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二次结集

指数 第二次结集

七百結集,也通稱為毘舍離結集、第二次结集,佛教術語,“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釋迦文佛佛滅百年後 《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爾時世尊般涅槃後百歲。毘舍離跋闍子比丘。行十事。……彼於布薩日。檀越布施金銀。而共分之。」《巴利律藏·七百犍度》:爾時,世尊般涅槃百年,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於毘舍離城出十事。……爾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於布薩日,以水注滿銅鉢,置於比丘眾中,言毘舍離之諸優婆塞來者:「諸友!僧伽需要資具,與僧伽一迦利沙槃、半迦利沙槃、四分迦利沙槃、一摩沙迦!」《十誦律·七百比丘集滅惡法品》:「佛般涅槃後一百一十歲。毘耶離國十事出。……毘耶離諸比丘。又持憍薩羅國大金鉢。出憍薩羅國。入毘耶離國。次第乞錢。隨多少皆著鉢中。」《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七百集法》:「佛泥洹後百歲。毘舍離諸跋耆比丘始起十非法。……彼諸比丘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滿鉢水。集坐多人眾處。持鉢著前以為吉祥。要人求施。時諸白衣男女大小經過前者。便指鉢水言。此中吉祥。可與衣鉢革屣藥直。」 ,因毘舍離比丘行十事(大眾部記載為「求乞金錢」一事 《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七百集法藏》:「佛般泥洹後。長老比丘在毘舍離沙堆僧伽藍。爾時諸比丘從檀越乞索。作如是哀言。長壽世尊在時。得前食後食衣服供養。世尊泥洹後。我等孤兒誰當見與。汝可布施僧財物。如是哀聲而乞。時人或與一罽利沙槃二罽利沙槃乃至十罽利沙槃。至布薩時盛著瓫中。持拘鉢量分次第而與。」 ),耶舍长老發起,七百比丘在毗舍离进行结集,進行羯磨表決其為非法,以保持戒律的嚴格執行。.

63 关系: 十事十誦律印順大天大天五事大眾部大結集學處孔雀王朝巴利律藏巽伽王朝上座部中阿含經三藏五分律佛滅佛教戒律僧伽善見律毘婆沙四分律王舍城結集珍珠琉璃硨磲窟外集結第三次结集第四次结集羯磨羯鬧耆瑪瑙異部宗輪論目犍連相應部说一切有部錢幣舍利弗舍衛城阿尔瓦尔阿蘭若阿育王阿槃提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阿摩昼经释迦牟尼...長阿含經雜阿含經集结耶舍桑伽施梵網經 (上座部)毘舍離波羅提木叉法藏部淨人摩偷羅國摩訶僧祇律拘尸那羅結集 扩展索引 (13 更多) »

十事

十事或十净,是佛教上座部諸律藏記載中,佛滅百年後毘舍離僧團所行的違背戒律規定的十件事情,又稱十事非法、十非事、十事不合律制。東西部僧團對“求乞金錢”非法與否有諍論,因而發起了七百集結。 大眾部《摩訶僧祇律》中,只有記載“求乞金銀”一事《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七百集法藏》:「佛般泥洹後。長老比丘在毘舍離沙堆僧伽藍。爾時諸比丘從檀越乞索。作如是哀言。長壽世尊在時。得前食後食衣服供養。世尊泥洹後。我等孤兒誰當見與。汝可布施僧財物。如是哀聲而乞。時人或與一罽利沙槃二罽利沙槃乃至十罽利沙槃。至布薩時盛著瓫中。持拘鉢量分次第而與。時持律耶舍初至次得分。問言。此是何物。答言。次得罽利沙槃醫藥直。耶舍答言過去。問言何故過去施僧。耶舍答言不淨。諸比丘言。汝謗僧言不淨。此中應作舉羯磨。即便為作舉羯磨。」。東西部僧團對待戒律執行的不同態度,可能導致了日後佛教的根本分裂,西部僧團成立上座部,東部僧團成立大眾部。.

新!!: 第二次结集和十事 · 查看更多 »

十誦律

《十誦律》,又稱《薩婆多部十誦律》,佛教戒律經典,屬於說一切有部。由弗若多羅與鳩摩羅什漢譯,共61卷。.

新!!: 第二次结集和十誦律 · 查看更多 »

印順

#重定向 释印顺.

新!!: 第二次结集和印順 · 查看更多 »

大天

摩诃提婆(梵語:महादेव,Mahadeva),意譯為大天,他是印度佛教比丘,約生活在阿育王時代,將佛教傳播到南印度。他是大眾部早期領導者之一,《異部宗輪論》稱制多部以他為始祖。 在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記載中,大天提出五項新學說(大天五事),因而引起上座部與大眾部分裂。對大天採取極負面態度。.

新!!: 第二次结集和大天 · 查看更多 »

大天五事

大天五事,是關於阿羅漢餘習和證道機緣的五種說法,最早見於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的記載 《發智論》:「諸起此見:有阿羅漢,天魔所嬈,漏失不淨。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諸起此見:有阿羅漢,於自解脫,猶有無知。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諸阿羅漢,無漏智見,邪見攝,見道所斷。諸起此見:有阿羅漢,於自解脫,猶有疑惑。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諸阿羅漢,越度疑惑,邪見攝,見道所斷。諸起此見:有阿羅漢,但由他度,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諸阿羅漢,無障無背,現量慧眼,身證自在,邪見攝,見道所斷。諸起此見:道及道支, 苦言所召。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 ,《大毘婆沙論》稱其是大天比丘所提出,因僧眾對五事的意見分歧而導致佛教根本分裂。《大毘婆沙論》稱支持五事者成立為大众部,《異部宗輪論》稱此次根本分裂發生在大約佛陀涅槃百年後,此後百年又有同名“大天”提出同樣“五事”,在印度南部創立制多部。.

新!!: 第二次结集和大天五事 · 查看更多 »

大眾部

大眾部(梵文:),音譯摩訶僧祇部,略稱僧祇部,又稱聖大眾部,為部派佛教十八部或二十部之一。 學術界一般認為大眾部與上座部的根本分裂是部派佛教的開端,而大乘佛教《文殊師利問經》稱「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學術界曾普遍認為大乘佛教從大眾部演變而來,現代則傾向認為大乘佛教是從原始佛教演變而來。.

新!!: 第二次结集和大眾部 · 查看更多 »

大結集

大結集,出於南传佛教《岛史》的傳說,在第二次結集時代,被上座放逐者、毘舍离的跋耆族惡比丘集合了一万人,进行一次大型結集:《島史》稱萬人結集導致了上座部和大众部發生根本分裂,此後佛教也因教義和戒律分歧而產生不同部派,至佛滅滿二百年時就約有十八個部派。.

新!!: 第二次结集和大結集 · 查看更多 »

學處

學處(巴利語:,śikṣāpada)是重要佛教術語,也譯作學足。 的意思是學習、訓練; 的意思是足、處所。學處就是學習規則、戒條。學處是佛教出家眾應該學習的一切行事準則的總稱。在學處之中,最重要的戒條稱為波羅提木叉。其他與生活起居,行動威儀有關,比較細的學處,被收錄在犍度與毗奈耶之中。.

新!!: 第二次结集和學處 · 查看更多 »

孔雀王朝

孔雀帝國(梵语:मौर्य राजवंश,约前324年至约前185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擴張所形成的帝國,阿育王為當時主要推廣佛教的領導者,在歷史上具有一席之地。.

新!!: 第二次结集和孔雀王朝 · 查看更多 »

巴利律藏

《巴利律藏》(Pāli-vinaya,又稱《上座部律》),分五部份。是上座部赤銅鍱部所傳的戒律。現今為南傳各國的比丘所受的戒律依據。.

新!!: 第二次结集和巴利律藏 · 查看更多 »

巽伽王朝

巽伽王朝(शुंग राजवंश)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國的一個王朝。建於前185年,亡於前73年。其主要范围包括印度東北部恆河下游地區。巽伽王朝共歷10帝,首都位於華氏城。 前185年,孔雀王朝最後一任國君坚车王(或译为巨车)為手下將軍华友(或译为差友)刺殺,孔雀王朝被巽伽王朝取代。王朝初,华友壓制佛教,致力復興婆羅門教。另外,他亦一改孔雀王朝的親塞琉古帝国立場。巽伽王朝的统治范围远远小于孔雀王朝,而且据说孔雀王朝仍然有后代在摩揭陀作为藩王留存下来。在玄奘访问印度的时代(627年—645年),摩揭陀地区有一个叫满胄王的小王公据说就是孔雀王朝的末裔,虽然可信度很低(因为当时有许多王公都冒充孔雀家族后代)。 前73年,巽伽王朝為甘婆王朝取代。.

新!!: 第二次结集和巽伽王朝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

上座部(梵文:,巴利文:,藏文:Neten depa),又譯為他鞞羅部、體毘履部、他毗利部、他毘梨部,為佛教中的一個派系。上座部起源於第二集結之後遵守保守戒律的僧團,與大眾部並列為部派佛教時期最早的兩個分支。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繼承了上座部中分別說部傳統。.

新!!: 第二次结集和上座部 · 查看更多 »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篇幅不長不短的經文集為一部,名為中阿含。《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中阿含》是為利根者分別、抉擇諸深義的經典,為學問者所習。 漢譯《中阿含經》推定為說一切有部誦本,計有18品,222經依據晉朝道慈法師〈後出中阿含經記〉(《出三藏記集》登錄為〈《中阿含經》序〉):「此《中阿含》凡有五誦,都十八品,有二百二十二經,合五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分為六十卷。」(CBETA, T01, no. 26, p. 809, b29-c3)。 《出三藏記集》同時登錄了曇摩難提默誦翻譯的59卷本,和僧伽提婆根據胡本翻譯的60卷本,並聲稱兩者內容大不同,可見僧祐當年,兩本仍然並行於世。 《出三藏記集》卷2:「 《中阿鋡經》五十九卷(同建元二十年出) 右二部凡九十二卷。晉孝武時,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以符堅時入長安,難提口誦胡本,竺佛念譯出。」(CBETA, T55, no. 2145, p. 10, b23-26)。 《出三藏記集》卷2:「 《中阿鋡經》六十卷(晉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於東亭寺譯出,至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訖。與曇摩難提所出大不同)」(CBETA, T55, no. 2145, p. 10, c7-8)。 《出三藏記集》卷9:「然五部異同孰知其正。而道慈愚意怏怏於違本。故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新舊兩存別為一卷。與目錄相連以示於後。將來諸賢令知同異。得更採訪。脫遇高明外國善晉梵方言者。訪其得失刊之從正。」(CBETA, T55, no. 2145, p. 64, a24-28) ,對應於巴利經藏之《中部》(Majjhima Nikāya)。其經文數222經遠多於《中部》的152經,不過大多可在其餘的巴利經藏中找出相對應的經文。 在漢譯四阿含中,《中阿含經》是唯一保存完整攝頌(嗢拕南,uddāna)的一部,可藉由對照攝頌來確知經文次第有無錯漏。.

新!!: 第二次结集和中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三藏

三藏(梵语:त्रिपिटक,,Tipiṭaka),佛教術語,佛教經典的一種分類法,即經、律、論三種類別的佛典,包含:.

新!!: 第二次结集和三藏 · 查看更多 »

五分律

《彌沙塞部和酼五分律》(Mahīsasakavinaya),簡稱《五分律》,佛教戒律經典,屬於化地部。本書梵文原本現已失傳,現存漢譯本由法顯自錫蘭攜回,由罽賓律師佛大什(Buddhajīva)與沙門智嚴漢譯。此部經典傳入後,在關中一帶有少數僧人在弘傳,但是相較於其他律部經典,在中國歷史上較不受重視。.

新!!: 第二次结集和五分律 · 查看更多 »

佛滅

#重定向 佛滅日.

新!!: 第二次结集和佛滅 · 查看更多 »

佛教戒律

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vinaya),毗奈耶是佛教術語,為三無漏學之一。廣義上尚指最初的尸羅、出家眾的學處、波羅提木叉、不同部派僧團各自的犍度、不同犍度形成的毗奈耶等等。对于修習佛法,嚴謹遵守戒律有着绝對的重要性;对研究佛教思想,亦有着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义。 有關戒律規定與解釋的佛教經典的匯總,稱為律藏(巴利语:-),与“经”和“论”合称“三藏”。專門學習戒律的佛教僧侶稱為律師,以戒律研習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

新!!: 第二次结集和佛教戒律 · 查看更多 »

僧伽

僧伽(巴利文: सन्घ ,, संघ,,),簡稱為僧,又譯為僧眾、僧團、教團、和合眾,佛教術語,意譯為大眾,源自古印度傳統,最初意指由多人所組成的團體,在各沙門傳統中,如耆那教等,聚集的弟子,皆稱為僧伽。佛教也傳承了相同傳統,將信奉佛教的弟子皆統稱為僧伽。在一般的使用上,若不做特別指定,僧伽大部份用來泛指佛教僧侶,也就是受具足戒的出家眾。.

新!!: 第二次结集和僧伽 · 查看更多 »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即《善見律註》,全名《一切善見律毘婆沙》(巴利語:),佛教巴利律藏的註釋,體現了在斯里蘭卡流傳的分別說部(史稱赤銅鍱部)的悠久歷史傳統,絕非一人一時之著作。此書在南齊永明7年(公元489年)時由僧伽跋陀羅與僧猗漢譯,共十八卷,是漢傳佛教經典中少見由巴利文譯出的著作。.

新!!: 第二次结集和善見律毘婆沙 · 查看更多 »

四分律

《四分律》(Dharmagupta-vinaya,又稱《曇無德律》、《四分律藏》),凡60卷。原為印度優波崛多後的曇無德部(法藏部)所傳的戒律。为五部广律之一。.

新!!: 第二次结集和四分律 · 查看更多 »

王舍城結集

五百结集,也通稱為王舍城结集、第一次结集,“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佛陀釋迦牟尼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後,大迦葉尊者率五百阿羅漢至王舍城坐雨安居,于阿闍世王在王舍城毘婆羅山側七叶窟前興建的講堂,僧團舉行了第一次結集活動,為佛教經律的起源。 佛教各部派經典都記載了此次結集活動,但是其敍述多少有出入,也沒有考古或佛教之外的文獻加以佐證。.

新!!: 第二次结集和王舍城結集 · 查看更多 »

珍珠

珍珠,或稱真珠(Pearl),是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珍珠一般被用在首饰和珍宝行业中。.

新!!: 第二次结集和珍珠 · 查看更多 »

琉璃

琉璃,又称流離、瑠璃、瑠瓈,璧流离是中国古代对来自西域的一种宝石的称呼。一般意义上,琉璃也指人造琉璃,一种具有玻璃质表面的烧制的建筑装饰构件或器皿。.

新!!: 第二次结集和琉璃 · 查看更多 »

硨磲

#重定向 硨磲亞科.

新!!: 第二次结集和硨磲 · 查看更多 »

窟外集結

窟外集結,又稱界外集結,佛教術語,意指在王舍城七葉窟外發起的集結,漢傳佛教傳說稱大眾部起源於此次集結,這次集結的內容多數被歸入論藏及雜藏之中,大乘佛教許多經典也被認為起源於此次集結。窟外結集一般相信是一不可靠的傳說。.

新!!: 第二次结集和窟外集結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结集

三次结集又称華氏城結集,佛教術語,“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在大約佛陀入滅235年前後,由阿育王召集在華氏城举行。當時有大量外道為了供養混入佛教,比丘僧伽不同他們一起舉行布薩會和自恣會,因此阿育王園寺(雞園寺)七年沒有舉行布薩會,阿育王請回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平息諍論舉行布薩會。在阿育王遣散所有外道之後,帝須尊者舉行布薩會,此後選取了一千位通達三藏的阿羅漢進行合誦,合誦歷時九個月完成。 由于這次结集仅保存在南传佛教文献中,而无其他资料佐证,有许多佛学家对这次集结持怀疑态度。北傳佛教有大眾部、正量部和說一切有部所傳的發生在阿育王時代的第三次結集。.

新!!: 第二次结集和第三次结集 · 查看更多 »

第四次结集

四次结集,佛教術語,“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 北傳佛教記載,在佛滅六百餘年後(或佛滅四百年後 《大毘婆沙論》:「三藏法師玄奘譯斯論訖。說二頌言。佛涅槃後四百年。迦膩色加王贍部。召集五百應真士。迦濕彌羅釋三藏。其中對法毘婆沙。具獲本文今譯訖。願此等潤諸含識。速證圓寂妙菩提。」 ),以犍陀羅國迦腻色迦王为施主,由脇尊者發起,於迦濕彌羅國,選拔五百比丘結集三藏造《毘婆沙論》。在不知曉或不承認各部派在阿育王時代第三次結集的文獻中,將此次結集稱為第三次結集。 南傳佛教的第四次结集,又称“阿卢寺结集”,指的是公元前一世纪末叶,于斯里兰卡玛杜勒的阿卢迦寺举行结集,参加结集的是以坤德帝沙长老为首的大寺派(即摩诃毗诃罗住部)的五百阿羅漢。首次制巴利语三藏辑录成文。.

新!!: 第二次结集和第四次结集 · 查看更多 »

羯磨

羯磨(梵語:karma),也譯為羯摩,佛教術語,僧團的制度,在結夏安居,布薩誦戒之後舉行,類似於民主制度中的投票表決,可以說是僧團的會議。負責舉行羯摩儀式的上座比丘稱為羯摩和尚。.

新!!: 第二次结集和羯磨 · 查看更多 »

羯鬧耆

#重定向 曲女城.

新!!: 第二次结集和羯鬧耆 · 查看更多 »

瑪瑙

玛瑙是石英的一种隐晶质变体,其特征是质地细腻且色彩鲜艳。尽管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新!!: 第二次结集和瑪瑙 · 查看更多 »

異部宗輪論

《異部宗輪論》,是記載部派佛教時期各派教義異同點的論書,題為世友菩薩撰。.

新!!: 第二次结集和異部宗輪論 · 查看更多 »

目犍連

犍連(梵語:;巴利語:Moggallāna)也稱「大目犍連」、又譯作沒特伽羅、目犍蓮。簡稱為「目連」、「目蓮」。中國道教及民間傳說的創作故事 - 「目連救母」中的「目連」正是指此人。普遍認為說一切有部所傳《阿毘達磨法蘊足論》是其作品。.

新!!: 第二次结集和目犍連 · 查看更多 »

相應部

《相應部》(巴利文:Saṃyutta Nikāya)、又称《相应尼迦耶》,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相應部有二八九八经文,而雜阿含經則有一三六二經。相應部共五十六相應, 分为五品: 1.

新!!: 第二次结集和相應部 · 查看更多 »

银(silver)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g(来自argentum),原子序数47。银是一种柔软有白色光泽的过渡金属,在所有金属中导电率、导热率和反射率最高。銀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有纯净的游离态单质(自然银),与金等其他金属的合金,还有含银矿石(如辉银矿和角银矿)。大部分银都是精炼铜、金、铅和锌的副产品。 银不易受化學藥品腐蝕,长久以来被视为贵金属。银比金来源更丰富,在现代以前的货币体系中作为硬币使用,有时甚至和金一道使用。除了货币之外,银的用途还有太阳能电池板、净水器、珠宝和装饰品、高价餐具和器皿(银器),银币和还可用于投资。银在工业上用于和导体、特制镜子、窗膜和化学反应的催化剂。银的化合物用于胶片和X光。稀硝酸银溶液等银化合物会产生,可以消毒和消灭微生物,用于绷带、伤口敷料、导管等医疗器械。.

新!!: 第二次结集和銀 · 查看更多 »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梵語天城文:सर्वास्तिवाद,IAST:,Sabbatthivāda),简称为有部,音譯為萨婆多部,是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分出的一部。.

新!!: 第二次结集和说一切有部 · 查看更多 »

錢幣

钱币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市。钱币包括主币和辅币,以及货币文化的衍生物。 研究钱币的学问称为钱币学。.

新!!: 第二次结集和錢幣 · 查看更多 »

舍利弗

舍利弗(梵語:शारिपुत्र ,巴利語:),又譯為舍利弗多、舍利弗羅、奢利富多羅、舍利弗多羅、舍利補怛羅,玄奘譯為舍利子,意譯鶖鷺子,其父取其名為優婆低沙(),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心經中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 舍利弗比釋迦牟尼佛年長,並先於佛涅槃。在藏傳佛教,目犍連與舍利弗往往會被雕塑在釋迦佛身邊,隨侍釋迦佛,並與佛祖一同接受供養、膜拜,往往騎乘或腳踏獅子,象徵佛教智慧的「獅子吼」。而漢傳佛教中,釋迦牟尼佛身邊則雕塑阿難陀與大迦葉較多。南傳上座部的論書中,經常以法將(Dhamma-senapati)來稱呼舍利弗。.

新!!: 第二次结集和舍利弗 · 查看更多 »

舍衛城

舍卫城(梵語:श्रावस्ती,Śrāvastī,巴利語:Sāvatthī),古印度恆河中游北岸拘萨罗国(Kosala)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謝拉瓦斯蒂縣。相距恆河南岸摩揭陀國(Magadha)的王舍城不太远。舍卫城是古印度重要的思想交汇发源地。.

新!!: 第二次结集和舍衛城 · 查看更多 »

阿尔瓦尔

阿尔瓦尔(Alwar)是印度拉贾斯坦邦的一座城市。 A fr:Âlwâr.

新!!: 第二次结集和阿尔瓦尔 · 查看更多 »

阿蘭若

阿蘭若(araṇya),又譯為阿蘭那、阿蘭攘、阿蘭若迦、阿練若、阿爛拏、阿練茹、曷剌䍲等,意譯叢林,漢語簡稱為蘭若,佛教術語,最早指森林中的空地,因可以供出家僧侶修行頭陀行,被引申作為佛教僧侶的聚集地及住所名稱,為佛寺的同義詞。禪宗寺院,又稱為禪林。.

新!!: 第二次结集和阿蘭若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

阿輸柯·孔雀(,IAST:,约),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100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新!!: 第二次结集和阿育王 · 查看更多 »

阿槃提

阿槃提國(梵語:Avanti),又譯為阿槃底、摩波槃提,釋迦牟尼時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大致上位於印度摩腊婆地區。在釋尊時代,它是極為強大的國家,與憍薩羅國、摩揭陀國和跋蹉國並為四強。 它是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有許多著名佛教僧侶皆出身此國,分別說部在這個地區形成。耆那教的始祖大雄也曾經在此國修行,因此成為耆那教聖地之一。.

新!!: 第二次结集和阿槃提 · 查看更多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 Śāstra),又稱《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大毗婆沙論》、《鞞婆沙論》,佛教論書。佛教學者認為它約在西元150年前後,在迦濕彌羅國(今喀什米爾)編著而成。迦濕彌羅的論師,尊奉《大毘婆沙論》,被稱為毘婆沙宗,在他們的努力下,《大毘婆沙論》也因此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

新!!: 第二次结集和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 查看更多 »

阿摩昼经

《阿摩昼经》,(巴利文:Ambatth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三部经。该经中主要阐述佛陀对种姓制度的批判。.

新!!: 第二次结集和阿摩昼经 · 查看更多 »

铁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Fe,它的原子序数是26,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它是过渡金属的一种。铁是最常用的金属,是地球外核及內核的主要成份,是地殼上豐度第四高的元素和第二高的金屬。鐵常出現在类地行星中,因為鐵是高質量恆星核融合後的產物,鎳-56是放熱核融合反應的最後一個產物,之後會衰變成最常見的鐵同位素。 铁和其他8族元素相同,其氧化態範圍很廣,由−2到+6,但其中+2和+3是最常見的氧化態。在流星体及低氧的環境下,鐵會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但是鐵很容易和氧氣和水反應。鐵的表面是有光澤的銀灰色,但在空氣中鐵會反應生成水合的氧化鐵,一般稱為铁锈。許多金屬在氧化後會形成钝化的氧化層,保護內部的金屬不被氧化,但氧化鐵的密度較鐵要低,因此氧化鐵會剝落,無法保護內部的鐵不受腐蝕。.

新!!: 第二次结集和铁 · 查看更多 »

铜(copper)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Cu(来自cuprum),原子序数29。纯铜是柔软的金属,表面刚切开时为红橙色帶金屬光澤、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以及組成众多種合金。铜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是青铜和黄铜。此外,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 人类使用铜及其合金已有数千年历史。古罗马时期铜的主要开采地是塞浦路斯,因此最初得名cyprium(意为塞浦路斯的金属),后来变为cuprum,这是copper、cuivre和Kupfer的来源。二价铜盐是常见的铜化合物,常呈蓝色或绿色,是蓝铜矿和绿松石等矿物颜色的来源,历史上曾广泛用作颜料。铜质建筑结构受腐蚀后会产生铜绿(碱式碳酸铜)。装饰艺术主要使用金属铜和含铜的颜料。 铜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微量膳食矿物质,因为它是呼吸酶复合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关键组分。软体动物和甲壳亚门动物的血液色素血蓝蛋白中含有铜。鱼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则是含铁的复合物血红蛋白。铜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肝脏、肌肉和骨骼中。铜的化合物可用作、杀真菌剂和木材防腐剂。.

新!!: 第二次结集和铜 · 查看更多 »

铅(Plumbum,化学符号:Pb)為化学元素,原子序数82。铅是柔軟和展性強延性不佳的弱金属,有毒,也是重金属。铅原本的顏色為青白色,在空气中表面很快被一层暗灰色的氧化物覆盖。可用於建筑、铅酸充电池、弹頭、炮弹、銲接物料、釣魚用具、漁業用具、防輻射物料、奖杯和部份合金,例如電子焊接用的鉛錫合金。.

新!!: 第二次结集和铅 · 查看更多 »

锡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Sn(拉丁语Stannum的缩写),它的原子序数是50。它是一种主族金属。纯的锡有银灰色的金属光泽,它拥有良好的伸展性能,它在空气中不易氧化,它的多种合金有防腐蚀的性能,因此它常被用来作为其它金属的防腐层。锡的主要来源是它的一种氧化物矿物锡石(SnO2),盛產於中國雲南、馬來西亞等地。.

新!!: 第二次结集和锡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第二次结集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金(gold)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u(来自aurum),原子序数79。纯金是有明亮光泽、黄中带红、柔软、密度高、有延展性的金属。金在元素周期表中在11族,属过渡金属,是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几种元素之一。金在标准状况下是固体,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单质形式(自然金)存在,如岩石、地下及沖積層中堆积的砂金或金粒。金能和游离态的银形成固溶体琥珀金,在自然界中也能和铜、钯形成合金。矿物中的金化合物不太常见,主要是碲化金。 金的原子序数在宇宙中天然存在的元素中是较高的。据信这种重元素是在两颗中子星碰撞时的超新星核合成中产生,在太阳系形成前的尘埃中就已存在。由于地球形成之初还处于熔化状态,的金几乎都已沉入地核。因此,现在地球上地壳和地幔的金多是拜后来后期重轰炸期(约40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赐。 金能抵抗单一酸的侵蚀,但却能被王水溶解(“王水”因此得名)。这种混合酸能和金反应生成四氯合金酸根离子。金也能溶于碱性氰化物溶液,这是其开采和电镀的原理。能夠溶解銀及卑金屬的硝酸不能溶解金,这些性質是黃金精煉技術的基础,也是用硝酸来鉴别物品裡是否含有金的原理,这一方法是英語諺語「acid test」的語源,意指用「測試黃金的標準」来測試目標物是否名副其實。此外,金能溶于水銀,形成汞齊(也是一种合金),但这并非化学反應。 金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貴金屬,用于貨幣、保值物、珠寶和艺术品。以前国内和国际通常实行以金为基础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但1930年代时金币已停止流通。70年代,随着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结束,世界范围内的金本位制终于让位给法定货币制度。不过因其稀有,易于熔炼、加工和铸币,色泽独特,抗腐蚀,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等特点,金的价值不减。 底,人类总共开采18.36万公噸(相当于9513立方米)的金。 产量中的50%用于珠宝,40%用于投资,还有10%用于工业。 因其高延展性,抗腐蚀性,在大多数反应中的惰性和导电性,金一直在各类电子设备中用作耐腐蚀的电子连接器,这是它的主要工业用途。此外它还用于屏蔽红外线,生产和金箔,以及修补牙齿。有些金盐在医学上仍作为消炎药使用。.

新!!: 第二次结集和金 · 查看更多 »

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說久遠事,故稱“長阿含”。《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長阿含》破諸外道,側重在迴轉外道改宗佛教。 漢譯《長阿含經》四分四誦三十經,共二十二卷,在後秦弘始十五年(413年)於長安由罽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口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漢文,秦國道士道含筆錄,收錄於《大正藏》第一冊。現代學者認為漢譯《長阿含經》收有《世記經》,可能為法藏部的誦本。.

新!!: 第二次结集和長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在四阿含中,雜阿含是依佛法教類五蘊、六入處、界、因緣、四諦、三十七道品等,將眾多相應的短經編成集,而匯為一部。漢譯《雜阿含經》推定為根本說一切有部傳本,與對應的巴利本《相應部》一起,被認為是接近原始佛教原貌的佛陀言論集之一。.

新!!: 第二次结集和雜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集结

結集(梵文:),又稱集结,亦稱為合誦或會誦。早期佛教並沒有書面經典,僧眾以口頭傳誦方式傳承佛陀教法。結集是指僧團進行集會,由上座比丘主持,與會持三藏比丘分別誦出佛陀教法,大眾對內容共同審定,再編成次第,以傳承佛陀教法。佛教不同部派共同承認的有二或三次結集。.

新!!: 第二次结集和集结 · 查看更多 »

耶舍

耶舍(梵文名Yasa),又譯為耶輸陀,也稱智度耶舍,佛陀弟子。是僧團中第六名比丘,第七位阿羅漢。佛滅百年後另有一位耶舍長老發起了第二次結集。.

新!!: 第二次结集和耶舍 · 查看更多 »

桑伽施

桑伽施(Sankassa),佛教八大圣地之一,为释迦牟尼自忉利天返回臨降處。 桑伽施国为位于中印度恒河流域的古国,又译僧伽尸沙国、僧迦施国、僧迦奢国、僧迦舍国、僧柯奢国、桑迦尸国。《大唐西域記》稱為劫比他國,從它向東南行不到200里到達曲女城。在法显途經時,此地雜學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玄奘途經時,此地只學小乘正量部並有大量印度教大自在天信徒。.

新!!: 第二次结集和桑伽施 · 查看更多 »

梵網經 (上座部)

梵网经(巴利語:)是《巴利三藏·长部》的第一部经,这部经对于生起正信,了解邪见,具备佛法正确知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被集结为巴利三藏的第一部经。 在漢傳佛教《大正藏》中對應經典為《長阿含經》第二十一經《梵動經》,和三國月支優婆塞支謙譯《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

新!!: 第二次结集和梵網經 (上座部) · 查看更多 »

毘舍離

毘舍離(梵文:वैशाली,,巴利文:),又譯為毗舍離、吠舍離、吠舍釐國、又以義譯稱廣嚴城,為釋迦文佛住世時代著名的大城市,位於今天印度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的北邊。曾經是跋耆國首都。.

新!!: 第二次结集和毘舍離 · 查看更多 »

波羅提木叉

波羅提木叉(Pratimokṣa;巴利語: ),佛教術語,又作波羅底木叉、般喇底木叉等。意譯為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別解脫、最勝、無等學。為佛教出家眾所應遵守的戒律,是學處中最重要的核心規定,所有僧團成員都應遵守。後世僧團將波羅提木叉的內容收集一處,就形成《波羅提木叉經》,又稱《戒經》,是律藏的核心。.

新!!: 第二次结集和波羅提木叉 · 查看更多 »

法藏部

法藏部(梵語:),又稱曇無德部、法護部、法密部,是早期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公元前1世紀時十分興盛。法藏部的戒律四分律對漢傳佛教有重要影響。.

新!!: 第二次结集和法藏部 · 查看更多 »

淨人

淨人,佛教名詞,流行於古代印度,意指在佛寺中服勞役的一般人,他們未出家受戒,因此可以執行某些佛教僧侶受戒律限制不能做的日常事物。目前在南傳佛教中,仍然保有此一習俗。.

新!!: 第二次结集和淨人 · 查看更多 »

摩偷羅國

#重定向 摩突羅國.

新!!: 第二次结集和摩偷羅國 · 查看更多 »

摩訶僧祇律

《摩訶僧祇律》,又名《婆麤富羅律》,簡稱《僧祇律》,全名意思是「大眾律」,是大眾部的戒律書,由東晉法顯和尚至中天竺求取。東晉義熙十四年,佛陀跋陀羅與法顯 一同漢譯,共40卷。為大眾部所傳的戒律,其流傳經由了27位尊者。.

新!!: 第二次结集和摩訶僧祇律 · 查看更多 »

拘尸那羅結集

拘--那羅結集是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錄為西晉白法祖譯兩卷《佛般泥洹經》和唐朝錄為東晉失譯兩卷《般泥洹經》記載的極少被人提及的一則傳說,佛陀涅槃荼毘後八王分舍利,九十天後由拘-尸-那羅國王護持,於拘-尸-那羅城外修建的窣堵波旁邊的精舍,舉行了首次四阿含經結集。《佛般泥洹經》: 這則傳說沒有提及王舍城、五百阿羅漢雨安居、阿難證阿羅漢果、優波離誦戒,最獨特之處是記載當時就在佛荼毘處將四阿含寫為文字。《般泥洹經》:.

新!!: 第二次结集和拘尸那羅結集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七百结集七百集結毘舍離結集第二次經典結集第二次集结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