易路线。乍得在1920年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属赤道非洲的一部分。1960年,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带领下从法国独立,但托姆巴巴耶的政策引起北部穆斯林地区不满,最终在1965年触--长期的内战。1979年,反政府武装攻占恩贾梅纳,结束了南部政权的统治。但是反政府武装指挥官之间发生内讧,结果侯赛因·哈布雷赢得战斗,出任总统,但在1990年被他的将军伊德里斯·代比推翻。最近,苏丹的达尔富尔冲突在乍得边境爆发,使该区局势不稳。 虽然乍得有很多活跃政党,但总统伊德里斯·代比领导的爱国拯救运动牢牢地把握权力,现在国内仍经常发生政治暴力和意图的军事政变。乍得是世界上最贫穷、贪污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2003年起,石油已取代传统的棉花工业,成为乍得最主要的出口收入来源。2008年2月2日叛軍攻入首都恩賈梅納。.

新!!: 非洲歷史和乍得 · 查看更多 »

幾內亞比索

幾內亞比索共和國(República da Guiné-Bissau),通称几内亚比绍,是在北大西洋岸的西非國家,曾为葡屬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北鄰塞內加爾,東方、南方鄰幾內亞,西鄰大西洋。人口约1,600,000人,首都是比绍。几内亚比绍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低度开发国家)之一。.

新!!: 非洲歷史和幾內亞比索 · 查看更多 »

乌干达

烏干達共和國(Jamhuri ya Uganda,Republic of Uganda)是東非的內陸國家,為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 烏干達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銅、錫、鎢等礦藏豐富,英國殖民時期曾被稱為「非洲明珠」。20世紀下半葉因連年內戰及錯誤政策,國家經濟遭受巨大困難。與五個國家:肯尼亞、坦桑尼亞、布隆迪、盧旺達和南蘇丹同為東非共同體成員。近年來,除南蘇丹以外其他國家有意合併為東非聯邦,新國體將共同使用同一部憲法、一樣的貨幣,由同一位總統與合組的議會來治理。。.

新!!: 非洲歷史和乌干达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新!!: 非洲歷史和亚历山大大帝 · 查看更多 »

休达

休达(Ceuta),是西班牙兩個位於海外的自治市之一,它位于马格里布的最北部,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地中海沿岸,与摩洛哥接壤。它的面积大约为18.5km²。 休达有一座叫Monte Hacho的山丘,从它的顶峰可以俯瞰到休达的全景。在山丘上有一个西班牙駐軍的碉堡。Monte Hacho山和在摩洛哥最北部的Jebel Musa山都有可能是希腊传说中的赫拉克利斯海角。.

新!!: 非洲歷史和休达 · 查看更多 »

佛得角

維德角共和国(República de Cabo Verde),简称維德角,是一個位於非洲西岸的大西洋島國。它横跨大西洋中部的10个火山岛,距离西非海岸线570公里。獨立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国名“維德角”在葡萄牙语意为“绿角”。人口约50万,其中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首都普拉亚。.

新!!: 非洲歷史和佛得角 · 查看更多 »

德属西南非洲

德属西南非洲(Deutsch-Südwestafrika),1884年至1915年德意志帝国的殖民地之一。德属西南非洲具有835100平方公里的面积,这是德意志帝国大陆在当时欧洲面积的1.5倍的规模。 1915年,在一战期间,德属西南非洲被英国和南非军队入侵。在战争结束后,其行政被南非聯邦(大英帝国的一部分)接管,和领土在国际联盟的授权管理作为西南非洲。它于1990年成为独立的纳米比亚。.

新!!: 非洲歷史和德属西南非洲 · 查看更多 »

德屬東非

德屬東非(德文:Deutsch-Ostafrika)是德國在東非地區的殖民地,其領土約為現今的盧安達、蒲隆地、坦桑尼亞、以及莫桑比克北部等地區,總面積大約994,996平方公里,几乎是今日德国面积的三倍。 德属东非最早由德属东非公司建立并运营;在1880年代晚期,德属东非公司由于无法镇压土著起义,遂寻求军方的帮助。德意志帝国亦在此地設立殖民地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比利時、葡萄牙均有派遣軍隊進攻此地,但直到1918年德國投降時,協約國陣營都始終無法佔領全境。 德國投降後,國際聯盟於1919年依據凡爾賽條約分別將盧安達及蒲隆地交付比利時、洛伏馬河以南地區交付葡萄牙、坦噶尼喀交付英國託管,結束了德國34年的統治。.

新!!: 非洲歷史和德屬東非 · 查看更多 »

德國殖民地

德意志帝国殖民地(Deutsche Kolonien 或 Deutsches Kolonialreich)由霍亨索伦王朝的德意志帝国在19世纪后期建立。德国统一之前,一些德意志政权也曾经短暂建立过殖民地。.

新!!: 非洲歷史和德國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德蘭士瓦

德兰士瓦(南非語:Transvaal,意为“越过瓦尔河”)是一个地理名词,指在如今南非的瓦尔河以北或更远处的土地。历史上许多国家或行政区划均以其为名。.

新!!: 非洲歷史和德蘭士瓦 · 查看更多 »

信史

信史,意即“較為可信的歷史”,指有同時期文字記載且有文物遺跡佐證的歷史。世界各地的人類文明出現信史的時間不一,最早產生信史的人類文明可能是兩河流域文明。.

新!!: 非洲歷史和信史 · 查看更多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República Democrática de São Tomé e Príncipe),通称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簡稱聖普,位于非洲中西部几内亚湾,由圣多美岛、普林西比岛和附近一些礁、屿组成。面积1001平方公里。人口约90%居住在圣多美岛。居民主要是班图人,还有混血穆拉托人和印度人,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原为葡萄牙殖民地。1975年7月12日独立,成立民主共和国。圣普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新!!: 非洲歷史和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查看更多 »

圣约翰堡

圣约翰堡(葡萄牙文:Forte São João Baptista de Ajudá),全称为“维达的施洗者圣约翰要塞”。曾经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殖民地和政治实体之一。面积为11英亩(约4.4公顷),全境由围墙围起,中央为空场,建筑物仅包括四座角楼,分别用作炮台、礼拜堂、住宅和工场。 圣约翰堡位于贝宁(旧名达荷美或奴隶海岸)沿海的维达市。最初是17世纪由葡萄牙奴隶贸易商人建立的贸易站点,从西非内地收购的奴隶被运到这里集合,等待运往巴西。1721年,圣约翰堡正式成为葡萄牙属地,1788年在这里建设了军事要塞。圣约翰堡所在的维达城曾经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贸易站之一,除葡萄牙外,荷兰、丹麦、英国、法国也在这里建有商站。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300多年间,平均每年有超过2万名的黑人奴隶从这里启程,被运往美洲。 19世纪初,随着奴隶贸易成为非法罪行,圣约翰堡逐渐衰落并荒芜,葡萄牙人短期抛弃了该要塞。但1850年代又重返这里,并于1865年重修了要塞。当19世纪末法国对达荷美的影响逐渐增长时,圣约翰堡的实际控制地区从周边10平方公里的地域逐渐退缩到要塞城墙之内。达荷美的法国殖民官员几次要求葡萄牙将该要塞转交给法国,但都遭到了拒绝。该要塞由葡萄牙驻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总督代为管理,由一位军官兼任行政官,此外还有少量士兵。 1960年8月1日达荷美(后改名贝宁)独立后,要求葡萄牙交出圣约翰堡,再次遭到拒绝。其时该要塞内只有5人居住。1961年8月1日,达荷美军队进入圣约翰堡,驱逐了为数仅有2人的葡萄牙居民。此后葡萄牙在联合国多次提出抗议,直至1975年才承认贝宁对圣约翰堡的主权。 现在圣约翰堡已经被辟为维达市的历史博物馆。.

新!!: 非洲歷史和圣约翰堡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新!!: 非洲歷史和地中海 · 查看更多 »

北非

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对,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苏丹热带草原以北广大区域,一般包括下列国家和地区:.

新!!: 非洲歷史和北非 · 查看更多 »

刚果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République du Congo;基图巴语:Repubilika ya Kongo;林加拉语:Republiki ya Kongó),简称刚果,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国家。首都为布拉柴维尔。该国接壤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加蓬以及安哥拉等国,毗邻几内亚湾。 历史上该地由班图人的部落控制,后成为法国殖民地,通用法语,1960年获得独立。1970年至1991年间国名为刚果人民共和国,是一个馬克思列寧主義一党制国家;1992年曾改用多党制,但1997年此政府在内战中倒台。.

新!!: 非洲歷史和刚果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利比亞

#重定向 利比亚.

新!!: 非洲歷史和利比亞 · 查看更多 »

冈比亚

岡比亞(The Gambia),全称甘比亞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Gambia),西部非洲國家,陸上被塞内加爾環繞,面积11,295平方公里,是非洲大陆最小的國家。岡比亞河貫通國家中央,流往大西洋。1965年岡比亞脫離英國獨立。岡比亞人口191万(2014年),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新!!: 非洲歷史和冈比亚 · 查看更多 »

科特迪瓦

象牙海岸(Côte d'Ivoire),全名象牙海岸共和國(République de Côte d'Ivoire),是位於西非的國家,東接迦納,南臨几内亚湾,西及利比里亚和几内亚,北鄰馬里、布基纳法索。 象牙海岸在冷战时期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熱帶國家之一,但1985年后,由於政治腐敗,加上缺乏改革,國內的騷動、2002-2011年间的內戰,致使經濟一蹶不振。.

新!!: 非洲歷史和科特迪瓦 · 查看更多 »

科西嘉岛

科西嘉岛(科西嘉语:Corsica;Corse)是西地中海的一座島嶼,也是法國最大的島嶼,处于意大利西方,法国东南部及萨丁岛的北方。气候为地中海式气候。 科西嘉島原属热那亚共和国,1768年协议卖给法国。科西嘉现在是法国的大區(région),不同于法国本土的其它大区,科西嘉大区拥有特殊领土集体地位。面积约8,682平方公里,2008年有30万人口。该岛分为南科西嘉省和上科西嘉省。该岛长期以来由于热那亚共和国实行的暴政而意图独立,被卖给法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存在从法国独立的欲望。岛上大部份地区都是山,最高点为Monte Cinto(海拔2,710米)。科西嘉的附加稅稅率比法国略低。 岛上有一个天然公园,保护几千种稀有的动植物。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斯坎多拉自然保护区也在内。.

新!!: 非洲歷史和科西嘉岛 · 查看更多 »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通称突尼斯,位於北非、隶属于马格里布地区,东北部緊鄰地中海。突尼斯有兩個鄰國,分別為西方的阿爾及利亞(公共国界线長965公里)與東南方的利比亞(公共国界线長459公里)。突尼斯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而得名。.

新!!: 非洲歷史和突尼西亞 · 查看更多 »

突尼斯

#重定向 突尼西亞.

新!!: 非洲歷史和突尼斯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非洲歷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非洲歷史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新!!: 非洲歷史和罗马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瓜分非洲

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是指有關列強瓜分(Partition)非洲的事件,又稱非洲大獵。有關對非洲的殖民史可回溯到1880年代之前,包括迦太基和早期歐洲人的殖民。(參見非洲史、對非洲的殖民和殖民主義) 從18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新帝國主義時代,由於歐洲各國對於非洲領土所有權的爭執,有關對非洲的殖民(或稱在非洲的競賽)的爭論白熱化。 19世紀末,可以看到這樣的轉變,從「非正式」的帝國主義控制到以武力和經濟優勢的直接控制。企圖調停這些競爭的,如柏林會議(1884年-1885年),與會的有英国、法国、德国,未能確實的建立競爭的主張。不間斷的紛爭迫使得同盟形式的建立——英法協約、三國協約、三國同盟——而且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 非洲歷史和瓜分非洲 · 查看更多 »

留尼汪

留尼汪(La Réunion)是一座印度洋西部马斯克林群岛中的火山島。為法国的海外大区之一,位置為。下辖一个省,即留尼汪省。東邊約190公里是模里西斯群島,西邊則與非洲第一大島馬達加斯加相距650公里。 留尼旺島面積2,5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07公里。除沿岸有狭窄平原外,均属山地和高原,島上高峰約3,019公尺,是為火山峰(鄰近內日峰死火山,標高3069公尺)。沿岸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內部山地為高山氣候,溫和涼爽。最熱月平均氣溫26℃,最冷月20℃。5至11月為乾季,11月至次年4月為雨季。 有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可能已在留尼汪島定居。1513年,留尼旺島被葡萄牙人發現。1649年,法國开始統治,在島上建立航海站,1810年由英國佔領,1815年英國將該島交還給法國,1848年定名為留尼旺島,1946年法國宣布留尼旺為海外省,目前是法国的海外大区之一。 除了留尼旺島外,留尼旺海外大区還統轄了5個島嶼︰新胡安島、歐羅巴島、印度礁、格洛里厄斯群島和特羅姆蘭島。前四個島之主權與馬達加斯加有爭議,最後一個島與模里西斯有爭議。 島上人口密度很高。除了法國白人外,還有華人、印度人和黑人,但由於法國禁止在人口普查中紀錄種族分布,各族的人口並無具體統計。 法語是官方語言,少數人通曉英語。94%人信奉天主教。首府(Préfecture)是位於島北岸的聖丹尼。 留尼汪岛的传统菜餚包括米饭, 豆类, 肉或者鱼, 尖椒。輔以香料,如说莪,柠檬草, 酸豆, 咖喱等。由於人口組成多元,料理呈現相當多樣,如用咖哩是受印度移民影響, 炒面是受中國移民影响, 用木薯或玉米做蛋糕則係非洲移民所致。 由於大多留尼汪岛的食品进口自法国, 现時亦有不少料理與法國本土一般。 經濟以農業、漁業、旅遊業為主,農業上主要種植經濟作物甘蔗、香草和天竺葵等,用以生產蔗糖、天竺葵精油;後者是許多法製精油與香水的產地。工業化程度較低,製糖為主要工業。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法國援助。貨幣使用歐元。 留尼旺島有小歐洲之稱,是度假勝地,留尼旺最著名的就是火山,目前仍有活火山拉夫艾斯經常爆發,而且噴出岩漿往往持續數月之久,為重要觀光景點。.

新!!: 非洲歷史和留尼汪 · 查看更多 »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舊譯作莫三鼻給,位於非洲南部,临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以葡萄牙语作為官方語言,1975年脫離葡萄牙殖民地身分而獨立。2017年普查人口為28,861,863人(初步數字)。作為與英國並無憲制關係的國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聯邦。其經濟低落,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再加上曾為社会主义國家,國內經濟等數值常被拿來與人口相似的朝鲜比較。.

新!!: 非洲歷史和莫桑比克 · 查看更多 »

莱索托

莱索托王国(Mmuso wa Lesotho,Kingdom of Lesotho),简称莱索托,位处非洲南部,是全世界最大国中国,全境完全被南非共和国包围,接壤边境线909公里长。因地处高原,莱索托也被称为“天空王国”。 莱索托这一国名的意思是“说塞索托语的人们”。其曾是欧洲的殖民地,所以欧洲惯称莱索托为巴苏陀兰。 莱索托是英联邦国家成员,1966年10月4日从英国独立。 其国土大小为30355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约1,942,008。 莱索托经济落后,为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约有49%的人口生活低于国际贫困线一天1.25美元,而且艾滋病情况严重失控。.

新!!: 非洲歷史和莱索托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非洲歷史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非洲各國成為殖民地年份列表

以下是一個非洲各國成為殖民地的年份列表。.

新!!: 非洲歷史和非洲各國成為殖民地年份列表 · 查看更多 »

非洲的非殖民化

非洲的非殖民化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人民燃起独立运动。殖民国家退出非洲的行政管理。.

新!!: 非洲歷史和非洲的非殖民化 · 查看更多 »

西南非洲

西南非洲(南非語:Suidwes-Afrika;德語:Südwestafrika),是納米比亞共和國在1915年至1990年間的正式名稱;在這段期間,南非聯邦接收原來由德意志帝國殖民的此區,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接受國際聯盟的委託管理,直到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獨立為止。.

新!!: 非洲歷史和西南非洲 · 查看更多 »

西屬摩洛哥

西屬摩洛哥,1912年3月30日在費茲簽訂的《費茲條約》把摩洛哥大部分變為法國的保護領,即法屬摩洛哥。同樣,在費茲條約中,同年的11月27日西班牙得到了摩洛哥北部和南部地區保護者的地位,即西屬摩洛哥。 1956年3月2日,法國同意廢止費茲條約,承認摩洛哥獨立,西班牙也在4月7日跟進,廢止該條約。但休達和梅利利亞兩個屬地至今仍為西班牙領土。 Category:已不存在的非洲國家 Category:前保護國 Category:前西班牙殖民地 Category:摩洛哥歷史.

新!!: 非洲歷史和西屬摩洛哥 · 查看更多 »

西屬撒哈拉

西屬撒哈拉(西班牙語:Sahara Español,阿拉伯語:صحراء الاسبانية)是西班牙在西撒哈拉沙漠的領土(現西撒哈拉)。1886年,劃為西班牙的保護領,1958年,成為海外省。1975年,西班牙和摩洛哥、茅利塔尼亞簽訂馬德里協議。1976年,西班牙撤出西屬撒哈拉,其後大部分領土被摩洛哥佔領。.

新!!: 非洲歷史和西屬撒哈拉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非洲歷史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非洲歷史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岛

西西里(Sicilia )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自治区。西西里占地25,708平方公里,人口数为500万,是意大利最大的区。同时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岛。而西西里岛周邊几个中小型的岛屿也被纳入西西里区域范围。 在古中國稱之為斯伽里野,《諸蕃志》:「斯加里野國,近蘆眉國界,海嶼闊一千里,衣服、風俗、語音與蘆眉同。本國有山穴至深,四季出火,遠望則朝煙暮火,近觀則火勢烈甚,國人相與杠舁大石,重五百斤或一千斤抛擲穴中,須臾爆出,碎如浮石。」 明朝萬歴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參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稱西西里島為西齊里亞,並附註:「此島有二山,一常出大火,一常出煙,晝夜不絕。」 由于西西里岛在地中海商业贸易路线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具备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此設有美國海軍和義大利空軍共用的大型軍用機場。西西里区域属于大希腊(古希腊殖民区)。而西塞罗曾经称锡拉库萨为古希腊中最美丽的城市。 西西里岛以及其周围属義大利岛屿一起组成西西里地区人口5,029,683人。其首府是巴勒莫(130万人口)。其它重要城市有卡塔尼亚(40万人口)、墨西拿(27万人口)、锡拉库萨(11万人口)、特拉帕尼(10万人口)、卡尔塔尼塞塔(8万人口)、阿格里真托(6万人口)和拉古萨(6万人口)等。西西里岛隔墨西拿海峡与亚平宁半岛相望。 西西里岛最高的山是埃特纳火山(3,323米),它也是欧洲最大、最活跃的火山。墨西拿北部的斯特龙博利岛上的斯特龙博利火山也是一座活火山。.

新!!: 非洲歷史和西西里岛 · 查看更多 »

馬爾他島

#重定向 馬耳他島.

新!!: 非洲歷史和馬爾他島 · 查看更多 »

馬里

#重定向 马里.

新!!: 非洲歷史和馬里 · 查看更多 »

馬林迪

林迪(Malindi),古稱麻林地,為一個座落於非洲東岸肯尼亞加拉納河河口,濱臨印度洋的港灣都市,距肯亞第二大城市蒙巴薩約一百二十公里。馬林迪的人口至今約有二十萬人,而它亦是馬林迪大區的首府。 馬林迪的旅遊業為市內的主要行業,每年皆有不少歐洲遊客到訪此地。此城內有國內航班及高速公路到達蒙巴薩及拉穆等其他國內城市。而當地亦有為數不少的旅遊名勝如馬林迪海洋國家公園及海邊的度假屋等。.

新!!: 非洲歷史和馬林迪 · 查看更多 »

马约特

约特(Mayotte;斯馬奧萊語:Maore;馬拉加斯語:Mahori),位于莫桑比克海峡,与大科摩罗岛、昂儒昂岛、莫埃利岛共同组成科摩罗群岛。面积为374平方公里,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生产香子兰等香料,是法国的海外大区,下辖一个省,即马约特省。马约特岛包括大陆地岛、小陆地岛以及周围一些小岛,首府和最大城市马穆楚。 2009年3月29日,进行了一次关于在2011年成为法国海外省的公民投票,结果以95.2%赞成而通过。.

新!!: 非洲歷史和马约特 · 查看更多 »

马达加斯加

达加斯加共和国(Repoblikan'i Madagasikar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前称,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岛屿国家,该国包括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及其周边多个比较小的岛屿。冈瓦那超大陆在早侏罗纪解体后,马达加斯加岛在约8800万年前从印度板块分裂,当地的原生动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对隔离的自然条件下演化。马达加斯加也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90%的野生动植物都是该国独有。但是,岛上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长人口侵占的威胁。 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间,南岛民族从婆罗洲乘浮架独木舟前来,马达加斯加开始有人类定居。公元1000年左右,班图人穿越莫桑比克海峡移居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多个族群陆续前来当地定居,每个族群都在地方文化中留下持久的风景线。马达加斯加族群通常可以划分成18或更多个较小的族裔团体,其中又以中部高地的梅里纳人所占规模最大。 马达加斯加岛曾长期由零散的社会政治联盟统治。从19世纪开始,岛上大部分地区都由一系列的伊默里纳贵族统一成马达加斯加王国加以统治。1897年,该岛成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君主政体随之土崩瓦解,之后一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称为共和国,先后经历四大宪政时期。1992年起,该国开始正式由以首都塔那那利佛为中心的宪政民主政体统领。但是,经选举上台的总统马克·拉瓦卢马纳纳在2009年的民众起义中被迫辞职,总统权力于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乔利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乃是一场政变。 截至2014年4月,马达加斯加人口刚超过2300万,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该国有两种官方语言,分别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生态旅游和农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对教育、卫生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则都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在拉瓦卢马纳纳的统治下,这些投资使该国经济大幅增长,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导致贫困人口和中层阶级间因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而关系紧张。.

新!!: 非洲歷史和马达加斯加 · 查看更多 »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1790年12月23日—1832年3月4日),一譯尙波里庸,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是第一位识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从而成为埃及学的创始人。.

新!!: 非洲歷史和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 查看更多 »

贝宁

贝宁共和国(La République du Bénin,--)是非洲西部國家,旧名达荷美(Dahomey)。贝宁南濒几内亚湾,东邻尼日利亚,北与尼日尔接壤,西北与布基纳法索相连,西和多哥接壤。 贝宁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约1088万,首都波多诺伏為国民议会所在地,科托努則為政府所在地。.

新!!: 非洲歷史和贝宁 · 查看更多 »

黄金海岸

黃金海岸可以指:.

新!!: 非洲歷史和黄金海岸 · 查看更多 »

迦太基

迦太基(腓尼基語:;;Καρχηδών,Karthago,قرطاج),是一個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 迦太基一词在腓尼基语中读作“” ,意思是「新的城市」,其早期居民为迦南城市泰尔(Tyre或譯為推羅)的移民。在古羅馬文獻中,迦太基也被稱為「布匿」(Punici)。 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當時迦太基城還只是腓尼基城邦泰爾的海外殖民地。前650年,脫離泰爾獨立,建立城市國家古迦太基。古迦太基强势时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与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与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古迦太基曾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霸權,後又與古羅馬爭奪霸權。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並於前146年滅亡。 古迦太基滅亡之後,羅馬軍隊摧毀了迦太基城。後來在迦太基城原址附近建立新城,並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首府。439年汪達爾人佔領迦太基,成為汪达尔-阿兰王国的首都。533年成為东罗马帝國的屬地,並成為東羅馬帝國重要文化中心。7世紀因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引發的戰亂而被徹底廢棄。.

新!!: 非洲歷史和迦太基 · 查看更多 »

露西 (南方古猿)

露西(Lucy)是標本AL 288-1的通称。此标本具有约40%的阿法南方古猿骨架,由唐纳德·约翰森等人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阿瓦什山谷的发现。古人类学研究中一般仅能发现化石碎片,很少发现完整的颅骨或肋骨;因此对AL 288-1的发现尤其重要,为古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科学证据。露西生活于约320万年以前,被归类在人族,在阿尔迪发掘出来之前都被视为“人类最早的祖先”。 这副骨架具有类似猿的脑容量和类似于人类的方式,支持了人类进化争论中直立行走在脑容量之前的看法。.

新!!: 非洲歷史和露西 (南方古猿) · 查看更多 »

阿尔及利亚

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جزائرية),简稱阿爾及利亞(الجزائر,),是非洲北部阿拉伯馬格里布的一个国家。阿爾及利亞的陸地面積居非洲國家之冠、地中海國家之冠和阿拉伯國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国土濒临地中海,东邻利比亚、-zh-hant:突尼西亞;zh-hans:突尼斯-,东南和南部分别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连。 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名来自城市名、首都阿尔及尔,其阿拉伯语的含义是“群岛”,指的是以前该市海湾处的四个岛屿,1525年之后这四个岛逐渐和大陆连成一体了。 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从法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 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政党是民族解放阵线,政权一直由他们掌握。但是许多阿尔及利亚人并不感到满意,他们反对民族解放阵线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1991年12月, 出乎意料地在议会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获胜,随后遭到了军方--干涉,并且延期第二轮选举,以防止出现一个由极端主义者领导的强权政府。阿尔及利亚内战隨之爆發,直至2002年結束。.

新!!: 非洲歷史和阿尔及利亚 · 查看更多 »

阿克拉

阿克拉(Accra;多威語:Nkran )是加纳首都,也是该国最大的城市和行政、经济、通讯中心。其主要工业包括食品加工、伐木与合板、纺织、服装和化工等。加纳70%的工业都集中在阿克拉市周围。另外,因作为倾倒电子垃圾的目标地区而出名的阿博布罗西亦在此市的管辖范围内。.

新!!: 非洲歷史和阿克拉 · 查看更多 »

阿爾金

阿爾金(Arguim、Arguin)是一個位於西非阿爾金灣的島嶼,屬毛里塔尼亞。島的兩端相距約六公里,而島的四週亦由暗礁所包圍。現今,阿爾金島成為了毛里塔尼亞阿爾金岩石礁國家公園的一部分。.

新!!: 非洲歷史和阿爾金 · 查看更多 »

赤道幾內亞歷史

赤道幾內亞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赤道幾內亞所居住的原始居民大多为俾格米人,歷史相當悠久,後來到十四、十五世紀時,歐洲列強航海技術發達,開始將勢力往海外拓展,再加上當時興盛奴隸貿易和黑奴貿易,使得赤道幾內亞也成為海上強國的囊中物。1471年至1472年間,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德·波(Fernão do Pó)在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过程中发现了斐南多波岛,将其命名为“福爾摩沙”(Formosa)。安诺本岛是在10年後发现的,這也為葡西兩國奠定對赤道幾內亞的殖民前的交通概況基礎。赤道幾內亞的歷史中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統治占絕大部分,留下不少壯烈歷史。.

新!!: 非洲歷史和赤道幾內亞歷史 · 查看更多 »

開普殖民地

开普殖民地(Cape Colony,荷兰语:Kaapkolonie),位于现今南非和纳米比亚地区,是大英帝国历史上的一个殖民地,因好望角而得名。在此之前,开普殖民地曾是荷兰的殖民地,由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52年建立。1795年,荷兰在中战败,开普殖民地归为英国。1802年,《亚眠和平协议》让开普殖民地重回荷兰。1806年,布劳乌堡战役后,英国再次占领开普殖民地。1814年,《》正式承认英国对该地的所有权。 之后,开普殖民地一直属于大英帝国,1872年成为自治省,1910年与另外三个殖民地一起组成南非联邦。之后更名为好望角省 。1931年,根据《威斯敏斯特法案》,南非完全独立。1994年建立了如今的南非各省,开普省被划分成东开普省、北开普省和西开普省,另外还有几小部分归为西北省。 开普殖民地与后来的开普省一样大小,从大西洋海岸的陆地一直向东延伸至南部海岸,面积大约是如今南非的一半。经过与科萨人的几次战争,开普殖民地的疆域最终东至大魚河。在北部,一度以奥兰治河为界,尽管后来该河与博茨瓦纳南部边界之间的一些土地也归为开普殖民地。自1878起,鲸湾港附近地区和企鹅群岛也属于开普殖民地,而现今它们都属于纳米比亚。.

新!!: 非洲歷史和開普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葡屬幾內亞

葡屬幾內亞(Guiné Portuguesa),是西非國家幾內亞比索在1446年至1974年9月10日這段期間的名稱。.

新!!: 非洲歷史和葡屬幾內亞 · 查看更多 »

葡屬西非

葡屬西非(Provincía Ultramarina de Angola),是葡萄牙殖民帝國於1575年在非洲西南沿海所佔有的一塊殖民地;後於1955年10月20日改制為海外省,直到1975年安哥拉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為止。 * Category:1955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75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新!!: 非洲歷史和葡屬西非 · 查看更多 »

葡屬東非

葡屬東非(África Oriental Portuguesa),又稱葡屬莫桑比克,是葡萄牙在非洲東部地區殖民地的統稱。葡萄牙在1498年首次到達東非海岸,并在此之後開始建設殖民據點。葡萄牙曾致力在當地植入葡萄牙文化。1951年,葡屬東非改為葡萄牙的海外省。1975年,葡屬東非宣佈獨立,也就是今天的莫桑比克。.

新!!: 非洲歷史和葡屬東非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帝國

葡萄牙帝國(Império Português)為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殖民帝國,以及歐洲最早建立和最長久的殖民帝國(1415年─1999年)。 葡萄牙在15世紀進行的大西洋探險和1415年對休达的征服標誌著葡萄牙成為海上強權的開始。其後,葡萄牙開始大力發展航海學校,以及加強地图学的知識。在一個世紀後,葡萄牙終於成為歐洲首個打通往印度航線的國家。葡萄牙航海家如迪亞士,瓦斯科·達·伽馬,以及为西班牙国王服务的斐迪南·麥哲倫創下了不朽的航海歷史。 葡萄牙帝國國力在16世紀達至頂峰。但其後因為一度被鄰國西班牙联合统治,以及其他新興殖民帝國如英國、荷蘭和法國的競爭下,葡萄牙帝國開始走向衰落。18世紀後,葡萄牙便集中其在巴西及非洲殖民地的統治。而巴西殖民者為葡萄牙帶來的黃金重新振興了這個帝國。但無奈的是,1755年災難性的大地震卻嚴重打擊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國際地位,加上1822年巴西的獨立和1890年英國打擊了其在非洲的擴張企圖,都使得這個殖民帝國趨向衰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葡萄牙曾經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葡萄牙殖民地戰爭(1961年-1974年)。印度亦在1961年出兵并收复了葡萄牙位於印度的殖民地果阿和達曼-第烏兩地,這使得葡萄牙在亞洲只剩下澳門及东帝汶兩個殖民地。而經歷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政府放棄其殖民地,直至葡萄牙政府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後,葡萄牙帝國才正式宣告結束。.

新!!: 非洲歷史和葡萄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葛摩

科摩罗(Comores;جزر القمر), 全称科摩罗联盟(Union des Comores;الاتّحاد القمريّ),是非洲一个位于印度洋上的阿拉伯国家岛国,位于莫桑比克海峡北部,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之间。主要领土为三座火山岛:大科摩罗島、莫埃利岛(Mohéli)以及昂儒昂岛(Anjouan)。另外科摩罗联盟政府宣称法国统治的马约特岛也属于科摩罗。科摩罗的领土还包括了其他许多小型岛屿。国名科摩罗来源于阿拉伯语al-qamar,意为月亮,在科摩罗的国旗上可以看到月亮的标志。.

新!!: 非洲歷史和葛摩 · 查看更多 »

蒙巴萨

蒙巴萨(Mombasa)是肯尼亞第二大城市,位於印度洋海岸中非洲東岸的城市,是肯尼亞的主要港口。旅遊業是蒙巴萨的重要收入來源,其水質清澈砂質細膩的海灘,吸引了不少歐洲和以色列人前往度假。.

新!!: 非洲歷史和蒙巴萨 · 查看更多 »

肯尼亚

肯尼亚共和國(Jamhuri ya Kenya,Republic of Kenya,,或)位於非洲東部,濒临印度洋,與索馬里、埃塞俄比亚、南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亚接壤,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肯尼亚人口约4679万,一共有42个民族,分成班图、尼罗和库施特三大语系,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全国分为47个县市,首都为内罗毕。 肯雅曾是英国殖民地,1963年12月12日從英國獨立。东非大裂谷将肯尼亚分为两半,恰好与横贯全国的赤道相交叉,肯尼亚因此获得了“东非十字架”的称号。肯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受基础设施投资及私人消费增长的影响,肯尼亚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为614.1億美元,经济增长率达5.6%。 肯尼亚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和东非共同体成员国。联合国人居署及联合国环境署(又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新!!: 非洲歷史和肯尼亚 · 查看更多 »

腓尼基

腓尼基(腓尼基语:;Phoenicia;Φοινίκη;فينيقية;埃及语:fnḥw (fenkhu))是古代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其范围接近于如今的黎巴嫩和叙利亚。腓尼基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乃犹太人的近邻。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他们的腓尼基字母,與希伯来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同源。.

新!!: 非洲歷史和腓尼基 · 查看更多 »

桑給巴爾

桑給巴爾(Jamhuri ya Watu wa Zanzibar、زنگبار; from زنگبار "Coast of Blacks"; + ),早期也譯作桑其巴魯,是位於東非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東部的一个半自治区,它包括印度洋上的桑给巴尔群岛,距离大陆25-50公里,包括了许多小岛和两个主要大岛:温古贾岛(主岛,通常非正式地被称为“桑給巴爾岛”,面积1651km²),另一个是奔巴岛(面积980km²)。桑給巴爾一度為独立的岛屿,与阿拉伯世界有着悠久的贸易史,它与坦噶尼喀于1964年合并组成了坦桑尼亞。桑給巴爾的首府位于安古迦岛上的桑给巴尔市,它的老区就是著名的石头城,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为世界遗产。近年間興起的旅遊新熱點。島上融匯着非洲傳統黑人文化、伊斯蘭文化及印度文化的混合,是這裡的一大特色。 桑给巴尔的主要工业包括香料、棕榈属酒椰以及旅游业。因其在世界丁香生产中的重要性(其曾是世界第一大生产地)而获得了香料群岛的称号(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也有此称谓),其他还有肉豆蔻、桂皮和黑胡椒。其生态环境以拥有特有的桑给巴尔疣猴和桑给巴尔豹而闻名于世。 “桑给巴尔”(Zanzibar)这个名字可能来源于波斯语 زنگبار(Zangi-bar,“黑人海岸”);最终是来源于阿拉伯语中具有同样意思的 بر الزنج,然而在阿拉伯语里却是被称为 زنجبار(Zanji-bar)。.

新!!: 非洲歷史和桑給巴爾 · 查看更多 »

比屬剛果

比屬剛果(法文:Congo belge)是比利時在1908年至1960年在今日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殖民地。 在1885年,歐洲各國舉行了柏林西非會議。德國政府在會議當中把剛果交予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以作為其私人領地,並將之稱為剛果自由邦。而到了1908年,剛果正式被轉交予比利時政府,並改稱為比屬剛果。而剛果最富庶的地方 - 加丹加省也被比利時幾家公司共同開發了。 比屬剛果趁剛果危機發生時,在1960年6月30日取得獨立。但比利時政府卻仍與扎伊爾(即今刚果民主共和国)保持特殊的關係,有一定的政治和經濟上的影響力。.

新!!: 非洲歷史和比屬剛果 · 查看更多 »

比利時殖民地

比利時殖民地為比利時王國在1901年至1962年間建立的殖民帝國。但版圖並不大,因此嚴格來說它不是一個殖民地帝國,只是普通的殖民地。 比利時只有兩個顯著的殖民地,位於中部非洲,分別為比屬剛果(1908年-1960年)和盧安達-烏隆地(1916年-1962年)。在1901年間,比利時也曾在鎮壓義和團運動後于中國天津市建立租界。.

新!!: 非洲歷史和比利時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الجمهورية الإسلامية الموريتانية;République Islamique de Mauritanie),通稱毛里塔尼亞(موريتانيا;Mauritanie),是西非阿拉伯国家之一。与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马里、塞内加尔接壤。.

新!!: 非洲歷史和毛里塔尼亚 · 查看更多 »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共和国(Republic of Mauritius;République de Maurice;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Repiblik Moris)位于印度洋的西南方,於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以东约900公里,距非洲大陆2,200公里。除毛里求斯本岛外,其国土还包括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罗德里格斯岛以及阿加莱加群岛。毛里求斯岛和罗德里格斯岛以及毛里求斯岛西南方200公里的法属留尼汪岛共同组成了马斯克林群岛。毛里求斯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首都是路易港。 英国人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夺取了毛里求斯的统治权,统治直到1968年毛里求斯独立为止。独立后的毛里求斯以议会共和制立国,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非洲联盟、法语圈国际组织、英联邦等国际组织成员。 毛里求斯没有原住民,现在的人口由多样种族组成:印度裔、非洲裔、亞裔以及法裔。毛里求斯的主要语言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法语和英语。英语是法定官方语言,但流通的主要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和法语。报纸和电视节目也主要使用法语。此外,亚洲语言也在亚裔人群中通行。 毛里求斯岛曾经是世界上仅有的渡渡鸟栖息地,但在欧洲殖民者来到毛里求斯后不到80年,就因为殖民者的捕猎而灭绝。.

新!!: 非洲歷史和毛里求斯 · 查看更多 »

法属印度洋诸岛

法屬印度洋諸島(Îles Éparses或Îles éparses de l'océan indien)包含印度洋中5组岛屿,分别为印度礁、欧罗巴岛、光荣群岛、新胡安岛、特罗姆兰岛。总面积38.6平方公里,无常住居民。行政上属于法属南部和南极领地。 群岛中有4个岛屿与周边国家存在主权争议。.

新!!: 非洲歷史和法属印度洋诸岛 · 查看更多 »

法绍达事件

法绍达事件(Fashoda Incident),或譯法碩達事件,是發生於1898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間,东非的帝国主义殖民地争夺的最高潮。两国陷入了国际争端,但最终以英国的外交胜利告终。这使得法国外交遭遇了所谓法绍达综合症。.

新!!: 非洲歷史和法绍达事件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殖民帝國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指法國在17世紀至1960年代控制的諸多殖民地。在19至20世紀初,它成為了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在1919至1939年这个巅峰时期,它横跨了123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把法国本土也计算在内的话,它的面积就达到1289.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8.6%。這些殖民地在20世紀陸續獨立後,到了今天只保留了分佈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中百多個不同的島嶼及群島,以及法属南方和南极洲领地,總面積只有12.315万平方公里,只是1939年所擁有土地面積的1%,其總人口只有154,300人。.

新!!: 非洲歷史和法蘭西殖民帝國 · 查看更多 »

木乃伊

木乃伊是在人工防腐情况下或自然条件下可以长久保存的尸体。木乃伊一词源自波斯语「موم」(mūm),原义为蜡,欧洲人用来指古埃及涂抹防腐香料保存至今的尸体,中国自明代以来将之音译为木乃伊。.

新!!: 非洲歷史和木乃伊 · 查看更多 »

斯威士兰

斯威士兰王国(史瓦濟语:Umbuso weSwatini;官方Kingdom of Eswatini;普遍仍稱Swaziland),是非洲南部的一个內陸國,北、西、南三面為南非共和國所包圍,東北面與莫三比克為鄰。舊英語官方國名為「Swaziland」,其拼寫與歐洲的瑞士(Switzerland)相近,且同屬內陸國,因而有「非洲小瑞士」之稱。.

新!!: 非洲歷史和斯威士兰 · 查看更多 »

文字

原始文字是人类用来紀錄特定事物、簡化圖像而成的書寫符號。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有些是以形表意,有些是以形表音,其中有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即以形表意的文字),與語音無甚關係,中國文字便是從此漸次演變而成。有些中文字可以從表面、部首、字旁看到一些聯繫旁通的字義。而這些特色是拼音文字所沒有的。所以古代中國文字在不同的語系區域是擁有不同發音的,即方言的存在。漢朝已經被鄰近的族群借用其文字用作為書寫紀錄。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字是在阶级社会出現后产生的。 有些文字是以形表音的图画文字,其后歷經不同演變,部分發展成语言的符号系统,後亦可用來紀錄人生經驗與見聞。 以形表音的图画文字经过不断的发展,從古埃及文、羅馬文字、及拉丁文字則发展到后期都成为語音符號,即外文的字母,不同的外文字母合併成一個外國文字。由於不同字母分別付予一個音,不同的字母合併成切音(混音),形成音節,合併不合的音節,成為了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

新!!: 非洲歷史和文字 · 查看更多 »

摩洛哥

摩洛哥王国(阿拉伯語:المملكة المغربية),通稱摩洛哥(阿拉伯語:المغرب ;柏柏爾語:ⵜⴰⴳⵍⴷⵉⵜ ⵏ ⵍⵎⵖⵔⵉⴱ ;Maroc)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君主制国家。其东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其实际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区与毛里塔尼亚紧邻,西部滨临大西洋,并向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望。1979年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但其在西撒哈拉的权利要求一直未被国际上任何国家所认可,但阿拉伯国家联盟明确承认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领土。摩洛哥認為其接壤的休達及梅利利亞為其宣称領土,但由西班牙實際管轄。除阿拉伯语外,在摩洛哥境内还有许多地方语言,而法语和西班牙语也被同时使用。.

新!!: 非洲歷史和摩洛哥 · 查看更多 »

撒丁岛

撒丁岛(Sardegna ;Sardìgna, Sardìnnia)位於意大利半岛的西南方,是地中海的第二大岛,仅次于西西里。其地理位置在科西嘉島南面,西班牙、突尼斯、意大利之间的地中海西部。 撒丁岛附近海域曾盛产沙丁鱼,这可能是“沙丁”鱼一词的由来,是一个年代极为久远的古老岛屿。它的地势崎岖多变,环岛海岸线曲折复杂。 气候温和湿润,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但高山顶部的积雪可达半年之久。 撒丁岛可说是文化的大汇集,岛上现在还使用着薩丁尼亞語——一种由拉丁语衍生出来的语言。但是在岛的北部,却使用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加泰罗尼亚语。到了岛的南部地区,使用的又是“利西亚”方言。因此,即使是意大利本土人,也可能完全不懂其意思而无法沟通。 还保留着其独特的传统节日赛马节(Sartiglia)。 岛上盛行饲养猪、羊等家畜,在内陆地区,还可以看到往日那些牧羊人的生活状况。在海拔大约1000公尺的山上小屋里,可看到居民以牛奶制成乳酪,加上自制的蜂蜜,涂在麵包上食用。 著名休闲胜地,要数东北方的翡翠海岸。在长达80公里的碧绿色海岸线上,排着一处处现代高级休闲场所,吸引了欧洲很多上流社会人士来此度假。 虽然该岛北部的海岸地带是豪华的休闲胜地,但在其内陆地区和一些小渔村却保持着以往的生活方式,并且继续守护着自己特有的语言、食物和风俗习惯。 撒丁岛东北的奧爾比亞镇是与意大利半岛通航的主要海港。.

新!!: 非洲歷史和撒丁岛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殖民地

#重定向 意大利殖民帝国.

新!!: 非洲歷史和意大利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意屬昔蘭尼加

#重定向 昔兰尼加.

新!!: 非洲歷史和意屬昔蘭尼加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