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英语

指数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266 关系: ÊASCII加冕加勒比地区加纳加拿大加拿大英语动词助動詞基里巴斯基本英语埃塞克斯王國原始印歐語印度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印度英語印刷机印欧语系即位千里達及托巴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非南非語Ï古希臘語古諾斯語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古英语古法語古挪威語句子名詞合字坎特伯雷故事集坦桑尼亚塞拉利昂多中心語言多米尼克多益大学英语考试大學大不列顛島大众传播大英帝國大英帝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外语奥依语奈及利亞...威尔士语威廉·莎士比亚威廉一世 (英格兰)学校字典字母官方语言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小学工具巴基斯坦巴巴多斯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哈马不列顛群島中古英语中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东南亚国家联盟希腊语世界語言世界贸易组织平民亚美尼亚语序列化以母語人口排序的語言列表介詞伊朗语支伊斯兰合作组织伦敦弗里西语形容词体 (语法)德语俚語俄语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圭亚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北日耳曼语支國際標準化組織È初级中学利比里亚分音符分词ÖÑŒÔÆ冠词冈比亚Ç凯尔特语族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全民英語能力分級檢定測驗元音大推移ÉË固定翼飛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刑事法院国际英语测试系统À石油输出国组织现代希腊语現代標準漢語社会语言学立陶宛语第二語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粤语納米比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罗曼语族美國美国英语美洲国家组织羅馬尼亞語爱尔兰共和国牛津英語詞典牙买加盎格魯-撒克遜人盎格魯人盎格鲁-弗里西语组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相互理解性發音百慕大音位學音节音韻學韓國莱索托遠東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联合国荷蘭語菲律宾萨摩亚群岛非洲语言被動語態補習班西班牙语西日耳曼語支西敏寺馬紹爾群島香港詞綴詞類马耳他马来西亚马来语語序語言諾森布里亞諾曼征服高級中學词形变化词组词语词根语音学语言学家列表语气语法诺曼底公爵诺曼征服英格兰诗歌貝奧武夫貴族超级大国默西亞王國農奴制辅音辛巴威近代英语阿尔巴尼亚语蘇聯蘇格蘭赞比亚薩塞克斯王國葡萄牙語钦定版圣经肯尼亚肯特王國臺灣英國英語英国英国君主英联邦英語英語國際音標英語語法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英语国家和地区列表英语盲文英格兰英文字母電子計算機通用语連詞逻辑非Q後面不接U的英文單字列表SVO東盎格利亞梵语欧洲委员会欧洲联盟歷史語言學殖民主义殖民地母語民族民族語波罗的语族波罗的海波札那波斯语法国法语源於法語的英語詞澳大利亚最长的英文单词斐濟斯堪的纳维亚斯威士蘭斯拉夫语族新加坡新西兰方言文化大革命文艺复兴日耳曼日耳曼人日耳曼语日耳曼语族日本时态感叹词意大利语愛爾蘭共和國愛爾蘭語数据库教士托福所罗门群岛拉丁字母拉丁语時代週刊 扩展索引 (216 更多) »

Ê

(帶抑扬符的e)是越南语和北库尔德语的一个字母。这个字母在法语、葡萄牙语、威尔士语中,也作变音字母使用。 在越南语中,这个字母排在字母表的第 9 位,表示元音 。在这字母上添加不同的符号还可以表达越南语音系中五个不同的声调。添加声调以后的字母形式:.

新!!: 英语和Ê · 查看更多 »

ASCII

ASCII(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是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码系统。它主要用于显示现代英语,而其擴展版本EASCII則可以部分支持其他西欧语言,并等同于国际标准ISO/IEC 646。 ASCII第一次以規範標準的型態發表是在1967年,最後一次更新則是在1986年,至今為止共定義了128個字元;其中33個字元無法顯示(一些终端提供了扩展,使得这些字符可顯示为諸如笑臉、撲克牌花式等8-bit符號),且這33個字元多數都已是陳廢的控制字元。控制字元的用途主要是用來操控已經處理過的文字。在33個字元之外的是95個可顯示的字元。用鍵盤敲下空白鍵所產生的空白字元也算1個可顯示字元(顯示為空白)。.

新!!: 英语和ASCII · 查看更多 »

加冕

加冕,是指將代表權力之冠冕戴上的一種儀式,大多是歐洲君主制的國家才有此俗,一般在君主即位或親政時加冕,相當於東亞傳統的登基儀式。例如英國伊莉沙白二世女王的加冕之登基大典。.

新!!: 英语和加冕 · 查看更多 »

加勒比地区

加勒比海及其附近区域。.

新!!: 英语和加勒比地区 · 查看更多 »

加纳

加纳(Ghana )是非洲西部的国家,首都阿克拉。加纳西邻科特迪瓦,北靠布吉納法索,东边是多哥,南边为几内亚湾。.

新!!: 英语和加纳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英语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英语

加拿大英语(英語:Canadian English,CaE,en-CA)是一种在加拿大广泛使用的英语形式。有超过2500万的加拿大人不同程度的使用加拿大英语,占到人口总数的85%。加拿大英语可以被描述成是一种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和魁北克法語的结合,一个独有的「加拿大语」(Canadianism)。.

新!!: 英语和加拿大英语 · 查看更多 »

动词

動詞,文法用詞,是用來形容或表示各類動作的詞彙。基本上每個完整的子句都有一個動詞。例如:.

新!!: 英语和动词 · 查看更多 »

助動詞

助動詞(helping verb、英文簡稱:aux)是一種可以改變主要動詞意義或时态的一組動詞,在印歐語系語言中非常常見。例如英語中的have、can、will、must等。這些助動詞不能自己單獨使用,必須要與另外一個動詞配合使用才有意義。又助動詞在句子中有其固定的出現位置,例如:在直述句中,助動詞通常會出現在主詞之後,但卻在動詞之前: "You must go home tonight." 這個句子中,you 是主詞,must 是助動詞,go 是動詞。另外與助動詞連用的動詞,必須以動詞原型或分词形式呈現。 下面是助動詞為現在式和過去式比較.

新!!: 英语和助動詞 · 查看更多 »

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共和國,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分成吉爾伯特群島、鳳凰群島和萊恩群島三大群島,共有32個環礁及1個珊瑚島,散布於赤道上3,800平方公里的海域,擁有世界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基里巴斯”這個名稱源自於該國三大群島當中最大的吉爾伯特群島之密克羅尼西亞語音譯,讀作 /kiribas/ 。基里巴斯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在1979年脫離英國獨立,目前是英聯邦、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並於1999年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新!!: 英语和基里巴斯 · 查看更多 »

基本英语

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是一種人工語言,它基於英語的一種簡化版本而產生,由創造。在他於1930年所出版的《基本英语——规则和语法的一般约定》一書中有詳細的介紹。 奥格登说:「学习英语要7年,学习世界语要7个月,而学习基本英语只要7星期。」因此,商業公司會將艱澀難懂但需要全球使用的文書寫成基本英語;而语言学校也會為了讓學生短期內學會簡單的英語,而教授基本英语。 奥格登不使用重复意义的单词,而且需要所有国家都适用这些单词。他利用大规模的测试和调整来得到这些词汇。在语法方面,他也做了简化,但是保留了英语通常的用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这种简化开始蕴含「推进世界和平」的理念。但是由于缺乏规划,发展出了不同地方使用的简化版本。今天还存在的基本英语有850个单词作为初学英语者的单词词汇广传世界,特别是在亚洲最流行。.

新!!: 英语和基本英语 · 查看更多 »

埃塞克斯王國

埃塞克斯王国(Ēast Seaxna Rīce;Regnum Orientalium Saxonum),意为「東撒克遜人的王国」,是撒克逊人建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国,它可能于公元6世纪初期建立。传说这个王国的王族的祖先可以上溯到欧洲大陆上日耳曼人所尊崇的主神沃登(奥丁),这也是其他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国的统治者所声称的。 埃塞克斯王国的领土范围包括现在英国的埃塞克斯郡、米德尔塞克斯郡、赫特福德郡大部以及伦敦。大约在604年,埃塞克斯国王萨伯特在他的叔父——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的影响下,接受了基督教。但他一死去,继起的国王就驱逐了伦敦主教梅利图斯,王国很快又恢复了异教的信仰。不过在653年,国王西格伯特又向诺森布里亚国王奥斯威提出派遣传教士到本国传教的请求,奥斯威向埃塞克斯派遣了塞德,塞德使埃塞克斯再次信奉了基督教,并在王国境内建立了教堂。在伍尔夫希尔为麥西亞国王期间,埃塞克斯承认了麥西亞的宗主权,从此开始了埃塞克斯被周边强国支配的历史。 825年,埃塞克斯和其它东部盎格魯-撒克遜王国一道,臣服于威塞克斯王国,并作为威塞克斯的一个郡。886年威塞克斯和丹麦人议和,使得埃塞克斯沦为丹麦法区的一部分,但在917年,这一地区为威塞克斯国王长者爱德华收复。埃塞克斯最著名的郡长是布里特诺思,他在991年的莫尔登战役中阵亡。 E Essex.

新!!: 英语和埃塞克斯王國 · 查看更多 »

原始印歐語

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 PIE)是後世語言學家根據現時印歐語系諸語的特色,透過比較語言學的方法而所倒推出來的假想語言。這種假想語言被認為是現時印歐語系諸語的共同祖先。雖然原始印歐語沒有得到直接證實,但其基本的發音和辭彙都通過比照法重構了出來。 標準慣例是將未證實的形式用星號標記岀來:*ṷódōr(“水”,比較英語的water)、*ḱṷon(“狗”,比較英語的hound)、*treḭes(“三”,陽性,比較今日英語沒有詞性的three)等。現代印歐語的很多詞都是從這些“原始詞”經過有規律的語音變化發展而來(比如格林定律)。 所有的印歐語都是屈折語,不過很多現代印歐語(包括近代英語),都已經失去了大多數屈折變化。通過比較重建法,有很大可能後期的原始印歐語是屈折語(後綴比前綴多)。然而,經過詞內重建和分析那些重建後看起來最古老詞的各種形態,最近語言學者發現早期原始印歐語很有可能是詞根屈折語,像原始閃米特語一樣。 其他一些學者認為,高加索語系和印歐語系是最近的近親,尤其是在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使用的西北高加索語言。雖然列出一些事實證據,但這種假設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

新!!: 英语和原始印歐語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英语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伊朗語族(Indo-Iranian languages,或Indo-Iranic languages),又稱雅利安語族(Aryan languages)是印歐語系今日仍在使用的語言中最東方的一族,下分為印度-雅利安語支、伊朗語支和奴利斯塔尼語支。.

新!!: 英语和印度-伊朗语族 · 查看更多 »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雅利安语支(Indo-Aryan languages)是印度-伊朗语族的分支,属于印欧语系的一部分,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是雅利安人在前20世纪带到南亚的语言。 這個语族的語言有超過200種,其中使用人数多于1千万的语言,就包括了印地语、孟加拉语、马拉地语、西旁遮普语(Lahnda)、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东旁遮普语、博杰普尔语、迈蒂利语、信德语、阿瓦德语、尼泊尔语、阿萨姆语、吉大港语(Chittagonian)、西莱基语(Siraiki)、僧伽罗语、哈里亚纳语(Haryanvi)、马尔瓦里语(Marwari)、摩揭陀语(Magadhi)、恰蒂斯加尔语(Chhattisgarhi)和塞海蒂语(Sylheti)等。 现代的大部分雅利安语言源自梵語,只有克什米尔语和信德语保留少数比梵語还要原始的特征。.

新!!: 英语和印度-雅利安语支 · 查看更多 »

印度英語

印度英語是以英語組成的方言、或地區的語言品種,或稱Hinglish,主要使用地區及位於印度次大陸、或印度裔社群。 在19世紀30年代,東印度公司統治時期在印度展開英語公共教育(當時的印度、乃至於今天,都有這個世界上最豐富且不同語言的地區之一)。.

新!!: 英语和印度英語 · 查看更多 »

印刷机

印刷机是一种把着墨面压在媒体面(如纸和布料)的机械装置,以此来成像。最早由德国人古腾堡于1440年发明。 印刷机是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现代印刷机一般由装版、涂墨、压印、输纸(包括折叠)等机构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要印刷的文字和图像制成印版,装在印刷机上,然后由人工或印刷机把墨涂敷于印版上有文字和图像的地方,再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或其他承印物(如纺织品、金属板、塑胶、皮革、木板、玻璃和陶瓷)上,从而复制出与原稿相同的印刷品。印刷机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印刷机按印版形式分为凸版、平版、凹版和孔版印刷机;安装版和压印结构分为平压平式、圆压平式和圆压圆式印刷机。.

新!!: 英语和印刷机 · 查看更多 »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之一。欧洲、美洲、南亚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印欧语系包括約443种(SIL統計)語言和方言,使用人數大約有20億。.

新!!: 英语和印欧语系 · 查看更多 »

即位

即位,亦稱登基、践祚、登极、坐朝、坐朝廷、坐龍椅、坐龍床等,是新统治者特定的就任职位仪式。御座在某些场合可视为权力的象征:无论是世俗权力还是宗教权力。同样的,即位仪式也可以发生在教堂或国家中。.

新!!: 英语和即位 · 查看更多 »

千里達及托巴哥

,香港、澳門及台灣多通称--,中国大陆一般简称其为特多,是一個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緊鄰委內瑞拉外海的島國。全國由兩個主要大島——千里達島與托巴哥島,以及另外21個較小島嶼組成,其中全國大部分人口均集中在千里達島之上。 位於千里達島西岸的海港城市西班牙港是千里達的首都。該城目前也是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FTAA)常設代表處總部預定地的候選名單裡,排名順位最優先的城市,在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經濟圈裡佔有頗重要的地位。.

新!!: 英语和千里達及托巴哥 · 查看更多 »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是1985年12月8日成立的旨在推动南亚人民间友谊、信任与理解的平台,由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七国政府发起成立。2005年11月13日,接受阿富汗为成员。 中國、日本、韩国、歐盟、美國和伊朗成为观察员。.

新!!: 英语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 查看更多 »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新!!: 英语和南非 · 查看更多 »

南非語

南非語(Afrikaans),字面上的意義是「非洲語」或「非洲」的意思,但發展是基於歐洲語言而來,为南非境内的白人种族阿非利卡人的主要语言。也有人將其漢名譯為南非荷蘭語、阿非利堪斯語、阿非利卡语或斐語。由於使用南非語的歐洲移民在過去被稱之為「布尔人」(“布尔”在荷蘭語中農民的意思)、歷史上也有人將南非語稱之為「布尔语」1。 南非語是使用於南非及納米比亞的一種語言、在語言分類上是屬於印歐語系的日爾曼語族。南非語目前是南非憲法所規定之11種官方語言中的一種、同時也是納米比亞憲法所承認的一種國語但非官方語言,詳見納米比亞。 南非語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其在當今南非社會的地位都備受爭議。《大英百科全書》在介紹該語言時就這樣陳述:「很少有語言能夠『像南非語一樣』產生這麼多的爭議」。.

新!!: 英语和南非語 · 查看更多 »

Ï

(带分音符的i)是加泰罗尼亚语、加里西亞語、法语和南非语中作变音字母使用。在英语中也有一些借词使用(如naïve,即naive,“天真”之意)。 曾在1955年10月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初稿”中,作为韵母 -i 的代用式。在后来的汉语拼音方案中被换掉和废除。.

新!!: 英语和Ï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語

λληνικὴ γλῶττα |region.

新!!: 英语和古希臘語 · 查看更多 »

古諾斯語

古諾斯語(Old Norse),由於地理位置與歷史因素,亦稱作古北歐語、古斯堪地納維亞語、古冰島語、古挪威語,是日耳曼語族的一個分支,發展自8世紀時更古老的原始諾斯語,在維京時期至公元1300年左右,通行於斯堪地納維亞居民以及海外殖民地。 由於絕大部分現存文字源自中世紀冰島語,事實上古諾爾斯語的標準版本是古西諾斯語方言,包含了古冰島語和古挪威語。大部分的古諾爾斯語使用者,說的是非常相近的古東諾斯語方言,包含丹麥、瑞典與其殖民地。在這兩種語系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地理分界。古東諾爾斯語的特徵是在挪威東部所發現,而古西諾爾斯語是在瑞典西部發現。此外,另一個方言古哥得蘭語(Old Gutnish)有時會被併入古代東諾爾斯語之中,因為它是最鮮為人知的一種方言。不過有理由可以認為它是一個單獨的分支,因為它共有著古西諾爾斯語與古東諾爾斯語的特徵,並且發展自己的語言。冰島的陳述出:瑞典人、挪威人、冰島人、丹麥人皆使用相同的語言dnsk tunga。在瑞典與丹麥使用的東部方言裡,這個字本來是dansk tunga,意思是「丹麥的语言」。其亦稱作北歐語(norrœnt mál)。 古諾爾斯語逐步發展成現在的北日耳曼語支:冰島語、法羅語、挪威語、丹麥語以及瑞典語。現代冰島語是與古諾爾斯語離異最少的分支。由於其標準化的寫法基於自古諾爾斯語/現代冰島語音位系統、在語義與詞彙順序上細微的拼寫差異,古諾爾斯語能夠被今日的冰島語使用者所理解。在古諾爾斯語時代通行的冰島語,和當時大部分分歧的諾爾斯語方言相較之下,其現代的發音法與橫向延伸字彙被認為幾乎沒有區別。而其發音法(尤其是母音音素),是北日耳曼語支當中改變最少的。法羅語保留有許多相似之處,不過受到了丹麥語、挪威語和蓋爾語(蘇格蘭語和/或愛爾蘭語)的影響。儘管瑞典語、丹麥語和挪威語的差異最大,他們仍保留有。這可能是因為這些語言已經彼此受到對方影響,以及具有受到中世紀低地德語影響的相似發展。.

新!!: 英语和古諾斯語 · 查看更多 »

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

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简称古阿姆集团(西里尔字母:ГУАМ,拉丁字母:GUAM)是独联体内四个国家──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组成的区域性集团。 原名ГУУАМ(GUUAM),为五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國名──格鲁吉亚(Грузия))、乌克兰(Украина)、乌兹别克斯坦(Узбекистан)、阿塞拜疆(Азербайджан)和摩尔多瓦(Молдавия)的俄语国名第一个字母的縮寫,自前成员乌兹别克于2005年5月正式退出後,名稱去掉「Узбекистан」一詞,改名为ГУАМ。 古阿姆集团的成立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与鼓励,是抗衡俄罗斯联邦在该区域影响的重要组织。可以說是經濟版的北約。.

新!!: 英语和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 · 查看更多 »

古英语

古英语(Ænglisc,Old English)或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Saxon)是指从449年到1066年间在對應於今天英格蘭和蘇格蘭東南部的人說的英语。古英語屬於西日耳曼語,和古弗里西語及古撒克遜語有密切關係。古英語和近代英语无论在读音、拼写、词汇和语法上都很不一样。古英语的语法和、德语及冰島語比较相近,形态变化很复杂。.

新!!: 英语和古英语 · 查看更多 »

古法語

古法語的概念包括奧依語系的羅曼語族的集合。通行於約10到14世紀,現今法國北部的半數地區。 現在的法語只有幾十個字來自高盧語,如果添加高盧詞源,則大約有200個。例如chêne和charrue(Delamarre,2003年,第389-90頁)。 公元前120年,在羅馬佔領下,拉丁語引進了法國南部。古法語的起始,是在凱撒大帝在公元前51年帶領羅馬帝國征服高盧的時期。普勞圖斯時代(公元前254-184年)開始,傳統拉丁語的音韻結構不斷變化,最終產生通俗拉丁語,即西羅馬帝國常見的口語,這種口語和傳統拉丁語的音韻顯著不同,這是各羅曼語言的始祖,包括古法語。.

新!!: 英语和古法語 · 查看更多 »

古挪威語

#重定向 古諾斯語.

新!!: 英语和古挪威語 · 查看更多 »

句子

句子或称语句,指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句子带有语调,大部分语言的句子带有限定动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具有完整的意义。 按照语言的语法规则,每个句子至少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构成句子的成分(句子成分)。分类上,句子既可按照结构分,也可以按照使用目的分类。句子的停顿、句子与句子则用标点符号连接。.

新!!: 英语和句子 · 查看更多 »

名詞

名詞 是詞類的一種,也是实词的一种,是指待人、物、事、時、地、情感、概念等實體或抽象事物的詞。名詞可以独立成句。在短語或句子中通常可以用代詞來替代。.

新!!: 英语和名詞 · 查看更多 »

合字

合字、連字、連結字或合體字(Ligature),在西方字体排印学中一般表示將多於一個字母的合成一個字形。如印刷品中常常将拉丁字母两个字母fi的i上一點常與f的一鈎合併,而德語字母ß原為ss等等。漢字的合字在不同情況下也稱作合文或合體字。 合字經過演變、長時間流行後,可能被視為直接的符號、文字而非合字。如源自VV或UU,源自AE,而表示「與」的意思的「」,原是e和t的合字。.

新!!: 英语和合字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故事集

《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是一部詩體短篇小說集,作者是英國詩人喬叟。.

新!!: 英语和坎特伯雷故事集 · 查看更多 »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Jamhuri ya Muungano wa Tanzania)位于赤道以南的东非国家,本土地处维多利亚湖和印度洋之间,北邻烏干達和肯亞,西与剛果民主共和國、盧安達和蒲隆地交界,南与馬拉威和莫三比克毗连,西南与尚比亞接壤。1964年4月26日,坦干伊加与尚吉巴合併,成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首都為多多馬。1996年以前的舊首都位於三蘭港,仍為坦桑尼亞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大部分政府機關的所在地。三蘭港也為坦桑尼亞的主要港口。 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境內。 坦桑尼亚面积94.5万平方公里,人口5350万(2015年),分属126个民族。总统是约翰·蓬贝·约瑟夫·马古富利,于2015年10月当选。.

新!!: 英语和坦桑尼亚 · 查看更多 »

塞拉利昂

塞拉利昂共和国(Republic of Sierra Leone),位于西非大西洋岸,北部及东部被几内亚包圍、东南与利比里亚接壤,首都弗里敦。.

新!!: 英语和塞拉利昂 · 查看更多 »

多中心語言

多中心语言或称多元中心語言,是指拥有多种标准语的语言,常出现于语言与其母语使用者的国家认同不相吻合之情况。.

新!!: 英语和多中心語言 · 查看更多 »

多米尼克

多米尼克国(Commonwealth of Dominica),通稱多米尼克,是一个加勒比海島國。.

新!!: 英语和多米尼克 · 查看更多 »

多益

多益、或译托業(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EIC)是ETS的一项付费考试服务,和托福考试完全不一樣,主要针对在英语社会求职的需要。 考试的形式有所不同:多益听力与阅读考试由两个等分值的部分组成,总分最高为990分。新多益口语与写作考试则由发音、词汇、语法、流畅、整体连贯度、结构(句子组织)组成,总分最高为400分。.

新!!: 英语和多益 · 查看更多 »

大学英语考试

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ollege English Test),俗称“大学英语四六级”(CET-4和CET-6),是指任何大学生均可参加的一种英语考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的全国统一的单科性、标准化教学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1993年前名为“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设计组”)负责设计、组织、管理与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包括俄、日、德、法语种的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由中国重点大学的有关教授和专家组成,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考试委员会设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为了适应中国幅员广大的情况,更好地管理该项考试,在考试委员会下成立三个考试中心,分别设在北京的清华大学、上海的上海交大和湖北的武汉大学,分管全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考试。.

新!!: 英语和大学英语考试 · 查看更多 »

大學

大學是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現代的大學通常包括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下設不同學院及學系,以及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或研究所。.

新!!: 英语和大學 · 查看更多 »

大不列顛島

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Breatainn Mhòr;Prydain Fawr;Breten Veur)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岛屿,面積,是全世界第九大岛屿,也是欧洲最大的岛屿。2008年中统计人口共5,960万,在各岛屿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印尼的爪哇岛和日本的本州岛。 整个岛屿都属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统治,并且联合王国的大部分领土都在大不列颠岛,所以“大不列颠”有时被用来指代整个联合王国。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它们的首府伦敦、爱丁堡及加的夫都在岛上。 安妮女王时期的1707年5月1日,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合并组成了大不列颠王国,直到1801年大不列颠王国又和爱尔兰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从中独立,王国又变成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新!!: 英语和大不列顛島 · 查看更多 »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利用媒體(如聲音、文字、影像等)將訊息以某種形式傳遞給人群。實作上的操作請見傳播媒體。.

新!!: 英语和大众传播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國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新!!: 英语和大英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或稱不列顛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統治的全球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最大領土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 16世紀,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但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並不代表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權,直到300年後的19世紀英國才做到這點。1500年到1600年,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英法百年戰爭中輸給了法國,所以在歐陸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是憑藉著其專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歐洲第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成為繼西班牙、荷蘭之後第三大的海軍強國,同時也擁有了面積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國西班牙、歐陸最強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者奧地利三國,但是已經成為在二流國家當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與當時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爭奪歐洲以外的海外霸權;這也是英國從不插手歐洲事務、轉向積極干涉歐洲的起點。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的單一戰爭,而是多次歐洲戰爭的集合體,其中英國刻意奉行“不斷幫助法國的敵人、只要是法國的敵人就是英國的盟友”這一政策,導致這些零碎的反法戰爭加總起來的時間長達一百年。又由於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弱姿態,於是英國趁機崛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殖民地。英國先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有著貿易和資本,但是軍隊實力並不是很強大的荷蘭;再接受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同時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軍上”英国已經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國。但是同時,英國也在海外戰爭中嘗到了第一次失敗,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輸給了美國。不過總體來說,勝遠遠多於敗,英國的殖民地還是在源源不斷的增加,英國的國際地位也能和法國、奧地利等舊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歐洲的一流強國;超越了原本比較強大但是已經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波蘭-立陶宛等中型歐洲國家。 19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霸權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國敵對參與歐洲事務的英國,可以利用其獨有的工業產品掌控的歐洲的經濟命脈、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威懾弱小的歐洲國家。19世紀初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全部獨立,間接導致英國成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時英國終於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是歐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徹底超越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一跃成为歐陸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羅斯帝國能和英國一較高下,但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所以英國成為歐洲霸主;也因為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數量最多、科技最發達、控制各個大陸的經濟都市,而成為了主導地球發展的“世界帝國”。此時的英國屬於歐洲五大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為年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所以又稱“維多利亞時代”。由于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2個「日不落帝國」。 20世紀,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国打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陸軍第一強國,而德意志帝國和美國所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衝擊了原本英國在科技領域的最高地位,導致英國國力有所下降。但是雖然在軍力和科技上顯示出落後的跡象,但是在殖民地領域英國和她的老對手法國則擴張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積。第一次世界大戰结束後的1921年,由於戰爭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美國,但因為英國是對付德國的主要勝利國之一,根據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國的殖民地,而達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當時英國的國土覆蓋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廣的国家”。大英帝國在世上傳播英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商業、語言,帝国霸權幫助英国本土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也導致了世界性國際語言——英語的通行。 在一戰和二戰的“戰間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國對執行地採取民主議會制度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導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漸開,接受了英國民主思想的各個殖民地開始反思英國的統治,並且謀求完全的獨立。随着英國本土的民主發達,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領也是)的受到英國教育的非歐洲人民想要自己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包括議會全面選舉。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農業產品)的供應者,所以這些國家即使在從英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藉著英聯邦架構接受英國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後,随着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漸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以印度獨立為開始,英國的所有舊殖民地現在幾乎都已獨立,但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大部分仍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而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無論殖民地如何,英國都會宣揚她的議會民主制的優越性、并推薦給殖民地人民,但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亞、辛巴威、烏干達)。今天,英國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组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無法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聯邦的其他成员,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亦是平等,英國女王僅僅是英聯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聯邦成員甚至憑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對、否決、對抗英國的決定。 到了21世紀,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國,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雖然英國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優先考量,也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礎建設,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稳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時,英國會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共和国、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韋、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和斐濟等國家在獨立後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後,大英帝國的形成是4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和外交活動,是一個時代特定群體、文化、國際政治、貿易的總稱。.

新!!: 英语和大英帝国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岛国论坛

太平洋岛国论坛(Pacific Islands Forum)是一个由太平洋诸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该组织的秘书处位于斐济苏瓦。该组织成立于1971年8月,名为“南太平洋论坛”。2000年10月,改名为“太平洋岛国论坛”。.

新!!: 英语和太平洋岛国论坛 · 查看更多 »

外语

外国语言指某一地区的本土居民不使用的语言:例如,英语在日本就是一种外语。它也指某人所属国家不常使用的语言,也即,对一名生活在法國的普通英國人来说,法语是一门外语。 有的孩子自出生或自幼就学习一种以上的语言:他们是双语人。这些孩子可以有两种母语,其中任何一种对他来说都不是外语,即使在他的出生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外语。例如,一个出生在美國,向他日本人的父母亲学习日语的孩子,既会说日语也会说英语,但其中任何一种对他来说都不是外语。.

新!!: 英语和外语 · 查看更多 »

奥依语

奥依语(langue d'oïl),是罗曼语族的一支,源自现在法国卢瓦尔河以北、一部分比利时和海峡群岛的地区。 Langue d'oïl 通常是指整个奥依语支的语言,而最多人说的 langue d'oïl 是法语。但是有时,langue d'oïl 又用来指除法语外的所有 oïl 语言。自从20世纪中叶之后,在法语中若指整个语支的语言,改用了复数形式的 langues d'oïl 来表示。 在历史角度上, langue d'oïl 指旧法语,以便区分高卢-罗曼语支,如奥克语。.

新!!: 英语和奥依语 · 查看更多 »

奈及利亞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简称尼日利亚(中華民國稱「奈--及利亞」,中國大陸、香港稱「尼--日利亞」),是西非國家,位於非洲的幾內亞灣西岸頂點,鄰國包括西邊的贝宁,北邊的尼日尔,東北方與乍得接壤一小段國界,正東則是喀麥隆。尼日利亚是全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全世界人口第七多的国家,全世界以黑人为主体的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它被列为是未来11国中的一员,亦是英联邦成员。 尼日利亚的首都原本為西南沿海的海港城市拉哥斯,1991年12月遷都至地理位置位居全國國土正中央的阿布札。尼日利亚拥有250多个民族,但最有影响的是豪萨-富拉尼、约鲁巴、伊博三个部族,尼日利亚内战对三大部族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紛亂的種族結構與豐富的天然資源(主要是石油,尼日利亚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第四大成員)是當地持續動亂的主因。軍事獨裁與不間斷的內戰,已經在該國境內持續了數十年,直到1999年該國頒訂了新憲法之後才開始有轉機。2003年的大選是尼日利亚史上第一次民主大选。2014年4月,尼日利亚政府在采取基准年份回溯调整后,更新了GDP统计数字,计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其经济规模超过南非跃居世界第26位,成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体。 當地有悠久的历史,考古证据表明,该地区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9000年。McIntosh, Susan Keech, Current directions in west African prehistory.

新!!: 英语和奈及利亞 · 查看更多 »

威尔士语

威爾斯語(Cymraeg 或y Gymraeg )是英國威爾斯的传统语言,属于凱尔特语族,接近布列塔尼语和康沃尔语。 如今仍然有580,000多人使用威爾斯语,占威尔士人口的20%。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Patagonia)也有一些威尔士移民保留自己的语言。威尔士语在英格兰接近威尔士的边界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威尔士裔群体中也有使用。 最近由威爾斯語言局於2001年普查的數據,指出有58.24萬人可以說威尔士語,而45.8萬人可以說、讀及寫。對比起1991年的50.8萬(人口比例18.7%)為少。英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导致威尔士语使用者数量减少,但1993年英國颁布的《威尔士语法案》賦予威尔士语在威爾斯擁有與英語平等的地位,使得行政各个部门必须提供双语服务,交通標示也使用雙語;这之后威尔士语使用人数下降的趋势减缓了。.

新!!: 英语和威尔士语 · 查看更多 »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受洗日)-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有各種主要语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有人认为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犧牲與復仇,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并与其他剧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种版本出版,质素和准确性参差不齐。1623年,他所在剧团两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对开本》,除两部作品外,目前已经被认可的莎士比亚作品均收录其中。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为诗人和剧作家,但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并在20世纪盛名传至亚,非,拉丁美洲三大地區,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像英雄一样地尊敬他,被萧伯纳称为莎士比亚崇拜。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新!!: 英语和威廉·莎士比亚 · 查看更多 »

威廉一世 (英格兰)

威廉一世(古诺曼语: Williame I;英语:William I;法語:Guillaume Ier;),通常被称为征服者威廉(英语:William the Conqueror),有时被称为杂种威廉(英语:William the Bastard),是第一位诺曼英格兰国王,他从1066年开始统治英格兰,直到1087年去世为止。他是维京掠夺者的后裔,从1087年起为诺曼底公爵威廉二世(英语:William II)。威廉经过长期的努力而确立自己的权力,到了11世纪60年代,他稳固在诺曼底的统治,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他的余生则是巩固在英格兰的统治,以及解决其长子罗贝尔二世给他带来的麻烦。 威廉是终身未婚的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一世和情妇之子。1066年,威廉要求成为英格兰国王。他率领一支由诺曼人、布列塔尼人、佛兰芒人和法国人(来自巴黎和法兰西岛)组成的军队入侵英格兰,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胜哈罗德二世的英国军队,随后镇压英国人的反抗,这就是著名的诺曼征服,他也得名“征服者威廉”。 他将诺曼-法兰西文化带到英格兰,对后来的英格兰中世纪时期产生影响。影响包括统治者的改变,对英语的改变,社会和教会的上层等级的变化,并且采用一些大陆上教会改革的观点。影响的详细情况和程度多年来被学者争论。.

新!!: 英语和威廉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学校

学校(或稱學院)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學習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和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新!!: 英语和学校 · 查看更多 »

字典

字典是為单字提供音韻、意思解釋、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書。使用字母文字作爲文字的人羣沒有字典這個概念。字典收字為主,亦會收詞。詞典或辭典收詞為主,也會收字。.

新!!: 英语和字典 · 查看更多 »

字母

字母是字母系統中的字位,是書寫時最基本的單位。像希腊字母及英文字母等。一個字母系統基本會有二十多至三十多個字母,例如英文字母系統中共有26個字母。 字母組成了音位,而音位表示了口语中的語音。在輔音音素文字(例如阿拉伯文)中也有字母,但其中只有輔音字母,沒有母音字母。 其他不使用字母的文字系統有音節文字(例如日文),每個符號表示一個音节,或是語素文字(例如汉字),每個符號可以表示一個字,或是由多個符號表示一個詞。.

新!!: 英语和字母 · 查看更多 »

官方语言

官方语言(Official language)是經由國家、政府或其他具有管轄權的組織所認定具備法定地位的語言。一個國家的官方語言通常就是政府機構中使用的正式語言,是其公民与其政府机关通讯时使用的语言。.

新!!: 英语和官方语言 · 查看更多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FSM)又名米克羅尼西亞,为西太平洋岛国,属于加罗林群岛,全国陆地面积702平方公里。全国有607个岛屿,波纳佩岛为最大的岛屿,首都帕利基尔位于该岛上。.

新!!: 英语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 查看更多 »

小学

小學(Elementary School),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歲到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為初等教育機構,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通常是5年或6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新!!: 英语和小学 · 查看更多 »

工具

工具或裝備、器材,是指能夠方便人們完成工作的器具,它的好處可以是機械性,也可以是智能性的。大部分工具都是簡單機械;例如一根鐵棍可以當作槓桿使用,力點離開支點越遠,槓桿傳遞的力就越大。 哲學家曾經認為只有人類才會運用工具,因此將人定義為懂得運用工具的動物。可是觀察發現黑猩猩及其他動物,特別是靈長類動物,和某些鳥類(如渡鴉)及海獺等都能使用工具。之後,哲學家認為只有人類才有製造工具的能力,直到動物學家觀察到某些鳥類和猴子也會製造工具為止。大部分人類學家相信工具的使用是人類進化史上重要的一步;人類發展出與其他手指相對的拇指用以把握工具,而智力的進步能幫助人類適當運用工具。而一些研究表明,大脑把工具视为身体延伸出去的一部分。 大部分工具都可作為武器之用,例如鎚、刀;同樣,人們也可以把炸藥等武器當作工具使用。.

新!!: 英语和工具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面积796,095平方公里 (307,374 平方英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锡斯坦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源自波斯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Karachi),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于2013年9月就职。巴基斯坦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1.97亿,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新!!: 英语和巴基斯坦 · 查看更多 »

巴巴多斯

是位于加勒比海与大西洋边界上的岛国,是西印度群岛最东端的岛屿,首都布里奇敦。岛屿面积430平方公里,主要是低地,在岛的内陆有一些山丘。巴巴多斯岛位于13ºN、59ºW及其附近。距委内瑞拉的东北约434.5公里。 巴巴多斯有稳固的民主政体,独立于1966年11月30日,是英联邦成员。 巴巴多斯的名字来自于葡萄牙语「Os Barbados」或西班牙語「Los Barbados」,本意皆為「the bearded ones」,意指遍地都是的野生的无花果树。.

新!!: 英语和巴巴多斯 · 查看更多 »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通称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巴布亚皮钦语:Papua Niugini;希里摩图语:Papua Niu Gini),简称巴新,是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一個島嶼國家,主要涵蓋新幾內亞島東半部,西鄰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省,南部和東部分別與澳洲和所羅門群島隔海相望。.

新!!: 英语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 查看更多 »

巴哈马

巴哈馬國(Commonwealth of the Bahamas),简称巴哈马,是位於大西洋西侧廬卡雅群島上的一个島國,全國包含700座岛屿(以及小岛屿)和珊瑚礁。地處美国佛罗里达礁島群東南面,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和多米尼加以北,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东北部。其首都拿骚位于新普罗维登斯岛上。.

新!!: 英语和巴哈马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群島

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是欧洲西北海岸外,大西洋上的群岛。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马恩岛、设德兰群岛、奥克尼群岛、赫布里底群岛等等岛屿,习惯上还包括海峡群岛。 不列颠群岛今天有两个主权国家并存,分别是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 不列颠群岛这一名称在爱尔兰共和国不受欢迎,因为它过于强调英国和大不列颠岛在这一范围内的主导,民间和政府都不使用这个名称。不过在地理学上这个群岛历来并没有其它合适的名称可供使用。英国各界在与爱尔兰的交涉中,为避免触及敏感情绪,常使用“这些岛屿”等含混的名称。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1999年发表的著作就只稱作《群岛》(The Isles)。.

新!!: 英语和不列顛群島 · 查看更多 »

中古英语

中古英语是指1066年到1489年间所使用的英语。这个时期的英语和古英语相比,在读音和拼写,词汇和语法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大部分古英语词汇被淘汰,转而吸收了很多法语和拉丁语的词汇。.

新!!: 英语和中古英语 · 查看更多 »

中学

中學(High School、Secondary school)是中等學校的簡稱,為緊跟著小學教育之後的學歷教育機構,通常也稱為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機構。此階段的教育是為了之后的更深等的教育或是職業訓練而設。中學和小學之間的界限隨著國家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是一般是在入小學後的第七到第十二學年之間,有些國家會在這之間設立初级中學(臺灣地區,1970年代改稱「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除了包含高等教育(例如大學)預備學程的一般中學外,就業訓練導向的中等職業學校也屬於二級教育的一環。.

新!!: 英语和中学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英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英语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英文簡稱ASEAN),中文简称东--盟、亚--细--安或东--協,是集合东南亚区域国家的一个政府性国际组织。 東盟成立初期,基于冷战背景立場反共,主要任務之一為防止區域內共產主義勢力擴張,合作側重在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冷戰結束後东南亚各國政經情勢趨穩,並接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等加入。.

新!!: 英语和东南亚国家联盟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英语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世界語言

世界語言指發展中國家通用的语言。不少人以此為第二語言,但並非單靠使用者(母語或第二語言使用者)人數而定的。其地理分佈,乃至在国际组织和外交上的應用亦是考慮的因素。因為殖民主义的影響,不少世界語言均來自欧洲。來自歷史上的殖民帝國的世界語言有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語及法语。至於阿拉伯语的國際地位,則歸功於中世纪阿拉伯征服者的伊斯蘭教傳播。 有些主要語言不橫跨大陸使用,但在國際上有重要意義。它們曾作為歷史上的帝國的通用語,譬如罗马帝国的拉丁语、中國的漢語、俄羅斯帝國的俄語、德意志帝國的德語,以及通行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坦米爾語,以及在英屬印度以後統一印度的印地語。 印度次大陸的主要語言(包括所有北印度方言和烏爾都語)及孟加拉語,因為數十年來過度的人口增長,使用人數媲美主要世界語言。同樣,日語的使用者比法語為多,分別在於法語是洲際語言,也是不少人的第二語言;而日語使用者以本國的日本人居多,以日語當作第二語言的人則主要集中在東亞,日本ACG在全球的流行也增加了學習日文的人口。 在現代,英語被最多國家作為官方語言且也是事實上的國際語言。除英文之外,法語、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也是世界上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亦是重要的世界語言。.

新!!: 英语和世界語言 · 查看更多 »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簡稱世贸组织或世贸;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縮寫为 WTO;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ommerce,縮寫为 OMC;Organización Mundial del Comercio,縮寫为 OMC)是负责监督成员經濟體之间的各种贸易协议得到执行的一个国际组织,前身是1948年起實施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秘书处。 世贸总部位于瑞士的日内瓦,現任总干事是羅伯托·阿澤維多。截至2016年7月29日,世界貿易組織共有164個成員。世界贸易组织的職能是調解紛爭,而加入WTO不算簽訂一種多边貿易協議,但其設置的入會門檻可以做為願意降低關稅、法政上配合、參與國際貿易的門票,它是贸易体制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是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是就贸易提供解决争端和进行谈判的场所。該機構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其成员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绝大多数,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新!!: 英语和世界贸易组织 · 查看更多 »

平民

平民是指普通市民、公民,指不是奴隸但沒有任何特權或官職的自由人,因此除了貴族、高級官員、奴隸外,都稱平民。 在軍事上,指的是,或者是非參與戰鬥的人員。.

新!!: 英语和平民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语

亞美尼亞語(Հայերեն或Hayerēn)是亞美尼亞共和國及不被普遍承认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的官方语言,屬於印欧语系的一支,但它沒有任何近似語言,其38個字母的拼音系統更是獨特的,不少語言學家因此對亞美尼亞語產生興趣。 亞美尼亞語目前廣泛被亞美尼亞人使用。 語言學家將亞美尼亞語歸為印歐語系的一個獨立語族。亞美尼亞語與希臘語有一些共有衍徵。部分語言學家將亞美尼亞語、弗里吉亞語(Phrygian)及印度-伊朗語族歸類於印歐語系之下,因為它們有一些共有衍徵。最近亦有一些語言學家提出將希臘語、亞美尼亞語、弗里吉亞語(Phrygian)及阿爾巴尼亞語歸入印歐語系下的一個「巴爾幹語族」(Balkan)。 亞美尼亞語有一個漫長的文學史,其現存最古老的文學作品是五世紀的聖經翻譯。它的詞彙在其歷史上受伊朗的語言影響,特別是帕提亞語(Pathian),此外還受希臘語,拉丁語,古法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土耳其語和其他語言影響。現代亞美尼亞語有兩種規範的形式,東亞美尼亞語和西亞美尼亞語,兩者都可以用於理解當代亞美尼亞方言。幾乎絕跡的Lomavren語是一個深受羅姆語(吉普賽語)影響的方言,使用亞美尼亞語的語法及大量由羅姆語演變而來的詞彙,例如數字。.

新!!: 英语和亚美尼亚语 · 查看更多 »

序列化

序列化(serialization)在計算機科學的資料處理中,是指將資料結構或物件狀態轉換成可取用格式(例如存成檔案,存於緩衝,或經由網絡中傳送),以留待後續在相同或另一台計算機環境中,能恢復原先狀態的過程。依照序列化格式重新獲取位元組的結果時,可以利用它來產生與原始物件相同語義的副本。對於許多物件,像是使用大量參照的複雜物件,這種序列化重建的過程並不容易。物件導向中的物件序列化,並不概括之前原始物件所關聯的函式。這種過程也稱為物件編組(marshalling)。從一系列位元組提取資料結構的反向操作,是反序列化(也稱為解編組, deserialization, unmarshalling)。 序列化在计算机科学中通常有以下定義.

新!!: 英语和序列化 · 查看更多 »

以母語人口排序的語言列表

以母語人口排序的語言列表使用母語人口數量來排序各種人類語言。 。首先,語言和方言、或者是語言與大語言之間的區別常常是模糊不清的,並致使其難以區分。比如說,漢語有時被視為單一種語言,有時則被視為一種涵蓋各種語言的大語言。--> 至於母語使用人口最少的語言列表,請參閱。.

新!!: 英语和以母語人口排序的語言列表 · 查看更多 »

介詞

介詞、介系詞(英語:adpositions)是語法中定義的一種詞彙,用來描述字詞之間的時間、空間或文法關係。可以區分為前置介詞(preposition)、後置介詞(postposition)和框式介詞(circumposition)。.

新!!: 英语和介詞 · 查看更多 »

伊朗语支

伊朗语支,亦作伊蘭語,是印欧语系的一个分支,属于印度-伊朗语族,分布在伊朗(波斯)、巴基斯坦、伊拉克、土耳其、高加索、中国新疆等地。该语族包括波斯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俾路支语、奥塞梯语、塔吉克语等语言,在中国另外有回回语-中国回族人及其中亚东干人使用的东部波斯语方言。.

新!!: 英语和伊朗语支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合作组织

伊斯兰合作组织(منظمة التعاون الإسلامي;Organisation of Islamic Cooperation;Organisation de la coopération islamique)原名伊斯兰会议组织,是一个伊斯兰世界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为联合国大会观察员;该组织由遍及中东、中亚、西非、北非和印度次大陆的57个国家组成,覆盖的人口约为16亿。秘书处设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吉达市;现任秘书长是原沙特社会事务大臣Yousef Al-Othaimeen(从2016年开始)。 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各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权利和重返家园的斗争;支持穆斯林保障其尊严、独立和民族权利的斗争。 但要注意的是並非每個成員國是伊斯蘭國家,如蓋亞那、蘇利南、莫三比克、喀麥隆、烏干達和加彭等國,伊斯蘭反而是極少數人的信仰,阿尔巴尼亚則是唯一加入該組織的歐洲大陸的主權國家和聯合國會員國,2011年脫離蘇丹獨立的南蘇丹也在獨立後脫離該組織的勢力範圍。.

新!!: 英语和伊斯兰合作组织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英语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弗里西语

弗里西語(Frysk、Frasch、Fresk或Friisk,中文又譯弗里斯語、弗里斯蘭語、夫里斯蘭語)是荷蘭及德國内靠近北海南部處一族人所使用的語言,使用人數大約在40万左右。弗里西語屬於日耳曼語族,族人在北歐歷史上曾十分活躍,在維京時代作為商人和海盜很有名。 下分三支,西弗里西語(West Lauwers Frisian,本地語Frysk)、東弗里西語(沙特弗里西語,本地語Seeltersk)和北弗里西語。北弗里西語下又分幾種獨特的口語形式。.

新!!: 英语和弗里西语 · 查看更多 »

形容词

形容词是词类中的一类。其根本特点是自由的作定语、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语义上,形容词多表示性质、状态、属性、描述等含义。.

新!!: 英语和形容词 · 查看更多 »

体 (语法)

体(又稱體貌、動貌詞)是一種語法范畴,表示事件的內部時間結構,例如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 注意区分, Grammatical aspect 是指"貌", 而Lexical aspect是指"体".

新!!: 英语和体 (语法)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英语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俚語

俚語是指民間非正式且較口語的詞句。《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節傳·王彥章傳》中记载,「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俚语亦作里語、俚言。又叫方言,土话,民间非官方的腔调和语言习惯。.

新!!: 英语和俚語 · 查看更多 »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新!!: 英语和俄语 · 查看更多 »

圣卢西亚

聖露西亞(Saint Lucia)是東加勒比海鄰近大西洋的島國。它在聖文森及格瑞那丁之北和法屬馬丁尼克之南,是小安地列斯群島的一部份。首都为卡斯特里。.

新!!: 英语和圣卢西亚 · 查看更多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是北美洲的一個國家,位于加勒比海的小安的列斯群岛中的向风群岛南部,聖露西亞及格瑞那達之間。居民主要是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

新!!: 英语和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查看更多 »

圭亚那

圭亞那合作共和国(Cooperative Republic of Guyana),通称圭亚那,位於南美洲北部,是南美洲唯一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国家,也是英联邦成员國。東鄰蘇利南,南臨巴西,西鄰委内瑞拉,北鄰大西洋。圭亞那與蘇利南和委内瑞拉有國界爭議。尤其委内瑞拉一再聲稱埃塞奎博河以西的土地─西屬圭亞那(約佔圭亞那面積的三分之二)屬於委內瑞拉。圭亞那雖地處南美洲,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但傳統上及歷史上與加勒比海諸島的關係比較密切。.

新!!: 英语和圭亚那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新!!: 英语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Accord de libre-échange nord-américain,ALÉNA,Tratado de Libre Comercio de América del Norte,TLCAN) 是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在1992年8月12日签署了关于三国间全面贸易的协议。与欧盟性质不一样,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不是凌驾于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上的一项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並同時宣告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 ,NAFTA)正式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擁有4.5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約17.3萬億美元,年貿易總額1.37萬億美元,其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都超過歐洲聯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新!!: 英语和北美自由贸易协议 · 查看更多 »

北日耳曼语支

斯堪的那维亚语支或北日耳曼语支,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一个分支,包括通行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芬兰的一部分地区,以及法罗群岛和冰岛的语言。 北日耳曼语支还可以细分为两个分支,分别是“西北日耳曼支”和“东北日耳曼支”。其中“东北日耳曼支”受低地德语的影响非常显著,包括丹麦语、瑞典语以及这两种语言的各种方言和变种。“西北日耳曼支”包括法罗语、冰岛语和挪威语。除了地域上的划分外,还有另外一种按照语言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来划分的方式,即将挪威语、丹麦语和瑞典语称作“内陆斯堪的纳维亚语”,而将法罗语和冰岛语称作“海洋斯堪的纳维亚语”。由于在历史上丹麦曾长期统治挪威,因此将挪威最早出现的所谓“书面挪威语”(Bokmål)和今日的官方挪威语,都被视为“内陆斯堪的纳维亚语”。 出于同样的原因,丹麦语和挪威语的相似程度要高于这两种语言和瑞典语的相似程度。由于在历史上挪威和丹麦长期的政治同盟关系,挪威书面语和丹麦语的词汇非常相似。此外,由于丹麦语的独特发音规律,瑞典人通常会认为挪威语比丹麦语更容易听懂。 由于历史上的独特的亲缘关系,与其说挪威语、瑞典语和丹麦语是三种不同的语言,不如说他们是一种“内陆斯堪的纳维亚语”的三种不同的方言。政治上的独立致使这里的人们将三种语言分别当作独立的语言来看待。1814年挪威脱离丹麦的统治而独立后,一种以海岛方言为基础的“新挪威语”(Nynorsk)出现了。“新挪威语”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以语言独立来标榜政治独立的佐证。.

新!!: 英语和北日耳曼语支 · 查看更多 »

國際標準化組織

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normalisation;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по стандартизации;简称:ISO)成立於1947年2月23日,--定全世界工商業國際標準的國際標準建立機構。 ISO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成員包括162個會員國。該組織定義為非政府組織,官方語言是英語、法語和俄語。參加者包括各會員國的國家標準機構和主要公司。 ISO與負責電子設備標準的國際電工委員會密切合作。 ISO的國際標準以數字表示,例如:「ISO 11180:1993」的「11180」是標準號碼,而「1993」是出版年份。.

新!!: 英语和國際標準化組織 · 查看更多 »

È

(带重音符的e)是加泰罗尼亚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苏格兰盖尔语、越南语中作变音字母使用。.

新!!: 英语和È · 查看更多 »

初级中学

初级中學,是中等教育的階段之一。許多國家的教育部門將普通中學劃分為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廣義的初級中學包括普通初級中學和初級職業學校,狹義的初級中學專指普通初級中學。其中,初級中學是學生在小學結束後接續進行的教育,而在初級中學這一個階段結束之後,下一階段將會是高級中學。.

新!!: 英语和初级中学 · 查看更多 »

利比里亚

利比里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Liberia),位於西非,北接几内亚,西北界塞拉利昂,东邻象牙海岸,西南濒大西洋。 19世纪初,一些美国黑奴解放後有計畫地移居到现在称作利比里亞的地区,所以国名在英文有“自由”(liberty)和“解放”(liberated)的意思。.

新!!: 英语和利比里亚 · 查看更多 »

分音符

分音符(diaeresis;)在语言学中表示发音的两个相邻的元音发两个单独的音节而不是作为一个双元音。举例来说就是前两个元音的联合(也可以是拼写的合写,或日期的合写)。相反的现象称为元音省略。.

新!!: 英语和分音符 · 查看更多 »

分词

在语言学中,分词(participle、participium,是希腊语μετοχη(“分担”)的直译)是一种非定式动词形式,可以用于构成复合时态、语态或作为修饰语。分词常常有其他词类的特征,特别是形容词和名词的特征。 有分词的语系有印欧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因纽特-阿留申语系等。汉藏语系的诸语言则没有分词这一语法范畴。 在多数现代欧洲语言中,分词有现在分词(present participle)和过去分词(past participle)两种。在德语中,这两种分词更习惯叫作第一分词(Partizip I)和第二分词(Partizip II)。.

新!!: 英语和分词 · 查看更多 »

Ö

(带分音符的o或带曲音符的o)除了是拉丁字母,也可代表含元音變化的字母O,或含分音符的字母O。.

新!!: 英语和Ö · 查看更多 »

Ñ

(eñe,带腭化符的n)是西班牙语的字母,名称发音大致为“eni-e”,在单词中读“ni”,在国际音标发 音。 常见带有Ñ的词语:.

新!!: 英语和Ñ · 查看更多 »

Œ

(Oethel,发音为 )是中世纪拉丁语所用字母,用来代表 音。现在法语也有使用这个连字,而此字母也有在音标中使用。 在英语, 多用在一些从拉丁语中借来的外来词,但现在多数人都不再使用,如 fœderal(现在写成 federal), fœtus(英国英语: foetus;美国英语:fetus), œsophagus(英国英语: oesophagus;美国英语:esophagus)。 在法语,使用 字母的有 cœur(心), sœur(姊、妹)和 œil(眼)等。 在德语,字已被字取代。 在國際音標中,音表示半開前圓唇元音。.

新!!: 英语和Œ · 查看更多 »

Ô

(帶抑扬符的o)是卡舒比语、斯洛伐克语和越南语使用的字母。 在斯洛伐克语中,这个字母排在字母表的第 29 位,表示 音。 在越南语中它是第18个字母。这个越南語字母用来表示 、 或 音。它加上符号以后还可以表达越南语中五个不同的声调,加符号以后的形式:.

新!!: 英语和Ô · 查看更多 »

Æ

(古英语:æsc,現代英語:ash,发音为 )是丹麦语、挪威语、冰岛语、法罗语的字母。这个字母在古英语和古法语中也有使用。.

新!!: 英语和Æ · 查看更多 »

冠词

冠词(Article)是印欧语系和闪含语系的诸语中,位于名词或名词词组之前或之后,在句子里主要是对名词起限定作用的词。冠词是一种虚词。在汉语中,粵語和吳語除外,這兩門漢語里的量詞作定冠詞。.

新!!: 英语和冠词 · 查看更多 »

冈比亚

岡比亞(The Gambia),全称甘比亞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Gambia),西部非洲國家,陸上被塞内加爾環繞,面积11,295平方公里,是非洲大陆最小的國家。岡比亞河貫通國家中央,流往大西洋。1965年岡比亞脫離英國獨立。岡比亞人口191万(2014年),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新!!: 英语和冈比亚 · 查看更多 »

Ç

(带软音符的c)是阿尔巴尼亚语、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鞑靼语和北库尔德语的一个字母。这个字母在英语、法语、葡萄牙语、奥克语、加泰罗尼亚语和一些弗留利语方言,也作变音字母使用。 Cedilla 原本来自西班牙语,意即是“小的 z”,因为 ç 下的一画原本是小的 z 字,而西班牙语的 字表示 音。但在18世纪的拼写改革之後,已完全被 z 字母所取代。.

新!!: 英语和Ç · 查看更多 »

凯尔特语族

凱爾特語族是印歐語系下的一族語言。古時曾在西歐廣泛使用,但今日使用此族語言的人口只存在於不列顛群島上的一些地區和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上。.

新!!: 英语和凯尔特语族 · 查看更多 »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简称PET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设计并负责的于中国大陆实行的英语水平考试体系,2002年以前名为“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后改为现名,英文名不变。PETS1级到4级于1999年9月在部分省市首次开考,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考。报考者不受年龄、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报名参加任一级别的考试。为避免干扰校内正常的英语教学,普通中学和大学不得组织在校生报考。.

新!!: 英语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 查看更多 »

全民英語能力分級檢定測驗

全民英語能力分級檢定測驗(Genera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簡稱全民英檢,是由中華民國教育部核准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辦理的英文能力測驗。此測驗從2000年開始在台灣舉行,依程度分為五級,測驗結果可供台灣的學校及公民營機構用以參考受試者的英文程度之用。.

新!!: 英语和全民英語能力分級檢定測驗 · 查看更多 »

元音大推移

元音大推移(Great Vowel Shift)是英語發展史上的一次主要的語音轉變,開始於14世紀,大體完成於15世紀中期,由大都會和港口城市向鄉村的擴散一直持續到16世紀。轉變主要體現在英語長元音的變化上。 最先開始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的是丹麥語言學家奥托·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元音大推移」的說法就是由他提出的。.

新!!: 英语和元音大推移 · 查看更多 »

É

É, é(带尖音符的e)是匈牙利语、冰岛语、卡舒比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维吾尔语(拉丁维文)的一个字母。这个字母在加泰罗尼亚语、法语、爱尔兰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越南语中,也作变音字母使用。.

新!!: 英语和É · 查看更多 »

Ë

(带分音符的e)是阿尔巴尼亚语、荷兰语和卡舒比语的一个字母。这个字母在法语中,也作变音字母使用。.

新!!: 英语和Ë · 查看更多 »

固定翼飛機

固定翼飞机(Fixed-wing aeroplane或 aeroplane, airplane)簡稱飞机,是指由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它是固定翼航空器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另一种固定翼航空器是滑翔机。飞机按照其使用的发动机类型又可被分为喷气飞机和螺旋桨飞机。.

新!!: 英语和固定翼飛機 · 查看更多 »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法语:Comité International Olympique,CIO;英语: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是一个非政府、非營利的国际体育组织,总部位于瑞士洛桑。由法国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于1894年6月23日建立,首任主席是泽麦特里乌斯·维凯拉斯。目前有100个委员和32个荣誉委员。 国际奥委会组织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它组织的首届夏季奥运会于1896年于希腊雅典举行,首届冬奥会于1924年在法国霞慕尼举行,首屆青奧會於2010年在新加坡舉行。 国际奥委会依照《奥林匹克宪章》领导奥林匹克运动,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五环会徽的专管机构,和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和决定有关奥林匹克运动问题的最高权力机关;对每4年举办一次的奥运会拥有一切权力;它与其成员国或地区,以及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相互承认。其第一负责人即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由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选出,另设副主席4人,委员6名;工作語言为法语和英语,另外还使用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和阿拉伯语。.

新!!: 英语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常縮寫作:ICC或ICCt;Cour Pénale Internationale)成立于2002年,位于荷兰海牙,工作语言为英语和法语。其主要功能是对犯有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侵略罪的个人进行起诉和审判。国际刑事法院成立的基础是2002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因此该法院仅对规约生效后的前述四种国际罪行有管辖权。但是实际上,国际刑事法院暂时还不能对侵略罪行使管辖权。2012年6月12日,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在坎帕拉通过《罗马规约》关于侵略罪的修正案,修正案规定了侵略罪的定义,侵略罪认定权问题上赋予联合国安理会首要责任,即如果安理会在获得提交案件后的6个月内未作出裁定,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可在该院预审庭批准后独自就侵略罪展开调查;与会的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则认为,侵略罪的认定应是安理会的专属权利。 国际刑事法院对成员国的公民或组织具有管辖权,或者对联合国安理会正式通过决议交由国际刑事法院司法管辖的情形。 到2010年6月,已经有114个国家加入了《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成为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国;另外有37个国家签署了该规约,但是并未得到各自国家立法机构的批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以及以色列,均未加入该规约。(其中,美国曾在2000年12月31日签署《罗马规约》,但在国会批准前取消签署。).

新!!: 英语和国际刑事法院 · 查看更多 »

国际英语测试系统

#重定向 雅思.

新!!: 英语和国际英语测试系统 · 查看更多 »

À

(带重音符的a)是加泰罗尼亚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苏格兰盖尔语、越南语中作变音字母使用。.

新!!: 英语和À · 查看更多 »

石油输出国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发音为 ;简称欧佩克、油盟或--)是一个,截至2018年2月拥有14个国家,由前五名成员于1960年为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在巴格达成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总部自1965年以来设置于奥地利维也纳。截至2016年,14个国家估计占全球石油产量的44%,占全球探明石油储量的73%。这使得 OPEC 能对全球原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在其成立之前由美国主导的跨国石油公司确定)。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既定使命是“协调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与价格、确保石油市场的稳定,以确保为石油消費國有效、經濟而穩定的石油供應,为產油國提供適度的尊重和穩定的收入,为投资于石油行业的资本提供公平的回报。”该组织也是国际石油市场信息的重要提供者。截至2017年5月,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成员除了前加入的五个外还包括阿尔及利亚(1969年加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加入)、安哥拉(2007年加入)、厄瓜多尔(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再加入)、赤道几内亚(2017年加入)、加蓬(1975年加入,1995年初退出,2016年再加入)、利比亚(1962年加入)、尼日利亚(1971年加入)、卡塔尔(1961年加入),而印尼则是其前成员(1962年加入,2008年底退出,2016年1月重新加入,同年12月再度退出)。沙特阿拉伯是该组织事实上的()领导者。三分之二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产储量位于围绕富油波斯湾的六个中东国家。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的转折点,而它的决定在全球石油市场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效果在战争或民间疾病导致石油供应中断时显得特别强烈。 20世纪70年代,导致石油价格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收入和财富大幅增长,给全球经济带来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在80年代,欧佩克开始为其成员国制定生产目标:一般来说是通过使油价上涨。而来自该组织2008年和2016年的裁决减少了供过于求的石油供应。 经济学家经常引用石油输出国组织作为卡特尔的教科书范例,因为通过该组织内部的合作各产油国减少了市场竞争,而其磋商则受国际法下原则的保护。 2014年12月,“欧佩克和石油人”()在劳合社的“航运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然而,它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却常常受到非欧佩克国家能源资源的扩张的挑战。此外,个别欧佩克国家追求自身利益,亦会生产超出产量上限,而给该组织的影响力带来挑战。.

新!!: 英语和石油输出国组织 · 查看更多 »

现代希腊语

代希腊语(希腊语: 或, 直译意为新希腊语),指现代应用的希腊语变体。现代希腊语的起始时间一般定在1453年,即拜占庭帝国的陷落之时。.

新!!: 英语和现代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現代標準漢語

代標準漢語,或標準現代漢語、漢語標準語、標準漢語,是指現代的漢語標準語,以北京官話为基础音、官話白話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與書面文體。其廣泛通行於華人地區,但在各地有不同標準,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稱為“普通話”、中華民國稱為“國語”、马来西亚、新加坡稱為“標準華語”,港澳地區前兩者通用。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1932年經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國音常用字匯》後,被採納為中國的官方語言,當前在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國家均作為官方語言之一,在台灣為政府及多數人民主要使用語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華人群体廣泛採用的共通口語或書面語;且作為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成為國際人士學習漢语的主要參照。 中国大陸的「普通話」、臺灣的「國語」與東南亞地區的「標準華語」在語音與詞彙上存在一些差別。現代標準漢語在世界各地的口语中出現许多的腔調變體,如臺灣國語(臺式國語,受臺灣話音調影響)和新馬華語(受閩南語、粵語、馬來語及英语影響)等;而身為漢語起源地的中國内部更出现更多腔調變體,衍生出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普通話」。.

新!!: 英语和現代標準漢語 · 查看更多 »

社会语言学

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是語言學的一门分支學科。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社會的各層面(包含文化準則、社會規範或对话情境)對語言運用的影響以及语言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侧重于社会对语言的影响,因而不同于侧重于语言对社会的影响的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与语用学非常相似。传统上来说, 社会语言学也与语言人类学非常相近。近期,有学者对这两个学科的区分提出了质疑,认为两者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具体来说,社會語言學研究不同社会群体(如不同 族群、宗教、社会阶层、性別、教育程度、年紀等)所使用的语言的不同,以及这些社会属性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并用来區分一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地位的。.

新!!: 英语和社会语言学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语

立陶宛语(lietuvių kalba)是立陶宛的官方语言以及欧盟的官方语言之一。在立陶宛大约有290万人以其为母语,而在海外约有二十万。立陶宛语是现存的两种波罗的语族之一(另一种是拉脱维亚语,与立陶宛语能部分相互理解)。波罗的语族隶属于印欧语系。立陶宛语常被认为是现存的印欧语言中最为保守的一种,保留了原始印欧语中很多在现今印欧语言中已经流失的特征。.

新!!: 英语和立陶宛语 · 查看更多 »

第二語言

二語言指一個人除了第一語言之外,另外學習掌握的第二種語言,經常作為輔助語言以及通用語。此外,第二語言亦可與第一語言並列為個人母語。英語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第二語言,而聯合國官方語言是排名第二最多人使用的第二語言。 第二語言的學習,往往可能是由於第一語言不再具有優勢(社會變遷、政治目的等),或是可以籍學習增強個人工作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例如,加拿大普查即定義第一語言為「幼時初學之語言且持續使用」,人類最早學習的語言有可能丟失,是為一種語言替換,這種情形可能發生在孩童隨著家庭徙居(因移民或國際認養)而進入一個全新的語言環境。.

新!!: 英语和第二語言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英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粤语

粵語又称廣東話、廣府話、廣州話、唐話,在粵語使用區中又稱白話,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粵語是漢語在广东和广西地区形成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及視粵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粵語下有數支粵語的方言。 受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南迁影响,粵語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用词。随着近代两广地区人口的海外迁徙,粤语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地的華人社區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 全球以粤语为母语的约为1.2亿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分布于廣東、香港、澳門、廣西和海南等地,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近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在中国境内,以粤语为母语的群体是继官话和吴语之后的第三名。粤语也是除了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汉语族语言。此外,粵語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地的华人社区都有广泛分布。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和建議,香港政府已擬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粵語已被列入其中,成為480個香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粵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新!!: 英语和粤语 · 查看更多 »

納米比亞

#重定向 纳米比亚.

新!!: 英语和納米比亞 · 查看更多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Organisation de coopération et de développement économiques,OCDE;Organización para la Cooperación y el Desarrollo Económicos,OCDE)是全球35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设在巴黎米埃特堡(Château de la Muette)。.

新!!: 英语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查看更多 »

经济合作组织

经济合作组织(英语: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缩写:ECO)为亚洲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由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倡导,成立于1985年,1992年新增7个成员国共计达到10个成员国;1995年成为伊斯兰会议组织观察员。该组织的目的是在改进、促进贸易发展和提供投资机会方面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最终目的为货品和服务建立单一市场;总部设于伊朗德黑兰。.

新!!: 英语和经济合作组织 · 查看更多 »

罗曼语族

罗曼语族(又稱羅馬語族、拉丁语族),属於印欧语系,是从意大利语族衍生出来的现代语族,主要包括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现代诸语言。操罗曼语族语言的人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拉丁人”。罗马帝国瓦解之后,原本统一的拉丁语也随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各类方言。这些方言就是今日罗曼诸语言的雏形。 尽管如此,现代罗曼语族诸语言和古老的拉丁文之间已经存在很大不同了。比如,现代罗曼语多以冠词和介词来替代拉丁文詞尾复杂的格变化;现代罗曼语用助动词来构成复合时态,这也是拉丁文不具备的。 尽管都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罗曼诸语言之间仍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包括:历史传统的彼此隔绝、古罗马帝国治前的地域性古语的影响、罗马帝国覆灭后频繁的战争和社会变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共融,等等。.

新!!: 英语和罗曼语族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英语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英语

美国英语(英語:American English,简写:AE、AmEng、USEng、en-US),又稱美式英語,簡稱美語,是指美国使用的一种英语形式。它是美国最主要的语言。 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97%的美国居民可以“好”或“很好”地使用英语,只有0.8%的人完全不使用英语,而1890年有3.6%。到2005年,三分之二以上的英語母語者使用美式英語。.

新!!: 英语和美国英语 · 查看更多 »

美洲国家组织

美洲国家组织(西班牙语:Organización de los Estados Americanos简称OEA;英语: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简称OAS;法语:Organisation des États américains,简称OEA;葡萄牙语:Organização dos Estados Americanos,简称OEA),是一个以美洲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组织,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成员为美洲的35个独立主權国家。.

新!!: 英语和美洲国家组织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語

羅馬尼亞語(limba română,國際音標:)属于罗曼语族的東羅曼語支。它是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的官方语言,被大约两千四百万人当作母語,其中大部分聚集在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两国,同时也有大约四百万人把罗马尼亚语当作第二語言。罗马尼亚语也是欧盟的官方语言之一。 为了在各种方言之间做出分别,罗马尼亚语也被称作为达哥罗马尼亚语(Daco-Romanian)。在苏联时期,在摩尔多瓦也将罗马尼亚语稱为“摩尔多瓦语”,不过摩尔多瓦的宪法法庭已于2013年判定“(摩尔多瓦)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罗马尼亚语”。 罗马尼亚语的使用者分散在世界各地,例如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乌克兰,保加利亚,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希腊,土耳其,以色列,俄罗斯,葡萄牙,英国,賽普勒斯,法国,德国等国家。.

新!!: 英语和羅馬尼亞語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共和国

#重定向 爱尔兰.

新!!: 英语和爱尔兰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牛津英語詞典

《牛津英語詞典》(英語: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是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卷詞典,被視為最全面和權威的英語詞典。不少對英語詞彙的學術研究都以牛津詞典作為切入點。而詞典對詞彙拼法的要求,影響了不同地區的書面英語。 截至2005年11月30日,該詞典收錄了301,100主詞彙,字母數目達3億5千萬個。詞典亦收錄了157,000個以粗體印刷的組合和變形,以及169,000個以粗斜體印刷的短語和組合,令詞典收錄的詞彙達到616,500個。另外,詞典共列出137,000條讀音、249,300個詞源、577,000個互相參照和2,412,400句例子。牛津詞典旨在收錄所有已知詞彙的用法,以及詞彙在不同地區之英語的變化(請參看1933版詞典的前言)。第一版前後花了71年編寫,其中22年是準備工作(1857年至1879年)。在實際編輯的49年間(1879年至1928年),共用了4個主編,每名主編約有6個助手,還有在英美登報招募的約1,300個義工提供引句。.

新!!: 英语和牛津英語詞典 · 查看更多 »

牙买加

牙买加(Jamaica)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岛国。 原本是印第安人阿拉瓦克語系泰諾族的居住地。1494年哥伦布来到牙买加,1509年成为西班牙殖民地。在1655年被英国占领,在1866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62年8月6日牙买加宣告独立,目前是英联邦范围内的英聯邦王國主權國家。.

新!!: 英语和牙买加 · 查看更多 »

盎格魯-撒克遜人

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 是個統稱,通常用來形容5世紀初到1066年諾曼征服之間,生活於大不列顛東部和南部地区,語言和种族相近的民族。 他們使用非常近似的日耳曼方言,歷史學家比德認為其是三個強大日耳曼部族-源自日德蘭半島的盎格魯人和朱特人、以及來自之後稱作下薩克森地區的撒克遜人的後裔。盎格魯人有可能來自半岛,比德描述他們的整個國家都來到了不列顛,留下他們空空的古老大地。 地名顯示出一些其他的日耳曼民族曾經來到:弗里斯蘭人在 弗蘭斯漢(Fresham)、弗瑞斯頓(Freston)和弗理斯頓(Friston);佛蘭芒人在佛蘭普頓(Flemptom)和佛林比(Flimby);士瓦本人在士瓦弗漢(Swaffham);或許法蘭克人在法蘭克頓(Frankton)和法蘭克雷(Frankley)。 可能在麥西亞國王奧發(755年-759年在位),或是阿佛列大帝(871年-886年在位)與他的繼承者之下,盎格魯-撒克遜的數個王國陸續建立。在艾塞斯坦(924年-937年在位)統治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形成英格蘭。.

新!!: 英语和盎格魯-撒克遜人 · 查看更多 »

盎格魯人

格魯人(Angles)是一個現代英語的詞語,此稱呼來自日耳曼民族對自己祖先地——德國什勒斯維希。.

新!!: 英语和盎格魯人 · 查看更多 »

盎格鲁-弗里西语组

格鲁-弗里西语(英:Anglo-Frisian languages)属西日耳曼语支,包括很多语言,古英语、古弗里西语及其后代语言都属于该分支。.

新!!: 英语和盎格鲁-弗里西语组 · 查看更多 »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

格鲁-撒克逊英格兰(Anglo-Saxon England)是指从5世纪不列颠罗马统治的结束和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的建立,到1066年诺曼征服的一段英格兰历史时期。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对在5世纪、6世纪期间迁居不列颠群岛的日耳曼部落的总称,包括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弗里斯兰人和朱特人。 9世纪前的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由七个王国主导:诺森布里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埃塞克斯、肯特、萨塞克斯和威塞克斯。这些蛮族王国在7世纪完成了基督教化,而原有宗教的强势地位随着655年麦西亚国王彭达的去世而终结。 面对维京人入侵的威胁,阿尔弗雷德领导下的威塞克斯在9世纪的英格兰取得优势地位。10世纪时,各割据王国已经统一于英格兰王国,与在英格兰北部和东米德兰兹地区建立的维京人王国(即丹麦法区)相抗衡。1013年—1042年,英格兰王国被纳入丹麦王朝统治下,后威塞克斯王朝复辟。1066年最后一位无争议的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哈罗德二世败于黑斯廷斯战役,同时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历史的结束。.

新!!: 英语和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相互理解性

互理解性指语言学上的互通程度(亦称互懂程度),為某种语言的使用者在从未接触另一种语言(包括听或学习)的情況下,能通过听力或阅读理解另一种语言的程度。这一数据常被用作区分语言与方言的重要根据。另外,社会语言学亦會用作区分的根据。 语言互通有时是不对等的,即语言A与语言B的使用者在交谈时,语言A可能更易被语言B的使用者理解,反之则不成立。互通常发生在地理上毗邻的语言或方言之间,特别是方言连续体中。.

新!!: 英语和相互理解性 · 查看更多 »

發音

音是指:.

新!!: 英语和發音 · 查看更多 »

百慕大

慕達(Bermuda),法律文件中也作百慕大群岛或薩默斯群岛,位於北大西洋属北美,是英國的自治海外領地。位于北纬32度14分至32度25分,西经64度38分至64度53分,距北美洲约900多公里、美國東岸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東北約1,100海里及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東南約840海里。 最接近的地標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Cape Hatteras),西北約640海里(1,030公里)。百慕達是歷史最悠久的英國海外領地,早於英格蘭殖民《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頒佈及英國建立前的一、兩個世紀。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自1945年起將其列為全球16個非自治領地之一。 「百慕達」一般指單一的群島,由約138個島嶼和许多岩礁组成。百慕達的一些島嶼擁有多個名稱(整個群島,連同兩個正式名稱,歷史上曾稱為「La Garza」、「Virgineola」及「魔鬼島」)。雖然地標不多,但地方重名的情況十分普遍;例如,有兩個島嶼名為「長島」,兩個海灣名為「長灣」,而聖喬治鎮位於聖喬治島的聖喬治政區。另外,百慕達的首府──哈密尔顿,位於主島中部,漢密爾頓港北岸。百慕達經濟繁榮,依靠金融業和旅遊業,以「避稅天堂」和「公司天堂」聞名,是世界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當地有暖和的熱帶氣候、風景優美的海灘,更常以粉紅色細沙和藍綠色海洋自詡。.

新!!: 英语和百慕大 · 查看更多 »

音位學

音位學(Phonology 或 Phonemics),又稱音系學(中國)、音韻論(日本)、音素學、音韻學(台灣) ,為語言學分支學科,是研究某一語言的音位的學問。 音位學家針對某一語言的語音系統進行科學分析,研究不同的聲音元素是如何被串接、組合起來而形成一個特定的語言(如英語),並且表達出特定的意義。在漢語語境下的音位學通常指漢語音韻學,然而其內涵並非針對漢語所做之音位學,而是漢語之歷史語言學。 音位學是研究音的結構的兩大學科分支之一,另一分支為語音學,二者的區別在於音位學側重研究語音的功能,語音學側重研究語音的產生。.

新!!: 英语和音位學 · 查看更多 »

音节

音节(syllable)是构成语音序列的单位,也是语音中最自然的语音结构单位。例如:英语单词“water”()就是由“wa”()和“ter”()两个音节构成的。一个音节通常都包含一个音节核(syllable nucleus,通常由元音充当),此外还可能有音节起首和结尾的界音(margin,通常由辅音充当)。 音节通常被认为是词语在音系学层面上的“建筑材料”,它会对所属语言的节奏、韵律、诗律以及语言的轻重音模式产生影响。 音节文字早在第一个字母产生之前数百年就已经出现,有记录的最早音节出土于苏美尔文明时期的乌尔市,这些音节书写在一批粘土版上,时间是约公元前29世纪。由象形文字向音节文字的转变被称作是“文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进步”。 只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英语单词dog)称为单音节词(monosyllable)。类似地,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双音节词(disyllable),而由三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三音节词(trisyllable)。多音节词(polysyllable)可以指由一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现代汉语中则称为复音词。.

新!!: 英语和音节 · 查看更多 »

音韻學

音韻學可以指:.

新!!: 英语和音韻學 · 查看更多 »

韓國

#重定向 大韩民国.

新!!: 英语和韓國 · 查看更多 »

莱索托

莱索托王国(Mmuso wa Lesotho,Kingdom of Lesotho),简称莱索托,位处非洲南部,是全世界最大国中国,全境完全被南非共和国包围,接壤边境线909公里长。因地处高原,莱索托也被称为“天空王国”。 莱索托这一国名的意思是“说塞索托语的人们”。其曾是欧洲的殖民地,所以欧洲惯称莱索托为巴苏陀兰。 莱索托是英联邦国家成员,1966年10月4日从英国独立。 其国土大小为30355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约1,942,008。 莱索托经济落后,为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约有49%的人口生活低于国际贫困线一天1.25美元,而且艾滋病情况严重失控。.

新!!: 英语和莱索托 · 查看更多 »

遠東

遠東(Far East)西歐人使用的地理概念。以西歐為中心,东欧、东南欧、北非、安納托利亞稱為「近東」,東非、黎凡特、阿拉伯半島、中亞一帶稱為「中東」,西伯利亞、東亞、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等其餘更遠的東方稱為「遠東」。後來中東和近東常合稱「中近東」;現在有時“中東”指的是“中近東”。类似地,中国過去称西方國家为“泰西”。 遠東一般指的是今天的東亞,即阿富汗、哈薩克以東、北緯20度以北、太平洋以西、北緯50度以南的地區。在日、韓語則使用極東之譯名(日:極東;韓:극동)。廣義上的遠東還包括北亞,即澳洲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區。.

新!!: 英语和遠東 · 查看更多 »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圣基茨和尼维斯聯邦,又称--联邦(Federation of Saint Kitts and Nevis或Federation of 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小安地列斯群島北部背風群島,是一個由聖基茨島和尼維斯島組成的聯邦制島國,在1983年9月19日獨立,成為一個英聯邦王國。 首都巴斯特爾位於較大的聖基茨島上,較小的尼維斯島位於聖島東南3公里處,兩者相隔纳罗斯海峡(The Narrows,意为“窄堑”)。.

新!!: 英语和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新!!: 英语和联合国 · 查看更多 »

荷蘭語

荷兰語(Nederlands),又稱尼德蘭語,属於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主要通行於荷蘭,在比利時與蘇利南有六成人口使用它,這三個國家共同組成荷蘭語聯盟。是荷蘭、比利時、苏里南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官方語言。在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的佛兰德斯地区通用。欧洲约有2300万人以荷兰语为第一语言,還有曾經被荷蘭統治了四個世紀的印度尼西亞也有日常的使用。 "1% of the EU population claims to speak Dutch well enough in order to have a conversation." (page 153) 荷兰语字母表由26或27個拉丁字母组成,除A至Z外,在Y后面有一个 IJ 。荷兰语有时用 IJ 代替Y。 荷兰语与英语和德语接近,同属西日耳曼语支。荷兰语是由古代低地德语诸方言演变而来,最早的荷兰语文献可追溯到12世纪的佛兰德斯。当代荷兰语是五种方言群体的集合:中西部方言(包括南、北荷兰省,乌德勒支,海尔德兰的大部和西兰的岛屿等地区使用的方言),东北方言(格罗宁根、德伦特、上埃塞尔和海尔德兰东部使用的方言),中南部方言(北博拉班特及其周边的林堡地区,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博拉班特和东弗兰德斯),西南部方言(西弗兰德斯)和东南部方言(荷兰的林堡地区大部和比利时的同名地区)。东北方言通常被称为萨克森方言,东南方言被称为东部低地法兰科方言,其他的三个群体则被称为西部低地法兰科方言。荷兰的弗里斯兰省的语言通常单独列为一种语言:弗里斯兰语。南非荷兰语是17世紀殖民者所說的荷蘭語的變種,有相當數量的馬來、班圖諸語言的借詞和語法散佈其中,南非白人的祖先名為布爾人,其名稱的由來是來自荷蘭語中boer(農夫)這個單詞。 荷蘭語的舌後音較德語、俄語等多,除了ch發舌後音外,連g也是發舌後音的。.

新!!: 英语和荷蘭語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英语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萨摩亚群岛

萨摩亚群岛(Samoan Islands 或 Samoa Islands,舊稱Navigators' Islands)位於南太平洋,是波里尼西亞的一部分。约当南纬13°-15°、西经168°-173°之间,人口约250,000,主要是波里尼西亞人,通用萨摩亚语。 政治上分為两个政治实体:.

新!!: 英语和萨摩亚群岛 · 查看更多 »

非洲语言

非洲估计有1000多个语言,这个事实一直让语言政策在新殖民时代成了关键问题。在非洲的本土语言之中,有的使用者有数千万之多,有的使用者才几百人以下,其中很多为濒危语言。.

新!!: 英语和非洲语言 · 查看更多 »

被動語態

被動語態(Passive voice)是許多語言中常見的語態之一。在一個使用被動語態的從句中,主語表達主動詞的客體(theme)或(patient)時,所提及的人或物兩者要麽有一個會經歷句子的動作,要麽兩者之間的狀態會進行互換。這一概念與主語擁有主事的主動語態相對應。例如在被動句「The tree was pulled down」(意即「樹被推倒了」)中,主語(the tree)指的是行動的受事而非主事。與之相反,「Someone pulled down the tree」(有人推倒了樹)和「The tree is down」(樹倒了)都屬于主動句。 在被動句中,通常應由動詞賓語或另一表達的内容改由主語表達;通常應該由主語表達的内容會被直接刪除或者由句子的表示。因此,將主動動詞轉化爲被動動詞實際上使及物動詞變成了不及物動詞,從而形成了一個降低配價的過程。但該規則并非永远适用,如在日本語中,被動語態結構與配價的降低就沒有必然聯係。 許多語言同時具備主動和被動語態——這一性質能夠使句子結構更加靈活,而無論是語義的主事還是受事都能承擔主語的句法角色。使用被動語態可以令人在交談中通過將修辭部分(而非主事)置於主語位置從而達到組織話語時的彈性。這一目的可以通過前景化受事或其它或將語義受事當作談話的來完成。被動語態同樣可以用作避免説明一個動作的主事。.

新!!: 英语和被動語態 · 查看更多 »

補習班

補習班,是學習在特別的場所,性質上不是教育局的學校。它們通常用來訓練學生加強某特定科目,例如英文和數學以應付某一特定考試。一些補習班是為大學重考的學生所設計,提供一整年的課程來幫助學生準備次年的考試,學生可能在補習班待18個小時(1天)來學習和準備重考。 學術上,補習教育又名影子教育。Bray認為課外補習只有當主流教育存在時才會存在,它的規模和形態因主流教育的變化而變化。幾乎所有社會中,它受到的關注都比主流教育少,它的面貌遠不如主流教育那樣清晰可鑒。而主流學校課程中,最能增加升學與就業機會的科目,如語文、數學和科學亦是補習界中最為盛行的課程。Bray, M. (1999).

新!!: 英语和補習班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Español),也称卡斯提亞語(Castellano),简称西语,是起源於西班牙卡斯提亞地方的語言,為罗曼语族的分支。除了發源地西班牙之外,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国家,约有4亿人使用。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排名,西班牙语为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現代標準漢語,總使用人数排名則為世界第三,僅次於漢語及英語。 西班牙语是除英語、法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同時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的母語或第二語言是西班牙語,另外有二千萬的學生將西班牙語當作外語學習。.

新!!: 英语和西班牙语 · 查看更多 »

西日耳曼語支

西日耳曼語支是日耳曼語族中最大的一支,包括德語、英語和弗里西语,還包括荷語及南非語。日耳曼語族其他的分支尚有北日耳曼語支和東日耳曼語支。.

新!!: 英语和西日耳曼語支 · 查看更多 »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称--(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聯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英语和西敏寺 · 查看更多 »

馬紹爾群島

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正式名称为马绍尔群岛共和国(Aolepān Aorōkin M̧ajeļ),是位於北太平洋的島國。马绍尔群岛是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土地面積为181平方公里,人口为68,480人,分散定居在由1,156个岛屿组成的34个珊瑚环礁上。与之在海上相邻的地区分别是北部的威克島,南部的諾魯,西部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东南部的基里巴斯。人口最多的环礁为馬久羅,亦为马绍尔群岛的首都。 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密克罗尼西亚人陆续到马绍尔群岛定居,他们借助由木棒编织的浮网在岛屿间航行。欧洲人在16世纪20年代发现马绍尔群岛,西班牙探险家阿隆索·萨拉萨尔于1526年8月在海上看到这一环礁。随后其他西班牙和英国探险家也陆续发现了这一岛屿。马绍尔群岛的名称源于英国探险家约翰·马绍尔。1874年,马绍尔群岛成为了西屬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1884年这些岛屿被出售给德国,并在1885年成为德屬新幾內亞的一部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占领了马绍尔群岛,并于1919年由國際聯盟将其正式移交日本,马绍尔群岛因此受日本南洋廳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中占领了该群岛。战后,马绍尔群岛与其他的太平洋群岛一同受美国治理的太平洋群岛托管地管辖。1979年马绍尔群岛实现自治,并于1986年和美国签署《自由联合协定》而获得独立主权。 马绍尔群岛是一个总统制共和国,并与美国达成自由联合关系。美国提供马绍尔群岛的国防、资金和社会服务。由于岛上天然资源并不丰富,马绍尔群岛的经济依赖于服务业以及部分渔业和农业。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的援助。马绍尔群岛采用美元作为货币。马绍尔群岛的大多数公民具有马绍尔血统,小部分移民来自菲律宾及其他太平洋岛屿。马绍尔群岛的两种官方语言是马绍尔语和英语。几乎全体国民信仰宗教,约四分之三的国民加入联合基督教会 - 马绍尔群岛公理会(UCCCMI)或神召会。.

新!!: 英语和馬紹爾群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英语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詞綴

詞綴(affix)是一種附著在词根或詞幹的語素,為規範詞素,不能單獨成字。.

新!!: 英语和詞綴 · 查看更多 »

詞類

词类(part of speech、PoS、POS)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是一种语言中词的语法分类,是以语法特征(包括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兼顾词汇意义对词进行划分的结果。 从组合和聚合关系来看,一个词类是指:在一个语言中,众多具有相同句法功能、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范畴。词类是最普遍的语法的聚合。 词类划分具有层次性。如汉语中,词可以分成实词和虚词,实词中又包括体词、谓词等,体词中又可以分出名词和代词等。.

新!!: 英语和詞類 · 查看更多 »

马耳他

--共和國(-zh-tw:馬爾他;zh-cn:马耳他-语:Repubblika ta' Malta,英語:Republic of Malta,阿拉伯語拼寫:جمهورية مالطة),通稱--,位於南歐的共和制的一個微型國家,首都瓦萊塔。是一個位於地中海中心的島國,有“地中海心脏”之称,被誉为“欧洲的乡村”。官方語言為-zh-tw:馬爾他;zh-cn:马耳他-语和英語。--亦是英联邦和歐洲聯盟的成員國。 --自然资源缺乏,经济以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主,旅游业是--主要的外汇来源。--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欧盟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另外,--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及退休保险制。.

新!!: 英语和马耳他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新!!: 英语和马来西亚 · 查看更多 »

马来语

來語(Bahasa Melayu)在語言分類上是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主要使用于馬來西亞以及文莱、新加坡、印尼蘇門達臘島的部分地區等。马来语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汶莱的国语,并在4个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拥有官方语言地位。 在1945年以前,印尼蘇門達臘以外的很多地方也是使用馬來語。但是在印尼獨立以後,該國所使用的馬來語則被稱為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並以之為國語。 在馬來西亞,大概有1300萬人是以馬來語為母語,約佔全國人口的55%。此外,在馬來西亞還有1000萬人是以馬來語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至於在其他國家,印尼的蘇門達臘也有1000萬的馬來語使用人口,泰國有100萬,新加坡則有40萬人左右。.

新!!: 英语和马来语 · 查看更多 »

語序

語序(word order)是一種文法上的詞彙的順序,任何語言都有主詞、受詞、動詞之分,因此就出現了語序和語法格的問題,多數的語言都有一種主要的語序,如漢語、英語等,但是有時不只有一種,像德語、荷蘭語等語言有次要的語序,另一方面,有些語言由於格變化相當地清楚因而語序相當地自由,像排灣語、拉丁語、芬蘭語等,德語在相當程度上也是如此,不過德語的語序並非完全地自由,動詞不能任意變換位置(主句第一個動詞(包括助動詞)固定在第二位,主句第二個動詞(包括助動詞)之後的動詞(包括助動詞)及子句的所有動詞放在最後),且德語除了陽性單數以外,其餘狀況的主賓格同形。許多語言同時具備格變化和特定的語序。.

新!!: 英语和語序 · 查看更多 »

語言

语言,广义而言,是用於沟通的一套方式,有其符号与处理规则,一般称为文法。符号通常称为文字,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进行传递。 語言用來傳遞已知或未知事物的含義。 “語言”一詞可以更廣義的理解為已知或未知世界的基礎構成系統。 嚴格來說,語言是指人類溝通所使用的語言——自然語言。在一個先進的社會中一般人都必須透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 語言學就是從人類研究語言分類與規則而發展出來的。研究語言的專家被稱呼為語言學家。 當人發現了某些動物如海豚能夠以某種方式溝通,​​就誕生了動物語言的概念。 20世紀由於電腦誕生,人需要給電腦指令。這種對機器的「單向溝通」就成電腦語言。.

新!!: 英语和語言 · 查看更多 »

諾森布里亞

#重定向 諾森布里亞王國.

新!!: 英语和諾森布里亞 · 查看更多 »

諾曼征服

諾曼征服可以指:.

新!!: 英语和諾曼征服 · 查看更多 »

高級中學

級中學(senior high school),在香港以外地區簡稱高中,在臺灣又稱高級中等學校,是中等教育的階段之一,許多國家的教育主管機關將普通中學劃分初級中學(初中)和高級中學(高中)。高級中學亦往往是學生進入大學之前的最後一個教育階段。廣義的高級中學包括普通科和職業類科,狹義的高級中學專指普通型高級中學。在中國,如北京市,高級中等學校包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學,普通中專學校,高級職業中學和技工學校。.

新!!: 英语和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词形变化

在語法學中,詞形變化或屈折變化(Inflection or inflexion)指單詞(或詞根)的變化,以導致語法功能改變,進而使其代表的意義也有所改變。印歐語屈折變化又可以分為變位和變格,前者指動詞的時、體、式、態等範疇的變化,或後者則指名詞、代詞、形容詞的格、數和性等範疇的不同而導致的變化,日語則無變位變格之分,詞形變化皆叫活用。其中表示該詞彙基本概念的部份稱為詞幹。.

新!!: 英语和词形变化 · 查看更多 »

词组

片語,又称短語(英语:phrase),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語中的片段。在日常的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的是单词的任何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的一个群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的语法中,它作为一个单个的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的角度上看,词组要比字句的等级更低。 设G是一文法,αβδ是文法G的句型,如果有S⇒αAδ且A⇒β,则称β是句型αβδ的、相对于非终结符A的短语。.

新!!: 英语和词组 · 查看更多 »

词语

詞語是词和短语(又称词组)的合称。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而短语是有多个词组成的整体。 词的音节与音节之间或字与字之间若插入成分,意义改变;相反,短语中的特定位置插入成分,原有意义保留。比如“白菜”中加入“的”,就变成了“白的菜”,意义显然发生了变化,再如,在“看书”中加入“一本”,则原有的意义依然保留。因此称“白菜”是词,“看书”是短语。 汉字,如:“我、家、有、个、大、書、百、步、氣、糖”等可以獨立成词,也可以和其他字合成一个新的词,如:“我們、家庭、富有、個性、大眾、书包、百科、跑步、天气、葡萄糖”等。一些詞如“蜻蜓”、“葡萄”等,当“蜻”与“蜓”、“葡”与“萄”分开时,并不会带来任何含义。另一些词如“马虎”(形容草率),當拆成“马”与“虎”时,它们的含义和“草率”没有关系。还有许多外来音译词,如:“巧克力、维基、英格兰、葡萄牙”等等也是不能再拆分的詞。 外文中也有詞,例如英文dog。幾個词可以組合成短語,例如英文a big dog。dog和a big dog均为词语。.

新!!: 英语和词语 · 查看更多 »

词根

词根(root or base)是詞語的組成根本。從詞根我們可以變化出一個詞語的不同變化,如:時態、動作之類的表示。.

新!!: 英语和词根 · 查看更多 »

语音学

语音学(Phonetics、發音:)是研究言语声音(即语音)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狭义的语音学对应英语中phonetics(發音)一词,关切的重点在具体语音本质以及产生语音的方法,与之相对的是音韵学(或称音系学),研究音位或语音区别特征在某种语言中运作的抽象规则和语音的系统。广义的语音学是指这两大方面研究的总合。本文介绍的是狭义的语音学。 语音是语音学研究的客体,指的是人类说话时发出的具体声音,即言语的声音。 国际语音学学会所制订的国际音标是语言学界广泛用来标注语音的音标方案。.

新!!: 英语和语音学 · 查看更多 »

语言学家列表

語言學家是指研究語言學並有一定造詣的學者。 下列是語言學家的列表(List of linguists),可以參考結構主義的當代語言學家。.

新!!: 英语和语言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语气

语气(modus,mood, mode)或語式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说明动作或过程的进行方式,也就是说话者对行为或动作的态度。一般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虚拟语气等。 尽管在许多语言(包括英语以及大多数其他现代印欧语言)中,一个词语组合可以同时表达多种含义,但是语气不同于时态或语法学中的“体”。.

新!!: 英语和语气 · 查看更多 »

语法

语言学中语法(Grammar)是指任意自然语言中控制子句、词组以及单词等结构的规则,这一概念也被用来指对于这些规则进行研究的学科,例如词法学、语法学或音韵学等,并和其他学科如语音学、语义学或语用学互相补充。在很多文献中,语言学家通常不用“语法”来指正寫法。.

新!!: 英语和语法 · 查看更多 »

诺曼底公爵

诺曼底公爵(法语:ducs de Normandie)是一个法国爵位称号。在历史上,大多数强大的诺曼底公爵都只是名义上效忠于法国国王。 诺曼底公国本身是法国国王查理三世(昏庸者)于911年为与入侵及占据加来海峡一带的诺曼人妥协而建立的,第一任公爵是诺曼人领袖羅洛。但是在理查二世公爵第一个正式自称为公爵之前,历任统治者实际上仍然是使用着北欧传统的贵族称号雅尔(Jarl)作为自己的头衔。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即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兰,从此诺曼底公爵之位一直由英格兰王室成员担任。 1204年,强大的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兼併了诺曼底公国的全部领土,但是各英格兰国王仍然自称为诺曼底公爵,直到1259年在巴黎条约中永远放弃了对诺曼底公国的领土要求。此后这个公国就成为法兰西王国的一部分。 法国王子路易—夏尔(路易十六之子)在其兄长去世前也曾拥有诺曼底公爵的称号。但在他的兄长去世后,保王党人即宣布他为国王路易十七(1789年)。.

新!!: 英语和诺曼底公爵 · 查看更多 »

诺曼征服英格兰

诺曼人征服(Norman conquest)或诺曼人征服英格兰(Conquête normande de l'Angleterre)指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格兰的入侵及征服。这次征服改变了英格兰的走向,从此英格兰受到欧洲大陆的影响加深,而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影响逐渐衰退。诺曼人的征服整个改变了英格兰的文化,甚至是其语言。.

新!!: 英语和诺曼征服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诗歌

詩(廣義),一般認為是一種內容與形式高度結合統一,并體現出“美感”、適宜吟詠的文學形式。詩能夠自成一格,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歌詞或散文詩,文字配上音樂則稱為歌。「詩」根源於簡潔、有力地想像覺察,或與經驗、想法、情緒反應作聯想,將意義、意識和潛意識的表現、象徵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樣、聲音和韻律等以某種規則加以重組安排。這種文學類型包含敘述性、戲劇性、諷刺性、訓誡式、情色和個人形式。 詩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早期企圖界定詩歌的有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主要聚焦於修辭以及戲劇、歌曲與喜劇中措辭的運用。後來人們認為詩的特點在於可以吟誦,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與韻律的要求,並強調詩的美感,稱為韻文,以此與散文相區別。至二十世紀中期,詩的定義轉為寬鬆,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

新!!: 英语和诗歌 · 查看更多 »

貝奧武夫

《贝奥武夫》(Beowulf),或译贝奥武甫、北獒武夫、裴欧沃夫、贝武夫、表沃夫,完成于西元8世纪,约750年左右的英雄叙事长诗,长达3182行。故事的舞台位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以古英语记载的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篇,在语言学方面也是相当珍贵的文献。 语言学家兼奇幻文学作家J·R·R·托尔金坦言,撰写《魔戒》小说系列时,从《贝奥武夫》获得许多灵感,例如,与贝奥武夫交战的龙,跟《哈比人历险记》里出现的恶龙十分相似。.

新!!: 英语和貝奧武夫 · 查看更多 »

貴族

貴族指的是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知识、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通常贵族财富多于其他人。在現時,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有完整的贵族传统。 貴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世袭爵位或者拥有对世袭爵位的继承权,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不被認為是貴族;其他勋位、荣誉称号的拥有者也不被认为是贵族。高级官僚往往可以凭借贡献获得赐爵,大多是终身爵位;军事将领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封爵或赐爵,或是世袭爵位,或是终身爵位。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袭爵位,則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的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中的邊緣者。.

新!!: 英语和貴族 · 查看更多 »

超级大国

超級大國(英语:superpower),又稱超級強權、超級強國,是國際社會體系中,國力處於第一級水準的國家。超級大國擁有較大的影響國際事件的能力,並能夠向全世界投射军事力量。「超級大國」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普及於冷戰時代,最早指英国、蘇聯和美國三个大国;冷戰时期随着大英帝国的瓦解、殖民地紛紛脫離及衰弱,改为即指美国與苏联两大国。.

新!!: 英语和超级大国 · 查看更多 »

默西亞王國

#重定向 麥西亞王國.

新!!: 英语和默西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農奴制

農奴制是一種在封建制度下、特別是莊園制度下的與農民地位相關的奴役制度。農奴制度主要發展在歐洲10世紀中世紀中期,持續到19世紀中葉,以財務束縛或變異的奴隸制為條件對農民實行奴役。農奴以自己的勞力,在國有或莊園主的土地工作,以換取保護和公正,以及在該土地上額外開墾耕作以保證自己的生計。 農奴制不僅涉及農作,也包括礦業、森業和築路。農奴制下,莊園形成了社會的基本單位,農奴形成了封建社會最低的社會階層。農奴受到法律、經濟和社會關係上的多重束縛。農奴不同於奴隸,農奴的領主只有不完全的人身佔有權。領主不能處死農奴,但能隨意處罰(黥面)或連同土地買賣、抵押和轉讓。農奴有義務為領主無償勞作,農奴的產出也被定義為領主的產權(所以農奴逃走等於盜取領主財產)。 1861年俄羅斯廢除的農奴制規定,領主的產業往往以農奴的數量來衡量。但農奴要困在莊園土地上,不得領主批准,不得離開。如果農奴逃亡,要受來自國家制度的懲罰,領主也會捕捉他們。.

新!!: 英语和農奴制 · 查看更多 »

辅音

輔音,或称子音,在發音語音學中是語音的一類,與元音相對,發音時氣流在發音器官某一部分受到完全或部分阻礙。.

新!!: 英语和辅音 · 查看更多 »

辛巴威

津巴布韋共和國(Republic of Zimbabwe)是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地处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之间,南接南非,西部和西南与博兹瓦纳接壤,西北与赞比亚接壤,东部和东北与莫桑比克相邻,尽管津巴布韦与纳米比亚无领土接壤,但是在赞比西河河岸两国仅相隔200余米相望。津巴布韦于1980年4月18日独立建国,面积39万平方公里,最大城市和首都为哈拉雷。 津巴布韦人口的組成在立國後變化巨大,獨立時總人口690萬,其中約30萬(當時約佔5.5%)是白人統治階級,但因為土地改革政策使白人大量移民他國後,目前白人僅剩不到數萬人,且多在歐美境外居留。由於黑人極高的生育力,津巴布韦人口暴增來到约1415万(2013年),黑人已經占总人口的99%以上,主要有绍纳族(占79%)和恩德贝莱族(占17%)两大民族。 津巴布韦有16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他主要语言还有修纳语和恩德贝莱语。 津巴布韋原本是名為羅德西亞的由白人统治的國家,這个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个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塞西尔·罗兹,進入20世紀後由伊安·史密斯領導,接受南非政權的援助,展開白人少數統治並抵抗共產游擊隊而知名。羅德西亞因天候宜人,當時的物產多以農產品為主,當時白人農場主因此地富饒,有「阿非利加麵包籃」美譽,並建立了歐洲式首都哈拉雷,原名索尔兹伯里,是羅德斯在1890年時建立的貿易集散城市,為非洲中部經濟大城之一。在1980年之後白人少數統治被推翻,進入了津巴布韦時代,但同時經濟卻遭遇嚴重通貨膨脹,產量已經下跌不足以供養國民,今改以從外國進口食品為主,官方則提到殖民是導致津巴布韦持續貧窮的主要原因。.

新!!: 英语和辛巴威 · 查看更多 »

近代英语

近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可缩写为 EModE),又譯近世英語,指从英国都铎时期到王政复辟时期的英语,也就是从十五世纪末的古英语到十七世纪中晚期的现代英语之间的英语语言。 1603年詹姆士一世登上英国王位,这前后渐渐产生的英语标准开始对中古苏格兰语产生影响,包括其口语和书面语。 现代英语读者大都能读懂用晚期近代英语写成的文字(例如《钦定版圣经》的初版,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等),但比这更早的作品就比较难以读懂了(如《亚瑟之死》)。十七世纪初的近代英语给现代英语的语法、拼写习惯打下了基础。.

新!!: 英语和近代英语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语

阿尔巴尼亚语(Gjuha shqipe 或 Shqip )属印欧语系。使用者約五百萬人,主要分布在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馬其頓以及希臘。其他東南歐國家如蒙特內格羅的阿爾巴尼亞族裔亦有使用。它有幾種方言,之间有一些区别:Tosk,用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和中部以及在希腊西北部的阿尔巴尼亚少数群体中;Gheg(或Geg)使用于阿尔巴尼亚北部(包括首都地拉那)以及馬其頓的阿尔巴尼亚人中。阿爾巴尼亞語可能主要来源于二千年前用于该地区的伊利里亞语,以及其他一些印欧语系的亚族中。 最早提及有關阿爾巴尼亞語的文件,為杜布羅夫尼克的一份犯罪紀錄,紀錄於13世紀晚期。.

新!!: 英语和阿尔巴尼亚语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英语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

蘇格蘭(英語、低地蘇格蘭語:Scotland,;Alba)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屬的構成國之一,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被大西洋環繞包圍,東部濱臨北海,西南濱臨北海海峽和愛爾蘭海,由約790多個島嶼組成。以格子花紋、風笛音樂、畜牧業與威士忌而聞名。雖然外交、軍事、金融、總體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在聯合王國内規模僅次於英格蘭。.

新!!: 英语和蘇格蘭 · 查看更多 »

赞比亚

赞比亚共和国(Republic of Zambia)是中部非洲的一个內陸國家。与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安哥拉相邻。赞比亚的首都是卢萨卡。.

新!!: 英语和赞比亚 · 查看更多 »

薩塞克斯王國

薩塞克斯王国(Sūþseaxna rīce),意為「南撒克遜人的王国」,撒克逊人建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国,它的领土范围在今天英国东南部威尔德地区的南部。薩塞克斯王国在5世纪末建立(按照传统的说法是在477年),其建立者是撒克逊人的首领埃尔,他在几次战役中打败了凯尔特人,建立了一个短暂的军事霸权。 但是人们对这个国家早期200年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7世纪末,这个王国还是信奉异教。直到约克主教圣威尔弗里德在王国传教(681-686年),才使这个王国的民众信奉了基督教。 685-688年,威塞克斯国王卡德瓦拉征服了薩塞克斯,而在卡德瓦拉的后继者因尼在位期间,薩塞克斯继续臣服于威塞克斯。771年,麦西亚的奥法已经将包括薩塞克斯在内的邻国征服,从那时起直到825年,薩塞克斯一直处于麥西亞的统治下。825年,薩塞克斯和其它东部盎格魯-撒克遜王国一道,臣服于威塞克斯国王埃格伯特。 S Sussex.

新!!: 英语和薩塞克斯王國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葡语:Português,簡稱:葡語),是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葡語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七的語言,使用地區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幾內亞比索、東帝汶和澳门,共計九個國家或地區。超過兩億人口以葡萄牙语为母語。 由於葡萄牙從15世紀和16世紀開始向外進行殖民擴張,建立了包括美洲的巴西、亞洲的澳門的殖民統治,葡萄牙語也成為某些地區最常用的第二外語,如西印度的達曼-第烏聯邦區,以及馬來西亞的马六甲州。 最古早的葡萄牙語,源於中世紀的加里西亞王國所使用的一支通俗拉丁語變體。今日的母語人口約為2.1億左右,若包含第二語言使用者則約為2.4億人,通常被列為母語人口世界第6或第7多的語言。葡萄牙語使用區域佔地相當廣泛,同時主要因為巴西眾多的人口,葡萄牙語也是南半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和拉丁美洲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語言。 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曾把葡萄牙语称作“甜蜜的语言”,巴西诗人奥拉沃·比拉克则把葡萄牙语比作“última flor do Lácio, inculta e bela”,意即“拉齐奥最后一朵绚烂的野花”。 葡語界目前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曾說:「世上沒有葡萄牙語這種語言,而是有很多語言使用葡語。.

新!!: 英语和葡萄牙語 · 查看更多 »

钦定版圣经

钦定版圣经(Authorised Version,縮寫為 AV),又稱詹姆士王译本(King James Version,縮寫為 KJV)或詹姆士王聖經(King James Bible,縮寫為 KJB),由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命令下翻译的英文版本聖經,於1611年出版,自诞生至今一直都是英語世界極受推崇的圣经译本,也称為英王詹姆士译本或英皇欽定本等。英王钦定本圣经是英国国教会官方批准的第三部圣经,第一部是1535年出版的《大圣经》,第二部是1568年出版的“主教圣经”。但早期译本都有问题,所以当时的英国国王詹姆斯授权翻译一本新的英语圣经。詹姆斯给译者一些指示,要他们确保新的译本符合英国国教的治理方式,反映国教的主教制度。有47位学者参与了钦定本圣经的翻译,他们都是英国国教的成员。钦定版圣经除了39卷舊約聖經、27卷新約聖經外,亦包括14卷次經。 钦定版圣经不仅影响了随后的英文版圣经,对英语文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为了让更多未受良好教育的普通人也能知晓神的旨意,该部圣经词汇量一共只有8000个常用的英文单词,因此十分容易理解。一些著名作者,如約翰·班揚、约翰·弥尔顿、赫爾曼·梅爾維爾、约翰·德莱顿及威廉·華茲華斯很明显从这个版本的圣经中得到启发。一些圣经如英语修订版圣经(English Revised Version)、新美国标准版圣经(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修订标准版圣经(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还有新钦定版圣经(New King James Version)等都是这个版本的修订版。尽管新国际版圣经等其他版本的圣经没有说它们是这个版本的修订版,但是可以看出这些版本所受的深厚影响。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这个版本的版权已经过期了,但是在英国,由于“永久王家版权”(perpetual Crown copyright)的缘故,还是有版权的。虽然钦定版圣经已经年代久远了,现在绝大部分仍然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 它也被认为是现代英语的基石,并从它诞生以来一直是被最广泛阅读的文献之一。.

新!!: 英语和钦定版圣经 · 查看更多 »

肯尼亚

肯尼亚共和國(Jamhuri ya Kenya,Republic of Kenya,,或)位於非洲東部,濒临印度洋,與索馬里、埃塞俄比亚、南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亚接壤,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肯尼亚人口约4679万,一共有42个民族,分成班图、尼罗和库施特三大语系,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全国分为47个县市,首都为内罗毕。 肯雅曾是英国殖民地,1963年12月12日從英國獨立。东非大裂谷将肯尼亚分为两半,恰好与横贯全国的赤道相交叉,肯尼亚因此获得了“东非十字架”的称号。肯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受基础设施投资及私人消费增长的影响,肯尼亚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为614.1億美元,经济增长率达5.6%。 肯尼亚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和东非共同体成员国。联合国人居署及联合国环境署(又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新!!: 英语和肯尼亚 · 查看更多 »

肯特王國

肯特王國(Cantaware Rīce;Regnum Cantuariorum),约在公元5世纪中叶由入侵英格兰地区的日耳曼部落中的朱特人建立。关于该王国的建立,历史学家至今争论不休,按照传统说法,公元449年朱特人在其部落首领亨格斯和霍萨两兄弟的率领下,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登陆,他们是受当地布立吞人的邀请,前来帮助当地人抵抗北方皮克特人的侵略的。不久以后,亨格斯和他的儿子埃斯克马上调转枪头,和邀请他们前来的布立吞人首领沃丁根闹翻,朱特人很快就打败了当地人,并在大约相当于今天英国的肯特郡的区域建立起肯特王国。 肯特王国的埃特尔伯特在6世纪末在英格兰称霸,据说他的霸权范围一直延伸到杭伯河以南区域。在公元597年,埃特尔伯特在其首都坎特伯雷接待了罗马教皇格里高利派出的传教使节圣奥古斯丁,并在圣奥古斯丁的影响下,接受了洗礼,成为盎格魯-撒克遜诸王国中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国王。 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肯特王国国力衰退,周期性地为麥西亞王国和威塞克斯王国所征服和瓜分,最终在8世纪后半期沦为麥西亞王国奥法统治下的一个省份。奥发死后,肯特人在796年爆发了反抗麥西亞的起义,但被残酷镇压下去。公元825年时,肯特被威塞克斯王国的国王埃格伯特征服,被迫承认威塞克斯的君权,随后肯特成为威塞克斯王国的附属国。 尽管肯特在8世纪末开始的丹麦人侵略浪潮中,成为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不过肯特仍然是诺曼征服以前英格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区在该区的存在,使得大批财富以宗教的名义汇聚在该区,另一方面肯特和欧洲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宗教、政治、经济、文化。 K Kent.

新!!: 英语和肯特王國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英语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英國英語

英國英語(British English,简写:BrE、BE、en-GB),又稱英式英語,主要是指居住在不列顛群島上的英格蘭人的英語規則,為英國本土及英聯邦國家的官方語言。 英式英語並非為所有英國人認同。在某些非英格蘭地區,特別是蘇格蘭、威爾士與愛爾蘭,主張不同語言之共存。他們認為強行統一英語等於無理羞辱。然而,對於英格蘭人而言,他們認為不必將語言的進化看得太嚴肅。 歷史上,英語之所以世界通行,全都是因為大英帝國的勢力,且最有代表影響力的英國英語,又稱「英國腔」,但仍然有許多國家卻不這麼認為(特別是美國)。.

新!!: 英语和英國英語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英语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君主

英国君主(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国及其海外领地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君主的头衔为“国王”(King)或“女王”(Queen)。现任君主和国家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继承其父乔治六世登基为英国女王。 君主及其近亲具有一系列的官方、礼仪、外交和代表性权力。在君主立宪体系之下,君主的职责仅限于授勋及嘉奖和任命首相。根据传统,君主亦为。现今英国政府的行政权力名义上仍旧通过君主的皇家特权来行使,但事实上这一权力仅能根据国会立定的法律行使,并且受到传统与先例的限制。 英国的君主政体可以追溯至及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诸多。这些政权至公元10世纪已统一为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1066年在诺曼征服英格兰的过程中,最后一位加冕盎格鲁-撒克逊君主哈罗德二世于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败并战死,英格兰王权由此转移至胜者威廉及其后裔手中。 13世纪,威尔士公国成为英格兰的从属国。同一时期,《大宪章》开始对英格兰君主的政治权力进行限制。 1603年,苏格兰君主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称詹姆斯一世,由此英格兰与苏格兰开始为同一君主统治。1649年至1660年,英国君主制传统为共和制的英格兰联邦所打断。1701年的《》(现今仍旧有效)将信仰罗马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合者排除于王位继承顺位之外。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爱尔兰王国加入联邦,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由此成立。英国君主成为大英帝国的名义元首,这一帝国于1921年达到其领土最大范围,囊括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领土。 1920年代,爱尔兰六分之五的领土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26年的《》承认帝国各自治领将各自发展为独立自治国家,但仍旧为英联邦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的英国殖民地和领地独立,基本宣告了帝国时代的终结。乔治六世及其继承者伊丽莎白二世使用了英联邦元首这一称号,象征其独立成员国的自由联合。 英国和十五个英联邦国家共享一个君主,称英联邦王国。“英国君主”一词仍旧用于形容这一体系下的君主和政体,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为独立主权国家,在不同国家君主的官方亦有所不同。.

新!!: 英语和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英联邦

-- 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一個國際組織,由53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英聯邦元首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同時身兼包括英國在内的16個英聯邦王國的國家元首,此16國構成了一個現代版的共主邦聯。基於其歷史淵源,雖然其正式名稱直譯是“國家聯邦”,漢語中一般仍稱為“--”(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或“--”(臺灣)或“--”(新馬地區)。英語裏,一般通稱為“the Commonwealth”(“聯邦”),此外在非英聯邦國家亦稱為“British Commonwealth”(“不列顛聯邦”),用以區分世界其它聯邦或邦聯。部分人士认为英联邦是大英帝国体系的继承,但是英国在英联邦裏的影响力远不及19世纪和20世纪其对殖民地的影响力。 2018年4月21日,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於大英國協高峰會中提到下一任大英國協元首繼任者希望是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在53個會員國領袖討論之下同意下一任大英國協由查爾斯王子接任。.

新!!: 英语和英联邦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英语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英語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可以用來標示任何語言,本條目介紹它應用於英語時的情形。如要參看沒有以下細節的列表,可看英語國際音標列表。數種英語母語使用者區域口音,在元音上的分別多於輔音。故此,本條目概論英語的輔音,而元音的描述則分為三部份,分別是:公認發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通用美式英語(General American)和澳洲英語。 國際音標旁邊的分隔號和括號並非音標的一部分,它們是語言專家用以分辨兩個主要標音方法:音位標音和語音學標音。使用音位標音時,使用者以分隔號記錄說話人所說的音位,例如英語pit的標音是。由於口語有多種產生音位的方法,使用者以括號記錄說話人真正發出的聲音,也就是音位的變體。例如,英語母語使用者說話時,詞首的一般讀送氣音,詞尾的有時不讀送氣音,於是pit的語音學標音可能是:。 分隔號和括號也表示它們之間的內容不是普通文本,而是標音。因為有些國際音標的標音可能跟某個詞語相似,所以辨認標音是重要的,例如bean的標音可能是。.

新!!: 英语和英語國際音標 · 查看更多 »

英語語法

英語語法是針對英語語言的語法進行的研究。英語的動詞語法龐大複雜,與其他印歐語系语言具有相似的特性;某些歷史因素使英語文法歷經大幅的簡化。.

新!!: 英语和英語語法 · 查看更多 »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英语:Test for English Majors-8),简称为英语专八(TEM-8),是指自1991年起由中国教育部實行,考察全国综合性大学本科层次且英语专业的學生。考试内容涵盖英语聽、读、写、译各方面,2005年又加入人文常識。近年,分筆試和口試,有各自的合格证书。 英语专业四、八级的考试机会均是终身仅有顶多2次。.

新!!: 英语和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 查看更多 »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英语:Test for English Majors-4),简称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是指自1991年起由中国大陆教育部實行,考察全国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高校英语专业的全国专业性考试。考试内容涵盖英语聽、读、写、译各方面,起初均以筆試形式考核,实施初期無口試。1998年起开始实施口试,需另行报名。 英语专业四、八级的考试机会均是终身仅有顶多2次。.

新!!: 英语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 查看更多 »

英语国家和地区列表

下列是一個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領土的目錄,按人口次序排列。一些國家像加拿大和菲律賓一樣使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但不是國家中唯一的官方語言。 在澳大利亞,英語只是實際上的官方語言。 這和美國與英國相同,雖然在美國和英國內的一些州份或者地區使用英語作為合法的官方語言。 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地位不一定和境內說英語的人數有關。這情況在印度和一些非洲國家特別明顯,菲律賓的情況比較小。 幾乎所有的這些國家都是英國(參看大英帝國)的現在或者以前的殖民地。有一些例外,例如菲律賓,它是西班牙和美國以前的殖民地,賴比瑞亞是以前在美國受奴役的黑人建立以自由為基礎的國家,和美國以前在太平洋群島的托管領土(帛琉、馬紹爾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美屬薩摩亞、關島和美屬維京群島也是美國領土,以前的西班牙殖民地北馬里亚納群島和波多黎各,目前是美國的自治政區。英語是波多黎各的共同官方語言,但超過90%的人口在家中和工作上僅使用西班牙語。 這些國家總計21.35億人,15,583,152平方英里和大約價值為18兆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印度占的人口超過一半,而美國占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半。.

新!!: 英语和英语国家和地区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语盲文

英语盲文是记录英语的盲文。.

新!!: 英语和英语盲文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新!!: 英语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英文字母

英文字母,即現代英語所使用的二十六個字母。現在的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也就是基本拉丁字母的二十六個字母。.

新!!: 英语和英文字母 · 查看更多 »

電子計算機

--,亦稱--,计算机是一种利用数字电子技术,根据一系列指令指示其自动执行任意算术或逻辑操作序列的设备。计算机遵循被称为“程序”的一般操作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执行极其广泛的任务。 计算机被用作各种工业和消费设备的控制系统。这包括简单的特定用途设备(如微波炉和遥控器)、工业设备(如工业机器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通用设备(如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之类的移动设备)等。尽管计算机种类繁多,但根据图灵机理论,一部具有最基本功能的计算机,应当能够完成任何其它计算机能做的事情。因此,理论上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计算机都应该可以完成同样的作业(不考虑时间和存储因素)。由于科技的飞速进步,下一代计算机总是在性能上能够显著地超过其前一代,这一现象有时被称作“摩尔定律”。通过互联网,计算机互相连接,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换速度,反过来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在21世纪的现在,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了。 自古以来,简单的手动设备——就像算盘——帮助人们进行计算。在工业革命初期,各式各样的机械的出现,其初衷都是为了自动完成冗长而乏味的任务,例如织机的编织图案。更复杂的机器在20世纪初出现,通过模拟电路进行复杂特定的计算。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出现于二战期间。自那时以来,电脑的速度,功耗和多功能性不断增加。在现代,机械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完全被电子计算机所取代。 计算机在组成上形式不一,早期计算机的体积足有一间房屋的大小,而今天某些嵌入式计算机可能比一副扑克牌还小。当然,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大量体积庞大的巨型计算机为特别的科学计算或面向大型组织的事务处理需求服务。比较小的,为个人应用而设计的称为微型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在中國地區简称為「微机」。我們今天在日常使用“计算机”一词时通常也是指此,不过现在计算机最为普遍的应用形式却是嵌入式,嵌入式计算机通常相对简单、体积小,并被用来控制其它设备——无论是飞机、工业机器人还是数码相机。 同计算机相关的技术研究叫计算--机科学,而「计算机技术」指的是将计算--机科学的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所派生的诸多技术性和经验性成果的总合。「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是两个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不同在于前者偏重于实践而后者偏重于理论。至於由数据为核心的研究則称為信息技术。 传统上,现代计算机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单元(通常是中央处理器(CPU))和某种形式的存储器。处理元件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并且排序和控制单元可以响应于存储的信息改变操作的顺序。外围设备包括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操纵杆等)、输出设备(显示器屏幕,打印机等)以及执行两种功能(例如触摸屏)的输入/输出设备。外围设备允许从外部来源检索信息,并使操作结果得以保存和检索。.

新!!: 英语和電子計算機 · 查看更多 »

通用语

通用语(拉丁文:Lingua franca),通用语主要用于操不同的语言的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媒介,它是由于各种原因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一种共同语。有时通用语也指一种完全固定下来的正式语言,因此以前人们认为,法语是歐洲外交通用语。通常一种语言,會因為在国际商务中被廣泛应用,而成为通用语。 阿拉伯人最早用“通用语”一词來形容所有的罗曼语,尤其是意大利语。后来指直到19世纪末在地中海地区,特别是中东和北非,被海员使用的由罗曼语词汇、和很简单的语法构成的语言。 到了1920年代以後至今,後起的英语便逐漸地取代了法語的國際通用语言的地位。.

新!!: 英语和通用语 · 查看更多 »

連詞

連詞(conjunction)又稱連接詞,是用來連接詞語、短語、句子、段落等的詞,表示被連接的語言單位之間的關係。連不同的邏緝關係。連接詞和詞組的連詞,跟連接句子的連詞並不相同。.

新!!: 英语和連詞 · 查看更多 »

逻辑非

逻辑非是布尔代数中一种一元运算。它的运算结果是将运算元的真值--。 命题A的非可以有几种写法:.

新!!: 英语和逻辑非 · 查看更多 »

Q後面不接U的英文單字列表

在英語中,字母Q的後面經常會接上字母U,但仍有些单词例外。这个列表中的71個單字中有67個是名詞,大多數被認為是外來語,比如阿拉伯語、中文、希伯來語、因纽特语、烏爾都語等不使用英文字母的語言。屬於非外來語的現代英文單字只有qiana、qwerty和tranq。 在外来语罗马化的过程中,有时使用Q來表示一些英語中沒有的發音,从而导致Q后面不接U的单词。比如,漢語拼音用Q來表記的發音,其英語的相近發音為。標準阿拉伯語中,Q代表(清小舌塞音),比如qat(巧茶)、faqir(伊斯蘭教苦行僧),但拼写时也有时会使用k來取代q。同时,在傳統羅馬化的阿拉伯語中,字母ق羅馬化為Q,而字母ك羅馬化為K。例如,قلب /qalb/的意思是「心」,而 كلب /kalb/的意思是「狗」,在兩者之間作區別是很重要的。然而用K或C來代替Q的拼字法有時也會被接受,如Cairo(al-Qāhira,開羅)、Koran(Qur'ān,古蘭經)。但Iraq(伊拉克)、Qatar(卡塔尔)仍保有原來的羅馬字母。 本列表中的外來词,根據至少一本主流字典(列表詳見參考书目)的說法,已被整合進入英語當中,它们大多是因為其所傳達的概念以及所描述的社會關係在英語中並不能找到一個準確相對應的單字,所以这些單字在字典中必須有它們自己的條目,但這些字如果只出現在只言片语中的話則不包括在列表内。 本列表不收錄專有名詞,其中的地名大多數來自於北非、中東和中國。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伊拉克(Iraq)與卡塔尔(Qatar),及其衍生字如Iraqi、Qatari等。北美洲野有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首府伊魁特(Iqaluit),而格陵蘭的卡科爾托克(Qaqortoq)又以三個不接上u的q而聞名。也有其他机构的名字或者常用缩写中Q不接U,比如Compaq(康柏電腦)、Nasdaq(那斯達克)以及QANTAS(澳洲航空)。还有一些專有名詞如Zaqqum(攢楛樹,古蘭經中提到的一棵樹)以及Saqqara(薩卡拉,古埃及巨型墓地)使用了連續的兩個Q。.

新!!: 英语和Q後面不接U的英文單字列表 · 查看更多 »

SVO

#重定向 主動賓語序.

新!!: 英语和SVO · 查看更多 »

東盎格利亞

#重定向 东盎格利亚.

新!!: 英语和東盎格利亞 · 查看更多 »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新!!: 英语和梵语 · 查看更多 »

欧洲委员会

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Conseil de l'Europe)是由爱尔兰、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卢森堡、挪威、瑞典、意大利和英国通过1949年5月5日在伦敦签订《欧洲委员会法规》所成立,具有國際法地位、並且為聯合國觀察員身份的國際組織,是歐洲整合進程中最早成立的機構。 歐洲委員會總部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法語。.

新!!: 英语和欧洲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新!!: 英语和欧洲联盟 · 查看更多 »

歷史語言學

歷史語言學(historical linguistics),亦稱越時語言學或歷時語言學(diachronic linguistics)、演化語言學,是由弗迪南·德·索绪尔創立的一門研究語言變化的學科,主要研究语言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所经历的种种变化。该方法和共时语言学相对。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有时会由于时间的积累和地理上的分割而分化为不同的方言,以及不同的语言。以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叫历史语言学。采用正视法(以文献考证为基础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一种语言的历史)和回顾法(通过比较来重建一种语言)来研究问题。它所關注的主要是如下四個課題:.

新!!: 英语和歷史語言學 · 查看更多 »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新!!: 英语和殖民主义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英语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母語

母語,或第一語言,為一個人出生以後,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母語一般是自幼即開始接觸、並持續運用到青少年或之後;並且,一個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母語傳授的。一個人同時可以擁有多種母語,並且可以使用雙語或多種語言。相較之下,第二語言是任何一種語言,不是一個人的第一語言。.

新!!: 英语和母語 · 查看更多 »

民族

民族,又称人,简称民、族。 在漢語中,民族一詞具有十分豐富而复杂的內涵,可以表达多种近似而不同的概念。词汇本身歧义较多,概念和用法受到政治的较大影响,这些义项之间容易相互混淆。在不同的學科中,對於民族的範疇與用法也有許多歧異。在学术上,族群比民族的概念更宽泛。而在汉语实际使用中,民族可以被表示为包括族群、国族在内的多种含义。民族一词在中英翻译时也十分容易混淆。Ethnic group和Nation经常被翻译为民族,然而更精确地应分别译为译为族群和国族。 在汉语的实际表达中,其中一种解释是,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然而,中华民族中的民族却较为偏向国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试图以长城为界建立一个汉民族国家,此时的中华和汉族的意义等同,为族群概念。而提出五族共和后,中华民族被升格为表示全中国内的所有族群,成为国族概念。.

新!!: 英语和民族 · 查看更多 »

民族語

民族語:全世界的語言」(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又譯為「民族語言網」是一個語言學的相關網站,是基督教以傳教為目的的少數語言研究服務機構「美國國際語言暑期學院」(简称SIL国际,先前稱為「暑期語言學院」)的旗艦網站。 民族語提供了使用人口的數量、分佈、方言、語言學的聯繫,以及聖經版本的有無等資料與數據,并通过“世代失调分级表”(Expanded 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缩写EGIDS)来判断其生命力。美国语言学家认为民族语是“研究全球语言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新!!: 英语和民族語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语族

波羅的語族是印歐語系下的一族語言,使用地區處於北歐波羅的海沿岸。.

新!!: 英语和波罗的语族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新!!: 英语和波罗的海 · 查看更多 »

波札那

博茨瓦纳共和国(Republic of Botswana;Lefatshe la Botswana),通稱博茨瓦纳,是一個位於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其以擁有強大的個人自由而著稱,在新聞自由和個人財產權都有顯著優勢。全國國境皆為乾燥的台地地形,南鄰南非,西邊為納米比亞,東北與津巴布韦接壤。其國土北端只有在維多利亞瀑布附近與赞比亚接觸。該國獨立後沒有太多動亂變動,保留了西方殖民統治的政治、金融體系,特別是鑽石開採業,是投資環境較佳,在非洲發展水準可比上南非的熱點地區。.

新!!: 英语和波札那 · 查看更多 »

波斯语

波斯语(波斯語:فارسی / Fârsî;阿拉伯语:لغة فارسية)屬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語族伊朗语支,是一种形成于8至9世纪间的文学语言。是今天伊朗的官方语言,作为其分支的达利语和塔吉克语分别是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官方语言。 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现代波斯语中,有近60%的词汇来自属于闪含语系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用波斯-阿拉伯字母拼写。.

新!!: 英语和波斯语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英语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英语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源於法語的英語詞

英語中存在大量來源於法語的辭彙。西元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王朝。之後數百年,英格蘭為講諾曼語的王朝統治,大量法語詞彙進入英語。據不同估計,源於法語的辭彙在英語中約佔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法語中存在部分非拉丁語來源的日爾曼語族詞彙,此類詞彙亦隨法語進入了英語。因為英語本身屬於日爾曼語族,有時難以確定某些日爾曼語族詞彙是否來自法語。 總體而言,軍事、外交、服飾、烹飪、語言學等領域的大量法語詞進入了英語。相反,近年來,計算機技術、市場營銷、電信技術、商業管理等領域的一些英語詞也進入了法語。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法語詞進入英語後,意義或用法發生了改變。如charade法語意為字謎,英語中多用為欺騙之意。此外某些普通意義的法語詞進入英語後所表達的意義的程度加深,如grand,或顯得做作,如extraordinaire,vis-à-vis。.

新!!: 英语和源於法語的英語詞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英语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最长的英文单词

最長的英文單詞,是指这个单词中字母数量最多,而非發音或音節的長度最长。英文可以依照造字規則建立新词,所以常常有新的長單詞建立,地名是长单词中的一种,但许多科技詞彙也很長,因此难以判定最长的英文单词。.

新!!: 英语和最长的英文单词 · 查看更多 »

斐濟

斐濟共和國(Republic of Fiji,Matanitu Tugalala o Viti,斐濟印地語:रिपब्लिक ऑफ फीजी)為位於南太平洋,瓦努阿圖以東、東加以西、吐瓦魯以南的群島國家,由330個島嶼組成(一半為無人島,而維提島和瓦努阿島兩個主要島嶼的人口佔全國的87%)。國家名稱是源自東加語中的「島嶼」,並且轉為斐濟文中的“Viti”。.

新!!: 英语和斐濟 · 查看更多 »

斯堪的纳维亚

--(丹麥語、瑞典語:Skandinavien,挪威語:Skandinavia,薩米語:Skadesi-suolu、Skandinavía),又譯--,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則包含丹麦。這些國家互相視對方屬於斯堪的纳维亚,雖然政治上彼此獨立,但共同的稱謂顯示了其文化和歷史有深厚的淵源。 芬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等北歐國家因其與丹麥、挪威和瑞典相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有時也被視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有時這些對斯堪的納維亞的不同理解可能會引起不滿,「北歐國家」(Nordics)才是對北歐五個國家的合宜統稱。.

新!!: 英语和斯堪的纳维亚 · 查看更多 »

斯威士蘭

#重定向 斯威士兰.

新!!: 英语和斯威士蘭 · 查看更多 »

斯拉夫语族

斯拉夫語族是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產生於斯拉夫民族。可分為東斯拉夫語支、南斯拉夫語支及西斯拉夫語支,東斯拉夫語支及南斯拉夫語支使用西里爾字母,但有一例外,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原是同一种语言,由于宗教的原因,塞尔维亚语用西里尔字母书写,克罗地亚语用拉丁字母书写,两种字母可以自由转写。波斯尼亚语和斯洛文尼亚语用拉丁字母书写(見),西斯拉夫語支使用拉丁字母。.

新!!: 英语和斯拉夫语族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 英语和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新西兰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譯--,又称奥特亚罗瓦(Aotearoa),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首都为惠灵顿,但最大的城市为奥克兰都会区。新西兰主要由兩大島嶼组成,即北岛(Te Ika-a-Māui)和南岛(Te Waipounamu),两岛以庫克海峽分隔,首都惠灵顿即位于北岛末端处,除此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小的岛屿。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隔塔斯曼海相望,距離澳大利亚東海岸約1500公里,与南太平洋群岛的新喀里多尼亚、汤加和斐济相隔大约1000公里,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西兰成为最后几个被人类聚居的地区之一,也因為人口都是以歐洲裔移民為主,是少數不位於歐洲的白人國家。野生生物由於長時間的與世隔離,新西兰发展出了与众不同且具有多样性的生態環境。由於陆地构造隆升(Tectonic uplift)及火山噴發,新西兰地形多變,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南島中西部。新西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旅遊勝地遍佈。在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新西兰排名全球第7位。.

新!!: 英语和新西兰 · 查看更多 »

方言

方言指的是一個某種語言的變體,但有時也可以指地方上使用的語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所謂的「語言」和「方言」進行定義時,無論是採用社會語言學者「相互理解性」的判別標準,或者是歷史語言學者「歷史發展關係」的判別標準,我們都無可避免會碰到準則上相當程度的任意和困難。因此,多數人同意,實際上,判別語言和方言的標準往往是政治性的,如果某種語言完成标准化(特別是指書面標準化)的程序,我們通常將其稱之為「語言」(其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標準化方言」);如果某種語言沒有完成這個程序,則我們通常將其稱為「方言」(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非標準化方言」)。.

新!!: 英语和方言 · 查看更多 »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新!!: 英语和文化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通称为文艺复兴,简称为文复,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基本上以復興古羅馬為名,動機大致上是要改變中世紀社會逐漸嚴重的腐敗,卻不是將古羅馬原樣重現,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所以做出實際上是一種徹底不同的新型態文化變革,其中雖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和承接,卻在绘画方面透過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中古時代教育变革,乃至於人體結構、化學、天文技術的知識的追求等等,這些極重要的近代科學發展,除了打破神權時代,也打破了希臘羅馬的古文化。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巨大變革,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博学家做出的創新贡献。 一般认为,文复始于14世纪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但对此尚有质疑之声。就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特点而言,多种理论已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其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有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和公民的特点;当地的政治结构;当地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的赞助Strathern, Paul The Medici: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2003);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及书籍。Encyclopedia Britannica,Renaissance,2008,O.Ed.Har, Michael H.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Scarecrow Press Incorporate,1999,ISBN 978-0-8108-3724-9.Norwich, John Julius,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1997,Knopf,ISBN 978-0-679-45088-7.史学上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很多且颇为复杂,而“文艺复兴”作为词汇的作用,及其作为历史过渡期的意义,都引发了史学家的诸多争论。Brotton, J., The Renaissa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UP, 2006.

新!!: 英语和文艺复兴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

日耳曼可以指:.

新!!: 英语和日耳曼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总称。这些民族从西元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在五世紀時的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各自生活,分別成為現今的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兰人和德意志人、奥地利人、东普鲁士人。奥地利同样属于德意志的一部份,二次世界大战時曾經被納粹德國以大日耳曼主義為由而併吞。其他日耳曼人的後裔還包括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紐西蘭、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等,現今这些新的民族很多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自古日耳曼人是羅馬人等其他族群對他們的稱呼,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在某方面來說可以將日耳曼人視為現今的德國人。.

新!!: 英语和日耳曼人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语

#重定向 原始日耳曼語.

新!!: 英语和日耳曼语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语族

日耳曼語族是印歐語系的一支,是居住在北部歐洲日耳曼民族的語族。這一族語言有鮮明的特徵,最著名的有關於輔音演變的格里姆定律。.

新!!: 英语和日耳曼语族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英语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时态

时或时态(tempus、tense)在语法裡是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和说话时的关系。一般分为過去时、現在时、将来时,通常也有與表示動作進行或終止的進行式和完成式等體貌一起相連用的情況。注意时态和句式是两个概念,過去时、現在时、将来时不能写为“過去式”、“现在式”、“将来式”。 時態連同語氣、語態、體貌和人稱為動詞形式至少可能能夠表現出的5種語法特性。 有些語言,沒有時態的使用,如分析語的中文,但必要時,仍有時間副詞的輔助。也有些語言,如日文,形容詞的詞形變化能表達出時間上的資訊,有著類似動詞的時態性質。還有些語言,如俄語,一個單詞就能表現出時態和體貌。.

新!!: 英语和时态 · 查看更多 »

感叹词

感叹词是用于表达各种感情的词。它与后面句子的其余成分无语法联系。.

新!!: 英语和感叹词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语

意大利语(Italiano)隸屬於印欧语系的羅曼語族。现有约7千万人日常用意大利语,大多是意大利居民。另有28个国家使用意大利语,其中4个立它为官方语言。正规意大利语源自於托斯卡納語中的佛羅倫斯方言,发音在于意大利中北部方言之间。正规版近来稍微加进了一些经济中心米兰的口音。在作曲領域中,亦使用為數不少的意大利文字詞。 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一样,有长辅音。其他的拉丁语族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已无长辅音。.

新!!: 英语和意大利语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共和國

#重定向 爱尔兰.

新!!: 英语和愛爾蘭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語

愛爾蘭語(Gaeilge na hÉireann),在英語中也稱為Irish、Gaelic、Irish Gaelic或Erse(此語彙係借用自蘇格蘭語),因此在漢語中愛爾蘭語也有「蓋德爾語」、「蓋爾語」、或「愛爾蘭蓋爾語」等其他譯名。愛爾蘭語在語言分類上屬於印歐語系的凱爾特語族,和同屬該語族的布列塔尼語、威爾斯語、以及蘇格蘭蓋爾語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雖然愛爾蘭語是愛爾蘭共和國的官方語言,同時也是北愛爾蘭官方承認的區域語言,而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但是英語卻為絕大多數愛爾蘭人的母語,愛爾蘭語作為主要語言的通行範圍限於西海岸的一些地區。 在語言學者關於母語運動的討論中,最常提到的兩個語言是希伯來語和愛爾蘭語。不過,前者因為以色列建國,以希伯來語作為官方語言,通常被視為是少數成功的母語運動之一,而後者的母語運動,則被不少學者認為是一個失敗的例子。.

新!!: 英语和愛爾蘭語 · 查看更多 »

数据库

--,簡而言之可視為電子化的檔案櫃——儲存电子檔案的處所,使用者可以對檔案中的資料執行新增、擷取、更新、刪除等操作。 所謂「資料庫」係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予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

新!!: 英语和数据库 · 查看更多 »

教士

#重定向 圣职者.

新!!: 英语和教士 · 查看更多 »

托福

托福(the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EFL, )是由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舉辦的英語能力考試,全稱檢定非英語為母語者的英語能力考試,中文音譯「托福」。 大多數的美國大學或研究所要求外國學生在申請時提出過一定標準的托福考試成績。從1964年創立以來,已有兩千多萬人次參加了托福考試。過去的托福是用紙筆測驗,後來改為電腦測驗,最近已改為網考,學生需付費參加此考試,在各國皆有ETS的分部負責在主要城市舉辦定期考試。除此之外,一些机构如政府、执照、商业组织、或是奖学金项目可能要求这项考试的成绩。托福成绩的有效期为两年,在此之后将不再给予通知。.

新!!: 英语和托福 · 查看更多 »

所罗门群岛

所罗门群岛(英语: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個岛国,位於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亞紐幾內亞東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首都霍尼亞拉所在地瓜達康納爾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太平洋的转折点所在地。 所罗门群岛共有超過990個島,陸地總面積共有28,450平方公里,人口64万。所罗门群岛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低度开发国家)之一,其人類發展指數為0.610。.

新!!: 英语和所罗门群岛 · 查看更多 »

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也稱為罗马字母)是多數歐洲語言采用的字母系统,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文字系統。拉丁字母作為羅馬文明的成果之一,隨著征服推廣到西歐廣大地區。.

新!!: 英语和拉丁字母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英语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時代週刊

#重定向 時代雜誌.

新!!: 英语和時代週刊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EnglishEnglish language美國語英字英國語英國語文英格蘭文英格蘭語英文英语口语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