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指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简称ETH Zürich或ETHZ,中文简称苏高工(罕用),是瑞士的两所联邦理工学院之一,位于德语区的苏黎世,另一所是位于法语区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世界最著名的理工大学之一,享有“欧陆第一名校”的美誉。该校创立于1855年,现有来自于一百多个国家的两万六千名师生分布于16个系,教研领域涵盖建筑、工程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诞生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32位诺贝尔奖得主http://www.ethz.ch/about/bginfos/nobelprize。该校还是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DEA联盟和GlobalTech Alliance等国际高校合作组织的成员。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2018/2019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综合排名全球第7,其中工程和技术领域第5,自然科学第6;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名列综合排名全球第9,工程和技术第9,自然科学第8;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名列综合排名全球第19。.

66 关系: 动态系统卡尔·米勒吴启迪同济大学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夏尔·纪尧姆奥托·施特恩威廉·伦琴尼克劳斯·维尔特工程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库尔特·维特里希建筑弗里茨·哈伯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彼得·德拜北京大学國立臺灣大學周培源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理查德·恩斯特社会科学管理学约翰·冯·诺伊曼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瑞士瑞士大学列表瑞士广播电视集团瑞士教育联邦理工学院馬克斯·德爾布呂克许靖华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费利克斯·布洛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弗雷德·维尔纳赫尔曼·外尔赫尔曼·施陶丁格自然科学里夏德·库恩里夏德·维尔施泰特苏黎世苏黎世大学集合论...IDEA联盟Modula-2OberonQS世界大学排名格奥尔格·康托尔汤德全沃尔夫冈·泡利沃納·亞伯沃纳·冯·布劳恩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朱英龙海因里希·罗雷尔数学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2005 世界物理年 扩展索引 (16 更多) »

动态系统

#重定向 动力系统.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动态系统 · 查看更多 »

卡尔·米勒

卡尔·米勒(Karl Müller,,巴塞尔),瑞士物理学家,198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卡尔·米勒 · 查看更多 »

吴启迪

吴启迪(),女,浙江温州永嘉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硕士研究生,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智能控制专家,教授。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同济大学校长等职;是中国第一位经民主推举产生的大学校长。.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吴启迪 · 查看更多 »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位于中国上海市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行政级别为副部级。是“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建筑老八校”之一,同济建筑系与清华建筑系并列全国榜首。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校。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后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立国立同济大学,1949年更名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目前共设有38个学院(系)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5所附属中学;有全日制本科生1.7万余人,硕士研究生1.3万余人,博士研究生近5000人。有外国留学生数千人;学校占地面积约3850亩;纸本图书400余万册。 根据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和2018年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同济大学均位列全国(中国大陆)第十。.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同济大学 · 查看更多 »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Tadeus Reichstein,),波兰出生的瑞士化学家。由于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他与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菲利普·肖瓦特·亨奇共同获得了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 查看更多 »

夏尔·纪尧姆

夏尔·纪尧姆(法语:Charles Guillaume,),瑞士物理學家。1920年,於國際度量衡組織瑞士辦事處任職的他,因發現鎳鋼合金於精密物理中的重要性,而獲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夏尔·纪尧姆 · 查看更多 »

奥托·施特恩

奧托·斯特恩(Otto Stern,),德國裔美國核物理學家及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發展了核物理研究中的分子束方法並發現了質子磁矩,獲得了194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奥托·施特恩 · 查看更多 »

威廉·伦琴

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德国物理学家。 1895年11月8日,时为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的他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观察到放在射线管附近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上发出的微光,最后他确信这是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有人提议将他发现的新射线定名为“伦琴射线”,伦琴却坚持用“X射线”这一名称,产生X射线的机器叫做X射线机。伦琴的名字英文一般写为Roentgen(德文名字Röntgen的另一种拼法),很多英语文献和资料使用这一拼写。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威廉·伦琴 · 查看更多 »

尼克劳斯·维尔特

尼克劳斯·埃米尔·维尔特(Niklaus Emil Wirth,),生於瑞士溫特圖爾,是瑞士計算機科學家。 從1963年到1967年,他成為斯坦福大学的計算機科學部助理教授,之後又在苏黎世大学擔當相同的職位。1968年,他成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信息学教授,又往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進修了兩年。 他是好幾种編程語言的主設計師:.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尼克劳斯·维尔特 · 查看更多 »

工程学

工程学、工程科学或工学,是通过研究与实践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来达到改良各行业中现有建筑、机械、仪器、系统、材料、化學和加工步骤的设计和应用方式一门学科。实践与研究工程学的人叫做工程师。 在高等学府中,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至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生产部门所形成的诸多工程学科也称为工科和工学。.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工程学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现有19个内设司、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也设在其中。另外,教育部还直接管理15个教育类社会团体和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1985年至1998年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简称国家教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同,它既是行政管理机构,也是国立院校的经营者。.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查看更多 »

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简称中工院,由中国科学院技術科學部分出,國家科學委員會支持,該機構設立於199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无实体)。主要任務是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技術問題開展戰略性研究,提供決策諮詢,致力於促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中国工程院现设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等共计9个学部。 截止2018年3月院士总数为874人(其中资深院士374人)。同中国科学院并称为两院。.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 查看更多 »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简称矿大,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的教育部直属大学,是首批进入中国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大學。前身为1909年创校于河南焦作的焦作路矿学堂,目前由位于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校区和北京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校区两个教育实体组成。.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中国矿业大学 · 查看更多 »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1977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独立為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在技術科學部的基礎上及國家科委的支持下,成立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并称“两院”。.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中国科学院 · 查看更多 »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縮寫:ARWU),简称“上海排名”,為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此排行榜原先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的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編制及發表,于2003年首次對外公佈,是第一個多指标的全球性大学調查,後在外國學者的幫助下完善。發展至今,此排名囊括了世界性綜合及學科榜單,後也添加了獨立的地區性《兩岸四地大學排名》及《馬其頓高校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獲評為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大學排行榜之一。其因以客观数值作為準則而获得赞赏,但其也因忽視了人文與教學素質而受到批评。.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 查看更多 »

库尔特·维特里希

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thrich,),瑞士化学家,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永久居留权。由于开发出的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核磁共振方法的研究,与约翰·贝内特·芬恩、田中耕一共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库尔特·维特里希 · 查看更多 »

建筑

建築,通常指的是對那些為人類活動提供空間的、或者说拥有内部空间的構造物進行規劃、設計、施工而後使用的行為過程的全體或一部分。「建築」除了可指具體的構造物外,也著重在指創造建造物的行為(過程、技術)等。通常在表示具體建造物時,稱之為「建築物」,但在漢語中兩者常被混同使用。建築經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也被當成是一種藝術作品。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文明都有其獨特的代表性建築成就。 「建築」一詞可以是:.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建筑 · 查看更多 »

弗里茨·哈伯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犹太裔德国化学家,由于发明从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工业哈柏法,荣获191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哈柏法对于制造化肥和炸药很重要。全球一半人口的食品生产目前依赖于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肥料。哈伯和玻恩共同提出了玻恩-哈伯循环作为评估的离子固体晶格能的方法。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开发和部署氯气和其他毒气的化学武器工作,他也被称为“化學武器之父”。.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弗里茨·哈伯 · 查看更多 »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Vladimir Prelog,),旅居瑞士的南斯拉夫化学家,主要研究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他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 查看更多 »

彼得·德拜

彼得鲁斯·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Petrus Josephus Wilhelmus Debije,)后改名为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荷兰物理学家与物理化学家,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彼得·德拜 · 查看更多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北京大学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國立臺灣大學 · 查看更多 »

周培源

周培源(),生于江苏宜兴,1993年在北京逝世,理论物理学家、著名力學家,在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中有重要贡献。.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周培源 · 查看更多 »

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

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IARU),是一个由十所国际頂尖研究型大学组成的合作组织,于2006年正式成立。 IARU的特色在於聯盟規模較精緻,創立初期即嚴格篩選成員大學,從而確保了成員大學之間的緊密交流與合作的實際效果。 IARU除了加強組織成員的學術合作外,更在2009年於丹麥哥本哈根成功舉辦了「氣候變遷國際科學大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gress on Climate Change),約2千名世界各國科學家與會,引發國際媒體關注。.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恩斯特

查德·恩斯特(Richard Robert Ernst,),瑞士物理化学家,1991年沃尔夫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理查德·恩斯特 · 查看更多 »

社会科学

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種種现象。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主要是當代),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社會科學起源於西元1930年出版的《社會科學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其內容包含了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犯罪學、生物學、地理學、醫學、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倫理學、藝術、社會工作學及法律學等與社會科學概論相關的一門學科。.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社会科学 · 查看更多 »

管理学

管理学(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它偏重于用一些工具和方法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如用运筹学、统计学等来定量定性分析。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以前管理科学主要用运筹学来解决管理中碰到的问题。近十几年管理科学发展很快,它已经不单单是用运筹学来分析一些具体问题,而是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来分析如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与不确定性决策,复杂系统的演化、涌现、自适应、自组织、自相似的机理等。已经不是一个运筹学所能涵盖的。由于所有组织都可以被视为一定的系统,管理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人类行为现象,包括设计、促进系统更好地生产。这种观点为“管理”自身创造了发展机会,是管理他人之前,先管好自己的先决条件。 一些人认为管理学应该归入自然科学,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应该归入社会科学。.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管理学 · 查看更多 »

约翰·冯·诺伊曼

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原名诺依曼·雅诺士·拉约士(Neumann János Lajos,),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籍猶太人数学家,现代電子計算機与博弈论的重要创始人,在泛函分析、遍历理论、几何学、拓扑学和数值分析等众多数学领域及計算機學、量子力學和经济学中都有重大貢獻。 冯·诺伊曼从小就以过人的智力与记忆力而闻名。冯·诺伊曼一生中发表了大约150篇论文,其中有60篇纯数学论文,20篇物理学以及60篇应用数学论文。他最后的作品是一个在医院未完成的手稿,后来以书名《》发布,表现了他生命最后时光的兴趣方向。 “诺依曼”和“诺伊曼”2种同音不同字的德音汉语译名写法都比较常见。另外也有资料采用其英音汉语译名“冯纽曼”。.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约翰·冯·诺伊曼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

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Johannes Bednorz,),德国物理学家,因在发现陶瓷材料中的超导电性(高温超导)所作的重大突破,与卡尔·米勒共同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瑞士大学列表

士大学教育包括以下学校:.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瑞士大学列表 · 查看更多 »

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士广播电视集团 (SRG SSR)是成立于1931年的瑞士公共广播组织,总部位于伯尔尼。 瑞士广播公司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主要靠电视牌照费用获取资金(70%),其它则是电视广告和赞助商的收入。.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 查看更多 »

瑞士教育

士的教育制度是一個複雜的區塊。教育事業的照護不只在於國家,而主要是以聯邦制度為基礎的各州的事務。.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瑞士教育 · 查看更多 »

联邦理工学院

联邦理工学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简称联邦理工或高工,用于称呼瑞士仅有的两所联邦高等院校,它们分别是:.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联邦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克斯·路德維希·亨寧·德爾布呂克(Max Ludwig Henning Delbrück,),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學家,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共同獲獎者之一。.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 查看更多 »

许靖华

许靖华(Kenneth Jinghwa Hsu,),中国地质学家、学者和作家。.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许靖华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奖

诺贝爾奖(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於1901年開始頒發的奖项。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经济学奖于1968由瑞典中央银行增设,全称“瑞典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诺贝尔奖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obelpriset i fysiologi eller medicin)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用于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它是五项诺贝尔奖中的一项,诺贝尔奖是根据硝酸甘油炸药的发明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于1895年设立的。诺贝尔本人对实验生理学很感兴趣,并想为那些通过在实验室的科学发现而取得的新进展设立奖项。诺贝尔奖于每年12月10日的颁奖典礼上授予获奖者,这一天是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获奖者将被授予获奖证书及奖金证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的正面与物理学、化学及文学奖奖章相同,都镌刻着诺贝尔的浮雕像;但奖章的背面是独特的。 截至2015年,106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208名男性以及12名女性。第一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授予德国生理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用于表彰他在血清疗法及白喉疫苗等方面所做的贡献。格蒂·科里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她于1947年获得该奖,因其阐释了葡萄糖的代谢作用,这对治疗糖尿病以及解决众多医学问题有重要作用。 一些奖项至今仍有争议。包括1949年因提出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而授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的奖章,尽管这一做法受到了医疗机构的抗议。其他争议是由于对获奖人员的分歧而引起的。1952年,获奖者赛尔曼·瓦克斯曼被起诉至法庭,最终一半的专利权被赋予了其共同发现者之一但并未获得诺奖认同的艾伯特·沙茨。1962年这一奖项被授予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表彰其在DNA的结构与性质方面所做的工作,但并未承认其他人的贡献,如在提名时已经逝世的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和罗莎琳·富兰克林。因为诺贝尔奖的规则禁止提名死者,长寿也成为获奖的资产,有一项研究在长达50年之后才获得此奖。同时诺贝尔奖也禁止同一奖项的获奖者超过3人,鉴于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团队合作,这一制度也导致了一些争议。.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title.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诺贝尔物理学奖 · 查看更多 »

费利克斯·布洛赫

费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瑞士物理学家,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费利克斯·布洛赫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德语:Alfred Werner,),是一位瑞士化学家。曾經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學生,也是蘇黎世大學的教授。1913年,以提出過渡金屬複合物的八面體幾何結構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打下了現代配位化合物的基礎,他同時也是第一個獲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無機化學家。.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外尔

赫尔曼·克劳斯·胡戈·外尔(Hermann Klaus Hugo Weyl,)是一位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 尽管他的大部分工作时间是在瑞士苏黎世和美国普林斯顿度过的,他仍被认为传承了以大卫·希尔伯特和赫尔曼·闵可夫斯基为代表的哥廷根大学学派的数学传统。 他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物理上和在纯数学领域(如数论)等都有着一样杰出的贡献。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也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早期的重要成员。 外尔发表过的作品涉及时间、空间、物质、哲学、逻辑、对称性和数学史。 他是最早把广义相对论和电磁理论结合的人之一。当他同时代的数学家对昂利·庞加莱和希尔伯特的对数学的广泛涉猎的重要性缺乏重视的时候,外尔走得比任何人更远。迈克尔·阿蒂亚曾评价,他开始研究一个数学题目的时候,经常发现外尔已经在他之前有所贡献。(The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 (1984), vol.6 no.1).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赫尔曼·外尔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施陶丁格

赫尔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德国化学家,在高分子化学领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被授予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赫尔曼·施陶丁格 · 查看更多 »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自然科学包括天文學、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等。.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自然科学 · 查看更多 »

里夏德·库恩

里夏德·库恩(Richard Kuhn,)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奥地利裔德国化学家,193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42年獲得歌德獎。 1967年逝於德國海德堡。 Category:奥地利化学家 Category:德国化学家 Category: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Category:德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奧地利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师 Category:慕尼黑大學校友 Category:維也納大學校友 Category:維也納人.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里夏德·库恩 · 查看更多 »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里夏德·梅尔廷·维尔施泰特(Richard Martin Willstätter,),皇家学会成员,德国有机化学家,191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894年在慕尼黑开始植物碱化学的研究,阐明了托品的化学结构,这就是阿托品与可卡因等分子中的主要部分;就讀慕尼黑大學時導師是19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道夫·馮·拜爾;1905年至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为教授,开始叶绿素的研究;1911年-1915年在短期工作,随即回到慕尼黑發展同化作用的研究,后来又更系统地继续酶化学的工作,获得多种较纯的酶;1938年由於猶太人的身份遭到蓋世太保追捕而从德国逃往瑞士,1942年逝於瑞士。.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 查看更多 »

苏黎世

苏黎世(Zürich ;瑞士德語:Züri )是瑞士联邦的最大城市(2012年城市人口約38万,市区人口近110万,包括郊区在内的苏黎世都会区人口达190万。),苏黎世州的首府。苏黎世是瑞士主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瑞士的政治中心和首都在伯尔尼)。苏黎世是瑞士银行业的代表城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瑞士聯合銀行、瑞士信贷银行和许多私人银行都将总部设在苏黎世。苏黎世国际机场是瑞士全国最大的机场。国际足球联合会总部也设在苏黎世。根据2006年和2007年的部分调查显示,苏黎世在这两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高居全球首位。 「苏黎世」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凯尔特语中的“Turus”,一项有力的证据就是在出土的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占领时期的墓志铭上发现了古代该城名称的罗马化形式——“Turicum”。.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苏黎世 · 查看更多 »

苏黎世大学

苏黎世大学(Universität Zürich,UZH)是瑞士的一所州立大学,位于瑞士德语区苏黎世。该校成立于1833年,现有425位教授、两万四千余名学生分布于7个学院、百四十多个研究所,是瑞士最大的综合大学。苏黎世大学在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领域享有世界声誉,产生了爱因斯坦等12位诺贝尔奖得主http://www.uzh.ch/about/portrait/nobelprize.html。苏黎世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和国际博登湖高校联盟的成员。.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苏黎世大学 · 查看更多 »

集合论

集合論(Set theory)或稱集論,是研究集合(由一堆構成的整體)的數學理論,包含集合和元素(或稱為成員)、關係等最基本數學概念。在大多數現代數學的公式化中,都是在集合論的語言下談論各種。集合論、命題邏輯與謂詞邏輯共同構成了數學的公理化基礎,以未定義的「集合」與「集合成員」等術語來形式化地建構數學物件。 現代集合論的研究是在1870年代由俄国数学家康托爾及德國数学家理察·戴德金的樸素集合論開始。在樸素集合論中,集合是當做一堆物件構成的整體之類的自證概念,沒有有關集合的形式化定義。在發現樸素集合論會產生一些後,二十世紀初期提出了許多公理化集合論,其中最著名的是包括選擇公理的策梅洛-弗蘭克爾集合論,簡稱ZFC。公理化集合論不直接定義集合和集合成員,而是先規範可以描述其性質的一些公理。 集合論常被視為數學基礎之一,特別是 ZFC 集合論。除了其基礎的作用外,集合論也是數學理論中的一部份,當代的集合論研究有許多離散的主題,從實數線的結構到大基数的一致性等。.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集合论 · 查看更多 »

IDEA联盟

IDEA联盟是由五所欧洲著名的理工科大学组成的大学联盟,成立于1999年,后两位成员退出,又有两位新成员加入。这五所大学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是各自国家中最大的理工科大学,但这并不意味这他们只提供理工科的课程,而是学科极为齐全的全球名校。.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IDEA联盟 · 查看更多 »

Modula-2

Modula-2是由图灵奖获得者尼克劳斯·维尔特(Niklaus Wirth)所提出的一个程式語言。Modula-2之名是根據其3個編譯單元的模組而來,這些模組分別為程式模組(Program Module),定義模組(Definition Module)及執行模組(Implementation Module)。 Wirth根據其早期對Pascal、模組程式語言(Modula)或稱為Modula-1程式語言及Alto電腦的經驗來定義Modula-2。在1976至1977年間,Wirth在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與一群設計Alto電腦的工作夥伴一同工作,次年,他開始一個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資訊研究所的Lilith個人電腦計畫。該計畫主要的原則乃是以Modula-2為Lilith的系統程式語言,而以Lilith為Modula-2的組織架構。由於不需組譯器(Assembler),該語言不僅適用於編寫高階的應用程式,也應適用於編寫低階,與機器相關的編碼程式(Machine-Dependent Coding),用裝置的操控與儲存體的配置。 該語言本身與Lilith結構之設計,都以優雅及簡單為原則,在整個Lilith計畫的生命期中(1978-1988),作業系統、繪圖套裝軟體、資料庫系統、網路協議、檔案伺服器及許多其他系統和應用模組都是藉著Modula-2發展出來的。 Modula-2設計是讓其程式模組得以重複使用(Reuse)。它藉著提供一些標準程式庫,如異常處置(Exception Handling)、字串處理(String Processing)、輸入/輸出(I/O)及並行程式設計(Concurrent Programming)等來降低語言本身的複雜度。 一個Modula-2的定義模組(Definition Module)定義抽象化資料(Data Abstraction)的介面規格。一個定義模組是與其相對應的實作模組(Implementation Module)個別分開來編譯。一旦編譯好就不必再改變。一個定義模組(Definition Module)包含對常數、類型(Type)、變數及程序標頭的宣告。只有那些可能會被其他程式設計師引用到的程式標頭才會被宣告在定義模組內。那些相對應的執行模組包括區域性的常數、類型、變數宣告;以及外部程序和內部實作所需用到的程序定義。 程式是由上而下(Top-Down)的方式發展,其步驟乃是先建立若干定義模組,之後再隨著需要建立實作模組的部分。每一個實作模組可在其被呼叫前對其區域性的資料結構設定初始值。Modula-2也需偵測在實作模組內的資料是否已過時而導致資料的不一致。 Modula-2程式語言有幾項特色使其在電腦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有著功不可沒的功勞。首先,它所提出的電腦架構、語言和作業環境的整合概念是一項創舉;其次,它強調程式設計師在使用者介面的設計上,至少需花費用同實作程式設計時所耗費的成本和努力。最後,它提出對抽象化資料的簡化。.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Modula-2 · 查看更多 »

Oberon

Oberon,一種程式語言,由是Pascal之父尼克勞斯·維爾特设计。最初是作为Oberon项目的一部分出现的。在设计了Pascal,Modula,Modula-2之后,Wirth发现程序语言过分复杂精微了,提供了很多很少用或者基本不用的抽象机制,而Oberon是最简化的一次尝试。它设计的非常小,一页纸就能用EBNF写下它的文法。最早的Oberon全编译器才4000多行代码。现在Oberon已经发展到Oberon-2,Oberon-07。Oberon是一个以安全为目标的语言,它包括数组边界检查,垃圾回收以及型別安全检查。 Category:程序设计语言.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Oberon · 查看更多 »

QS世界大学排名

《QS世界大學排名》(英文: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為英國Quacquarelli Symonds發表的年度大學排行榜。QS公司最初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合作,兩者於2004-2009年期間聯合發表《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排名》。其後,QS以固有的方式繼續公佈自己的排行榜,泰晤士則采用新的方法,並推出自己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目前,QS與愛思唯爾合作發布排名,榜單涵蓋世界綜合與學科,另有亞洲、新興歐洲與中亞地區、拉丁美洲、阿拉伯地區、金磚五國共五個持不同準則的地區排名。其獲評為世上最受注目的大學排行榜之一,但也因具較多主觀指標而存在批評意見。.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QS世界大学排名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格·康托尔

格奥尔格·费迪南德·路德维希·菲利普·康托尔(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 Cantor,),出生于俄国的德国数学家(波羅的海德國人)。他创立了现代集合论,是實數系以至整个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基础,還提出了势和良序概念的定義;康托爾確定了在兩個集合中的成員,其間一對一關係的重要性,定義了無限且有序的集合,並證明了實數比自然數更多。康托爾對這個定理所使用的證明方法,事實上暗示了“無限的無窮” 的存在。他定義了基數和序數及其算術。康托爾很清楚地自知自覺他的成果,富有極濃厚的哲學興趣。康托爾提出的超越數,最初被當時數學界同儕認為如此反直覺-甚至令人震驚-因而拒絕接受他的理論,且以利奥波德·克罗内克为首的众多数学家长期攻击。克羅內克反對代數數為可數的,而超越數為不可數的證明。 康托爾本身是一位虔誠的路德派,相信這個理論是經由上帝傳達給他;但一些基督教神學家認為康托爾的理論,是在挑戰神學中只有上帝才具有絕對而唯一的無限性質。康托爾自 1869年任職於德國哈勒大學直到 1918年在哈勒大學附屬精神病院逝世;他的抑鬱症一直再發的病因,被歸咎於當代學界的敵對態度,儘管有人將這些事件解釋為,是他本人所患有的情感雙極障礙的病徵。他所受到的嚴厲攻擊,與後來的讚譽相匹配:在 1904年倫敦皇家學會授予他西爾維斯特獎章,這是皇家學會可授予數學研究者的最高榮譽。 在康托死後數十年,維特根斯坦撰文哀悼昔時學術界指責「集合論是假借通過數學而有害處的方言」的氛圍,他認為那是「可笑」和「錯誤」的「完全無稽之談」。当代数学家绝大多数接受康托尔的理论,并认为这是数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大卫·希尔伯特說:「沒有人能夠把我們從康托爾建立的樂園中趕出去。」(原文另譯:我們屏息敬畏地自知在康托所鋪展的天堂裡,不會遭逢被驅逐出境的。).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格奥尔格·康托尔 · 查看更多 »

汤德全

汤德全(),浙江镇海人,中国矿山机电领域著名专家和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1941年,赴瑞士留学,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动力专业。1942年,获瑞士联邦动力机械工程师证书。毕业后,任瑞士卜郎勃机电厂工程师。1946年,任上海同济大学电机系教授,兼任新通电力公司工程师。1951年,任中国矿业学院教授、矿山电机系主任。1959年,任人民大会堂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曾主编中国第一部矿山专业教材《矿山通风、排水、压气设备》。.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汤德全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泡利

沃尔夫冈·欧内斯特·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是量子力学研究先驱者之一。1945年,在愛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论,是理解物质结构乃至化学的基础。.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沃尔夫冈·泡利 · 查看更多 »

沃納·亞伯

沃納·亞伯(Werner Arber,)是一位瑞士微生物學家及遺傳學家,曾經因限制酶的發現,以及關於重組DNA技術的發展研究,而於1978年與美國的丹尼爾·那森斯(Daniel Nathans)及漢彌爾頓·史密斯(Hamilton Smith),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沃納·亞伯 · 查看更多 »

沃纳·冯·布劳恩

沃纳·马格努斯·马克西米利安·冯·布劳恩帝国男爵(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德国/美国火箭专家,二十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曾是纳粹德国著名的V2火箭的总设计师,二战结束后,美国将他和他的设计小组带到美国。移居美国后,冯·布劳恩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间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阿波罗4号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NASA用以下的話來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擔任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時,主持土星5号的研發,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達成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沃纳·冯·布劳恩 · 查看更多 »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缩写EPFL),成立于1853年,是一所世界顶尖的理工院校。學校位於瑞士的法語區,與位於德語區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學院是姐妹校,也是瑞士僅有的兩所聯邦理工學院,直接由瑞士聯邦政府管理。2016在校生約10500名(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後研究員),其中有一半的學生來自其他國家。340多名教授和5800多名教职员工分布于建筑设计系,基础科学系,工程系,计算机与通信科学系,生命科学系,管理系,人文系,7个系内。在教学与研究之外,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还负责操作核反应堆CROCUS,一个托卡马克聚变反应堆(Tokamak Fusion reactor),一台Blue Gene/Q超级计算机以及P3 bio-hazard设施等。学校以其师生比例,国际视野以及科研影响力而闻名。学校一系列高水平研究项目更加推动了学校作为一个研究型大学的声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藍腦計畫(Blue Brain Project),学校从欧盟获得了5亿欧元的经费。建校宗旨:培养工程师和科学家、成為國家的科學與科技中心、並促進產學合作。.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朱英龙

朱英龙,1937年出生,台湾企业家。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人。.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朱英龙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罗雷尔

海因里希·罗雷尔(德语:Heinrich Rohrer,),瑞士物理学家,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海因里希·罗雷尔 · 查看更多 »

数学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數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一門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而產生。數學家們拓展這些概念,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從選定的公理及定義中建立起嚴謹推導出的定理。 基礎數學的知識與運用總是個人與團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數學基本概念的完善,早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印度內的古代數學文本便可觀見,而在古希臘那裡有更為嚴謹的處理。從那時開始,數學的發展便持續不斷地小幅進展,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因为新的科學發現和數學革新兩者的交互,致使數學的加速发展,直至今日。数学并成为許多國家及地區的教育範疇中的一部分。 今日,數學使用在不同的領域中,包括科學、工程、醫學和經濟學等。數學對這些領域的應用通常被稱為應用數學,有時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並導致全新學科的發展,例如物理学的实质性发展中建立的某些理论激发数学家对于某些问题的不同角度的思考。數學家也研究純數學,就是數學本身的实质性內容,而不以任何實際應用為目標。雖然許多研究以純數學開始,但其过程中也發現許多應用之处。.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数学 · 查看更多 »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拉沃斯拉夫·斯捷潘·鲁日奇卡(克罗地亚语:Lavoslav Stjepan Ružička,1887年9月13日克罗地亚武科瓦尔 - 1976年9月26日瑞士),克罗地亚化学家,193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簡稱 IAS )是一个供各领域的科学家做最纯粹的尖端研究的科研机构,能够保障所辖科研人员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压力限制。在其它地方也有基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而建立的高等研究院。IAS于1930年成立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它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部分。.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2005 世界物理年

2005年被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定为世界物理年,以紀念愛因斯坦在一百年前發表五篇 里程碑性的論文,并表彰愛因斯坦對近代物理產生的深遠的影響。.

新!!: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2005 世界物理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ETHETH ZurichETH ZürichETHZETH苏黎世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蘇黎世聯邦科技大學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苏黎世联邦科技学院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院苏黎世高工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