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耶尼切里

指数 耶尼切里

耶尼切里军团(يڭيچرى;yeniçeri;Γενίτσαροι;直译为“新军”),也译为加尼沙里军团、土耳其新軍、土耳其禁衛軍或蘇丹親兵,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常備軍隊与苏丹侍卫的统称。最早是在奧爾汗一世贝伊统治时出现。在穆拉德一世统治时期成为常备军。1826年,在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期间废除。耶尼切里军团是继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该地区建立的的第一支正式常备军。.

32 关系: 吉祥事變塞利姆二世塞爾維亞人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安卡拉之战亚美尼亚人伊斯坦堡保加利亞人商务印书馆割禮科索沃战役 (1389年)穆罕默德四世穆拉德三世穆拉德一世突厥第一次摩哈赤战役綠色红色维也纳之围羅馬尼亞人瓦尔纳战役馬哈茂德二世贝伊阿爾巴尼亞人蘇菲派苏丹 (称谓)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查尔迪兰战役步兵波蘭人拜克塔什教團

吉祥事變

吉祥事變,是指1826年6月15日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廢除傳統蘇丹近衛兵團耶尼切里的事件。135,000個耶尼切里反對馬哈茂德二世的軍事改革並叛亂,叛亂平定後領袖被殺,耶尼切里被解散,開始了奧斯曼帝國軍事現代化的改革。.

新!!: 耶尼切里和吉祥事變 · 查看更多 »

塞利姆二世

塞利姆二世(英語:Selim II, 土耳其語: II.Selim;),他也被稱為「金髮」塞利姆(Selim the Blond,塞利姆的頭髮與鬍鬚皆為淡金色)或者是「酒鬼」塞利姆(Selim the Drunkard),他從1566年擔任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直至1574年逝世為止。他是蘇萊曼一世及其妻许蕾姆苏丹之子,早年的塞利姆似乎不太可能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直到他父親最寵愛的哥哥死於天花,另一位同父異母的兄長穆斯塔法皇子被蘇萊曼一世下令處決,以及弟弟巴耶濟德皇子在塞利姆與他父親的協調之下被殺害後,塞利姆成功坐上了蘇丹的寶座。.

新!!: 耶尼切里和塞利姆二世 · 查看更多 »

塞爾維亞人

塞爾維亞人 (Србијанци/Srbijanci)是居住於塞爾維亞的區域居民稱謂詞,常用於塞爾維亞族人,但是泛指不分種族居住於塞爾維亞的人。 在塞爾維亞語中,「Srbi」被用於來自塞爾維亞的塞爾維亞族人,嚴格指由塞爾維亞中心來的塞爾維亞族人,所以塞爾維亞語該詞不包括來自鄰國,例如波斯尼亞、克羅地亞等的塞爾維亞族人。一般說漢語的人亦可能會以「塞爾維亞人」來指「塞爾維亞族」。 在1852年的《塞爾維亞語詞典》中,指出: 「Srbijanci」一詞不常用於現代塞爾維亞語中,其中一個解釋是因為來自塞爾維亞的塞爾維亞族人可能會覺得被此詞侮辱。.

新!!: 耶尼切里和塞爾維亞人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耶尼切里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这是一个-zh-hans:奥斯曼帝国;zh-hk:鄂圖曼帝國;zh-tw:鄂圖曼帝國;-历代苏丹的列表,其中从塞利姆一世开始的苏丹还拥有伊斯兰教哈里发的称号。 奥斯曼王朝的诸位苏丹在1299年至1922年的六百多年时间里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地跨亚、非、欧三大洲,苏丹统治着北自匈牙利、南至索马里、西起阿尔及利亚、东到伊拉克的广袤土地。帝国首都最初在安纳托利亚的布尔萨,1366年迁都巴尔干的埃迪尔内,1453年占领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更名伊斯坦布尔,一直到帝国灭亡。尽管由于难以区分史实和传说,使得帝国的早期历史众说纷纭,但现代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如下观点:奥斯曼帝国在约1299年时建立,它的第一位统治者是乌古思突厥人卡耶部落的首领(汗)奥斯曼一世。奥斯曼一世建立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朝和帝国延续了六个多世纪,共有36位苏丹执掌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同盟国,结果战败,帝国随即土崩瓦解。战胜的协约国对奥斯曼帝国的瓜分和随即爆发的土耳其独立战争导致了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诞生。.

新!!: 耶尼切里和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 查看更多 »

安卡拉之战

安哥拉之战指1402年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之间发生于今土耳其安卡拉(旧译安哥拉)附近的战役。 1402年春,帖木儿率大军10万人左右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数月之间即兵临安卡拉城下。奥斯曼苏丹“闪电”巴耶塞特一世率军10萬利用安卡拉以东的森林设防,以降低帖木儿骑兵的机动优势。帖木儿遂于7月20日率军由南面迂回攻城,迫使巴耶塞特回军救援。双方不久相会于平原之上,帖木儿遂发挥骑兵优势集中兵力攻击巴耶塞特军左翼。 激战半日后,巴耶塞特军中的鞑靼军队和安纳托利亚联军先后倒向帖木儿,巴耶塞特本军随即崩溃,其本人被俘。帖木儿获胜后并没有继续对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因为正获得探子来的情报而迅速回师撒马尔罕,筹备征服中国。这次失败使奥斯曼帝国大伤元气,延缓了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同时也解除了帖木儿入侵中国时的后顾之忧。.

新!!: 耶尼切里和安卡拉之战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人

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语:Հայեր)是一个发源于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东部的民族和族群,属欧罗巴人种的阿尔卑斯人种或地中海人种类型。使用亚美尼亚语,分成许多方言,属印欧语系亚美尼亚语族。文字是由4世纪末5世纪初由学者聖梅斯羅布创制的亚美尼亚字母,经修改,一直沿用至今。宗教上属基督教亚美尼亚教会,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基督教列为国教的国家。如今亚美尼亚人约700多万,除居住在亚美尼亚外,还分布在俄罗斯、格鲁吉亚、美国、伊朗、德國、法国、烏克蘭、黎巴嫩、叙利亚、巴西,其中俄罗斯是仅次于亚美尼亚的第二大亚美尼亚人聚居地,海外亚美尼亚人多于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亚美尼亚人。.

新!!: 耶尼切里和亚美尼亚人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耶尼切里和伊斯坦堡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亞人

保加利亞人(Bulgarians、българи or bǎlgar)是巴爾幹半島的原始居住族群,母語是保加利亞語。保加利亞人口大約是9,000,000~10,000,000左右,分布於全世界,保加利亞國家中有85%左右是保加利亞人。 以族群的角度看,保加利亞人被認為是南斯拉夫人、保加爾人、色雷斯人等亙古族群的後裔。已經有超過兩千年左右的歷史。有使用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有信仰宗教者多為東正教徒,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

新!!: 耶尼切里和保加利亞人 · 查看更多 »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由原美北长老会美华书馆工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四人得到长老会美國籍牧师费启鸿的帮助,于1897年2月11日始创于上海,秉承“倡明教育,开启民智”之宗旨,为中国现代出版业巨擘,在上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对中国现代的文化与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商務印書館初期承印商业簿记表冊、帳本、教會圖書等印務,故得名商务。.

新!!: 耶尼切里和商务印书馆 · 查看更多 »

割禮

割禮(又名包皮切割),天主教名割损,是一種宗教儀式,通常是指對男孩施行的割禮,方法是把陰莖上的包皮割去。 早期的山洞壁畫和古埃及墳穴已有關於割禮的描述,中東的不少宗教也有施行割禮。猶太教則視割禮為上帝吩咐的命令、是必須遵行的宗教行為,男孩在出生後第八天要進行割禮,至今大部分的猶太人都遵從這規則。在其他地方,一般是建議在出生7天後,有的禁止超過10歲才施行,有的則允許到成年以前都可以。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沒有規定男孩要進行割禮,但是中東不少的伊斯蘭國家都有此習俗,乃因紀錄穆罕默德言行的《赫諦斯經典》中曾提及之故。男性割禮由於猶太教傳統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仍普遍存在。 至於替女性進行割禮,則以非洲居多。當地人對於割禮非常重視,他們往往都看成是人生比較重要和值得慶祝的事情。女性割禮由於其造成的危險,受到聯合國及國際人權組織的強烈反對;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目標5「實現兩性平等,並賦予所有婦女權力」有具體目標「消除各種有害的做法,例如童婚、未成年結婚、強迫結婚,以及女性生殖器切割」含消除女性割禮。.

新!!: 耶尼切里和割禮 · 查看更多 »

科索沃战役 (1389年)

科索沃戰役(塞尔维亚语:Косовски бој或Бој на Косову)發生於1389年6月15日,為一場奧斯曼帝國與塞爾維亞及波斯尼亞之間的戰役。 這場戰爭的历史真確度仍然只是一個推測的結果,戰役的詳情只有很少或自相矛盾的證據證實。大部分的历史學家覺得唯一能確定相信的就是這是奧斯曼入侵者與早已住於該地的人所發生的一次衝突。此战被认为是奥斯曼帝国的立国之战,雄踞巴尔干半岛一时塞尔维亚王国战败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

新!!: 耶尼切里和科索沃战役 (1389年)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四世

罕默德四世可以指:.

新!!: 耶尼切里和穆罕默德四世 · 查看更多 »

穆拉德三世

拉德三世(,阿拉伯語: مراد الثالث)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他的執政時期是從1574年到1595年。.

新!!: 耶尼切里和穆拉德三世 · 查看更多 »

穆拉德一世

拉德一世(),奥斯曼帝国首任苏丹(1359年至1389年在位)。.

新!!: 耶尼切里和穆拉德一世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耶尼切里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摩哈赤战役

一次摩哈赤战役(mohácsi csata 或 mohácsi vész、Mohaç Savaşı 或 Mohaç Meydan Savaşı)发生于1526年8月29日,是土耳其第一次入侵匈牙利的战役。战役双方为拉约什二世率领的匈牙利王國军队及由苏莱曼一世率领的奥斯曼军队。.

新!!: 耶尼切里和第一次摩哈赤战役 · 查看更多 »

綠色

綠色是大自然界中常見的顏色。植物的綠色來自於葉綠素。 綠色的光波長約550纳米,光的三原色之一。可經由藍色和黃色混和而成的顏色。和綠色相對的顏色是Magenta(品紅色),而不是傳統上認為的紅色。綠色是一种中性色,既是暖色也是冷色。 紅綠色盲的人可以分辨這兩種顏色,但往往把紅色或綠色與其他顏色混淆,例如明綠色當黃色、深綠色當啡色。.

新!!: 耶尼切里和綠色 · 查看更多 »

红色

紅色,是以通過能量來激發觀察者的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顏色,波長大約為630到750納米,類似於新鲜血液的顏色,是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普通人是無法看到波長長過紅色的射線,而這類射線一般被稱為紅外線。.

新!!: 耶尼切里和红色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之围

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与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不同,是苏丹苏莱曼一世所率领的鄂图曼帝国穆斯林,第一次尝试夺取维也纳,但是失败告终。这一战是鄂图曼帝国第一次侵略中欧,此战之后的150年奥地利和鄂图曼帝国互相争夺中欧,直至维也纳之战为止。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苏莱曼一世这次进攻中欧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确立鄂图曼帝国在匈牙利的统治,而这次进攻维也纳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新!!: 耶尼切里和维也纳之围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人

羅馬尼亞人 (羅馬尼亞語:români)是主要聚居在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民族。總人口在2380萬人之間。大部分羅馬尼亞人分布在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兩國。另外在羅馬尼亞鄰近的巴爾幹半島各國也有少量分布。.

新!!: 耶尼切里和羅馬尼亞人 · 查看更多 »

瓦尔纳战役

尔纳战役是1444年11月10日,由穆拉德二世指挥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与欧洲波蘭及匈牙利等国组成的基督教联军在今保加利亚东部瓦尔纳附近进行的一场会战。战役以奥斯曼土耳其一方获胜而告终,同时结束了欧洲各国为解救君士坦丁堡免遭土耳其征服所做的努力,并使奥斯曼帝国能够确立和扩大它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

新!!: 耶尼切里和瓦尔纳战役 · 查看更多 »

馬哈茂德二世

哈茂德二世(奧斯曼土耳其語:محمود ثاني Mahmud-u sānī、英語:Mahmud II,)是奧斯曼帝國第三十任蘇丹,於1808年登基,至1839年逝世。他出生於伊斯坦堡托卡比皇宮,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的兒子。因北方強鄰俄羅斯帝國屢次的軍事威脅,令他統治期間致力於大規模的法制及軍事改革,馬哈茂德二世因此被稱為奧斯曼改革的始祖,有開明專制君主之稱。.

新!!: 耶尼切里和馬哈茂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贝伊

贝伊(Bey),又作“贝格”(Beg),在哈萨克语中称作“比”(Би),是突厥语中“首领”或“酋长”之意,后来成为奥斯曼帝国属地以及中亚、南亚地区伊斯兰教人士的一种头衔,有“总督”、“老爷”等意思。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该词先是对贵族或旁系王子的尊称,次于汗或帕夏,一般置于名前;后来泛指各省区的执政者,曾广泛使用于伊斯兰国家。陈瑞云,大学历史词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奥斯曼帝国的前几位君主的头衔就是“贝伊”,1383年穆拉德一世被哈里发授予苏丹称号后方停用。此后,贝伊成为次于帕夏的一种称呼。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贝伊成为低于帕夏的一个贵族级别。 在突尼斯,1705年突尼斯王朝统治者称“贝伊”,贝伊成为君主及其家族的头衔。从1705年至1957年,“贝伊”代替“台伊”作为对突尼斯统治者的称号。 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政府明令将“贝伊”改为“巴依”(Bay),置于名后作为对成年男性的一般尊称,相当于“先生”,已经失去首领的意思。 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穆斯林称“伯克”(Beg或Bek,同“贝伊”),泛指官吏或统治者;对一些地主或宗教上层人士有时也称“巴依”(Bay)或“巴依老爷”。郭晔旻,左宗棠收复新疆始末,历史解密2011年第3期 贝伊一词的语源还存有争议。有说法认为源自古代突厥官号“匐”。乌孙的靡也与其有关。 著名的贝伊有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与浩罕的阿古柏。.

新!!: 耶尼切里和贝伊 · 查看更多 »

阿爾巴尼亞人

#重定向 阿爾巴尼亞族.

新!!: 耶尼切里和阿爾巴尼亞人 · 查看更多 »

蘇菲派

#重定向 蘇非主義.

新!!: 耶尼切里和蘇菲派 · 查看更多 »

苏丹 (称谓)

苏丹(سلطان,,))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作为称谓是最近才出现的翻译,它也有很多其他的译法,在古文翻译为“素檀”、“速檀”、“速鲁檀”、“锁鲁檀”(见《明史》),民间也又叫“素里檀”“唆里檀”“算端”、“层檀”等等。他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历史上有好几种含义。這詞最初是阿拉伯語中的抽象名詞「力量」、「治权」、「裁决權」,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对一个特殊统治者的称号等同國君的意思,被苏丹统治的地方,一般都对外号称拥有独立主权或完全主权。苏丹不会自称是哈里发,也不会表示他是实际上是受到哈里发统治的。被苏丹统治的地方,无论是王朝还是国家都可以被指为“苏丹国”(سلطنة)。 女性苏丹称为“苏丹娜”,但是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另外,还有一种特别苏禄苏丹国,这种国家正式的统治者是男苏丹,但是他的妻子却是一个实际上的“监督者”。 苏丹一般不是世袭的,很少被称为国王。.

新!!: 耶尼切里和苏丹 (称谓) · 查看更多 »

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或译苏里曼一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691页“苏里曼一世”词条。(奥斯曼土耳其文:سليمان اول、现代土耳其文:I.,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是奥斯曼帝国第10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兼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之职。由于苏莱曼一世的文治武功,他在西方被普遍誉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土耳其文:محتشم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Muhteşem Süleyman,Suleimanus Magnificus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سليمان العظيم,سلیمان کبیر或سلیمان قدرتمند,普什图语:سلیمان اعظم,سلیمان اعظم,Σουλεϊμάν ο Μεγαλοπρεπής,斯洛文尼亚语:Sulejman Veličastni,Сулејман Величанствени,Сулейма́н Пи́шний,Soliman Magnificul,Sulejman Skvostný,Сюлейман Великолепни,波兰文:Sulejman Wspaniały,Solimán el Magnífico,Süleyman der Große或Süleyman der Prächtige,Solimano il Magnifico,Soliman le Magnifique,Сулейманом Великолепным,Solimão o Magnífico,Suleiman the Magnificent,スレイマン大帝等。),而他在奥斯曼帝国国内和东方则被誉为卡努尼苏丹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文:قانونى سلطان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Kanuni Sultan Süleyman、السلطان سليمان القانوني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波斯文、普什图文、乌尔都文:سلطان سلیمان قانونی等),“卡努尼”意为“立法者”,因为他在位时完成了对奥斯曼帝国法律体系的改造。苏莱曼大帝是欧洲16世纪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苏莱曼大帝亲自统帅奥斯曼军队征服了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奥斯曼人的扩张态势一直到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才被暂时遏制。苏莱曼大帝在与波斯(今伊朗)萨非王朝的战争中占领了大半个中东地区,并将西至阿尔及利亚的北非大部地区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舰队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在他的治理下, 奧斯曼帝國統治了一千五百萬到二千五百萬人。 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舵手,苏莱曼大帝亲自开创了社会、教育、税收和刑律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他主持编撰的权威法典(或卡农)奠定了在他逝世后帝国数个世纪的法律制度基础。苏莱曼大帝不但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金匠(受過良好的教育,講五種語言),他还是文化的大资助人。他在位时期是奥斯曼帝国艺术、文学和建筑的黄金时代Atıl, 24.。 苏莱曼大帝打破奥斯曼人的传统,迎娶了烏克蘭奴隶出身的罗克塞拉娜,成为他的皇后许蕾姆苏丹。许蕾姆苏丹不仅在帝国后宫有很大的影响力,还积极参与苏莱曼大帝的政治生活。他们的孩子塞利姆皇子在苏莱曼大帝去世后继任苏丹之位。.

新!!: 耶尼切里和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查尔迪兰战役

查尔迪兰战役 (جنگ چالدران,Çaldıran Muharebesi)发生于1514年8月23日,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役中击败了波斯萨非王朝,从而控制了安那托利亚东北和伊拉克北部地区,巩固了东部边界。然而这次战役却开启了两个伊斯兰帝国长达41年的毁灭性战争,直到1555年两国签订了《阿馬西亞和約》。 奥斯曼帝国一般有上風,但波斯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堅守陣地。.

新!!: 耶尼切里和查尔迪兰战役 · 查看更多 »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新!!: 耶尼切里和步兵 · 查看更多 »

波蘭人

波蘭人(Polacy ;單數為Polak)具有多個涵義,是指廣泛概念上之稱呼,在各種場合或立場上都有不同的界定。平常來說是一種住在波蘭的人或在波蘭出生的人簡稱波蘭人。 以下並非要明確界定一个人是否為波蘭人,但可作為考虑的因素,除了以下因素以外,还有其本人和其他人的认同(价值观因素)也非常重要。.

新!!: 耶尼切里和波蘭人 · 查看更多 »

拜克塔什教團

拜克塔什教團(Bektaşi Tarikatı)是伊朗人哈吉·拜克塔什在十三世纪於安納托利亞成立的苏菲主义教團,這一派不只在土耳其,也分布於阿爾巴尼亞和波士尼亞,是蘇丹親兵官方宗教(他們称自己為拜克塔什的士兵、拜克塔什的子孫)。信众多为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改信的原东正教徒。 這一派不同於其他蘇菲派,他們有強烈什葉派和民間信仰成分,他們特别尊敬阿里,認為穆罕默德與阿里是一人。 這一派在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發動兵變廢棄蘇丹親兵後也一蹶不起。 category:蘇非主義 category:什葉派.

新!!: 耶尼切里和拜克塔什教團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