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當代藝術

指数 當代藝術

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的作品是在當今出現的藝術作品,由發展而來也接續在現代藝術之後。在白話英語中,「現代」(Modern)和「當代」(Contemporary)是近義字,這導致許多非專業人士誤將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這兩個詞彙歸併在一起。 有人會將當代藝術代指目前這個時代正在實踐中的藝術風格,另外一個是指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到現在21世紀的藝術。如果是指後者,當代藝術也可以理解為後現代藝術,或者說有意識反對現代主義信條的藝術。然而,由於「後現代」可以指一個歷史時期,也可以是指一種藝術途徑,再加上現今有許多藝術家仍然以現代主義進行創作,或者說並沒有表現出後現代主義的特徵,因此使用具有較大包容性的「當代」一詞來稱呼會較為合適。.

54 关系: ASCII艺术历史反觀念主義后现代主义听觉艺术塗鴉大众超现实主义大地艺术奢侈品奥普艺术娛樂帕潘亞圖拉伦敦價值觀全息摄影前衛现代艺术現代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战精彩派結構現實主義生物藝術當代藝術家列表照相寫實主義非主流藝術行为艺术街頭藝術裝置藝術觀念藝術資訊藝術超现实主义身體藝術龐畢度中心阿德莱德關係美學蒙特利尔色域绘画艺术艺术运动透納獎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抽象表現主義極簡主義波普藝術澳大利亚斯特拉斯堡現代美術館新表現主義斑點派文化適應撥款藝術...政治宣傳数字艺术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時代 扩展索引 (4 更多) »

ASCII艺术

ASCII艺术,又名「文字圖」、「字符畫」、「文字畫」,这种主要依靠电脑表现的艺术形式是指使用电脑字符(主要是ASCII)来表达图片,最早于1982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出现,互联网刚出现时在英语世界的社交网(Usenet、BITNET、網路論壇、FidoNet、電子布告欄系統BBS)上時常利用到的表情符號。它可以由文本编辑器生成。很多ASCII艺术要求使用定寬字体(固定宽度的字体,例如在传统打字机上使用的字体)来显示。 ASCII艺术用于当文字比图像更稳定和更快显示的场合。包括打字机、电传打字机、没有图形的终端,早期的电脑网络,电子邮件和Usenet的新闻信息中。.

新!!: 當代藝術和ASCII艺术 · 查看更多 »

历史

歷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記》、《汉书》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過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對象;一般説來,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闡釋,也称為历史。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新!!: 當代藝術和历史 · 查看更多 »

反觀念主義

反觀念主義(Stuckism),是一種對觀念藝術的反思,強調以人物或實際描繪物品為主的藝術創作,是新現代主義藝術的一支。反觀念藝術起始於1999年,其重點在於重新檢視「觀念藝術」,從而找出今日藝術發展的路向。.

新!!: 當代藝術和反觀念主義 · 查看更多 »

后现代主义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一種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俗成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範其主義。對於此學說的持續時間有不同說法,其中有一說是指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目前,在建築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均就當下的後現代境況,提出了自成體系的論述。他們各自都反對以特定方式來繼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由於它是由多重藝術主義融合而成的派別,因此要為後現代主義進行精闢且公式化的解說是無法完成的。若以單純的歷史發展角度來說,最早出現後現代主義的是哲學和建築學。當中領先其他範疇的,尤其是六十年以來的建築師,由於反對國際風格缺乏人文關注,引起不同建築師的大膽創作,發展出既獨特又多元化的後現代式建築方案。而哲學界則先後出現不同學者就相類似的人文境況進行解說,其中能夠為後現代主義大略性表述的哲學文本,可算是法國的解構主義了。排斥“整體”的觀念,強調異質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不同于文学批评家,一个严肃的哲学家可能不喜欢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因为这个术语过于模糊,后现代主义可能指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中的一个或几种。.

新!!: 當代藝術和后现代主义 · 查看更多 »

听觉艺术

听觉艺术(英文 Auditory Arts),簡稱听艺,是一種藝術形式,是指本質上是以听觉目的為創作重點的作品,主要是音乐。.

新!!: 當代藝術和听觉艺术 · 查看更多 »

塗鴉

塗鴉指在公共、私有設施或牆壁上的人為和有意圖的標記。塗鴉可以是圖畫,也可以是文字。未經設施擁有者許可的塗鴉一般屬违法或犯罪行為。 「塗鴉」一詞除了作為"Graffiti"的中譯外,中國書法的題字,也有在下款署以「某某塗鴉」代替「某某題」的做法,以示謙卑(習慣上,書法到了一定水平的才能署以「某某題」)。 塗鴉早於一些文明古國如古希臘和羅馬帝國便有存在。如果把塗鴉定義得再廣一些,史前時期的人們在洞穴中塗上的壁畫也可算是塗鴉。 時至今日,「塗鴉」在一定程度上為這種街頭藝術賦予一定認受性。不然,這些作品的稱呼將會是「亂畫」「畫狗屎」或「塗污」。 塗鴉在英語中是以複數Graffiti表示。其單數詞為graffito。兩字均由意大利文借用得來,並且都是起源於希臘文γραφειν(graphein),意指「書寫」。關於這個字何時和如何改為代表「塗鴉」的意思,歷史學家並沒有定論。.

新!!: 當代藝術和塗鴉 · 查看更多 »

大众超现实主义

大众超现实主义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与大众传播媒介相关的艺术和超现实主义图像的结合,是一种在科技和大众传媒为催化剂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倾向。‘大众超现实主义’一词是由艺术家詹姆斯∙西哈夫(James Seehafer)在1992年创造出来的。此艺术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艺术家,是由于当代艺术家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所使用的创造性工具已转向综合使用更多的电子媒体和方法。它从开始的一个基层艺术风格,逐渐在美国形成的了一个小团体。大众超现实主义同时也受到大众传媒通讯的影响,其中受超现实主义影响的图像表现于:印刷媒体、电影和音乐录像。.

新!!: 當代藝術和大众超现实主义 · 查看更多 »

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Land art, Earthworks 或 Earth art)也叫地景艺术,是一种始发于美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的一种艺术运动,其表现为大地景观和艺术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時这也是一种在自然界创作的艺术形式,创作材料多直接取自自然环境,例如泥土、岩石、有机材料,以及水等。 同时,推土机等工程机械时常作为改变地景的工具出现在创作过程中。 大地艺术的创作旨在对地景的讨论,其作品经常出现在对公众开放,远离都市文明的地区,大地艺术作品时常保留了材料被自然力改变,侵蚀的客观属性,从而导致很多早期作品,仅仅短暂地存在,而如今只能在纪录片或者照片档案中找到。.

新!!: 當代藝術和大地艺术 · 查看更多 »

奢侈品

奢侈品是在市场上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都是最高檔次的商品。不同的市场也有各自不同的奢侈区间,譬如房屋、土地、超跑、轿车、重機、服飾、鞋襪、電子產品、高傳真、葡萄酒、香檳、茶,甚至私人飛機、遊艇、專用列車、武器、寵物、食品、巧克力、瓶裝水。 因为其的高利润回扣和严格控制着的品牌,奢侈品市场被认为对于经济的起落有比较高的敏感度。.

新!!: 當代藝術和奢侈品 · 查看更多 »

奥普艺术

歐普藝術(OP Art),又被稱為視幻藝術或光效應藝術或光學藝術或光幻覺藝術或視網膜藝術,是使用光學的技術營造出奇異的藝術效果。歐普藝術作品的內容通常是線條、形狀、色彩的週期組合或特殊排列。藝術家利用垂直線、水平線、曲線的交錯,以及圓形、弧形、矩形等等形狀的並置,引起觀賞者的視覺錯覺,這些錯覺例如是:平面的圖案出現了立體感或是不尋常的视觉效果。.

新!!: 當代藝術和奥普艺术 · 查看更多 »

娛樂

娱乐是一项能吸引受众的注意与兴趣并让受众感到愉悦与满足的活动。它既可以是一个想法,也可以是一项任务。如今,人类的娱乐已发展上千年,已成为专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一项活动。 虽然因为个人喜好差异,不同娱乐具有不同吸引力,但大多数娱乐活动都被认为具有普遍吸引力。就比如讲故事、音乐、戏剧、舞蹈和各式表演,一般娱乐几乎流行于所有文化中,它们大多出于宫闱,发展出精妙多样的技巧,终闻于市井平民。当代娱乐产业主要依靠娱乐产品的制作和销售,而这一产业的发展更加速了娱乐的大众化。为适应不同规模,娱乐发展出各种形式:可以是私人音乐服务中的自选曲库,也可以适合两个人的二人宴会,更可以是不分国别肤色、包容万千观众、舞乐恢弘的国际化视听盛宴。 娱乐总是与紧密相连。尽管很多娱乐形式的目的是严肃的,就如仪式、庆典、宗教节日、或讽喻等,但人们往往可以能从中汲取欢乐,报以欢笑。因而這些嚴肅活動的娛樂背後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這些娱乐或可增进人的或智力。 娛樂的受众是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受众是可以将自己的餘暇投入娱乐活动中的人。受众在观看比赛、歌剧、或电影的过程中,扮演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在参与者身份经常互换的活动中(如游戏),受众又可以是主动的。现实生活中有公共娱乐,也有个人的自娱自乐;既有劇場藝術和音樂會这类正式的、内容固定的娱乐,也有一样内容不固定的、自发的娱乐。大多数娱乐有逾几百年的历史,并且随着文化、科技和潮流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比如舞台魔术。尽管电影和电子游戏使用了新的媒介,却可以回溯到讲故事、近代戏剧、和演奏音乐的传统。音乐、电影和舞蹈可以营造节日气氛,即便在节后也令人心情愉悦。 譬如公开處刑,有些活动在過去曾被认为是一种娱乐,但如今早已远离公众。击剑或射箭之类原本对一些人而言是生存必需的技能,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性、職業性的体育运动,同时發展出影响更大、更具广泛吸引力的娱乐形式。烹饪等生活行为在过去也是生存技能,现在也成为一些专业人士参加的公开表演,有些還登上舞台、成为国际赛事,以娱乐的形式传播出去。因此某些群体或个人的娱乐活动可能会是另外一些人的正式工作。 娱乐的常见形式可以跨越不同媒体,通过创意再融合展现出无限潜能。这也確保了众多娛樂主题、形象和结构可以保持一致性和持久性。.

新!!: 當代藝術和娛樂 · 查看更多 »

帕潘亞圖拉

帕潘亞圖拉(Papunya Tula),全稱帕潘亞圖拉藝術家有限公司(Papunya Tula Artists Pty Ltd),是澳大利亞一間由原住民所擁有和經營的一家公司,創立於1972年,以西方沙漠藝術運動聞名。它被認為帶起了世界對原住民藝術的關注,以及鼓舞了很多澳洲原住民藝術家和風格。今天公司的經營範圍已經超出了愛麗斯泉,並且被認為是中澳首要的原住民藝術提供者。.

新!!: 當代藝術和帕潘亞圖拉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當代藝術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價值觀

價值觀(value)是一種處理事情判斷對錯、做選擇時取捨的標準。有益的事物才有正價值。對有益或有害的事物評判的標準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 ,監控和分析:民主,對外國人和少數民族的寬容,對兩性平等的支持,宗教的作用和宗教的變化水平的支持,全球化的影響,對環境的態度,工作,家庭,政治,民族認同,文化,多樣性,不安全感和主觀幸福感。 價值觀也可以說是一種深藏於內心的準繩,在面臨抉擇時的一項依據。 價值觀會指引一個人去從事某些行為,例如:「誠信」的價值觀,會讓人坦承面對困境及對别人說明事情的真相,提昇別人對其的信任度。「紀律」的價值觀,會讓人依規定行事,產生執行力。「關懷」的價值觀,會讓人關心别人,瞭解别人的困境,对别人有同理心。「自我」的價值觀,會使人「自我中心」。 不同的價值觀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進而產生不同的社會文化。.

新!!: 當代藝術和價值觀 · 查看更多 »

全息摄影

全像術(Holography),又稱--,是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全部信息(振幅、相位)的照相技术,而物体反射或者透射的光线可以通过记录胶片完全重建,仿佛物体就在那里一样。通过不同的方位和角度观察照片,可以看到被拍摄的物体的不同的角度,因此记录得到的像可以使人产生立体视觉。.

新!!: 當代藝術和全息摄影 · 查看更多 »

前衛

先锋派(Avant-garde)原本是法語詞,譯成英文即front guard,advance guard,或vanguard,“前衛”是其直譯之意。人們經常用這詞指涉新穎的或實驗性的作品或人物,尤其是對於藝術、文化及政治的層面。 前衛已被接受為規範藝術、文化、現實界線向前推進,由於前衛的心靈相信事物只會在現實的前沿(leading edge of reality)產生。 軍隊的先鋒是一小批高度訓練的士兵,探索大片地域並且計畫軍隊的行進方向。這個意義幾近於近代小群的知識份子與藝術家所達致的工作,開創新的文化或政治領域並且給予社會指導。由於軍事術語的暗示意義,有些人認為前衛即是菁英主義,尤其當它用來形容文化運動時。 因此,前衛的音樂即是指涉即興音樂的極端形式,由此他們並不在乎既存的和聲結構或是節奏等等的知識。 這個用詞也用來指涉社會進步和重塑的促進,各個運動的不同目標發佈為公眾宣示的表現,稱作「宣言」(manifestos)——最有名的例子: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s)。隨著時間,前衛逐漸與「為藝術而藝術」的運動連結在一起,主要的目標在擴展美學經驗的新領域,而不是社會重造的運動。 此一法國術語在藝術上的使用始於1863年5月17日巴黎「落選者沙龍」開幕。此一組織的組成者是那些畫作被年度巴黎沙龍退回的畫家們。之後這個活動又分別在1874年、1875年和1886年舉辦。在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中葉,前衛是一種在藝術、建築、態度與想法上,與既有典範背道而馳的原創與實驗。 由於一些建議,前衛藝術應該包括街頭藝術,例如塗鴉藝術或是任何一種把藝術前緣往前推的運動。應注意的是前衛不只是一種藝術風格,像是超現實主義或立體主義等詞,它也不等於當代發生的任何事件。 例如:杜象的尿壺也許在當時是前衛的,今日假使有人重新舉行這一創作,即不屬前衛,因為已有了前例。因而前衛一詞的涵意通常是暫時的,並且與藝術的持續解構有關。它可以用來指所有領域的先行者。無論如何,杜象創作這一行為仍維持前衛的,因為他推動藝術並且開啟了和藝術自我定義的新對話。.

新!!: 當代藝術和前衛 · 查看更多 »

现代艺术

代藝術(Modern art)的範圍很廣泛,用來指從19世紀末期到大約1970年代大部份的藝術作品。較近期的藝術作品通常被稱作當代藝術或後現代藝術。繪畫原本的目的在於寫實地再現某個主體,然而攝影的發明讓繪畫的寫實功能相形見絀,於是就出現了新的藝術路線。藝術家開始實驗各種觀看的方式、材料、觀點等等,而通常作品都變得越來越抽象。 現代藝術的概念與現代主義有很親密的關連。.

新!!: 當代藝術和现代艺术 · 查看更多 »

現代主義

代主義,從文化的歷史角度來說,是1914年之前的幾十年中,興起的新藝術與文學風格,藝術家為了反抗19世紀末期的陈规旧矩,轉而用一種他們認為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現出大家真正的感受與想法。 現代主義以科學為基礎,重視理性與邏輯,實驗探証。其中牛頓的力學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及弗洛伊德對自我的研究為現代主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礎。 有些人將20世紀區分為現代時期與後現代時期,有些人則認為它們是同一個大範圍時期的兩個階段。本文章是關於從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發展出來的運動,有關後現代主義的部份請參見相關條目。 現代主義通常包含著集體主義跟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講求集體跟個人功利性與共同體。現代主義也延伸了民族主義跟國際主義的內涵價值。.

新!!: 當代藝術和現代主義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當代藝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精彩派

#重定向 Happening.

新!!: 當代藝術和精彩派 · 查看更多 »

結構現實主義

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也稱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是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興起於1970年代末期,主要貢獻者是肯尼思·沃爾茲(亦譯做華爾志)。此一學派創建後成為美國國際關係研究的主流,對當代國際政治研究和政策分析的影響極為深遠。.

新!!: 當代藝術和結構現實主義 · 查看更多 »

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是人類與活組織,細菌,活體和生命過程相結合的藝術實踐。使用諸如生物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組織培養和等技術)的科學過程,在實驗室、畫廊或藝術工作室產生藝術作品。某些藝術家認為生物藝術的範圍嚴格限於「生命形式」,而其他藝術家認為包括使用當代醫學和生物研究的圖像,或點出了生命科學的性質引起的爭議或盲點。 雖然生物藝術家與生物有關,但有對於物質被認為是活著或是有生命的,仍有一些爭論。創造生命和在生命科學中實踐,伴隨著倫理、社會和美學的探討質詢。 「生物藝術」一詞由愛德華多·卡克(Eduardo Kac)在1997年創作的與他的作品「時間膠囊」被提出,雖然它源自於於20世紀末喬·戴維斯·馬爾塔·梅內澤斯(Joe Davis)和SymbioticA的藝術家們的作品。生物藝術在21世紀初就開始更廣泛的實踐與應用。.

新!!: 當代藝術和生物藝術 · 查看更多 »

當代藝術家列表

代藝術家列表列出創作當代藝術、活躍於197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臨界點)至今的藝術家。這些列表上的藝術家皆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重要性,他們的作品並曾在當代一些重要的展覽會(像是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或當代主要的美術館、學院上展出。 本列表的一些藝術家可能會與現代藝術家列表重疊,這是由於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的定義較難釐清的關係。.

新!!: 當代藝術和當代藝術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照相寫實主義

照相寫實主義是基于相机和照相来采集视觉信息并依此创作画作的一派现实主义画风,产生于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紐約。.

新!!: 當代藝術和照相寫實主義 · 查看更多 »

非主流藝術

非主流藝術指的是以刻意迴避正統訓練的主線思想而進行創作或收藏。這個概念一般指的是符合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所描述的理想,他主張藝術應該是具創造力的,非遵循舊規的,未經加工的,自然流露的,隔絕於所有社會與文化影響之外,「未經雕琢的」,沒有考慮到名或利,基於自主靈感創作出來,完全對立於傳統的或正式的有關藝術活動的刻板印象。杜布菲追求的作品,一如精神病患與其他被囚禁隔離者的作品。這類藝術一般有別於未經正式訓練的藝術家所創作的「素人藝術(naive art)」,其創作原則未必符合上述條件。這類藝術通常也有別於根據特定文化的原則與傳統所創作的「民間藝術(folk art)」。.

新!!: 當代藝術和非主流藝術 · 查看更多 »

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前身是body art 和happening,一开始的形式以身体的表达为主,主要是以艺术者的身体作为媒介,艺术者的行为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艺术者的行为,以及与观众的交流。该艺术不同于绘画、雕塑等仅由单个事物构成的艺术。 虽说理论上行为艺术可以包含一些相对而言更为主流的活动,比如:杂耍、喷火、体操、杂技等,以及戏剧、舞蹈、音乐等,但这些一般归为表演艺术。行为艺术通常仅指视觉艺术范畴中前卫派(avant-garde)或觀念藝術的一种。.

新!!: 當代藝術和行为艺术 · 查看更多 »

街頭藝術

街頭藝術(street art)是一種創作於公共場域的視覺藝術,通常是在未經批准的狀態下創作,而非傳統的藝術場所。街頭藝術這個詞在80年代早期的塗鴉蓬勃期間開始廣為人知,並也概括了現代所謂的板模塗鴉(Stencil graffiti)、海報黏貼(Wheatpasted poster Art)或貼紙藝術(Sticker Art)、街頭裝置或雕塑(Street installation or Sculpture)等,那些選擇了以街道做為畫廊的藝術家往往偏好直接與公眾交流,不受限於正規藝術界的限制。 而城市藝術(Urban Art)、游擊藝術(Guerrila Art)、後塗鴉(post-graffiti)和新塗鴉(neo-graffiti)在上述背景下產生時有時也會被稱做街頭藝術。此類則不包括領土塗鴉(territorial graffiti)和人為破壞。 那些選擇了以街道做為畫廊的藝術家往往偏好直接與公眾、非正規藝術界的人們進行交流。這些街頭藝術家常會在作品中注入如社會議題、審美價值等內容來吸引關注,也可做為藝術挑釁(art provocation)的一種形式。 如今的街頭藝術家常在各國之間旅行,傳播他們的設計,有些街頭藝術家已經獲得大量的文化追隨者、媒體和藝術界的關注,並使用他們的這些街頭藝術風格進行商業合作。.

新!!: 當代藝術和街頭藝術 · 查看更多 »

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是一種興起於1970年代的西方當代藝術類型。裝置藝術混合了各種媒材,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創造發自內心深處的和/或概念性的經驗。裝置藝術家經常會直接使用展覽場的空間。許多人追溯裝置藝術的根源到較早期的如杜尚這些藝術家,他們使用現成的物件而非傳統上要求手工技巧的雕塑來創作。由於裝置藝術擁有1960年代觀念藝術的根源,在大多數的裝置藝術中,藝術家的強烈張力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這個特色讓裝置藝術與傳統雕塑的距離又更遠了些,因為後者是著重於形式。 裝置藝術使用的媒材包含了自然材料到新媒體,比如錄影、聲音、表演、電腦以及網路。 有些裝置藝術屬於場域特定藝術(Site specific art),它們只能存在於它們被創作出來的那個空間中。在紐約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就經常展出這樣的作品。.

新!!: 當代藝術和裝置藝術 · 查看更多 »

觀念藝術

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發生於1960年代的美國,不但已經在美术或視覺藝術領域中佔一席之地,也對當代藝術教育及其他藝術相關活動產生啟發性影響。觀念藝術是藝術的一種,主張作品所牽涉的意念比當中的物質性甚至傳統美學更為重要。不少人反對觀念藝術,當中的代表者為反觀念藝術主義者。.

新!!: 當代藝術和觀念藝術 · 查看更多 »

資訊藝術

資訊藝術(Information art)是一個最近出現的電子藝術類型,綜合了電腦科學、大量資訊處理技術。 資訊藝術的表現形式往往採用經典的現代藝術表現、如表演藝術(舞台的方式)、視覺藝術、媒體等等。資訊藝術也經常具有人機互動的特性。如讓觀者進行動作、引起電腦的反應,開始處理大量資料,並依設計者的目地來選擇如何呈現等。.

新!!: 當代藝術和資訊藝術 · 查看更多 »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éalisme)是在法国開始的文化運動,直接地源于达达主义,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其理论背景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帕格森的直觉主义。强调直觉和下意识。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人們對這場超現實主義運動瞭解得最多的是超現實主義的視覺藝術作品和超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藝術家將作品畫的像照片一樣,製造出讓人感到不舒服,覺得不合邏輯的意象,在作品中把日常的東西變為怪異的生物,還發明了許多利用無意識去表達自我的畫畫技法。 超现实主义源于达达主义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主要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巴黎。1920年以后超现实主义运动蔓延至各个领域,最终影响全球多个国家及语言的视觉艺术,文学,电源和音乐,乃至政治思想及政策实施,哲学及社会学理论。.

新!!: 當代藝術和超现实主义 · 查看更多 »

身體藝術

身體藝術(body art),是指以人的身體(Human body)作為媒介的藝術形式。刺青、身體穿刺、人體彩繪等,都是常見的身體藝術。 雖然身體藝術也有被誤稱為「人體藝術」,但傳統習慣上,人體藝術是指展現人的赤裸軀體的藝術,與身體藝術有別。在繪畫和雕塑等美術題材中,人體藝術指以裸體人物作為題材,比如「人體藝術繪畫」。在攝影中,也是這樣使用,比如「人體藝術攝影」。 一些極端的身體藝術還包括自殘以及挑戰肉體極限。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曾经连续跳舞直至疲惫不堪而倒下。Dennis Oppenheim的一个著名作品是,胸口放本书晒日光浴一直晒到书以外的部分严重晒伤。 西洋美术中,身体艺术是行为艺术下的一个分支。.

新!!: 當代藝術和身體藝術 · 查看更多 »

龐畢度中心

度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全名為龐畢度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是一棟座落於法國首都巴黎第四區的複合建築,位於蒙特吉爾街、瑪萊區及雷阿爾區(Les Halles)附近,龐畢度中心也是一棟高科技建築。 龐畢度中心內部包括公共資訊圖書館(Bibliothèque Publique d'Information)、法國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與聲學、音樂研究和協作學院(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

新!!: 當代藝術和龐畢度中心 · 查看更多 »

阿德莱德

阿德莱德(Adelaide)是澳大利亚聯邦南澳大利亚州的首府、商业和文化中心,是南澳第一大城,澳大利亚第五大城,人口逾130万。阿德莱德是一座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城市,位于阿德莱德平原上,弗勒里厄半岛以北,圣文森特湾以东9.6公里处。是一个轄域修长的城市,从海滨到山丘宽约20公里,长约90公里。 阿德莱德是以威廉四世的王后阿德莱德(Adelaide of Saxe-Meiningen)命名的,它建城于1836年,计划作为当时在澳洲唯一可以自由殖民的英国領土的州府。威廉·莱特上校是阿德莱德的建城者之一,他设计了这座城市,将它建立在托伦斯河(River Torrens)附近。莱特受威廉·佩恩和田园城市运动的影响,所设计的城市呈棋盘状,建筑区之间有宽敞的大街和公共广场,城市周围有公园环绕。阿德莱德素以宗教自由、政治开明和市民自由著称,直到1970年代阿德莱德仍是一个清教城市。1970年代的一系列改革重新恢复了过去的文化。今天的阿德雷得以其许多节日、葡萄酒、艺术和体育竞赛著称,有许多政府和金融机構及南澳大利亚州最大的中心商務區。许多这些机关位於市中心的北台地。.

新!!: 當代藝術和阿德莱德 · 查看更多 »

關係美學

關係美學()又被稱作關係藝術(),是美術實踐上所呈現的一種模式或者趨勢,最早發現並提出者為法國藝術評論家。布希歐認為關係美學並非獨立的私人空間,而在理論或者實踐上從整體人類關係和社會背景發展的藝術實踐模式。這時藝術家應當被視為呈現關係美學的「催化劑」,而非整個藝術概念的中心。 Category:當代藝術 Category:美学 Category:藝術運動.

新!!: 當代藝術和關係美學 · 查看更多 »

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是一座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部的城市,主要位于圣劳伦斯河和渥太华河汇合处的蒙特利尔岛及周边小岛上。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蒙特利尔人口约为342万,是魁北克省内最大城市、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及北美第十五大城市。「蒙特利尔」一词来源于中古法语「Mont Royal」,意思为「皇家山」,至今蒙特利尔城中心的地标皇家山仍以此命名。法语是蒙特利尔的官方语言,也是城市里最常用的语言,使用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60.5%,使得蒙特利尔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法语城市。 蒙特利尔曾经是加拿大经济首都,拥有最多的人口及最发达的经济,但是在1976年蒙特利尔奧運會后被安大略省的多伦多超过。今天蒙特利尔仍然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航空工业、金融、设计、电影工业等行业发达。蒙特利尔被认为是世界最佳宜居城市,并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认定为设计之城。.

新!!: 當代藝術和蒙特利尔 · 查看更多 »

色域绘画

色域绘画(Color-field painting)大约出现在1948年的美国,代表畫家有巴尼特·紐曼、马克·罗斯科、阿德·莱因哈特。色域绘画主要是唤起崇高的冥想和超然的感受,从而使绘画观察者陷入在沉思当中。.

新!!: 當代藝術和色域绘画 · 查看更多 »

艺术

艺术(Ars;法語、Art;西班牙語、Arte;Kunst)指憑藉技巧、意願、想象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新!!: 當代藝術和艺术 · 查看更多 »

艺术运动

艺术运动,或艺术流派,是指一种在艺术上具有共同宗旨和目标,被一群艺术家在一段时期内(从几个月至数十年不等)所遵循的潮流或风格。每个连贯的艺术运动都被归为一种新的先锋派,所以艺术运动在现代艺术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艺术运动已不再被视为西方艺术独有的现象。这个专业名词包括了视觉艺术、设计潮流和建筑风格的趋向,有时也包括文学。在音乐方面,它更常指作品的类型和风格的更替。.

新!!: 當代藝術和艺术运动 · 查看更多 »

透納獎

透納奬(英語:Turner Prize),以畫家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命名,是對英國50歲以下視覺藝術家頌發的一項年度大奬。它在1984年開始,並成為英國最廣為宣傳的藝術奬項。 它是一項具爭議性的活動,主要是因為它的展品,例如达米恩·赫斯特置放在甲醛中的鯊魚,及翠西·艾敏的凌亂床鋪。透納奬經常引起遊行示威,著名的是K Foundation及反概念藝術者,亦包括堅持不同藝術價值的其它大奬。 Category:藝術獎項 Category:英国奖项 Category:1984年建立的奖项 Category:伦敦文化 Category:以人名命名的奖项.

新!!: 當代藝術和透納獎 · 查看更多 »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重定向 情境主义国际.

新!!: 當代藝術和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 查看更多 »

抽象表現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或稱紐約畫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之後盛行二十年、以紐約為中心的藝術運動,是受世界矚目的美國藝術,一般被认為是一種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而非直接描繪自然世界的藝術。.

新!!: 當代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 · 查看更多 »

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Minimalism),又稱微模主義,並不是現代所稱的簡約主義,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60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又可稱為「Minimal Art」,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而走向極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於觀者面前為表現方式,意圖消彌作者藉著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壓迫性,極少化作品作為文本或符號形式出現時的暴力感,開放作品自身在藝術概念上的意像空間,讓觀者自主參與對作品的建構,最終成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新!!: 當代藝術和極簡主義 · 查看更多 »

波普藝術

--(Pop Art,又译为“--”或“通俗藝術”),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普普藝術試圖推翻抽象表現藝術並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普普藝術這個字目前已知的是由1956年英國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 普普藝術同時也是一些諷刺市儈貪婪本性的沿伸。簡單來說,普普藝術是當今較底層藝術市場的前身。普普藝術家大量複製印刷的藝術品造成了相當多評論。早期某些波普藝術家力爭博物館典藏或贊助的機會。並使用很多廉價顏料創作,作品不久之後就無法保存。這也引起一些爭議。1960年代,普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後期的普普藝術幾乎都在探討美國的大眾文化。 從意識型態和社會發展的背景來看,普普藝術在1960年代來反抗當時的權威文化和架上藝術,不但具有對傳統學院派的反抗,也同時具有否定現代主義藝術的成份,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是普普藝術的精神核心。 普普藝術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流行時尚有相當特別而且長久的影響力。不少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師都直接或間接的從普普藝術中取得靈感。.

新!!: 當代藝術和波普藝術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當代藝術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現代美術館

#重定向 斯特拉斯堡現代藝術博物館.

新!!: 當代藝術和斯特拉斯堡現代美術館 · 查看更多 »

新表現主義

新表現主義(英語:Neo expressionism)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在美國、義大利、德國等地流行的具象繪畫風格總稱。它的最大特征,是以粗糙紋路傳達強烈情感的具象表現,扭曲的形態和粗獷的筆觸,令人聯想到德國表現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因此得名。 不過,這種風格的名稱隨著國家和地區而有所不同,英國稱為新繪畫派(new painting),義大利稱為義大利超前衛藝術(transavangurdia),法國稱為自由具象派(figuration libre),美國稱為壞畫(bad painting)或新意象畫(new image painting),不過,國際間廣泛使用德國的「新表現主義」稱之。它在德國還稱為新野獸主義(new wilde)。 新表現主義的代表藝術家,德國有喬治·巴塞利茲、安森·基弗、約爾克·印門朵夫、潘可;義大利有法蘭西斯科·克雷蒙第、恩左·古基、山多拉·齊亞;英國有克里斯多佛·勒布倫等;法國有羅伯特孔巴斯等人;美國有朱莉恩·史納伯等人。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具有某種共通性,但並非是在風格上有顯而易見的統一感。 這股潮流會同時在各地興起,最大的原因在於對低限藝術、觀念藝術的反彈。許多年輕藝術家厭惡它們近似支配性的禁慾、自製性格,企圖恢復神話性、原始性、歷史性、情愛、國家等傳統主題。於是,除了強烈傾向訴諸激烈直接的具象表現外、表現媒體都選擇繪畫和雕刻,而且作品都偏大型化。特別是,這股潮流在德國之所以具有極大影響力,也是因為德國原本就有濃厚的表現主義傳統,再加上在納粹政權下,許多傑出作品被污名化稱之為頹廢藝術,且在二次世界大戰后,受到長期的文化壓抑。.

新!!: 當代藝術和新表現主義 · 查看更多 »

斑點派

斑點派,亦稱斑點主義或滴色主義,是在法國興起而1940年代和50年代流行的艺术流派。此派名字來自法語的tache,意指點。斑點派著重色點和色塊,並感覺上認為顔色是色澤偶然著色到畫布的。作品中多突顯即時著色的色澤或像書法的快筆。.

新!!: 當代藝術和斑點派 · 查看更多 »

文化適應

#重定向 涵化.

新!!: 當代藝術和文化適應 · 查看更多 »

撥款藝術

#重定向 挪用 (艺术).

新!!: 當代藝術和撥款藝術 · 查看更多 »

政治宣傳

#重定向 政治宣传.

新!!: 當代藝術和政治宣傳 · 查看更多 »

数字艺术

一般地,我们会把通过数码设备创建或加工处理过的艺术作品称作数字艺术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像、影像、文字、音频或以其它形式存在的数字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来说,它在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更便于传播、存储和复制,虽然这有赖于计算机和网络;互動性的提升和获取的便捷使其受众面广泛且深入。同时,也因为上述原因,缺乏创作主体与作品最直接的沟通与表达,无法凸出作品的稀缺和唯一性。.

新!!: 當代藝術和数字艺术 · 查看更多 »

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

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是一座位於紐約市曼哈頓上東城的現代美術館,成立於1937年。它是古根漢基金會(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名下所持有的幾間美術館之中最著名的一間,而且通常簡稱古根漢,它是紐約市最著名的美術館之一。原先稱作"The Museum of Non-Objective Painting",古根漢成立以來展示了許多早期現代派藝術家如康定斯基和皮特·蒙德里安的前衛藝術品。 1943年著名建築師法蘭克·勞埃德·萊特收到古根漢基金會創辦人古根漢先生的邀請設計這座美術舘,至1944年,赖特已經提出美術館的建築具體方案,但礙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以及古根漢先生的逝世,工程一直被拖延到1956年才動工,在1959年時,赖特已將目前建地的設計案完成,赖特卻於同年四月去世,至同年十月,古根漢才搬到了它位在第五大道和第89街路口的現址,對街即為中央公園。.

新!!: 當代藝術和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 · 查看更多 »

時代

時代可以指:.

新!!: 當代藝術和時代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