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8 关系: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卡尔·冯·马齐乌斯,古生物学,上維利,亚历山大·冯·洪堡,地质学,哈佛大学,冰川,冰川学,剑桥 (马萨诸塞州),纳沙泰尔大学,美国,瑞士,鱼类学,麻薩諸塞州,达尔文,自然历史,慕尼黑。
- 1807年出生
- 博物馆建立者
- 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校友
- 弗里堡州人
-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 沃拉斯顿奖章得主
- 瑞士博物学家
- 瑞士新教徒
- 移民美国的瑞士人
- 纳沙泰尔大学教师
- 美国冰川学家
- 美国基督教创造论者
- 美國魚類學家
- 苏黎世大学校友
- 葬于奥本山公墓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全名埃尔朗根-纽伦堡 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德文: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缩写:FAU)是德国一座历史悠久的大学,位於埃尔朗根和纽伦堡。大学始建于1742年,1972年合併了其他學院和系,成為了巴伐利亚州第二大国立综合性大学。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名字来源于大学的创始人勃兰登堡-拜罗伊特侯爵弗里德里希以及它的资助人勃兰登堡-安斯巴赫侯爵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查尔斯·亚历山大。.
卡尔·冯·马齐乌斯
卡尔·冯·马齐乌斯(全名卡尔·弗里德里希·菲利普·冯·马齐乌斯,Carl Friedrich Philipp von Martius,),是德国植物学家和探险家。 他出生于埃尔朗根,1814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出版了关于大学植物园中的植物分类论文,并致力于研究植物学,1817年,被巴伐利亚王国国王派往巴西考察,他从里约热内卢出发,到过巴西东方和南方各省,上朔到亚马逊河和几条大河的上游。 1820年回国,被任命为慕尼黑植物园的管理员,1826年被聘为慕尼黑大学的植物学教授。 他致力于研究在南美洲收集的标本,出版了几部作品:《巴西植物的新属和新种》3卷(1823年-1832年)、《巴西植物分类》(1827年),两部作品都有插图。1823年-1850年他陆续出版了3卷大部头的《棕榈自然历史》,几乎囊括了所有棕榈科的植物品种,有240幅珂罗版插图,包括植株和标本解剖图。从1840年,他开始写作《巴西植物》,对几个目都有专论,这部书一直到他去世后多年才全部出版完。 当欧洲爆发马铃薯瘟疫时,他前往考察,1842年出版了考察结果。他还出版过几篇关于巴西印第安人的作品,描述他们的语言、社会条件、疾病、医药以及他们的历史和未来展望等。 他在慕尼黑逝世并安葬,墓前装饰有两株棕榈树,墓碑铭刻着“棕榈树永远保持繁茂绿色”(In palmis semper virens resurgo)。 他曾经在南美洲收集到大量的植物标本,后来他收集的标本不断扩充,达到300 000枚,包括65 000种,来自世界各地,1870年,他的收藏被比利时政府收购,收藏到比利时国家植物园中,植物园目前完成了一项“马齐乌斯工程”,将这些标本数字化。.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古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地质学分支学科,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科学。既是生命科学中唯一具有历史科学性质的时间尺度的一个独特分支,研究生命起源、发展历史、生物宏观进化模型、节奏与作用机制等历史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又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化石,用以确定地层的顺序、时代,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
查看 路易士·阿格西和古生物学
上維利
上維利(Haut-Vully)是瑞士的城鎮,位於該國西部,由弗里堡州負責管轄,面積7.5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34米,2011年人口1,366,六成人口信奉基督教,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0人。.
查看 路易士·阿格西和上維利
亚历山大·冯·洪堡
弗里德里希·威廉·海因里希·亚历山大·冯·洪堡(德语:Friedrich Wilhelm Heinrich Alexander von Humboldt,),德国自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涉猎科目很广,特别是生物学与地质学。 他被誉为现代地理学的金字塔和现代地理学之父。还是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地质学
地质学(法语、德语:Geologie;Geology;拉丁语、西班牙语:Geologia;源于希腊语 γῆ 和 λoγία)是对地球的起源 探討壓力與時間、历史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的太空地质学(Astrogeology)。.
查看 路易士·阿格西和地质学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為一所本部坐落於-zh-hans:麻省; zh-tw:麻薩諸塞州; zh-cn:马萨诸塞州; zh-hk:麻省-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其因歷史、學術影響力、財富等因素而獲評為世上最享負盛名的學府之一。 哈佛於1636年由當地的殖民地立法機關立案成立,迄今為全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並擁有北美最古老的校董委員會。 其最初稱之為「新學院」,該機構為了感謝一名年輕的牧師約翰·哈佛所作出的捐贈,而改名為「哈佛學院」。雖然從沒有與任何宗教派別有正式的聯繫,但早期的學院還是以培養公理會及一位論派神職者為主要職責。可是自18世紀起,其課程與學生群體的宗教性質漸漸淡化,而19世紀的哈佛則進一步成為了的文化起源地。美國南北戰爭後,當時的校長查爾斯·艾略特將哈佛各個學術機構綜合成了一所研究型大學,並增添了小班授課以及入學考試,而這些模式同時也影響了國家的中高等教育政策。此校亦為美國大學協會其中一個原始成員,並在經濟大蕭條及二次大戰後進一步修改了課程及收生政策。後與拉德克利夫學院合併成為了男女校。 校方目前共有十所學院及一所高等研究院。這些單位偏佈鄰近各區:其本部位於劍橋的;醫學、公共衛生及牙醫學院位於波士頓的長木醫學區;而包括哈佛體育場在內的大學體育設施以及商學院則在。哈佛同時擁有龐大的資產,每年所收到的捐款回贈數目長期位列全球教育機構之首。 哈佛大學為全美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 學校的研究生課程較為多元化,而本科教育則主要集中在文理學範疇。校方在2007年起實行了財政援助政策,家庭年收入低於一定數目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學費豁免。 哈佛擁有全美最古老的圖書館系統,這同時也是全球最具規模的私立及大學圖書館系統,館藏量逾1600萬冊。 其為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現共有42支參與不同運動競賽的代表隊,屬全美大學體育協會甲組。除了體育,學生的課外生活還包括各個學會所舉辦的活動。哈佛校友涵蓋8名美國總統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其亦培養了62名富豪企業家及335位羅德學者,人數均為全美最多;另也有15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現在或曾經在哈佛學習或工作。.
查看 路易士·阿格西和哈佛大学
冰川
-- 冰河,或稱--(glaciarium;glacier;Gletscher),是指大量冰塊堆積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觀。是一巨大的流動固體,是在高寒地區由層層積雪堆疊而成的巨大冰川冰。在終年冰封的高山或兩極地區,多年的積雪經重力或冰河之間的壓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動的冰河稱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間的壓力作用而移動的則稱為大陸冰河或冰帽。兩極地區的冰川又名大陸冰川,覆蓋範圍較廣,是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也是地球上繼海洋以後最大的天然水庫。七大洲都有冰川。(大洋洲的冰川都在島嶼上,不在澳洲大陸上。) 由于冰川形成于长年封冻地区,所以对冰川的研究,可以帮我们找到远古时代的地质信息。由於溫室效應在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地區格外明顯,地球上的冰川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對於直接流入大海的冰川來說,這意味着巨型冰山的增多、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沿海地區可能遭受到的氾濫;對於高山上的冰川來說,這意味着山腳下河流水流量的不穩定,即在大量融雪時造成水災、其餘時間则造成旱災。 冰川前進時會切割山谷两侧的岩石,將它們帶往下游非常遠的地方。在冰河退縮時,這些巨大的石块就被留在原來冰河的河道上,包括兩旁山坡上。冰河流經的山谷會由原來的V字型橫切面变成U字型橫切面,千萬年期間其粗糙的山谷岩層表面更能給冰川移動時磨擦至平滑。.
查看 路易士·阿格西和冰川
冰川学
冰川学(glaci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一门学科。自然冰体的范围包括山岳冰川、大陆冰盖、海冰以及河冰、湖冰、地下水、季节性结冰等。早期的冰川学只研究冰川,现已扩展到研究地表一切形态的自然冰体。.
查看 路易士·阿格西和冰川学
剑桥 (马萨诸塞州)
劍橋(Cambridge),是緊鄰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市西北方的一個城市,与波士顿市区隔查尔斯河相对。这里是兩所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所在地。至2006年,世界上共有780人獲諾貝爾獎;由於這兩所名校位於此小鎮,劍橋市號稱培養了780人中的130諾貝爾獎得主。劍橋市亦集結了100多家生物科技相關公司,成為美國生技產業的聚集區域。 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美國每十年做一次統計),劍橋市有101,355名居民。.
纳沙泰尔大学
纳沙泰尔大学(Université de Neuchâtel,常缩写为UNINE),是位于瑞士法语区纳沙泰尔州的一所公立大学。建于1838年。纳沙泰尔大学年度预算约1.2亿瑞士法郎,研究经费约4000万瑞郎。.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查看 路易士·阿格西和美国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查看 路易士·阿格西和瑞士
鱼类学
魚類學(Ichthyology)屬於動物學分支之一,內容為魚類方面研究。包括了硬骨魚(Osteichthyes),軟骨魚(Chondrichthyes,譬如鯊魚、魟魚)和無顎魚(Agnatha)。以前許多種的魚類和脊椎動物被歸類在一起,這些物種已經過長時間的演化,產生生物多樣性,有些物種已被發現並加以描述,卻有更多的物種的生物特性和習性尚未被人類所了解。 與魚類學這門學問相近的科學,還有魚類分類學、海洋生物學、湖沼學和海洋學。.
查看 路易士·阿格西和鱼类学
麻薩諸塞州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又稱--、--或者--;正式名稱為--,位於美國東北部,為美國獨立時最初的13州的一州,也是新英格蘭地區六州裡人口最密集的一州。根據美国2014年人口估算顯示,該州共有人口674.5萬。波士頓為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
达尔文
达尔文可以指:.
查看 路易士·阿格西和达尔文
自然历史
科全书,或艺术与科学通用辞典》 自然历史()又译自然史、博物学,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对地球上各种生物(动物、植物、菌类、微生物)以及它们周边生存环境中各种事物的不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总结,和实验方法比起来,更倾向于观察方法,是现代科学萌芽和发展的过程中的必经途径。它包含了科学研究但并不局限于此,目前各种自然历史类的文章主要发表在科学普及杂志上,少见于学术期刊 WordNet Search, princeton.edu.
查看 路易士·阿格西和自然历史
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查看 路易士·阿格西和慕尼黑
另见
1807年出生
- 亨利·休厄尔
- 儒勒·格雷維
- 包贾尼·拉约什
- 埃兹拉·康奈尔
- 奥古斯特·罗朗
- 安娜·拉塞尔
- 巴尔布·卡塔尔久
- 希斯录
- 彼得·哈德曼·伯内特
- 彼得·威廉·科萨尔
- 戴维·赖斯·艾奇逊
- 朱塞佩·加里波第
- 朱尔·韦罗
- 朴珪壽
- 李洛能
- 玛丽·安娜·卡斯蒂斯·李
- 班傑明·瓦特豪斯·郝金斯
- 班杰明·威尔斯·牛顿
- 端华
- 納爾西斯-維爾日勒·迪亞
- 紹治帝
- 罗伯聃
- 莱桑德·卡特勒
- 葉名琛
- 阿卜杜卡里姆·納迪爾帕夏
- 阿尔弗莱德·维尔
- 鷹司輔熙
- 黎峨
博物馆建立者
- 乔治·皮博迪
- 亞薩格雷
- 佩姬·古根漢
- 保羅·蓋蒂
- 刘益谦
- 大村智
- 所罗门·罗伯特·古根海姆
- 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
- 汉斯·斯隆
- 皮埃尔-尤金·迪西默蒂埃
- 皮埃爾·貝爾傑
- 石橋正二郎
- 约翰·索恩
- 纳尔逊·洛克菲勒
- 艾弗里·布伦戴奇
- 菲比·赫斯特
- 許文龍
- 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
- 釋心道
- 阿莫德·哈默
- 韩伯禄
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校友
- 亚历山大·冯·米登多夫
- 埃米·诺特
-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
- 弗里茨·費歇爾
- 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戈德弗斯
- 格奥尔格·欧姆
- 漢斯·蓋革
- 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爾
- 爱德华·比希纳
- 约翰·克里斯蒂安·丹尼尔·冯·施雷贝尔
- 费迪南德·冯·林德曼
- 赫尔曼·哈肯
- 路德維希·蒂克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 魯道夫·基彭哈恩
弗里堡州人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 乔治·克列孟梭
- 乔治·奥里克
- 乔治·德·基里科
-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
- 保罗·德尔沃
- 保罗·杜卡斯
- 加斯东·巴舍拉
- 哈羅德·尤里
- 喬治·比德爾·艾里
- 夏尔·吕西安·波拿巴
- 奥古斯特·贝尔纳特
- 威廉·亨利·布拉格
-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 安东尼奥·卡诺瓦斯·德尔卡斯蒂略
- 安德烈-馬里·安培
- 弗朗索瓦·阿拉戈
- 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
- 彼得·伯努瓦
- 彼得·塞曼
-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 愛德華·伯恩-瓊斯
- 托比亚斯·阿赛尔
- 提奥多·杜布瓦
- 斯坦尼斯劳·坎尼扎罗
- 曼努埃尔·德·法雅
- 本杰明·布里顿
- 朱爾·博爾代
- 查尔斯·达尔文
- 温斯顿·丘吉尔
- 白南准
- 皮爾·波納爾
- 约瑟夫·戎冈
- 维克多·奥塔
- 莱昂·博纳
- 萨尔瓦多·达利
- 詹姆斯·恩索爾
- 詹姆斯·查德威克
- 让·阿布西尔
- 阿兰·阿斯佩
- 雅克·德洛爾
- 雷蒙·阿隆
- 馬克·夏卡爾
沃拉斯顿奖章得主
- 丹·麥克肯澤 (地球物理學家)
- 亚历山大·叶夫根耶维奇·费斯曼
- 克里斯汀·戈特弗里德·埃倫伯格
- 卡尔·弗里德里希·瑙曼
- 吉迪恩·曼特爾
- 哈罗德·杰弗里斯
- 威廉·傑森·摩根
- 威廉·史密斯 (地质学家)
- 威廉·布克蘭
-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 查尔斯·达尔文
- 查爾斯·萊爾
- 爱德华·修斯
- 理查德·欧文
- 约翰·图佐·威尔逊
- 罗德里克·麦奇生
- 詹姆斯·德怀特·丹纳
- 詹姆斯·洛夫洛克
- 许靖华
- 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 阿爾弗雷德·羅默
瑞士博物学家
瑞士新教徒
- 克劳斯·霍廷格
- 卡尔·施皮特勒
- 卡尔·米勒
- 卡尔·荣格
- 卡尔·雅各布·布尔克哈特
- 埃利·迪科门
- 夏尔·纪尧姆
- 奥居斯特·皮卡尔
- 尼古拉斯-西奥多·索绪尔
- 库尔特·维特里希
- 沃納·亞伯
- 海因里希·罗雷尔
-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
- 莫里茨·洛伊恩贝格尔
- 萊昂哈德·歐拉
- 讓·皮亞傑
- 达尼埃尔·博韦
- 阿爾伯托·賈科梅蒂
移民美国的瑞士人
- 卡特琳娜·格兰厄姆
- 古茨威勒
- 喬治·波利亞
- 埃德蒙·费希尔
- 埃米莉·贝奈斯·布热津斯基
- 弗洛里安·卡喬里
- 欧内斯特·布洛赫
- 汉斯·爱因斯坦
- 沃特·吉斯勒
- 西奥多·O·迪纳
- 费利克斯·布洛赫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纳沙泰尔大学教师
美国冰川学家
美国基督教创造论者
美國魚類學家
苏黎世大学校友
- 卡尔·威廉·冯·内格里
- 卡尔·施皮特勒
- 哈希姆·萨奇
- 多和田葉子
- 多麗絲·洛伊特哈德
- 威廉·伦琴
- 瓦尔特·鲁道夫·赫斯
- 約納斯·富勒爾
- 艾伯特·霍夫曼
- 華倫泰·巴格曼
- 谷口維紹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阿尔弗雷德·克莱纳
- 阿道夫·多伊歇尔
- 雷斯·约斯特
- 马克斯·胡贝尔
- 马克西米利安·谢尔
- 魯道夫·沃夫
- 麥嘉華
葬于奥本山公墓
- A·勞倫斯·羅威爾
- 亚伯拉罕·马斯洛
- 亞薩格雷
- 亨利·卡伯特·洛奇
- 以撒多·史東
-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 伯纳德·马拉默德
- 保羅·薩繆爾森
- 克劳德·香农
- 卡尔·斐迪南·科里
- 埃德温·霍尔
- 塞缪尔·德克斯特
- 威廉·莫顿
- 安妮·里維爾
- 小亞瑟·史列辛格
- 巴克敏斯特·富勒
- 布萊恩·馬斯登
- 弗蘭克·康羅伊
- 愛蓮娜·霍奇曼·波特
- 方志彤
- 本杰明·威廉斯·克劳宁希尔德
- 朱利安·施温格
- 朱莉亞·沃德·豪
- 查尔斯·艾略特
- 查爾斯·布爾芬奇
- 海伦·陶西格
- 温斯洛·霍默
- 爱德华·埃弗里特
- 理查德·奥尔尼
- 米尔德里德·德雷斯尔豪斯
- 約瑟夫·斯多利
- 约瑟夫·温洛克
- 约瑟夫·爱默生·伍斯特
- 约瑟芬·肖·洛厄尔
- 约翰·罗尔斯
- 罗伯特·克里利
- 罗伯特·培根
- 羅伯特·諾齊克
- 老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 芬妮·法默
- 蒲安臣
- 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
- 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
- 阿尔万·克拉克
- 雅各布·毕格罗
亦称为 阿加西,J.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