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科羅溫手槍

指数 科羅溫手槍

科羅溫手槍(俄語:Пистолет Коровина)是蘇聯研製及生產的一種緊湊型半自動手槍,此為蘇聯立國後研製的第一款手槍。.

15 关系: 半自動手槍反沖作用 (槍械)彈匣俄语圖拉兵工廠內務人民委員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納甘M1895轉輪手槍馬卡洛夫PM手槍軍官蘇聯苏联红军TT手槍機械瞄具手枪

半自動手槍

TT-33半自動手槍 半自動手槍(Semi-automatic pistol),又稱自動裝填手槍(self-loading pistol),是指可自動裝填、手動發射的手槍,有時候也稱為自動手槍(Automatic Pistol;但此叫法較容易跟衝鋒手槍混淆)。一般的半自動手槍指可以自動裝填、單發射擊,用可拆式彈匣供彈,有空槍掛機裝置,彈匣可攜帶6-15發子彈,部分型號甚至可裝20發子彈。是現代軍、警、民用的主流手槍。而一些槍身短少且以衝鋒槍或自動步槍等大型槍械衍生出來的半自動民用槍械(如:英特拉泰克TEC-9、奧林匹克OA-93及卡利科M950等)也會被歸類為半自動手槍。.

新!!: 科羅溫手槍和半自動手槍 · 查看更多 »

反沖作用 (槍械)

反沖作用()有時又被稱為“自由槍機”,是三種主要的自動槍械運作方式之一,另兩種分别是氣動式槍機和後座作用。子彈威力比9毫米鲁格弹小的小口徑半自動手槍,比如及更小口徑,一般採用反沖作用操作。.

新!!: 科羅溫手槍和反沖作用 (槍械) · 查看更多 »

彈匣

彈匣(magazine)是一種為可連續射击的槍械儲存并供應彈藥的容器。這種容器包含可拆卸與固定兩類,最主要的功用是將預先安裝在彈匣內的彈藥在射擊過程當中依序的送入槍機當中。 彈匣有多種大小與形狀,以搭配各類槍械和使用場合。容量較少的彈匣只有數發的容量,較大的則可以安裝數百發子彈。.

新!!: 科羅溫手槍和彈匣 · 查看更多 »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新!!: 科羅溫手槍和俄语 · 查看更多 »

圖拉兵工廠

图拉兵工厂(Tulsky Oruzheiny Zavod)是俄罗斯一个重要的武器制造商,由彼得大帝在1712年建立,位于图拉市。该厂建立时名为图拉军火库;苏联时代更名为图拉兵工厂。 在其整个历史上,它都在为俄罗斯生产武器。.

新!!: 科羅溫手槍和圖拉兵工廠 · 查看更多 »

內務人民委員部

#重定向 内务人民委员部.

新!!: 科羅溫手槍和內務人民委員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科羅溫手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納甘M1895轉輪手槍

納甘M1895(Револьвер системы Нагана,意為:納甘系統轉輪手槍)是由比利時工業家萊昂·納甘為俄羅斯帝國所研發的7發雙動式轉輪手槍,發射7.62×38mmR彈藥。與大部份轉輪手槍的運作原理不同,此槍採用了特殊的氣體密封式設計。在手槍的擊鎚被拉低後其彈巢會向前移動,同時亦封閉了彈巢與槍管之間的空隙,增加了子彈的初速,並容許武器能夠被消音(這種功能在一般的轉輪手槍並不常見)。納甘轉輪手槍更獲多國軍警採用,採用此槍的國家包括:瑞典(7.5 mm M1887)、挪威(M1893)、波蘭和希臘等。這些轉輪手槍與俄羅斯採用的十分類似,但並沒有加入氣動密封式的機制。.

新!!: 科羅溫手槍和納甘M1895轉輪手槍 · 查看更多 »

馬卡洛夫PM手槍

#重定向 馬卡洛夫手槍.

新!!: 科羅溫手槍和馬卡洛夫PM手槍 · 查看更多 »

軍官

軍官,本義為國家授權至軍中管理軍隊的官員,軍官往往象徵著國家軍隊的威權性,是軍隊最高的管理幹部,一般由尉級至將級的人員擔任,在軍中擔任領導軍隊,指揮領導或技術幕僚(或稱參謀)的職務,前者擔任的職務名稱有排長、連長、營長或旅長等,後者幕僚職則有人事官、訓練官或情報官等等,一般在現代國家的軍隊體制,軍人分為軍官、士官、士兵三大體系,各有其任務執掌,而軍官在位階上高於士官及士兵,擔任領導及幕僚的職務。 在古中國各個朝代,對軍官的稱呼不一,有武將、武官、武吏等稱呼,軍官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朝,《漢書·百官公卿表》載:「騪粟都尉,武帝軍官,不常置。」元朝, 官員分為民官、軍官。 在皇帝的詔、敕和公事行文中,對軍官的升、降、襲職、退休等已有規定。如,在邊界地區「鎮守三載無虞者,……軍官升一階”(《元史》卷二十四);“軍官有功而升职者,舊以其子弟襲職,陣亡者許令承襲,若罷去者,以有功者代之。.

新!!: 科羅溫手槍和軍官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科羅溫手槍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科羅溫手槍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TT手槍

托卡列夫手槍(俄語:7,62-мм самозарядный пистолет Токарева образца 1930 года,意為:托卡列夫7.62 毫米半自動手槍1930年型)是前蘇聯製造的半自動手槍之一,於1930年定型,由費德爾·華西列維奇·托卡列夫設計,開發目的是用以取代沙俄時期的納甘M1895左輪手槍,有時又會被稱為TT(Тульский Токарева,意為:圖拉托卡列夫)。.

新!!: 科羅溫手槍和TT手槍 · 查看更多 »

機械瞄具

機械瞄具是一種金屬製的觀測設備,可用於將物件定位在同一直線上,輔助物件對準特定目標,可應用於槍械、十字弓、或望遠鏡。但應用光學原理的照準器(透鏡式或反射式皆然)則不在此定義範圍。 典型的機械瞄具由兩個組件構成:照門—靠近觀測者,垂直安裝於瞄準線上;準星—靠近觀測目標,型態有柱狀、珠狀或環狀。開放式瞄具的照門為凹槽狀,覘孔式瞄具的照門則是小圓孔。民用、狩獵用與警用槍械通常採取開放式瞄具;多數軍用戰鬥步槍則用覘孔式瞄具。 最早的機械瞄具是固定式的,且不易調整;現在多數機械瞄具都設計為可調式,可做風偏與彈道修正。 為求更精準的射擊(如狩獵或狙擊),機械瞄具常被瞄準鏡取代,但仍與其他瞄準設備並存,甚至與光學瞄具整合在一起,當作備用。.

新!!: 科羅溫手槍和機械瞄具 · 查看更多 »

手枪

手槍(Handgun),旧时也稱手铳、拳銃,是一类可以单手持握射击的小型短管槍械,多用於近戰和自衛,发射手枪弹,一般有效殺傷距離约50米。实际应用中,手枪大多由警察執勤時配帶,在軍隊中,手槍除配發軍官或至少士官等具有指揮職主官管理人員外,大多都由空軍飛行員、海軍艦艇警衛、陸軍砲兵等特業軍人配帶,攜帶的目的並非因為殺傷力,而是便於自衛及反擊。.

新!!: 科羅溫手槍和手枪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