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

指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列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得主是德国科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例如,1901年,冯·贝林得到的奖金为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8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而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分享了总数为一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略多于100万欧元,或140万美元)。该奖于每年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颁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研究领域分布相当广。截至2000年,有13名获奖者来自神经生物学领域,而有13名则在中间代谢研究中做出贡献。1939年的获奖者,德国人格哈德·多馬克,被其政府禁止领奖。虽然后来他得到了奖牌和获奖证书,却没有得到奖金。截至2014年,共有12位女性获得该奖项,人數僅次於16名的和平獎和13名的文學獎,是女性得主第三多的諾貝爾獎項,她们是格蒂·科里(1947年)、罗莎琳·萨斯曼·耶洛(1977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1983年)、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1986年)、格特魯德·B·埃利恩(1988年)、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1995年)、琳达·巴克(2004年)、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2008年)、伊麗莎白·布萊克本(2009年)、卡羅爾·格雷德(2009年)、邁-布里特·莫澤(2014年)和屠呦呦(2015年)。截至2015年,共有210人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奖有9年因故停发(1915-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1942年)。.

340 关系: 基因埃德加·阿德里安,第一代阿德里安男爵埃德蒙·费希尔埃德温·克雷布斯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埃里克·坎德尔原生動物厄爾·威爾伯·薩瑟蘭厄溫·內爾卡尔·冯·弗里希卡尔·兰德施泰纳卡尔·斐迪南·科里卡米洛·高尔基单克隆抗体古特·布洛伯爾史坦利·布魯希納各國諾貝爾獎得主人數吕克·蒙塔尼耶塞韦罗·奥乔亚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夏尔·尼科勒夏尔·罗贝尔·里歇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大隅良典大衛·休伯爾大英百科全书大村智奥利弗·史密斯奥托·勒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奧古斯特·克羅奧托·邁爾霍夫威廉·埃因托芬威廉·塞西尔·坎贝尔威廉·莫菲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安德列·利沃夫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安德魯·赫胥黎安德鲁·沙利安德鲁·法厄尼古拉斯·廷贝亨尼尔斯·吕贝里·芬森尼尔斯·杰尼屠呦呦山中伸彌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巴茹·贝纳塞拉夫巴里·马歇尔中腦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丹尼爾·那森斯主動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布鲁斯·博伊特勒三羧酸循环一氧化氮乳酸幽門螺桿菌乌尔夫·冯·奥伊勒乔舒亚·莱德伯格乔治·韦尔斯·比德尔乔治·沃尔德乔治·斯内尔乔治斯·克勒亚历山大·弗莱明亚历克西·卡雷尔亨利·哈利特·戴尔亨利克·達姆康拉德·布洛赫康拉德·洛伦兹人類乳突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代谢延胡索酸伊万·巴甫洛夫伯纳德·卡茨伯特·薩克曼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弗雷德里克·班廷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弗朗西斯·克里克彼得·杜赫提彼得·梅达沃彼得·曼斯菲尔德循环系统後天免疫保罗·劳特伯保罗·埃尔利希保罗·纳斯保羅·赫爾曼·穆勒心电图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國籍利兰·哈特韦尔利根川進喬治·埃米爾·帕拉德喬治·邁諾特喬治·惠普爾呼吸呼吸作用傳染病傑拉爾德·埃德爾曼哈爾·葛賓·科拉納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唐纳尔·托马斯免疫系统免疫耐受兰迪·谢克曼先天免疫系統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克里斯汀·德·迪夫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克雷格·梅洛前庭系统前列腺素前列腺癌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囊泡器官器官移植琳达·巴克理察·羅伯茨理查德·阿克塞尔磷酸化神經元神经神经科学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突变端粒端粒酶糖原細胞器細胞週期約翰尼斯·菲比格約翰·麥克勞德約翰·范恩約瑟夫·厄爾蘭格約瑟夫·里歐納德·戈爾茨坦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约翰·奥基夫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约翰·E·苏尔斯顿约翰·格登约瑟夫·默里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K结核病细菌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生物学细胞膜细胞色素罗宾·沃伦罗伯特·科赫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罗纳德·罗斯罗纳托·杜尔贝科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罗杰·斯佩里罗歇·吉耶曼美元羅夫·辛克納吉羅伯·佛契哥特羅伯特·巴拉尼羅伯特·W·霍利羅德尼·羅伯特·波特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爱德华·莫泽瘫痪疟疾病毒瑞典克朗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生长因子甲状腺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白喉百浪多息癌基因DDT莫里斯·威爾金斯遺傳遗传密码药理学菲利普·夏普菲利普·肖瓦特·亨奇鏈黴素青霉素青蒿素血型血管血清裴頓·勞斯西德尼·布伦纳馬丁·羅德貝爾馬克斯·德爾布呂克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视觉系统訊息傳遞马丁·埃文斯马克斯·泰累尔马里奥·卡佩奇詹姆士·W·布拉克詹姆斯·罗斯曼詹姆斯·杜威·沃森高弗雷·豪斯费尔德體外人工受精让·多塞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費瑞·慕拉德賈克·莫諾贝尔纳多·奥赛贫血费奥多尔·吕嫩贅生物路易斯·伊格纳罗麥可·斯圖亞特·布朗黄热病鼻竇转座子转录轴突辐射达尼埃尔·博韦辅酶A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迈-布里特·莫泽迈克尔·罗斯巴什迈克尔·扬霍华德·马丁·特明霍爾登·凱弗·哈特蘭霍華德·弗洛里,弗洛里男爵胚胎幹細胞胚胎發育胡戈·特奥雷尔胰岛素胃及十二指肠潰瘍胃炎阿奇博爾德·希爾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阿尔维德·卡尔森阿弗雷德·赫希阿维菌素阿爾伯特·克勞德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阿瑟·科恩伯格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蘇恩·伯格斯特龍赫尔曼·约瑟夫·马勒赫伯特·斯潘塞·加塞赛尔曼·A·瓦克斯曼薩爾瓦多·盧瑞亞蒂姆·亨特肝臟肽类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肌肉脊髓灰質炎脱氧核糖核酸脂肪酸膽固醇自噬腦下垂體色萨·米尔斯坦艾倫·勞埃德·霍奇金艾爾佛列·古曼·吉爾曼艾瑞克·威斯喬斯蛋白質生物合成蛋白质耳蜗逆转录病毒G蛋白H·罗伯特·霍维茨RNA干扰X射线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抗体抗組織胺藥抗生素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查爾斯·布蘭頓·哈金斯染色体恩斯特·伯利斯·柴恩杰弗里·霍尔核磁共振成像核糖核酸核酸格哈德·多馬克格特魯德·B·埃利恩格蒂·科里樹狀細胞欧元殺蟲劑氧化還原酶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沃納·亞伯沃纳·福斯曼消化系统漢彌爾頓·史密斯漢斯·斯佩曼激素朊毒體本格特·薩米爾松朱尔·A·奥夫曼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朱爾·博爾代戴维·巴尔的摩昼夜节律斯坦利·科恩斯德哥尔摩方斯華·賈克柏放射免疫分析愛德華·路易斯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托马斯·哈克尔·韦勒托马斯·聚德霍夫托斯坦·威泽尔拉尔夫·斯坦曼拉格納·格拉尼特 扩展索引 (290 更多) »

基因

基因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生”。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通常由DNA序列来承载。基因也可视作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或RNA序列。弄清其序列本身的过程叫基因测序。基因的结构由增强子,启动子及蛋白编码序列组成:即基因产物可以是蛋白质(蛋白质编码基因)及RNA,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差異)表现。在一个个体当中所有的基因总和叫基因组。在一个物种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合叫基因库。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基因分为细胞核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也含有独立于细胞核的叶绿体基因组。人類約有一万九千至兩萬两千個基因。 在真核生物中,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基因。一个基因在细胞有丝分裂时有两个对列的位点,称为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父与母。依所攜帶性状的表現,又可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一般来说,同一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體都含有相同的基因(除了已经分化的免疫细胞),但并不是每个细胞中的所有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都会被表現出来。控制基因表达的因素分为传统的遗传学(增强子,启动子序列相关)因素及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脱乙酰化及RNA干扰相关)因素。職司不同功能的細胞或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活化而表現的基因也不同。在某一细胞类型当中所有被表达的基因叫转录组,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叫蛋白质组。通过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或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可得到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的信息。用电脑处理基因序列的学科叫生物信息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生物信息学项目。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的30亿个碱基对形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繪製人类基因组圖譜,並且辨識其载有的基因,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该计划起始于1990年于2000年完成。.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基因 · 查看更多 »

埃德加·阿德里安,第一代阿德里安男爵

埃德加·阿德里安,第一代阿德里安男爵,OM,PRS(Edgar Adrian, 1st Baron Adrian,),英国电生理学家,曾任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他和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由于“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共获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运用单纤维记录技术,在传入神经纤维上证明感觉刺激的强度是以冲动发放频率编码的;后又证明中枢通过运动神经纤维对肌肉传送信息,也用同样编码原则。 Category:英国科学家 Category: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Category:聯合王國男爵 Category:功績勳章成員 Category: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Category: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校友 Category:科普利獎章獲得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埃德加·阿德里安,第一代阿德里安男爵 · 查看更多 »

埃德蒙·费希尔

埃德蒙·费希尔(Edmond H. Fischer)是瑞士、美国籍生物化学家。出生于中国上海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1992/fischer-autobio.html,7歲時隨同他兩個哥哥一起到瑞士念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於日内瓦大学攻讀化學,后在同一学校获哲學博士学位。1950年赴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做研究。其关于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为一种生物调节机制的研究与埃德温·克雷布斯一起在199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1992/fischer-autobio.html。.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埃德蒙·费希尔 · 查看更多 »

埃德温·克雷布斯

埃德温·克雷布斯(Edwin Gerhard Krebs,),美国生物化学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埃德温·克雷布斯 · 查看更多 »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又译艾摩·阿道夫·比瑞格,)是一位德国医学家、细菌学家和血清学家。他因研究了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 查看更多 »

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

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 (Emil Theodor Kocher,)出生於伯恩,是一位瑞士科學家。曾在蘇黎世、柏林、倫敦與維也納接受教育或進行研究,在1865年得到博士學位。 1909年,因為對甲狀腺的治療、生理學與病理學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K K Category:瑞士新教徒 Category:伯恩大學校友.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 · 查看更多 »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Илья Ильич Мечников,),出生於烏克蘭,俄國微生物學家與免疫學家,免疫系統研究的先驅者之一。曾在1908年,因為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一種由白血球執行的免疫方式)的研究,而得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因為發現乳酸菌對人體的益處,使人們稱之為「乳酸菌之父」 。.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 · 查看更多 »

埃里克·坎德尔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ichard Kandel,),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移居美国。1956年毕业于纽约大学。197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0年,因神经系统学领域的贡献与保罗·格林加德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埃里克·坎德尔 · 查看更多 »

原生動物

原生动物是原生生物當中較接近動物的一類,简称原虫。由单细胞所组成,异养生活,能够运动。但是有些物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如眼虫,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又能运动,并像真正的动物那样进食。动物中排除原生动物,剩下的多细胞动物被称为后生动物。后生动物中有了组织分化的被称为真后生动物。 原虫很微小,一般只能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但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的一类有孔蟲門原蟲:en:Xenophyophores,直径可以达到20厘米,為最大的原生動物。经记录的原生动物约有50000种,其中大约有20000种为化石种。 按照支序分類學說的觀點,原生動物是真核生物除去多細胞動物、植物、真菌之外的部分,爲併系群,且區分動植物的標準——運動和光合作用均與生物演化分類無關。光合作用並非真核生物的原始屬性,而是分別通過一次或多次内共生來實現的,各個營光合作用的種類彼此間並無親緣關係。因此原生動物只是一個集合概念,而不應作爲生物分類的單元。原生動物现在被更准确地划分在一个单独的界:原生生物.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原生動物 · 查看更多 »

厄爾·威爾伯·薩瑟蘭

小厄尔·威尔伯·萨瑟兰(Earl Wilbur Sutherland Jr.,),美國生理學家,出生於堪薩斯州,於1971年因為關於荷爾蒙,尤其是腎上腺素作用機制的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厄爾·威爾伯·薩瑟蘭 · 查看更多 »

厄溫·內爾

厄溫·內爾(Erwin Neher,),德國生物物理學家。1991年,他奪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厄溫·內爾 · 查看更多 »

卡尔·冯·弗里希

卡尔·冯·弗里希騎士(Karl RitterRitter是相當於騎士(Knight)的頭銜 von Frisch,),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1973年與康拉德·洛倫茲、尼可拉斯·庭伯根共同獲得了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卡尔·冯·弗里希 · 查看更多 »

卡尔·兰德施泰纳

卡尔·兰德施泰纳(Karl Landsteiner,),美国籍奥地利细菌学家。1900年他发现了人类的ABO血型系统,为此他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7年他又与亚历山大·所罗门·维纳(Alexander Solomon Wiener)一起发现了Rh血型系统。.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卡尔·兰德施泰纳 · 查看更多 »

卡尔·斐迪南·科里

卡尔·斐迪南·科里(Carl Ferdinand Cori,),美国生物化学家。1947年他与妻子吉蒂·黛丽莎·柯里一起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卡尔·斐迪南·科里 · 查看更多 »

卡米洛·高尔基

卡米洛·高尔基(Camillo Golgi,),是一位義大利醫師與科學家,高尔基体的發現者,出生於布雷西亞。1906年因為神經系統的研究,而與西班牙的桑地牙哥·拉蒙卡哈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於1898年發現高尔基体,主要功能為處理细胞膜、溶酶体或内体與细胞生產的蛋白质,將它們分到不同的小泡,是细胞的中心傳送系统。.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卡米洛·高尔基 · 查看更多 »

单克隆抗体

單株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縮寫:mAb),简称单抗,是仅由一种类型的免疫细胞制造出来的抗体,相對于多株抗體(由多种类型的B细胞所制造出来的一种抗体)。 单克隆抗体由可以制造这种抗体的免疫细胞与癌细胞融合后的细胞产生的,这种融合细胞既具有瘤细胞不断分裂的能力,又具有免疫细胞能产生抗体的能力。融合后的杂交细胞(杂种瘤)可以产生大量相同的抗体。当其应用于医疗中时,在识别抗原中的显示的微小变化(如果有的话)有助于减小副作用。 由单克隆抗体做成的抗体药是目前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方法,是醫治癌症的所謂生物組群治療一部分。其分子設計模仿身體免疫系統自然產生的抗體,從而對癌細胞作出特有的影響。.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单克隆抗体 · 查看更多 »

古特·布洛伯爾

古特·布洛伯爾(Günter Blobel,),德裔美国生物学家。 因为发现信号肽被授予199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地址标签”信号肽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到达细胞内恰当的地点,这一机制被称为蛋白质导向。2018年2月18日,布洛伯爾因病在美国纽约去世,终年82岁。.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古特·布洛伯爾 · 查看更多 »

史坦利·布魯希納

史坦利·布魯希納(Stanley B. Prusiner,),美国神經學家和生物化学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所所长。发现朊病毒——一类主要或仅由蛋白质组成的具有感染能力可繁殖的病原体。.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史坦利·布魯希納 · 查看更多 »

各國諾貝爾獎得主人數

各國諾貝爾獎得主人數,以主權國家或地區區分計算諾貝爾獎得主總數與人均的列表,也計入諾貝爾經濟學獎。。 列表同時認可獲獎之前(通常是出生地)及獲獎當時這2種公民權。倘有雙重國籍則分別計算,1人獲獎2次以1人計算。不計算國際組織得主。斜體為「非國家」單位。 國旗以現存版本為準,已不存在的國家得主計入其繼承國,如蘇聯得主計入俄羅斯。但是中國不包括中華民國。.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人數 · 查看更多 »

吕克·蒙塔尼耶

吕克·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 ,法国病毒学家,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吕克·蒙塔尼耶是世界艾滋病研究及預防基金會(World Foundation for AIDS Research)的共同奠基人和國際病毒聯盟(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Viral Collaboration)的總監。他得到超過20項大獎,包括第三等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6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1987年盖尔德納基金會國際獎和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蒙塔尼耶的会计师父亲喜欢在家里地下室做科学实验,这使蒙塔尼耶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兴趣。由于祖父患结肠癌,他决定投身医学。其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寻找艾滋病疫苗和疗法。 2010年11月,蒙塔尼耶受聘上海交通大学全职教授,并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创建Montagnier研究所,专攻艾滋病研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吕克·蒙塔尼耶 · 查看更多 »

塞韦罗·奥乔亚

塞韦罗·奥乔亚·德阿尔沃诺斯(Severo Ochoa de Albornoz,),西班牙裔美国生物化学家,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塞韦罗·奥乔亚 · 查看更多 »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Tadeus Reichstein,),波兰出生的瑞士化学家。由于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他与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菲利普·肖瓦特·亨奇共同获得了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 查看更多 »

夏尔·尼科勒

夏尔·朱尔·亨利·尼科勒(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是一位法國細菌學家,曾經因為關於辨認出虱子為斑疹傷寒的傳染者,而獲得192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尼科勒出生於法國魯昂,他的父親是當地醫院的一位醫師,因此他很早便開始學習生物學知識。1893年,他獲得了巴斯德研究院授與的醫學博士學位。之後他回到魯昂。 1903年,尼科勒開始擔任巴斯德研究院的主任,直到1936年逝世為止。在這段期間,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除了微生物的研究之外,他也些了一些小說與哲學書籍,包括《Le Pâtissier de Bellone》、《Les deux Larrons》與《Les Contes de Marmouse》。 他在1895年結婚,擁有兩個小孩。 Category: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Category:法國生物學家 Category:魯昂人.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夏尔·尼科勒 · 查看更多 »

夏尔·罗贝尔·里歇

夏尔·罗贝尔·里歇(Charles Robert Richet,)是一位法國生理學家,是許多研究的早期建立者,例如神經化學、消化作用、恆溫動物的體溫调控,以及呼吸作用。他在1887年成為法蘭西學院的生理學教授,並且在1898年成為法國醫學學會(Académie de Médecine)的成員。 1913年,里歇因為對於過敏反應的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些研究闡明了一些疾病的成因與作用,例如過敏性鼻炎、哮喘與其他過敏症狀。1914年,他成為了法國科學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的成員。 R R.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夏尔·罗贝尔·里歇 · 查看更多 »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法语: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是一位法國醫師。1880年在阿爾吉利亞君士坦丁的軍醫院工作時,拉韋朗發現瘧疾是由一種原生動物(瘧原蟲)造成,這是第一次發現原生動物具有造成疾病的能力。1901年,他描述了造成非洲昏睡病的。他對原生動物的研究與發現,使他獲得了190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逝世以後,後人將拉韋朗安葬於巴黎的蒙帕拿斯公墓(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 查看更多 »

大隅良典

大隅良典(,),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学家。現任東京工業大学前沿研究機構特聘教授、第6位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等職。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大隅教授曾獲得京都獎、蓋爾德納國際獎及威利獎。2016年他因「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成為21世紀第2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單人得主,中央社,2016年10月3日,中央社,2016年10月3日,中央社,2016年10月3日。.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大隅良典 · 查看更多 »

大衛·休伯爾

大衛·休伯爾(David Hunter Hubel,),加拿大-美籍神經科學家,生前任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與合作者托斯坦·威泽尔(Torsten N. Wiesel)由於對視覺系統中视觉信息处理的研究的贡献,而與另一團隊的科學家羅傑·斯佩里(Roger W. Sperry)共同獲得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78年,休伯尔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大衛·休伯爾 · 查看更多 »

大英百科全书

《大英百科全書》(又称《不列顛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由私人機構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所出版的英語百科全書,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权威的百科全书,是英語世界俗稱的ABC百科全書之一。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是由大約100名全職編輯及超過4000名專家為受過教育的成年讀者所編寫而成。它被普遍認為是最有學術性的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是現存仍然發行的最古老的英語百科全書。它在1768年至1771年間在英國爱丁堡首次面世,便馬上受到讀者歡迎,規模日漸龐大。平均13年左右出一个新版。1801年的第三版已經達到21冊。它日盛的地位使招募知名的貢獻者更容易。1875年至1889年間的第9版和1911年的第11版已經被認為是學術與文學風格的標誌性百科全書。自從第11版開始,《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慢慢變得精簡以打進北美市場。1933年,《大英百科全書》是首部百科全書採納「連續性修訂」政策,即不斷再版並且定期更新條目。 Aside from providing an excellent summary of the Britannica's history and early spin-off products, this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life-cycle of a typical Britannica edition.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大英百科全书 · 查看更多 »

大村智

大村智(,),日本天然有機物化學家、美術品蒐藏家。他是五個G7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北里大學特別榮譽教授。瑞寶重光章、紫綬褒章、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大村教授是運用遺傳工程創造新化合物的第一人,因發現伊維菌素、開發阿維菌素,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生命的化學家」大村 智 2億人を病魔から守った化学者 馬場錬成著、中央公論新社刊 (2012年) ISBN 978-4-12-004326-0,亦是繼青霉素之後又一偉大醫療貢獻。 2015年,大村智與威廉·C·坎贝尔、屠呦呦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繼小柴昌俊之後第2位「雙博士」頭銜的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大村智 · 查看更多 »

奥利弗·史密斯

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英国出生的美国遗传学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因发明基因剔除技术与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一起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Category:英國遺傳學家 S Category: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Category: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S Category: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得主 Category:沃爾夫醫學獎得主 Category:多倫多大學教師 Category: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教師 Category: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校友 Category:英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在美國的英國人 Category:哈利法克斯人 (西約克郡) Category: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奥利弗·史密斯 · 查看更多 »

奥托·勒维

奥托·勒维(Otto Loewi,),奥地利-德国-美国药理学家。生於法蘭克福,畢業於慕尼黑大學與斯特拉斯堡大學,後前往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從事研究。他与亨利·哈利特·戴尔在倫敦大學學院相遇,一起因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而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為躲避納粹在1940年十移民至美國而後歸化美國公民,並在紐約大學擔任教職,1961年病逝於紐約市。 L L L Category: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Category:德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奧地利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猶太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猶太科學家 Category:馬爾堡大學教師 Category:維也納大學教師 Category:斯特拉斯堡大學校友 Category:慕尼黑大學校友 Category:德國裔美國人 Category:美國猶太人 Category:奧地利猶太人 Category:德國猶太人 Category:紐約市人 Category:黑森人.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奥托·勒维 · 查看更多 »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国生理学家和医生。1931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方式」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英Uhlan(骑兵团)担任一名官员,并由于勇敢而被授予铁十字勋章(一级)。瓦尔堡被认为是20世纪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之一。.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 查看更多 »

奧古斯特·克羅

沙克·奧古斯特·史丁伯格·克羅(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是一位擁有羅姆人吉普賽血統的丹麥人,在1916年到1945年間,是哥本哈根大學動物生理學系的教授。他是生理學領域中許多研究的奠基者之一。 1920年,克羅因為發現了骨骼肌裡面的微血管調控機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奧古斯特·克羅 · 查看更多 »

奧托·邁爾霍夫

奧托·弗利茲·迈尔霍夫(Otto Fritz Meyerhof,)是一位德國醫師與生物化學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奧托·邁爾霍夫 · 查看更多 »

威廉·埃因托芬

威廉·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是一位荷蘭醫師與生理學家。 埃因托芬出生於當時屬於荷蘭的爪哇島三寶瓏,他的父親是一位醫生,在他小時後便過世。父親過世之後,埃因托芬的母親在1870年帶他與其他小孩回到荷蘭。 1885年埃因托芬獲得烏特勒支大學的醫學學位,並且在1886年成為萊頓大學的教授。他在1903年發明了最早的心電圖與量測裝置,並因此在1924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27年,埃因托芬逝世於荷蘭萊頓(Leiden)。 現在的心電圖測量儀器已經不使用埃因托芬所發明的裝置,但是人們仍然繼續使用他所發明的心電圖解讀與分析方式。.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威廉·埃因托芬 · 查看更多 »

威廉·塞西尔·坎贝尔

威廉·塞西尔·坎贝尔(William Cecil Campbell,),美国籍爱尔兰裔生物化学家、生物学家、寄生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为德鲁大学荣誉退休研究员。2015年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的新疗法”与日本的大村智和中国的屠呦呦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威廉·塞西尔·坎贝尔 · 查看更多 »

威廉·莫菲

威廉·莫菲(William Parry Murphy,)是一位美國醫學家,出生於威斯康辛州。由於關於貧血治療的研究,而在1934年與喬治·邁諾特(George Richards Minot)及喬治·惠普爾(George Hoyt Whipple)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Murphy, William.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威廉·莫菲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António Egas Moniz,),全名Antó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葡萄牙精神病学家和神经外科医生。.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 · 查看更多 »

安德列·利沃夫

安德烈·米歇·利沃夫(André Michel Lwoff,),法國微生物學家,出生於阿列省。 利沃夫在19歲時就加入了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1932年完成PhD學位。1965年由於發現了某些病毒在感染細菌時的基因調控機制,而與方斯華·賈克柏及賈克·莫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安德列·利沃夫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André Frédéric Cournand,),法国医生和生理学家。 他与沃纳·福斯曼和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因发明心脏导管术以及循环系统的病理学研究而获得195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考南德出生在巴黎,1930年移居美国,1941年加入美国国籍。他曾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师和外科医生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 · 查看更多 »

安德魯·赫胥黎

安德魯·赫胥黎爵士,OM,FRS(Sir Andrew Fielding Huxley,)出生於英國倫敦,是一位生理學家與生物物理學家,與艾倫·勞埃德·霍奇金共同研究神經的動作電位,兩人因此與研究突觸的約翰·卡魯·埃克爾斯共同獲得196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赫胥黎在1955年獲選成為皇家學會會員,並在1974年獲得騎士勳銜。此外,他也是赫胥黎家族的成員之一,父親是小說家里歐納德·赫胥黎(Leonard Huxley),祖父是19世紀的著名生物學家湯瑪斯·亨利·赫胥黎。 赫胥黎在2012年5月30日於劍橋郡艾登布魯克斯醫院逝世,終年94歲。.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安德魯·赫胥黎 · 查看更多 »

安德鲁·沙利

安杰伊·维克托·沙利(Andrzej Wiktor Schally,),以安德鲁·V·沙利(Andrew V. Schally)知名,出生于波兰维尔纽斯,具有波兰、匈牙利、法国和瑞典血统。他是一位内分泌学家,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安德鲁·沙利在苏格兰和英格兰接受教育。1952年,他前往加拿大,在麦吉尔大学学习,并于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他来到美国,主要在杜兰大学开展研究。在他离开加拿大的时候已经是加拿大公民,沙利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他与位于休斯顿的贝勒医学院也有一些工作上的联系。 他在大脑控制身体化学方面开创了新的领域,并在激素的控制方式和生长方面很有成果。由于发现大脑分泌的多肽类激素,他与罗歇·吉耶曼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还是位于波兰首都克拉科夫的亚捷隆大学的名誉博士。.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安德鲁·沙利 · 查看更多 »

安德鲁·法厄

安德鲁·扎卡里·法厄(Andrew Zachary Fire,)生於加利福尼亚,美国医学家,斯坦福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2006年因与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克雷格·梅洛在真核生物中发现RNA干扰现象,證明了雙鏈RNA能高效特異性地阻斷相應基因的表達——法厄將此稱為RNAi(RNA interference),而共同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安德鲁·法厄於1983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的雪梨·布伦纳教授的研究组做博士后。1986年转入美国卡耐基研究所开始关于RNA干扰的研究工作。1986年起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教席。 2003年,法厄在美国斯坦福医学院担任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安德鲁·法厄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斯·廷贝亨

尼古拉斯·“尼科”·廷贝亨(Nikolaas "Niko" Tinbergen,)是一位荷蘭動物行為學家與鳥類學家。1973年他與卡爾·馮·弗利、康拉德·洛倫茲因為在動物個體和群體行為的構成和激發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尼古拉斯·廷贝亨 · 查看更多 »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麥語:Niels Ryberg Finsen,)是一位來自法羅群島的醫師與科學家。他曾在190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是丹麥的第一座諾貝爾獎。獲獎原因是:「認同他在治療疾病方面的貢獻,尤其是以光線放射治療 (lupus vulgaris),開啟了新的醫學方法。」 Category: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Category:丹麥醫學家 F F Category:法羅群島人物.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尼尔斯·吕贝里·芬森 · 查看更多 »

尼尔斯·杰尼

尼爾斯·卡伊·傑尼,FRS(Niels Kaj Jerne,),英國倫敦出生的丹麥免疫學家。由於發現了單株抗體的生產方式,以及相關的免疫學貢獻,而與喬治斯·克勒及色薩·米爾斯坦共同獲得1984年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傑尼的父母在1910年移居英國倫敦,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傑尼一家人又遷往荷蘭鹿特丹。在萊頓大學修習兩年的物理學後,傑尼前往哥本哈根並開始研讀醫學。1947年於哥本哈根大學畢業,並於1951年獲得博士學位。 傑尼在1943年至1956年間,曾於丹麥國家血清研究院擔任研究員,他在這段期間構想出抗體形成的理論。1956年後傑尼進入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工作,1962年移居美國,擔任匹茲堡大學的微生物學教授。到了1966年,他再度回到歐洲,於德國法蘭克福任教。從1969年直到1980年退休為止,傑尼一直在瑞士巴塞爾的巴塞爾免疫學研究院工作。他曾結過三次婚,育有三名兒子。.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尼尔斯·杰尼 · 查看更多 »

屠呦呦

屠呦呦(),浙江宁波人,祖籍江蘇無錫,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这些抗疟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亚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状况,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该年度的临床医学界最高奖项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成为首位问鼎该奖的中国人。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疟药方面的卓越贡献,与威廉·C·坎贝尔、大村智共同被诺奖委员会授予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三人发展出針對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疗法”,屠呦呦独享其中一半獎金。她是歷史上第三位因瘧疾研究獲獎的人、首位華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首位亞洲及華人女性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也是首位接受本土高等教育且在中国大陆进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第十一位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双得主。2017年1月9日,中国国务院将2016年度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赵忠贤院士与屠呦呦研究员两位科学家。屠呦呦由此成为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性获奖者和非两院院士获奖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屠呦呦 · 查看更多 »

山中伸彌

山中伸彌(,),日本幹細胞科學家,現任京都大学教授、UCSF附屬高等研究員、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榮譽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宗座科學院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文化勳章表彰。文化功勞者。時代百大人物。 山中教授曾獲日本最初的。他也與魯道夫·耶尼施同獲2011年沃爾夫醫學獎、與林納斯·托瓦茲同獲2012年千禧年科技獎,同年他因「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與约翰·格登爵士同獲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3年再獲300萬美元獎金的生命科學突破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山中伸彌 · 查看更多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美國著名女性細胞遺傳學家。1983年獲得诺贝尔生理學或醫學奖,是首位單獨獲得該獎項的女科學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 查看更多 »

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

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犹太人,美国涉猎广泛的科学家、B肝病毒發現者,此外还对库鲁病有过深入研究。他与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因對傳染病的起源及傳播的研究共同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于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制,從而促進了乙型肝炎疫苗的研製,推动了人类对乙型肝炎控制,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截至2006年12月,全球164个国家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大大降低了乙肝病毒感染率。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从而成为拯救肝癌病人最多的专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 · 查看更多 »

巴茹·贝纳塞拉夫

巴茹·贝纳塞拉夫(Baruj Benacerraf,)是一位委内瑞拉裔美国医学家,他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免疫学和移植医学。1980年他与乔治·斯内尔和让·多塞一起因“发现了控制免疫反应的、遗传的细胞表面结构”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巴茹·贝纳塞拉夫 · 查看更多 »

巴里·马歇尔

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生于澳洲西部城市卡尔古利(Kalgoorlie)。西澳大學临床微生物学教授。他的主要成就是证明了幽门螺旋杆菌是造成大多数胃溃疡和胃炎的原因,而以前的学说认为胃溃疡主要是由于压力,刺激性食物和胃酸过多所引起的。.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巴里·马歇尔 · 查看更多 »

中腦

中腦(Midbrain)長約1.5公分,其腹面由橋腦延伸至間腦的乳頭體,在兩側明顯的突起稱基腳(basis pedunculi),是由錐體運動系統及皮質橋腦徑的纖維所組成。位於基腳之間的深陷處稱為腳間窩(interpeduncular fossa),在腳間窩的底剖,有很多小血管穿入中腦。因於腳間窩的底部,又稱為後穿孔質。動眼神經起始於腳間窩的兩側。中腦的側面主要是大腦腳。大腦腳包括一些內部構造如黑質(substantia nigra)和背盖(tegmental)。中腦的背面有四個圓形的隆起:上丘(superior colliculi)和下丘(inferior colliculi)又稱為四疊體(corpora quadrigemina)。下丘是聽覺的轉運站。上丘與眼球的隨意運動及視覺或其它刺激引起的眼球與頭部運動有關。.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中腦 · 查看更多 »

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

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Daniel Carleton Gajdusek,),美国科学家,具有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血统。由于在苦鲁病上的贡献,他与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一起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8年12月12日,蓋杜謝克於訪問挪威特羅姆瑟當地學院時死亡。.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 · 查看更多 »

丹尼爾·那森斯

丹尼爾·那森斯(Daniel Nathans,)是一位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出生於美國德拉瓦州威爾明頓,其父母為俄羅斯猶太移民。 那森斯於1954年獲得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由於1970年代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現限制酶並發展一些分子生物學研究,而與漢彌爾頓·史密斯(Hamilton Smith)及沃納·亞伯(Werner Arber)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納森斯曾於1995至1996年期間,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大學校長。.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丹尼爾·那森斯 · 查看更多 »

主動脈

主动脉(αορτή)是一大血管,体循环动脉系统的起始主干,它发自左心室。 主动脉是身体最大的动脉,直径有2.5-3.5 cm。形如拐杖,弓形开端,向下直到骨盆区。.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主動脈 · 查看更多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又称主要组织相容性複合基因,是存在于大部分脊椎动物基因组中的一个基因家族,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其中人類的MHC醣蛋白,又稱為人類白血球抗原(英語:human leukocyte antigen,簡稱HLA)。其中有兩類,第一類MHC處理細胞內部被分解後的蛋白質(例如病毒的)、第二類MHC則要經過胞吞並利用溶酶體處理(外部來源),MHC這些再跟這些小片胜肽結合,並呈現在細胞表面上供T細胞所辨識。調控的DNA位於6號染色體上(6p21.31),包括一系列緊密連鎖的基因座,它們與人類的免疫系統功能密切相關。其中部分基因編碼細胞表面抗原,成為每個人的細胞不可混淆的「特徵」,是免疫系統區分本身和異體物質的基礎。 HLA复合体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21.31区(6p21.31),由360万个碱基对组成,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染色体中基因密度最高,也是多态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故有「人類體內的化學指紋」之稱。.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 查看更多 »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意大利神经生物学家及醫生。与同事史丹利·科恩获得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 查看更多 »

布鲁斯·博伊特勒

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Alan Beutler,),美国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因发现如何激活先天免疫而与鲁斯兰·麦哲托夫和朱尔·A·奥夫曼分享2011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同年(2011年),博伊特勒連同朱爾斯·霍夫曼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半獎項,以表揚他們「關於先天免疫機制激活的發現」,另一半獎項由瑞夫·史坦曼獲得。 他目前是位于达拉斯的德克薩斯大學系統西南医学中心宿主防御(Host Defense)遗传研究的主任;他同时担任位于加州拉霍亚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教授和遗传部门的主任。他的父亲欧内斯特·博伊特勒是名血液学家和遗传医学家,也是该研究所的教授和部门主任。.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布鲁斯·博伊特勒 · 查看更多 »

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亦作檸檬酸循環(citric cycle),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階段。該循環以循環中一個重要中間體檸檬酸命名,又因爲檸檬酸是一種,該反應又稱爲三羧酸循環。該循環亦因由德國生物化學家克雷布斯(Krebs)發現而稱爲克雷布斯循環(Krebs cycle),克雷布斯亦因此項貢獻獲195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丙酮酸在經過丙酮酸脫氫酶系氧化,生成乙酰輔酶A(acetyl-CoA)後,與四碳二元羧酸草酰乙酸化合,生成檸檬酸,進入檸檬酸循環。隨後,經過一系列反應,兩個碳原子轉化爲二氧化碳(CO2)分子,檸檬酸中蘊藏的化學能轉化至還原的輔酶中。檸檬酸循環的終產物仍然是草酰乙酸,這使得該循環能源源不斷地氧化輸入循環的乙酰輔酶A。 一般情況下,檸檬酸循環產生的還原輔酶會連同糖酵解過程產生的還原輔酶一同,在氧化磷酸化過程中氧化,生成大量的ATP。一分子的乙酰輔酶A在被檸檬酸循環代謝後,可產生兩分子的CO2分子、三分子NADH、一分子FADH2,以及一分子GTP。 檸檬酸循環可以代謝糖類、脂質,以及大部分氨基酸,因爲這三類物質都能轉換爲乙酰輔酶A或檸檬酸循環的中間體,從而進入檸檬酸循環之中。另外,檸檬酸循環的許多中間體可供生物體利用。當中間產物不足時,可通過添補反應對中間產物進行補充。生物體最重要的填補反應是在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以一分子丙酮酸和一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爲原料,合成一分子草酰乙酸的反應。 檸檬酸循環發生於線粒體基質中,但也會部分地在線粒體內膜或嵴膜上發生。.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三羧酸循环 · 查看更多 »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是氮的化合物,化学式NO,分子量30,氮的化合价为+2,是一種無色、無味、難溶於水的有毒氣體。由於一氧化氮帶有自由基,這使它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具有顺磁性。当它与氧反应后,可形成具有腐蚀性的气体——二氧化氮(NO2)。一氧化氮在标准状况下为无色气体,液态、固态呈蓝色。.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一氧化氮 · 查看更多 »

乳酸

乳酸(IUPAC學名:2-羥基丙酸)是一种化合物,它在多种生物化学过程中起作用。它是一种羧酸,分子式是C3H6O3。它是一个含有羟基的羧酸,因此是一个α-羟酸(AHA)。在水溶液中它的羧基释放出一个质子,而产生乳酸根离子CH3CHOHCOO−。 乳酸有手性,有两个旋光异构体。一个被称为L-(+)-乳酸或(S)-乳酸,另一个被称为D-(-)-乳酸或(R)-乳酸。L-(+)-是在生物学上重要的异构体。.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乳酸 · 查看更多 »

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或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菌、 胃幽門螺旋桿菌(學名:Helicobacter pylori,)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它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超過80%的帶原者並不會表露病徵。 幽門螺桿菌最初被命名為幽門彎--菌(Campylobacter pyloridis),後為修正拉丁語語法錯誤而變為C.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幽門螺桿菌 · 查看更多 »

乌尔夫·冯·奥伊勒

乌尔夫·斯万特·冯·奥伊勒(Ulf Svante von Euler,),瑞典生理学家和药理学家。他因为神经递质方面的工作,与伯纳德·卡茨、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一起获得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乌尔夫·冯·奥伊勒 · 查看更多 »

乔舒亚·莱德伯格

乔舒亚·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学、人工智能和太空探索。因发现细菌遗传物质及基因重组现象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奖项的另一半授予了乔治·韦尔斯·比德尔和爱德华·劳里·塔特姆。.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乔舒亚·莱德伯格 · 查看更多 »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George Wells Beadle,),美国遗传学家。他与爱德华·劳里·塔特姆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奖的另一半授予了乔舒亚·莱德伯格。 比德爾和塔特姆的關鍵實驗將粉色麵包黴菌暴露於X射線下,使突變發生。一系列的實驗顯示了這些突變造成了特定有關代謝途徑的酵素改變。這些實驗讓他們提出了基因和酵素反應的直接關聯,稱為One gene-one enzyme hypothesis(假說)。.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乔治·韦尔斯·比德尔 · 查看更多 »

乔治·沃尔德

乔治·沃尔德(George Wald,),美国科學家,以其研究視網膜色素的作品聞名,1967年與霍尔登·凯弗·哈特兰(Haldan Keffer Hartline)和拉格纳·格拉尼特(Ragnar Granit)共同獲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乔治·沃尔德 · 查看更多 »

乔治·斯内尔

乔治·斯内尔(George D. Snell,),美国遗传学家,免疫遗传学奠基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拉德福德。 他的主要成就是发现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间移植组织或器官存活状况,并最早提出了H-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其发现了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H-2系统。.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乔治·斯内尔 · 查看更多 »

乔治斯·克勒

乔治斯·克勒(Georges Jean Franz Köhler,),生於慕尼黑,德国生物学家,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86年起在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1995年因肺炎逝世,得年48歲。.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乔治斯·克勒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弗莱明

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FRS(Sir Alexander Fleming,),苏格兰生物学家、药学家、植物学家。1923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发现-zh-hans:青霉素; zh-hant:盤尼西林;-(又名--),这一发现开创了抗生素领域,使他闻名于世。1945年,他与弗洛里和錢恩因为对青霉素的研究活动获诺贝尔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亚历山大·弗莱明 · 查看更多 »

亚历克西·卡雷尔

亚历克西·卡雷尔(Alexis Carrel,)是一位法國外科醫生、生物學家與優生學家。曾經在1912年因為對於血管以及器官移植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外他也曾是法國群眾黨(Parti Populaire Français)成員。此政黨是維琪法國時期的親納粹政黨。.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亚历克西·卡雷尔 · 查看更多 »

亨利·哈利特·戴尔

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OM,GBE,FRS(Sir Henry Hallett Dale,),英国神经科学家。他研究乙酰胆碱,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与奥托·勒维一起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category: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category:英國科学家 category:GBE勳銜 category:下級勳位爵士 Category:功績勳章成員 Category: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Category: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校友 Category:科普利獎章獲得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亨利·哈利特·戴尔 · 查看更多 »

亨利克·達姆

亨利克·達姆(Henrik Dam,全名Carl Peter Henrik Dam,,生卒於哥本哈根)是一位丹麥生物化學家與生理學家。由於發現維生素K與此分子在人類生理上的角色,使他獲得了194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亨利克·達姆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布洛赫

康拉德·布洛赫(Konrad Emil Bloch,),德国生物化学家,1936年加入美国国籍,196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康拉德·布洛赫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洛伦兹

康拉德·柴卡里阿斯·洛伦兹,FRS(Konrad Zacharias Lorenz,)是一位著名奧地利動物學家、鳥類學家、動物心理學家,也是经典比较行为研究的代表人物,受他的老師奧斯卡·海因洛斯的影響,建立了現代動物行為學。1973年他和卡尔·冯·弗利、尼可拉斯·庭伯根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洛倫茲研究以灰雁和穴鳥(jackdaws)為主的動物本能行為,並重新發現了離巢鳥類的銘印作用,該現象最早在19世紀由道格拉斯·斯普拉丁(Douglas Spalding)所描述。 在1949年以前,他的研究领域一直被称为“动物心理学”,即后来的本能理论。在德语地区,他被视为该理论的创始人。.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康拉德·洛伦兹 · 查看更多 »

人類乳突病毒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DNA病毒,属于乳头瘤病毒科乳头瘤病毒属。該類病毒感染人體的表皮與黏膜組織,目前約有170种類型的HPV被判別出來,有些时候HPV入侵人體後會引起疣甚至癌症,但大多数时候則沒有任何临床症狀。 大概有30到40類型的HPV會透過性行為傳染到生殖器及周邊皮膚,而其中又有些會引起性器疣。若反覆感染某些高危險性,且又沒有疣等症狀的HPV類型,可能發展成為癌前病變,甚至是侵襲性癌症。經研究99.7%的子宮頸癌,都是因感染HPV所造成。 在近年,台灣研究指出人類乳突病毒是導致肺腺癌的原因之一。其團隊研究發現,HPV16型病毒所釋放的致癌蛋白E6會使人體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抑癌基因P53”失去功能。透過RNA干扰技術,移除E6病毒蛋白後,抑癌基因P53又能重新啟動,發揮其抑制癌細胞的功能。.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人類乳突病毒 · 查看更多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缩写为HIV)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屬反轉錄病毒的一種。普遍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導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後天性細胞免疫功能出現缺陷而導致嚴重隨機感染及/或繼發腫瘤並致命的一種疾病。愛滋病毒起源於1920年代的非洲金沙萨,自1981年在美國被識別並發展為全球大流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通常也俗稱為「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作為反轉錄病毒,在感染後會整合入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療並不能將病毒根除。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6年估計全球約有3670萬名愛滋病毒感染者,流行狀況最為嚴重的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亞與東南亞,成長幅度最快的地區是東亞、東歐及中亞。 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程的一些時期,特別是早期及末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會存在於含有免疫細胞、血漿、淋巴液或組織液的某些體液中,如血液、精液、 前列腺液、陰道分泌液、乳汁或傷口分泌液;另一方面,病毒在體外環境中極不穩定。因此,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不安全的性接觸、靜脈注射、輸血、分娩、哺乳等;而通常的工作、學習、社交、或家庭接觸,比如完整皮膚間的接觸、共用坐便器、接觸汗液等,不會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與唾液或淚液的通常接觸(如社交吻禮或短暫接吻)也未有導致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報告;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說已感染病毒的母親,可將病毒透過先嚼過的食物(唾液內含血液)傳給孩子。.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 查看更多 »

代谢

代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总称。这些反应使得生物体能够生长和繁殖、保持它们的结构以及对环境作出反应。代谢通常被分为两类:分解代谢可以对大的分子进行分解以获得能量(如细胞呼吸);合成代谢则可以利用能量来合成细胞中的各个组分,如蛋白质和核酸等。代谢是生物体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一旦物质和能量交换停止,生物体的生命就會結束。 代谢中的化学反应可以归纳为代謝途徑,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将一种化学物质转化为另一种化学物质。酶对于代谢反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酶可以通过一個熱力學上易於發生的反應來驅動另一個難以進行的反應,使之變得可行;例如,利用ATP的水解所产生的能量来驱动其他化学反应。一个生物体的代谢机制决定了哪些物质对于此生物体是有营养的,而哪些是有毒的。例如,一些原核生物利用硫化氢作为营养物质,但这种气体对于动物来说却是致命的。代谢速度,或者说代谢率,也影响了一个生物体对于食物的需求量。 代谢有一個特点:無論是任何大小的物种,基本代谢途径也是相似的。例如,羧酸,作为柠檬酸循环(又称为“三羧酸循环”)中的最为人们所知的中间产物,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无论是微小的单细胞的细菌还是巨大的多细胞生物如大象。代谢中所存在的这样的相似性很可能是由于相关代谢途径的高效率以及这些途径在进化史早期就出现而形成的结果。.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代谢 · 查看更多 »

延胡索酸

延胡索酸(Fumaric Acid),又名富馬酸、紫堇酸或地衣酸,即反丁烯二酸(IUPAC名為(E)-丁烯二酸),是一種無色、易燃的晶體,由丁烯衍生出的羧酸。它的化學式是C4H4O4。燃燒延胡索酸會釋出帶有刺激性的順丁烯二酐煙燻。它是檸檬酸循環的參與物質之一,具有水果氣味,並在延胡索屬、牛肝菌屬、地衣及冰島海苔中可以發現。 延胡索酸用于製造聚酯樹脂及多元醇,以及作為染料的媒染劑或是調味料。它是一種普遍的食物添加劑及膳食補充劑,且有時在飲料或發酵粉中作為酒石酸的代用物。.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延胡索酸 · 查看更多 »

伊万·巴甫洛夫

#重定向 巴甫洛夫.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伊万·巴甫洛夫 · 查看更多 »

伯纳德·卡茨

伯纳德·卡茨爵士,FRS(Sir Bernard Katz,,德国出生的生物物理学家,后加入英国国籍,他以研究神经生物化学而著名。他与乌尔夫·冯·奥伊勒、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一起获得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伯纳德·卡茨 · 查看更多 »

伯特·薩克曼

伯特·薩克曼(Bert Sakmann,),德國細胞生理學家。1991年,他與厄溫·內爾一同奪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伯特·薩克曼 · 查看更多 »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OM,AK,KBE(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通常称作麦克法伦或麦克·伯内特,是澳大利亚病毒学家,主要以免疫学方面的工作知名。他因为预言获得性免疫耐受性而获得诺贝尔奖,而其最知名的贡献则是无性选择学说。.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 查看更多 »

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

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Fritz Albert Lipmann,),生於德国的猶太裔美國籍生物化学家,由于发现辅酶A及其作为中间体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而获得195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班廷

弗雷德里克·格蘭特·班廷爵士,KBE,MC,FRS,FRSC(Si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是加拿大一位杰出的醫學家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弗雷德里克·班廷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弗雷德里克·哥蘭·霍普金斯爵士,OM,FRS(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英國生物化學家,在1929年與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因為發現了多種維生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此外他也在在1901年發現了色胺酸(主要胺基酸之一)。.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英语: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是一名美国儿科专家和病毒学家。 1954年,他与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托马斯·哈克尔·韦勒一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在分离与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上的重大成就。他曾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和哈佛大学。.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語: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生於巴黎,是一位法国病毒学家,巴黎巴斯德研究所逆转录病毒感染调控研究小组主任。她主要从事反转录病毒研究领域的研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发现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她和同事吕克·蒙塔尼耶籍此一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享一半奖金。.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立克,OM,FRS(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二人也因此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獲獎原因是「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中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克里克在2004年因大腸癌病逝於美國加州。他的同事克里斯多福·科赫,曾感叹道:“他临死前还在修改一篇论文;他至死仍是一名科学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弗朗西斯·克里克 · 查看更多 »

彼得·杜赫提

彼得·杜赫提(Peter C. Doherty,),澳洲國立大學(ANU)外科兽医和医学科研人员,1995年获得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1996年获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97年成为澳大利亚年度风云人物。 Category:澳大利亞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澳大利亚科学家 Category:澳大利亚化学家 Category: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師 Category:兽医学家 Category: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Category: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得主 D D Category: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彼得·杜赫提 · 查看更多 »

彼得·梅达沃

彼得·布赖恩·梅达沃爵士,OM,CBE,FRS(Sir Peter Brian Medawar,),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英国科学家,主要研究免疫学。他与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一起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彼得·梅达沃 · 查看更多 »

彼得·曼斯菲尔德

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FRS(英语:Sir Peter Mansfield,),英国物理学家,皇家学会院士,诺汀罕大学教授。由于在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他与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伯一起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彼得·曼斯菲尔德 · 查看更多 »

循环系统

人类循环系统正视简图,红色为动脉,蓝色为静脉。 生物體內的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也稱為心血管系統或血管系統,是一組讓血液循環,在細胞間傳送養分(如胺基酸及電解質)、氧氣、二氧化碳、荷爾蒙及血球的生物系統,循环系统也可以抵抗疾病,並且維持体温和使体内pH值稳定(动态平衡)。有關血液流動的研究稱為,有關血液流動特性的研究稱為。 廣義的循环系统包括循環血液的心血管系統及循環淋巴的淋巴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是二個獨立的系統,淋巴的長度較血管要長很多。血液中包括血漿、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由心臟及血管循環全身,傳送氧氣、養份到各細胞,也從各細胞回收代謝廢物。淋巴本質上是過剩的血漿,由组织液中經毛細血管過濾,之後回到淋巴系統。心血管系統由血液、心臟及血管組成。淋巴系統由淋巴、淋巴結及淋巴管組成,從组织液中過濾血漿,即為淋巴。 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动物其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統)為闭鎖式循环系统,血液只在心臟及血管(包括動脈、靜脈及微血管)形成的網路中流動。有些無脊椎動物有开放式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統)。而淋巴系統屬於开放式循环系统,有輔助路徑讓多餘的組織液回到血液中。更原始的動物門沒有循环系统。.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循环系统 · 查看更多 »

後天免疫

#重定向 后天免疫系统.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後天免疫 · 查看更多 »

保罗·劳特伯

保罗·克里斯琴·劳特伯(Paul Christian Lauterbur,),美国化学家,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畢業。由于在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他与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一起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保罗·劳特伯 · 查看更多 »

保罗·埃尔利希

保罗·埃尔利希(旧译欧立希,Paul Ehrlich,),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較為著名的研究包括血液學、免疫學與化學治療。埃利赫預測了自體免疫的存在,並稱之為「恐怖的自體毒性」(horror autotoxicus)。.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保罗·埃尔利希 · 查看更多 »

保罗·纳斯

保羅·麥克西姆·納斯爵士,(Paul Maxime Nurse,),通稱保羅·納斯(Paul Nurse),英国細胞生物學家、皇家學會前會長和任現行政總裁及主席。由於發現調節細胞週期的關鍵蛋白質,他和利蘭·哈特韋爾與蒂姆·亨特一同獲頒200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保罗·纳斯 · 查看更多 »

保羅·赫爾曼·穆勒

保羅·赫爾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1899年1月12日出生於瑞士索洛圖恩州奧尔坦,1965年12月12日逝世於巴塞尔)是一位瑞士化學家。1939年秋,他發現了DDT的殺蟲功效,因此在1948年得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這是首次由非生理學家奪此殊榮。 穆勒的父亲是瑞士联邦铁路的一名管理商业事务的职工。他小的时候他们住在阿爾高州兰兹堡,后来他们迁往巴塞尔。穆勒在这里上小学和中学。由于他的成绩很糟糕,因此他一开始未能上大学,而是当了两年化学试验员,在这段时间裡他在龙沙公司工作过。1918年至1919年他再次进入中学并通过了上大学的考试。从1919年开始他在巴塞尔大学读书,主要专业是化学,副专业是物理和植物学。192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的标题为《as.m-二甲苯代胺及其单和双甲基衍生物的化学和电子化学氧化》。 从1925年5月25日开始穆勒开始在巴塞尔的嘉基公司任研究化学家。一开始他的研究内容是植物和人造染料,后来他转向人造鞣剂。1935年嘉基才开始研究纺织品保护剂和农药。穆勒研制出了一中不含汞的种子放霉剂。1939年秋天他认识到DDT的杀虫功效。 1948年穆勒因“发现了DDT作为接触毒剂针对节肢动物的强烈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到他1961年退休为止穆勒始终在嘉基公司工作,从1946年开始他是该公司的副总裁。 穆勒於1927年结婚,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Category:瑞士化学家 Category: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Category:1899年出生 Category:1965年逝世 Category:巴塞爾大學校友.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保羅·赫爾曼·穆勒 · 查看更多 »

心电图

心电描记术(Electrocardiography、ECG 或者 EKG)是一种经胸腔的以时间为单位记录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并通过皮肤上的电极捕捉并记录下来的诊疗技术。这是一种无创性的记录方式。Electrocardiography的词源来自于三个希腊单词:“electro”,因为和电生理活动有关,“cardio”,希腊语“心脏”,还有“graph”,一个希腊语的词根,意思为:“描记”。 ECG的工作原理简单的来说是这样的:在每次心跳心肌细胞去极化的时候会在皮肤表面引起很小的电学改变,这个小变化被心电图记录装置捕捉并放大即可描绘心电图。在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心肌细胞膜两侧存在由正负离子浓度差形成的电势差,去极化即是心肌细胞电势差迅速向0变化,并引起心肌细胞收缩的过程。在健康心脏的一个心动周期中,由窦房结细胞产生的去极化波有序的依次在心脏中传播,先传播到整个心房,经过“内在传导通路”传播至。如果在心脏的任意两面放置2个电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记录到两个电极间微小的电压变化,并可以在心电图纸或者监视器上显示出来。心电图可以反应整个心脏跳动的节律,以及心肌薄弱的部分。 通常在肢体上可以放置2个以上的电极,他们两两组成一对进行测量(如左臂电极(LA),右臂电极(RA),左腿电极(LL)可以这样组合:LA+RA,LA+LL,RA+LL)。每个电极对的输出信号称为一组导联。导联简单的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心脏电流的变化。心电图的种类可以以导联来区分,如3导联心电图,5导联心电图与12导联心电图,等等。12导联心电图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可以同时记录体表12组导联的电位变化,并在心电图纸上描绘出12组导联信号,常用于一次性的心电图诊断。 3导联及5导联心电图多用于需要通过监视器连续检测心电活动的情况,如手术过程中或在救护车转运病人时的监护中。根据仪器的不同,这种连续监测的结果有时可能不会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ECG是测量和诊断异常心脏节律最好的方法,其是诊断心电传导组织受损时心脏的节律异常以及由于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的心脏节律的改变。"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ECG in noncardiac conditions." Chest 2004; 125(4): 1561-76.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心电图 · 查看更多 »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病理学家、组织学家,神经学家。生於西班牙阿拉貢佩蒂利亞德阿拉貢,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对于大脑的微观结构研究是开创性的,被许多人认为是现代神经科学之父。他绘图技能出众,他的关于脑细胞的几百个插图至今用于教学。.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 查看更多 »

圣捷尔吉·阿尔伯特

#重定向 阿尔伯特·圣捷尔吉.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圣捷尔吉·阿尔伯特 · 查看更多 »

國籍

國籍是指一個人屬於一個國家國民的法律資格,也是國家實行外交保護的依據。各國將國籍做為立法的重要內容,是從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開始的。《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五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國籍。任何人的國籍不得任意剝奪,亦不得否認其改變國籍的權利。.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國籍 · 查看更多 »

利兰·哈特韦尔

利蘭·哈里森·哈特韋爾(Leland Harrison (Lee) Hartwell,),美國鳳凰城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可持續發展學院教授,西雅圖福瑞德哈金森腫瘤研究中心前總裁暨主席。由於發現調節細胞週期的關鍵蛋白質,與蒂姆·亨特和保羅·納斯一同獲頒200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藉著在酵母菌中進行的一系列研究,哈特韋爾辨明了檢查點在調控細胞週期的關鍵角色,並發現了控制週期起點G1期的細胞分裂週期(Cell-Division Cycle,CDC)基因。.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利兰·哈特韦尔 · 查看更多 »

利根川進

利根川進(,),日本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理化學研究所(理研)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負責人、理研-MIT神經迴路遺傳學研究中心負責人。文化勳章表彰。 1987年,利根川教授因為「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成為首位亞洲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單人獲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利根川進 · 查看更多 »

喬治·埃米爾·帕拉德

喬治·埃米爾·帕拉德(George Emil Palade,),出生於羅馬尼亞雅西的美國細胞生物學家。由於對細胞胞器功能與構造的研究,而與阿爾伯特·克勞德(Albert Claude)及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喬治·埃米爾·帕拉德 · 查看更多 »

喬治·邁諾特

喬治·邁諾特(George Richards Minot,)是一位美國醫學家,出生於麻塞諸塞州的波士頓。由於關於貧血的研究而與喬治·惠普爾(George Hoyt Whipple)及威廉·莫菲(William Parry Murphy)共同獲得193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喬治·邁諾特 · 查看更多 »

喬治·惠普爾

喬治·惠普爾(George Hoyt Whipple,)是一位美國醫學家。毕业于安多佛菲利普斯学院。由於發現了治療貧血的「肝臟療法」,而與喬治·邁諾特(George Richards Minot)及威廉·莫菲(William Parry Murphy)共同獲得193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喬治·惠普爾 · 查看更多 »

呼吸

呼吸(breathing),生物的一種生理現象,為一種生物細胞的生化作用(稱作「呼吸作用」)所呈現出來的外在生理現象,動物及植物皆有。一般人的認知,則是指高等生物,尤其是人類利用肺部吸入與呼出空氣的過程。不過也有一些動物用其他器官進行氣體交換,例如魚類的鳃以及节肢动物的氣門。 呼吸是維持生物體生存需要的生理學呼吸中的一部份。氧氣動物需要空氣供給細胞新陳代謝和製造能量的來源,能量通常是透過動物所攝取中的食物澱粉所製成的葡萄糖。而把葡萄糖轉化為能量的方法有兩種,一為有氧呼吸(大部分的動物、昆蟲、細菌)和無氧呼吸(少部分的細菌)。有氧呼吸是把氧氣分子轉化為二氧化碳,從中獲取所需的能量。 而呼吸的另一個重要的部份為循環系統把二氧化碳排放掉再把新的氧氣由血液送到需要的細胞。氣體交換是在肺的肺泡中由氣體粒子被動擴散所達成的,所以不需要使用能量。當氣體溶於血液中時,左心臟把血液打到全身體各個細胞。由於肺泡呼吸的表面需要易於空氣的穿越,所以表面並不是完全乾燥的,由所產生的液體,讓表面濕介而增加空氣的穿透力,所以呼吸會導致水分的流失,尤其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時候。 人類的許多輔助功能也和呼吸有關,例如說話、表達情緒(笑、打哈欠)、自主 维护活动(咳嗽和打喷嚏等),而不能由皮膚排汗的動物也需要透過喘气進行體溫調節。.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呼吸 · 查看更多 »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又称為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是生物体细胞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並转化能量的化學过程,也稱為釋放作用。无论是否自养,细胞内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呼吸作用。真核細胞中,粒線體是與呼吸作用最有關聯的胞器,呼吸作用的幾個關鍵性步驟都在其中進行。 呼吸作用是一種酶促氧化反应。雖名為氧化反應,不論有否氧气参与,都可称作呼吸作用(這是因為在化學上,有電子轉移的反應過程,皆可稱為氧化)。有氧气参与時的呼吸作用,稱之為有氧呼吸;没氧气参与的反應,則称为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的目的,是透過釋放食物裡之能量,以製造三磷酸腺苷,即細胞最主要的直接能量供應者。呼吸作用的氢與氧的燃燒,但兩者間最大分別是:呼吸作用透過一連串的反應步驟,一般的一次性釋放。在呼吸作用中,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質的基本组成单位──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透過數個步驟,将能量转移到还原性氢(化合价为0的氢)中。最後經過一連串的電子傳遞鏈,氢被氧化生成水;原本貯存在其中的能量,則转移到ATP分子上,供生命活动使用。.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呼吸作用 · 查看更多 »

傳染病

傳染病是一種可以從一個人或其他物種,經過各種途徑傳染給另一個人或物種的感染病。通常這種疾病可藉由直接接觸已感染之個體、感染者之體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體,亦可透過飲水、食物、空氣或其他載體(vector)而散佈。 Washington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此外,感染症也不可和感染混淆,兩者並非同義詞,因為感染未必會引發疾病症狀或宿主不適。"Infectious disease." McGraw-Hil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傳染病 · 查看更多 »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是一位美國生物學家。由於關於免疫系統的研究,而獲得了197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大隅良典曾受其指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 查看更多 »

哈爾·葛賓·科拉納

哈爾·葛賓·科拉納(Har Gobind Khorana,),生於英属印度,印度裔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他在1968年,因為解出了遺傳密碼,而與羅伯特·威廉·霍利以及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年还获得了拉斯克基础医学奖。科拉納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lfred P. Sloan名誉退休教授 。 科拉納1922年生于英属印度的赖布尔(现为巴基斯坦的格比尔瓦拉),1948年获得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60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任酶研究所共同所长,并在此期间发现RNA编码蛋白质合成机制。 2011年11月9日在美国麻省康科特市逝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哈爾·葛賓·科拉納 · 查看更多 »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德國醫學科學家與榮譽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病毒學,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其於1970年代研判人類乳突病毒很可能會是子宮頸癌的成因,經深入且細密、鍥而不捨的研究,終證實兩者間的直接關連性,讓病毒會是癌症成因,成為醫科學中新的學術理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 查看更多 »

唐纳尔·托马斯

爱德华·唐纳尔·托马斯(Edward Donnall Thomas,),美国医生,曾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大学教授。他曾任西雅图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临床研究部主任。1990年,与约瑟夫·默里一起由于在“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唐纳尔·托马斯 · 查看更多 »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体内一系列的生物学结构和所组成的疾病防御系统。免疫系统可以检测小到病毒大到寄生虫等各类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并且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将这些物质与生物体自身的健康细胞和组织区分开来。 病原体可以快速地进化和调整,来躲避免疫系统的侦测和攻击。为了能够在与病原体的对抗中获胜,生物体进化出了多种识别和消灭病原体的机制。就连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也发展出了可以对抗噬菌体感染的酶系统。一些真核生物,例如植物和昆虫,从它们古老的祖先那里继承了简单的免疫系统。这些免疫机制包括抗微生物多肽(防御素)、吞噬作用和补体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有颌类脊椎动物则发展出更为复杂多样的防御机制。 典型的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由多种蛋白质、细胞、器官和组织所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精细的动态网络。作为复杂的免疫应答的一部分,人类的免疫系统可以通过不断地适应来更有效地识别特定的病原体。这种适应过程被定义为“适应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针对特定的病原体的初次入侵,免疫系统中的記憶T細胞能够产生“免疫记忆”;当该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这种记忆就可以使免疫系统迅速作出强化的免疫应答(即“适应性”)。而适应性免疫正是疫苗注射能够产生免疫力的生物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紊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免疫系统的活力降低就会发生免疫缺陷,进而导致经常性和致命的感染。免疫缺陷可以是遗传性疾病,如重症聯合免疫缺陷;也可以由药物治疗或病菌感染引发,如艾滋病就是由于艾滋病毒感染而引发的适应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另一方面,免疫系统異常会将正常的组织作为入侵者而进行攻击,从而引起自体免疫疾病。常见的自体免疫疾病包括慢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型糖尿病和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免疫系统 · 查看更多 »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或immunological tolerance)是指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免疫耐受包括天然免疫耐受与诱导免疫耐受。天然免疫耐受或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诱导免疫耐受(induced tolerance)则是对外界抗原的免疫耐受,可以通过诱导方法产生。诱导免疫耐受可分为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与获得耐受(acquired tolerance)三种形式。 免疫耐受中的遗传缺陷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I型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APS-1)、IPEX综合征等。.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免疫耐受 · 查看更多 »

兰迪·谢克曼

兰迪·韦恩·谢克曼(Randy Wayne Schekman,),美國细胞生物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主编。2011年,他被宣布为《eLife》的编辑,《eLife》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以及惠康基金会于2012年发布的新的高调的开放获取期刊。199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2年与詹姆斯·罗思曼因对细胞膜传输的研究获拉斯克基础医学奖。2013年谢克曼与詹姆斯·罗思曼(James Rothman)和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Südhof)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于他们在细胞膜囊泡运输方面开创性的工作。.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兰迪·谢克曼 · 查看更多 »

先天免疫系統

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又稱為「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非專一性防禦」,包括一系列的细胞及相关机制,可以以非特异性的方式抵御外来感染。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会非特异地识别并作用于病原体。与後天免疫系統不同,先天免疫系统不会提供持久的保护性免疫,而是作为一种迅速的抗感染作用存在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之中。.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先天免疫系統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荷兰医生、病理学家。艾克曼研究並顯示出腳氣病是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這導致他發現維生素。他與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一起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汀·德·迪夫

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René de Duve,)),出生於英國的細胞學家與生物化學家,是比利時移民的後裔。1920年,他與家人一起回到比利時。 他主要的研究領與在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他偶然地發現了真核生物的兩種細胞器,包括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與溶酶体(lysosome)。1974年,由於對細胞構造的研究,而與阿爾伯特·克勞德(Albert Claude)及喬治·帕拉德(George Palade)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近年的研究則主要在於生命的起源,例如內共生學說。.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克里斯汀·德·迪夫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

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德國發育遺傳學家,出生於馬格德堡。1991年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1995年与艾瑞克·威斯喬斯和愛德華·路易斯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们对胚胎发育的遗传控制的研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 · 查看更多 »

克雷格·梅洛

克雷格·卡梅隆·梅洛(Craig Cameron Mello,),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2006年因与斯坦福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安德鲁·法厄发现RNA干扰现象而共同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2年获得美国布朗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加入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任分子医学教授。.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克雷格·梅洛 · 查看更多 »

前庭系统

前庭系统,作用于人自身的平衡感和空间感,对于人的运动和平衡能力起关键性的作用。它和听觉系统的一部分耳蜗一起构成了内耳迷路,位于内耳的前庭(图1)。由于人的运动由旋转和平移两种方式组成,前庭系统也由两个部分组成:半规管系统,感知旋转动作;以及耳石,感知直线加速。前庭系统发送神经信号给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系统,保证我们在移动时也能拥有清晰的视觉;也发送信号给肌肉相关的神经结构,使我们保持直立。.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前庭系统 · 查看更多 »

前列腺素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简称:PG)是一类具有五元脂肪环、带有两个侧链(上侧链7个碳原子、下侧链8个碳原子)的20个碳的酸。是一类激素。.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前列腺素 · 查看更多 »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英文:Prostate cancer)是出自前列腺的惡性腫瘤。大多數前列腺癌生長速度較為緩慢,但仍有些生長相對快速。癌細胞可轉移到骨頭和淋巴結等部位。前列腺癌早期可能沒有症狀,晚期可導致排尿困難、尿血、背痛、等症狀。前列腺肥大也會導致類似的症狀。晚期症狀還包括因紅細胞數量低導致的疲倦。 前列腺癌的風險因子包含高齡、家族病史、種族等 -->。約99%的病例中患者年齡超過50歲 -->。父、母、手足等親屬患有本病時,發病風險較常人高出2至3倍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統計顯示美國非裔前列腺癌發病率最高,歐裔其次,亞裔族群前列腺癌發病率最低 -->。其他風險因子包含飲食中包含大量乳肉制品(紅肉、加工肉品、乳製品)或缺乏某些蔬菜。前列腺癌可由活體組織切片確診。醫學影像技術可檢測癌細胞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效果尚不明確。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檢測可增加癌症檢測率,但不會降低死亡率。由於大多數確診的前列腺癌沒有症狀,(USPSTF)為防止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而不建議使用PSA檢測。USPSTF認為檢測的益處並不超過可能存在的弊端。可能降低較低級的前列腺癌風險,但並不影響高風險前列腺癌,因此不建議用於預防前列腺癌。帶有礦物質或維生素的補充劑對前列腺癌風險沒有作用。 大多數前列腺癌病例可安全通過或追查 -->。其他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這幾種療法可以合併運用,當癌細胞僅存在於前列腺內部時本病有治癒可能。對於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骼的患者,可使用鎮痛藥、以及靶向治療 -->。前列腺癌的治療效果取決於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以及癌症的侵略性與癌細胞的擴散情況 -->。大多數前列腺癌患者並不會最終因前列腺癌而去世。在美國,前列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99%。在全世界,前列腺癌是第二常見的癌症,也是男性與癌症相關的第五大死因。在2012年,約有110萬男性患前列腺癌,又有30.7萬人因前列腺癌去世。前列腺癌在84個國家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且更常發於已開發國家,但開發中國家的患病率正在上升。因PSA檢測的推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前列腺癌的發現率顯著提升。研究顯示並非死於前列腺癌的60歲以上男性,約30%至70%已有前列腺癌變。.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前列腺癌 · 查看更多 »

前脑叶白质切除术

#重定向 脑白质切除术.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前脑叶白质切除术 · 查看更多 »

囊泡

囊泡(vesicle)在細胞生物學中指一類指體積相對較小的細胞內囊狀構造,這些囊泡外圍由至少一層的脂質雙層分子膜構成,用來存放、消化或傳送物質,如細胞產物或廢物。.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囊泡 · 查看更多 »

器官

器官是动物体或植物体的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并与其他分担共同功能的器官,一起组成各个系统(动物体)或整个个体(植物体)。.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器官 · 查看更多 »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Organtransplantation,organ transplantation)是将一个个体的某一器官整体或部分地转移到另一个体(或本体的另一位置,如自体皮肤移植)的过程。其目的是用来自供体的完好、健全的器官替代损坏的或功能丧失的器官。提供器官的一方为器官移植的供体,可以是在世的人,也可以是刚刚去世的人。接受器官的一方为器官移植的受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器官移植 · 查看更多 »

琳达·巴克

琳达·布朗·巴克(Linda Brown Buck,),美国生物学家,她由于在嗅覺受器方面的卓越研究与理查德·阿克塞尔一起获得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巴克生于西雅图,1975年获得華盛頓大學心理学和微生物学学士学位,1980年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她在哥伦比亚大学阿克塞尔手下作为博士後工作。1991年巴克成为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助理教授,扩展了她的神经系统知识。她是福瑞德哈金森肿瘤研究中心基础科学部的成员,華盛頓大學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的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2004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年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她还是邵逸夫獎生命科学与医学推选委员会的成员。.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琳达·巴克 · 查看更多 »

理察·羅伯茨

察·羅伯茨爵士(Sir Richard John Roberts,),出生在德比,是一名英格蘭生物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1993年,他奪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理察·羅伯茨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阿克塞尔

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美国医学科学家。他由于在嗅觉方面的卓越研究与琳达·巴克一起获得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阿克赛尔1967年毕业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1971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理查德·阿克塞尔 · 查看更多 »

磷酸化

磷酸化(英語:Phosphorylation)或稱磷酸化作用,是指在蛋白質或其他類型分子上,加入一個磷酸(PO32-)基團,也可定義成「將一個磷酸基團導入一個有機分子」。此作用在生物化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蛋白質磷酸化可發生在許多種類的氨基酸(蛋白質的主要單位)上,其中以絲氨酸為多,接著是蘇氨酸。而酪氨酸則相對較少磷酸化的發生,不過由於經過磷酸化之後的酪氨酸較容易利用抗體來純化,因此酪氨酸的磷酸化作用位置也較廣為了解。 除了蛋白質以外,部分核苷酸,如三磷酸腺苷(ATP)或三磷酸鳥苷(GTP)的形成,也是經由二磷酸腺苷和二磷酸鳥苷的磷酸化而來,此過程稱為氧化磷酸化。另外在許多醣類的生化反應中(如糖解作用),也有一些步驟存在氧化磷酸化作用。.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磷酸化 · 查看更多 »

神經元

经元(neuron),又名神经原或神经细胞(英語:nerve cell),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之一。神经元能感知环境的变化,再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的神经元,并指令集体做出反应。神經元佔了神經系統約10%,其他大部分由膠狀細胞所構成。基本構造由樹突、軸突、髓鞘、細胞核組成。傳遞形成電流,在其尾端為受體,藉由化學物質(化学递质)傳導(多巴胺、乙醯膽鹼),在適當的量傳遞後在兩個突觸間形成電流傳導。 人脑中,神经细胞约有860亿个。其中约有700亿个为小脑颗粒细胞(cerebellar granule cell)。.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神經元 · 查看更多 »

神经

经(Nerve)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經纖維所構成。而神經纖維本身是由多個神經元細胞構成,其神經元的構造為轴突外並被神經膠質細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如此神經能將訊息從動物身體一處傳遞到另外一處,使動物能協調指揮動作與進行各種工作。 一旦神經細胞從另外一個細胞接收信號或刺激時,沿著神經細胞的軸突傳遞動作電位(即神經衝動)。 神經元常聚集成束形成神經,內含細胞核和一長軸突, 能傳遞電子信號的細胞。軸突是神經元中的線狀部分,能傳送神經衝動,其長度可達1公尺以上,神經衝動總是沿著軸突朝一個方向傳遞。樹突與軸突相似,但長度短許多且有許多分支,神經元利用樹突接收鄰近由突觸傳來的訊號。神經藉由突觸使神經元信號能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接點,當神經衝動到達突觸,微小膨大體會釋放一種傳遞介質,激發相鄰細胞產生衝動。 脊椎動物的軸突常被其他細胞所包覆,這些像鞘的細胞含有髓磷脂幫助神經衝動傳遞。.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神经 · 查看更多 »

神经科学

經科學(neuroscience),又稱神經生物學,是專門研究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发育、演化、遗传学、生物化學、生理學、藥理學及病理學的一门科学。對行為及學習的研究都是神經科學的分支。 對人腦研究是個跨領域的範疇,當中涉及分子層面、細胞層面、神經小組、大型神經系統,如視覺神經系統、腦幹、腦皮層。 最高層次的研究就是結合認知科學成為認知神經科學,其專家被稱為認知心理學家。一些研究人員相信認知神經科學提供對思維及知覺的全面了解,甚至可以代替心理學。 神经科学致力于科学地研究神经系统。尽管神经科学学会成立于1969年,但是对于大脑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传统的神经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范围包括对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进化史,发育,遗传,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研究,近年来神经科学的研究深度有了突破性成長,开始与其他学科有了越来越多的交叉与融合,如认知和神经心理学,精神疾病學,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神经生物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犯罪學,医学科学和哲学陸續加入研究行列。 暫時最關心的課題是: .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神经科学 · 查看更多 »

神经系统

經系統是由神經元這種特化細胞的網路所構成的。其身體的不同部位間傳遞訊號。動物體藉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作用來應付環境的變化。動物的神經系統控制著肌肉的活動,协调各个组织和器官,建立和接受外来情报,并进行协调。神經系統是動物體最重要的連絡和控制系統,它能測知環境的變化,決定如何應付,並指示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使動物體內能進行快速、短暫的訊息傳達來保護自己和生存。 神經組織最早是出現在五億到六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中。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分為二部份:分別是中樞神經系統(CNS)及周围神经系统(PNS)。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及脊髓,周围神经系统主要是由神經構成,是由長神經纖維或是轴突組成,連接中樞神經系統及身體各部位。 傳送由大腦發出信號的神經稱為運動(motor)神經或是下行(efferent)神經,而將身體各部位產生信號傳送到中樞神經的神經稱為感覺(sensory)神經或是上行(afferent)神經。大部份的神經是雙向傳遞信號,稱為混合神經。 周围神经系统可分為軀體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及肠神经系统。軀體神經系統處理隨意運動,也就是依生物體意願而產生的運動,自律神經系統又可分為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是在緊急情形時驅動,而副交感神经是在器官呈休息狀態時驅動。 肠神经系统則控制消化道。自律神經系統及肠神经系统都會不隨意願的自主動作。從脑部發出的神经稱為脑神经,而從脊髓發出的神经稱為。 以細胞層面來看,神经系统是以一種稱為神經元的細胞組成。神經元有特殊的構造,可以快速且準確的傳送信號給其他細胞,傳送的是電化學信號,藉由稱為轴突的神經纖維傳輸。 在神經元發生衝動時時,會由突触釋放神經傳導物質。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形成了神經迴路及,神经网络,控制了生物體的感知及其行為。神經系統除了神經元外,還有神經膠質細胞,提供支持及新陳代謝等機能。 大部份的多細胞生物皆有神經系統,但複雜度有很大的差異。多細胞生物中只有多孔动物门、扁盘动物门及中生動物門等結構非常簡單的生物完全沒有神經系統。 放射狀對稱的生物,包括栉水母及刺胞動物門(包括海葵、水螅、珊瑚及水母),其神經系統為發散狀的。 其他大部份的多細胞生物其神經系統都包括一個腦、一條脊髓(或二條脊髓平行排列)及由腦或脊髓發散到全身的神經,只有一些蠕蟲例外。神經系統的大小隨生物體而不同,最簡單的蠕蟲其神經系統由數百個細胞組成,非洲象的神經系統則有三千億個細胞。 中樞神經系統的功用是在身體全部位之間傳送信號,而接收反饋。神經系統的机能障碍可能是因為先天基因問題造成,也可能是因為外傷或是中毒導致的傷害,或是因為感染或是年老所產生。 神經內科研究有關神經系統的疾病,並尋找預防或治療的方式。周围神经系统最常見的問題是神經傳導不良,其原因有很多種,包括,或著是多发性硬化症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脱髓鞘疾病。 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經系統的科學。.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神经系统 · 查看更多 »

神经递质

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有时简称“递质”或译作神经传递素,常用译名还包括神經傳導物質、神經傳達物質、脑内物质等,是在神经元、肌细胞或感受器间的化学突触中充当信使作用的特殊的机体内生的分子。神经递质在神经、肌肉和感觉系统的各个角落都有分布,是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一环。截止1998年,在大脑内大约有45种不同的神经递质已被确认。.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神经递质 · 查看更多 »

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英语:Ion channel)是一种成孔蛋白,它通过允许某种特定类型的离子依靠电化学梯度穿过该通道,来帮助细胞建立和控制质膜间的微弱电压压差(参见细胞电势)。这些离子通道存在于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针对离子通道的研究叫做通道学,这一研究涉及了许多许多科学技术,例如电流生理学的电压钳位(尤其是膜片钳位技术)、免疫组织化学以及逆转录。.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离子通道 · 查看更多 »

突变

突变(Mutation,即基因突变)在生物学上的含义,是指细胞中的遗传基因(通常指存在於細胞核中的去氧核糖核酸)发生的改变。它包括单个碱基改变所引起的点突变,或多个碱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原因可以是细胞分裂时遗传基因的复制发生错误、或受化学物质、基因毒性、辐射或病毒的影响。 突变通常会导致细胞运作不正常或死亡,甚至可以在较高等生物中引发癌症。但同时,突变也被视为演化的“推动力”:不理想的突变会经天择过程被淘汰,而对物种有利的突变则会被累积下去。中性突變(neutral mutation)对物种沒有影响而逐渐累积,会导致间断平衡。.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突变 · 查看更多 »

端粒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 由於DNA複製的機制,每次染色體複製後,上的染色體末端必無法被複製。因此,真核生物在染色體末端演化出端粒以作為可被重複遺棄的片段。一旦端粒消耗殆盡,細胞將會立即啟動凋亡機制。因此,端粒被推測和細胞老化有明顯的關係。人體的部分細胞,例如精原母細胞、癌症細胞等,含有端粒酶,能在DNA末端接上新的端粒片段,其端粒不會隨著分裂次數增加而縮短,因此能無限複製。.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端粒 · 查看更多 »

端粒酶

端粒酶(Telomerase)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属于反转录酶,与端粒的调控机理密切相关。人类的端粒酶亚单位基因已被複製出来,分别是端粒酶RNA(hTR)、端粒酶结合蛋白(hTP1)、端粒酶活性催化单位(hTERT)。它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板,合成出富含脱氧单磷酸鸟苷(Deoxyguanosine Monophosphate,dGMP)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但是,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相当严密的调控,只有在造血细胞、干细胞和生殖细胞,这些必须不断分裂複製的细胞之中,才可以侦测到具有活性的端粒酶。当细胞分化成熟后,必须负责身体中各种不同组织的需求,各司其职,于是,端粒酶的活性就会渐渐的消失。对细胞来说,本身是否能持续分裂複製下去并不重要,而是分化成熟的细胞将背负更重大的使命,就是让组织器官运作,使生命延续。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端粒酶的存在,就是把DNA複製机制的缺陷填补起来,即由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複製的次数增加。.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端粒酶 · 查看更多 »

糖原

糖原(,又称--、动物淀粉)是人类等动物和真菌储存糖类的主要形式;是多糖的一種,由葡萄糖失水(脫水)缩合作用而成。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作为动物和真菌的能量储存物质。 在人体中,糖原主要由肝脏和肌肉的细胞产生与储存,并且作为长期储存的次级能量(还有作为储存的主要能量是在脂肪组织积累的油脂)。肝糖原可以由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合成。由肝糖原转化的葡萄糖會給全身各处使用,包括中枢神经系统。 在肝脏细胞(肝细胞),糖原可以在饭后不久构成高达其鲜重(成年人100-120克)的8%。只有储存在肝脏的糖原可以由其他器官使用。在肌肉,糖原的浓度較低(約肌肉质量的1-2%)。人体的糖原主要储存在肝脏、肌肉和红血球。.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糖原 · 查看更多 »

細胞器

细胞器(organelle,或稱--)是细胞的一部分, 是细胞中通过生物膜与细胞中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功能上独立的亚细胞结构,与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统称为“细胞质”。 细胞器可依各自拥有膜的层数大致分为三类(广义的細胞器还包括囊泡及核小体等):.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細胞器 · 查看更多 »

細胞週期

細胞週期(cell cycle),是指能持续分裂的真核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生长,再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循环过程。細胞週期的长短反映了细胞所处状态,这是一个细胞物质积累与细胞分裂的循环过程。癌变的细胞以及特定阶段的胚胎细胞常常有异常的分裂週期。.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細胞週期 · 查看更多 »

約翰尼斯·菲比格

約翰尼斯·安德列斯·格列伯·菲比格(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是一位丹麥科學家,曾經獲得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菲比格聲稱發現了一種他稱為螺旋體癌(Spiroptera carcinoma)的生物,這種生物會在老鼠體內造成癌症。.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約翰尼斯·菲比格 · 查看更多 »

約翰·麥克勞德

約翰·詹姆士·理察·麥克勞德(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是一位蘇格蘭醫師、生理學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約翰·麥克勞德 · 查看更多 »

約翰·范恩

約翰·罗伯特·范恩爵士(Sir John Robert Vane,),英國藥理學家與生物學家,父親是來自俄國的猶太人移民。在伯明罕學習化學,並於1953年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由於關於阿斯匹靈對於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現象的研究,而獲得198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約翰·范恩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厄爾蘭格

約瑟夫·厄爾蘭格(Joseph Erlanger,)出生於舊金山,逝世於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是一位美國生理學家,由於發現了多種不同的神經纖維,而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E E E.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約瑟夫·厄爾蘭格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里歐納德·戈爾茨坦

約瑟夫·里歐納德·戈爾茨坦(Joseph Leonard Goldstein,),美國生化學家與遺傳學家,出生於南卡羅來納州金斯特里。由於關於膽固醇的研究,而獲得198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約瑟夫·里歐納德·戈爾茨坦 · 查看更多 »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AC,FRS,FRACP,FRSNZ,FAAS(Sir John Carew Eccles,),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1963年因在突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约翰·卡鲁·埃克尔斯 · 查看更多 »

约翰·奥基夫

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愛爾蘭裔美國暨英国籍神经科学家,伦敦大学学院解剖学系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教授。奥基夫在纽约长大,于纽约市立大学获学士学位,在麦吉尔大学获博士学位。他以发现海马体中的而闻名,它们可以以的方式显示。.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约翰·奥基夫 · 查看更多 »

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

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John Franklin Enders,),美国医学家和诺贝尔奖持有者。 恩德斯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曾就读于诺亚·韦伯斯特学校与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的圣保罗学校。在1918年加入美国空军前,他曾短暂地在耶鲁大学就读。 1954年,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工作的恩德斯、托马斯·哈克尔·韦勒和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多种类型组织中培育生长的能力”。 恩德斯在1985年逝世于康涅狄格州的瓦特福,得年88岁。.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 · 查看更多 »

约翰·E·苏尔斯顿

#重定向 约翰·苏尔斯顿.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约翰·E·苏尔斯顿 · 查看更多 »

约翰·格登

约翰·伯特兰·格登爵士,FRS,(,),英国发育生物学家。他主要以在细胞核移植与克隆方面的先驱性研究而知名。2009年与日本成體幹細胞專家山中伸弥获拉斯克基础医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约翰·格登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默里

约瑟夫·默里(Joseph Murray,),美国外科医生,他完成了第一例成功器官移植手术,该手术在双胞胎之间进行。 1990年,他由于在“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约瑟夫·默里 · 查看更多 »

维生素

维生素(Vitamin)是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统称,曾依音译,称作“维他命”。它们是生物体所需要的微量营养成分,而一般又无法由生物体自己生产,需要通过饮食等手段获得。 维生素不能像醣类、蛋白质及脂肪那样可以產生能量,组成细胞,但是它们对生物体的新陳代谢起調節作用。缺乏维生素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適量攝取維生素可以保持身體強壯健康;過量攝取維生素卻會導致中毒。.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维生素 · 查看更多 »

维生素C

維生素C(Vitamin C/ascorbic acid,又稱L-抗壞血酸,又譯維他命C)是高等靈長類動物與其他少數生物的必需營養素。是一種存在於食物中的維他命,可作為營養補充品。維生素C在大多数生物體内可藉由新陳代謝製造出來,但是有许多例外,比如人類,缺乏維生素C會造成壞血病。 維他命C可作營養補充劑以預防或治療壞血病,目前並無證據顯示可預防感冒。維他命C可藉由口服或注射來攝取。 維生素C的藥效基團是抗壞血酸離子。在生物體內,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因為它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氧化劑的威脅,維生素C同時也是一種輔酶。 一般而言,維他命C的耐受性很好,大劑量服用可能導致腸胃不適、頭痛、睡眠困難以及肌膚泛紅。懷孕期間攝取正常劑量通常是安全無虞的,維他命C為一種基本營養成分,有助於組織修復。含有維他命C的食物包含柑橘類水果、番茄以及馬鈴薯。當它作為食品添加劑。 維生素C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和防腐劑的酸度調節劑。多個E字首的數字(E number)收錄維生素C,不同的數字取決於它的化學結構,像是E300是抗壞血酸,E301為抗壞血酸鈉鹽,E302為抗壞血酸鈣鹽,E303為抗壞血酸鉀鹽,E304為酯類抗壞血酸棕櫚和抗壞血酸硬脂酸,E315為異抗壞血酸除蟲菊酯。 維他命C最早發現於1912年,在1928年首次被分離出來,在1933年首次被製造出來,於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上名列有案,是建立照護系統時相當重要的必備基礎藥物之一。維他命C已經是通用名藥物,也是成藥。在發展中國家的批發價約在每月0.19到0.54美元之間,有些國家將抗壞血酸加入食物,像是營養麥片。3 g mol-1,熔点是190~192℃。在1 M水溶液中的旋光性是20.5-21.5度。pK1是4.17,pK2是11.57。在5mg/ml的水溶液中,pH值是3。氧化还原电位是0.166V(pH.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维生素C · 查看更多 »

维生素K

維生素K是指具萘醌基的衍生物2-甲萘醌,是人類的維生素,具疏水性。它是一些特定蛋白質轉譯後所必需的,尤其是血液凝固中必備的蛋白質。維生素K2(甲萘醌(Menaquinone)和四烯甲萘醌(Menatetrenone))通常在動物腸中由細菌製造,因此缺乏維生素K是極為罕見的,除非腸道有嚴重損傷。除天然的维生素K1、K2外,亦有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K4。.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维生素K · 查看更多 »

结核病

结核病(Tuberculosis,又稱TB)為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结核通常造成肺部感染,也会感染身体的其他部分。大多數感染者沒有症狀,此型態感染稱為 -->。如果此時沒有適當治療,10%的潛伏感染患者會惡化為開放性結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致死率為 50% -->。結核病的典型症狀包含慢性咳嗽、咳血、發燒、,以及體重減輕。感染其他器官則可能導致其他症狀。 結核病屬於。意即病原體會藉由開放性結核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過程中所產生的飛沫散佈;而潛伏性結核病患者則不會散布疾病 -->。開放性結核常發生於愛滋病患者及抽菸者,需藉由、顯微鏡檢,及體液培養來進行診斷 --> 。潛伏性結核病患者則可利用結核菌素試驗或血液檢查來診斷。 預防肺結核可透過篩檢高風險者、早期診斷和治療,以及接種卡介苗等方法達成。高風險者包含生活環境中與開放性結核病患者密切接觸的人。治療通常搭配不同的抗生素組合做一段時間的治療。近年帶有抗生素抗藥性的結核桿菌(MDR-TB)日益增加。 世界上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患有無法傳染的潛伏性結核病。全球每年大約有1%的人口新感染該病,2014年全球有960萬名開放性結核病患者,150萬例死亡,死亡者當中有95%是來自發展中國家。自2000年起,全球新病例數已逐年下降在許多亞洲與非洲國家,大約有80%的人肺結核檢驗結果為陽性,而在美國的人口中約有5-10%的人肺結核檢驗為陽性。結核病在古代史中就有紀載。.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结核病 · 查看更多 »

细菌

細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做古細菌,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闢的類別。為了區別,本類生物也被稱做真細菌(Eubacteria)。古細菌與真細菌在生活環境、營養方式以及遺傳上有所不同。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著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分布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它們被歸類為嗜極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種類之一是海棲熱袍菌,科學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發現這種細菌的。甚至在太空梭上也能生長。然而,細菌種類是如此多,科學家研究過並命名的種類只佔其中的小部份。細菌域下所有門中,只有約一半能在實驗室培養的種類。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細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總的來說,這世界上約有5×1030 隻細菌。其生物量遠大於世界上所有動植物體內細胞數量的總和。細菌還在營養素循環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微生物造成的腐敗作用,就與氮循環相關。而在海底火山和在冷泉中,細菌則是靠硫化氫和甲烷來產生能量。2013年3月17日,研究者在深約11公里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了細菌。其他研究則指出,在美國西北邊離岸2600米的海床下580米深處,仍有許多的微生物根據這些研究人員的說法:「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們,他們的適應力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可以在任何地方存活。.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细菌 · 查看更多 »

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种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按照预定的程序集体自杀的行为。它包括细胞凋亡和自噬两类。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细胞坏死不同。.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细胞程序性死亡 · 查看更多 »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舊稱细胞学(cytology),是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機能、細胞週期,细胞分裂, 细胞凋亡, 以及各種胞器及訊息傳遞路徑的学科。研究範圍專注在生物學的微觀下與分子層次。細胞生物學研究包括極大的多樣性的單細胞生物,如細菌和原生動物,以及在多細胞生物如人類,植物,和海綿的許多專門的細胞。 细胞生物学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进行研究,并不断向探究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界相互作用等领域拓展,向探究细胞增殖、分裂、死亡等生命活动内在规律纵深。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特殊性決定了個體的特殊性,因此,對細胞的深入研究是揭開生命奧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關鍵。細胞生物學已經成為當代生物科學中發展最快的一門尖端學科,是生物、農學、醫學、畜牧、水產和許多生物相關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 50年代以來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大都授予了從事細胞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 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結構、功能及生活史的一門科學。細胞生物學由细胞学(cytology)發展而來,细胞学是關於細胞結構與功能(特別是染色體)的研究。現代細胞生物學從顯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層次研究細胞的結構、功能及生命活動。 對於所有的生物科學,了解細胞的成分和細胞是如何工作是至關重要的。賞析細胞類型之間的異同,對於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領域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如和發育生物學尤為重要。這些基本的相似性和差異提供了一個統一的主題,有時允許從研究一種細胞類型學到的原則進行外推並推廣到其他類型的細胞。因此,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和以下學科密切相關: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和發育生物學。.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细胞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细胞膜

细胞膜,又称原生質膜(英語:cell membrane),为细胞結構中分隔细胞内、外不同介质和组成成份的界面。原生質膜普遍认为由磷脂質双层分子作为基本单位重复而成,即磷脂双分子层,其上镶嵌有各种类型的膜蛋白以及与膜蛋白结合的糖和糖脂。原生質膜是细胞与周围环境和细胞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原生質膜通过其上的孔隙和跨膜蛋白的某些性质,达到有选择性的,可调控的物质运输作用。.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细胞膜 · 查看更多 »

细胞色素

细胞色素(英文:cytochrome)一般是指一类膜结合的血红素蛋白,以血基質为辅基,参与电子传递。它可以以单体的形式(如细胞色素c)或作为复合物酶中的一个亚基来发挥氧化还原作用。细胞色素是各种生物体中都很常见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内膜和内质网中,植物的叶绿体中,以及光合成微生物和细菌中。.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细胞色素 · 查看更多 »

罗宾·沃伦

罗宾·沃伦(Robin Warren,1937年6月11日- ,生於阿德雷得)是位澳洲病理學家,於1979年重新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在阿德莱德大学取得醫學學位。1967年,他被允許進入澳洲病理學皇家學會,且成了皇家珀斯醫院的資深病理學家,他的職業生涯中有絕大部位都在此工作。在同事巴利·馬歇爾的協助下證明了該菌為胃潰瘍的成因。沃倫博士發展出一種簡易的測試法(碳十四尿素呼吸測試)來檢測潰瘍病人有無此菌 。兩位因此而獲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罗宾·沃伦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科赫

海因里希·赫尔曼·罗伯特·科赫(德语: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德國醫師兼微生物學家,為細菌學始祖之一,與路易·巴斯德共享盛名。1905年,因結核病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科赫因發現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和霍亂弧菌而出名,發展出一套用以判斷疾病病原體的依據—柯霍氏法则。以他命名的羅伯·柯霍獎是德國醫學最高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罗伯特·科赫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

#重定向 罗伯特·爱德华兹.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 · 查看更多 »

罗纳德·罗斯

羅納德·羅斯爵士,KCB(Sir Ronald Ross,),蘇格蘭醫師。主要研究瘧疾的侵入機制與治療方法,且在西非發現傳播瘧疾的瘧蚊。由於瘧疾研究,而獲得19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曾經以軍醫的身分參加第三次緬甸戰爭,同時他也寫了一些詩與小說。.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罗纳德·罗斯 · 查看更多 »

罗纳托·杜尔贝科

罗纳托·杜尔贝科(Renato Dulbecco,),意大利出生的病毒学家,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好友神经生物学家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一起移居美国。由于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获得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73年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Louisa Gross Horwitz Prize)。 罗纳托·杜尔贝科(Renato Dulbecco)于2012年2月19日在美国拉霍亚市逝世,享年97岁。.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罗纳托·杜尔贝科 · 查看更多 »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Rosalyn Sussman Yalow,),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因开发多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而与罗歇·吉耶曼和安德鲁·沙利共同获得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自格蒂·科里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女性。.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罗莎琳·萨斯曼·耶洛 · 查看更多 »

罗杰·斯佩里

羅傑·沃爾科特·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美國神經生理學家,出生於康乃狄克州哈特福。由於對大腦半球研究的貢獻,而獲得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年的獲獎者還有大衛·休伯爾(David Hunter Hubel)與托斯坦·維厄瑟爾(Torsten Nils Wiesel)。.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罗杰·斯佩里 · 查看更多 »

罗歇·吉耶曼

罗歇·夏尔·路易·吉耶曼(Roger Charles Louis Guillemin,),法国科学家,后加入美国国籍。他于197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7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吉耶曼出生于法国勃艮第第戎,在完成大学学业后,于1949年在里昂大学得到了医学硕士学位。之后他前往蒙特利尔,在蒙特利尔大学博士的指导下于195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他前往美国,进入位于休斯顿的贝勒医学院工作,1965年加入美国国籍。 1970年,他在圣地牙哥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89年退休。.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罗歇·吉耶曼 · 查看更多 »

美元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ISO 4217代码:USD),又稱美圓、美金,(美國)聯邦儲備票據,是美国作為存款債務的官方货币。它的出现是由于《1792年铸币法案》的通过。它同时也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目前美元的发行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控制。美元通常可以使用符号“$”来表示,而用来表示美分的标志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美元取的ISO 4217标准代号为USD。.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美元 · 查看更多 »

羅夫·辛克納吉

羅夫·马丁·辛克納吉(Rolf Martin Zinkernagel,),出生于瑞士巴塞爾城市州里恩,瑞士生物学家,澳洲勋章获得者,苏黎世大学实验免疫学教授。1975年自澳洲國立大學(ANU)獲得博士學位。因发现免疫系统如何识别病毒感染细胞而和澳大利亚学者彼得·杜赫提分享1996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Category: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Category:1944年出生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瑞士生物學家 Z Z Category: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得主 Category: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会员 Category: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羅夫·辛克納吉 · 查看更多 »

羅伯·佛契哥特

羅伯·佛契哥特(Robert Francis Furchgott,),生於美國南卡羅萊那州的查爾斯頓,美国化學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羅伯·佛契哥特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巴拉尼

羅伯特·巴拉尼(Róbert Bárány,)是一位奧地利出生的匈牙利裔猶太人,也是一位生理學家。在1914年因為對於內耳前庭的生理學與病理學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Category:奧地利生理學家 Category: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Category:奧地利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猶太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猶太科學家 Category:維也納大學校友 Category:奧地利猶太人 Category:維也納人.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羅伯特·巴拉尼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W·霍利

羅伯特·威廉·霍利(Dr Robert William Holley,),美國生物化學家,出生於伊利諾州厄巴納。曾獲得196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原因是闡明了連結丙氨酸與DNA的tRNA。共同獲獎人還有哈爾·葛賓·科拉納(Har Gobind Khorana)及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羅伯特·W·霍利 · 查看更多 »

羅德尼·羅伯特·波特

羅德尼·羅伯特·波特(Rodney Robert Porter,),英國生物化學家,出生於蘭開夏郡。由於對抗體化學結構的研究,而於1972年與傑拉爾德·埃德爾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羅德尼·羅伯特·波特 · 查看更多 »

(亦称眼睛、目、)是視覺的器官,可以感知光线,轉換為神經中電化學的脈衝。比較复杂的眼睛是一個光學系統,可以收集周遭環境的光線,藉由虹膜調整進入眼睛的強度,利用可調整的晶状体來聚焦,投射到对光敏感的视网膜產生影像,將影像轉換為電的訊號,透過视神经傳遞到大腦的视觉系统及其他部份。眼睛依其辨色能力可以分為十種不同的種類,有96%的動物其眼睛都是複雜的光學系統。其中软体动物、脊索動物及節肢動物的眼睛有成像的功能。 微生物的「眼睛」構造最簡單,只偵測環境的暗或是亮,這對於昼夜节律的有關。若是更複雜的眼睛,視網膜上的感光神经节细胞沿著傳送信號到來影響影响生理调节,也送到控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眼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劳里·塔特姆

爱德华·劳里·塔特姆(Edward Lawrie Tatum,),美国遗传学家。他与乔治·韦尔斯·比德尔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奖的另一半授予了乔舒亚·莱德伯格。.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爱德华·劳里·塔特姆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

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Edward Calvin Kendall,),美国化学家。由于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他与菲利普·肖瓦特·亨奇、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共同获得了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莫泽

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挪威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挪威科技大學创始主任。莫泽和他的妻子迈-布里特·莫泽在过去数十年中领导了一系列脑机理的前沿研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爱德华·莫泽 · 查看更多 »

瘫痪

瘫痪是指一個或多個肌肉群的肌肉功能喪失。而在受影響的區域,也可能會有感覺喪失的情況。癱瘓的原因一般是神經系統受損,尤其是脊髓的部位。其他主要原因包括中風、外傷、小兒麻痺、柏金遜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肉毒桿菌中毒、脊柱裂、多發性硬化症,等等。.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瘫痪 · 查看更多 »

疟疾

瘧疾(Malaria,中文俗称打擺子、冷熱病、發瘧子)是一種會感染人類及其他動物的全球性寄生蟲傳染病,其病原瘧原蟲藉由蚊子散播,隸屬原生生物界,皆為单细胞生物。瘧疾引起的典型症狀有發燒、畏寒、疲倦、嘔吐和頭痛;在嚴重的病例中會引起黃疸、癲癇發作、昏迷或死亡。這些症狀通常在蚊子叮咬後的十到十五天內出現,若病人沒有接受治療,症狀緩解後數月內症狀可能再次出現。曾感染瘧疾的患者再次感染所引起的症狀通常較輕微,如果患者沒有持續暴露於瘧疾的環境,此種部分抵抗力會在數月至數年內消失。 瘧疾最常透過受感染的雌性瘧蚊來傳播,瘧原蟲會在瘧蚊叮咬時從蚊子的唾液傳入人類的血液,接著瘧原蟲會隨血液移動至肝臟,在肝細胞中發育成熟和繁殖。瘧原蟲屬(Plasmodium)中有五個種可以感染人類並藉此散播,多數死亡案例由惡性瘧(P. falciparum)、(P. vivax)及(P. ovale)所造成,(P. malariae)產生的症狀較輕微,而(P. knowlesi,又稱諾氏瘧原蟲)則較少造成人類疾病。瘧疾的診斷方式主要為鏡檢或前者配合,近年也發展聚合酶鏈式反應來偵測瘧原蟲的DNA,但因為成本和複雜性較高,目前尚未廣泛地應用於瘧疾的盛行地區。 避免瘧蚊叮咬能降低感染瘧疾的風險,實務上包括使用蚊帳、防蚊液或(如噴灑殺蟲劑和清除積水)。前往瘧疾盛行地區的旅客可以使用數種藥物來,而瘧疾好發地區的嬰兒及第一個三月期以後的孕婦也建議適時使用進行防治。20世紀中葉,以屠呦呦為首的中國科學家研製出抗瘧效果良好的藥物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儘管有所需求,但瘧疾目前尚無疫苗,相關研究仍在進行。現在建議的治療方法是併用青蒿素及另一種抗瘧藥物(可能是甲氟喹、苯芴醇或);如果青蒿素無法取得,則可使用奎寧加上去氧羥四環素。為避免瘧原蟲抗藥性增加,瘧疾盛行地區的病患應盡量在確診後才開始投藥。瘧原蟲已逐漸對幾種藥物產生抗藥性,具有(氯喹)抗性的惡性瘧已經散布到多數的瘧疾盛行區,青蒿素抗藥性的問題在部分東南亞地區也日益嚴重。 主要流行地區包括非洲中部、南亞、東南亞及拉丁美洲,這其中又以非洲的疫情最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3年全球瘧疾病例共有1.98億例,造成584,000至855,000人死亡,當中有90%是在非洲發生。 瘧疾普遍存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位於赤道周圍的廣大帶狀區域,包含漠南非洲、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等 -->。2015年,全球約有2.14億人新感染瘧疾,並造成多達43.8萬人死亡,其中有90%的死亡病例位於非洲。2000年至2015年間,病例數減少37%,但自2014年的1.98億例之後開始回升。瘧疾與貧困息息相關,並严重影響經濟發展。瘧疾會造成醫療衛生支出增加、勞動力減少、並衝擊觀光業,非洲每年估計因瘧疾損失120億美元。.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疟疾 · 查看更多 »

病毒

病毒(virus,中文舊稱“濾過性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体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歸於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它是由一个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藉由感染的機制,这些简单的有機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病毒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研究病毒的科学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病毒由两到三个成份组成:病毒都含有遺傳物質(RNA或DNA,只由蛋白质组成的朊毒體并不属于病毒);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用来包裹和保护其中的遗传物质;此外,部分病毒在到达细胞表面时能够形成脂质包膜环绕在外。病毒的形态各异,从简单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複合型结构。病毒颗粒大约是细菌大小的百分之一。Collier pp.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病毒 · 查看更多 »

瑞典克朗

典克朗(svensk krona,,代號:SEK,符號:kr)是自1873年通行於瑞典的貨幣。 主要货币单位为克朗和欧尔。1克朗(krona)下分為100歐爾(öre),但所有歐爾硬幣已經於2010年10月起停止流通。貨品仍能使用歐爾定價,但以現金交易時會把金額捨入至整數克朗。 在2013年4月,瑞典克朗是世界上交易量第十一大的货币.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瑞典克朗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鲁道夫·赫斯

尔特·鲁道夫·赫斯(Walter Rudolf Hess,),瑞士医生。由于发现间脑的对内臟的调节功能而获得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瓦尔特·鲁道夫·赫斯 · 查看更多 »

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英文:Growth factor)一词是指天然的蛋白能刺激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生长因子调节细胞的各类活动与功能。生长因子通常充当细胞间的信号分子。生长因子结合到靶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上。生长因子通常促进细胞分化和成熟。当然,因生长因子不一,其功能也多样。例如,骨形成蛋白刺激骨细胞的分化;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生长因子 · 查看更多 »

甲状腺

腺(Glandula thyr(e)oidea;Thyroid)是脊椎動物非常重要的腺體,屬於内分泌器官。在哺乳動物它位於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人類的甲狀腺形似蝴蝶,猶如盾甲,故名。 甲狀腺控制使用能量的速度、製造蛋白質、調節身體對其他荷尔蒙的敏感性。甲狀腺藉由製造解造甲狀腺素來調整這些反應,有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和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etraiodothyronine,thyroxine,T4)。這兩者調控代謝、生長速率還有調解其他的身體系統。T3和T4由碘和酪胺酸合成。甲狀腺也生產降鈣素(Calcitonin),調節體內鈣的平衡。.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甲状腺 · 查看更多 »

盖欧尔格·冯·贝凯希

欧尔格·冯·贝凯希(Georg von Békésy,),或贝凯希·哲尔吉(Békésy György),是一位出生在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生物物理学家。 1961年,他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对哺乳动物听觉器官中耳蜗所发挥的功能的研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盖欧尔格·冯·贝凯希 · 查看更多 »

白喉

白喉(Diphtheria,来源于希腊语διφθερα(dipthera),意思是「隱藏的皮革」)是由被一種稱為白喉棒狀桿菌的細菌感染造成的。症狀可以從輕微到嚴重,且一般通常是於接觸到致病菌二到五天後開始出現症狀。剛開始出現的症狀通常進展的較和緩,伴隨有喉嚨痛和發熱。而嚴重的病人其喉嚨會出現灰色或白色的斑塊 ,這些斑塊可以阻塞呼吸道並且讓患者在咳嗽時產生如同狗吠一樣的叫聲,稱為義膜性喉炎。脖子會因為腫脹的淋巴結而部分腫大。另外也有一種形式的白喉會感染皮膚、眼睛或是生殖器官。併發症包含有心肌炎、神經發炎、蛋白尿,還有因為血小板低下而造成的流血不止的狀況 -->。心肌炎可能會導致心律不整,而神經發炎則可能導致癱瘓。 白喉通常是經由直接接觸或是飛沫傳染。也可以經由受到汙染的物品而擴散出去 -->。有些白喉帶原的人可能沒有症狀,但仍舊有能力傳播疾病給其他人 -->。白喉桿菌有三種分型,分別能造成不同嚴重度的疾病。感染後的症狀通常是由細菌所製造的外毒素所引起的 -->。觀察喉嚨的外觀並透過喉頭取樣培養可以幫助建立診斷 -->。過去曾被感染過者未來仍舊有感染的機會。 白喉疫苗(即所謂的白喉類毒素),對於預防感染是相當有效的,並且以不同的配方製成。白喉疫苗會和破傷風類毒素、百日咳死菌疫苗共同施打,在孩童時期施打約三或四劑。每隔十年會再建議施打。施打後是否已具有免疫力會藉由抽血檢驗抗毒素抗體的量來確認。治療包括使用抗生素紅黴素和青黴素。對於那些已經暴露在感染源的人,這些抗生素或許也能用來預防感染。嚴重感染的病患有時也需要接受氣管切開術。 2013年官方正式報導有4,700個案例,相較於1980年將近100,000個案例已大幅下降 。然而據傳在1980年代,每年仍舊有將近一百萬的病例產生。目前的案例大多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印度和印尼。在2013年,死亡人數已從1990年的8,000名減少至3,330名。在白喉流行的區域,主要感染者為孩童。因為廣泛的疫苗施打讓已開發國家中的白喉案例變得非常稀少 --> 。在1980到2004年之間在美國只有57名案例被報導 -->。被感染後死亡率大約在5%到10%之間 -->。這種疾病早在西元五世紀就由希波克拉底所記載過 -->。而白喉桿菌是在1882年由愛德恩·克雷伯發現。.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白喉 · 查看更多 »

百浪多息

浪多息(Prontosil)是世界上第一种商品化的合成抗菌药(Synthetic Antibacterial Agent)和磺胺类药(Sulfonamide antibacterial),是由德国法本公司下属拜耳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1932年发现的。百浪多息的发现和开发开启了合成药物化学发展的新时代。.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百浪多息 · 查看更多 »

癌基因

基因(Oncogene,亦称为致癌基因)是细胞遗传物质的一部分, 它们参与细胞从正常生长状态到肿瘤的过程。它们通过诱导或突变被激活。.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癌基因 · 查看更多 »

DDT

#重定向 滴滴涕.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DDT · 查看更多 »

莫里斯·威爾金斯

莫里斯·休·弗雷德里克·威爾金斯,FRS(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出生於紐西蘭,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專注於磷光、雷達、同位素分離與X光繞射等領域。其在倫敦國王學院期間解開了DNA分子結構,以及一些相關研究,使其與佛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共同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在國王大學的同事羅莎琳·富蘭克林,也是這項研究的主要貢獻者之一,但因病逝世,無緣得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莫里斯·威爾金斯 · 查看更多 »

遺傳

遺傳(Heredity),俗称随根,是指經由基因的傳遞,使後代獲得親代的特徵。遺傳學是研究此一現象的學科,目前已知地球上現存的生命主要是以DNA作為遺傳物質。除了遺傳之外,決定生物特徵的因素還有環境,以及環境與基因的交互作用。.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遺傳 · 查看更多 »

遗传密码

遺傳密碼(英文:Genetic code)是一組規則,將DNA或mRNA序列以三個核苷酸為一組的密碼子轉譯為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以用於蛋白質合成。幾乎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樣的遺傳密碼,稱為標準遺傳密碼;即使是非細胞結構的病毒,它們也是使用標準遺傳密碼。但是也有少數生物使用一些稍微不同的遺傳密碼。朊毒體以蛋白質為遺傳密碼。 密码子简并性是遗传密码的突出特征。 舒建军的遗传密码对称表 提供了可能的密码子-胺基酸关系的新视角, 并解释了密码子简并性遗传密码背后的隐含含义/逻辑。.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遗传密码 · 查看更多 »

药理学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品与有機體(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品对生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品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也研究药品在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品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者药动学)。药理学是以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为基础,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药理学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夏普

菲利普·阿伦·夏普(Phillip Allen Sharp,),美國遺傳學家與分子生物學家,曾經因為發現斷裂基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菲利普·夏普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Philip Showalter Hench,),美国医生,1920年獲得匹茲堡大學醫學博士。由于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他与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共同获得了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 查看更多 »

鏈黴素

链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为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是第一个应用于治疗肺结核的抗生素。是从革兰氏阳性的放线菌灰色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抗菌素。其硫酸盐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或结晶,易溶于水,性较稳定。.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鏈黴素 · 查看更多 »

青霉素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譯盤尼西林)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內測试,以防过敏。 青霉素是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1928年英國倫敦大學聖瑪莉醫學院(现属伦敦帝国学院)細菌學教授弗萊明在實驗室中發現青黴菌具有殺菌作用,1938年由牛津大學的柴恩、弗洛里及(1911-2004)領導的團隊提煉出來。弗萊明因此與柴恩和弗洛里共同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青霉素是一种半抗原(Hapten)。 早期青黴素仍無法大量生產,弗萊明實驗室一個月所生產的青黴素,僅能供一個病人治療用,因此如何大量生產青黴素便成為重要關鍵。首先美國的研究團隊設計出玉米漿培養液,可大量培養青黴菌,由原先的每毫升僅含4單位提升到40單位,趕上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救治傷兵的需求。一日,研究人員瑪莉·杭特(Mary Hunt)女士在伊利诺伊州的皮奥里亚市場發現一顆發霉的哈密瓜表皮長滿青黴,她用這顆哈密瓜篩選出能大量分泌青黴素的菌株,其青黴素產量可達每毫升250單位。後來威斯康辛大學研究人員利用紫外光照射菌株使它產生突變,使其產量提升到2,500單位。許多研究團隊紛紛加入菌種改良的計畫,最後青黴菌已提升到每毫升可以生產5萬單位的青黴素,使青黴素得以商業化生產。1945年,六千多亿单位的青霉素被生产出来。 澳洲阿得雷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古DNA中心的學者「自然」(Nature)期刊發表其研究,指出生存於舊石器時代的尼安德塔人即有使用青黴菌來抵抗牙痛的記錄,也咀嚼含有水楊酸的楊樹來當作阿斯匹靈。.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青霉素 · 查看更多 »

青蒿素

青蒿素(,Artemisinin,也称黄花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现今所有药物中起效最快的抗恶性疟原虫疟疾药。 使用包含青蒿素衍生物在内的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现今全球范围内治疗恶性疟原虫疟疾的标准方法。青蒿素提取自中医使用的中药黄花蒿。 化学上,青蒿素是少见的一种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普遍认为这种过氧化结构与青蒿素的抗疟活性有关。已知其他多种天然来源的含有过氧桥的化合物。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不要单独使用青蒿素进行治疗,因为有研究指出这会增加疟原虫的耐药性。已证明使用包括青蒿素在内的多藥联合疗法治疗疟疾同时具有很好的效果和耐受性。使用青蒿素来治疗间日疟原虫疟疾也越来越普遍,并且使用其来治疗癌症也是近来研究的课题之一。 1969年-1972年间,屠呦呦领导的523课题组发现并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青蒿素 · 查看更多 »

血型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抗原物质可以是蛋白质、糖类、糖蛋白或者糖脂。通常一些抗原来自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或密切连锁的几个基因的编码产物,这些抗原就组成一个血型系统。在人类,目前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種,其中又以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恒河猴因子)最為重要。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輸血可能导致溶血反應的发生,造成溶血性貧血、腎衰竭、休克以致死亡。新生儿溶血症也和血型密切相关。.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血型 · 查看更多 »

血管

血管(德语: Blutgefäße;;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vasos sanguineos)是生物運送血液的管道,依運輸方向可分為動脈、靜脈與微血管。動脈從心臟將血液帶至身體組織,靜脈將血液自組織間帶回心臟,微血管則連接動脈與靜脈,是血液與組織間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各種生物擁有的血管型態各不相同:開放式循環()生物,如昆蟲,只有動脈,血液自動脈流出直接接觸身體組織,再由心臟上的開孔回收血液;閉鎖式循環()生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蟲類、魚類,則由動脈連接微血管再接至靜脈,最後回歸心臟。.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血管 · 查看更多 »

血清

血清(Serum)是指血液中既不含血细胞(血清不含红血球和白血球)也不含凝血因子的成分;也就是除去纖維蛋白原的血浆。.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血清 · 查看更多 »

裴頓·勞斯

弗朗西斯·裴頓·勞斯(Francis Peyton Rous,),美國生物學家,出生於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他發現了病毒在某些癌症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獲得196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裴頓·勞斯 · 查看更多 »

西德尼·布伦纳

西德尼·布伦纳,CH,FRS(Sydney Brenner,),南非生物学家,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西德尼·布伦纳 · 查看更多 »

馬丁·羅德貝爾

馬丁·羅德貝爾(Martin Rodbell,),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內分泌學家,以发现G蛋白而闻名。因发现G蛋白和这些蛋白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与艾爾佛列·古曼·吉爾曼一起分享199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Category: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Category: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Category: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美國生物化學家 Category:華盛頓大學校友 Categor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友.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馬丁·羅德貝爾 · 查看更多 »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克斯·路德維希·亨寧·德爾布呂克(Max Ludwig Henning Delbrück,),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學家,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共同獲獎者之一。.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 查看更多 »

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

歇爾·沃倫·尼倫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美國生物化學家與遺傳學家,因解出遺傳密碼而與羅伯特·W·霍利及哈爾·葛賓·科拉納共同獲得196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來也研究神經科學與同位序列基因。 尼伦伯格在1961年与他的学生 Matthaei 建立和完善了大肠杆菌的无细胞翻译系统,成功破译出前几个密码子。1964年,尼伦伯格又发明核糖体结合技术。在这一技术帮助之下,他得以完全破译遗传密码。 2010年1月15日,患有癌症的尼伦伯格在位于纽约的家中辞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 · 查看更多 »

视觉系统

视觉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生物体具有了视知觉能力。 它使用可见光信息构筑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视觉系统具有将外部世界的二维投射重构为三维世界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物种所能感知的可见光处于光谱中的不同位置。例如,有些物种可以看到紫外部分,而另一些则可以看到红外部分。 本条目主要介绍哺乳动物的视觉系统,其他很多“高等”动物也具有与之类似的视觉系统。 哺乳动物的视觉系统包括:.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视觉系统 · 查看更多 »

訊息傳遞

訊息傳遞可以指.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訊息傳遞 · 查看更多 »

马丁·埃文斯

丁·约翰·埃文斯爵士(Sir Martin John Evans,),英国科学家,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 1963年畢業于劍橋大學並在1969於倫敦大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從事基因對肢體發展的控制。1981年在劍橋大學執教,和馬特-科夫曼合作將類似的“EC”細胞與老鼠胚胎進行分離。因幹細胞研究有成,“利用胚胎幹細胞把特定基因改性引入實驗鼠的原理”,2007年被授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马丁·埃文斯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泰累尔

克斯·泰累尔(Max Theiler,),又译马克斯·蒂勒,南非微生物学家。1951年由于发现黄热病疫苗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马克斯·泰累尔 · 查看更多 »

马里奥·卡佩奇

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生于意大利的美国分子遗传学家,也是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马里奥·卡佩奇目前是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与生物学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马里奥·卡佩奇 · 查看更多 »

詹姆士·W·布拉克

詹姆士·懷特·布拉克爵士,OM,FRS,FRSE,FRCP(Sir James Whyte Black,),蘇格蘭藥理學家,發明藥物Propranolol和合成出Cimetidine。他因這些成就而在1988年獲頒贈諾貝爾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詹姆士·W·布拉克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罗斯曼

#重定向 詹姆斯·罗思曼.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詹姆斯·罗斯曼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杜威·沃森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美國分子生物學家,20世紀分子生物學的牽頭人之一。與同僚佛朗西斯·克里克因為共同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而與莫里斯·威爾金斯獲得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詹姆斯·杜威·沃森 · 查看更多 »

高弗雷·豪斯费尔德

弗雷·纽博尔德·豪斯費爾德爵士,CBE,FRS(Sir Godfrey Newbold Hounsfield,),英國電機工程師 ,因為研究X射線斷層成像與相關技術與發明,而與阿蘭·科馬克共同獲得197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高弗雷·豪斯费尔德 · 查看更多 »

體外人工受精

外人工受孕(FIV;In vitro fertilization,縮寫IVF)又稱人工受孕(Fertilisation artificielle;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是將卵子與精子取出,在人為操作下進行體外受精,並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回母體內,整個過程真正在試管內的時間只有 2-6 天而已。以目前的技術,尚無法在體外將胚胎培養至足月。利用體外受精技術生產出來的嬰兒稱為試管嬰兒(Bébé-éprouvette; Test tube baby)。.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體外人工受精 · 查看更多 »

让·多塞

让·多塞 讓-巴普提斯特-加百列-若阿尚·多塞(Jean-Baptiste-Gabriel-Joachim Dausset,),法國免疫學家,於1980年因為發現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基因與其作用,而與巴茹·貝納塞拉夫及喬治·斯內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外,他也是沃爾夫醫學獎的獲得者。 Category:法國科學家 Category:法国免疫学家 Category: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Category:沃爾夫醫學獎得主 Category:巴黎大學校友 Category: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让·多塞 · 查看更多 »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

#重定向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基金会

諾貝爾基金會成立於1900年,是根據諾貝爾遺屬所建立的私人機構,專門管理諾貝爾遺產及諾貝爾獎的頒發。此基金會也從事一些投資,分別在1946年與1953年,获得瑞典與美國的免稅優待。 原本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對象限定於國債與貸款等較風險較少的證券,1953年開始投資股票市場。2000年開始,投資所得也開始用於獎金,在先前,獎金只能來自利息與紅利。.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诺贝尔基金会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obelpriset i fysiologi eller medicin)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用于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它是五项诺贝尔奖中的一项,诺贝尔奖是根据硝酸甘油炸药的发明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于1895年设立的。诺贝尔本人对实验生理学很感兴趣,并想为那些通过在实验室的科学发现而取得的新进展设立奖项。诺贝尔奖于每年12月10日的颁奖典礼上授予获奖者,这一天是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获奖者将被授予获奖证书及奖金证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的正面与物理学、化学及文学奖奖章相同,都镌刻着诺贝尔的浮雕像;但奖章的背面是独特的。 截至2015年,106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208名男性以及12名女性。第一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授予德国生理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用于表彰他在血清疗法及白喉疫苗等方面所做的贡献。格蒂·科里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她于1947年获得该奖,因其阐释了葡萄糖的代谢作用,这对治疗糖尿病以及解决众多医学问题有重要作用。 一些奖项至今仍有争议。包括1949年因提出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而授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的奖章,尽管这一做法受到了医疗机构的抗议。其他争议是由于对获奖人员的分歧而引起的。1952年,获奖者赛尔曼·瓦克斯曼被起诉至法庭,最终一半的专利权被赋予了其共同发现者之一但并未获得诺奖认同的艾伯特·沙茨。1962年这一奖项被授予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表彰其在DNA的结构与性质方面所做的工作,但并未承认其他人的贡献,如在提名时已经逝世的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和罗莎琳·富兰克林。因为诺贝尔奖的规则禁止提名死者,长寿也成为获奖的资产,有一项研究在长达50年之后才获得此奖。同时诺贝尔奖也禁止同一奖项的获奖者超过3人,鉴于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团队合作,这一制度也导致了一些争议。.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查看更多 »

費瑞·慕拉德

斐里德·穆拉德(Ferid Murad,),医生和药理学家。获得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荣誉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斐里德·穆拉德被誉为“伟哥之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費瑞·慕拉德 · 查看更多 »

賈克·莫諾

賈克·吕西安·莫諾(Jacques Lucien Monod,)是一位法國生物學家,出生於巴黎,他與方斯華·賈克柏共同發現了蛋白質在轉錄作用中所扮演的調節角色,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乳糖操縱子,兩人因此與安德列·利沃夫共同獲得了196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此外,他曾預測在基因訊息與蛋白質產物之間,具有mRNA分子作為中介者,此理論後來獲得證實。莫諾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哲學作家與音樂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賈克·莫諾 · 查看更多 »

贝尔纳多·奥赛

贝尔纳多·阿尔韦托·奥赛(Bernardo Alberto Houssay,),阿根廷医生。他由于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部分作用而获得了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贝尔纳多·奥赛 · 查看更多 »

贫血

貧血(anemia, anaemia,anæmia)通常定義為血液中紅血球或血紅素總數量下降的情形;也可以被定義為血液攜帶氧氣能力下降的情況。當貧血慢性發作時,其症狀往往不明顯,可能包含疲倦、虛弱、呼吸困難或活動能力下降;有時急性發作,就會出現較為強烈的症狀,可能包含、感覺將要昏倒以及想喝更多水。在一個人得很明顯之前,就已經有顯著的貧血狀況了。依據不同病因,可能會出現額外的症狀。 貧血的原因總共分為三種主要類型:一為失血;二為紅血球製造數量下降;三為紅血球細胞分解增加。失血可能是由於創傷以及消化道出血等;紅血球製造減少的原因包括鐵質缺乏、維生素B12缺乏症、地中海型貧血、以及各種等等。造成紅血球分解增加的原因包括基因上的異常(例如鐮刀型貧血)、感染(例如瘧疾)、以及自體免疫性疾病。貧血也可以依紅血球的大小及每個紅血球中的血紅素量進行分類。如果紅血球較正常小,則稱為 (microcytic anemia);如果較正常大則是(macrocytic anemia);如果大小在正常範圍內則屬於(normocytic anemia)。 貧血診斷標準可根據血紅素量(Hemoglobin)或血容比(血細胞壓積)(Hematocrit; Hct)。 在男性血紅素正常是130-140 g/L(13-14 g/dL),但女性正常是120-130 g/L(12-13 g/dL)。在男性血容比正常是41-50%,但女性血容比正常是36-44%。至於貧血的真正原因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測試才能知道病因。 因红细胞容量测定复杂,临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血容比(血细胞压积)(Hct)等指标替代,这就可能造成:.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贫血 · 查看更多 »

费奥多尔·吕嫩

费奥多尔·吕嫩(Feodor Felix Konrad Lynen,)生卒於慕尼黑,德国生物化学家,196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费奥多尔·吕嫩 · 查看更多 »

贅生物

新生物、息肉或贅生物(neoplasm),是指身體細胞組織不正常的增生,當生長的數量龐大,便會成為腫瘤(tumour)。而腫瘤亦可以是良性或惡性的。 肿瘤(英語:tumor或tumour)在医学上是指细胞的异常病变,而不一定是身体上面的肿块。这一种病变,使身体部分细胞有不受控制的增生,許多時会集结成为肿块。肿瘤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缓慢,表面较光滑。并不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内。瘤体周围常形成包膜,因此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除非长在要害部位,良性肿瘤一般不会致命,大多数可被完全切除,很少有复发。癌症即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分为上皮源性的“癌”和间质源性的“肉瘤”。在恶性肿瘤中,这一些增生的细胞,除了会集结成为肿块,还会扩散至其他部位增生。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它们具有超过正常的增生能力,这种增生和机体不相协调。非肿瘤性增生和肿瘤性增生不同,前者常有明显的刺激性因素,且增生限于一定的程度和时间,一旦此因素消除,即不再增生,但如超越一定的限度,发生质变,则也可变为肿瘤性增生。.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贅生物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伊格纳罗

路易斯·J·伊格纳罗(Louis J. Ignarro,)是美国的药理学者,意大利裔美国人。1998年和罗伯·佛契哥特、费瑞德·穆拉德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出生于纽约,196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药学学士学位,1966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药学博士学位,曾经进入国立卫生研究院,还担任过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部药理科教授。 更是賀寶芙營養食品公司,夜寧新的研發者之一。.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路易斯·伊格纳罗 · 查看更多 »

麥可·斯圖亞特·布朗

麥可·斯圖亞特·布朗(Michael Stuart Brown,),出生於布魯克林,美國遺傳學家。1985年,他與約瑟夫·里歐納德·戈爾茨坦同因對膽固醇的研究而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麥可·斯圖亞特·布朗 · 查看更多 »

黄热病

黃熱病(la fièvre jaune; Yellow Fever, Yellow Jack, Yellow Plague,俗稱黃傑克、黑嘔,有時又稱美洲瘟疫)是一種急性病毒病。症狀通常包括發燒、冷顫、食慾下降、噁心、肌肉痛(特別是背部)與頭痛。症狀通常在發病5天內會改善;有些病人會在症狀改善1到2天後,發燒再度發生,出現腹痛,肝臟損傷導致黃疸,這類病患併發出血和腎衰竭的風險較高。 黃熱病是一種黃病毒科的節肢介體病毒引起的,此病毒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人类病毒(发现的第一个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也是第一个被证实由蚊子进行传播的病毒,是最小的人外核糖核酸病毒之一,主要的傳播方式是蚊蟲叮咬。黃熱病只會感染人類、靈長類、白鼠、以及數種蚊蟲。在都市中,主要的黃熱病病媒蚊是埃及斑蚊。患黃熱病初期的症狀相當不容易與其他疾病分辨,若要確認,通常需要採取血液檢體接受聚合酶連鎖反應試驗。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黃熱病疫苗,有些國家會要求旅客入境前需接種;其他預防感染措施包括減少病媒蚊等。在缺乏疫苗的流行區域,預防黃熱病爆發疫情很重要的是早期診斷及廣泛施打疫苗增加具免疫力之族群。一旦被感染,目前沒有有效對抗黃熱病毒的方法,處置以支持性療法為主。病情嚴重的病患若無處置死亡率約達五成。 黃熱病源自非洲,17世紀時因奴隸貿易傳往美洲,並在歐美非三洲都過大流行,直到18、19世紀,黃熱病都還被視為最危險的疾病之一。現在黃熱病每年感染約20萬人,並造成3萬人死亡(近九成發生在非洲)。有十億人口生活在黃熱病疫區,包括位處於熱帶的南美洲與非洲,但亞洲則沒有。自1980年代起,雖然早已有了特效疫苗黃熱病感染數再次開始上升,推測是由於具免疫力的人口減少、都市化造成人口密度提升、便利的人口移動、以及氣候變遷。黃熱病毒是第一個被發現的人類病毒。.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黄热病 · 查看更多 »

鼻竇

鼻竇(Paranasal sinuses),又名鼻旁窦,位於人的頭顱,在頭骨之間、鼻腔周圍的顱骨與臉骨之內。鼻竇共有四對,平時,在鼻腔附近。在眼睛下方,額竇在眼睛上方,在兩眼之間,在眼睛後方。人臉部的竇是根據附近的來命名的。.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鼻竇 · 查看更多 »

转座子

转座子(Transposon,亦称为转座元件,跳跃子)是一类DNA序列,它们能够在基因组中通过转录或逆转录,在内切酶(Nuclease)的作用下,在其他基因座上出现。转座子的这种行为,与假基因(Pseudogene)的出现颇有相似甚至相同之处。有些科学家将后者视为“基因化石”,是透视物种进化的痕迹之一。转座子的发现,证明了基因组并不是一个静态的集合,而是一个不断在改变自身构成的动态有机体。根据转座子“跳跃”方式的不同,转座子被分为I型和II型转座子。.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转座子 · 查看更多 »

转录

转录()是遗传信息由DNA转换到RNA的过程。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第一步,转录是mRNA以及非編碼RNA(tRNA、rRNA等)的合成步骤。 转录中,一段基因会被读取、複製为mRNA;就是说一特定的DNA片段作为模板,以DNA依赖的核糖核酸聚合酶(RNA聚合酶或RNA合成酶)作为催化剂而合成前mRNA的过程。 转录尚有未清楚的部分,例如是否需要DNA解旋酶,一般来说是需要的,但某些地区称RNA聚合酶可代替其行使识别DNA上的有关碱基以开始转录的功能。 mRNA转录时,DNA分子双链打开,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到DNA单链上,并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单链mRNA分子。至此,转录完成。 转录通常是多起点多向复制。 转录时所转录的仅为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DNA),不包括内含子。 转录按以下一般步骤进行:.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转录 · 查看更多 »

轴突

轴突(Axon)由神经元組成,即神经细胞之细胞本体长出突起,功能為传递细胞本体之动作电位至突觸。於神经系统中,轴突為主要神经信号传递渠道。大量轴突牽連一起,以其外型類似而称为神經纖維。神经常依以其特定功能而命名。例如,视神经指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轴突 · 查看更多 »

辐射

物理學上的輻射指的是能量以波或是次原子粒子移動的型態,在真空或介質中傳送。包含.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辐射 · 查看更多 »

达尼埃尔·博韦

达尼埃尔·博韦(Daniel Bovet,)是一位瑞士裔的意大利药理学家。他出生于瑞士的弗洛伊里埃尔,是少数以世界语为第一语言的世界语母语者。1957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在肌肉松弛方面的进展和首次合成抗组胺的成就。 博韦发表了近400篇论文,涵盖了化学疗法、磺胺药、交感神经系统药理学、过敏状态的治疗、箭毒和类箭毒药物、激素平衡、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等各个领域。著有《植物性神经系统药物的化学结构和药效活性》(1949,与其妻合著)、《箭毒与类箭毒药物》(1959,与其妻、马里尼-贝托洛合著)、《控制的药物》(1974,与布鲁姆、摩尔合著)等专著。.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达尼埃尔·博韦 · 查看更多 »

辅酶A

辅酶A(coenzyme A,簡稱CoA、CoASH或HSCoA)是一種輔酶,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合成和氧化脂肪酸的角色,和在三羧酸循環中氧化丙酮酸。所有基因組測序日期編碼的酶,即利用輔酶A作為底物,並在4%左右的細胞酶中使用(或硫酯,例如乙酰-CoA)作為基材。在人類中,輔酶A生物合成需要半胱氨酸、泛酸和三磷酸腺苷(ATP)。主要參與脂肪酸以及丙酮酸的代謝。.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辅酶A · 查看更多 »

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

小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博士(Dr.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 · 查看更多 »

迈-布里特·莫泽

迈-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挪威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挪威科技大學创始主任。莫泽和她的丈夫爱德华·莫泽在过去数十年中领导了一系列脑机理的前沿研究。 2013年,夫妻二人与约翰·奥基夫共同获得霍维茨奖;2014年,三人又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共同获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迈-布里特與爱德华也成為諾貝爾獎史上第五对獲獎的夫妻。另外邁-布里特·莫澤也是繼1928年的西格麗德·溫塞特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挪威籍女性得主。 迈-布里特與爱德华已於2016年離婚。.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迈-布里特·莫泽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罗斯巴什

迈克尔·莫里斯·罗斯巴什(Michael Morris Rosbash,),美国遗传学家,布兰戴斯大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他和杰弗里·霍尔的研究小组克隆了果蝇的周期基因,1990年提出了生物钟的转录翻译负反馈回路的概念。 1998年,他们在果蝇中发现了周期基因、时钟基因。200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2017年與霍爾及同屬美國籍的迈克尔·扬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迈克尔·罗斯巴什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扬

迈克尔·沃倫·扬(Michael Warren Young,),美国遗传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年获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学位,1978年起任洛克菲勒大学教员,后成为该校副校长。2013年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後再於2017年與同屬美國籍的迈克尔·罗斯巴什和杰弗里·霍尔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4年他的团队克隆出果蝇的周期基因,这个基因能够调节果蝇的生物钟。扬之后的研究还揭示了更多生物钟相关基因,以及它们产物的运作情况。.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迈克尔·扬 · 查看更多 »

霍华德·马丁·特明

霍华德·马丁·特明(Howard Martin Temin,),美国遗传学家。1970年代他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逆转录酶,由于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与戴维·巴尔的摩、罗纳托·杜尔贝科一起获得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事實上,特明聘僱的博士後研究員水谷哲(Satoshi Mizutani)才是發現逆转录酶的論文第一作者。此事成為著名的諾貝爾獎爭議之一。.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霍华德·马丁·特明 · 查看更多 »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Haldan Keffer Hartline,)是一位美國生理學家,由於關於視覺的神經生理學機制的研究,而與拉格納·格拉尼特及喬治·沃爾德共同獲得了196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 查看更多 »

霍華德·弗洛里,弗洛里男爵

霍華德·華特·弗洛里,弗洛里男爵,OM,FRS(Howard Walter Florey, Baron Florey,),澳大利亚藥理學家,由於對盤尼西林的研究而與恩斯特·伯利斯·柴恩以及亞歷山大·弗萊明共同獲得194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霍華德·弗洛里,弗洛里男爵 · 查看更多 »

胚胎幹細胞

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簡稱ESC)是一類具有多能性的幹細胞。在卵細胞受精後,受精卵經過桑葚胚階段,進入囊胚階段。囊胚中的細胞可以歸入兩個大類:滋養層(trophoblast,TE)和內細胞群(inner cell mass,ICM)。滋養層的細胞會分化爲胚胎外的組織(胎盤等),內細胞群的細胞則會分化成胚胎的其餘結構。分離內細胞群細胞並進行體外(in vitro)培養,即可取得胚胎幹細胞。胚胎幹細胞擁有分化爲三個胚層的細胞的潛能,或者說在一般情況下能分化形成除了胎盤之外的所有胚胎結構,此為胚胎幹細胞多能性的具體體現。 1981年,英國劍橋大學遺傳學部中,兩個分別由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以及马修·考夫曼(Matthew Kaufman)率領的研究團隊分別在體外建立了小鼠胚胎幹細胞系。而胚胎幹細胞這一術語則是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解剖學部的教授蓋爾·R.·馬丁(Gail R. Martin)於當年12月的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1998年,威斯康星大學教授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等人成功建立了人胚胎幹細胞系。2007年,马丁·埃文斯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因「利用胚胎幹細胞引入特異性基因修飾的原理上的發現」而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胚胎幹細胞被認爲在再生醫學、組織工程、藥物實驗等領域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胚胎幹細胞對發育生物學的基礎研究也有很大助益。但是,因爲道德、宗教與法律上的問題(比如目前分離胚胎幹細胞的方法會無可避免地殺死胚胎),有關胚胎幹細胞的研究(即治療性克隆)在各國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胚胎幹細胞 · 查看更多 »

胚胎發育

#重定向 胚胎发育.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胚胎發育 · 查看更多 »

胡戈·特奥雷尔

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是一位瑞典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持有者。 将一生事业专注于酶的研究的特奥雷尔,在1955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在酶氧化方面的研究及其影响。他曾经是挪威诺贝尔学会的一名前任研究领袖,因此他也是第一位与学会有联系且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研究者。 他的工作引导了抗利尿激素酶研究的前进,该酶能在肾脏中分解酒精。他的成就誉满全球,并因而被世界上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学位:其中有法国、比利时、巴西及美国。 Category: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Category:瑞典科学家 Category:卡罗琳学院校友.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胡戈·特奥雷尔 · 查看更多 »

胰岛素

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激素,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參與調節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控制血糖平衡,可促使肝臟、骨骼肌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化為糖原。缺乏胰島素會導致血糖過高、糖尿病。因此胰島素可用於治療糖尿病。其分子量為5808道爾頓。 胰島素應用於臨床數十年,從抗原性較強的第一代動物胰島素到基因重組但餐前需要等待30分鐘的第二代人胰島素,再發展到現在可以很好模擬生理性人胰島素分泌模式的胰島素類似物。目前更好的模擬正常人體生理降糖模式的胰島素是第三代胰島素——胰島素類似物。.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胰岛素 · 查看更多 »

胃及十二指肠潰瘍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disease、peptic ulcer,簡稱PUD),又稱胃及十二指肠潰瘍。這是指胃、小腸前段(十二指肠)或幽门,有時也包含了食道下端的黏膜損傷(潰瘍)。在胃發生的潰瘍稱作胃潰瘍(stomach ulcer),在小腸的開頭部分所發生的潰瘍則是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的症狀是會因為吃東西而改善的上腹痛,或者晚上因肚子痛而醒來。胃潰瘍的疼痛大多被用「燒灼感」或「悶痛」描述,其他常見的症狀還包括打嗝、嘔吐、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是胃口不佳,但年紀較大的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完全沒有症狀 。胃潰瘍若不處理,可能會演變成出血、、或是,出血的發生率約為15%。 常見的致病因子包括幽門螺旋桿菌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其他較少見的致病因子包括抽煙、嚴重疾病造成的壓力、貝賽特氏症、、克隆氏症以及肝硬化等。高齡者服用非固醇類抗發炎藥更容易造成潰瘍。當臨床症狀出現時,可以進行內視鏡以及鋇劑吞嚥檢查法進行檢查。臨床上可以抽血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進行、進行糞便檢查或進行胃活組織檢查來診斷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造成類似症狀的其他病症包括胃癌、冠狀動脈心臟疾病、胃粘膜發炎以及膽囊發炎。 對引起或預防潰瘍的層面而言,飲食內容並非重要的影響因子。較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戒菸、戒酒、停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簡稱NSAIDs),以及使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常見的治療藥物像是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pump inhibitor,簡稱PPI)或H2受體阻抗劑(H2 antagonist,俗稱H2 blocker),通常建議的基本用藥療期為四週。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潰瘍,通常會以安默西林(Amoxicillin)、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與氫離子幫浦阻斷劑作為藥物組合治療;但因抗生素抗藥性與日俱增,此療法並非絕對有效。出血性潰瘍有時會以內視鏡進行治療,而外科手術只會在內視鏡治療無法處理時進行。 胃潰瘍的盛行率大約為4%。大約有10%的人會在一生中得過胃潰瘍。胃潰瘍1990年造成全世界327,000人死亡,2013年時死亡人數降低,造成301,000人死亡。胃潰瘍穿孔在1670年因英國的亨麗埃塔公主患病而第一次有相關述。幽門桿菌是在1981年由巴里·馬歇爾以及罗宾·沃伦發現。.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胃及十二指肠潰瘍 · 查看更多 »

胃炎

胃炎是指胃壁內部的發炎反應 -->,有可能短促而劇烈,也可能是長期持續的過程。 -->最常見的症狀是上腹痛 -->,其他可能症狀包含噁心、嘔吐、腹脹、食慾不振,以及心灼熱;甚至有患者是沒有症狀的。 -->胃炎的併發症可能有出血、胃潰瘍、胃腫瘤等。若患者因體內有胃幽門螺旋桿菌之抗體所引發的自體免疫疾病,進而造成缺乏維生素B12導致紅血球低下,這種症狀稱為惡性貧血。 常見的胃炎成因包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 -->;相對少見的胃炎成因則包含:喝酒、吸菸、吸食古柯鹼、自體免疫疾病、放射治療、克隆氏症及其他嚴重疾病。內視鏡檢查、上消化道的X光檢查、血液檢查和糞便檢查,皆有助於診斷病況。有時胃炎僅是疾病表徵,如心肌梗塞 -->、胰腺炎、膽囊疾病和消化性潰瘍,均可能引發胃炎。 避免接觸引發胃炎的事物是預防的最好作法。能夠使用的藥物治療包括抗胃酸藥物、抗H2藥物、氫離子阻斷劑。在急性發作的時候,糊狀利多卡因可能會有所幫助。胃炎也可能是因為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所引起的。 -->如果檢測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的話,建議合併使用阿莫西林和克拉黴素。如果合併發生惡性貧血,口服或注射補充維他命B12會有所幫助。停止食用對胃部造成壓力的食物會有所幫助。 全球有半數的人都有胃炎的困擾。 症狀發生的頻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變得更為頻繁。胃炎常常併發十二指腸炎,在2013年造成六萬人死亡。幽門螺旋桿菌在1981年,首次由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醫師發現。.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胃炎 · 查看更多 »

阿奇博爾德·希爾

阿奇博爾德·維維安·希爾,CH,OBE,FRS(Archibald Vivian Hill,),英國生理學家,也是生物物理學與運籌學中分支學門的建立者之一。1922年與奧圖·梅爾霍夫因闡明肌肉的做机械功和生热过程,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阿奇博爾德·希爾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Ludwig Karl Martin Leonhard Albrecht Kossel,),生於羅斯托克,德國醫生。 科塞爾的工作範疇是生理化學,特別是組織和細胞的化學。 他因細胞化學的研究(特別是蛋白質和核酸)获得191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矽藻土炸藥的发明者。他曾拥有Bofors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火;还曾拥有一座钢铁厂。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 查看更多 »

阿尔维德·卡尔森

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瑞典科学家。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对神经递质多巴胺的研究以及该物质在帕金森氏症中的作用,他也因此成为200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之一。此外,他也是沃尔夫医学奖的获奖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阿尔维德·卡尔森 · 查看更多 »

阿弗雷德·赫希

阿弗雷德·第·赫希(Alfred Day Hershey,),美國細菌學家與遺傳學家,出生於密西根州。 1940年,他與薩爾瓦多·盧瑞亞以及馬克斯·德爾布呂克,發現當兩種品系的病毒同時感染同一隻細菌時,這些病毒可能會因此交換遺傳訊息。到了1952年,他與馬沙·蔡斯所進行了一項實驗,證明了DNA為遺傳物質。 1969年,赫希、盧瑞亞與德爾布呂克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阿弗雷德·赫希 · 查看更多 »

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Avermectin)是一种十六元大环内酯衍生物,作为强力的驱虫药和杀虫剂使用。阿维菌素是一种天然化合物,由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发酵产生,这是一种土壤放线菌。八个不同的阿维菌素被隔离在4对同源的化合物,具有一个主要的(a-成分)和次要(b-成分)成分,通常比率在80:20到90:10。其他从阿维菌素衍生的驱虫剂包括伊维菌素,Selamectin,多拉菌素和Abamectin。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一半的獎金授予了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以奖励他们对抗寄生虫感染新治疗发现作出的贡献,包括阿维菌素的研发。另一半則授予抗瘧疾有功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阿维菌素 · 查看更多 »

阿爾伯特·克勞德

阿爾伯特·克勞德(catIdx),比利時生物學家,1974年因為對細胞構造的研究,而與他的學生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及喬治·帕拉德(George Palade)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阿爾伯特·克勞德 · 查看更多 »

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

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Allvar Gullstrand,),出生於蘭斯克魯納,逝世於斯德哥爾摩。是一位瑞典眼科醫師。 1894年到1927年間,古爾斯特蘭德在乌普萨拉大学擔任眼科與光學教授。他將光學上的物理與數學原理用來研究眼睛裡的光線折射等現象。在1911年因為對於眼睛的光學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於西元1905年,他入選瑞典皇家科學院成員,並擔任諾貝爾物理獎之評獎委員,於此期間,他反對愛因斯坦因為相對論方面的貢獻得到諾貝爾物理獎。愛因斯坦後來是因為光電效應的貢獻得到諾貝爾物理獎。 古爾斯特蘭德也因為對散光以及(ophthalmoscope)研究著名。 G G G.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 · 查看更多 »

阿瑟·科恩伯格

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生于美国纽约,美国生物化学家。因在酶化学方面的工作,1959年他与西班牙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塞韦罗·奥乔亚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阿瑟·科恩伯格用实验证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并成功地从大肠杆菌提取液中分离出DNA聚合酶。 2006年,阿瑟·科恩伯格的长子罗杰·科恩伯格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六对父子(母女)双双获奖的案例。他的第二个儿子托马斯·比尔·科恩伯格是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教授。小儿子肯尼思·安德鲁·科恩伯格是一名建筑师。.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阿瑟·科恩伯格 · 查看更多 »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Allan MacLeod Cormack,),出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的美國物理學家,美国物理学家,由於對X射線成像分析的研究,而與高弗雷·豪斯費爾德(Godfrey Hounsfield)共同獲得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 查看更多 »

蘇恩·伯格斯特龍

蘇恩·伯格斯特龙(Sune Karl Bergström,),瑞典生物化學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蘇恩·伯格斯特龍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约瑟夫·马勒

赫尔曼·约瑟夫·马勒(Hermann Joseph Muller,),美国遗传学家及教育家。他因发现X射线诱导突变而获得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赫尔曼·约瑟夫·马勒 · 查看更多 »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Herbert Spencer Gasser,)是一位美國生理學家,於1944年因為關於神經細胞動作電位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G G Category: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校友.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 查看更多 »

赛尔曼·A·瓦克斯曼

赛尔曼·A·瓦克斯曼(Selman A. Waksman,),乌克兰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发现了链霉素和其他抗生素。瓦克斯曼首先将链霉素用于治疗肺结核病人。瓦克斯曼因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赛尔曼·A·瓦克斯曼 · 查看更多 »

薩爾瓦多·盧瑞亞

薩爾瓦多·愛德華·盧瑞亞(Salvador Edward Luria,),出生於義大利的美國微生物學家。與馬克斯·德爾布呂克以及阿夫烈·赫爾西,因為關於噬菌體在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而共同獲得了196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薩爾瓦多·盧瑞亞 · 查看更多 »

蒂姆·亨特

查德·蒂莫西·亨特爵士,(Sir Richard Timothy Hunt,),暱稱蒂姆·亨特(Tim Hunt),英國生物化學家。由於發現調節細胞週期的關鍵蛋白質因子,與利蘭·哈特韋爾和保羅·納斯一同獲頒200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在海膽的卵子中發現了一種週期性積聚並於細胞週期中途被降解的蛋白質,命名其為週期素。.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蒂姆·亨特 · 查看更多 »

肝臟

Labeled human liver 肝脏(英語:liver)為脊椎動物體內的一種器官,以代謝功能為主,並扮演著除去毒素,儲存醣原(肝醣),分泌性蛋白質合成等角色。肝臟也會製造膽汁。在醫學用字上,常以拉丁語字首hepato-或hepatic來描述肝臟。.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肝臟 · 查看更多 »

肽类激素

肽类激素(Peptide Hormones)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最小的肽类激素可由三个氨基酸组成,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TRH)。多数肽类激素可由十几个,几十个或乃至上百及几百个氨基酸组成。肽类激素的主要分泌器官是下丘脑及脑垂体,在其他一些器官中,如胃肠道、脑组织、肺及心脏中也发现一些内源性肽类激素,多数处于研究阶段。.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肽类激素 · 查看更多 »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s)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不同於腎上腺髓質分泌的激素(如腎上腺素)。包括由肾上腺皮质外层的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中层的束状带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及由肾上腺皮质内层的网状带分泌的性激素。李端 殷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 查看更多 »

肌肉

肌肉(英語:muscle)是一種能收縮的動物組織,屬於,由胚胎的中胚層發育而來。肌肉細胞有收縮纖維,會在細胞間移動並改變細胞的大小。 肌肉分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種,其功能皆為產生力並導致運動。心肌和平滑肌的收縮不由意識控制且為生存所必需,例如心臟的收縮或是腸胃道的蠕動等。骨胳肌的自主收縮用來移動身體且能夠被精細地控制,例如眼睛的運動或大腿股四頭肌的總體運動。自主肌肉纖維分成快慢兩種,慢肌纖維可以持續較長的時間,但力量較小;快肌纖維收縮地較快,力量也較大,但也較快感到疲勞。.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肌肉 · 查看更多 »

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简称polio),俗称小兒麻痺症(中文名稱譯自日語「小児麻痺」;后者则译自英语infantile paralysis),又譯急性灰白髓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 -->引起,可感染人類之病症。大約有90%到95%的感染並。剩下5%到10%有發燒、頭痛、嘔吐、腹瀉、頸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輕微症狀。這些有症狀的患者往往在一到兩周內就會完全復原。只有約0.5%的患者會發生而導致。疾病的進程可能只是數小時,也可能需要數天。肌力變弱的狀況往往發生在下肢,很少發生在頭部、頸部、橫膈膜的肌肉 -->。大多數的人可以自行復原,但少數的人會造成終生殘疾 -->。感染此病毒造成肌力變弱的患者中,有2%到5%的幼年患者與15%到30%成年患者會導致死亡。從中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會很長一段時間都有如同感染時期一樣的肌力不足。该病不仅感染小儿,成年人也会感染發病落下残疾,美国化学家四乙基铅与氟利昂的发明人托马斯·米基利等。 脊髓灰質炎病毒通常經糞口傳播。也有可能經由被糞便汙染的水或食物傳染,經由唾液傳染是較為少見的狀況。感染病毒的患者,即便已經毫無症狀達六周 -->,還是有可能具有散播疾病的能力。藉由在患者的糞便之中找到病毒,或是在血液中找到相對應的抗體,可以用來作為小兒痲痹症的診斷依據。 脊髓灰質炎是可以藉著脊髓灰質炎疫苗來預防感染的,有糖丸与注射型。但為了讓疫苗達到效用,必須連續注射多劑才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議旅客還有居住在脊髓灰質炎病毒依然猖獗的國家之居民,應追加注射脊髓灰質炎疫苗 。一旦感染後,目前尚無特效藥或療法 。脊髓灰質炎的感染人數,已從1988年的35萬例,降至2013年的416例 。在2014年,此疾病只在阿富汗、奈及利亞與巴基斯坦間傳播。 脊髓灰質炎已存在有千年之久,在古代的藝術品中,處處可見對此病症的描寫 。在1789年,英國醫師首先對脊髓灰質炎提出完整的臨床描述 ,接著再1908年,奧地利裔醫師蘭德施泰納是第一個確定脊髓灰質炎病毒的人。大規模的疾病爆發始於19世紀末的歐洲與美國 。20世紀,小兒痲痺症更接著成為疫區中最讓人擔憂的 。1950年代,美國病毒學家乔纳斯·索尔克製作出世上第一劑小兒痲痺疫苗 。期盼藉由疫苗的施打和早期發現,使我們最終可於2018年將這個疾病自世界上根除。在2013年,卻在敘利亞發現幾例新個案,且2014年五月,世界衛生組織因為小兒痲痺症在亞洲、非洲以及中東的疫情爆發所以發佈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到今天為止,在其他動物上並未發現感染小兒痲痺症的情形。.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脊髓灰質炎 · 查看更多 »

脱氧核糖核酸

--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縮寫:DNA)又稱--氧核醣核酸,是一種生物大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主要功能是資訊儲存,可比喻為「藍圖」或「配方」。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構細胞內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質與核醣核酸所需。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本身構造發揮作用,有些則參與調控遺傳訊息的表現。 DNA是一種長鏈聚合物,組成單位稱為核苷酸,而糖類與磷酸藉由酯鍵相連,組成其長鏈骨架。每個糖單位都與四種鹼基裡的其中一種相接,這些鹼基沿著DNA長鏈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組成遺傳密碼,是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據。讀取密碼的過程稱為轉錄,是根據DNA序列複製出一段稱為RNA的核酸分子。多數RNA帶有合成蛋白質的訊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擁有特殊功能,例如核糖體RNA、小核RNA與小干擾RNA。 在細胞內,DNA能組織成染色體結構,整組染色體則統稱為基因組。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之前會先行複製,此過程稱為DNA複製。對真核生物,如動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體是存放於細胞核內;對於原核生物而言,如細菌,則是存放在細胞質中的拟核裡。染色體上的染色質蛋白,如組織蛋白,能夠將DNA組織並壓縮,以幫助DNA與其他蛋白質進行交互作用,進而調節基因的轉錄。.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脱氧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脂肪酸

脂肪酸(Fatty acid)是一类羧酸化合物,由碳氫组成的烃类基团连结-zh-hant:羧基;zh-hans:羧酸;-所構成。 三个长链脂肪酸与甘油形成三酸甘油酯(Triacylglycerols),為脂肪的主要成分,歸於脂類。.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脂肪酸 · 查看更多 »

膽固醇

膽固醇,別名膽甾醇,是一種類固醇及甾醇,化學式為C27H46O。固態是一種無色的結晶。 膽固醇是在1784年在希臘首次被發現的。其命名為希臘文中的chole-(膽汁)加上 stereos(固體),再加上其化學結構中有羥基,故再接上"-ol"在結尾上。膽固醇在人體內扮演著重要角色,可說是一種與生命現象息息相關的重要化合物。 膽固醇廣泛存在於動物體的細胞膜中,同時也是合成幾種重要荷爾蒙及膽酸(膽汁的重要成分)的材料。若血液中膽固醇的總含量過高,則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提高。.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膽固醇 · 查看更多 »

自噬

自噬(Autophagy,或称自体吞噬)是一个涉及到细胞自身结构通过溶酶体机制而被分解的过程。这是一个受到紧密调控的步骤,此步骤是细胞生长、发育与稳态中的常规步骤,它帮助细胞产物在合成、降解以及接下来的循环中保持一个平衡状态。 命名为“自噬”(Autophagy)是由比利时化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在1963年發現的。当代的自噬研究是1990年代酵母的研究人员通过识别的自噬相关基因而被推动。其中之一人,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獲得2016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自噬 · 查看更多 »

腦下垂體

腦下垂體(法语、德语: Hypophyse,pituitary gland,亦称为--)位於腦底部的中央位置,在蝶骨(sphenoid bone)中的蝶鞍(sella turcica)內,它的上方有視神經經過,兩側被海綿靜脈竇(cavernous sinus)所包圍,它的底部為蝶竇(sphenoid sinus)及鼻咽(nasopharynx)。整個腦下垂體大小約1.3x0.9x0.6公分,重量約0.6克,可分為腦下垂體前葉、腦下垂體後葉,其中前葉約80%,後葉約20%。.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腦下垂體 · 查看更多 »

色萨·米尔斯坦

色萨·米尔斯坦(César Milstein,),出生於阿根廷布蘭卡港的英國生物化學家。於1984年與尼爾斯·傑尼及喬治斯·克勒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色萨·米尔斯坦 · 查看更多 »

艾倫·勞埃德·霍奇金

艾倫·勞埃德·霍奇金爵士,OM,KBE,FRS(Sir Alan Lloyd Hodgkin,),英國生理學家與生物物理學家,與安德魯·赫胥黎(Andrew Fielding Huxley)因為共同研究神經的動作電位,而與研究突觸的約翰·卡魯·埃克爾斯共同獲得196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外,兩人還曾經提出後來獲得證實的離子通道假說。.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艾倫·勞埃德·霍奇金 · 查看更多 »

艾爾佛列·古曼·吉爾曼

艾爾佛列·古曼·吉爾曼(Alfred Goodman Gilman,),美国药学和生物化学家。因发现G蛋白与馬丁·羅德貝爾一起分享199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G G G G Category: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艾爾佛列·古曼·吉爾曼 · 查看更多 »

艾瑞克·威斯喬斯

艾瑞克·威斯喬斯,(Eric F. Wieschaus,),美国发育生物学家,199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出生于印第安纳南本德,圣母大学本科毕业,耶鲁大学博士。1978年开始在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1981年从海德堡搬到普林斯顿大学。主要研究果蝇胚胎发育。 N Category: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美国生物学家 Category: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会员 W W.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艾瑞克·威斯喬斯 · 查看更多 »

蛋白質生物合成

蛋白質生物合成是指在生物細胞內製造新的蛋白質,它是通過蛋白酶解或細胞蛋白的損耗被平衡。翻译,蛋白質的核糖體組裝,是生物合成途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成的信使RNA(mRNA),轉移RNA(tRNA的)氨酰化,合作翻譯轉運,並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在多個步驟有嚴格的调控,和已建立錯誤檢查機制。 順反子DNA被轉錄成RNA的各種中間體。最後的版本被用作在合成多肽鏈的模板。蛋白質通常會直接從基因通過翻譯的mRNA合成。 這個名詞曾經是指蛋白質的翻譯,但現時則是指一個多重的步驟,以轉錄開始及翻譯作結。 原核生物的蛋白質生物合成雖然與真核生物的很相似,但是它们有所不同。.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蛋白質生物合成 · 查看更多 »

蛋白质

蛋白质(protein,旧称“朊”)是大型生物分子,或高分子,它由一个或多个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长链条组成。氨基酸分子呈线性排列,相邻氨基酸残基的羧基和氨基通过肽键连接在一起。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标准”氨基酸,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改變原子的排序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多个蛋白质可以一起,往往是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发挥某一特定功能。 与其他生物大分子(如多糖和核酸)一样,蛋白质是地球上生物体中的必要组成成分,参与了细胞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进程。酶是最常见的一类蛋白质,它们催化生物化学反应,尤其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至关重要。除了酶之外,还有许多结构性或机械性蛋白质,如肌肉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以及细胞骨架中的微管蛋白(参与形成细胞内的支撑网络以维持细胞外形)。另外一些蛋白质则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免疫反应、细胞黏附和细胞周期调控等。同时,蛋白质也是动物饮食中必需的营养物质,这是因为动物自身无法合成所有氨基酸,动物需要和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必需氨基酸。通过消化过程将蛋白质降解为自由氨基酸,动物就可以将它们用于自身的代谢。.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蛋白质 · 查看更多 »

耳蜗

耳蜗(拉丁文,德文,英文:Cochlea)是内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它和前庭迷路一起组成内耳骨迷路。耳蜗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与蜗牛壳的相似性,耳蜗的英文名Cochlea,即是拉丁语中“蜗牛壳”的意思。耳蜗是外周听觉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为柯蒂氏器(拉丁文:Organon spirale.英文:Organ of Corti或spiral organ,德文:Corti-Organ),是听觉传导器官,负责将来自中耳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神经电信号,交送脑的中枢听觉系统接受进一步处理,最终实现听觉知觉。耳蜗的病变和多种听觉障碍密切相关。.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耳蜗 · 查看更多 »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学名:Retroviridae)又稱「--轉錄病毒科」,是RNA病毒的一种,它们的遗传信息不是存录在脱氧核糖核酸(DNA),而是存录在核糖核酸(RNA)上的,此類病毒多具有逆转录酶。由字面上來看,Retro的拉丁字原意就是逆轉,反轉的意思,在此係指內源性反轉錄酶(endogenous reverse transcriptase)。.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逆转录病毒 · 查看更多 »

G蛋白

G蛋白(英語:G Protein)是指鸟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s)。它含有一个鸟苷酸结合结构域,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激活状态下的G蛋白可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第二信使cAMP,从而产生进一步的生物学效应。.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G蛋白 · 查看更多 »

H·罗伯特·霍维茨

霍华德·罗伯特·霍维茨(Howard Robert Horvitz,),美国生物学家,以研究线虫动物门的秀丽隐杆线虫而著名。因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与悉尼·布伦纳、约翰·E·苏尔斯顿一起获得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H·罗伯特·霍维茨 · 查看更多 »

RNA干扰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缩写为RNAi)是指一种分子生物学上由双链RNA诱发的基因沉默现象,其机制是通过阻碍特定基因的轉译或转录来抑制基因表达。当细胞中导入与内源性mRNA编码区同源的双链RNA时,该mRNA发生降解而导致基因表达沉默。与其它基因沉默现象不同的是,在植物和線蟲中,RNAi具有传递性,可在细胞之间传播,此現象被稱作系統性RNA干擾(systemic RNAi)。在秀丽隐杆线虫上实验时还可使子一代产生基因突变,甚至於可用喂食細菌給線蟲的方式讓線蟲得以產生RNA干擾現象。RNAi现象在生物中普遍存在。2006年,安德鲁·法厄(Andrew Z. Fire)与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由于在秀丽隐杆线虫的RNAi机制研究中的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RNAi与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and transgene silencing)在分子層次上被证实是同一种现象。.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RNA干扰 · 查看更多 »

X射线

--(X-ray),又被称为爱克斯射线、艾克斯射线、伦琴射线或--,是一种波长范围在0.01纳米到10纳米之间(对应频率范围30 PHz到30EHz)的电磁辐射形式。X射线最初用于医学成像诊断和X射线结晶学。X射线也是游離輻射等这一类对人体有危害的射线。 X射線波長範圍在較短處與伽馬射線較長處重疊。.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X射线 · 查看更多 »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又称为“--”,简称CT),是一種影像診斷學的检查。這一技術曾被稱為--(Computed Axial Tomography)。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X-CT)是一種利用數位幾何處理後重建的三維放射線醫學影像。該技術主要通過單一軸面的X射线旋轉照射人体,由于不同的組織對X射线的吸收能力(或稱)不同,可以用電腦的三維技術重建出斷層面影像。經由處理,可以得到相應组織的斷層影像。將斷層影像層層堆疊,即可形成立體影像。.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 查看更多 »

抗体

抗體,又稱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簡稱Ig),是一种主要由浆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抗体能通过其可变区唯一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蛋白上Y形的其中两个分叉顶端都有一被称为互补位(抗原結合位)的锁状结构,该结构仅针对一种特定的抗原表位。这就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般,使得一种抗体仅能和其中一种抗原相结合。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完全依靠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这些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电荷作用和疏水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侧链或者多肽主干之间。正因这种特异性的结合机制,抗体可以“标记”外来微生物以及受感染的细胞,以诱导其他免疫机制对其进行攻击,又或直接中和其目标,例如通过与入侵和生存至关重要的部分相结合而阻断微生物的感染能力等,就像通緝犯上了手銬和腳鐐一樣。针对不同的抗原,抗体的结合可能阻断致病的生化过程,或者召唤巨噬细胞消灭外来物质。而抗体能够与免疫系统的其它部分交互的能力,是通过其Fc区底部所保留的一个糖基化座实现的 。体液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便是制造抗体。抗体也可以与血清中的补体一起直接破壞外来目标。 抗體主要由一種B细胞所分化出来的叫做漿細胞的淋巴細胞所製造。抗体有两种物理形态,一种是从细胞分泌到血浆中的可溶解物形态,另一种是依附于B细胞表面的膜结合形态。抗体与细胞膜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体又被称为B细胞感受器(B Cell Receptor,BCR),这种复合体只存在于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是激活B细胞以及后续分化的重要结构。B细胞分化后成为生产抗体的工厂的浆细胞,或者长期存活于体内以便未来能迅速抵抗相同入侵物的记忆B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与B细胞进行互动的辅助型T细胞对于B细胞的完全活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辅助型T细胞负责识别抗原,并促使B细胞能分化出能与该抗原相结合的抗体的浆细胞和记忆型B细胞。而可溶性抗体则被释放到血液等体液当中(包括各种分泌物),持续抵抗正在入侵的外来微生物。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种醣蛋白 。它们是血浆中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构成成分。抗体通常由一些基础单元组成,每一个抗体包括:两个長(大)的重链,以及两个短(小)的轻链。而輕鏈和重鏈之間以雙硫鍵連接。輕鏈和重鏈又分為可變區和恆定區,而不同类型的重链恆定區,将会导致抗体种型的不同。在哺乳类动物身上已知的不同种型的抗体有五种,它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引导免疫系统对所遇到的不同类型外来入侵物产生正确的免疫反應。 尽管所有的抗体大体上都很相似,然而在蛋白质Y形分叉的两个顶端有一小部分可以发生非常丰富的变化。这一高变区上的细微变化可达百万种以上,该位置就是抗原结合位。每一种特定的变化,可以使该抗体和某一个特定的抗原结合。这种极丰富的变化能力,使得免疫系统可以应对同样非常多变的各种抗原。之所以能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抗体,是因为编码抗体基因中,编码抗原结合位(即互补位)的部分可以随机组合及突变。此外,在免疫种型转换的过程中,可以修改重链的类型,从而制造出对相同抗原專一性的不同种型的抗体,使得同种抗体可以用于不同的免疫系统过程中。.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抗体 · 查看更多 »

抗組織胺藥

抗組織胺藥(Antihistaminique,Antihistamine,Antihistaminikum),通常指H1-受體拮抗劑,是一種,透過對體內H1-受體(組織胺受體之一種)的作用,減少組織胺對這些受體產生效應,從而減輕身體對致敏原的過敏反應的藥物。.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抗組織胺藥 · 查看更多 »

抗生素

#重定向 抗细菌药.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抗生素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功绩勋章和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皇家学会会长(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英国神经生理学家、组织学家、细菌学家和病理学家。在生理学和神经系统科学方面有很多贡献。他和埃德加·阿德里安一起由于“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而获得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布蘭頓·哈金斯

查爾斯·布蘭頓·哈金斯(Charles Brenton Huggins,),出生於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的美國醫學家與生理學家,主要研究前列腺癌。他發展以赫爾蒙控制癌細胞擴散的療法,因而與裴頓·勞斯獲得了196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查爾斯·布蘭頓·哈金斯 · 查看更多 »

染色体

-- 染色體(chromosome)是真核生物特有的構造,主要由雙股螺旋的脱氧核糖核酸和5种被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构成,是基因的主要載體。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染色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染色体出现于分裂期。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呈丝状。其本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的组合(即核蛋白组成的),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 ,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如细胞质内的線粒体)。.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爵士(Sir Ernst Boris Chain,)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英國生物化學家,他因為有關盤尼西林的研究,而與亞歷山大·弗萊明及霍華德·弗洛里共同獲得194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 查看更多 »

杰弗里·霍尔

杰弗里·康納·霍尔(Jeffrey Connor Hall,),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美国遗传学家。於1971年获得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於1974年成为布兰戴斯大学教员。於2013年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後再於2017年與同屬美國籍的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4年他和迈克尔·罗斯巴什的研究小组克隆了果蝇的周期基因,这个基因能够调节果蝇的生物钟。他们还揭示出该基因所编码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含量随昼夜节律而变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杰弗里·霍尔 · 查看更多 »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又稱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臺湾又称磁振造影,香港又稱磁力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從核磁共振現象發現到MRI技術成熟這幾十年期間,有关核磁共振的研究领域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學、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内获得了6次诺贝尔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核磁共振成像 · 查看更多 »

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簡稱RNA,是一類由核糖核苷酸通過3',5'-磷酸二酯鍵聚合而成的線性大分子。自然界中的RNA通常是單鏈的,且RNA中最基本的四種鹼基爲A(腺嘌呤)、U(尿嘧啶)、G(鳥嘌呤)、C(胞嘧啶)通過轉錄後修飾,RNA可能會帶上(Ψ)這樣的稀有鹼基,相對的,與RNA同爲核酸的DNA通常是雙鏈分子,且含有的含氮鹼基爲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鳥嘌呤)、C(胞嘧啶)四種。 RNA有着多種多樣的功能,可在遺傳編碼、翻譯、調控、基因表達等過程中發揮作用。按RNA的功能,可將RNA分爲多種類型。比如,在細胞生物中,mRNA(信使RNA)爲遺傳信息的傳遞者,它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因爲mRNA有編碼蛋白質的能力,它又被稱爲編碼RNA。而其他沒有編碼蛋白質能力的RNA則被稱爲非編碼RNA(ncRNA)。它們或通過催化生化反應,或通過調控或參與基因表達過程發揮相應的生物學功能。比如,tRNA(轉運RNA)在翻譯過程中起轉運RNA的作用,rRNA(核糖體RNA)於翻譯過程中起催化肽鏈形成的作用,(小RNA)起到調控基因表達的作用。此外,RNA病毒甚至以RNA作爲它們的遺傳物質。 RNA通常由DNA通過轉錄生成。RNA在細胞中廣泛分佈,真核生物的細胞核、細胞質、粒線體中都有RNA。.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核酸

核酸(nucleic acids)是一种通常位于细胞核内的大型生物分子,負責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携带和传递。核酸有兩大類,分別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核酸的单体结构为核苷酸。每一个核苷酸分子由三部分组成:一个五碳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基。如果其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則為脱氧核糖核苷酸,此單體之聚合物是DNA。如果其五碳糖是核糖則為核糖核苷酸,此單體之聚合物是RNA。核苷酸也被称为核苷酸磷酸盐。 核酸是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其余为氨基酸/蛋白质,糖/碳水化合物,脂质和/脂肪)。它们大量存在于所有活的东西,功能有编码,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 换句话说,信息通过核酸序列被传递。DNA分子含有生物物种的所有遗传信息,为双链分子,其中大多数是链状结构大分子,也有少部分呈环状结构,分子量一般都很大。RNA主要是负责DNA遗传信息的翻译和表达,为单链分子,分子量要比DNA小得多。 核酸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和病毒、噬菌体内,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对生物的生长、遗传、变异等现象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核酸是在1869年被科学家弗雷德里希·米歇尔发现。核酸实验研究构成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基因组和法医学,以及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的基础。.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核酸 · 查看更多 »

格哈德·多馬克

格哈德·多馬克(Gerhard Johannes Paul Domagk,)是一位德國病理學家與細菌學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格哈德·多馬克 · 查看更多 »

格特魯德·B·埃利恩

格特魯德·B·埃利恩(Gertrude Belle Elion,) ,是一名已逝世的美國女性生化學家和藥理學家。1988年,她与喬治·H·希欽斯和詹姆士·W·布拉克共同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埃利恩开发了许多新的药物,这种新型研究方法的使用促使了后来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齐多夫定的发展。.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格特魯德·B·埃利恩 · 查看更多 »

格蒂·科里

格蒂·特蕾莎·科里(Gerty Theresa Cori,出生名为拉德尼茨,Radnitz,),美国生物化学家,1947年她与丈夫卡尔·斐迪南·科里以及阿根廷医生贝尔纳多·奥赛一起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科里出生于布拉格(当时属奥匈帝国,今天属捷克)。2004年科里夫妇被授予国家化学史里程碑来纪念他们的重大发现。.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格蒂·科里 · 查看更多 »

樹狀細胞

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是一種存在於哺乳動物的一種白血球。它存在於血液和暴露於環境中的組織中,如皮膚和鼻子、肺、胃和小腸的上皮組織。它們的作用是調節對當前環境刺激的先天和後天免疫反應。它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將抗原處理後展示給免疫系統的其他白細胞,故是一種抗原呈遞細胞。 樹狀細胞是一種哺乳類的免疫細胞。簡而言之,主要功能為施加抗原物質在免疫系統中其他的細胞上。 它們通常少量分佈於與外界接觸的皮膜(黏膜)部位,主要為皮膚(在皮膚上的,稱為郎格罕细胞,和內層的鼻子、肺、胃與腸的內層。血液中也可發現他們的未成熟型式。他們被活化時,會移至淋巴組織中與T細胞與B細胞互相作用,以刺激與控制適當的免疫反應。 在一段成長過程中他們長出樹枝狀的突起,原文dendrite來自希臘文的dentrites(關於樹的),因此本文譯為樹狀的細胞。然而,這些並不與神經元有特殊的關聯,雖然其也有相似的部位。未成熟的樹狀細胞也叫做隱匿性細胞,不若樹枝狀的突起,它們具有吞噬功能。.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樹狀細胞 · 查看更多 »

欧元

欧元(;ISO 4217代码),港澳常稱歐羅,是欧盟中19个国家的货币,这19国是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義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馬爾他、塞浦路斯、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脱维亚、立陶宛,合称为欧元区。目前共有3.3亿人使用欧元,如果加上与欧元固定汇率制的货币,欧元影响到全球4.8亿人口。2006年12月,共有6,100亿欧元在市面上流通,按照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8,020亿美元。欧元流通的现金总价值超过美元。 1欧元(euro)等於100欧分(cent)。.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欧元 · 查看更多 »

殺蟲劑

殺蟲劑是一種施用對象為昆蟲的農藥,經常用於農業、醫藥、工業及居家環境。殺蟲劑可針對處於所有發展階段的昆蟲,包括殺卵劑和殺幼蟲劑。.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殺蟲劑 · 查看更多 »

氧(IUPAC名: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原子序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会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地球地殼中近一半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通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污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3年或之前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因為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所以一般被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之時,人們曾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許多化學詞彙都在清末傳入中國,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被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料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氧 · 查看更多 »

氧化還原酶

氧化還原酶是一種催化電子由一個分子(即還原劑,又名氫受體或電子供體)傳送往另一個分子(即氧化劑,又名氫供體或電子受體)的酶。舉例來說,若一種酶能催化以下的反應就是氧化還原酶: 在這個例子,A就是還原劑(電子供體),而B就是氧化劑(電子受體)。 在生物化學反應中,氧化還原反應有時會較難界定,就如糖酵解: 在這個反應中,NAD+是一個還原劑(氫受體),而G3P(即3-磷酸甘油醛)是一個氧化劑(氫供體)。.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氧化還原酶 · 查看更多 »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Hans Adolf Krebs,),医生、生物化学家,原籍德国,后移民英国。克雷布斯在代谢方面有两个重大发现:尿素循环和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因此也被称为克雷布斯循环、克氏循环(Krebs cycle)。他与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一同获得195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 查看更多 »

沃納·亞伯

沃納·亞伯(Werner Arber,)是一位瑞士微生物學家及遺傳學家,曾經因限制酶的發現,以及關於重組DNA技術的發展研究,而於1978年與美國的丹尼爾·那森斯(Daniel Nathans)及漢彌爾頓·史密斯(Hamilton Smith),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沃納·亞伯 · 查看更多 »

沃纳·福斯曼

沃纳·福斯曼(Werner Forßmann,)是一位德国医生,他可以说是心脏导管的发明人。1956年他与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和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一起“为他们发明心脏导管术和发现循环系统的病态变化”而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沃纳·福斯曼 · 查看更多 »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是多細胞生物用以進食、消化食物、獲取能量和營養、排遺剩餘废物的一组器官,其主要功能為攝食、消化、吸收、同化和排遺。其中有關排遺的部分,也可歸類到的一部分。.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消化系统 · 查看更多 »

漢彌爾頓·史密斯

漢彌爾頓·奧塞內爾·史密斯(Hamilton Othanel Smith,),美國微生物學家。因1970年代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現限制性内切酶而與丹尼爾·那森斯(Daniel Nathans)、沃納·亞伯(Werner Arber)共因獲得197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曾參與細菌及人類基因組的研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漢彌爾頓·史密斯 · 查看更多 »

漢斯·斯佩曼

汉斯·斯佩曼(Hans Spemann,)是一位德國生物学家,动物胚胎“组织者”的发现者。 斯佩曼早年利用婴儿头发进行蝾螈卵的结扎实验,证明早期胚胎的各个细胞核在发育能力上没有差别;以后他和他的学生又利用所建立的方法进行一系列试验,发现两栖类原肠胚的被唇能起“组织者”的作用,除去自身向一定方向分化外,还能诱导邻近的外胚层细胞分化为神经组织,共同形成由脊索、肌肉、神经管组成的中轴构造。 这个发现在实验胚胎学上开辟一个新的途径,并且诱导的概念已渗入生物学的其他领域;193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當時此現象稱為「组织者效应」(organiser effect),現在則稱為胚胎诱导(embryonic induction)現象。.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漢斯·斯佩曼 · 查看更多 »

激素

素(英語:hormone)也音譯作荷尔蒙或賀爾蒙,在希腊文原意为“興奋活动”。激素是指体内的某一细胞、腺体或者器官所产生的可以影响机体内其他细胞活动的化学物质。仅需很小剂量的激素便可以改变细胞的新陈代谢。可以说激素是一种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的化学信使。 所有的多细胞生物都会产生激素,植物产生的激素也被称为植物激素。动物产生的激素通常通过血液运输到体内指定位置,细胞通过其特殊的接受某种激素的受体来对激素进行反应。激素分子与受体蛋白结合后,打开了信号通路进行信号转导,并最终使细胞做出特异性反应。 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分子通常都会直接被释放进入血液中,主要是进入有孔毛细血管。可以进行旁分泌信号传送的激素分子可以通过组织间隙渗透进入邻近的靶组织中。 此外还有许多自然或者人工合成的外生化合物对人类和其他动物也有类似激素的效果。他们也会像内源产生的激素一样,对体内自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功效或消除产生干扰,并进而影响人体稳态、生殖、发展或者是行为。.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激素 · 查看更多 »

朊毒體

朊毒体(prion,;又譯為--、蛋白质侵染因子、毒朊、感染性蛋白质、普恩蛋白等)是一类具感染性的致病因子,并能引发人及哺乳动物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 TSEs) 。朊毒体在过去有时也被称为朊病毒。但它严格来说不是病毒,而是一类不含核酸,仅由蛋白质构成的致病因子,但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 错误结构的普利昂蛋白(prion protein, PrP)能够诱导在神经细胞上原本是正常结构的普利昂蛋白转变为错误结构并进行聚集反应,藉由这个机制引入新的普利昂蛋白,不断自我复制并传递至邻近细胞,最终扩散至整个脑部。由组织染色法发现。聚集的普利昂蛋白会于神经细胞外形成类淀粉沉淀,并伴随神经细胞死亡,造成脑组织空洞化。朊毒体虽然是蛋白质,但相较于普通蛋白质更为稳定,无法以一般物理或化學消毒法去除感染性。以120 ~ 130℃加热4小时、紫外线照射、甲醛均不能将这种蛋白质变性。它对蛋白酶有抗性,但不能抵抗高浓度的蛋白质强变性剂,如苯酚、尿酸。 朊毒体最早发现于哺乳动物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包括羊瘙痒症、狂牛症、慢性消耗病。人类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包含庫賈氏症(自发性、遗传性、与变种庫賈氏症),致死性家族失眠症,和于食人部落发现的库鲁病。目前均無法医治。变种庫賈氏症为由牛传染人的跨物种疾病,透过食用已感染狂牛症的牛只的肉或其内脏制品感染。该病原體由饮食摄入后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缓慢破坏脑组织结构,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朊毒體 · 查看更多 »

本格特·薩米爾松

本格特·薩米爾松(Bengt Ingemar Samuelsson,),瑞典生物化學家,出生於哈尔姆斯塔德,為斯德哥爾摩大學學生與教授,他在1982年由於關於前列腺素生物機能的研究,而與蘇恩·伯格斯特龍(Sune Karl Bergström)以及約翰·范恩(John R. Vane)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本格特·薩米爾松 · 查看更多 »

朱尔·A·奥夫曼

朱尔·A·奥夫曼(Jules A. Hoffmann,),出生于卢森堡埃希特纳赫,法国生物学家。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理事长,2007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长。因发现如何激活先天免疫而与鲁斯兰·麦哲托夫和布鲁斯·博伊特勒分享2011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同年(2011年),霍夫曼和布魯斯·比尤特勒與 瑞夫·史坦曼一起獲得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揚他們「關於先天免疫機制激活的發現」。。.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朱尔·A·奥夫曼 · 查看更多 »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Julius Axelrod,),美国生物化学家。他与伯纳德·卡茨、乌尔夫·冯·奥伊勒一起获得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 · 查看更多 »

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

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Julius Wagner Ritter von Jauregg,奧地利在1919年廢除Ritter頭銜,之後他的名字變成Julius Wagner-Jauregg,),奧地利醫學家。 瓦格納-堯雷格出生於上奧地利的韋爾斯(Wels)。1874年到1880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他在1887年研究丹毒(Erysipelas)與結核菌在對於思覺失調(psychoses)的影響,但效果不彰。因此他在1917年研究以瘧原蟲接種來治療麻痺性癡呆(general paresis of the insane)。這項研究使他獲得了192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瓦格納-堯雷格於1940年逝世於維也納。 category:奧地利醫學家 Category:奧地利生理學家 category: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Category:奧地利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維也納大學校友.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 · 查看更多 »

朱爾·博爾代

朱尔·博尔代(荷兰文:Jules Bordet,1870年6月13日-1961年4月6日)出生於比利時的,是一位免疫學家與微生物學家,為19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 1906年他發現了百日咳桿菌(學名:Bordetella pertussis),此菌以他的姓氏命名。.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朱爾·博爾代 · 查看更多 »

戴维·巴尔的摩

戴维·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美国生物学家,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并曾在1997年到2006年期间担任校长。他還曾在1990年至1991年擔任洛克菲勒大學校長,並且在2007年他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会长。1986年因為研究夥伴涉及偽造研究成果,受到波及,遭到美國國會調查,史稱巴爾的摩事件(Baltimore Case)。.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戴维·巴尔的摩 · 查看更多 »

昼夜节律

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 ),又譯日夜節律、概日節律、日變週期、生理時鐘,一種生理現象,以內源性、持續的,呈現以約24小時為周期的變動。包括植物、動物、真菌等,都被觀察到有類似生理變化。circadian,這個單字源自拉丁文circa,為大約、大概的意思,diem,是一天、一日之意。合起來,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大約一天。 晝夜節律,由日變時鐘(circadian clock)所驅動。 2017年来自美国的三位遗传学家杰弗理·霍尔(Jeffrey Hall)、迈克尔·罗斯巴希(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扬(Michael Young)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分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昼夜节律 · 查看更多 »

斯坦利·科恩

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美国生物化学家,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他是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斯坦利·科恩 · 查看更多 »

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當地華人有時稱其為斯京),瑞典首都及最大城市,亦是斯德哥尔摩省首府。瑞典王国政府、国会以及瑞典王室的官方宫殿都设在斯德哥尔摩。它位于瑞典的东海岸,濒波罗的海,梅拉伦湖入海处,风景秀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70餘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联为一体,因此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斯德哥爾摩市區為大斯德哥爾摩的一部分。 从13世纪起,斯德哥尔摩就已经成为瑞典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斯德哥尔摩由于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现在共有100多座博物馆和名胜,包括历史、民族、自然、美术等各个方面。斯德哥尔摩也是一个高科技的城市,拥有众多大学,工业发达。 斯德哥尔摩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乡。从1901年开始,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隆重仪式,瑞典国王亲自给获诺贝尔奖者授奖,并在市政厅举行晚宴。.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斯德哥尔摩 · 查看更多 »

方斯華·賈克柏

方斯華·賈克柏(François Jacob,)是一位猶太裔法國生物學家,他與賈克·莫諾發現了酶在原核生物轉錄作用調控中的角色,也就是後來所知的乳糖操縱組。兩人與安德列·利沃夫共同獲得了196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賈克柏後來又與悉尼·布伦纳(2002年因線蟲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提出了核糖體進行轉譯時的作用方式假說,並由後來的實驗證實。1996年,賈克柏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2013年4月19日,逝世。.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方斯華·賈克柏 · 查看更多 »

放射免疫分析

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缩写为RIA),又称为放射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测定或放射免疫测定法,简称放免或放免法,是一种在无须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的情况下,用于检测抗原(例如血清之中激素的水平)的实验室测定方法。这一方法是由羅莎琳·薩斯曼·耶洛和Solomon Aaron Berson于1950年代创建的。耶洛因建立胰岛素的RIA检测方法而获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此类微量激素的精确测定在当时的内分泌学领域被认为是一项突破。.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放射免疫分析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路易斯

愛德華·路易斯(Edward B. Lewis,),美国遗传学家。1995年与艾瑞克·威斯喬斯和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共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L L L L L L Category: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奖者 Category: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愛德華·路易斯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

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Edward Adelbert Doisy,)是一位美國生物化學家,由於發現維生素K以及其結構和生理作用,而與亨利克·達姆(Henrik Dam)共同獲得194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美国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他在对黑腹果蝇遗传突变的研究中,首次确认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还找出了多个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因此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此外,他还发现了遗传连锁定律。.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哈克尔·韦勒

托马斯·哈克尔·韦勒(Thomas Huckle Weller,)是一位美国病毒学家。1954年,他与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一同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实验环境下培育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成就。 除了赢取诺贝尔奖的在脊髓灰质炎的研究,韦勒还为血吸虫病与柯萨奇病毒的治疗作出了贡献。 1945年,韦勒与凯瑟琳·费伊(Kathleen Fahey)结婚。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两个女儿。.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托马斯·哈克尔·韦勒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聚德霍夫

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美籍德国生物化學家,以研究突触传递知名。.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托马斯·聚德霍夫 · 查看更多 »

托斯坦·威泽尔

托斯坦·威泽尔(Torsten Nils Wiesel,),瑞典神經科學家,與大衛·休伯爾(David H. Hubel)由於對視覺系統的訊息處理過程之研究,而和研究左右腦半球的羅傑·斯佩里(Roger W. Sperry)共同獲得198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托斯坦·威泽尔 · 查看更多 »

拉尔夫·斯坦曼

拉尔夫·马文·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免疫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他在1973年提出了樹狀细胞的概念與其在後天免疫系統運作機制,其时他在赞威尔·A·科恩的实验室做博士後研究。 2011年,史坦曼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半獎項,以表揚他「發現樹狀細胞和其在後天免疫中的作用」,另一半獎項由布魯斯·比尤特勒與朱爾斯·霍夫曼平分。諾貝爾委員會於10月3日公布得獎名單,在這之前3天,史坦曼罹患胰腺癌病逝,因諾貝爾委員會維持授獎的決定,史坦曼成為繼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及道格·哈馬紹後,五十年來首位在過世後仍獲諾貝爾獎殊榮的學者。.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拉尔夫·斯坦曼 · 查看更多 »

拉格納·格拉尼特

拉格納·亞瑟·格拉尼特(Ragnar Arthur Granit,)是一位芬蘭及瑞典科學家,於1967年與喬治·沃爾德及霍爾登·凱弗·哈特蘭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列表和拉格納·格拉尼特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列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