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雨海

指数 雨海

海 (Mare Imbrium,拉丁文的意思是"淋浴之海"或"海之雨之海")是月球上充滿整个雨海撞击盆地的辽阔月海,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撞击坑之一。雨海是月球被一颗非常巨大的天體撞擊产生的巨形陨石坑,而后又被岩漿覆盖所形成,使用鈾-鉛定年法估計它的年齡在3938 ± 4百萬年。月球上的月海相比于其它的区域较为缺少特徵,因為熔化的岩漿填平了撞擊坑,形成相對較為平滑的表面。由于後來的事件改變了它的表面,雨海已不如原本平坦了。.

52 关系: 厄拉多塞陨石坑古希腊大衛·史考特天文学家奥托里库斯陨石坑嫦娥三号尤恩·阿代尔·惠特克岩石圈岩漿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侏羅山脈 (月球)喀爾巴仟山脈哥白尼环形山哈德利月溪凋沼噴發皮西亚斯陨石坑玄武岩玉兔号月球车米迦勒·弗洛伦特·范·朗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荷兰風暴洋视星等詹姆斯·艾尔文高加索山脈 (月球)質量瘤范德格坑舱外活动阿基米德坑阿尔卑斯山阿尔弗莱德·沃尔登阿爾卑斯山脈 (月球)阿里斯基尔环形山阿波罗15号阿波罗17号阿波罗月球车赫卡忒英国雨海虹灣探測車混沌地形月灣 (月海)月球月球軌道計畫月球探勘者月海撞击坑撞击盆地...拉丁语普魯塔克 扩展索引 (2 更多) »

厄拉多塞陨石坑

周边地形图 日出时的厄拉多塞陨石坑 阿波罗12号拍摄照片,在上面可看到厄拉多塞月坑的众多小次生链坑。 沿暗淡的射纹线延伸的厄拉多塞陨石坑次级坑链. 位于 雨海南侧约100公里。 厄拉多塞月坑(拉丁文“Eratosthenes”)是一座位于风暴洋东部暑湾中的撞击坑,直径59公里,深约3.4公里。它是一座相对年轻、保存完好的陨石坑,虽然已没有了明亮的辐射纹。月球地质年代上将此类环形山产生的时期,以它的名字称呼为爱拉托逊纪。但据认为该陨石坑本身约形成于32亿年前,而并非处于爱拉托逊纪所定义的开始端。.

新!!: 雨海和厄拉多塞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

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给女神雅典娜而建。它是古希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 在雅典的领导下,在兩次的波希战争取胜之后,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也就是在波希戰爭結束後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的這段時期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馬其頓國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扩散。 古希腊人在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工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

新!!: 雨海和古希腊 · 查看更多 »

大衛·史考特

#重定向 大卫·斯科特.

新!!: 雨海和大衛·史考特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新!!: 雨海和天文学家 · 查看更多 »

奥托里库斯陨石坑

奥托里库斯陨石坑(Autolycus)是月球正面阿基米德山脉东部一座相对年轻的撞击坑,位于雨海和澄海边沿之间,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但其它来源认为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1645年约翰·赫维留首次对它进行了描述,该陨坑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暨数学家皮塔内的奥托里库斯(约公元前360年-公元前29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雨海和奥托里库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階段的机器人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於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开展嫦娥三期工程中的第二阶段“落”,12月14日带着中國的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着陆区”),成为继1976年的月球24号后首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新!!: 雨海和嫦娥三号 · 查看更多 »

尤恩·阿代尔·惠特克

尤恩·阿代尔·惠特克(Ewen Adair Whitaker)出生于1922年6月22日,是一位英国的天文学家,专门从事月球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主要从事为在法国的盟军车辆供给汽油的英吉利海峡海底管道(PLUTO)铅护套的质量控制。战后,他在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从事恒星紫外光谱的研究,但对月球研究产生了深厚兴趣。作为副业,惠特克于1954年绘制并发表了第一张精确的月球南极图,并担任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球部主任。 1955年,惠特克在国际天文联合会都柏林大会上 ,遇见了美国威斯康辛州叶凯士天文台台长杰拉德·彼得·柯伊伯博士,他被柯伊伯邀请参加在凯士天文台刚起步的制作高品质月球摄影地图集的项目。随着前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的发射,太空时代的黎明来临,很快公众目光就聚集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1960年,惠特克跟随柯伊伯进入了亚利桑那大学月球项目组。该小组很快就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名科学家、技术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的月球与行星实验室(LPL)。在此拍摄的月球正射影像(给出了月表上的精准定位)以及精制的月面地图集(为宇航员显示了整个月球正面的视图)被证明对以后的登月计划及操作运行起到了非常宝贵的作用。惠特克参与了美国宇航局的多项任务,包括成功定位到了勘测者3号的着陆点,后被用作阿波罗12号飞船的着陆地点,阿波罗12号宇航员就此找到了勘测者3号着陆器。 惠特克被认为是世界上著名的月球测绘和命名专家。他曾活跃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月球命名小组。1999年他出版一部介绍月球测绘和命名史的书籍-《月球的测绘和命名》。 1978年,惠特克以名誉科学家的身份从月球与行星实验室退休,直到2016年10月11日去世,他一直居住在亚利桑那图森,他的妻子贝里尔(Beryl)则在2013年去世。.

新!!: 雨海和尤恩·阿代尔·惠特克 · 查看更多 »

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的表層,薄而堅硬。岩石圈在軟流圈之上,包含部分上部地幔和地殼。地殼在地幔之上,由莫氏不連續面作為分界。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 岩石圈相對於其下的軟流圈,屬於較剛性、脆性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岩體仍然有足夠的強度來累積能量,發生地震。 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区别在于对应力的不同响应:岩石圈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刚性、弹性形变、最终可能发生脆性断裂;软流圈黏滞变形,在应力下塑性形变。 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異。一般而言,大陸地殼的岩石圈厚度大於海洋地殼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体深度存在争议。岩石圈的下界是上地幔岩石从脆性转变为黏性的等温线。超过此温度(~1000°C),上地幔中最软弱的矿物——橄榄石将黏性形变。洋底岩石圈典型厚度为50–100公里厚(但在大洋中脊下的岩石圈厚度仅相当于地壳厚度),大陆岩石圈的厚度约40公里到可能的75公里;其上部的~30到~50公里是大陆地壳。岩石圈的地幔部分主要由橄榄岩组成。地壳与上地幔的化学组成成分有很大不同,二者的分界面即莫霍面。.

新!!: 雨海和岩石圈 · 查看更多 »

岩漿

岩漿是熔化的岩石,通常位於地表之下的岩漿房中。岩漿是一種複雜的高溫硅酸盐溶液,是各種火成岩的前身,火成岩是由岩漿冷卻而成的。岩漿可以侵入鄰近的地殼岩石或是冒出地表。 岩漿存在於650℃到1400℃的溫度中。可低至650℃,高至1400℃。熔岩中含有1~8%的挥发性物质。 岩漿處於高壓之中,有時會經由火山口(或譯火山管、火山流口、火山道)以熔岩流或是以火山碎屑物的火山噴出物的形式冒出。 這些火山噴發的產物通常包括了從沒到過地表的液體、結晶體及溶解氣體等。岩漿會在地殼中各自分離的岩漿庫內集結,不同地方的岩漿組成成份會稍有不同。 這些地方包括了隱沒帶、裂谷帶、中洋脊或是地函熱柱的熱點之上。只有在地球的軟流圈內的特定條件之下岩漿才會形成。.

新!!: 雨海和岩漿 · 查看更多 »

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

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1598年4月17日至1671年6月25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和耶稣会天主教神父。除其他方面的事情外,最出名是他的钟摆与落体实验、有关126条地球运动论据的论述以及引入了现行月球的命名方案。.

新!!: 雨海和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 · 查看更多 »

侏羅山脈 (月球)

侏罗山脉(Montes Jura)是月球近地面西北部的一座山脉,其区域的月面座标为47.1°N34.0°W,直径422公里,山脉高约6100米,它被以坐落在法国东部、瑞士西部的侏罗山脉命名。 该山脉环绕雨海西北边缘的虹湾,构成了一个悦目的半圆。山脉西南端朝东的一角较钝,被称为“赫拉克利德岬”或“赫拉克利德角”,而东北端朝西的一角较尖,称作“拉普拉斯岬”。上弦月后,月球昼夜线会移近该山脉两到三晚,当阳光直射群峰顶端时,则产生出一连串被描述为“宝石弯刀”般 的亮点。 在遥远的过去,该山脉曾是一直径260公里的环形山的外壁,该环形山的西南面后来逐渐消失,其内部也被玄武岩熔岩填塞。最终,山脉朝月海一侧几近为平坦的平原,而背面一侧则被并入到另一崎岖不规则的区域。山脉区唯一引人注目的陨石坑则是比安基尼陨石坑,横跨山脉西北偏北的弧形部分,往西一点是夏普陨石坑,往西北是已坍塌的莫佩尔蒂陨石坑。 彼得·格瑞高(Peter Grego)曾描绘月球中“月亮姑娘”的塑像,可看到赫拉克利德岬是她的脸部轮廓,西边的丘陵是她的头发、侏罗山脉是她的躯体。当在北半球从双筒望远镜观看时,她的形象呈现上下颠倒。.

新!!: 雨海和侏羅山脈 (月球) · 查看更多 »

喀爾巴仟山脈

喀尔巴仟山脉(Montes Carpatus)是月球雨海南側邊緣上的一座山脉,长约361公里,最高海拔约2400米。整个山脉范围坐标为北纬13,4°-17.5°、西经18.2°-29.2°(中心坐标为北纬14.57°、西经23.62°)。 该座崎岖的山脉呈东西走向,西端起始于托·迈耶环形山附近,但有幾條低矮的弧状山脊朝向北面的歐拉陨石坑。最東端是一处宽阔的裂口,南北连通了雨海和岛海,裂口東側是亞平寧山脈的起點,该山脉蜿蜒伸向了東北。 该山脉的大部分是由被山谷隔开的崇峰峻岭构成,山岭间的峡谷渗满了熔岩。這些山峰雖然很高,但除靠近欧拉陨石坑西面的维诺格拉多夫山外,其余尚未被命名。山脉北侧地表靠近平坦的月海,只有少許的皱脊或較小的撞擊坑。 山脉以南地区雖然也被熔岩覆盖,但较为崎岖,往南100公里是著名的,带射紋和不規則外壁的哥白尼环形山,该环形山幾乎延伸到“喀尔巴仟山脉”的山麓。此外,值得注意的還有附屬在南部較小的盖-吕萨克陨坑。 约翰·赫维留以地球上的中欧喀尔巴阡山脉命名了它,但他又将该名字赋予给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对象-位于东北的欧多克索斯环形山的峭壁。1964年该山脉才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定名。.

新!!: 雨海和喀爾巴仟山脈 · 查看更多 »

哥白尼环形山

位于晨昏圈上的哥白尼环形山,月时9.5天。 黎明时分的哥白尼环形山 哥白尼环形山及周边地图 哥白尼环形山,“阿波罗12号”拍摄,朝北。 夜晚的哥白尼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8公里,朝东。 黎明时分哥白尼环形山中的一座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1350米,朝西。 雨海表面,哥白尼射纹带,环形山位于地平线处,射纹中可看到次级坑,“阿波罗17号”(1972年)朝南快照。 雨海南面哥白尼次级坑链的一部分,全长250公里,从雨海暑湾延伸而出,穿过亚平宁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间的裂口,逐步合并为一条沟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50 ×13 公里,右为北方。 哥白尼次级坑链形状(位于图像左侧),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拼图,宽度42公里。 哥白尼环形山(Copernicus)是月球风暴洋东部一座陨石坑,属于保存完好、非常突出的月球环形山之一,周围环绕着巨大明亮的射纹系统,直径96.07公里,深度2.846公里。以世界日心说开创者-尼古拉·哥白尼的名字命名。 哥白尼哥白尼环形山大约形成于8亿年前,为月球最年轻的大型陨石坑之一。月球地质史中的哥白尼纪时期就是以该名字命名,是所有形成于该时期带明亮辐射纹陨石坑的典型代表,火星上也有一座同名的撞击坑。.

新!!: 雨海和哥白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哈德利月溪

哈德利月溪(Rima Hadley)是位于月球近月面亚平宁山脉的山麓丘陵带上一条弯曲的沟槽,长度约为80公里。它因附近的哈德利山而得名,其中心月面座标为北纬25.7°、东经320°。该月溪附近是美国阿波罗15号的探月登陆点 已命名的行星地名, 国际天文联合会, 美国地质调查局, 美国宇航局。 该月溪最宽处超过1公里,溪底深度达400米,两壁岩石露头非常新鲜,很好地展现了月球表面的物质构成和构造演化史。从剖面来看,其上部是月表土壤,厚达5米,其下是不同厚度的岩块和碎屑角砾层,它们是由不同时期的撞击作用或火山作用形成的,再下是山麓堆积物和坚硬而完整的基岩。月溪的西北是"腐沼",西南方徜徉着一条与本初子午线相交的"布拉德利月溪"(Rima Bradley);北面是一个地堑系统-"菲涅耳月溪"(Rimae Fresnel)。.

新!!: 雨海和哈德利月溪 · 查看更多 »

凋沼

腐沼(Palus Putredinus),又译“凋沼”,是月球上的一座月海,属于雨海的一部分,直径约161公里。它从阿基米德陨石坑的东南方延伸到位于雨海边缘崎岖的亚平宁山脉。它的名称源于拉丁语“腐烂沼泽”。该区域由于被岩浆覆盖而近乎平坦,而奥托里库斯陨石坑和阿基米德山脉则分别构成了它的北侧和西侧边界。 该区域南部是一系列统為"阿基米德月溪"(Rimae Archimedes)的月沟,南面是醒目的“布拉德利月溪"(Rima Bradley)的線型溪谷;東面则是哈德利月溪,而"菲涅耳月溪"(Rimae Fresnel)曾作为阿波羅15號的着陸点。位于腐沼中心點西北的是幾乎已消失的斯帕陨石坑,前苏联月球2號就坠毀于该区域。 腐沼东部(阿基米德环形山环形以南地区) Putredinus, Palus.

新!!: 雨海和凋沼 · 查看更多 »

噴發

噴發的意義可以有:.

新!!: 雨海和噴發 · 查看更多 »

皮西亚斯陨石坑

西亚斯陨石坑(Pytheas)是位于月球正面雨海南部一座年轻的小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商人、地理学家暨探险家皮西亚斯(约公元前380年-公元前31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雨海和皮西亚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玄武岩

武岩(basalt)是一種细粒致密、外觀呈黑色的火成岩,由基性岩漿噴發凝結而成,主要成分是硅铝酸钠或硅铝酸钙,二氧化硅的含量大约是45-52%,还含有较高的氧化铁和氧化镁。由于喷发时产生大量气孔,有时是大孔如杏仁状构造,后来中间常被其他矿物充填。玄武岩岩浆的黏度小,易于流动,形成很大的覆盖层,常形成广大的熔岩台地,所以分布很广。 玄武岩根据其成分不同可以分为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高铝玄武岩;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气孔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玄武玻璃;按其充填矿物不同可分为橄榄玄武岩、紫苏辉石玄武岩等。 没有被风化的玄武岩是黑色或暗绿色的致密岩石,由于其凝结后产生六方晶体节理,被风化后形成六方柱状,风化厉害可以形成黄褐色的玄武土,如果进一步被雨水淋滤,除去二氧化硅形成铝土矿。有的玄武岩气孔中还充填有铜、钴、硫磺等矿物。.

新!!: 雨海和玄武岩 · 查看更多 »

玉兔号月球车

玉兔号月球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制造的一种月球车,搭载于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00秒34毫秒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发射,于12月14日21時12分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表面,12月15日凌晨4时35分,玉兔号月球车从嫦娥三号中走出,成为自1973年苏联的月球车2号以来再次踏上月球表面的无人驾驶月球车。 玉兔号月球车已于2016年7月31日晚超额完成任务并停止工作,其共在月球上生存工作了972天。.

新!!: 雨海和玉兔号月球车 · 查看更多 »

米迦勒·弗洛伦特·范·朗伦

米迦勒·弗洛伦特·范·朗伦(Michel Florent van Langren)是一位荷兰天文学家暨制图师,1598年4月27日生于阿姆斯特丹,1675年5月在布鲁塞尔去世,其拉丁名为朗伦厄斯。.

新!!: 雨海和米迦勒·弗洛伦特·范·朗伦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雨海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雨海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風暴洋

风暴洋(;拉丁文意为“风暴之洋”)是月球近月面西侧,形成于31-35亿年前的一座巨大的月海。由于尺寸最大,它也是月球上唯一被称为"洋"的月海,横跨月球南北中轴线绵延达2500公里(1600英里)以上,其范围约400万平方公里(150万平方英里)。.

新!!: 雨海和風暴洋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雨海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艾尔文

詹姆斯·本森·艾尔文(James Benson Irwin,)曾是一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在执行阿波罗15号任务时,成为第八个踏上月球的人。.

新!!: 雨海和詹姆斯·艾尔文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山脈 (月球)

加索山脈是月球東北部一外崎岖的山区。它起始于连接了西侧雨海与東侧澄海的一处表面平坦的裂谷处,呈不規則帶狀朝东北偏北方向逶迤抵达醒目的欧多克索斯环形山西側,构成了澄海西北部的邊界,成为亚平宁山脉的西南延伸区。 山脉在靠近月海附近,尤其在山脉南端,由于撞击陨石坑的切入,而形成数处斷裂。其中卡利普斯陨石坑嵌入在山脉東側,沿著東側至歐多克索斯坑南面则坐落着残存的亞歷山大环形山。 该山脉中心的月面坐标为北纬38.4° 、东经10.0°,官方确认的直徑为445公里,然而一般的觀測者测得的長度是550公里。在此範圍內最高的山高度達到6公里,無可置疑的從它頂部的高度可以對其周圍提供遼闊的視野。 该山脉是德國月面學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依據地球的高加索山命名的。然而,该区域內的其它山峰都沒有各自的名字,至少沒有官方的名字。.

新!!: 雨海和高加索山脈 (月球) · 查看更多 »

質量瘤

質量瘤是指一顆行星或衛星的地殼上一處具有比周邊地方有更強引力的地域。一般來說,通常提及「質量瘤」這名詞,都是與月球有關。但事實上,在地球及火星,甚或在其他行星或衛星,都可能出現質量瘤。質量瘤的出現,與行星或衛星的構成部份的密度有關。.

新!!: 雨海和質量瘤 · 查看更多 »

范德格坑

范德格拉夫环形山(Van de Graaff)是一处由二座陨坑合并而成的横"8"字形大型撞击构造,位于月球背面的智海东北侧,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杰米森·范德格拉夫(1901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雨海和范德格坑 · 查看更多 »

舱外活动

舱外活动(extra-vehicular activity,简称EVA),也称太空出舱活动,是宇航员在離開地球大气层後於太空飛行器外所做的工作。艙外活動主要在繞行地球的太空飛行器外執行(即--或称--),但也於月球表面實行(即月球漫步)。在最后幾次登月任務的回程中,指揮艙駕駛員曾執行過艙外活動以取回裝有影片的金屬容器。 艙外活動有分繫繩(太空人通过繫管與太空飛行器連結,氧氣可透過繫管傳輸過來,回到太空飛行器時不需要推進器)和不繫繩。當執行繫繩活動時支援生命所需機能,如提供氧氣,被稱作「臍狀式」(umbilical)。太空飛行時進行無繫繩艙外旅遊,確保能返回太空飛行器是必要條件(參見載人機動裝置,MMU)。.

新!!: 雨海和舱外活动 · 查看更多 »

阿基米德坑

阿基米德环形山(Archimedes)是月球正面位于雨海东侧边缘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暨工程师阿基米德,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雨海和阿基米德坑 · 查看更多 »

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Alpen;Alpes;Alpi;Alpe)是一座位於歐洲中心的山脈,它覆蓋了意大利北部邊界、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文尼亞。它可以被细分為三個部分,從地中海到白朗峰的西阿爾卑斯山,從瓦莱达奥斯塔到布伦纳山口(奥地利和意大利交界處)的中阿爾卑斯山,從布伦纳山口到斯洛文尼亞的東阿爾卑斯山。歐洲許多大河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 阿爾卑斯山共有128座海拔超過4000公尺的山峰,其中最高峰白朗峰海拔4810.45公尺,位於法國和意大利的交界處。山脈呈弧形,長1200公里,寬130~260公里,平均海拔约3000公尺,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北邊是水氣較多的氣候,而南邊則較為乾燥,雨量很少。.

新!!: 雨海和阿尔卑斯山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莱德·沃尔登

阿尔弗莱德·梅瑞尔·沃尔登(Alfred Merrill Worden,)曾是一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执行过阿波罗15号任务。.

新!!: 雨海和阿尔弗莱德·沃尔登 · 查看更多 »

阿爾卑斯山脈 (月球)

阿爾卑斯山脈是月球正面北部的一座山脈,位于西北柏拉图坑和东南的卡西尼环形山之间,它的另一侧与冷海接壤。阿尔卑斯山脉长约450公里,最高峰达4.3-4.7公里,较邻近月海的月面高度高出1.72公里。山脉中间穿插着一条阿尔卑斯谷- 一种起源尚不清楚的地表特征。它的名稱來自歐洲的阿爾卑斯山。 该山脈构成了月球雨海的東北邊界。山脈的西邊是平坦且幾乎毫無特徵的月海,向東方則是有著較高反照率,崎嶇不平的大陸地區。這個區域開始於西北方"阿加西斯岬"(Promontorium Agassiz)的卡西尼环形山然後向西北延伸約50公里,並接續到東部邊緣有著黑暗底部與斷斷續續環壁的柏拉圖坑;在最後這一段可以找到被稱為柏拉圖裂隙的月溪系統。 山脉西北三分之一处被阿爾卑斯月谷断開,寬阔的裂谷從阿爾卑斯山脈的狭窄裂口向東北延伸,直抵冷海邊緣;形成總長約180公里,最寬約20公里,中间狹窄的裂縫。 山脉東南约三分之一处是勃朗峰,峰高達到3.6公里,相比之下,该區域的山脉高度都在1.8至2.4公里之間。在勃朗峰和阿加西斯岬之間是"德维尔岬"(Promontorium Deville);阿加西斯岬的西南方是獨立的皮通山,山峰的高度達到2.3公里。 阿爾卑斯山脈.

新!!: 雨海和阿爾卑斯山脈 (月球) · 查看更多 »

阿里斯基尔环形山

阿里斯基尔环形山(Aristillus)是月球正面位于雨海东部的一座撞击坑,据推测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但另一些来源认为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1645年约翰·赫维留曾首次对它进行过描述,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萨莫斯岛的阿里斯基尔(Aristilus of Samos,约公元前四世纪末-公元前三世纪初),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雨海和阿里斯基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15号

阿波罗15号(Apollo 15)是美国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中的第九次载人任务,也是人类第四次成功登月的载人登月任务。阿波罗15号还是阿波罗计划中首次J任务——与前几次任务相比在月球上停留更久,科学研究的比例更大。 指令长大卫·斯科特(David Scott)和登月舱驾驶员詹姆斯·艾尔文(James Irwin)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天,在登月舱外的时间总长为十八个半小时。两位宇航员驾驶的历史上第一辆月球车使他们在月球上穿越的距离比前几次任务遥远了很多。他们一共收集了约77千克的月球岩石标本。 与此同时,指令舱驾驶员阿尔弗莱德·沃尔登(Alfred Worden)留在指令舱中环绕月球,使用科学仪器模組(Scientific Instrument Module,SIM)中的全景相机、加玛射线光分计、绘图相机、激光高度、质谱以及任务后发射的子卫星等等设备对月球表面环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新!!: 雨海和阿波罗15号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17号

阿波罗17号(Apollo 17)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十一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六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登月任务。阿波罗17号是阿波罗计划中唯一的夜间发射的任务,也为阿波罗计划画上了句号。.

新!!: 雨海和阿波罗17号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月球车

阿波罗月球车(Lunar Roving Vehicle)是1971至1972年期间,阿波罗计划中第十五、十六和十七次登月任务中,宇航员使用的月球车。外号为“Moon Buggy”,这个称呼源自于沙灘車的俗称Dune buggy。 阿波罗月球车随着阿波罗登月舱登陆月球表面,可以搭载两名宇航员,以及月岩和登月设备。目前共有三辆这种月球车留在月球上。.

新!!: 雨海和阿波罗月球车 · 查看更多 »

赫卡忒

赫卡忒(Ἑκάτη、Hecate)是希腊神话中前奥林匹亚的一个重要的提坦女神,也是象征着暗月之夜的“月陰女神”或“黑月女神”。 赫卡忒总是和下弦月、夜晚、鬼魂、阴间、精灵、魔法、巫术和招魂术联系在一起。她是著名的不可抗拒的死神,无法战胜或无人能及的女皇,同样也是妖术、魔咒和女巫的守护女神。赫卡忒是一位具有强大法力的女神,她曾经帮助宙斯打败过独眼巨人,所以她有着巨人一般的强大力量,即使是众神之王宙斯也都敬畏赫卡特女神。赫卡忒可能起源于古埃及的青蛙女神海奎特或是来自于亚细亚的西南地区,并且掌控着所有三岔路的交叉口,她总会在子夜时分出现在鬼魂前往阴间必经的三岔路口,高举着火炬指引鬼魂通往阴间。 赫卡忒在很多方面都与女猎神阿耳忒弥斯非常相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二者混为一谈,则把赫卡忒视为阿耳忒弥斯在阴间的黑暗分身,并且赫卡忒还创造了地狱,是掌管地狱通道的女神嚴秀萍,《童話中的反動思維──以狼和女巫形象之遞嬗為討論核心》,第221页记载。赫卡忒在天空和大地都有着极大的权力,出行时总是有一群来自地狱的猎犬为其护驾。火炬则是赫卡忒象征性的重要标志,借助它,赫卡忒才能得以在阴曹地府与得墨忒耳一同救出被冥王哈得斯所虏走的珀耳塞福涅。赫卡忒为人熟知的身份有“鬼魂女王”、“黑魔法女主人”和“地狱钥匙掌管者”。她是一位伟大的魔法女神,地位甚至比喀耳刻还要重要。.

新!!: 雨海和赫卡忒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雨海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雨海

海 (Mare Imbrium,拉丁文的意思是"淋浴之海"或"海之雨之海")是月球上充滿整个雨海撞击盆地的辽阔月海,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撞击坑之一。雨海是月球被一颗非常巨大的天體撞擊产生的巨形陨石坑,而后又被岩漿覆盖所形成,使用鈾-鉛定年法估計它的年齡在3938 ± 4百萬年。月球上的月海相比于其它的区域较为缺少特徵,因為熔化的岩漿填平了撞擊坑,形成相對較為平滑的表面。由于後來的事件改變了它的表面,雨海已不如原本平坦了。.

新!!: 雨海和雨海 · 查看更多 »

虹灣

虹湾(拉丁语:"Sinus Iridum")是月球上雨海西北侧的一处月海区,位于一座直径约260公里的撞击坑中。它是被最早看见、最美丽的月海也是天文爱好者最爱的观察对象 (In this book, at that time the terminology of the east on the Moon called the West and vice versa)。.

新!!: 雨海和虹灣 · 查看更多 »

探測車

探測車或称巡视器(rover 或 planetary rover)是一种太空探索中,用于在行星或其他天体的表面移动的车辆。目前人类发射的月球车、火星车都成功登陆过月球和火星。.

新!!: 雨海和探測車 · 查看更多 »

混沌地形

混沌地形用來描述一些行星地表上,山脊、裂縫、平坦的小平原等互相混在一起的地形,在火星和木星的衛星歐羅巴上很常見,而歐羅巴上的混沌地形,是冰層碎裂、冰塊旋轉傾斜後再度互相凝固而成,因此可看見相鄰的塊體上有連續的特徵,中間卻被切斷,如右圖般的地形。在命名法上,Chaos(混沌)是地形特徵的術語,如歐羅姆混沌。.

新!!: 雨海和混沌地形 · 查看更多 »

月灣 (月海)

眉月湾(拉丁语为"Sinus Lunicus")是月球正面位于雨海东南边缘的一处月海。它的西南、东南和东北三面分别坐落着阿基米德陨石坑、奥托里库斯陨石坑和阿里斯基尔环形山、西北方畅开,面向一列小山丘-斯匹次卑尔根山脉。 1959年9月14日,前苏联露娜2号探测器降落在阿基米德环形山和奥托里库斯陨石坑之间的裂口处。为纪念人类太空探测器的首次抵达月球的登陆点,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该月湾命名为"眉月湾"(Bay of Lunik)。 眉月湾的正式月面座标为北纬31.8°、西经1.4°(),直径126公里。月湾中最醒目的特征是由阿里斯基尔环形山和奥托里库斯陨石坑的溅射物混合而成的外侧垒壁,以及小卫星坑"阿基米德 C"和"阿基米德 D"。月湾表面反照率也因覆盖着这两座陨坑的射纹材料而变亮。.

新!!: 雨海和月灣 (月海)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雨海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月球軌道計畫

月球軌道計畫是美國在1966至1967年間,為了提供阿波羅登月所需要的地圖,進行的一系列五艘無人月球軌道任務。這五次任務都獲得成功,並且繪製了99%的表面,解析度達到60米或更高的月面地圖。前面的三次任務,以地基觀測為基礎,和低傾斜軌道飛越,選擇了20處有潛力的登陸地點。第四次及第五次任務為了更廣泛的科學任務,以高度飛越極區。月球軌道器4號拍攝了整個月球正面與95%的背面;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了整個的月球背面,並獲得36處預先選定的中等(20米)和高解析(2米)的影像。所有的月球軌道器太空船都是以擎天神-愛琴娜D發射的。 月球軌道器有一個精巧的影像系統,包含一個雙鏡頭攝影機、底片處理單位、讀出掃描器、和一個底片處理機。兩個鏡頭的焦距一個是660毫米,窄視野高解析(HR)鏡頭,和焦距80毫米,廣角中解析度(MR)鏡頭,安裝在70毫米底片的框架上。兩部攝影機的軸線是一致的,因此中解析影像的中心區域就是高解晰影像的區域是一致的。底片在曝光時的移動,以光電感測器來估計,正好足以補償太空船的速度。底片隨即進行處理與掃描,將影像傳送回地球。 在月球軌道計畫任務期間,第一次拍攝了完整的地球影像,月球軌道器1號拍攝了地球在月球表面升起的地昇景象,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了整體的地球圖片。.

新!!: 雨海和月球軌道計畫 · 查看更多 »

月球探勘者

月球探勘者號(或月球勘探者號;Lunar Prospector)是NASA探索計畫中第三個行星探測任務。本計畫花費總共6280萬美金,任務時間19個月。月球探勘者是以低高度極軌道環繞月球的探測器。月球探勘者的主要任務是對月球表面物質組成、南北極可能的水冰沉積、月球磁場與重力場進行研究。1999年7月31日該衛星撞擊靠近月球南極點的撞擊坑結束任務;原本預期撞擊時揚起的表土可以檢測到水的存在,但並未成功。 月球探勘者號的資料讓科學家可以以此繪製月球表面組成礦物分布圖,並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 月球探勘者號是由NASA的(Ames Research Center)主持;衛星承包商是洛克希德·馬丁。 月球探勘者也搭載了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發現人尤金·舒梅克博士(1928年4月28日-1997年7月18日)的部分骨灰。他是至今唯一葬在月球的人。.

新!!: 雨海和月球探勘者 · 查看更多 »

月海

月海是月球上大块呈黑色的玄武岩平原,推測是古代火山爆发的产物。.

新!!: 雨海和月海 · 查看更多 »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新!!: 雨海和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撞击盆地

东方海盆地(月海自身是中间暗黑区),它是一座最典型的多环撞击盆地,也是月球上最年轻,保存最好的盆地。图像宽度1300公里。 同一区域高程图(红色-山丘,蓝色-低地) 撞击盆地(Impact basin)或撞击池(Impact pool)是一种大型撞击坑,通常被称作复杂结构陨石坑(拥有双重或多重环形山脊或壁架),其特征是直径一般都在150-200公里以上。该术词在不同文章中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特别用来指圈数不详且已严重损毁的大撞击坑,有时将所有直径超过300公里的撞击坑都称为盆地。 所有已知的盆地都很古老:它们一般出现在所在天体形成后的最初8亿年中(绝大部分形成于大约40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期中),因此,许多盆地都已严重损毁。它们几乎都没有特定的地貌外观,在照片中也无法看到,只有通过精确的测高数据才能检测到它们的存在,有时,甚至要涉及到引力数据。不管,目前许多盆地仍为假想。 “盆地”一词是在1962年由冯·哈特曼(V.Hartmann)和杰拉德·柯伊伯提出的。针对月球上,其内部坐落了环绕着同心环和径向断层月海的大型撞击结构(相对于只有一圈环和没有辐射状地貌的狭义撞击坑)。 虽然通过小型望远镜可看到月球上多座多环结构盆地,但在20世纪中叶,它们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对撞击盆地的研究不仅通过观察,而且还通过建模来进行探究。但尽管如此,有关盆地的构造仍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新!!: 雨海和撞击盆地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雨海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希臘文:Πλούταρχος;拉丁文:Plutarchus)(約46年─125年),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比較列傳》(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常稱為《希臘羅馬名人傳》或《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一書留名後世。他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受歡迎,蒙田對他推崇備至,莎士比亞不少劇作都取材於他的記載。.

新!!: 雨海和普魯塔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雨海 (月球)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