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2 关系: 半岛战争,天主教解放,威廉四世 (英國),巴斯爵级大十字勋章,帝国卫队 (拿破仑一世),乔治四世 (英国),伦敦,利奇菲爾德大教堂,嘉德勋章,喬治·坎寧,兰韦尔普尔古因吉尔戈格里惠尔恩德罗布尔兰蒂西利奥戈戈戈赫,爱尔兰总督,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輝格黨 (英國),齊爾滕百戶,英国下议院,英格兰,枢密院顾问官,法国大革命战争,滑铁卢,滑铁卢战役,托利党。
- 1768年出生
- 1854年逝世
- GCB勳銜
- 倫敦軍事人物
- 斯塔福德郡郡守
- 爱尔兰总督
- 第1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第2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第3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第4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英国陆军元帅
- 英格蘭截肢者
- 贵族审判法庭庭长
半岛战争
半島戰爭(1808年-1814年)(西班牙称其为“独立战争”(Guerra de la Independencia),葡萄牙称其为“法國入侵”,而在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人则称之为“法國战争”(Guerra del Francès))是拿破仑战争的主要部分之一,地点发生在伊比利亚半岛,交战方分别是西班牙帝國、葡萄牙王國、大英帝國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这场战役被称作“铁锤与铁砧”战役,“铁锤”代表的是数量为四万到八万的英-葡联军,指挥官是威靈頓公爵;同另一支“铁砧”力量—即西班牙军队、游击队及葡萄牙民兵相配合,痛击法國军队。 戰爭從1808年由法國軍隊佔領西班牙開始,至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打敗拿破仑軍隊終告結束。.
天主教解放
天主教解放或天主教救济(Catholic emancipation 或 Catholic relief)是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早期的一个运动,试图减轻或消除对天主教徒的限制,包括宗教自由,以及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等。 Category:英国历史 Category:英国天主教.
威廉四世 (英國)
威廉四世(William IV,),自1830年6月26日起担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和汉诺威国王,至死为止。威廉四世是乔治三世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乔治四世的弟弟,他在兄长死后继承王位,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和倒数第二位君主。 1789年封亲王,克拉伦斯公爵。13岁加入海军,曾参加过美國獨立戰爭。1818年,与萨克森-麦敏根的阿得莱德郡主结婚。1830年,其兄乔治四世驾崩後成为英国国王、汉诺威國王,称英王威廉四世,漢諾威國王威廉。1837年驾崩後,英国王位和汉诺威爵位分别由侄女维多利亚和弟弟坎伯蘭公爵继承,从此英国失去了汉诺威领地。总体来说,威廉四世是一个平凡的国王,但他心肠慈善,是个朴素的绅士,被人民亲切地称为水手国王。 威廉死时虽无合法子嗣存活,但与他同居二十年的女演员多萝西·乔丹为其生育十名子女,其中八名活至成年。威廉死后,英国王位和汉诺威王位分别由侄女维多利亚和弟弟恩斯特·奥古斯特继承。.
巴斯爵级大十字勋章
#重定向 巴斯勳章.
帝国卫队 (拿破仑一世)
帝国卫队(Garde Impériale),拿破仑一世直接指挥的精锐士兵。卫队在成立之初的规模较小,不过,随着战事的发展,拿破仑逐步扩大卫队规模,以至于卫队在1814年顶峰时期,有112,482人之多。卫队的角色是拿破仑的卫队与战术后备,他不会在战役中轻易动用卫队。卫队成员可以根据兵种分成以下几种类别:随从、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与海军陆战队。卫队成员也可以根据经验分成以下几种类别:老近卫军、壮年近卫军与青年近卫军。.
查看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和帝国卫队 (拿破仑一世)
乔治四世 (英国)
#重定向 喬治四世.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利奇菲爾德大教堂
#重定向 利奇菲爾德座堂.
嘉德勋章
最高贵的嘉德勋章(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KG或LG)是授予英国骑士的勋章,起源于中世纪。嘉德勋章是英国荣誉制度最高的一级,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这枚勋章,其中包括英国國君和最多25名在世者。英国君主亦可少數超額授予給王室成员以及外国君主。与其他勋章不同,只有国君可以授予嘉德勋章,首相无权建议或者提名受勋者。 嘉德勋章最主要的标志是一根印有“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Shame on him who thinks evil of it.”“心怀邪念者蒙羞”)的金字的吊袜带。在正式场合下勋章佩戴者須佩戴这个吊袜带,在一些其他标志中印有它的图案。 大多数英国的骑士勋章适用于整个联合王国,但是三个最高級別的勋章各只适用于一个區域,这三个勋章中适用于英格兰的即是地位最高及最古老的嘉德勋章。适用于苏格兰的則是蓟花勋章,它至少始於16世纪,有可能源于中世纪,今日的形式源于1687年。适用于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勋章設立於1787年,但爱尔兰独立后,便停止这枚勋章。该勋章最后一位获得者已于1974年逝世。.
喬治·坎寧
喬治·坎寧(George Canning,又譯甘寧,),英國政治家,外相,曾短暫出任英國首相。.
兰韦尔普尔古因吉尔戈格里惠尔恩德罗布尔兰蒂西利奥戈戈戈赫
兰韦尔普尔古因吉尔戈格里惠尔恩德罗布尔兰蒂西利奥戈戈戈赫(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是在威尔士的安格尔西岛的一个村庄,座落于梅奈海峡上,靠近梅奈桥和班戈。这是英国最长的官方承认地名,也是世界上的长地名之一。它是英語中第二長的官方地名,而第一長的是塔烏瑪塔法卡塔尼哈娜可阿烏阿烏歐塔瑪提亞坡凱費努啊奇塔娜塔胡。在周围道路的指示牌上这地名写作兰韦尔普尔古因吉尔(Llanfairpwllgwyngyll,威爾斯語發音:),英国地形测量图上标为兰韦尔·普尔古因吉尔(Llanfair Pwllgwyngyll),通称为兰韦尔普尔(Llanfairpwll),当地称作兰韦尔(Llanfair)。这名字也缩写为兰韦尔·PG(Llanfair PG),这样已经能把它与其它名字中有兰韦尔(Llanfair)的威尔士村庄分开。其它变化包括全名中的「蒂西利奥」(tysilio)改变成「迪西利奥」(dysilio),又或是在「德罗布尔」(drobwll)和「兰」(llan)间加上连字号。在威尔士语中,有时候开首的「Ll」会改为「L」。 该村是热门的旅游地点。人们站在火车站与站牌合照,参观附近的旅客中心,或者拿「护照」在当地一间商店盖印。另一个旅游地点是在附近高27公尺的安格尔西侯爵柱。在此可以俯览安格尔西和梅奈海峡。这座纪念塔是由托马斯·哈里森设计,表彰亨利·佩吉特,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在滑铁卢战役的英勇表现。.
查看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和兰韦尔普尔古因吉尔戈格里惠尔恩德罗布尔兰蒂西利奥戈戈戈赫
爱尔兰总督
爱尔兰总督(英文:Lord Lieutenant of Ireland),是英国君主官方代表暨爱尔兰政府首脑,在1171年创设,在1922年废除。职位的英文按照英式英文发音读作“Lef-tenant of Ireland”。 爱尔兰总督另外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称是副王(英文:Viceroy)。爱尔兰政府的事务截至17世纪,都由爱尔兰副总督(Lord Deputy of Ireland)打理。政府事务后来又交由新创设的爱尔兰布政司(英文:Chief Secretary for Ireland)。担任这个职位的人通常是英国贵族,爱尔兰人很少获得委任为总督。.
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
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Christ Church,Ædes Christi)是英国牛津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也是主教座堂的学院,基督堂座堂是牛津教区的座堂。 基督堂学院成立于1546年。与姊妹学院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一样,它传统上被认为是所在大学最贵族化的学院。 有13位英国首相出自基督堂学院,与牛津大学其他45个学院的总数相等,并超过剑桥大学任何一个学院,仅仅略少于剑桥大学总数(15人)。 基督堂学院拥有425名本科生,250名研究生。自1978年以来,学院录取女学生。.
輝格黨 (英國)
英國輝格黨(Whig)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政党。輝格一詞的來源是「驅趕牲畜的鄉巴佬」(whiggamore),是政敵對輝格黨員的蔑稱,但後來沿用成習。 1679年,因约克公爵詹姆斯(后来的詹姆斯二世)具有天主教背景,就詹姆斯是否有权继承王位的问题,议会展开激烈争论。一批议员反对詹姆斯公爵的王位继承权,被政敌讥称为“辉格”。“辉格”(Whigs)的名称可能是“Whiggamores”(意为“好斗的苏格兰长老会派教徒”)一词的缩语。 辉格党得益于1688年光荣革命带来的政治变化。它于1714年之后长期支配英国政治,他也通过捍卫包括有限君主制和议会重要性在内的“1688年原则”而获得不少支援。 在1720年南海泡沫事件中,輝格黨政治家羅伯特·沃波爾因在事件中成功使經濟恢復正常,從而在1721年取得政府實權並取代托利黨,長年主導了英國的政局。 辉格党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政党,不如说是大致遵循上述原则的各种信仰的综合体。该党大部分领导人都是依靠政治庇护在议会内结成家族集团的大地主。辉格党获得金融界和商业阶层中许多人的支持,那些为取得宗教宽容寻求保护(常常是找错了对象)的不从国教派也是它的拥护者。1714年以后的半个世纪中,辉格党一直在政治上占优势,连续执政达46年之久。到18世纪末期,辉格党势力逐渐衰退。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段时期,辉格党在政治上失势。1830年重新掌权。19世纪中叶,辉格党势力大增。在当时英国工业发展、经济繁荣的条件下,辉格党的政策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19世纪60年代,辉格党土地贵族的代表、保守党的罗伯特·皮尔派分子,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基础组建英國自由黨。也有人认为,辉格党是于1839年改称自由党的。 史 Category:英国历史 Category:大不列颠政治史.
齊爾滕百戶
齊爾滕百戶(Chiltern Hundreds),全名女皇陛下在白金漢郡斯托克斯,迪斯伯勒,和布爾納姆齊爾滕三百戶的皇室管家兼郡副司法長官(Crown Steward and Bailiff of the three Chiltern Hundreds of Stoke, Desborough and Burnham)是英國政府內一個古老的職位。本職位從十六世紀開始,已經沒有職權,而且從十七世紀開始,已經沒有工資發出。現在,此職位和另一個同類職位被用作英國下議院議員辭職的唯一途徑。.
英国下议院
英國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平民院或庶民院,是英國國會的下議院。 英國國會由三大部份組成,它們分別是君主、作為上院的上議院,以及作為下院的下議院,當中又以下議院最具影響力。下議院是一個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機構,目前內有650名成員,稱為國會議員,常用的英文簡寫則是「MP」(Members of Parliament)。下議院議員是經由多數制選出,國會每屆不可長於5年,5年之內就要宣佈解散,而國會解散之時,也就是下議院議員任期的終結。自1950年來每一位下議院議員都是由一個選區的選民選出,議員當選後,也就在議會代表該選區。現今聯合王國政府的內閣閣臣,絕大部份皆來自下院,而自1902年起,歷任的首相也同樣是下議院議員。惟在1963年的時候,來自上議院的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伯爵獲任命為英國首相,不過,他在任命後不久,即放棄了貴族爵位,並成功以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之身份選入下議院。 下議院大約在14世紀出現,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在歷史上,下議院的權力曾遠遜於上議院,時至今日,下議院在兩院中佔主導地位。現時下議院的立法權力能夠超越上議院,而根據《1911年國會法令》(Parliament Act 1911),上院駁回大部份法案的權力被削減為僅僅拖延法案通過。此外,英國政府亦需要向下議院負責,首相如果失去了下議院的支持,就要下野。 下議院之官式全稱為「尊貴的與會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議院議員」(The Honourable the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坊間一直以為,下議院的英文「House of Commons」中,「Commons」一字乃來自英文「commoners」(解為庶民),反映下議院議員盡皆庶民出身,以區別由貴族所掌的上議院。不過,這種解釋背後沒有史實支持,其實「Commons」一字語出諾曼法語的「communes」,意指議員們所代表的地區,具地理意味。上、下兩議院皆設於倫敦西敏市西敏宮內,而每次會議時,議事廳內必置有一權杖,以彰顯王權。 下議院的有關資料現存放於下議院圖書館。.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枢密院顾问官
#重定向 英國樞密院.
法国大革命战争
法国大革命战争()指的是1792年到1802年间新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和反法同盟之间的一系列戰爭。法國大革命战争在军事史上有重大意义,是历史上的第一场“现代战争”。在民族主义激励下的法国公民组成的軍隊打败了歐洲各国的职业军人,显示了民族主義和徵兵制相结合的巨大威力。法國軍队开创了以普遍征兵制,就地补给制和多兵种合成编制为核心的现代军事体制,成为现代军事体制的先导。新兴的民族主义和军事制度,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了欧洲,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使得席卷全民的残酷的世界大战成为可能。.
滑铁卢
滑铁卢或窩打老可以指:.
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Battle of Waterloo,Bataille de Waterloo,Slag bij Waterloo,Schlacht bei Waterloo/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是1815年6月18日大英帝國,荷蘭聯合普魯士王國與法蘭西第一帝國在布魯塞爾南部的滑鐵盧進行的一次戰役。這是拿破崙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在这場戰役中,大英帝國的威靈頓公爵和普魯士的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擊敗了拿破崙指揮的法軍,這場戰役的勝負決定了拿破崙所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国的覆滅。後世也經常將重大的失敗代稱為滑鐵盧。 1815年拿破崙率旧部逃离厄爾巴岛,重返巴黎。英國、普魯士、奥地利等國結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分頭包圍法國。威靈頓公爵和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集結在法國東北邊境。拿破崙乘反法同盟的軍隊尚未集結完成先發制人,6月16日率領12万法軍主力在里尼之戰击败馮·布呂歇爾将军率领的普軍,隨後派遣埃曼努尔·格鲁希元帥帶領3万3千名法軍追擊逃跑的普軍,自己則赶到比利时布魯塞爾以南的滑鐵盧,威靈頓公爵率领的英軍對峙。但是格魯希未能按命令消滅逃跑的普軍,反而讓普軍擺脫了追蹤。馮·布呂歇爾花了一个上午重整軍隊,马不停蹄地奔赴滑鐵盧。爲等待地面乾燥,法軍于6月18日午後才向英軍發起進攻。戰役中法軍的優勢騎兵不斷衝擊英軍的方陣,晚6時正當拿破崙將要宣佈獲勝之刻,馮·布呂歇爾率领的普軍赶到并猛攻法軍右翼。晚9時,法軍被普軍突破而崩潰。 滑鐵盧戰役後,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岛,于六年後逝世。.
托利党
托利党(Tories),是17世纪至19世纪期间的英国(及其前身大不列颠王国、英格兰王国)政党。托利一詞源於中世紀愛爾蘭語的「亡命之徒」(tóraidhe),是政敵對托利党人的蔑稱,後來沿用成習。 1678年,辉格党提出王位排除法令,意图剥夺詹姆斯二世的继位权。反对法令的保守人士在此时得到了“托利党”这个称呼。此后,该党失去了组织性,直到18世纪60年代为止。二十多年后,新托利党崛起,建立了先后以小威廉·皮特和羅伯特·詹金遜,第二代利物浦伯爵为首的政府。 利物浦伯爵的继任人是亚瑟·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威灵顿公爵受丹尼尔·奥康奈尔推动,在任内进行了天主教解放。辉格党在重新执政后控制国会通过了1832年改革法令废除了众多由托利党控制的腐败选区。因此,托利党在接下来的大选中只取得了180个席位。党魁罗伯特·皮尔爵士发表塔姆沃思宣言后,托利党开始向现代保守党转型。然而,托利党因为皮尔废除谷物法产生了分裂。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第十四代德比伯爵、本傑明·迪斯雷利领导的一派最终延续下来称为现代保守党。当今保守党有时仍被称为托利党。.
另见
1768年出生
- 伊丽莎白·门罗
- 史密斯·汤普森
- 塞缪尔·斯莱特
- 多莉·麦迪逊
- 奧利維耶·德·皮曼紐爾
-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 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弗雷德里克六世 (丹麦)
- 李锐 (数学家)
- 查尔斯·巴顿 (法律作家)
- 王贞仪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綿志
- 约瑟夫·傅里叶
- 约瑟夫·德沙
- 约瑟夫·波拿巴
- 讓-羅貝爾·阿爾岡
- 雅克·劳里斯顿
1854年逝世
- 不知火諾右衛門
- 亨利·雷蒙恩
- 伊丽莎白·斯凯勒·汉密尔顿
- 南曼蘭公爵卡爾·奧斯卡王子
- 卡尔·埃贡二世 (菲斯滕贝格)
- 卡斯珀·格奥尔格·卡尔·瑞华德
- 卡洛三世 (帕尔马)
- 卡美哈梅哈三世
- 哈麗艾特·史密森
- 壁昌
- 士他花利
- 夏尔-弗朗索瓦·布里索·德米尔贝尔
- 弗里德里希·谢林
- 弗鲁克图奥索·里维拉
- 格奥尔格·欧姆
- 椿椿山
- 江忠源
- 淑儀朴氏
- 琦善
- 皮埃尔·阿方斯·洛朗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约翰·彼得·爱克曼
- 詹姆斯·蒙哥马利
- 阮福洪保
- 阮福绵宝
- 阿拔斯一世·希尔米帕夏
- 雅克·勒鲁瓦·德·圣阿尔诺
- 韩山明
- 高德 (传教士)
GCB勳銜
- 亨利·休斯·威尔逊
- 亨利·傑克遜 (英國皇家海軍軍官)
- 亨利·甘貝爾-班納曼
- 亨利·莫頓·史丹利
- 伊恩·汉密尔顿
- 伯納德·蒙哥馬利
- 伯納斯特·塔爾頓
- 何伯
- 侯赛因·本·阿里
- 傑里米·海伍德
- 克劳德·奥金莱克
- 卜魯斯
- 史蒂芬·希利爾
- 塞雷茨·卡马
- 士迪佛立
-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
- 威廉·巴加
- 威廉·本廷克勋爵
- 威廉二世 (尼德兰)
- 察尔斯·门罗
- 彭英武
- 托马斯·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
- 朱達·蘇姆謝爾·忠格·巴哈杜爾·拉納
- 歐內斯特·高爾斯
- 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
- 爱德华七世
- 白加
- 第一代克罗默伯爵埃弗林·巴林
- 第一代圣文森特伯爵约翰·杰维斯
- 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第一代艾伦比子爵埃德蒙·艾伦比
- 第一代費舍爾男爵約翰·費舍爾
- 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
- 米高·西摩
- 约瑟夫·班克斯
- 约翰·德·罗贝克
- 约翰·斯莱塞
- 羅亨利
- 臥烏古
- 莱昂·普莱费尔
- 詹姆斯·霍普·格蘭特
- 金馬倫
- 阿奇博尔德·阿马尔·蒙哥马利-马辛本特
- 阿尔伯特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 阿尔伯特亲王
- 阿尔弗雷德 (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
倫敦軍事人物
- 南希·韋克
- 呤唎
- 哈廷頓侯爵威廉·卡文迪許
- 埃德蒙·布伦登
- 姬達
- 威妥玛
- 斯圖爾特·孟席斯
- 朱利安·赫胥黎
- 比爾·維京
- 波士頓·科貝特
- 理查德·梅纳茨哈根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米高·夫蘭達斯
- 约翰·巴比罗利
- 羅弼時
- 莱昂内尔·内森·德·罗斯柴尔德 (1882年)
- 葛量洪
- 貝納祺
- 麥可·安德森
斯塔福德郡郡守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爱尔兰总督
- 亨利八世
- 奥利弗·克伦威尔
- 安特衛普的萊昂內爾
- 爱尔兰总督
- 第一代什鲁斯伯里伯爵约翰·塔尔博特
- 第一代克拉伦斯公爵乔治·金雀花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 第一代林肯伯爵约翰·德拉波尔
- 第一代白金漢侯爵喬治·紐金特-坦普爾-格倫維爾
- 第三代桑德兰伯爵查尔斯·斯宾塞
- 第三代波特蘭公爵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
- 第三代诺福克公爵托马斯·霍华德
- 第二代格蘭維爾伯爵約翰·加特利
- 第四代德文郡公爵威廉·卡文迪許
- 第四代贝德福德公爵约翰·罗素
- 贾斯珀·都铎
第1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伯納斯特·塔爾頓
- 喬治·坎寧
- 威廉·威伯福斯
- 威廉·本廷克勋爵
- 威廉·赫斯基森
- 小威廉·皮特
- 斯賓塞·珀西瓦爾
-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第一代西德默斯子爵亨利·阿丁頓
- 第二代利物浦伯爵羅伯特·詹金遜
- 第二代格雷伯爵查爾斯·格雷
- 約翰·富勒
- 詹姆士·格蘭特
- 馬修·格雷戈瑞·路易斯
第2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伯納斯特·塔爾頓
- 喬治·坎寧
- 威廉·威伯福斯
- 威廉·本廷克勋爵
- 威廉·赫斯基森
- 小威廉·皮特
- 斯賓塞·珀西瓦爾
-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第一代西德默斯子爵亨利·阿丁頓
- 第二代利物浦伯爵羅伯特·詹金遜
- 第二代格雷伯爵查爾斯·格雷
- 約翰·富勒
第3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喬治·坎寧
- 威廉·威伯福斯
- 威廉·羅斯科
- 威廉·赫斯基森
- 斯賓塞·珀西瓦爾
- 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第二代墨爾本子爵威廉·蘭姆
- 第二代格雷伯爵查爾斯·格雷
- 約翰·富勒
第4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伯納斯特·塔爾頓
- 喬治·坎寧
- 威廉·威伯福斯
- 威廉·赫斯基森
- 斯賓塞·珀西瓦爾
- 李察·威廉·哈沃德·威瑟
- 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
- 第二代墨爾本子爵威廉·蘭姆
- 第二代格雷伯爵查爾斯·格雷
- 約翰·富勒
- 罗伯特·皮尔
英国陆军元帅
- 乔治·霍华德 (英国陆军元帅)
- 乔治五世
- 乔治六世
- 亨利·休斯·威尔逊
- 克劳德·奥金莱克
- 利奥波德一世 (比利时)
- 威廉二世 (尼德兰)
- 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
- 彭英武
- 扬·史末资
- 昭和天皇
- 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
- 爱德华七世
- 爱德华八世
- 畢蘭德拉
- 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第一代艾伦比子爵埃德蒙·艾伦比
- 第二代阿盖尔公爵约翰·坎贝尔
- 臥烏古
- 費迪南·福煦
- 阿奇博尔德·阿马尔·蒙哥马利-马辛本特
- 阿尔伯特亲王
- 阿尔贝一世 (比利时)
- 阿方索十三世
- 马亨德拉
英格蘭截肢者
- 克萊格·麥金利
- 威廉·歐內斯特·亨利
- 比利·蒙格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 約書亞·威治伍德
贵族审判法庭庭长
- 亨利四世 (英格兰)
- 冈特的约翰
- 第一代克拉伦登伯爵爱德华·海德
- 第一代哈德威克伯爵菲利普·約克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第一代瑟洛男爵爱德华·瑟洛
- 第三代白金汉公爵爱德华·斯塔福德
- 第三代诺福克公爵托马斯·霍华德
- 第二代白金汉公爵亨利·斯塔福德
亦称为 亨利·佩吉特,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