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

指数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

斯塔法·雷希德帕夏 (Mustafa Reşid Paşa),又称伟大的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是奥斯曼帝国晚期政治家、外交官。以推动了坦志麦特改革而为人称道。曾多次出任大维齐尔,前后共计六次。他对欧洲政治有着深刻的了解并熟悉国内外事务。雷希德是坦志麦特改革的主要设计师。在其过程中也提拔了诸如福阿德帕夏、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等改革派。1839年,他向奥斯曼帝国臣民及欧洲列国宣读了花厅御诏。1840年,他作为外交部长与列强斡旋,成功阻止了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灭亡奥斯曼帝国的企图。克里米亚战争初期,他为奥斯曼帝国争取到了英国与法国的支持并为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1858年1月7日,雷希德帕夏以心脏病卒于君士坦丁堡。.

目录

  1. 31 关系: 卡尔·内斯尔罗德卡斯塔莫努君士坦丁堡坦志麦特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列表巴尔干半岛两圣地监护人希腊独立战争帕夏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什科夫伊斯坦堡德鲁兹派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特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第八次俄土战争維也納花厅御诏達達尼爾海峽马龙尼礼教会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阿达纳锡诺普海战朴特易卜拉欣帕夏摩里亞托卡比皇宮

  2. 1858年逝世
  3. 19世紀外交官
  4. 19世纪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
  5. 奥斯曼帝国外交部长
  6. 帕夏

卡尔·内斯尔罗德

卡尔·内斯尔罗德(俄语:Кар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Нессельроде 1780年12月14日-1862年3月23日)是波罗的海德意志裔俄罗斯帝国外交官。内斯尔罗德于1816年至1856年40年间担任俄罗斯外交大臣,主导了俄罗斯外交,在神圣同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Category: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Category:俄国贵族 Category:俄罗斯帝国外交大臣 Category:圣安德烈勋章持有人 Category:俄罗斯帝国外交官.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卡尔·内斯尔罗德

卡斯塔莫努

卡斯塔莫努是土耳其的城市,也是卡斯塔莫努省的首府,位於該國北部,面積1,83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904米,受濕潤大陸性氣候影響,每年平均降雨量498毫米,2010年人口91,012。.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卡斯塔莫努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君士坦丁堡

坦志麦特

坦志麦特 (奥斯曼土耳其语:تنظيمات, Tanẓīmāt,重组),为奥斯曼帝国的一段改革期,力图促成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并保卫领土完整。该时期始于1839年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颁布花厅御诏,终于1876年开始。“坦志麦特”改革时期的特征是:政府尝试各种不同手段,试图促成帝国现代化,以抗衡境内的民族主义运动和境外列强,保卫帝国领土完整。在帝国多元民族的背景下,改革提倡奥斯曼主义,试图遏制风潮。通过增强公民自由权与帝国内的平等权,改革试图把非穆斯林或非土耳其人更彻底地整合进奥斯曼帝国社会中来。.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坦志麦特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列表

以下是一个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Vezir-i Azam或Sadr-ı Azam/Sadrazam;奥斯曼土耳其语:صدر اعظم或وزیر اعظم),即奥斯曼帝国政府首脑的列表。.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列表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巴尔干半岛

两圣地监护人

两圣地监护人(阿拉伯语:,拉丁化:Khādim al-Ḥaramayn al-Sharīfayn)或译两圣寺的服侍者、两圣地的管理者、两圣地护卫者、两圣地之--、两圣寺之--等,是一个伊斯兰教的头衔,为历代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奥斯曼帝国苏丹和现在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所使用。 如今,该头衔被同时兼任瓦哈比派领袖的沙特王国国王所拥有,也是国王的正式头衔,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两圣地监护人

希腊独立战争

希腊独立战争(Elliniki Epanastasi;Yunan İsyanı),或可之称为希腊革命、希腊起义,是由希腊革命者于1821年至1832年间发起的成功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独立战争。希腊人后来得到俄罗斯帝国、英国、法国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的援助,而奥斯曼人则向到他们的附庸——埃及省、阿尔及利亚省、的黎波里塔尼亚省及求援。 早在奥斯曼帝国于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前几十年,希腊大部就已处于奥斯曼统治之下。 在这一时期里,以求独立。 1814年,一个名为友谊社的秘密组织成立,目标是解放希腊。 友谊社计划在伯罗奔尼撒、多瑙河公国和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发动起义。最初的反抗于1821年3月6日在多瑙河公国发起,但很快便被奥斯曼人镇压。北方的失败促使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采取行动,1821年3月17日,向奥斯曼帝国宣战。该宣言是其他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的民族发动的一系列革命的滥觞。 3月底,伯罗奔尼撒人开始公开反抗土耳其人,到1821年10月,希腊人在的领导下攻陷了的黎波里塔尼亚省。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起兵之后,克里特、马其顿和希腊中部的反抗很快便被镇压。同时,临时组成的希腊海军在爱琴海取得了对奥斯曼海军的胜利,阻止了奥斯曼从海上增援的计划。 希腊起义者中不同派系之间的局势很快变得紧张起来,接连导致两次内战。与此同时,奥斯曼苏丹与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谈判,他同意派遣其子易卜拉欣帕夏率兵到希腊镇压起义,以换取领土利益。易卜拉欣在1825年2月登陆伯罗奔尼撒,并立即取得成功:到1825年年底,伯罗奔尼撒大部已处于埃及控制下,经过,迈索隆吉翁也于1826年4月投降。虽然易卜拉欣在马尼被击败,但他却成功地镇压了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反抗,且重新占领了雅典。 经过多年的谈判,三大列强 - 俄国、英国和法国 - 决定干预冲突,并各派一支海军舰队驰援希腊。接到奥斯曼将进攻希腊的伊兹拉岛的情报后,联军舰队在纳瓦林对奥斯曼 - 埃及舰队进行拦截。战斗于长达一周的紧张对峙后开始,并以土-埃舰队的溃败告终。到1828年,埃及军队在的压力下退出战争,伯罗奔尼撒的奥斯曼驻军也随后投降,希腊人则前往奥斯曼控制的希腊中部地区。作为多年谈判的结果,希腊终于1832年5月根据《》被确认为独立国家。 现代希腊国家将发动起义的3月25日作为国庆日。.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希腊独立战争

帕夏

帕夏,前稱貝蕭(土耳其語:paşa)是奧斯曼帝國行政系統裡的高級官員,通常是總督、將軍及高官。帕夏是敬語,相當於英國的「勳爵」,是埃及殖民時期地位最高的官銜。.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帕夏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什科夫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什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Меншиков,),芬兰-俄罗斯贵族、军事指挥官和政治家。克里米亚战争前半期俄军的指挥官。 他是因格里亚公爵亚历山大·达尼洛维奇·缅什科夫的曾孙,1809年从军,参与抵抗拿破仑的战争。1816年成为少将参谋长,1823年转到外交部门,1824年从陆军退役。尼古拉一世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海军司令部首脑和内阁部长,在围攻瓦尔纳战役中表现杰出。1831年担任芬兰总督。1833年晋升海军上将。 1853年出使伊斯坦布尔。由于坚持必须承认沙皇政府为奥斯曼帝国正教臣民的保护人,使俄土谈判决裂,并引起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他被任命为俄国驻克里米亚陆海军最高司令官。1854年9月20日在阿尔马河战役中被英法联军打败。同年11月在因克尔曼战役中遭惨败,未能解除塞瓦斯托波尔之围,1855年3月被解职,由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接替司令官职务。1855年12月至1856年4月任喀琅施塔得最高军事长官,之后退休,1869年在圣彼得堡去世。 他曾被芬兰贵族院授予亲王头衔。 芬兰第1艘蒸汽船缅什科夫亲王号(Furst Menschikoff)以他命名。.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什科夫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伊斯坦堡

德鲁兹派

德鲁兹派(الدرزية),是中东的一个源自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独立教派,属于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一个分支,德鲁兹派的教义受到基督教和诺斯底主义等的影响,被伊斯兰正统教派视为异端。目前,该教派信徒主要分布在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约旦以及北美、澳洲等地,人数在120万人至200万人之间,自称“穆瓦希敦”(阿拉伯语:مواحد)(信仰一神者),以德鲁兹星为象征。该教派信徒基本由阿拉伯人组成,说阿拉伯语黎凡特方言(Levantine Arabic)。.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德鲁兹派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特

克里特岛(Kriti;)就是聖經中所記載的革哩底,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臘的第一大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行政上属于克里特大区,是地中海第五大島,東西長約 244 公里,最寬處約 56 公里,中部為高山,最高峰海拔為 2740 公尺,南部山勢陡峻,特別是西南部,全為峭壁,難以開闢公路,北部較平緩,居民多集中北岸。島上氣候宜人,古時林木茂盛,農產豐富,人民善於航海和貿易,據荷馬的史詩所記說,「在深紅葡萄酒色的海中,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地處於埃及、希臘、意大利及腓尼基之間,就成為戰略要衝和貿易重鎮。.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克里特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罕默德·阿里帕夏(阿拉伯语:,),出生于卡瓦拉(今属希腊共和国),逝世于开罗,是一名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帕夏(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创立者。他常被称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人。他灭亡了马木鲁克,镇压了方兴未艾的瓦哈比主义者。在随后的战斗中向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开战并造成该国不得不以割让埃及为其私领的代价来换取和平。他的兴起使得西方宁愿帮助已然一蹶不振的奥斯曼帝国,也不愿看到一个强有力的新兴统治者将其取而代之。.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罕默德·阿里王朝(阿拉伯語:أسرة محمد علي Usrat Muhammad 'Ali)是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埃及和蘇丹的統治王朝,以其創立者穆罕默德·阿里為名,穆罕默德·阿里被視為現代埃及的創立者。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又稱為阿拉維王朝,這與摩洛哥的阿拉維王朝並沒有關係。大部分王朝的統治者都冠有赫迪夫名號,故被時人稱為「赫迪夫王朝」。该王朝的法鲁克一世是最后一位握有实权的国王,故又称法鲁克王朝。.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

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土耳其語:Mehmed Emin Âli Paşa,或者Mehemed Ali、Mehmet Ali,)19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知名政治家,其最高官職為大維齊爾。阿里帕夏的父親是奧斯曼帝國政府官員,1833年,才18歲的阿里·帕夏,因為流利法語,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外交官,之後一直於外交領域服務,並獲得相當大成就,成為該帝國知名大臣,影響國政。他雖對土耳其外交頗有貢獻,但其獨裁風格頗遭人非議。1871年,他病逝於安那托利亞。 Category:大维齐尔.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

第八次俄土战争

八次俄土战争发生于1828年至1829年间,此时正值希腊人摆脱土耳其统治的希腊独立战争,俄国趁火打劫,法国也支持希腊,英国诗人拜伦率领一支志愿军赴希腊作战,土耳其与埃及联军战败。1829年9月,俄土双方签定《亚得里亚堡和约》,土耳其向俄国割让外高加索沿海的领土。1832年,土耳其被迫承认希腊独立。.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第八次俄土战争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維也納

花厅御诏

花厅御诏或御园敕令(Gülhane Hatt-ı Şerif)是由奥斯曼帝国苏丹、哈里发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于公元1839年11月3日署名,在大维齐尔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推动下颁布的一份御诏。诏命由雷希德在帝国苏丹、各省部大臣、文武百官、希腊、亚美尼亚及犹太人宗教领袖并各国使节的莅临下宣读。随后,诏命被刊行于报刊之上并以法语翻译的形式递送至欧洲诸国及其使馆。此诏命颁行昭示着坦志麦特时代的开端。这份诏命是奥斯曼帝国晚期现代化尝试的标志性产物。其目的是建立现代化的、欧式的政府并将东正教徒、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等各族裔整合入一个更为统一的身份认同之中。御诏中包含了对帝国军事体制、行政体制、法律及教育系统的改革理念。Anita Sengupta.Myth and Rhetoric of the Turkish Model: Exploring Developmental Alternatives御诏向帝国各臣民保证了生命的安全、尊严及财产不受侵犯、运行有常的税收系统、平等的征兵制度及确定的兵役期限。.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花厅御诏

達達尼爾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土耳其称恰纳卡莱海峡(Çanakkale Boğazı),Δαρδανελλια,古称赫勒斯滂(Hellespont),是连接马尔马拉海和愛琴海的海峡,属土耳其内海,也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之一,常与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并称土耳其海峡,並且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達達尼爾海峽

马龙尼礼教会

龍尼禮教會(敘利亞語:ܥܕܬܐ ܣܘܪܝܝܬܐ ܡܪܘܢܝܬܐ ܕܐܢܛܝܘܟܝܐ;阿拉伯語:الكنيسة الأنطاكية السريانية المارونية;拉丁語:Ecclesia Maronitarum),通稱馬龍派,是羅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為安提約基亞(安提阿或西敘利亞)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教宗共融的。而它是直屬羅馬教廷。現任馬龍尼禮安提阿宗主教為貝沙拉·布特羅斯·拉伊樞機。.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马龙尼礼教会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

#重定向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1823年4月23/25日-1861年6月25日,奧斯曼土耳其語:عبد المجيد اول),是奧斯曼帝國的第三十一任蘇丹,於1839年7月2日繼承其父馬哈茂德二世而登基。 他在任期間須面對帝國各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挑戰。他嘗試推行奧斯曼主義以提高分離主義者對帝國的歸屬感,以遏止民族主義運動。儘管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推行新的法例及改革,致力將國內非穆斯林及非土耳其人融合到奧斯曼帝國的社會,但未能成功。 他亦嘗試鞏固與西歐主要勢力的關係,即英國、法國,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並肩作戰,對抗俄國。在1856年3月30日的巴黎會議裡,奧斯曼帝國被承認為歐洲國家。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最大的成就是推行坦志麥特改革,該改革由其父馬哈茂德二世開始制定,結果成功使土耳其於1839年現代化。.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阿达纳

阿达纳(Adana),土耳其第四大城市,安纳托利亚地区南部古城,现为阿达纳省省会,扼通往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交通要冲,附近有美国设立的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 同樣地由於阿達納鄰近敘利亞邊境,近年飽受敘利亞內戰影響,有不少敘利亞難民為了自由及生存選擇逃亡至土耳其南部邊境居住,當中阿達納是其中一個收容難民的城市之一。.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阿达纳

锡诺普海战

锡诺普海战(Синопское сражение)是格里历1853年11月30日发生在安纳托利亚北部港口锡诺普的一场战役。纳希莫夫海军上将率领的一支俄罗斯帝国海军舰队将一支鄂图曼帝国舰队歼灭在港。 这场战役作为克里米亚战争的一部分,是促成英法参战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场战役同时是风帆战舰之间的最后几场主要战役之一。战役的日期在俄罗斯被定为军事荣誉日以示纪念。.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锡诺普海战

朴特

#重定向 樸特.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朴特

易卜拉欣帕夏

易卜拉欣帕夏(阿拉伯語:إبراهيم باشا、英語:Ibrahim Pasha,)是十九世紀埃及的一位將軍,他是穆罕默德·阿里的兒子,在1848年7月至11月作為攝政王領導國家。.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易卜拉欣帕夏

摩里亞

摩里亞(希腊语:Μωρέας或Μωριάς)是中世纪和近代初期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名称。这个名称来源于拜占庭帝国的一个名为摩里亚采邑的省份。.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摩里亞

托卡比皇宮

托卡比皇宮(Topkapı Sarayı,奧斯曼土耳其語:طوپقپو سرايى)是位處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一座皇宮,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蘇丹在城內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托卡比皇宮是昔日舉行國家儀式及皇室娛樂的場所,現今則是當地主要的觀光勝地。托卡比皇宮翻譯過來成為「大炮之門」,昔日碉堡內曾放置大砲,故以此命名。 征服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動工興建托卡比皇宮。皇宮由四個庭院及其他矮小的建築物組成,昔日有大約四千人居住,以往的皇宮覆蓋著一個廣大的海岸地區。在多個世紀以來,皇宮經過擴建和整修,例如1509年的地震及1665年的火災後,皇宮都進行過維修。 托卡比皇宮在十七世紀的重要性下降,那時的蘇丹較喜歡到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的新宮廷。1853年,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把皇宮遷至新落成的朵巴馬切皇宮,杜馬伯爵皇宮是伊斯坦堡內第一個歐式宮廷。托卡比皇宮的帝國寶庫、圖書館、清真寺及造幣局都一併保留。 奧斯曼帝國在1921年滅亡。1924年4月3日,托卡比皇宮在政府政令下變成帝國時代的博物館。托卡比皇宮博物館由文化旅遊部管理。皇宮裡有大量的屋宇和廳堂,但現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開放給公眾,皇宮由部門的職員以及土耳其軍方的武裝守衛把守。托卡比皇宮是奧斯曼建築的代表作,包含大量的瓷器、官服、武器、盾牌、盔甲、、伊斯蘭的書法原稿、壁畫以及奧斯曼的珠寶寶物。 托比卡皇宮與鄰近的其他歷史遺產同屬「伊斯坦堡歷史地區」,該區在1985年成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世界遺產,托卡比皇宮被描述為「奧斯曼帝國時期皇宮的表率。.

查看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托卡比皇宮

另见

1858年逝世

19世紀外交官

19世纪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

奥斯曼帝国外交部长

帕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