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1 关系: 加泰罗尼亚,历史哲学,布萊希特,佛朗哥时期,德国唯心主义,德意志帝國,哥舒姆·舒勒姆,哲學家,納粹,維琪法國,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词源学,语言哲学,间离效果,折衷主義,柏林,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法蘭克福學派,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 20世纪德国犹太人
- 伯恩大學校友
- 傳播學者
- 卡夫卡学者
- 在西班牙的德國人
- 弗萊堡大學校友
- 德国文学评论家
- 德国翻译学者
- 柏林作家
- 解释学家
加泰罗尼亚
--> | capital.
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是一个与历史学有关的哲学分支,旨在探讨历史的模式与意义、历史学的性质与方法、历史写作的结构与规律等问题。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历史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思辨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批判的历史哲学)、叙事的历史哲学。.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历史哲学
布萊希特
#重定向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布萊希特
佛朗哥时期
佛朗哥时期(Era de Franco),指西班牙历史上自1939年至1975年间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实行独裁统治的时期。该时期西班牙的正式国号为西班牙国(Estado Español)。 1931年建立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于1936年陷入西班牙内战。内战一方是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支持的由佛朗哥将军率领的右翼反共和政府武装,另一方是苏联和墨西哥支持的左翼政府军及共产国际纵队。1939年4月1日,佛朗哥一方获得胜利,西班牙内战结束,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正式解体,佛朗哥成立独裁政权。在这段时期,西班牙在名义上恢复君主制但王位悬空,佛朗哥担任“摄政王”,王室仍获得特权及保护。 二战中,佛朗哥政府很少参与军事行动,尽量保持中立。但由于在二战前后和轴心国的种种联系,佛朗哥政府在战后受到了战胜国的排斥。但又因冷战的背景,以及佛朗哥的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为了让佛朗哥政权得以延续,西班牙试图向美国一方靠拢。佛朗哥时期禁止成立独立政党和工会。50年代末,关于经济政策的法案的颁布,为西班牙大规模的外国投资开辟了道路。 1969年10月30日,佛朗哥将军政大权交由指定接班人胡安·卡洛斯监督管理,但这个独裁体制大致上维持到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西班牙国会公告胡安·卡洛斯王子成为西班牙国王,是为胡安·卡洛斯一世,并于11月27日举行了受膏登基的仪式,成为西班牙国王。在佛朗哥生前,卡洛斯一世曾答应这个政权会持续下去,但他病逝后随即实行民主改革,解除维持36年的党禁,带领西班牙走向民主。西班牙进入民主转型期。1978年12月30日西班牙国会制定新宪法,统治西班牙四十年的独裁政权正式垮台,而胡安·卡洛斯一世直到2014年6月19日退位由其子費利佩六世繼位。.
德国唯心主义
德国唯心主义一般是指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在德国建立起来的哲学,它由康德在1780年到1790年间的作品发展起来,并和浪漫主义、启蒙运动的政治革命有着密切联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最有名的思想家是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然而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莱因霍尔德(Karl Leonhard Reinhold)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哥舒姆·舒勒姆
格哈德·舒勒姆(Gerhard Scholem)在从德国移民到以色列之后,改名为哥舒姆·舒勒姆(Gershom Scholem,希伯来语: גרשום שלום)(),是一名德国出生的以色列哲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被广泛认为是卡巴拉现代学术研究的创始人,成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第一位犹太神秘主义教授。 他的亲密朋友包括瓦尔特·本雅明和列奥·施特劳斯,并且其信件选集已出版。 舒勒姆最著名的是他收集的讲义,《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1941)和他的传记《萨贝塔伊·泽维,神秘的弥赛亚》(1957)。 他在《论卡巴拉及其象征主义》(1965)内所收集的演讲和散文,有助于在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中传播有关犹太神秘主义的知识。.
哲學家
哲學家(Philosopher),哲學的研究者,對哲學懷抱興趣,擁有廣泛的知識,並且能夠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特定的哲學問題。根據歐洲哲學傳統,哲學家研究的主題包括美學、倫理學、知識學、邏輯學、形而上學,以至於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等。.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哲學家
納粹
-- 納粹可泛指下列有關條目:.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納粹
維琪法國
#重定向 維希法國.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維琪法國
美学
美学(aesthetics),在欧洲又名感覺學,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乃哲学其中一个重要分支。 欧洲的美学概念的词语来源于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亚力山大·葛特列·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美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Western Marxism),有时简称为西马,一般定义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出现于欧洲国家,主张以区别于“苏联式”(“列宁式”和“斯大林式”)的方法,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中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思潮。最早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卡尔·科尔施,但目前更为广泛接受的定义则来自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梅洛-庞蒂在他1955年出版的著作《辩证法的历险》中首先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追溯到匈牙利哲学家格奥尔格·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因此卢卡奇也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尽管他本人不承认这一点)。而卢卡奇又把罗莎·卢森堡看作是比自己更早的先驱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用于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欧美国家共产党的党员。实际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相当多的分支,而它们从来没有产生过共同的统一指导思想或纲领。由于大多数学者在转向马克思主义研究之前就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学术背景,因此他们将各自的学术背景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产生了众多不同的流派,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等等。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六十年代激进运动和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等历史事件的冲击和影响后在今天,特别是在后现代文化研究、“新左派运动”等方面仍然具备了重要的话语权。中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其马克思主义的背景而获得了较之其他西方现代哲学流派更大的重视,其批判及反思精神对研究中国目前的一些课题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词源学
#重定向 语源学.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词源学
语言哲学
語言哲學是一門哲學的分支,對語言的用法、來源及本質作理性的研究。對於分析哲學來說,有四個主要關心的問題:意義的本質、語言用法、語言認知及語言與現實的關係。對歐陸哲學家來說,語言哲學是邏輯、歷史甚至政治的一部分。 首先,語言哲學家尋求意義的本質,解釋「意義」的意義。順著這個脈絡,找尋同義詞的本質。 研究人的语言的哲学成为当代哲学的主要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语言哲学
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效果、疏離,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劇作家布莱希特所提出的戏剧表演理论,是指将观众疏远于戏剧或电影,这被布莱希特称为叙事剧(史诗剧)。布莱希特認為戲劇應為政治服務;觀眾對舞台上的戲劇投射情感會妨礙觀眾的冷靜判斷。在劇本的創作上,他多以異國的、模糊的時空背景,並運用說書人講述故事,以達到觀眾與劇情間的疏離效果。 间离效果要求“演员不能表现出在周围的三堵墙之外有‘第四堵墙’存在 观众不再有“自己作为真实事件的看不见的观察者”的这样一种错觉”(Willett 91)。直接对观众说话就是破坏舞台错觉并制造间离效果的一种方式。在表演中,当表演者“观察自己”时,他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觉得奇怪甚至惊讶,他通过像陌生人一样审视他和他的工作来达到这一目的。”(Willett 92)关于“史诗剧”和布莱希特式戏剧,教师和学者仍有争议: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究竟指的是观众还是演员还是两者皆有呢? Category:戏剧.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间离效果
折衷主義
折衷主義是指在途徑或操作運用上,以不同的理論、方法、風格,揀選其中最佳要素,應用在新的創作中。在藝術或建築批評的特定脈絡場合,意指挪借多種視覺資源來創作新作品。 折衷主義建築,即現代和古典融合式的建築。如廣州東亞大酒店、 上海亚细亚大楼、上海扬子大楼、哈瓦那中央火车站、臺灣大學舊總圖書館、臺北郵局、臺北公會堂。.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折衷主義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柏林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德語: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是法蘭克福學派哲學家華特·班雅明的文章,於1935年於德國的《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發表。.
法蘭克福學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蘭克福大學的「」為中心的一群社會科學學者、哲學家、文化批評家所組成的學術社群。被認為是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一支。 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狄奧多·阿多諾、赫伯特·马尔库塞、麦克斯·霍克海默、艾瑞克·弗洛姆、瓦尔特·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人。.
浪漫主义
浪漫主義(Romantik;Romantisme;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德國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浪漫主义
文学理论
文學理論是指詮釋文學與文學批評的相關理論(或哲學)。各種文學理論派別會以不同的方式詮釋理解文學文本,並採用不同的研究方式來看待文學。 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查看 瓦尔特·本雅明和文学理论
另见
20世纪德国犹太人
- 乌尔苏拉·玛丽亚·库琴斯基
- 叶华 (萧三夫人)
- 埃里希·布洛赫
- 夏洛特·貝倫德-科林斯
- 安德烈·普列文
- 弗雷德里克·魏特汉
- 恩斯特·劉別謙
- 格奥尔格·齐美尔
- 漢斯·季默
- 瓦尔特·本雅明
- 盛智文
- 费利克斯·伯恩斯坦
- 阿尔弗雷德·卫登堡
- 露薏絲·蕾娜
- 馬克思·歐弗斯
- 马克斯·利伯曼
伯恩大學校友
傳播學者
卡夫卡学者
在西班牙的德國人
- Nico
- 奧托·恩斯特·雷莫
- 格爾達·塔羅
- 瓦尔特·本雅明
- 莲·露丝
- 霍斯特-格雷戈里奥·卡内拉斯
弗萊堡大學校友
- 乔治·帕帕尼古拉乌
- 乔治·德海韦西
- 乔治斯·克勒
- 伊曼紐爾·列維納斯
- 伯特·薩克曼
- 保罗·埃尔利希
- 列奥·施特劳斯
- 卡尔·尤利乌斯·佩勒布
- 卡爾·洛維特
- 古特·布洛伯爾
- 埃尔温·施特雷泽曼
-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 尼克拉斯·卢曼
- 康拉德·阿登纳
- 康斯坦丁·费伦巴赫
- 弗朗兹·费歇尔
- 恩斯特·策梅洛
- 托马斯·德迈齐埃
- 格奥尔格 (梅克伦堡)
-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 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爾
- 瓦尔特·本雅明
- 福兰阁
- 約瑟夫·戈培爾
- 约瑟夫·维尔特
- 约阿希姆·弗兰克
- 罗曼·英伽登
- 聖斐德理
- 胡伯邁爾
- 英格博格·施温茨
-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 許玉秀
- 諾博特·伊里亞思
- 赫伯特·马尔库塞
- 路德維希·古特曼
- 鄧玉函
-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 阿道夫·温道斯
- 马丁·海德格尔
- 马丁·瓦尔德泽米勒
- 马里奥·莫利纳
- 麥克斯·霍克海默
德国文学评论家
德国翻译学者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瓦尔特·本雅明
-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
- 馬丁·路德
柏林作家
- 乌尔苏拉·玛丽亚·库琴斯基
- 亞當·米勒 (作家)
- 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
- 保罗·海泽
- 内莉·萨克斯
- 埃里克·默勒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 尤荻特·赫爾曼
- 弗兰茨·奥本海默
- 彼得·盖伊
- 恩斯特·策梅洛
- 摩里茲·石里克
- 格奥尔格·齐美尔
- 欧根·卡尔·杜林
- 烏爾里希·普倫茨多夫
- 瓦尔特·本雅明
- 瓦爾特·拉特瑙
- 約阿希姆·費斯特
-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
- 赫伯特·马尔库塞
- 赫塔·米勒
- 路德維希·蒂克
- 路德维希·阿希姆·冯·阿尔尼姆
- 阿尔布雷希特·贝姆
-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 阿爾布雷赫特·立敕爾
- 鲁道夫·阿恩海姆
解释学家
- 九鬼周造
- 俄利根
- 保罗·利科
- 勒內·吉拉爾
- 威廉·狄尔泰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 理查德·罗蒂
- 瓦尔特·本雅明
- 甘丹·梅亚苏
- 金英漢
- 雅克·德里达
- 马丁·海德格尔
- 魯道夫·布爾特曼
亦称为 本亚明,W.,華特·班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