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薩克斯風

指数 薩克斯風

薩克斯風(英语:Saxophone)是一种木管乐器,但是管体通常是用黄铜制造,使得薩克斯風同时具有铜管类乐器的特性,這也導致了在歸類上令不少人產生疑惑。由於从发声原理上来看,薩克斯風和同样使用单簧片的单簧管相同,所以便將它归类为木管乐器。薩克斯風同时也是一种移调乐器,常见调性为E和B,也有C调和F调。中音薩克斯風以其烟斗状的外形为人所熟知。.

68 关系: A440埃克托·柏辽兹半音卡米爾·聖桑塞爾瑪公司大乐队奥尼特·科尔曼威廉斯山葉株式會社巴托克·贝拉中音薩克斯風布鲁塞尔帕西·葛人傑乔治·比才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保羅·欣德米特單簧管和声咆勃爵士樂儒勒·马斯内八度Buffet硫化移调乐器簧片米约約翰·柯川爵士乐音域音高莫里斯·拉威爾莱奥·德利布靈魂樂颤音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调性麦克·布雷克黃銅达律斯·米约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阿隆·科普兰阿道夫·萨克斯蘆荻赫兹藍調藍色狂想曲肯尼·基自由爵士乐长笛英语...雷夫·佛漢·威廉斯雅克·伊贝尔雙簧管Free jazzYAMAHA查利·帕克樊尚·丹第次中音薩克斯風比利时比費·庫姆布恩公司泛音滑音木管乐器戰神廣場 (巴黎)新浪潮摇滚摇滚乐拉榭爾薩克管四重奏 扩展索引 (18 更多) »

A440

A440是440赫茲的聲音音調,西方音樂上,此音為標準音高。西方樂理中,A440乃是中央C上方的A音符(參照)。 1939年,一個國際會議提出,把中央C上方的A定為440赫茲。到了1955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採用了這個標準,將其訂為ISO 16(1975年,此組織重新確認了這項標準)。從此,A440就成為鋼琴、小提琴以及其他樂器的頻率校準標準。 在過去,鋼琴調音就是使用標準音高,經由人耳聆聽比較來調整鋼琴的音準。調音師感受鋼琴上某一鍵所發出的聲響並與標準音高參照,然後調整鋼琴的音高(藉由調整琴弦的鬆緊)直到與標準音高相合。 一個調音師能分辨的最小的頻率偏差與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包括音量、音的長短、頻率變換的速度以及調音師的訓練程度。然而,最小可覺差常常被定義為五音分。(分的定義為:欲調整的音與相鄰兩音的頻率差的1/100) 現在的調音師多有藉助於調音器。調音器為一電子儀器,當接收到聲波震動時,會顯示其音高,調音師再依此調整鋼琴音高。.

新!!: 薩克斯風和A440 · 查看更多 »

埃克托·柏辽兹

埃克托·路易·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又译--,法国作曲家,以1830年写的〈幻想交响曲〉闻名。.

新!!: 薩克斯風和埃克托·柏辽兹 · 查看更多 »

半音

半音是音乐中的一个术语,在平均律中,完全八度的频率比为2:1。 按照比例平均分成12份,为:2^0 2^(1/12) 2^(2/12)...

新!!: 薩克斯風和半音 · 查看更多 »

卡米爾·聖桑

夏尔·卡米尔·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法國作曲家,键盘乐器演奏家。他的作品對法國樂壇及後世帶來深遠的影響,重要的作品有《動物狂歡節》、《骷髏之舞》、《參孫與大利拉》等。.

新!!: 薩克斯風和卡米爾·聖桑 · 查看更多 »

塞爾瑪公司

塞爾瑪公司(Selmer Company,品牌名稱:Henri Selmer Paris)是一間樂器生產公司,專門生產木管樂器。 亨利·塞爾瑪(Henri Selmer)和亞歷山大·塞爾瑪(Alexandre Selmer)在十九世紀末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主修單簧管。 在二十世紀初,亨利·塞爾瑪在巴黎當古廣場開設了商店,售賣手工製作的單簧管簧片及吹咀,後來開始製造單簧管,成為了塞爾瑪公司的基礎。塞爾瑪品牌的單簧管於1904年在聖路易島的世界展覧(World's Fair)獲得一個金牌。 亞歷山大·塞爾瑪在1895年到1910年間擔任過波士頓交響樂團、辛辛那提交響樂團和紐約愛樂樂團的首席單簧管手。亞歷山大在1918年回到巴黎,協助亨利建立塞爾瑪家族生意,將塞爾瑪在美國的批發出售權交級其商店員佐治·賓迪(George Bundy)。 後來塞爾瑪公司收購了多間生產不同樂器的公司包括銅管樂器生產公司文森特·巴赫公司(1961),弦樂器生產公司Glaesel String Instrument Service(1977)及鼓樂器生產公司Ludwig Drum Company(1981)。 2003年,塞爾瑪公司分成兩家一家是在法國的薩爾瑪(Selmer)另一家在美國的部分則與高恩公司(C.

新!!: 薩克斯風和塞爾瑪公司 · 查看更多 »

大乐队

#重定向 大樂團.

新!!: 薩克斯風和大乐队 · 查看更多 »

奥尼特·科尔曼

奥尼特·科尔曼(Randolph Denard Ornette Coleman,) allmusic Biography,美國籍的爵士樂薩克斯風演奏家、小提琴手、小号手和作曲家。他是1960年代「自由爵士」(free jazz)运动的主要创新者之一,自由爵士這個詞也是在他的所發明的。科尔曼的音色很有特色:他的热切、嚎叫般的声音受到蓝调音乐的强烈影响。他的专辑《Sound Grammar》获得了2007年的普利策音乐奖。.

新!!: 薩克斯風和奥尼特·科尔曼 · 查看更多 »

威廉斯

威廉斯(Williams),又譯威廉姆斯,可以指:.

新!!: 薩克斯風和威廉斯 · 查看更多 »

山葉株式會社

#重定向 山葉公司.

新!!: 薩克斯風和山葉株式會社 · 查看更多 »

巴托克·贝拉

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匈牙利作曲家,是二十世紀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他的很多创举剧烈震动了整个20世纪艺术圈。.

新!!: 薩克斯風和巴托克·贝拉 · 查看更多 »

中音薩克斯風

中音薩克斯風(Alto saxophone),是薩克斯風家族的成員,阿道夫·薩克斯於1841年發明。次中音薩克斯風與中音薩克斯風(Alto saxophone)是最受歡迎的薩克斯風。中音薩克斯風是最常見的薩克斯風,降E調,也是應用在古典樂獨奏、合奏中最多的薩克斯風。由於按鍵距離適中,氣息要求和嘴部控制難度介於高音薩克斯和次中音薩克斯風之間,相對便宜的價格和搬運容易,因此成為初學者入門最常使用的薩克斯。中音薩克斯音色較次中音清亮,較高音溫和。中音薩克斯風構成了管樂隊薩克斯聲部的最主要部分,在爵士大樂隊編製中和次中音占同等重要位置。作為獨奏樂器出現相對少一些。.

新!!: 薩克斯風和中音薩克斯風 · 查看更多 »

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Bruxelles;Brussel)是比利时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联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布鲁塞尔市位于布鲁塞尔-首都大区。 在不同的语境中,布鲁塞尔有着不同的外延。她可能代表布鲁塞尔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首都大区中最大的地方自治体及首府,常住人口140,000),也可能代表布鲁塞尔-首都大区(据2008年2月1日统计,常住人口为1,067,162),或者也可能用于表示布鲁塞尔城市圈(常住人口1,350,000)。 在歐洲聯盟的四个主要机构中,欧洲理事会、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位於布魯塞爾,另一個機構歐洲議會在布魯塞爾也有分處(全體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所以它有「歐洲首都」的美誉。另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總部也設在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是一個雙語城市,通用法語和荷蘭語,法語的使用者佔較多數。另外,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语言被布鲁塞尔的穆斯林广泛使用。.

新!!: 薩克斯風和布鲁塞尔 · 查看更多 »

帕西·葛人傑

帕西·奧爾德裏奇·葛人傑(Percy Aldridge Grainger,)是著名的澳大利亞鋼琴家、作曲家、以及薩克斯風演奏家。一次大戰後成為美國公民。精通俄語、挪威語、冰島語等11種語言。創作了許多經典的樂曲,其中也包括鋼琴曲、管弦樂曲、管樂曲、以及大量改編自民謠的曲子。提倡「自由音樂」(Free Music)。.

新!!: 薩克斯風和帕西·葛人傑 · 查看更多 »

乔治·比才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法国作曲家。比才著名的作品包括《卡门》、戏剧配乐《阿莱城的姑娘》等。 比才生于巴黎,本名Alexandre César Léopold Bizet。九岁时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7年他获得罗马奖金,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比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 比才最著名的作品《卡门》创作于1873年;该剧取材于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写出身农家的龙骑兵士官唐霍赛,在吉卜赛烟草女工卡门的诱惑下,堕入情网,成为走私贩,最后在情场角逐中手刃卡门的故事。该剧由於題材等因素,最初的演出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 《卡門》首演失敗,神童著稱的比才,受不了打擊,一病不起,三個月後逝世。但諷刺的是,《卡門》後來重演,從此成為世界歌劇之一,當日就是比才出殯的日子。圣桑、柴科夫斯基、德彪西等人都给予该剧很高的评价。尼采甚至以此部歌剧来对瓦格纳的作品进行抨击。現時《卡门》已成为最著名的歌剧作品之一,也是歌剧史上演出最多的作品。 比才死時,仍遺下一些未完成作品,當中包括花了11年修改的《》,這首樂曲雖然早已寫好,各樂章亦曾首演過,但比才一直都對作品不滿意,不斷的修改,直至他去世時亦未正式出版。.

新!!: 薩克斯風和乔治·比才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

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Глазунов,),又譯葛拉佐諾夫、葛拉祖諾夫,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1906年至1917年间担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后参与重组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和后来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并继续担任院长直至1930年。格拉祖诺夫担任院长期间最著名的学生是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1928年,格拉祖诺夫离开苏联,前往欧洲和美国游历,最后定居在巴黎。 格拉祖诺夫成名颇早,其初期作品接近强力集团风格,后力图在作品中将强力集团与柴可夫斯基的风格融合,并大量运用对位法。格拉祖诺夫的音乐配器色彩丰富,旋律优美,写作技巧精湛。格拉祖诺夫从本质上说是一位器乐作曲家,尤以其管弦乐,芭蕾音乐和室内乐著称。他还是罕见的写作管风琴作品的俄罗斯作曲家。 葛拉茲諾夫在音樂史上,一度被忽視而湮沒,作品鮮少被公開演奏與錄音。葛拉茲諾夫的九首交響曲,就像馬勒的九首交響曲一樣,一度被視為音樂史上不值得探討、無關緊要的交響創作,原因在於它既不夠前衛、也不夠古典。但是,隨著馬勒交響曲的歷史定位逐漸塵埃落定,全世界音樂界終於也開始對葛拉茲諾夫所留下的交響曲價值感到好奇,重新予以評價。二十世紀後期,他的交響曲全集與管弦樂作品,成為最常令資深古典樂迷驚豔,並多所詢問,卻一直苦於無法收集到的一套「失落的環節」。葛氏作品旋律甘美浪漫、配器豐富,並富俄羅斯風情,作為交響樂史上連接柴可夫斯基的俄國浪漫樂派和蕭士塔高維契的現代樂派之間的重要環節,許多唱片公司和多位指揮家,同一時間開始紛紛競逐葛拉祖諾夫交響曲全集的錄音,包括:日本指揮家尾高忠明指揮威爾斯國立管弦樂團、波里安斯基指揮俄國國立交響樂團、史維特蘭諾夫指揮蘇聯國立交響樂團、費多雪夫指揮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再加上早先在蘇聯時代由羅傑斯特汶斯基的早期錄音,一時之間市面上可找到至少6套以上的葛拉茲諾夫交響曲全集錄音,顯見其音樂價值與地位已日益被肯定與重視。可惜部份蘇聯時代錄音因保存環境不佳,母帶多有受損,聲音常有扭曲失真的情形。.

新!!: 薩克斯風和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 · 查看更多 »

保羅·欣德米特

保羅·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又譯興德米特或欣德米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附近的哈瑙。他身兼多職,為作曲家、理論家、教師、中提琴家和指揮家。不論是音樂作品或是在音樂想法上,欣德米特都是近代重要的德國作曲家之一。 欣德米特是現代與史特拉汶斯基、巴爾托克等同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偉大作曲家。他從小喜歡音樂,9歲開始學小提琴,12歲起師從教師黑格納(Hegner),一年後又轉到該音樂學院提琴教師中的老前輩雷布納(Adolf Rebner)門下。這位教師發現欣德米特很有音樂天賦,就為他在音樂學院爭取了一個免費生名額。 在隨後的三年中欣德米特集中精力在學習小提琴;1912年,他開始學習作曲,後來又開始學習各種樂器,最傑出的是單簧管和鋼琴,此外還有中提琴等。到1915年,欣德米特不僅在一個弦樂四重奏團中任第二小提琴手,還被法蘭克福歌劇院樂隊聘為第一小提琴手。兩年後的1917年,欣德米特應徵服役,他參加了一個團級軍樂隊,並且在那裏組織了一個弦樂四重奏團,還時常舉行非公開音樂會。戰後,欣德米特重返法蘭克福歌劇院樂團。1924年與樂團指揮的女兒結婚。 早在進音樂學院之前,欣德米特就已開始創作;而在1919年6月2日欣德米特的作品首次公演時,他已經發展了一種帶點獨特個性的風格。在這次音樂會上演奏的作品有《鋼琴五重奏》等。此後,他開始受到音樂界的注意。1921年8月,欣德米特的《弦樂四重奏》公演,這次演出奠定了他作為德國最主要的年輕作曲家的地位。此後,為使聽衆能聽到《弦樂四重奏》,欣德米特組織了"阿瑪爾-亨德密特四重奏團"到各地舉行旅行演出。 1927年,欣德米特受聘擔任柏林高等音樂學校作曲教授,於是逐漸淡出舞台,轉而致力於作曲、指揮和音樂教育,由他所組成的「阿瑪四重奏」也於1929年正式解散。在此之前,他從未擔任過教師,更沒有什麽教學經驗,但他憑著演奏與作曲的經驗,很快就適應了這項工作,在柏林高等音樂學校的教學一直延續到1955年。 欣德米特開始為電影、學校、廣播作曲,他認為音樂要使人了解其意義,重視作曲家與演奏者、聽眾、消費者之間的溝通,這樣的概念被稱為是「實用音樂(Gebrauchsmusik)」,被視為是當代藝術的一部分。所謂的「實用音樂」又稱功能音樂或是普通音樂,簡單來說就是最簡單容易演奏、甚至在任何場所皆能演奏的音樂作品,此概念更在戰後的歐美音樂社會引領風騷。 1934年,欣德米特完成重要作品「畫家馬替斯交響曲(Sinfonie Mathis der Maler)」,並於次年完成歌劇「畫家馬替斯(Mathis der Maler)」,由威廉·富特文格勒指揮,卻由於內容挑戰了當權的德國納粹,因而遭到禁演的命運。欣德米特因此離開德國,前往土耳其繼續為當地的音樂教育效力。 欣德米特自1937年起連續三年到美國巡迴演出,並於1940年決定在文化包容力大的美國定居。他先在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音樂院」任教,不久後轉任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擔任作曲教授,1942年被任命為該校校長,同時他的演奏能力似乎有所衰竭,已很少從事演奏活動。 在這執教期間,他寫出了不少作品,主要有《降E調交響曲》(1940年)、序曲《丘比特與普賽克》(1943年)、《韋伯主題交響變形曲》(1943年)、供鋼琴和弦樂隊演奏的《四種氣質》(1944年)、《寧靜》交響曲(1946年)、《世界的和諧》交響曲(1951年)等,還為他擅長的樂器---大提琴、鋼琴、單簧管、法國號寫了協奏曲。在美期間,除了演奏家與指揮家的身分之外,欣德米特也是位專業的音樂教育家,他的音樂理論著作,至今仍是音樂教育的重要教材。他完成許多音樂作品及音樂教育、作曲理論專書,例如,1949年至1950年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時所用的講稿,便匯集成「作曲家的天地(A Composer’s World)」正式發表。 1946年欣德米特入美國籍。次年他訪問了歐洲,並在這歐洲舉行講座、指揮樂團。他也接到了許多來自德國(包括法蘭克福音樂學院等)的聘請,但他都沒有接受。1951年他接受了蘇黎世大學的聘請,同時在大西洋兩岸穿梭教學。1953年起定居瑞士,居住在沃韋附近。 1957年戰後他重返歐洲,定居於瑞士蘇黎世,並完成了「世界大同交響曲(Sinfonie, Die Harmonie der Welt) 」與歌劇「世界大同」(1957)。1963年完成了「彌撒曲(Messes)」之後,這位二十世紀集作曲家、演奏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於一身的音樂大師,於12月28日逝世於家鄉德國法蘭克福。.

新!!: 薩克斯風和保羅·欣德米特 · 查看更多 »

單簧管

單簧管,又稱豎笛、黑管,是一种木管乐器,從夏盧摩笛(法語:Chalumeau,一種古代的單簧低音樂器)發展而來的,形成於17世紀末,很有可能是由德國的長笛製造家丹纳(Johann Denner,1655年—1707年)所發明的。最早為人所知的單簧管音樂收在阿姆斯特丹的羅傑(Estienne Roger)出版的曲集內(1716年再版)。從大約1780年起,它被一些最大的管弦樂隊採用。現代單簧管則是在1800—1850年發展而成的。单簧管由于音域宽,管乐队或以管乐为主的军乐队的首席通常由单簧管手担任。.

新!!: 薩克斯風和單簧管 · 查看更多 »

和声

和声学是关于乐音音频同时性(也包括续时性)分布自然法则描述、总结性的音乐理论学科,对于理解音乐构成及其自然逻辑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音響(sound)的範疇裏,廣義的和聲(harmony)可以是指任何由超過一個頻率所組合而成的聲音。但在西方音樂裏面,和聲也常常用來描述不同和弦(chord)的配搭手法,而和弦則通常較為狹義地描述同一時間演奏兩個或以上不同音高,但這兩個詞語在許多時候可以通用。 和聲和旋律(melody)的分別是,旋律是指在不同的時間演奏不同的音高。和聲學通常是研究如何在同一時間演奏不同的音高而獲得協和或不協和的效果,而對位法則是研究如何在同一時間結合兩個不同的旋律。在音樂史上不同的時期對和聲學以及對位法都有不同的理解,對於何謂協和或者不協和的看法,隨著時代不斷改變。.

新!!: 薩克斯風和和声 · 查看更多 »

咆勃爵士樂

咆勃爵士樂(英文:Bebop或Bop),又譯波普、比波普、或博普,源於美國,是一種興起於40年代初中期的爵士樂演奏形式,相較於大樂團時期的爵士樂,咆勃爵士樂在垂直的和聲上採用許多延伸音,水平的旋律構築除與和聲的延伸音相應外,也運用許多鄰接音與半音來即興。節奏方面常運用許多重音錯置手法造成特殊的律動。樂團編制較小為該風格的另一項特色,個人即興能力與樂團的互動能力受到相當大的重視。此外,對音樂家來說演奏咆勃爵士樂的技巧難度也大幅提升,更需要高度的樂器控制能力才能演奏。 咆勃爵士樂奠定了現代爵士樂的基礎,其後於50年代發展的硬咆勃及酷派爵士都是基於咆勃爵士的延伸或反思。.

新!!: 薩克斯風和咆勃爵士樂 · 查看更多 »

儒勒·马斯内

儒勒·埃米尔·弗雷德里克·马斯内(Jules Émile Frédéric Massenet,),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最出名的是他的歌剧,他写了三十多首。上演最频繁的两个是马侬(Manon)(1884)和维特(Werther)(1892)。他还写了清唱剧,芭蕾舞,管弦乐作品,偶然写一些钢琴曲,歌曲和其他音乐。 马斯内生于卢瓦尔省附近的小城镇,父亲是高级工程师。他从小显露出在音乐上的天赋,11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他师从于他非常钦佩的昂布鲁瓦·托马斯。在1863年毕业时赢得了国家最佳音乐奖 - 罗马大奖(Prix de Rome)之后,他在许多流派中大量创作,但很快以他的歌剧闻名于世。 1867年和他逝世45年后,他写了四十多部风格各异的作品,从歌剧院到古典神话,浪漫喜剧,抒情电视剧,以及清唱剧,歌颂和芭蕾舞剧。马斯内对戏剧和巴黎公众的成功有了很好的认识。尽管出现了一些错误的预计,但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候创造了一系列的成功,使他成为法国歌剧的主要作曲家。 像许多当时着名的法国作曲家一样,马斯内特成为音乐学院的教授。他从1878年到1896年教导了他的作品,于指挥昂布鲁瓦·托马斯去世后辞职。他的学生包括古斯塔夫·夏庞蒂埃,欧内斯特·肖松,雷纳尔多·哈恩和加布里埃尔·皮尔纳。1878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99年荣获二级勋位。 在他去世的时候,马斯内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老式的,没有冒险精神,尽管他的两部最着名的歌剧在法国和海外仍然流行。经过几十年的疏忽,他的作品在二十世纪中期开始受到有利的重新评估,其中许多已经上演和录制。虽然批评家并不把他排在少数杰出的歌剧天才,如莫扎特,威尔第和瓦格纳,他的歌剧现在被广泛接受为美好年代的精心制作和智能产品。 中国上海市思南路(原法租界马斯南路)即为纪念马斯内而得名。.

新!!: 薩克斯風和儒勒·马斯内 · 查看更多 »

八度

八度(Octave,亦稱為Perfect octave)是音程的一種,它的組成是由2個相同音名但來自不同音域所組成。兩音的距離為12個半音,而頻率的比例是2:1,換而言之,較高音的頻率為較低音的兩倍。而這個比例,不論是運用平分律、純律或是畢氏音程都是相同的。 在古代中國音樂理論中,八度譜記稱為均。 純八度是和聲學中第二簡單的音程關係(最簡單的是純一度)。亦被喻為是「音樂上最常用的音程」 在泛音列中,第1音和第2音的音程關係便是純八度。純八度音程往往給人一種非常舒暢的感覺,這和兩音的頻率重疊有關係,由於兩者成倍數關係,因此其正弦波的疊加波型並不會出現不協調音程中起伏不平的波段,反而能達至互補的作用,因而製造出一份和諧感。又因人耳在聽到純八度和聲時,會有將兩個音當成同一個音的傾向,因此,這樣的關係又可被稱為等價八度(octave equivalence)。另一方面,又由於音程所產生的共鳴感,令聽者感覺以八度音程行進的旋律,音色會比單旋律的彈奏更為豐富。.

新!!: 薩克斯風和八度 · 查看更多 »

Buffet

Buffet可指:.

新!!: 薩克斯風和Buffet · 查看更多 »

硫化

在高分子化学中,硫化(Vulcanization)指的是橡胶胶料通过生胶分子间交联,生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硫化胶的过程。 含有双键的弹性体在工业上多采用硫或有机硫化合物来进行硫化交联,因此在橡胶工业中,“硫化”与“交联”是同义词。交联的目的是为了使胶料具备高强度、高弹性、高耐磨、抗腐蚀等优良性能,消除永久形变,使橡胶在变形之后,能迅速并完全地恢复原状。因为最早发现的交联剂是硫磺,故得名“硫化”。 一般需经过硫化的橡胶品种有丁二烯、氯丁二烯、异戊二烯的1,4-聚合物——顺丁、异戊、氯丁橡胶,以及共聚物丁苯、丁基和丁腈橡胶等。.

新!!: 薩克斯風和硫化 · 查看更多 »

移调乐器

移調樂器(transposing instrument)是一種樂譜記載的音高與實際發出聲音的音高()不同的樂器。當移調樂器奏出一個記載為C音的音高時,將會發出一個不同於C音的音高;在描述這類樂器時,就會將此音高定為移調時的音程。舉例,在一個降B調單簧管的樂譜中記載為C調,實際演奏時為降B調。 是一種音樂記譜法的慣例,而非這類樂器的特性──然而,這類以此種記譜法記載的樂器,通常還是會稱為移調樂器。由於移調樂器為一種記譜慣例,因此這種移調的議題主要發生於使用的音樂流派,如古典音樂與爵士樂(即使爵士樂是一種基於演奏為主的音樂,專業的音樂家仍預期會閱讀與大樂團樂譜)。對於部分樂器(如短笛或低音提琴),雖然實際音高為C音,但位於一個不同的純八度;這種樂器會說成移調至「數個八度」。.

新!!: 薩克斯風和移调乐器 · 查看更多 »

簧片

簧片是一片置于乐器吹口或通气口中具弹性的片狀物,它的一端被固定在吹口或通气口上,另一端可上下活动,随着气流振动或彈奏而发声,一些樂器的簧片中會使用尼龍線或綿線為纏繞物。.

新!!: 薩克斯風和簧片 · 查看更多 »

米约

米约(法语:Millau)是法国奥克西塔尼大区阿韦龙省的一个市镇,位于该省东南部,塔恩河河谷当中,也是该省的一个副省会,下辖米约区。该市镇年时的人口为人。.

新!!: 薩克斯風和米约 · 查看更多 »

約翰·柯川

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1926年9月23日—1967年7月17日)是美國爵士薩克斯風表演者和作曲家。柯川在早期生涯上積極開展咆勃爵士樂和硬咆勃的音樂風格,他開創性地運用調式並成為自由爵士樂的先鋒。他以領團人的身分組織了至少50次錄音,並參與其他樂手的專輯錄音(包括邁爾士·戴維斯與塞隆尼斯·孟克)。 在他的個人經歷及音樂歷程中,柯川逐漸拓展了靈性的象限。他的第二任妻子Alice Coltrane是鋼琴家和他們的兒子拉维·柯川也同樣是個薩克斯風樂手。柯川影響了無數的音樂人,在爵士歷史中他一直都是最具影響力的樂手之一。他在死後接受過許多獎項及褒揚,包括被非洲東正教教會封為聖人Saint John William Coltrane。在2007年柯川被授與普立茲獎特別獎。.

新!!: 薩克斯風和約翰·柯川 · 查看更多 »

爵士乐

爵士樂(Jazz)是一種音樂流派,它於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起源於美國新奧爾良的非裔美國人的社區,植根於藍調和拉格泰姆音樂以及歐洲的軍樂,並且由其發展而來。自1920年代的爵士時代以來,爵士已經被認為是音樂表達的一種主流形式。其後,爵士樂亦以若干相對獨立的、傳統的流行音樂風格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相對獨立的風格間亦有關聯,其間的紐帶即是非裔美國人的音樂與歐裔美國人音樂之間的互相融合.

新!!: 薩克斯風和爵士乐 · 查看更多 »

音域

音域是指某一乐器或人声歌唱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

新!!: 薩克斯風和音域 · 查看更多 »

音高

音高(pitch)在音樂領域裡指的是人類心理對音符基頻之感受。.

新!!: 薩克斯風和音高 · 查看更多 »

莫里斯·拉威爾

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时,已经是法国樂壇中与克勞德·德彪西齐名的印象乐派作曲家。 他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鋼琴樂曲、室內樂以及管絃樂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鋼琴曲諸如《Miroirs》和《夜之魔》是經典的作品;管絃樂例如《達夫尼與克羅伊》,還有替穆索斯基編曲的《展覽會之畫》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光影色彩的技巧。對於大眾而言,最熟悉的應是他的《波麗露》,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並一度把它描述為“沒有音樂的管絃樂曲”。 根據SACEM的統計,拉威爾比其他法國作曲家擁有許多忠實的支持者,使他成為至今最受歡迎的法國作曲家。.

新!!: 薩克斯風和莫里斯·拉威爾 · 查看更多 »

莱奥·德利布

克莱芒·菲利贝·莱奥·德利布(Clément Philibert Léo Delibes,),法國作曲家,管风琴家。 德利布出生於圣日尔曼迪瓦尔(即今日薩爾特省拉夫賴士),父親是一個郵差,在他年幼時已過世;母親則是業餘的音樂演奏家,而祖父亦曾當過歌劇歌手,因此德利布自少便從家人中接觸音樂。1847年他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阿道夫·亞當學習作曲,當時也學習聲樂和鍵盤。畢業後先後在國家歌劇院(Théâtre Lyrique)、巴黎歌劇院(Paris Opéra)、聖皮埃爾德夏尤教堂(Saint-Pierre-de-Chaillot)等擔任合唱指揮、伴奏或風琴演奏手。1871年與莱昂蒂内(Léontine Estelle Denain)結婚。 德利布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和舞台劇有關,他先後共完成了超過20齣的歌劇和輕歌劇和三齣芭蕾舞剧,他亦有創作藝術歌曲等作品,但室樂、管絃樂作品則近乎欠奉。當中以芭蕾舞剧《夢偶情緣》和《西尔维亚》,歌剧《拉克美》(Lakmé)為他的代表作,而拉克美中的歌曲Flower duet隨著20世紀後期英國航空的廣告歌而廣為人知。.

新!!: 薩克斯風和莱奥·德利布 · 查看更多 »

靈魂樂

魂樂(Soul music),又稱騷靈樂、騷靈音樂,是1950年代发源自美国的一种结合了节奏藍調和福音音乐的音乐流派。紧扣节奏、拍掌、即兴形体动作,是其重要特征。此外,独唱与伴唱之间的交流对唱、特别紧绷的发声,也是其主要特色。早期灵魂乐的代表作是雷·查尔斯演唱的《I Got a Woman》。 整个1960年代后期,灵魂乐开始颓废,像Rascals,the Box Tops,Mitch Ryder,Tony Joe White和Roy Head乐队受到一系列的重创。 1970年代时,灵魂乐继续发展,如霍爾與奧茲、Robert Palmer、Average White Band、Boz Scaggs,和大卫·鲍伊等乐队的推进,使演奏风格更加现代化。 2000年代時,英國歌手艾美·懷絲以低沉的嗓音將靈魂樂融合爵士樂和雷鬼音樂等低混合的風格,獲得國際性成功。 2010年代以後,愛黛兒、山姆·史密斯等著名影響力歌手,將靈魂樂加入更多流行音樂或另類搖滾等大眾化商業元素,形成全球性認同。 2017年,香港男歌手方大同及臺灣女歌手艾怡良在第28屆金曲獎分別獲金曲歌王以及金曲歌后加冕,象徵靈魂唱腔於華語樂壇嶄露頭角的一大標幟。.

新!!: 薩克斯風和靈魂樂 · 查看更多 »

颤音

#重定向 顫音.

新!!: 薩克斯風和颤音 · 查看更多 »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r;,),是一位蘇联作曲家。他曾被授予“斯大林奖”,死后被追授“列宁奖”。.

新!!: 薩克斯風和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 查看更多 »

调性

调性(Tonality)是调的主音和调式类别的总称,例如,以C为主音的大调式,其调性即是“C大调”,以a为主音的小调式,其调性就是“a小调”等。以此类推,一般音乐中主要有24个调性。.

新!!: 薩克斯風和调性 · 查看更多 »

麦克·布雷克

麦克·布雷克(英语:Michael Brecker,)是美國爵士|薩克斯風表演者和作曲家。 他在21岁加入融合爵士乐队梦(Dreams)并开始了音乐表演生涯。随后和胞兄兰迪·布雷克(Randy Brecker)组建了著名的融合爵士乐队布雷克兄弟乐队(Brecker Brothers Band并曾经在北京演出。他的个人作品也相当出色。 他被视作柯川之后當代最重要的爵士樂手之一,一生还和多种风格流派的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乐上百位音乐家合作过不计其数的唱片。 他在2007年一月因血液疾病病逝于美国。 Category:美国音乐家.

新!!: 薩克斯風和麦克·布雷克 · 查看更多 »

黃銅

黃銅是铜及鋅的合金,因色黃而得其名。銅含量62%-68%的黃銅,其熔點為934-967度。 黃銅的機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可用於製造精密儀器、船舶的零件、槍炮的彈殼、硬幣(如五日圓硬幣)等。含鋅量不同,也會有不同的顏色,如含鋅量為18%-20%會呈紅黃色,而含鋅量為20%-30%就會呈棕黃色。另外黃銅敲起來聲音獨特,因此東方的鑼、鈸、鈴、號等樂器,還有西方的銅管樂器都是用黃銅製作的。.

新!!: 薩克斯風和黃銅 · 查看更多 »

达律斯·米约

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犹太血统的法国作曲家,六人团成员之一。.

新!!: 薩克斯風和达律斯·米约 · 查看更多 »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阿希爾-克洛德·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法國作曲家。法国作曲家。他被视为第一个印象派作曲家,尽管他极力反对这个形容词。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德布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樂《大海》和《牧神午後前奏曲》,鋼琴組曲《貝加馬斯克組曲》、《意象集》、《版畫集》等;而他的創作最高峰則是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林逸聰,388頁。 德布西出生于一个简朴的家庭,家庭内部并没有多少文化兴趣,但是他在10岁的时候就有足够的音乐天赋,可以进入法国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他最初是学钢琴的。但是,尽管音乐学院的保守派教授不赞成,他还是发明了他的创新写作风格。并花了许多年的时间来发展成熟,在他1902年获得国际声誉之前,他已经快四十岁了,他完成了他唯一一部歌剧,佩莱亚斯和梅丽森德。 德布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其音樂對自他已降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Lesure, Page 783。德布西被總括為印象派音樂的代表,雖然他本人並不同意,甚至設法遠離這一稱謂。一些作家如羅伯·施密茲(E.

新!!: 薩克斯風和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 查看更多 »

阿隆·科普兰

阿隆·科普兰(Aaron Copland,),美国古典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

新!!: 薩克斯風和阿隆·科普兰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萨克斯

安東萬-約瑟·「阿道夫」·薩克斯(Antoine Joseph Adolphe Sax;1814年11月6日-1894年2月4日),比利時音樂家及發明家,主修長笛及單簧管,發明了薩克斯風、柔音號、薩克斯號等一系列樂器。.

新!!: 薩克斯風和阿道夫·萨克斯 · 查看更多 »

蘆荻

蘆荻又名芦竹(学名:Arundo donax),是多年生挺水高大宿根草本,形如芦苇。地下茎短缩、粗壮,多分枝,叶片广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穗状呈扫帚状,9-12月为花果期。为主要水边观景植物。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新!!: 薩克斯風和蘆荻 · 查看更多 »

赫兹

赫兹(符号:Hz)是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表示内周期性事件发生的次数。赫兹是以首个用实验验证电磁波存在的科学家海因里希·赫兹命名的,常用于描述正弦波、乐音、无线电通讯以及计算机时钟频率等。.

新!!: 薩克斯風和赫兹 · 查看更多 »

藍調

藍調(英文:Blues,被稱為藍調,音譯為布魯斯)是一個音樂流派和音樂形式,起源於19世紀末,非裔美國人在美國南方腹地及美國各地。這種流派的根源是從非洲傳統音樂而來,非裔美國人的歌曲作品,黑人聖歌及歐洲白人移民美國傳統的民間音樂,藍調融合了黑人靈歌、工作歌曲、現場大聲叫喊及回應、歡呼、吟唱和押韻成簡單的民謠。爵士樂、節奏藍調和搖滾樂中無處不在都有藍調音樂形式的特點,就是呼叫-回應模式,藍調音階和特定的和弦進行,其中十二小節藍調是最常見的。藍色音符(或“擔憂音符”),通常是音高變平的三分之一或五分音符,也是聲音的重要組成部分。藍調洗牌或行走低音加強恍惚般的節奏,並形成一個重複的效果,被稱為凹槽。 藍調作為一種音樂流派的特點是在於歌詞、低音線和樂器。早期的傳統藍調詩歌由四行重複的單行組成。直到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十年,最普遍的現行結構才成為標準:AAB模式由四條第一條線上的一條線組成,它在下四條線上重複,然後是一條較長的結束線最後的節拍。早期的藍調經常採用寬鬆的敘述形式,往往涉及非洲裔美國人遭受的種族歧視和其他挑戰。 許多元素,如呼叫和響應的格式和使用藍色的音符,可以追溯到非洲的音樂。藍調的起源也與非裔美國人的宗教音樂黑人聖歌有著密切的關係。藍調的第一次出現往往是在奴隸制結束之後,以及後來的的發展。這與前奴隸新獲得的自由有關。編年史開始在20世紀初報導藍調音樂。藍調樂譜的第一次出版是在1908年。藍調已經從無伴奏聲樂和口頭傳唱的奴隸演變成各種風格和其他風格。藍調其他風格包括鄉村藍調如三角洲藍調和皮埃蒙特藍調,以及城市藍調風格如芝加哥藍調和西海岸藍調。第二次世界大戰標誌著從原聲到藍調的轉變,藍調音樂逐漸向更廣泛的受眾,特別是白人聽眾開放。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逐漸發展了有快慢節奏的藍調搖滾的混合形式,將藍調風格與搖滾音樂融為一體,及節奏藍調。.

新!!: 薩克斯風和藍調 · 查看更多 »

藍色狂想曲

《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是作曲家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受到於1923年11月1日在風神演奏廳中一場融合古典音樂和爵士樂實驗音樂會所啟發Schiff p. 53,於1924年寫給獨奏鋼琴及爵士樂團的樂曲,它融合了古典音樂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 此曲的首演一般是認為在一個標題為「現代音樂實驗」的音樂會中,於1924年2月12日紐約風神音樂廳(Aeolian Hall),由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指揮他的樂團以及蓋希文演奏鋼琴。鋼琴與交響樂團的版本是在1946年由葛羅菲(Ferde Grofé)所改編,它成為了美國音樂會中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 藍色狂想曲讓喬治·蓋希文建立多產作曲家的聲譽。.

新!!: 薩克斯風和藍色狂想曲 · 查看更多 »

肯尼·基

肯尼斯·布魯斯·戈雷里克(Kenneth Bruce Gorelick,),艺名“肯尼·基”(Kenny G),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美国著名薩克斯風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属爵士乐中的“輕爵士樂”型。 肯尼·基是當代世界上唱片銷量最高的樂器演奏家,他的唱片銷量截至2009年已逾7500萬張。.

新!!: 薩克斯風和肯尼·基 · 查看更多 »

自由爵士乐

自由爵士(free jazz)是爵士乐的一种,最早见于1950年代至1960年代。当时乐手们极尽所能去改变、延展、解离爵士乐的音乐传统,变更固定的方式或节拍速度。尽管自由爵士乐各有不同,但大部分都在表达着1940年代至1950年代期间发展出的咆勃爵士樂、硬博普樂和莫達爾爵士樂的不满。此外,自由爵士乐常常被认为是前卫运动的一部分,试图去探索爵士乐最本质、通常带有一丝宗教色彩的根源,并强调集体的即兴演奏。 * Category:Jazz genres.

新!!: 薩克斯風和自由爵士乐 · 查看更多 »

长笛

没有描述。

新!!: 薩克斯風和长笛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薩克斯風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雷夫·佛漢·威廉斯

雷夫·佛漢·威廉斯,OM(Ralph Vaughan Williams,),英國作曲家。他亦是英國民歌的收集者。.

新!!: 薩克斯風和雷夫·佛漢·威廉斯 · 查看更多 »

雅克·伊贝尔

雅克·弗朗索瓦·安东·伊贝尔(Jacques François Antoine Ibert,),法国作曲家。早年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一战期间在海军服役,1919年获罗马大奖,到罗马进修,故未加入六人团。1937年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1956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伊贝尔的音乐创作受德彪西和拉威尔影响,同时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其作品结构简洁生动,色彩丰富,常有阿拉伯特色,特别擅长使用管乐器。.

新!!: 薩克斯風和雅克·伊贝尔 · 查看更多 »

雙簧管

雙簧管屬於木管樂器,屬於雙簧類樂器。「雙簧」是以兩塊簧片縛在一起,並透過簧片振動而發聲。它的音質獨特,在交響樂團中,經常在其他樂器的伴奏中以獨奏的形式出現。雙簧管是由蕭姆管(Shawm)發展而成的樂器。 現今交響樂團演出前,會以雙簧管奏出的A(442Hz或440Hz)音來作為其他樂器調音的基礎。有一說這是因為在以往的樂器合奏中,舊式雙簧管是最難調準音的樂器,所花的時間亦較多,所以演奏前會先讓它調準音後才到其他樂器,這習慣後來便成為了樂團的常規;而根據現代的研究,雙簧管在演奏這個音高時,樂器的狀況最穩定,且音色較具穿透力,故用來作為樂團調音的標準。.

新!!: 薩克斯風和雙簧管 · 查看更多 »

Free jazz

#重定向 自由爵士乐.

新!!: 薩克斯風和Free jazz · 查看更多 »

YAMAHA

#重定向 山葉公司.

新!!: 薩克斯風和YAMAHA · 查看更多 »

查利·帕克

查利·帕克(英语:Charlie Parker,),美国著名的黑人爵士乐手,外号“大鸟”(Yardbird), 因不斷奔波演奏,毒癮與酗酒,再加上家庭生活的沉重壓力引發精神崩潰於1955年3月12日逝世,年仅34岁。 出生在堪薩斯州的堪薩斯市,成長於密蘇里州的坎薩斯城。原先是吹中音薩克管的,後來改為吹次中音薩克管。他14歲時就因迷戀多姿多彩的音樂而綴學,但他當時的音樂才能尚未成熟。經過數次爵士音樂即席演奏會上的失敗後,他在一個夏天下苦功練習,掌握要領,提高技巧。1937年他第一次參加JayMcShann的樂隊時,已經很自然的成為一名主薩克手了。 他曾在數個著名的大樂團待過,包括當時最紅的 Earl Hines Band 及 Billy Eckstine Band 。40年代初期,開始和 Dizzy Gillespie等演奏者組了五重奏,為咆勃爵士樂的新浪潮推進第一個高峰,但是他們的新音樂太過前衛,所以常受到反動保守的爵士樂評家強烈怦擊。 他以一曲 " Cherokee " 震撼了樂壇,超人的演奏速度 、敏感細膩的音色,奠定他成為天才中音薩克斯風演奏家的地位。.

新!!: 薩克斯風和查利·帕克 · 查看更多 »

樊尚·丹第

保罗·马里·泰奥多尔·樊尚·丹第(Paul Marie Théodore Vincent d'Indy,),法国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新!!: 薩克斯風和樊尚·丹第 · 查看更多 »

次中音薩克斯風

次中音薩克斯風(Tenor saxophone),是薩克斯風家族的成員,阿道夫·薩克斯於1840年前後發明。次中音薩克斯風與中音薩克斯風(Alto saxophone)是最受歡迎的薩克斯風。 次中音薩克斯風通常為降B調,外形比中音薩克斯風稍大,彎管前端多了一個彎曲,音色溫和穩重。管樂隊中次中音薩克斯數量少於中音,一般作為輔助角色和上低音號和長號用同樣的樂譜。次中音薩克斯風在爵士樂中次中音起核心作用。.

新!!: 薩克斯風和次中音薩克斯風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新!!: 薩克斯風和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比費·庫姆布恩公司

比費·庫姆布恩公司(英文:Buffet Crampon et Compagnie、Buffet Crampon,俗稱:Buffet)是一家專門生產木管樂器的法國公司。 比費·庫姆布恩公司的產品包括單簧管、雙簧管、巴松管及薩克斯管。.

新!!: 薩克斯風和比費·庫姆布恩公司 · 查看更多 »

泛音

泛音,泛音系列中除了基音以外的任何一音。 指当一根弦或空气柱整体振动而产生基础音(第一分音)时,在该基础音上发出的微弱的音。如果分成几段振动就会产生一些泛音(上方分音)。听者一般能够清楚听到基础音,很专心时能听到泛音。泛音列是分成等分的部分(如1/2,1/3,1/4)振动而产生的。振动的分段越小,泛音的音高就越高。各上方泛音的频率与基础音的频率形成简单的比率(例如2:1,3:1,4:1)。有些乐器能产生非泛音列中的泛音。音乐的色彩和声音的音色受某一乐器独特泛音的极大影响。因此,单簧管由于较低的泛音使声音柔和丰满,而双簧管则缺乏类似泛音而听上去比较尖利。 乐器或人声等自然发出的音,一般都不会只包含一个频率(参见纯音),而是可以分解成若干个不同频率的音的叠加。声音的波形是具有周期性的,因此根据傅里叶变换的理论,声音可以分解成若干个不同频率纯音的叠加。这些频率都是某一频率的倍数,这一频率就称作基频,也就决定了这个音的音高。假设某个音的基频为f,则频率为2f的音称为第二泛音,频率为3f的音称为第三泛音,等等。 基音和不同泛音的能量比例关系是决定一个音的音色的核心因素。並能使人明確地感到基音的響度。樂器和自然界裏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新!!: 薩克斯風和泛音 · 查看更多 »

滑音

滑音(glissando)是一種音樂的表現手法,指音樂進行中的兩個音之間不直接作音程的跳躍,而是連續地變化音高以連接兩音。因有滑行的感覺,故稱作滑音。一般相較於按音程進行的樂曲較為簡明清新有力,加上滑音時會感到較為感性圓滑柔和。在樂譜上,滑音常以鍵頭符號標示。.

新!!: 薩克斯風和滑音 · 查看更多 »

木管乐器

木管樂器大多數由堅實耐用的木材製作。木管樂器的歷史很久遠,大致上古代人類在動物的腿骨上打洞製造出來的原始笛子就是木管樂器的祖先。現代木管樂器是從各國民間音樂中使用的類似蘆笛、笛和簫之類的樂器發展而來。 木管樂器大致有兩種外形,一種是圓柱型,比如長笛和單簧管。另一種是圓錐型,比如雙簧管和大管。從發音原理來講,木管樂器分三類:.

新!!: 薩克斯風和木管乐器 · 查看更多 »

戰神廣場 (巴黎)

戰神廣場(Champ-de-Mars)是一個座落於法國巴黎七區的廣大帶狀公園,介於位在其西北方的艾菲爾鐵塔,以及在其東南方的巴黎軍校(École militaire)之间。.

新!!: 薩克斯風和戰神廣場 (巴黎) · 查看更多 »

新浪潮

新浪潮(New Wave)音乐是摇滚乐的一种分支风格,与朋克摇滚一同在1970年代中晚期出现。起初,新浪潮被认为是朋克摇滚的同义词。由于新浪潮结合了电子乐,实验音乐,摩斯族次文化,迪斯科,摇滚和1960年代的流行音乐等音乐风格的特性,使它与朋克摇滚区别开来。http://www.allmusic.com/explore/essay/new-wave-t727http://www.allmusic.com/explore/style/new-wave-d381 在某一时期,后朋克摇滚乐也曾被定义为新浪潮音乐,但是逐渐地,新浪潮的流行偏向使它与更注重纯粹艺术性的后朋克分道扬镳。 新浪潮吸收了很多原本朋克摇滚的声音与特质,例如简短以及具有强劲节奏的歌曲,同时在音乐表现与歌词方面具有更多的复杂性。Reynolds, Simon "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 PostPunk 1978–1984" p160 除此之外,合成器的大量使用,后期制作的应用和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也是新浪潮音乐的特色。 总体来说,新浪潮是一种多变且有时让人感觉古怪的音乐,常常伴有吸引人的旋律线,不少歌曲朗朗上口且易于流行。新浪潮艺人的创作灵感常常来自对多种音乐风格的融汇与吸收,例如1950至60年代摇滚复兴,斯卡与雷鬼音乐,以及舞曲等。 新浪潮音乐在198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80年代的主流音乐风格之一,期间活跃着不少具有影响力的新浪潮音乐艺人与乐队。 此外,新浪潮音乐人在MTV频道的较高出镜率也对该风格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浪潮音乐在80年代中期逐渐开始丧失其主导性地位,虽然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有过几次复兴,但是影响力仍日趋衰落。新浪潮音乐的新一轮复兴在2004年开始流行起来,并启发和影响了独立摇滚等音乐风格。.

新!!: 薩克斯風和新浪潮 · 查看更多 »

摇滚

摇滚(rock and roll/rock 'n' roll/ rock & roll)是一种音乐类型,起源于1940年代末期的美国,195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迅速风靡全球。Jim Dawson and Steve Propes, What was The First Rock'n'Roll Record(1992), ISBN 978-0-571-12939-3.

新!!: 薩克斯風和摇滚 · 查看更多 »

摇滚乐

摇滾音樂(Rock Music)是20世紀50年代初起源於“搖滾” 音樂中的一種廣泛音樂類型,並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特別是在英國和美國發展成為一系列不同的風格。W.

新!!: 薩克斯風和摇滚乐 · 查看更多 »

拉榭爾薩克管四重奏

拉榭爾薩克管四重奏(英文:Raschèr Saxophone Quartet)乃是由四位薩克管手所組成之專業組合,專長演奏近代及古典音樂。 自1969年成立至今,該四重奏一直定期於歐美各大音樂廳演出,地點包括卡內基大廳,紐約林肯中心,華盛頓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巴黎巴士底歌劇院、倫敦皇家節慶音樂廳、科隆愛樂音樂廳、阿姆斯特丹王家音樂廳、柏林劇場、 跟大部分的四重奏組合一樣,該四重奏內含.

新!!: 薩克斯風和拉榭爾薩克管四重奏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萨克斯管薩克管色士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