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

指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都会向“为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颁发诺贝尔和平奖。该奖是于1895年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以及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进行管理,挪威议会将选出5人组成委员会决定获奖人选。诺贝尔和平奖首次颁发是在1901年,有两位获奖者,分别是弗雷德里克·帕西和亨利·杜南。每位获奖者都赢得到一枚奖牌,一份证书以及不同数额的奖金。1901年,帕西和杜南获奖了15万零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8年的773万1004瑞典克朗。和平奖每年12月10日在奥斯陆颁发,这天是诺贝尔的忌日,挪威国王将亲自向获奖者授予该奖项,是唯一一项不是在斯德哥尔摩颁发的诺贝尔奖。另一个与其他诺贝尔奖的不同点在于,和平奖经常授予组织而非个人,例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就先后三次获得该奖项。 有观点认为和平奖是诺贝尔奖中最具争议的一项,其对多位获奖者的选择受到过批评,圣雄甘地曾先后五次获得提名,但始终未能获奖。1948年他被刺杀后,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曾考虑追授,但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而是决定在这年不予授奖,所给出的解释是:“没有适合且在生的候选人”。1961年,达格·哈马舍尔德在获得提名后逝世,但这时奖项尚未颁发,他也成为唯一一位获得追授的获奖者,这以后规则进行了调整,使将之后几乎不可能再有人得到追授。1973年,黎德寿拒绝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表示考虑到越南的处境,自己没有立场来接受这一奖项。莱纳斯·鲍林曾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还在1954年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唯一一位独享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奖人。1989年和2010年,西藏宗教领袖十四世达赖喇嘛和中国异见人士刘晓波分别获奖,激起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馬拉拉·優素福扎伊于201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获奖时年仅17岁。201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199 关系: 基督教基督教青年会埃及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埃利·维瑟尔埃利·迪科门埃内斯托·泰奥多罗·莫内塔卡尔·亚尔马·布兰廷卡洛斯·菲利普·西门内斯·贝洛危地马拉南非種族隔離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各国议会联盟吉米·卡特塔瓦库·卡曼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大厦谷战争奥古斯特·贝尔纳特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奥斯丁·张伯伦奥斯陆孟加拉乡村银行孤立主义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安那托利亞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巴拉圭中东战争常设仲裁法院东亚希蒙·佩雷斯希林·伊巴迪东方政策世界工会联合会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乔迪·威廉斯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乔治·皮尔亚西尔·阿拉法特亚洲亨利·基辛格亨利·杜南亨利·拉方丹以色列伊莱休·鲁特伊扎克·拉宾伍德罗·威尔逊弗兰克·B·凯洛格弗里乔夫·南森...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弗雷德里克·帕西佐藤荣作德国总理德斯蒙德·图图保罗-亨利-邦雅曼·德斯图内勒·德康斯坦圣雄甘地地雷團結工聯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國際勞工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國際聯盟國際法研究院刘晓波哈佛大学凱拉西·薩提亞提兰巴雷内兰德尔·克里默克里斯蒂安·劳斯·朗格克拉斯·蓬图斯·阿诺尔德松勒内·卡森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反地雷组织国际和平局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国际法玻利維亞科德尔·赫尔科菲·安南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穆罕默德·尤纳斯穆罕默德·巴拉迪突尼西亞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约翰·博伊德·奥尔约翰内斯堡约瑟夫·罗特布拉特纳坦·瑟德布卢姆纳尔逊·曼德拉纳米比亚经济维利·勃兰特绿色革命罗加诺公约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美国国务卿美国国防部长美国教友会翁山蘇姬爱米莉·巴尔奇瑞典克朗無國界醫生莱伊曼·古博薇莱赫·瓦文萨莱昂·布儒瓦莱昂·儒奥莱斯特·皮尔逊遺囑道威斯計劃联合国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联合国难民署菲利普·诺埃尔-贝克萊納斯·鮑林非洲人国民大会非战公约西奥多·罗斯福西藏马尔蒂·阿赫蒂萨里马丁·路德·金马歇尔计划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曼·安吉尔诺曼·布劳格贝尔塔·冯·苏特纳贝拉克·奥巴马费迪南·比松越南越战路易·雷诺 (法理学家)黎德壽达格·哈马舍尔德茉莉花革命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阿尔·戈尔阿尔伯特·史怀哲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弗里德阿尔瓦·米达尔阿瑟·亨德森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维尔阿里斯蒂德·白里安阿方索·加西亚·罗夫莱斯蘇聯總統肖恩·麦克布赖德里戈韦塔·门楚金大中腓特烈·巴耶尔良心犯色雷斯艾伯特·卢图利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若泽·拉莫斯·奥尔塔英国教友会护照查尔斯·盖茨·道斯核武器梅纳赫姆·贝京梅里德·科里根欧洲人权法院欧洲理事会歐洲人權公約朝鲜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戴维·特林布尔戴维营协议海牙海牙公约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斯堪的纳维亚斯德哥尔摩日俄战争日本首相旺加里·马塔伊教授托比亚斯·阿赛尔拉尔夫·本奇拉丁美洲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 扩展索引 (149 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青年会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簡稱YMCA),是基督教非政府性质的国际社会服务团体。受俸會員來自125國,逾5千8百萬人,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即以基督“为世人服务”的精神,根据社会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工作。这些服务工作,是以“促进大众德、智、体、群全人成长”的理念作导向,服务人群不分性别、年龄、国籍、种族和宗教信仰。服务工作有平民教育、体育康乐、营地服务、社区服务、青少年工作、难民工作、就业服务等等,一些青年会还开设有价格低廉的旅舍和宾馆。“基督教青年会”不是一个传教组织,也不是一个慈善机构。它主要以传递爱心为使命,倡导和推动承担社会责任及促进社会和谐。所有YMCA的地方分會皆附屬於區域聯盟和全球YMCA聯盟(World Alliance of YMCAs)。.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基督教青年会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Ellen Johnson Sirleaf,)是利比里亚政治家。她是利比里亚联盟党(Unity Party)领袖,在2005年利比里亚总统大选中当选,是首位民選非洲国家女总统。2011年10月7日,约翰逊·瑟利夫、莱伊曼·古博薇與塔瓦库·卡曼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她們以非暴力鬥爭方式來維護女性安全以及女性能充分參與和平建设的權利」。.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 查看更多 »

埃利·维瑟尔

--·“埃利”·维瑟尔(Eliezer "Elie" Wiesel,),是一位作家、教师、活跃政治家、诺贝尔奖得主与犹太人大屠杀的倖存者。第一本作品《夜》描述他一家人在納粹集中營的遭遇,影響力和《安妮日記》齊名。諾貝爾獎委員會讚譽他是「人性的使者」、「充斥種族歧視世界中的重要精神領袖」,維瑟爾領獎時致辭「不管世上何時何地有人類受苦受辱,一定要選邊站。保持中立只會助長壓迫者,而不是受害者。」 歐巴馬稱他是「本世代人類的道德之聲,也是全球的良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說「他是黑暗中的一道光,永遠相信人類良善面。」 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2016年7月2日證實,維瑟爾逝世,享壽87歲。.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埃利·维瑟尔 · 查看更多 »

埃利·迪科门

埃利·迪科门(Élie Ducommun,),瑞士人。1902年12月10日为了表彰他和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各国议会和平局局长)对和平事业的贡献,并且也为了表彰国际和平局和各国议会和平局的工作,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授予他们两人诺贝尔和平奖。 Category: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Category:瑞士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瑞士記者 Category:日內瓦人 Category:瑞士新教徒.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埃利·迪科门 · 查看更多 »

埃内斯托·泰奥多罗·莫内塔

埃内斯托·泰奥多罗·莫内塔(意大利语:Ernesto Teodoro Moneta,),意大利新闻记者、国际和平主义活动家,1907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Category: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Category:義大利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記者 Category:和平主義者 Category:意大利罗马天主教徒.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埃内斯托·泰奥多罗·莫内塔 · 查看更多 »

卡尔·亚尔马·布兰廷

卡尔·亚尔马·布兰廷(Karl Hjalmar Branting,),瑞典政治家和社会民主运动先驱,1921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曾在斯德哥尔摩和乌普萨拉(Uppsala)学习,1882年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天文学系,在斯德哥尔摩天文台当助理。但1884年他放弃科学工作成为一位新闻工作者。1886年他担任《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1889年和奥古斯特·帕尔姆(August Palm)成为瑞典社会民主工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1896年~1902年当选为下议院议员。 1907年~1925年他一直担任社会民主工党主席。1905年当危机来临,他铸造了口号 "Hands off Norway, King!",社会民主人士组织一次总罢工反对战争。他主张瑞典执行严格的中立政策,并谋求通过各国社会民主党恢复国际关系。他曾几次参加社会党国际会议,并同荷兰社会党领导人特里尔斯特拉成了中立国的主要发言人。通过对交战国双方社会党人冲突的调解,他成为国际社会民主党人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1917年他任艾登联合政府的财政大臣。1920年、1922年-1923年和1924年-1925年他三次组阁,任内阁首相兼外交大臣。他是第一个瑞典社会民主工党政府。 他为建立国际联盟而积极活动,认为国际联盟可以实现全面裁军与和平,也是瑞典第一个鼓动参加国际联盟的代表,由于他对国际联盟的和平事业所做出的努力,他获得1921年诺贝尔和平奖。1923年他成为国际联盟理事会的成员,并当选为1924年国际劳工组织会议的主席。 布兰廷支持1917年2月的俄国革命。 1925年1月布兰廷不得不因健康原因辞去首相职务,一月之后,他在斯德哥尔摩去世。为了纪念他,在斯德哥尔摩诺拉·邦广场上塑了一座很大的布兰廷铜像。 Branting, Hjalmar Branting, Hjalmar Category: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Category:瑞典政治人物 Category:瑞典首相 Category:乌普萨拉大学校友.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卡尔·亚尔马·布兰廷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菲利普·西门内斯·贝洛

卡洛斯·菲利普·西門內斯·貝洛(葡萄牙語:Carlos Filipe Ximenes Belo,)是東帝汶藉天主教主教,慈幼會會士,帝力教區榮休宗座署理。.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卡洛斯·菲利普·西门内斯·贝洛 · 查看更多 »

危地马拉

地馬拉共和國(República de Guatemala),通稱瓜地馬拉,位於中美洲,西濒太平洋,东临加勒比海,北与墨西哥接壤,东北邻伯利兹,东南邻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危地马拉 · 查看更多 »

南非種族隔離

南非種族隔離(南非語:Apartheid)為1948年至1994年間南非共和國在南非國民黨執政時實行的一種種族隔離制度,當時佔大多數的黑人,其包括集會、結社的各項權利受到大幅限制,維持歐洲移民的阿非利卡人的。 南非的種族隔離早在荷蘭統治時就已經開始。十九世紀的英裔南非商人塞西爾·羅德斯在取消黑人及有色人種的權利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設立了第一個種族隔離的法案。種族隔離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倡導,主要是為了治安的原因,當時執政黨就是以阿非利卡人為主的南非國民黨,也在當地由南非託管的西南非實施,一直到1990年西南非獨立成為納米比亞共和國為止。在時開始成為正式的政策。政府將居民分為四個種族:黑人、白人、有色人種及印度人,而有色人種及印度人又有更細的分類,各種族住在不同的區域中。在1960年至1963年,350萬非白人的南非人被驅離他們原來的家園,被迫進入隔近被分隔的區域中,這是近代史上大型的驅離行動之一,當時南非政府計畫搬遷人口之後要把這些地方逐出南非獨立,所以這樣的分化政策1970年起達到高峰,甚至廢除非白人的部分政治權利,那時也開始剥夺黑人的南非公民身份,在法律上他們成為地方分權的十個班圖斯坦中的公民,將其政治權限縮在「國中國」內,其中四個成為名義上的獨立國家。南非政府在教育、醫療、海灘及其他公共服務都實行種族隔離政策,而黑人得到的服務往往會比白人要差。 種族隔離帶來國內明顯的及暴力,也因此國際長期對南非禁運(包括)。自1950年代起,一系列的黑人民眾起義及抗議事件,使得反種族隔離被禁止,反種族隔離領袖入獄。隨著抗議的擴散,越來越軍事化,政府的回應是壓制及暴力。國際組織更對南非制裁,南非政府的處境也更加艱難。1980年代由於經濟的壓力,白人政府開始改革種族隔離政策,但爭議仍在。總統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自1989年開始取消一些種族隔離的相關法令,並在10月起開始釋放曼德拉及其他政治犯。1990年開始。在1991年時種族隔離政策及一些尚未廢止的相關法令被正式廢除,不過非白人在1993年才有資格投票,最後在1994年多民族的民主選舉中,由曼德拉帶領的非洲人國民大會勝出。一般將1994年的民主普選視為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正式結束。.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南非種族隔離 · 查看更多 »

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

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是一个1930年由国际联盟成立的组织,以著名探险家、社会活动家弗里乔夫·南森命名。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在南森逝世后继承其遗志,赈济难民。办公室成立伊始,全球有110万人难民,包括部分俄国人和大量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和来自西南亚洲及波斯湾西北部的难民。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迫离乡。1935年后,萨尔人(原居德国西南部)、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中也有很多人沦为难民。一开始,难民办公室缺乏资金,而且由于时局的紧张还承受不少批评。 难民办公室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在政治上维护难民的权利。他们的宣传工作曾促使一些国家停止驱逐难民,保障难民的基本人权。1933年在日内瓦召开了难民会议,14个签署了国际协议禁止迫害难民。二是为难民提供法律保护。他们曾为许多难民申请到身份证、签证、居留证,重点救济老弱病残人员。三是给予难民经济援助,并鼓励他们自救。 1926年根据南森的提议设立了南森护照,由五个法郎购买。难民藉由此护照证明身份。难民办公室每年出资40万挪威克朗帮助难民,贷款是主要方式,也有一些无偿赠予给特别特殊的难民及难民组织。他们还安置专门机构安置来自德国萨尔的难民及来自亚美尼亚、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的难民,为五万多人提供住所。在办公室存在的8年里,共帮助近100万难民。 1938年12月31日,难民办公室停止运作。同年因“对难民提供的帮助”获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Gustav Stresemann,),又译为斯特来斯曼,德国魏玛共和国总理(1923年)和外交部长(1923,1924—192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使德国恢复国际地位的主要人物。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和解,因其主张和解和谈判的政策,与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于1926年同获诺贝尔和平奖。在政治不稳定和脆弱、短暂的政府时期,他被普遍认为是魏玛共和国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最有影响力的内阁成员。.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 查看更多 »

各国议会联盟

各国议会联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IPU)是一個总部设於瑞士日内瓦的國際組織。由英国下议院议员威廉·兰德尔·克里默和法國國民議會议员弗雷德里克·帕西於1889年6月29日联名發起的。1899年改称「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1922年改为現名。其宗旨為「通过各国议员之间的合作来加强代议制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审议国际关心的问题,以推动各国议会采取行动。.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各国议会联盟 · 查看更多 »

吉米·卡特

小詹姆斯·厄尔·“吉米”·卡特(James Earl "Jimmy" Carter, Jr.,),是美国的第39任总统。他早年一直在军队中服役,曾任喬治亞州州长。1976年代表民主黨当选总统,在任期间,卡特創建了兩個新的內閣部門,能源部和教育部。外交方面,卡特积极调停以色列和埃及之间的战争,美国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关係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卡特跟其他国家外交时注重人权保障,曾施壓當時由軍事強人朴正熙執政的韓國政府改善人权。任內面對持續性的“滯脹” ,高通膨,高失業率和經濟緩慢成長的組合,他为了阻止通货膨胀,曾将利息增加到最高20%,引起了部分民眾的反对。1979年他签署移交巴拿馬運河主權移議,同年蘇聯進兵阿富汗,卡特下令對蘇聯採取糧食禁運,抵制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並撤銷雙方所簽署的限制戰略武器條約。1980年,伊朗霍梅尼政权绑架人质,卡特派遣部隊救援但失败,因此他同年在竞选連任时输给了罗纳德·里根,人質危機經444天後直至他卸任當天才解決。 卸任后,卡特積極參與调停各种战争及人質危機的斡旋工作,反对美国小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200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吉米·卡特 · 查看更多 »

塔瓦库·卡曼

塔瓦库·卡曼(توكل كرمان,),也门政治家,是也门政党Al-Islah的高级成员,2005年创立无锁链女记者组织并任主席。2011年10月7日,卡曼、埃伦·约翰逊·瑟利夫與莱伊曼·古博薇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她們以非暴力鬥爭方式來維護女性安全以及女性能充分參與和平建立的權利」,卡曼獲獎時年僅32岁,得獎當年为历屆和平奖最年轻的得主,但這個記錄已經被2014年的得主─16歲的巴基斯坦人馬拉拉·優素福扎伊打破。.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塔瓦库·卡曼 · 查看更多 »

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

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Charles A· Gobat,),瑞士法律博士和政治家。 戈巴特曾担任瑞士联邦委员会主席、国际议会联盟大会主席、国际和平局局长,获1902年诺贝尔和平奖。 G G G G G G.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 · 查看更多 »

大厦谷战争

大厦谷战争(Guerra del Chaco),又譯為格兰查科战争、查科战争,1932年-1935年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国为争夺格兰查科北部而进行的战争。 格兰查科(Gran Chaco)位于巴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脉以东、亚马孙盆地以南,潘帕斯草原以北,面积约65萬平方公里,但人烟稀少、缺乏物产。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对格兰查科北部约2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归属一直存在争执。20世纪20年代,在该地发现了石油后,两国为争夺石油资源纷争愈加激烈,从1928年起,两国之间频频发生武装冲突。而世界主要石油巨头以及邻近国家也卷入其中,美孚石油公司和智利支持玻利维亚,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阿根廷支持巴拉圭。 玻利维亚在得到了美孚石油公司的巨额贷款,并向英美等国购买了包括坦克、飞机在内的大批新式武器后,军事实力大大超过巴拉圭。玻利维亚于是在1932年6月15日出兵占领了北查科荒漠中的亚基萨卡咸水湖地区,以这一次小规模边界冲突为借口向巴拉圭正式宣战,大厦谷战争全面爆发。.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大厦谷战争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贝尔纳特

奥古斯特·马里·弗朗索瓦·贝尔纳特(Auguste Marie François Beernaert,)是一位比利时政治家,1909年(和保罗·德康斯坦)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贝尔纳特历任比利时天主教党领袖、比利时首相、比利时众议院议长,也是国际法协会主席和海牙国际和平会议限制军备委员会主席。 B B B B B B.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奥古斯特·贝尔纳特 · 查看更多 »

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

奥斯卡·拉斐尔·德·赫苏斯·阿里亚斯·桑切斯(Óscar Rafael de Jesús Arias Sánchez,),前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总统。.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 · 查看更多 »

奥斯丁·张伯伦

奥斯丁·张伯伦爵士,KG(Sir Austen Chamberlain,),英国政治家,他曾获得嘉德勋章,並因推動羅加諾公約而於1926年獲得1925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曾擔任郵政總局局長、財政大臣、印度大臣、掌璽大臣、外交大臣和第一海軍大臣等職。 他的父親约瑟夫·张伯伦曾擔任伯明罕市市長和內閣殖民地大臣等職,至於他的異母弟内维尔·张伯伦則在1937年到1940年任英國首相。.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奥斯丁·张伯伦 · 查看更多 »

奥斯陆

奥斯陆(Oslo ),1925年前舊稱克里斯蒂安尼亞(Kristiania),是挪威首都和最大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挪威的贸易、银行业、工业和航运枢纽,位于挪威东南部的奥斯陆峡湾内侧,人口666, 759人(截至2017年1月1日)。包括邻近的10个自治市在内的城市区人口为975, 744人(截至2016年1月1日),而整个大奥斯陆地区人口数为1, 546, 706。 奥斯陆因其奇特的地理学和地质学特征而闻名。它被森林和田野所环绕,许多种类的动植物生活在其中。奥斯陆自治市内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森林和水域,使得实际人口密度达到了5, 221.6人/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区的形状像是一个被植被茂密的丘陵所环绕的砂锅,许多河流从丘陵中流出,通过市区汇入奥斯陆峡湾。 根据考古学研究,奥斯陆于公元1000年前后建城。奥斯陆老城区是北欧除了维斯比以外最大的中世纪城市,而且至今保存完好。奥斯陆于1048年被确立为一个贸易点。1070年,奥斯陆被提升为主教辖区。在大约1300年,挪威国王哈康五世将奥斯陆定为挪威首都。在挪威从1397至1523年和1536至1814年与丹麦,以及1814至1905年与瑞典建立共主邦联期间,尽管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先后成为了国家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奥斯陆仍然保有着一部分首都职能。 奥斯陆是14世纪挪威受到黑死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在15和16世纪其人口和经济状况又经受了进一步的衰退。1624年,奥斯陆曾被一场大火摧毁,之后,在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统治期间,城区被迁移到了更靠近阿克斯胡斯城堡的地方,并以国王的名字命名为克里斯蒂安尼亚(Christiania)。在1814年丹麦-挪威邦联解体之前,克里斯蒂安尼亚已被宣布成为挪威的首都。1838年1月1日,克里斯蒂安尼亚成为了一个自治市。尽管在19世纪以前,克里斯蒂安尼亚在欧洲范围内只是一座小城市,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这座城市开始高速发展。在1900年前后,克里斯蒂安尼亚已经成为了一个发达的工业中心,有着近25万名居民。1925年,它的名字从克里斯蒂安尼亚改为了奥斯陆。 奥斯陆是欧洲重要的航海工业和航海贸易中心,是许多航运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其中包括一些世界级的航运公司、船舶经纪人和海上保险经纪人。奥斯陆也是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联盟委员会的跨文化城市项目的试点城市。 奥斯陆被认为是一座全球城市,在2012年fDi杂志发表的欧洲大城市生活质量排名中名列第一位。 ECA国际2011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奥斯陆是全球生活成本第二高的城市,仅次于东京。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EIU)的统计,2013年奥斯陆也名列全球生活和学习成本最高的四座城市之一。 1952年,奥斯陆曾举办过冬季奧運會。1993年5月,在美国的主导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这里签订了著名的奧斯陸協議。另外,奥斯陆也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地,每年的颁奖仪式在奥斯陆市政厅举行。 21世纪初,奥斯陆的人口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使其成为了当时全欧洲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这一高增长率主要和国际移民的流入和高生育率有关,但也离不开国内人口流动的影响。目前,奥斯陆的移民人口增长速度略高于本国人口增长速度, 在市区部分,这一差异更为显著。2012年1月1日的数据显示,奥斯陆人口的23%是移民,市内最大的少数族裔是挪威-瑞典人和挪威-巴基斯坦人。.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奥斯陆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乡村银行

孟加拉乡村银行,又稱格萊珉銀行(গ্রামীণ ব্যাংক,Grameen bank),是一个位于孟加拉国的提供微型贷款的金融机构和社区发展银行。它向穷人提供不需要抵押物的小额贷款(又被称为微型贷款或者格莱珉贷款),其放款对象主要锁定在贫乡妇女,因她们贷款的动机单纯是为了创业(家庭手工的小事业),所以借贷金额低,而这一点不算大的钱足以改善她们一家人的生活,且还款率高。此系统是基于一个观点,即贫穷的人们都有尚未开发的技能;有了激励,他们可以赚更多的钱。银行同时也接受存款和其他服务,也进行发展导向的经营,包括纺织品,电信和能源公司。 格莱珉银行成立于1976年。它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吉大港大学就读时,发起了一个旨在研究如何设计一个信贷系统来为乡村中的穷人提供贷款的项目。1983年10月时,格莱珉银行获准成为一家独立银行。1998,该行的“低成本住房计划”获得了世界人居奖。2006,银行及其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孟加拉乡村银行 · 查看更多 »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與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海禁和锁国就是一些孤立主义的例子。.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孤立主义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Андре́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Са́харов,姓氏也譯作--,),苏联原子物理学家,闻名于核聚变、宇宙射线、基本粒子和重子产生(Baryogenesis)等领域的研究,并曾主导苏联第一枚氢弹的研发,被称为“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也是人权運動家,是公民自由的拥护者,支持苏联改革。他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为了纪念他,欧洲议会把设立的欧洲最高人权奖命名为萨哈罗夫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Nicholas Murray Butler,),美国哲学家、外交官和教育家。他和简·亚当斯一起获得了1931年诺贝尔和平奖。巴特勒1887年创办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并于1902年到1945年期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25年到1945年期间担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会长。.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 查看更多 »

巴拉圭

巴拉圭共和國(República del Paraguay,Tetã Paraguái)是南美洲內陸國家,地據巴拉圭河兩岸。其南邊國境完全與阿根廷接壤,東北與西北角則分別是巴西與玻利維亞,為南美洲國家聯盟成員國。首都為亞松森。.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巴拉圭 · 查看更多 »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或称阿以战争、以阿战争,是指以色列立國后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五次大规模战争。衝突至今尚未平息。.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常设仲裁法院

常设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PCA);Cour permanente d'arbitrage (CPA)),是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仲裁机构。常设仲裁法院不等同联合国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及其所取代的国际联盟常设国际法院,三者为不同的机构。 常设仲裁法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常设法院,它只有一份由成员国提出的仲裁员名单。如果成员国将其争端诉诸仲裁,便可在名单中选定仲裁员,再由选定的仲裁员推选首席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在国际常设法院和国际法院建立后,常设仲裁法院长期缺乏案源,其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减小。 常设仲裁法院的国际局,相当于书记官处,并向仲裁法院范围以外的仲裁法庭提供技术或行政协助。常设仲裁法院由一个名册上的法学家(每个缔约国最多四人,这些人共同组成该国的“国家团体”)组成,争端的当事方可以从中挑选仲裁庭成员。在仲裁开始前,各方必须商定各种实际事项和程序。程序不公开,费用由当事方承担。仲裁结果也可以不公开。.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常设仲裁法院 · 查看更多 »

东亚

东亚泛指亚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蒙古以及臺灣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东亚总人口超过16亿。.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东亚 · 查看更多 »

希蒙·佩雷斯

希蒙·佩雷斯(;שמעון פרס;),出生名西蒙·佩尔斯基(Szymon Perski),以色列政治家,2007年至2014年担任以色列总统,两次担任以色列总理,两次担任代理总理,曾在十二个内阁中担任职务,其政治生涯长达近70年。1959年11月佩雷斯当选议会议员,持续任职(除2006年年初三个月)直至2007年当选总统,并任总统一职七年。2014年佩雷斯宣布退休,时为世界最为年长的国家元首。其亦被认为是以色列建国一代的最后一人。 年轻时的佩雷斯即以其演说才华而闻名,由此以色列国父戴维·本-古里安将其招致麾下。1940年代末佩雷斯开始其政治生涯,在以色列独立战争后担任多个外交及军事职位。1952年佩雷斯成为国防部副主任,时年仅28岁,次年成为国防部主任,任职至1959年。1956年,佩雷斯参与了《》的谈判, Peter Hercombe and Arnaud Hamelin, France 5/Sunset Presse/Transparence, 2006,为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赞为“最高水平的政治成就”Eden, By Peter Wilby, Haus Publishing, 2006。 1963年,佩雷斯同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进行谈判,以色列由此得以购置鹰式防空导弹,这亦是美国出售给以色列的第一笔军备Political Leaders of the Contemporary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by Bernard Reich,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0, page 406。1994年10月26日,在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及时任国防部长佩雷斯推动之下,约旦与以色列正式签订。1994年前任外交部长佩雷斯、拉宾及亚西尔·阿拉法特因奥斯陆协议的达成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其政治生涯中,佩雷斯在以色列议会中代表五个不同政党:工人党、工人名单党、联盟党、工党及前进党,前三個政黨為工黨的前身。1996年佩雷斯建立佩雷斯和平中心,旨在通过推动宽容、经济与科技发展及合作和幸福,促进中东地区长期的和平及发展。 佩雷斯能操波兰语、法语、英语、俄语、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但其希伯来语仍带波兰口音 by Lawrence Joffe, Wednesday 28 September 2016。其亦是一名诗人和作曲家,在内阁会议时创作诗节,其一些诗作后被转录为歌曲并收入专辑 AP, updated 8/17/2009 7:55:07 PM ET。佩雷斯对文学兴趣浓厚,时常引用先知书、法国文学及中国哲学中的片段。 2016年9月28日,在中风两周之后,佩雷斯于特拉维夫附近过世,享耆壽93岁。.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希蒙·佩雷斯 · 查看更多 »

希林·伊巴迪

希林·伊巴迪(شيرين عبادى,Širin Ebādi,Shirin Ebadi,)是一位伊朗女性律师和人权活动者,的创始人。2003年10月10日因她为民主和人权,特别是为妇女和儿童的权益和庇護權所作出的努力而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成为第一位获奖的伊朗人和穆斯林女性。 2009年11月26日希林·伊巴迪突遭伊朗政府強制沒收其諾貝爾和平獎,該舉動是諾貝爾和平獎頒發以來從未有的事,顯示伊朗政府打擊反對言論的人士。 伊巴迪在德黑兰居住,但由于伊朗对批评现行政权的公民迫害的增加,2009年6月以来她一直流亡在英国。2004年,她入选《福布斯》杂志的“世界百名权威女性”名单。她还入选“100个最具影响力女性”名单。.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希林·伊巴迪 · 查看更多 »

东方政策

东方政策(Ostpolitik),全称为新东方政策(Neue Ostpolitik),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在1969年开始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受埃贡·巴尔1963年发表的“通过重新接触来改变关系”演说的影响,维利·勃兰特自1969年起开始推行这一政策。 东方政策一词也有时用于教宗保祿六世在同时期推行的加强与东欧国家关系的行动。1983年韩国改善与朝鲜的关系时也称为「北方政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东方政策 · 查看更多 »

世界工会联合会

世界工会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简称世界工联(WFTU),1945年成立,前身是1919年成立的国际工会联合会。创建时有51个国家参加了世界工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当时世界各国的主要工会组织,除美国劳工联合会外,都是其会员。1948年,西方国家工会以世界工联拒绝马歇尔计划为由退出,并于1949年12月在伦敦成立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冷战时期,该组织被公认是苏联主导下的国际劳工组织。Richard Felix Staar,, Hoover Press, 1991, ISBN 0-8179-9102-6, p.84南斯拉夫和中国的工会组织曾由于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冲突而先后退出该组织。.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世界工会联合会 · 查看更多 »

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

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是一个学者和公共人物的国际组织,目的是减少武装冲突带来的危险,寻求解决全球安全威胁的途径。1955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布,之后不久的1957年,该组织成立,创建人为约瑟夫·罗特布拉特和伯特兰·罗素,创立地点为加拿大帕格沃什。罗特布拉特与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因在核裁军上的努力而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 · 查看更多 »

乔迪·威廉斯

乔迪·威廉斯(Jody Williams,),是一位美国教师和社会活动家,也是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72年威廉斯在佛蒙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几年她先后在墨西哥和英国教授英语,并积极投身于国际社会活动中。1997年渥太华公约签署后,她因为积极参与国际禁止地雷运动(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 、ICBL)并推动公约的签订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乔迪·威廉斯 · 查看更多 »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小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 Jr. ),美国军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曾在二戰期間提拔多位將領。他毕业于維吉尼亞軍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年夏到1927年春末在美军驻天津第15步兵团任主任参谋,学习了汉语。1939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帮助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谋划策,二战期间坚持先進攻納粹德國再攻打大日本帝國的戰略方針,1945年退役。.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 查看更多 »

乔治·皮尔

乔治·亨利·皮尔(Georges Charles Clement Ghislain Pire,),比利时多明我会會士。出生于比利时迪南一地方公务员家庭,后就读于贝尔维学院。1934年發永願,並取會名“多名我”,以紀念修會會祖聖多名我。1938年建立“互助大家庭”和“于伊野营”帮助儿童。1949年建立“帮助流亡国外者”组织。195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Category: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Category:多明我会成员 Category:比利時天主教徒.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乔治·皮尔 · 查看更多 »

亚西尔·阿拉法特

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赛尼(محمد ياسر عبد الرحمن عبد الرؤوف عرفات القدوة الحسيني,),通称亚西尔·阿拉法特(ياسر عرفات)或他的昵称(كنية;Kunya) 阿布·阿马尔(أبو عمار,),巴勒斯坦解放运动领袖,巴勒斯坦领导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及巴解组织最大派别法塔赫的领导人,1994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后任主席。他是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之一。.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亚西尔·阿拉法特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亨利·基辛格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本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尔(Heinz Alfred Kissinger),) ,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猶太裔外交官,与越南政治家黎德寿一同为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並在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此职。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基辛格在1969年到1977年之间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在这段时期内,他倡导缓和政策,使美苏之间紧张的关系得到缓解,並在1972年和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会谈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促成了中国的开放和新的战略性的反苏中美联盟的形成。 基辛格被公认为是国际政治学均势理论大师,其理论重点关注在美苏两级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即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基辛格理论为西方在冷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外交活动中、作为国家对外关系的理论来源;典型的表现在美国总统尼克松和里根的外交政策之中。.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亨利·基辛格 · 查看更多 »

亨利·杜南

--·亨利·杜南(Jean Henri Dunant,)是瑞士商人和人道主義者,紅十字會創辦人,後人尊稱他為「紅十字會之父」。1859年,他於出差途中目睹了索尔费里诺战役的后果。后来,他在自己的著作《索尔费里诺回忆录》中记录了這段经历,书中的设想最终促成了1863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创立。1864年的《日内瓦公约》也是以杜南的思想为基础。1901年他和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帕西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亨利·杜南 · 查看更多 »

亨利·拉方丹

亨利·拉方丹(Henri La Fontaine,),比利时国际律师,1907年至1943年期间担任国际和平局局长。他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亨利·拉方丹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伊莱休·鲁特

#重定向 羅脫.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伊莱休·鲁特 · 查看更多 »

伊扎克·拉宾

伊扎克·拉宾(יצחק רבין,Yitzhak Rabin,),以色列政治家、军事家。1974年至1977年出任以色列总理;1992年起再次出任总理,直至1995年。他是首位出生於以色列本土的总理,首位被刺杀和第二位在任期间辭世的总理。以色列首位任內離世的总理是列维·艾希科尔。.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伊扎克·拉宾 · 查看更多 »

伍德罗·威尔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美国第28任总统。此前,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 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领袖,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由于前總統西奥多·罗斯福和時任總統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他最終以四成普選票及四十州的選舉人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成為1897年至1933年為間唯一一位民主黨總統。迄今为止,他是唯一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律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 在第一个任期中,威尔逊支持民主党控制的议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联邦农田贷款法案(Federal Farm Loan Act),还通过新的收入法在联邦一级开征收入税,以及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但他同时因为支持在联邦政府机构中实施种族隔离,导致大批黑人员工被解职,而遭到当时民权团体的批评。 1916年美国总统选举勉强胜出后,威尔逊第二个任期的中心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他在竞选时打出“他让我们远离战争”(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美国的中立政策却未能持久。德国经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发送给墨西哥、保证其若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重新获得被美国占领之北方数州的电报,以及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促使威尔逊多次对德国给予警告,并最终于1917年4月要求国会宣战。不过威尔逊主要是关注参战的外交和财政面,而把作战任务交给军事部门。在大后方,他于1917年发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实际有效的征兵,通过建立自由公债(Liberty Bonds)筹集数十亿战争资金,设立战争工业委员会(War Industries Board),促进工会运动,通过史密斯-莱佛法案(Smith-Lever Act)监督农业和食品生产,控制铁路运输,通过首个联邦级致幻药物取缔法案,并镇压反战运动。此外在他的任期内普遍实现妇女选举权。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威尔逊亲自主导对德交涉和协定停火。他发表十四点和平原则,从中阐述他所认为的能够避免世界再遭战火的新世界秩序。1919年赴巴黎筹建国际联盟以及拟定凡尔赛条约,并尤其关注自战败帝国中建立新国家的问题。后主要由于他对创建国联的贡献,于1920年被授予191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在与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围绕美国加入国联一事而进行激烈斗争时,因中风而昏倒。由于拒绝妥协,威尔逊最终未能使加入国联案在参院通过。尽管没有美国的加入,国联还是于1920年成立。威尔逊所秉持的国际主义,也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来为民主而战斗。这成为以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颇有争议的理念,持久地为理想主义者所效仿,却为现实主义者所排斥。.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伍德罗·威尔逊 · 查看更多 »

弗兰克·B·凯洛格

弗兰克·比林斯·凯洛格(Frank Billings Kellogg,),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国务卿。1927年,和法國外交部長阿里斯蒂德·白里安發起非戰公約。凱洛格因此於1930年獲得192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Category: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美国国务卿 Category:常设国际法院法官 Category:美國駐英國大使 Category:美国共和党联邦参议员 Category:美國共和黨黨員 Category:美國律師 Category:律師出身的政治人物 Category:紐約州人.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弗兰克·B·凯洛格 · 查看更多 »

弗里乔夫·南森

弗里乔夫·韋德爾-亞爾斯伯格·南森(Fridtjof Wedel-Jarlsberg Nansen,),挪威探险家、科学家、人道主義者和外交家。1922年,他因为担任国际联盟高级专员所做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他年轻时曾经得到过滑冰与滑雪比赛的冠军,并于1888年,他首次带领一支滑雪队横跨了格陵兰国境,用越野滑雪的方式穿过了这个岛屿。 南森在1861年10月10日出生于克里斯蒂安尼亚(今称奥斯陆,当时隶属于瑞典王国)。父亲 Baldur Fridtjof Nansen是律师。1880年南森考入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当时称为皇家腓特烈大學),并于1881年入學,主修动物学。南森在1882年3月至8月参与探察格陵兰岛水域。从1888年到1889年成功进行了横断格陵兰岛冰原的滑雪,并在1893年远征北极点。南森计划让他的船搁浅在西伯利亚近海的浮冰之上,然后随洋流漂去。南森精心设计了富勒姆号,并船上装载了够用8年之久的燃料以及够6年食用的食品,与12名船员一起于6月24日从克里斯蒂安尼亚出发。1895年4月7日抵达 86°13.6′N 后南返。1896年9月9日返抵克里斯蒂安尼亚港,受到众多市民热烈迎接。 1921年他被任命为国际联盟难民事务高级专员。1922年,他凭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难民安置问题与相关冲突等代表性工作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之后又倡议给无国籍公民发行护照,即「南森护照」,拥有超过50个国家认可该护照。 1930年5月13日南森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家中。同年,国际联盟成立了「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用以延续他的工作,该组织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弗里乔夫·南森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Frederik Willem de Klerk,),南非共和國政治家,该國迄今为止的最後一任白人總統,也是廢除種族隔離制度的推手。.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帕西

弗雷德里克·帕西 (Frédéric Passy)(),法国理論經濟學家,世界第一个国际和平组织——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的创始人之一。 帕西家族傳統為公務員,其父的兄弟Hippolyte(1793年-1880年)曾為政府部長。帕西求學時被訓練成律師,其後在州議院當會計師,三年後離職,系統地學習經濟。 帕西認為自由貿易能將不同國家連繫一起,成為伙伴,就像在相同的企業內一樣;從而解除武裝,令戰爭消失。 他曾在法國的多所大學講授經濟學。 帕西嘗試阻止法國和普魯士因盧森堡問題而開戰,1867年成立「Ligue internationale et permanente de la paix」。後來該組織成為普法戰爭的受害者,他便以「Société française des amis de la paix」之名重整陣營,後來1889年又正式成立「Société française pour l'arbitrage entre nations」。 1889年,56名法國國會議員、28名英國議員以及來自意大利、西班牙、丹麥、匈牙利、比利時和美國的國會代表組成了「國際國會聯盟」,當中帕西是三位主席之一。 帕西是著名的演說家,他聲線雄朗、動作有力、態度莊嚴。 1901年,他和亨利·杜南(紅十字會創辦人)同獲首屆諾貝爾和平獎。 Passy Passy Category:胡格诺派.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弗雷德里克·帕西 · 查看更多 »

佐藤荣作

佐藤榮作(,),日本政治家,前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同時也是日本連續任期中任期最久的首相,執政達7年8個月,其親兄岸信介亦曾為總理大臣。他也是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外叔公。岸信介、佐藤榮作、安倍晋三被稱為「一家三宰相」。佐藤榮作在197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此外也是迄今唯一擔任連任3次的自民黨總裁。 1924年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開始在鐵道省任職。1946年為鐵道總局長官,1947年為運輸省次官。1948年加入自由黨(自民黨的前身之一)。在吉田茂任內閣總理大臣時,吉田大量開除黨人派,官僚派得勢,特別是佐藤和池田勇人多番獲得提拔。1948年獲吉田任命為內閣官房長官,1949年1月成為眾議院議員(其後連任了11次),1949年2月任自由黨政調會長。1954年造船丑闻事件中,幸得時任總理大臣吉田茂要求犬養健法務大臣發動檢察指揮權,免於被捕,但吉田内阁因此倒台。 佐藤時期的日本為高速成長期的黃金時代,任內政績斐然,除了連接東京和神戶的東名高速公路和名神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外,還核定了山陽新幹線的興建。佐藤除了維持著平均10%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外,透過斡旋成功從美國手上拿回沖繩的統治權,納入日本領土。比起前任池田勇人著手於經濟外,佐藤處理了其他更錯綜複雜的政治性問題,也獲得成功。1969年日本GDP超越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佐藤在外交上極力偏向中華民國,反對毛澤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也是最後一個於任內訪問台灣的日本首相,然而佐藤後期因為田中角榮迅速崛起,無法指定其屬意的接班人福田赳夫繼任自民黨總裁,繼而造成70年代日本政局不穩甚至角福戰爭的開端。.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佐藤荣作 · 查看更多 »

德国总理

联邦总理(Bundeskanzler,简作Kanzler)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德国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其有权直接任命联邦政府各部长,并确定德国联邦政府的政治方针。總理是由德国联邦議會根据联邦总统的建议未经辩论的选举产生,再經联邦总统任命,就可以正式成為總理,而联邦總統不能拒絕任命總理。總理通常为议会最大党,即執政黨的領袖,另外設有副總理一職作為副手。.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德国总理 · 查看更多 »

德斯蒙德·图图

#重定向 戴斯蒙·屠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德斯蒙德·图图 · 查看更多 »

保罗-亨利-邦雅曼·德斯图内勒·德康斯坦

保罗-亨利-邦雅曼·德斯图内勒·德康斯坦(法语:Paul-Henri-Benjamin d'Estournelles de Constant,),法国外交家、政治家,国际仲裁倡议者,因为促进美法和解而获得1909年诺贝尔和平奖。德康斯坦在萨尔特省拉弗莱什一个贵族出生。 C C C C.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保罗-亨利-邦雅曼·德斯图内勒·德康斯坦 · 查看更多 »

圣雄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મોહનદાસ કરમચંદ ગાંધી;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台語舊譯顏智,),尊稱聖雄甘地(महात्मा गांधी,Mahatma Gandhi),印度國父,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帶領印度獨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他的非暴力(अहिंसा,ahimsa)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成功的印度獨立運動亦激發起其他殖民地人民為國家獨立而奮鬥,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取而代之的是英聯邦。甘地的主要信念是「真理堅固」,此鼓舞了其他民主運動人士,例如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等人。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很簡單,那就是(是從傳統的印度教信仰演化來的)真理(सत्य,satya)及非暴力。.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圣雄甘地 · 查看更多 »

地雷

地雷是一種放置或埋在地下的爆裂物,經常被用來殺傷經過的敵方人員或車輛,是一種被動式的陸戰軍事武器。.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地雷 · 查看更多 »

團結工聯

Solidarność,發音為:),全名獨立自治工會“團結工聯”(Niezależny Samorządny Związek Zawodowy "Solidarność"),是波蘭的工會聯盟,於1980年8月31日在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今格但斯克造船廠)成立,由萊赫·華勒沙所領導,也是华沙条约签约国中第一个非共产党控制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主張非暴力的反抗模式。1980年代,它将波蘭國內的天主教徒及反共左翼人士組織結合,成為了一股強大的反共主义社會運動。 團結工聯的出現,對長期由波兰统一工人党一黨專政的波蘭來說是前所未見的,也是蘇聯集團國土內第一個獨立工會。巔峰時,團結工聯聯合了約一千萬名成員;1981年9月全国大会前,团结工会总人数达到950万,构成了波兰工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Retrieved on 7 June 2011波蘭的共產黨政府曾於1981年實施戒嚴,隨後展開政治迫害;但波蘭統一工人黨政府的統治基礎不斷削弱,最終被迫開始与團結工聯所領導的反對勢力進行了著名的波兰圆桌会议,并於1989年6月4日進行了半自由的選舉。在這次有限的選舉中,波蘭統一工人黨候選人被徹底擊敗,同年8月底波兰形成了團結工聯所領導的聯合政府;很快社会主义性质的波兰人民共和国政权便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波蘭共和國;萊赫·華勒沙在1990年12月的總統選舉當選,成為波蘭首位民選總統。團結工聯的成功事蹟引來其他歐洲社会主义國家的各種反對團體效仿,最後導致東歐的社会主义政權相继垮台,并促使了19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 1989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政權倒台後,團結工聯轉變為一般傳統的工會,自1990年代以來也較少在政治舞台作出影響。1996年,一個以政治為主、代表右翼的成立;團結工聯選舉行動贏得了1997年大選,卻輸掉了2001年大選,不少成員其後轉移至法律與公正黨及公民綱領黨。虽然目前團結工聯已經很少對現代波蘭的政治作出影響了,但组织至今依然运作。.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團結工聯 · 查看更多 »

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 ICAN; )為一個全球公民社會聯盟,致力於遵守與全力執行《禁止核武器條約》,並在制訂過程中給予協助。該組織成立於2007年,目前在101個國家擁有468個伙伴組織。 2017年,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因「提請各方注意使用任何核武器後造成的災難性人道主義後果,以及為實現禁止這些武器的條約造出的突破性努力」,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该组织只有4名工作人员,且他们的年龄都在35岁以下。.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 查看更多 »

國際勞工組織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縮寫:ILO)是一个以追求社會正義為目標的聯合國專門機構。制定國際勞動公約以規範勞動關係以及勞動相關問題。該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内瓦。其秘書處(工作人員)稱為國際勞工局。 该组织曾在196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国际劳工组织的训練中心位於意大利都靈。.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國際勞工組織 · 查看更多 »

國際特赦組織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縮寫为AI;又稱大赦國際),是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总部位于英国伦敦,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约七百万成员及支持者。该组织的工作方针是对人权状况进行调研,采取相应行动,寻求终结各种侵犯人权的行为,并且为那些遭受迫害的人们伸张正义。 国际特赦组织于1961年由彼得·本南森在英国伦敦宣告成立,同年5月28日在英国《观察家报》发表了题为《被遗忘的囚犯》的文章Benenson, Peter,, The Observer, 28 May 1961.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國際特赦組織 · 查看更多 »

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后组成的跨政府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其主要任務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的成立目的如《》所述,包括透過集体安全及軍備控制來預防戰爭,藉由談判及仲裁來平息國際間的紛爭。国际联盟及其他同時期的條約也提到勞動條件、對原住民的公平待遇、人口走私与贩毒、軍備交易、公眾衛生、戰俘待遇,以及保護歐洲的少數族群。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期间,國際聯盟达到極盛時期,会员国数量高达58個。 國際聯盟所体现的外交思维反映了數百年來世界外交方式上的根本性轉變。國際聯盟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而需要依靠當時國際間的大国執行其決議、維持經濟制裁,或是在必要時提供軍隊,然而這些大國未必願意這麼做。經濟制裁也會傷害國際聯盟的成員,因此這些國家不願意配合。美國則因為參議院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一開始就沒有加入國聯。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時,國際聯盟指責義大利軍隊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醫療帳篷作为攻擊目標,贝尼托·墨索里尼则回應称:「國際聯盟在麻雀大声喊叫時運作的很好,但在老鹰掉下来時一點用都沒有」。 在1920年代國際聯盟有顯著的成功,也有一些早期的失敗案例,但國際聯盟終究未能阻止轴心国在1930年代的侵略行爲。德國、日本、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均退出了国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發證實,國際聯盟無法起到維護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戰再度發生的作用。國際聯盟歷時26年,後來被1946年4月20日成立的联合国所取代。此外,联合国繼承了一些國際聯盟成立的機構及組織。.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國際聯盟 · 查看更多 »

國際法研究院

國際法研究院(Institut de droit international,又譯國際法學會)是為國際法研究和發展貢獻的組織。它是私人組織,由準會員、會員和榮譽會員組成。其會員是由組織邀請加入,都是在國際法方面有學術成就者,並必須不受政治壓力所左右。其會員遍布全球。 它舉行雙年會議,並會通過建議修改國際法的議案。它不會評論特定事件。 1873年9月8日在比利時成立。190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其格言是iustitia et pace。 截止2005年,這個組織仍很活躍,八月曾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會議。現在它的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現時的成員包括著名律師、法學權威和國際刑事法庭的法官。近來組織的決議有州長豁免被起訴的建議以及國家政府對環境破壞的責任。.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國際法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刘晓波

刘晓波,吉林长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文学评论家、人权運動家、《零八宪章》的主要起草人之一、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刘晓波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本科,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博士,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独立中文笔会第二届及第三届会长、《民主中国》网刊主编,曾经参与六四事件,后被捕入狱。他毕生致力於宣傳政治改革及參與旨在終結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的運動而多次被拘捕判刑。 2010年,刘晓波获得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首位或第二位(如果算上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获得该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是继纳粹德国的卡尔·冯·奥西茨基(1935年)之后,第二例在服刑期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刘晓波也是诺贝尔奖历史上唯一一位从获奖至辞世始终未能得到任何人身自由的诺贝尔奖得主。 2017年6月,刘晓波因确诊肝癌晚期而获准保外就医,其後於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与外界隔离的状态下接受治疗。7月13日17:35,医院当局宣布劉曉波病情恶化并因多重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病逝,終年61歲。 他的遺體在2017年7月15日約6時30分(格林威治時間2017年7月14日晚上10時30分)火化,當天中午海葬。2017年9月2日,刘晓波逝世以来外界第一次与刘霞取得了联系,随后联系又陷于中断。.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刘晓波 · 查看更多 »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為一所本部坐落於-zh-hans:麻省; zh-tw:麻薩諸塞州; zh-cn:马萨诸塞州; zh-hk:麻省-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其因歷史、學術影響力、財富等因素而獲評為世上最享負盛名的學府之一。 哈佛於1636年由當地的殖民地立法機關立案成立,迄今為全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並擁有北美最古老的校董委員會。 其最初稱之為「新學院」,該機構為了感謝一名年輕的牧師約翰·哈佛所作出的捐贈,而改名為「哈佛學院」。雖然從沒有與任何宗教派別有正式的聯繫,但早期的學院還是以培養公理會及一位論派神職者為主要職責。可是自18世紀起,其課程與學生群體的宗教性質漸漸淡化,而19世紀的哈佛則進一步成為了的文化起源地。美國南北戰爭後,當時的校長查爾斯·艾略特將哈佛各個學術機構綜合成了一所研究型大學,並增添了小班授課以及入學考試,而這些模式同時也影響了國家的中高等教育政策。此校亦為美國大學協會其中一個原始成員,並在經濟大蕭條及二次大戰後進一步修改了課程及收生政策。後與拉德克利夫學院合併成為了男女校。 校方目前共有十所學院及一所高等研究院。這些單位偏佈鄰近各區:其本部位於劍橋的;醫學、公共衛生及牙醫學院位於波士頓的長木醫學區;而包括哈佛體育場在內的大學體育設施以及商學院則在。哈佛同時擁有龐大的資產,每年所收到的捐款回贈數目長期位列全球教育機構之首。 哈佛大學為全美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 學校的研究生課程較為多元化,而本科教育則主要集中在文理學範疇。校方在2007年起實行了財政援助政策,家庭年收入低於一定數目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學費豁免。 哈佛擁有全美最古老的圖書館系統,這同時也是全球最具規模的私立及大學圖書館系統,館藏量逾1600萬冊。 其為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現共有42支參與不同運動競賽的代表隊,屬全美大學體育協會甲組。除了體育,學生的課外生活還包括各個學會所舉辦的活動。哈佛校友涵蓋8名美國總統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其亦培養了62名富豪企業家及335位羅德學者,人數均為全美最多;另也有15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現在或曾經在哈佛學習或工作。.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哈佛大学 · 查看更多 »

凱拉西·薩提亞提

#重定向 凱拉西·薩塔亞提.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凱拉西·薩提亞提 · 查看更多 »

兰巴雷内

兰巴雷内(法语:Lambaréné)是加蓬的一座城市,中奥果韦省首府,人口约24,000,主要工业是渔业。该城建于奥果韦河畔雨林区,距赤道仅数千米。 L.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兰巴雷内 · 查看更多 »

兰德尔·克里默

威廉·兰德尔·克里默爵士(Sir William Randal Cremer,),英国政治家,社會活動家,曾任英国下议院议员、国际工人联合会书记,190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C C C.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兰德尔·克里默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劳斯·朗格

克里斯蒂安·劳斯·朗格(Christian Lous Lange,),挪威人。1909年开始担任国际议会联盟秘书长,直到1913年退休。1921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克里斯蒂安·劳斯·朗格 · 查看更多 »

克拉斯·蓬图斯·阿诺尔德松

克拉斯·蓬图斯·阿诺尔德松(Klas Pontus Arnoldson,),瑞典作家、新闻记者、政治家,190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A A A A Category:瑞典作家 Category:瑞典政治人物.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克拉斯·蓬图斯·阿诺尔德松 · 查看更多 »

勒内·卡森

勒内·萨米埃尔·卡森(法語:René Cassin,1887年10月5日生于法国巴约纳塞法迪犹太人家庭,1976年2月20日逝世于法国巴黎),法国法学家、法学教授和法官。他曾任教于里尔大学、法国法学院、法国国立海外学校,之后曾为海牙国际法学院、日内瓦大学国际高等研究所。二战时是自由法国运动最早的参加者之一,1940年6月曾受戴高乐嘱托与英国秘密谈判。1944年-1960年任最高行政院法院副院长,1958年参与了新宪法的制定。1946-1968年任法国驻联合国代表,是《世界人权宣言》制定者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始人之一。1965-1968年任欧洲人权法院院长。196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勒内·卡森 · 查看更多 »

国际原子能机构

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成立於1957年7月29日,是一個的國際組織,致力推廣以和平方式使用核能,並禁止將其用於任何軍事目的,包括核武器。國際原子能機構是1957年7月29日成立的一個自治組織。雖然是通過自己的國際條約《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the IAEA Statute),獨立於聯合國而設立的,但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给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 該機構在2005年10月6日因“防止核能被用于军事目的,并确保最安全的和平利用核能”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国际原子能机构 · 查看更多 »

国际反地雷组织

国际反地雷组织(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简称ICBL),是一个由反对制造和使用反单兵地雷的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国际性联盟。 1992年,六个有相同意愿的组织共同成立了这个组织。此組織活躍在100個以上的國家,跛腳椅是此組織的標示。 組織成員包括婦女、兒童、退伍軍人、宗教團體、人權團體以及各個領域的退休或在職人士,其中最有名的支持者是黛安娜王妃。 此組織也是國際禁雷條約的主要推動者。 1997年,该组织及其发言人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国际反地雷组织 · 查看更多 »

国际和平局

国际和平局成立于1891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国际和平组织,19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国际和平局 · 查看更多 »

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

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International Physicia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uclear War,缩写IPPNW),又譯為國際醫生防止核戰聯盟,是一个由60多个国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国际组织。IPPNW致力于研究防止核战争的发生,并且鼓励销毁所有核武器。1980年代中期,IPPNW大约有145,000位成员,到1990年代早期大约有200,000位成员。组织的总部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 IPPNW成立于1980年12月,创建人为哈佛公共健康学院心脏病学家Bernard Lown医生和苏联心脏病学院的Evgueni Chazov医生。他们正对核战争的医疗和环境的危险发布了《对人类的医疗警告》(Medical Warning to Humanity)。组织发行了书籍,并在专业期刊和大众媒体发表文章。IPPNW于1984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教育奖,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 · 查看更多 »

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

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简称“国际自由工联”,是1949年从世界工会联合会中分裂出来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性工会组织。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在日内瓦、纽约和华盛顿设有长驻机构。国际自由工联有着充足的财政资源。2006年国际自由工联与世界劳工联合会(前身是1920年成立的国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合并为国际工会联合会。.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 · 查看更多 »

国际法

國際法(Le droit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Law,原稱万国法)又稱國際公法,是主權国家國與國之间的法律。國際法不同於國家的法律制度,因為它主要的適用對象為國家而非公民,是規範政府组织之間关系的规则,有時也包括民族意識的法人和自然人等。國際法較無法約束各個國家,因為無法保障其法律體系始終順利運作,因此缺乏有效制裁違法國家的制度。 早期西方世界並不承認國際法存在,19世纪的英国法學家奥斯丁認為該法律僅其是一种實在道德,不具有法律的強制力。目前各国对国际法法律地位的承认和国际间所发生的贸易摩擦也時常被援引国际法进行解决,因此国际法的法律地位已经獲得多數國家承認,但是國際社會中並沒有具备制裁违法国家实力的世界政府可以解釋與執行,因此常被解釋爲國與國之間條約的国际私法概念所混淆以求维系既成的格局。.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国际法 · 查看更多 »

玻利維亞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Bulibya Wuliwiya,Wuliwya Suyu,Tetã Volívia)是南美洲的一個內陸國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鄰國有巴西、秘魯、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五國,法定首都為蘇克雷,但實際上的政府所在地為拉巴斯,拉巴斯海拔高度超過3,600--,為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 欧洲殖民之前,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地区屬於印加帝国—美洲前哥伦布时期轄境最大的国家。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了该地区。在西班牙殖民时期,这个地方称为「上秘鲁」(Upper Peru),由秘鲁总督区管理。在1809年宣布独立、经过16年的战争后,1825年8月6日成立共和国,國名源於西蒙·玻利瓦尔。玻利维亚一直困于独裁、政治不稳和经济不佳。.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玻利維亞 · 查看更多 »

科德尔·赫尔

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美国政治家,第47任美国国务卿,1945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科德尔·赫尔 · 查看更多 »

科菲·安南

科菲·阿塔·安南(Kofi Atta Annan,),加納库马西人,聯合國第七任秘书长。2001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科菲·安南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محمد أنورالسادات,),前埃及總統。 萨达特出生於米努夫省迈特阿布库姆村(Mit Abu Al-Kum),有13个兄弟姐妹。1936年進入开罗军事学院学习。1939年秘密建立“自由军官”小组,因从事反英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1952年7月23日,参加纳赛尔领导推翻法鲁克王朝的七月革命。埃及共和国成立后,曾於1964年至1966年及1969年到1970年間,两次任職副总统。 1970年,纳赛尔逝世,萨达特继任总统。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一起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摧毁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1978年9月,在美国参与下,萨达特與以色列总理贝京在華盛頓特區签署戴维营協議,因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在开罗举行庆祝贖罪日戰爭胜利八周年的阅兵儀式上身亡。他的國葬於10月10日舉行,遺體安葬於位於他遇刺地方對面的無名英雄紀念碑;此處及當年遇刺的檢閱台,後來成為遊客必到的埃及旅遊景點。 沙達特繼任總統之初經常睡不著,三更半夜仍在寢室走來走去不睡。他的妻子就問「你怎麼了?」沙達特回答「我想起納瑟這二十年所發生的事睡不著」。沙達特的妻子告訴他說「忘掉納瑟吧,想想你自己的事」。日後台灣發生二月政爭時,李登輝處於精神壓力大而在許多夜晚都睡不著。即以沙達特的處境比擬當時他的心境。.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尤纳斯

罕默德·尤努斯,(孟加拉语:মুহাম্মদ ইউনুস,英语:Muhammad Yunus,),孟加拉国银行家、经济学家,教授,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作为经济学教授,尤努斯发展了“小额贷款”和“小额金融”的理论和实践,创建了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也译作格拉明银行),给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贷款。2006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与孟加拉乡村银行诺贝尔和平奖,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尤努斯也曾获得过包括世界粮食奖在内的多个国际荣誉。 2008年,他被外交政策杂志列为“世界百大思想者”,排名第二。尤努斯也是联合国基金会委员。, additional text.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穆罕默德·尤纳斯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巴拉迪

罕默德·巴拉迪(محمد البرادعي,),埃及人,曾為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於2005年獲諾貝爾和平獎。他通曉阿拉伯語、英語和法語,育有一子一女。.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穆罕默德·巴拉迪 · 查看更多 »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通称突尼斯,位於北非、隶属于马格里布地区,东北部緊鄰地中海。突尼斯有兩個鄰國,分別為西方的阿爾及利亞(公共国界线長965公里)與東南方的利比亞(公共国界线長459公里)。突尼斯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而得名。.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突尼西亞 · 查看更多 »

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الحوار الوطني;)是突尼西亞四個公民團體組成的對話聯盟,其目標是計畫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發生後,能夠有效介入不同政治和宗教勢力之間的衝突與交涉,進而建立具和民主主義基礎的突尼西亞。有關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的倡議早在2012年夏天便被提出,並在隔年10月5日正式召開第一次對話會議,主持對話會議的突尼西亞公民團體包括有突尼西亞總工會、、突尼西亞人權聯盟以及。 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亦成功獲得突尼西亞總統蒙瑟夫·馬佐基的支持,而包括突尼西亞總理阿里·拉哈耶德和馬哈地·賈馬、突尼西亞制憲議會主席也參與議題談判,這也讓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能夠順利推動和平的政治過渡計畫。2015年10月9日,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因為「在2011年的茉莉花革命之後,對於建立一個多元民主的突尼西亞所做出的決定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 查看更多 »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丹增嘉措(;),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于中华民国青海省湟中县,两年后被认定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继任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先後由五世熱振活佛、三世達札活佛攝政。1959年3月17日,达赖喇嘛出逃印度。在达兰萨拉建立西藏流亡政府,并且在全世界各地宣传涉及藏人权益的话题,同時本寂天菩薩“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終生苦”的精神,致力於為世界各地民眾,包括漢族,講解藏傳佛教。2011年宣佈将一切政治权力移交由流亡藏人投票产生的噶伦赤巴洛桑森格。藏传佛教格鲁派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於1989年获諾貝爾和平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其为藏独分裂势力领袖与旧西藏上层反动势力的代表。.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危机英文常用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蘇伊士運河戰爭(Suez War)或1956年戰爭指稱此次事件,阿拉伯世界則常以三方衝突()稱呼之,其它名稱尚有西奈戰爭(Sinai war)、蘇伊士-西奈戰爭(Suez-Sinai war)、1956年以阿戰爭(1956 Arab-Israeli War)、第二次以阿戰爭(Second Arab-Israeli War)、蘇伊士運河戰役(Suez Campaign)、西奈戰役(Sinai Campaign)、卡德墟戰役(Kadesh Operation)或火槍手行動(Operation Musketeer),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隻得以通航。.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ov,),前苏联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85年上台,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90至1991年间出任唯一一任的苏联总统,也是唯一一位在十月革命后出生的苏联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在其总书记任内推行開放政策,1987年和1989年两度当选美国時代年度風雲人物,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截至目前,他是继埃贡·克伦茨(东德)、汉斯·莫德罗(东德)、洛塔尔·德迈齐尔(东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蘇聯)、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西拉耶夫(蘇聯)、(匈牙利)之后,少数还健在的前东方集团的领导人之一。 戈尔巴乔夫的头上有一个显著的胎记,为其广为人知的外貌特征,被中國网友戏称为“地图头”。.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 查看更多 »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IFRC;阿拉伯语:)(初创时名为红十字会联盟,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是一个国际人道主义组织,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各国家协会(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共同组成了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该组织成立于1919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它负责协调各国家协会的活动,以“通过动员人道力量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在国际层面上,该联合会与国家协会密切合作,领导和组织大规模紧急救援。 一般而言,依照七项基本原则(见下文)中的「普遍」原則,幾乎所有國家都有国家协会(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而在「統一」原則下,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国家协会。由亨利·杜南創立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依照《日內瓦公約》及相關議定書的規定,提供戰俘人道協助、監察戰俘待遇。「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联合会」則負責協調国家协会,跨國救援和平时期的受害者。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及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現在都是聯合國的觀察員。.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 查看更多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Comité International de la Croix Rouge, CICR;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CRC)是一个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的人道主义机构。根据《日内瓦公约》以及习惯国际法的规定,国际社会赋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特权和法律豁免权,保护国内武装冲突和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受难者。这些受难者包括战伤者、战俘、难民、平民和其他非战斗员。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委员只能是瑞士公民,而且新委员由委员会推选。长期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雇员只能是瑞士公民,并特别强调以日内瓦市民、白人、男性、新教徒为主。但自1990年代初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开始聘用非瑞士籍员工。长期以来,瑞士官方认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私人机构。1993年3月19日,瑞士政府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签署了一份正式协议,保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瑞士的财产豁免权、委员及其员工的法律豁免权,免除各项税费,提供与外国使馆同等级别的安全通讯特权并简化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瑞士的出入境手续。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下文简称“联合会”)以及共同组成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根据1997年的塞维利亚协议,在武装冲突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佔主导地位的红十字组织;在非冲突情况下,联合会为运动的领导机关。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运动中历史最为悠久且最负盛誉的组织,它也是世界上获得最广泛认可的组织之一,并在1917年、1944年和1963年三次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而紅十字會的創辦人亨利·杜南則於1901年榮獲首屆諾貝爾和平獎。.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约翰·博伊德·奥尔

约翰·博伊德·奥尔,第1代博伊德-奥尔男爵(John Boyd Orr, 1st Baron Boyd-Orr,),是苏格兰教师、医生、生物学家和政治家,因为在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第一任主席(1945~48年)任上的工作以及对营养学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49年)。他还是世界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及第一任主席(1960~71)。.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约翰·博伊德·奥尔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堡

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简称约堡(Jo'burg),是南非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金中心,為世界市區人口前50大的城市。約翰尼斯堡為豪登省首府,該省為南非最富裕地區。 约翰内斯堡面积约269平方公里,2011年時人口為4,434,827人,則達7,860,781人,但都會區面積達1,645平方公里,較其他主要城市大,所以人口密度屬較適中的2,364人/平方公里,其中半数以上是黑人。.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约翰内斯堡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罗特布拉特

约瑟夫·罗特布拉特(Joseph Rotblat,),波兰裔英国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约瑟夫·罗特布拉特 · 查看更多 »

纳坦·瑟德布卢姆

拉尔斯·奥洛夫·约纳坦·瑟德布卢姆(Lars Olof Jonathan Söderblom,又称纳坦·瑟德布卢姆,),瑞典牧师,瑞典教会乌普萨拉大主教,1930年因倡导世界基督教会间的团结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纳坦·瑟德布卢姆 · 查看更多 »

纳尔逊·曼德拉

納爾遜·羅利拉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科薩語發音:;.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纳尔逊·曼德拉 · 查看更多 »

纳米比亚

納--米比亞共和国(Republic of Namibia)位于非洲西南部,西濒大西洋,北靠赞比亚和安哥拉,东连博茨瓦纳,南接南非,尽管与津巴布韦无领土接壤,但两国在赞比西河河岸仅相隔200余米相望。海拔1000-2000米,干旱少雨,属亚热带、半沙漠性气候。該国分为13个行政区和50个地方政府,首都温得和克。 納米比亞1990年3月21日从南非统治下独立。2011年人口约210万,人口增长率0.873%。.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纳米比亚 · 查看更多 »

经济

經濟是指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另一涵意是隐藏的不平等的欲望交换,經世濟民是和諧的分配不平等化。而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即稱為經濟學。.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经济 · 查看更多 »

维利·勃兰特

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亦作威利·布朗特,),德国政治家,曾任联邦德国(西德)总理。.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维利·勃兰特 · 查看更多 »

绿色革命

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指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人類適應環境,與環境協同發展、和諧共進所創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動。.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绿色革命 · 查看更多 »

罗加诺公约

罗加诺公约是在1925年10月5日至16日欧洲多国在瑞士罗加诺商議的七项协议,在同年12月1日于英国伦敦签署,隔年9月14日於日內瓦批准生效。一战中的欧洲協約國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1925年2月9日,德国外交部部長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为求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建议与她们确立根据1919年凡尔赛条约而定下的德国西部边界。因此,德国、英国与法国在该年之夏交换照会,开启协议之先声。 条约的主要签署国是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与意大利—前三国保证互不侵犯,而后两国则为此作保;如果前三国任何一者攻击另一国,所有其他签署国有责任保护遭到攻击的對象。 德国与法国和比利时签署仲裁协定;又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仲裁条约,保证将任何纷争转交到仲裁法庭或是由国际联盟主导的常設國際法院 (后来的国际法院) 审理。 法国也分别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条约,并承诺协助两国抵抗德国侵略。如此,新条约重新确认法国与两国分别在1921年2月19日和1924年1月25日签订的条约。 纵然东欧局势仍然紧张,罗加诺公约被认为是替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改善提供了基础。公约之成功,可见于德国在1926年获得成为国际联盟第六个常任会员国;以及盟军在1930年6月完全撤出德国西部的莱茵兰。作为维持世界和平、鼓励国际合作的首个正式机构,国联之能接纳德国者,诚然创造维持欧洲和平的契机。 然而,罗加诺协定明显排除苏联于局外,仅仅令苏联因“西方之议和”而更感孤立。1922年,苏联借拉帕洛条约与德国修好,然则西欧现下之举,无疑为拉拢德国而已。 1930年,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再度抬头,“罗加诺精神”宣告幻灭。在1934年,对于“东方罗加诺”之提议,德国反对确认东方边界;波兰则要求西方承认她在1920年从苏联得到的土地利益,故此未能达成任何协议。1936年3月7日,纳粹德国否定罗迦诺协定,进驻原本为非军事区的莱茵兰。.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罗加诺公约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

埃德加·阿尔杰农·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CH,PC,QC(Edgar Algernon Robert Gascoyne-Cecil, 1st Viscount Cecil of Chelwood,1864年9月14日-1958年11月24日),英国律師、政治家与外交家。他是国际联盟的创始人、捍卫者之一,他亦因此在193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1868年-1923年间,塞西尔称为“罗伯特·塞西尔勋爵”。.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务卿

美國國務卿(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直译为国务部长,是美國國務院的首長,同時為美國內閣成员,主管美国外交事务,相当于美国外交部长,但是其地位要比其他内阁部长高,是所有內閣成員中的首席。.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美国国务卿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防部长

美國國防部長(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Defense)是美國國防部(U.S. Department of Defense)的首長,處理軍事方面相關事務。國防部長的角色是擔任總統的主要國防政策顧問,並負責規劃一般國防政策和與國防部相關的其他政策與執行獲得認可的政策。國防部長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批准同意,屬於內閣閣員。根據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國防部長必須是至少在七年內未加入任何現役武裝部隊的平民(10 USC ;此外,美国国会通過一項豁免,讓1945年才退役的喬治·馬歇爾能在1950年合法出任國防部長),而國防部長在總統繼任順序中排序第六。 2017年1月20日,詹姆斯·马蒂斯获得参议院98-1投票通过,成为第26任美国国防部长。同一天,詹姆斯·马蒂斯也获得了参议院的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豁免,使得他成为第二位获得该豁免退役未滿七年而出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退役将军。.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美国国防部长 · 查看更多 »

美国教友会

美国教友会是一个美国宗教组织,正式成立于1917年,本为英国教友会分部。他们主张人类的平等、博爱,并认为同情和帮助是维持持久和平的原则。在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中,许多教友会成员解放了自己的努力,为废奴主义做了宣传。他们还积极争取监狱制度、精神病院生活条件的改革,提倡减轻刑法、废除死刑。美国教友会还创办了一些学校,提升教育水平。 1917年,美国教友会曾派人去法国救济儿童、修建房屋,并发放物资。后又派人到俄国及东欧,收留孤儿,帮助人克服饥荒。并赈济了德国和奥地利的儿童。1930年,美国教友会派人到德国协助犹太人躲避迫害。后来还派人到英国、法国、西班牙,救济那些儿童和妇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教友会和英国教友会共同派人到欧洲及亚洲协助恢复工作。1947年,因“对他人的同情以及帮助他们的愿望”与英国教友会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美国教友会 · 查看更多 »

翁山蘇姬

翁山蘇姬(,拉丁转写:Aung San Suu Kyi,,;),缅甸的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現任國務資政和緬甸外交部部長。昂山是全國民主聯盟的創辦人之一、現任主席和前總書記,生于缅甸仰光,父親為被緬甸人民尊稱為國父的翁山將軍。 1990年其帶領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的勝利,但選舉結果被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軍政府)作廢。其後21年間她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於其寓所中長達15年,受各界人士與國際特赦組織持續援助,2010年11月13日緬甸大選後终於獲釋。2013年3月10日在仰光舉行的全國民主聯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主席一職 。 1990年獲得萨哈罗夫奖,翌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12年4月她成功当选緬甸國會下议院议员,并于5月2日正式上任。2012年9月獲美國國會頒發最高榮譽的國會金質獎章。 2016年3月接任缅甸外交部、总统府事務部两個部的部长。4月同時出任新設置的國務資政一職,被外界視為相當於緬甸總理的職務,成為實際的领导人。.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翁山蘇姬 · 查看更多 »

爱米莉·巴尔奇

艾米莉·格林·巴尔奇(Emily Greene Balch,1867年1月8日 - 1961年1月9日),美国学者、作家和和平主义者。 艾米莉·格林·巴尔奇生于马萨诸塞州贾梅卡普兰,父亲是律师。先于布林马尔学院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后来去巴黎研究经济问题。回波士顿后成为韦尔斯利学院经济学教授。其后直到1919年先后在芝加哥、波士顿从事定居救助之家的工作。1915年成为海牙国际妇女大会文件起草人及编纂者。1919年成为新成立的妇女争取和平和自由国际同盟秘书。1936年成为该组织名誉主席。194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Category: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Category:布林莫爾學院校友.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爱米莉·巴尔奇 · 查看更多 »

瑞典克朗

典克朗(svensk krona,,代號:SEK,符號:kr)是自1873年通行於瑞典的貨幣。 主要货币单位为克朗和欧尔。1克朗(krona)下分為100歐爾(öre),但所有歐爾硬幣已經於2010年10月起停止流通。貨品仍能使用歐爾定價,但以現金交易時會把金額捨入至整數克朗。 在2013年4月,瑞典克朗是世界上交易量第十一大的货币.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瑞典克朗 · 查看更多 »

無國界醫生

無國界醫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发音,Doctors Without Borders,简称:MSF),是一个獨立的、从事人道救援的非政府组织,以在飽受戰爭摧殘的地區和貧窮國家致力協助抵抗地方疾病的計畫聞名。.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無國界醫生 · 查看更多 »

莱伊曼·古博薇

莱伊曼·罗伯塔·古博薇(Leymah Roberta Gbowee,)是一位非洲和平活动家,以在2003年组织一场终结第二次利比里亚战争(1999-2003)的和平活动而知名。2011年10月7日,古博薇、埃伦·约翰逊·瑟利夫與塔瓦库·卡曼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她們以非暴力鬥爭方式來維護女性安全以及女性能充分參與和平建立的權利」。2011年12月10日,三人在挪威奥斯陆被授予该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莱伊曼·古博薇 · 查看更多 »

莱赫·瓦文萨

莱赫·瓦文萨(Lech Wałęsa,)是現代波兰政治家、人權運動家、前团结工会领导人,前波兰总统。.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莱赫·瓦文萨 · 查看更多 »

莱昂·布儒瓦

莱昂·维克托·奥古斯特·布儒瓦(Léon Victor Auguste Bourgeois,), 法国犹太政治家。布儒瓦早年學習法律,1876年成為文官。1887年任塞納省警察局長。1890年和1895-1896年兩次任內務部長,1892-1893年任司法部長,1895-1896年任法國總理,1896年、1906年和1914年三次任外交部長。1923-1924任參議院議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莱昂·布儒瓦成为国际联盟大会主席,并于192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莱昂·布儒瓦 · 查看更多 »

莱昂·儒奥

莱昂·儒奥(Léon Jouhaux,),法国工会领袖,195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儒奥出身巴黎的一贫困的工人家庭,早年当过童工,中学未能毕业,但他坚持自学,还常去大学旁听。1900年因领导火柴厂罢工而被开除。1909年成为法国总工会总书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曾致电德国公会领袖呼吁进行反战运动,1938年9月访问美国,吁请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出面调停战争。1941年被德国人投入集中营,二战结束后才回国,重新担任总工会总书记。1946年获法国抵抗运动奖章。儒奥发表的著作有《国际工人组织》、《私人军火生产》、《裁军》和《法国工团主义》等。.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莱昂·儒奥 · 查看更多 »

莱斯特·皮尔逊

莱斯特·鲍尔斯·「迈克」·皮尔逊,PC,OM,CC,OBE(Lester Bowles "Mike" Pearson,),是第14任加拿大總理,195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皮爾遜擔任總理期間推行多項重要改革,如引進全民保健、學生貸款計劃和加拿大退休金計劃,創設加拿大勳章,以及成立皇家雙語及雙文化委員會,並倡議把加拿大國旗從英國紅船旗改為以楓葉為主的設計。.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莱斯特·皮尔逊 · 查看更多 »

遺囑

遺囑是繼承人在生前所為,死亡時發生效力的無相對人之單獨行為。一般而言,遺囑可能的內容包含了指定應繼分和遺贈等事項。 遺囑必須是具備遺囑能力之人所為,符合法定要式者,才是一個在法律上有效的遺囑。得為遺囑的能力稱為遺囑能力,比如根據中華民國民法第1186條的規定,16歲以上且未受監護宣告之人才能為遺囑。 民法第1189條規定法定遺囑形式有下列5種:自書遺囑、公證遺囑、代筆遺囑、密封遺囑、口授遺囑。其中自書、公證、代筆及密封遺囑,為普通之作成遺囑之法定方式;但口授遺囑,依民法第1195條規定,須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才可以為之。 所有前述遺囑的作成方式中,只有自書遺囑不需要見證人,可自行為之。其他四種皆需有合格的人擔任見證人,遺囑才會符合法定的要件。見證人的資格,民法第1198條以負面表列方式,說明,不得為遺囑見證人的狀況:.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遺囑 · 查看更多 »

道威斯計劃

道威斯计划(Dawes Plan)又称为道斯计划,在1923年由美国提出,用以舒缓德国因凡尔赛条约赔款而承受的巨大财政压力。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盟军要求德国按照条约赔偿66亿英镑,令德国经济严重衰退。1923年,由于德国未能及时赔偿,法国与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西部工业重镇、盛产煤及钢铁的鲁尔区。这不但令德国人民震怒,而且还增加其经济负担。 为了解决困局和让德国继续赔偿,盟军赔款委员会任命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查尔斯·盖茨·道斯主持计划,希望寻求让各方同意的方案。 道斯的委员会有十人,由比利时、法国、英国、意大利与美国分别派出两名代表。委员会负责寻求解决方案,协助德国在战后赔款,而赔款金额是大约二百亿纸马克 (因鲁尔事件大幅贬值的马克) 。.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道威斯計劃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联合国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大会

会员资格 请参阅关于大会会员资格的两篇文章:.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联合国大会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Fonds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Enfance;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舊称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救援基金會,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简称UNICEF)是聯合國一個專門機構,於1946年12月11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成立,总部設於美國纽约,对发展中国家的母亲和孩子进行长期的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作为一个志愿性的基金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依靠政府和私人的捐助。他的项目着重于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以提高儿童的健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而本會亦於1985至87年間成立香港跑馬地分會。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Carol Bellamy到期以后,2005年5月由美国前农业部部长担任执行主任,将加速新千年的发展目标提上了议事日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促进建立一个实现儿童权利世界的主要推动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全球决策者及基层各类合作伙伴的影响力可将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变为现实。这个特性使其有别于其他世界组织和从事儿童工作的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相信抚养和关爱儿童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创立的—与其他机构协力克服贫困、暴力、疾病和歧视给儿童成长之路带来的障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我们能够携手推进这一人道主义事业。 作为联合国主管儿童问题的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56个发展中和转型中国家开展工作,保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为贫穷国家提供疫苗的机构,为确保儿童的健康和达到营养标准,它通过为所有男女孩童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安全净水和卫生设施以及努力保护儿童免遭暴力、剥削和艾滋病的影响来推进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注意名稱相似的世界兒童基金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或聯合國並無關係。.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秘书长

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秘书处的长官,由于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机构,故联合国秘书长被视为联合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依照《联合国宪章》,秘书长是由安理会推荐,负责秘书处的工作,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家和平和安全的任何事项提请安理会关注,并执行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和其他主要机构托付的「其它职务」。在世界舞台上,聯合國秘書長往往被看作联合国的象征,联合国秘书长也利用这一身份从事各种活动。.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联合国秘书长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L'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Alimentation et l'Agriculture,缩写为ONUAA;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缩写为FAO),简称粮农组织,是一个联合国专门机构,带头开展战胜饥饿的国际努力。粮农组织以中立的论坛运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務;在该论坛上,所有国家均平等相处,共同磋商协议,讨论政策。粮农组织也是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帮助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实现农业、林业和渔业现代化和发展,确保人人获得良好的营养和粮食安全。它的拉丁文格言「fiat panis」翻译成中文就是“让我们有面包”。截至2013年10月,FAO有194个成员国、1个成员组织(欧洲联盟)和有2个准成员(法罗群岛、托克劳群岛)。.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Force;Force des Nations Unies du Maintien de la Paix;Вооружённые силы ООН;قوة الأمم المتحدة لحفظ السلام;Fuerza de Mantenimiento de la Paz de las Naciones Unidas;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简称联合国维和部队,指由大會或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至少需九票赞成(必須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核准部署并决定其任务授权的部隊,此部隊只配備簡單武器用以自衛和維持秩序之用途。秘书长對於如何发起和开展行动必須提出建议并报告其进展情况,而维持和平部隊的行动部則负责各维和部隊的日常行政指导,管理和后勤支援。維和部隊的武裝人員會戴有聯合國徽章的藍色貝雷帽或,車輛和建築物等則漆成白色,并标上“UN”字样。這支部隊通常又被稱為“藍盔部隊”。維和部隊在1988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难民署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Le Haut Commissariat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es réfugiés; Office of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縮寫为HCR; UNHCR),简称联合国难民署(Agence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es réfugiés; UN Refugee Agency)是一個負責保護和支持难民的聯合國機構,宗旨是领导和协调世界范围内保护难民和解决难民问题的国际行动。在當地政府或聯合國本身的要求下,难民署會向當地難民提供援助。本署的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並且是的成員。本署于1950年12月14日成立,並於1954年和1981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联合国难民署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诺埃尔-贝克

菲利普约翰·诺尔 - 贝克,诺埃尔 - 贝克男爵(Philip Noel-Baker, Baron Noel-Baker,)英国政治家、外交家、学者、杰出的业余运动员,以解决战争,纠纷化解双方武装而闻名。他代表英国参加了1920年安特卫普夏季奥运会赢得奥运银牌,1959年又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位集诺贝尔奖和奥运奖牌于一身的人。 他在1927年至1931年期间成为英国工党的国会议员,在1936年至1970年期间多次担任部长级职务和内阁成员等要职。他于1977年被册封为终身贵族。.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菲利普·诺埃尔-贝克 · 查看更多 »

萊納斯·鮑林

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美國化学家,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學鍵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3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获得196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成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兩人之一(另一人為居里夫人);也是唯一的一位每次都是独立地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人。其後他主要的行動為支持維他命C在醫學的功用。鮑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以量子力學入手分析化學問題,結論卻以直觀、淺白的概念重新闡述,即便未受量子力學訓練的化學家亦可利用準確的直觀圖像研究化學問題,影響至為深遠,比如他所提出的許多概念:电负度、共振論、价键理论、混成軌域、蛋白质二級結構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成為化学領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觀念。 他晚年过度吹捧营养补充品的药用价值,并提倡使用高剂量的维生素C治疗感冒,给自己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萊納斯·鮑林 · 查看更多 »

非洲人国民大会

非洲人国民大会(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简称非国大(ANC),是目前南非最大的政党。1994年5月起,该党同南非共产党和南非工会大会组成的执政联盟“三方联盟”一直掌握全国政权。该党现有党员约70万人。.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非洲人国民大会 · 查看更多 »

非战公约

《非战公约》,全称《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公约》,亦称《巴黎非战公约》(Pact of Paris)或《凯洛格—白里安公约》(Kellogg-Briand Pact),是1928年8月27日在巴黎签署一项国际公约,该公约规定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手段和只能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由于该公约本身是建立在理想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下,所以该公约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但是该项公约是人类第一次放弃战争做为国家的外交政策。 该公约由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于1927年发起,目的是法美联手抑制德国的力量。最初的签字国有15个,分别是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捷克、日本、印度。1929年7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至1934年5月签字国共达64个。 凯洛格本人因此倡议而获得192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非战公约 · 查看更多 »

西奥多·罗斯福

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姓名縮寫為TR,),又譯--,暱稱泰迪(Teddy),人稱老羅斯福,第26任美國總統、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紐約市羅斯福家族出身。 西奥多·罗斯福曾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參與美西戰爭,1900年當選副總統。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歷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政策,使他成为美国歷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美國進步時代的領導者之一。 西奥多·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礦物、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勞工與資本家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時也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1908年他放棄爭取連任。 卸任后,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有意再参选总统,但与共和党意见有分歧,于是脱党,代表进步黨参选总统,试图东山再起;由於共和黨分裂,造就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勝出,但西奥多·罗斯福取得88張選舉人票,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第三黨取得最多的一屆,他从此退出政坛。 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堂弟、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裡常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是總統山上四個總統雕像之中唯一的20世纪总统,與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並駕齊驅。学者们普遍认为,他是现代美国的塑造者。也有人批评他的干涉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即便如此,历史学者评论美国总统时,他总在最出色的五位之中。2006年6月26日,他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西奥多·罗斯福 · 查看更多 »

西藏

#重定向 西藏自治区.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西藏 · 查看更多 »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尔蒂·奥伊瓦·卡莱维·阿赫蒂萨里(Martti Oiva Kalevi Ahtisaari,),芬兰社民党人,曾任芬兰总统、联合国副秘书长,2008年獲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 查看更多 »

马丁·路德·金

小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是一位美國牧師、社會運動者、人權主義者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也是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主張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爭取非裔美國人的基本權利,而成為的象徵。 馬丁·路德·金出生時名為麥可·金(Michael King),他的父親為了紀念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而將他改名為小馬丁·路德·金。身為一位浸信會牧師,金在他職業生涯早期就已開始投入民權運動,曾領導1955年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並在1957年協助建立(SCLC)。擔任SCLC首任主席期間,金曾在1962年於喬治亞州奧爾巴尼發起反種族隔離抗爭,但失敗。不過,他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罕組織的非暴力抗議行動則成為全美新聞焦點,與粗暴的警方恰成對比。1963年,金發起「向華盛頓進軍」行動,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講,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負名望的演說家。金的左派激進思想使他成為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監控對象之一,後者懷疑金可能與共產主義有關。聯邦調查局曾查出金恩的婚外情記錄,並向美國政府汇報,然後再向金寄出匿名信,意圖以此逼他自殺。 1964年10月14日,諾貝爾委員會因小馬丁·路德·金長期以非暴力方法追求種族平等理想而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1965年,他與SCLC共同組織「」行動;隔年又將民權運動往北擴散至芝加哥。在他生命最後幾年,除了民權運動,金也關注和越南戰爭,發表《》演講說明他對越戰的立場轉變。金以曾規劃全美性質的佔領華盛頓特區行動,是為「」。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遭人暗殺,地點是田納西州孟斐斯一家汽車旅館。金遇刺後,。之後,詹姆斯·厄爾·雷遭到逮捕,被指為殺害金的兇手;根據他的辯詞,他是與政府特工一同策劃或犯案的,直到暗殺案後20年仍如此堅稱。1999年7月召開的民事審判庭上,餐廳老闆被指為金遇刺案的共犯。 金過世後,1977年,美國前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向他追贈總統自由勳章;2004年,美國國會決議向金追贈國會-金-質獎章,兩者都是美國平民最高榮譽。1986年,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被定為「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是之一。另有。2011年,位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上的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马丁·路德·金 · 查看更多 »

马歇尔计划

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後美国對战争破壞後的西欧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除了歐洲,同期類似的經濟援助在韓戰後也在亞洲第一島鏈與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實施,受援範圍大部分是今日美國的盟邦。 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憑藉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为幫助其欧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国国务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国国务院的眾多官員,特別是威廉·克莱顿和乔治·凯南。 重建計劃於1947年7月在一個由歐洲各個國家普遍參加的會議上首次提出。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條件是蘇聯必須進行政治改革,並允許西方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復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美國提出了一些蘇聯较难接受的條款,而蘇聯和東歐想當然地拒绝了该援助计划,最終使蘇聯和東歐各國被排除在援助範圍之外。該計劃於1947年7月間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财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若考慮通货膨胀因素,那麼這筆援助相當於2006年的1300億美元。 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余年時間裡,整個西歐重新整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有部分的關係。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关税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繫日趨緊密並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近年來历史學家又開始注意對於馬歇爾計劃的深層動機及影響的研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馬歇爾計劃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實應歸功於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這一政策下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而當下也有某種意見認為,美國施行該計劃的本意是為了通過援助使歐洲經濟恢復,並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時也可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佔領歐洲市場。但事實上歐洲經濟後來的發展趨勢並未使其成為美國的附庸,反而通過一體化等途徑成為了世界經濟舞台上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在美國國內也有不少批評意見認為馬歇爾計劃開了使用本國纳税人金錢援助他國的先例。.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马歇尔计划 · 查看更多 »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拉拉·優素福扎伊(ملاله یوسفزۍ,Malālah Yūsafzay,;ملالہ یوسف زئی;Malala Yousafzai;),又譯為瑪拉拉·尤蘇芙札,是巴基斯坦的一位以爭取女性教育而聞名的活動家。2014年,年仅17歲的她獲得诺贝尔和平奖,是所有諾貝爾獎項中的最年輕獲獎人。.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Nobelpriset i kemi)是诺贝尔奖的奖项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從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 根據诺贝尔的遺囑,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在化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诺贝尔化学奖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和平奖

諾貝爾和平獎(Nobels fredspris),是由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於1895年所創立的諾貝爾獎中之一,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出得主,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頒發。與其他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四個獎項不同,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陸舉行,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頒獎,挪威國王監禮。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則是由五位評審委員組成,成員由挪威議會任命。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的宗旨是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不过该奖项也可以授予符合获奖条件的机构与组织。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於1901年舉行,得主是瓊·亨利·杜南與弗雷德里克·帕西。 和平獎的得主可以獲得一枚勳章、一張獎狀及一筆獎金。1901年,瓊·亨利·杜南與弗雷德里克·帕西共同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的獎金,直到2008年頒發給芬蘭人馬爾蒂·阿赫蒂薩里時,獎金調整為1000萬克朗(略多於100萬歐元或140萬美元)。 各界對諾貝爾和平獎一直有爭議。詳見以下得主主條目“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以及大事記。.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诺贝尔和平奖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obelpriset i fysiologi eller medicin)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用于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它是五项诺贝尔奖中的一项,诺贝尔奖是根据硝酸甘油炸药的发明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于1895年设立的。诺贝尔本人对实验生理学很感兴趣,并想为那些通过在实验室的科学发现而取得的新进展设立奖项。诺贝尔奖于每年12月10日的颁奖典礼上授予获奖者,这一天是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获奖者将被授予获奖证书及奖金证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的正面与物理学、化学及文学奖奖章相同,都镌刻着诺贝尔的浮雕像;但奖章的背面是独特的。 截至2015年,106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208名男性以及12名女性。第一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授予德国生理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用于表彰他在血清疗法及白喉疫苗等方面所做的贡献。格蒂·科里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她于1947年获得该奖,因其阐释了葡萄糖的代谢作用,这对治疗糖尿病以及解决众多医学问题有重要作用。 一些奖项至今仍有争议。包括1949年因提出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而授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的奖章,尽管这一做法受到了医疗机构的抗议。其他争议是由于对获奖人员的分歧而引起的。1952年,获奖者赛尔曼·瓦克斯曼被起诉至法庭,最终一半的专利权被赋予了其共同发现者之一但并未获得诺奖认同的艾伯特·沙茨。1962年这一奖项被授予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表彰其在DNA的结构与性质方面所做的工作,但并未承认其他人的贡献,如在提名时已经逝世的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和罗莎琳·富兰克林。因为诺贝尔奖的规则禁止提名死者,长寿也成为获奖的资产,有一项研究在长达50年之后才获得此奖。同时诺贝尔奖也禁止同一奖项的获奖者超过3人,鉴于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团队合作,这一制度也导致了一些争议。.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title.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诺贝尔物理学奖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文学奖

諾貝爾文學獎(Nobelpriset i litteratur)是瑞典學院頒發的諾貝爾獎之一,根據諾貝爾的遺囑,每年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於1901年頒發,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例如,1901年,蘇利·普呂多姆得到的奖金为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日裔英國籍小說家石黑一雄。该奖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颁发。.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诺贝尔文学奖 · 查看更多 »

诺曼·安吉尔

拉尔夫·诺曼·安吉尔爵士(Sir Ralph Norman Angell,),英国演讲家、作家、英国工党国会议员,於1934年獲得1933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诺曼·安吉尔 · 查看更多 »

诺曼·布劳格

诺曼·布劳格(Norman Ernest Borlaug,),美国生物学家、人道主义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被称为绿色革命之父。曾获美国的总统自由勋章、国会金质奖章和印度的莲花赐勋章。.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诺曼·布劳格 · 查看更多 »

贝尔塔·冯·苏特纳

贝尔塔·冯·苏特纳(Bertha von Suttner,全名Bertha Sophie Felicitas Freifrau von Suttner,),生於布拉格,逝世於维也纳,是一位奥地利小说家,是一位激进的和平主义者。 苏特纳是一位穷困的奥地利陆军元帅的女儿,开始作富有的苏特纳家族的家庭教师。她得到了工程师和小说家Arthur Gundaccar von Suttner男爵的赏识,但是遭到男爵家族的强烈反对。1876年她通过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的告示,成为他在巴黎住宅的女管家。她只在巴黎停留了1个星期就返回维也纳跟亚瑟秘密举行了婚礼。 苏特纳1889年发表了她的小说《Die Waffen nieder 》 (放下武器!),此后就成为了奥地利和平运动的象征;于1891年她创立了奥地利和平主义组织。她的国际名誉来源于国际和平主义期刊《Die Waffen nieder!》的编辑职务。1892年到1899年她担任此杂志编辑,杂志的名字也是用她的书名命名的。她的和平主义思想受到H.T. Buckle, Herbert Spencer和查尔斯·达尔文作品的影响。虽然她与诺贝尔生前只有短暂交往,但普遍相信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指明加入和平奖项到诺贝尔奖是主要受到她的影响,而她本人也在1905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繼瑪麗·居禮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得主。在奥地利欧元硬币的2欧元硬币上可以看到她的头像。.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贝尔塔·冯·苏特纳 · 查看更多 »

贝拉克·奥巴马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是美國政治人物,从2009年至2017年任第44任美國總統。他是首位美国非裔总统。2005年至2008年代表伊利诺伊州担任美國聯邦參議員,从1997年至2004年担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 奥巴马出生於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他在夏威夷长大,但童年时期也在华盛顿州和印度尼西亚分别生活了一年和四年。在1983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他在芝加哥做一名社区活动组织者。1988年奥巴马进入了哈佛法学院,在那成为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第一名非裔总编辑。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民权律师,并从1997年至2004年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任宪制性法律教授。1997年当选伊利诺州参议员,并担任职务直至2004年参选联邦参议员。同年因意想不到的参议员初选胜利,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和以绝对优势胜出参议员选举,成为全美知名的政治人物。2007年2月10日,他正式宣佈参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同年6月赢得民主党初选,並在联邦选举中战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約翰·麥凱恩获得了胜利。2009年10月9日,获頒诺贝尔和平奖。 2017年1月,奧巴馬以60%的民意支持率结束任期。現定居华盛顿特区。.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贝拉克·奥巴马 · 查看更多 »

费迪南·比松

费迪南·爱德华·比松(法语:Ferdinand Édouard Buisson,),法国教育官员,新教牧师,和平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家,曾创办并在1914年至1926年间领导人权联盟(Ligue des droits de l'homme)。他在192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费迪南·比松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越战

#重定向 越南战争.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越战 · 查看更多 »

路易·雷诺 (法理学家)

路易·雷诺(法语:Louis Renault,),法国法理学家、教育家,1907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R R.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路易·雷诺 (法理学家) · 查看更多 »

黎德壽

黎德壽(,),或譯为黎得壽,原名潘廷啟(),越南政治人物、軍人、革命家、外交官,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越南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生於南定省南直縣。.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黎德壽 · 查看更多 »

达格·哈马舍尔德

达格·亚尔马·昂内·卡尔·哈马舍尔德(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öld,),瑞典外交家和作家,从1953年4月到逝世前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他於1954年起接替其父親獲選為瑞典學院成員第17席,並於1961年獲追授諾貝爾和平獎。哈馬舍爾德在前往停火談判途中墜機身亡,是唯一一位在任內殉職的聯合國秘書長。.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达格·哈马舍尔德 · 查看更多 »

茉莉花革命

茉莉花革命(ثورة الياسمين,Révolution de jasmin),指發生於2010年末至2011年初的北非突尼西亞反政府示威導致政權倒台的事件,因茉莉花是其國花而得名。2010年12月17日,一名26歲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محمد البوعزيزي,Mohamed Bouazizi)自焚,觸發境内大规模街頭示威游行及争取民主活動。事件導致時任總統本·阿里政權倒台,成為阿拉伯國家中第一場因人民起義導致推翻現政權的革命。 突尼西亞歷史上鮮見如此大規模的示威騷亂事件。事件發生前,各界普遍認為突尼西亞相對鄰近國家是較富裕和穩定的。 這起騷亂事件被一些西方媒體稱為「西迪布吉德起義」(,Sidi Bouzid Revolt) 及「尊嚴革命」(,Dignity Revolution)。另有人認為一些新媒體將當地情況傳播至各地,有助於推翻本·阿里的政權,因此又稱作「Twitter革命」 或「WikiLeaks革命」。 茉莉花革命對北部非洲及中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示威抗議的模式亦受一些國家的民眾所效法(如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导致反政府的示威浪潮在一个月内席卷整个北部非洲与中東地區。突尼西亞此後成立過渡政府,並成為阿拉伯之春中,唯一能達致民主轉型的國家。.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茉莉花革命 · 查看更多 »

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

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卡尔德隆(Juan Manuel Santos Calderón,),哥伦比亚政治人物,经济学家,現任哥伦比亚总统,201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戈尔

小艾伯特·阿诺德·“阿尔”·戈尔(Albert Arnold "Al" Gore, Jr.,),美國政治家,曾于1993年至2001年间在比尔·克林顿執政时期担任美国副总统。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成为一名国际上著名的环境活动家,由于在环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上的贡献受到国际的肯定,因而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共同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戈尔任副總統前,曾出任过美国国会众议员(1977年至1985年)及美国国会田纳西州参议员(1985年至1993年)。他的父親亦曾任三屆国会參议员。.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阿尔·戈尔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史怀哲

阿爾伯特·史懷哲(德语:Albert Schweitzer,),法國阿爾薩斯(出生時屬於德國)的通才,擁有神學、音樂、哲學及醫學四個博士學位。他生於當時德國阿爾薩斯-洛林凱瑟斯堡,半年後舉家遷往昆斯巴哈定居。阿爾薩斯位於法國與德國的邊境,雖以德裔為主但曾長期屬於法國,所以在孩童時期能運用德法兩個語言。因為他在中非西部加蓬創立阿爾伯特史懷哲醫院(),而在1953年獲得1952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阿尔伯特·史怀哲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矽藻土炸藥的发明者。他曾拥有Bofors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火;还曾拥有一座钢铁厂。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弗里德

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弗里德(Alfred Hermann Fried,),奥地利犹太和平主义者、记者,德国和平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与托比亚斯·阿赛尔一起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弗里德 · 查看更多 »

阿尔瓦·米达尔

#重定向 阿尔瓦·默达尔.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阿尔瓦·米达尔 · 查看更多 »

阿瑟·亨德森

阿瑟·亨德森(Arthur Henderson,),英国铁模具制造商、工党政治家,193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此外,他曾在1908年至1910年、1914年至1917年与1931年至1932年间担任工党党魁。 H C.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阿瑟·亨德森 · 查看更多 »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维尔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维尔(Adolfo Pérez Esquivel,),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雕刻家、建筑家、和平主义者。他曾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最出名的活动是领导反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示威、以及引起世人对阿根廷政府将儿童编入准军事部队的关注,他将阿根廷政府的这个行为与纳粹党组建希特勒青年团相提并论。 E E E E E E.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维尔 · 查看更多 »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法國政治家。1901年擔任法國社會黨總書記。1902~1932年為眾議員。1909~1929年當過十一次法國總理,1906~1932年担任内阁职务26次。他为国际合作、国际联盟和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使他在1926年與斯特來斯曼共獲諾貝爾和平獎。1927年,白里安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一起发起订立巴黎非战公约,又被称为“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加西亚·罗夫莱斯

阿方索·加西亚·罗夫莱斯是一名墨西哥外交官和政治家,在1982年,他與瑞典的阿爾瓦·米達爾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他出生於米卻肯州的薩莫拉,在加入國家的外交職務前,他曾於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接受法律培訓。1945年,他曾擔任代表出席聯合國成位的舊金山會議。從1962年到1964年,他是駐巴西大使。1964年至1970年,他出任外交部國務大臣。1971年至1975年,他為駐聯合國代表服務。其後兩年他又被任命為外長。在1975至197676,他被任命為墨西哥常駐聯合國代表。他積極推動特拉特洛爾科條約,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設立無核武器區,使他在1982年與阿爾瓦·米達爾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R R R.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阿方索·加西亚·罗夫莱斯 · 查看更多 »

蘇聯總統

蘇聯總統(俄語:Президент СССР)是苏联自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體前的國家元首稱謂。苏联共产党總書記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是首任蘇聯總統,亦是唯一一任蘇聯總統。 戈巴卓夫1985年上臺接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擔任總書記期間致力于經濟自由化改革和政治民主化改革。蘇聯在政治上由一黨執政下的社會主義制度逐步向西方國家的多黨制、总统制轉變。1990年,蘇聯集體國家元首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轉變成單一國家元首的蘇聯總統,戈巴卓夫順利被民選為第一任總統。 但是随著共产主义制度的崩潰,各加盟共和國的纷纷獨立,戈尔巴乔夫對蘇聯國內的政治控制力不斷減弱。特別是1991年八一九事件期間,戈尔巴乔夫被保守派的副總統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軟禁,亞納耶夫自任為代總統。但是政變在三天之后宣告失敗,戈尔巴乔夫回任總統,不過辭去了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實權落到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手中。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辭去蘇聯總統職務,隨即蘇聯紅旗在克里姆林宮落下,升上俄羅斯三色旗,象徵蘇聯正式解體。.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蘇聯總統 · 查看更多 »

肖恩·麦克布赖德

肖恩·麦克布赖德(Seán MacBride,),爱尔兰外交家,197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他是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约翰·麦克布赖德和昴德·冈昂的儿子,出生于法国巴黎。1917年加入爱尔兰共和军,数度被捕,他反对割裂爱尔兰的英爱条约。1928年成为共和军总参谋长,1936年成为总司令。1936年创立替天行道士兵党,次年退出共和军。之后学习了10年法律,成为都柏林的高级律师。 1947年,麦克布赖德进入爱尔兰众议院。1948年-1951年任外交部长,参与制定1949-1951年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且是爱尔兰法律的主要起草者之一。1961年,成为大赦国际主席,出访多国敦促人权问题的解决。1973年作为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派驻纳米比亚。1974年與佐藤榮作合得諾貝爾和平獎。1979年曾参与伊朗的美国人质危机的谈判。.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肖恩·麦克布赖德 · 查看更多 »

里戈韦塔·门楚

里戈韦塔·门楚·图姆(Rigoberta Menchú Tum;,)是一位危地马拉土著女性,属基切族。门楚一直致力于宣传危地马拉内战期间(1960-1996年)期间和之后危地马拉土著的困境,并促进国内土著的权利。她获得了1992年诺贝尔和平奖和1998年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她曾写了自传性作品《跨越国界》,并是《我,里戈韦塔·门楚》(1983)的主题。 门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她还是土著政党温纳克政治运动的一名领导人,并在2007年和2011年竞选危地马拉总统。 里戈韦塔·门楚也是希拉克基金会荣誉委员会成员,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是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发起的。.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里戈韦塔·门楚 · 查看更多 »

金大中

金大中(,),号后广(후광),別名忍冬草(인동초),本贯金海金氏,韩国政治家,大韩民国第15任总统,在朴正熙、全斗焕独裁政权期间多次因民主斗争入狱,被称为“亚洲的曼德拉”,200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年轻时的金大中原本是个成功的南韩企业家,但他从小就对政治感兴趣。在朝鲜战争停火后不久,他便弃商从政。长期以来,他作为在野党领袖致力于发展韩国民主事业。为此,他曾五次死里逃生,经历了六年狱中生活和十年的软禁、流亡生涯,屡次遭到韩国当局囚禁、流放、车祸谋杀、判处死刑等迫害。在其四十多年的政治竞选和民主斗争中,金大中屡败屡战,最终于1997年当选为韩国第十五任总统,被韩国舆论称为“巨木”。1998年2月25日,金大中正式宣誓就任韩国总统,入主青瓦台,成功实现了韩国现代史上朝野政党首次政权和平交替。 金大中执政期间致力复苏遭受亚洲金融风暴打击的韩国经济,改革韩国的经济体制,使韩国成功完成企业民营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在对北问题上,他采取“阳光政策”,曾在2000年成功进行首次南北双边会谈,并在同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另外,他通过协调发展与美国、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有效维护了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地位与威望。 金大中1956年由天主教漢城總教區卢基南总主教付洗成为一位天主教徒,圣名为托馬斯·摩爾(Thomas More),代父是当时韩国副总统张勉 。金大中的座右铭是“敬天爱人”,也是他一生奉行的理念。.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金大中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巴耶尔

腓特烈·巴耶尔(丹麦语:Fredrik Bajer,),丹麦作家、教育家、政治家,190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Category:丹麦作家 Category:丹麦诺贝尔奖得主 Category: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腓特烈·巴耶尔 · 查看更多 »

良心犯

良心犯(Prisoner of conscience, POC),西元1960年代初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創造的名詞,與政治犯不相同。是指沒有做出國際人權組織所認定的犯罪行為、並通常沒有做出教唆暴力及仇恨,而往往因為種族、宗教、膚色、語言、性取向、以及信仰等問題而被拘禁。良心犯受到《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8條及《歐洲人權公約》第9條關於思想、良心以及宗教自由的權利保護。 在世界各地,良心犯包括被囚禁的異見人士、維權人士、遭當局定義為非法宗教之信仰者等。但是這些良心犯,卻可能因其被認定「反政府」或「反(當局)現行法律」的言論,導致被母國當局認定「教唆、煽動或誘導他人犯罪」,因此背負內亂或叛國的罪名而入獄。 中國的陳衛、當知項欠、艾爾西丁·伊斯萊爾(Ershidin Israil)、高智晟、郭飛雄、法轮功学员郭小軍、劉曉波、毛恒鳳、師濤等人被國際特赦組織認為是良心犯。美国国会343号决议指引自由之家2015年报导,称中国监狱中最大的良心犯群体是由法轮功学员构成的。.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良心犯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艾伯特·卢图利

艾伯特·约翰·卢图利(Albert John Lutuli,),祖鲁语名Mvumbi,是一位南非籍教師和政治家。卢图利曾任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ANC)党主席,领导反对南非白人少数派政府的斗争。他因非暴力的反对种族隔离,於1961年獲得1960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他是获该奖的第一个非洲人以及欧美以外的第一人。 Category: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Category:南非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南非政治人物.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艾伯特·卢图利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重定向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查看更多 »

若泽·拉莫斯·奥尔塔

若泽·曼努埃尔·拉莫斯·奥尔塔(José Manuel Ramos-Horta,),东帝汶政治家,先后担任过東帝汶外交部長、东帝汶总理、東帝汶總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奥尔塔在2008年2月11日的一次东帝汶叛军袭击中严重受伤,在澳大利亚接受治疗。2008年3月19日恢復良好已出院。.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若泽·拉莫斯·奥尔塔 · 查看更多 »

英国教友会

英国教友会是一个英国宗教组织,1927年由教友会国际协会和国际服务教友理事会合并而成。教友会的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主张全人类平等、博爱,主张废除奴隶制,曾促成英国当局在1807年和1833年分别废除了贩卖奴隶的制度和条款。1822年的希腊独立战争中教友会就已参与难民救济,1847-1848年又发放物资赈济爱尔兰饥荒中的难民。后来教友会的工作扩散至德国、法国、荷兰、波兰、俄国、奥地利、希腊、爱尔兰、英国,中东、印度、中国、西北欧和南非,在历次战争中都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教友会曾多次促成交战国家释放遣返战俘,并处理善后问题。他们强调自救原则,比如鼓励一些法国残疾人办工厂解决生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的不少农民迁往加尔各答,教友会劝他们返回,以编织业来为生。英国教友在世界各地有许多活动中心,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並办有国际教友会学院。1947年因“对他人的同情以及帮助他们的愿望”与美国教友会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英国教友会 · 查看更多 »

护照

護照或護證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发放給本國公民或國民的一種旅行证件,用於證明持有人的身分與國籍,以便其出入本國及在外國旅行,同時亦用於請求有關外國當局給予持照人通行便利及保護。 護照關係到在國外所受合法保護的權利與進入本籍國的權利。护照上通常有持有者的照片、签名、出生日期、国籍和其它个人身分的证明。许多国家正在開發將生物识别技术用於護照,以便能够更精确地确认护照的使用者是其合法持有人。 如今国际间旅行通常要求出示护照,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护照实际上仅仅是一种国际认可的用来对旅行者身份鉴定的手段。而这样的鉴定要求在很多情况下或针对某些旅行者可以免除。例如现在美国公民凭驾照即可进入墨西哥,而欧盟国民在欧盟内部旅行也不需要护照。 同样的,护照在一个国家内部也可以被当成身份证件而使用。 國際民航組織已经就护照的标准格式和特点给出了指导文件。 最近有许多关于在护照中采用生物识别技术以改进身份识别安全的讨论,美国在911事件后已经针对27个免签证国家要求启用含有此种技术的护照,它是通过一张RFID卡片来儲存生物信息。.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护照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盖茨·道斯

查尔斯·盖茨·道斯(Charles Gates Dawes,),美国政治家、因推動道威斯計劃而和奧斯丁·張伯倫一同於1926年獲得1925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後者推動了羅加諾公約),曾任美国副总统。 Category: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Category: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美国副总统 Category:美國駐英國大使 Category:共和党美国副总统 Category:俄亥俄州共和党人.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查尔斯·盖茨·道斯 · 查看更多 »

核武器

--,也叫--或原子武器,簡稱核武,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来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有紀錄的核武器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納粹德國率先提出方案,美國方面的計畫則晚了數個月。但由於當時錯誤的實驗方向與發展,令希特勒認為開發核武器的費用將會過於龐大,加上原先德國有興趣的是核子反應所能提供的能源而並非核武,因此放棄開發核武器。 當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分散至各國持續研究,進一步幫助了西方國家與蘇聯在核能方面的技術發展。.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核武器 · 查看更多 »

梅纳赫姆·贝京

梅纳赫姆·沃尔福维奇·贝京(Menaḥem Begin;),波蘭籍的猶太人,以色列政治家,利库德集团的创始人,第6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出生于布列斯特,青年时投身犹太复国运动,1942年前往巴勒斯坦,1943年起担任犹太复國運動地下組織伊爾貢的領導人,曾领导伊尔贡与英国政府和阿拉伯人进行武装斗争。1948年成立右翼政党,并成为以色列右翼的代表人物和反对派领袖。1973年,贝京成立了右翼联盟利库德集团并担任领导人。1977年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获胜,贝京担任总理。1978年,贝京由于和埃及总统萨达特签订了戴维营协议,当年与后者一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利库德集团再次在大选中获胜,贝京连任总理。1983年,贝京因为妻子去世、经济危机、黎巴嫩战事以及健康等原因宣布辞职,从此告别政治舞台。1992年3月8日,贝京在特拉维夫去世,享年78岁。.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梅纳赫姆·贝京 · 查看更多 »

梅里德·科里根

#重定向 梅里德·科里根·麥奎爾.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梅里德·科里根 · 查看更多 »

欧洲人权法院

欧洲人权法院(ECtHR; Cour européenne des droits de l’homme)是在《歐洲人權公約》的规定下建立的超国家的国际法庭,位於法国斯特拉斯堡。它审理那些指控公约缔约国违反一条或多条《欧洲人权公约》里关于公民及政治权利的人权案件。申请方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还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公约缔约国,并且,法庭除了给出判决外,也可以给出咨询意见。公约已被欧洲委员会所采用,并且理事会的都加入了该公约。.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欧洲人权法院 · 查看更多 »

欧洲理事会

#重定向 歐盟高峰會.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欧洲理事会 · 查看更多 »

歐洲人權公約

《歐洲人權公約》(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ECHR)全名為《歐洲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為一個保障歐洲人權與基本自由的國際公約。其於1950年左右開始起草,其後在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 CoE)的支持下為歐洲各國所簽署,於1953年9月3日正式生效。目前所有歐洲委員會的成員國均為本公約的締約國之一,且新加入的成員也將被要求批准這個公約。 《歐洲人權公約》設立了歐洲人權法院,任何人只有認為自身權利受到本公約締約國的侵害時,皆可向歐洲人權法院提起訴訟。該法院的判決雖然並非自動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該法院仍有權力去判定損害賠償。建立一個保護個人的人權免於受到侵害的法院,對於國際人權公約而言為創新之舉,其使個人在國際舞台上(過去只有國家被認為可以參與國際法的形塑)扮演了更積極主動的角色。故可知,本公約不僅為一個國際人權公約,而且其提供個人相當高度的保障。當然,國家亦可在歐洲人權法院對於另一國提起訴訟,不過這種權利至今並不常被使用。 在第11號議定書被正式施行以前,個人並沒有直接使用歐洲人權法院的權利,他們必須先向歐洲人權委員會申請,假如委員會認為該案的提起具有相當之理由時才會讓該案進入到歐洲人權法院進行審理。另一方面,縱使批准歐洲人權公約,國家仍然可以選擇保留特定的條款而不讓人民使用歐洲人權委員會,如此將限制個人受到歐洲人權法院保護的可能性。而第11號議定書施行之後,廢止歐洲人權委員會,且擴大了歐洲人權法院的權限(接收歐洲人權委員會的功能與權力)。同時在此之後,允許個人可以直接向該法院提起訴訟。在批准第11號議定書以後,所有的國家皆同意該法院對於個人所提起控告締約國的訴訟具有管轄權。 本公約有相當多號的議定書。舉例而言,第13號議定書便要求成員國完全廢除死刑。而議定書本身必須經由各國的同意,當然,各國皆能了解到其必須盡可能的成為這些議定書的締約國之一。.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歐洲人權公約 · 查看更多 »

朝鲜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朝鲜 · 查看更多 »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Den norske Nobelkomité,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定机构。委员会成员有五名,全由挪威议会任命,成員全部是议会的议员。现任委员会主席为卡琳·庫爾曼。委员会秘书由挪威诺贝尔研究所主任Geir Lundestad教授担任。.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戴维·特林布尔

威廉·戴维·特林布尔男爵(),英国政治家,1998至2002年任首任北爱尔兰第一部长,1995至2005年任北爱尔兰统一党领袖。1998年,因为“为结束北爱尔兰造成3500人丧生的宗教和社会冲突做出了贡献”,与约翰·休姆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戴维·特林布尔 · 查看更多 »

戴维营协议

戴维营协议(Camp David Accords)是有关中东问题的一项重要协议,因会议举行地點为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而被称为此名。.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戴维营协议 · 查看更多 »

海牙

海牙(Den Haag;),官方亦稱s-Gravenhage()是荷蘭南荷蘭省的省會,擁有人口52.6萬(2017年),也是繼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之後的荷蘭第三大城。海牙連其周邊的其他八個市鎮形成大海牙地區(Haaglanden),是鹿特丹–海牙都會區和蘭斯台德(Randstad)城市群的一部份。海牙市徽是鸛鳥徽。 海牙是荷蘭唯一一個鄰海的大城市,擁有十一公里長的海岸線,及兩個海灘度假勝地:席凡寧根和凱克敦。也因為位臨北海帶來便利的交通,海牙自十九世紀以來便是國際觀光勝地。 儘管海牙不是荷蘭的首都,但它是荷蘭的政治中心,中央政府、議會、與外國使館皆坐落於此地,也是荷蘭王室的居住地。此外,海牙也是許多國際組織的所在地,包括國際法庭和國際刑事法院。.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海牙 · 查看更多 »

海牙公约

海牙公约,亦称“海牙法规”,是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所通过的公约和声明文件的总称。.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海牙公约 · 查看更多 »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英文: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法文:Conférence de la Hay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é)是世界上国际私法领域最权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自1893年在荷兰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国际私法规则的统一工作。.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海牙国际私法会议 · 查看更多 »

斯堪的纳维亚

--(丹麥語、瑞典語:Skandinavien,挪威語:Skandinavia,薩米語:Skadesi-suolu、Skandinavía),又譯--,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則包含丹麦。這些國家互相視對方屬於斯堪的纳维亚,雖然政治上彼此獨立,但共同的稱謂顯示了其文化和歷史有深厚的淵源。 芬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等北歐國家因其與丹麥、挪威和瑞典相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有時也被視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有時這些對斯堪的納維亞的不同理解可能會引起不滿,「北歐國家」(Nordics)才是對北歐五個國家的合宜統稱。.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斯堪的纳维亚 · 查看更多 »

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當地華人有時稱其為斯京),瑞典首都及最大城市,亦是斯德哥尔摩省首府。瑞典王国政府、国会以及瑞典王室的官方宫殿都设在斯德哥尔摩。它位于瑞典的东海岸,濒波罗的海,梅拉伦湖入海处,风景秀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70餘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联为一体,因此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斯德哥爾摩市區為大斯德哥爾摩的一部分。 从13世纪起,斯德哥尔摩就已经成为瑞典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斯德哥尔摩由于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现在共有100多座博物馆和名胜,包括历史、民族、自然、美术等各个方面。斯德哥尔摩也是一个高科技的城市,拥有众多大学,工业发达。 斯德哥尔摩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乡。从1901年开始,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隆重仪式,瑞典国王亲自给获诺贝尔奖者授奖,并在市政厅举行晚宴。.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斯德哥尔摩 · 查看更多 »

日俄战争

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島一帶海域。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约》,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战争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线。 日俄戰爭有不少总体战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该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場預演。Steinburg, p. 3.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日俄战争 · 查看更多 »

日本首相

#重定向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日本首相 · 查看更多 »

旺加里·马塔伊

旺加里·马塔伊(Wangari Muta Maathai,),肯尼亚的社会活动家,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國匹茲堡大學生物科學碩士。她是绿带运动和非洲减债运动联盟的发起人。.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旺加里·马塔伊 · 查看更多 »

教授

教授,是一種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職稱。在中國漢、唐的大學中即設有此官職;在現代漢語、日語、及韓語的語境中,多作為英語「Professor」一詞的同義語使用,指在現代高等教育機構(例如大學或社區學院)中執教的教師。.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教授 · 查看更多 »

托比亚斯·阿赛尔

托比亚斯·米夏埃尔·卡雷尔·阿赛尔(荷兰语:Tobias Michael Carel Asser,),荷兰法理学家。.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托比亚斯·阿赛尔 · 查看更多 »

拉尔夫·本奇

拉尔夫·约翰逊·本奇(Ralph Johnson Bunche,),美国政治学家、外交家,由于1940年代后期在巴勒斯坦的调停工作而获得1950年诺贝尔和平奖。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有色人。1963年,他获得林登·詹森总统颁发的自由勋章。 | | |.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拉尔夫·本奇 · 查看更多 »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簡稱拉美,是美洲的一部分,狭义上包括了以拉丁語族(也称罗曼语族,主要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语言为官方语言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广义上包括了美国以南的全部美洲国家与地区。拉丁美洲拥有占地球陆地表面积将近13%的19,197,00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截止2013年,拉丁美洲的人口估计超过6亿。在2014年,拉丁美洲有着5.573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则是7.532万亿美元。单词拉美最早在1861年被一本叫做《拉丁种族的审查》的致力于泛拉丁化的杂志提出。.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拉丁美洲 · 查看更多 »

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

2009年10月9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诺贝尔委员会说,授予奥巴马诺贝尔和平奖是为了表彰他为增进国际外交和人民之间合作所作出的非凡努力。诺贝尔委员会尤其强调他的无核世界理念和他为此所做的工作。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三位在就职期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总统,另外两个是西奥多·罗斯福(1906年,因成功调停日俄战争)和伍德罗·威尔逊(1919年,因倡导国际联盟),他们都是在第二个任期获得这一奖项的。此外,奥巴马也是最近十年间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民主党政要。2002年时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因数十年来坚持调解国际冲突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7年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因在环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上的贡献而获此殊荣。 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奥巴马的决定是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5名委员会成员做出的,这5名成员是从挪威议会中选出,其中两人为挪威工党籍,一人为社会主义左翼党籍,一人为保守党籍,另一人为极右的进步党籍,大致反映出挪威议会成员的党籍分布。自2009年2月1日候选人提名截止后,该委员会的成员进行了6~7次讨论,其中最后一次是在10月5日,决定出最终获奖者。当被问及评审过程是否存在意见分歧时,委员会主席亚格兰回答说:“我们(5名委员会成员)一致同意。” 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共有172名个人和33个组织共205项提名,除奥巴马外,其他人选还有中国异见人士胡佳、在美国的民运人士魏京生、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津巴布韦总理摩根·茨万吉拉伊、阿富汗独立人权委员会主席司玛·萨马尔和哥伦比亚参议员彼达·科尔多瓦等。.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 · 查看更多 »

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

2010年10月8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中国持不同政见者刘晓波,以表彰他“長期以來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國爭取基本人權”。.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 · 查看更多 »

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

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被颁发给了突尼斯全国对话四方集团,表彰其“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后为突尼斯的多元化民主做出的决定性贡献”。 全国对话四方集团成立于2013年,由以下4个突尼斯社会组织组成:.

新!!: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和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