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9 关系: 华沙,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德意志,俄罗斯帝国,俄语,圣彼得堡,社会革命党战斗组,莫斯科国立大学,波兰。
- 俄罗斯帝国元老院成员
- 俄罗斯帝国内政大臣
- 俄罗斯帝国议会成员
- 俄罗斯帝国贵族
华沙
華沙(Warszawa )是波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里。2008年人口數字爲1,707,983人,都市圈人口大約2,785,000人。城市面積512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積12266平方公里。冷戰時期著名的華沙公約就是於此簽署的。 该市也是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拥有许多工业企业(制造、钢铁、电气工程、自动工业),66所高等学府(包括华沙大学),和超过30家剧院。.
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
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俄语:князь Пётр Дмириевич Святополк-Мирский,1857年8月18日弗拉季卡夫卡兹 - 1914年5月16日),俄罗斯帝国政治家,曾任俄罗斯帝国内政大臣(1904年-1905年)。 彼得是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家族成员,其父亲是俄国将军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其子是文学历史学家D·S·米尔斯基。 S S S.
查看 维亚切斯拉夫·冯·普勒韦和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
德意志
德意志可以指:.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社会革命党战斗组
#重定向 社会革命党战斗组织.
莫斯科国立大学
莫斯科国立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大学(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М. В. Ломоносова),简称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大學(МГУ),是俄罗斯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于1755年建校。2004年该大学有约4000名讲师、31000名大学生和7000名进修生。.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另见
俄罗斯帝国元老院成员
- 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特列波夫
- 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
-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
- 维亚切斯拉夫·冯·普勒韦
俄罗斯帝国内政大臣
- 伊万·洛吉诺维奇·戈列梅金
- 彼得·斯托雷平
- 维亚切斯拉夫·冯·普勒韦
俄罗斯帝国议会成员
-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古契科夫
- 亚历山大·布雷金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什科夫
- 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特列波夫
- 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
- 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
-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
- 伊万·帕斯克维奇
- 伊万·洛吉诺维奇·戈列梅金
- 加甫里尔·杰尔查文
- 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阿列克谢耶夫
- 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
-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
- 帕夫·赫里斯托福羅維奇·馮·葛拉必
- 帕维尔·奇恰戈夫
- 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
-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
- 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维尔纳茨基
- 彼得·彼得罗维奇·谢苗诺夫-天山斯基
- 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
- 彼得·维特根施泰因
- 普提雅廷
- 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
-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
- 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
- 维亚切斯拉夫·冯·普勒韦
- 羅拔諾甫
-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
- 谢尔盖·维特
- 费奥多尔·彼得罗维奇·利特克
- 费迪南德·冯·弗兰格尔
- 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叶尔莫洛夫
俄罗斯帝国贵族
-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别斯图热夫
- 亚历山大·普希金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什科夫
- 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特列波夫
- 亞歷山大·史克里亞賓
- 伊万·帕斯克维奇
- 卢德米拉·契琳娜
- 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阿列克谢耶夫
- 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
- 娜塔莉亞·帕夫諾芙娜·帕雷
- 孔德拉季·费奥多洛维奇·雷列耶夫
- 季米特里·羅曼諾維奇
- 季莫菲·尼古拉耶维奇·格拉诺夫斯基
- 尼古拉·古米廖夫
-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列扎诺夫
-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 弗拉基米尔·列宁
-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
- 彼得·巴格拉季昂
- 彼得·彼得罗维奇·拉西
- 彼德·狄曼斯
-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戈利钦
- 格奥尔基·叶夫根耶维奇·李沃夫
- 波雅尔
- 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
-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戈洛夫宁
- 瓦西麗莎·沃洛霍娃
- 米哈伊尔·叶夫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拉扎列夫
- 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
- 维亚切斯拉夫·冯·普勒韦
- 维亚切斯拉夫·缅任斯基
- 维克托·佩佩利亚耶夫
- 羅拔諾甫
- 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 費利克斯·尤蘇波夫
- 費奧多爾·秋切夫
- 费岳多
- 韦贝
- 鲍里斯·鲍里索维奇·戈利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