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生命演化历程

指数 生命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紀錄地球上生命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時間表,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所做的估算。 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之間,获得並传递新性状的过程。並解釋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與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經歷數十億年的演化與物種形成,現在的各物种之間皆由共同祖先互相連結。 以下的列表除非有寫公元或西元,否則是從現在開始算,如6500萬年前是指距離現在已有6500萬年的時間了。.

514 关系: 功能性滅絕劍龍加勒比僧海豹加泰羅尼亞皮爾勞爾猿动物基因基龍埃及埃及猿埃塞俄比亚埃迪卡拉纪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埃迪卡拉生物群原小熊貓原犬鱷龍原牛原直翅目原蜻蜓目原核生物偶蹄目卡拉卡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印度狼南亚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南美洲南非南极洲南方古猿南方巨獸龍屬单细胞生物古太古代古網翅目古菌叙利亚吴氏巨颅兽吸积盘合弓綱坦博拉火山坦桑尼亚塔斯馬尼亞州墨西哥声音多峇巨災理論多巴湖多刺甲龍多細胞生物多足類夏季...大地懶大碰撞說大猩猩大熊貓大白鲨大草原大西洋大角鹿大氧化事件大气层太阳太陽奧莫河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奧斯尼爾龍屬奇蝦始祖獸始祖馬始祖象始祖鸟始暴龍屬婆羅洲猩猩季风宇宙寒武紀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事件寒武纪大爆发小古貓小塞拉納島小盜龍屬小頭獸小行星尼安德特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尖吻鲭鲨山地大猩猩山顶洞人巨型短面袋鼠巨犀巨猿巨牙鯊巨脈蜻蜓巨水獺巴基斯坦不列顛群島帝鱷帝龍两栖动物中央神經系統中东中國中國鳥龍屬中生代中華龍鳥屬中耳常染色体主龍形類主龍類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布隆伯斯洞窟世界世界人口三磷酸腺苷三羧酸循环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三葉蟲下顎乍得沙赫人广翅鲎亚洲亞馬遜雨林人属人科人類人族二齒獸二氧化碳云南省五彩冠龍以色列伊拉克彈尾目彗星佛羅勒斯人侏罗纪微行星德国後期重轟炸期信息素俄罗斯土狼土耳其地壳地中海地球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地磁逆轉地猿地衣地质年代化能生物圖根原人北半球北美洲北極熊刚果刚果河刺胞動物門分子嵌齒象喜马拉雅山脉喉頭嗜鳥龍屬呼吸呼吸系統傍人哺乳动物冠恐鳥冰河時期农业冈瓦那大陆全新世滅絕事件共同演化共生共生體學說光合作用光稃稻克羅馬儂人四足類倭黑猩猩犬科皮卡蟲皮膚石炭纪石炭蜥目石油石洞壁画环节动物门火山火山灰火星灰狐灰狼灵长目獴科獸孔目獸腳亞目獺形狸尾獸睡鼠砂拉越神經元禽龍屬禾本科秘鲁科学方法種子空气突变立克次体簡鼻亞目米 (单位)糖酵解紫外线細齒獸類細胞器綠藻線粒體線粒體夏娃繩文時代红海约旦纳米比亚纓尾目细菌细胞羊膜動物美國美洲羽毛羅德侯鯨羅百氏傍人羅迪尼亞大陸翼龍目真犬齒獸下目真菌真骨總目真核生物猩猩猫科猴科热带热河鸟爪哇岛爬行动物統獸總目生命生命起源生物生物集群灭绝甲冑魚無夏之年無孔亞綱無頜總綱熊科異特龍物种狐猴狐狸狹鼻小目盤古大陸盲鰻直立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白令陸橋白蟻白鱀豚花粉节肢动物芙烈達·卡蘿草原草食性菊石菲勒斯鐵器非洲非洲南方古猿非洲板块青藏高原蝙蝠蠍子蠹魚顶级掠食者血紅素被子植物袋獅袋熊食物鏈裸子植物裂口鯊西伯利亚西部大猩猩馬陸馳龍科角龍科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高吻龍屬魚石螈鮫齒鯨鮑氏傍人鯊齒龍鯨魚谷豐嬌昆明魚鱼龙目鲨鱼貓熊亞科鳄目鴨嘴龍科越南超科跳島戰術鸚鵡嘴龍鸭嘴兽麝貓黑猩猩鼬屬輻鰭魚綱软体动物龍王鯨辐射辽宁省辛普森氏果猴迷惑龍屬还原剂近東蜥結龍蜥腳下目蜻蛉目蜈蚣蜘蛛胚種論胚體胎盤胡狼能人能量舌骨阿留申群島阿拉伯阿拉斯加州阿普第階滅絕事件蘇門達臘猩猩走鯨薩伊闊鼻小目藍菌藻類葡萄糖针鼹蒙古肯尼亚肯尼亞平臉人肉食性肉鳍鱼肉齒目铁器时代蓬塔阿雷纳斯银杏银河系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脱氧核糖核酸脂肪自然选择臭氧层金星長城鳥长臂猿长者智人腔棘魚腕龍色盲鋸齒龍科離片錐目雨林雪球地球雷塞獸蛇頸龍目雕齒獸雙齒獸屬雙門齒獸透翅目陆地FOXP2RNA世界假說SRY基因X染色體Y染色體Y染色體亞當披毛犀暴龍超科林龍屬恐爪龍屬恐象恐貓屬恐鶴恐龙捷克杰里科東部大猩猩東部低地大猩猩松柏門核糖核酸格魯及亞人桫欏目森林森林翼龍棘螈棘龍科棕熊植物極移槽齒目樹鼩目欧洲歐亞大陸殼椎亞綱氣候氧化氧化磷酸化氧气氨基酸水獺水龍獸水母河马沙漠波塞東龍波兰泰坦巨蟒屬法国活化石液体消化作用渡渡鸟温室效应湿度演化潮汐力潘諾西亞大陸澳洲末次冰期月球有尾目有羽毛恐龍有袋類有机化合物有性生殖最後共同祖先成冰纪昆虫昆明魚浣熊海德堡人海獅海牛海牛目海豚海鳃海蜘蛛海苔海洋浓度斯劍虎新墨西哥州新疆新月沃土族群无尾目无足目无机化合物日本时间摩拉維亞摄氏温标撒哈拉沙漠擬指犬意大利扁形动物门托阿爾階滅絕事件所罗门群岛拉斯科洞窟壁画更猴怀俄明州 扩展索引 (464 更多) »

功能性滅絕

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是指一個物種或分類單元已達以下狀況:.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功能性滅絕 · 查看更多 »

劍龍

#重定向 劍龍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劍龍 · 查看更多 »

加勒比僧海豹

加勒比僧海豹(学名:Neomonachus tropicalis),又名西印度僧海豹,是一种已滅絕的僧海豹。牠們是唯一在加勒比海及墨西哥灣生活的海豹。最後確定觀察到牠們是於1952年在小塞拉納島。於2008年,美國政府宣佈經過5年搜尋,認為牠們已經滅絕。 加勒比僧海豹的骨頭現正存放在鹿礁島的博物館內。.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加勒比僧海豹 · 查看更多 »

加泰羅尼亞皮爾勞爾猿

加泰羅尼亞皮爾勞爾猿(Pierolapithecus catalaunicus)是一種已滅絕的靈長目,生存於1300萬年前中新世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一些學者認為牠是現今人類及其他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或是最接近共同祖先的物種。 加泰羅尼亞皮爾勞爾猿是由西班牙古人類學家塞爾瓦多·摩亞索拉(Salvador Moyà-Solà)所帶領的研究隊於2002年基於一個化石標本所描述的。 加泰羅尼亞皮爾勞爾猿的胸腔闊而扁平,脊骨堅硬及位置較低,手腕靈活及肩胛平背,很適合攀樹。猴及長臂猿則有更普遍的特徵。加泰羅尼亞皮爾勞爾猿有較原始及像猴的特徵,如斜面及短指等。 加泰羅尼亞皮爾勞爾猿是所有類人猿祖先的假說被受批評,因為所有現存的類人猿都是生活在東南亞或非洲,非洲更是大部份類人猿及人類演化的地方,故其發現地是西班牙則似乎並不一致。但是,地中海在過往一直有擴大及收縮的情況,加泰羅尼亞皮爾勞爾猿在非洲及歐洲分佈並不為奇。 除了是共同祖先外,加泰羅尼亞皮爾勞爾猿亦因其面部特徵而被指是人類、黑猩猩及大猩猩的祖先,而非猩猩的祖先。.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加泰羅尼亞皮爾勞爾猿 · 查看更多 »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基因

基因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生”。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通常由DNA序列来承载。基因也可视作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或RNA序列。弄清其序列本身的过程叫基因测序。基因的结构由增强子,启动子及蛋白编码序列组成:即基因产物可以是蛋白质(蛋白质编码基因)及RNA,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差異)表现。在一个个体当中所有的基因总和叫基因组。在一个物种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合叫基因库。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基因分为细胞核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也含有独立于细胞核的叶绿体基因组。人類約有一万九千至兩萬两千個基因。 在真核生物中,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基因。一个基因在细胞有丝分裂时有两个对列的位点,称为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父与母。依所攜帶性状的表現,又可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一般来说,同一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體都含有相同的基因(除了已经分化的免疫细胞),但并不是每个细胞中的所有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都会被表現出来。控制基因表达的因素分为传统的遗传学(增强子,启动子序列相关)因素及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脱乙酰化及RNA干扰相关)因素。職司不同功能的細胞或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活化而表現的基因也不同。在某一细胞类型当中所有被表达的基因叫转录组,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叫蛋白质组。通过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或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可得到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的信息。用电脑处理基因序列的学科叫生物信息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生物信息学项目。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的30亿个碱基对形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繪製人类基因组圖譜,並且辨識其载有的基因,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该计划起始于1990年于2000年完成。.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基因 · 查看更多 »

基龍

#重定向 基龍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基龍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及猿

埃及猿(Aegyptopithecus),又稱曉猿,是一種早期的狹鼻小目,將人猿總科及舊世界猴分支的時間推前。其下只有一個物種,古埃及猿(A.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埃及猿 · 查看更多 »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የኢትዮጵያ ፈደራላዊ ዲሞክራሲያዊ ሪፐብሊክ,),通称埃塞俄比亚(ኢትዮጵያ,,),是位於非洲之角的主權國家。北部與東北部與厄立特里亚接壤,東部與吉布提及索马里接壤,西部與苏丹及南苏丹接壤,南部與肯尼亚接壤。埃塞俄比亚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內陸國家,以及繼尼日利亚以后,人口最多的非洲國家,有接近1億居民。埃塞俄比亚土地面積為110萬平方公里,首都及最大城市是亚的斯亚贝巴。 19世紀末列强瓜分非洲,埃塞俄比亚是唯一成功擊敗歐洲殖民勢力,保护並維持其君主制國统的非洲國家。1974年,一次軍事流血政變將1930年代以來一直統治衣索比亞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推翻以後,衣索比亚廢除君主制,建立由门格斯图掌握实权的军政府,并成為名义上的社會主義國家,直至1990年才宣布放棄社会主義制度。1991年,亲阿尔巴尼亚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通过武装斗争上台,执政至今。非洲联盟总部位于该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在1980年代以前,埃塞俄比亚居住着大量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稱為贝塔以色列,在以色列立國後,他们便逐渐離開埃塞俄比亚移居以色列。.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埃塞俄比亚 · 查看更多 »

埃迪卡拉纪

埃迪卡拉纪(Ediacaran),又称艾迪卡拉纪、震旦纪、文德纪,是元古宙最後的一段时期。一般指6.35-5.41億年前。学者曾用这个名字指稱不同阶段,直到2004年5月13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IUGS)明確定義其年代,这是这个组织120年來首次對其加时期定义。最古老的動物遺跡可追溯至十億年前,但最早的動物化石出現於約六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纪。.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埃迪卡拉纪 · 查看更多 »

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

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End-Ediacaran extinction)又稱震旦紀末期滅絕事件,是一次可能發生在約5.42億年前埃迪卡拉纪末期的大滅絕。該次事件包括疑源類生物的大型集體滅絕、埃迪卡拉生物群突然消失以及寒武紀大爆發之前的一段地球生命空白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 · 查看更多 »

埃迪卡拉生物群

埃迪卡拉生物群(Ediacaran biota)又稱艾迪卡拉生物群,是一种神秘的管状或叶状的生物,生活在前寒武纪时代(6億3500萬年前-5億4200萬年前)。它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生物。最早的化石在1946年发现于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Ediacara)山地的末远古系庞德石英岩中的化石群,因而得名。这类化石已在世界30多个地点被发现。.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埃迪卡拉生物群 · 查看更多 »

原小熊貓

#重定向 原小熊貓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原小熊貓 · 查看更多 »

原犬鱷龍

#重定向 原犬鱷龍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原犬鱷龍 · 查看更多 »

原牛

原牛(學名:Bos taurus primigenius),是一種已滅絕的牛亚种,是現代家牛未馴化的野生近亲。最後一隻於1627年在波蘭滅絕。原牛出現在歐洲和西亞的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中,顯示牠是重要的獵物。其英文名 Aurochs 和 Urus 起源於日耳曼語,意謂原始牛。.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原牛 · 查看更多 »

原直翅目

原直翅目(學名:Protorthoptera)是古生代已滅絕的一目昆蟲,是新翅下綱基底的側系群。牠們生存於石炭紀中期,是已知最早的有翅膀昆蟲。牠們是所有其他多新翅總目的祖先。牠們的小翅展開形成一個盾牌。有人認為原蜚蠊目(Protoblattoidea)和副襀翅目(Paraplecoptera)的物種應併入此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原直翅目 · 查看更多 »

原蜻蜓目

#重定向 魁翅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原蜻蜓目 · 查看更多 »

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英文:prokaryote)是通常由單一原核细胞形成的生物。相对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一般没有细胞内膜、没有核膜包裹的成型细胞核,细胞内无染色体,DNA链未螺旋化,並以游離的形成存在於細胞質中,细胞质内也无任何有膜的细胞器(如粒線體或葉綠體)。有些分類學者將原核生物歸於原核生物域(Prokaryota),但現行的三域系統不採此說,而是將古菌域和細菌域的生物視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本身不作為生物分類的層級。 大部分原核生物为单细胞生物。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原核生物分为四大类,“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真细菌”,“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真细菌”,“无细胞壁的真细菌”,“古细菌”。环境中常见的原核生物有细菌、放线菌、古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蓝细菌等光合性细菌。 Prokaryota亦拼寫為"procaryotes-ß"Campbell, N. "Biology:Concepts & Connections".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原核生物 · 查看更多 »

偶蹄目

偶蹄目(學名:Artiodactyla)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大目,约220种,其中包括许多对人类生活很重要的动物。偶蹄目动物是现代进步的繁盛的有蹄类,90%的现存有蹄动物都是偶蹄动物。其中又以牛科最为繁盛。除了陆地上的种类,四足已经高度特化的海洋动物鲸豚类也是属于这一演化支。.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偶蹄目 · 查看更多 »

卡拉卡斯

卡拉卡斯(Caracas)是拉丁美洲國家委內瑞拉的首都,人口超過300萬,為委內瑞拉最大城市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卡拉卡斯位於委內瑞拉北部,委內瑞拉海岸山脈的卡拉卡斯山谷之中,海拔約760-910公尺。往北與加勒比海相隔一座2000公尺的高山,以南也是丘陵與山地的地形。加拉加斯此一名稱據信來自於當地印地安人的部族名稱。 屬南美洲西岸典型的高地氣候,其氣候四季如春,僅比波哥大氣溫高數度,宜人居住。.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卡拉卡斯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印度狼

印度狼(学名:Canis indica),又名亞洲狼,是生活在印度至中東的一種食肉目哺乳動物。牠原先被認為是灰狼的亞種,但從其mtDNA的研究顯示牠是另一個物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印度狼 · 查看更多 »

南亚

南亚(South Asia)是創造的術語,以替換百年老詞「印度次大陸」,這老詞用來代表亞洲大陸的南部地區,主要是位於印度板塊和向南投射到印度洋的地方。是亚洲的一个亚区(subregion),泛指喜瑪拉雅山脈以南的地域,有時亦包括東西部鄰近的周邊國家,總面積達495万平方公里(含阿富汗)。從測繪學來看,南亞以印度板塊為主體,從海平面升起成為印度次大陆及興都庫什地區。按順時針方向,環繞南亞的,從西到東,有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印度洋。 南亚次大陆包含了世界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达17亿左右,使其成為世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域,但同时也是继非洲撒哈拉地区后全球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由於政治及宗教上的分別,當地的政局都不太穩定。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亦因為這些理由而曾多次開戰,阿富汗、孟加拉国、尼泊爾、不丹、马尔代夫和斯里蘭卡境內也因宗教衝突和政治鬥爭而不平靜。現時區內有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主理區內經濟合作。.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南亚 · 查看更多 »

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

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是動物地理學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北美洲及南美洲陸地及淡水的動物群因巴拿馬地峽的形成,而經中美洲互相遷徙交換。這次遷徙的最高峰是於約3百萬年前的上新世中期皮亞琴察階。 這是事件在新熱帶界及新北界的結合,最後形成美洲時發生。這次遷徙可以從地層學及新生物學中觀察得知。其最明顯的影響是哺乳動物的動物地理學,且給予了不懂飛行的鳥類、節肢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及甚至淡水魚類機會遷徙。.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 · 查看更多 »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南美洲 · 查看更多 »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南非 · 查看更多 »

南极洲

南极洲(Antarctica)是地球最南端的洲,位於南半球的南極區,是地理南极的所在地。南极洲大部分区域都在南極圈内,四周被南冰洋环绕。南极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大洋洲的两倍。除了南极半岛最北端的部分区域之外,全洲約98%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1.9公里的冰层覆盖着。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寒冷、乾燥、多風的大洲,是唯一橫跨所有經線的洲,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它沿岸地区的年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内陆地区更少。到了第三季(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时,南极洲的平均温度低至-63℃,最低温度可達-89.2℃。南極洲的本地物种有各类藻類、细菌、真菌、植物(包括苔藓)、原生生物以及一些可以适应寒冷环境的动物,例如企鵝、海豹、線蟲、緩步動物、蟎等。南极洲沒有永久居民,但每年居住在這裡的科研人员有一千至五千人。 儘管很久之前已經有關於「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的神話故事與臆想,但直至1820年,俄羅斯探險家米哈伊尔·拉扎列夫和法比安·戈特利布·馮·別林斯高晉乘着沃斯托克號和战船来到芬布爾冰架时,人类才第一次目睹它的真容。由於南极洲氣候惡劣、資源缺乏以及地理孤立性,南極洲在十九世纪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目。 南极洲现在是法律意义上的共管领土,由南极条约体系的成员国协商管辖。1959年,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随后有38个国家签署。該條約意在支持科學研究及保護南極生物地理分布区,并禁止在南极洲进行的一切军事活动、核爆炸试验以及处理放射物的行为。截至2016年,南极洲已建有135座常设科學考察站,陆续吸引了四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到這裡進行科學實驗。.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南极洲 · 查看更多 »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學名Australopithecus)是人科動物的一個已滅絕的屬。是猿類和人類的中間體型。 南方古猿這個屬之中最著名的是阿法南方古猿与非洲南方古猿,因為在未發現比南方古猿更古老的人屬化石以前,非洲種曾被視為是整個人屬(特別是直立人)的袓先。所以人屬應該在更早期就從南方古猿屬中分支出來(而最後的共同袓先則為阿法種),或者兩者都各自由一個未知的更早期共同袓先發展下來。 南方古猿最早出現在390萬年前。他們的高度多數都不過1.2公尺。 1924年,首先在今日南非西北省的塔翁地区发现头骨化石一具,为6岁左右的幼年个体。以后又在东非、南非连续发现类似化石,包括头骨、骨盆和四肢骨等。 南方古猿的头部额骨后倾,眼眶后有明显的缩窄区,头骨最大宽位置较低,脑容量440~530毫升,約有現代人的35%;面颅较大,颧骨弓向两侧突出,额鼻缝呈倒V字形,下颌骨较粗壮,臼齿很大,而门齿和犬齿较小,无齿缝;骨盆短而宽。从骨盆、腿骨和足骨的结构可以肯定南方古猿已能直立行走。.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南方古猿 · 查看更多 »

南方巨獸龍屬

南方巨獸龍屬(學名:Giganotosaurus)又名南巨龍、巨獸龍、巨型南美龍,是鯊齒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9千8百萬至9千7百萬年前上白堊紀森諾曼期。其正模化石標本在1993年發現於巴塔哥尼亞(阿根廷)的堪德勒斯組,發現時大約七成完整,并於1995年被 G. carolinii 所命名。其屬名的含義為“巨大的南方蜥蜴”,由古希臘文的「γιγας」(巨大的意思)、「νοτος」(南風的意思)及「σαυρος」(蜥蜴的意思)組合而來;而其種名則源於其發現者 Ruben D. Carolini。在發現其正模標本之前所發現的一個下頜骨、一枚牙齒以及一些足跡最終被歸於此種。自發現以來,南方巨獸龍引發了關於最大獸足亞目恐龍的科學爭論。 牠是最巨大的陸地肉食性恐龍之一,較棘龙小型。.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南方巨獸龍屬 · 查看更多 »

单细胞生物

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而且经常会聚集成为细胞集落。單細胞生物能獨力完成新陳代謝及繁殖等活動。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大約在距今35億至41億年前形成,原核生物是最原始的生物,如細菌和藍綠藻且是在溫暖的水中發生。?! 单细胞生物包括所有古细菌和真细菌和很多原生生物。根据旧的分类法有很多动物,植物和真菌多是单细胞生物。变形虫算作单细胞动物,它的一些种类却算作粘菌,带鞭毛的鞭毛虫如眼虫有时被归为单细胞藻类或者是单细胞动物。新的分类法中,所有的真核单细胞生物都算作原生生物。 粘菌根据最近的研究认为可以独立成界,虽然他们在正常情况下为单细胞,但其直径大小可达80厘米。它可以勉强被归到真菌中,因为它们也会呈现出类似变形虫的状态。 单或多细胞生物的分类只是描述性的,并不能提供任何亲缘、新陈代谢、构造和习性方面的信息。 植物单细胞生物一个特殊的形式是它们有被膜。.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单细胞生物 · 查看更多 »

古太古代

古太古代是太古宙的第二個代,前一個是始太古代、後一個是中太古代,時間介於36~32億年前。 此時出現第一批藍綠藻,也是最古老的化石年代。 Category:地质年代 分類:太古宙.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古太古代 · 查看更多 »

古網翅目

古網翅目(學名:Palaeodictyoptera)是一目已滅絕,體型介乎中等至大型的原始古生代古翅類昆蟲。牠們有像鳥喙的口器,前後翅膀相似,在第一對翅膀前有一對額外的小翅。牠們的翅膀上的脈很粗,甚至在化石上仍可見到。一些種類的體型非常大,如Mazothairos,牠的翅膀展開約有55厘米。 古網翅目是古網翅總目基底的側系群,而非一個分支,因為牠們演化成其他目的昆蟲。牠們生存於石炭紀中期至二疊紀晚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古網翅目 · 查看更多 »

古菌

古菌(Archaea,来自,意为“古代的东西”)又稱古細菌、古生菌或太古生物、古核生物,是单细胞微生物,构成生物分类的一个域,或一个界。这些微生物属于原核生物,它們與细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即它们没有细胞核与任何其他膜结合细胞器,同時另一些特徵相似於真核生物,比如存在重复序列与核小体。 过去曾经将古菌和细菌一同归为原核生物,并将其命名为“古细菌”,但这种分类方式已过时。事实上古菌有其独特的进化历程,并与其它生命形式有显著的生化差异,所以现在将其列为三域系统中的一个域。在这个系统中,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各为一个域,并进一步划分为界与门。到目前为止,古菌已被划分为公认的四个门,随着进一步研究,还可能建立更多的门类。在这些类群中,研究最深入的是泉古菌门与广古菌门。但对古菌进行分类仍然是困难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古菌都无法在实验室中纯化培养,只能通过环境宏基因组检测来分析。 古菌和细菌的大小和形状非常相似,但少数古菌有不寻常的形状,如嗜鹽古菌拥有平面正方形的细胞。尽管看起来与细菌更相似,但古菌与真核生物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在一些代谢途径(如转录和转译)有关酶的相似性上。古菌还有一些性状是独一无二的,比如由依赖醚键构成的细胞膜。与真核生物相比,古菌有更多的能量来源,从熟悉的有机物糖类到氨到金属离子直到氢气。(如)可以以太阳光为能源,其它一些种类的古菌能进行;但不像蓝藻与植物,没有一种古菌能同时做到这两者而进行光合作用。古菌通过分裂、出芽、断裂来进行无性生殖,但没有发现能产生孢子的种类。 一开始,古菌被认为都是一些生活在温泉、盐湖之类极端环境的嗜极生物,但近来发现它们的栖息地其实十分广泛,从土壤、海洋、到河流湿地。它们也被发现在人类的大肠、口腔、与皮肤。尤其是在海洋中古菌特别多,一些浮游生物中的古菌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数量最大的生物群体。现在,古菌被认为是地球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碳循环和氮循环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没有已知的作为病原体或寄生虫的古菌,他们往往是偏利共生或互利共生。一个例子是,生活在人和反刍动物的肠道中帮助消化,还被用于沼气生产和污水处理。嗜极生物古菌中的酶能承受高温和有机溶剂,在被生物技术所利用。.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古菌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吴氏巨颅兽

吴氏巨颅兽(学名:Hadrocodium wui)被看作是最早的、目前已知的哺乳动物。这个动物的头颅只有12毫米长,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其化石早在1985年就已经在中国禄丰出土。但是由于其头骨必须经过多年的精心工作从其周围的岩石中解放出来后才能进行研究,因此这种动物在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一直到2001年才被发表。 爬行动物的下颚与颅骨相连的关节与哺乳动物不同。哺乳动物的下颚关节由齿骨和鳞骨组成,而过去爬行动物的下颚关节在哺乳动物中则演化为听小骨中的依然通过一个关节相连的槌骨和砧骨。吴氏巨颅兽已经具有哺乳动物的下颚关节了。这比学者估计的要早约4000万年。 学者估计听小骨是逐渐在演化过程中与下颚关节脱离的。比如同样在中国发现的中国锥齿兽等化石头颅中听小骨还与下颚关节相连。卡内基自然史博物馆的学者罗哲西认为中耳与下颚的完全脱离是脑的增大导致的。由于脑颅的扩大中耳与下颚之间的距离扩大。.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吴氏巨颅兽 · 查看更多 »

吸积盘

吸积盘(accretion disc 或 accretion disk)是一种由弥散物质组成的、围绕中心体转动的结构(常见于绕恒星运动的盘状结构)。比较典型的中心体有年轻的恒星、原恒星(protostar)、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在中心天体引力的作用下,其周围的气体会落向中心天体。假如气体的角动量足够的大,以致在其落向中心天体的某个位置处,其离心力能够跟中心天体的引力相抗衡,那么,一个类似于盘状的结构就会形成,这种结构就叫做“吸积盘”。在吸积盘中,物质通过较差转动及粘滞向外传递角动量。在这个过程中,气体所携带的引力能得到释放。这些释放的引力能会加热吸积盘中的气体,导致气体向外辐射。计算表明,气体辐射的主要频率(或气体的温度)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若中心天体为年轻的恒星或者原恒星,那么吸积盘辐射多半处于红外区,而中子星及黑洞产生的吸积盘的辐射多半处于光谱的X-射线区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吸积盘 · 查看更多 »

合弓綱

合弓綱(Synapsida)意為「固定的顴弓」,也被稱成獸形綱(Theropsida),是羊膜動物的一綱,包含羊膜動物中所有與哺乳類關係較近的物種。合弓綱是羊膜動物的兩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另一個演化支為蜥形綱(Sauropsida)。牠們在头骨的兩側各有一個下颞孔。 在傳統的分類法中,合弓綱曾是爬行動物的一個亞綱,稱為單孔亞綱、下孔亞綱,或名似哺乳爬行動物 。 合弓綱出現在3億2400萬年前的晚石炭紀,並成為二叠纪中到晚期的優勢陸地動物,數量眾多且多樣化。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發生時,許多早期合弓類動物消失,少數物種存活到三叠纪,而主龍類爬行動物迅速成為三疊紀的優勢陸地動物。合弓綱在三叠纪以后渐趋绝灭,只有少數物種存活到白堊紀。現今的哺乳類是合弓綱的後代。.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合弓綱 · 查看更多 »

坦博拉火山

坦博拉火山(Gunung Tambora)是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上的一座活跃的層狀火山。坦博拉火山的海拔高度达到2850公尺,火山口直径为6–7 km,深度为600–700 m. 是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最高的山峰之一,在1815年4月火山活动达到顶峰。 1815年4月5日–12日,坦博拉火山发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等級為火山爆發指數7,釋放超過1000億立方公尺的物質 在远在2,000公里外的苏门答腊岛也听见了这次爆发。大量的火山灰落在了远达婆罗洲、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和摩鹿加群岛的区域。至少有71,000人死亡,其中有11,000–12,000人是直接死于火山爆发; 大部分作者估计有92,000人死亡,但也有人指出,这一数字是一个过高的估计。 爆发造成全球气候异常,遠至北美洲和欧洲的气候也深受影响,1816年成为“無夏之年”。北半球农作物欠收,家畜死亡,导致19世纪最严重的饥荒。 2004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中发现了被1815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文化遗蹟。 它们掩埋在厚达3公尺的火山灰沉积物之下。.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坦博拉火山 · 查看更多 »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Jamhuri ya Muungano wa Tanzania)位于赤道以南的东非国家,本土地处维多利亚湖和印度洋之间,北邻烏干達和肯亞,西与剛果民主共和國、盧安達和蒲隆地交界,南与馬拉威和莫三比克毗连,西南与尚比亞接壤。1964年4月26日,坦干伊加与尚吉巴合併,成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首都為多多馬。1996年以前的舊首都位於三蘭港,仍為坦桑尼亞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大部分政府機關的所在地。三蘭港也為坦桑尼亞的主要港口。 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境內。 坦桑尼亚面积94.5万平方公里,人口5350万(2015年),分属126个民族。总统是约翰·蓬贝·约瑟夫·马古富利,于2015年10月当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坦桑尼亚 · 查看更多 »

塔斯馬尼亞州

塔斯曼尼亞州(Tasmania)是澳洲唯一的島州,原名--迪门斯地(Van Diemen's Land),位于澳大利亚大陆東南角約240公里的外海,是一座呈心型的島,與澳洲本土最南方的維多利亞州首府墨爾本隔海相望。塔斯马尼亚州的範圍包括塔斯马尼亚本岛与周围的小岛,官方和民间都将塔斯曼尼亚州简称为“塔州”。 塔斯曼尼亞州陆地面积68,401 km²,在六個州中佔地面積最小。該州人口49.3萬(2007年),最大城市是首府霍巴特,人口21萬(2006)。 塔斯曼尼亞為澳洲自然生態保護得最完善的地方。塔斯曼尼亞號稱“天然之州”,亦被譽為“蘋果之島”,亦有“澳洲版的紐西蘭”之稱,以秀麗風光和樸素人文為特色。地理上,作為獨立島嶼,當地有較大的未開發天然地帶,全州約40%被正式列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或世界自然遺產。.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塔斯馬尼亞州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通稱墨西哥(México ),是北美洲的一个联邦共和制主权国家,北部同美国接壤,南侧和西侧滨临太平洋,东南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东部则为墨西哥湾。其面积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超过760,000平方英里),为美洲面积第五大国家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国家。其总人口超过1.2亿,为世界第十人口大国,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及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其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的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一段独裁时期。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自1994年起,墨西哥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五多和世界第六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其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声音

聲音是振動產生的聲波,通過介質(空氣或固体、液体)傳播并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 聲音的頻率一般會以赫兹表示,記為Hz,指每秒鍾周期性震動的次數。而分貝是用来表示聲音强度的单位,記為dB。.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声音 · 查看更多 »

多峇巨災理論

根據多峇巨災理論,史前人類受到近期一次在印尼苏门达腊岛北部的多峇湖()大型火山爆發造成的巨災所影響。這個理論由美國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史坦尼·安布魯士(Stanley Ambrose)最先提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多峇巨災理論 · 查看更多 »

多巴湖

多峇湖(印尼语:Danau Toba,英語:Lake Toba),是一座位于印尼苏门达腊岛北部的火山湖,此湖呈菱形,座標西北角,东南角,长100公里,宽30公里,面積1,13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最深處505公尺,海拔905公尺。湖中有世界上最大的島中島沙摩西島。 多峇湖所在的破火山口形成於距今七万五千年前的超级火山喷发,该次爆发被认为具有8VEI的强度。同时这次喷发被认为是过去25万年來地球上最大的一次喷发,很可能导致了大规模气候变化和一场全球性灾难。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次火山喷发可能造成了大部分人类死亡,造成人口缩减期,直接影响到所有幸存者的继承基因(參見多峇巨災理論、种群瓶頸)。.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多巴湖 · 查看更多 »

多刺甲龍

#重定向 多刺甲龍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多刺甲龍 · 查看更多 »

多細胞生物

多細胞生物是指由多个、分化的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其分化的细胞各有不同的、專門的功能。大多數可以使用肉眼看到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 所有多細胞生物都屬於真核生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多細胞生物 · 查看更多 »

多足類

多足亞門(或稱多足類、多足綱,學名Myriapoda,来自古希腊语μυριάς一万和 πούς脚、腿),是節肢動物門下的一类,包含了馬陸及蜈蚣等。多足類有超過13000個物種,都是陸地動物。雖然學名Myriapoda的词源是一萬条腿,但實際上多足类最多只有約750条腿(Illacme plenipes),少至10隻以下。牠們有一對觸角及單眼。 多足類大多棲息在濕潤的森林中,以腐敗的植物為主食,在分解植物的遺體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仍有少部份多足類棲息在草原、半乾旱地區或甚至是沙漠之中。大部份多足類生物都是草食性的,只有少數的唇足綱是夜行性的掠食者。少足綱及綜合綱都是相當微小的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倍足綱與其他多足類不同,身體分節,每一節上都有兩對腳;其他多足類生物,每一節只有一對腳。 雖然普遍認為,多足類對人類沒有危害,但許多多足類生物會分泌有毒的物質(一般包含醌),並在皮膚上造成短暫的水泡及變色。 雖然多足類的外殼薄且脆弱,不利於形成化石,但仍有相當多的化石證據,顯示多足類是一種很古老的生物。出現在寒武紀的單肢動物化石,具有類似多足生物的型態;而已確認最早的多足類化石,則出土於志留紀晚期的地層。最早的蜈蚣化石出土於泥盆紀地層,顯示多足類的型態在泥盆紀之前,已經開始出現變化。若以核糖體序列分歧的程度來推算,多足類生物的分歧始於泥盆紀。 多足類物種不都是害蟲;本亞門之下的蚰蜒目物種皆為益蟲。.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多足類 · 查看更多 »

夏季

夏季是一年四季的第二季,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同时也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此外,由於夏季時全球大部份學生都放暑假,因此也是相當旺盛的旅遊季節。以北半球為例,除了赤道一帶其他地方都有夏季:曼谷夏季約八個月、北極夏季約五個月(另外七個月為冬季)。.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夏季 · 查看更多 »

大地懶

大地獭(學名:Megatherium)是一種巨大的動物,屬於異關節總目披毛目樹懒亞目下的大地獭屬的物種。見於上新世早期至更新世A.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大地懶 · 查看更多 »

大碰撞說

大碰撞說(Giant impact hypothesis),是一種解釋月球形成原因及過程的假說,也可用於探討金星及火星等类地行星的衛星生成。該假說認為在大約45億年前(或太陽系形成後約2,000萬到1億年前的冥古宙),地球和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發生撞擊,殘留的碎片形成了月球。這顆撞擊地球的天體被稱為忒伊亞(Theia),這名字是希臘泰坦神話裡月神塞勒涅的母親之名。 大碰撞說是目前最受青睞的科學假說,支持的證據包括:地球自轉和月球公轉方向相同、月球曾擁有熔融態的表面、月球擁有較小的鐵核且其密度比地球低、由其他行星系統發生類似碰撞所得到的證據(即導致岩屑盤)、符合主流的太陽系形成理論。最後,月球和地球岩石擁有的穩定同位素比率是相同的,這意味著相同的起源。 儘管為目前最佳的月球形成假說,大碰撞說仍存在一些缺陷。理論上,大碰撞產生的高溫會形成全球性的岩漿海,然而,沒有證據能證明較重的物質因此沈入地幔。目前,沒有模型能對於從發生大碰撞到形成月球的過程作出完美解釋。其他問題包括,月球何時開始失去揮發性物質、以及同樣發生過碰撞的金星為何沒有衛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大碰撞說 · 查看更多 »

大猩猩

大猩猩是灵长目人科大猩猩属类人猿的总称。大猩猩是灵长目中最大和最聰明(除了人和黑猩猩)的动物(這邊有爭議,多數科學研究認為 紅毛猩猩 才是除了人以外最聰明的靈長類動物),它们生存于非洲大陸赤道附近丛林中,食素。至2006年为止依然有大猩猩分一种还是两种的争论,种以下它分四至五个亚种。大猩猩92%至98%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排列与人一样,因此它是继黑猩猩屬的两个种后与人类最接近的现存的动物,於1000萬年前在演化的道路上分道揚鑣。.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大猩猩 · 查看更多 »

大熊貓

#重定向 大熊猫.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大熊貓 · 查看更多 »

大白鲨

大白鯊(學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 英語:Great white shark)又名阿林,噬人鯊、白鮫、食人鮫,為最大型的掠食性鲨鱼。最早出现于中新世,是唯一现存的噬人鲨属的成员,出没于各个主要的大洋。 噬人鲨体型龐大,是世上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其为許多海洋哺乳类动物的主要天敌,另也会猎食海鸟和其他鱼类等一切能捕杀到的海洋生物。噬人鲨袭击人类的次数同时也在所有鲨鱼中位列第一,故为声名狼藉的水中捕猎者,同时也因此被命名为噬人鲨。 不少电影及小说也因此以大白鲨噬人作主题,但事实上人类并非其理想的猎物,只是嚼起來特別地有咬口。 此物种现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同时亦出现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二中。.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大白鲨 · 查看更多 »

大草原

大草原(Prairie)指地球上干旱(半干旱)地区较少长树的一望无际的平坦草原地带,如北美大草原和蒙古高原大草原等。 世界草原定义:Pampas、Prairie、Savanna、Steppe和 Veld。Pampas专指南美无树木的潘帕斯大草原;Prairie专指较少长树的北美大草原和蒙古高原大草原;Savanna专指非洲热带(亚热带)的稀树大草原(比如蘇丹草原)和美国东南部的无树平原;Steppe专指从东欧横穿前苏联南部直至西伯利亚的大片地区上的无树干草原(比如東歐大草原);Veld专指南部非洲高地上的稀树草原。 中国人的大草原概念一般指横跨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的蒙古高原大草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大草原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大角鹿

大角鹿(學名Megaloceros giganteus),又名巨大角鹿、巨型鹿或愛爾蘭麋鹿,是體型最大的鹿。牠生存於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由愛爾蘭至貝加爾湖東。最近年代的化石約為屬於7700年前。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現正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 傳統上大角鹿被稱為愛爾蘭麋鹿。雖然有大量的骨骼在愛爾蘭發現,但牠們卻不只限於愛爾蘭,加上牠其實與麋鹿不是近親,故現時很多學者都只稱呼牠為大角鹿。現今的物種都可能是從M.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大角鹿 · 查看更多 »

大氧化事件

大氧化事件(Great Oxygenation Event ),也有氧化灾变(Oxygen Catastrophe or Oxygen Crisis)等不同称呼,是指约26亿年前,大气中的游离氧含量突然增加的事件。这一事件的具体原因尚不得知,目前只有若干种假说能加以解释。大氧化事件使得地球上矿物的成分发生了变化,也使得日后动物的出现成为了可能。.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大氧化事件 · 查看更多 »

大气层

大氣層,均源自及也許是一層受到重力吸引聚攏在擁有巨大質量天體周圍的氣體,而如果重力夠大且氣體的溫度夠低,就能長期保留住。有些行星擁有許多不同的主要氣體,並且有非常深厚的大氣(參見氣體巨星)。 恆星大氣層這個名詞描述的是恆星外面的區域,典型的範圍是從不透明的光球開始向外的部份。相對來說是低溫的恆星,在它們外面的大氣層也許可以形成複合的分子。地球大氣層,不僅包含有多數有機體呼吸所使用的氧和植物與海藻和藍綠藻行光合作用所使用的二氧化碳,也保護生物的基因免於受到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傷害。它目前的組成是古大氣層生活在其中的有機體經過數億年的生物化學修改後的結果。.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大气层 · 查看更多 »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太阳 · 查看更多 »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太陽 · 查看更多 »

奧莫河

奧莫河(Omo River)是埃塞俄比亞西南部的重要河流,整條河道在埃塞俄比亞境內,進入與肯雅接壤的圖爾卡納湖。奧莫河是內流盆地流域的主要河流。根據埃塞俄比亞中央統計局資料,奧莫河全長760公里。1980年,靠近图尔卡纳湖地区的谷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登录名称为奥莫低谷。 2006年的大雨使奧莫河下游氾濫,淹死最少456人,過度放牧和森林開伐被指是釀成慘劇的元兇。.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奧莫河 · 查看更多 »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

#重定向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奧斯尼爾龍屬

奧斯尼爾龍(屬名:Othnielia)意為「奧塞內爾的」,是一種稜齒龍科恐龍,是以最初的命名者-19世紀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為名。馬什原本在1877年命名牠們為雷克斯侏儒龍(Nanosaurus rex),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在1977年將牠們重新命名為雷克斯奧斯尼爾龍(Othnielia rex),而狀態為疑名Marsh, O.C. (1877).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奧斯尼爾龍屬 · 查看更多 »

奇蝦

奇蝦(學名:Anomalocaris,中譯:「古怪的蝦」)是一種於中國、美國、加拿大、波蘭及澳洲的寒武紀沉積岩均有發現的古生物,屬於奇蝦科的奇蝦屬,是節肢動物門近親,英國古生物學家Joseph Frederick Whiteaves首次發現奇蝦化石,查爾斯·都利特·沃爾科特(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則在伯吉斯頁岩考察到更多牠們的化石。亨利·惠廷顿(Harry B. Whittington)與德里克·布里吉斯(Derek Briggs)於1985年的《科學》中將許多奇蝦的化石片段誤認為不同的物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奇蝦 · 查看更多 »

始祖獸

始祖獸(學名Eomaia)是一種已滅絕的哺乳動物,有可能是真獸下綱的最早祖先。 始祖獸的化石是在中國遼寧的義縣組發現,可追溯至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這個標本長10厘米及差不多完整,估計重量為20-25克。這個化石完好的保存了1億2500萬年。雖然頭顱骨被理扁,但牠的牙齒、腳骨、軟骨及其毛皮都可以看見。 根據古生物學家所指,始祖獸並非胎盤類哺乳動物,而是分支中更早期及原始的代表。牠的狹小臀部顯示牠們會生出幼獸,但卻未曾完全發展,由此可見牠們沒有完整的胎盤。 始祖獸有上恥骨,這是在真獸下綱中非常不尋常的。相反,這是有袋目、單孔目及非哺乳類的獸孔目的特徵。 始祖獸有真獸下綱祖先的一般齒式,即5.1.5.3/4.1.5.3。牠有5顆上門齒、4顆下門齒及5顆前臼齒。不過這不是現今真獸下綱的一般齒式,現今的真獸下綱各有3顆上下門齒及4顆前臼齒。 從268個主要中生代哺乳動物分支及白堊紀真獸下綱主要的科中,始祖獸與Murtoilestes及Prokennalestes一同被置放真獸下綱演化樹的底部。明顯的,這三類都與胎盤類較與有袋目接近。始祖獸因齒列、手腕及腳跟的幾個衍徵而被分類在真獸下綱。 始祖獸有毛髮的痕跡。過往有此特徵的紀錄追溯至6千萬年前,但此化石卻推前了6千5百萬年。當然這並不表示更早的哺乳動物是沒有毛髮的,骨骼證據顯示毛髮可能在三疊紀或上二疊紀的非哺乳類祖先出現。一般毛皮都很難被化石化,始祖獸標本的質素卻非常罕見。.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始祖獸 · 查看更多 »

始祖馬

始祖馬(學名Hyracotherium),又名始行馬或始馬,曾被認為是馬科中最早的成員。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現時牠被認為是屬於古獸馬科,這是與馬及雷獸有關的科。始祖馬的大小如狗一般,生存於北半球,分佈在始新世早期至中期(距今約6千萬至4千5百萬年前)的亞洲、歐洲及北美洲。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始祖馬的第一個化石標本是由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於1841年在英格蘭發現,他基於牙齒的緣故而懷疑這是一頭蹄兔目。他並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骼,故將牠命名為「似蹄兔獸」(Hyracotherium),即始祖馬的學名。於1876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美國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骨骼,並命名為曙馬(Eohippus)。後來發現這兩個發現非常接近時,始祖馬因最先被發表,故曙馬則成為了異名。 始祖馬平均只有60厘米長及肩高20厘米。牠的前肢有四趾,而後肢則有三趾。頭顱骨很長,有44顆低冠的牙齒。據信始祖馬是草食性的,主要以樹葉、水果及堅果為食物。 有些科學家相信始祖馬不只是馬的祖先,也有可能是其他奇蹄目,如犀牛及貘的祖先。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始祖馬被認為是一類古獸馬,而非嚴格意義上的馬(horse proper),但這情形僅見於模式種的H.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始祖馬 · 查看更多 »

始祖象

始祖象(Moeritherium,意為來自摩里斯湖(Lake Moeris)的野獸)屬於始祖象科,包括了幾個不同的種。始祖象與象科有親緣關係,與海牛的關係則較遠。始祖象生活於始新世。 始祖象是種類似豬與貘的生物Koehl, D. 2006.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始祖象 · 查看更多 »

始祖鸟

始祖鳥屬(屬名:Archaeopteryx)是鳥翼類的一個屬,是介於有羽毛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化石。曾经被认为是最早及最原始的鳥類,屬名來自古希臘文的ἀρχαῖος(古代)和πτέρυξ(翼),故又名古翼鳥。 後來發現了比其更古老的鳥綱生物近鳥龍屬、曉廷龍屬和曙光鳥屬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始祖鸟 · 查看更多 »

始暴龍屬

始暴龍屬(屬名:Eotyrannus,意為「黎明暴君」,即「早期暴龍」)是暴龍超科下的一屬恐龍,化石從英國懷特島郡的韋爾登群的威塞克斯組發現,年代為下白堊紀。牠的化石(編號MIWG1997.550)包括了幼體及亞成體的頭顱骨、脊椎及其他骨骼,都是在植物堆泥床中被發現,並於2001年被描述、命名。 屬名是以牠的特徵來命名。種小名則是以其化石發現者來命名。 根據其正模標本,始暴龍被估計身長約4公尺長。這個標本是個未成年個體,因此成年時的身長會更長。前上頜骨牙齒橫切面呈D形、有鋸齒邊緣,脛骨及蹠骨相對較長,都是暴龍超科的特徵。牠們的暴龍超科原始特徵則是較長的頸椎、完全發展的長前肢手臂、以及頭顱骨頂部沒有冠飾等,這都時後期暴龍超科中沒有的。但是,始暴龍是比例上手掌最長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始暴龍可能會獵食稜齒龍及禽龍等草食性動物。 郎氏始暴龍(E.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始暴龍屬 · 查看更多 »

婆羅洲猩猩

婆羅洲猩猩(学名:Pongo pygmaeus)是原生于婆羅洲的红猩猩。牠们与体型较小的蘇門達臘猩猩是亞洲仅有的两种類人猿。像其他大猿一样,猩猩非常聰明,野生猩猩会使用工具和并拥有獨特的文化。猩猩與人类拥有96.4%的共同DNA。 野生婆羅洲猩猩的壽命可以達35-40歲;飼養的可以活到60歲。.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婆羅洲猩猩 · 查看更多 »

季风

季風(又稱季候風)是週期性的風,隨著季節變化,并且盛行风向(40%以上风频)季节切变达120度以上(按照傳統定義,非全球性季風定義)。主要發生在季風亞洲(東亞、东南亚、南亞地區)、西非幾內亞和澳大利亚的北部沿海地带等地。北美、南美、阿拉伯半島及東南非亦有小範圍的季風現象,但未能形成大範圍且穩定的季風氣候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季风 · 查看更多 »

宇宙

宇宙(Universe)是所有時間、空間與其包含的內容物所構成的統一體;它包含了行星、恆星、星系、星系際空間、次原子粒子以及所有的物質與能量,宇指空間,宙指時間。目前人類可觀測到的宇宙,其距離大約為;而整個宇宙的大小可能為無限大,但未有定論。物理理論的發展與對宇宙的觀察,引領著人類進行宇宙構成與演化的推論。 根據歷史記載,人類曾經提出宇宙學、天體演化學與,解釋人們對於宇宙的觀察。最早的理論為地心說,由古希臘哲學家與印度哲學家所提出。數世紀以來,逐漸精確的天文觀察,引領尼古拉斯·哥白尼提出以太陽系為主的日心說,以及經約翰內斯·克卜勒改良的橢圓軌道模型;最終艾薩克·牛頓的重力定律解釋了前述的理論。後來觀察方法逐漸改良,引領人類意識到太陽系位於數十億恆星所形成的星系,稱為銀河系;隨後更發現,銀河系只是眾多星系之一。在最大尺度範圍上,人們假定星系的分布,且各星系在各個方向之間的距離皆相同,這代表著宇宙既沒有邊緣,也沒有所謂的中心。透過星系分布與譜線的觀察,產生了許多現代物理宇宙學的理論。20世紀前期,人們發現到星系具有系統性的紅移現象,表明宇宙正在;藉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察,表明宇宙具有起源。最後,1990年代後期的觀察,發現宇宙的膨脹速率正在加快,顯示有可能存在一股未知的巨大能量促使宇宙加速膨脹,稱做暗能量。而宇宙的大多數質量則以一種未知的形式存在著,稱做暗物質。 大爆炸理論是當前描述宇宙發展的宇宙學模型。目前主流模型,推測宇宙年齡為。大爆炸產生了空間與時間,充滿了定量的物質與能量;當宇宙開始膨脹時,物質與能量的密度也開始降低。在初期膨脹過後,宇宙開始大幅冷卻,引發第一波次原子粒子的組成,稍後則合成為簡單的原子。這些原始元素所組成的巨大星雲,藉由重力結合起來形成恆星。 目前有各種假說正競相描述著宇宙的終極命運。物理學家與哲學家仍不確定在大爆炸前是否存在任何事物;許多人拒絕推測與懷疑大爆炸之前的狀態是否可偵測。目前也存在各種多重宇宙的說法,其中部分科學家認為可能存在著與現今宇宙相似的眾多宇宙,而現今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宇宙 · 查看更多 »

寒武紀

#重定向 寒武纪.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寒武紀 · 查看更多 »

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事件

#重定向 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事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寒武纪大爆发

寒武纪大爆发(亦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是相对短时期的进化事件,开始于距今5.42億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化石记录显示绝大多数的动物“门”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它持续了接下来的大约2千万年-2.5千万年,它导致了大多数现代动物门的发散。 因出现大量的较高等生物以及物种多样性,于是,这一情形被形象地称为生命大爆发。这也是显生宙的开始。 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化石群共同印證了这一生命进化史上的壮观景象,例如在加拿大的伯吉斯頁岩,和在中国雲南省澄江化石地等。这一时期的化石群相当典型,非常多的不同种类的生物幾乎同时在这一时期出现。 寒武紀大爆發的事實證據也曾讓達爾文非常困惑,在《物种起源》中寫道:「這件事情到現在為止都還沒辦法解釋。所以,或許有些人剛好就可以用這個案例,來駁斥我提出的演化觀點」。但即使到達爾文死後一百多年的今日,寒武纪大爆發依舊是科學界的一大謎題,尚待更多的考古證據出土,也許就能窺見當時的實際情況,找出真正的原因。.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寒武纪大爆发 · 查看更多 »

小古貓

小古貓屬(学名:Miacis),又名細齒獸,是一屬已滅絕的細齒獸類,生存於6500-4200萬年前的古新世晚期。牠們代表了現今食肉目的祖先, 小古貓有五爪,大小像鼬,生活在北美洲及歐洲大陸。牠們保有肉齒目的一些原始特徵,如低的頭顱骨、幼長的身體、長尾巴及腳短。牙齒數目仍保持在44顆,但在演化歷程中這個數量有一些減少及一些牙齒亦縮小了。後肢較前肢長,盆骨在形狀及結構上很像狗的,脊骨上亦有一些獨有的特徵。牠們的爪可以伸縮,關節靈活適合攀樹,且是雙目視覺的。小古貓的腦部比肉齒目的較大,而從腦部與身體大小比例的增長可見牠們在智能上亦增長了。就像其他早期的肉食性動物,牠們適合樹上的生活,而四肢及關節則像現今的肉食性動物。小古貓可能是非常靈活的森林棲息者,獵食細小的動物如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及鳥類,並且會吃蛋及生果,故小古貓是雜食性的。.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小古貓 · 查看更多 »

小塞拉納島

#重定向 塞拉尼拉浅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小塞拉納島 · 查看更多 »

小盜龍屬

小盗龍屬 (屬名:Microraptor,意為「小型盜賊」)是一种在中國遼寧省九佛堂組發現的小型馳龍科恐龙,生存於白堊紀早期阿普第階,約1億2000萬年前,目前已發現近10個化石。 如同始祖鳥,小盜龍的發現證實恐龍與鳥類之間有緊密的演化關係。小盜龍的四肢與尾巴擁有長正羽,根據這些特徵,小盜龍的發表者徐星於2003年提出小盜龍可能用四翼在樹林間滑翔。小盜龍屬目前有三個有效物種,分別為趙氏小盜龍(M.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小盜龍屬 · 查看更多 »

小頭獸

#重定向 小頭獸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小頭獸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学名:Homo neanderthalensis,简称尼人)是一群生存于旧石器时代的史前人类,1856 年,其遺迹首先在德國尼安德河谷被發現。目前按照国际科学分类二名法归类为人科人属,至于是否为独立物种还是智人的亚种则一直不确定,随着2010年的研究发现部份现代人是其混血后代后,也可能被归类于智人下的一个亚种。 最近期的尼安德特人相關考古發現包括Hyaena Den(英國),其存在年代被認定已超過3萬年。另外,Vindija(克羅埃西亞)的尼安德特人存在年代則被測定為距今3.2萬年至3.3萬年前間。考古界至今沒有挖掘到距今3萬年以內的標本;然而,直布羅陀發現的尼安德特人用火遺跡,顯示他們可能在當地生活到距今2萬4000年之時。保有「尼安德特人性狀」的克羅馬儂人或原始現代人骸骨則出土於Lagar Velho(葡萄牙),經鑑定年代為距今2萬4500年前,这意味着广泛的基因渗入跡象,而现在几乎已经确定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是尼安德特人与非洲智人的混血后裔。 在骸骨未被發現的情況下,尼安德特人的石器便成為他們存在、活動的明確證據。莫斯特文化近期的考古成果發現了一種與尼安德特人有關的石器,地點在直布羅陀面南海岸邊的Gorham洞穴。與尼安德特人相關的石器文化另有Châtelperronian文化、奧瑞納文化與格拉維特文化,保有尼安德特人距今2.2萬年前、最後存在的遺跡。 學者推測尼安德特人的腦容量應與智人相同,甚至更大,因此推斷他們的腦部大小也與此相襯。2008年,一群科學家將發現於俄羅斯與敘利亞的尼安德特人幼兒化石,以電腦的三維重建技術重現原貌,顯示尼安德特人的腦部出生時與現代智人大小相同,成人時則稍大於现代智人。平均而言,尼安德特人的身高與同年代的智人相去不遠。尼安德塔男人約為165至168公分(65-66英吋),以強健的骨骼結構支撐。他們比智人更為強壯,尤其是手臂與手掌的部分。女性高約152-156公分(60-61英吋)。尼安德特人幾乎是全然的肉食性,為最高級掠食者。但在西班牙南部一考古遺址研究指出,尼安德特人的飲食中也含有大量植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尼安德特人 · 查看更多 »

尼尔·阿姆斯特朗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港另有譯作--、岩士唐,美国太空人、试飞员、海军飞行员以及大学教授。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服役时,阿姆斯特朗的首次太空任务是双子星座8号,在这次任务中,他和大卫·斯科特执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轨道对接。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在执行他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太空任务阿波罗11号时,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成为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也是在別的星球上留下脚印的第一人,並和其搭档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两个半小时。 成为宇航员之前,阿姆斯特朗曾是美国海军的,參與過朝鲜战争。他后来在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for Aeronautics,NACA)担任试飞员,飞行时间超过九百小时。作为试飞员,阿姆斯特朗飞过F-100“超级佩刀”A型和C型、F-101“巫毒”以及F-104“星”式战斗机,他飞过的其他机型包括X-1B型、X-5、X-15、F-105“雷公”、F-106“三角标枪”、B-47“同温层喷气”、以及KC-135“同温层油船”。 距离阿波罗11号登月点五十公里的阿姆斯特朗环形山就是以阿姆斯特朗的名字命名的。.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尼尔·阿姆斯特朗 · 查看更多 »

尖吻鲭鲨

尖吻鯖鯊(學名Isurus oxyrinchus),又名灰鯖鯊、馬加鯊、煙仔沙,是軟骨魚綱鼠鯊目鼠鯊科中體型較大的鯊魚。與牠的近親長鰭鯖鯊(I.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尖吻鲭鲨 · 查看更多 »

山地大猩猩

山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是東部大猩猩兩個亞種之一。牠們分類兩群:一群在中非維龍加山脈的四個國家公園,包括烏干達西南的姆加新加大猩猩國家公園、盧旺達西北的火山國家公園、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的維龍加國家公園及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另一群則在烏干達的布恩迪难以穿越的国家公园,有指牠們是屬於第三個東部大猩猩亞種,但卻沒有正式描述。 於2003年的研究中發現,自1989年以來,山地大猩猩的數量上升了17%。維龍加山脈的30個社群共有380頭山地大猩猩,而布溫迪森林的則約有320頭。但是山地大猩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仍是處於極危情況。由於失去棲息地、捕獵、人類疾病及戰爭,牠們正面臨滅絕的高度危險。於2007年9月3日發生勞倫特·恩孔達及剛果軍隊之間的衝突,令處於剛果處的山地大猩猩失去保護而面臨威脅。 2008年美國網站《生活科學》評出山地大猩猩為全球十大最瀕危的稀有動物物種之一。.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山地大猩猩 · 查看更多 »

山顶洞人

山頂洞人指发现于中国北方的晚期智人化石。因化石地点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北京猿人洞穴上方的“山顶洞”内而得名。其重要化石及遗物均在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随同北京猿人标本一起丢失而下落不明。山顶洞堆积已全部挖光,原来的洞顶已被挖掉。今后也不会再有新的发现。虽然山顶洞人化石已难于寻觅,但当时对重要的化石均制作了质量精良的模型。原始模型目前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学家基本可以通过对模型的观测研究化石提供的信息。吴新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山顶洞人 · 查看更多 »

巨型短面袋鼠

巨型短面袋鼠(Procoptodon)是一屬生活在更新世澳洲的袋鼠。P.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巨型短面袋鼠 · 查看更多 »

巨犀

巨犀(學名:Paraceratherium)為一種已經滅絕的犀牛,生活在漸新世。巨犀也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陸行哺乳動物,估計成年巨犀平均高5.2公尺(18呎),身長為8.2公尺(27呎),重約22噸,為草食性,巨犀使用似獠牙狀的上顎齒與下顎齒來覓食樹葉。 巨犀擁有一個無角的長頭部,鼻骨與額骨成拱狀。巨犀的化石在亞洲中部與巴基斯坦南部俾路支省都有出土,尚未在其他地區發現。 File:Indricotherium transouralicum.jpg|P.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巨犀 · 查看更多 »

巨猿

巨猿(学名:Gigantopithecus)是已滅絕的一屬猿,生存於約100-30萬年前的中國、印度及越南,與幾種人科在時間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化石紀錄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時高3米及重545公斤。.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巨猿 · 查看更多 »

巨牙鯊

巨齿鯊(学名:Carcharocles megalodon),学名源自希臘語,意指巨大的牙齒,是史前巨大的鯊魚,生存於1590萬至260萬年前(中新世到上新世)。.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巨牙鯊 · 查看更多 »

巨脈蜻蜓

巨脈蜻蜓(學名:Meganeura monyi),又名大尾蜻蜓或巨尾蜻蜓,是3億年前石炭紀的一種昆蟲,與現今的蜻蜓接近。牠的翅膀展開闊達75厘米,是已知地球上曾出現最大的昆蟲物種。牠以其他昆蟲及細小的兩棲動物為食物。 巨脈蜻蜓的化石是於1880年在法國發現。於1885年,法國古生物學家Charles Brongniart描述及命名了這個化石。另一個化石標本是於1979年在德比郡的博爾索弗發現。完模標本現正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 就巨脈蜻蜓如何在石炭紀能生長成如此巨大的體型一直都是討論的焦點,因為氧氣經氣管擴散至昆蟲身體的方式會限制牠們的體型,而這種史前昆蟲的體型卻超越了這個限制。最初有指巨脈蜻蜓能夠飛翔是因當時氧氣在大氣層較現時多20%,這個理論最初不被接納,但就有關巨大畸形症及可獲取氧氣之間關係的研究證實了這個說法。若這個理論正確的話,巨脈蜻蜓的滅絕可能是因氧氣含量下跌造成,並且肯定的是牠們不能在現今的環境生存。.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巨脈蜻蜓 · 查看更多 »

巨水獺

巨水獺(學名Castoroides ohioensis),又名巨河狸,是齧齒目的巨型種,長達2.5米及估計重60-100公斤,有些估計甚至達220公斤。牠們生存於更新世的北美洲,在1萬年前最後一次的冰河時期末滅絕。巨水獺的滅絕可能是因更新世末的生態重組所致。人類到達美洲亦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就沒有證據顯示人類捕獵巨水獺。牠們是豐富的更新世大型動物之一。 巨水獺與現今河狸的最大分別不是在其體型,而是其牙齒。現今河狸有像鑿子的門齒用來咬木。巨水獺的牙齒較大及闊,可以生長至約15厘米長。再者,巨水獺的尾巴較長及窄,後肢亦較短。巨水獺的巨大身體限制了牠們在陸地上的活動。 巨水獺的化石主要集中在美國中西部近五大湖的州份,尤其是伊利諾州及印第安納州,在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至科羅拉多州都有發現。從科羅拉多州發現的標本被分類為巨水獺的亞種,學名為Castoroides ohioensis dilophidus,原因是其前臼齒及臼齒的特徵。 首個巨水獺的化石是於1837年在俄亥俄州發現的,故其種小名名為ohioensis。巨水獺會否像現今的河狸般建造小屋則不得而知。在俄亥俄州,有指發現像巨水獺建造的小屋,高4呎及直徑長8呎,以小樹為材料。最近發現更明確的證據顯示接近的假河狸屬會建造小屋,可見巨水獺亦有可能會同樣的建造小屋。.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巨水獺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面积796,095平方公里 (307,374 平方英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锡斯坦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源自波斯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Karachi),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于2013年9月就职。巴基斯坦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1.97亿,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巴基斯坦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群島

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是欧洲西北海岸外,大西洋上的群岛。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马恩岛、设德兰群岛、奥克尼群岛、赫布里底群岛等等岛屿,习惯上还包括海峡群岛。 不列颠群岛今天有两个主权国家并存,分别是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 不列颠群岛这一名称在爱尔兰共和国不受欢迎,因为它过于强调英国和大不列颠岛在这一范围内的主导,民间和政府都不使用这个名称。不过在地理学上这个群岛历来并没有其它合适的名称可供使用。英国各界在与爱尔兰的交涉中,为避免触及敏感情绪,常使用“这些岛屿”等含混的名称。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1999年发表的著作就只稱作《群岛》(The Isles)。.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不列顛群島 · 查看更多 »

帝鱷

#重定向 帝鱷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帝鱷 · 查看更多 »

帝龍

#重定向 帝龍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帝龍 · 查看更多 »

两栖动物

兩棲動物(學名:),又名两生动物,包括所有生没有卵殼的卵,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黏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不能一生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牠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现在大约有七千多种两栖动物。兩棲動物是冷血動物(冷血动物也就是变温动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两栖动物 · 查看更多 »

中央神經系統

#重定向 中樞神經系統.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中央神經系統 · 查看更多 »

中东

中东(Middle East,الشرق الأوسط,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个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中东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鳥龍屬

没有描述。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中國鳥龍屬 · 查看更多 »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是显生宙的三個地质时代之一,可分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最早是由義大利地質學家Giovanni Arduino所建立,當時名為第二紀(Secondary),以相對於現代的第三紀。在希臘文中,中生代意為「中間的」+「生物」。中生代介於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由於這段時期的優勢動物是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Age of the Reptiles)。 中生代也是板塊、氣候、生物演化改變極大的時代。在中生代開始時,各大陸連接為一塊超大陸-盘古大陆。盤古大陸後來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進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氣候非常溫暖,對動物的演化產生影響。在中生代末期,已見現代生物的雛形。.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中生代 · 查看更多 »

中華龍鳥屬

中華龍鳥屬(屬名:Sinosauropteryx,早期也譯為中國蜥翼龍)意為「中國的有翼蜥蜴」Ji, Q., and Ji, S. (1996).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中華龍鳥屬 · 查看更多 »

中耳

中耳是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在层次上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中耳的主要结构是鼓膜eardrum(亦称“耳膜”)和听骨链ossicles由三个听小骨构成。骨膜和听骨链形成一个力学系统,其功能是将来自外耳的声波的力放大,并输入到内耳,为下一步的听觉转导做准备。中耳通过耳咽管和咽喉相通。 鼓膜是一个圆锥形的膜形结构。其一面与锤骨相连。锤骨与砧骨相连。砧骨的另一段与镫骨相连。锤骨将力经过砧骨和镫骨传递到耳蜗的卵圆窗。这三块听小骨构成一个序列力学系统,通过杠杆原理来放大声音的作用力。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空气和耳蜗内液体之间的阻抗匹配。 三块听小骨是哺乳动物体内最小的骨。砧骨与一些中耳的骨骼肌相连,其功能是在发生很响的声音时通过一定的反射机制,降低力学传递比率,保护内耳不受损坏。 新的研究发现,完全水生的蝾螈和肺鱼,即便不存在中耳结构,也能够感知空气振动产生的声波。.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中耳 · 查看更多 »

常染色体

體染色体又稱常染色體,是指染色体组中除性染色体之外的染色体。例如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有22对是常染色体,余下的一对是X染色體和/或Y染色体组成的性染色体。 Category:染色体 Category:细胞遗传学.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常染色体 · 查看更多 »

主龍形類

主龍形類(英文:Archosauriformes)又名初龍形類、初龍型類,在希臘文裡的意思是“佔優勢的蜥蜴”與“外形”,是雙孔類爬行動物的一個演化支,在晚二疊紀(約2億5000萬年前)從原始主龍形下綱祖先演化而來。這些主龍形類,包括古鱷科與更先進的物種,是外表上類似鱷魚、半水生的掠食動物,身長約1.5公尺,擁有長口鼻部,站立時手肘往外伸展。不像同時代獸孔目動物巨大的體積,古鱷科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原因也許因為牠們是食腐動物,也許因為牠們能潛到水中躲避過熱的氣候。以上狀況都是假設的;唯一肯定的是這些動物在牠們的新環境是高度成功的,並且快速演化。 在三疊紀開始的數百萬年之內,古鱷科演化出引鱷科,引鱷科是第一群的陸棲優勢爬行動物,並且是小型靈活的派克鱷科的祖先,而派克鱷科成功演化出更先進的主龍類,主龍類快速地演化並佔滿了受巨大變動過後地球的生態位置。 早於派克鱷的主龍形類,在過去被劃分為槽齒目的古鱷亞目。經過近年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過後,古鱷亞目被發現是個並系群集合,而成為廢棄不用的名稱;而生存年代早於主龍類的近親物種,現在被認為是主龍形類的原始物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主龍形類 · 查看更多 »

主龍類

主龍類(Archosauria)又名初龍類、祖龍類、古龍類,在希臘文意為「具優勢的蜥蜴」,是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的一個主要演化支,包含鱷魚與鳥類,而已經滅亡的恐龍、翼龍目也屬於此。 關於主龍類何時開始出現,有許多爭論。有一派將二疊紀的俄羅斯主龍(Archosaurus rossicus)與原龍(Protorosaurus speneri)視為真正的主龍類,這讓主龍類首次出現於晚二疊紀。而另外一派,將俄羅斯主龍與原龍分類於主龍形類(並非主龍類但關係最近),使得主龍類在早三疊紀從主龍形類演化而來。 主龍類主要分為兩個組成部分:鳥頸類和鱷形總目,鱷形總目包括現在還活著的鱷魚以及其他例如勞氏鱷、法索拉鱷、海鱷等已經滅絕的物種;鳥頸類包括恐龍、翼龍和鳥類。.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主龍類 · 查看更多 »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ráter de Chicxulub),又譯奇虛樂隕石坑或契克苏勒伯陨石坑,是一個位在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的撞擊隕石坑,埋藏在地表之下。這個隕石坑的名稱,取自於隕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蘇魯伯;希克蘇魯伯在馬雅語意為「惡魔的尾巴」。根據推測,隕石坑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擊地形。希克蘇魯伯隕石是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規模排名第一的,規模相當於100萬億噸黃色炸藥(1014TNT當量)。 在1970年代晚期,地質學家Glen Penfield在猶加敦半島從事石油探勘工作時,發現此隕石坑。目前已在該地區發現衝擊石英、重力異常、玻璃隕石等地質證據,可證明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由撞擊事件造成。從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年代約為6,500萬年前,時當白堊紀與古近紀交接時期。由於該隕石坑的規模與年代,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常被認為是造成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成因,並造成恐龍等生物的滅絕;但也有科學家提出當時另有其他的滅絕因素Bakker interview.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 查看更多 »

布隆伯斯洞窟

布隆伯斯洞窟是南非南海岸角的一個石灰岩溶洞中的砂屑懸崖。這裡由於發現的75000年歷史的刻有抽象設計和織紋的赭石珠子,貝殼,和80000年歷史的骨制工具而成為著名的考古工地。已經發現了一些關於140000年前貝殼和捕魚一些最早的證據。.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布隆伯斯洞窟 · 查看更多 »

世界

世界,亦稱天地、天下、人间、世间、万物、世上等,是對所有事物的代稱。可以有下列意思:.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世界 · 查看更多 »

世界人口

在人口统计学中,世界人口是目前全球的总人数。世界人口已在2017年4月24日16时21分(UTC)达到75亿人。联合国估计,在2100年将进一步增加到112亿。 世界人口自13世纪50年代的黑死病和欧洲大饥荒时期后就不断地增长,当时的世界约有3.7亿人。由于战争等因素,增长速度时快时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50年代起,由于导致人口增长放缓的因素(如战争和饥荒)的减少,世界人口增长速率明显加快——每年超过1.8%。这一状态持续到1970年代。1963年世界人口增长了2.2%,达到了历史峰值。随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发生改变,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2011年,世界人口增长率约为1.1%。预计2023年前,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 当前的预计都显示世界人口将在未来数十年持续增长,但由于较难估计出生率下降等因素,无法得出具体数值,仅得出2050年世界人口将大约在75亿至105亿之间,取决于出生率下降的速度。长远看来,估计2050年至2150年左右世界人口将停止增长并缓慢下降。于此同时,一些分析也对人口增长能否持续表示担忧。.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世界人口 · 查看更多 »

三磷酸腺苷

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也称作腺苷三磷酸、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在生物化學中是一种核苷酸,作为細胞内能量传递的“分子通货”,储存和传递化学能。ATP在核酸合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它也是RNA序列中的鳥嘌呤二核苷酸,在DNA進行轉錄或複製時可做為替補。.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三磷酸腺苷 · 查看更多 »

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亦作檸檬酸循環(citric cycle),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階段。該循環以循環中一個重要中間體檸檬酸命名,又因爲檸檬酸是一種,該反應又稱爲三羧酸循環。該循環亦因由德國生物化學家克雷布斯(Krebs)發現而稱爲克雷布斯循環(Krebs cycle),克雷布斯亦因此項貢獻獲195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丙酮酸在經過丙酮酸脫氫酶系氧化,生成乙酰輔酶A(acetyl-CoA)後,與四碳二元羧酸草酰乙酸化合,生成檸檬酸,進入檸檬酸循環。隨後,經過一系列反應,兩個碳原子轉化爲二氧化碳(CO2)分子,檸檬酸中蘊藏的化學能轉化至還原的輔酶中。檸檬酸循環的終產物仍然是草酰乙酸,這使得該循環能源源不斷地氧化輸入循環的乙酰輔酶A。 一般情況下,檸檬酸循環產生的還原輔酶會連同糖酵解過程產生的還原輔酶一同,在氧化磷酸化過程中氧化,生成大量的ATP。一分子的乙酰輔酶A在被檸檬酸循環代謝後,可產生兩分子的CO2分子、三分子NADH、一分子FADH2,以及一分子GTP。 檸檬酸循環可以代謝糖類、脂質,以及大部分氨基酸,因爲這三類物質都能轉換爲乙酰輔酶A或檸檬酸循環的中間體,從而進入檸檬酸循環之中。另外,檸檬酸循環的許多中間體可供生物體利用。當中間產物不足時,可通過添補反應對中間產物進行補充。生物體最重要的填補反應是在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以一分子丙酮酸和一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爲原料,合成一分子草酰乙酸的反應。 檸檬酸循環發生於線粒體基質中,但也會部分地在線粒體內膜或嵴膜上發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三羧酸循环 · 查看更多 »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重定向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三葉蟲

三叶虫纲(學名:Trilobita)的动物通称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经灭绝的一纲。牠们最早出现于寒武紀,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最晚的三叶虫(砑头虫目)于二亿五千万年前二叠纪结束时的生物集群灭绝中消失。三叶虫是非常知名的化石动物,其知名度可能仅次于恐龙。在所有的化石动物中三叶虫是种类最丰富的,至今已经确定的有九(或者十)个目,一万五千多个物种。大多数三叶虫是比较简单的、小的海生动物,牠们在海底爬行,通过过滤泥沙来吸取营养。牠们身體分節,有帶溝將身體分為三個垂直的葉。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過其化石。.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三葉蟲 · 查看更多 »

下顎

#重定向 頷.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下顎 · 查看更多 »

乍得沙赫人

乍得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又名乍得人猿,是一種只有化石的猿,相信是生存於700萬年前(7Ma)。牠被稱為最古老的人屬祖先,是人類及黑猩猩的最近共同祖先。 牠是屬於中新世的,與人類及其他非洲的猿有關(如黑猩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乍得沙赫人 · 查看更多 »

年,或稱地球年、太陽年,是與地球在軌道上繞太陽公轉有關事件再現之間的時間單位。將之擴展,可以適用於任何一顆行星:例如,一「火星年」是火星自己完整的運行繞太陽軌道一圈的時間。 一般而言,一年之長度取為太陽在天球上沿黄道從某一定標點再回到同一定標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由於所選取之定標點不同,年之定義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年 · 查看更多 »

广翅鲎

广翅鲎目(學名:Eurypterida)又名板足鲎目、广翼目,通称广翅鲎、板足鲎、海蝎,是一类已灭绝的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动物,大约有300种已知的广翅鲎。.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广翅鲎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亞馬遜雨林

亞馬遜雨林(Amazônia、Amazonia),又稱亞馬遜河雨林,位於南美洲亞馬遜盆地的熱帶雨林,佔地700萬平方公里(7億公頃),使這片雨林生機盎然的就是亞馬遜河。雨林橫越了8個國家:巴西(佔森林60%面積)、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維亞、圭亞那及蘇利南,包括法屬圭亞那。其中4個國家將雨林所屬州份取名亞馬遜州。亞馬遜雨林佔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亞馬遜雨林 · 查看更多 »

人属

人属(学名Homo,来自拉丁语的人)是灵长目、人科中的一个属。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现代人即智人是其唯一幸存的物种。然而,有許多學者認为,依DNA的差異性而言,黑猩猩屬和人属,在生物學分類上,實在應該歸為同一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人属 · 查看更多 »

人科

人科(学名:Hominidae)是生物分類學中靈長目一科。本科除了人类之外,還包括所有絕種的人類近親及幾乎所有猩猩。 长臂猿科是本科最亲近的旁系群,两者组成人猿总科。在西方近代分類學下一共分為四個屬七物種。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分类中,智人是人科物种中唯一無危物种。.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人科 · 查看更多 »

人類

#重定向 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人類 · 查看更多 »

人族

人族(学名:Hominini)是灵长目人科的一族,属于人亞科,其中只有人屬(Homo)以及黑猩猩屬(Pan)存活至今,包含了現代人類。.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人族 · 查看更多 »

二齒獸

#重定向 二齒獸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二齒獸 · 查看更多 »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IUPAC名:carbon dioxide,分子式:CO2)是空氣中常見的化合物,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空氣中有微量的二氧化碳,約佔0.04%。二氧化碳略溶於水中,形成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 在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是sp杂化轨道与氧原子成键。碳原子的两个sp杂化轨道分别与两个氧原子生成两个σ键。碳原子上两个没有参加杂化(混成)的p轨道与成键的sp杂化轨道成90°的直角,并同氧原子的p轨道分别发生重叠,故缩短了碳氧键的间距。 二氧化碳平均约占大气体积的400ppm,不過每年因為人為的排放增加,比率還在逐步上升。2018年4月大氣二氧化碳月均濃度超過410ppm,為過去80萬年來最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随季节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当春夏季来临时,植物由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其含量随之减少;反之,当秋冬季来临时,植物不但不进行光合作用,反而制造二氧化碳,其含量随之上升。 二氧化碳常壓下為無色、無味、不助燃、不可燃的氣體。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自1900年至2016年11月增長了約127ppm。.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二氧化碳 · 查看更多 »

云南省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边疆地区的一个省份,省会昆明。云南是直立人重要的活动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直立人。战国时期,滇池周边地区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770.5万(2016年),占全国人口3.35%,排名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与三个国家相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云南省 · 查看更多 »

五彩冠龍

五彩冠龍(學名:Guanlong wucaii)是暴龍超科下的一種恐龍,屬於原角鼻龍科,是其已知最早的暴龍類恐龍之一,生活於1億6000萬年前侏羅紀晚期牛津階,比牠著名的親屬暴龍要早9千2百萬年。.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五彩冠龍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彈尾目

弹尾目(学名:Collembola),通称跳虫目或彈尾蟲,是屬於内口纲的小型節肢動物,以往曾被列入昆蟲綱的無翅亞綱,現在通常與另外兩個原本屬於昆蟲綱的原尾目及雙尾目合併為内口纲。而内口纲雖然與昆蟲類似,但不再列入昆蟲類。 弹尾目无翅,长在5毫米以下。善於跳躍,分佈很廣。常生活在潮濕處,如落葉下、石下、青苔間、地面、水邊或積水地面上、腐植土中、蟻與白蟻巢穴中,雪地上也有發現以腐植質、菌類、地衣為主要食物,有些種類為害活的植物的種子、根莖、嫩葉,被認為是農作物及園藝作物的害蟲。.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彈尾目 · 查看更多 »

彗星

彗星(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他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但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6公里。 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 。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歐特雲,這是在古柏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引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著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只在於存在著包圍彗核的大氣層,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擴散著。這些大氣層有一部分被稱為彗髮(在中央包圍著彗核的大氣層),其它的則是彗尾(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電漿和光壓作用,從彗髮被剝離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通常呈線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為已經接近太陽許多次,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可揮發的氣體和塵埃,所以就顯得類似於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認為與彗星有著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軌道內側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陽系的外側。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 ,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94顆,其中大約有1,500顆是克魯茲族彗星和大約484顆短週期彗星,而且這個數量還在穩定的增加中。然而,這只是潛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數量:估計在外太陽系的儲藏所內類似的彗星體數量可能達到一兆顆。儘管大多數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夠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會有一顆裸眼可見的彗星,其中特別明亮的就會被稱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學家的報告首次明確的指出在矮行星穀神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有水氣存在。這項檢測是通過赫歇爾太空望遠鏡使用遠紅外線技術完成的。此一發現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會有這種典型的"噴流萌芽和羽流"。根據其中一位科學家的說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隔是越來越模糊了"。 古代也有彗星出现的记录,古人一般認為彗星是凶兆。.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彗星 · 查看更多 »

佛羅勒斯人

佛羅勒斯人(学名:Homo floresiensi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史前人类,为人属的一种,主要特征是体型小,大脑小,因此也被化名作「哈比人」。 他们居住在印尼弗洛勒斯島上,直到可能约12000年前滅絕,因此可能与现代人类共存一段很久的時間,是已绝种人屬中存活時間最晚的。但最新的研究指出佛羅勒斯人可能在現代人類5萬年前到達該地區之前就滅絕了。.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佛羅勒斯人 · 查看更多 »

侏罗纪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後,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此後會統治地球1.5億年,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 现已发现的化石,记载了侏罗纪气候环境和构造活动十分独特。盘古联合大陆Pangea,自泥盆纪形成(4亿年前)以来,三叠纪持续维持,但在晚三叠世开始分裂。中晚侏罗世时,十足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陆Laurasia(其中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欧亚)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 整个侏罗纪世界,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酷似温室气候。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Laurasia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不过侏罗纪时,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现已发现,一些动物和植物物种,几乎遍及全世界,而不是只被限制在特定区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侏罗纪 · 查看更多 »

微行星

微行星被認為是存在於原行星盤和岩屑盤內的固態物體。 一種被廣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論是維克托·薩夫羅諾夫(Viktor Safronov)的微行星假說,說明行星的形成是由微小的塵埃顆粒經由不斷的碰撞和黏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個體。當這個個體的直徑達到大約1公里的大小,就可以直接經由相互間的重力吸引,更快地形成月球尺度的原行星,成為龐然大物。這就是微行星如何經常被定義的。比微行星小的物體依賴布朗運動或是氣體中的湍流運動,使彼此間能發生足以導致黏合的碰撞。還有,微行星也可能在原行星盤的盤面中段塵埃顆粒密集成層的區域,因為經歷重力的不穩定而聚集。許多的微行星會因為劇烈的撞擊而破碎,但是一些最大的微行星可能經歷這個階段後仍能存在並繼續增長成為原行星,然後成為行星。 一般相信這個時期大約在38億年前,在經歷了後期重轟炸期的階段之後,大部分在太陽系內的微行星不是完全被拋出太陽系外,就是進入距離異常遙遠的軌道,例如歐特雲,或是被來自類木行星(特別是木星和海王星)規則的重力輕輕的推送而與更大的物體碰撞。少數的微行星可能被捕獲成為衛星,像是火衛一和火衛二,以及類木行星許多高傾角的衛星。 到今天仍然存在的微行星對科學家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它們蘊含了有關我們的太陽系誕生時的訊息。雖然它們的外表的化學組成可能已經被強烈的太陽輻射改變,但內部的成分基本上仍是微行星形成時未被碰觸過的原始物質。這使每個微行星都像“時間膠囊”,它們的結構能告訴我們太陽星雲以及我們的行星系統形成時的條件。 參考隕石和彗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微行星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後期重轟炸期

後期重轟炸期,又名月球災難,又稱晚期重轟炸,是指約於41億年前至38億年前,即於地球地質年代中的冥古宙及太古宙前後,推斷在月球上發生不成比例的大量小行星撞擊的事件,在地球、水星、金星及火星亦同樣發生。這個事件的證據主要是基於在月球取得的樣板的測年結果,大部份隕擊熔岩都是在一段相當短的時間內形成。有很多的假說嘗試解釋進入太陽系內側的小行星或彗星碎片的成因,但卻仍未有共識。其中一個著名的理論是指當時類木行星正進入軌道,引力將在小行星帶或古伯帶的物體拋入同心軌跡並撞向類地行星。雖然如此,有些爭議指這些月球樣板的數據並不一定來自這種災難事件,而測年的結果聚集在同一段時間是因在同一的撞擊盆地取樣所致。.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後期重轟炸期 · 查看更多 »

信息素

一隻工蜂正在釋放奈氏腺費洛蒙以吸引其同伴進入一個空的蜂巢 --(pheromone,音译作費--洛蒙),也稱做--,指的是由一个个体分泌到体外,被同物种的其他个体通過嗅覺器官(如副嗅球、犁鼻器)察觉,使后者表现出某种行为,情绪,心理或生理机制改变的物质。它具有通讯功能。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证明有信息素的存在。1959年發表雌蠶蛾會分泌性費洛蒙,是科學界首次證明了性費洛蒙是存在的。費洛蒙一詞源於希臘文的「」(意指「我攜帶」)與「」(意指「刺激」),合起來意思是「我攜帶刺激物」的意思。 費洛蒙一詞是於1959年,由科學家彼得·卡森()與馬林·路丘()共同提出的,用來形容動物利用化學分子傳遞訊息的溝通方式。1980年代,科學家大衛·白林納()以及其科學團隊首次探索人類是否也具有與昆蟲及動物相同的神奇溝通能力。直到1991年,他的科學團隊才在類固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期刊上發表其研究成果:發現了可能的人類費洛蒙雄二烯酮與雌四烯醇的存在,並發現人類費洛蒙也具有男女的性別區分,對人類負責性行為與內分泌的下視丘具有活化作用,自此開啟了人類性費洛蒙研究的序幕。2000年大衛·白林納進行犁鼻器神經電位的檢定以及對電生理的影響,確定只要極低劑量,約10皮克(10-11g)的人類費洛蒙就可以啟動犁鼻器的電位反應並造成生理現象的改變。.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信息素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土狼

土狼(学名Proteles cristatus),又稱鬣豺,是一种小型的捕食昆虫的哺乳动物,鬣狗科,栖息在非洲东部和南部乾燥的平原上。體細長,黃色具黑條紋。和其他鬣狗不同,他们不捕食大型动物,而捕食昆虫,主要是白蚁,也吃昆虫幼虫和腐肉。使用它长而粘的舌头,一只土狼一晚可以捕食20万只白蚁。棲地穴(常尋土豚的廢棄洞穴)。夜行。 它是55-80cm长,不包括它的20-30cm的尾巴,肩部约为40-50cm高,体重在9和14 kg之间。(英文) 它的前脚有5个脚趾,不同于有四个脚趾的其他鬣狗。每胎产仔3-4只,对人无害,胆怯。受攻击时会喷出有麝香气味的液体,可能与攻击者搏斗。(英文)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土狼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地壳

在地理上,地殼(Crust)是指一个星球最外層的實心薄殼,可以用化學方法将它与地幔區别。地球,月球,水星,金星,火星以及其它星球的地殼大部分都是由火成岩形成的,星球的地殼比起它们的地幔有更多的不相容成分。.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地壳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地中海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地球公转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故被称为“公”转。 地球公轉方向為逆時針,與自轉方向相同。.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地球公转 · 查看更多 »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轉是固體的地球繞著自己的軸轉動,方向是由西向東。從天球的北極點鳥瞰,地球自轉是逆時針旋轉;从南极点上空看是顺时针旋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地球自转 · 查看更多 »

地磁逆轉

地磁逆转是指地球磁场方向的变化,也就是北磁极和南磁极的对调。地磁逆转的发生常常伴随着磁场强度的减弱,当新的方向确定后,磁场强度又会迅速增加。地磁场一般几千年甚至更久才会发生一次逆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地磁逆轉 · 查看更多 »

地猿

地猿(Ardipithecus)是人科中非常早期的一屬,生存在440萬年的上新世早期。由於牠與非洲的類人猿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故牠被認為是屬於黑猩猩分支而非人類分支。但因其牙齒像南方古猿的牙齒,故大部份認為牠是原始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地猿 · 查看更多 »

地衣

...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地衣 · 查看更多 »

地质年代

地質年代是用來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的時間單位,通常在地質學和考古學中使用。.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地质年代 · 查看更多 »

化能生物

化能生物(Chemotroph),其中化能菌又分為(異養菌)和(自養菌)兩大類。前者靠氧化有機物取得能量,後者則靠氧化無機物獲取能量。化能生物种类繁多,从蠕虫到鱼类应有尽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化能生物 · 查看更多 »

圖根原人

圖根原人(Orrorin tugenensis),又名千年人、千禧猿或土根猿,是已知最古老與人類有關的人族祖先,是原人屬(或稱千年人屬)中的唯一種。種小名是以其化石發現地肯雅的圖根山區命名。利用放射性測年技術、凝灰岩與動物群的關係及磁性地層學,估計出發現化石的地層是屬於610-580萬年前的中新世。這個發現成為了最古老人科是雙足行走的證據。 發現的化石最少是來自5個個體。化石包括了大腿骨、右肱骨及牙齒。從大腿骨得知他們是直立行走的,肱骨部份可見是能攀樹(但非臂行),而牙齒則顯示他們的食性與現今人類相似。另外在大腿骨後部有閉孔外肌溝,可見他們是雙足行走的。從丘狀齒、有微齒的臼齒及細小的犬齒可見他們主要是吃生果及蔬菜,有時會吃肉。千年人屬約有現今黑猩猩的大小。 這些化石是由馬丁·匹克福特(Martin Pickford)及瑞吉特·森努特(Brigitte Senut)所帶領的研究隊於2000年發現。從他們是雙足行走及牙齒解剖結論出他們是屬於人族。故此,他們是生存在人族及非洲類人猿分裂的時期,即700萬年前。這個測年法與分子鐘方法有所不同,但卻普遍被學界所接受。 若圖根原人被證實是人類的直接祖先,如阿法南方古猿等的南方古猿類則會成為人科的側系群。圖根原人比阿法南方古猿早了300萬年出現,並且其大腿骨更為接近現今人類。不過就此仍有很多的討論。 其他在陸肯諾岩層發現的化石(如樹葉及其他哺乳動物)顯示圖根原人生活在乾旱常綠的森林環境,而不像很多人類演化所假設的大草原。故此,雙足行走是起源於樹棲祖先,而非四足行走的動物。有指人類祖先可能像現今猩猩般可以在樹上以雙足行走,以雙手作為平衡及保持雙腳挺直。現時人類近親的大猩猩及黑猩猩都發展成可以伸縮的姿勢,更為適合攀樹及在陸地上四足行走。根據小數的學者所指,圖根原人的手腕骨像人類般是融合及加固了的,可見他們仍會用手指行走。.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圖根原人 · 查看更多 »

北半球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半球。 地球上大部份的陸地(亞洲大部份、歐洲全部、非洲北半部、北美洲全部、南美洲極北部)及人口都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冬季通常是1月至3月,夏季通常是7月至9月,與南半球四季相反。 北半球的海洋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 在北半球,朝南向陽。.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北半球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北美洲 · 查看更多 »

北極熊

北極熊(學名:Ursus maritimus意即"海熊"),在不同的語言中又稱為白熊或冰熊, 被全世界公認是北極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動物,可能是六十多萬年前(也有不同的科學家認為是十五、二十、四十、甚至上百萬年前),由灰熊演化出來。在所生存的空間裡,北極熊位於食物鏈的最頂層。健康的北極熊會擁有極厚的脂肪及毛髮,以在北極這種極端嚴寒的氣候中生存。其中白色的外表在雪白的雪地上是良好的保護色。北極熊是游泳健將,主要在海冰上捕捉海豹為食,但因全球暖化導致海冰減少、人類捕殺、棲息地被破壞、及以人類工業排放物的污染等等影響,北極熊的數量在幾十年間嚴重減少,如今已列為瀕臨絕種動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北極熊 · 查看更多 »

刚果

剛果可以指:.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刚果 · 查看更多 »

刚果河

刚果河(刚果语:Nzadi Kongo,林加拉语:Ebale Kongó,Mto wa Kongo,Fleuve Congo)是非洲中西部最长的河流,全长4640公里(以谦比西河为源头),名列全非洲第二位,仅次于尼罗河,是世界上第九長的河流。刚果河流域面积达401万平方公里,若按流量计算,刚果河是仅次于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二大河,平均流量达4万立方米每秒以上,历史最大流量曾达8.1万立方米每秒。其干流流经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和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均以刚果河为名。1971年至1997年期间,刚果民主共和国称为扎伊尔,当地语言中意为“河流”,当时该国政府称该河为扎伊尔河。.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刚果河 · 查看更多 »

刺胞動物門

刺胞動物門(學名:Cnidaria),又名刺絲胞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除及少數種類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大多数在浅海,有些在深海,现存种类大约有11000种。刺胞動物曾經和櫛水母動物一起分作腔腸動物門,後櫛水母動物獨立成一門。 刺絲胞动物门动物有如下特点:.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刺胞動物門 · 查看更多 »

分子

分子(molecule)是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呈电中性、由两個或多個原子組成,原子之間因共價鍵而鍵結。能够單獨存在、保持物质的化學性質;由分子組成的物質叫分子化合物。 一個分子是由多個原子在共價鍵中通过共用電子連接一起而形成。它可以由相同的化學元素构成,如氧氣分子 O2;也可以由不同的元素构成,如水分子 H2O。若原子之間由非共價鍵的化學鍵(如離子鍵)所結合,一般不會視為是單一分子。 在不同的領域中,分子的定義也會有一點差異:在热力学中,构成物质的分子(如水分子)、原子(如碳原子)、离子(如氯离子)等在热力学上的表现性质都是一样的,因此,都统称为分子;在氣體動力論中,分子是指任何构成气体的粒子,此定義下,單原子的惰性氣體也可視為是分子。而在量子物理、有機化學及生物化學中,多原子的離子(如硫酸根)也可以視為是一個分子。 分子可根据其构成原子的数量(原子數)分为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等。 在氣体中,氫分子(H2)、氮分子(N2)、氧分子(O2)、氟分子(F2)和氯分子(Cl2)的原子數是2;固体元素中,黃磷(P4)原子數是4,硫(S8)的是8。所以,氬(Ar)是單原子的分子,氧氣(O2)是雙原子的,臭氧(O3)則是三原子的。 許多常見的有機物質都是由分子所組成的,海洋和大氣中大部份也是分子。但地球上主要的固體物質,包括地函、地殼及地核中雖也是由化學鍵鍵結,但不是由分子所構成。在離子晶體(像鹽)及共價晶體有反覆出現的晶体结构,但也無法找到分子。固態金屬是用金屬鍵鍵結,也有其晶体结构,但也不是由分子組成。玻璃中的原子之間依化學鍵鍵結,但是既沒有分子的存在,其中也沒有類似晶體反覆出現的晶体结構。.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分子 · 查看更多 »

嵌齒象

#重定向 嵌齿象属.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嵌齒象 · 查看更多 »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हिमालय IAST:hīmalaya,“雪域”之意;;हिमाल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边境上。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总面积约594,400平方公里。 中国与尼泊尔边界上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中還有一百多座高度超過7200米的山峰,而喜马拉雅山脉以外的最高峰是世界第二高峰、位於喀喇昆仑山脉的喬戈里峰,高度8611米。喜马拉雅山脉對南亞文化有許多的影響,許多山脈中的高山是佛教及印度教的聖地。 喜马拉雅山脉也有一些較低而走勢平行的山麓,第一山麓在最南邊,高約一千米,稱為西瓦利克山脈,再往北即是高二千到三千米的。 喜马拉雅山脉橫跨了五個國家: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及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是在前三個國家的國境內。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方是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昆仑山脉,北邊是西藏高原,南邊則是印度河-恆河平原。 世界上的主要河川中,印度河、恆河及雅魯藏布江(下游是布拉馬普特拉河)-都是發源自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發源自岡仁波齊峰附近,而恆河發源自印度的北阿坎德邦。這些河的流域中居住了約六億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喜马拉雅山脉 · 查看更多 »

喉頭

#重定向 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喉頭 · 查看更多 »

嗜鳥龍屬

嗜鳥龍屬(屬名:Ornitholestes,意為「搶劫鳥類者」)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勞亞大陸西部,約為現在的北美洲。對於嗜鳥龍的瞭解幾乎都來自單一個化石,該化石在1900年發現於懷俄明州的科莫崖附近"Ornitholeste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嗜鳥龍屬 · 查看更多 »

呼吸

呼吸(breathing),生物的一種生理現象,為一種生物細胞的生化作用(稱作「呼吸作用」)所呈現出來的外在生理現象,動物及植物皆有。一般人的認知,則是指高等生物,尤其是人類利用肺部吸入與呼出空氣的過程。不過也有一些動物用其他器官進行氣體交換,例如魚類的鳃以及节肢动物的氣門。 呼吸是維持生物體生存需要的生理學呼吸中的一部份。氧氣動物需要空氣供給細胞新陳代謝和製造能量的來源,能量通常是透過動物所攝取中的食物澱粉所製成的葡萄糖。而把葡萄糖轉化為能量的方法有兩種,一為有氧呼吸(大部分的動物、昆蟲、細菌)和無氧呼吸(少部分的細菌)。有氧呼吸是把氧氣分子轉化為二氧化碳,從中獲取所需的能量。 而呼吸的另一個重要的部份為循環系統把二氧化碳排放掉再把新的氧氣由血液送到需要的細胞。氣體交換是在肺的肺泡中由氣體粒子被動擴散所達成的,所以不需要使用能量。當氣體溶於血液中時,左心臟把血液打到全身體各個細胞。由於肺泡呼吸的表面需要易於空氣的穿越,所以表面並不是完全乾燥的,由所產生的液體,讓表面濕介而增加空氣的穿透力,所以呼吸會導致水分的流失,尤其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時候。 人類的許多輔助功能也和呼吸有關,例如說話、表達情緒(笑、打哈欠)、自主 维护活动(咳嗽和打喷嚏等),而不能由皮膚排汗的動物也需要透過喘气進行體溫調節。.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呼吸 · 查看更多 »

呼吸系統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指生物体内将呼吸气吸入体内并进行气体交换的系统。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体内中,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和呼吸肌。氧气与二氧化碳在呼吸系统里通过扩散作用在外环境与血液中进行被动交换,气体交换过程发生在肺腔内。其他动物如昆虫的呼吸系统功能非常简单,对于两栖动物而言,他们的皮肤甚至也对气体交换非常重要。植物也有呼吸構造,植物叶片背面的气孔结构也可使其得到氧氣進行呼吸作用。.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呼吸系統 · 查看更多 »

傍人

傍人,是人族下的傍人屬(学名:Paranthropus),是雙足行走的史前人科成员,可能是由南方古猿演化而來。傍人曾經被分類為南猿屬之中的粗壯型南猿.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傍人 · 查看更多 »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哺乳动物 · 查看更多 »

億是一個中文數字,是漢字文化圏常用的數字單位。現在於日本、中国、中華民國、南韓和北韓使用,數值相當於100000000(108)。.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億 · 查看更多 »

冠恐鳥

冠恐鳥(學名Gastornis),又名加斯頓鳥或戈氏鳥,是一屬已滅絕及不懂飛行的大型鳥類,生存於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 冠恐鳥的學名是以其發現者賈斯頓·普蘭特(Gaston Planté)來命名,其首個化石於1855年在德國的蓋塞特發現。於1876年,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北美洲發現另一組化石,並取名為不飛鳥(學名Diatryma)。牠們是極接近的近親,學者現時相信牠們是屬於同一類。.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冠恐鳥 · 查看更多 »

冰河時期

#重定向大冰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冰河時期 · 查看更多 »

农业

农业是第一級產業,在現代有廣狹之分。廣義上的農業是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總稱,而狹義上的農業則是純粹指種植業(而這亦符合中文裡「農」字的意思)。农業的產品一般會是食物、纖維、生物燃料、藥物或是其他利用自然資源而來,可以維持或提昇人類生活的物品。此專頁的內容為廣義上的農業。 農業屬初級生產,為人類最大和最重要之經濟活動之一。簡單地說是人類運用其智慧去改變自然環境,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來獲得產品,更進一步換取經濟收益的一種系統。農業是人類定居文明興起的關鍵因素,種植或養育馴化後的物種,可以增加食物,有助於文明的發展。有關農業的知識稱為農業科學。農業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農業的發展隨著不同地區的氣候、文化及技術有很大的不同。不過所有的農業都需要技術可以擴展及維持可以種植作物或養殖動物的土地。若是種植植物,一般就需要灌溉技術,不過也有些植物可以。動物畜養是個龐大的產業,約佔了地球不被冰或是水覆蓋的面積的三分之一。在已開發國家,一般是採取單一作物的集約農業方式,不過藥物與肥料使用量巨大,進入21世紀後可持續農業的比例也在漸漸提高,包括樸門(Permaculture)及有機農業,著重在生態平衡與就近百里飲食。 依據中華民國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第一款定義,農業:指利用自然資源、農用資材及科技,從事農作、森林、水產、畜牧等產製銷及休閒之事業。.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农业 · 查看更多 »

冈瓦那大陆

在地質學中,冈瓦那大陆(Gondwana,,或Gondwanaland),也称冈瓦纳古陆、南方大陆,是5.73亿-5.10亿年前的超大陸,它是從罗迪尼亚大陸分裂出來的兩塊超大陸之一(另一個超大陸為劳亚大陆),存在于南半球。.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冈瓦那大陆 · 查看更多 »

全新世滅絕事件

全新世滅絕事件是於現今的全新世所發生廣泛及持續的滅絕或生物集群滅絕事件,被廣泛視為第六次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前五次分別是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以及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因此又被稱作第六次大滅絕。涉及的滅絕集群包括了植物及動物的科,如哺乳動物、鳥類、兩棲類、爬行動物及節肢動物,大部份滅絕都是在雨林內發生。於1500年至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就列出了784個已滅絕物種。不過,有很多實際滅絕的物種都沒有紀錄,一些科學家估計於20世紀,就已有2-200萬個物種實際滅絕。根據物種面積曲線估計,每年就有達14萬個物種滅絕。 廣義來說,全新世滅絕事件亦可包括發生在更新世-全新世之間的第四紀滅絕事件(或稱冰河時期滅絕事件)。自一萬年前,人類發展及散佈開始後造成巨型動物群消失。是次滅絕事件並非源自氣候的轉變或人類人口過多。不過全新世滅絕事件則延伸至現今的21世紀。 就全新世滅絕事件應否包攬近期的滅絕事件,或是只看為單一次的事件而並未有共識。近期的滅絕時件也包含了植物的滅絕。整體而言,這次事件的特徵就是人為成因的出現及發生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而這一次的滅絕事件,即使以最保守的方法估算,仍是眾多次滅絕事件中最快的一次。人類文明誕生至今造成了83%的野生動物的滅絕。.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全新世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共同演化

在生物學上,共演化是指「一項生物學的性質因另一項生物學的性質變化而隨之變化」。共演化可以發生在許多生理學上的層次,如微觀下蛋白質中胺基酸之序列,如巨觀下不同生物的性狀變化。在共演化的過程中,一項生物對另一項生物施予天擇壓力,進而影響後者的演化過程。不同物種之間的共演化現象包括了宿主與寄主的寄生關係,以及許多隨時間生物發生突變的例子。演化的過程常與非生物因子有所關聯,如氣候變遷,但這種演化過程並不屬於共演化(因為氣候並非生物且不隨生物演化的動力而改變)。共演化出現在許多種生理間的關係,如捕食與被捕食關係、共生關係、寄生關係等,但仍有許多生物理關係則難以釐清,例如一個物種被其它多種物種影響而其中每個物種又個自受其它物種所影響。諸如此類複雜的演化過程被稱為「擴散式共演化」。簡單的來說,共同演化是一場掠食者與獵物間永無止盡的演化軍備競賽(:en:Evolutionary arms race)。共同演化也包括寄主與寄生蟲間的演化,互利共生的行為可能會在這過程中發生。 共同演化的例子包括風蘭類蘭花與非洲蛾類間的授粉關係。蛾類需要蘭花的花蜜生存,蘭花也要依靠蛾類散佈花粉以繁衍下一代。這種既競爭又互利的演化過程導致蘭花發展出極深的花冠,蛾類也相對應演化出極長的口器。 共同演化也發生於掠食者與獵物間,如粗皮渍螈(Taricha granulosa)與帶蛇(Thamnophis sirtalis)間。蠑螈會在皮膚上分泌神經毒素,而帶蛇則發展出對抗毒素的抵抗力(沒有毒素抵抗力的個體都被"選擇"掉了)。這樣的競爭演化結果導致蠑螈身上的毒素越來越毒,而帶蛇對於神經毒素的抵抗力也越來越強。 關於地球史中大尺度的生物演化,鮮有證據支持共演化參與其中,因為其中的非生物因子(如大滅絕)對大多數生物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然而,在族群或物種間的共演化證據則相對充足。例如早在達爾文的著作《物種原始》及《蘭花的授粉》中已經對共演化有了簡單的描述,又如病毒及其寄主的關係也可能是許多共演化的結果。 最初,共演化只是生物學上的概念,但已經被應用至其中相似的領域,如電腦科學及宇宙學。.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共同演化 · 查看更多 »

共生

共生一詞在英文或是希臘文,字面意義就是「共同」和「生活」,這是兩生物體之間生活在一起的交互作用,甚至包含不相似的生物體之間的吞噬行為。術語「宿主」通常被用來指共生關係中較大的成員,較小者稱為「共生體」。共生依照位置可以分為外共生、內共生,就外共生而言,共生體生活在宿主的表面,包括消化道的內表面或是外分泌腺體的導管;而在內共生,共生體生活在宿主的細胞內或是個體身體內部但是在細胞外都有可能,而20世紀末的科學家研究結果推測,細胞內的葉綠體和粒線體也可能是內共生的形式之一。 美國微生物學家瑪葛莉絲(L.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共生 · 查看更多 »

共生體學說

共生体學說(Symbiogenesis),也叫內共生學說(endosymbiotic theory),是關於真核生物細胞中的一些自主細胞器,線粒體和葉綠體起源的學説。根據這個學説,它們起源於共生於真核生物細胞中(之内)的原核生物。這種理論認爲線粒體起源於好氧性細菌(很可能是接近於立克次體的變形菌門細菌,特別是(Pelagibacterales)),而葉綠體源於内共生的光合自營原核生物的藍細菌。這個理論的證據非常完整,目前已經被廣泛接受。.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共生體學說 · 查看更多 »

光通常指的是人類眼睛可以見的電磁波(可見光),視知覺就是對於可見光的知覺。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上的某一段頻譜,一般是定義為波長介於400至700奈(纳)米(nm)之間的電磁波,也就是波長比紫外線長,比紅外線短的電磁波。有些資料來源定義的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也有不同,較窄的有介於420至680nm,較寬的有介於380至800nm。 而有些非可見光也可以被稱為光,如紫外光、紅外光、x光。 光既是一种高频的电磁波,又是一種由称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流。因此光同时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或者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光 · 查看更多 »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等生產者和某些細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水或硫化氢變成碳水化合物。可分为產氧光合作用和不產氧光合作用。 植物之所以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透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其能量轉換效率約為6%。通过食用,食物链的消费者可以吸收到植物所贮存的能量,效率为10%左右。對大多數生物來説,這個過程是賴以生存的關鍵。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光合作用 · 查看更多 »

光稃稻

光稃稻(学名:Oryza glaberrima),又称非洲稻、非洲型稻,是人类种植的一种稻属作物。一般认为,光稃稻于两千至三千年前在尼日尔河上游,即今日马里一带得到驯化。 光稃稻为一年生作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光稃稻 · 查看更多 »

克羅馬儂人

克羅馬儂人(Cro-Magnon,又譯克洛曼儂人或克魯麥農人)是智人(Homo sapiens,其中包括所有現代人類)中的一支,生存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原來是指發現於法國西南部克羅馬儂(Crô-Magnon)石窟裡的一系列化石,現在的則包含遷入歐洲以前的早期智慧人種在內。 1868年3月,地質學家在法國多爾多涅省埃齊耶的克羅馬儂石窟裡發現了5具骨骼遺骸。其中的模式標本是一顆顱骨,被命名為「」。這些骨骼與現代人類擁有相同特徵,包括較高的前額、直挺的姿態,以及纖細的骨架。之後在歐洲其他地區以及中東,也發現了相同特徵的標本。根據遺傳學的研究,克羅馬儂人可能源自非洲東部,經過了南亞、中亞、中東甚至北非來到了歐洲。 克羅馬儂人在法國、西班牙等國留下大量史前岩畫,表示他们具有一定水準的藝術水平。 有欧洲人类学家認為,现在的巴斯克人是克羅馬儂人的直接后裔。.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克羅馬儂人 · 查看更多 »

四足類

四足類(学名:Tetrapoda)是擁有四肢或附屬肢體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包括恐龍)、鳥類及哺乳動物都是四足類,而甚至沒有腳的蛇亦是從四足類演化而來。最早期的四足類是於泥盆紀由肉鰭魚類適應輻射成為呼吸空氣的兩棲類。.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四足類 · 查看更多 »

倭黑猩猩

倭黑猩猩(學名:Pan paniscus),又名倭猩猩、僰猿、矮黑猩猩或巴諾布猿,是黑猩猩屬下的兩種動物之一,起先倭黑猩猩被認為和黑猩猩是同種生物,直到1920年代,才有人察覺兩者的不同,而將之列為一獨立的物種。雖然「黑猩猩」一詞有时指的是黑猩猩屬下的所有生物,但該詞多特指同屬的另一種生物——普通黑猩猩(Pan troglodytes)。为避免与黑猩猩混淆以及突出其独立物种的地位,一些机构现建议使用「倭猩猩」作为中文名。現今倭黑猩猩僅存於剛果民主共和國,野生且瀕危。和黑猩猩一樣,倭黑猩猩同屬最接近人類的物種之一。因黑猩猩屬動物皆不善游泳,可能導致了1.5-2百萬年前分居於剛果河南北的倭黑猩猩與黑猩猩的演化差異。 德國解剖學家Ernst Schwarz曾分析研究比利時特爾菲倫博物館的當時人們认为屬于青年黑猩猩的顱骨,這使他被譽為倭黑猩猩的發現者。Schwarz於1929年出版其發現。在1933年,美國解剖學家Harold Coolidge提供了對倭黑猩猩更詳盡的敘述,並將之提升至獨立物種的地位。該種的獨特之處在於較長的雙腿、分區的頭髮、母系社會文化、以及性行為在社會中的獨特意義。 這種靈長目動物主要以水果為食(),輔食樹葉,有時則食用小型脊椎動物(諸如鼯鼠或麂羚的幼兒)以及無脊椎動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倭黑猩猩 · 查看更多 »

(学名:Canis lupus familiaris),現代俗称为狗,一种常见的犬科哺乳动物,與狼為同一種動物,生物学分类上是狼的一个亚種。狗是最早驯養於人類的一个物种。被人养的称为家犬,返回野外没人养的狗称为“野狗”或“流浪狗”,是可以領養的。犬的壽命最多可達二十多年,平均則為十數年,與貓的平均壽命相近。若無發生意外,平均壽命以小型犬為長。 DNA分析显示狗不单单是灰狼(Canis lupus)的近亲,更是各地不同灰狼亚种的混血后代。现代狗的祖先约在1.1万至1.6万年前开始在西欧被人类驯化,更早之前人類飼養的古代狗已經滅絕,如在比利时所发现距今3.6万年及阿尔泰山所发现约3.3万年前的标本,则显示已经中断的驯化事件,这些更早期的古代狗均未留下现存后代。但2016年的研究表明,現代狗至少經過兩次馴化,人類在亞洲馴化狗,發生在超過1.4萬年前,一小部分家犬和人通過歐亞大陸西遷。這意味著,所有現代家犬,還有紐格萊奇墓犬,牠們的祖先可追溯回到亞洲。基因檢測發現舊石器時代的歐洲犬,很多基因型在現代歐洲犬中找不到。這結果可能意味著,古歐洲犬沒留下多少後代,有可能是因為亞洲犬在新石器時代就逐漸取代了古歐洲犬。 狗在中习得了与人类行为和谐一致的特殊习性,更获得了靠高淀粉饮食茁壮成长的能力,为犬科动物中的奇葩。各种狗的形状、大小、毛色都有显著不同。狗可用作陪伴、看家护院、捕猎、放牧、载货、拉车、警用、、做宠物、等,因此有“人类的好朋友”这一美誉。但同时,東亞的北朝鮮、韩国、中國部份地區、東南亞的越南、歐洲的瑞士、法國、美國夏威夷等地的人类也把狗作为食物。 今天,家犬的种类已达数百个品种,其中多数犬种出现是近几百年的事。人们根据需要培育了许多不同的品种。身高从只有15.2厘米的吉娃娃到76厘米的爱尔兰猎狼犬,颜色也从白色到黑、灰或棕都有。长毛、短毛,直毛、剛毛、卷毛、沒毛,不一而足。很忠心。.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犬 · 查看更多 »

犬科

科动物包括狗、狼、豺、狐狸等。犬科动物是地球上较为成功的一种肉食哺乳动物。犬科家族包括大约三十七种现存的狼、胡狼、狐和其他野生动物及家犬。它们全部都是肉食性动物,身体构造已演化成特别适合狩猎生活的形态。犬科动物通常春秋兩季會發情,所以說,原則上一年可交配兩次,若有懷孕成功,則一年交配一次。體型越大者,一次所懷的胎數較多,正常排卵者一次可產下6隻以上,小型者在3~4隻以下。.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犬科 · 查看更多 »

皮卡蟲

卡蟲(學名Pikaia),又名皮凱亞蟲或皮克魚,是寒武紀的一類已滅絕動物,其化石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伯吉斯頁岩發現。它是由查爾斯·沃爾科特(Charles Walcott)發現及於1911年描述。由於皮卡蟲化石上有明顯及規則的節,沃爾科特將牠分類在多毛綱中。牠的樣子很像頭索綱,游泳時可能更像鰻魚。 於1979年再次審查柏吉斯頁岩的動物群時,古生物學家康衛·毛里斯(Simon Conway Morris)因皮卡蟲有非常原始的原脊索,故將牠分類在脊索動物門中,使牠可能成為現今脊椎動物的最早祖先。但昆明魚與海口魚的考古年代又比皮卡蟲更早。 發表於英國《生物學評論》(Biological Reviews)的研究論文指出,經分析一九一一年在加拿大洛磯山脈出土的化石確定,已在寒武紀滅絕的纖細皮卡蟲,是已知最原始的脊索動物。現今的魚類、兩棲類、鳥類、爬蟲類及哺乳類都屬脊索動物。 研究團隊在一百一十四件纖細皮卡蟲化石標本中發現了,脊椎動物背脊中的脊索,以及脊索動物特有的肌節(肌原纖維的基本單位)、神經索和血管系統。研究領導人劍橋大學教授莫瑞斯表示,團隊長期找尋肌節以作為「確鑿證據」,在肌節、神經索、脊索和血管系統都找齊後,這項研究「明顯證明纖細皮卡蟲是地球最原始的脊索動物」。 論文共同作者多倫多大學助理教授卡鴻指出,電子顯微鏡讓團隊得以看清楚纖細皮卡蟲各剖面的精微細節。他說,從天鵝、蛇、熊、斑馬和人類「都與這不比拇指長的小生物有深厚淵源」,讓他深感自身的卑微。 皮卡蟲平均只有5厘米長,牠可以利用其身體及闊尾鰭來游出水面。皮卡蟲可能在游泳的同時過濾水中的物質。目前只有發現60個皮卡蟲的標本。 英國劍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以最先進顯影技術重新檢視纖細皮卡蟲的化石樣本,發現牠原來有脊椎前身的脊索神經結構、兩旁有約100塊肌節,讓牠能在水中快速游動,確認牠的脊椎動物先祖身份.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皮卡蟲 · 查看更多 »

皮膚

膚,包住脊椎動物的軟層,是組織之一,在人體是最大的組織。皮膚擋住外來侵入,亦保住水分。有保暖、阻隔、感覺之用。 皮膚的作用因物種而異,有保暖、保護色、吸引異性等作用。各物種的皮有厚有薄,厚皮叫革。皮膚是表皮系統的一部份,是動物最大的器官系統,由多層外胚層的组织構成,可保護內部的肌肉、骨骼、韌帶及其他內部的器官。有的物種,例如魚類和爬蟲類,會生鱗保護。鳥類會生羽毛保護。兩棲動物的皮膚是交換氣體的器官。所有哺乳動物的皮膚都有毛,即使看似無毛的海洋哺乳動物其實也有毛。 皮膚的重要性在於其為身體和外界環境的介面,而且是防禦外來影響的第一道防線。例如皮膚在保護身體免受病原影響。Proksch E, Brandner JM, Jensen JM.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皮膚 · 查看更多 »

石炭纪

石炭纪是地球历史中的一个地质时代。早在1822年石炭纪在英国就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地质时代中的纪了。石炭纪的名字来自于石炭纪时期在全世界各地形成的煤。它从3.55亿年前开始,延续到2.9亿年前。它与二叠纪和泥盆纪之间的边界的年代主要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断代获得的。 对石炭纪的内部分类各个地区使用非常不同的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在其使用地区和传统中却相当稳定。在西欧石炭纪一般被分为上下两个亚纪,在美国分密西西比纪和宾西法尼亚纪,在俄罗斯分上中下三个亚纪。古生物学上的细节划分一般使用海生动物:头足纲动物、腕足纲动物、珊瑚等。陆地植物也被用来对上石炭纪作细节划分。.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石炭纪 · 查看更多 »

石炭蜥目

石炭蜥目(学名:Anthracosauria),是指一類已滅絕,像爬行動物及兩棲動物的四足超綱,生存於石炭紀至二疊紀初期。不過其確切的分野則視乎不同的定義而決定。 石炭蜥目最初於1934年由Gunnar Säve-Söderbergh所定,是一類生存於石炭紀至下二疊紀的大型水中兩棲動物。但根據Alfred Sherwood Romer的定義,石炭蜥目則包括所有非羊膜動物、像爬行動物及兩棲類的迷齒螈,原有的定義則較像他的開 始椎類。內德·科爾伯特(Edwin H. Colbert)則緣用這個定義,但後來於1970年則有學者重新使用Säve-Söderbergh的定義。 隨著支序分類學的出現,這個分類亦有所變更。最初石炭蜥目只是指最像爬行動物的四足超綱(鈍頭龍亞目及Solenodonsauridae)及羊膜動物。但後來石炭蜥目,與蜥螈形類及鈍頭龍亞目,成為了爬行形類下的側系群。.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石炭蜥目 · 查看更多 »

石油

石油(英語、拉丁語:petroleum,拉丁語詞源petra(岩石)+oleum(油)竇耀逵、張怡容,《中國大百科全書》-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的區分。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石油因其價值高昂,又被称为黑金。 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有丰富的储藏,而在俄罗斯、委内瑞拉、加拿大、利比亚、尼日利亚、美国、墨西哥、哈萨克、中国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委内瑞拉拥有世界最高的石油储量。 石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即。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石油 · 查看更多 »

石洞壁画

石洞壁画是在洞穴或岩石上的绘画,有时也称为岩画。一般多为史前所做。最早的石洞壁画可以上溯到4万年前。.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石洞壁画 · 查看更多 »

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學名:Annelida)是动物界的一个门,该门动物为两侧对称、分节的裂生体腔动物,有的具疣足和刚毛,多闭管式循环系统、链式神经系统。目前已知的环节动物约有13000种。常见环节动物有:蚯蚓、蚂蟥(又称水蛭)、沙蚕等。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共同构成关节动物(Articulata)。.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环节动物门 · 查看更多 »

火山

火山是地表下在岩浆库中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行星的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態的地质结构。 地球上的火山发生是因为地壳被分裂成17个主要的和刚性的地壳板块,它们漂浮在地幔的一个更热和更软的层。火山可以分为死火山和活火山。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現喷发事件的活火山叫做睡火山(休眠火山)。另外还有一种泥火山,它在科学上严格来说不属于火山,但是许多社会大众也把它看作是火山的一种类型。 火山爆发可能会造成许多危害,不仅在火山爆发附近。其中一个危险是火山灰可能对飞机构成威胁,特别是那些喷气发动机,其中灰尘颗粒可以在高温下熔化; 熔化的颗粒随后粘附到涡轮机叶片并改变它们的形状,从而中断涡轮发动机的操作。火山爆发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常常伴有地震。大型爆发可能会影响温度,因为火山灰和硫酸液滴遮挡太阳并冷却地球的低层大气(或对流层); 然而,它们也吸收地球辐射的热量,从而使高层大气(或平流层)变暖。 历史上,火山冬天造成了灾难性的饥荒。 虽然火山喷发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同时它也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可以促进宝石的形成;扩大陆地的面积(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作为观光旅游考察景点,推动旅游业,如日本的富士山。 专门研究火山活动的学科称为火山学。.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火山 · 查看更多 »

火山灰

火山灰是火山喷发物之一;粒径在2毫米以下的碎石、礦物質或火山玻璃,像灰尘;颜色深灰、浅灰、白和黄。火山灰也被俗称所有火山喷出物,其实正确说法是火山喷发碎屑。 在火山爆炸式喷发中,岩浆中不可溶的气体扩散并狂暴释放入大气层,从而把岩浆喷入了大气层并在空中固体化为細微的粒子而形成火山灰。另一种情形是蒸汽岩浆喷发也会形成火山灰释入大气层。 火山灰由于非常细小,可以被风吹扬到离火山喷发区很远的地方,甚至上千公里以外,并且在喷發结束后经过很长时间才沉积下来;火山灰经过压实固节后形成火山凝灰岩,如果经过沉积作用,并和泥沙相结合,则形成火山作用和沉积作用混合成因的层凝灰岩。 由于火山灰主要来源于岩浆,因此可用二氧化硅的含量来解释不同岩浆(及火山灰)的性质。玄武岩浆低能量喷发产生暗色火山灰,二氧化硅含量 ~45 - 55%,铁镁含量丰富。流纹岩浆的爆炸喷发产生长英质的火山灰,二氧化硅含量>69%。安山岩与英安岩浆产生的火山灰二氧化硅含量55-69%。 火山灰微粒包含不同成份:、晶体、等。 黏度低的岩浆喷发(如玄武岩浆的夏威夷式喷发与)产生火山碎屑岩。 夏威夷火山岩浆产生的火山灰包括火山碎屑,极少含微晶与。黏度更大的玄武岩浆喷发(如斯特龙博利火山)形成各种火山碎屑,从不规则的微滴到块状(黑色或暗褐色微晶火山碎屑)。与之相反,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火山灰包含浮石、单个斑晶、某些石质成分()被粉碎的产物。 火山灰的形状受制于喷发的多样性与动力过程。 低黏度岩浆的喷发典型形成液滴状火山灰微粒,受到表面张力、喷发时的加速度、空气摩擦力影响,从完美球形到扭曲拉长的液滴形,具有光滑流态表面。高黏度岩浆(如流纹岩、英安岩与某些安山岩)形成的火山灰依赖于岩浆上升至碎裂。气孔是在岩浆固化前所含气体扩散形成的。火山灰微粒有不同的多孔度并有极高的表面积体积比。微粒上可观测到的凹洞、沟槽、管路等结构是气泡破裂的结果。 来自高黏度岩浆喷发的玻璃质火山灰微粒典型是有角的多气孔浮石碎片或薄气孔壁碎片,火山灰中的岩质碎片受制于岩浆接近地表时被气体爆炸爆炸弄碎的围岩的力学性质。蒸汽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灰形态取决于冷却的岩浆的应力使得玻璃质碎裂成小块状或金字塔状火山灰微粒。 不同喷发类型形成的火山灰具有不同密度。浮石火山灰密度在700–1200 kg/m3;玻璃质碎片火山灰的密度2350–2450 kg/m3;晶体火山灰密度2700–3300 kg/m3;岩屑火山灰密度在2600–3200 kg/m3。由于更粗且密度更大的火山灰近源沉积,远距离沉降的火山灰具有更大比例的浮石与玻璃质。 火山灰可细小到1 μm.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火山灰 · 查看更多 »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火星 · 查看更多 »

灰狐

(学名:Urocyon cinereoargenteus),是狐狸的一种,英文名为Gray fox。.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灰狐 · 查看更多 »

灰狼

#重定向 狼.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灰狼 · 查看更多 »

灵长目

灵长目(学名:Primates)是哺乳纲的一个目,在生物分类学上,可以再細分原猴及簡鼻亞目(包括人)。灵长目的始祖住在熱帶雨林的樹上,許多灵长目的特徵表現了其適應三維立體環境的能力,大部份的灵长目至少有部份的能力。 大部份人以外的灵长目住在美洲、亞洲及非洲的熱帶或是亞熱帶區域,只有人類可以住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地區。灵长目的體型變化很大,像體重只有30克,而東部大猩猩體重達200公斤。依照化石的證據,最早已知的灵长目是德氏猴,其年代可以追溯到5580萬年以前。-->認為灵长目的分支可能起源於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約六七千萬年前。 灵长目过去一般會分為二類:原猴及類人猿。原猴的特徵接近最早期的灵长目,包括馬達加斯加的狐猴、及跗猴。類人猿包括猴、猿及人族。最近的生物分類學會將灵长目分為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及簡鼻亞目(Haplorhini)。原猴亞目是指鼻部濕潤的灵长目,包括跗猴以外的原猴,簡鼻亞目是指鼻部乾燥的灵长目,包括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及類人猿下目(Simiiformes)。 類人猿下目也可以分為狹鼻小目(非洲及東南亞的猿及猴)及闊鼻小目(中美及南美的新世界猴)。狹鼻小目包括舊世界猴(像狒狒屬及獼猴)、长臂猿及人科。新世界猴包括卷尾猴、吼猴及松鼠猴屬。人類是其中唯一成功在非洲、南亞及東亞以外地區繁衍的狹鼻小目動物,不過有化石證據指出其他狹鼻小目動物也曾出現在歐洲。現在仍有發現新的灵长目物種,在2000年代找到了超過25個物種,在2010年代也已找到了11個物種。 灵长目是適應性良好的哺乳類動物,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有些灵长目(包括一些大猿和狒狒)主要是陆栖動物,不是树栖動物。但其他的灵长目都可以爬樹。行動方式包括從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用二隻或四隻腳行走,或是在樹枝上擺盪(.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灵长目 · 查看更多 »

獴科

科(学名 Herpestidae),哺乳綱食肉目的一科,外形较像猫,有貓鼬的別稱。最新的分类方法只包括獴亚科一个亚科。.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獴科 · 查看更多 »

獸孔目

孔目(學名:Therapsida)是合弓綱中的一目。傳統上,單孔亞綱被歸類於爬行綱的一個亞綱,並名為似哺乳爬行動物。然而單孔亞綱現在為獨立的合弓綱,是蜥形綱的姐妹分類單元,較接近哺乳動物。在親緣分支分類法中,獸孔目通常包括哺乳類,哺乳類是犬齒獸類的後代, 3rd ed., 1966.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獸孔目 · 查看更多 »

獸腳亞目

腳亞目(学名:Theropoda)屬於蜥臀目,是群雙足恐龍。雖然牠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但是在白堊紀時期,一部份的獸腳類恐龍演變成為草食性、雜食性、甚至食蟲動物。獸腳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大約是2億3000萬年前。牠們從侏儸紀早期開始成為獨占廣大陸地的肉食動物,直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結束為止。獸腳亞目也是恐龍總目中唯一的肉食族群,其餘的鳥臀目所有恐龍、以及和獸腳亞目同為蜥臀目的蜥腳亞目都已經改為素食,但他們的祖先卻肉食素食都有。 獸腳亞目後來演變出一類特殊的小型恐龍,稱為虛骨龍類,虛骨龍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可能演變成了9,300個物種的鳥類的共同祖先。而目前已知最早的鳥類在侏儸紀晚期已經出現,例如始祖鳥,並且在恐龍還存活的白堊紀就已經有例如黃昏鳥和孔子鳥之類的現代鳥類生存了。獸腳亞目與鳥類之間的共同點包括:腳掌有三趾(牠們的第一趾其實萎縮在腳部後方)、胸部上的「叉骨」、與充滿空氣的骨頭。此外,某些獸腳類恐龍的手臂擁有羽毛(但不應具備飛行能力,例如恐爪龍和盜伶龍)和孵卵行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獸腳亞目 · 查看更多 »

獺形狸尾獸

形狸尾獸(學名:Castorocauda lutrasimilis),是一種細小及半棲息在水中的動物,生存於侏羅紀中期1億6千4百萬年前的內蒙古,是哺乳動物的近亲,在道虎溝化石層被發現。其形态高度特化,趨同演化使其外观类似現今的半水栖哺乳動物,如河狸、水獺及鴨嘴獸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獺形狸尾獸 · 查看更多 »

睡鼠

睡鼠(学名:Glis glis)是啮齿目睡鼠科的一个种,是睡鼠属(Glis)唯一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和西亚地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睡鼠 · 查看更多 »

砂拉越

拉越(Sarawak),旧译砂--朥越、砂--勞越、砂羅越或砂--捞越,簡稱砂或砂州,马来语又稱作“犀鸟之乡”(Bumi Kenyalang),是马来西亚在婆罗洲领土上两个行政区域之一(另一个为沙巴州),也是全马面積最大的州。砂拉越州在行政、移民和司法制度上与马来西亚半岛的其他行政区明显不同。地理上砂拉越州位于婆罗洲西北,东北与沙巴州相邻,并把汶莱这一独立国家隔成两部分,而其南与印尼加里曼丹接壤。砂拉越州的首府古晋市是全州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州内还有美里、诗巫和民都鲁等大大小小的城市分布。根据2015年的人口估查,砂拉越州共有2,636,000人。全州的气候类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生长着大片热带雨林,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以许多著名的洞穴系统而闻名的姆鲁山国家公园也位于砂拉越州。发源于依兰山脉的拉让江既是该州的重要河流,也是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流;其支流上的巴贡水电站是东南亚的大型水电站之一。砂拉越州的最高点为2,423米高的毛律山。 在尼亚洞发现了距今四万年前早期人类在砂拉越的居住遗迹。在公元八至十三世纪砂拉越,这一地区与古代中国维持着贸易往来。在十六世纪时这一地区开始受到汶萊帝國(渤泥国)的控制。1841年,英国探险家詹姆士·布鲁克从汶莱手中取得砂拉越(今古晋一带)的统治权,成为了独立的王国,并逐步将版图扩张至今天的范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砂拉越在1941年被日本占领。战后的1946年,砂拉越又被划给英国成为了直轄殖民地,直到1963年7月22日才從英國取得自治權。同年9月16日,砂拉越與北婆羅洲(今沙巴)、新加坡(在1965年被驱逐出联邦)和马来亚联合邦(今马来西亚半岛或西马)组成今天的马来西亚。这一联邦体制的建立受到了邻国印尼的反对,并导致了两国陷入了长达三年的武装对抗。1966年8月对抗平息后的砂拉越又经历了砂共叛乱,这场叛乱直到1990年才停息。 砂拉越州呈现出富有代表性的民族特点、文化特色和多样化语言。砂拉越州的州元首称作“Yang di-Pertua Negeri”,而其政府首脑称为“首席部长”。砂拉越州的政府架构与西敏制相似,并在国内拥有最早的州議會制度。砂拉越州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马来语,并没有规定官方宗教。位于古晋的砂拉越博物馆是婆罗洲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砂拉越还以它的传统乐器而闻名。为期三天的(RWMF)便是在砂拉越州举行。同时砂拉越州也是全国唯一庆祝的地方。 砂拉越州蕴藏着大量自然资源,其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外向出口型,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木材和油棕方面。砂拉越州还有制造、能源和旅游等产业。.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砂拉越 · 查看更多 »

碳(Carbon,拉丁文意為煤炭)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C,原子序数為6,位於元素週期表中的IV A族,屬於非金屬。每個碳原子有四顆能夠進行鍵合的電子,因此其化合價通常為4。自然產生的碳由三種同位素組成:12C和13C為穩定同位素,而14C則具放射性,其半衰期約為5,730年。碳是少數幾個自遠古就被發現的元素之一(見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碳的同素異形體有數種,最常見的包括:石墨、鑽石及無定形碳。這些同素異形體之間的物理性質,包括外表、硬度、電導率等等,都具有極大的差異。在正常條件下,鑽石、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熱導率是已知材質中最高的。 所有碳的同素異形體在一般條件下都呈固态,其中石墨的熱力學穩定性最高。它們不易受化學侵蝕,甚至連氧都要在高溫下才可與其反應。碳在無機化合物中最常見的氧化態為+4,並在一氧化碳及過渡金屬羰基配合物中呈+2態。無機碳主要來自石灰石、白雲石和二氧化碳,但也大量出現在煤、泥炭、石油和甲烷水合物等有機礦藏中。碳是所有元素中化合物种类最多的,目前有近一千萬種已記錄的純有機化合物,但這只是理論上可以存在的化合物中的冰山一角。 碳的豐度在地球地殼中排列第15(见地球的地殼元素豐度列表),並在全宇宙中排列第4(见化學元素豐度),名列氫、氦和氧之下。由於碳元素極為充沛,再加上它在地球環境下所能產生的聚合物種類極為繁多,因此碳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學根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碳 · 查看更多 »

神經元

经元(neuron),又名神经原或神经细胞(英語:nerve cell),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之一。神经元能感知环境的变化,再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的神经元,并指令集体做出反应。神經元佔了神經系統約10%,其他大部分由膠狀細胞所構成。基本構造由樹突、軸突、髓鞘、細胞核組成。傳遞形成電流,在其尾端為受體,藉由化學物質(化学递质)傳導(多巴胺、乙醯膽鹼),在適當的量傳遞後在兩個突觸間形成電流傳導。 人脑中,神经细胞约有860亿个。其中约有700亿个为小脑颗粒细胞(cerebellar granule cell)。.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神經元 · 查看更多 »

禽龍屬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的唯一有效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禽龍屬 · 查看更多 »

禾本科

本科(学名:Poaceae),禾本科主要包括稻亚科、竹亚科、早熟禾亚科等12个亚科和少数不确定类群。最近研究有668属,10000多种。中国有190余属约1200多种。除了荞麦以外,几乎所有的人類主食都是禾本科植物。大自然中的野草不只是动物的食物,还能制造大量氧气,防止水土流失。 地球陆地大约有20%覆盖着草。多种俗称作“某某草”的植物是该科物种,但是必须指出,不是所有的“草”都是禾本科植物。同样,并不是所有禾本科植物都是低矮的“草”,就如竹子,也可以高达十数米,连片成林。.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禾本科 · 查看更多 »

秘鲁

魯共和國(República del Perú),通称秘魯(Perú),是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与巴西和玻利维亚接壤,南接智利,西濒太平洋,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秘鲁孕育了美洲最早人類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以及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最大国家印加帝国。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印加帝国,建立秘鲁总督区,包含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1821年独立后,秘鲁既经历了政治动荡、财政危机,也有出现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 现在的秘鲁是总统制议会民主共和国,全国划分为25个地区。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区则为干旱的平原,东部又有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秘鲁是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水平为中等,全国约有50%人口生活在贫穷之中,主要经济活动有农业、渔业、矿业以及制造业(如纺织品)。 秘鲁人口估计为3,100万,民族包括印第安原住民、欧洲人、非洲人和亚洲人。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一些地区通用克丘亚语和其他印第安土著语言。各民族文化传统的融合在艺术、饮食、文学和音乐等领域创造了多元的表达方式。.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秘鲁 · 查看更多 »

科学方法

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指的是檢查自然現象、獲取新知識或修正與整合先前已得的知識,所使用的一整套技術。為了合乎科學精神,這方法必須建立於收集可觀察、可經驗(empirical)、可量度的證據,並且合乎明確的推理原則。梅里亞姆-韋伯斯特辭典如此定義: 科學方法是一種持續不停的過程,通常其最初步驟是仔細觀察大自然,人們天生就有一種摘三問四的習性,他們時常會對於周遭現象想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進而發展出一些假說來解釋這些問題。最好的假說會導致能被多樣檢試的預言。基於檢試的結果,被檢查的假說可能需要加以改善或遭到毅然駁回。這整個循環,從預測、檢試到改善,可能會重複多次,甚至會無限期地重複,直到假說被改善到能夠給出預測符合檢試的數據,這時,就可宣布一個科學理論出爐了。 科學方法即是適切的驗證方法,所以在完整科學研究,以科學態度由動機發起,目的求其「真」、「實」、「存」、「在」之結果,於科學精神透過科學的過程方法,最後結果證實或證明。也就是說科學性強調的,係為過程與結果互為的真實程度。.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科学方法 · 查看更多 »

種子

种子是种子植物的胚珠经受精后长成的结构,一般有种皮、胚和胚乳等组成。胚是种子中最主要的部分,萌发后长成新的个体。胚乳含有营养物质。 种子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種子 · 查看更多 »

空气

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它主要由78%的氮气、21%氧气、还有1%的稀有气体和杂质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直到后来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19世纪末,科学家们又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空气裡还有氦、氩、氙、氖等稀有气体。 在自然状态下空气是无味无臭的。 空气中的氧气对于所有需氧生物来说是必需。所有动物都需要呼吸氧气,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近乎所有植物的唯一的碳的来源。.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空气 · 查看更多 »

突变

突变(Mutation,即基因突变)在生物学上的含义,是指细胞中的遗传基因(通常指存在於細胞核中的去氧核糖核酸)发生的改变。它包括单个碱基改变所引起的点突变,或多个碱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原因可以是细胞分裂时遗传基因的复制发生错误、或受化学物质、基因毒性、辐射或病毒的影响。 突变通常会导致细胞运作不正常或死亡,甚至可以在较高等生物中引发癌症。但同时,突变也被视为演化的“推动力”:不理想的突变会经天择过程被淘汰,而对物种有利的突变则会被累积下去。中性突變(neutral mutation)对物种沒有影响而逐渐累积,会导致间断平衡。.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突变 · 查看更多 »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学名:Rickettsia),或者称立克次氏体是一类细菌,但许多特征和病毒一样,如不能在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通过瓷濾器过滤,只能在动物细胞内寄生繁殖等。直径只有0.3-1μm,小于绝大多数细菌。立克次体有细胞形态,除恙虫病立克次体外,细胞壁含有细菌特有的肽聚糖。细胞壁为双层结构,其中脂类含量高于一般细菌,无鞭毛。同时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没有核仁及核膜,属于适应了寄生生活的α-变形菌,經研究粒線體的祖先可能是由立克次體演化而來。革兰染色呈阴性,效果不明显。立克次体取名是为了纪念美国病理学家霍華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年2月9日 - 1910年5月3日),立克次在芝加哥大学工作期间发现了落磯山斑點熱和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立克次体)和传播方式,由于工作原因,他自己也死于斑疹伤寒。他所发现的病原体被命名为立克次体属。.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立克次体 · 查看更多 »

笛是一種管樂器,是屬於无簧片的木管樂器,由通過樂器開口的空氣來發聲。依照霍恩博斯特爾-薩克斯分類法,笛屬於边棱音气鸣乐器(edge-blown aerophones)。 常見的笛為直身長管,除了吹奏用的吹口外,還有幾個調整音高的開口,各開口的打開或閉合會產生不同的音高。各地方有不同的笛,有些笛(如直笛)是豎笛,吹口在笛的末端,吹奏時笛和嘴唇垂直。有些笛(如長笛)是橫笛,吹口在笛的側面,吹奏時笛和嘴唇平行。 笛是除了人聲之外最古老的樂器,在考古研究中,發現最早的笛是用動物的尺骨鋸去兩端關節鑽孔而成的骨笛,在德國施瓦本阿尔比發現許多,距今約43000年至35000前,這些笛子表示了當時歐洲的人類已有演奏樂器的傳統。而中國也有發現距今約9000年至7700年的賈湖骨笛。.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笛 · 查看更多 »

簡鼻亞目

簡鼻亞目(Haplorrhini)是包括眼鏡猴及所有類人猿的靈長目。 始鏡猴科是已滅絕的原猴亞目,相信與眼鏡猴較為接近,且是最原始的簡鼻亞目。 牠們的上唇並非直接連接鼻子或牙床,故可以做很多面部表情。牠們的腦部與身體比例明顯較原猴的大,而其主要感官是靠視覺。牠們有眼後板。除了眼鏡猴及夜猴外,大部份物種都是白天活動的,且有三原色视觉。牠的手及腳只適合運動,例如長臂猿科及猩猩的鈎狀手,或是人類的雙足。 所有的類人猿都有單一間隔的子宮,而眼鏡猴則像原猴般有雙角形子宮。大部份物種一般每次只會生一胎,但如狨屬及檉柳猴屬則普遍會生孖胎或三胞胎。簡鼻亞目的嬰兒相對較原猴的為大,但較依賴母親,這可能是因牠們複雜的行為及自然歷史。.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簡鼻亞目 · 查看更多 »

米 (单位)

-- --( → metre,),中國大陸和香港音譯為「--」(亦稱「公--尺」),台灣作「--」(口語偶稱「--」),舊譯「邁當」、「--達」。它是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經線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其后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从1983年至今,米的长度已经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米 (单位) · 查看更多 »

糖酵解

糖酵解(glycolysis--是把葡萄糖(C6H12O6)转化成丙酮酸(CH3COCOO− + H+)的代谢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所释放的自由能被用于形成高能量化合物ATP和NADH。 糖解作用是所有生物细胞糖代谢過程的第一步。糖解作用是一个有10个步骤酶促反应的确定序列。在该过程中,一分子葡萄糖会经过十步酶促反应转变成两分子丙酮酸(严格来说,应该是丙酮酸盐,即是丙酮酸的阴离子形式)。 糖解作用及其各种变化形式发生在几乎所有的生物中,无论是有氧和厌氧。糖酵解的广泛发生显示它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代谢途径之一。事实上,糖解作用及其并行途径戊糖磷酸途径,构成了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还在不存在酶的条件下进行金属催化的太古宙海洋。糖解作用可能因此源于生命出现之前世界的化学约束。 糖解作用发生在大多数生物体中的细胞的胞质溶胶。最常见的和研究最彻底的糖解作用形式是双磷酸己糖降解途径(Embden-Meyerhof-Parnas途径,简称:EMP途径),这是被Gustav Embden,奥托·迈尔霍夫,和Jakub Karol Parnas所发现的。糖解作用也指的其他途径,例如,脱氧酮糖酸途径()各种异型的和同型的发酵途径,糖解作用一词可以用来概括所有这些途径。但是,在此处的讨论却是局限于双磷酸己糖降解途径(EMP途径)。 整个糖解作用途径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糖酵解 · 查看更多 »

紫外线

紫外線(Ultraviolet,簡稱為UV),為波長在10nm至400nm之間的電磁波,波長比可見光短,但比X射線長。太陽光中含有部分的紫外線,電弧、水銀燈、黑光燈也會發出紫外線。雖然紫外線不屬於游離輻射但紫外線仍會引發化學反應與使一些物質發出螢光。 而小于200纳米的紫外線輻射會被空氣強烈的吸收,因此稱之為真空紫外線The ozone layer protects humans from this.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紫外线 · 查看更多 »

細齒獸類

細齒獸科(学名:Miacidae)是古新世至始新世(約3300-6500萬年前)的原始肉食性動物。細齒獸類演化至現今肉食性的哺乳動物。 細齒獸類是細小像貂鼠的動物,身體及尾巴都很長。一些物種是棲息樹上的,其他的則生活在陸地。牠們可能吃無脊椎動物、蜥蜴、鳥類及細小的哺乳動物,如鼩鼱科及負鼠目等。牠們的牙齒及頭顱骨比現今的食肉目較少發育。牠們有裂齒,但沒有成骨的鼓泡。牠們像Cimolestes,故食肉目有可能是從與有蹄動物有關的食蟲動物演化而來。 細齒獸類可以分為兩類:有完整臼齒的miacine及有專門裂齒的viverravine。.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細齒獸類 · 查看更多 »

細胞器

细胞器(organelle,或稱--)是细胞的一部分, 是细胞中通过生物膜与细胞中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功能上独立的亚细胞结构,与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统称为“细胞质”。 细胞器可依各自拥有膜的层数大致分为三类(广义的細胞器还包括囊泡及核小体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細胞器 · 查看更多 »

綠藻

綠藻是一種真核細胞的微生物,可以在包括海水、淡水和汽水等所有的水中環境裡被找到。 綠藻是為有胚植物根源的藻類中的一大類群,本身是一個併系群,有時被歸在植物界,有時則又被歸在原生生物界裡。綠藻是單細胞或群集的鞭毛生物,一般一個細胞有兩個鞭毛,但也會有群集、粒狀和絲狀等不同的型式。車軸藻是最接近高等植物的近親,存在著完全分化的身體組織。綠藻約有6000個物種。Thomas, D. 2002.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綠藻 · 查看更多 »

線粒體

--(mitochondrio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除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篮氏贾第鞭毛虫以及几种微孢子虫外,大多数真核细胞或多或少都拥有线粒体,但它们各自拥有的线粒体在大小、数量及外观等方面上都有所不同。这种细胞器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体系,但因其基因组大小有限,所以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活动提供了化学能量,所以有“細胞的發電站”(the powerhouse of the cell)之称。除了为细胞供能外,线粒体还参与诸如细胞分化、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并拥有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能力。 英文中的“线粒体”(mitochondrion,复数形式为“mitochondria”)一词是由希腊语中的“线”(“μίτος”或“mitos”)和“颗粒”(“χονδρίον”或“chondrion”)组合而成的。在“线粒体”这一名称出现前后,“粒体”“球状体”等众多名字曾先后或同时被使用。这些现在已不再继续使用的名称包括:blepharoblast、condriokont、chondriomite、chondrioplast、chondriosome、chondrioshere、filum、fuchsinophilic granule、interstitial body、körner、fädenkörner、mitogel、parabasal body、plasmasome、plastochondria、plastome、sphereoplast和vermicle等(按首字母在英文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其中“chondriosome”(可译为“颗粒体”)直至1982年仍见诸欧洲各国的科学文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線粒體 · 查看更多 »

線粒體夏娃

#重定向 粒線體夏娃.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線粒體夏娃 · 查看更多 »

繩文時代

繩文時代,是日本舊石器時代後期到新石器時代,即前14500年到公元前300年前後的时期,使用繩紋式陶器的時代。.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繩文時代 · 查看更多 »

红海

红海(البحر الأحمر;יַם סוּף;Mer Rouge;Red Sea)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狭长型,长约2250公里,最宽355公里,均深490公尺,最深2211公尺,面积438,000平方公里。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 紅海是印度洋的陆间海,实际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红海 · 查看更多 »

约旦

约旦哈希姆王国(阿拉伯语:,一般通稱約旦)是中东的国家,它北临叙利亚,东临伊拉克,东南临沙特阿拉伯,西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约旦 · 查看更多 »

纳米比亚

納--米比亞共和国(Republic of Namibia)位于非洲西南部,西濒大西洋,北靠赞比亚和安哥拉,东连博茨瓦纳,南接南非,尽管与津巴布韦无领土接壤,但两国在赞比西河河岸仅相隔200余米相望。海拔1000-2000米,干旱少雨,属亚热带、半沙漠性气候。該国分为13个行政区和50个地方政府,首都温得和克。 納米比亞1990年3月21日从南非统治下独立。2011年人口约210万,人口增长率0.873%。.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纳米比亚 · 查看更多 »

纓尾目

纓尾目(學名Thysanura)在昆蟲綱是一個較小的目,全世界有4科約370種。 牠們身体有銀灰色的鱗片,触角多节,复眼发达或退化,没有翅膀;腹部11节,腹下有腹刺若干对,末端有一对长尾须,尾须之间生有一丝状中尾丝。幼体形似成体,较小。2-3年后性成熟。一生蜕皮多达35次,每年蜕皮3-5次。有些寿命可长达7年。缨尾虫以富含淀粉的物质为食,常严重危害书籍和纸张等物。 分布广,一般栖息于古旧房屋和书籍、衣物中,称为衣魚。衣鱼,体细扁,无翅,有3个尾鬃,外覆银色鳞,行动迅速。平常生活在室内,世界性分布。 野生种类的石蛃科 Machilidae 和 Meinerellidae 過去被劃為纓尾目,現在牠們有了自己的目—石蛃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纓尾目 · 查看更多 »

细菌

細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做古細菌,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闢的類別。為了區別,本類生物也被稱做真細菌(Eubacteria)。古細菌與真細菌在生活環境、營養方式以及遺傳上有所不同。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著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分布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它們被歸類為嗜極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種類之一是海棲熱袍菌,科學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發現這種細菌的。甚至在太空梭上也能生長。然而,細菌種類是如此多,科學家研究過並命名的種類只佔其中的小部份。細菌域下所有門中,只有約一半能在實驗室培養的種類。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細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總的來說,這世界上約有5×1030 隻細菌。其生物量遠大於世界上所有動植物體內細胞數量的總和。細菌還在營養素循環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微生物造成的腐敗作用,就與氮循環相關。而在海底火山和在冷泉中,細菌則是靠硫化氫和甲烷來產生能量。2013年3月17日,研究者在深約11公里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了細菌。其他研究則指出,在美國西北邊離岸2600米的海床下580米深處,仍有許多的微生物根據這些研究人員的說法:「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們,他們的適應力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可以在任何地方存活。.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细菌 · 查看更多 »

细胞

细胞(Cell)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是除了病毒之外所有具有完整生命力的生物的最小单位,也经常被称为生命的积木(病毒仅由DNA/RNA组成,并由蛋白质和脂肪包裹其外)。 in Chapter 21 of fourth edition, edited by Bruce Alberts (2002) published by Garland Science.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细胞 · 查看更多 »

羊膜動物

羊膜動物(Amniota)是一群四足脊椎動物,包括合弓類動物(哺乳類與似哺乳爬行動物)與蜥形類(含爬行動物、鳥類)。羊膜動物藉由產卵、胎生等方式繁衍,胚胎由多層膜來保護。在真獸類哺乳動物,更演化出羊膜來包覆胎兒。羊膜動物與兩棲動物的差異在於保護胚胎的膜,與缺乏幼體變形為成體的階段。 根據較廣泛的定義,第一個羊膜動物是Casineria kiddi,生存於3億4000萬年前,屬於爬行形類(Reptiliomorpha),外表類似小型蜥蜴。羊膜動物的蛋可處在遠離水的環境,使牠們可遷移入更乾燥的環境。羊膜動物的蛋可以交換空氣並排放廢物,使蛋與羊膜動物往更大尺寸的趨勢演化發展。羊膜動物散佈於全球,並成為優勢陸地動物。羊膜動物主要分為兩個演化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合弓類動物是Protoclepsydrops,生存於3億2000萬年前,而最古老的蜥形類動物可能是古窗龍,生存於賓夕法尼亞紀中期,約3億1200萬年前到3億600萬年前。.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羊膜動物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洲

美利堅洲(英文:Americas),简称美洲,位于西半球,自然地理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面積達4254.9万平方公里,佔地球地表面积的8.3%、陆地面积的28.4%。人文地理则将之分为盎格鲁美洲(大多使用英語)和拉丁美洲(大多使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美洲地区拥有大约9.5亿居民,占到了人类总数的13.5%。 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人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多数原住民已经被欧洲移民有组织屠杀,已经不是主要居民。对于欧洲人来说,美洲最初并不为所知,后被航海家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並误认为是印度,以致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流传之今。后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名字命名,并沿用至今。 最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向美洲移民,后来荷兰、英国、法国也向那里移民。1776年,美洲诞生第一个西方殖民独立国家——美国。.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美洲 · 查看更多 »

羽毛

羽毛是鸟类及一些獸腳亞目恐龍特有的结构,是表皮的角质化衍生物。曾经被认为其与爬行类的鳞片同源,但自从大量羽毛恐龙化石在中国辽宁热河生物群以及侏罗猎龙在德国巴伐利亚被发掘和研究以来,这一观点被主流古生物学界所推翻。羽毛的真正起源至今仍没有定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羽毛 · 查看更多 »

羅德侯鯨

羅德侯鯨(學名Rodhocetus)是一屬已滅絕的鯨魚,有著陸上哺乳動物的特徵,顯示了鯨魚從陸地進入海洋的過渡性。 第一個發現的物種是R.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羅德侯鯨 · 查看更多 »

羅百氏傍人

羅百氏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又名粗壯傍人,是於1938年在南部非洲發現的化石。羅伯氏傍人的頭顱骨發展傾向成為重型的咀嚼工具。由於牠明顯與南方古猿有關,故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為牠成立了獨立的傍人屬。 羅百氏傍人估計是屬於200-120萬年前。牠有大的矢狀嵴、顎骨、顎肌及後犬齒牙齒,故適合生活在乾旱的環境。.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羅百氏傍人 · 查看更多 »

羅迪尼亞大陸

羅迪尼亞大陸(Rodinia,來自俄語 Родить,誕生;或 Родина,祖國)是古代地球曾經存在的超大陸,由當時幾乎所有陸塊合併而成。根據板塊重構(Plate reconstruction),羅迪尼亞大陸存在於新元古代(11.5億到7億年前)。羅迪尼亞大陸是由存在於20到18億年前的哥倫比亞大陸分裂後的陸塊合併形成的。羅迪尼亞大陸和另一個超大陸盤古大陸已經是地球歷史上廣為人所接受的曾經存在的兩個超大陸。 羅迪尼亞大陸在新元古代分裂,分裂的陸塊之後在3到2.5億年前合併成盤古大陸。相對於3億年前的盤古大陸,目前對羅迪尼亞大陸的地球動力狀態所知甚少。目前可以從古地磁學所提供的線索得知個別板塊在羅迪尼亞大陸時代的緯度,但當時所在的經度則要靠現已散佈在世界各地的相似地質特徵來推測。 大約7億年前成冰紀的時候,地球進入雪球地球狀態,全球溫度急遽下降。埃迪卡拉紀和寒武紀的生物快速演進一般認為是因為羅迪尼亞大陸的分裂引發。.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羅迪尼亞大陸 · 查看更多 »

翼龍目

翼龍目(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蜥蜴”,是一個飛行爬行動物的演化支。翼龍類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群能採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牠們的雙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的翼膜,翼膜從身體兩側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 。較早物種的頜部佈滿長牙齒,具有長尾巴;較晚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某些晚期物種缺乏牙齒。目前已在某些標本的身體、部分雙翼發現絲狀結構痕跡,顯示翼龍類可能已演化出毛髮。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動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 在大眾媒體、大眾讀物中,翼龍類常被當成飛行的恐龍,但這是錯誤的。恐龍指的是特定陸地爬行動物,能採取直立步態,包括蜥臀目與鳥臀目,並不包括翼龍類、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類。這群中生代飛行動物通常被大眾俗稱為翼手龍(Pterodactyls),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這個名稱衍自於翼手龍屬(Pterodactylus)以及翼手龍亞.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翼龍目 · 查看更多 »

真犬齒獸下目

真犬齒獸下目(Eucynodontia)是一個似哺乳爬行動物演化支,屬於合弓綱獸孔目的犬齒獸亞目,包含現代哺乳動物的直系祖先與其旁系近親。其成員可分成肉食性與草食性。存在時間可能從晚二疊紀或早三疊紀,直到現代。關於真犬齒獸類的論述集中在晚三疊紀到晚白堊紀的原始哺乳類上。.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真犬齒獸下目 · 查看更多 »

真菌

真菌即真菌界(学名:Fungi)生物的通称,又稱菌物界,是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群,包含酵母、黴菌之類的微生物,及最為人熟知的菇類。真菌自成一界,與植物、動物和原生生物相區別。真菌和其他三種生物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真菌的細胞有含幾丁質為主要成分的細胞壁,而植物的細胞壁主要是由纖維素組成。卵菌和黏菌、水黴菌等在構造上和真菌相似,但都不屬於真菌,而是屬於原生生物。研究真菌的學科稱為真菌學,通常被視為植物學的一個分支。但事實顯示,真菌和動物之間的關係要比和植物之間更加親近。 雖然真菌遍及全世界,但大部分的真菌不顯眼,因為它們體積小,而且它們會生活在土壤內、腐質上、以及與植物、動物或其他真菌共生。部分菇類及黴菌可能會在結成孢子時變得較顯眼。真菌在有機物質的分解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對養分的循環及交換有著基礎的作用。真菌從很久以前便被當做直接的食物來源(如菇類及松露)、麵包的膨鬆劑及發酵各種食品(如葡萄酒、啤酒及醬油)。1940年代後,真菌亦被用來製造抗生素,而現在,許多的酵素是由真菌所製造的,並運用在工業上。真菌亦被當做生物農藥,用來抑制雜草、植物疾病及害蟲。真菌中的許多物種會產生有的物質,稱為(如生物鹼和聚酮),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有毒。一些物種的孢子含有精神藥物的成份,被用在娛樂及古代的宗教儀式上。真菌可以分解人造的物質及建物,並使人類及其他動物致病。因真菌病(如)或食物腐敗引起的作物損失會對人類的食物供給和區域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 真菌各門的物種之間不論是在生態、生物生命周期、及形態(從單細胞水生的壺菌到巨大的菇類)都有很巨大的差別。人類對真菌各門真正的生物多樣性了解得很少,預估約有150萬-500萬個物種,其中被正式分類的則只有約5%。自從18、19世紀,卡爾·林奈、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及伊利阿斯·馬格努斯·弗里斯等人在分類學上有了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之後,真菌便已依其形態(如孢子顏色或微觀構造等特徵)或依生理學給予分類。在分子遺傳學上的進展開啟了將DNA測序加入分類學的道路,這有時會挑戰傳統依形態及其他特徵分類的類群。最近十幾年來在系统发生学上的研究已幫助真菌界重新分類,共分為一個亞界、七個門、及十個亞門。.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真菌 · 查看更多 »

真骨總目

#重定向 真骨类.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真骨總目 · 查看更多 »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学名:Eukaryota)是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总称,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真菌和其他具有由膜包裹着的复杂亚细胞结构的生物。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根本性区别是前者的细胞内含有细胞核,因此以真核来命名这一类细胞。许多真核细胞中还含有其它细胞器,如粒線體、叶绿体、高尔基体等。 由于具有细胞核,因此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与没有细胞核的原核生物也大不相同。 真核生物在进化上是单源性的,都属于三域系统中的真核生物域,另外两个域为同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和古菌。但由于真核生物与古菌在一些生化性质和基因相关性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时也将这两者共同归于新壁總域演化支。 科學家相信,從基因證據來看,真核生物是細菌與古菌的基因融合體,它是某種古菌與細菌共生,異種結合的產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真核生物 · 查看更多 »

猩猩

猩猩可以指:.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猩猩 · 查看更多 »

貓(學名:Felis silvestris catus),通常指家貓,在現代漢語中也稱貓咪,為小型貓科動物,是為野貓(又稱斑貓;Felis silvestris)中的亞種,此外也有其他未經過《國際動物命名法規》認可的命名,例如Felis catus。根據遺傳學及考古學分析,人類馴養貓的紀錄可追溯至10,000年前的肥沃月灣地區,古埃及人飼養貓的紀錄可追溯至3,600年前,目的可能為捕鼠及其他齧齒目動物,以防止牠們吃掉--。現在,貓成為世界上最為廣泛的寵物之一,飼養率僅次於犬(或稱狗),但同時也是危害十分廣泛的外來種,由於獵捕的習慣,威脅着很多原生鳥類、齧齒類的生存。更直接的風險是因狩獵而感染野外病菌的貓,會引入例如狂犬病等進入人類生活圈,因此對飼主知識技術與社會責任要求也較高,先進國家的公衛系統普遍會針對野貓進行抓捕絕育,管理意義即在於此。長期飼育的貓平均壽命為12年以上(相當於人類64歲),歷史上最長壽的貓則達38歲(等於人類168歲,來自美國德州)。小部分文化在過去亦有食用貓肉的習俗,如越南、廣州等,但現今大部分地區因衛生防疫,或是以貓為寵物等因素而禁止食用貓肉。 品種獲認證的貓會稱為純種貓,主人會以選擇繁殖的方式讓貓繁殖出他們認為趨于“完美”的品種。歷史上也存在因為偶然突變而產生,後給人類保留並加強其特色的品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猫 · 查看更多 »

猫科

貓科包括獅子、老虎和豹等動物,是食肉目的9個科中最為肉食性的哺乳動物。第一種的貓科動物出現於漸新世,人們更熟悉的家貓和人類在一万年前開始有關連。家貓的野生種親戚野貓,仍然生存在歐洲、非洲和亞洲東部等地,雖然棲地破壞限制了其居住範圍。 其他貓科動物中知名的成員有包括如獅子、老虎、豹和美洲豹等大貓,以及其他如美洲獅、獵豹、猞猁、獰貓和短尾貓等貓亚科动物。已滅絕的劍齒虎亞科為真的貓科動物,而其他如袋劍齒虎和獵貓等相似的動物則不是。.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猫科 · 查看更多 »

,俗称猴子,通常用於指稱新世界猴及舊世界猴。新世界猴即闊鼻小目(Platyrrhini);舊世界猴即猴科(Cercopithecidae),屬狹鼻小目(Catarrhini),而這個目也包括猿。因此科學上來說,猴並沒有形成一個「自然群組」,舊世界猴實際上也接近猿多過新世界猴。現存並所知的有264種猴。另外由於猿類似猴,黑猩猩、長臂猿等在非正式场合也常被稱為猴,但生物學家並不認為牠們是猴。還有,有些猴種類的名字裡有「猿」,因為牠們是併系群,猴沒有任何顯著的特徵,因為牠們的特徵都是源於類人猿和猿。.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猴 · 查看更多 »

猴科

科(學名:Cercopithecidae),即舊世界猴,靈長目的一科,是與猿類最接近的猴,也是我們最爲熟悉的一類靈長目動物。今天主要分佈在非洲和亞洲的廣大地區,也分佈於歐洲極少部分地區。.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猴科 · 查看更多 »

猿是灵长目人猿总科动物的通称,包括两个科。虽然人们常把猿猴并称,有時候將猴也称为猿,而猿有時也會稱做是猴,不過他們在生物學上是不同的動物。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猴有尾巴,而猿没有。在分類學上,人是灵长目的一种。.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猿 · 查看更多 »

热带

热带,(Tropics)是地球上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的地区的总称,无极昼极夜现象。.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热带 · 查看更多 »

热河鸟

热河鸟属(學名:Jeholornis)又稱為神州鳥屬,是一屬鳥翼類,其化石於中國河北省下白堊紀的義縣組發現。名稱的分歧來自兩個發表時間相當接近的發現報告:神州鳥的報告較熱河鳥的報告早兩日發表,但有認為神州鳥的報告並非正式的發表。牠的化石包括了幾組算是完整的骨骼遺骸。周忠和與張福成更將較進化的吉祥鳥定為熱河鳥的異名,但這個理論卻不太被接受。.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热河鸟 · 查看更多 »

爪哇岛

哇岛的地图(18世纪初) 爪哇島(Jawa;爪哇字母:ꦗꦮ;巽他语:ᮏᮝ;Java),位於印度尼西亚,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則位于爪哇西北。 爪哇岛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全島面積126,700平方公里,人口1億4100萬(2015年),行政區人口1億4500萬,比日本全國人口多出約1700萬,而且還在上升中,密度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121人,是世界前十密度最高的地方。.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爪哇岛 · 查看更多 »

爬行动物

行綱(学名:Reptilia)动物通稱爬行動物、爬行類、爬蟲類,是一類脊椎動物,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包括了龟、蛇、蜥蜴、鳄、鸟类及史前恐龙等物种的通称。 本分类过去傳統上包含了史前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却没有包含恐龙及似哺乳爬行动物的现存后代——鸟类及哺乳类,而使其成为并系群。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鳄鱼与鸟类的关系更亲近,因此,现代爬行動物必须包含鸟类才能组合成单系群,再与合弓纲组成单系群羊膜动物,因此有学者一度提出以蜥形綱取代传统的爬行纲,无论如何,也有分类学者选择重新定义爬行纲,即将鸟类包含进来,而原本归类于此的古合弓类则剔除出去,使本分类成为有效的单系群分类。 除了鸟类归类于鸟纲,其他現存的爬行動物都包含在以下4個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爬行动物 · 查看更多 »

統獸總目

統獸總目(Archonta)是一類哺乳動物,包含了:.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統獸總目 · 查看更多 »

生命

生命泛指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并且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簡單來說,也就是具有生命機制的物体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4th edition, published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via.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生命 · 查看更多 »

生命起源

在物質科學與無生源論中,生命起源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關於地球上的生命,如何經歷約39到41億年的演化,從無生物(或死物)成為生物。2017年,科學家在加拿大魁北克發現42.8億年前的微體化石,認定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證據。.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生命起源 · 查看更多 »

生物

生物(拉丁语,德语: Organismus, ,又称有機體)是指稱類生命的个体。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 地球上约有870萬種物種(±130萬),其中650萬種物種在陆地上,220万种生活在水中。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生物會進行新陳代謝及遺傳兩點,前者說明所有生物一定會具備合成代谢以及分解代谢(兩個是完全相反的兩個生理反應過程),並且可以將遺傳物質複製,透過自我分裂生殖(無性生殖)或有性生殖,交由下一代繁殖下去以避免滅絕,这是類生命现象的基础。 生命的起源和生命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古早的生命分類已經過時,近代古典生物學的分類又受到分子生物學的挑戰。一般而言,我們將生物分為兩大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分为兩大域: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这两个域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比他们和真核生物的关系更为接近。在演化史的研究上,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一直缺乏联系。類似麻煩的還有病毒與內共生細菌等的分類,隨著現代生物化學的研究逐漸深入,出現了有如物理學中存在量子現象一般,在特定微觀世界下許多傳統認知出現錯誤,導致以往常理被顛覆的情況。 真核生物的特徵是有細胞核以及其他膜狀細胞器(例如動物和植物體內的粒線體粒線體也可以說是植物動物體的發電廠因為他可以製造很多的能量,以及植物及藻類中的葉綠素),一種假說是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由内共生细菌(endosymbiotic bacteria)演化而来T.Cavalier-Smith (1987) The origin of eukaryote and archaebacterial cell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503, 17–54 。多细胞生物(又稱至於生物實在30班一年且出來則指包含多于一个细胞的生物,在地質學上直到五億年前才出現大爆發。.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生物 · 查看更多 »

生物集群灭绝

生物集群灭绝是指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段中,在一个以上并且较大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生物数量和种类急剧下降的事件。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宏观生物,因为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很难推测和测定。据科学家推测,自地球诞生以来,曾经出现过的生物已灭绝了超过98%。每次灭绝事件所灭绝生物的比率都有较大的差别。 生物集群滅绝要滿足四個條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生物集群灭绝 · 查看更多 »

甲冑魚

冑魚(學名:Ostracoderms),又名介皮類,是已滅絕的一類沒有下顎的原始魚類,其身上有骨質的甲板覆蓋。牠們的化石在北美洲及歐洲的奧陶紀及泥盆紀地層都有發現。牠們一般短於30厘米,相信是行動緩慢及棲於水底的動物。 甲冑魚是最先只使用鰓來呼吸,而不用來攝食的動物。所有其他之前的生物都是以鰓來同時呼吸及攝食的。牠們的頭兩側有另外的咽鰓囊,是開啟而沒有鰓蓋。甲冑魚不像其他的脊椎動物以纖毛來運送食物,而是以肌肉鰓囊來吸入細小的獵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甲冑魚 · 查看更多 »

無夏之年

無夏之年(英語:Year Without a Summer),指1816年。因為受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影響,北半球天氣出現的嚴重反常。歐洲、北美洲及亞洲都出現災情,夏天出現罕見低溫;歐洲及美洲農業生產受影響尤甚;亞洲氣候亦受影響,中國雲南因而出現饥荒。.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無夏之年 · 查看更多 »

無孔亞綱

無孔亞綱(Anapsida)属于羊膜動物,頭骨上没有颞颥孔。牠們是爬行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群,出现于石炭纪晚期。無孔亞綱目前仅存龟鳖目。其他被列為無孔亞綱的生物,米勒古蜥科、夜守龍科、鋸齒龍科,都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絕種,只有前稜蜥科仍存活到三疊紀。 無孔亞綱是種傳統上的用法,有學者提出這些無孔類動物的彼此關係很遠,所以應該被分為幾個演化支:出現在晚石炭紀的原始爬行動物(大鼻龍目)、生存在二疊紀的多樣性無孔類爬行動物(前稜蜥形目)、以及現存的龜鱉目(海龜、陸龜、水龜)。 最早的龜鱉目化石來自晚三疊紀中國的半甲齒龜(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已經很類似現代烏龜。龜鱉目演化自前稜蜥形目、或是雙孔亞綱,仍處在爭議中。近年有科學家提出,龜鱉目的無孔類形態頭顱骨,是種演化逆行現象。這個理論認為龜鱉目演化自雙孔類爬行動物,在演化過程中失去兩個颞颥孔,但這理論還沒被普遍的接受。近期的一些種系發生學研究,根據形態學而將龜憋目歸類於雙孔亞綱deBraga, M. and Rieppel, O. (1997).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無孔亞綱 · 查看更多 »

無頜總綱

無頜總綱(學名:)是脊索动物门下的一个总纲。该纲动物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本纲动物生活于淡水和海水中,有些种类会回游。.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無頜總綱 · 查看更多 »

熊科

即熊科(学名:Ursidae)动物的通称,是一种大型哺乳類,属于食肉目。该科共有六属八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一部分地區。 常见的特征是身躯庞大、四肢粗壮有力、长鼻子、厚毛发、短尾、跖行足、每只脚爪上有五个弯曲锋利不能回缩的爪子(对比猫科动物的爪子是可以回缩的)。北极熊基本是食肉动物,而其他的熊都是杂食动物。 除去母亲带小熊的情况,一般是独自行动。昼出夜伏,不过也会在夜晚或黎明活动,特别是在人类附近的时候。嗅觉极其灵敏,看似笨拙,实际奔跑速度极快,时速可达40km/h,耐力超群,而且可以适应各种气候和地形。秋天時,熊吃了发酵的果子会表现出醉态。熊需要一个掩蔽所,如一个山洞或树洞,以供冬季在其中冬眠,冬眠有时会长达100天。 史前人类就有捕猎熊的历史,为了获取它们的肉和毛皮。它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神话传说、文学、艺术中。但在现代社会,因为栖息地减少和非法的熊制品贸易,熊面临着灭绝的压力。有六种熊处于危险至濒危级别,棕熊在有些地区已经灭绝。.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熊科 · 查看更多 »

異特龍

#重定向 異特龍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異特龍 · 查看更多 »

(Coal)是一种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积岩,这样的沉积岩通常是发生在被称为煤床或煤层的岩石地层中或矿脉中。因为后来暴露于升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较硬的形式的煤可以被认为是变质岩,例如无烟煤。煤主要是由碳构成,连同由不同数量的其它元素构成,主要是氢,硫,氧和氮。 在历史上,煤被用作能源资源,主要是燃烧用于生产电力和/或热,并且也可用于工业用途,例如精炼金属,或生产化肥和许多化工产品。作为一种化石燃料,煤的形成是古代植物在腐敗分解之前就被埋在地底,转化成泥炭,然后转化成褐煤,然后为次烟煤,之后烟煤,最后是无烟煤。煤產生之碳氫化合物经过地壳运动空气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作用,产生的碳化化石矿物,亦即,煤炭就是植物化石。这涉及了很长时期的生物和地质过程。.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煤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狐猴

#重定向 狐猴科.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狐猴 · 查看更多 »

狐狸

#重定向 狐.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狐狸 · 查看更多 »

狹鼻小目

狹鼻小目(Catarrhini)是靈長目簡鼻亞目中三個小目之一,包含了舊世界猴(猴總科)及猿(人猿總科)。後者再細分為長臂猿科及人科。以往認為人類及其已滅絕的近親或祖先是一個獨立的科,而人科則被分類在猩猩科中。 狹鼻小目的動物鼻孔都是狹窄及向下的。牠們不像闊鼻小目,一般都是白天活動,而尾巴並非捲尾。牠們的指甲都是扁平的,上下齒式都是2.1.2.3。 狹鼻小目大部份物種都是兩性異形的,且大都不是一夫一妻的。很多但不是全部物種都以群族方式生活。牠們是非洲及亞洲的原住民。.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狹鼻小目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狗 · 查看更多 »

盤古大陸

古大陸(Pangaea 或 Pangea),又稱“超大陸”、“泛大陆”,原文為希臘語 Παγγαία,是 πᾶν(全部)和 γαῖα(陸地)的合字,即「全陸地」。盤古大陸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間3.35-1.75亿年存在大片陸地。而這個名字是由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所提出的。 罗迪尼亚大陆解体形成了冈瓦纳大陆(又分为东冈瓦纳大陆包括澳洲与南极洲克拉通,与西冈瓦纳大陆),以及劳亚大陆,以及单独的西伯利亚地块、波罗的地块等。在泥盆紀時,由於大陸間彼此的碰撞,約在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又相連在一起,此時相當於地質時代的三疊紀,科學家將之稱為盤古大陸。 盤古大陸經過三個階段的分裂,形成現今大陸的分布情形: 第一階段: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中葉。 第二階段:由於今北美東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火成活動,將北美推向西北方。 第三階段:南美和北美的分離,形成墨西哥灣,南極和馬達加斯加邊界的火山活動,使西印度洋逐漸生成。 由於板塊運動不斷地進行,地質學家預測大陸將會再度形成一個超大陸,這個超大陸被稱為终極盤古大陸(Pangea Ultima 或 Pangea Proxima),預測在二億五千萬年後形成。 包圍盤古大陸的海洋稱為泛大洋或盤古大洋(Panthalassa)。 Pangea animation 03.gif|盘古大陆分解动态示意图 Pangäa.jpg|北美、南美、非、歐四洲,可互相接和在一起.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盤古大陸 · 查看更多 »

盲鰻

鰻亞綱(學名:Myxini)是一種海洋脊椎動物,分類上屬於清除者。過去是無頜綱(Agnatha)之下的一目,現在則是無頜總綱下的頭甲魚綱下的一亞綱。.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盲鰻 · 查看更多 »

直立人

立人又稱直立猿人,其生存年代为更新世早期至中期。直立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且制造石器,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北京人、蓝田人、元謀人、巫山人、澎湖原人等都属于直立人。它仍带有猿类特徵,如头盖骨低平,眉骨粗壮,吻部前伸。但也有現代人特徵,如可雙足直立和腦容量比猿類大。欧仁·杜布瓦於1891年在爪哇岛梭罗河附近发现的爪哇人化石,裴文中於1923年在中國北京附近的周口店所發現的北京人化石,還有藍田人、巫山人和元謀人等,都是直立人的例子。.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直立人 · 查看更多 »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重定向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白令陸橋

白令陸橋(Beringia,Берингия)位於白令海,伸延至極限時長達1600公里。白令陸橋連接現今的美國阿拉斯加西岸和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岸、更新世(前180萬-前1萬年)時連接的地方數量和變化無法估計。 因為來自太平洋的西南風吹至阿拉斯加時已逐漸失去水分(雨影現象),以致白令陸橋降雪量低,所以它未結成冰川。 Category:陸橋 Category:俄羅斯地理 Category:阿拉斯加地理 Category:冰河時期 Category:白令海.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白令陸橋 · 查看更多 »

白蟻

白蟻亦稱螱,是約3000多種等翅下目昆蟲的總稱,坊間俗稱大水蟻(因為通常在下雨前出現,因此得名),可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常找到牠們的蹤跡,早於人类生存了2億5000萬年之久。白蟻是节肢动物门昆蟲綱之下的成員,原屬等翅目,現時已降格成為蜚蠊目之下的等翅下目,為不完全變態的漸變態類並是社會性昆蟲,每個白蟻巢內的白蟻個體可達百萬隻以上。 在德語中,白蟻又稱「Unglückshafte」,意為“带有厄運的動物”或“帶來不幸的動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白蟻 · 查看更多 »

白鱀豚

白鱀豚(学名:)亦称白鱀鯨、白鱀、白旗、白鳍、白夹、江马、青鱀、揚子江豚及長江豚等,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这是白鱀豚科中唯一的独特物种,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 它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現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縮寫IUCN)列为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同时还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录一)以及《美国国家濒危物种法》。在2006年11至12月持續六周的野外科考没有发现一头,这物种被确认为功能性灭绝,就算是还有個體仍然生存,其數量也很难維持并延續种群。2007年8月29日,安徽铜陵市有白鱀豚目击报告,之后在2011年8月25日的湖北洪湖,2016年10月4日的安徽芜湖和2018年5月2日都有过白鱀豚的疑似目击报告。.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白鱀豚 · 查看更多 »

花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门植物,又称有花植物或開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的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这一进程始於传粉,然後是受精,从而形成种子并加以传播。对於高等植物而言,种子便是其下一代,而且是各物种在自然分布的主要手段。同一植物上着生的花的组合称为花序。 “花”在生活中亦常称为“花朵”或“花卉”。广义的花卉可指一切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或人工栽插的盆景),而狭义上则单指所有的開花植物。 花卉一直广受人们的喜爱和使用,主要用於觀賞,还能當食材或提煉原料。.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花 · 查看更多 »

花粉

花粉(pollen)是種子植物的微小孢子堆,成熟的花粉粒實為其小配子體,能產生雄性配子。花粉由雄蕊中的花藥產生,由各種方法到達雌蕊,使胚珠授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花粉 · 查看更多 »

节肢动物

节肢動物是動物的一类,由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等外骨骼動物組成被稱为节肢动物门(学名:Arthropoda)的分類單位。在動物界中所屬物種最多的一門,已被人類命名的昆蟲類就有超過75萬種 。除昆蟲外,常見的蝦、蟹、蜘蛛、蜈蚣及已滅絕的三葉蟲都屬於节肢動物。 节肢動物的特點為其分節的肢體,以及主要成份為α-甲殼素的角質層。甲壳生物的角質層中也包括了碳酸鈣,是的產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节肢动物 · 查看更多 »

芙烈達·卡蘿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墨西哥女畫家,以自畫像著名,許多畫作受到墨西哥自然及文化的影響。本名是Magdalena Carmen Frieda Kahlo y Calderón,她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約阿坎(Coyoacán)街区。父親是德裔猶太畫家與攝影師,家族來自羅馬尼亞的奥拉迪亚(Oradea,二戰前是匈牙利屬地)。芙烈達之夫為著名墨西哥畫家迪亞哥·利弗拉, 芙烈達·卡蘿聲稱她是在1910年7月7日出生,但她的出生證明上是寫1907年7月6日。芙烈達·卡蘿可能是希望她的出生年份和墨西哥革命開始的年份一様,因此她可以和現代的墨西哥一起誕生。芙烈達的作品將墨西哥描繪成是美洲原住民傳統的象征,身為女性主義者,芙烈達也毫不妥協的描述女性的經驗Norma Broude, Mary D. Garrard.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芙烈達·卡蘿 · 查看更多 »

草原

草原,是以草本植物為主,可為家畜、野生動物提供生存場所的地區。 天山草原, 是屬於草原地帶。 這個草原的地勢平坦空曠,氣候較乾燥,雨量較少。.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草原 · 查看更多 »

草食性

#重定向 食草动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草食性 · 查看更多 »

菊石

菊石是一群已經滅絕的海洋生物總稱,隸屬於菊石亞綱(學名:Ammonoidea)。牠們約在志留紀晚期至泥盆紀初期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最後與恐龍、箭石等生物一起於白堊紀晚期滅絕。由於菊石的演化速度很快,分布也很廣,非常適合作為標準化石,地質學家可以使用牠們來確定含有菊石化石的地層的年代。菊石亞綱與現存的頭足綱關係最接近的可能是蛸亞綱,如章魚、烏賊和魷魚等,而不是與其外觀相似的鸚鵡螺亞綱鸚鵡螺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菊石 · 查看更多 »

菲勒斯

菲勒斯(Phallus)是一個源自希臘語的詞語,指勃起的男性生殖器的圖騰,亦是父權的隱喻和象徵。它的代表物是一條勃起的陰莖。.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菲勒斯 · 查看更多 »

鐵器

铁器是以鐵為主要金屬的一種器物类型,铁质自然界中含鐵數量頗多。然而其融熔溫度在攝氏一千度以上故早期人類無法锻造。直到精緻炭及鼓風技術發明後才逐漸應用。目前最早使用鐵器的是小亞細亞的西臺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鐵器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又名非洲南猿或南方古猿非洲種,是屬於早期人科的非洲南方人猿,生存於200-300萬年前的上新世。較古老的阿法南方古猿與非洲南方古猿都較纖細,估計是現今人類的直接祖先。化石遺骸顯示非洲南方古猿更像現今人類,相似的頭顱骨可以容納更大的腦部及有更像人的五官。非洲南方古猿已在4個地方發現,包括湯恩、斯泰克方丹、馬卡潘斯蓋及Gladysvale洞穴。.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非洲南方古猿 · 查看更多 »

非洲板块

非洲板块是一个较大的板块,几乎包含整个非洲大陆,向西一至延伸到中大西洋海岭。它是1968年勒皮雄提出的六大板块之一,范围基本没有变动。 非洲板块的西界是一个离散边界,形成中大西洋海岭的中段和南段,非洲板块隔此边界在北部与北美洲板块相接,在南部与南美洲板块相接。非洲板块的东北界与阿拉伯板块相接,东南界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接,在北部和南部与之相邻的则分别是欧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了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北界外,其余边界均是离散边界。 非洲板块由几个克拉通(即古陆的稳定陆核)组成,它们在大约5.5亿年前冈瓦纳超大陆形成的过程中会聚在一起,形成现代非洲大陆的前身。这些克拉通自南向北依次是卡拉哈里克拉通、刚果克拉通、撒哈拉克拉通和西非克拉通。每一个克拉通都可以进一步分成几个更小的地块或叫地体,它们沿着前冈瓦纳造山带拼合在一起。 非洲板块在其内部的东部沿着构造和火山活动区阿法尔三角和东非大裂谷发生裂谷作用。这个裂谷区将非洲板块几乎分成了大小明显不等的两部分。据推测,在阿法尔地区之下存在一个地幔热柱。由于这个裂谷区的存在,有人将非洲板块又细分为西部较大的努比亚板块和东部较小的索马里板块 非洲板块的运动速度,据估计大约是每年2.15厘米。按这个速度运动下去,非洲大陆将在大约65万年之后撞上西班牙的南角,而使地中海被封闭而来。 大西洋中的新英格兰热点的活动很可能是非洲板块上一短列中到晚第三纪海山的成因,但是这个热点现在正处于不活动状态。于2007-10-05访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非洲板块 · 查看更多 »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东亚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4000~5000公尺),面积250万平方公里,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极”之称。它是在中亚和西亚的一个巨大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部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以及在印度查谟-克什米尔邦拉达克的一部分。 它从南向北延伸约,从东到西延伸约。中國境內之青藏高原,占全中國23%面積,位于北纬25°-40°和东经74°-104°之间。 高原边界,东為横断山脉,南、西為喜马拉雅山脉,北為昆仑山脉。涵蓋國境有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全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的拉达克等地。.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青藏高原 · 查看更多 »

蝙蝠

蝙蝠,又名蟙䘃(音同“職墨”),是对翼手目(学名:Chiroptera)动物的通称,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现生种共有19科185属962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蝙蝠是动物界中唯一會飛的哺乳类。.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蝙蝠 · 查看更多 »

蠍子

蠍子(學名:Scorpiones)是一種有8隻腳的節肢動物,屬於蛛形綱。.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蠍子 · 查看更多 »

蠹魚

衣魚(學名:Lepisma saccharina),俗稱蠹、蠹魚、白魚、壁魚、赤木蟲、書蟲或衣蟲,是一種靈巧、怕光、而且無翅的昆虫,身體呈銀灰色,因此也有白魚的稱號,嗜食糖類及澱粉等碳水化合物,牠的體型細長,無翅,身體上佈滿了鱗片,口器為咀嚼式。 衣魚在昆蟲界的分類是:纓尾目;衣魚目;總尾目,在地球上已經出現約三億年。.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蠹魚 · 查看更多 »

顶级掠食者

顶级掠食者(或稱超级掠食者)是指一掠食性物種在其生活範圍的食物链中,不存在營養級比其更高、甚至對其進行掠食的物種。如大型貓科動物、熊、鳄鱼、虎鯨、老鷹等,其存在能維持生态系统中各物種數量的平衡及食物鏈的穩定做出贡献。然而,顶级掠食者並不限定是肉食性動物,也有部分雜食性動物亦能列入頂級掠食者的行列,例如棕熊及人類;頂級掠食者亦非均為巨型動物,如獵殺恐鳥的哈斯特鷹。地球上最早的顶级掠食者,不管海洋或陸地,都是無脊椎動物(如奇蝦、房角石、布龍度蠍子、广翅鲎、巨脈蜻蜓),後來該角色皆被脊椎動物取代至今。 另外,對人類能構成危險的生物,也不一定能夠列入頂級掠食者。再者,有些非掠性的草食性動物,諸如河馬、犀牛和象等也證實對人類更具危險(相對於大型貓科動物、熊、鬣狗、鱷魚及諸如蚺科、蟒科等大型蛇類...等等的掠食性動物而言)。就算是非常致命的物種(如黑寡婦蜘蛛、響尾蛇、海蛇、雞心螺、僧帽水母或箱型水母等),雖能在攻擊瞬間對人類造成嚴重,甚至是致命的傷害,但這些生物本身仍是某些對其毒素免疫之物種的獵物,因此亦稱不上是所謂的頂級掠食者。.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顶级掠食者 · 查看更多 »

血紅素

血紅素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含意,可以指:.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血紅素 · 查看更多 »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又名開花植物或有花植物,生物學分類稱被--子植--物門,是有胚植物中為數最多且最為人所知的一種,是植物界最多樣化的種類,约有304000種。同時開花植物是現時地球上演化最先進及優勢的植物種類。開花植物和裸子植物一起合稱為種子植物。開花植物可以由一系列的衍徵將其與其他的種子植物相區隔開來。.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被子植物 · 查看更多 »

袋獅

袋獅(学名:Thylacoleo)是一種已滅絕的肉食性有袋類動物,生存於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模式種是劊子手袋獅(T.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袋獅 · 查看更多 »

袋熊

袋熊,即袋熊科(Wombat,学名:Vombatidae),是澳洲的有袋類动物。牠們的腳短及肌肉發達,身長約有1米,尾巴亦很短。牠們生活於澳洲東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州的森林、山地及石楠地。.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袋熊 · 查看更多 »

食物鏈

食物鏈是表示物種之間的生存組成關係,在生態學中能代表物質和能量在物種之間生下孩子的情況。 雖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眾多,亦於生態系統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根據它們在能量和物質中所引起的作用,可以被分類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個類別。最底層是“生產者”,是以陽光來行使光合作用,自行用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綠色植物;再上層是各級“消費者”,要依賴生產者供應物質和能量;當消費者死亡以後,“分解者”會以他們的屍體為食物。 而還有一個「清除者」,是一個生態系統中擔任清除性工作的生物。這些生物把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遺體或排遺作為食物,具有「分解者」將大分子物質轉換為小分子物質的能力,卻又無法如「分解者」般將所攝食的有機物質轉變成無機物。與「生產者」可以將小分子無機物合成為大分子有機物的能力更是不相干。因此在某些定義中接近於「消費者」,卻又兼具有「分解者」的某些特質,因此在生態系統中被單獨歸為一類,被稱為「清除者」。換句話說「清除者」可視為「腐食性消費者」,這些生物將大分子有機物轉換為小分子有機物,例如禿鷹吃腐屍,螞蟻吞食昆蟲遺骸,而溪流、河口等水域生態系中的螃蟹、蝦子等攝食泥土中的有機質碎屑也是一例,這些有機質碎屑除了植物的枯枝落葉之外,還有許多經過其他動物消化過的小分子有機物。這些「清除者」無法清除的部分再交棒給「分解者」處理,減輕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工作量,加速生態環境中的能量與碳循環。若是所有的生物殘骸或排遺皆由「分解者」直接分解,生態系統中從有機物轉換為無機物的速率將遠小於有機物質的堆積,能量與物質無法順利傳遞循環,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食物鏈 · 查看更多 »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是指種子植物中,胚珠在一開放的孢子葉上邊緣或葉面的植物,孢子葉通常會排列成圓椎的形狀。裸子植物共有6個門約14科88屬超過一千種 ,種子植物的另一主要類群為被子植物,而胚珠則是在心皮(一個邊緣相接的胞子葉)內。裸子植物这个名称源自希臘語「gymnospermos」,意指「裸露的種子」,因為裸子植物的胚珠外圍沒有子房壁保護,故稱做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會產生孢子,有發展成花粉的「小孢子」和留在胚珠裡的「大孢子」兩種。當受精(大孢子和小孢子結合)之後,形成的胚芽便會和其他細胞組成胚珠,並發展成種子。 在早期的分類裡,裸子植物被認為是一個「自然」的群體。但是,一些化石的發現猜測被子植物可能演化自一裸子植物的祖先,這將使得裸子植物形成一個併系群,若將所有滅絕的物種都考慮進來的話。現代的親緣分支分類法只接受單系群的分類,可追溯至一共同的祖先,且包含著此一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因此,雖然「裸子植物」一詞依然廣泛地被使用來指非被子植物的其他種子植物,但之前一度被視為裸子植物的植物物種一般都被分至五個類群中,以讓植物界內的門都有著相同的階層。 考慮其他已滅絕的裸子植物,現存物種的分子種系發生學已和其對於開花植物是組成一單系群或併系群的形態類別相衝突。而還在爭議上的還有,買麻藤門會是被子植物的旁支,亦或是其他已滅絕的裸子植物之旁支,或同源。.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裸子植物 · 查看更多 »

裂口鯊

裂口鯊(學名Cladoselache)是一種已滅絕的鯊魚,僅生存於泥盆紀中期。 裂口鯊據信有6呎長。牠的顎骨關節比現今的鯊魚較為脆弱,但有更為強壯的顎骨肌肉。牠有長及流線形的身體,深叉形的尾巴,可見牠是游泳能手。其牙齒有很多尖峰及邊緣光滑,適合咬住(非撕開)獵物。裂口鯊有可能是以尾巴包圍獵物,並將整個吞下。牠的口是在頭部的正中央位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裂口鯊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亞(Сибирь),古稱「鮮卑利亞」或「錫伯利亞」,是俄羅斯及蒙古国北部的一片非常大的地域,佔有整個北亞,面積約1,276萬平方公里,範圍西至烏拉山脈、東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哈薩克的中北部,以及蒙古国和中國的邊境。整個地域除了西南部份屬於哈薩克以外,其餘的都屬於俄羅斯,並且占据了其75%的領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西伯利亚 · 查看更多 »

西部大猩猩

西部大猩猩(Gorilla gorilla)是為人熟悉的大猩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西部大猩猩 · 查看更多 »

馬陸

#重定向 倍足綱.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馬陸 · 查看更多 »

馳龍科

馳龍科(学名:Dromaeosauridae)又名奔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牠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於白堊紀。在非正式的用法裡,牠們通常被稱為「盜龍」(Raptor),這個名稱因為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出現的伶盜龍而開始盛行。馳龍科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奔跑的蜥蜴」,dromeus / δρομευς 意為「奔跑」,而sauros / σαυρος 意為「蜥蜴」。 馳龍科的恐龍分布範圍可能極廣,化石在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以及南極洲等地Case, J.A., Martin, J.E., and Reguero, M. (2007).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馳龍科 · 查看更多 »

角龍科

角龍科(Ceratopsidae)屬於頭飾龍類,是一群多樣性的演化支,例如:三角龍、戟龍。所有已知物種都為四足草食性恐龍,都擁有喙狀嘴、頜部後方有多排切割用牙齒、以及延長的頭盾與頸盾緣骨突。角龍科可分為兩亞科。角龍亞科,或稱開角龍亞科,共通特徵為長、三角形的頭盾,以及發展良好的額部角狀物。尖角龍亞科有發展良好的鼻角或鼻部突起物,頭盾較短、較呈直角,以及頭飾後方的延長針狀物。大部分角龍科化石都發現於北美洲西部的上白堊紀地層,只有圖蘭角龍與中國角龍的化石發現於亞洲Sues, H.-D., and Averianov, A.(2009).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角龍科 · 查看更多 »

(学名:Equus ferus caballus),是一种草食性家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養,最早的馬匹馴養遺址於烏克蘭草原發現,15世纪后,才被歐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地區。.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马 · 查看更多 »

马达加斯加

达加斯加共和国(Repoblikan'i Madagasikar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前称,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岛屿国家,该国包括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及其周边多个比较小的岛屿。冈瓦那超大陆在早侏罗纪解体后,马达加斯加岛在约8800万年前从印度板块分裂,当地的原生动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对隔离的自然条件下演化。马达加斯加也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90%的野生动植物都是该国独有。但是,岛上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长人口侵占的威胁。 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间,南岛民族从婆罗洲乘浮架独木舟前来,马达加斯加开始有人类定居。公元1000年左右,班图人穿越莫桑比克海峡移居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多个族群陆续前来当地定居,每个族群都在地方文化中留下持久的风景线。马达加斯加族群通常可以划分成18或更多个较小的族裔团体,其中又以中部高地的梅里纳人所占规模最大。 马达加斯加岛曾长期由零散的社会政治联盟统治。从19世纪开始,岛上大部分地区都由一系列的伊默里纳贵族统一成马达加斯加王国加以统治。1897年,该岛成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君主政体随之土崩瓦解,之后一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称为共和国,先后经历四大宪政时期。1992年起,该国开始正式由以首都塔那那利佛为中心的宪政民主政体统领。但是,经选举上台的总统马克·拉瓦卢马纳纳在2009年的民众起义中被迫辞职,总统权力于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乔利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乃是一场政变。 截至2014年4月,马达加斯加人口刚超过2300万,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该国有两种官方语言,分别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生态旅游和农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对教育、卫生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则都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在拉瓦卢马纳纳的统治下,这些投资使该国经济大幅增长,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导致贫困人口和中层阶级间因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而关系紧张。.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马达加斯加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马来西亚 · 查看更多 »

高吻龍屬

吻龍屬(學名:Altirhinus)是鴨嘴龍超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蒙古。高吻龍是雙足行走的草食性恐龍,但在攝食時則可以四足站立的。整個身長由鼻端至尾巴可能約8公尺。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估計其身長約6.5公尺,體重約1.1公噸。單是頭顱骨就有760公分長,高吻龍有寬廣的口鼻部,鼻端上有一個明顯的高拱,高吻龍亦因此得名。 高吻龍是於1998年被命名,名字是由拉丁文的「altus」(意即「高」)及古希臘文的「rhinos」(即「鼻子」的意思)。當中只有一個種,學名為「A.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高吻龍屬 · 查看更多 »

魚石螈

魚石螈(學名Ichthyostega)是一屬早期的四足總綱,生存於3億6千7百萬至3億6千2百5十萬年前的上泥盆紀,是魚類及兩棲類的中間生物,从尾部等体型看类似现代的鲶鱼长了脚。魚石螈有腳,但卻可能不是用作行走,而是用來穿越沼澤。虽然具备了两栖类的结构与习性,但并不被认为是狭义上两栖动物的真正成员,后者要到石炭紀才出現。.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魚石螈 · 查看更多 »

鮫齒鯨

鮫齒鯨(學名Squalodon),又名原鮫鯨或鯊齒鯨,是一屬已滅絕的鯨魚,屬於鮫齒鯨科。鮫齒鯨最初由Grateloup於1840年所命名,並被認為是屬於禽龍類的恐龍,但後來被重新分類。鮫齒鯨的學名是來自角鯊屬及牙齒的組合,原因是牠的牙齒像角鯊屬般是有鋸齒的。.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鮫齒鯨 · 查看更多 »

鮑氏傍人

鮑氏傍人(Paranthropus boisei)是早期的人族及最大的傍人。他生存於260-120萬年前上新世至更新世的東非。他最初被命名鮑氏東非人,及後被更名為鮑氏南方古猿,而最終被分類為鮑氏猿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鮑氏傍人 · 查看更多 »

鯊齒龍

#重定向 鲨齿龙属.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鯊齒龍 · 查看更多 »

是海洋哺乳动物鲸目中部分生物的通称。鲸目又分為齒鯨類(Odontoceti)和鬚鯨類(Mystacoceti),前者包括海豚科。在日常語言中,常將鲸和海豚(以及江豚)分开,但在動物學中它們同屬於一個系群。海豚科屬於鲸目下的齒鯨亞目,該亞目中有抹香鯨及等。而以鯨鬚替代牙齒,利用鲸鬚過濾水中浮游生物進食的鬚鯨亞目,有座頭鯨及現存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等。 鲸的尺寸可以由只有1.7米長50公斤的毛伊海豚,到長34米重達190噸的藍鲸,後者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一些種類表現出性别差異,雌性體型比雄性體型更大。鲸拥有流線型的身體和鳍狀的一對前肢。雖然不像海豹一样敏捷,鲸鱼也能以20節的速度巡游。鬚鲸用喉咙嚨上的皺褶來擴展它們的嘴,以便吞嚥大口的海水。露脊鲸摄取的海水占牠百分之四十的體重。齒鲸則有尖锥状的牙齒,用於捕捉烏賊和魚類。鬚鲸在海洋中拥有發達的“嗅覺”,而齒鲸擁有敏锐的听觉。鲸的嗅覺之發達,可以同时活躍於水上和水下的環境,以至於有的鲸甚至在盲了以後仍能生存。 數世紀以來,鯨經常被作為桌上佳餚或是工業產品的原料。然而,到了20世紀中葉,鯨的數量已經因為捕鯨工業的盛行而銳減,成為了瀕臨絕種的生物。所幸現階段大多數國家都已經在八零年代簽下全球禁捕令,停止捕鯨工業的持續發展。.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鯨 · 查看更多 »

鯨魚谷

魚谷(وادي الحيتان;Wadi Al-Hitan;按中文音譯又作「瓦地阿希坦」、「瓦第阿希坦」或「瓦迪阿希坦」;「瓦迪」(Wadi)即乾谷、乾涸河床的意思)是埃及法尤姆省的一個古生物學化石場,位於開羅西南約150公里。由於當地擁有數以百計的早期鯨類,即古鯨亞目的化石,所以於2005年7月被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遺產。該地的化石顯示出古代鯨魚後肢的殘餘部分,記錄了鯨類由陸上生物演化成海洋生物。 埃及政府聲稱於2007年7月,比利時外交官駕駛的車輛進入該處的保護區,造成325,000美元的破壞。比利時政府則回應其外交官並無造成任何破壞。此事件到目前仍未解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鯨魚谷 · 查看更多 »

鰾是辐鳍鱼类体内的一个内充气体的囊状器官,其生理作用是调节鱼在水中的沉浮。一些鱼的鳔还有呼吸、发声等机能。有些淡水鱼类的鳔与内耳相连,用来测量水压和提高听觉灵敏性。 魚鰾也被用作人类食物和材料,又称鱼胶、鱼肚、白鳔、鱼泡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鰾 · 查看更多 »

豐嬌昆明魚

豐嬌昆明魚(學名:Myllokunmingia fengjiaoa)是一種原始及可能屬於無頷總綱的魚類,生存於寒武紀的中國雲南澄江縣帽天山。牠的外觀像現今的盲鰻綱,長約2.8厘米及高6毫米。 豐嬌昆明魚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在5億3千萬年前寒武紀的地層被發現。牠似乎是有由軟骨構造的頭顱骨及骨骼。牠的骨骼並未有出現生物礦化(biomineralization)的跡象。 豐嬌昆明魚的模式標本是在中國雲南昆明筇竹寺組發現。昆明魚有明顯的頭部及軀體,並有像帆的背鰭及腹鰭。頭上有5或6個有半鰓的鰓囊。身體上有25節,有脊索、食道及消化道至末端。口部不能明顯的見到。可能有圍心腔。只有一個昆明魚的標本尾端埋在沉積岩中。 另一類在同一地層的相似生物有海口魚。目前昆明魚屬只有一個物種,就是豐嬌昆明魚。.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豐嬌昆明魚 · 查看更多 »

象通称大象,是象科(学名:Elephantidae)动物的通称,为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屬於长鼻目,现仅存两属三种,即非洲象屬和亞洲象屬,非洲象有两种:普通非洲象(也叫热带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亞洲象屬只有亚洲象一种(也叫印度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象的妊娠期为22个月,刚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岁才能达到性成熟,而它的陰莖有120公分。 象皮厚毛少,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两个上颌门齿大而长,就是所谓的“象牙”,口中一般每侧有三个前磨牙和三个后磨牙,食用高纤维的食品,树叶、草类等,磨牙并不是同时长出,现存的磨牙磨损后,新的磨牙才长出来,所以如果最后一颗(第六颗)磨牙大约在60岁以后磨损后,老象可能死于营养不良,如果继续饲--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继续活下去。.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象 · 查看更多 »

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魚」本身並非一個正式用作生物分類的名稱,但他們共通的特徵是有鰓的水生動物,缺乏四肢及肢末端的指。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生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学者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当时已知魚類約有28000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约在32100種。 魚類包括盲鰻、七鰓鰻、軟骨魚及硬骨魚等,也包括許多已經絕種的物種。魚絕大部份屬於冷血動物,其體溫會隨外在環境溫度而變化,極少數像大白鲨、及鮪魚及月魚等可以將體溫維持在較高的溫度 。在大部份的水體中都有魚。幾乎所有的水生環境中都有魚,從高山的溪流(如鱒魚)到深海帶甚至超深海渊带(像囊鰓鰻目及鮟鱇魚)。魚比其他的脊椎动物有更多的物種變異性。 人類也可能因為娛樂、想要進行水族饲养或是在水族館展示而捕魚或釣魚。魚在一些文化中曾經是神或是宗教的符號,同時也是許多藝術、書籍或電影的主題。 鱼這個詞是用負面表列的方式定義,排除了四足類(如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等有相同祖先的物種。魚是並系群,是由脊索動物門的許多綱所組成,在系統分類學上沒有對應魚的分類類群。 最早可以歸類於為魚類的生物是软躯体的脊索动物,在寒武纪首次出現,雖然沒有真脊柱,但是有脊索,因此其動作較其他脊索动物更加靈活。魚在古生代繼續演化,產生很多不同的物種,其中許多都是盾皮魚綱,有骨甲防止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第一個有下顎的魚出現在志留紀,而許多的魚已經變成強大的肉食動物,而不再成為节肢动物的食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鱼 · 查看更多 »

鱼龙目

龙目(学名Ichthyosauria,来自希腊语ιχθυς“鱼”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种外形类似鱼類和海豚的大型海生爬行动物。牠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4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三叠纪中期,一群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生活,演化为鱼龙類,这个过程类似今天海豚和鲸魚的演化过程,但魚龍類的直系祖先至今没确定。在侏罗纪,牠们分布尤其广泛、繁盛;在白垩纪,牠们被蛇颈龙類取代,蛇頸龍目是白堊紀時期的海生頂級掠食動物。 魚龍超目由理查·歐文爵士在1840年建立,這名詞现常用于提及魚龍類的原始成員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鱼龙目 · 查看更多 »

鲨鱼

是鲨总目(学名:Selachimorpha)动物的通称,属于軟骨魚纲中的板鳃亚纲,是一种古老的鱼,最早在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紀就已經出現,至今已經演化出約440個不同的種,划分为5目20科(由於分类学家的意见不一致);大的20多米,小的只有10多厘米。 鲨鱼有高度流線、適合游泳的外型,全身覆滿了盾鳞,盾鳞除了保護鯊魚免於受傷或者被寄生,還可以增進它們的流體動力,讓它們游得更快速。鯊魚體側用於呼吸的鳃裂有5-7个。它們有數套可替換的牙齒。 鲨鱼的感觉器官相当灵敏,甚至能嗅出几公里之外的血腥味。它們具有感应电的能力,並可以此发觉隐藏在沙底下的猎物。鯊魚在水域食物鏈中是高級消費者,有些種類甚至是最頂級的掠食者(如巨牙鯊),不同的種類有不同的食物,有的肉食,可以吞噬海豹、海龟,有的只濾食浮游生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鲨鱼 · 查看更多 »

貓熊亞科

#重定向 熊猫亚科.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貓熊亞科 · 查看更多 »

鳄目

鱷目(学名:Crocodilia)通称为鳄鱼,屬於脊索动物门蜥形綱。分佈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河川、湖泊、海岸中,現存24種。亚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鳄目 · 查看更多 »

鴨嘴龍科

嘴龍科(Hadrosauridae)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是一群繁盛的草食性恐龍,包括著名的埃德蒙頓龍、副櫛龍,化石發現於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牠們是上侏儸紀/下白堊紀禽龍類的後代,並擁有類似的體型。 鴨嘴龍科可分為兩個亞科。賴氏龍亞科(Lambeosaurinae)頭頂有大型冠飾或管狀物,體型較為輕型。鴨嘴龍亞科(Hadrosaurinae)頭頂缺乏冠飾或管狀物,少數物種有堅硬頭冠,身體較大。.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鴨嘴龍科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超科

超科(Superfamily),又譯作總科,是生物分類法中的一個層級,介於亞目和科之间。有時在超科和亞目之間還有下目(或稱次目)的分類。一般超科名稱的拉丁字尾是-oidea。.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超科 · 查看更多 »

跳島戰術

跳島战术(Island hopping),或稱跳島戰略、蛙跳战术(Leapfrogging),是太平洋戰爭後期以美軍為主的同盟國軍隊為加速進逼日本本土、結束戰爭並減少損失,而策略性跳過亞太地區某些日軍佔領島嶼的战术。.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跳島戰術 · 查看更多 »

鸚鵡嘴龍

#重定向 鸚鵡嘴龍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鸚鵡嘴龍 · 查看更多 »

鸟(通俗名:Bird)是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擁有色彩鮮艷的羽毛或者流線型的身軀,根據品種的不同可陸生、飛行或者潛水的一種有脊椎動物。鳥類的學名曾經作為獨立的鸟纲(Aves)、和哺乳綱等並列,但現在比較常用鳥翼類(學名:Avialae)代替ギル 『鳥類学』 (2009)、30頁。目前鳥類共有8600種,如果算入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有9000多種。用科學上最嚴謹的說法,鳥類被定義為鳥形恐龍(學名:Avian Dinosauria),是已經滅絕的恐龍總目在地球上一個僅存的分支ギル 『鳥類学』 (2009)、626頁山階鳥研 (2006)、16頁。鳥類從年前的侏羅紀、到年前白堊紀這一段時間內,所有的鳥類都由獸腳亞目虛骨龍類近鳥型恐龍進化而來。 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鴕鳥體高可達2.5公尺,而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長最小僅5公分。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現存鸟类一共有一萬多种,有鸚鵡,蜂鳥,相思,等雀鳥。僅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特有种至少有70幾種。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其他的鸟甚至包括垃圾。大多数的鸟是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鷹、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鸵鸟、奇異鳥、以及被人類捕食而绝种的渡渡鸟等。 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例如大海雀和新西兰的恐鸟;也有一些鳥類隨著恐龍滅絕而一同滅亡例如始祖鳥、孔子鳥和黃昏鳥。.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鸟 · 查看更多 »

鸭嘴兽

嘴獸(學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單孔目鴨嘴獸科動物。同科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 鴨嘴獸是卵生動物,是特別的哺乳類(哺乳類動物比較多是胎生),棲地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由發現相關物種的化石紀錄知道,鴨嘴獸是其屬(ornithorhynchus)的唯一活化石的代表。當其的標本被送到博物館時,奇怪的外觀使得當時歐洲的生物分類學家認為這是人为設計出來捉弄人的物種。鴨嘴獸是為數不多的有毒哺乳類動物,雄性鴨嘴獸的後肢有尖刺,可分泌有毒物質,人類被刺到會產生劇痛,甚至无法动弹。这种毒素使人对疼痛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持续时间从几天到数月。鸭嘴兽是除了海豚之外,唯一电磁感應的哺乳动物。鴨嘴獸的獨特性使牠成為演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長成的鴨嘴獸體長通常為30至48公分;尾長10至15公分;體重500克至2公斤。由於沒有明顯的奶頭,剛孵化的鴨嘴獸須尋找母獸腹部泌乳孔吸吮乳汁維生,約4個月哺乳期後獨立生活,2歲半為成年。 除了哺乳期外,鴨嘴獸為獨居生活。它們棲息於河川,以銳利而且帶有蹼的腳在水中活動,並在河岸、湖岸上挖洞居住。鸭嘴兽是夜行性動物,也是肉食性動物,通常在清晨和黃昏时在水邊獵食甲殼類、蚯蚓等动物。 鴨嘴獸已成為澳大利亞的象徵,常作為全國性活動的吉祥物;澳大利亞20分硬幣反面圖案就是在水裡的鴨嘴獸。直到20世纪初,牠們仍因为人类对毛皮需求而被獵殺。雖然圈養計劃失敗與及鴨嘴獸易受環境污染影響,但是在人工保护下,牠们目前还未走向灭绝。.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鸭嘴兽 · 查看更多 »

麝貓

麝貓(civet),又名麝香貓,是靈貓科的大部份物種。牠們的身體細小及柔軟,大部份棲息在樹上。一般外表像貓,但鼻端較長及甚至是尖的,有點像水獺或獴。麝貓的長度不一,不計算尾巴約有0.4-0.7米長,重1-5公斤。.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麝貓 · 查看更多 »

麦可以指:.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麦 · 查看更多 »

黑猩猩

黑猩猩(学名:Pan troglodytes)是黑猩猩属下的两个物种之一,另一种是倭黑猩猩(Bonobo (Pan paniscus))。根据黑猩猩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结果,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与人类具有较高的基因相似度,与人类有最近的共同祖先,從演化的角度看是現存生物中與人类最近的姊妹種,黑猩猩跟人類基因組的相似度高達98.8%http://www.amnh.org/exhibitions/permanent-exhibitions/human-origins-and-cultural-halls/anne-and-bernard-spitzer-hall-of-human-origins/understanding-our-past/dna-comparing-humans-and-chimps/,大約在600萬年前「分家」。 黑猩猩的生活范围在非洲西部及中部,屬於哺乳綱靈長目,平日成群地生活,每個群體就像一個部落。 英文名Chimpanzee首次使用於1738年,載於《The London Magazine》,義為「mockman.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黑猩猩 · 查看更多 »

,又稱老鼠或耗子,即鼠總科(Muroidea),是一種屬於囓齒類的總科,其中含有倉鼠、沙鼠、大鼠、小鼠,以及其他親緣動物。牠們廣泛分佈於南極以外的各個大陸。由於難以測定各分類群之間的關係,因此也有文獻將所有鼠總科皆歸類在鼠科(Muridae)之下。目前依據分子種系發生學研究所作出的次分類,共有約280個屬,以及至少1300個種。牠們是少數與人類保持密切聯繫而繁盛的動物類群之一,這些動物幾乎在世界各國皆可發現,其中有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生物學模式生物,對人類的實驗與研究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某些鼠類也是寵物鼠。 拉丁美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鼠 · 查看更多 »

鼬屬

属(学名 Mustela),是哺乳綱食肉目鼬科的一屬,共有17個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鼬屬 · 查看更多 »

輻鰭魚綱

辐鳍鱼纲(學名:Actinopteri)又名条鳍鱼纲,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的一纲,也是辐鳍鱼总纲的两个演化支之一,包含了所有与新鳍亚纲关系较近、离多鳍鱼目较远的辐鳍鱼。.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輻鰭魚綱 · 查看更多 »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门(学名:Mollusca)屬於無脊椎動物,就其物種多樣性而言,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門,僅次於節肢動物門,其已確認的物種數量估算從8.5萬種到十萬多種 不等。软体动物能適應許多不同環境,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陆地、淡水和咸水多種棲息地中都有大量成员,例如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物種。而在海洋生物當中,比重佔23%的軟體動物更在所有動物排第一位。 軟體動物型態、習性差異甚大,最大的软体动物大王乌贼的腕展开可达12公尺 ,最小的螺类卻僅有1厘米長。但是牠們有共同的基本特征,身体無內骨骼且軟,大多数不分节,身體結構可分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4个部分。部分軟體動物的外套膜會分泌出钙质的硬壳保护身体。外套模的形狀因種類而不同。除了成年期的腹足动物之外,軟體動物的的壳体都是左右对称的。 软体动物大多有壳,如田螺、文蛤等貝類;少數在陸地上的則有蜗牛、蛞蝓;章鱼、烏賊、海蛞蝓的外殼已消失;软体动物多数靠一条肉脚向前滑动,以此移动自己的身体,很多都有一个盘绕的外壳来保护蜗在里面的柔软的身体。.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软体动物 · 查看更多 »

龍王鯨

龍王鯨(学名: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又名械齿鲸(Zeuglodon),已經絕種的古代海洋哺乳動物,現代鯨魚的近親,是鯨目中的一個屬,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 龍王鯨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的化石,所以被命名為帝王蜥蜴。它最早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隨後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龍王鯨平均身長為20-25公尺(约75英呎),而且擁有比現代鯨魚更為修長的身體。古生物學家對於牠們已經退化的短小後肢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可以證明現代鯨魚原先是由陸生哺乳類動物演化而來。龍王鯨也是密西西比州與阿拉巴馬州的州化石。.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龍王鯨 · 查看更多 »

辐射

物理學上的輻射指的是能量以波或是次原子粒子移動的型態,在真空或介質中傳送。包含.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辐射 · 查看更多 »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舊稱奉天省,中國的一个省,省會位于沈阳市。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辽宁省的位置是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辽宁在自古以來便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关外的軍事要隘,也是將东北地区聯繫内蒙古通向歐亞國家為交通上所必經之要道。.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辽宁省 · 查看更多 »

辛普森氏果猴

辛普森氏果猴(學名:Carpolestes simpsoni),又名辛氏盜果獸,是已滅絕的更猴形亞目的一種,是最早的像靈長目哺乳動物之一。根據牠們的化石紀錄,可以追溯至古新世晚期。辛普森氏果猴有能抓東西的趾,但眼睛卻不是向前看的。 辛普森氏果猴重約100克,應該是在樹上生活。牠的其中一趾較大及有趾甲,與其他的趾相對,可以很有力的抓著樹枝。牠就像其他的食果猴屬般,牙齒的形態適合食生果、種子及無脊椎動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辛普森氏果猴 · 查看更多 »

迷惑龍屬

迷惑龍屬(学名:Apatosauru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的啟莫里階到提通階之間,約1億5000萬年前。牠們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動物之一,身長約26公尺,體重介於24到32公噸Holtz, Thomas R. Jr.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迷惑龍屬 · 查看更多 »

还原剂

在化合價有改變的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數由低變高(即失去电子)的物質稱作還原劑,可稱抗氧化劑,具有還原性,被氧化,其產物叫氧化產物。 还原剂是相对的概念,因为同一物质可能隨反應物質的不同,呈現还原剂或氧化剂的特性。 如:SO2+2HNO3→H2SO4+2H2O+NO2,中SO2是還原劑。 但在2H2S+SO2→3S+H2O中,SO2却是氧化剂。 化合物中如果有处在中间价态的元素,则它们通常是还原剂,如氯化亚锡、硫酸亚铁、一氧化碳、三氯化钛等。 常见的还原剂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还原剂 · 查看更多 »

近東

近東,早期近代西方地理學者以「近東」指鄰近歐洲的「東方」。欧美人使用的词汇,以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讲,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有時還包括巴爾幹半島。在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般不再把巴爾幹國家稱爲近東國家,而以「東南歐」或「南歐」代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此稱渐為「中東」取代,但兩者常通用。.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近東 · 查看更多 »

蜥結龍

#重定向 蜥結龍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蜥結龍 · 查看更多 »

蜥腳下目

蜥腳下目(学名:Sauropoda)又稱蜥腳亞目、龍腳下目、真蜥腳亞目,在希臘文裡意為「有蜥蜴般的腳」,是蜥臀目的一個下目,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建立Marsh, O.C. (1878).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蜥腳下目 · 查看更多 »

蜻蛉目

蜻蛉目(學名:Odonata)的昆蟲主要包括蜻蜓和豆娘,又名丁蛵、虰蛵。這些昆蟲有著碩大的複眼、兩對強而有力的透明翅膀, 與及修長的腹部。 大型肉食性飛蟲。頭部靈活,複眼發達,單眼3個。觸角短,4-7節。翅膀4翼,細長。腹部修長。不完全變態,稚蟲水棲,無蛹期。 蜻蛉目的昆蟲包含「豆娘」和「蜻蜓」二大類,細長的身體、二對透明的翅膀、一對大複眼是牠們的共同特徵。種類繁多,台灣已知的約有161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蜻蛉目 · 查看更多 »

蜈蚣

蜈蚣(centipede)屬於多足類唇足綱,體型細長,每一段體節擁有一對足。蜈蚣又名百足蟲,但實際上足數不一,有少於20,也有超過300隻腳的。除了一個例外的品種有96隻足(48對),蜈蚣都擁有奇數對的腳,比如15對或17對,也因此,不存在擁有正好100隻腳的蜈蚣(50對足)。蜈蚣的特徵是首節的附肢特化為一對毒爪(forcipule,蜈蚣特化過後能夠注射毒液的鉗狀前肢)。蜈蚣是肉食性動物。 蜈蚣的體型有小至數毫米的地蜈蚣與石蜈蚣,也有大至約30公分的蜈蚣目蜈蚣,顏色通常是土褐色與棕色及紅色組合,視環境不同會有所變化。 全世界有大約8,000種的蜈蚣,其中3,000種已被描述。蜈蚣的地理分佈十分廣泛,甚至越過北極圈。然而,由於蜈蚣沒有表皮蠟質,水分流失很快,所以需要潮濕的微棲息地以補充水分, 比如土壤、落葉堆、石頭與腐木下……等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蜈蚣 · 查看更多 »

蜘蛛

蜘蛛是螯肢亞門節肢動物,有兩個體段,八條腿,但沒有咀嚼器官。古代北燕、朝鮮之閒謂之蝳蜍(音同「毒余」),四川重慶部分地區叫蟴。截至2014年,共有114科3,935属44,906种。蜘蛛目是蛛形纲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目。研究蜘蛛的學科稱作蜘蛛學。.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蜘蛛 · 查看更多 »

胚種論

#重定向 泛種論.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胚種論 · 查看更多 »

胚體

胚體 (拉丁文中是conceptio,由合子發育而來)是胚胎以及其附屬構造(相鄰的部分)或相關的膜。胚體包括所有從合子發育來的構造,即包含胚胎以及胚胎外的構造。這些構造有胎盤、各種囊(卵黃囊、尿囊、羊膜).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胚體 · 查看更多 »

胎盤

胎盤(學名:),又稱「胞衣」,是一種只有在雌性哺乳類動物懷孕時或是每一隻哺乳類動物還是胎兒時才有的暫時器官,位於子宮內側的表面。 胎盤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和胚胎在生物學與基因上都相連,另一部分是母體的一部分。 胎盤內層是羊膜囊,羊膜囊包含羊水。胎盤植入於子宮壁,並且從母體的血液獲取營養與氧氣,排出廢物。這個介面也是一個障壁,攔下某些可能會傷害胚胎的物質。但是很多物質是胎盤無法攔截的,像是酒精以及一些抽煙產生的物質。幾種病毒也可以穿過胎盤,如德國麻疹。 胎盤還有新陳代謝跟內分泌活動。胎盤會分泌黃體激素,對維持懷孕很重要。也會分泌乳促素,增加母體的血糖與血脂,使得胎兒的營養攝取增加。 胎盤由以血管與結締組織構成的臍帶與胚胎相連。 中醫學上,胎盤具有藥效,可補身養顏。製成中藥材的胎盤稱為紫河車。.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胎盤 · 查看更多 »

胡狼

胡狼,又名狐狼或豺狼,是分佈在非洲、亞洲及歐洲東南的三種(有時四種)犬科动物。胡狼與北美洲的郊狼有相似的生態位,專門捕獵細小至中等的動物。牠們的腳長,犬齒彎曲,適合獵食細小哺乳動物、鳥類及爬行動物。牠們的腳掌較大,肢骨融合,適合長距離奔跑,並可以維持每小時16公里的速度。牠們是夜間出沒的動物,尤其是在黎明及黃昏時分最為活躍。 胡狼是一夫一妻的,並以家庭為基本的社會單位。牠們會保護自己的領域,猛烈的追逐入侵的敵人,在領土以尿液及糞便劃界。這個領土的大小足以養大個別的幼狼,直至牠們可以建立自己的領土。小量的胡狼有時聚集一起,例如在吃腐肉時,但一般都是一對生活的。 一般認為所有犬科祖先的外觀及行為都像胡狼的。除了外表的相似,胡狼的物種之間並不非常接近。西門豺是狼的一種,但經趨同演化而獲得了狐或胡狼的外表,而其餘三種真胡狼則相信是於600萬年前分支出來。亞洲胡狼相信是在亞洲演化,而其他兩種則是在非洲演化。 胡狼的三個物種包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胡狼 · 查看更多 »

能人

能人(學名:Homo habilis),--,是靈長目動物裡第一种被認為屬於人类的生物,是人科人屬中的一個种。1960至63年,玛丽·利基于东非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生存在大約兩百萬年前,是介于南方古猿和直立人的中间类型。 能人的形態特征是:他們很矮,高度不過144厘米,门齿、犬齿较大,前臼齿比纤细型南方古猿窄,锁骨与现代人相似,手骨和足骨比现代人粗壮,一般来说仍旧比较相似,头骨的骨壁薄,眉嵴不明显,脑容量大约为680毫升。 能人比起南方古猿进步,一般相信他們是南方古猿的後代,但也許他們更直接的祖先是體型更大、與猿類更相似的盧多爾夫人。 一般認為能人是匠人的祖先,而匠人則是更後期的直立人的祖先。不過有關智人是否能人的直接後代還有爭議。 Category:早期人類 Category:人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能人 · 查看更多 »

能量

在物理學中,能量(古希臘語中 ἐνέργεια energeia 意指「活動、操作」)是一個間接觀察到的物理量。它往往被視為某一個物理系統對其他的物理系統做功的能力。由於功被定義為力作用一段距離,因此能量總是等同於沿著一定的長度阻擋某作用力的能力。 一個物體所含的總能量奠基於其質量,能量如同質量一般,不會無中生有或無故消失。能量就像質量一樣,是一個純量。在國際單位制(SI)中,能量的單位是焦耳,但是在有些領域中會習慣使用其他單位如千瓦·時和千卡,這些也是功的單位。 A系統可以藉由簡單的物質轉移將能量傳輸到B系統(因為物質的質量等效於能量)。然而,如果能量不是藉由物質轉移而傳輸能量,而是由其他方法轉移能量,將會使B系統產生變化,因為A系統對B系統作了功。這功表現的效果如同於一個力沿一定的距離作用在接收能量的系統裡。舉例來說,A系統可以藉由轉移(輻射)電磁能量到B系統,而這會在吸收輻射能量的粒子上產生力。同樣的,一個系統可能藉由碰撞轉移能量,而這種情況下被碰撞的物體會在一段距離內受力並獲得運動的能量,稱為動能。熱可以藉由輻射能轉移,或者直接藉由系統間粒子的碰撞而以微觀粒子之動能的形式傳遞。 能量可以不表現為物質、動能或是電磁能的方式儲存在一個系統中。當粒子在與其有交互作用的力場中受外力移動一段距離,此粒子移動到這個場的新位置所需的能量便如此的被儲存了。當然粒子必須藉由外力才能保持在新位置上,否則其所處在的場會藉由釋放儲存能量的方式,讓粒子回到原來的狀態。這種藉由粒子在力場中改變位置而儲存的能量就稱為位能。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在重力場中往上提升一個物體到某一高度所需要做的功就是位能。 任何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舉例來說,當物體在力場中,因力場作用而移動時,位能可以轉化成動能。當能量是屬於非熱能的形式時,它轉化成其他種類能量的效率可以很高甚至達百分之百,如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體,或者新物質粒子的產生。然而如果以熱能的形式存在,則在轉換成另一種型態時,就如同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描述的,總會有轉換效率的限制。 在所有能量轉換的過程中,總能量保持不變,原因在於總系統的能量是在各系統間做轉移,當某個系統損失能量,必定會有另一個系統得到這損失的能量,導致失去和獲得達成平衡,所以總能量不改變。這個能量守恆定律,是十九世紀初時提出,並應用於任何一個孤立系統。(其後雖有質能轉換方程式的發現,但根據該方程式,亦可以把質量視為能量的另一存在形式,所以此定律可說依舊成立)根據諾特定理,能量守恆是由於物理定律不會隨時間改變而得到的自然結果。 雖然一個系統的總能量,不會隨著時間改變,但其能量的值,可能會因為參考系而有所不同。例如一個坐在飛機裡的乘客,相對於飛機其動能為零;但是相對於地球來說,動能卻不為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能量 · 查看更多 »

舌骨

舌骨(hyoid bone)是舌中的骨頭。是中軸骨中較獨特的部份, 它不與其他任何骨形成關節。而以韌帶及肌肉懸掛在顳骨的莖突。舌骨位於頸部, 在下頷骨與喉之間支持舌頭, 並當作某些舌頭肌肉的附著處。舌骨亦稱「語言骨」(lingual bone)。.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舌骨 · 查看更多 »

阿留申群島

阿留申群島(英語:Aleutian Islands,可能來自楚科奇語:aliat,為島嶼的意思)於白令海與北太平洋之間,自阿拉斯加半島向西伸延至堪察加半島。屬於阿拉斯加半島上阿留申山脈的延伸。由超過三百個細小的火山島(當中有57座火山)組成,長1,900公里,總面積17,666平方公里。由於橫跨東經/西經180°,為美國技術上的最西及最東點。絕大部分屬於美國阿拉斯加州,通常被視為阿拉斯加荒野的範圍,惟極西部屬俄羅斯。阿留申群島位於太平洋火環北部,是東亞島弧的起點。島上居民為阿留申人。各島嶼之間有提供人車輪渡服務。.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阿留申群島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

可以指现代国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阿拉伯 · 查看更多 »

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州(Alaska,)是美國位於北美洲最西北端的聯邦州。州以東與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育空地區相鄰,最西端位於阿圖島,並與俄羅斯在白令海峽以西有一海上邊界。以北有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是北冰洋最南的部分。太平洋位於其南側和西南側。此州也是美國最大的州,也是第7大行政區劃。另外,阿拉斯加州也是人口第3少和最稀疏的州份。然而阿拉斯加仍然是北美洲北緯60度線以北人口最多的領土,其人口(根據2015年美國人口普查局調查有738,432人)比加拿大北部及格陵蘭的總和還要多四倍餘。阿拉斯加州接近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阿拉斯加州經濟分別由漁業、天然氣和石油工業壟斷,該州有許多此類資源。軍事基地和旅遊業也貢獻了一定部分的。 美國在1867年3月30日以720萬美元自俄羅斯帝國購買阿拉斯加,大約每英畝2美分(每平方公里4.74美元)。購下後經過若干次行政易手,在1912年5月11日成為建制領地。此州在1959年1月3日加入美國,成為第49個州。.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阿拉斯加州 · 查看更多 »

阿普第階滅絕事件

阿普第階滅絕事件(Aptian extinction)是個發生於白堊紀早期的小規模滅絕事件,年代為約1億1700萬年前到1億1600萬年前,大約是阿普第階中期。根據地層中的證據,阿普第階滅絕事件對海洋生物造成較大的影響,對陸地生物則較小。 位於印度孟加拉地區的Rahjamal暗色岩火山爆發,可能是阿普第階滅絕事件的原因。Rahjamal暗色岩是由凱爾蓋朗熱柱的火山爆發形成的(在這個時期,印度位於現今的南印度洋地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阿普第階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蘇門達臘猩猩

蘇門達臘猩猩(学名:Pongo abelii)是更為稀有且体型较小的红猩猩,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蘇門達臘,是當地的特有種。雄性蘇門達臘猩猩可以長到4.6呎高及200磅重;雌性的体型更小,平均只有3呎高和100磅重。 與婆羅洲猩猩相比,蘇門達臘猩猩的毛皮較疏且長,面長,個子較矮小,兩側有白毛。.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蘇門達臘猩猩 · 查看更多 »

走鯨

走鯨(學名Ambulocetus),又名陸行鯨、游走鯨,是一種早期的鯨魚,可以同時行走及游泳。走鯨是過渡化石,顯示了鯨魚如何從陸上的哺乳動物演化出來。走鯨的外表像鱷魚,約有3米長。牠的後肢較適合游泳,可能像水獺及鯨魚般擺動背部來游泳。有指走鯨像鱷魚般獵食,潛伏在淺水地區捕獵不經意的哺乳動物和魚。就其牙齒的化學分析發現走鯨可以出入淡水及海洋區域。 走鯨沒有外耳。牠會將頭貼近地面感受振動,藉以追蹤獵物。 科學家認為走鯨是早期的鯨魚,原因是牠有類似的水中特性,包括鼻有潛入水中的適應性,而其圍耳骨的結構像鯨魚的可以在水中聽聲。另外,牠的牙齒亦與鯨魚的牙齒相似。牠的牙齒型態不同。 走鯨化石是在巴基斯坦發現。在走鯨的時代,巴基斯坦是近古地中海的海岸區域。 走鲸生活在约5000万年前。.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走鯨 · 查看更多 »

薩伊

扎伊尔共和国(英文:Republic of Zaire、法文:République du Zaïre)是1971年10月27日到1997年5月17日期间,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国名。扎伊尔在葡萄牙語裡的意思為:「一條吞噬所有河流的河」。扎伊尔共和国的終身總統是知名的獨裁者蒙博托。1997年蒙博托被推翻后,扎伊尔共和国的国名改回刚果民主共和国。.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薩伊 · 查看更多 »

有多种含义,可以指:.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門 · 查看更多 »

闊鼻小目

闊鼻小目(學名:Platyrrhini),又稱新世界猴,是产于中美洲与南美洲的四科灵长目动物,包括卷尾猴科、青猴科、僧面猴科和蜘蛛猴科。新世界猴与旧世界猴合称为猴。.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闊鼻小目 · 查看更多 »

藍菌

#重定向 藍菌門.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藍菌 · 查看更多 »

藻類

藻類,又稱作懸浮植物,包括數種不同類以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生物,其中有屬於真核細胞的藻類,也有屬於原核細胞的藻類。它們一般被認為是簡單的植物,並且一些藻類與比較高等的植物有關。雖然其他藻類看似從藍綠藻得到光合作用的能力,但是在演化上有獨立的分支。所有藻類缺乏真的根、莖、葉和其他可在高等植物上發現的組織構造。藻類與細菌和原生動物不同之處,是藻類產生能量的方式為光合自營。 藻類涵蓋了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界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中的藻類有生活在無機動物中的原核綠藻。屬於原生生物界中的藻類有裸藻門、甲藻門(或稱渦鞭毛藻)、隱藻門、金黃藻門(包括矽藻等浮游藻)、紅藻門、綠藻門和褐藻門。而生殖構造複雜的輪藻門則屬於植物界。屬於大型藻者一般僅有紅藻門、綠藻門和褐藻門等為大型肉眼可顯而易見之固著性藻類。此類大型藻幾乎99%以上之種類棲息於海水環境中,故大型藻多以海藻稱之。另外,有些肉眼可見的固著性藍綠藻和少數之矽藻嚴格而言應該亦屬於大型藻的範圍。.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藻類 · 查看更多 »

葡萄糖

葡萄糖(法语、德语、英語:glucose;又称血糖、玉米葡糖、玉蜀黍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種单糖。 因為擁有6個碳原子,被歸為己糖或六碳糖。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醛,分子式為C6H12O6。其水溶液旋光向右,故亦称“右旋糖”。葡萄糖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是活細胞的能量來源和新陳代謝的中间产物。植物可通过行光合作用產生葡萄糖。.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葡萄糖 · 查看更多 »

针鼹

针鼹【拼音:zhēn yǎn】,即针鼹科(Tachyglossidae),通常被稱為刺食蚁兽,與鸭嘴兽同為仍然生存的单孔目动物。此科下共有三屬六種生物,其中巨針鼴屬已滅絕,其他兩屬均生活在澳大利亞及新畿內亞。.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针鼹 · 查看更多 »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蒙古 · 查看更多 »

肯尼亚

肯尼亚共和國(Jamhuri ya Kenya,Republic of Kenya,,或)位於非洲東部,濒临印度洋,與索馬里、埃塞俄比亚、南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亚接壤,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肯尼亚人口约4679万,一共有42个民族,分成班图、尼罗和库施特三大语系,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全国分为47个县市,首都为内罗毕。 肯雅曾是英国殖民地,1963年12月12日從英國獨立。东非大裂谷将肯尼亚分为两半,恰好与横贯全国的赤道相交叉,肯尼亚因此获得了“东非十字架”的称号。肯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受基础设施投资及私人消费增长的影响,肯尼亚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为614.1億美元,经济增长率达5.6%。 肯尼亚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和东非共同体成员国。联合国人居署及联合国环境署(又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肯尼亚 · 查看更多 »

肯尼亞平臉人

肯尼亞平臉人(Kenyanthropus platyops),又名平臉肯尼亞人或肯尼亞扁臉人,是350-320萬年前上新世已滅絕的人種,於1999年在肯雅圖爾卡納湖發現。化石特徵是扁闊的面,並趾骨顯示他可能是直立行走的。牙齒形態介乎在人類與猿之間。肯尼亞平臉人是肯尼亞人屬的唯一已知物種。不過有些學者指肯尼亞人屬並非有效的分類,因為該標本(KNM-WT 40000)上有太多的裂痕,難以判斷其形態上的特徵。他有可能只是同時期及地理的阿法南猿。其他學者則指肯尼亞平臉人的面部很像盧多爾夫人編號KNM ER 1470的標本,故懷疑肯尼亞平臉人較接近人屬,甚至有可能是其祖先。 肯尼亞平臉人的化石有超過30個頭顱骨及牙齒碎片,位於350-320萬年前的地層。米芙·利基(Meave Leakey)博士將之命名為肯尼亞平臉人。他相信肯尼亞平臉人是一個新的屬,並且是最古老的完整頭顱骨。過往相信人類只是由阿法南猿的露西單一演化而來,但似乎除了她外,史前非洲仍有其他的人類祖先。由於演化一般都涉及很多的分支,若人類演化只有單一路線會是一個特殊情況,但肯尼亞平臉人的發現則令人類演化變得「正常」。 在肯尼亞平臉人或300萬年前相信仍有其他的人類祖先,但卻未有發現化石。利伯曼(Daniel Lieberman)指在350-200萬年前有其他像人類的物種,牠們都能適應其獨有的環境。故此,他認為人類像其他哺乳動物般是由一系列複雜的適應輻射演化而來。 肯尼亞平臉人像黑猩猩般有一個細小的耳孔。他亦有其他原始人科的特徵,如細小的腦部,但最為不同的是他鼻骨下的扁平面。.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肯尼亞平臉人 · 查看更多 »

肺是很多进行空气呼吸的动物的呼吸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器官,大部分四足类动物、一些鱼类和蜗牛都有肺。哺乳动物和其他身体结构较为复杂的动物则拥有两个肺,其位于胸腔中靠近脊柱,并分别位于心脏的左右两侧。 肺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从空氣运输到血液中,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至大气中。气体交换过程是在一种特殊细胞中进行的,而这些细胞是由成千上万的微小薄壁泡囊组成的,这些微小泡囊被称作"肺泡"。 为了能够完整解释肺部的结构,需要首先对从口腔到肺泡的这一呼吸道进行讨论。当空气通过嘴或者鼻子被吸入后,会通过咽、喉头、气管和逐渐分化的支气管和小支气管,并最终到达肺泡,在那里将发生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气体交换过程。 空气的呼入与排出(也称换气)是由肌肉进行控制和驱动的。在早期的四足类动物中,空气是由咽部肌肉通过泵抽的形式被驱动的,而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则使用一个更为复杂的肌肉骨骼系统。 与肺相关的英语医学术语通常都以pulmo-作为词根,这个词根来自于拉丁语pulmonarius,意为“肺部的”;或者以pneumo-作为词根,这个词根来自于希腊语πνεύμων,意思为“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肺 · 查看更多 »

肉食性

#重定向 肉食動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肉食性 · 查看更多 »

肉鳍鱼

肉鳍鱼总纲(学名:)是硬骨鱼类的一个演化支。此类鱼的特点是鱼鳍中有一个中轴骨,在前鰭的基部上有明顯的肌肉組織與分開的兩片腹鰭,和之後兩棲動物和四足類動物的演化有直接的關聯性。此总綱之下包括腔棘魚綱及肺鱼四足纲。.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肉鳍鱼 · 查看更多 »

肉齒目

肉齒目(学名:Creodonta),又名古食肉目,是一目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古新世至中新世。牠們與食肉目有一個共同祖先,而且一樣擁有裂肉齒。 肉齒目是5500-3500萬年前非洲、歐亞大陸及北美洲生態中重要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在漸新世的非洲,牠們是主要的掠食者。在漸新世初及中新世中期,牠們分別與中獸目及巨豬科競爭並勝出,但最終敗給了食肉目。最後的一屬肉齒目於800萬年前滅絕,由食肉目取代其生態位。.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肉齒目 · 查看更多 »

铁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Fe,它的原子序数是26,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它是过渡金属的一种。铁是最常用的金属,是地球外核及內核的主要成份,是地殼上豐度第四高的元素和第二高的金屬。鐵常出現在类地行星中,因為鐵是高質量恆星核融合後的產物,鎳-56是放熱核融合反應的最後一個產物,之後會衰變成最常見的鐵同位素。 铁和其他8族元素相同,其氧化態範圍很廣,由−2到+6,但其中+2和+3是最常見的氧化態。在流星体及低氧的環境下,鐵會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但是鐵很容易和氧氣和水反應。鐵的表面是有光澤的銀灰色,但在空氣中鐵會反應生成水合的氧化鐵,一般稱為铁锈。許多金屬在氧化後會形成钝化的氧化層,保護內部的金屬不被氧化,但氧化鐵的密度較鐵要低,因此氧化鐵會剝落,無法保護內部的鐵不受腐蝕。.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铁 · 查看更多 »

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是考古學上继青铜时代之后的一个人类社会发展时代。这是在实际上所说的铁器时代是指的早期阶段,在晚期各国都已经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也就多以各国的朝代来称呼其时代。当时人們已能冶铁和製造鐵器作为生产工具。其與之前時代的主要區別在於農業發展,宗教信仰與文化模式。 鐵器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最後的主要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不同地區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有所不同,即使同在歐洲,日耳曼地區和羅馬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亦有所不同。世界上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是赫梯王国,大约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年左右。中国在春秋(公元前五世纪)末年,大部分地区已使用铁器。 雖然各地區進鐵器時代的時間不盡相同,亦難以以準確的年份標示,但鐵器時代與之前時代的區別仍是十分明顯的。鐵器時代是指已經能運用很複雜的金屬加工來生産鐵器。鐵的硬度,高熔點與鐵礦的高蘊含量,使得鐵相對青銅來說來得便宜及可在各方面運用,所以其需求很快便遠超青銅。 在美洲及大洋洲的鐵器時代並不是發展自青銅器時代,因為鐵的運用是由歐洲探險家傳入的。.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铁器时代 · 查看更多 »

蓬塔阿雷纳斯

蓬塔阿雷纳斯(西班牙语:Punta Arenas)位于智利南部,是麦哲伦海峡西岸的主要港口城市,是麦哲伦-智利南极大区的首府,创建于1849年。巴拿马运河修筑前,为大西洋与太平洋间过往船只的加煤和加油站。 蓬塔阿雷纳斯市是麦哲伦海峡的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进入南极的门户,20世纪巴拿马运河开通前曾经是通往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必经之路。城市在1927年曾被命名为麦哲伦,但到了1938年,城市名称又重新变为蓬塔阿雷纳斯。 即使到現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亦使其之成為各國前往南極科學考察船隊的重要前進基地及後勤補給站,此外在英阿福克蘭島戰役後,阿根廷方面關閉了聯絡通道,因而也成為英屬福克蘭群島對外交通的重要樞紐。 Category:智利城市 Category:1848年成立的定居点.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蓬塔阿雷纳斯 · 查看更多 »

銥是化學元素,符號為Ir,原子序為77,屬於鉑系過渡金屬,为質地堅硬易碎的銀白色固体。銥是所有元素中密度第二高的元素(僅次於鋨),而其耐腐蝕性是所有金屬元素中最高,在2000℃高溫下仍然能抵抗腐蝕。雖然固態銥只能受少數熔融鹽和鹵素侵蝕,但是銥粉末则相比之下較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燃燒。 1803年,史密森·特南特在自然鉑礦石的不可溶雜質中發現了銥元素。由於該元素的鹽有眾多鮮豔的顏色,所以他根據希臘神話的彩虹女神伊里斯(Iris)把這新元素命名為「Iridium」。銥是地球地殼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其全球年產量及年消耗量只有三噸。自然存在的銥有191Ir和193Ir两种同位素,後者的丰度較高。銥的其他同位素都是不穩定同位素。 最有實用價值的銥化合物包括其與氯所產生的鹽和酸。銥還可以形成多種有機金屬化合物,用於工業催化反應和科學研究。銥金屬可用作高耐蝕性高溫工具的材料,用於製造火花塞、高溫半導體再結晶過程所用的坩堝以及氯鹼法所用的電極等等。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也有用到銥的放射性同位素。 一些隕石的含銥量比地壳的平均銥含量高出許多。K-T界線(白堊紀-第三紀界線)黏土層上的銥含量異常高,因此科學家提出了有關6600萬年前大型天體撞擊地球導致恐龍等許多物種滅絕的假說,這一滅絕事件稱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根據估算,地球中銥的總含量應比地殼中的銥含量要高很多。但與其他鉑系金屬一樣,銥密度高,且容易與鐵結合,因此在地球形成後不久、仍處於熔融狀態時,大部份銥都已沉到地底深處。.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铱 · 查看更多 »

银杏

銀杏(学名:Ginkgo biloba),落葉喬木,壽命可達3000年以上。又名公孙树、鴨腳樹、鴨腳子等,其裸露的種子稱為白果。属裸子植物銀杏門唯一現存物種,和它同門的所有其他物種都已灭绝,因此被称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它被发现在化石追溯到2.7亿年前。銀杏原產於中國,現廣泛種植於全世界,并被早期引入人类历史。它有多種用途,可作為傳統醫學用途和食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银杏 · 查看更多 »

银河系

銀河星系(古稱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 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億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恆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恆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恆定的速度違反了开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質量。這些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银河系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下的一个亚门。拉丁文学名是Vertebrata,词根是“vertebra”,意为脊椎骨。目前所知最早的脊椎動物是中國雲南省昆明發現的豐嬌昆明魚,距今約五億三千萬年前。 和節肢動物殼長在體外或軟體動物無骨骼不同,脊椎动物亚门的动物的脊椎都包在骨头里面,是脊索动物门中最大和最先进的亚门。这个亚门的成员拥有的肌肉大多数是一对一对的肌肉。神经系统有一部分在脊梁骨中间。循环系统较完善,有心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脂肪組織是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特有的構造,可以使之一段時間不進食,而不會能量耗竭而死。 脊椎动物亚门动物的脊椎是体内骨,有软骨也有硬骨。在动物成长时,这个骨架支持体型。因此脊椎动物可以比无脊动物长得大,而且平均体量也比较大。.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脊椎动物 · 查看更多 »

脱氧核糖核酸

--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縮寫:DNA)又稱--氧核醣核酸,是一種生物大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主要功能是資訊儲存,可比喻為「藍圖」或「配方」。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構細胞內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質與核醣核酸所需。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本身構造發揮作用,有些則參與調控遺傳訊息的表現。 DNA是一種長鏈聚合物,組成單位稱為核苷酸,而糖類與磷酸藉由酯鍵相連,組成其長鏈骨架。每個糖單位都與四種鹼基裡的其中一種相接,這些鹼基沿著DNA長鏈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組成遺傳密碼,是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據。讀取密碼的過程稱為轉錄,是根據DNA序列複製出一段稱為RNA的核酸分子。多數RNA帶有合成蛋白質的訊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擁有特殊功能,例如核糖體RNA、小核RNA與小干擾RNA。 在細胞內,DNA能組織成染色體結構,整組染色體則統稱為基因組。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之前會先行複製,此過程稱為DNA複製。對真核生物,如動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體是存放於細胞核內;對於原核生物而言,如細菌,則是存放在細胞質中的拟核裡。染色體上的染色質蛋白,如組織蛋白,能夠將DNA組織並壓縮,以幫助DNA與其他蛋白質進行交互作用,進而調節基因的轉錄。.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脱氧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脑是由稱為神經元的神經細胞所组成的神经系统控制中心,是所有脊椎动物和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都具有的一个器官,只有少数的无脊椎动物没有脑,例如海绵、水母、成年的海鞘与海星,它们以分散或者局部的神经网络代替。 许多动物的脑位于头部,通常是靠近主要的感觉器官,例如视觉、听觉、前庭系统、味觉和嗅觉。脑是脊椎动物身体中最复杂的器官。在普通人类的大脑皮质(脑中最大的部分)中,包含150-330亿个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都通过突触和其他数千个神经元相连接。这些神经元之间通过称作轴突的原生质纤维进行较长距离互相联结,可以将一种称作动作电位的冲动信号,在脑的不同区域之间或者向身体的特定接收细胞传递。脊椎动物的脑由颅骨保护。脑与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依靠复杂的联系来处理传递信息。脑是感情、思考、生命得以维持的中枢。它控制和协调行为、身体内穩態(身体功能,例如心跳、血压、体温等)以及精神活动(例如认知、情感、记忆和学习)。 从生理上来说,脑的功能就是控制身体的其他器官。脑对其他器官的作用方式,一是调制肌肉的运动模式,二是通过分泌一些称为荷尔蒙的化学物质。集中的控制方式,可以对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而一致的反应。 一些基本的反应,例如反射,可以通过脊髓或者周边神经节来控制,然而基于多种感官输入,有心智、有目的的动作,只有通过脑中枢的整合能力才能控制。 关于单个脑细胞的运作机制,现今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然而数以兆亿的神经元如何以集群的方式合作,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现代神经科学中,新近的模型将脑看作一种生物计算机,虽然运行的机制和电子计算机很不一样,但是它们从周围世界中获得信息、存储信息、以多种方式处理信息的功能是类似的,它有点像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CPU)。 本文会对各种动物的脑进行比较,特别是脊椎动物的脑,而人脑将被作为各种脑的其中一种进行讨论。人脑的特别之处会在人脑条目中探讨,因为其中很多话题在人脑的前提下讨论,内容会丰富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与脑损伤造成的后果,它会被放在人脑条目中探讨,因为人脑的大多数常见疾病并不见于其他物种,即使有,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可能不同。.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脑 · 查看更多 »

脂肪

脂肪(Fat)是室温下呈固态的油脂(室溫下呈液態的油脂稱作油),多来源于人和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是一種羧酸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與醣類不同,脂肪所含的碳、氫的比例較高,而氧的比例較低,所以發熱量比醣類高。脂肪最後產生物是膽固醇(形成血栓)。脂肪組織是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特有的構造,可以使之一段時間不進食,而不會能量耗竭而死;脂肪體則為昆蟲特有,主代謝類似脊椎動物的肝。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的三酰甘油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較簡單,而脂肪酸的種類和長短卻不相同,包括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 食用脂肪是人可直接食用或烹调的油脂,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酯,也就是中性脂肪。脂肪是常見的食物營養素之一,亦是三種提供能量的營養之一。 食物中的脂肪在腸胃中消化,吸收後大部分又再度轉變為脂肪。它主要分佈在人體皮下組織、大網膜、腸繫膜和腎臟周圍等處。體內脂肪的含量常隨營養狀況、能量消耗等因素而變動。 過多的脂肪讓我們行動不便,而且血液中過高的血脂,很可能是誘發高血壓和心臟病的主要因素。.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脂肪 · 查看更多 »

膜是许多不同的软的、皮质的隔绝层材料的总称。 膜可以用来分隔不同的物质,也可以用来产生振动。 膜的一个特性是在承受压力时只能够抵抗應力,并把它传到膜的边缘,这个特性的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是肥皂泡。 此外,有的物理学理论认为构成宇宙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是一种类似于膜的结构——P膜,参见M理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膜 · 查看更多 »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傳統上也譯為天擇)指生物的遺傳特徵在生存競爭中,由於具有某種優勢或某種劣勢,因而在生存能力上產生差異,並進而導致繁殖能力的差異,使得這些特徵被保存或是淘汰。自然選擇則是演化的主要機制,經過自然選擇而能夠稱成功生存,稱為「適應」。自然選擇是唯一可以解釋生物適應環境的機制。 這個理論最早是由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提出,其於早年在加拉巴哥群島觀察了數種動物後發現,島上很少有與鄰近大陸相似的物種,並且還演化出許多獨有物種,如巨型的加拉巴哥象龜,達爾文於開始以為,島上的鷽鳥應與南美洲發現的為同種,經研究,十三種燕雀中只有一種是與其大陸近親類似的,其餘皆或多或少發生了演化現象,他們爲了適應島上的生存環境,改變了鳥喙的大小。.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自然选择 · 查看更多 »

臭氧层

臭氧層是指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線。臭氧層密度低,如果它被壓縮到對流層的密度,則只有數毫米厚。.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臭氧层 · 查看更多 »

金星

金星(英語、拉丁語:Venus,天文符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是從太陽向外的第二顆行星,軌道公轉週期為224.7地球日,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在中國古代稱為太白、明星或大囂,另外早晨出現在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稱長庚。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太白為白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金星。它的西文名稱源自羅馬神話的愛與美的女神,维纳斯(Venus),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它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體,視星等可以達到 -4.7等,足以照射出影子。由於金星是在地球內側的內行星,它永遠不會遠離太陽運行:它的離日度最大值為47.8°。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它的大小、質量、體積與到太陽的距離,均與地球相似,所以經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在其它方面則明顯的與地球不同。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行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2倍。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金星沒有將碳吸收進入岩石的碳循環,似乎也沒有任何有機生物來吸收生物量的碳。金星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阻擋了來自太空中,可能抵達表面的可見光。它在過去可能擁有海洋,並且外觀與地球極為相似,但是隨著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溫度上升而全部蒸發掉了B.M. Jakosky, "Atmospheres of the Terrestrial Planets", in Beatty, Petersen and Chaikin (eds), The New Solar System, 4th edition 1999, Sky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金星 · 查看更多 »

長城鳥

長城鳥(學名:Changchengornis)是一種生存於下白堊紀的鳥類。牠的化石於中國的炒米店子組發現,介乎於巴列姆階與阿普第階的邊界,已保存了1億2500萬年。長城鳥除了正模標本(編號 GMV-2129,一副稍為破損的骨骼)外,只有少量的遺骸被發現。 長城鳥下只有一個物種:橫道子長城鳥(C.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長城鳥 · 查看更多 »

长臂猿

長臂猿科(学名:Hylobatidae),哺乳綱靈長目的一科,即小型猿类。传统分类法只包括长臂猿属一属,現今根據其遺傳演化之間的時間,可分为四属,分别为:长臂猿属(44对)、白眉长臂猿属(38对)、黑冠长臂猿属(52对)和合趾猿属(50对)。其分佈範圍東起中國雲南、海南省,西至印度阿薩姆邦以及整個東南亞地區。棲地形態從一般熱帶雨林至常綠闊葉林不等,海拔範圍可至2700公尺(中國雲南省)。.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长臂猿 · 查看更多 »

长者智人

长者智人(Homo sapiens idaltu),生活在160,000年前的非洲,头骨所在的形态上介于现代人和早期智人之间。他们已经具有了相当多的现代人特征,例如成年人头骨有着大的球形颅骨、扁平的脸等,但也有一些比较原始的特征,例如枕部较为弯曲、眉脊突出等。科学家将其划分为智人的一个新型亚种,称为“长者智人”。 HSI HSI.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长者智人 · 查看更多 »

腔棘魚

腔棘魚是肉鰭魚綱腔棘鱼目(学名:Coelacanthiformes)的魚類,包含了最古老的有頷下門分支。腔棘魚所屬種類被認為已於至少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完全滅絕。1938年在南非發現矛尾魚後,這個想法才被打破。現存的兩種矛尾魚因此也被稱為“活化石”。.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腔棘魚 · 查看更多 »

腕龍

#重定向 腕龍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腕龍 · 查看更多 »

色盲

色盲(亦稱“色覺辨認障礙”)是指無法正確感知部分或全部顏色間區別的缺陷。通常色盲發生的原因與遺傳有關,但部分色盲則與眼,視神經或腦部損傷有關,也可由於接觸特定化学物质。 研究表明,大多数脊椎动物,例如鱼类,鸟类和爬行动物,在视网膜上有着大量的视锥细胞,因此可以探测到广范围的颜色。然而哺乳动物拥有的视锥细胞则较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视杆细胞,因此颜色分辨能力被削弱,夜视能力却好,所以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色盲,而灵长类动物是少数拥有良好颜色视觉的哺乳动物之一,这恰包括人类。 紅綠色盲人口占全球男性人口約8%,女性人口約0.5%,他們能看到多種顏色,但是會混淆識別某些顏色,尤其是紅色與綠色。另外全球約6%人口為三色視覺(色弱),約2%人口為二色視覺(色盲),極少數為單色視覺(全色盲)。然而在特定情形下,色盲者相比于正常辨色力者更有優勢。不少研究指出,色盲者在光线较弱时视力较强,并且更擅長識別特定顏色的偽裝。這在天擇說上可解釋先天性紅綠色盲在人群中驚人的高發率。.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色盲 · 查看更多 »

鋸齒龍科

鋸齒龍科(Pareiasauridae)又譯巨齒龍科,是一群無孔類爬行動物,繁盛於二疊紀,是群早期草食性爬行動物。 這些爬行動物的體型矮胖、中型到大型(身長60公分到3公尺長),有非常大的身體(重達600公斤)、強壯的四肢、寬大的腳掌、小型頭部、與短尾巴。牠們由皮膚上的骨質鱗甲所保護,形成對掠食動物的防護。但牠們的最奇特處,是笨重頭骨延伸出奇特突起物與隆起物。 鋸齒龍類的牙齒呈葉狀、多尖頭,類似鬣蜥、卡色龍科與其他草食性爬行動物的牙齒。牠們的齒列與接近地面的寬廣身體(可能有龐大的消化系統),顯示這些有者恐怖外表的爬行動物,其實是不傷人的草食性動物。 在1997年,有科學家提出鋸齒龍類進化成烏龜。牠們擁有類似烏龜的頭骨,而且其中數種鋸齒龍類的鱗甲已經進化成骨板,也許是龜殼的前驅Lee, M.S.Y. (1997).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鋸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離片錐目

離片錐目(Temnospondyli)是原始兩棲類的重要但極度分化的分類,在石炭紀、二疊紀及三疊紀非常繁盛。當中有一些一直掙扎求存至白堊紀。在牠們的演化歷史中,牠們適合生活在很多不同的環境,包括淡水、半水、兩棲、陸地及近岸的海洋,而牠們的化石遺骸在每一個大洲中都有發現。學者們並不認同一些獨特的離片錐目是現今一些兩棲類的祖先,或整個離片錐目在沒有後裔下完全滅絕。.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離片錐目 · 查看更多 »

雨林

林是雨量甚多的生物區系。雨林依位置的不同分热带雨林和溫帶雨林。雨林大多数靠近赤道,在赤道经过的非洲、亚洲和南美洲都有大片的雨林。湿润的气候保证了树和植物的快速生产。同时,树和植物也为雨林中的成千上万种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雨林曾經覆蓋了14%地球土地表面,但現在只剩下6-8%土地表面,即整體表面的2%。虽然雨林只覆盖地球的6%的土地,但却有一半以上的动物和植物的品种在雨林中出现。 雨林有時被稱為「世界最大藥廠」,因為大量自然藥物或藥物的原材料都在雨林中找到。全球所用的藥物中,幾乎一半來自雨林。科學家相信更多疾病的解藥將來可以在雨林中找到。雨林地区往往有大河流过,如南美洲的亚马逊河。许多雨林在一年中有几个月会暴发洪水。.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雨林 · 查看更多 »

雪球地球

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是为了解释一些地质现象而提出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在新元古代时候曾经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冰河期,以至于地球上的海洋全部被冻结,仅仅在厚达两公里的冰层下存有少量因地热而融化的液态水。 加州理工学院地质教授于1992年首度使用“雪球地球”这个词。从那以后该假说得到了哈佛大学地质教授及其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完善。.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雪球地球 · 查看更多 »

雷塞獸

#重定向 雷塞獸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雷塞獸 · 查看更多 »

蛇頸龍目

蛇頸龍目(Plesiosauria),希臘文意思是“接近蜥蜴”,是中生代爬行動物的一目。牠們首次出現在三疊紀中期,在侏儸紀特別繁盛,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蛇頸龍類有兩個不同的意思:蛇頸龍目、以及單指長頸的蛇頸龍亞目。後者成為大眾想像中的尼斯湖水怪。在本頁面,蛇頸龍類通常指的是蛇頸龍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蛇頸龍目 · 查看更多 »

雕齒獸

雕齒獸(學名:Glyptodon)是一屬與犰狳科有關,生存於更新世的大型及有裝甲的哺乳動物。雕齒獸外型及體重有點像金龜車,但較為扁平。雕齒獸估計是草食性的,以草及其他近河流的植物為食物。牠有可能每一小時只行走1-2里。 雕齒獸的外表就像早期的甲龍下目,這可算是不同分支的趨同演化至相似形態。.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雕齒獸 · 查看更多 »

雙齒獸屬

雙齒獸屬(學名:Diictodon)又譯二碩齒獸,是獸孔目異齒亞目的一個屬,身長約45公分,為草食性動物。雙齒獸生存於二疊紀的晚期,大約2億5500萬年前,是二疊紀合弓綱中最繁盛的物種之一,化石發現於非洲與亞洲都有發現;在南非發現的二疊紀脊椎動物化石中,有大約一半是雙齒獸的化石。.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雙齒獸屬 · 查看更多 »

雙門齒獸

雙門齒獸(Diprotodon),又名古草食有袋屬,是最大的有袋類。牠於160萬年前出現,並於4萬年前的更新世消失。雙門齒獸的化石在澳洲很多地方都有發現,當中包括完整的骨骼及頭顱骨,與及毛髮及腳印的輪廓。超過一頭雌獸的育幼袋中有發現幼獸。 雙門齒獸棲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並吃樹葉、灌木及草。最大的標本有河馬般大小,約有3米長,肩高2米。牠現存的近親是袋熊及樹熊。有指本耶普的傳說就是來自雙門齒獸,一些澳洲原住民更將雙門齒獸的骨頭看為本耶普的。.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雙門齒獸 · 查看更多 »

透翅目

透翅目(Diaphanopterodea或Paramegasecoptera)是古生代中等至大型已滅絕的一目昆蟲,當中包括一些最早的飛行昆蟲。牠們是古網翅總目下一類專化昆蟲,翅膀像新翅下綱般演化出可以摺上胸部及腹部。 透翅目有一些其他的特徵,一般都認為是單系群。其下已知約有10個科。牠們最終因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在沒有後裔下於二疊紀滅絕。.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透翅目 · 查看更多 »

耳(耳朵)是動物接收并感知聲波,识别方位維持身體平衡的器官,為動物提供聽覺。 耳可以是整個聽覺系統的統稱,亦可以僅指露出在身體外的部分(外耳)。在大部份的哺乳類動物中,外露在身體外的部分又稱為耳殼,也是第一個接收聲音的部分。而人類的耳殼又稱為耳廓。僅有脊椎動物具有耳的聽覺構造。而其中的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都有一雙耳,在頭部的兩邊各一隻,通常是左右對稱的,這樣可以判斷聲源的位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耳 · 查看更多 »

陆地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未淹沒在液态水下的區域。陸地約占地球表面的29%,面積約為1億4821萬平方公里。陸地和海、洋或其他水體的不同之處為地表最基本的差異。人類歷史上大多數的活動都是在陸地發生,可以供人类进行農業、狩獵,和其他人類活動的陸地,往往也是早期人們聚集的地區。陸地生長的陸生植物及,其型態和水生動植物也有一些差異。陸地和水體的分界也隨地區而不同,有些地區的地形以岩石為主,和水體就會有明確的分界。但有些地區的陸地和水體之間有濕地或沼澤,因此陸地和水體间不一定有明確的分界。陸地和海洋分界處一般稱為海岸帶或是海灘。.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陆地 · 查看更多 »

FOXP2

FOXP2基因,即叉头框P2基因,是一个与言语功能的发育有关的基因。在人类,FOXP2基因位于第7对染色体上。FOXP2基因在许多其它具有复杂发声、及发声学习能力的动物,例如鸣禽中,也有发现。该基因的异常在人类导致特定的先天性言语障碍。.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FOXP2 · 查看更多 »

RNA世界假說

#重定向 RNA世界學說.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RNA世界假說 · 查看更多 »

SRY基因

SRY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Y-chromosome,全称: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是人体Y染色体上的一段基因片段,该基因是决定男性睾丸发育的主要基因。存在于Y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上。 该基因由Sinclair在1990年发现,目前认为,SRY基因就是唯一一个性别决定基因。因此在血液,精液样本中可以通过寻找该基因片断,达到判断测试者的性别的目的。具体的步骤是,先使用PCR技术扩增该基因上某个片断,再利用凝胶电泳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该基因。若测试者是男性,样本中存在该基因,测试为阳性。女性测试者将会相应得到阴性结果。.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SRY基因 · 查看更多 »

X染色體

X染色體是部分動物決定性別的染色體之一。它出現在X0和XY性別決定系統中。對一般人類來說,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X、Y染色體各有一條。.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X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Y染色體

Y染色體是属于XY性別決定系統的大多數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两条性染色體之一。在哺乳动物的Y染色体中含有的SRY基因能觸發睪丸的生长,并由此決定雄性性狀。人类的Y染色体中包含约6千万个碱基对。Y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由亲代中的雄性传递给子代中的雄性(即由父亲传递给儿子),因此在Y染色体上留下了藍色基因的族谱,Y-DNA分析现在已应用于家族历史的研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Y染色體 · 查看更多 »

Y染色體亞當

Y染色體亞當(Y-chromosomal Adam),或稱Y-MRCA,在遺傳學上,由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推測出的人類父系的最近共同祖先,從他遺傳Y染色體。Y染色體亞當相對於粒線體夏娃。 從世界上所有地區的人類DNA分析中,遺傳學家史賓賽·韋爾斯(Spencer Wells)結論出所有今天的人類都是生存於6萬年前非洲大陆的男人的後裔。.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Y染色體亞當 · 查看更多 »

披毛犀

披毛犀(學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長毛犀牛,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生存於更新世,並在冰河時期存活了下來。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而其近親的板齒犀則生活在南方。披毛犀有一隻扁平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牠亦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保持溫暖。.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披毛犀 · 查看更多 »

暴龍超科

暴龍超科(学名:Tyrannosauroidea)是肉食性恐龍的一個超科或演化支,屬於獸腳亞目的虛骨龍類,並包含暴龍科與其更原始的近親。暴龍超科最初出現於侏儸紀的勞亞大陸。到了白堊紀,牠們已經成為北半球的大型優勢掠食動物,暴龍則是當中最大型的物種。暴龍超科的化石已發現於西歐、北美洲、中亞以及東亞等地,可能還有澳大利亚。 如同大部分的獸腳類恐龍,暴龍超科是群二足、肉食性恐龍,並具有許多的共有衍徵,尤其是頭顱骨與骨盆。在暴龍超科剛出現時,牠們是群小型掠食動物,前肢細長,有三根手指。晚白堊紀物種的體型更為龐大,有數種則成為有史以來陸地上最大型的掠食動物之一;但大部分後期物種的前肢很小,並具有兩指。帝龍是種早期的暴龍超科動物,出土於中國,已發現具有原始羽毛,其他暴龍超科可能也具有羽毛。許多暴龍超科的頭部具有骨質冠,形狀與尺寸變化很大,可能具有視覺辨識功能。.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暴龍超科 · 查看更多 »

林龍屬

林龍屬(學名:Hylaeosaurus)又名森林龍、叢林龍或海拉爾龍,是種原始甲龍下目恐龍,是理查·歐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提出恐龍總目的第一次定義時,所參考的三類動物之一,而且是當中最不清楚的。在1832年,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在英格蘭南部的蒂爾蓋特森林發現林龍的標本。因此林龍的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υλη」(即森林)加上「σαυρος」(蜥蜴)而來。標本目前存放在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並保存在被發現時的石灰岩內。這個標本是這個林龍的最完整標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林龍屬 · 查看更多 »

恐爪龍屬

恐爪龍屬(屬名:Deinonychus)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身長約2.5-4公尺,生活於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中期至阿爾布階早期,距今約1億1500萬至1億800萬年前。牠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δεινος」(意為「恐怖」)及「ονυξ/ονυχος」(意為「爪」),因為牠的後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鐮刀狀的趾爪,在行走時第二趾可能會縮起,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一般認為恐爪龍會用其鐮刀爪來割傷獵物,但近年就伶盜龍重建模型的測試顯示這爪作刺戳之用,而非割劃。 恐爪龍的正模標本(編號YPM 5205)有個大幅彎曲的第二趾爪,奧斯特倫姆研究鱷魚、鳥類的趾爪,發現主龍類的趾爪具有角質鞘,所以趾爪的實際體積較大。奧斯特倫姆估計這個第二趾爪有13公分長Ostrom, J. H. (1970) "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Cloverly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of the Bighorn Basin area, Wyoming and Montana", Bulletin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35:1–234.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恐爪龍屬 · 查看更多 »

恐象

恐象(學名:Deinotherium)是象的史前親屬,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在這段時間,恐象只有少許變化。恐象像現今的象,但鼻較短,而象牙則向下彎曲。 恐象是最大的長鼻目动物之一,也是已知陸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次於巨犀和副巨犀。雄性恐象一般肩高3-4.5米,最大的可達5米。估計體重超過12噸。恐象分佈於亞洲、非洲及歐洲等地區。艾德麗安·梅約(Adrienne Mayor)指在希臘發現的恐象化石解開了古代巨大生物的秘密。 在克里特島淺沉積岩中發現的恐象牙齒卻令人質疑,究竟恐象是生活在大陸上,或是像現今的象般被人低估了其游泳的能力。.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恐象 · 查看更多 »

恐貓屬

恐貓(Dinofelis)是後貓族下的一屬。牠們廣泛分佈在歐洲、亞洲、非洲及北美洲,估計屬於最少500-140萬年前。在洛沙岡亦有發現非常似恐貓的化石,可以追溯至800萬年前的中新世末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恐貓屬 · 查看更多 »

恐鶴

恐鶴(學名Phorusrhacos)是一屬巨大及不懂飛行的獵食鳥類,生存於巴塔哥尼亞,其下只有長腿恐鶴(P.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恐鶴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捷克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通稱捷克(Česko),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捷克 · 查看更多 »

杰里科

杰里科(Jericho;英語:,此譯名不合於當地的希伯來語及阿拉伯語名稱發音),或譯耶利哥或耶律哥(希伯來語:,Yeriḥo;阿拉伯語:;,Arīḥā;希腊语:Ἱεριχώ),在中文聖經中譯為耶利哥,是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一個城市。杰里科是杰里科省的省會,目前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法塔赫派系控制。根據2007年人口統計,杰里科有人口18,346名。而杰里科省是巴勒斯坦国西岸地区十一省之一,面积593平方公里,人口32,713。 杰里科位於耶路撒冷以北,是一個擁有超過三千年歷史的古城。但根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1千年前就已經有在這裡居住,被認為是之一。位於城市和其周圍的豐富泉水在這數千年來吸引不少人來居住Bromiley, 1995, p. 715。 在《聖經·舊約全書》申命記34章第3節就以「棕樹城耶利哥」來形容這裡。在過去,由於耶利哥城有充足的水源,而且位於死海北岸至地中海與加利利至耶路撒冷兩條路線之間,所以經濟與貿易十分發達。.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杰里科 · 查看更多 »

東部大猩猩

東部大猩猩(学名:Gorilla beringei)是一種大猩猩,且是靈長目中體型最大的。目前東部大猩猩分為兩個亞種:東部低地大猩猩(G.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東部大猩猩 · 查看更多 »

東部低地大猩猩

東部低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graueri)是東部大猩猩的亞種,只生活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的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和周边地区。 東部低地大猩猩較西部低地大猩猩粗壯,有較長的牙齒、強壯的顎骨及較闊的身軀。雄性有黑色的毛皮,當成熟時背部會轉為銀色。.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東部低地大猩猩 · 查看更多 »

松柏門

松柏門(学名:Pinophyta)又名毬果植物門,是植物界裡13或14個門之中的一個,屬於裸子植物,為結有毬果的維管束植物;其中所有已滅絕的物種都是木本植物,現存的大部份是樹木,但有少部份為灌木。典型的松柏門植物包含有香柏、柏、花旗松、冷杉、刺柏、貝殼杉、落葉松、松、紅杉、雲杉和紅豆杉等Campbell, Reece, "Phylum Coniferophyta."Biology.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松柏門 · 查看更多 »

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簡稱RNA,是一類由核糖核苷酸通過3',5'-磷酸二酯鍵聚合而成的線性大分子。自然界中的RNA通常是單鏈的,且RNA中最基本的四種鹼基爲A(腺嘌呤)、U(尿嘧啶)、G(鳥嘌呤)、C(胞嘧啶)通過轉錄後修飾,RNA可能會帶上(Ψ)這樣的稀有鹼基,相對的,與RNA同爲核酸的DNA通常是雙鏈分子,且含有的含氮鹼基爲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鳥嘌呤)、C(胞嘧啶)四種。 RNA有着多種多樣的功能,可在遺傳編碼、翻譯、調控、基因表達等過程中發揮作用。按RNA的功能,可將RNA分爲多種類型。比如,在細胞生物中,mRNA(信使RNA)爲遺傳信息的傳遞者,它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因爲mRNA有編碼蛋白質的能力,它又被稱爲編碼RNA。而其他沒有編碼蛋白質能力的RNA則被稱爲非編碼RNA(ncRNA)。它們或通過催化生化反應,或通過調控或參與基因表達過程發揮相應的生物學功能。比如,tRNA(轉運RNA)在翻譯過程中起轉運RNA的作用,rRNA(核糖體RNA)於翻譯過程中起催化肽鏈形成的作用,(小RNA)起到調控基因表達的作用。此外,RNA病毒甚至以RNA作爲它們的遺傳物質。 RNA通常由DNA通過轉錄生成。RNA在細胞中廣泛分佈,真核生物的細胞核、細胞質、粒線體中都有RNA。.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格魯及亞人

格魯及亞人(学名:Homo georgicus)是灵长目人科人属的一種,於2002年建議用來描述於1999年及2001年在格魯吉亞德馬尼西發現的頭顱骨及顎骨化石,被認為是巧人及直立人的过渡形态。一部份格魯及亞人的骨骼亦於2001年被發現,這些化石估計可追溯至180萬年前。這些遺骸最先由格魯吉亞科學家David Lordkipanidze於1991年發掘出來,同時亦發現工具及動物骨頭。 最初科學家認為這些化石屬於匠人的,但因體型大小不同而成立了新種。格魯及亞人是巧人的後裔,及亞洲直立人的祖先。.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格魯及亞人 · 查看更多 »

桫欏目

桫欏目(学名:Cyatheales),是蕨类植物真蕨纲的一個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桫欏目 · 查看更多 »

森林

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或历史上,森林是一个为狩猎而留出的荒地),涵蓋大約9.4%的地球--面(或30%的佔總土地面積)。森林覆盖着全球面积的9.4%,全球陸地面积的30%(在工業化前約佔全球面积的15.6%,全球陸地面积的50%),森林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调节水文湍流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境之一。 森林中的生物量主要是以樹木為主,不同的文化會對森林有不同的定義,包括其規模以及其中有的生物。森林一般是指一塊有許多樹木的區域,但任何植物密度高的區域都可以視為森林,例如水底的植被(海藻林),甚至也包括真菌。 典型的森林會由林上(林冠)或是組成。林下可以再細分為灌木層,草本層和苔蘚層、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在一些複雜的森林中,也會有一些較低的樹木。森林提供人類許多不同的資源,對人類非常重要:包括儲存二氧化碳、調節氣候、淨化水源以及減輕像洪水等自然災害。森林中也包括地球陸地上90%的生物多樣性。.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森林 · 查看更多 »

森林翼龍

#重定向 森林翼龍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森林翼龍 · 查看更多 »

棘螈

棘螈(學名Acanthostega),又名棘魚石螈,是一種已滅絕的四足總綱動物,体长约0.6米,是最初有明顯四肢的脊椎動物。牠出現於約3億6000萬年前的上泥盆紀,是肉鰭魚類與第一種能在陸地上行走的四足動物的中間體。.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棘螈 · 查看更多 »

棘龍科

棘龍科(Spinosauridae)是群獨特的獸腳亞目恐龍。是一群群獸腳類恐龙,比較有名的棘龍生活在下阿爾布到白堊紀森諾曼阶段,约112至97百万年前。牠們是群相當大型的二足掠食動物,擁有修長、類似鱷魚的頭顱,上有圓錐狀的牙齒,這些牙齒有非常小的鋸齒狀邊緣,或者沒有鋸齒狀邊緣。齒骨的前部牙齒往外突出,成為這群動物的外表特徵。棘龍科的名稱來自於棘龍的背部帆狀物,由多條神經棘構成。這些帆狀物的功能仍在爭論中,但普遍的解釋是做為調節體溫使用、用來威嚇可能的攻擊者、或是視覺辨識物。有些古生物學家更提出,這些神經棘支撐者由肌肉、脂肪構成的隆肉Bailey, J. B. (1997).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棘龍科 · 查看更多 »

棕熊

棕熊(学名:Ursus arctos)是一种极为庞大的熊,古称羆,体重可达130–700公斤(300–1500磅)。其中灰熊、阿拉斯加棕熊和墨西哥棕熊都分布在北美。.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棕熊 · 查看更多 »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極移

極移是地球的自轉軸在地球表面橫越的運動,這是將地球視為在一個固定不變的參考座標系(所謂的地球中心、地球固定或ECEF參考系)下所做的測量,這種變動只有幾米。.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極移 · 查看更多 »

槽齒目

槽齒目(Thecodontia)是個原始主龍類的並系群集合。在較早期的分類法中,是雙孔亞綱的一個目,包含首次出現在晚二疊紀,且繁盛到三疊紀的多樣性早期主龍類。外形類似現代鱷魚,而頭顱骨較短、步態較直立、體型較輕型。但現在被認為是淘汰不用的分類名詞。槽齒目的範圍包括:恐龍與鳥類的祖先、翼龍類與鱷魚的祖先,還有其他已滅絕而沒有後代的物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槽齒目 · 查看更多 »

樹鼩目

樹鼩目(學名:Scandentia),又称攀兽目,生活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有2科5属20种。樹鼩目成员的外形像松鼠,但吻尖而长。樹鼩目成员的齿分化不明显。.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樹鼩目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歐亞大陸

歐亞大陸或亚欧大陆是亚细亚洲大陆和欧罗巴洲大陆的合稱。面积5473.8万平方公里。亚、欧二大陆单从地理学方面来归类应属同一个、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洲。亚洲与欧洲的分别主要出于社会学区别这两个地区人文历史的需求。 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亞歐大陸由亞歐板塊、印度板塊、阿拉伯板塊和東西伯利亞所在的北美板塊所組成。注意,在此说的亞歐大陆并不完全是亚洲与欧洲的并称,而是大陆的连着的陆地部分,所以亞歐大陆并不包含两大洲的“岛屿”。 另外,亞歐大陸亦有其他意思。它亦可以是前蘇聯解體後各個加盟共和國所在的地域的雅稱。而傳統上,亞歐大陸這一塊大陸地有不同的種族居住,組成了西亞、南亞、東南亞、東亞及歐洲等多個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圈。亞歐大陸(以及北非)在歷史上也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地域(不包括西伯利亞等邊陲)所在。.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歐亞大陸 · 查看更多 »

殼椎亞綱

殼椎亞綱(Lepospondyli)是一類細小但多樣化的兩棲動物,生存於石炭紀至二疊紀早期。現時已知有六個不同的分支,包括Acherontiscidae、Adelospondyli、缺肢目、弛頂螈目、鱗鯢目及奈克螈目,這些分類之間有像蠑螈、像鰻魚或蛇及像蜥蜴的形態,且擁有不能分類的物種。這些物種是水中、半水中或陸地生活的。最長的盜首螈只有約1米長,而其他的更為細小,估計牠們是生存在沒有被同期離片錐目佔有特定的生態位。.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殼椎亞綱 · 查看更多 »

氣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降水量、大气粒子数及众多其他气象要素在很长时期及特定区域内的统计数据。与气候相比,天气是指这些气象要素在近两周内的实时状态。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受该地的纬度、地形、海拔、冰雪覆盖情况、以及附近水体及其水流状况影响的。气候可根据不同气象要素的平均范围和特殊范围进行分类,最常采用温度和降水量,其中最普遍使用的分类系统是柯本气候分类法。1948年开始使用的桑斯维特费气候分类系统,在温度和降水量两个变量的基础上增加土壤水分蒸散量,该系统应用于研究动物物种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伯杰龙和空间天气分类系统侧重于通过气团的形成来确定某些地区的气候状况。 古气候学是对古代气候的研究和描述。由于19世纪前气候无法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因而古气候是通过代理变量推断得到的,这些代理变量包括非生物迹象如在湖床和冰核中发现的沉积物,以及生物迹象如树木年轮和珊瑚生物。气候模型是指包括古代,现代和未来的气候的数学模型。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氣候 · 查看更多 »

氧(IUPAC名: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原子序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会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地球地殼中近一半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通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污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3年或之前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因為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所以一般被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之時,人們曾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許多化學詞彙都在清末傳入中國,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被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料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氧 · 查看更多 »

氧化

氧化又被称为氧化作用、氧化反应。是还原剂(被氧化物)与氧化剂(被还原物)之间的氧化数升降。还原剂的氧化数上升(失去电子),氧化剂的氧化数下降(获得电子)。 一般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时放热,个别可能吸热,如氮气与氧气的反应。电化学中阳极发生氧化,阴极发生还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氧化 · 查看更多 »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縮寫作 OXPHOS)是细胞的一种代谢途径,该过程在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内膜或原核生物的细胞膜上发生,使用其中的酶及氧化各类营养素所释放的能量来合成三磷酸腺苷(ATP)。虽然地球上的生物消耗的能源物质范围极广,为合成代谢直接提供能量的分子却几乎都是ATP。几乎所有的好氧性生物都以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作为制造ATP的主要过程。该途径如此普遍的原因可能是:与其他的代谢途径,特别是糖酵解之类的无氧发酵途径相比,它能更高效地释放能量。 氧化磷酸化期间,电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从电子供体转移到电子受体,例如氧。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合成ATP。在真核生物中,这些氧化还原反应在一系列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的参与下完成,而在原核生物中,这些蛋白质存在于细胞膜间隙中。这一串蛋白质称为电子传递链。真核生物包含五种主要的蛋白质复合体,而原核生物中存在许多不同的酶,以便利用各种电子供体和受体。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质子被电子流过电子传递链所释放的能量泵出线粒体内膜。这会以pH梯度和跨膜电势差的形式产生势能。储存的能量通过让质子顺梯度跨膜内流,由称为ATP合酶的大型酶所使用;这个过程称为化学渗透。这种酶在磷酸化反应过程中就像一台机械马达,酶的一部分在质子流的驱动下不停旋转,将二磷酸腺苷(ADP)合成为三磷酸腺苷。 虽然氧化磷酸化是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却会产生活性氧如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使自由基扩散开来,破坏细胞及造成病变,还有可能导致老化。该代谢途径中的酶也是许多药物和毒物所抑制的目标。.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氧化磷酸化 · 查看更多 »

氧气

氧气(Oxygen, Dioxygen,分子式O2)是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在空气中按体积分数算大约占21%,在标准状况下是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的密度是1.429g/L 。不可燃,可助燃。.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氧气 · 查看更多 »

氨基酸

胺基酸是生物學上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它是由胺基(-NH2)和羧基(-COOH)的官能團組成的,以及一個側鏈连到每一個胺基酸。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賦予蛋白質特定的分子結構形態,使他的分子具有生化活性。蛋白質是生物体內重要的活性分子,包括催化新陳代謝的酶(又称“酵素”)。 不同的胺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蛋白質的原始片段),是蛋白質生成的前.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氨基酸 · 查看更多 »

水(化学式: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中國古代五行之一。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水 · 查看更多 »

水獺

水獺是一类水棲、肉食性的哺乳動物,在動物分類學中屬於亞科級別,稱為水獺亞科(Lutrinae),現存七個屬及十三個物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水獺 · 查看更多 »

水龍獸

#重定向 水龍獸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水龍獸 · 查看更多 »

水母

水母(Jellyfish,又名白鮓、)是無脊椎動物,屬於刺胞動物門中的一員,其中包括水母、海葵、珊瑚和水螅。全世界的海洋中有超過兩百種的水母,牠們分布於全球各地的水域裡,無論是熱帶的水域﹑溫帶的水域﹑淺水區﹑約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區都有牠們的蹤影。水母早於六億五千萬年前就已經存在。水母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最大的水母其觸手可以延伸約十米遠。 在分類上有些屬於水螅綱,有些屬於缽水母綱,其生活史中,幾乎所有種類都有兩型,即水螅型和水母型,並有兩型在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之間的世代交現象,而人們常見的水母則是有性的水母型。.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水母 · 查看更多 »

河马

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非洲的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是生物分類法裡河馬科中的兩個延伸物種的其中一個(另一個是倭河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河马 · 查看更多 »

沙漠

沙漠,亦作砂漠,全称沙质荒漠(Erg),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和别的区域相比,沙漠中生命并不多,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藏着很多动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来的动物。沙漠的地勢凹凹凸凸,氣侯較炎熱,雨量稀少。.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沙漠 · 查看更多 »

波塞東龍

#重定向 波塞東龍屬.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波塞東龍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泰坦巨蟒屬

泰坦巨蟒屬(學名:Titanoboa,意即「極大的蟒蛇」)是一個生活在古新世(約 6,000 至 5,800 萬年前)的無毒、肉食性蛇屬。已知的唯一種塞雷洪泰坦巨蟒(T.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泰坦巨蟒屬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活化石

活化石,又稱孑遺生物,是指任何生物其類似種只存在於化石中,而沒有其他現存的近似種。這些種類曾經從主要的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並保留過去原始的特性。活化石定義是一般先發現化石再發現活體,或活體與確認的化石屬同一種且同時存在。物種起源久遠,在新生代第三紀或更早有廣泛的分佈,而目前大部分物種已經因地質、氣候的改變而滅絕,這些現存植物的形狀和在化石中發現的植物基本相同,保留了其遠古祖先的原始形狀。且其近緣類群多數已滅絕,比較孤立,進化緩慢的植物便可稱為孑遺植物或活化石,並不是單從植物年齡而決定。.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活化石 · 查看更多 »

液体

液体(Liquid)是物质的四个基本状态之一(其它状态有固体、气体、等离子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体积,具有移动与转动等运动性。液体是由经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在一起的微小振动粒子(例如原子和分子)组成。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液体。和气体一样,液体可以流动,可以容纳于各种形状的容器。有些液体不易被压缩,而有些则可以被压缩。和气体不同的是,液体不能扩散布满整个容器,而是有相对固定的密度。液体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属性是表面张力,它可以导致浸润现象。 液体的密度通常接近于固体,而远大于气体。因此,液体和固体都被归为凝聚态物质。另一方面,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流动,都可被称为流体。虽然液态水在地球上很丰富,但在已知的宇宙中,液态并不是最常见的物态。因为液体的存在需要相对较窄的温度和压强范围。宇宙中最常见的物态是气体(如星际云气)和等离子体(如恒星中)。.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液体 · 查看更多 »

消化作用

消化作用是指將食物(大分子)分解成足夠小的水溶性分子(小分子),可以溶解在血漿,讓身體能夠吸收利用的過程。有些生物體會透過小腸吸收小分子,帶到血液系統中。消化作用是生物异化作用(分解代謝)的一環,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藉由機械性的作用(機械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將食物碎裂成小裂片,其次是化學性的作用(化學消化,chemical digestion),經由酵素的催化,將大分子水解成小分子單體。而無法消化的殘渣則會再排出體外。 大多數食物中所含的有機物包括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由於這些大分子聚合物無法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而且動物需要用單體來合成自身身體所需的聚合物,因此動物需要藉由消化作用將食物中的大分子分解成單體。例如將蛋白質分解為胺基酸,多醣及雙醣分解為單醣,脂肪分解為甘油及脂肪酸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消化作用 · 查看更多 »

渡渡鸟

渡渡鳥(學名:Raphus cucullatus)又称毛里求斯愚鸠、愚鸠、孤鸽,是已灭绝的渡渡鸟属的唯一物种,属鸽形目鸠鸽科,仅产于南印度洋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模里西斯島上,是一种不会飞的鸟 。罗德里格斯渡渡鸟是本属的姐妹群,亦已灭绝。现在,与本属亲缘关系最近的现生种为(Caloenas nicobarica)。曾經错误地认为白色的渡渡鸟存在于留尼旺岛上。 这种鸟在1505年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裡,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減少。約在1660年代前後,彻底绝灭。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渡渡鸟 · 查看更多 »

温室效应

溫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是指行星的大氣層因為吸收辐射能量,使得行星表面升溫的效应。由於溫室效应,行星表面溫度會比沒有大氣層時的溫度要高A concise description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given in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What is the Greenhouse Effect?", I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hapter 1, page 115: "To balance the absorbed incoming energy, the Earth must, on average, radiate the same amount of energy back to space.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温室效应 · 查看更多 »

湿度

溼度一般在氣象學中指的是空气溼度,它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空气中液态或固态的水不算在溼度中。不含水蒸气的空气被称为乾空氣。由於大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占空气体积的0%到4%,一般在列出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成分的时候是指这些成分在乾空气中所占的成分。.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湿度 · 查看更多 »

演化

--(evolution),指的是生物的可遺傳性狀在世代間的改變,操作定義是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在繁殖過程中,會經複製並傳遞到子代。而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狀改變,進而造成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新性狀又會因為物種迁徙或是物種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而隨著基因在族群中傳遞。當這些遺傳變異受到非隨機的自然选择或隨機的遺傳漂變影響,而在族群中變得較為普遍或稀有時,就是演化。演化會引起生物各個層次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生物個體和分子 。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起源,約35-38億年前出現,其被稱為最後共同祖先,但是2015年一項在西澳的古老岩石進行的研究中發現41億年前「的行跡」。 新物種(物種形成)、種內的變化()和物種的消失(絕種)在整個地球的不斷發生,這被形態學和生化性狀證實,其中包括共同的DNA序列,這些共同性狀在物種之間更相似,因為它源於最近的共同祖先,並且可以作為進化關係的依據建立生命之樹(系统发生学),其利用現有的物種和化石建立,化石記錄的事物包括由的石墨 、,以至多細胞生物的化石。生物多樣性的現有模式被物種形成和滅絕塑造。據估計,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99%以上已經滅絕。地球目前的物種估計有1000萬至1400萬。其中約120萬已被記錄。 物種是指一群可以互相進行繁殖行為的個體。當一個物種分離成各個交配行為受到阻礙的不同族群時,再加上突變、遺傳漂變,與不同環境對於不同性狀的青睞,會使變異逐代累積,進而產生新的物種。生物之間的相似性顯示所有已知物種皆是從共同祖先或是祖先基因池逐漸分化產生。 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演化理論,最早是由查爾斯·達爾文與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所提出,詳細闡述出現在達爾文出版於1859年的《物種起源》.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演化 · 查看更多 »

潮汐力

潮汐力或引潮力是萬有引力的效果,它使得潮汐發生。它源於在一個星體的直徑上各點的引力場不相等。 當一個天體甲受到天體乙的引力的影響,力場在甲面對乙跟背向乙的表面的作用,有很大差異。這使得甲出現很大應變,甚至會化成碎片(參見洛希極限)。除非引力場完全相等,否則這些應變還是會出現。 潮汐力會改變天體的形狀而不改變其體積。地球的每部分都受到月球的引力影響而加速,在地球的觀察者因此看到海洋內的水不斷重新分布。 當天體受潮汐力而自轉,內部摩擦力會令其旋轉動能化為內能,內能繼而轉成熱。若天體相當接近系統內質量最大的天體,自轉的天體便會以同一面朝質量最大的天體公轉,即潮汐鎖定,例如月球和地球。.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潮汐力 · 查看更多 »

潘諾西亞大陸

潘諾西亞大陸(Pannotia)是個理論上的史前超大陸,最初是由地質學家Ian W. D. Dalziel在1997年提出,形成於6億年前的泛非造山作用(Pan-African orogeny),並在5億4000萬年前的前寒武紀分裂。.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潘諾西亞大陸 · 查看更多 »

澳洲

#重定向 澳大利亚.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澳洲 · 查看更多 »

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是距今时间最近的一次冰期,发生于第四纪的更新世晚期,始於约11万年前,终於1.2万年前。 末次冰期内,各地冰盖亦曾出現数次的進退。冰退称为间冰段,格陵兰的冰芯钻探表明,过去十万年的末次冰期共有24个间冰段。 这一现象称作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周期(Dansgaard–Oeschger event)。末次冰期的最盛期發生於約1.8萬年前。一般而言,全球冷卻及冰川前進的模式相似,但也有局部的分野,這使得很難以大洲來比較。 末次冰期有時又會被俗稱為「末冰河時期」,不過這並不正確。因為冰河時期(大冰期)是大部份地球被大冰原覆蓋的一段持续上千万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冰河时期由多个交替出现的冰期与间冰期组成。另一方面,冰期是指冰河時期內部,在两次間冰期之間的一段較寒冷的時期。故此,末次冰期的終末並非末次冰河時期的終末。末次冰期約於1萬年前完結,而末冰河時期的终结並未到來。几乎没有證據表明已经持续了数百萬年的“冰期-間冰期循環”已告终结。 末次冰期是現今冰河時期所知最多的時期,在北美洲、歐亞大陸北部、喜瑪拉雅山及其他結冰地區都有詳細的研究。在這段時期的結冰作用覆蓋了很多地區,主要都是在北半球,南半球則較少。傳統上按地理分佈,它們會有不同的名稱,包括菲沙冰期(北美洲的太平洋山脈)、派恩代爾冰期、威斯康辛冰期(北美洲中部)、Devensian(不列顛群島)、米德蘭冰期(愛爾蘭)、玉木冰期(阿爾卑斯山)、梅里達冰期(委內瑞拉)、威赫塞爾冰期(斯堪地那維亞及北歐)、維斯瓦冰期(中歐北部)、瓦爾代冰期(東歐)、濟浪卡冰期(西伯利亞)、米蘭科維奇冰期(智利)、大理亚冰期(中国)及奥蒂拉冰期(新西蘭)。 从人类考古学看,末次冰期发生于人类的旧石器时代与中石器时代。随着地球走出末次冰期,人类历史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末次冰期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有尾目

有尾目(學名:Urodela)是终身有尾的兩棲動物,一共有9科60屬约358種,幼體與成體形態上差別不大,主要包括蠑螈、小鯢和大鯢。 有尾目动物有發展完全的前肢和後肢,大小大約一致,但四肢细弱,少数种类仅有前肢(鳗螈)。眼小,或隐于皮下(洞螈),沒有鼓膜或外耳開口。牙齒位於下頜。身體有黏膜皮膚,沒有鱗片或尖銳的爪子。通常行體內受精。.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有尾目 · 查看更多 »

有羽毛恐龍

有羽毛恐龙(Feathered dinosaurs)具有毛状衍生物和羽毛可能是兽脚类恐龙甚至是整个恐龙类比较普遍的一个特征。一般情况下羽毛的痕跡比较難被發現,到目前為止,相对于已发现的恐龙属种只有为数不多的恐龍被鑑定出具有羽毛。雖然有羽毛恐龍僅發現於全球少数化石特异埋藏地區,但可能當時全球各地都出現了有羽毛恐龍。除少数地区(如中国辽西)各地的化石紀錄只有很少有羽毛痕跡的有羽毛恐龍,一个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化石化的過程中,皮膚與羽毛一类的皮肤衍生物等部份,较難被保留下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研究方法还不完善,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有可能重新发现一些恐龙的羽毛痕迹。有羽毛恐龙不是一个严密的用于特定分类类群的专门用语。例如驰龙科的许多成员发现了羽毛痕迹,但恐爪龙化石却没有发现羽毛痕迹(由于恐爪龙的近缘种类发现了羽毛痕迹,所以它覆盖羽毛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样鸟类也不用于这个概念。现在的一般认为,恐龙中除鸟类以外的,在化石中确认了羽毛存在痕迹的种类被称为“有羽毛恐龙”。本项目是羽毛得到确认的非鸟类恐龙的记述。.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有羽毛恐龍 · 查看更多 »

有袋類

有袋類动物(学名:Marsupialia)是雌性個體的腹部下长有育幼袋的哺乳類動物,如袋鼠、袋狼、树袋熊、负鼠、袋貂、袋狸等。 現存物種如袋鼠、树袋熊主要分佈於澳洲及附近島嶼,负鼠则生活在南美洲,还有少數生活於中美洲與北美洲。而其他地方則只有化石紀錄,如袋狮、双门齿兽、袋劍虎等。.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有袋類 · 查看更多 »

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Organische Verbindung;英語:organic compound、organic chemical),简称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但是碳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鹽、 碳酸氢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鹽、金屬碳化物(如電石)等除外。有机化合物有时也可被定义为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有机物是生命產生的物質基礎,例如生命的起源——胺基酸即為一有機化合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有机化合物 · 查看更多 »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生殖的一种类型,它导致了后代加强基因多样化。它可以用两个进程刻画。第一个是减数分裂,涉及将染色体个数减半。第二个是受精,它使得两个配偶子融合,并恢复原来的染色体个数。在减数分裂时,每对染色体通常交叉以达到基因重组。 性的演变是现代演化生物学的重大谜团。最早的有性繁殖的生物的化石证据是来自狭带纪的真核细胞,距今约12到10亿年。有性生殖是绝大多数可见生命体的繁殖形式,包括几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细菌接合(bacterial conjugation),也就是两个细菌之间的DNA转移,有时被错误地视为有性生殖,因为机理其实很相似。 当代进化论观点提出了为何虽然单性生殖在有些方面是更强的生殖形式,但有性生殖依然持续存在的一些理由。有性生殖可能是因为在进化树本身上的压力而保持下来 - 因为通过有性重组比单性繁殖更能产生适应变化的环境的分支,並有效處理突變與寄生蟲而将物种散布出去。或者,有性生殖可能像'棘轮'那样控制了进化发展的速度,因为一个进化枝会和另一个竞争有限的资源。.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有性生殖 · 查看更多 »

最後共同祖先

最後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ancestor,縮寫為 LUA),又譯最近共同祖先,也被稱為最近普適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縮寫為 LUCA)、共通祖先(cenancestor)、原生命(progenote),由演化論推導出來的假設,指地球生物最原始的共同祖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起源。學者一般相信,最後共同祖先在古太古代出現,距今約35億至38億年。最後共同祖先分化出細菌與古菌,演化成各種生命。 查爾斯·達爾文在1859年於他的書物種起源提出的通用進化理論,他說:「所以我可以類推出,所有曾經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有機生物,大概都是從一種原始的形式中降生出來的,從第一個有呼吸的生命開始。.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最後共同祖先 · 查看更多 »

成冰纪

成冰纪(Cryogenian,符号NP2)又名南华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850±0百万年(Ma),结束于630(+5/-30)Ma。 成冰纪期间出现雪球地球事件,为生物低潮。整个成冰纪,地球处于冰河时期,被称为“成冰纪冰河时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成冰纪 · 查看更多 »

昆虫

昆虫在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学名:Insecta),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超過100万种。其中單鞘翅目(Coleoptera)中所含的種數就比其它所有動物界中的種數還多。昆字原作。 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英文 chitin)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昆虫的身體會分為頭、胸、腹三節,有六隻腿,複眼及一對觸角。昆虫有脂肪體,成分類似脊椎動物的脂肪組織,但作用不同,主要為代謝功能,類似脊椎動物的肝。 昆虫對生態扮演着很非常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昆蟲是蜥蜴、青蛙、小型鳥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在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虫本身就是当地人的食品。 但昆虫也可能對人類產生威脅,如蝗虫會破壞農作物,白蟻破壞木材及建築物。而有一些昆虫,例如蚊子,还是疾病的传播者。 有一些昆蟲能夠藉由毒液或是叮咬會對人類造成傷害,例如虎頭蜂在有人入侵地盤時會以螫針注入毒液等。紅火蟻會分泌有毒物質使接觸動物及人類出現敏感症狀甚至致命。.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昆虫 · 查看更多 »

昆明魚

#重定向 豐嬌昆明魚.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昆明魚 · 查看更多 »

浣熊

浣熊属哺乳纲食肉目浣熊科的一种动物。源自北美洲,因其食前要将食物在水中洗濯,故名浣--熊--。.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浣熊 · 查看更多 »

海德堡人

海德堡人(学名:Homo heidelbergensis)是人屬當中,一種已滅絕的物種,石器技術與屬於直立人的阿舍利(Acheulean)石器相近。可能是歐洲尼安德塔人的直接祖先。而海德堡人的祖先,則可能是歐洲的前人(Homo antecessor)。.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海德堡人 · 查看更多 »

海獅

海狮是屬於海獅科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統合為海獅亞科。.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海獅 · 查看更多 »

海牛

#重定向 海牛目.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海牛 · 查看更多 »

海牛目

海牛目(学名:Sirenia)在海洋哺乳動物中是相當特殊的一群,所屬物種均為植食性,以海草與其他水生植物為食。現存共有四種海牛目動物,分為兩個科:海牛科(Trichechidae)及儒艮科(Dugongidae)。海牛科包含3種生存在大西洋水域的海牛;儒艮科则包含生存在太平洋及印度洋的儒艮(Dugong dugon)及已灭绝的大海牛(Hydrodamalis gigas)。大海牛一直在白令海生存至18世紀才因人類獵捕而滅絕。.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海牛目 · 查看更多 »

海豚

| color.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海豚 · 查看更多 »

海鳃

海鳃,也叫“海笔”,是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的一目,呈鹅毛形,长十厘米至两米不等,红紫色或浅红色,能发磷光。栖息在海底,主要栖息在中潮区以下的软泥底质,少数在泥沙或纯沙底,栖息时一头扎入泥沙,一头露出,利用过滤水中的营养物质为生,带有触手的水螅 体可以捕捉水中的生物为食。海鳃为单体状肉质群体珊瑚,由一个柱状的初级轴螅体和其表面的羽状的众多次级个体组成,初级轴螅体的下端形成固着在泥沙中的柄。目前已发现约300种类型,例如斯氏棘海鳃、艾氏棘海鳃、海仙人掌等。有的种类的初级轴螅体内含有钙质的中轴骨,共肉中含有分散的骨针。 海鳃类在前寒武纪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中已出现,至今仍广泛存在。 Category:无脊椎动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海鳃 · 查看更多 »

海蜘蛛

海蜘蛛,是節肢動物海蜘蛛綱海蜘蛛目的总称,因形似蜘蛛,故名。.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海蜘蛛 · 查看更多 »

海苔

--,別名--,是海中互生藻類生物的統稱。 紫菜一般生活在距離潮間帶數十米的海底,外表通常呈綠色,偶爾呈紅色。泰国有很长的海海岸线,有非常适合海苔的生长环境和优质的海苔生长水域。大型海苔則多生长在寒冷地带。.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海苔 · 查看更多 »

海洋

海洋即“海”和“洋”的总称。一般人们将大陆边缘的水域被称为“海”,把远离陆地的水域称为“洋”。少数地球以外的星体曾经也有海洋,一些尚有海洋或冰洋,如卫星土卫六的甲烷海洋、木卫二表面的冰等,一些行星如火星、金星曾经可能有过海洋或火浆洋。.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海洋 · 查看更多 »

浓度

濃度指某物質在總量中所占的分量。 常用的浓度表示法有: 次數.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浓度 · 查看更多 »

斯劍虎

斯劍虎(Smilodon),又名美洲劍齒虎或刃齒虎,其學名在希臘文的意思有「刀一般的牙齒」的意思,大約生存在距今3百萬至1萬年前的北美洲和南美洲。 成體約200公斤重,短尾。體型如獅。其犬齒發達,可達17公分。以大型哺乳動物為食;在其獵物滅絕後,斯劍虎也跟著滅絕。 在洛杉磯的拉布雷亞瀝青坑中保存了大量的刃齒虎化石,因此斯劍虎成為最為人所知的史前貓科動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斯劍虎 · 查看更多 »

新墨西哥州

新墨西哥州(納瓦霍語:Yootó Hahoodzo;New Mexico;Nuevo México)是美國西南方的一州,它曾是墨西哥的一省。該州有許多西班牙裔的居民,亦有不少的美國原住民。因此具有相當獨特的文化。它也是美國唯一官方州名有兩個語言的州份。該州郵政簡寫為NM,它的首府是聖菲。.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新墨西哥州 · 查看更多 »

新疆

#重定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新疆 · 查看更多 »

新月沃土

新月沃土或稱肥沃月彎(英語:Fertile Crescent),是指西亚、北非地区兩河流域及附近一連串肥沃的土地,包括累范特、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位于今日的以色列、西岸、黎巴嫩、约旦部分地区、敘利亞,以及伊拉克和土耳其的東南部、埃及东北部。由於在地圖上好像一彎新月,所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詹姆士·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把這一大片肥美的土地稱为「新月沃土」。 新月沃土上的三條主要河流約旦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流域合共約40至50萬平方公里,現時有人口4至5千萬。這片土地西起地中海东岸,並包含敘利亞沙漠、阿拉伯半岛(Jazirah)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至波斯灣。 约旦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周围的西部区域,是11000年前首个所知的农业定居点。最早所知的定居点在Iraq ed-Dubb(约旦)和Tell Aswad(叙利亚),不久之后是耶利哥。那些最早的城市、国家,在美索不达米亚东部产生了书写(“两河之间”,所说的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下游间的土地)。 在灌溉的作用下,這片土地非常肥沃,人民也依靠該土地上出產的糧食爲生。公元前7000年这里已有粮食生产。 但由於過去的灌溉工程被後來的城市建設所荒廢,兩千年來新月沃土反復地經歷著衰退和恢復的過程。另一個問題是灌溉農田在鹽水的持續滲入下不斷鹽化。 雖然河流對於新月沃土文明的興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也有其他的因素促成了這片區域的富饒。新月沃土上生活著五种主要家畜的四种——牛、山羊、綿羊和豬,而另一種重要家畜——馬,也生活在不遠的地區。古代新月沃土地區的氣候也促成了許多一年生植物的進化,它們可食用種子的產量要多於多年生植物。這些植物的多樣性也使得這裡的早期人類可以嘗試培育試驗。 一直以來,河水都是這片地區政治衝突的潛在誘因。約旦河構成了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的邊界。幼發拉底河被土耳其和敍利亞分別控制著的四分之一,伊拉克控制著其他下游及其支流。.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新月沃土 · 查看更多 »

族群

族群(Ethnic Group),是指一群人,他們認為彼此共享了相同的祖先、血緣、外貌、歷史、文化、習俗、语言、地域、宗教、生活習慣與國家體驗等,因此形成一個共同的群體。為區分我族及「他者」的分類方式之一。族群含义在20世紀後有轉變,從原來以少數民族或少數族裔的意思,到後來以文化特徵區分,而最新的看法則认为族群是社會過程後的產生的結果。因此,族群可能因歷史及時空環境,基于歷史、文化、语言、地域、宗教、血緣祖先認同、行为、生物/外貌特征而形成「一群」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p.456 "The ideas of ethnicity and ethnic group have a long history, often related to "otherness".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族群 · 查看更多 »

无尾目

无尾目(学名:Anura)是属于两生纲的动物,成体基本无尾,卵一般产于水中,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经过变态,成体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数皮肤也有部分呼吸功能。无尾目是生物从水中走上陆地的第一步,比其他两生纲生物要先进,虽然多数已经可以离开水生活,但繁殖仍然离不开水,卵需要在水中经过变态才能成长。因此不如爬行纲动物先进,爬行纲动物已经可以完全离开水生活。.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无尾目 · 查看更多 »

无足目

无足目(学名:Apoda)是脊索动物门两栖纲的一目,是蚓螈类(Gymnophiona;又稱為蚓螈目)现存的演化支(冠群),是两栖动物中看起來最像蟲或是蛇的一類。大部分的無足目均棲息於地下,因此無足目是兩棲類中發現種類最少的。.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无足目 · 查看更多 »

无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即无机物,一般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水、食鹽、硫酸等。但一些簡單的含有碳元素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鹽、氰化物和碳化物等,由於它們的組成和性質與其他无机化合物相似,因此也作為无机化合物來研究。絕大多數的无机化合物可以歸入氧化物、酸、鹼、鹽四大類。.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无机化合物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时间

時間是一种尺度,在物理定义是标量,藉著时间,事件发生之先后可以按过去-现在-未来之序列得以确定(时间点),也可以衡量事件持續的期間以及事件之間和间隔长短(时间段) 。時間是除了空間三個維度以外的第四維度。 長久以來,時間一直是宗教、哲學及科學領域的研究主題之一,但學者們尚且無法為時間找到一個可以適用於各領域、具有一致性且又不循環的定義 。然而在商業、工業、體育、科學及表演藝術等領域都有一些各自來標示及度量時間的方法 108 pages 。一些簡單,爭議較小的定義包括「時間是時鐘量測的物理量。」及「時間使得所有事情不會同時發生。」, 哲學家對於時間有兩派不同的觀點:一派認為時間是宇宙的基本結構,是一個會依序列方式出現的維度,像艾萨克·牛顿就對時間有這樣的觀點。包括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及伊曼努爾·康德在內的另一派認為時間不是任何一種已經存在的維度,也不是任何會「流動」的實存物,時間只是一種心智的概念,配合空間和數可以讓人類對事件進行排序和比較。換句話說,時間不過是人為便於思考宇宙,而對物質運動劃分,是一種人定規則。例如:愛因斯坦就曾運用相對論的概念來描述比喻時間對心理層面上的影響,藉此解釋時間並非是絕對的。.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时间 · 查看更多 »

摩拉維亞

摩拉维亚(Morava;Mähren;Moravia),为捷克东部一地区,得名于起源该地区的摩拉瓦河。.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摩拉維亞 · 查看更多 »

摄氏温标

摄氏温标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温标,符号为°C,属于公制单位。 摄氏温标的规定是:在标准大气压,纯水的凝固点(即固液共存的温度)為0°C,水的沸點為100°C,中間劃分為100等份,每等份為1°C。.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摄氏温标 · 查看更多 »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الصحراء الكبرى,,“大沙漠”)是世界最热的荒漠,亦是世界第三大荒漠,仅次于南极和北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其总面积超过,与加拿大或美国国土面积相当。撒哈拉沙漠东至红海(包括地中海海岸的一部分),西至大西洋,南部边界则为萨赫勒,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北端地区。 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些沙丘高度可达。“撒哈拉”为阿拉伯语中“沙漠”( )一词的复数形式。.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撒哈拉沙漠 · 查看更多 »

擬指犬

擬指犬(学名:Cynodictis),是一些生存於始新世至漸新世(約2000-4000萬年前)歐洲(法國及德國)、蒙古及北美洲的似狗動物。擬指犬是屬於犬熊科,但此屬下的幾個化石標本已被分類於犬科恐犬亞科下的Cormocyon、Cynarctoides、貪犬屬及Rhizocyon中。 擬指犬是從細齒獸科演化的食肉目動物,且是現今狗類祖先分支的後裔,但牠們之間的系統發生關係則不清楚。擬指犬可能衍生了兩個分支,一個是在非洲,另一個則是歐亞大陸的Tomarctus。 擬指犬有長吻,身體較低。牠有裂齒,可以從屍體撕開肉來吃。牠棲息在北美洲的草原,但估計牠可以攀樹。牠長約30厘米,是細少像狗的肉食性哺乳動物。牠奔跑快速及能有效的挖洞。牠可以追蹤兔及細少的齧齒目,亦可以將牠們從巢中掘出來。牠生活於河流交錯的半乾旱平原。 擬指犬會在陡斜的河堤以毛皮及植物挖掘築巢。雌性每胎會產約5頭幼獸,並會哺育及保護幼獸幾個月,先是乳養後是送食物。牠們的巢有時會被洪水所破壞,並沉死巢內所有動物,將牠們變成化石。.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擬指犬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學名:Platyhelminthes;語源:πλατύ platy 扁平 + ἑλμινθ- helminth- 蟲)是动物界的一个门,無脊椎動物,是一类簡單的無環節两侧对称动物,有三胚层,无体腔,無呼吸系統、無循環系統,有口无肛门的动物。所以必須保持身體扁平,以使氧氣及養料能夠透過滲透來吸收。消化腔只有一個開口,同時用於進食及排洩;所以食物在其體內無法有效處理。 已记录的扁形动物约有15000种。生活於淡水、海水等潮溼處,體前端有兩個可感光的色素點。體表部分或全部分布有纖毛。 傳統的醫學文獻會將扁形動物劃分為非寄生的渦蟲綱(例如:真渦蟲科的物種)和三個會寄生的物種的綱:絛蟲綱、吸蟲綱及單殖綱。然而,由於渦蟲綱已證實並非單系群,這種劃分方式在動物學來看已經過時。 非寄生的扁蟲都是捕食者,棲息於水中或遮蔭的陸上潮濕環境,例如:落葉堆。絛蟲和吸蟲的生命週期比較複雜:牠們的成熟階段會以寄生蟲的形式居住在魚類或陸上脊椎動物的消化系統裡;而中間宿主階段會尋找可被感染的中間宿主。吸虫的卵从最终宿主体内排出,而成年绦虫会产生大量雌雄同体的节片,在成熟后会分离,排出宿主,再释放卵。与其他寄生的类群不同,单殖纲是水生生物的体外寄生虫,其幼虫在附着于合适宿主厚变态为成虫。 因为扁形动物没有体腔,它们曾被认为是最原始的两侧对称动物(有两侧对称,有头尾之分的动物)。但是,在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研究发现原来被分类为扁形动物的一个群体,无腔动物门,离最初的两侧对称动物较任何其他现代类群更近。除去无腔动物后的扁形动物门是一个单系群,即是有一个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裔组成的。扁形动物门属于冠轮动物,是较复杂的两侧对称动物的三个进化支之一。These analyses had concluded the redefined Platyhelminthes, excluding Acoelomorpha, consists of two monophyletic subgroups, Catenulida and Rhabditophora, with Cestoda, Trematoda and Monogenea forming a monophyletic subgroup within one branch of the Rhabditophora.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扁形动物门 · 查看更多 »

托阿爾階滅絕事件

托阿爾階滅絕事件(Toarcian extinction)又名普林斯巴赫階-托阿爾階滅絕事件(Pliensbachian-Toarcian extinction)、早侏羅紀滅絕事件(Early Jurassic extinction),發生於侏羅紀早期的普林斯巴赫階與托阿爾階之間,約1億8300萬年前。 托阿爾階滅絕事件對於海生生物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菊石等軟體動物。全球許多地層可發現當時滅絕的證據,例如日本鄰海、安第斯盆地、以及前特提斯洋的殘留海床。證據顯示當時的海水深層有缺氧事件發生,可能是這次海洋生物滅絕的原因。而另一可能原因,則是卡魯-費拉火山爆發,卡魯-費拉火成岩省位於南非與南極洲,並遍及南美洲、印度、澳洲、與紐西蘭,發生時間為約1億8300萬年前,這個時間也對應到海洋缺氧事件。.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托阿爾階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所罗门群岛

所罗门群岛(英语: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個岛国,位於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亞紐幾內亞東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首都霍尼亞拉所在地瓜達康納爾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太平洋的转折点所在地。 所罗门群岛共有超過990個島,陸地總面積共有28,450平方公里,人口64万。所罗门群岛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低度开发国家)之一,其人類發展指數為0.610。.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所罗门群岛 · 查看更多 »

拉斯科洞窟壁画

拉斯科洞窟(Grotte de Lascaux)壁画,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蒙特涅克村的韦泽尔峡谷,是著名的石器时代洞穴壁画。1979年,拉斯科洞窟同韦泽尔峡谷内的许多洞穴壁画一起被选为世界遗产。.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拉斯科洞窟壁画 · 查看更多 »

更猴

更猴(學名Plesiadapis)是已知最早似靈長目的哺乳動物其中之一屬,生存於6千萬年前的北美洲及歐洲。牠的外觀有點像松鼠。更猴仍保有爪,眼睛在頭部的兩側,故此牠們在陸地上行走較樹上快,不過牠們卻有較多時間在樹上生活,以生果及樹葉為食物。.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更猴 · 查看更多 »

怀俄明州

怀俄明州(State of Wyoming)是美國西部的一个州。為全美國人口最少的一州,也是在全美国中印第安人比例第四高的州。此州一共管轄有23個郡(縣)。 怀俄明州内拥有众多知名的景点,包括举世闻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和大提顿国家公园等,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懷俄明的名稱源自古印地安語mecheweamiing(大草原)。.

新!!: 生命演化历程和怀俄明州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生命演化史生命演化歷程生物演化歷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