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謝朏

指数 謝朏

谢朏(),字敬冲,陈郡阳夏人。 祖谢弘微,南朝宋時任太常卿,父谢庄,官至右光禄大夫。谢朏幼年聪慧,谢庄很喜歡,常置於左右。十岁能寫文章。谢庄撫谢朏背說:“真吾家千金。”早年擔任抚军法曹行参军,迁升為太子舍人,以父歿去职。再起用為舍人,历官中书郎,成為卫将军袁粲的长史;477年袁粲起兵反蕭道成,失敗被殺後,谢朏被蕭道成引為自己驃騎府的長史。年幼的宋順帝敕令谢朏與河南褚炫、济阳江斅、彭城刘俣一同入侍,號為「天子四友」,之後谢朏又受拜侍中之位,掌管中書、散骑二省的詔書文冊。 蕭道成計畫篡位時,希望德高名重的谢朏輔佐禪讓,故意對谢朏談論魏晉交替的禪讓舊事,說:「司馬昭生前已創建足以禪讓的大功業,他的輔佐大臣石苞不早點勸他禪讓登基,卻在司馬昭死後痛哭喪葬禮儀保持人臣規格,對比漢光武帝的大臣馮異,石苞實在是不夠機敏」,谢朏回答說:「當年魏武帝的臣下勸他禪讓登基,曹操卻說,我當周文王就很滿足了;這說明既然司馬昭世代侍奉曹魏,自然會終身當一個大臣,假使魏帝實行唐虞的禪讓故事,要把帝位傳給司馬昭,相信司馬昭也會堅決辭讓,終身不受」。蕭道成聽了很不高興,改用王儉為長史。479年宋順帝禪讓給蕭道成的當天,谢朏身為掌管玉璽文書的侍中,拒絕把宋帝的玉璽轉交出去,穿著朝服就離開了皇宮,蕭道成只好讓王儉兼任侍中,取得玉璽並完成禪讓儀式。之後蕭齊的太子蕭賾據此要求誅殺谢朏,蕭道成回答說:「殺了他剛好成全他忠義的大名,最好的方法是用法規之外的標準包容他」。 南朝齊時,谢朏在太子蕭賾登基為帝後,重新做官,累迁侍中,领国子博士。谢朏因為不欲參與權臣蕭鸞廢立皇帝的計畫,常懷避事之心,努力申請外調為太守,終於成功轉任吳興太守。他上任後寄了幾石的好酒給任職吏部尚書的弟弟謝瀹說:「可以盡力喝酒,切勿參與人事波動的計畫」;蕭鸞篡位稱帝後四年(建武四年,497年),徵召谢朏為侍中兼中書令,谢朏立刻上表辭官,並把兒子們送到京師作人質,自己與老母留在吳興,歸隱於郡城的西邊,之後屢次拒絕中央的辟召。 南朝梁時,谢朏在梁武帝多次懇請下出山做官,官至尚书令、司徒。506年冬天病逝於司徒府,赠侍中、司徒。谥曰靖孝。 南朝陳的姚察評論說:「谢朏之于宋代,盖忠义者欤?当齐建武之世,拂衣止足,永元多难,确然独善,其疏、蒋之流乎。洎高祖龙兴,旁求物色,角巾来仕,首陟台司,极出处之致矣!览终能善政,君子韪之。.

目录

  1. 39 关系: 南齐南朝陳司徒司马昭吏部尚書吴兴姚察宋順帝尚书令中书令中書建武侍中刘宋刘俣周文王储君唐虞冯异光祿大夫石苞王儉禅让制袁粲褚炫谢庄谢弘微舍人蕭道成蕭衍蕭賾蕭鸞长史梁武帝永元江敩汉光武帝曹魏曹操

南齐

齊(479年-502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二个朝代。为蕭道成所建。史称南齐(以与北朝的北齐相区别)或萧齐。 以齐为国号,源于谶纬之说。《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宋”(因为南朝宋皇族为刘姓)。.

查看 謝朏和南齐

南朝陳

#重定向 陳 (南朝).

查看 謝朏和南朝陳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查看 謝朏和司徒

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後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權力,消灭蜀汉,取代曹魏的權力。滅蜀後一年逝世,其子司馬炎逼曹奐禪讓後稱帝,追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

查看 謝朏和司马昭

吏部尚書

吏部尚书,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級長官,相當於今日的铨叙、人事部長、組織部長,雅称大冢宰,別名吏書、天官卿、六官之長。.

查看 謝朏和吏部尚書

吴兴

吳興為浙江省湖州市的古稱,三國孫吳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吳主孫皓取「吳國興盛」之意改烏程為吳興,並設吳興郡,轄地相當於現在的湖州市全境,錢塘縣(今杭州)、陽羨縣(今宜興)。隋代因地瀕太湖而更名湖州,吳興為下轄縣。現湖州設有吳興區,為市政府駐地。吳興與吳縣,吳江並稱「三吳」,以人文物產名聞江南。.

查看 謝朏和吴兴

姚察

姚察(533年─606年),南朝陳及隋朝文學家及歷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梁書》及《陳書》的始撰者,孫吳太常姚信九世孫。 姚察的父親姚僧垣是當時著名醫師。姚察是姚僧垣的長子,有一弟姚最。梁元帝即位時,姚僧垣攜同兩子前往江陵入朝,元帝授姚察原鄉縣令。西魏攻滅梁元帝,姚僧垣及姚最隨行至長安,姚察因不在江陵而沒有隨行,留仕南梁及南陳,官至吏部尚書,亦曾出使北周與父親見面。 隋朝攻滅陳朝後,姚察亦至長安任職,任秘書丞,並奉隋文帝命修撰梁、陳兩朝歷史。開皇十三年(593年),姚察承襲父親姚僧垣在北朝受封的北絳郡公稱號。 大業二年(606年),姚察去世,享年七十四歲。其子姚思廉繼承父業,完成二書,並親自為父親作傳,收錄於《陳書》。 清朝學者趙翼於《二十二史劄記》中,指出姚察父子以古文寫作梁、陳二書,認為二人是古文運動的先行者,比韓愈早了二百多年。.

查看 謝朏和姚察

宋順帝

#重定向 宋顺帝.

查看 謝朏和宋順帝

尚书令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 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查看 謝朏和尚书令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查看 謝朏和中书令

中書

中書為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名。 汉代设有中书令,負責传宣诏令。隋、唐时設有中書舍人,是中书省的属官。明朝废中书省,直接在内阁设中书舍人。清朝中書位階約為從七品。 中書職能通常為輔佐主官,為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設置在如六部之中央機構官署,負責典章法令編修等工作。而依工作性質不同亦有「辦事中書」或「掌印中書」等細分區別。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謝朏和中書

建武

建武是一个年号名称,曾被多次使用:.

查看 謝朏和建武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查看 謝朏和侍中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查看 謝朏和刘宋

刘俣

刘俣,宋朝人,是一名宋朝政治人物。 刘俣曾于1174年接替陈明任华亭县知县一职,1176年由赵汝譓接任。.

查看 謝朏和刘俣

周文王

周太祖文皇帝,'''姬'''姓,名昌,中國商朝末期周氏族首领,兒子周武王追諡他為周文王,後世視之為道統的傳人之一。.

查看 謝朏和周文王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查看 謝朏和储君

唐虞

唐虞或尧舜是中国上古时期中原部落联盟首领唐尧和虞舜的合称。 其对于黄河流域的开发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后人称为唐虞之治或者唐虞时代。.

查看 謝朏和唐虞

冯异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著名军事家。冯异精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协助刘秀创建东汉政权,隨劉秀安定河北,為劉秀偏將軍,封應侯。後又封為孟津將軍。在多年的行軍作戰中,馮異為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馮異謙遜,從不誇己功,諸將並坐論功,他常避於大樹下,被譽為大樹將軍。劉秀即位封馮異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漢明帝时封为“云台二十八功臣”之一。.

查看 謝朏和冯异

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古代職官名。為君主近臣,依君主詔命行事。.

查看 謝朏和光祿大夫

石苞

石苞()《晉書》石苞本傳寫石苞於泰始八年(272年)死,但《晉書武帝紀》及《資治通鑑》皆稱他泰始九年二月死,現從武帝紀。,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漢末晉初官員,三國時曹魏和西晉重要將領,官至西晉司徒。.

查看 謝朏和石苞

王儉

王儉可以指:.

查看 謝朏和王儉

禅让制

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沒有血緣關係的禅让更是不把權位當作一家人私有,把他讓給賢能的人,是一種理想的政治制度,由部落推選出來。.

查看 謝朏和禅让制

袁粲

袁粲(),原名愍孫,字景倩,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北朝时刘宋官员。袁粲在宋末漸進高位,並為明帝所選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後廢帝時又是主掌朝事的「四貴」之一。袁粲雖然向來不欲管朝事,但在蕭道成漸掌權力,將行篡奪之時袁粲卻挺身謀攻道成,但事敗被殺。.

查看 謝朏和袁粲

褚炫

褚炫(),字彦緒,河南郡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中国南北朝刘宋、南齐政治人物,鄱陽郡太守褚法显之子。 从兄褚淵評价褚炫:「从弟廉慎独立,胜我十倍」。大明年間,刘宋義陽王劉昶为太常,补授褚炫任五官。历任太子舍人、撫軍車騎記室、正員郎。 宋明帝刘彧有一次出猎射野鸡,从清早到中午,一无所获。他不仅很扫兴,而且疑虑他的随从是不是在心里笑话他。他对侍臣说:“我从一大早就来到这水边射野鸡,结果是白跑一趟,你们说可笑不可笑?”群臣都不知道如何回答。褚炫说:「现今時令虽然適宜打猎,但是雲霧凝聚,气候尚冷,飛鳥骄心未警。主上遊幸快乐,我们内心也是欢喜」。明帝赞同褚炫的话,在狩猎場摆設酒宴。褚炫转任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 477年(昇明元年)与劉俁、謝朏、江斅入殿侍文义,号为四友。转任黄門郎,蕭道成属下驃騎長史。受位侍中、再为長史。479年(昇明三年),齐国建国,褚炫再任侍中,兼步兵校尉。479年(建元元年)齐朝建立,蕭道成即皇帝位,褚炫出任東陽郡太守。召還为侍中,兼步兵校尉。出任竟陵王征北長史,加輔国将軍。转任冠軍長史、江夏内史。 483年(永明元年)担任吏部尚書。从江夏郡离任回朝时,得钱十七万,分与石頭城的親族。自願解任,改授散騎常侍,兼安成王師。485年(永明三年)国学(太学)建立,褚炫以本官兼博士,未及受命死褚炫去世。享年四十一岁,追贈太常。諡貞子。.

查看 謝朏和褚炫

谢庄

#重定向 謝莊.

查看 謝朏和谢庄

谢弘微

谢弘微(),名密,字弘微,陈郡阳夏人。東晉豫州刺史謝萬曾孫。東晉末及南朝宋官員,官至右衞將軍。.

查看 謝朏和谢弘微

舍人

舍人,古代官称。原為旅店的主人或貴族家裡左右親信或門客,後來成為官職,前冠以頭衔,名称及职权不同。 舍人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地官》,是国君的亲近属官。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書舍人。《唐書‧職官志》列有中書舍人、太子中舍人、太子舍人、起居舍人、通事舍人、太子通事舍人。宋、元時稱顯貴子弟為「舍人」。明代稱應襲衛所職位的武官子弟為「舍人」或中書舍人。 宋朝以後,以「舍人」及「舍」稱官宦、世族、士紳、地主之家的子弟,,閩南則冠以「阿」字為首,故稱「阿舍」。.

查看 謝朏和舍人

蕭道成

帝萧道成(),字绍伯,南北朝時代南齊开国皇帝。.

查看 謝朏和蕭道成

蕭衍

#重定向 梁武帝.

查看 謝朏和蕭衍

蕭賾

#重定向 齐武帝.

查看 謝朏和蕭賾

蕭鸞

#重定向 齐明帝.

查看 謝朏和蕭鸞

长史

長史是中國歷史上職官名,其執掌事務不一,相當於今天的秘書長一職,但多為幕僚性質的官員,亦稱為別駕。.

查看 謝朏和长史

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国皇帝,廟號高祖。 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蕭順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萧衍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本人私德也很好,也不太注重個人生活享受。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長达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查看 謝朏和梁武帝

永元

永元是几个年号的名称:.

查看 謝朏和永元

江敩

江敩(),南朝宋齐间士族贵戚。字叔文,济阳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人。宋文帝外孙,宋孝武帝女婿,经历宋,齐两朝,任中书郎、豫章内史、侍中、都官尚书等职位。是当时的士族名流,曾经当面侮辱欲跻身士族名流的权臣纪僧真,齐武帝也对他无可奈何。.

查看 謝朏和江敩

汉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東漢建立者,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為漢高帝九世孫,漢景帝七世孫,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蕩,各地寇盜蜂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鄗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蕩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雒陽。 劉秀的軍事才能很高。稱帝之後遣眾將攻伐四方,往往能從前方上報的排兵布陣形勢中發現問題,有時因前方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便為敵人所敗。此外,劉秀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竇融、馬援等均由此歸心。對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內遷入塞,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西河緣邊八郡,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但此舉也成為東漢朝廷和民眾沈重的經濟負擔,在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南匈奴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談不上替東漢守衛北邊。到了東漢中期由於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邊不斷發起暴亂,對東漢北邊邊防乃至北方內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而成為東漢北邊的一大邊患。.

查看 謝朏和汉光武帝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查看 謝朏和曹魏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查看 謝朏和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