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玛雅·黛伦

指数 玛雅·黛伦

玛雅·黛伦(Maya Deren,),美国电影导演、演员、电影理论家、电影编辑、制片人、人类学家、舞蹈家及诗人。她制作的实验电影对美国先锋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 黛伦原名爱莉诺拉·黛伦考斯基(Eleanora Derenkowsky),1917年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心理医生,家境富裕,由于支持托派和苏联反犹于1922年举家迁徒至美国,居住在纽约。玛雅自小受美国教育,先后在纽约大学和史密斯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40年代初跟随非裔舞蹈家凯瑟琳·邓翰来到洛杉矶,遇见流亡的捷克导演亚历山大·哈米德(Alexandr Hackenschmied),兩人相恋及結婚。黛伦於此時改名“玛雅”,由哈米德是所起,意为“水”。兩人合作拍摄了《午后之网》。1944年两人定居纽约,在格林威治村租了公寓,专注于艺术创造,认识了法国女作家阿娜依斯·宁、美国作家亨利·米勒等。在她拍片中,曾与约翰·凯奇、马塞尔·杜尚等人合作。 1946年玛雅借格林威治村某剧院举办首次个展,放映《三部被遗弃的电影》,即《午后之网》、 《在陆地》与《为摄影机的舞蹈学研究》,成功地展示了“先锋性”。学者比尔·尼可斯评价她说:“玛雅扮演了影界的普罗米修斯的角色,从好莱坞的众神手中盗来了火把,照亮了那些不被众神认同的人们。” Category:美国女性电影导演 Category:移民美國的蘇聯人 Category:基輔人 Category:電影理論家 Category:美國女舞者 Category:美國女性作家 Category:美國電影導演 Category:美國電影女演員 Category:20世纪美国女演员.

25 关系: 基輔午後的迷惘史密斯學院乌克兰亨利·米勒凯瑟琳·邓翰約翰·凱吉編舞纽约纽约大学纽约州美国电影马塞尔·杜尚舞蹈阿内丝·尼恩蘇聯Jane CampionJean CocteauMarcel Duchamp民族音乐学民族誌洛杉矶戛纳电影节新學院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新!!: 玛雅·黛伦和基輔 · 查看更多 »

午後的迷惘

《午後的迷惘》()是1943年一部短篇的,由美國電影導演瑪雅·黛倫和捷克斯洛伐克導演這對夫妻團隊擔任導演。整部電影的敘事結構為循環式,並且重複數個相同的主題,這包括有手持的花朵、漫長的車道、掉落的鑰匙,上鎖的門扉、麵包刀和壞掉的電話、披著斗篷且有著鏡子臉孔的的死神身影、以及海洋與旁邊的沙灘。 《午後的迷惘》透過創造性的剪輯、獨特的鏡頭角度和慢動作營造出超現實主義的感受,使得電影中描繪的世界逐漸與現實世界脫節。1990年,連續2年登記參與評選投票的《午後的迷惘》因為電影在「文化、歷史或審美上的顯著影響」,而由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成為國會圖書館保存的國家影片登記表中。.

新!!: 玛雅·黛伦和午後的迷惘 · 查看更多 »

史密斯學院

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是一所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北安普敦的獨立私立女子文理學院。 史密斯學院創立於1871年,是著名的七姊妹學院成員之一。.

新!!: 玛雅·黛伦和史密斯學院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玛雅·黛伦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是20世纪美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 米勒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琼(June Edith Smith)的鼓励下开始写作。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倒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Big Sur)。在那里他创作了“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新!!: 玛雅·黛伦和亨利·米勒 · 查看更多 »

凯瑟琳·邓翰

凯瑟琳·邓翰(1909 - 2006),美国黑人舞蹈家、舞蹈编导和人类学者。邓翰改变了黑人舞蹈演员的地位,将他们从单纯的表演者升华为艺术家。 邓翰生于芝加哥。上高中时,她忽然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越。1931年,她创办了一所舞蹈学校,以办学历得支付她在芝加哥大学的学费。在校期间,她先后获得人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36年,她前往加勒比海,开始了为期18个月的民族舞蹈的研究。1940年,她组织了首次全部由黑人演员组成的歌舞团,演出《热带和爵士热》,这个节目基本上是以她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创作的小型歌舞。邓翰把加勒比海群岛的黑人舞蹈动作同芭臂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她独树一帜的舞台风格,其艺术成就受到评论家的高度赞扬。1943年,她率领舞蹈团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巡回演出。1945年,邓翰舞蹈学校在纽约正式成立,后来,该校的许多学员都成为著名的演员。 邓翰给百者汇的舞台演出、歌剧设计过舞蹈动作。她是塞内加尔总统的艺术和技术顾问,还是南伊利诺伊大学的常驻艺术家。其自传《清白者的风格》于1959年出版。1968年,美国《舞蹈杂志》给她颁奖,称其是“日益繁荣和发展的,当代黑人优秀舞蹈团体的先驱”。 Category:美國女舞者.

新!!: 玛雅·黛伦和凯瑟琳·邓翰 · 查看更多 »

約翰·凱吉

約翰·米尔顿·凱吉(John Milton Cage Jr.,),美國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勋伯格的学生。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952年作曲的《4'33"》,全曲三個樂章,卻沒有任何一個音符。他是機率音樂(aleatory music,或「機會音樂」(chance music))、(extended technique,樂器的非標準使用)、電子音樂的先驅。雖然他是一個具有爭議的人物,但仍普遍被認為是他的年代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同时是一位蘑菇专家。.

新!!: 玛雅·黛伦和約翰·凱吉 · 查看更多 »

編舞

編舞是一個舞蹈作品的創作主腦,籍著舞者的身體、音樂及舞台效果,表達不同的意念及美感。編舞負責的不單是動作編排,更重要的是整個作品的概念。 編舞技巧有兩大方向,會在不同情況下組合交替運用:.

新!!: 玛雅·黛伦和編舞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玛雅·黛伦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纽约大学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缩写为NYU)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研究型私立大学。主要的校區位於曼哈頓格林威治村的附近區域,以華盛頓廣場為中心。学校於1831年成立,今日已經成為全美國境內規模最大的私立非營利高等教育机构,在各类大学排名中均名列前茅,《泰晤士高等教育》、《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和《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把紐約大學均列為全球最頂尖的30所大學的其中之一。 紐約大學由18個學院和研究所組成,大部分的校舍集中于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下城。紐約大學也是世界級的大學,设立了和上海紐約大學分校,同时在阿克拉、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佛羅倫斯、倫敦、馬德里、巴黎、布拉格、悉尼、特拉維夫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設立11個全球學術中心。 纽约大学目前拥有36名诺贝尔奖得主(參考各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4名阿贝尔奖得主,9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16名普利策奖得主,19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全美大学中最多)。此外,还拥有多名艾美獎、托尼奖、麦克阿瑟奖、古根海姆奖得主。紐約大學校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根據普林斯頓評論,紐約大學被學生和家長一直認為是一間「頂尖夢想學院」。.

新!!: 玛雅·黛伦和纽约大学 · 查看更多 »

纽约州

纽约州(State of New York),暱稱帝國州(Empire State),是美国东北部的一个州,首府是奧爾巴尼,由上州、紐約市及郊縣(下州)所組成。 纽约州西部及北部与加拿大接壤,东邻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佛蒙特州(即“新英格兰三州”)和大西洋,南接宾夕法尼亚州和新泽西州,西北部連接五大湖之一的安大略湖。通常人们说起纽约州时不能像称呼美国绝大多数州那样省略最后的“州”(State)字,因为简单地说纽约多指纽约市。.

新!!: 玛雅·黛伦和纽约州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玛雅·黛伦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电影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構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知,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计算机动画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圖像作放映標準。 路易斯·普林斯于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电影成为第七艺术的来由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第六艺术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將電影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之後,他後來又加入了早在電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电影就成為第七藝術。也有一些說法是將早在電影問世前就有的戲劇放在电影之前,以此方法來算,電影就成為第八藝術。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卷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運行膠卷。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卷,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碼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位放映機,也可以把數位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这种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新!!: 玛雅·黛伦和电影 · 查看更多 »

马塞尔·杜尚

#重定向 馬塞爾·杜尚.

新!!: 玛雅·黛伦和马塞尔·杜尚 · 查看更多 »

舞蹈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是於三度空間中以身體為語言作「心智交流」現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

新!!: 玛雅·黛伦和舞蹈 · 查看更多 »

阿内丝·尼恩

阿内丝·尼恩(Anaïs Nin,本名Angela Anaïs Juana Antolina Rosa Edelmira Nin y Culmell,),知名美国作家,出生於法國。父母都是古巴裔,其中父親祖輩為逃離法國大革命先到了北美,後落根古巴;母系有來自法國與丹麥血統。童年時她与家人穿梭於法國、古巴、西班牙。后來她歸化为美国公民。尼恩9岁时父母离异,之后她辍学,曾短暂的当过模特。1923年与后来的电影制片人Hugo Guiler结婚。1924年夫妇二人在巴黎,结识亨利·米勒。米勒的作品对尼恩产生了很大影响,她还成为米勒长时间的情人。1940年法国沦陷后她到了美国。1947年与小她17岁的Rupert Pole秘密结合。 尼恩的作品多带有法国式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不过她主要以7卷本的《阿内丝·尼恩日记》而知名。这些日记的手稿约有35000页,现在保存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特藏部。其他一些作品包括一些色情故事,这些小说以露骨的方式描写性行为,《维纳斯三角洲》就是一个例子。《乱伦之屋》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这些作品频繁的描写梦境和潜意识,明显受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她曾从师奥托·兰克学习精神分析,甚至短暂的从师于荣格本人。 Category:葬于加利福尼亚州 Category:海葬者 Category:法國裔美國人 Category:古巴裔美國人 Category:丹麥裔美國人.

新!!: 玛雅·黛伦和阿内丝·尼恩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玛雅·黛伦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Jane Campion

#重定向 珍·康萍.

新!!: 玛雅·黛伦和Jane Campion · 查看更多 »

Jean Cocteau

#重定向 让·谷克多.

新!!: 玛雅·黛伦和Jean Cocteau · 查看更多 »

Marcel Duchamp

#重定向 馬塞爾·杜尚.

新!!: 玛雅·黛伦和Marcel Duchamp · 查看更多 »

民族音乐学

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是音樂學的一支,結合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相對於音樂學(Musicology)研究西洋音樂演進的脈絡,民族音樂學將世界音樂納入研究範圍,研究西洋音樂範圍外的所有音樂類型。民族音樂學也進行音樂分析,但經常將「音樂在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作為首要的音樂研究課題。 19世纪民歌收集的風潮而起,最早民族音樂學的概念由人類學學者提出,這些研究民族音樂的人類學家,被稱為「人類音樂學者」。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民族音樂學概念還沒有被確立之前,已經有人著手這方面研究,直到19世紀初,約1880年間,已有音樂學者比較西洋音樂與非西洋國度的音樂差異,而開展出「比較音樂學」(Comparative Musicology),研究對象定為歐洲之外的種族、民族的音樂文化,此定義由德國美籍的音樂學者薩克斯(Curt Sachs, 1881-1989)提出,界定所謂異國文化音樂的範疇。第一份廣泛比較各民族音樂結構的研究報告,為英國語言學兼物理學家、數學家、音樂作家伊利斯(Alexander J. Ellis, 1814-1890)發表的《不同國家的音樂》(On the Musical Scales of Various)。此後,歐美出現一支受過專業訓練的民族學隊伍,致力於蒐集異國的民間藝術,蒐集非歐洲古典音樂樂器、相關音樂文物與手稿,為當時代人們增加非古典音樂文化的視野。 1877年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 發明留聲機(phonograph),對無記譜法與文字的民族音樂研究產生莫大助力。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比較音樂學這們學科。其中,具有時代意義的專論如:美國音樂作家貝克 (Theodore Baker, 1851-1934) 的一篇關於美國印地安音樂的論文;以及史都姆 (Stumpf Carl, 1848-1936)發表了第一篇關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Bella Coola 原住民文化的專論。 同此時期,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 1881-1945)的研究方法與將民謠曲調融入西洋音樂,成為歐洲民謠研究典範。丹斯摩爾 (Frances Densmore, 1867-1957),1893 年於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著手研究印地安音樂,建立了北美印地安音樂的重要研究法,並於1907 年開始為 美國民族學社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其中包含對 Cheyenne、Arapaho、 Maidu、Santo、Domingo、Pueblo 和新墨西哥印地安等種族的徹底探討。 Category:音乐学 Category:民族学.

新!!: 玛雅·黛伦和民族音乐学 · 查看更多 »

民族誌

民族誌(英文:Ethnography;希臘文 ἔθνος 加上 γράφειν )是一種寫作文本,它運用实地考察來提供對人類社會的描述研究。民族誌呈現一個整體論研究方法的成果,這套方法建立在一個概念上:一套體系的各種特質未必能被彼此個別地準確理解。這種寫作風格在形式上與歷史上,均與旅行家書寫與殖民地官員報告有所關聯。某些學術傳統,特別是建構論與相對論的理論典範,運用民族誌研究做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許多文化人類學家認為,民族誌是文化人類學的本質。 民族誌往往指稱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其做為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的記錄資料,可區分為「鉅觀民族誌」:研究複雜社會、多樣社區、多樣社會機構或含有多樣生活型態「單一社區」;「微觀民族誌」:單單描繪某個異國小部落、中產階級社區中一小群人的單一社會情境,或單一社會制度卻含有多樣社會情境者。.

新!!: 玛雅·黛伦和民族誌 · 查看更多 »

洛杉矶

洛杉磯(City of Los Angeles,缩写为L.A.),簡稱洛城,當地華僑亦稱羅省,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都市,也是洛杉矶县的县治,人口約397萬,為加州第一大城,同時也是美國人口第二大都市,僅次於紐約市。全市面积为469.1平方英里(1214.9平方公里)。由洛杉矶、長灘、安那翰3市組成的洛杉磯都會區擁有約1331萬的人口,涵蓋範圍更廣的大洛杉磯地區則達到1870萬,兩者在統計上均次於紐約都會區,為全美國第二大都會區。 洛杉矶在1781年由西屬上加利福尼亞總督建立。它曾先後屬於西班牙與墨西哥,但在1848年美墨战争結束後,墨西哥將包括洛杉磯在內的上加利福尼亞地區割让给美国。1850年4月4日,洛杉矶正式建市,比加州加入聯邦的時間早了5個月。時至今日,洛杉磯已發展成為全世界的文化、科学、技术、体育、国际贸易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还拥有世界知名的各种专业与文化领域的机构。整個大洛杉磯地區在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构成了洛杉矶的国际声誉和全球地位的基础。截至2014年,洛杉磯的達860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新!!: 玛雅·黛伦和洛杉矶 · 查看更多 »

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Festival de Cannes)是一個由法國於1946年首度舉辦於該國南部城市坎城,於二戰戰後復興並於同地擴大舉辦的國際性電影展暨電影獎。它是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的世界三大影展之一(另二者為威尼斯电影节及柏林电影节),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影展之一,每年法國政府會輔助100萬至150萬美金可見其重視程度。 當前,坎城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週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新!!: 玛雅·黛伦和戛纳电影节 · 查看更多 »

新學院

新學院(The New School)是一所位於紐約市的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其校舍大部分位於格林威治村一帶,也是世界著名的左派大學。大學部跟研究所的學生共約9,300人,主要科系包含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公共政策、美工設計跟藝術音樂相關科目,新學院聚集了全世界左派及少見的歷史學和社會學學者。此外,新學院也跟享譽國際的智庫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維持密切合作關係。 自1919年創校到1997年這一段時間,它的校名其實是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之後,被重新命名為“新學院大學”(New School University),直到2005年又再改名為現今的“新學院”。「社會研究新學院」這個名字現在仍用於這個學校著名的研究部,以社會、歷史、政治經濟、哲學跟人文為主,這個研究所部門起初被稱為“流亡大學”(University in Exile),之後更名為“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所”(Graduate Facul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目前新學院大學的校長是前美國參議院議員巴伯·凱瑞(Bob Kerrey),他於2000年就任校長職位。他的治校政策-統整學校裡諸多不同特色的學院-招來正反兩面的評價。他支持2003年美國派兵伊拉克的政策以及反對新學院師生於校內公開場合表達反戰理念,這種種行為引起傳統上左翼色彩濃厚的新學院師生一片不滿及反對的聲浪。凱瑞於2004年指派阿巴杜賴(Arjun Appadurai)為學務長,阿巴杜賴於2006年初卸下學務長一職,但仍擔任約翰杜威社會科學講座教授(John Dewey Professor in the Social Sciences),現今擔任學務長的是人類學暨哲學教授班傑明·李(Benjamin Lee)。.

新!!: 玛雅·黛伦和新學院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