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竇牟

指数 竇牟

竇牟(),字貽周。扶風平陵人。唐朝官员、诗人。 窦叔向次子,袁高外甥。竇常之弟,窦群、窦庠、窦巩之兄。侍奉继母至孝,品行兼優,名聞京城。贞元二年,张正甫榜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东都留守崔纵聘为巡官。又歷任河阳、昭義军节度使从事。昭义军节度使卢从史骄横,窦牟托病回洛阳。再任东都留守判官,改协律郎,累迁至检校都官郎中。元和五年,入朝为虞部郎中,任洛阳縣令、都官郎中、泽州刺史,升迁国子司业,長慶二年(822年)春,卒於家,年七十四。與韓愈交往甚深,韓愈撰其墓志銘。有文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一首。.

20 关系: 从事张正甫刺史全唐诗元和国子监秘书省竇常竇群韩愈貞元 (唐朝)郎中長慶虞部司校书郎河阳泽州洛阳县洛阳市旧唐书

从事

從事又称从事掾或从事员,漢朝始置,屬於中央或地方长官的幕僚秘書。 從事之名始見於《诗·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漢朝時已有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自言受命移郡国,与刺史从事”;至漢末,刺史權重,又增置文学从事、劝学从事等。北魏孝文帝罢诸州从事,置参军。开皇十二年(592年),改從事为参军。.

新!!: 竇牟和从事 · 查看更多 »

张正甫

張正甫可以指:.

新!!: 竇牟和张正甫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新!!: 竇牟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全唐诗

#重定向 全唐詩.

新!!: 竇牟和全唐诗 · 查看更多 »

元和

元和可以是:.

新!!: 竇牟和元和 · 查看更多 »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新!!: 竇牟和国子监 · 查看更多 »

秘书省

#重定向 秘書省.

新!!: 竇牟和秘书省 · 查看更多 »

竇常

竇常(),字中行,出于扶风窦氏,故称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唐朝官员、诗人。 竇叔向之子。当生于天寶五年。大曆十四年(779年),王儲榜進士及第。结庐种树,不求苟进,以讲学著书为业,居廣陵二十年,不入仕途。貞元十四年(798年),镇州节度使王武俊闻其贤,遣人致聘,辟为掌书记,不就。杜佑鎮守淮南,奏為秘书省校書郎《旧唐书·卷一五五》《窦常传》:“兄常,字中行,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居广陵之柳杨。结庐种树,不求苟进,以讲学著书为事,凡二十年不出。贞元十四年,镇州节度使王武俊闻其贤,遣人致聘,辟为掌书记,不就。其年,杜佑镇淮南,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元和六年,自湖南判官入为侍御史,转水部员外郎。出为朗州刺史,历固陵、浔阳、临川三郡守。入为国子祭酒,求致仕。宝历元年卒,时年七十。子弘余,会昌中为黄州刺史。”。元和六年(811年),自湖南判官為侍御史,轉水部員外郎。元和七年,授朗州(州治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刺史,歷官夔州刺史、江州刺史、撫州(州治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刺史。入京任國子祭酒,長慶中致仕。寶歷元年(825年)逝世,年七十。 竇常工於詩,有《南薰集》三卷,已佚。與弟竇牟、竇群、竇庠、竇鞏均以詩名,褚藏言辑五人詩被集為《竇氏聯珠集》,今存。.

新!!: 竇牟和竇常 · 查看更多 »

竇群

竇群(),字丹列,京兆金城(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唐朝官员。 父竇叔向,唐代宗時,官至左拾遺。竇群的兄長竇常、竇牟,弟弟竇庠、竇鞏皆進士出身,只有竇群自己隱居於毗陵。貞元中,蘇州刺史韋夏卿薦為左拾遺,轉膳部員外郎兼侍御史。唐憲宗時,擔任吏部郎中、唐州刺史。武元衡薦為御史中丞。因推薦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得罪宰相李吉甫,出为黔南观察使,迁容管经略使。卒官所。死後家無餘財。.

新!!: 竇牟和竇群 · 查看更多 »

韩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稱「韓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東漢、魏、晉、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新!!: 竇牟和韩愈 · 查看更多 »

貞元 (唐朝)

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是唐德宗的年號,共计21年。貞元這年號為唐太宗年號貞觀和唐玄宗年號開元合二為一,成為新年號貞元。.

新!!: 竇牟和貞元 (唐朝) · 查看更多 »

郎中

郎中可以指:.

新!!: 竇牟和郎中 · 查看更多 »

長慶

長慶(821年正月—824年十二月)是唐穆宗的年號,共计4年。 長慶四年正月唐敬宗李湛即位沿用。.

新!!: 竇牟和長慶 · 查看更多 »

虞部司

虞部司,工部官署名称。 曹魏始置虞曹,两晋南北朝沿置。西魏、北周改为虞部,属于地官府。隋朝改为虞部司,为工部四司之一,设侍郎、员外郎各一员。负责山泽、园囿、草木、鸟兽的政令,管理出产、供应的节制,禁人随意采猎。兼掌京都街巷种植、供应百官蕃客菜蔬、薪炭和殿中省、太仆寺管理的马匹刍料、田猎。大业三年(607年),正副官员改为虞部郎、虞部承务郎。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恢复虞部郎中、虞部员外郎的旧名。虞部郎中从五品上,虞部员外郎从六品上。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司虞司,正副官员改为司虞大夫、司虞员外郎。咸亨元年(670年),恢复虞部司的旧名。天宝十一载(752年)再改为司虞司。至德二载(757年),恢复虞部司的旧名。五代十国沿置,北宋初年,设判虞部事一员,以无职事朝官担任,无职掌。虞部郎中为五品寄禄官,虞部员外郎为六品寄禄官。元丰改制设虞部郎中从六品、虞部员外郎正七品,管理山泽、园囿、矿冶,监管金、银、铜、铁、铅、锡、盐、茶、矾的生产和开支。绍圣元年(1094年),和屯田司互置郎官兼领。南宋省郎官,由工部郎官兼领。金朝、元朝工部不分司。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再设虞部司,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四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改为虞衡清吏司。.

新!!: 竇牟和虞部司 · 查看更多 »

校书郎

校书郎,中国古代官职。 後魏時,秘書省始置校書郎,在唐朝,屬秘書省,官阶为从九品上,主要做文章的校对和專門典校藏書的工作。擔任過秘書省校書郎的唐代詩人有白居易(803年)、王昌齡、李商隱、錢起、元稹、李德裕、薛隆、李端、朱慶餘等人。 另一種校書郎属於屬門下省弘文馆,乃撰著文史、鳩聚學徒之所。《新唐書·志第三十七·門下省·弘文館》:「校書郎二人,從九品上。掌校理典籍、刊正錯謬。」擔任過弘文館校書郎的唐代詩人有杜牧(828年)等人。.

新!!: 竇牟和校书郎 · 查看更多 »

河阳

河阳可以指:.

新!!: 竇牟和河阳 · 查看更多 »

泽州

泽州,中国古代的州,立名于隋开皇三年,約當今日山西省晉城市。.

新!!: 竇牟和泽州 · 查看更多 »

洛阳县

洛阳县,中国古旧县名。 秦朝置雒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为三川郡治所。西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雒阳仍为郡治。东汉、三国曹魏、西晋皆以此为都。曹魏改洛阳县。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此,东魏迁都邺,改洛阳县为宜迁县,旧城遂废。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于河南县营建新洛阳城,唐朝贞观六年(632年)洛阳县迁至洛阳城从善坊。此后一直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附郭县之一。1948年县城析置洛阳市。1955年撤县,分别划归洛阳市及孟津、偃师、宜阳三县。 Category:曹魏县份 Category:晋朝县份 Category:南北朝县份 Category:隋朝县份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五代十国县份 Category:北宋县份 Category:金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中华民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洛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孟津县 Category:宜阳县 Category:偃师市 Category:1千纪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5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新!!: 竇牟和洛阳县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竇牟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竇牟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