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6 关系: 埃德加·富尔,华盛顿,夏爾·戴高樂,外交部,威斯巴登,乔治·蓬皮杜,伯明翰,开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兰斯,勒内·科蒂,勒内·普利文,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皮埃尔·梅斯梅尔,獨立報,米歇尔·德勃雷,维希政府,西班牙,阿爾及爾,自由法國,雅克·沙邦-戴尔马,波恩,法国国民议会,法国总理,法国总理列表,新教。
-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参议员
- 法国驻美国大使
- 法國外交部長
- 法國新教徒
- 法國財政部長
- 阿尔及利亚战争法国人物
埃德加·富尔
埃德加-让·富尔(Edgar-Jean Faure) 法国律师、政治家、散文家、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两次担任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总理。第五共和国时期最著名的戴高乐派。.
华盛顿
华盛顿(Washington)通常是指:.
夏爾·戴高樂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是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戰後短暫出任臨時總統,後由於左派政黨反對他要求加強總統權力的憲法被迫辭職。1958年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出任第一任总统。在法国,戴高乐通常被称为“戴高乐将军”(Général de Gaulle)甚至簡稱“将军”(Le Général)。 1944年盟軍攻克法国后,戴高乐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因反對總統沒有實權,與左翼的政治斗争失利而辞去职务。1958年,戴高乐因阿爾及利亞戰爭重返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1965年成功連任,直至1969年因公投失利辭去總統的職務。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子武器、制定泛欧主义外交政策、支持欧洲大陆联合为大欧洲、扩大法国影响力、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奉行与盟友不同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樂主義。.
外交部
外交部是一个主權國家負責國家對外事務的專門政府機關,其部門主官稱作外交部長或外交大臣,為內閣成員之一,且通常被視為僅次於最高行政長官(總統制國家為總統,內閣制國家則為總理)的主要官員之一,有時該職甚至由副總理兼任。 外交部英文名稱一般為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各國會視部份與國家對外事務相關領域事務劃歸外交部負責,如經貿商務、援助合作及宗教和移民事務,因此在名稱上均會有所不同。 日本及朝鮮的外交部稱為「外務省」,是受到日本漢字的影響。 英國外交部大臣同時負責英國海外領地事務。在1968年以前,外交大臣僅負責與非大英國協成員國之外交關係事務,大英國協及其他殖民地事務則由英聯邦事務部負責;1968年後,兩部合併為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大英國協成員國中除了英國外,其他成員國的外交部同時負責與成員國和非成員國之外交事務,因此英文名稱為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直譯為對外事務部,但一般均稱為外交部。 外交部長的英文名稱為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或是Foreign Minister,但部份國家不論中文或英文名稱與一般稱呼略有不同。如美國國務卿(Secretary of State)通常被視為美國外交部長,但實際上美國國務卿的地位是美國內閣首席官員,與一般國家的外交部長不太相同;英國的外交大臣及菲律賓的英文職稱也是Secretary而非一般的Minister;拉丁美洲的西語系國家則稱為Canciller(英文為Chancellor);在部份有皇室系統的國家中,外交大臣亦稱為外相。 外交部的職權雖是負責國家對外事務,但因政府組織不同而影響到職權範圍。在以前的內閣制國家中,外交部長可直接制定國家對外政策,但若碰到強勢的總理,那外交部長通常就是一般行政內閣或是在外交政策制定上給予些許意見,此情形在總統制國家中是差不多的。在二次大戰以後,各國為了將外交及國防等國家整體政策協調一致,通常將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視為核心內閣之一,也就是國家安全會議成員。雖然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期,許多國家的最高行政首長將外交視為自身權責之一,但此情形在已開發國家中並不常見。例如中華民國,外交部為行政院所轄部會之一,但外交、兩岸及國防是中華民國總統的權限而非行政院院長的權限。 不論外交部長的政治角色及職權範圍如何,最基本的即是負責外交事務,像是安排外國政要訪問及出訪他國等事務;且外交部長不論在那個國家,都是出國率最高的內閣成員。.
威斯巴登
威斯巴登(Wiesbaden)是德国中部黑森州的州府,法兰克福之后该州的第二大城市。它同时还是欧洲最老的溫泉水療城鎮之一,有着26个温泉和1个冷泉。 威斯巴登是黑森州的核心城市之一,其与法兰克福、美茵茲、达姆施塔特、美茵河畔奥芬巴赫和哈瑙等城市共同構成萊茵-美茵都會區。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散之後,拿紹家族分封在各地的支系因絕嗣而重新統合為拿紹公國,定都在威斯巴登,直到1866年拿紹公國被普魯士併吞為止。 威斯巴登市的人口在1906年突破10万大关,从此成为大城市。.
乔治·蓬皮杜
喬治·尚·雷蒙·龐畢度(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法語發音),法國政治家,前任法國總統。.
伯明翰
伯明翰(Birmingham ,本地發音:)是英國英格蘭西米德蘭茲區域西米德蘭茲郡的大型工業城市,据2013年统计数字,該城人口有1,092,330人,是英国除伦敦外最大的城市。其所在的西米德蘭茲組合都市在2011年有2,440,986人,是英國第三大建成區,其都會區在2012年有3,701,107人,是英國第二大都會區。 在中世紀的時候伯明翰只是一個中型的集鎮,18世紀成為英國中部地區啟蒙運動的發源地,加上隨後的工業革命,伯明翰的國際地位大為提高; 。現在伯明翰主要以服務業為主,是Beta級全球城市。其都會經濟體在英國也僅次于倫敦,加上此地有六所大學,伯明翰成為了倫敦以外最大的高等教育中心。.
开罗
开罗(al-Qāhira)是埃及首都。 開羅在古埃及時期稱優努(古埃及語:ỉwnw,拉丁化:lunu,意為「通道」)或安努(Anu),聖經中稱作安(On)、赫利奧波利斯(Ἡλιούπολις,意為「太陽神之城」)、米斯爾(مصر,另作,意為「軍營」,後來成為整個埃及的自稱),後改稱福斯塔特(الفسطاط, ,意為「帳棚」),868年突倫王朝埃米爾艾哈邁德·伊本·突倫於福斯塔特北部另建新都稱作加塔伊(القطائـع),到969年法蒂瑪王朝哈里發穆伊茲派部將喬海爾征服阿拔斯王朝統治下的埃及,973年遷都於此,把新首都稱作開羅(al-Qāhira,意為「勝利之都」)為開羅名稱之始。 开罗横跨尼罗河,气魄雄伟,风貌壮观,是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它由开罗省、吉萨省和盖勒尤卜省组成,通称。大开罗是埃及和阿拉伯世界以及非洲最大的城市,人口一千多萬,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世界第十六大都會區。现在的开罗地区,阿拉伯穆斯林占多数,科普特基督徒也占有较大比例。 在它的西南约30公里,開羅以南著名渡假城市赫勒萬省赫勒萬市之西岸吉薩省拜德爾舍因(Al Badrashin)拉希納村(Mit Rahina),是古都孟菲斯遗址(所以孟菲斯實際上並不位於開羅)。 由孟菲斯遗址北行约20公里,即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金字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兰斯
漢斯(Reims,,英语读音:,古作Rheims),是位於法國東北部香檳-阿登大區馬恩省的城市。 兰斯是世界著名的香槟城。兰斯的郵遞區號是51100,其中首二位的51代表的是马恩省。.
勒内·科蒂
勒内·朱尔·古斯塔夫·科蒂(René Jules Gustave Coty) 他是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总统(1954年到1959年)。.
勒内·普利文
勒内·普利文(法語:René Pleven,),法國政治家,兩度出任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总理(1950~1951、1951~1952),以提出欧洲军队的“普利文计划”而闻名.
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
埃尔·孟戴斯-弗朗斯(Pierre Mendès-France,),法國猶太裔政治家。.
皮埃尔·梅斯梅尔
埃尔·梅斯梅尔(Pierre Messmer,),法国戴高乐主义政治家。他从1960年至1969年在戴高乐总统下担任陆军(国防)部长。1972年至1974年任法国总理。1999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獨立報
立報(The Independent)是由Tony O'Reilly出版的一份英國報纸。和保守派的泰晤士報及中間偏左的衛報相比,算是比較政治立場性質中間派的報紙。.
米歇尔·德勃雷
米歇尔·德勃雷(Michel Debré,),法国政治人物,被誉为法国现行宪法之父。曾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理。 德勃雷出身于法国影响力很大的德布雷家族。支持戴高乐主义。 D D D D D D.
维希政府
#重定向 維希法國.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阿爾及爾
阿爾及爾(الجزائر;Alger;Algiers)為阿爾及利亞首都及海港。現有人口三百萬,大約佔阿爾及利亞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位於法國馬賽西南805公里,北濱地中海。這裡除了紡織和礦業之外,農業很發達。.
自由法國
自由法國(France libre),是在1940年6月,原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防部次長夏爾·戴高樂在英國所建立的政體。在法国向納粹德國投降時,戴高樂逃亡至英國,於6月18日透過英國廣播公司發表《告法国人民书》的演說,號召法国人不要放弃希望,“法国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这标志了「自由法國」運動的开始。.
雅克·沙邦-戴尔马
雅克·沙邦-戴尔马(Jacques Chaban-Delmas) 法国戴高乐主义者、政治家。他担任过乔治·蓬皮杜时期的总理(1969年-1972年)。此外近半个世纪,他也是波尔多市长(1947-1995)和吉伦特区议员。.
波恩
波恩(Bonn),官方称波恩联邦市(Bundesstadt Bonn),是德國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南部莱茵河畔的一个城市,前西德的首都,位於科隆以南约30公里,科布伦茨以北约60公里,人口約30万,为北威州十大城市之一,至今仍是德國重要的政治中心。 拥有2000年历史的波恩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曾是科隆公国的首都,直至18世纪末。1770年12月16日作曲家贝多芬出生在这座城市。 1949年到1990年波恩是联邦德国(西德)首都,遷移到柏林前仍是政府所在地。当前波恩还驻有6个联邦部门,其他政府部门在此也仍有办事机构,这使得波恩成为德国第二大政治中心。1996年开始联合国的环境和发展事务组织也驻在这里,2006年11月「UN-Campus」在前政府区正式落成,成为13个联合国驻波恩机构的办公地。除此之外,前政府区目前还设有一些德国大型跨国企业的总部,例如德国电信和德国邮政,以及德国之声电台和波恩国际会议中心。.
法国国民议会
#重定向 國民議會 (法國).
法国总理
法国总理(Premier ministre français),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府首脑。在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首脑称作“部长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des Ministres,简称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总理向法国总统提交内阁名单。总理的法令及决定,与几乎所有的行政决策都受到行政法院监督。只有几种法令需听从国务委员会的建议。 总理为政府辩护,与作出预算选择。辩护力度取决于总统与他是否同一政党。.
法国总理列表
法国总理(法語:Premier ministre français),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府首脑(国家元首是法国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国政府首脑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在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首脑称作部长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des Ministres,简称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另见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参议员
- 克里斯蒂安·蓬斯莱
- 呂西安·諾伊維爾特
- 埃德加·富尔
- 弗朗索瓦·密特朗
- 皮埃尔·洛朗
- 米歇尔·罗卡尔
- 罗杰·加洛蒂
- 罗贝尔·巴丹戴尔
- 艾哈邁德·阿卜杜拉
- 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
- 让-吕克·梅朗雄
- 賽義德·穆罕默德·賈法爾
- 贝特朗·德拉诺埃
- 阿兰·里夏尔
法国驻美国大使
- 保羅·克洛岱爾
- 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
法國外交部長
- 于贝尔·韦德里纳
- 勒内·普利文
- 埃德加·富尔
-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 多米尼克·德维尔潘
- 安托万·比内
-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 法國外交部
- 泰奧菲勒·德爾卡塞
- 洛朗·法比尤斯
- 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
- 米歇尔·德勃雷
- 米谢勒·阿利奥-玛丽
- 约瑟夫·保罗-邦库尔
- 纪尧姆·杜布瓦
- 罗贝尔·舒曼
- 茹费理
- 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
- 莱昂·布儒瓦
- 莱昂·布鲁姆
- 莱昂·甘必大
- 让·卡西米尔-佩里埃
- 让-伊夫·勒德里昂
- 让-马克·埃罗
- 贝尔纳·库什内
- 路易·巴尔杜
- 阿兰·朱佩
-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 黎塞留
法國新教徒
- 丹尼爾·馬羅特
- 于貝爾·德·紀梵希
-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
- 喬治-歐仁·奧斯曼
- 夏尔·德·弗雷西内
- 安德烈·紀德
- 弗列德利克·居維葉
-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
- 皮埃爾·洛蒂
- 米歇尔·罗卡尔
- 罗伯特·司提反
- 胡格諾派
- 莫里斯·弗雷歇
- 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
- 讓-巴蒂斯特·沙依諾
- 讓-巴蒂斯特·賽伊
- 费迪南·比松
法國財政部長
- 亚历山大·里博
- 亨利·克耶
- 保罗·拉马迪埃
- 保罗·杜美
- 保罗·潘勒韦
- 保罗·雷诺
-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 勒内·普利文
- 埃德加·富尔
-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 夏尔·德·洛林
- 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
- 安托万·比内
- 尼古拉·萨科齐
- 弗朗索瓦·巴鲁安
- 樊尚·奥里奥尔
- 法國經濟財政部
- 洛朗·法比尤斯
- 爱德华·巴拉迪尔
- 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
- 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
- 皮埃尔·贝雷戈瓦
- 皮埃尔-艾蒂安·弗朗丹
- 米歇尔·德勃雷
- 約翰·羅 (經濟學者)
- 约瑟夫·卡约
- 罗贝尔·舒曼
- 莫里斯·布尔热-莫努里
- 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
- 莫里斯·鲁维埃
- 莱昂·布鲁姆
- 蒂埃里·布雷东
- 让-路易·博洛
- 费利克斯·加亚尔
- 路易·奥古斯特·勒通内利耶·德·布勒特伊
- 雅克·内克尔
- 雅克·奥古斯特·德·图
- 雅克·德洛爾
- 雅克·拉菲特
- 雷蒙·巴尔
- 雷蒙·普恩加萊
阿尔及利亚战争法国人物
- 保罗·拉马迪埃
- 勒内·普利文
- 埃德加·富尔
- 夏爾·戴高樂
- 安托万·比内
- 弗朗索瓦·密特朗
- 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
- 米歇尔·德勃雷
- 莫里斯·多列士
- 莫里斯·布尔热-莫努里
- 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
- 讓-馬里·勒龐
- 费利克斯·加亚尔
- 雅克·沙邦-戴尔马
- 马里-皮埃尔·柯尼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