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

指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 是指德意志人和丹麦人对中世纪立窝尼亚,现在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征服和殖民,為北方十字军入侵的一部份。波罗的海东岸是欧洲最后基督教化的地区。 在1207年2月2日十字军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基督教国家旧立窝尼亚,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公国,教皇诺森三世宣稱該國亦屬於教廷。 在十字军成功后,德意志和丹麦的占领区被摩德纳的威廉分为6个封建公国。.

48 关系: 城堡基督教基督教化原住民十字軍東征塔尔图天主教會宝剑骑士团宗教改革丹麦丹麦君主列表丹麦国旗何諾三世德意志人北歐北方十字军入侵利胡拉哥特式建筑皈依礼拜神圣罗马帝国立窝尼亚立窝尼亚人立窝尼亚骑士团立陶宛大公国维克爱沙尼亚瑞典異教盖尔·特维特道加瓦河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诺森三世阿克里加采西斯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苏勒战役雷定三世条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国波罗的海文德十字军撒克遜人教廷拉脫維亞普魯士智者雅罗斯拉夫

城堡

城堡是中世纪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一种武装建筑,一般特指作为领主和贵族私人住所的武装建筑,而非作为一个城镇公共防御设施的要塞。由于建筑时期和地点的不同,城堡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及特征,但一般来说都建有城墙和垛口等防御性工事。 城堡最初起源于公元9世纪至10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卡洛林王朝倒台导致其领土分属于不同的领主和亲王。城堡被贵族们用来控制周围邻近的土地,作为发动袭击和对敌防御的基地,因此同时是攻击性和防御性的建筑。除了其军事用途外,城堡还作为行政管理的中心和权利的象征而存在。城镇中的城堡常常用于控制当地百姓及重要的通行路线。而乡下的城堡则常常位于对周边群落的生活十分关键的自然或建筑设施附近,例如磨坊和肥沃的土地。 许多城堡最初使用泥土和木材建造,中央的高塔為領主居住的地方,四周僅有些矮牆。因其防禦不足,後來往往用石材重修了防御工事。早期的城堡多数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防御并只有中央城楼,缺乏塔楼和垛墙这样的防御工事。在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早期,人们开始了对城堡防御的科学研究。这一研究强调了侧面的火力,在其影响下人们开始在城堡中设置大量的塔楼。因此,新的城堡常常呈多边形,且拥有一套可以同时集中火力的防御工事。这些防御工事的改进也受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十字军的城堡建设方式和古罗马要塞的启发等。城堡建筑的元素并非全部用于军事,像护城河这样的设计也逐渐从最初的防御目的成为了权力的象征,而一些大型城堡则特意设计了漫长蜿蜒的入口结构以在景观上显得雄伟而重要。 虽然火药在14世纪已经传入欧洲,但在15世纪的大炮威力强大到足以击碎城堡的石製城墙之前并没有对城堡建筑产生显著的影响。虽然进入16世纪以后人们仍然兴建城堡,但是为了对抗强大的大炮火力所采用的技术使得城堡不再适宜居住。因此,真正的城堡开始逐渐消亡,并被没有行政管理功能的火炮要塞和不具备防御功能的乡间别墅所代替。18世纪以后,作为浪漫主义的哥特式建筑复兴的一部分,人们开始重新对于城堡感兴趣,并开始建造仿城堡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已经不再具有军事用途。.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城堡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化

基督教化,也称基督化(Christianization或Christianisation)指或集体改宗至基督教。从古典时代晚期直到中世纪,人们使用过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基督教化的改宗工作。有一些是通过信徒、牧师来传播福音,在一个已经部分基督教化的社区中和平地传教;也有通过打压异教的方式,如将异教宗教设施改造成成基督教教堂和谴责异教神灵、宗教行为等,来进行传教。 一种非常著名的基督教化的方式是“”,即通过基督教信徒努力传教(按照大使命去傳福音),将本土的异教文化、宗教图案、宗教地点、宗教教历来转化成基督教的方式。.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基督教化 · 查看更多 »

原住民

原住民,旧称土著,是指某地方較早定居的族群,皆源自外来者(尤其是入侵者)对本地人(或族群)的称谓,原意指当地居民、原居民,但多具有土番、番人、土人等落后的贬意,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后期逐步形成了一个法律学方面的范畴,指的是正遭受到外来者侵蚀的文化独特的群体。當前對於原住民議題的討論多半應在民族國家所進行的殖民事業的脈絡之下來理解。外來統治者為安撫或控制原住民,以遂行其統治目的,會制訂各種不同的政策,而往往對於原住族群的生活方式多加干擾,甚至可能造成滅族的結果。 即使前一階段的殖民主義擴張已經在二次大戰之後的解殖民運動後告一段落,但類似的問題仍存在於原住民與解殖民之後成立的新興國家之間。有時後者會被稱為「內部殖民」,而與傳統的「外部殖民」加以區別。 本土居民一词被广泛的采用是起始于19世纪人类学和人种学的学科,韦氏字典将之定义为“某一群体的人团结于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关系,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语言、社会机构和信条,而且往往构成了一个不受支配的有组织团体。” 中文在討論此一問題時,亦有原住民族一詞的使用,它與原住民主要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各原住民族群各自作為一個「民族」(people),而在國際法上應有包括追求民族自決等相應的集體權利;後者則或作為通稱、或僅指涉原住民個人作為在異族統治下的民族國家中受到內部或外部殖民的個別原住民個體。 目前尚不存在一个普遍接受了的“本土居民”的确切定义,然而,最经常被各方所认可及援引的四个要素是:.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塔尔图

塔尔图(爱沙尼亚语:Tartu)位于爱沙尼亚東部埃马约吉河畔,是该国第二大城市。与爱沙尼亚政治和经济中心塔林相比,塔尔图被视作知识和文化中心。爱沙尼亚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大学塔尔图大学即位于该市。塔尔图位于塔林东南186公里,是爱沙尼亚南部的中心。连接爱沙尼亚两大湖沃尔茨湖和楚德湖的埃马约吉河流经塔尔图。.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塔尔图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宝剑骑士团

宝剑利沃尼亚兄弟骑士团(Fratres militiæ Christi Livoniae,Schwertbrüderorden)是里加的阿尔伯特主教在1202年建立的一个军事修会。 1204年,教宗诺森三世批准了这一骑士团的建立。骑士团的成员包括德意志的 「战僧」。骑士团的其他名称为基督骑士,宝剑兄弟和利沃尼亚的基督义勇军。 在1236年在苏勒战役被萨莫吉希亚人击败后,幸存的骑士团成员被并入条顿骑士团,并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被称为利沃尼亚骑士团。.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宝剑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丹麦

丹麦(Danmark),全称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擁有两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高度發達,同時是個典型的福利国家,貧富差距極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麥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現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丹麦 · 查看更多 »

丹麦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丹麦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丹麦国旗

丹麦国旗又稱為“丹尼布洛”(丹麦语:Dannebrog),意思為「丹麥人的旗」或「紅色的旗」。丹麥的國旗是現今使用的國旗中最古老的,自1219年使用至今,對北欧国家的北歐十字国旗设计起了重大影响。其他采取类似国旗设计的国家就包括了瑞典、挪威、芬兰和冰岛。 File:Flag of Denmark (state).svg|Splitflag政府旗與軍旗比例: 56:107 File:Naval Ensign of Denmark.svg|Orlogsflag軍艦旗比例: 56:107.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丹麦国旗 · 查看更多 »

何諾三世

教宗何諾三世(Honorius PP.,),本名森西欧.萨维利,於1216年7月18日至1227年3月18日岀任教宗。.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何諾三世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人

德意志人,或中譯德國人(die Deutschen)這個術語在使用中可能有多種含義。.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德意志人 · 查看更多 »

北歐

北歐是地理上对歐洲北部的簡稱,一般分為狹義及廣義兩種定義:.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北歐 · 查看更多 »

北方十字军入侵

北方十字军戰役或称为波罗的十字军戰役为由丹麦和瑞典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德意志的宝剑骑士团及条顿骑士团,和他们的盟友針对北欧波罗的海东南部异教地區所发起的軍事征服。瑞典和德意志为反对俄罗斯的东正教徒而发起的战役,有時候也被認為是北方十字军戰役的一部分。 这些战争中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時就被称為十字军戰役,但是其他部分,包括大部分的瑞典的部分,到19世纪才第一次被浪漫民族主义历史学者称为十字军戰役。波罗的海东部因为军事征服而改变:首先是利沃尼亚人、拉特加利亚人和爱沙尼亚人,然后是瑟米利亚人、库尔兰人、普鲁士人和芬兰人,都被丹麦人、德意志人和瑞典人合伙击败、洗礼、占领,甚至有時候灭绝。.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北方十字军入侵 · 查看更多 »

利胡拉

利胡拉是愛沙尼亞的城鎮,由萊內縣負責管轄,海拔高度10米,2008年人口1,425,鎮上在利沃尼亞戰爭中被破壞成為廢墟的城堡遺址在1990年代被發掘、保存和展出。 Category:愛沙尼亞城市.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利胡拉 · 查看更多 »

哥特式建筑

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是一種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是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它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從羅馬式建築的接合拱頂演變而來)與飛扶璧。哥德式建築最常見於歐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與教堂。它也出現在許多城堡、宮殿、大會堂、會館、大學,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見其蹤影。 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德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哥德式建築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裡很重要的一部份。 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德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築。.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哥特式建筑 · 查看更多 »

皈依

依(saranam gacchami),又作歸依、歸信,佛教術語,是成為佛教徒之前的宣誓儀式。佛教信徒在完成皈依儀式後,就是正式佛教徒,依性別可以稱為「優婆塞」或「優婆夷」。在上座部佛教及大乘佛教的多數派別,都主張三皈依(Tisarana),即皈依佛、法、僧等三寶,又稱歸依三宝,誓願終生信從三宝,直至未来解脱成佛。藏傳佛教則加上皈依上師,成為四皈依。 有時把信奉一種宗教,統稱為皈依,比如「伊凡卡·川普原為基督教長老宗信徒,2009年皈依猶太教,與夫婿成婚。」、「历史上对君士坦丁大帝为何皈依、是否真正皈依基督教的猜测从未停止过。.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皈依 · 查看更多 »

礼拜

拜可以指:.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礼拜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立窝尼亚

立窝尼亚(Livonia),一译利沃尼亚、利夫兰(Livland),是欧洲北部的历史地区。.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立窝尼亚 · 查看更多 »

立窝尼亚人

立窝尼亚人,是立窝尼亚原住民,居住在今天拉脱维亚西北部和爱沙尼亚西南部。 不像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和欧洲的大多数民族,立窝尼亚人的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而属于与爱沙尼亚语和芬兰语有关联的芬兰-乌戈尔语系西支的立窝尼亚语族。 由于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原因和民族的散居,导致立窝尼亚人的减少,在21世纪,只有一小部分立窝尼亚人。根据2000年的普查,在拉脱维亚只有177个立窝尼亚人。.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立窝尼亚人 · 查看更多 »

立窝尼亚骑士团

立窝尼亚骑士团(Livonian Order)是条顿骑士团旗下自治的立窝尼亚分支,在1435年到1561年间是立窝尼亚联邦的成员。在1236年苏勒战役被萨莫吉希亚人击败后,宝剑骑士团余部并入条顿骑士团,在1237年改称立窝尼亚骑士团。 1237年至1290年间,立窝尼亚骑士团征服全库尔兰、立窝尼亚和瑟米加利亚,但是骑士团入侵邻国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尝试并不成功,其军队最终在拉克韦雷战役(1268年)被击败。1346年,骑士团从丹麦国王瓦尔德玛四世买下爱沙尼亚公国。在骑士团领地内的生活在巴尔萨泽·鲁索夫编年史中得到描述。 1410年格伦瓦德之战后,条顿骑士团开始走下坡路,1525年骑士团团长阿尔布雷希特将其普鲁士领地世俗化,但立窝尼亚骑士团试图保持独立地位。 立窝尼亚骑士团在1435年9月1日的帕巴伊斯卡斯战役战败,这次战败使得团长和几位高级骑士将骑士团与其在立窝尼亚的邻居拉到一起。1435年9月4日,里加大主教、库尔兰、多尔帕特、厄塞尔-维克和雷瓦尔的主教、立窝尼亚骑士团和其属地的代表、里加、列瓦尔和多尔帕特市议会的代表在沃尔克签署立窝尼亚联邦协议(eiine fruntliche eyntracht)。 但是,在立窝尼亚战争中,骑士团在1560年被莫斯科大公国军队决定性地击败了。立窝尼亚骑士团随后向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齐格蒙特二世·奥古斯特寻求帮助,此人也曾在1557年干涉里加大主教勃兰登堡的威廉与骑士团的战争。 在与齐格蒙特二世·奥古斯特和他的代表们(尤其是米科瓦伊·“黝黑的”·拉齐维乌)签定条约后,最后一任立窝尼亚团长戈特哈德·克特勒将骑士团世俗化,皈依信义宗。在骑士团南部的土地上,他为他的家人成立了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其余的土地大部分被划给了立陶宛大公国,爱沙尼亚的北部被丹麦和瑞典夺回。 在14世纪到16世纪,在汉萨同盟使用的中古低地德语是得到确立的官方语言,但在16世纪和17世纪起高地德语取代中古低地德语成为官方语言。.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立窝尼亚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大公国

立陶宛大公国(Magnus Ducatus Lituania,Lietuvos Didžioji Kunigaikštystė)是一个存在于12世纪T.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立陶宛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维克

#重定向 維克.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维克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Eesti Vabariik),通常简称爱沙尼亚(Eesti,),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之一。 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北部,其国土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東临楚德湖,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該國目前為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塔林。 愛沙尼亞目前為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欧元区、申根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員國。.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爱沙尼亚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異教

教,指不同的教。 有兩種含義:.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異教 · 查看更多 »

盖尔·特维特

尔·特维特(Geirr Tveitt,),挪威作曲家,钢琴家。早年生活在挪威乡下,深受当地民间音乐的感染。在结识了辛丁之后,受到其鼓励,决定从事音乐创作。1928年,特维特赴巴黎学习,先后师从奥涅格,娜迪亚·布朗热等人,并在各地旅行演出。回国后,他居住在卑尔根附近的乡村,广泛搜集民间音乐。但不幸的是,1962年和1970年他的房屋先后遭遇暴风雪和火灾,使他的大量手稿被毁。特维特的音乐大量使用民间曲调和民族乐器,并结合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的丰富节奏以及印象主义音乐的配器,色彩丰富,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盖尔·特维特 · 查看更多 »

道加瓦河

道加瓦河(拉脫維亞語:Daugava,Западная Двина́ (Zapadnaya Dvina),白俄罗斯语:Заходняя Дзвiна (Zahodniaja Dźvina),Dźwina,Düna,爱沙尼亚语:Väina,芬兰语:Väinäjoki)发源于俄羅斯瓦爾代丘陵,流經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進入波羅的海的海岸里加灣,總長度為1,020公里(633.7英哩),由一條運河與别列津纳河和第聂伯河連接,不應跟北德維納河混淆。 道加瓦河有三道為水力發電廠而興建的水壩:Rīgas HES位於里加上游,距離河口35公里,再沿上游35公里(即距離河口70公里)有Ķeguma HES,再沿游37公里(即距離河口107公里)有Pļaviņu HES。曾計畫興建第四座Daugavpils HES,但受到廣泛批評。白俄羅斯現正計畫在道加瓦河白俄羅斯段興建數道水力發電廠用的水壩。.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道加瓦河 · 查看更多 »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

诺夫哥罗德公国,后世又称作诺夫哥罗德共和国(Новгород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历史界称作“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是12至15世纪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城邦国家,位于今俄罗斯西北部。 诺夫哥罗德,今名大诺夫哥罗德(是诺夫哥罗德州首府),原为基辅罗斯的一部分。11世纪中期,基辅罗斯大公智者雅罗斯拉夫死后,诺夫哥罗德等城市就出现了摆脱基辅统治的分离趋势。此时,诺夫哥罗德并没有像罗斯的其他城市一样出现王公世袭统治,而是由上层贵族和商人集团控制的市民议会掌握最高权力。1136年,管辖诺夫哥罗德的弗谢沃洛德·姆斯季斯拉维奇公爵(基辅大公弗拉基米罗维奇之子)对苏兹达尔的战争失败,被诺夫哥罗德议会废黜,一般认为这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开始。理论上讲,此后诺夫哥罗德的统治者仍是罗斯王公,但诺夫哥罗德市民议会通常有能力废黜王公,因此诺夫哥罗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 市民议会(вече),俄语音译为“谓彻”,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宣战与议和、批准法律。诺夫哥罗德行政长官、千人长均由市民议会选出。从1156年开始,诺夫哥罗德大主教也由市民议会选举。诺夫哥罗德政府实际上为贵族集团的“豪绅会”。军事长官则由市民议会聘请的封建王公担任。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独立后,不断向北方和东方拓展势力范围。其鼎盛时期,北至白海,西至今俄罗斯与爱沙尼亚边界一带,南至伊尔门湖一带,东至乌拉尔山脉。诺夫哥罗德的商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是汉萨同盟最东部的贸易伙伴。通过“连水陆路”的地理优势,诺夫哥罗德向西欧出口罗斯地区出产的毛皮、鱼油、海象牙、独角兽的角(由一角鲸的长牙冒充)、蜂蜡、大麻,然后进口金属制品、酒和珠宝等商品。 诺夫哥罗德的粮食供应依赖于其南方的俄罗斯其他产粮地区,如莫斯科和特维尔。莫斯科大公以此来加强对诺夫哥罗德的控制。1478年,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被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征服,并入莫斯科大公国。.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诺夫哥罗德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诺森三世

#重定向 依諾增爵三世.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诺森三世 · 查看更多 »

阿克

阿克可以指:.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阿克 · 查看更多 »

里加

里加(Rīga)是拉脫維亞的首都,北欧地区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最繁忙的城市,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口。 里加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里加是历史上汉萨同盟主要商业城市,其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欧盟欧洲电子通讯监管机构总部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通讯中心设在里加。里加是欧洲城市组织及欧洲首都联盟组织成员。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2003年欧洲歌唱大赛,2006年世界男子冰球锦标赛,2003年世界女子冰壶球锦标赛等活动的举办地。.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里加 · 查看更多 »

采西斯

采西斯(拉脱维亚语:Cēsis)(Wenden,Venden,Võnnu,Kieś)位于拉脱维亚中北部的北部的高亚河河谷,是采西斯区的首府。是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的候选城市。(当年同为拉脱维亚城市的里加当选).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采西斯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11年—125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0年加冕)。他也是西西里国王(称腓特烈一世,1198年起),耶路撒冷国王(1225年—1228年),意大利国王和勃艮第领主。 腓特烈二世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母为西西里的康斯坦萨(由诺曼人统治的西西里王国唯一的女继承人)。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边防区(马克)的耶西(Jesi Mark Ancona),独生子。 腓特烈二世极其注重君威,留下了大量雕塑,使今人得以猜测他的容貌。青年时,其容貌相当地俊美清秀,显得很沉静。但随着岁月增长,而越来越清瘦,表情越来越严厉,在他老年的雕塑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位皱着双眉、似乎相当严厉的君主。 雖是被開除教籍的皇帝,但利用外交手段指導第六次十字軍,毫無死傷地進入聖地耶路撒冷,被稱為「王座上第一個近代人」(The First modern ruler)的知識份子。.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苏勒战役

苏勒战役(Schlacht von Schaulen;Saules kauja;Saulės mūšis或Šiaulių mūšis)是1236年9月22日在宝剑骑士团和异教徒萨莫吉希亚人之间展开的一场战役。 战役中,48至60位骑士战死,其中包括利沃尼亚骑士团团长沃尔克温。这是骑士团在波罗的海沿岸遭受的最早一次大规模失利。最早在波罗的海沿岸成立的军事修士会,宝剑骑士团被彻底击败,其余部在1237年同意并入条顿骑士团。早先遭宝剑骑士团征服的库洛尼亚人、瑟米加利亚人、色洛尼亚人、奥埃塞利亚人受这场战役鼓舞,发起反抗。骑士团三十余年对道加瓦河左岸的征服所带来的成果化为乌有。为纪念这场战役,2000年立陶宛议会和拉脱维亚议会宣布9月22日为波罗的联合日。.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苏勒战役 · 查看更多 »

雷定三世

教宗雷定三世(Caelestinus PP.,約1106年—1198年1月8日),原名Giacinto Bobone,於1191年3月30日至1198年1月8日為羅馬教宗。 1191年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加冕,亨利为此在之前割让了图斯库卢姆。同年亨利六世在为妻子康斯坦丝皇后争夺西西里王位时落败,康斯坦丝被侄子西西里国王坦克雷迪俘虏,亨利六世向教宗抱怨此事,雷定三世以承认坦克雷迪为条件,并威胁如不照办就对坦克雷迪施以绝罚,迫使坦克雷迪将康斯坦丝送到罗马。雷定三世不希望神圣罗马帝国和西西里王国联合处于共主统治下,希望通过挟持康斯坦丝施压亨利迫其就范,但神圣罗马帝国士兵在教宗国边境将康斯坦丝救走。 后来雷定三世以亨利六世囚禁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为由,几乎对其施以绝罚。 他在死前不久辞去教宗并推荐乔万尼·迪圣保洛大主教代任,但不被准许。.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雷定三世 · 查看更多 »

条顿骑士团

条顿骑士团(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eutonicorum;Deutscher Orden),又译德意志騎士團,正式名称为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圣母骑士团(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heutonicorum Ierosolimitanorum;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Sankt Mariens in Jerusalem),与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一起并称为三大骑士团。现时,条顿骑士团的口号是“帮助、守卫、救治(Helfen, Wehren, Heilen)”。.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条顿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条顿骑士团国

条顿骑士团国(德语:Deutschordensland)由条顿骑士团在征服普鲁士地区和古普鲁士人后于1224年建立,信仰罗马天主教,定首都為柯尼斯堡。1525年,宗教改革中,来自霍亨索伦家族的普魯士公國侯爵兼条顿骑士团大团长阿爾布雷希特宣布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宗新教,普鲁士公国建立。.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条顿骑士团国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波罗的海 · 查看更多 »

文德十字军

文德十字军是發生於1147年的一場軍事行動,是北方十字軍的一支,被歸類為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是由德意志王國(東法蘭克王國的繼承者)針對波拉布人(亦稱文德人)來發起的一場軍事行動。 十二世紀早期,不來梅教區和马格德堡教區大主教希望經由和平方法將鄰近的西斯拉夫民族改信基督教。但教皇卻支持對斯拉夫人發起十字軍。在1147年斯拉夫領袖Niklot入侵後,刺激了十字軍於同年夏天發動。 基督教軍隊主要由撒克遜人和日耳曼裔丹麥人組成,文德十字軍成功迫使斯拉夫異教徒給付歲幣,並使德國人控制Wagria和Polabia地區。但並不能成功使該地區改信基督教。 Category:十字军东征.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文德十字军 · 查看更多 »

撒克遜人

撒克遜人(英語:Saxons,德語:Sachsen),日耳曼蛮族之一,早年分部在德国境内的下萨克森一带,公元5世纪入侵不列颠岛。中文史学界以“撒克逊人”指登陆不列颠岛的部分,也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先祖;而以“萨克森人”指留在德国境内的另一部分。.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撒克遜人 · 查看更多 »

教廷

在天主教會,教廷(Curia;或稱為「廷」)是個別教會/地方教會的管理人員與機構組成之團體,主要功能為輔助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管理與領導教會。其狹義上指各教區的「教區廷」,廣義上則包含羅馬教廷等實施聖統制的基督教宗派之核心領導機構。 與其他天主教會的機構相同,「教廷」的組織雛形來自於古羅馬。「Curia」(英語對應字為「court」,與法院同字)是古羅馬的一種地方統治單位,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也負責管理各地方的教會事務。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原有世俗政治的「Curia」消失,但教會的「Curia」仍延續下來,並演變為今日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的使用上,「教廷」一詞常等同於羅馬教廷,而天主教會本身也如此使用,如聖座在中華民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就被稱為「教廷駐華大使館」。.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教廷 · 查看更多 »

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Latvija),正式國號拉脫維亞共和國(Latvijas Republika),是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北欧国家,是波羅的海國家之一。北、南、東分別與愛沙尼亞、立陶宛及俄羅斯為鄰,西邊隔波羅的海與瑞典相對,東南國境則與白俄羅斯接壤。拉脫維亞總人口數為2,070,371人,國土面積,氣候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政治體制上,拉脫維亞是一個民主議會共和制國家,於1918年建國,以里加為首都;而作為單一制國家,拉脫維亞全國分為119個行政區域,包括109個自治市和9個直轄市。在語言上,拉脫維亞以印歐語系中唯一僅存的波羅的語族語言,拉脫維亞語為官方語言,是該國主要民族拉脫維亞人的母語;另一方面,立窩尼亞人作為該國原住民族,則使用烏拉爾語系的立窩尼亞語,但該語言已逐漸步入死亡。 拉脫維亞是北欧理事会、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委員會、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成員國。2014年時,拉脫維亞在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第49,是高收入經濟體之一。該國曾使用拉脫維亞拉特為其官方貨幣,直到2014年加入歐元區,以歐元作為新國幣。.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拉脫維亞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智者雅罗斯拉夫

雅罗斯拉夫一世·弗拉基米罗维奇(智者)(俄语:Ярослав I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удрый,约)古罗斯王公,基辅大公(1016年—1018年,1019年—1054年)。在成为大公之前,他是罗斯托夫(约978年—约1010年)和诺夫哥罗德(约1010年—1036年)的王公。他统治的时代是基辅罗斯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新!!: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和智者雅罗斯拉夫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