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

指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

南茜·威彻·阿斯特,阿斯特子爵夫人,CH(Nancy Witcher Astor, Viscountess Astor,),英国首位女下议院议员,沃尔道夫·阿斯特,第二代阿斯特子爵(Waldorf Astor, 2nd Viscount Astor)之妻。.

28 关系: 基督科學教會南北战争反天主教反犹太主义名譽勳位大倫敦安東尼·艾登丹维尔亚伯拉罕·林肯弗吉尼亚州催眠第一次世界大战约瑟夫·斯大林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纽约義大利攻防戰 (二戰)羅德西亞白金汉郡莉莉瑪蓮萧伯纳酒吧苏联老约瑟夫·P·肯尼迪林肯郡本傑明·迪斯雷利海外国民新芬黨慕尼黑協定

基督科學教會

基督科學教會(Christian Science),亦譯為基督教科學會、基督教科學派,1879年由瑪麗·貝克·艾迪創立,總教堂(或稱母教堂)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此教派的教義主要來自她所著的《科學與健康暨解經之鑰》。 艾迪宣稱,既然上帝是絕對的善與完美,那麼罪、疾病和死亡都與上帝無關,因此都不是真實的。這個物質世界是虛幻的,真正的真理和存在都是在精神層面上,所以所有的物質上的“錯誤”都可以靠更高層次的靈修來解決。她更進一步地說明她所領悟出來的道理正是如同《聖經》裡所記載的那樣,耶穌基督有治癒能力也是因為有同樣的領悟。基督科學教徒(或基督科學者)則根據這個教義深信,疾病可以透過信仰、祈禱和領悟更高一層對於上帝、基督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治癒。這樣的結果就是教徒有病痛時往往只靠著祈禱而不尋求醫療協助,他們的教會刊物上也常常刊登這類的透過祈禱而治癒的報導。 基督科學教會非傳統的傳教方式和內容因此引起許多爭議。一些教會人士因為不肯尋求正常的醫療協助,只靠著祈禱來治病,結果死於一些本來可以醫好的疾病。其中因此而死的小孩,他們的父母因此被提起刑事訴訟,理由是疏忽和不當致死。教會方面則辯稱,根據他們的完整紀錄,他們的“靈修治病”祈禱方式確實治癒了許多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的絕症。 在神學界,基督科學教會的教義也引起一陣騷動,特別是透過19世紀起盛行的科學角度來看(註:也就是基督科學所稱的“科學”完全稱不上科學)。一些其他基督教派人士則譏諷,基督科學教會只能算是一種《聖經》解說學派,只是一時的,根本不算是一種新的基督教派。即便如此,基督科學教會在發展初期以及在1960和1970年代的再次發展卻也因此吸引很多人的注意,也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在分類上,基督科學教會通常被歸類到基督教分支的復原教派這一旁支上,不過也引起一些爭議。.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基督科學教會 · 查看更多 »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或稱美國内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内战,發生於1861至1865年期間。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 據估計約有10%的20-45歲北方男性和30%的18-40歲南方白人男性在戰爭中死亡。.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南北战争 · 查看更多 »

反天主教

反天主教是一种针对天主教徒的歧视、敌意或偏见,也可用来指针对天主教會的宗教迫害。 在16世紀初期,天主教會在欧洲长期的权势受到了挑战和竞争,激起针对教宗和天主教神职人员权力的敌对态度。这种敌意称为反教权主义(anti-clericalism)。宗教改革又带来对其属灵权威提出异议,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此後新教徒為主的國家曾禁止天主教活動。 当代的反天主教表现为许多形式,包括对天主教少数派的迫害,政府攻击天主教信仰、歧视,和恶意攻击神职人员與信徒。加上世俗主義的興起,反天主教的行動包括批評教廷的保守取態,如反對使用保險套等避孕行為、墮胎權和同性戀權利,也有人籍天主教神職人員性侵犯兒童等醜聞批評天主教。.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反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反犹太主义

反犹太主义是一種意識型態,對於对仇恨犹太人或犹太教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反犹太主义在世界各地有犹太人生活的地方皆存在,在歐洲、亞洲及阿拉伯也有。 「反猶太主義」的原文(Antisemitism、Anti-Semitism 或 anti-semitism)直譯為反閃族主義。在字面意義上,反閃族主義是對於所有閃族的反感情緒,虽然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同属闪米特人,但是這個名詞在歐洲特指對於猶太人的仇恨情緒。這個名詞在1873年首次在德國出現,同義詞是「仇恨猶太人者」(Judenhass,Jew-hatred)。.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反犹太主义 · 查看更多 »

名譽勳位

名譽勳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是英國和英联邦的一種勋章。由英皇乔治五世於1917年6月創設,用以表彰在艺术、音乐、文学、自然科学、政治、工业和宗教方面获得重大成就的人士。 除君主以外,名譽勳位的數量限定65人,其中45名来自英国、7名来自澳大利亚、2名来自新西兰,还有11名来自其它奉英国君主为元首的国家。其它国家的人也可以获得名譽勳位,但只屬於「榮譽成員」,並不算在这65名佩戴者中。名譽勳位只有一等,並不屬於騎士勳章,所以受勳者不可冠上「爵士」頭銜,但可以在名稱後冠上「CH」字樣。 勋章呈椭圆形,内绘一颗栎树,左边是一名全身铠甲的、骑马的骑士。树上的一根树枝上挂着繪有英国皇家徽章的盾牌。勋章的边缘塗上明亮的蓝色,並有金字写着勋章的格言:IN ACTION FAITHFUL AND IN HONOUR CLEAR(行为忠诚,名声清白)。勋章正上方绘有帝國王冠。 男子将勋章繫在絲带(緋紅色,兩邊配上金色線),挂在颈上;女子則将它繫在蝴蝶結上,挂在左肩。.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名譽勳位 · 查看更多 »

大倫敦

大倫敦(Greater London),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是英格蘭下屬的一級行政區劃之一,範圍大致包含英國首都倫敦與其周圍的衛星城鎮所組成的都會區。行政上,該區域是在1965年時設置,其下包含倫敦市與32個倫敦自治市,共33個次級行政區。除了是英格蘭的一級行政區外,大倫敦也是歐洲議會選區(European Parliament constituency)之一,設有9個歐洲議會議員(MEPs)席次。除了是整個英國的行政中樞所在地外,大倫敦地區也是全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行政區。 大倫敦地區面積為1,579平方公里,在剛進入21世紀時歡慶過人口突破7百萬的里程碑,根據2014年年中統計,大倫敦地區人口為8,546,761人。大倫敦地區的北半緊鄰東英格蘭的埃塞克斯郡與赫特福特郡,南半則與東南英格蘭的白金漢郡、伯克郡、薩里郡與肯特郡為鄰。上述首都圈外圍郡份為通勤居住帶,合稱「伦敦周围各郡」(Home counties)。.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大倫敦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艾登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第一代亞芬伯爵,KG,MC,PC(Robert Anthony Eden, 1st Earl of Avon,),英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外相,後來在1950年代出任英國首相。大眾普遍認為,他要對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負上絕大部分責任。在2004年,一所研究機構(MORI)舉行了一場選舉,讓139位學者對20世紀的英國首相進行評分,結果艾登得分最低。同樣地,英國BBC電台早前亦進行了類似調查 ,結果邱吉爾得票最多,而艾登則得票最少。.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安東尼·艾登 · 查看更多 »

丹维尔

丹维尔(Dainville)是法国北部-加来海峡大区加来海峡省的一个市镇,属于阿拉斯区丹维尔县。该市镇年时的人口为人。.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丹维尔 · 查看更多 »

亚伯拉罕·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ən,),第十六任美国总统,1861年3月就任,直至1865年4月遇刺身亡。林肯领导美国经历其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和最为严重的道德、宪政和政治危机——南北战争。經由此役,他维护联邦的完整,废除奴隶制,解放所有奴隸,增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并推动经济的现代化。也因此美国学.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亚伯拉罕·林肯 · 查看更多 »

弗吉尼亚州

維吉尼亞州(),正式名称为維珍尼亞聯邦,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州,美国开国时十三州之一。 維吉尼亚州域范围位于北纬36°31'至39°37',西经75°13'至83°37'之间,其北部地区与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相邻。该州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发源地之一,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全州总人口818.6万,实现GDP总量3970亿美元。.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弗吉尼亚州 · 查看更多 »

催眠

催眠术(Mesmerism or Hypnotism)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中叶的奥地利,佛朗兹•麦斯买(Franz Anton Mesmer 1734-1815)将其理论化和系统化, 然后以他的名字定名催眠术为Mesmerism,后来英国人布雷顿(James Braid)命名为Hypnotism,此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催眠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约瑟夫·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德語:Ulrich Friedrich Wilhelm Joachim von Ribbentrop,)。纳粹德国外交部长。战后,里宾特洛甫被英军抓获。1946年10月1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纳粹战犯里宾特洛甫絞刑,15天后受刑而死。.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攻防戰 (二戰)

意大利攻防戰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軍深入意大利內陸及包圍德軍意大利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作戰時間長達1943年到1945年戰爭結束;策劃所有在地中海盟軍登陸意大利作戰,自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到意大利本土直到1945年5月德軍在德國宣佈投降,攻防戰才與第二次世界大战共同結束。 這場戰役雙方傷亡皆慘重:自1943年9月到1945年戰爭結束,在意大利戰場,盟軍士兵死亡90,000人、德軍死亡110,000人;在西歐戰場傷亡失蹤人數反而不像意大利這場戰爭的慘重。.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義大利攻防戰 (二戰) · 查看更多 »

羅德西亞

羅德西亞(Rhodesia)是南部非洲的英國殖民地——南羅德西亞在1965年11月11日後取的新名,沿用至1979年5月31日;布什戰爭結束後,新任總理埃布爾·穆佐雷瓦在1979年6月1日更改國名為,1980年4月18日再更名為津巴布韋(並獲國際普遍承認),沿用至今。國名源於創立不列顛南非公司的英格蘭政治家、商人塞西爾·羅茲。 羅德西亞是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1970年3月宣佈採用共和制,總統─克利福德·杜邦、約翰·拉索爾只是虛位元首,(唯一一位)總理伊恩·史密斯才握有實權。羅德西亞定都索爾茲伯里(今哈拉雷),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有6,930,000人口(1978年估計),佔地390,580平方公里,貨幣為鎊(1965-70)、元(1970-79)。.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羅德西亞 · 查看更多 »

白金汉郡

白金漢郡(Buckinghamshire,簡稱:Bucks),英國東南英格蘭的郡。米爾頓凱恩斯是第一大鎮(Town),海威科姆排第二,艾爾斯伯里排第三(亦是郡治)。.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白金汉郡 · 查看更多 »

莉莉瑪蓮

《莉莉瑪蓮》(Lili Marleen)是一首在二次大戰兩方陣營中廣為流傳的德語歌曲。.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莉莉瑪蓮 · 查看更多 »

萧伯纳

蕭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直譯為喬治·伯纳德·蕭,英国/爱尔兰剧作家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联合创始人。早年靠写作音乐和文学评论谋生,后来因为写作戏剧而出名。萧伯纳一生写过超过60部戏剧,擅长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揭露社会问题。1926年因為「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192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Alan Lerner曾改編其喜劇作品《賣花女》(Pygmalion)成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該音樂劇又改編為好萊塢同名賣座電影而家喻戶曉。.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萧伯纳 · 查看更多 »

酒吧

酒吧(Bar,Pub,Tavern)是指提供啤酒、葡萄酒、洋酒、鸡尾酒等酒精类饮料的消费场所。Bar多指娱乐休闲类的酒吧,提供现场的乐队或歌手、舞女表演。高级的Bar还有调酒师表演精彩的花式调酒。而Pub和tavern多指英式的以酒为主的酒吧,也就是英式酒吧。有很多类型和风格,既有最低档的“潜水吧”,也有为社会精英人士提供娱乐的优雅场所。酒吧最初源于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的美洲大陆,bar一词到16世纪才有“卖饮料的柜台”这个义项,后又经美洲进一步的变异、拓展,约20世纪80至90年代传入華人地區及華洋雜處的社會。.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酒吧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老约瑟夫·P·肯尼迪

老约瑟夫·帕特里克·“乔”·肯尼迪(Joseph Patrick "Joe" Kennedy, Sr.,1888年9月6日。波士顿 - 1969年11月18日。马萨诸塞州海厄尼斯),美国商人、政治家,美国民主党成员,曾任美国驻英国大使(1938年-194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1934年-1935年)。 约瑟夫是肯尼迪家族的第二代成员,派屈克·J·甘迺迪的長子。.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老约瑟夫·P·肯尼迪 · 查看更多 »

林肯郡

林肯郡(Lincolnshire,英文简称:Lincs),英國英格蘭東米德蘭茲(包含的2個單一管理區屬於約克郡-亨伯)的郡。以人口計算,林肯是第1大(亦是唯一一個)城市(亦是郡治),北林肯郡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東北林肯郡是第2大自治市鎮;格里姆斯比是第1大鎮(Town),斯肯索普是第2大鎮。 林肯郡是34個非都市郡之一,實際管轄7個非都市區,佔地5,921平方公里(第4),有686,300人口(第15;如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名義上包含多2個單一管理區─北林肯郡、東北林肯郡,佔地增至6,959平方公里(第2),人口增至1,004,200(第18)。.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林肯郡 · 查看更多 »

本傑明·迪斯雷利

一代比肯斯菲爾德伯爵本傑明·迪斯雷利,KG,PC,FRS(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英国保守党政治家、作家和贵族,曾两次担任首相。他在保守党的现代化过程之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因为他确立了它的政策。迪斯雷利为人铭记,不僅是因为他的声音在国际事务中极具分量,也是因为他曾经和自由党代表人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展开政治斗争、提出了一国保守主义或“托利党民主主义”。因为他的政策,世人将保守党和大英帝国的荣誉与力量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他仍然是唯一一位英国首相。 迪斯雷利生于伦敦。他的父亲和教友发生争执后脱离犹太教。迪斯雷利也在12岁时受洗为圣公宗教徒。1837年,迪斯雷利在遭遇多次失败后,成功入选下议院。1841年,保守党上台执政,但是,新任首相罗伯特·皮尔爵士没有赋予迪斯雷利任何职位。1846年,皮尔提出废除《谷物法》,取消针对入口谷物的关税,遭到部分保守党党员反对,他因此带领追随者与保守党决裂。迪斯雷利在下议院猛烈批评皮尔。皮尔派脱离保守党后,保守党在议会内只余下几个有资历的党员,因此,迪斯雷利成为了保守党的重要人物,不过,不少人仍然厌恶迪斯雷利。德比勋爵在19世纪50、60年代曾三次组成政府,在他执政期间,迪斯雷利曾经担任财政大臣和下议院领袖。他也在这段时间里,和自由党的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结为仇敌。 1868年,德比因病退休,迪斯雷利继任为首相,不过很快就因为败选下台。他此后一直充任反对党成员,直到保守党在1874年取得多数议席为止。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好友,1876年获女王册封为比肯斯菲爾德伯爵。迪斯雷利在第二个任期内,将集中力放在由于奥斯曼帝国缓慢衰落而引起的近东问题上面。迪斯雷利设法大量购入的股票。1878年,他带领英国代表团在俄国战胜奥斯曼后参与柏林会议,成功制造了有利于英国的局面。他的对俄外交胜利使他跻身欧洲出色政治家的行列。 虽然,公众欣赏迪斯雷利在柏林展现出的外交手腕,但是,往后的形势逐渐变得不利于保守党。阿富汗和南非的战事令他失去不少公众支持。他不愿在农业歉收、廉价美国谷物入侵的情况下恢复谷物法,触怒了英国农民。而格莱斯顿则发起了,最终带领自由党在中击败了保守党。迪斯雷利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一直带领保守党充任反对党。他在1826年以后都有创作小说。他在出版了最后一部已完成小说《》之后,就以76岁之龄病逝。.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本傑明·迪斯雷利 · 查看更多 »

海外国民

#重定向 侨民.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海外国民 · 查看更多 »

新芬黨

新芬黨(Sinn Féin,中文意譯為“我們”),是一個愛爾蘭(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政黨,由前愛爾蘭總統阿瑟·格里菲斯在1905年建立。 新芬黨也是愛爾蘭共和軍的官方政治組織,主張建立一個囊括整个愛爾蘭島的共和国,包括北愛爾蘭和目前的愛爾蘭共和國。.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新芬黨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協定

慕尼黑協定(英語:Munich Agreement;捷克語:Mnichovská zrada;德語:Münchner Abkommen;1938年9月29日─9月30日)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四國首腦──張伯倫(首相)、達拉第(總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召開的會議。英法為避免戰爭爆發,簽署慕尼黑協定而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出賣了未在場的捷克斯洛伐克利益,是一項綏靖政策。.

新!!: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和慕尼黑協定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阿斯特子爵夫人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