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紀事本末體

指数 紀事本末體

紀事本末體,史書的體例之一,與紀傳體、編年體三足而立。 南宋史家袁樞讀《資治通鑑》,因分事立目,共記二百三十九事,另附錄六十六事,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鈔輯成書《通鑑紀事本末》,次年刻板印行。開創「紀事本末體」之先河,不久章沖即仿袁樞之法撰寫《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後來還有明朝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張鑑《西夏紀事本末》。清朝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等。章學誠評價為:「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梁啟超說:「蓋紀傳體以人為主,編年體以年為主,而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夫欲求史跡之原因結果以為鑒往知來之用,非以事為主不可。」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最著者有魏默深源之《圣武记》、王壬秋闿运之《湘军志》等。 …… 要之壬秋此书文采可观,其内容则反不如王定安《湘军记》之翔实也。”另外,王韬撰有外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普法战纪》,书中用“逸史氏王韬曰”闡述战争爆发的原因,说:“法为欧洲强国,虽壤土不广,而勇悍好战,争地争城,素为列邦所摄。”。1912年郭孝成編有《中国革命纪事本末》。钱穆指出,纪事本末体从史体是一个创造,但《通鉴纪事本末》却不很好:“第一题是因《通鉴》开始就是东周天子承认三晋为诸侯,温公认为一大事,故纪事本末亦以此开始。但下面好多战国史极重要,而他都阙了。不知三家分晋乃所以开出此下战国之新局,而历史重要处是在演变到战国史之后。他书不详讲战国,接下就是秦并六国了,则不免把全部战国史都忽略了。有了一个头,有了一个尾,中间的身段不见了。秦併六国后,才有秦始皇统一政府,此中国史上从古未有的统一政府究做了些什么事,他也不列专题,却接着便是《豪杰亡秦》。又是有了一头,有了一尾,没有中段。把该重视的放轻,把可轻视的放重。这是一大颠倒。秦始皇怎样灭六国,陈胜、吴广、项羽、沛公怎样亡秦,这些都该是次要的事。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他在政治上做了些什么事,好的、坏的,大该详列。如像焚书坑儒这许多事,他书中并非没有,但归在《豪杰亡秦》一题目之内。我们读此书,便会给他书中所定题目引起了我们一个不正确的历史观,把历史真看成一部相斫书。”.

34 关系: 南宋南炳文宋史紀事本末左傳紀事本末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張鑑 (清朝)彭孫貽倪在田王定安王韬章學誠繹史纪传体编年体遼史紀事本末袁枢馬驌高士奇謝枋得谷應泰資治通鑒錢穆金史紀事本末陳邦瞻柏楊李有棠梁启超楊仲良楊陸榮淳熙清史紀事本末湘军志明史紀事本末文史通義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新!!: 紀事本末體和南宋 · 查看更多 »

南炳文

南炳文(1942年1月—),河北省廣宗縣人。明史研究專家。 19年歲全縣高考第一名,1966年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先後在中國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南開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工作。1971年至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主持中國通史陳列明清史部分之內容設計。198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至2000年任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客座教授。現為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天津市政協常委。著有《南明史》、《佛道秘密宗教與明代社會》、《20世紀中國明史研究回顧》、《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等。 N.

新!!: 紀事本末體和南炳文 · 查看更多 »

宋史紀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陈邦瞻用纪事本末体编撰的记载宋朝历史(960年-1279年)的史书,共109卷。 在陈邦瞻之前,冯琦、沈越都用纪事本末体编写过宋代史事,但皆未成而殁。馮琦之書稿歸其弟子御史劉曰梧,沈越之書稿則爲應天府府丞徐申所得。萬曆三十二年劉曰梧與徐申約二人請陳邦瞻增訂馮、沈舊稿,合爲一編。陈邦瞻将二书合为一编,于万历二十二年(1604年)着手编撰,历时约一年完成。 《宋史纪事本末》按时间编排,全书历史演变的脉络清晰,从《太祖代周》到《文谢之死》,对从赵匡胤开创帝业到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每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等都讲得有条不紊。宋代历史本来就头绪繁杂,《宋史》编撰史事更是支离破碎,首尾分离,《宋史纪事本末》对史事的叙述却给人井然有序、清晰明了的感觉。比如《契丹和战》、《西夏叛服》等篇,把历经几代的战事及和议等在一个篇目就交代得很完整清晰,一目了然,在后面的篇目再读到相关内容时,可以回查。 另外又如《天书封祀》、《王安石变法》等,均用了几十页的篇目进行完整叙述,尤其是《王安石变法》一卷,收录大量朝臣奏折,对政府内部和民众对变法的态度,以及王安石本人对变法的坚决程度的交代都很具体,对后世研究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宋史纪事本末》作为《宋史》的缩本,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参考薛应旂的《宋元通鑑》、商辂等人的《續資治通鑑綱目》,但基本上仍以《宋史》为蓝本,许多观点明显还是沿袭《宋史》而来。.

新!!: 紀事本末體和宋史紀事本末 · 查看更多 »

左傳紀事本末

《左傳紀事本末》,清代高士奇著,凡五十三卷。 《左傳紀事本末》一書是基於南宋章沖《左傳事類始末》一書而擴展。高士奇取《左傳》原文,記事以國別,按周、魯、齊、晉、宋、衛、鄭、楚、吳、秦等列國順序排列,取《左傳》之文以類相從,只寫大事,不寫細碎。全书分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一卷及列国一卷,共五十三卷,有“补逸”、“考异”、“辨误”、“考证”、“发明”等,篇末附有議論,強調尊王室、重宗國,“為續春秋者法”。韓菼為序。四库馆臣称其“眉目朗晰,后来居上。”.

新!!: 紀事本末體和左傳紀事本末 · 查看更多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啟超著于民国十三年,原是梁啟超在清華學校等校关于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中国学术史讲义。該書部分章節出版單行本前,曾在報刊發表。民國十五年(1926年)7月首次以單行本出版。1936年收入《饮冰室合集》第75卷。2011年1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根據講義本、報刊本、初版本、合集本進行校訂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校本。《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梁啟超的学术代表作之一。.

新!!: 紀事本末體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 查看更多 »

張鑑 (清朝)

張鑑(),字春冶,號秋水。浙江烏程(今吳興)人。 嘉慶甲子(1804年)副榜貢生,授武義縣(今浙江金華市)教諭。其家貧寒,以賣畫自給。張鑑博覽群書,自地理、樂律、音韻、六書、金石、史學乃至經濟、水利,無不通晓;又工於詩文,尤精考据之学。浙江巡抚阮元聘張鑑與同鄉楊鳳苞、施國祁讲学于杭州孤山诂经精舍,并任其幕僚,時方議海運,鑑力主之。並佐修《鹽法志》、《經籍籑詁》。卒於宣宗道光三十年。著有《西夏紀事本末》三十六卷、《冬青馆甲集》六卷、《乙集》八卷、《画媵诗》三卷等。《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三有傳。 Z.

新!!: 紀事本末體和張鑑 (清朝) · 查看更多 »

彭孫貽

彭孫貽(),字仲謀,一字羿仁,號茗齋。明末清初浙江海鹽武原鎮人。.

新!!: 紀事本末體和彭孫貽 · 查看更多 »

倪在田

倪在田,字子新,號芻軒,別號荒江釣者。江蘇江都人。 室名枯生松齋,生平待考,著有《續明史紀事本末》、《居稽錄》、《揚州禦寇錄》等。.

新!!: 紀事本末體和倪在田 · 查看更多 »

王定安

王定安,字不详,号鼎丞,湖北东湖人。.

新!!: 紀事本末體和王定安 · 查看更多 »

王韬

王韬可以指:.

新!!: 紀事本末體和王韬 · 查看更多 »

章學誠

學誠(),清代史學家、思想家。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

新!!: 紀事本末體和章學誠 · 查看更多 »

繹史

《繹史》,明末清初馬驌撰,共160卷,為傳說時代至秦朝末年的紀事本末體史書。 繹史是一本綜合正文與圖表、書表的史書。正文又分為太古、三代、春秋、戰國和外錄五部分。第一部為太古、三皇五帝,自“开辟原始”至“黄帝纪”,共10卷;第二部為夏、商、西周,自“禹平水土”至“周室东迁”,共20卷;第三部為春秋十二公事,自“鲁隐公摄位”至“春秋遗事”,共70卷;第四部為戰國時代,自“三卿分晋”至“秦亡”,共50卷;第五部為外錄,記天官、律目通考、月令、地志、名物、制度等,共10卷。书后列有世系图表,“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 Category:紀事本末體 Category:偽書.

新!!: 紀事本末體和繹史 · 查看更多 »

纪传体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皇族、外戚、一般人物稱「傳」,列國諸侯稱「世家」或「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意」或「考」,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馬遷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记》纪传体體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而朝鮮的《三國史記》《高麗史》以及日本的《大日本史》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新!!: 紀事本末體和纪传体 · 查看更多 »

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的历史称为编年史。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中國的《春秋》、《竹書紀年》、《左傳》、《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明通鑑》等,以及日本的正史六國史,《日本書紀》、《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三代實錄》等,越南的正史《欽定越史通鑑綱目》等。而《史记》等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则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述的。 劉知幾《史通》曾說:“至於賢士貞女,高才俊德,事當沖要者,必盱衡而備言,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詳說。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錄,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顏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為短也。” 其他地區類似形式的歷史書則稱為年代記,编年体也是年代記的一種。以下列舉各地主要的編年體史書。.

新!!: 紀事本末體和编年体 · 查看更多 »

遼史紀事本末

《遼史紀事本末》,清李有棠撰,40卷。光緒十九年(1893年)與《金史紀事本末》52卷同時初刻,後經不斷修訂,引用書目達710種,事無巨細皆詳加考辨,仿裴松之及胡三省之法,〈考異〉以小字夾注正文之中,又崇尚轉述,故小字過半。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江西學政吳士鑒上奏朝廷,稱「紀述淹賅,考定完密」,為「乙部中不朽之作」。1980年中華書局有點校本出版。 清人譚宗浚亦著有《遼史紀事本末》,稿成未刊,今存16篇,匯為《遼史紀事本末諸論》。 Category:紀事本末體.

新!!: 紀事本末體和遼史紀事本末 · 查看更多 »

袁枢

袁枢可以指:.

新!!: 紀事本末體和袁枢 · 查看更多 »

馬驌

(),字宛斯,號驄禦。山東鄒平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歷史學家。 少孤,事母以孝聞。穎敏強記,於書無不精研。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恩科鄉試舉人,次年中進士,任江南淮安府(今江蘇)推官,平反多起冤獄,號稱廉能。改江南靈璧(今安徽)知縣,注重民情隐忧,“岁省民力无算,流亡复业者数千家”。 馬驌博學好古,精研經史,致力於先秦史,自称于《春秋左传》“笃嗜成癖”。人稱「马三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於官,囊空如洗,迄无长物,士民感念其德,於“名宦祠”立位奉祀。著成《繹史》160卷、《左傳事緯》20卷,另有《十三代瑰书》已佚,仅存目次。《四库全书总目》称:“骕于左氏实能融会贯通,故所论具有条理,其图表亦皆考证精详。”.

新!!: 紀事本末體和馬驌 · 查看更多 »

高士奇

士奇(),字澹人,號江村,諡文恪,清初钱塘(今属杭州)人。 祖居余姚(今浙江省余姚)。以诸生供奉内廷,为清圣祖赏识,任“南书房行走”大臣,官詹事府詹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左都御史郭琇疏劾士奇“欺君灭法,背公行私,其罪之可诛者四也。”副都御史許三禮又疏劾徐-乾-學與高士奇“植黨營私,表里為姦,招搖納賄”,解职归里。 康熙三十三年,复召入宫修书,仍直南书房,官礼部侍郎。能诗,善书法,精鉴赏,通医道,为人诙谐幽默,所藏书画甚富。士奇一直是康熙的寵臣,康熙自言“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著有《春秋地名考》、《左传纪事本末》、《江村销夏录》等。.

新!!: 紀事本末體和高士奇 · 查看更多 »

謝枋得

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遠祖居會稽,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南宋移民、文學家,隱居福建建寧、泉州安溪、被元朝徵調至燕京,不降,絕食而死,門人私諡文節。.

新!!: 紀事本末體和謝枋得 · 查看更多 »

谷應泰

谷應泰(),字賡虞,別號霖蒼,明末清初直隸豐潤(今河北唐山市豐潤區)人。.

新!!: 紀事本末體和谷應泰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紀事本末體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錢穆

錢穆(),原名恩鑅,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中學創校人。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新!!: 紀事本末體和錢穆 · 查看更多 »

金史紀事本末

《金史紀事本末》,清李有棠撰,52卷。光緒十九年(1893年)與《遼史紀事本末》40卷同時初刻,後經不斷修訂,引用書目達510種,事無巨細皆詳加考辨,考異以小字夾注正文之中,又崇尚轉述,故小字過半。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江西學政吳士鑒上奏朝廷,稱「紀述淹賅,考定完密」,為「乙部中不朽之作」。《金史紀事本末》重視政治興衰,於社會經濟較少涉及。1980年中華書局有點校本出版。 Category:紀事本末體.

新!!: 紀事本末體和金史紀事本末 · 查看更多 »

陳邦瞻

陳邦瞻(),字德遠,高安(今江西高安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授南京大理評事,歷官南京吏部郎中,出為浙江參政。進福建按察使,遷右布政使。又建滏陽書院。光宗嗣位,遷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平田州岑茂仁之亂。功封兵部左侍郎。天啟二年(1622年)五月疏陳四事:「客氏既出復入,乃陛下過舉。輔臣不封還內降,引義固爭,致罪謫言者,再蹈拒諫之失,其何解於人言?」後兼戶、工二部侍郎,天啟三年(1623年)卒於官。詔贈尚書。有《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荷華山房集》等。.

新!!: 紀事本末體和陳邦瞻 · 查看更多 »

柏楊

柏楊()本姓郭,原名定生。後其父因方便替他轉校,而易學名為立邦,後又因升大學問題而自行改名為郭衣洞。出生於河南省開封,籍貫為河南省輝縣。筆名來自中橫公路隧道附近台灣原住民部落的原名諧音「古柏楊」(今稱古白楊;Kubayang)。另一個筆名則是鄧克保,台灣作家,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被稱為台灣的魯迅。 柏楊雖然有相當多的歷史著作,但是有些(在史學上)較為保守的人士認為柏楊並非歷史學家(因為他的歷史著作尚未達到傳統人文科學考據的學術研究標準),而是個作家、思想家及歷史評論家。 經歷過政治牢獄近10年的柏楊相當關注自由、人權與尊嚴等議題,曾創立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且擔任會長。.

新!!: 紀事本末體和柏楊 · 查看更多 »

李有棠

李有棠(),号芾生,江西萍乡人,清朝史學家。 幼年聪慧,理解力强,对经史特别留心。後補博士弟子員。光绪年间,任江西峡江县训导时,阅览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便有心寫《遼史紀事本末》40卷與《金史紀事本末》52卷,初刻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後經不斷修訂,二十九年(1903年)由江西學政吳士鑒上奏朝廷,稱“紀述淹賅,考定完密”,為“乙部中不朽之作”。 L Y.

新!!: 紀事本末體和李有棠 · 查看更多 »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新!!: 紀事本末體和梁启超 · 查看更多 »

楊仲良

楊仲良,字明叔,号柳溪。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事蹟皆不詳。約宋寧宗、宋理宗時期人物。因李焘《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帙繁重,遂仿紀事本末體分门编类,著有《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新!!: 紀事本末體和楊仲良 · 查看更多 »

楊陸榮

楊陸榮,字採南,江蘇青浦人。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撰成《三藩紀事本末》,此書奉清廷為正朔,視南明諸朝為僭號。另撰有《五代史記志疑》4卷。 Y.

新!!: 紀事本末體和楊陸榮 · 查看更多 »

淳熙

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皇帝宋孝宗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6年,亦作“湻熙”。代表淳正熙洽。 淳熙十六年二月宋光宗即位沿用。.

新!!: 紀事本末體和淳熙 · 查看更多 »

清史紀事本末

《清史紀事本末》,凡八十卷,清代黄鸿寿撰。 《清史紀事本末》仿《左传纪事本末》的体例,凡關於有清一代盛衰的人、事、物皆以專篇記載,如《和珅之贪》、《乾隆极盛》、《增加兵额》等。又有《诸儒学问出处之概》一篇載清朝之學術概況。 《清史紀事本末》內容過簡,僅四十萬言,參考資料亦僅限於王先謙的《東華錄》等書,是其缺點。南炳文有新編的《清史紀事本末》共十卷,每卷约三十万字,每卷记事五十件,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Category:紀事本末體.

新!!: 紀事本末體和清史紀事本末 · 查看更多 »

湘军志

《湘軍志》是清末民初湖南湘潭人王闓運著,是紀事本末體史書。 王闓運與湘軍將領多有交往,曾紀澤邀請他撰寫《湘軍志》。光緒三年二月,王闓運開始編纂《湘軍志》。光緒七年閏七月定稿。後應丁宝桢之邀入川,在成都刻板。光绪七年十月,携板回湘。《湘軍志》有〈湖南防守篇〉、〈曾軍篇〉、〈湖北篇〉、〈江西篇〉、〈曾軍後篇〉、〈水師篇〉、〈浙江篇〉、〈江西後篇〉、〈臨淮篇〉、〈援江西篇〉、〈援廣西篇〉、〈援貴州篇〉、〈川陝篇〉、〈平捻篇〉、〈營制篇〉、〈籌餉篇〉等十六篇。王闓運評論湘军:“湘军之可贵者,各有宗派,故上下相亲”;又说:“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将卒亲睦,各护其长,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湘军志》高度評價曾國藩、胡林翼等人,但對湘軍的屠城與劫掠亦不掩飾。 王闓運自評《湘军志》时说:“此志自以纪事本末为易嘹,但非古法尔!”黎庶昌称赞《湘军志》“文质事核,不虚美,不曲讳,其是非颇存咸同朝之真,深合子长叙事意理,近世良史也。”《老殘遊記》載:“這人負一時盛名,而湘軍志一書做的委實是好,有目共賞,何以這詩選的未愜人意呢?” 《湘軍志》被認為輕詆湘軍及曾國藩,在湘军将领和湘籍绅士的巨大压力下,光绪八年送郭嵩焘毀版,後由成都尊經書院學生出資重刻。郭嵩焘兄弟本有纂《楚军纪事本末》的打算,“会文襄虑近于张功,事以中辍”,僅对《湘军志》中的疏漏错谬处一一笺出。1915年,郭嵩焘侄孫郭振墉將批识文字辑录成轶,并加笺注,以《湘军志评议》为名出版。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辑录《湘军志》之〈曾军篇〉、〈曾军后篇〉、〈湖北篇〉、〈水师篇〉、〈营制篇〉等。另外有王定安寫作了《湘軍記》。.

新!!: 紀事本末體和湘军志 · 查看更多 »

明史紀事本末

《明史紀事本末》,清代谷應泰(1620年-1690年)著。.

新!!: 紀事本末體和明史紀事本末 · 查看更多 »

文史通義

《文史通義》是清朝史家章學誠的一本著作,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版,分〈內篇〉五卷,〈外篇〉三卷。在四庫全書中為史部史評類。全書內容廣泛,包括易教、書教、詩教、經解、言公、史德、方志等。“六經皆史”之說是全書重要命题。 章學誠著《文史通義》是因為校雠《汉书·艺文志》,為了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認為六經是古代實際政治社會發展的記錄,並不是「載道之書」,這種見解,根本推翻了「守六經以言道」的傳統觀點,給九十年後的國故整理與疑古風氣,提供了理論基礎。「六經皆史」同時還指出,單純的編纂和考證不算是史學,史學得有個人見解才成,所以在史學上便提出編修通史。他以為通史具有「六便」(免重復、均類例、便銓配、平是非、去牴牾、詳鄰事)和「二長」(即具剪裁、主家法)的特點。 章學誠在書中還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張,即編修一地的歷史演變。章學誠主張方志要立三書:記載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記載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記載文獻詩文的「文徵」。為了便於搜集文獻資料,章學誠還提出了各州縣建立志科的主張。 “六经皆史”并非是章学诚之独创,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庄子》之《天道》、《天运》诸篇,但章學誠的可貴處在於提出完善的哲学体系,也就是“即器明道”的理論。“道”与“器”将六经与史學联系起来。章氏以為“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反覆強調六经皆先王之政典,“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章氏再次重申:“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 嘉庆三年,章学诚以《文史通义》初刻稿呈送朱锡庚,當時章学诚被“盗卖毕公《史考》”流評所擾。嘉庆六年十一月,章学诚臨終前將全稿交給王宗炎校定,王宗炎編次三十卷,道光六年,宗炎未定稿而卒,稿本再歸沈曾植。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版。劉承幹據沈氏藏本重新增補,加入《和州志》三卷,《永清縣志》十卷,《乙卯劄記》、《丙辰劄記》、《知非劄記》、《閱書隨劄》和《信摭》各一卷,別為外編十八卷,定名《章氏遺書》,1920年出版。章学诚曾言:“尝谓百年而后,有能许《通义》文辞,与老杜歌诗同其沉郁,是仆身后之桓谭也。”.

新!!: 紀事本末體和文史通義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紀事本末纪事本末体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