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腓力二世 (西班牙)

指数 腓力二世 (西班牙)

(謹慎的)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又譯腓力、菲利普、菲利波;)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费利佩一世(1581年起在位)。他的执政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在费利佩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国力达到颠峰,历史学家常以这段时间为哈布斯堡王朝之称霸欧洲。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雄心勃勃,试图维持一个天主教大帝国,但最终未能成功。.

81 关系: 加泰罗尼亚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卡斯蒂利亚卡斯蒂利亚君主列表吉斯家族吉斯公爵 (第四)天主教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奧地利的唐胡安威尼斯宗教裁判所巴塞罗那伯爵巴伦西亚巴利亚多利德巴黎中央集权中世纪布拉班特公爵亨利二世 (法兰西)亨利四世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弗朗什孔泰德意志地中海北海 (大西洋)储君哈布斯堡王朝唐·卡洛斯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犹太人皇帝玛丽一世 (英格兰)火刑神圣罗马帝国穆斯林米蘭纳瓦拉君主列表纳瓦拉的亨利罗马天主教美洲热那亚異端荷兰非洲西班牙西班牙君主列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西西里君主列表西西里岛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第三代阿尔瓦公爵...胡格诺派阿尔布雷希特七世阿尔瓦-德托梅斯阿斯圖里亞斯親王阿拉贡阿拉贡君主列表蘇格蘭薩伏依葡萄牙葡萄牙君主列表那不勒斯那不勒斯君主列表腓力三世 (西班牙)英吉利海峡英格兰英格蘭君主列表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恩里克一世 (葡萄牙)欧洲法国法国宗教战争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新教无敌舰队摩尔人意大利意大利战争愛爾蘭教宗教会 扩展索引 (31 更多) »

加泰罗尼亚

--> | capital.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加泰罗尼亚 · 查看更多 »

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

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西班牙语:Monasterio de El Escorial,全称El Real Sitio de San Lorenzo de El Escorial“埃斯科里亚尔圣洛伦索王家修道院”),位于西班牙马德里市西北约50公里处的瓜达拉马山南坡。该建筑名为修道院,实为修道院、宫殿、陵墓、教堂、图书馆、慈善堂、神学院、学校八位一体的庞大建筑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并珍藏欧洲各艺术大师的名作,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卡斯蒂利亚

卡斯蒂利亚(Castilla),或譯作卡斯提爾,是西班牙历史地名,由西班牙西北部的老卡斯蒂利亚和中部的新卡斯蒂利亚组成。历史上的卡斯蒂利亚王国,逐渐和周边王国融合,形成了西班牙王国。现在西班牙的君主就是从卡斯蒂利亚王国一脉相传。 卡斯蒂利亚在很早的时候只是莱昂王国东部的一个郡,到了11世纪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地区。当时卡斯蒂利亚把首都定在布尔戈斯(Burgos),后来又迁至巴利阿多利德。在之后的四百年中,卡斯蒂利亚带领北部的其它基督教国家从自8世纪起就开始控制伊比利亚半岛的摩尔人的手中重新夺回了西班牙的中部和南部。 在1085年,卡斯蒂利亚攻下托莱多后把它改名为新卡斯蒂利亚。1212年的纳瓦斯德托洛萨战役(Las Navas de Tolosa)宣告了摩尔人失去了在南部大部分地区的统治。1230年,卡斯蒂利亚统一了莱昂。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卡斯蒂利亚又相继攻下科尔多瓦(1236年)、穆尔西亚(1243年)和塞维利亚(1248年)。在同葡萄牙签订之后,从1460年3月6日开始,加那利群岛也归卡斯蒂利亚所有。 1469年,阿拉贡王国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女王聯姻,使这两个王国合并。它们的合并使西班牙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实体。1516年,斐迪南与伊莎贝拉的孙子查理五世成为了这两个王国的君主。参看西班牙君主列表和西班牙王室家族树。 一般认为卡斯蒂利亚的领土大致是由现在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亚-莱昂、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和马德里这几个自治区组成。 卡斯蒂利亚文化是西班牙的主体文化。由于它对西班牙各地文化的兼容并蓄,反而显得自己的特点不明显。卡斯蒂利亚的语言逐渐成为西班牙的首要语言,它被称为 Castellano(卡斯蒂利亚语),也就是現今所稱的西班牙语。.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卡斯蒂利亚君主列表

卡斯提爾伯國(County of Castile)的起源最早是阿斯圖里亞斯王國設立來強化東邊邊防的邊疆防禦單位(March)。最早的伯爵不是世襲的,任務是作為阿斯圖里亞斯國王的代理人。最早在867年時,隨著阿拉瓦(County of Alava)伯國的創立,卡斯提爾被再分割成數個更小的伯國,直到931年才再度合併。10世紀晚期,在名義上隸屬於萊昂王國的這段期間,卡斯提爾的伯爵們開始增長自身的自主權,並且逐漸在伊比利半島的政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1017年未成年的伯爵繼承及1029年該伯爵被暗殺,造成伯國落入潘普洛納王國與雷昂的控制之中,直到1037年潘普洛納王子斐迪南伯爵殺害雷昂的贝尔穆多三世並且主張他的王權,才將卡斯提爾抬升到王國的地位。1469年,卡斯蒂利亚的女继承人伊莎贝拉一世与阿拉贡王国的继承者斐迪南二世结婚,兩人即位後,两国从此合併。这两个国家形成了今天西班牙的主体。.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卡斯蒂利亚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吉斯家族

吉斯家族(法语:Maison de Guise),法国著名的贵族世家,其成员出任吉斯公爵和吉斯枢机主教在中古法國有很大影響力。 吉斯家族源出洛林公爵家族的旁系,16世纪—17世纪时归附于法国。在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世代,该家族地位大大提高并逐渐控制了法国北部与东部诸省。家族始祖克洛德·德·洛林是洛林公爵勒内二世的次子,1528年受封为第一代吉斯公爵。克洛德之子弗朗索瓦·德·洛林是杰出的军事指挥官,曾在弗朗索瓦二世时代干预朝政,并为查理九世时执政的三巨头之一。从弗朗索瓦开始吉斯家族积极卷入法国宗教战争,并充任天主教方面的领袖。弗朗索瓦之妹玛丽·德·吉斯与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结婚,她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母亲。吉斯家族安排了玛丽·斯图亚特与弗朗索瓦二世的短暂婚姻;玛丽·斯图亚特后来被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处死。弗朗索瓦·德·洛林之子亨利一世·德·洛林領導天主教聯盟,在法國宗教戰爭中竞争法国王位,被法国国王亨利三世杀害。亨利一世·德·洛林死后,本來聲勢大好、實力雄厚的天主教聯軍,卻因亨利二弟馬耶那公爵接連大敗給新法王亨利四世,使得吉斯家族開始没落。波旁家族的亨利四世在1593年改宗天主教後,加緊打擊吉斯家族。後來吉斯家族放棄與西班牙的聯盟,臣服於亨利四世,但是第四代吉斯公爵夏尔·德·洛林不放棄夺取王位的计划(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一直想把有法國王室血統的女兒,嫁給夏尔·德·洛林,扶植兩夫妻成為法國國王與王后)。在夏尔·德·洛林时代,吉斯家族在与首相黎塞留的斗争中失去了大部分政治力量。此后吉斯家族不再在法国政坛发挥重大影响。1696年,吉斯家族绝嗣。.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吉斯家族 · 查看更多 »

吉斯公爵 (第四)

#重定向 夏尔·德·洛林,第四代吉斯公爵.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吉斯公爵 (第四)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的唐胡安

没有描述。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唐胡安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 Haereticae Pravitatis,或稱異端裁判所、異端審判)是在公元1231年天主教會教宗格里高利九世決意、由道明會設立的宗教法庭。此法庭是負責偵查、审判和裁决天主教會認為是異端的法庭,曾监禁和處死異見份子。今天,異端裁判所已改組為信理部。.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宗教裁判所 · 查看更多 »

巴塞罗那伯爵

巴塞罗那伯爵(加泰罗尼亚语:comtes de Barcelona;西班牙语:condes de Barcelona;法语:comtes de Barcelone)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贵族称号。开始时它是统治巴塞罗那城及周边地区的领主的称号,但从12世纪中叶起,这一头衔为阿拉贡历代国王所拥有。 巴塞罗那伯爵的封号起源于加洛林王朝时代,由于查理大帝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一小块地区,因而有必要在这个边远的领地设置藩侯守卫。这些藩侯就是早期的巴塞罗那伯爵,随着加洛林王朝的衰落,他们最终变成了完全独立的王公,仅仅在名义上仍是法兰西王国的诸侯。由于王朝联姻的结果,到12世纪,伯爵爵位由阿拉贡国王所继承。1258年阿拉贡与法国缔结科尔贝条约,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将巴塞罗那割让给阿拉贡国王海梅一世,以换取后者放弃对法国南部领土的要求;从此阿拉贡正式脱离法国,成为西班牙领土的一部分。.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巴塞罗那伯爵 · 查看更多 »

巴伦西亚

#重定向 瓦倫西亞.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巴伦西亚 · 查看更多 »

巴利亚多利德

巴利亚多利德(Valladolid)是位于西班牙中部皮苏埃加河畔的工业城市,也是卡斯蒂利亚-莱昂自治区政府駐地與巴利亞多利德省的首府,人口321,713(2004年)。.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巴利亚多利德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是地方分权的对称。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并迅速衰落。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另外,也跟地方权力较大的几种政权体制作为对照。现在中央集权并没有消失,许多单一制国家仍旧实行中央集权制。.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中央集权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布拉班特公爵

布拉班特公爵(法语:duc de Brabant)是布拉班特公国历代领主的称号,也是現在比利時爵位之一,慣例上由比利時王儲擁有稱號。 布拉班特是位于今比利时境内的一个公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于1184年将布拉班特领地封给鲁汶伯爵亨利,并授予后者公爵头衔,这是布拉班特公国历史的开端(此前该地领主的头衔为伯爵)。在中世纪,布拉班特只在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在实际上与法国关系密切。15世纪初,法国的勃艮第公爵家族获得了对布拉班特的统治权。而随着勃艮第家族在与法国王室的斗争中逐渐衰落并最终绝嗣,布拉班特又作为所谓勃艮第遗产的一部分通过联姻转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先属于西班牙分支,后又转给奥地利分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發结束了布拉班特公国的存在。其後稱號由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所擁有。時至今日,此稱號習慣上由比利時國王最年長的子女擁有,現任布拉班特公爵為王儲伊莉莎白公主,於2013年7月21日隨着祖父阿爾貝二世退位予其父親菲利普國王而獲得稱號,成為史上首位布拉班特女公爵。.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布拉班特公爵 · 查看更多 »

亨利二世 (法兰西)

亨利二世(Henri II,),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47年—1559年在位)。弗朗索瓦一世次子,母为法蘭西的克洛德。生于巴黎西郊的圣日耳曼昂莱(Saint-Germain-en-laye)。1526年,作为释放被俘的弗朗索瓦一世的条件之一(参见:帕维亚战役),他曾以王太子的身分送往西班牙当人质。1547年,加冕为法兰西国王,將自己的親信貴族拔擢為權貴高門,譬如把國家大權委於王室總管蒙莫朗西家族和吉斯家族之手,再用兒時玩伴聖安德烈元帥加以制衡。 亨利二世即位后继续进行其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斗争。 亨利二世是一个顽固的天主教徒,法国国内的新教徒遭到他无情的迫害。他在1547年于巴黎高等法院中特设了一个被称为“火焰法庭”的机构来审判新教异端。1555年又因為親信洛林的樞機慫恿成功,亨利下詔各地的官員應對那些被教會判為異端的人進行懲罰,無須審查也不須上訴。此命令因高等法院之抗議而拖到1559年方才正式實行,但很快就因亨利的死亡而使宗教迫害停頓下來。 1559年4月,随着《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的签署,法国与西班牙之间为争夺意大利而进行的长期战争终于结束。亨利二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分边嫁给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和洛林公国的夏尔三世。他在为女儿的结婚庆典而举行的比武中被苏格兰卫队长蒙哥马利(Gabriel, comte de Montgomery)的断矛刺穿头部,十天后死去。此事在諾查丹馬斯的預言詩中曾被提過。 亨利二世性格憂鬱而虔誠,與西班牙的一連串戰爭讓法國負擔二千萬里弗以上的債務,導致法國不久後的實質破產與王權衰落,連帶促成長達三十多年的法國宗教內戰(胡格諾戰爭),使得法國國力大衰、西班牙趁機稱霸。.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亨利二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亨利四世

有多位历史人物可以译为亨利四世:.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亨利四世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終生未婚,因此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稱,亦稱“荣光女王”(Gloriana)、“賢明女王”(Good Queen Bess,或直譯“好女王貝絲”)。在她之前的都鐸王朝君主順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她的異母姊瑪麗一世。 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但在她两岁八个月的时候,生母不僅即被父親处死,其婚姻關係亦被宣布无效,伊丽莎白被剥夺王室称号。她的同父异母弟弟爱德华六世继承了王位直到1553年駕崩,他无视两位同父异母姐姐及當時的法律规定,伊丽莎白和罗马天主教徒玛丽,而把王位传给了简·格雷夫人。爱德华的遺願並沒有成功,玛丽赶走了简·格雷夫人,当了女王。 1558年,伊丽莎白接替她的同父异母姐姐而成为女王,聲稱要在優秀顧問的帮助下治理國家。她非常信任一群以為首的顾问官们。伊丽莎白上任後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新教的英格蘭教會,她成为该教会最高领袖,實施。人们原以为伊丽莎白会结婚生子,以延续都铎王朝。但她没有,尽管有很多人追求她。随着她的年龄渐长,伊丽莎白因为其未婚而变得知名。当时有不少人通过画像,游行和文学作品讴歌她。 在国家管理方面,伊丽莎白比她的父亲和姐姐更加温和Starkey Elizabeth: Woman, 5.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弗朗什孔泰

#重定向 弗朗什-孔泰.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弗朗什孔泰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

德意志可以指:.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地中海 · 查看更多 »

北海 (大西洋)

北海(Nordsjøen;Nordsjön;Nordsøen或Vesterhavet;Nordsee;Noordzee;Mer du Nord;North Sea)是北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大不列颠岛以东,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南和欧洲大陆以北。北海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储藏,作為布蘭特原油指數的基礎。 北海向西南通过多佛尔海峡(法国称加来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法国称拉芒什海峡)与凯尔特海相通,向东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与波罗的海相连,向北是挪威海。 斯凯尔特河、默兹河、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和泰晤士河是注入北海的主要河流。重要的岛屿或群岛有北弗里西亚群岛、黑尔戈兰岛、东弗里西亚群岛和西弗里西亚群岛。 北海周边的国家有英国、挪威、瑞典、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重要城市有阿伯丁、爱丁堡、加来、奥斯坦、鹿特丹、海牙、哈勒姆、威廉港、不来梅哈芬、库克斯港、埃斯比约、卑尔根、哥德堡等等。此外伦敦、不来梅哈芬和汉堡是北海重要的内陆港城。.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北海 (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储君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唐·卡洛斯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

卡洛斯,阿斯圖里亞斯親王,亦被稱作唐·卡洛斯(Carlos de Austria;),他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長子和法定繼承人,其母親為葡萄牙的瑪麗亞·曼努埃拉,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的女兒。卡洛斯因為不穩定的精神狀態被腓力二世於1568年軟禁,半年後死於囚禁狀態之中。他的命運成為西班牙的黑色傳奇之一,也激發出劇作家例如弗里德里希·席勒的劇本和朱塞佩·威爾第的歌劇等創作。.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唐·卡洛斯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玛丽一世 (英格兰)

麗一世(Mary I,),是英格蘭和爱尔兰女王、都铎王朝第四位和倒数第二位君主(1553年7月6日-1558年11月17日,实际上任日為7月19日)。 她於其同父異母弟弟愛德華六世死後繼承其王位,並再次於英格蘭內恢復羅馬天主教(舊教),取代她父親亨利八世提倡的盎格魯教派(新教),過程中,她下令燒死約300名宗教異端人士,得名「血腥瑪麗」。 最終,瑪麗苦心經營的羅馬天主教在她死後,被繼任的伊莉莎白一世以新教所取代。.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玛丽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火刑

火刑,是死刑的一種,意即將犯人綁在柱上用火活活燒死。.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火刑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米蘭

米蘭(Milano)是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西北方大城,也是米蘭省的省會和倫巴第大區的首府,位於義大利人口最密集和發展程度最高的倫巴第平原上。它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以觀光、時尚與建築景觀聞名於世。米蘭市区目前有182萬居民,其都会区超过800万人是歐洲三大都會區之一。總面積約有1,98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超過2,000人居住。目前米蘭市長為Giuseppe Sala。 市区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這個地區也被稱為藍香蕉(Blue Banana),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米蘭最初被凱爾特人當中的因蘇布雷人(Insubres)稱為Medhlan。後來羅馬人在西元前222年征服該地後,稱它為Mediolanum。米蘭因此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286年至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米蘭在中世紀時期則被稱為Mailand,德語目前依然使用這個名字,它來自於凱爾特語的Mid-lan,意為“平原中心”。拿破崙於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首都,並於1859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份,逐漸隸屬於義大利王國。 米蘭是一個國際性及國際化的城市,有15.2%的人口出生於國外。這個城市依然是歐洲主要的運輸和工業中心,米蘭是歐洲聯盟當中第10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9年).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米蘭 · 查看更多 »

纳瓦拉君主列表

纳瓦拉君主是指歷來納瓦拉的王位繼承人。.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纳瓦拉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纳瓦拉的亨利

#重定向 亨利四世 (法兰西).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纳瓦拉的亨利 · 查看更多 »

罗马天主教

#重定向 天主教會.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罗马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美洲

美利堅洲(英文:Americas),简称美洲,位于西半球,自然地理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面積達4254.9万平方公里,佔地球地表面积的8.3%、陆地面积的28.4%。人文地理则将之分为盎格鲁美洲(大多使用英語)和拉丁美洲(大多使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美洲地区拥有大约9.5亿居民,占到了人类总数的13.5%。 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人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多数原住民已经被欧洲移民有组织屠杀,已经不是主要居民。对于欧洲人来说,美洲最初并不为所知,后被航海家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並误认为是印度,以致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流传之今。后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名字命名,并沿用至今。 最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向美洲移民,后来荷兰、英国、法国也向那里移民。1776年,美洲诞生第一个西方殖民独立国家——美国。.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美洲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

热那亚(Genova,旧译柔鲁、热诺瓦)是意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屬於利古里亞大區,是該大區首府,並且是意大利第六大城市。.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热那亚 · 查看更多 »

異端

端,指不屬於主流思想的思維派別,通常具有負面含意,意稱指著正宗以外的旁門左道,而非正當的當下之普及、普遍,不被大眾所認同的「異類」。但也可能指說不重要的流派,不該被需要的,不被需要的,不應該存在世上的思想或事物,稱之為異端。 異端一詞常被用在於宗教中使用,指非正統信仰之間,稱呼外來的宗教為「異教」,而那些異類教徒大多泛指多為不同信仰的非主流人士,極為少數人一派。異端常常被主流人士排擠,他們大多是被主流教者為了保存宗教主旨的教義純潔性,與正當性,優越且完整性,正統的繼承者,而往往推向谷底深淵,不信教者,不同教者是往往是被排他主義者拿來做攻擊、揶揄、投射、等肅清抹滅的對象。.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異端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君主列表

這是一份西班牙君主的列表。嚴格來說,是現代定義下統一的西班牙的君主列表,此前在現今西班牙乃至葡萄牙領土上的君主國統治者,請參看下面的列表:.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西班牙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os españoles),是指西班牙在1506年至1700年間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時期,在西班牙當地又稱為奧地利王朝(Casa de Austria)。其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別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他們都是的成員。除了統治西班牙及其廣大的殖民地之外,還同時統治西屬尼德蘭與意大利部分公國,以及在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該王朝在1700年卡洛斯二世去世後絕嗣,由波旁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西西里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岛

西西里(Sicilia )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自治区。西西里占地25,708平方公里,人口数为500万,是意大利最大的区。同时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岛。而西西里岛周邊几个中小型的岛屿也被纳入西西里区域范围。 在古中國稱之為斯伽里野,《諸蕃志》:「斯加里野國,近蘆眉國界,海嶼闊一千里,衣服、風俗、語音與蘆眉同。本國有山穴至深,四季出火,遠望則朝煙暮火,近觀則火勢烈甚,國人相與杠舁大石,重五百斤或一千斤抛擲穴中,須臾爆出,碎如浮石。」 明朝萬歴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參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稱西西里島為西齊里亞,並附註:「此島有二山,一常出大火,一常出煙,晝夜不絕。」 由于西西里岛在地中海商业贸易路线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具备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此設有美國海軍和義大利空軍共用的大型軍用機場。西西里区域属于大希腊(古希腊殖民区)。而西塞罗曾经称锡拉库萨为古希腊中最美丽的城市。 西西里岛以及其周围属義大利岛屿一起组成西西里地区人口5,029,683人。其首府是巴勒莫(130万人口)。其它重要城市有卡塔尼亚(40万人口)、墨西拿(27万人口)、锡拉库萨(11万人口)、特拉帕尼(10万人口)、卡尔塔尼塞塔(8万人口)、阿格里真托(6万人口)和拉古萨(6万人口)等。西西里岛隔墨西拿海峡与亚平宁半岛相望。 西西里岛最高的山是埃特纳火山(3,323米),它也是欧洲最大、最活跃的火山。墨西拿北部的斯特龙博利岛上的斯特龙博利火山也是一座活火山。.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西西里岛 · 查看更多 »

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第三代阿尔瓦公爵

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阿尔瓦公爵(Fernando Álvarez de Toledo,Duque de Alba,),西班牙贵族,军人和政治家。他是国王腓力二世最信任的将领。 阿尔瓦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统治西班牙时代因军功得到显赫地位。1547年,他在米尔堡战役中大败皇帝的对手、新教诸侯萨克森选侯约翰·腓特烈。阿尔瓦跟随查理五世参加意大利战争,反对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教皇和意大利城邦组成的反西班牙联盟。他打败了教皇的军队,并且实际上占领了教皇国。但在查理五世退位后,他的继承人腓力二世为表示对教庭的友好放弃了这些土地。 在腓力二世执政时代,阿尔瓦继续受到重用。1567年他被任命为低地国家的总督,实际上是受命镇压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阿尔瓦在尼德兰实行恐怖政策。他设立一个特别法庭,称之为“除暴委员会”,然而人们更经常以“血腥委员会”来称呼它。大约有18,000名荷兰人被这个法庭定罪并处决,财产遭到没收;在被处死的人中包括著名的弗兰芒政治家拉莫拉尔·埃格蒙特伯爵(1568年)。 阿尔瓦率领西班牙军队击溃了弗兰芒人,于1568年12月22日攻陷布鲁塞尔。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反而加剧了荷兰人的反抗,以致腓力二世不得不于1573年将他召回。 1580年,阿尔瓦公爵奉腓力二世之命率军占领葡萄牙,从而实现了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合并。 A A A.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第三代阿尔瓦公爵 · 查看更多 »

胡格诺派

#重定向 胡格諾派.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胡格诺派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七世

阿尔布雷希特七世(虔诚者)(德语:Albrecht VII der Fromme,)通称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 von Österreich),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首席大公,布拉班特公爵,低地国家的总督(1595年起)和至高无上的统治者(1598年起)。 阿尔布雷希特七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的第七子,生于维也纳的诺伊施塔特。 孩提时代,在母亲的刻意安排下,他们几兄弟生活在堂叔兼舅舅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内,并由一位耶稣会会士抚养教育。 1577年年仅18岁即被任命为西班牙托莱多大主教和枢机主教。 1581年、1585年—1595年,阿尔布雷希特是腓力二世的葡萄牙副王。 1596年起在西班牙任地方长官。 1595年阿尔布雷希特的三哥(腓力二世的尼德兰总督)去世后,腓力二世任命他为尼德兰总督,并迫使他与自己美丽干练的长女结婚,她也是二哥乖戾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魯道夫二世弃娶的未婚妻。 婚后,腓力二世于1598年把尼德兰划成一个名义上独立的主权国家由这对夫妇统治。 实际上由于低地国家高涨的反对西班牙统治的运动,阿尔布雷希特七世仅能控制这个国家的南部,相当于今天的比利时。他同北方7个新教徒控制的省进行徒劳无效的战争。在军事行动不能取得成果的情况下,阿尔布雷希特七世被迫签订了一份12年停战协议(1609年),此后他与伊莎贝拉稳固地统治着尼德兰的10个天主教省份。 1621年,阿尔布雷希特七世在布鲁塞尔去世,享年61岁。 他的妻子继续统治这块地区。 由于近亲通婚,他们的子女全数早夭。.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阿尔布雷希特七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瓦-德托梅斯

阿尔瓦-德托梅斯(Alba de Tormes)是西班牙卡斯蒂利亚-莱昂萨拉曼卡省的一个市镇。该市镇位于萨拉曼卡城的托梅斯河上游。圣女大德兰在该市她创立的修道院去世。.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阿尔瓦-德托梅斯 · 查看更多 »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Príncipe de Asturias),是西班牙储君頭銜,女性則稱為阿斯圖里亞斯女親王(Princesa de Asturias)。與英国的威爾斯親王一樣,今日「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这個頭銜為虛封,並沒有真正的采地。 現任阿斯圖里亞斯女親王乃是萊昂諾爾(西班牙文:Leonor, Princesa de Asturias),西班牙國王费利佩六世與莱蒂西亚王后的长女。 * *.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阿斯圖里亞斯親王 · 查看更多 »

阿拉贡

阿拉贡(Aragón、Aragó)是西班牙东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面积47,719平方公里,人口1,277,471(2003年)。 阿拉贡向北与法国相邻,向东是加泰罗尼亚,向南是瓦伦西亚,向西是卡斯蒂利亚-拉曼恰、卡斯蒂利亚-莱昂、拉里奥哈和纳瓦拉。萨拉戈萨省、韦斯卡省和特鲁埃尔省属于阿拉贡自治地区。阿拉贡的首府是萨拉戈萨。.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阿拉贡 · 查看更多 »

阿拉贡君主列表

阿拉贡统治者的列表。关于阿拉贡的历史,请参考阿拉贡王国条目。.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阿拉贡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

蘇格蘭(英語、低地蘇格蘭語:Scotland,;Alba)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屬的構成國之一,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被大西洋環繞包圍,東部濱臨北海,西南濱臨北海海峽和愛爾蘭海,由約790多個島嶼組成。以格子花紋、風笛音樂、畜牧業與威士忌而聞名。雖然外交、軍事、金融、總體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在聯合王國内規模僅次於英格蘭。.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蘇格蘭 · 查看更多 »

薩伏依

薩沃依(義大利語:Savoia,法語:Savoie,英語:Savoy),法國東南部和義大利西北部歷史地區。統治該地的薩伏伊王朝在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前一直是統治義大利的王室。 萨伏依公国(Duché de Savoie、Ducato di Savoia)是1416年至1713年间曾经存在于西欧的独立公国,由萨伏依家族统治,领土包括今日意大利西北部和法国的东南部的部分地区。.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薩伏依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君主列表

葡萄牙君主自1139年葡萄牙王国建立起开始执政,直至1910年10月5日革命后葡萄牙共和国建立,君主制被废除。 在近800年的葡萄牙君主制历史上,葡萄牙国王拥有诸多头衔,其中费尔南多一世和阿方索五世二人还对卡斯蒂利亚王位具有宣称。哈布斯堡王朝掌权时,西班牙国王和那不勒斯国王亦成为葡萄牙国王。布拉干萨王朝时期又增加了一系列的头衔,包括巴西国王和巴西皇帝。 1910年革命之后,葡萄牙在另一场革命中几乎复辟了君主制(),但在一个月后即再次宣告灭亡。曼努埃尔二世过世后,布拉干萨王朝的成为了葡萄牙王位的觊觎者,为其支持者拥为葡萄牙国王,但这一头衔在未得到葡萄牙国家和议会认可的情况下仅具象征性地位。葡萄牙政府称现任布拉干萨王朝代表人杜瓦尔特·皮奥为葡萄牙王位的正统继承人,但仅认可其头衔而非其葡萄牙国王头衔。 所有葡萄牙君主都为阿方索一世的后裔,但有一些直系血统已经断绝,由此数个不同王朝曾经在葡萄牙当政,包括:.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葡萄牙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口,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和欧洲第15大都会区。那不勒斯地区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那不勒斯位于那不勒斯湾的北岸,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两个火山区域:维苏威火山和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因此,该市自古至今不断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 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吉他和曼陀林,以及对歌剧和拿波里民谣的重大贡献。 在其存在的2500余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市为古希腊人所创建,在“大希腊”中扮演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今天,那不勒斯仍是繁荣的地中海港口和商业城市,高速铁路和地铁网伴随着都会区的扩张。另一方面,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继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妨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那不勒斯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那不勒斯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腓力三世 (西班牙)

(虔誠者)腓力三世(Felipe III,)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98年—1621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二世,1598年—1621年)。他统治时期代表著西班牙國勢暫時的退縮,以及有意義的和平。 腓力三世是尚武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生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他的母亲是腓力二世的第四个妻子奥地利女大公安娜(腓力的堂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和他的妹妹之女)。腓力三世继承了他父亲对天主教的坚定信仰,却没有继承他的惊人才干。 实际上,腓力二世曾悲观地承认,上帝没有赐给他一个有能力管理他的巨大帝国的儿子,他甚至还预言到腓力三世的一生必将为宫廷宠臣所掌握。 这些预言可悲地一一兑现了。 在父亲去世后,即位的腓力三世把一切大权都交给了他最宠爱的大臣莱尔马公爵。 他几乎终生都受到这位朝臣的左右;后来莱尔马的儿子又成了他的新宠臣。 西班牙的经济在腓力三世执政时期经历了严重的衰退,并且她的海军也失去了以往无可匹敌的威力。西班牙在欧洲和美洲都面临着新兴的海上强国——英国與荷蘭的挑战,而国王却既无能力也无兴趣与之展开竞争。在天主教的爱尔兰人掀起独立运动的时候,腓力三世对他们施以支持,希冀以此来削弱英国;英西戰爭在1604年畫下句點,由腓力三世與新任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簽訂倫敦條約,英西兩國分別停止對愛爾蘭與西屬尼德蘭的軍事介入,且英國放棄它在公海上的劫掠行為。 腓力三世于1607年任命阿龙索·德·拉·丘亚为西班牙驻威尼斯共和国大使。 1609年,在扑灭尼德兰新教政权的努力宣告失败后,腓力三世默许姐夫尼德兰总督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七世与联省共和国缔结十二年停战协定。 腓力三世在个人生活中沉浸于宫廷游乐,他在这些活动上挥霍了无数的金钱。 但他在宗教信仰上却表现出真正的虔诚。总的来说,他缺乏管理他父亲留下来的巨大遗产的才智,在治国方面表现庸碌。1621年3月31日腓力三世去世于马德里,把一个外強中乾的西班牙帝國,留给了他的继承人。.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腓力三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又名拉芒什海峡(English Channel;la Manche;Mor Breizh;Môr Udd、Mor Bretannek),是分隔英国与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峡。海峡長560公里(350英里),寬240公里(150英里),最狭窄處又稱多佛海峡,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国的多佛与法国的加莱隔海峡相望。.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英吉利海峡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君主列表

本表列出1707年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組成大不列颠王国前的英格兰君主,此后的英格兰君主列表参看英国君主列表。.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英格蘭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查理五世(西班牙语:Carlos I,读音:卡洛斯;荷兰语:Karel V,读音:卡瑞尔;德语:Karl V,读音:卡尔;意大利语:Carlo V,读音:卡洛;法语:Charles Quint,读音:夏尔);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亚-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開啟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時代。.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恩里克一世 (葡萄牙)

恩里克一世(),第十七位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1578年-1580年)。 他是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第五子,母親是阿拉貢的瑪麗亞。若昂三世之弟、前任國王塞巴斯蒂昂一世之叔祖父。 恩里克本為樞機,由於若昂三世的子嗣大多在他去世前逝世,1557年當若昂三世之子若昂王子的遺腹子塞巴斯蒂昂在若昂三世死後繼位後,恩里克便是王位繼承人。1578年,當塞巴斯蒂昂一世戰死在非洲以後,因為沒有留下任何子嗣。反覆商議後,大家決定推舉從前的攝政王、塞巴斯蒂安的叔祖父恩里克以66歲高齡還俗成為葡萄牙王國阿維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由於他沒有子嗣,恩里克繼位後本想娶妻而得到子嗣。但當時的教皇額我略十三世與哈布斯堡王室關係良好,所以不肯解除恩里克的誓言而准許他娶妻。由於其主教的身份,使他不可能娶妻有子嗣,所以他在位的這兩年也就是個過渡,王位繼承權的問題還是要解決。 王位的合適人選都是曼努埃爾的幾個孫子身上。其中呼聲最高的有三個人:曼努埃爾一世第六子杜阿爾特王子之次女布拉甘薩女公爵卡塔琳娜、曼努埃爾一世次子路易斯之私生子克拉托修道院院長安東尼奧和曼努埃爾一世的外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但是卡塔琳娜是個女人,安東尼奧是私生子出身,只有腓力二世實力最雄厚,擁有當時最強海軍“無敵艦隊”,論出身他也是曼努埃爾一世的根紅苗正的外孫。如果按当时习俗,正统的继承人应为杜阿尔特王子的已故长女玛丽亚遗下的长子拉努乔,但拉努乔的父亲帕尔马公国继承人亚历桑德罗是腓力二世的支持者,使得拉努乔的王位继承权未得支持,呼声甚至不如他的姨母卡塔琳娜。貴族和社會上的要人都傾向於腓力二世。而下層民眾堅決主張維護國家的完全獨立。這種局面使上層人物惶恐不安,因爲上一個朝代末年1383年的動亂和危機就是由於人民對王位繼承問題的不滿而引起的。如果這次再處理不當,很有可能又引起一場葡萄牙與西班牙之間的戰爭。 爲了和平解決王位繼承問題,恩里克一世邀請幾個擁有合法繼承權的王位候選人或他們的代表來參加爲解決王位繼承問題而召開的宮廷會議,並要求他們必須宣誓絕對服從將來提出的解決方案。但是腓力二世拒絕這項提議,並宣稱他的地位是無可爭議的。1579年,會議在缺少西班牙方面代表的情況下在阿爾梅林召開。在兩名葡萄牙候選人中,布拉甘薩女公爵在沒有支持者的情況下自動退出了競爭。這樣,克拉托修道院院長安東尼奧便受到了平民的擁戴。但是這種擁戴反而使他受到了貴族的猜忌和排擠。因爲他們害怕1383至1385年間的空位時期再出現。另一方面,恩里克一世也不喜歡他,還簽署了一道命令,以「為了我的王國和臣民的幸福安寧」為理由,逼迫安東尼奧離開葡萄牙。與此同時,腓力二世在兩國邊境囤積了重兵,等待著合適的機會。在貴族代表和平民代表的爭吵中,在西班牙人的武力威脅下,這場會議終究沒有整出個所以然來。1580年,紅衣主教恩里克逝世,在他的遺囑中沒有提及誰來繼承王位,只是任命了一個由五個人組成的聯合執政政府,在新國王產生之前暫時代行國王的職責。最終在他死後腓力二世派阿爾巴公爵率領西班牙軍隊攻入葡萄牙擊敗安東尼奧的軍隊,葡萄牙王位就因此轉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之下。 Category:葡萄牙君主.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恩里克一世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宗教战争

法国宗教战争(Guerres de religion),又名胡格诺战争,是发生在1562年-1598年间法兰西王国国内的内战和民众骚动事件,内战双方为罗马天主教廷和胡格诺派(加尔文派)新教徒。战争进行了连续八次,对当时的法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据估计在当时三百万民众死于战乱及战争带来的饥荒和瘟疫,在宗教战争中仅次于造成八百万人丧生的三十年战争。.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法国宗教战争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一世(德语:Ferdinand 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起;1558年加冕)。他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1526年起)。.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

#重定向 费尔南多二世 (阿拉贡).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无敌舰队

#重定向 西班牙艦隊.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无敌舰队 · 查看更多 »

摩尔人

摩尔人(Moro,Moors)是指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島、撒丁尼亞、馬爾他、科西嘉島、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居民。历史上,摩尔人主要指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征服者。直到3世纪,“毛利”这个名字罗马人用来对所有未罗马化的由自己首领统治的北非土著的称呼。摩尔人主要由埃塞俄比亚人、撒哈拉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组成,也有伊比利半岛出身的土著穆斯林(穆拉迪人)。 历史学家认为,摩尔人是一个阶级和文化的统称。尽管非洲摩尔人占大多数,摩尔人这一概念其实并没有人类学和民族学上的意义。的著作《自然界不论颜色》中阐述了此一观点。继而《非洲:西方文明之母》的作者证实这个族群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然后移居到非洲西北部和东北部。事实上,直到640年阿拉伯人入侵北非之后,摩尔人才和阿拉伯扯上关系,即他们都是穆斯林。今天的摩尔人并不认同自己为白人或黑人。 摩尔人一词在欧洲使用很广泛且略带贬义,一般指穆斯林,特别是西班牙或北非的阿拉伯人或柏柏尔人。在葡萄牙殖民印时代,葡萄牙人在斯里兰卡和印度果阿使用“锡兰摩尔人”和“印度摩尔人”两个词,孟加拉国的穆斯林也被称为“摩尔人”。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就是“威尼斯的摩尔人”。.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摩尔人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战争

義大利戰爭(Guerre d'Italia del XVI secolo)又稱哈布斯堡-瓦洛戰爭,是1494年至1559年間一系列戰爭的總稱,戰事地包括多數義大利城邦、教宗國、西歐各主要國家(法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與蘇格蘭)以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戰爭起源於米蘭公國與那不勒斯王國間的糾紛,隨後迅速轉變為各參與國間爭奪權力與版圖的軍事衝突,伴隨聯盟、反聯盟,及頻繁的斷交與背叛。.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意大利战争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

#重定向 爱尔兰.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愛爾蘭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個別性的教會)。一般人常將教會與“教堂”(指的是教会建築)混為一談,因为教会的组成並不需要固定建築。 教會是由一群與耶穌基督有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並以耶穌基督為磐石和房角石,且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立真理的根基上,聚集連結而成的生命見證體。.

新!!: 腓力二世 (西班牙)和教会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