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

指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كپرولی محمد پاشا,Köprüli Meḥmed Paşa;或;),又稱羅什尼克的穆罕默德帕夏。阿爾巴尼亞裔奧斯曼帝國權臣,科普魯律時期的創立者。通過打擊腐敗,整頓軍備,他扭轉了奧斯曼帝國的頹勢,擴展了奧斯曼的疆土,并擊敗了哥薩克、匈牙利人甚至威尼斯人。他的行政能力使他聲名遠播。其家族統治奧斯曼帝國長達半個世紀(十七世紀後半期)。奧斯曼帝國在科普魯律家族治下達到了其極盛。.

35 关系: 培拉特埃迪爾內卡普丹帕夏古兰经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大马士革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威尼斯共和国安塔利亚帕夏底萬开罗德夫希尔梅土耳其利姆诺斯岛哥薩克哈布斯堡王朝科普魯律時期穆罕默德四世 (奥斯曼帝国)維齊爾瓦劳德特兰西瓦尼亚公国 (奥斯曼帝国)特拉布宗達達尼爾海峽萨非王朝西帕希马扎尔人賽普勒斯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人阿勒颇阿爾巴尼亞人耶尼切里正教會

培拉特

培拉特(Berati)位于阿尔巴尼亚中南部,是培拉特州的首府,人口约60,031(2011年)。.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培拉特 · 查看更多 »

埃迪爾內

埃迪爾內(Edirne),或稱哈德良堡或阿德里安堡(Hadrianopolis),因羅馬皇帝哈德良所建而得名。土耳其語埃迪爾內是希臘語阿德里安堡的音譯,故兩種稱呼並不是兩個不同的名字。該城是土耳其埃迪爾內省省會,位於鄰近希臘和保加利亞的邊境。2002年人口为128,400人。.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埃迪爾內 · 查看更多 »

卡普丹帕夏

卡普丹帕夏,(奥斯曼土耳其语: قپودان پاشا‎, modern: Kaptan Paşa),或译为卡普坦帕夏,奥斯曼帝国海军的总司令。该职位也被称为“卡普丹德里亚”(奥斯曼语: قپودان دریا, modern: Kaptan-ı Derya,海洋舰长)。通常情况下,冬季驻守加拉达和盖利博卢,夏季则进行每年度的巡航。Shaw, Stanford J., Vol.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卡普丹帕夏 · 查看更多 »

古兰经

《古蘭經》(,,字面上解作「誦讀」)是伊斯蘭教的最重要的經典,又稱《--》。穆斯林相信《古蘭經》是真主阿拉的啟示,它被廣泛認為是最優秀的阿拉伯語書寫文學作品,《古蘭經》的篇章被稱為蘇拉,節句則被稱為阿亞。 穆斯林相信《古蘭經》的內容是真主透過天使加百列(賈布里勒)口頭傳授給先知穆罕默德,始自公元609年,直至穆罕默德在632年逝世為止,歷時23年。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輔助穆罕默德奉行使命的奇跡,證明他的先知身份,而他亦是自亞當以來最後一位接收啟示的先知。 根據傳統的說法,穆罕默德的多位同伴充當抄寫員,負責把真主的啟示記錄下來。這些同伴在穆罕默德逝世後不久根據這些記錄及他們的記憶進行編撰整理。由於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哈里發奧斯曼於是制訂了一個被稱為「奧斯曼本」的範本,一般都被認為是當今《古蘭經》的原型。不過,鑑於《古蘭經》有不同的讀法,大部分讀法相互之間有細微的差異,而有些讀法則與其他的讀法有頗大的差異,加上早期的阿拉伯文本根本就無法發音,故此奧斯曼本與當今的《古蘭經》及當初穆罕默德所得的啟示之間的關聯性仍然不明確。 《古蘭經》的內容與猶太教及基督教經典記載的主要故事有相似之處,但有些只是概括論述,有些則加以引申詳述,有時會提供額外的資料及對事件加以解讀。《古蘭經》把自身定位為一部指導性的典籍,很少詳盡地記載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是經常強調事件當中的道德價值觀念,而不是本身的故事性。《古蘭經》及聖訓都是制訂伊斯蘭教法的依據。在禮拜期間只能以阿拉伯語誦讀古蘭經。 能夠背誦整部古蘭經的人被稱為哈菲茲,有些穆斯林用朗誦的方式閱讀古蘭經的經文,這種方式被稱為泰吉威德。在賴買丹月,穆斯林按照慣例在泰拉威禮拜誦讀整部古蘭經。大部分穆斯林在理解經文意義的時候會用上塔夫細爾(《古蘭經》的注釋)。.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古兰经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普世牧首(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俗稱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的宗主教,亦被承认为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是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但是并无任何凌驾于其他牧首或另外14个自主教会之上的权威。 普世牧首的正式職位是君士坦丁堡正教會(正教会的15个自主教会之一)的牧首,该牧首职位是正教会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尊榮的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新羅馬和普世牧首(Η Αυτού Θειοτάτη Παναγιότης, ο Αρχιεπίσκοπος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Νέας Ρώμης και 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除了東方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外,天主教會也曾經任命過拉丁禮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 查看更多 »

大马士革

大马士革(دمشق;非正式的名称:沙姆大马士革,有时被直称为沙姆;在中文和合本《聖經》中則翻為大馬色;阿拉米语:ܕܪܡܣܘܩ)是亚洲国家叙利亚的首都,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有人持续居住城市(建城至今4000多年,而有人居時間更長達一萬年之久)。其在《回回館譯語》中被称為敵米石。.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大马士革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

#重定向 大維齊爾.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语:Serenìsima Repùblica Vèneta;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的城邦,以威尼斯为中心。它存在于8世纪至1797年。拉丁语称其为Serenissima,意思是“最尊贵的”,聖馬爾谷獅子為其國徽象徵。.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威尼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安塔利亚

安塔利亚(Antalya)位於土耳其西南部、地中海岸,安塔利亞省首府。2011年人口964,886,該年度外國遊客數居全球各城市的第四位,達一千零五十萬人次。2015年G20领导人峰会在此举行。 File:Antalya - Hadrian's Gate.jpg|哈登城門 File:Antalya - Hidirlik Tower.jpg|亥得利塔 File:Antalya by Piri Reis.jpg|16世紀地圖上的安塔利亚 File:Upper Duden Falls.jpg|都燈瀑布 File:Antalyabeach.JPG|海灘區 File:Antalya harbour.jpg|遊艇港 File:Antalya falezler.jpg|新城區.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安塔利亚 · 查看更多 »

帕夏

帕夏,前稱貝蕭(土耳其語:paşa)是奧斯曼帝國行政系統裡的高級官員,通常是總督、將軍及高官。帕夏是敬語,相當於英國的「勳爵」,是埃及殖民時期地位最高的官銜。.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帕夏 · 查看更多 »

底萬

底萬(波斯語:دیوان)是伊斯蘭國家裡的高級行政體系。.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底萬 · 查看更多 »

开罗

开罗(al-Qāhira)是埃及首都。 開羅在古埃及時期稱優努(古埃及語:ỉwnw,拉丁化:lunu,意為「通道」)或安努(Anu),聖經中稱作安(On)、赫利奧波利斯(Ἡλιούπολις,意為「太陽神之城」)、米斯爾(مصر,另作,意為「軍營」,後來成為整個埃及的自稱),後改稱福斯塔特(الفسطاط, ,意為「帳棚」),868年突倫王朝埃米爾艾哈邁德·伊本·突倫於福斯塔特北部另建新都稱作加塔伊(القطائـع),到969年法蒂瑪王朝哈里發穆伊茲派部將喬海爾征服阿拔斯王朝統治下的埃及,973年遷都於此,把新首都稱作開羅(al-Qāhira,意為「勝利之都」)為開羅名稱之始。 开罗横跨尼罗河,气魄雄伟,风貌壮观,是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它由开罗省、吉萨省和盖勒尤卜省组成,通称。大开罗是埃及和阿拉伯世界以及非洲最大的城市,人口一千多萬,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世界第十六大都會區。现在的开罗地区,阿拉伯穆斯林占多数,科普特基督徒也占有较大比例。 在它的西南约30公里,開羅以南著名渡假城市赫勒萬省赫勒萬市之西岸吉薩省拜德爾舍因(Al Badrashin)拉希納村(Mit Rahina),是古都孟菲斯遗址(所以孟菲斯實際上並不位於開羅)。 由孟菲斯遗址北行约20公里,即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金字塔。.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开罗 · 查看更多 »

德夫希尔梅

德夫希尔梅(Devşirme,“征募”),也被称为“血税”(blood tax)或“儿童税”(child levy),奥斯曼帝国从其基督教臣民的男孩中募集兵丁的制度,可能始于穆拉德一世统治时期,在穆拉德二世时已趋于制度化,这一制度是奥斯曼人对传统的将战俘奴隶变为士兵的“古拉姆制度”的改革。 德夫希尔梅被视为一种特种税,从基督徒男孩中征兵的时间和规模根据帝国政府的需要决定,即在帝国军人由于战争损失严重时,征兵的规模就更大,次数就更多。它以村庄或包括几个村庄的“税区”为征收对象,一般为每40户征收一名男孩,征募的新兵起初为8-18岁的未婚基督教男孩,17世纪后,年龄改为了15-20岁。 起初,奥斯曼帝国政府仅在巴尔干地区征收德夫希尔梅,16世纪开始也征召安纳托利亚的基督教男孩。按当时的规定,独生子、从事重要经济行业的男孩、孤儿以及品行不端的人不会被征召。 16世纪时,由近卫兵团“耶尼切里”的军官携带苏丹的授权前往各地征兵,他们通过地方官员和法官通知当地的基督教家庭,在对应征的男孩进行审查后登记编队,由近卫兵团的士兵护送到首都伊斯坦布尔。在伊斯坦布尔,男孩们会改宗伊斯兰教,并受到一系列的测试、筛选和训练。最优秀的男孩会被选中到皇宫中接受奥斯曼帝国最好的教育,学习完成后会被任命为军事或民事官员。落选的其他男孩会被送到土耳其人村庄学习土耳其语言和习俗,而后被吸收到耶尼切里军团中。 穆拉德一世时开始,德夫希尔梅就是一种为了遏制不断增长的土耳其贵族势力的做法,这一做法本身违背了伊斯兰法。而到了1648年,这一做法逐渐没落终止。1703年的一次重建的尝试遭到了觊觎军事、民事职务的奥斯曼人的抵制。最终,在艾哈迈德三世在位时,德夫希尔梅制度被正式废除。.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德夫希尔梅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利姆诺斯岛

利姆诺斯岛(希腊语:Λήμνος)位于爱琴海北部希腊北爱琴大区莱斯沃斯州境内,島面积477平方公里,是希臘第八大島。岛上人口18,104人(2001年)。 利姆诺斯岛仍有保持著畜牧業的傳統,島上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大麥和芝麻。 利姆诺斯岛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但是偶爾會下雪。 島上常颳強風,尤其是八月和冬季的時候。夏天利姆诺斯岛的溫度通常比雅典低攝氏2-5度。.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利姆诺斯岛 · 查看更多 »

哥薩克

哥薩克馬邁 哥萨克(козаки;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及俄罗斯南部)的游牧民系,在历史上以驍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為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移民中国的部分哥萨克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哥薩克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科普魯律時期

科普魯律時期(英語:Köprülü era,1656年-1703年)是指奧斯曼帝國由大維奇爾主政的一段時期,主政的大維奇爾主要來自科普魯律家族,科普魯律家族是帝國著名的官吏世家。出自科普魯律家族的大維奇爾有才幹,具有野心而殘酷。他們檢察官員,並著手進行軍事改革。 在這時期,重要的領導人物輩出,包括非常保守的大維奇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及其立場較為溫和的兒子科普魯律·法扎勒·艾哈迈德帕夏。在他們的領導下,帝國興盛。即使國內官員派系的鬥爭及官僚與軍方的爭執嚴重,十七世紀的奧斯曼帝國仍然能夠把疆域擴至極盛,得到克里特島、烏克蘭南部及波多利亞。 1683年,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率領的奧斯曼帝國軍在維也納之戰敗予約翰三世率領的波蘭及神聖羅馬帝國聯軍,使地區均勢被打破,有利於歐洲各國。1699年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導致大土耳其戰爭的終結,奧斯曼帝國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右岸烏克蘭及幾乎整個奧斯曼匈牙利予奧地利、波蘭及威尼斯。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要承認奧地利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 穆斯塔法二世被反叛的禁衛軍迫使遜位,最後一位科普魯律大維奇爾亦下台。艾哈邁德三世統治時期,政權落入軍事官員手中。艾哈邁德三世統治時期被稱為鬱金香時期,因伊斯坦堡在這時期流行種植鬱金香。.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科普魯律時期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四世 (奥斯曼帝国)

罕默德四世(奧斯曼土耳其語:,)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1648年至1687年在位,全名穆罕默德·本·易卜拉欣·本·艾哈迈德,登基时年仅六岁。 由于年幼,大权落入其母和祖母手中。其统治初期政治黑暗,叛乱频发。后任内第一位大维齐尔穆罕默德·科普鲁律(1575-1661年)当政后情况才大有改观,通过采取各种高压政策,暂时稳定了国内秩序。科普鲁律又不顾国内宗教势力反对,将宗教基金改拨世俗用途,缓解了财政危机。 从1663年起,穆罕默德四世开始连年对欧洲基督教国家用兵,导致穷兵黩武,并先后败于奥地利、俄国、威尼斯等国,也丧失了废立东欧各国君主的权利。内外交困之下,最终导致了穆罕默德四世的废黜,奥斯曼帝国进一步衰落。.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穆罕默德四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維齊爾

維齊爾(波斯語:وزير,一譯華札爾、維奇爾、維西爾),清代譯作倭色爾,指高級的行政顧問及大臣(有時涉及宗教),他們為穆斯林君主如哈里發及蘇丹服務,有時可指波斯沙阿的大臣。在現代,維齊爾一詞可用於西亞一些重要官員,又可用於現代伊斯蘭共和國的內閣及形容前伊斯蘭官員。字面上,維齊爾解作「負責者」或「助手」。.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維齊爾 · 查看更多 »

瓦劳德

劳德(匈牙利语:Várad),是匈牙利巴兰尼亚州所辖的一个村。总面积7.93平方公里,总人口117,人口密度14.8人/平方公里(2011年1月1日)。.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瓦劳德 · 查看更多 »

特兰西瓦尼亚公国 (奥斯曼帝国)

#重定向 外西凡尼亞公國 (鄂圖曼帝國).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特兰西瓦尼亚公国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土耳其語:Trabzon)是位於黑海南岸的土耳其城市。.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特拉布宗 · 查看更多 »

達達尼爾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土耳其称恰纳卡莱海峡(Çanakkale Boğazı),Δαρδανελλια,古称赫勒斯滂(Hellespont),是连接马尔马拉海和愛琴海的海峡,属土耳其内海,也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之一,常与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并称土耳其海峡,並且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達達尼爾海峽 · 查看更多 »

萨非王朝

萨非王朝,因为翻译的不同又称萨法维帝国、萨菲帝国、波斯第三帝国或波斯第四帝国,中国明朝称之为巴喇西,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萨非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帕希

西帕希(鄂圖曼土耳其語:سپاهی,Sipahi;發音:,現代標準中文裡因為沒有發音為「ㄏㄧ」的字,所以將「hi」以較相近的音「希」來表示。)是鄂圖曼其中幾種騎兵軍的稱呼。「Spahi」這個稱呼也是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時法蘭西與義大利的殖民軍裡其中幾種騎兵單位的稱呼。 這個稱呼來自波斯語的سپاه(sepâh,意義為「軍隊」),與英語的「sepoy」同源。.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西帕希 · 查看更多 »

马扎尔人

札兒人(;又譯--人)為匈牙利主要民族(於2001年人口約為1千萬),因此又稱匈牙利人,為烏拉語系,曾經在中亞停留了一段時間,因此現代馬札兒人帶有突厥血統。他们為匈牙利主体民族,也分布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及烏克兰,少数生活在美国、加拿大、巴西与澳大利亚。認為,他们最初生活在西伯利亚西南方巴什基尔一帶;与他们最似的民族為曼西人。.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马扎尔人 · 查看更多 »

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共和国通称賽普勒斯(Κύπρος;Kıbrıs),是位於歐洲與亚洲交界處的一個岛国,位於地中海東部,面積9,251平方公里。 已知人類在賽普勒斯的活動足跡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10,000年,此一時期的遺址有喬伊魯科蒂亞,為新石器時代保存至今依然完好的建築群。塞浦路斯因地處地中海進入西亞地區的要衝,從古至今已被西臺、亞述、埃及、波斯、阿拉伯哈里發王朝、烏邁耶王朝、威尼斯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外來勢力侵略或佔領過。西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從波斯人手中接管了此島。1878年起,為英國所管理,直至於1960年獲得獨立,隔年成為大英國協會員國。 賽普勒斯独立后的主體民族希腊人和少數民族土耳其人零星冲突不断,直至1974年爆发严重的種族流血冲突。主要居住于该岛北部的土耳其人在土耳其的干預和支持下于当地另立政权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因此賽普勒斯共和國法理主權為賽普勒斯全島及其周圍海域(除了一小部分地區因為條約分配予英國作為軍事基地),然而事實上(希臘人政权)有效統治區域仅为南方,占全島面积的63%。北賽普勒斯作为政治實體目前僅為土耳其共和國所承認。賽普勒斯共和国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成为欧洲联盟成员国。.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賽普勒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Republika e Shqipërisë)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国家。阿尔巴尼亚西隔亚得里亚海和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南面则与希腊接壤,东临馬其頓,东北是科索沃,北接蒙特內哥羅。首都是地拉那,其國際代碼為AL。在冷战时期,阿尔巴尼亚是社會主義國家。阿爾巴尼亞為歐洲中最不發達和收入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但在近年已有顯著的改進。在2009年阿爾巴尼亞正式加入北約。在2014年6月,欧盟已接纳阿尔巴尼亚为欧盟候选国,而在2018年4月歐盟已批准阿爾巴尼亞在2018年6月展開入盟談判。 阿爾巴尼亞國旗上繪有一隻黑色的雙頭雄鷹,沿自15世紀抵抗鄂圖曼帝國入侵的領袖斯坎德培的印章,所以雄鷹是民族英雄斯坎德的象徵,故此阿爾巴尼亞也有“山鷹之國”之稱。.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阿尔巴尼亚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人

#重定向 阿爾巴尼亞族.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阿尔巴尼亚人 · 查看更多 »

阿勒颇

--颇(حلب;阿拉米语:ܚܠܒ )又譯作阿勒--,是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省的首府。 叙利亚内战前,阿勒颇拥有逾200万人口,是叙利亚的第一大城市。从历史上看,阿勒颇是人类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考古学发现在公元前5000年时这里就有人居住。古希腊人称这座城市为“贝罗埃亚”。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这里称为哈勒普。阿勒颇的名字在法国托管时期才开始官方使用。 阿勒颇占据了幼发拉底河和地中海之间的关键位置,是古代商路上的一个重要地点。开始时它只是建在一些小山丘上的小城,后来发展成大型城市。以阿勒颇为中心形成的阿勒颇省占据了1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拥有约370万人口。 敘利亞內戰在2011年爆發後,2012年開始的阿勒颇之战在市內造成嚴重破壞。.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阿勒颇 · 查看更多 »

阿爾巴尼亞人

#重定向 阿爾巴尼亞族.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阿爾巴尼亞人 · 查看更多 »

耶尼切里

耶尼切里军团(يڭيچرى;yeniçeri;Γενίτσαροι;直译为“新军”),也译为加尼沙里军团、土耳其新軍、土耳其禁衛軍或蘇丹親兵,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常備軍隊与苏丹侍卫的统称。最早是在奧爾汗一世贝伊统治时出现。在穆拉德一世统治时期成为常备军。1826年,在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期间废除。耶尼切里军团是继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该地区建立的的第一支正式常备军。.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耶尼切里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穆罕默德·科普魯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