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篆刻

指数 篆刻

刻二字,最初見於揚雄的法言:“童子彫蟲篆刻是也。”篆刻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狹義的篆刻專指後人所謂的治印之學;廣義的篆刻則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篆刻也是刻印印章的一種,但卻是藝術家將學術,素養化作個性所表現出來的藝術。.

35 关系: 印章印谱印泥叶蜡石吳昌碩夏朝安陽巴慰祖丁敬中国大百科全书何震周朝商朝王冕程邃篆书隶书青田石魏晋南北朝黃易齐白石胡唐邓石如苏宣揚雄殷墟汪關汪肇龍清朝朱簡戰國浙派文彭

印章

印章是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鑑定或簽署的文具,一般印章會先沾上顏料再印上,有些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不沾顏料,压印于纸张平面後會呈現凹凸的稱為钢印。印章的法律效力,各国法律有不同规定。中文中,政府、公司等各类组织使用的印章称之为公章,亦是组织标志,伪造、买卖具有法律效用的印章在中国则属犯罪。个人使用的印章可称为私章。.

新!!: 篆刻和印章 · 查看更多 »

印谱

印谱亦称印存、印集或印汇、印稿、印式和印举等。,为辑录古代鉩印一名“玺印”,为先秦印章的通称。或名家篆刻作品的书籍通称,主要目的在于搜集鉩印图式和考订印文,以供学者研究、鉴赏和临习,按辑录方式可分为集古人鉩印为谱、录各家刻印为谱或以诗词、格言篆刻成谱等,按版本又可分为原印钤盖、木刻翻摹、摹刻和影印等。印谱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大观元年(1107)杨克一所辑《集古印格》,晚明之后辑集印谱的风气随篆刻艺术的发展而盛行。现存最早的印谱为明代顾从德所辑《顾氏集古印谱》六卷,隆庆六年(1572)刊,收其家藏古玉印一百五十余方、铜印一千六百余方,后又扩增为《印薮》六卷。.

新!!: 篆刻和印谱 · 查看更多 »

印泥

印泥是使用印章时粘在印章底部的颜料,一般为红色。使用时先拿起印章,将印章底部摁入印泥盒,粘上一定量印泥,然后拿起印章用力压在纸上。印泥的颜色一般可以在纸上保存很久。 傳統印泥是以研細的硃砂(硫化汞)調入精制的菜籽油中,再混入艾絨製成,印泥以儲於瓷缸為宜,陶器、金屬容器皆不宜儲放印泥。儲放日久應定期攪動以免成分分離。 現代市售印泥多以化學顏料調製,亦可將印油注入棉布、膠棉等堆疊而成的台面而不調入艾絨使用,市面亦有印油單獨出售。前述檯面入油性印油者仍習稱印泥,檯面注入水性顏料者多稱為印台。 Category:印章.

新!!: 篆刻和印泥 · 查看更多 »

叶蜡石

叶蜡石是种重要的非金属矿物原料。工业用途广泛,如耐火材料、陶瓷、电瓷、坩埚、玻璃纤维、橡胶、造纸、颜料、制药、制糖、化妆品、塑料制品的辅助材料。 少部分材质好的叶蜡石在中国作为篆刻的石料。中国著名四大印石矿是: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昌化石。.

新!!: 篆刻和叶蜡石 · 查看更多 »

吳昌碩

吳昌碩(),中國清末民初的篆刻家,亦工書法、繪畫。浙江省湖州安吉縣鄣吳村人。父親吳辛甲是清朝的舉人。母親姓萬。他的本名是「吳俊」或「吳俊卿」、昌碩是他的字號,他也使用過字號「昌石」、另有別號為「缶盧」、「苦鐵」、「大龍」等,晚年在70歲之後,稱自己為「吳字」。.

新!!: 篆刻和吳昌碩 · 查看更多 »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新!!: 篆刻和夏朝 · 查看更多 »

安陽

#重定向 安阳市.

新!!: 篆刻和安陽 · 查看更多 »

巴慰祖

巴慰祖(1744年-1793年),字隽堂,号予籍、子安。安徽歙县渔梁人。 巴雪坪之子。乾隆九年(1744年)生,官候補中書。好篆刻,擅摹汉印,幾可亂真,與程邃、胡唐、汪肇龍为“歙四子”,“皆宗秦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卒,年五十。著有《四香堂摹印》。.

新!!: 篆刻和巴慰祖 · 查看更多 »

丁敬

丁敬(),字敬身,号钝丁,一号砚林,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浙派篆刻的开山鼻祖。 丁敬出身市井,不习科举,嗜書博学,有“于书无所不窥,嗜古耽奇,尤究心金石碑版”之谓,有“博古好学”之名。善诗文,有“诗国”之称。喜藏书,精收藏,也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和文物学家。 丁喜精通书法、绘画,而于篆刻上成就最大,创浙派。有弟子何琪、黄模等。 杭州“印学圣地”西泠印社有著名的“丁敬身像”。  .

新!!: 篆刻和丁敬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較大规模的百科全书之一。全书编辑过程历时15年(1978年-1993年9月18日),共有2万多位专家参与编写。.

新!!: 篆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 · 查看更多 »

何震

何震(约1530-1604),明朝著名篆刻家,字主臣、长卿,号雪渔,明安徽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人。徽派创始人。他与文彭情同师友,印坛上并称“文何”。 他精于六书,曾说过:“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周亮工称其印无一讹笔。他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准,摒弃元末金石界出现的庸俗怪异和杜撰擅改的陋习。他与文彭独树一帜,实现了书法与刀法的一致。“以六书为准则”成为后世篆刻艺术的基本理论之一。 何震的作品古朴典雅,气势宽宏,刀法猛利,具有汉印的雄健风貌。他首创的单刀法刻款,在清代以来最为流行。 他的著作有《续学古编》。他死后,学生程原征集到他的篆刻作品五千余印,嘱其子程朴精选一千余,著成《雪渔印谱》一书,共4卷。 File:Piyunwoshi.gif|披云卧石 File:Lanxuetang.gif|兰雪堂 File:Yunzhongbaihe.gif|云中白鹤 File:Gujiutingyuge.gif|沽酒听渔歌 File:Wuzhijingyin.gif|吴之鲸印 File:Tinglishenchu.gif|听鹂深处 File:Tinglishenchubk.gif|边款 H何 H何 H何.

新!!: 篆刻和何震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新!!: 篆刻和周朝 · 查看更多 »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新!!: 篆刻和商朝 · 查看更多 »

王冕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绍兴)人。元朝著名画家、学者、诗人和篆刻家。.

新!!: 篆刻和王冕 · 查看更多 »

程邃

程邃(),字穆倩,號垢區、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者、江東布衣,祖籍安徽省歙縣,生於江蘇省華亭縣,明末清初篆刻家、書法家、畫家。晩年移居揚州。.

新!!: 篆刻和程邃 · 查看更多 »

篆书

书,又称篆文、篆体,是古老的漢字書體,廣義指隸書以前的書體,狹義則特指大篆和小篆。.

新!!: 篆刻和篆书 · 查看更多 »

瑑是在玉器上刻紋飾,包括圖形及裝飾文字。如越王句踐劍上的銘文,或是一般圖形的紋飾造形,也就是說瑑不一定是文字。 category:中国艺术.

新!!: 篆刻和瑑 · 查看更多 »

隶书

隶书為秦書八體之一,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長方形狀,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相传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变,又称为隶定,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中國文字在小篆以前仍然遵從「六書」造字原則,漢隸則不再遵守「六書」原則,自行變化造形。现代的楷书和行书写法绝大部份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新!!: 篆刻和隶书 · 查看更多 »

青田石

青田石产自浙江省青田县县城东南的山口,图书山(鹤山),方山,岩垄,白垟,封门山一带,纹理细腻温润,是雕刻,篆刻的理想材料。青田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也为叶蜡石。青田石有黄、白、青、绿、灰等颜色,以石质细腻透明为上品,即所谓冻。 青田石按照产地划分可分为封门石、旦洪石、尧士石、白垟石、老鼠垟石、季山石、塘古石、式池石等。青田石的主要品种包括:.

新!!: 篆刻和青田石 · 查看更多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四百年的混亂時期,朝代更迭速度很快,並存在有多个政权並存的局面,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南北對峙。 這個時期由220年曹丕篡東漢帝位,自立曹魏開始,到589年隋朝滅南陳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曹魏,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個國家又統称为六朝。.

新!!: 篆刻和魏晋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黃易

易可能是指:.

新!!: 篆刻和黃易 · 查看更多 »

齐白石

白石(),湖南湘潭人,是当代中国的國畫画家。原名齐纯芝,字渭清,祖父取号兰亭,老师取名齐璜,号濒生,别号寄萍老人、白石山人,後人常将“山人”二字略去,故后常号“白石”。齐白石也和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齐”。.

新!!: 篆刻和齐白石 · 查看更多 »

胡唐

胡唐初名长庚,字子西,号耳宰翁,别署城东居士,安徽歙县人。 巴慰祖外甥。好篆刻,與程邃、巴慰祖、汪肇龍为“歙四子”,“皆宗秦汉”。道光六年(1826年)尚在。有《木雁斋诗》。.

新!!: 篆刻和胡唐 · 查看更多 »

邓石如

邓石如(),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邓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 邓少时家贫,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十分勤奋向学。后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终于成为有清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湖广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他在书法篆刻上长期苦心钻研,使他融会贯通这两大艺术领域,得到诸多如“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等的艺术体悟。由于他的篆刻艺术风格鲜明,独树一帜,技法精湛,世称“邓派”。他在书法史篆刻史上都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巨匠。 邓稼先是他的六世孙。.

新!!: 篆刻和邓石如 · 查看更多 »

苏宣

苏宣(1553-1626以后),明代著名的篆刻家。字尔宣、啸民,号泗水、朗公。新安(今安徽歙县)人。 自幼喜读书及击剑,曾在文彭家设馆,师从文彭学习书法刻印。博览秦汉玺印,先后临摹仿刻汉印近千方,深得汉印布白之妙。善于变化,满白、细朱、古玺、虫书、缪篆、籀书无所不精。刀法切中带冲,生涩古朴,独树一帜,开创了泗水派篆刻,在当时与文彭、何震齐名于印坛。他的印风接近何震,比何震稍圆转,对后世程邃、丁敬、邓石如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617年著有《苏氏印略》4卷,收印537方。 File:Suxuanzhiyin.gif|苏宣之印 File:Xiaomin.gif|啸民 File:Shendejiuxiansanwei.gif|深得酒仙三味 File:Liufenghuixue.gif|流风回雪 File:Liliufangyin.gif|李流芳印 File:Yingxuedushuchu.gif|映雪读书处 File:Wosigurenshihuowoxin.gif|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File:Wosigurenshihuowoxinbk.gif|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边款壬戌季秋望篆啸民 S苏 S苏 S苏 Category:1553年出生 Category:1626年逝世.

新!!: 篆刻和苏宣 · 查看更多 »

揚雄

#重定向 扬雄.

新!!: 篆刻和揚雄 · 查看更多 »

殷墟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中叶,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1961年,殷墟成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篆刻和殷墟 · 查看更多 »

汪關

汪关,明末篆刻家。原名汪东阳,字杲叔。因得一汉铜印,更名“汪关”,李流芳又为之更字尹子。安徽歙县人。 汪关治印,善使冲刀,所作工整典雅,印文恬静秀美,印风明快,富丽堂皇,深得汉印神韵。他的风格较何震的“猛利”大不相同,受其影响者有归昌世、甘旸、林皋等。明末著名书画家的印章多出其手。 著有《宝印斋印式》二卷。 File:Songyuandaoren.gif|松园道人 W汪 W汪.

新!!: 篆刻和汪關 · 查看更多 »

汪肇龍

汪肇龍,原名肇漋,字松麓,一字稚川。安徽歙县人。 早年家貧,以篆刻為生。乾隆十七年(1752年)師從江永,与金榜、程瑶田、汪梧鳳、鄭牧、方矩、洪榜合称“江門七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补学官弟子。精通古文字,“至于尊彝、钟鼎诸古篆,云鸟、蝌蚪之文,寓目能辨”,观見太学石鼓文,著《石鼓文考》,定为史籀所篆。.

新!!: 篆刻和汪肇龍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篆刻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朱簡

朱简(),明代篆刻家。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安徽休宁人。 善诗文,与当时的著名文人李流芳、赵宦光、陈继儒等互有唱和。精研古代篆体。篆刻着重笔意,有草篆意趣,善用切刀。印风涩滞苍莽,在当时别树一帜,对后世丁敬的影响很大,董洵说朱“有超出古人者,真有明第一作手”。 他在印学理论上也有精辟见解,“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痈股者,外道也;无刀锋而似铁线墨猪者,庸工也。”又:“学无渊源、偏旁凑合,篆病也;不知执笔、字画描写,笔病也;转折峭露、轻重失宜,刀病也;专工乏趣、放浪脱形,章病也;心手相乖、因便苟完,意病也。”他还开创了印学批评,在《印品》中专列一集谬印,其中有何震、梁袠、陈万年诸名家的败作。 著有《集汉摹印字》《印书》《印经》《印章要论》《印品》《菌阁藏印》《修能印谱》。.

新!!: 篆刻和朱簡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篆刻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明朝.

新!!: 篆刻和明 · 查看更多 »

浙派

浙派,是一个泛化了的概念,凡与浙江及其人物群体有关的学术或艺术派别,通常會冠之以“浙派”。现今较为经常提到的有:.

新!!: 篆刻和浙派 · 查看更多 »

文彭

文彭(),明代书画家、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湖南衡陽,是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 能画擅书,书法以篆、隶见长。尤精篆刻,风格雅正,质朴浑厚,力师秦汉,使当时印坛面目为之一新。 文彭酷爱印章艺术,原先写完印稿另外请工匠雕琢,比如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其传世之作“七十二峰深处”是枚象牙章。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青田石,并用其为印材,从此文人纷纷自篆自刻,完全脱离了与专业刻工的合作,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是公认的明清文人篆刻流派的开山鼻祖。周亮工《印人传》:“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 File:Wenpengzhiyin.jpeg|文彭之印 File:Wenpeng.jpeg|文彭 File:Sanqiaojushi.jpeg|三桥居士 File:Jiangfengshanyue.gif|江风山月 File:Yushulinfeng.gif|玉树临风 File:Qinbayisongwanhe.jpeg|琴罢倚松玩鹤 File:Qinbayisongwanhebk.gif|琴罢倚松玩鹤边款 W文 W文 W文.

新!!: 篆刻和文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金石篆刻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