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普希金獎章
普希金獎章(медаль Пушкина),是俄羅斯聯邦頒授的一款獎章,以俄國知名文學家亚历山大·普希金命名。.
另见
俄罗斯国立舞台艺术学院校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艺术家
- 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
- 列夫·列先科
- 列奥尼德·柯岗
- 列维·库勒修
- 加林娜·乌兰诺娃
- 叶夫根尼·列昂诺夫
- 吉洪·赫连尼科夫
- 基里尔·康德拉辛
-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尤里·列维坦
- 尤里·捷米爾卡諾夫
- 尼古拉·奥赫洛普科夫
- 尼基塔·米亥科夫
-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弗拉基米尔·特罗申
- 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
-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 愛德華·希爾
-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希特
- 海因里希·涅高兹
- 瓦西里·瓦宁
- 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 米哈伊爾·普雷特涅夫
- 罗季翁·谢德林
-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 谢尔盖·瓦西连科
- 阿拉·普加乔娃
- 阿拉姆·哈恰圖良
- 鲍里斯·巴博奇金
- 鲍里斯·阿萨菲耶夫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
-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
- 克拉拉·鲁米扬诺娃
- 列奥尼德·柯岗
- 加林娜·乌兰诺娃
- 卓婭·布爾加科娃
- 叶夫根尼·列昂诺夫
- 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
- 吉洪·赫连尼科夫
- 基里尔·康德拉辛
-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 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
- 尤里·列维坦
- 尤里·捷米爾卡諾夫
- 尼基塔·米亥科夫
- 弗拉基米尔·特罗申
- 彼得·伊拉里昂诺维奇·舍罗霍诺夫
- 愛德華·希爾
- 瓦西里·瓦宁
- 羅曼·安德烈耶維奇·卡爾采夫
-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 阿拉·普加乔娃
- 馬克森·蕭士達高維契
- 鲍里斯·瓦西里耶维奇·史楚金
安葬于特罗耶库罗夫公墓者
- 丹尼尔·夏弗朗
-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
- 亞歷山大·連科夫
- 伊万·科瓦廖夫
- 列昂尼德·阿巴尔金
- 奥列格·舍宁
- 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
- 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
-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米哈伊洛夫
- 尼古拉·卡尔达肖夫
- 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
- 弗拉基米尔·特罗申
- 德米特里·阿诺索夫
- 成蕙琳
- 斯巴达克·别利亚耶夫
- 根纳季·亚纳耶夫
- 格奧爾基·格列奇科
- 瓦列里·库巴索夫
- 瓦西里·斯大林
- 瓦连京·瓦连尼科夫
- 維塔利·丘爾金
- 维克多·察廖夫
- 维塔利·沃罗特尼科夫
- 羅曼·卡察諾夫
- 羅曼·安德烈耶維奇·卡爾采夫
- 谢尔盖·尼科尔斯基
- 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
- 阿納托利·科爾努科夫
- 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卢基扬诺夫
- 鲍里斯·普戈
- 鲍里斯·格里戈里耶维奇·费奥多罗夫
- 鲍里斯·涅姆佐夫
普希金奖章获得者
荣誉勋章获得者 (俄罗斯联邦)
- 亚历山大·拉古林
- 列昂尼德·阿巴尔金
- 卡瑟姆若马尔特·托卡耶夫
-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
- 叶甫根尼·普鲁申科
- 吉洪·赫连尼科夫
- 塔季揚娜·米特科娃
- 尤里·卢日科夫
- 尤里·奥加涅相
- 尤里·奥西波夫
- 尤里·阿维尔巴赫
- 尼古拉·卡尔达肖夫
- 尼古拉·雷日科夫
- 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亚库宁
- 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
- 弗拉基米尔·菲利波夫
- 弗拉基米爾·波格丹諾夫
- 德米特里·亚佐夫
- 德米特里·梅津采夫
- 德米特里·穆拉托夫
- 托马斯·巴赫
- 朱格德尔德米德·古尔拉格查
- 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 瓦莲京娜·马特维延科
- 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
-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 維塔利·丘爾金
- 维克多·察廖夫
- 维塔利·沃罗特尼科夫
- 罗曼·阿布拉莫维奇
-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 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
- 谢尔盖·拉夫罗夫
- 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 谢尔盖·绍伊古
- 谢苗·格施泰因
- 路德維希·法捷耶夫
- 阿卢·阿尔哈诺夫
- 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斯卡斯
- 阿爾伯特·傑姆琴科
- 鮑里斯·格羅莫夫
- 鲍里斯·帕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