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裝飾樂段

指数 裝飾樂段

裝飾樂段或華彩樂段(Cadenza)指獨奏部分的裝飾性樂段,既可以預先創作亦可以即興演奏,形式自由,並時常有炫技意味。此樂段以所有聲部的延音作標記,並常常出現在樂曲的尾聲前。Randel, Don Michael (2003).

23 关系: 即興演奏威廉·肯普夫尾聲延音單簧管勃兰登堡协奏曲琶音第2號匈牙利狂想曲第5號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約翰·柯川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羽管鍵琴終止 (音樂)西班牙随想曲詠嘆調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薩克斯風葛塔諾·多尼采蒂长笛李斯特桑尼·羅林斯法國號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即興演奏

#重定向 音樂即興.

新!!: 裝飾樂段和即興演奏 · 查看更多 »

威廉·肯普夫

威廉·沃爾特·弗里德里希·肯普夫 (Wilhelm Walter Friedrich Kempf)是世界有名的德國鋼琴大師以及作曲家。雖然肯普夫的演繹對象包括巴赫、弗蘭茲·李斯特、蕭邦、約翰內斯·布拉姆斯、羅伯特·舒曼等人,但其最為樂迷所推崇的則是他對於貝多芬與弗朗茨·舒伯特的詮釋,舒伯特全部的奏鳴曲作品,肯普夫有至少一次的錄音作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则留下了三套录音,后两套现在仍然是公认的权威演绎。 肯普夫在1895 年出生在布蘭登堡,父親是皇家音樂總監兼聖尼可拉教堂的管風琴家,他的祖父也是個管風琴家,兄弟後來成為一所教堂的音樂總監。肯普夫由父親啟蒙學習鋼琴,九歲進入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分別師從巴特(Karl Heinrich Barth)與卡恩(Robert Kahn)學習鋼琴和作曲,1916年在個人第一場演出中同時演奏鋼琴與管風琴,1917年以鋼琴演奏與作曲得到柏林市頒發的孟德爾頌獎,包括貝多芬《漢馬克拉維奏鳴曲》和布拉姆斯《帕格尼尼變奏曲》,迅速在歐洲等地馳名,1918年首度與柏林愛樂合作,1924年到29年出任德國斯圖嘉特音樂學校校長。1936 年至 1979 年間,他在日本舉辦了 10 場演奏會,1951 年和 1964 年分別在倫敦和紐約第一次亮相,1981 年最後一次在巴黎公開演出,後因健康問題(帕金森疾病)退休。95 歲去世於波西塔諾,留下 5 個孩子。 在演奏生涯最後幾年裡,肯普夫的曲目多以德國古典與浪漫派作品為重心,特別是貝多芬的作品。除了獨奏,肯普夫也從事教學、創作與室內樂演出,曼紐因、亨利克·謝林和羅斯特羅波維奇等人都是他的搭檔。1931年到41年間,肯普夫與費雪等人在波茨坦的暑期高級班裡擔任教授,戰後還曾經主持過貝多芬鋼琴作品講座,因此許多後輩傑出鋼琴家都接受過肯普夫的指導。 鋼琴家布蘭德爾評論肯普夫「彈奏中充滿感情……有賴於他演奏管風琴養成的正確呼吸法,你一定能從他的音樂中得到未曾聽過的東西。」他大力稱讚肯普夫是同行中「最有節奏感」的一名,布蘭德爾也協助菲利普唱片精選 “Great Pian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中肯普夫的部分。 Category:德國鋼琴家 Category:柏金遜症患者.

新!!: 裝飾樂段和威廉·肯普夫 · 查看更多 »

尾聲

尾聲(Coda)為一音樂術語,用於標明將樂曲完結的樂句。尾聲由數小節至一樂段不等。.

新!!: 裝飾樂段和尾聲 · 查看更多 »

延音

延音﹝Fermata,意指停留、停止等﹞符號將某一音符或休止符延長,但其程度由演奏者決定,而延長一倍為常見做法。延音符號也可以加在或小節線上,於該處加入短暫靜止。.

新!!: 裝飾樂段和延音 · 查看更多 »

單簧管

單簧管,又稱豎笛、黑管,是一种木管乐器,從夏盧摩笛(法語:Chalumeau,一種古代的單簧低音樂器)發展而來的,形成於17世紀末,很有可能是由德國的長笛製造家丹纳(Johann Denner,1655年—1707年)所發明的。最早為人所知的單簧管音樂收在阿姆斯特丹的羅傑(Estienne Roger)出版的曲集內(1716年再版)。從大約1780年起,它被一些最大的管弦樂隊採用。現代單簧管則是在1800—1850年發展而成的。单簧管由于音域宽,管乐队或以管乐为主的军乐队的首席通常由单簧管手担任。.

新!!: 裝飾樂段和單簧管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协奏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套管弦乐组曲,属于当时流行的大协奏曲体裁,一共六首。是作曲家最负盛名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关于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创作缘由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巴赫应了当时的勃兰登堡侯爵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的邀请而作,1719年巴赫为科滕大公利奥波德赴柏林选购钢琴的时候认识了这位侯爵大人,巴赫曾为他演奏;另一种说法则是巴赫在科滕创作了这些作品,并在接到邀请之后略加修改,献上了这6首作品。可以肯定的是,1721年3月24日,这些杰作和一封在我们看来措词相当谦卑的信一起寄给了勃兰登堡侯爵。 据研究,巴赫曾经在科滕演出过这6首协奏曲,而直到1734年勃兰登堡侯爵去世,他也没有听到过这些以他的封地命名的作品。乐谱和其他杂物一起被低价卖出,辗转流落到普鲁士公主阿玛丽亚手中。 这6首协奏曲属于大协奏曲,不同于现在更为常见的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大协奏曲不是由一件乐器和乐队竞奏,而是一组数量较少的乐器和另一组数量较多的乐器竞奏。六首勃兰登堡当中,第二,四,五是典型的大协奏曲,有一组独奏乐器(主奏部)和乐队(全奏部)对峙,而第一,三,六则是乐队的一部分对抗乐队的另一部分。乐队规模都不大,按照当时的配置,一般是7-13件乐器,大多以弦乐为主要的织体组成部分,木管常占据竞奏者的地位,铜管乐器中只有第一用了圆号,第二用了高音小号。独奏乐器组有3-4件乐器。由低音弦乐器和古钢琴组成的通奏低音演奏低音声部。 按照惯例,协奏曲是快-慢-快三个乐章,通常第一乐章是一个快板乐章,典雅,绚丽,带着一丝骄傲;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慢板,有沉思,有悲伤,也有甜蜜的回忆;第三乐章快速华丽,充满了灿烂的光华。勃兰登堡的第一首是四个乐章,在传统的三乐章后面加入了小步舞曲,三声中段和华丽的波罗乃兹舞曲;第三号没有慢板乐章,只有两个慢板和弦作为两个快板乐章之间的过渡;第二,四,五号,也就是有一组独奏乐器和乐队竞奏的三首协奏曲的第三乐章都是严格的赋格乐章,独奏乐器竞相展示,乐曲在旋律的交织和和声的结构中飞升。.

新!!: 裝飾樂段和勃兰登堡协奏曲 · 查看更多 »

琶音

琶音是指一串和弦組成音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依次連續圓滑奏出,可视为分解和弦的一种。是眾多樂器演奏的一種基本技巧,經常出現在短小的連接句或經過句等旋律聲部,或作為和聲用的伴奏聲部中。 category:旋律 Category:音樂理論 it:Abbellimento#Arpeggio.

新!!: 裝飾樂段和琶音 · 查看更多 »

第2號匈牙利狂想曲

2號匈牙利狂想曲,作品S.244 / 2,是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作,是他所創作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二首,亦是最有名的一首。它被認為是鋼琴獨奏曲中技術要求最高的其中之一 。 這首樂曲在流行文化中亦被大量引用,當中包括動畫、電影、電視節目背景音樂,甚至是融入流行音樂當中。.

新!!: 裝飾樂段和第2號匈牙利狂想曲 · 查看更多 »

第5號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

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作品73,又喚作「帝皇或皇帝」協奏曲),乃貝多芬的第五首鋼琴協奏曲作品,於1809年至1811年間在維也納完成初稿,接著於1811年11月於萊比錫作首演。貝多芬亦曾將此作品獻予奧地利的魯道夫公爵。.

新!!: 裝飾樂段和第5號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 · 查看更多 »

約翰·柯川

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1926年9月23日—1967年7月17日)是美國爵士薩克斯風表演者和作曲家。柯川在早期生涯上積極開展咆勃爵士樂和硬咆勃的音樂風格,他開創性地運用調式並成為自由爵士樂的先鋒。他以領團人的身分組織了至少50次錄音,並參與其他樂手的專輯錄音(包括邁爾士·戴維斯與塞隆尼斯·孟克)。 在他的個人經歷及音樂歷程中,柯川逐漸拓展了靈性的象限。他的第二任妻子Alice Coltrane是鋼琴家和他們的兒子拉维·柯川也同樣是個薩克斯風樂手。柯川影響了無數的音樂人,在爵士歷史中他一直都是最具影響力的樂手之一。他在死後接受過許多獎項及褒揚,包括被非洲東正教教會封為聖人Saint John William Coltrane。在2007年柯川被授與普立茲獎特別獎。.

新!!: 裝飾樂段和約翰·柯川 · 查看更多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洛克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現在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同作曲家韓德爾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第五偉大的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埃森納赫(Eisenach)的一个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樂长,在德國萊比錫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尽管他的音乐并没有开创新风格,但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複调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但由于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洛可可和古典主义风格,巴赫的複调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 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对巴赫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且在其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松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新!!: 裝飾樂段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查看更多 »

羽管鍵琴

#重定向 大鍵琴.

新!!: 裝飾樂段和羽管鍵琴 · 查看更多 »

終止 (音樂)

終止是指以旋律或和聲上的配置作為樂曲的解決或歇止。在調性音樂中終止是用來強調樂句的主音("Tonic")的主要方法Don Michael Randel (1999).

新!!: 裝飾樂段和終止 (音樂)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随想曲

《西班牙随想曲》(Каприччио на испанские темы,拉丁化:Kapritschtschio na ispanskije temi,意為「基於西班牙主題隨想曲」,作品號三十四)是俄國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基於西班牙地方曲調,在1887年寫成的一部管弦乐曲,在西方常以法語名稱──Capriccio espagnol示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原欲將該曲歸類為小提琴獨奏和管弦樂隊協奏作品,但後來決定純粹將該曲歸類為管弦樂曲,以令演繹者更加著重活潑的旋律。.

新!!: 裝飾樂段和西班牙随想曲 · 查看更多 »

詠嘆調

詠嘆調(Aria,又譯抒情調)義大利文原意為“空氣”,原指任何抒情的音樂旋律,多為獨唱曲,但也有例外。現時詠嘆調被狹義為幾乎專指管弦樂隊伴奏的獨唱曲。無論如何,歌劇中的詠嘆調數目是最多的,但清唱劇和大合唱中也都有為數不少的詠嘆調。自古典音樂晚期,部分作曲家如莫扎特和貝多芬開始創作「音樂會詠嘆調」(Concert Aria),這些詠嘆調都具有獨立主題,且不屬於任何大劇目,因此多有獨立的作品編號。 Aria一字最早出現在14世紀,原指歌唱藝人或鍍金工匠的作風與風格。後來漸漸被專用於音樂方面。而最早Aria還可以指歐洲古代十四行诗的配樂和一些管弦純音樂。最初,詠嘆調的模式是沒有重複的,而自17世紀開始,開始出現了以ABA模式重複的三段式詠嘆調,成為「返始詠嘆調」(da capo aria)。此後,詠嘆調漸漸開始在歌劇中占有愈來愈多的份量,並出現更多精細的分類。19世紀中期以後的歌劇,很多都是多个詠嘆調的集合,宣敘調的空間愈來愈少。在另一部分歌劇,如理查德·瓦格纳的「乐剧」,分曲幾乎完全消失,而宣叙调与詠嘆調之间並没有明显的区分。.

新!!: 裝飾樂段和詠嘆調 · 查看更多 »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曼尼諾夫(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是一位出生於俄國的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1943年臨終前入美國籍。拉氏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他的作品甚富俄國色彩,充滿激情、旋律優美,其鋼琴作品更是以難度見稱。.

新!!: 裝飾樂段和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 查看更多 »

薩克斯風

薩克斯風(英语:Saxophone)是一种木管乐器,但是管体通常是用黄铜制造,使得薩克斯風同时具有铜管类乐器的特性,這也導致了在歸類上令不少人產生疑惑。由於从发声原理上来看,薩克斯風和同样使用单簧片的单簧管相同,所以便將它归类为木管乐器。薩克斯風同时也是一种移调乐器,常见调性为E和B,也有C调和F调。中音薩克斯風以其烟斗状的外形为人所熟知。.

新!!: 裝飾樂段和薩克斯風 · 查看更多 »

葛塔諾·多尼采蒂

多米尼科·葛塔諾·玛利亚·多尼采蒂(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又譯--,是一位義大利著名的歌劇作曲家。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是1835年首演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多尼采蒂出生於貝加莫(Bergamo)一個並非音樂世家的窮苦家庭。但在1806年他成為西門·邁爾(Simon Mayr)在貝爾加莫的慈善學校的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員。 多尼采蒂以他的歌劇著名,不過他也寫了不少其他格式的音樂,如教會禮樂,弦樂四重奏和一些管弦樂樂曲。 他的弟弟朱塞佩·多尼采蒂在1828年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宮廷音樂總監,為蘇丹馬哈茂德二世服務。 多尼采蒂作品的聲樂風格,豐富了由罗西尼和贝利尼推至流行市場的美聲歌劇基礎。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被視為19世紀初美聲歌剧的典範之作。.

新!!: 裝飾樂段和葛塔諾·多尼采蒂 · 查看更多 »

长笛

没有描述。

新!!: 裝飾樂段和长笛 · 查看更多 »

李斯特

李斯特是欧美常用姓名用词。著名人物有:.

新!!: 裝飾樂段和李斯特 · 查看更多 »

桑尼·羅林斯

桑尼·羅林斯(Theodore Walter "Sonny" Rollins,1930年9月7日出生),是美國爵士樂次中音薩克斯風手。桑尼·羅林斯被廣泛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爵士音樂家之一。在他七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他作為領導者至少錄製了七十張專輯。在他自己創作的乐曲中,《St.

新!!: 裝飾樂段和桑尼·羅林斯 · 查看更多 »

法國號

法國號(英語:French horn,有時直稱為horn),或稱圓號,是一種中音銅管樂器。「法國號」一名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這種樂器早期應用於狩獵或軍隊中的通信工作,後來因法國音樂家首先把它運用在歌劇中,而廣為法國樂隊採用,因而得名。 法國號的吹管細而長,彎曲構成圓形的軀幹,尾部則擴大成漏斗狀的喇叭口。演奏法國號時,吹奏者經過號嘴,以雙唇振動空氣來發聲,並以左手操作轉閥式按鍵來改變音高;右手放進朝向右後方的喇叭口,用來調節細微的音高起伏。因此,法國號是少數以左手按鍵的銅管樂器。依照其調性,一般常見的法國號可以分類成單調性(F調或降B調)、雙調性、三調性等種類。.

新!!: 裝飾樂段和法國號 · 查看更多 »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是葛塔諾·董尼采悌(Gaetano Donizetti)以沃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史實小說《拉美莫爾的新娘》(The Bride of Lammermoor)為劇本所譜寫的一部三幕歌劇。該劇故事內容為英國蘇格蘭安妮女王(於十七世紀晚期繼任威廉三世之王位)時代,互為世仇的兩大家族阿斯顿家族(Ashtons)和雷文斯伍德家族(Ravenswoods)間所發生的愛情悲劇。 故事開始時阿斯顿家族已握有強大勢力,同時還佔有原為雷文斯伍德家族的城堡,雷文斯伍德家族的唯一繼承人埃德加(Sir Edgardo di Ravenswood)亦被迫遷居至遠方海邊的一座殘破塔樓(Wolf's Crag)。雖然阿斯顿家族已是勝利者,但仍受到當時宗教信仰及政治環境的威脅,其家族首領恩里科勋爵(Lord Enrico Ashton)希望能透過其妹露琪亚(Lucia Ashton)與其政治救星阿图罗勋爵(Lord Arturo Bucklaw)的婚姻來維護阿斯顿家族的既有政治勢力,但卻因露琪亚與埃德加早已相愛且私定終身,因而引發連串的衝突、誤會以及最後的悲劇收場。 該劇於1835年9月26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聖卡洛劇院(Teatro San Carlo)首演,董尼采悌於1839年將該劇改編為法文版,同年於巴黎文藝復興劇院(Théâtre de la Renaissance)演出,該劇原僅被視為專供花腔女高音展示技巧之曲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少數擁有高度技巧之女高音如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及瓊·蘇莎蘭(Dame Joan Sutherland)以其傑出表現賦予了該劇在眾多悲劇中之榮耀地位,從此《拉美莫爾的露琪亞》成為世界各大歌劇院的常備曲目之一,同時在北美地區之二十齣演出次數最多的曲目中名列十三,時至今日仍為義大利美聲歌劇之代表作之一。.

新!!: 裝飾樂段和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