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7 关系: 劉繼元,大理国,天尊,天延,天元 (圓融天皇),太平 (丁部領),太平兴国,尉遲達磨,尉迟输罗,丁丑,丁璿,丁部領,丁朝,中興 (于闐),丙子,干支,年号,于阗,开宝,保寧,北宋,北汉,圓融天皇,公元,元興 (定安國),遼景宗,贞元,趙匡義,趙匡胤,辽朝,戊寅,明政 (大理),文選,日本,日本天皇,日本年號,日本年號索引。
劉繼元
漢英武帝劉繼元(),本姓何,五代時期北漢君主,世祖刘旻外孙,睿宗刘钧外甥、养子。.
大理国
大理(白语:Dablit;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是一個位於雲南及周邊地區由白蠻首领段思平建立的政權。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中国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區及印度、老撾與越南的少部分地區。 唐玄宗開元年間 (738年),西洱河地區的諸部落在唐的扶植下建國南诏。唐末時期 (902年) 鄭買嗣篡南詔建大長和。經歷了幾十年戰亂之後,大理國於五代後晉初年 (937年) 由段思平建國。大理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國號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稱妙香大國。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宋哲宗年間 (1095年),高升泰篡位,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高升泰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1253年,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即后来的元世祖)奉蒙哥大汗之命“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世袭大理总管。.
天尊
天尊(Bhagavat),一種宗教上的稱謂。原指佛,現在多為道教對高級神靈的尊稱。 初期的佛教稱佛為天尊,「天尊」一詞出自佛經,是對薄伽梵(“Bhagavat”)的翻譯,是佛陀的尊稱,意即天上世界至尊之聖 ,後來「天尊」一詞道教色彩太濃厚,佛教徒改用「世尊」一詞代替「天尊」,於是後世以世尊尊稱佛,而以天尊尊稱道教極尊之神,如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乙天尊等。.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天尊
天延
天延(973年十二月二十至976年七月十三)是日本的年號。使用這年號之日本天皇是圓融天皇。.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天延
天元 (圓融天皇)
天元(978年十一月廿九至983年四月十五)是日本的年號。使用這年號之日本天皇是圓融天皇。.
太平 (丁部領)
#重定向 太平 (丁朝).
太平兴国
太平兴国(976年-984年)是北宋君主宋太宗趙光義的一個年號,共計近8年。吳越忠懿王钱俶亦用该年号纪年(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
尉遲達磨
尉遲達磨,(梵语名Visa Dharma,),尉遲输罗之子。977年至985年间任于阗国王,年号中兴。.
尉迟输罗
尉遲输罗,又作尉迟苏拉,(梵语名Visa Sura,汉语名李从德,),尉遲烏僧波之子。966年至977年间任于阗国王,年号天尊。于970年前不久,李从德率军进占黑汗王朝都城疏勒地区的数座城池,取得大胜,战利品中除妇孺金帛外,还有大象。971年(宋太祖开宝四年),于阗国僧吉祥奉国书来宋,自言破疏勒国得舞象。.
丁丑
丁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4个。前一位是丙子,后一位是戊寅。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丁屬陰之火,地支之--屬陰之土,是火生土相生。.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丁丑
丁璿
丁璿可以指:.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丁璿
丁部領
丁先皇(;)是越南朝代丁朝的締造者,968年至979年在位。諱丁部領(),一說名為丁桓(),部領二字本為其官爵。《越南史略》中譯本,59頁,參見原文腳註。他平定了十二使君之亂,建立了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丁朝,並確定國號大瞿越,年號太平。但在979年的一次宮廷政變中被宦官杜釋所殺,丁朝隨即被前黎朝取代。.
丁朝
丁朝()是越南歷史的朝代之一,其立國期間為968年─980年。其建立者丁部領先後擊敗了割據越南北部的十二使君勢力,於968年統一全國並稱帝,建國號大瞿越。越南於10世紀以前,長期受北方鄰國中國統治。丁朝開國之後訂立制度,逐漸具有國家規模。外交上,丁朝向中國的宋朝通好,遣使朝貢,並首次被中國承認為藩屬而不是領土。 丁朝歷丁先皇(丁部領)、丁廢帝(丁璿)兩位君主。979年丁部領政變遇害後,繼任的皇帝丁璿年幼,由十道將軍黎桓獨掌朝政。宋太宗得知後,欲趁亂南下攻滅交趾。此事傳至交趾,黎桓被軍隊推戴為帝,丁朝遂被前黎朝取代。此後,黎桓率軍在白藤江之戰中擊退了宋朝的進犯。 後世歷史學者,視丁朝為越南建國的創始階段,史家黎嵩稱「我越正統之君,實自此始」《大越史記全書》卷首(黎嵩《越鑑通考總論》),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87頁。,可見它在歷史發展裡的重要地位。.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丁朝
中興 (于闐)
中興(978年-985年)是于阗国王尉遲達磨的年號,共计8年。 中興年號见于敦煌于阗语文书。孟凡人考订,尉遲達磨使用的中興年号目前仅见于中兴元年至五年(978年-982年),在位时间下限在985年之前。而蒲本立考订此年号使用时间为978年-982(?)年。哈密屯则考订为978年-982(986?)年。.
丙子
丙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3个。前一位是乙亥,后一位是丁丑。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水尅火相尅。.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丙子
干支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由两者经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環往復,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国古代用以记录年、月、日。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地区也曾跟随中国,使用干支来记录时间。用干支纪年法纪年时一个周期为六十年,称为一甲子,甲子也用于形容60岁的老年人。.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干支
年号
年号是君主時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于中国漢武帝時期,后来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近代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還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範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朝鮮半島和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年号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于阗
开宝
开宝(968年十一月-976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共计9年。开宝九年十月宋太宗即位沿用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4年12月,145,148,160 ISBN 7101025129。 吳越忠懿王钱俶亦用该年号纪年。南唐后主李煜用该年号纪年(968年十一月-975年十一月),至灭亡。.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开宝
保寧
保寧(969年二月-979年十一月)是遼景宗耶律賢的年号。辽朝使用该年号共11年。.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保寧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北宋
北汉
北漢(951年-979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時在今山西省北部、陕西省、河北省局部的政權,為十国之一。 951年,后汉被郭威所篡,改国号周,史称后周。随后,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鎮守晉陽的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继位,但国家疆域和地位已发生巨大变化,史学家将其定位为新政权或残余政权,为别于后汉和南方的南汉,史称北汉。又以所统治的山西古称河东,而被称为“东汉”(如欧阳修《新五代史》)。 统治范围包括今山西北部、陕西、河北部分地区。 为与后周抗衡,曾向辽朝请封,援后晋故事,自称侄皇帝。 北漢国兵役繁重,与后周、北宋进行多次的战争,人口锐减到只有盛唐时的八分之一。 北漢最後在979年宋太宗年間被包围,杨业归宋后,太原城内军心动摇,最终投降,宋太宗在战事中损兵折将,气愤之下将太原城平毁再引汾,晋二水灌城,给屡遭战火的北方百姓又带来严重的损失。.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北汉
圓融天皇
圓融天皇(;),日本第64代天皇,969年11月5日 - 984年9月24日在位。諱守平()。.
公元
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公历纪元或西元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紀年標準。其源自於歐洲等西方基督教信仰为主國家,以當時認定的耶穌出生為紀年的開始,原稱基督纪年。现代学者及科學家基于世俗化和宗教中立原则,加上為免世俗及非宗教的學術內容範疇涉及基督教(Christ指耶穌基督,Domini指上帝)的人士,和避免涉及宗教色彩,而改称公元(C.E.)及公元前(Before common era, B.C.E.)。.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公元
元興 (定安國)
元興(976年-?)是定安国乌元明的年号。.
遼景宗
遼景宗耶律賢(),字賢寧,遼朝第五位皇帝(969年3月13日-982年10月13日在位),在位13年,遼世宗的次子,其母為懷節皇后蕭氏。.
贞元
贞元可指:.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贞元
趙匡義
#重定向 宋太宗.
趙匡胤
#重定向 赵匡胤.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辽朝
戊寅
戊寅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5个。前一位是丁丑,后一位是己卯。論陰陽五行,天干之戊屬陽之土,地支之寅屬陽之木,是木尅土相尅。.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戊寅
明政 (大理)
明政(969年-985年)是大理国皇帝段素順的年号,共计17年。 段素順改元明政的时间,胡蔚《南诏野史》作970年。据《大理国三十七部会盟碑》所载,“明政三年岁次辛未”,推算得改元当在969年。.
文選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太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蕭統逝後諡“昭明”,故其主編的這部總集又被稱作《昭明文選》。這部總集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牋、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收录极为丰富,选材上等。 「文選學」(又稱「選學」,即《文選》之學)於唐朝與五經並駕齊驅,盛極一時。時至北宋年間,民間尚傳謠曰:「《文選》爛,秀才半。」延至元、明、清,有關《文選》的研究亦未嘗中輟。 「文選的選文標準」,在於蕭統把經、史、子與文學區別開來,大膽的把他們排除在文學的範疇外。「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則是蕭統心目中的理想文學作品,也是齊、梁時人們心目中的文學作品。所以在文選中,辭藻華麗、聲律和諧的楚辭、漢賦和六朝駢文占了相當大之分量,詩歌方面選了較多典雅優美風格之詩,如謝靈運、曹植、陸機等人的作品,而陶潛等平易通俗的詩篇則入選較少。.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文選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貞元 (圓融天皇)和日本
日本天皇
#重定向 天皇.
日本年號
#重定向 日本年號列表.
日本年號索引
#重定向 日本年號列表.
亦称为 貞元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