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雅各賓俱樂部

指数 雅各賓俱樂部

憲法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amis de la Constitution),在1792後重新改命為雅各賓派,自由和平等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Jacobins, amis de la liberté et de l'égalité),俗稱雅各賓俱樂部或只稱呼這個團體為雅各賓派,是法國大革命發展期間在政治上最有名的和最有影響力的俱樂部。最初是由來自布列塔尼反保皇黨代表創立,俱樂部成長為一個全國性的共和運動,估計有五十萬以上的會員。雅各賓俱樂部是多元政治主張團體組合建構的,包括18世紀90年代早期的兩個突出的議會派系,激進的山嶽派和更溫和的吉倫特派。 1792年3月,吉倫特派(由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和包括托馬斯·潘恩領導)主導雅各賓俱樂部,並領導國政。因為相信革命後的法國不會被周圍的鄰國所接受,他們訴諸積極的外交政策,並啟動對奧地利的戰爭。 當雅各賓派推翻帝制,並建立了共和國時期,吉倫特派是佔主導地位的派別。 當共和國未能兌現被期待的不現實利益,他們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吉倫特派力圖遏制狂熱的革命暴力,因此被山嶽派指責成為保皇派同情者。 最終國民自衛軍不再支持吉倫特派,導致山嶽派發動政變。 1793年5月,山嶽派領導人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成功的將吉倫特派邊緣化並控制政府的運作,直到1794年七月。政府在他們掌控期間的特點是激進的立法及實施非常強烈的政治暴力。1793年六月,他們批准了規範了人類文明歷史上首次普遍性男性選舉權。1793年九月,吉倫特派21位主要領導人被送上斷頭台,開始實施雅各賓專政恐怖統治。十月,恐怖期間,在最有資格選民缺席的請況下,新憲法獲得公投通過。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山嶽派表面上是為了抑制旺代暴亂和聯邦主義的暴亂,並防止任何其他的暴亂,在全國處決了數以萬計的敵對者。 1794年7月27日,發生歷史稱之為熱月政變的事件,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被拘捕並失去了權力。第二天包括共有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内的22位領導人被處決,雅各賓俱樂部被關閉。 今天,雅各賓和雅各賓主義都被使用表達不同的意涵。在英國,術語“雅各賓”已經主要是和山嶽派相連結,尤其是當它表現出教條主義和暴力鎮壓,它被用作代表激進主義,左派革命政治。在法國,“雅各賓“現在一般指對中央強而有力集權共和政府的支持者或對政府擁有廣泛干預改造社會權力的支持者。這也有用於其他相關的意義,表明支持一個國家教育體系應大力推動和灌輸公民價值,建立強大的民族國家能夠抵抗外國各方面的干擾。.

57 关系: 劍橋大學出版社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反革命司法機構吉伦特派君主制專業左派巴克街巴黎布列塔尼世俗主义亞多亞亞瑟·楊格伊夫林省徵兵制保羅·巴拉斯圣奥诺雷路凡尔赛宫凡爾賽公共意志公民督政府社会契约论立法机构第一次反法同盟热月政变無套褲漢道明會革命法庭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让-雅克·卢梭议行合一資產階級路易-菲利普一世路易-菲利普二世 (奧爾良公爵)路易十六路易·马克·安托万·德·诺阿耶自由放任配給制雅各宾专政雅各賓俱樂部雅克·皮埃爾·布里索恐怖統治杜伊勒里宫格拉克斯·巴貝夫權力分立法國封建制度的廢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国...法国大革命无神论无罪推定原则旺代戰爭政變托马斯·潘恩拿破仑一世 扩展索引 (7 更多) »

劍橋大學出版社

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隸屬於英國劍橋大學,成立於1534年,是世界上僅次於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第二大大學出版社。.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劍橋大學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埃馬紐埃爾-約瑟夫·西哀士(Emmanuel-Joseph Sieyès,),法蘭西天主教會神父,法蘭西大革命、法蘭西執政府和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主要理論家之一,法蘭西督政府督政官、法蘭西執政府執政官。西哀士的成為了事實上的大革命的宣言並促使三級會議轉而成為1789年6月的國民議會。1799年,西哀士煽動霧月政變 (11月9日),協助拿破崙·波拿巴得到權力。 他還新創了一個未發表的" 社會學"中的手稿”,並對新生的社會科學 理論作出顯著貢獻。 Jean-Claude Guilhaumou (2006).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 查看更多 »

反革命

反革命的原意是指一切反对革命,与革命政权对立,进行破坏活动,企图推翻革命政权的行为属于「反革命」。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雅各賓派認為旺代省的保皇黨、天主教皇家部隊、大不列顛王国援軍等為反革命,是有帶貶意的。 原本「反革命」与「革命」一样同属于中性词,但在共產國家革命發展的過程中,反革命被視為嚴重的負面行為,成为政治犯的罪名。 「反革命」通常被用来对政敌的攻击。1924年前後,在中國國民黨聯俄容共時期的政治宣傳與演講中,這個詞彙本身已經轉向一種帶有嫌惡意涵的負面評述,在國共分途後,雙方互執過去齊心打造的「反革命」互相攻訐;最明顯的如国共内战期间,国共双方互指对方为“反革命”。1950年代,毛泽东發起「镇压反革命运动」,處決「反革命分子」,雖然在時空背景與政治條件殊異狀況之下,比對1930年代對反革命分子的審理,有某方面巧妙的相似。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有红卫兵派系宣称自己拥护毛主席而指责敌对派系为「反革命」。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林彪与毛泽东因是否重设国家主席问题上爆发冲突,毛泽东强调自己不当国家主席,将“设国家主席”定性为“反革命纲领”。1989年,北京市发生六四天安門事件,官方称北京市发生严重的「反革命暴乱」,因此戒严部队果断以武力开进天安门广场血腥鎮壓。 「反革命事件」的說法並非中國獨有,前蘇聯及其他國家的共產黨也使用:如1917年俄國革命後,一批批的帝俄貴族,多以反革命名目,執行死刑。.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反革命 · 查看更多 »

司法機構

司法机构是政府机构之一,它的工作就是維護法律、確保法律正確執行、解決爭議;但“司法”的具體定義和司法部門的權力在不同法制裏有些不同。 大陸法認為,司法是指法院或特定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适用法律对民事、刑事案件进行聆訊和审判。 普通法認為,司法就是審判、裁決。在普通法體制裡,只有司法部門具有對法律(包括憲法)的解釋權。.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司法機構 · 查看更多 »

吉伦特派

吉倫特派或吉倫特黨人,是指在法國大革命從1791年到1795年期間,源自於吉倫特省的一個政治派別。有時也稱“布里索派”(Brissotins)或“長棍麵包派”(Baguettes)。吉倫特派由國民立法議會和國民公會的議員組成,代表為當時信奉自由主義的法國工商業資產階級。它由一群有着私人友谊的人们組成的沙龙一般的鬆散團體,而不是一個有組織的政黨。“吉伦特派”在國民立法議會中第一次非正式的出现,用于描述來自法國西南部吉倫特省代表們提出的独树一帜的觀點得支持者们。在1847年阿爾方斯·德·拉馬丁的出版之後就成為广为接受的名稱。。 吉倫特派的大部分成員都參加了雅各賓俱樂部,同时也是雅各賓社會運動支持者。但隨後他們和雅各賓俱樂部抱持激進主張的山嶽派发生衝突,从而最終導致1793年5月31日-6月2日的暴動吉倫特派的成員們被集體處決从而导致其覆滅,同时这也象征着雅各宾派恐怖統治的开始。 吉倫特領導人雅克·皮埃爾·布里索曾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軍事計劃,以输出革命---後被拿破崙實現。他呼籲國民公會在1795年----通过征服德國西部萊茵河兩岸的土地,和支持波蘭和荷蘭的独立來控制西歐,并建立支持共和主义的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并将其纳入共和國势力范围。由此看出,在1792年至1793年期間吉倫特派是积极的主戰派。吉倫特派其他著名的人物包括和他的妻子羅蘭夫人。他們的盟友是英裔美国激进民主主义派思想家湯瑪斯·潘恩。布里索和羅蘭夫人被處決,然后逃亡的讓羅蘭,也因得知自己行被蹤洩漏而自殺。之后潘恩被捕,并險遭處決。名作馬拉之死中的讓-保爾·馬拉,也正是被吉倫特派支持者夏綠蒂·科黛刺殺的,但隨後夏綠蒂·科黛也被處決。.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吉伦特派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專業

專業(Profession,Beruf),一種需要特殊教育訓練之後才能從事的職業,他們的主要工作通常是為其他人提供特別的技術顧問與服務。從事這種工作的人,稱為專業人士或專業人員,通常會以它為一種志業。此外,专业还可以指大学学习中的学习方向。.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專業 · 查看更多 »

左派

左派,又稱左翼,左派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也就是親社會主義,和右派以階級和秩序相對,也就是親保守主義。左派是指激進主義,甚至是革命黨,是和反动和独裁政府持相反政治取向的人。 「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世俗化的派別便稱為左派,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义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左派 · 查看更多 »

巴克街

巴克街(Rue du Bac)是巴黎第七区的一条街道,长1150米,开始于伏尔泰滨河路(quai Voltaire)和阿纳托利-法兰西滨河路(quai Anatole-France)的交界处,结束于色佛尔街(rue de Sèvres)。 巴克街也是巴黎地铁12號線的一个车站名,入口位于巴克街与拉斯拜尔大道(boulevard Raspail)以及圣日耳曼大道的交汇处。.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巴克街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布列塔尼

#重定向 布列塔尼大區.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布列塔尼 · 查看更多 »

世俗主义

世俗主義(secularism),是一種在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中,擺脫宗教組織控制的主張。.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世俗主义 · 查看更多 »

亞多亞

亞多亞(Artois),又译"阿尔图瓦",是法國歷史上的行省,首府是阿拉斯。原為亞多亞伯爵領,1659年併入法國,大致屬於今日加來海峽省的內陸部"Artois" in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亞多亞 · 查看更多 »

亞瑟·楊格

亞瑟•楊格(Arthur Young,1741-1820)是 英格蘭 在農業 、 經濟學 、社會統計學 等有关方面的作家,也是爭取農民權利的鬥士。 1767年起考察英國、法國等地的農村,根據當地的農業狀況寫出了一系列的遊記,如《愛爾蘭遊記》(1780)、《法蘭西旅遊》(1792)等。1784年創辦《農業年刊》,並為主要撰稿人。1793年任英國政府農業局的首任局長,直到逝世。他是英國農業革命的先驅,對農業的研究涉及許多方面:他提倡條播、馬拉犁;認為英國薩福克郡的輪種制是合理的,利用種植塊根作物可減少土地休閒;認為生產手段的合理配合是農業經營中重要的原則,由此提出大經營勝於小經營的理論。.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亞瑟·楊格 · 查看更多 »

伊夫林省

伊夫林省(Yvelines)是法國法兰西岛大區所轄的省份。該省編號為78。 Category:法国省份 Y.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伊夫林省 · 查看更多 »

徵兵制

徵兵制,是一種國家徵募軍人的制度,亦稱為義務役、常備役、充員兵役等,意指全體國民,如符合一定條件(通常是年滿法定年齡,且身體健康、無殘疾的男性),均須強制性加入軍隊服役一段時期(通常由半年至三年不等,視乎國家及軍種而定)。與募兵制(亦稱為志願役)為相對用詞。由於義務役成員是強制性、非自願及非終生性,因此實施徵兵制的國家通常會同時實施募兵制,容許自願選擇以軍人為長期職業的人士,在義務役期完畢後,繼續在軍隊服役。一般士兵由徵兵而來,士官幹部、軍官幹部則主要採志願方式招募,除非志願方式招募不足者,如中華民國每年都會舉辦預官預士考試,招考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義務役青年,使之在服役期間晉升為下士士官或者少尉軍官。 中華民國及大韓民國的義務役制度,近年來常發生棒球球員、藝人的兵役問題。雖然兩個地方法律明文規定男性有服兵役的義務,但仍有一定的轉圜空間;有部分的棒球球員與藝人在國際上有知名度,但因為兵役問題可能導致事業中斷,兵役機關會採取彈性的方式使被徵召入伍的藝人與棒球球員擔任為期十二天的「補充兵」。此外,臺灣和韓國的資訊產業發達,為求有效利用資訊產業人才,兵役機關會彈性實施「研發替代役」制度。.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徵兵制 · 查看更多 »

保羅·巴拉斯

保羅·弗朗索瓦·讓·尼古拉,子爵 (1755年6月30日至1829年1月29日),俗稱保羅·巴拉斯,是一位 法蘭西大革命時期政治家及1795年至1799年法蘭西督政府的主要執行領導者。.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保羅·巴拉斯 · 查看更多 »

圣奥诺雷路

#重定向 圣奥诺雷街.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圣奥诺雷路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及政治中心。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凡尔赛宫 · 查看更多 »

凡爾賽

凡爾賽可以指:.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凡爾賽 · 查看更多 »

公共意志

在政治哲学中,公共意志(volonté générale)是人们作为一个整体时的意志。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让这个概念闻名于世。.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公共意志 · 查看更多 »

公民

公民(英文:Citizen)是在一个政治实体如国家或城市中,拥有公民身份并根据该地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公民身份或公民權(英文:Citizenship)是一種認同或身份的形式,使個人在政治社群中取得相關的社會權利和義務,和国籍概念不同,擁有國籍如未成年的國民可能沒有行使公民權的權利及義務,在宪法学及政治學則指由法律规范及政治社群中的個人和群體的权利及义务關係。 近代公民權或公民資格的擴張或縮減與封建、專制、民主等制度的關係有不少的政治及學術討論 。 對民主國家及專制國家的公民權教育和保障的跨國比較仍是政策制定及學術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 在各國培養公民素養的學校教育方面,全球規模最大的公民素養及公民教育的研究計劃國際公民及素養調查研究調查各國如何解決下一代公民積極參與社會的挑戰,評估各國青少年對未來公民身分之準備教育,對學生的公民素養的概念知識與能力進行測驗評量,其測驗及調查的範圍包括:公民認知、政治組織、公民概念(如人權)、以及負責任公民的作為及態度等等 。.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公民 · 查看更多 »

督政府

督政府(Directoire exécutif),是法国大革命中于1795年11月2日至1799年10月25日期间掌握法国最高政权的政府,前承国民公会,后启执政府。 1795年8月,热月党控制的国民公会颁布了新的共和三年宪法,规定新立法机构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元老院,由250人组成,下院称五百人院,由500人组成。宪法规定现政府代表必须在新立法机构中占据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根据五百人院的提名,元老院选举出5名督政官组成督政府,每年改选其中1人。督政府成员以3个月为期,每人轮流担任主席。 这一宪法遭到了广泛的反对。10月2日,反对派在法兰西剧院集会反对新宪法,并于10月3日发动暴动,是为“葡月暴动”。同日,国民公会任命保罗·巴拉斯为军事领导人,但实际上的军事行动是在拿破仑·波拿巴的指挥下进行的。在波拿巴炮兵的轰击下,葡月暴动在10月5日被镇压。 根据新宪法,国民公会在10月26日解散,新的立法机构于次日开会选举出督政府,首任五人是保罗·巴拉斯、艾蒂安-弗朗索瓦·勒图尔纳、路易·玛丽·德·拉·拉勒维里、让·弗朗索瓦·勒贝尔和拉扎雷·卡尔诺。.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督政府 · 查看更多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又译为《民約論》,全名《社会契约论或政治权利原理》)是瑞士裔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 《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以及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社会契约论 · 查看更多 »

立法机构

立法机构,又稱立法部門或立法機關,是現代社會中負責議定法律的機構,屬於一種合議性團體,通常由所在地公民按人口比例組成。除了制定、修改與廢除法律外,通常亦負責各式法案(如審批政府的公共預算要求)、監督政府運作(如聽取施政報告與質詢、召開公聽會或聽證會)等功能。如為國家層級的立法機構,還會負責執行宣战、媾和、批准条约、批准緊急狀態、选举與罷黜政府高級官員、甚至立廢国家元首等國家權力。而部分政府間國際組織也設有立法機構。立法機構通常稱為「議會」或「議院」,但亦有使用不同名稱。 在議會制之下,行政部門首長由立法部門產生,向立法部門負責。而在總統制之下,行政部門首長不由立法部門產生,而是分開選舉。但不論在何種制度中,由於立法部門掌握了公共財政的大權,可以說是最根本的權力來源。 立法機構通常由一個或多個單位組成(中文多稱呼為「院」,英文則稱為「chamber」或「house」),主流形式則為一院制與兩院制。多院形式的立法機構,各單位往往有著不同的職責、權力、以及產生成員的方法。立法机构的决策方式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集体决策,为此各国都设有一套自己的架構和议事程序。.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立法机构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反法同盟

一次反法同盟戰爭(1792年至1797年)是歐洲的君主制王朝第一次嘗試打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4月20日法蘭西對 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奧地利 宣戰,隨後幾個星期普魯士王國加入了奧地利參戰。 這些武力由陸地和海上入侵法蘭西,奧地利從奧地利尼德蘭進攻,普魯士由萊茵河攻擊,而大不列顛王國支持法蘭西各省級的反叛並在地中海圍攻南邊的土倫港。1793年3月18日,法蘭西在遭到挫敗以及內部旺代地區叛亂的紛爭,只能以嚴厲戰爭法的措施回應。 1793年4月6日組建公共安全委員會構成以及1793年8月的 徵招所有18至25歲身強力壯的男子。 新的法蘭西軍隊反擊,擊退侵略者並進擊超越法蘭西邊境。 1795年5月,法蘭西建立了巴達維亞共和國作為並以獲得普魯士的萊茵蘭。隨著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的神聖羅馬帝國割讓奧地利尼德蘭給法蘭西,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幾個法蘭西。與西班牙單獨簽訂的第二個,隨後的督政府實施征服更多 神聖羅馬帝國 (日耳曼和奧地利)的計劃。 1796年,在阿爾卑斯山北部卡爾大公扭轉局勢,但1796年4月12日剛上任的拿破崙在獲勝,全面進攻皮埃蒙特大區,接續在許多戰役獲勝,最終在1797年1月15日的里沃利會戰的決定性勝利,最終簽訂在1797年4月18日 和1797年10月的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第一次的反法聯盟聯合崩解了,只剩大不列顛對法蘭西作戰。.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第一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热月政变

熱月政變()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反對雅各賓俱樂部領導人主導公共安全委員會的一個政變。隨後,國民公會投票同意處決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和革命政府的其他幾位領導成員。這次政變結束了法國大革命的最激進的恐怖統治。.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热月政变 · 查看更多 »

無套褲漢

無套褲漢(sans-culotte,),字面意思是“沒有裙褲”)又稱長褲漢,是下階層的老百姓,在舊制度下生活品質極差的群眾成為響應法國大革命激進和好戰的廣大參與者。.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無套褲漢 · 查看更多 »

道明會

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又譯為多明我会,多米尼克修会正式名稱為“宣道兄弟会”(Ordo Praedicatorum,簡稱O.P.)是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被称为“黑衣修士”,以区别于方济会的“灰衣修士”和聖衣會的“白衣修士”。道明会強調圣母玛利亚亲授之《玫瑰经》,并加以推广,現今已是天主教徒最普遍传诵之经文。.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道明會 · 查看更多 »

革命法庭

革命法庭(Revolutionary Tribunal),於法國大革命期間,國民公會為了審判政治犯而在巴黎成立的法庭,為實行恐怖統治的強力機構。由一個陪審團、一個檢察長和兩個代檢察長組成,均由國民公會任命,其判決定案後則不得再上訴。.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革命法庭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家,雅各賓專政时期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他曾是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國民議會代表和雅各賓俱樂部的成員,主張及對常見食品實施價格管制,並於1794年成功的在法國殖民地廢除奴隸制。受到18世紀啟蒙時代知識分子盧梭和孟德斯鳩等人的影響,羅伯斯比走左派資產階級路線,反對。他堅定地遵守和捍衛他的主張,在當時一度贏得了「不可腐蚀者」的綽號(l'Incorruptible)。法國歷史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把羅伯斯比的名聲推至頂點,將他塑造成窮人和被壓迫者的辯護人、保皇黨和腐敗政客的敵人、法蘭西共和國的守護者。 但實際上羅伯斯比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在他被政治盟友喬治·丹敦提命為握有重權的公共安全委員會委員後,他在1793年3月鎮壓了左翼的埃貝爾派。主張處決國王路易十六的也是他。連走溫和路線的喬治·丹敦也被他指控腐敗,導致丹敦在1794年4月5日遭處決。同年7月27日熱月政變發生,次日羅伯斯比被逮捕處決,反雅各賓派政客掌權,視羅伯斯比為恐怖統治的元兇。至今羅伯斯比的地位仍然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們激烈辯論的議題。.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让-雅克·卢梭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啟蒙時代的瑞士裔法國思想家、哲学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與伏爾泰、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 盧梭所著的論文《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俗是否有益》及《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對哲學的發展極其重要;其《社會契約論》中所論述的人民主權及民主政治哲学思想的深遠影響可見於近代的啟蒙運動、法国大革命以至现代的政治、哲学還有教育思想。他認為不論是傳統和現代的公民社會,都一樣始於私人財產。 盧梭的小說作品《愛彌兒》(Émile)是一篇關於全人公民教育的哲學論文,其言情小說《新爱洛伊斯》對前浪漫主義(pre-romanticism)及浪漫主義時期的小說發展十分重要。盧騷的的自傳體作品《懺悔錄》是現代自傳的開端,而其文章《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也說明了十八世紀的一個「感性時代」(Age of Sensibility)運動,其特徵是更加注重主體性及自我反省,對現代寫作也有所影響。 盧梭同時亦精通作曲和樂理,作有七部歌劇以及若干其他形式的作品。其風格與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及卡爾·飛利浦·愛馬努埃爾·巴哈屬於同一時期,融合了後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特徵。其著名作品有單幕歌劇《乡村中的占卜师》,其中一首為後來被貝多芬改編為獨立曲目的《Non, Colette n'est point trompeuse》。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盧梭是雅各賓俱樂部中最受歡迎的哲學家,他在死後十六年(1794年)獲以國家英雄身份葬於巴黎先賢祠。.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让-雅克·卢梭 · 查看更多 »

议行合一

议行合一原始涵義是「(議會的)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合一」,亦即民意代表機關同時也是行政機關,負責制定法律並執行法律,也是巴黎公社建立初期的政權組織原則。其政權組織為擁有立法權的議會在最上位,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從屬於議會。由於實行的國家大多同時實行一黨制,被认为較容易形成集權與專制。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朝鮮、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均被普遍認為實行這種政權組織形式。在一些實行獨裁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政治實體中,如中华民国训政时期、国民大会实行议行合一,蘇哈托時期的印度尼西亞也實行議行合一的體制。.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议行合一 · 查看更多 »

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bourgeoisie,直譯布爾喬亞)是根據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學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階級劃分當中的階級之一。.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資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路易-菲利普一世

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er,),法国国王(1830-1848年)。又稱「路易腓力」。.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路易-菲利普一世 · 查看更多 »

路易-菲利普二世 (奧爾良公爵)

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二世(Louis Philippe II;),全名奧爾良的路易·菲利普·約瑟夫(Louis Philippe Joseph d'Orléans),别名菲利普-平等(Philippe Égalité);是法国波旁王朝奥尔良公爵与后来的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父亲。他以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支持革命而著名并在对路易十六的死刑判决中投下赞成票。但他自己仍然在雅各宾专政时期被处决。 路易-菲利普二世是路易十六的表兄。他在1752年继承沙尔特雷公爵的头衔,之后又在1785年成为奥尔良公爵。由于与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不睦,路易-菲利普二世并未居住在凡尔赛宫。 在1787年,随着路易十六与贵族在财政问题上的冲突,路易-菲利普二世因在高等法院挑战国王的权威而被放逐。随着1789年三级会议的筹备,路易-菲利普二世被选为贵族阶级的代表。他对第三等级的要求表示支持并于6月25日率领一小批贵族加入国民议会。这一举动使得路易-菲利普二世获得巨大声望。之后路易-菲利普二世在1790年被选为国民议会代表。当王室出逃时,路易-菲利普二世宣布放弃自己的头衔并改名菲利普-平等。然而在1793年他仍然由于自己儿子与法军指挥官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的叛逃而于1793年11月6日被斩首。.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路易-菲利普二世 (奧爾良公爵)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Louis XVI;),原名路易-奥古斯特(Louis-Auguste),亦名路易-卡佩(Louis Capet),法国国王,1774年即位,1791年后正式头衔更改为法国人的国王,1792年被废黜,并于次年1月21日被送上断头台。其父法兰西太子路易为路易十五之子及继承人,但于1765年早逝;1774年,路易继承其祖父王位。 路易在其统治前期试图根据启蒙运动理念对法国进行改革。这些举措包括试图废除农奴制和,并对非天主教徒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反对改革,并成功抑止了这些措施的推行。路易亦在其自由派大臣杜尔哥支持下放松了对粮食市场的管制,但这一措施导致了面包价格的上升,加之这一时期粮食歉收,食物短缺最终引发民众暴动。1776年起路易十六开始积极支持北美殖民者的反英独立斗争,最终通过《巴黎条约》得以实现。 债务和财政危机导致旧制度愈发不得人心,最终促成了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法国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对法国贵族及法国君主专制愈发不满,路易十六及其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则成为了这一制度的代表人物。1789年,巴黎发生动乱,巴士底狱被冲击,法国大革命就此开始。 路易本性优柔寡断且具一定保守倾向,由此法国民众视其为旧制度暴政的象征,其受欢迎程度快速下滑。1791年6月的瓦雷内出逃(君主立宪制建立四个月前)使民众愈发认为其希望借助外国入侵以保其政治地位,君主制的废除和共和制的建立愈显可能。 在内战与外战交织之下,路易十六在1792年八月十日事件中被逮捕,一个月后(9月21日)君主立宪制被废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国民公会对其进行审判,认定其犯叛国罪,并于1793年1月21日将是时的“公民路易-卡佩”(取至卡佩王朝创立者于格·卡佩;革命者认为卡佩当为路易的姓氏)送上断头台。路易十六为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决的君主,其死亡宣告了延续近千年法国君主制的终结。.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路易十六 · 查看更多 »

路易·马克·安托万·德·诺阿耶

路易·马克·安托万·德·诺阿耶,诺阿耶子爵(Louis Marc Antoine de Noailles, vicomte de Noailles,)),法國諾阿耶家族的顯赫成員。穆希公爵菲利普·德·诺阿耶的次子。军人和政治家。 他居留美國時曾在连襟拉法耶特(Gilbert du Motier, marquis de La Fayette)手下出色地服役,1781年他是结束约克镇围城战役,并接受英军投降的官员。1789年当选三级会议(Estates-General)的代表,在1789年8月4日在法国大革命其间,他开始著名的"狂欢纵欲orgy", 当米拉波中止时,当所有特权被废除,1790年6月他和Aiguilion公爵推荐废除头衔和制服。 随后他移居到美国,成为费城宾厄姆银行的合伙人,他很成功,可能生活得很好,他没接受在圣多明戈罗尚博伯爵的命令反对英国。他发了出名的圣尼古拉Môle St Nicholas辩护,逃脱警卫部队到古巴。 但在途中他的船遭遇英国护卫舰,在长时间交战后他受严重地伤,由于他的创伤1804年1月9日在哈瓦那去世。 Category:法國貴族 Category:法國軍事人物 Category:法國政治人物.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路易·马克·安托万·德·诺阿耶 · 查看更多 »

自由放任

自由放任,又称自由放任主义或無干涉主義,西方用法语词汇“laissez-faire”(「讓他做、讓他去、讓他走」)通称,意思讓商人自由進行貿易,政府不要干涉。這一詞首先在18世纪由重农主义在字典裡使用,以反對政府對貿易的干涉。這一詞到了19世紀早期和中期成為了自由市場经济学的同義詞。自由放任主义反對政府對经济的干涉,並且反對政府徵收除了足以維持和平、治安和財產權以外的稅賦。 在欧洲和美國早期的经济学理論中,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通常與反面的重商主义經濟政策做比較,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在英国、美國、香港、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其他西欧國家崛起時都擔當了支配的角色。.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自由放任 · 查看更多 »

配給制

配給制是指政府控制、掌管商品、資源以及服務的供應。政府通常會對上述的配給項目實行數量、大小等限制。配給制會出現在非常時期,如戰亂、物资短缺。对象是全体国民,特权阶级和黑市随之出现。现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低下,曾经长期实行配给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50年代至1994年,对粮食、副食品、日用品等商品进行计划配给,至2000年代这种体系仍有留存。在1980年代商品敞开供应之前,除粮食、布料外,占当时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被排除在配给体制之外。 粮食是最基本的配给物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60年左右因粮食不足,造成严重的大饥荒。朝鲜的國家配給系統同样因粮食配给不足,造成1990年代的朝鲜饥荒。 Category:经济制度 Category:社会政策.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配給制 · 查看更多 »

雅各宾专政

雅各賓專政,即恐怖統治(la Terreur,1793年9月5日-1794年7月28日)時期, 是法國大革命一段充滿暴力的時期,兩個對立的吉倫特派與雅各賓派政治派系之間煽動衝突後形成的。 當羅伯斯庇爾領導的雅各賓派取得之政權統治法蘭西時,內戰及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入侵壓力,以革命手段大規模處決“革命的敵人”救亡圖存。 死亡統計,法蘭西全國有16,594人送上斷頭台,巴黎有2,639人,另外法蘭西各地就地處決的約有25,000人。Greer, Donald.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雅各宾专政 · 查看更多 »

雅各賓俱樂部

憲法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amis de la Constitution),在1792後重新改命為雅各賓派,自由和平等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Jacobins, amis de la liberté et de l'égalité),俗稱雅各賓俱樂部或只稱呼這個團體為雅各賓派,是法國大革命發展期間在政治上最有名的和最有影響力的俱樂部。最初是由來自布列塔尼反保皇黨代表創立,俱樂部成長為一個全國性的共和運動,估計有五十萬以上的會員。雅各賓俱樂部是多元政治主張團體組合建構的,包括18世紀90年代早期的兩個突出的議會派系,激進的山嶽派和更溫和的吉倫特派。 1792年3月,吉倫特派(由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和包括托馬斯·潘恩領導)主導雅各賓俱樂部,並領導國政。因為相信革命後的法國不會被周圍的鄰國所接受,他們訴諸積極的外交政策,並啟動對奧地利的戰爭。 當雅各賓派推翻帝制,並建立了共和國時期,吉倫特派是佔主導地位的派別。 當共和國未能兌現被期待的不現實利益,他們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吉倫特派力圖遏制狂熱的革命暴力,因此被山嶽派指責成為保皇派同情者。 最終國民自衛軍不再支持吉倫特派,導致山嶽派發動政變。 1793年5月,山嶽派領導人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成功的將吉倫特派邊緣化並控制政府的運作,直到1794年七月。政府在他們掌控期間的特點是激進的立法及實施非常強烈的政治暴力。1793年六月,他們批准了規範了人類文明歷史上首次普遍性男性選舉權。1793年九月,吉倫特派21位主要領導人被送上斷頭台,開始實施雅各賓專政恐怖統治。十月,恐怖期間,在最有資格選民缺席的請況下,新憲法獲得公投通過。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山嶽派表面上是為了抑制旺代暴亂和聯邦主義的暴亂,並防止任何其他的暴亂,在全國處決了數以萬計的敵對者。 1794年7月27日,發生歷史稱之為熱月政變的事件,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被拘捕並失去了權力。第二天包括共有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内的22位領導人被處決,雅各賓俱樂部被關閉。 今天,雅各賓和雅各賓主義都被使用表達不同的意涵。在英國,術語“雅各賓”已經主要是和山嶽派相連結,尤其是當它表現出教條主義和暴力鎮壓,它被用作代表激進主義,左派革命政治。在法國,“雅各賓“現在一般指對中央強而有力集權共和政府的支持者或對政府擁有廣泛干預改造社會權力的支持者。這也有用於其他相關的意義,表明支持一個國家教育體系應大力推動和灌輸公民價值,建立強大的民族國家能夠抵抗外國各方面的干擾。.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雅各賓俱樂部 · 查看更多 »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Jacques Pierre Brissot,),他自行採用了德•窩里勒(de Warville)名字,是法國大革命過程中吉倫特派的領導成員。一些來源稱呼他的姓名為讓•皮埃爾•布里索。.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 查看更多 »

恐怖統治

恐怖統治,又稱恐怖政治,本意是指当权者利用国家机器将统治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進而达到压制异己的目的。其可以指:.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恐怖統治 · 查看更多 »

杜伊勒里宫

杜伊勒里宫(Palais des Tuileries)曾是法国的王宫,位于巴黎塞纳河右岸,於1871年被焚毁。.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杜伊勒里宫 · 查看更多 »

格拉克斯·巴貝夫

格拉克斯·貝巴夫(Gracchus Babeuf,),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者和记者。 貝巴夫出身新教徒家庭。貝巴夫原本在法院中做簿記員,適逢法國大革命,在法庭中看到許多勞工階級的人民繳不出欠款,憤而燒毀帳冊,改而從事新聞活動,開始他對社會體制之抗爭─宣揚政治和經濟的平等。 他引用盧梭的話『人膽敢擷取比自己所需還多的東西,而別人卻餓得快死,這真是可惡至極』(1758)、馬布利(Abbé Gabriel de Mably)的『我們的罪惡中,最大者莫過於財富之不均等』、狄德羅對個人利益及財產觀念的批評、還有耶穌基督的平等觀念來支持他財貨為共同持有的主張。由於其激進的思想使他被法國當局多次逮捕,最終遭到了處決。 貝巴夫的思想曾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的工人階級之間再度流行起來,流亡於巴黎的德國裁縫師組織的「正義同盟」就和貝巴夫有所關聯。 在法國追隨貝巴夫的平等主義之人包括布朗基、二月革命後在巴黎成立的聯合政府中的路易·布朗。 Category:被處決的法國人 Category:法国革命家 Category:空想社会主义者 Category:法国社会主义者.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格拉克斯·巴貝夫 · 查看更多 »

權力分立

權力分立是國家統治模式的一種,其设计將各種國家公權力分散,不使其集中在單一機關內,讓這些分立機關產生互相制衡作用。這一名詞首先由啟蒙時代英國的哲學家约翰·洛克在其《政府论》中所提出,而這樣的設計通常以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後繼提出的三權分立(trias politica)而被熟知。 三權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國家權力分別由三種不同職能的國家機關行使、互相制約和平衡的學說和制度。三大政府机构共同存在、互相制衡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当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政治制度。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重要政治原則和政治制度。与其相对立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议行合一制。.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權力分立 · 查看更多 »

法國封建制度的廢除

#重定向 八月法令.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法國封建制度的廢除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République française)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歷經以下階段.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无神论

无神论(Atheism),在廣義上,是指一種不相信神存在的觀念Most dictionaries (see the OneLook query for) first list one of the more narrow definitions.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无神论 · 查看更多 »

无罪推定原则

無罪推定原則(presumption of innocence),意指一個人在法院上應該先被假定為無罪,除非被證實及判決有罪。在許多國家的刑事訴訟中,無罪推定原則是所有被告都享有的法定權利,也是聯合國國際公約確認和保護的基本人權。在這個原則下,提起公訴的檢察官應負起舉證責任,應負責收集足夠的可靠證據,以證明被告在事實上的確有罪;而若法院要判被告有罪,則所使用的證據必須符合法律限制,而且超越合理懷疑。.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无罪推定原则 · 查看更多 »

旺代戰爭

旺代戰爭(Guerre de Vendée)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發生的保王黨反革命叛亂。也稱作旺代叛亂(Rébellion Vendéenne)。 旺代位於法國西部沿海,羅亞爾河以南。 1793年3月,反對30萬人徵兵令的農民蜂起,以法國西部旺代為中心逐漸擴大。但卻被巴黎的共和國政府視為反革命和保王黨起事,使在法國大革命戰爭期間苦戰的國民公會陷入危機。如同朱安黨人(Chouannerie)一般,由自封的天主教和皇家軍隊領導起事於盧瓦爾河北方,。 在獲得了他們的報酬後,旺代軍隊的缺陷變得更加明顯。從4月起,由於缺乏統一的戰略(或軍隊)展開防禦作戰,軍隊失去了凝聚力和其優勢。成功持續僅一段時間,五月初的及6月的,分別在Châtillon和Vihiers兩地取得勝利。在這一輪勝利之後,旺代轉向長期圍困南特,因缺乏足夠準備,功勢受到阻礙,反而給巴黎政府足夠的時間派遣更多的部隊和具經驗的將領。 共和國軍隊屠殺成千上萬的平民、共和國戰俘和同情革命者,但多數史家認為仍未達種族滅絕的程度。歷史學家François Furet評論,在旺代進行的綏靖,不僅展現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屠殺和破壞,而且還顯示出熱情是如此暴力,賦予當地大部分的地方特性......戰爭恰恰代表宗教傳統和民主革命的基礎之間,彼此存在深度衝突。 但是,1793年12月,保王黨在薩佛奈之戰敗北,有組織的抵抗就此結束。.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旺代戰爭 · 查看更多 »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政變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潘恩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生于英国诺福克郡,曾继承父业做过裁缝,后来做过教师、税务官员,后来投身欧美革命运动。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名称(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也出自潘恩,也被广泛视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37岁前在英国度过,之后移居英属北美殖民地,之后参加了美国独立运动。在此期间他撰写了铿锵有力并广为流传的小册子《常识》(1776)极大地鼓舞了北美民众的独立情绪,并在战争期间完成了系列小册子《》(1776—1783)。 后来受到法国大革命影响,潘恩撰写了《》,成为启蒙运动的指导作品之一。尽管不会讲法语,他依然于1792年被选入法国国民公会。由于吉伦特派视其为盟友,山岳党人,尤其是罗伯斯庇尔则将其视为敌人。1793年12月,潘恩被逮捕并投入监狱,1794年被释放。由于主张自然神论,在1793—1794年间他创作了《理性时代》一文,文中反对基督教教条,主张理性和自由思考;此文一出就被美国人所不齿,强大的反对之声使得潘恩变得恶名昭著。 拿破仑上台后,潘恩依然没有离去,但他却谴责拿破仑的独裁,称其为“前所未有的江湖骗子”。1802年在杰弗逊总统的邀请下,潘恩返回美国。 1809年6月8日,潘恩在纽约格林尼治村林苑路59号去世,享年72岁。由于忌惮他的宗教观点,只有6个人出席了他的葬礼。他被葬于1802年重归美国后的居住地,位于今天的新罗谢尔,也就是后来的。然而他的遗体却被一位名叫的仰慕者掘出,这位仰慕者期望将其骸骨重归英国故里荣誉下葬,但后来却不知所终。潘恩最后下葬地也因此成为了未解之谜。.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托马斯·潘恩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雅各賓俱樂部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雅各宾俱乐部雅各賓派雅各賓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