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盖仑陨石坑

指数 盖仑陨石坑

仑陨石坑(Galen)是月球正面北半部位于亚平宁山脉以西和海玛斯山脉以东间崎岖高地上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古罗马医学家暨哲学家克劳狄斯·盖仑(约公元129年-公元200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31 关系: 反照率古罗马幸福湖乔伊陨石坑亚平宁山脉 (月球)忠诚湾國際天文聯會哲学家哈德利山哈德利·德尔塔山哈德利月溪凋沼科农陨石坑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盖伦鲍恩环形山霍恩斯比陨石坑阿尔巴塔尼环形山阿格妮丝山阿拉托斯陨石坑苏尔皮基乌斯·盖路斯陨石坑苏尔皮西乌斯·加卢斯月溪恨湖汽海澄海区月球正面月面座標海玛斯山脉撞击坑扬格利陨石坑

反照率

反照率(albedo)通常是指物體反射太陽輻射與該物體表面接收太陽總輻射的兩者比率或分數度量,也就是指反射輻射與入射總輻射的比值。 反照率或反射係數,是從拉丁文的“白反照”("albedo whiteness"),或“反射的陽光”衍伸出來的,意思是漫反射或是表面反射的能力。 它是從表面反射輻射與入射輻射的比率,是無量綱量。其性質以百分比來表示,度量上從完全黑的表面反照率為0,至表面完美的白色反照率為1。 註解:因為它是以全部的反射輻射對入射輻射,所以包括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射輻射對入射輻射的它將包括彌漫性和鏡面反射輻射反映。它們共同承擔表面的反射,然而我們通常假設只有完全漫射或只有完全的鏡面反射,以簡化計算。 反照率取決於輻射的頻率。當引用時未加說明,通常是指適當且平均跨越可見光的光譜。一般情況下,反照率取決於入射輻射的方向分布,除了朗伯表面,其分散是以餘弦函數輻射在所有的方向上,因此反照率是獨立分布的事件。在實務上,雙向反射分布函數(BRDF)可能需要精確的表面特徵的散射特性,但反照率是非常有用的一次近似值。 反照率在氣象學、天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LEED可持續系統性的評量建築物,計算表面的反射率。地球的整體平均反照率,是行星反照率,因為雲層的覆蓋,是30到35%,但由於不同的地質環境特徵,局部的表面有廣泛的不同。 約翰·海因里希·朗伯在1760年將Photometria這個名詞引入光學。.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反照率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古罗马

幸福湖

幸福湖又译为菲里斯塔迪斯湖(Felicitatis)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汽海和雨海间三角状的雪陆内,一小片已被熔岩流淹没、且反照率较周边地形更低的平坦区,尺寸约100公里。该湖名首次出现于1974年发表的美国军事测绘局为美国宇航局绘制的月图上 ,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幸福湖

乔伊陨石坑

乔伊陨石坑(Joy)是位于月球正面亚平宁山脉东北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阿尔弗雷德·哈里逊·乔伊(1882年-1973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乔伊陨石坑

亚平宁山脉 (月球)

亚平宁山脉是月球北部的山脉,以意大利的亚平宁山脉命名,其地层年代为39亿年,还相对年轻。亚平宁山脉是月球上最大的山脉。 1971年阿波罗15号宇航员对亚平宁东部(靠近哈德利月溪和哈德利·德尔塔山)进行了地质调查。 亚平宁山脉构成了大月海雨海的东南边缘和雪陆高地的西北边缘,面朝雨海一侧较陡,背面则相对平缓地过渡到低地。它起始于醒目的厄拉多塞陨石坑正西面(它紧靠着亚平宁山的南侧);西部山脉中有一条将雨海北部与岛海南部连接在一起的狭窄峡谷;西面更远处是喀尔巴仟山脉。 亚平宁山脉北部与海玛斯山脉西侧边缘接壤,中间及西北方与阿基米德山脉相望;山脉南端将雨海与暑湾隔开;亚平宁山脉西北侧是雨海和腐沼,东南侧则是汽海的忠诚湾及幸福湖、怨恨湖。从直径59公里的厄拉多塞陨石坑处起,山脉由西南往东北逐惭弯曲形成一条弧状山链,最后终止于北纬29.5°处的"菲涅耳岬"(Promontorium Fresnel),在此,山脉的另一宽阔裂口东西贯通了雨海和澄海,峡谷的北端则是高加索山脉。 亚平宁山脉包含数座已命名的山,从西到东北分别为:.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亚平宁山脉 (月球)

忠诚湾

信赖湾(拉丁文"Sinus Fidei")是月球近月面上位于汽海北面的一处小月海,大约70公里长,月面坐标北纬17.99°、东经2.04度。直到1974年,它的名字才出现在美国军事测绘局为美国宇航局绘制的月球图上,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认定。 信赖湾嵌入在澄海、汽海和雨海间的三角地带-“雪陆”中,从西到北与阿尔卑斯山脉接壤;向东30公里是幸福湖(菲里斯塔迪斯湖);月湾西部有几座已损毁的大撞击坑:直径22公里的"马可·波罗 S"、28公里的"马可·波罗 P"和38公里的"马可·波罗 M";月湾东岸远处是4公里的卫星坑"科农 W",这是截止2015年月湾大部分区域中已命名的陨石坑。 在月湾北部蜿蜒着40公里长,2.5公里宽的沟壑-"科农月溪"(拉丁文"Rima Conon")以及数条较小的无名裂缝,其中三条构成了一个著名的希腊字母“π”的形状。 信赖湾表面低于月面基准高度0.6-0.8公里,但较汽海中心高出0.4-0.6公里。.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忠诚湾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國際天文聯會

哲学家

#重定向 哲學家.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哲学家

哈德利山

#重定向 哈德利山 (月球).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哈德利山

哈德利·德尔塔山

哈德利·德尔塔山("Mons Hadley Delta"或"Mons Hadley δ")是月球正面位于腐沼东南,亚平宁山脉北部的一座山丘,高度3.5公里,位于底部直径15公里,中心月面座标为北纬25.7°、东经和3.7°,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AU, USGS, NASA。 该山丘的西北麓蜿蜒着一条起始于大造陨石坑、乔莫陨石坑、贝拉陨石坑和卡洛斯陨石坑四座小陨石坑的哈德利月溪;北面是"菲涅耳月溪"(Rima Hadley);右边,循着亚平宁山脉的走向,东北侧矗立着更大、峰高4.6公里的哈德利山,接下来是较小的山度士-杜蒙陨石坑和"菲涅耳岬"(Rima Fresnel);"哈德利·德尔塔山"的东南方则坐落着阿拉托斯陨石坑,靠近东边的乔伊陨石坑。.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哈德利·德尔塔山

哈德利月溪

哈德利月溪(Rima Hadley)是位于月球近月面亚平宁山脉的山麓丘陵带上一条弯曲的沟槽,长度约为80公里。它因附近的哈德利山而得名,其中心月面座标为北纬25.7°、东经320°。该月溪附近是美国阿波罗15号的探月登陆点 已命名的行星地名, 国际天文联合会, 美国地质调查局, 美国宇航局。 该月溪最宽处超过1公里,溪底深度达400米,两壁岩石露头非常新鲜,很好地展现了月球表面的物质构成和构造演化史。从剖面来看,其上部是月表土壤,厚达5米,其下是不同厚度的岩块和碎屑角砾层,它们是由不同时期的撞击作用或火山作用形成的,再下是山麓堆积物和坚硬而完整的基岩。月溪的西北是"腐沼",西南方徜徉着一条与本初子午线相交的"布拉德利月溪"(Rima Bradley);北面是一个地堑系统-"菲涅耳月溪"(Rimae Fresnel)。.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哈德利月溪

凋沼

腐沼(Palus Putredinus),又译“凋沼”,是月球上的一座月海,属于雨海的一部分,直径约161公里。它从阿基米德陨石坑的东南方延伸到位于雨海边缘崎岖的亚平宁山脉。它的名称源于拉丁语“腐烂沼泽”。该区域由于被岩浆覆盖而近乎平坦,而奥托里库斯陨石坑和阿基米德山脉则分别构成了它的北侧和西侧边界。 该区域南部是一系列统為"阿基米德月溪"(Rimae Archimedes)的月沟,南面是醒目的“布拉德利月溪"(Rima Bradley)的線型溪谷;東面则是哈德利月溪,而"菲涅耳月溪"(Rimae Fresnel)曾作为阿波羅15號的着陸点。位于腐沼中心點西北的是幾乎已消失的斯帕陨石坑,前苏联月球2號就坠毀于该区域。 腐沼东部(阿基米德环形山环形以南地区) Putredinus, Palus.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凋沼

科农陨石坑

科农陨石坑(Conon)是月球正面一座位于亚平宁山脉中部东麓的小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及数学家"萨摩斯的科农"(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20年),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科农陨石坑

美國地質調查局

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縮寫:USGS)是美國內政部轄下的科學機構,是內政部唯一一個純粹的科學部門,有約一萬名人員,總部設在弗吉尼亚州里斯頓,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和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設有辦事處。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主要研究美國的地形、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與其的應付方法;負責四大科學範疇: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和水文學。.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美國地質調查局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盖伦

伦()是一位古罗马的医学家及哲學家。他的见解和理论在他身后的一千多年里是欧洲起支配性的医学理论。出生于别迦摩,逝世于罗马。.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盖伦

鲍恩环形山

阿波罗17号拍摄 (右为北方) 鲍恩陨石坑(Bowen)是位于月球正面海玛斯山脉以南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艾拉·斯普雷格·鲍恩(Ira Sprague Bowen,1898年-1973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鲍恩环形山

霍恩斯比陨石坑

霍恩斯比陨石坑(Hornsby)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西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暨数学家托马斯·霍恩斯比(Thomas Hornsby,1773年-1810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霍恩斯比陨石坑

阿尔巴塔尼环形山

巴塔尼环形山(Albategnius)是月球正面中部高地上的一座古老大型撞击坑,可能形成于酒海纪时期,以中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家及数学家阿尔巴塔尼之名命名,在欧洲他更著名的名字是"阿尔巴忒癸琉斯"(Albategnius),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阿尔巴塔尼环形山

阿格妮丝山

阿格妮丝山(Mons Agnes )是月球上的一座山丘,位于幸福湖中月面坐标为北纬18.66°、东经5.34°的撞击坑状特征-艾娜月坑(Ina)内。该山丘最大宽度约650米(它是截止2014年月球上所有已命名山脉中最小的)),而高度更难确定:阿波罗15号的图像确认的高度约为30米,但基于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照片的最新地图,给出的高度大约只有10米。 阿格妮丝山(及艾娜月坑中所有山丘)是1971年阿波罗15号从月球轨道上所拍摄照片中发现的 。1974年在美国宇航局发布的影象地图中首次出现了它的名称-希腊女性名阿格妮丝。1979年该名称(隶属术语-“山脉”)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采纳。 阿格尼丝山是艾娜月坑内几十座类似山丘的特征之一(但是最大的一个)。它们以及整个艾娜陨坑的起源,现在仍是个谜。.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阿格妮丝山

阿拉托斯陨石坑

阿拉托斯陨石坑(Aratus)是月球正面南部高地上位于亚平宁山脉东侧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古希腊天文学家暨诗人"阿拉托斯"(公元前315年-公元24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阿拉托斯陨石坑

苏尔皮基乌斯·盖路斯陨石坑

苏尔皮基乌斯·盖路斯陨石坑(Sulpicius Gallus)是月球正面位于澄海西南边沿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由意大利天文学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取自古罗马军团指挥官暨执政官,在彼得那战役前夕成功预言了月食的盖厄斯·撒尔庇西斯·凯勒斯(约公元前14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苏尔皮基乌斯·盖路斯陨石坑

苏尔皮西乌斯·加卢斯月溪

苏尔皮基乌斯·盖路斯月溪(Rimae Sulpicius Gallus)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西南的一系列蜿蜒的凹槽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AU, USGS, NASA,它得名于东南所靠近的苏尔皮基乌斯·盖路斯陨石坑。从该陨坑的西北一路沿月海边缘蜿蜒、分叉,向西北延伸距离约80公里。所涵盖区域南北横跨2.05度、东西相距1.81度,其中心月面坐标为。.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苏尔皮西乌斯·加卢斯月溪

恨湖

克莱门汀号在低太阳光照射下拍摄的怨恨湖图像 怨恨湖及周边地形图湖 怨恨湖(拉丁文:"Lacus odii")是月球正面的一座小月海,位于澄海、汽海和雨海间的三角地带"雪陆"内,大小约70公里。该湖名字的首次出现,是在1975年发表的美国军事测绘局为美国宇航局测绘的月图中,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恨湖

汽海

汽海(Mare Vaporum)是月球一座位于澄海西南側和雨海东南侧之间的月海。该月海周围地区地层形成于早雨海世时期,月海自身地层则形成于爱拉托逊纪。它坐落在风暴洋内一个古老的盆地或撞击坑中,直徑245公里(152英里),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2.1万平方英里),大约形成于45.5亿年-38.8亿年前的早雨海世期。月海南面一条浅色细线是许癸努斯月溪,西北与亚平宁山脉相接壤。该月海名称为1651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所命名。.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汽海

澄海区

澄海区(官方音译:Chenghai,传统外文:Tenghai)是中国广东省汕头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东南部,潮汕平原韩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广东第二大水系——韩江的主要出海口。西南连汕头市龙湖区,西接潮安区,北临饶平县,东临南海。它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之一,中国重要的玩具生产基地。.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澄海区

月球正面

月球正面是月球永遠朝向地球的半球,而相對的另外半球被稱為月球背面。因為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和它繞著自己的軸心自轉的周期相同,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一面,這種情形稱為同步自轉或是潮汐鎖定。月球直接被太陽照亮,而繞著地球產生的外觀變化稱為月相。月球未被照亮的部分有時也能看到朦朧的影像,這是地球反照的結果。這反映了地球表面反射的陽光也會照亮月球的表面。由於月球的軌道有點橢圓並且對黃道平面傾斜著,因此產生天秤動,使得從地球上累计能觀察到的月球表面總共達到59%(但在任何一個瞬間能看見的略少於一半)。.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月球正面

月面座標

月面座標是用來標示地球的衛星,月球表面上的位置。在月球表面上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經由相當於地球上的經度和緯度的兩組數字指出位置。經度給出在月球子午線 (這是通過月球面對地球這一側表面中心點的經線,參見地球的本初子午線) 的東側或西側,這個點被認為是從地球上可以看見的月球表面的中間點;緯度給出在月球赤道以南或北的位置。這兩個座標直都以度表示。 天文學家以一個小的碗狀隕石坑 ('莫斯汀 A') 作為定義月面座標的基準點。這個隕石坑的座標定義如下: |緯度: |南緯3° 12' 43.2" |- |經度: |西經5° 12' 39.6" | 這個座標系統已經由月球激光测距实验精確的定義。 在經度90°E至 90°W 之間的表面可都以從地球上看見,但因為天秤動使我們可以看見的月球兩側的總表面達到59%。.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月面座標

海玛斯山脉

海玛斯山(Montes Haemus)是一座由月球澄海盆地西南壁构成的蜿蜒山脉,它与西侧的坐落在澄海中的亚平宁山脉组成了一个不太明显的对称弧,并向上弯伸至北尽头;向东则延伸至普林尼陨石坑西北的阿切鲁西亚岬,其尽端抵达澄海与静海的南北接口。 该山脉的月面坐标为北纬19.9°、东径9.2°,长度560公里,山脉最高峰高达2.4公里。 该山脉被命名为海玛斯山脉-“巴尔干山脉”的一个老色雷斯名,起源于约翰·赫维留在月球地图上的命名,但他又将该名称指定给了另一地质特征(在Æmus 山脉类中)-位于澄海另一侧的亚历山大环形山的残留边壁。后来该名称被移植应用于该一类对象,如词形相同但词序相反的“Haemus Montes”,则是木卫一上的一座山。 沿山脉东侧分布有数条月溪,山脉的东端构成了一条被称为"普林尼月溪"(Rimae Plinius)的西向终点。向西过100公里处,是嵌入在山脉中门纳劳斯陨石坑和奥威尔斯陨石坑,它们的东北方是"门纳劳斯月溪"(Rimae Menelaus)。在此,山脉转向西北,碗状的苏尔皮基乌斯·盖路斯陨石坑就坐落在附近的月海旁,就在陨石坑西北,与山脉平行,则是苏尔皮西乌斯·加卢斯月溪。 数个由玄武岩熔岩形成的小“湖”,沿山脉西南面分布,从西北到东南分别是:怨恨湖、忧伤湖、欢乐湖和冬湖,柔湖则在更远的南边。.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海玛斯山脉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撞击坑

扬格利陨石坑

扬格利陨石坑(Yangel')是位于月球正面汽海北面崎岖高地上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前苏联著名的导弹设计师米哈伊尔·库兹米奇·扬格利(1911年-1971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查看 盖仑陨石坑和扬格利陨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