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 关系: 安娜·阿赫玛托娃,尤登尼奇,巴甫洛夫,乌克兰,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列宁,儒略曆,第一次世界大战,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紅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马克西姆·高尔基,阿拉木圖,蘇聯,赫鲁晓夫,波尔塔瓦,新经济政策。
- 俄国内战人物
- 俄語作家
- 圣彼得堡作家
- 苏联小说家
安娜·阿赫玛托娃
#重定向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艾哈迈托娃.
尤登尼奇
#重定向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尤登尼奇.
巴甫洛夫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醫師。因為對狗研究而首先對古典制約作出描述而著名,並在1904年因為對消化系統的研究得到诺贝尔生理學或医学奖。.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Фаде́ев,)苏联作家,政治人物。以描绘俄国内战的《毁灭》和卫国战争中的地下抵抗运动的《青年近卫军》知名,曾长期担任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
查看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左琴科和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语: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是该国最古老的教育机构之一,至今培育出九位諾貝爾獎得主。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在1924年至1948年和1989年至1991年间称为列宁格勒国立大学,1948年至1989年间称为A·A·日丹诺夫列宁格勒国立大学。.
列宁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儒略曆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历法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误差隨着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良,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但大英帝國、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從儒略曆改用格里历。現今儒略曆只有蘇格蘭昔德蘭群島之富拉島、阿索斯神权共和国和一些北非的柏柏尔人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蕭洛霍夫(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Шо́лохов,),出生於維約申斯克區頓河流域,蘇聯作家。連任多屆蘇共中央委員,當過蘇聯作家協會書記,兩次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勳章。 1922年,前往莫斯科,加入“青年近衛軍”,隔年與一位哥薩克的女教師瑪麗姬·格羅斯拉伕斯卡婭結婚。並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胎記》。1924年他回到頓河開始創作,1928年《靜靜的頓河》第一部在苏联《十月》杂志上发表就聲譽鵲起,立刻受到國內外的矚目,在德國銷售量甚至超過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年輕的蕭洛霍夫躍昇世界級作家。1937年至1938年之間多次致信史達林,幾乎遭受迫害。1956年除夕和1957年元旦,在《真理報》連載《一個人的遭遇》。1965年以《靜靜的頓河》一書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另一部長篇《新墾地》是《靜靜的頓河》的續作。 1999年,「頓河」手稿被發現存於蕭洛霍夫密友庫達紹夫的遠親家中。當時的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財政部籌款,以50萬美元購得,俄羅斯文獻鑑定專家委員會鑑定手稿確為蕭洛霍夫手跡,目前珍藏於「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2005年命名為“肖洛霍夫年”。.
查看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左琴科和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
紅軍
紅軍可以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奥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犹太人。生於奥地利弗萊堡(今屬捷克),後因躲避納粹,遷居英國倫敦。精神分析学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发展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 1881年,弗洛伊德获取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维也纳医院工作,期间仍未放弃在脑性麻痹,失语症以及微观精神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这些临床经验为他将来对潜意识以及精神抑制机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学(一种提倡通过精神分析学家与病人的沟通来治疗精神病例的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Ford & Urban 1965, p.
马克西姆·高尔基
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1936年6月18日),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阿拉木圖
阿拉木圖或譯阿爾馬地(Алматы;Алма-Ата)是哈萨克斯坦的一座直辖市,也是该国的第一大城市。坐落在哈薩克東南部的山區,鄰近吉爾吉斯。 阿拉木圖在1929年到1991年之間是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苏联解体之后,成为哈萨克斯坦的首都。1997年,哈萨克斯坦首都被搬迁到了阿斯塔纳,但阿拉木图仍是该国主要商業和文化中心,也是中亚最大的一座城市。 阿拉木图早年盛產蘋果,因此有「蘋果城」之稱(Алма為蘋果之意)。.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赫鲁晓夫
#重定向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波尔塔瓦
波尔塔瓦(Полтава)是乌克兰波尔塔瓦州的首府,人口约为313,400人(2004年)。.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Нова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НЭП),是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通过,1921年3月21日颁布实施的一项政策法令。旨在以实物税的形式代替先前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收集政策,此项政策亦在工业领域进行了延伸。 新经济政策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另见
俄国内战人物
- 乌尔金
- 亚历山大·安东诺夫
- 亞歷山大·伊里奇·杜托夫
- 伊万·科瓦廖夫
- 伍德罗·威尔逊
- 列夫·托洛茨基
-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 列昂尼德·谢列布里亚科夫
-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尤登尼奇
- 帕维尔·尤金
- 库恩·贝拉
- 弗拉基米尔·列宁
-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克拉斯诺夫
-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弗兰格尔
- 彼得·斯米爾諾夫
- 拉夫尔·格奥尔基耶维奇·科尔尼洛夫
- 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
- 格里戈里·韋爾日比茨基
- 泽基·瓦利迪·托甘
- 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
- 米哈伊尔·左琴科
-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
- 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
- 約翰·里德 (記者)
- 維克托·列昂尼多維奇·波克羅夫斯基
- 约瑟夫·斯大林
-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 纳吉·伊姆雷
-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 维克托·佩佩利亚耶夫
- 罗曼·冯·恩琴
- 莫里斯·雅南
- 葉夫根尼·卡爾洛維奇·米勒
- 谢尔戈·奥尔忠尼启则
- 谢苗·乌里茨基
- 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
- 阿尔卡季·盖达尔
- 阿尔卡季·罗森戈尔茨
- 阿布拉姆·斯卢茨基
俄語作家
圣彼得堡作家
-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别斯图热夫
- 伊万·伊万诺维奇·帕纳耶夫
- 埃玛·戈尔德曼
- 安·兰德
- 安德烈·維爾切
- 尤里·洛特曼
- 尼古拉斯·洛里奇
-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
- 弗朗茨·奧韋爾貝克
-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克拉斯诺夫
-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
- 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巴托尔德
- 米哈伊尔·左琴科
- 约瑟夫·亚历山德罗维奇·布罗茨基
-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 苔菲
- 阿芙朵嘉·雅科夫列夫娜·帕纳耶娃
-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
苏联小说家
- 亚历山大·格林 (作家)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 亚塞尔·十娃子
- 伊利亚·爱伦堡
- 加夫里伊尔·特罗耶波利斯基
- 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
- 安德烈·别雷
- 尤利安·谢苗诺夫
-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 德米特里·富尔马诺夫
-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
- 根里奇·阿奇舒勒
- 法祖·阿里耶娃
- 米哈伊尔·左琴科
-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
-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
-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 阿尔卡季·盖达尔
- 马克西姆·高尔基
-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 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
- 鲍里斯·波列伏依
亦称为 左琴科,М.М.,淑雪兼珂,米哈伊尔·左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