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玛丽安娜

指数 玛丽安娜

玛丽安娜(法语:Marianne),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象征。就其外延意义而言,她还是自由与理性的拟人表现。与代表法兰西民族及其历史、国土与文化的“高卢雄鸡”相对,玛丽安娜代表了作为一个政治意义上的国家(state)的法国以及她的价值观念。她的形象遍布法国各地,还常常被放置在市政厅或法院显著位置。她的形象被雕刻成了一座铜像,矗立在巴黎的共和国广场(Place de la République)上,以象征“共和的胜利”。她的形象不仅在国家政府机关的印章以及法国的邮票上出现,还被刻在了法國的歐元硬幣上,在已经退出流通的法郎上也有她的身影。玛丽安娜是法兰西共和国最为著名的象征之一。 关于玛丽安娜形象的起源,至今说法不一。说法之一认为玛丽安娜源自艺术家奥诺雷·杜米埃在1848年创作的抚育罗穆卢斯和瑞摩斯的母亲形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她的形象来自于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德在七月王朝时期创作的凯旋门的浮雕上高唱《马赛曲》、愤怒的女武士。无论如何,玛丽安娜都已然成为了法国的象征。作为共和制度的人格象征,她的形象常常被用来指代共和派,也屡屡遭到反对共和的人士的讽刺和侮辱。尽管玛丽安娜与高卢雄鸡都是常见的法国象征,但他们都未能享受官方地位:根据法国宪法(Constitution française)第二条的规定,法国的唯一官方象征是法国国旗。.

81 关系: 塔恩省夏爾·戴高樂大区 (法国)奥克语奥诺雷·杜米埃安娜寓言左翼联盟巴黎巴黎市政厅中世纪七月王朝人民人民阵线 (法国)五月风暴伦敦弗里吉亚无边便帽弗朗索瓦·吕德弗朗索瓦·密特朗德雷福斯事件圣艾蒂安圖盧茲利昂内尔·若斯潘刀斧手凡尔赛宫凯旋门凱撒琳·丹尼芙六月起义共和国广场国家化身国民公会皮埃尔·瓦尔德克-卢梭玛丽理性督政府碧姬·芭杜社会党 (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納粹德國索福瑞红旗维希政权罗慕路斯与雷穆斯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莱蒂西娅·伽斯搭馬賽曲高卢雄鸡象徵...麦穗邮票脱口秀自由自由女神自由女神像自由引导人民自由、平等、博愛英國廣播公司新聞英国雅典娜耶稣会束棒民主民主女神民族广场法國七月革命法國的歐元硬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法国大革命法国国旗法国法郎法语法蘭西王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院派翠西亚·凯丝激进社会党文艺复兴 扩展索引 (31 更多) »

塔恩省

塔恩省(Tarn)是法國朗格多克-魯西永-南部-庇里牛斯大區所轄的省份。該省編號為81。 Category:法国省份 T.

新!!: 玛丽安娜和塔恩省 · 查看更多 »

夏爾·戴高樂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是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戰後短暫出任臨時總統,後由於左派政黨反對他要求加強總統權力的憲法被迫辭職。1958年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出任第一任总统。在法国,戴高乐通常被称为“戴高乐将军”(Général de Gaulle)甚至簡稱“将军”(Le Général)。 1944年盟軍攻克法国后,戴高乐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因反對總統沒有實權,與左翼的政治斗争失利而辞去职务。1958年,戴高乐因阿爾及利亞戰爭重返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1965年成功連任,直至1969年因公投失利辭去總統的職務。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子武器、制定泛欧主义外交政策、支持欧洲大陆联合为大欧洲、扩大法国影响力、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奉行与盟友不同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樂主義。.

新!!: 玛丽安娜和夏爾·戴高樂 · 查看更多 »

大区 (法国)

#重定向 法国大区.

新!!: 玛丽安娜和大区 (法国) · 查看更多 »

奥克语

奥克语(Lenga d'òc),或奥克西当语(Occitan,,又译歐西坦語),是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主要通行於法國南部(特別是普羅旺斯及卢瓦尔河以南)、意大利的奥克山谷、摩纳哥以及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的阿兰山谷。.

新!!: 玛丽安娜和奥克语 · 查看更多 »

奥诺雷·杜米埃

奥诺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是法国著名画家、讽刺漫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是当时最多产的艺术家。.

新!!: 玛丽安娜和奥诺雷·杜米埃 · 查看更多 »

安娜

安娜(Anna)是希伯来语名字“汉娜”(חַנָּה 或 Channah)的拉丁版本,意为“优雅”、“恩惠”。“安娜”在英语国家的使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最初的原始英文拼写是“Ann”(安)。而在世界范围内,一个更加流行的拼写版本是来自法语的拼法“Anne”。“安娜”一名的最早使用是在天主教中聖母瑪利亞的母亲“圣安娜”。这位圣人的名字使得“安娜”一名在基督徒中开始被广泛使用。在西方历史中,有几位圣人或女王亦取名“安娜”。在荷兰语中,“安纳”也可作为男性的名字,如。.

新!!: 玛丽安娜和安娜 · 查看更多 »

寓言

寓言或者寓言故事通常是一篇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為文學體裁的一種,通常以簡潔有趣的故事呈現,常隱含作者對人生的觀察和體驗。 寓言是一種很古老的文學體裁,早在西元前六世紀,希臘、印度和中國就有許多寓言故事出現,如伊索寓言、佛教的《百喻經》都是耳熟能詳的文學著作,前者更是世界最早的寓言。耶穌亦常以比喻和寓言向普羅大眾傳道,主要被記載在福音書中流傳後世(詳見條目耶穌的比喻)。.

新!!: 玛丽安娜和寓言 · 查看更多 »

左翼联盟

左翼联盟(Vasemmistoliitto,缩写为Vas;Vänsterförbundet)是芬兰的一个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1990年,创始党员主要来自、芬兰共产党及。它的意识形态是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它的政治立场是左翼。从2016年起党主席为,书记是Joonas Leppänen。它的总部位于赫尔辛基。它是欧洲左翼党和北欧绿色左翼联盟的成员。该党现为芬兰议会第六大党,占有12个席位。.

新!!: 玛丽安娜和左翼联盟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玛丽安娜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巴黎市政厅

巴黎市政厅(Hôtel de Ville)是法国巴黎自1357年以来的市政厅所在地,位于第四区的市政厅广场(在1802年以前名为“格列夫广场”,Place de Grève,意为河滩广场)。它具有多种功能:地方行政机构、办公室(自1977年以来)、大型招待会场地。 1357年7月,巴黎市长用市政府的名义买下了塞纳河右岸卵石滩坡所谓的“柱房”(maison aux piliers),那里是小麦和木材卸货码头,后来并入格列夫广场,是巴黎人经常聚集的地点,特别是公开处决时。自从1357年至今,巴黎市政府一直位于这一位置。在1357年以前,市政机构位于夏特勒(Châtelet)附近的“资产者客厅”(parloir aux bourgeois)。 1533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为巴黎这个当时欧洲和基督教世界最大城市兴建一座相配的市政厅,他任命了两名建筑师:意大利人Dominique de Cortone(绰号红胡子),和法国人皮埃尔·尚毕日(Pierre Chambiges)。红胡子沉浸于文艺复兴精神,拆除“柱房”,制定了在当时高大、宽敞、光明、完善的建设计划。建设工作直至路易十三统治时期的1628年才告完成。 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这座大厦未作任何改动,在法国革命期间,这里是几个著名事件的舞台:1789年7月14日,拒绝提供武器的商会会长雅克·德·弗莱塞勒(Jacques de Flesselles)被愤怒的人群杀害;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时,罗伯斯庇尔被击中下巴,并与他的追随者在市政厅被捕。最后,于1835年,塞纳省的省长兰包图伯爵倡议下,主楼又增加了两翼,用画廊连接正面,为扩大的市政府提供更多的空间。 在普法战争期间,这座建筑扮演了关键角色。1870年10月30日,革命者闯入并占领市政厅和国防政府,同时一再要求建立一个巴黎公社拥护者的政府。现政府得到通过连接市政厅与附近一个军营的地下隧道(建于1807年)闯入市政厅的士兵的援救。1871年1月18日,人群聚集在大楼外,抗议猜测中的向普鲁士人投降的计划,大楼中士兵开火,驱散人群,造成一些伤亡。巴黎公社选择市政厅为其总部,当政府军接近时,公社的极端分子放火焚烧市政厅,摧毁几乎所有现存的公共记录。 从法国革命时期。大火烧毁了建筑,只留下一堆石头外壳。.

新!!: 玛丽安娜和巴黎市政厅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玛丽安娜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Monarchie de Juillet;July Monarchy),又称奥尔良王朝,始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至1848年法国革命(法國二月革命)后被第二共和国取代。 1830年代初,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者在两院中均取得优势,1830年, 议会试图通过不信任投票罢免保守派内阁。而身为保守主义者的国王查理十世因而试图发动政变保护保守派政权。因此自由派发动七月革命,法国国王查理十世流亡英国。查理十世指定香波堡伯爵亨利(1820年—1883年)為繼承人,然而亨利并未继位。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大革命时期的改革派贵族,路易·平等之子)依靠资产阶级的支持登上王位,史称奥尔良王朝。.

新!!: 玛丽安娜和七月王朝 · 查看更多 »

人民

人民,泛指百姓。,指人的集合。通常住在同一國家或地區、享有一定權利的人的集合構成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民。其中「人」字表明這個集合的個體是人類,而「民」字表明屬於這個集合的個體具有國民的權利和承擔國民義務。.

新!!: 玛丽安娜和人民 · 查看更多 »

人民阵线 (法国)

人民阵线(Front populaire)是20世纪上半叶战间期法国出现的一个左翼政治联盟。 1935年7月14日,共产党、工人国际法国支部、激进和社会党和各大工会组织全国规模的反法西斯示威活动,并决定起草统一左翼各党派行动的共同纲领,人民阵线遂宣告诞生。为迎接1936年法国立法选举,人民阵线各成员决定联合起来,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统一进行竞选。同年9月,共产党与工人国际法国支部联合签署了《共同行动纲领》。在此基础上,参加人民阵线的98个组织于1936年1月6日通过了人民阵线纲领。该纲领反对法西斯主义,主张解散法西斯组织并解除他们的武装,还主张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保卫和平,制裁侵略。 1936年5月,人民阵线赢得法国立法选举。6月4日,法国组成了以工人国际法国支部领导人莱昂·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布鲁姆政府成立后,依据人民阵线纲领,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布鲁姆政府促使法国雇主协会与劳工总联盟达成了《马提翁协议》,并促使法国议会通过了相关内容的法案,从而在法律上承认了无产阶级可以有组织地同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提高了工会的地位。其次,布鲁姆政府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如:对军事工业实行国有化,成立国家谷物局控制谷物的国内销售和对外贸易,制定了一项预算为200亿法郎的三年市政工程计划,等等。再次,采取措施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通过了每周劳动40小时法、假期照发工资法等相关法律。最后,解散了“火十字团”等几个臭名昭著的法西斯组织。 由于人民阵线的三大政党的政治立场差异很大,且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分歧越来越严重,使人民阵线内部出现了矛盾和裂痕。1936年7月,共产党反对布鲁姆政府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人民阵线出现第一次公开分歧。1937年2月,布鲁姆政府借口财政困难,宣布暂停执行人民阵线纲领,共产党表示反对,人民阵线又一次出现裂痕。1938年4月,激进和社会党领袖爱德华·达拉第上台组阁,公开背叛人民阵线纲领,使人民阵线名存实亡,各党停止了联合行动。1938年10月底,激进和社会党公开宣布退出人民阵线,人民阵线最终瓦解。 Category:法國政黨 Category:政党联盟.

新!!: 玛丽安娜和人民阵线 (法国) · 查看更多 »

五月风暴

五月风暴(Mai 68)是1968年春天法国发生的学生运动。 from 情境國際主義 No 12 (September 1969).

新!!: 玛丽安娜和五月风暴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玛丽安娜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弗里吉亚无边便帽(Phrygian cap)又称自由之帽,本為古代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人所戴,是一種与头部紧密贴合的软帽,其帽尖向前弯曲,典型的颜色是红色。 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弗里吉亚帽是东方的象征。在18世纪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中,弗里吉亚帽成为自由和解放的标志而广为传播;例如在名画《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中,自由女神就佩戴着弗里吉亚帽。法兰西共和国的象征玛丽安娜也戴着弗里吉亚帽。弗里吉亚帽还出现在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哥伦比亚、巴拉圭、古巴等国的国徽上。卡通画中的《-zh-tw:藍色小精靈;zh-hans:蓝精灵-》(Schtroumpf)也戴着弗里吉亚帽。.

新!!: 玛丽安娜和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吕德

弗朗索瓦·吕德(François Rude,),法国雕塑家。 吕德出生于法国中东部的第戎,年轻时和父亲一起为人修造炉灶,1809年从第戎的艺术学校毕业到巴黎深造,1812年获去罗马的奖学金。波旁王朝复辟后,他去布鲁塞尔接受工作,在那里和拿破仑女儿的朋友索菲·弗伦艾结婚,又回到巴黎工作。 1833年,他由于其作品《和海龟玩耍的那不勒斯渔童》获得荣誉军团十字章,并得到为正在设计的凯旋门装饰的委任,其中的《马赛曲》(也叫“1792年志愿军出征”)成为吕德的不朽作品。 此外他重要的作品还有《拿破仑像》、《圣女贞德像》、《赫柏和裘比特的鹰》、《爱神的胜利》等。 吕德最重要的学生是卡尔波,他曾经根据自己的理解又创作了一个“那不勒斯渔童”。.

新!!: 玛丽安娜和弗朗索瓦·吕德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密特朗

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 法国政治家,曾任法國總統和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

新!!: 玛丽安娜和弗朗索瓦·密特朗 · 查看更多 »

德雷福斯事件

德雷福斯事件(Affaire Dreyfus),或称德雷福斯丑闻、德雷福斯冤案是19世纪末发生在法国的一起政治事件,事件起于阿弗列·屈里弗斯,一名法國犹太裔軍官被误判为叛国,法国社会因此爆发嚴重的衝突和爭議。此后经过重审以及政治环境的变化,事件终于1906年7月12日获得平反,德雷福斯也成为国家的英雄。.

新!!: 玛丽安娜和德雷福斯事件 · 查看更多 »

圣艾蒂安

圣艾蒂安(法语:Saint-Étienne)又写圣太田,位于法国中东部罗讷-阿尔卑斯大区,是卢瓦尔省的首府。.

新!!: 玛丽安娜和圣艾蒂安 · 查看更多 »

圖盧茲

圖盧茲(法语:Toulouse)位於法國西南部加龍河畔,大致处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的中点,为上加龍省、欧西坦尼亚大区首府,距巴黎590公里(366英里)。截至2013年1月1日,图卢兹大市拥有1,291,517居民,是法國第四大城市,仅次于巴黎(1210万),里昂 (210万),和马赛(170万)。 圖盧茲是欧洲航天产业的基地,空中巴士、伽利略定位系統、SPOT卫星的總部,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的图卢兹航天中心(CST),欧洲最大的航天中心都位于这里。欧洲最大卫星制造商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和EADS公司的子公司EADS Astrium Satellites也是图卢兹的重要存在。著名的图卢兹大学创办于122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有超过97,000的学生,与里尔并列法国第三大大学校园,仅次于巴黎大学和里昂大学。, Consulté le 11/09/2007 图卢兹是前朗格多克省的首府(省级区划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取消)。现在它是南-比利牛斯大区的首府,该区是法国本土最大的地区。它也是上加龙二级行政区的首府。.

新!!: 玛丽安娜和圖盧茲 · 查看更多 »

利昂内尔·若斯潘

利昂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法國政治家,法國社會黨的重要人物之一,曾任法國總理。.

新!!: 玛丽安娜和利昂内尔·若斯潘 · 查看更多 »

刀斧手

刀斧手(lictor,又譯侍從執法吏),來自拉丁文ligare,意指「束縛」,乃是羅馬文官之特殊階級的成員,帶有特殊的派定工作,隨侍羅馬共和以及帝國,握有統治大權的長官。刀斧手之傳統的起源,可回溯到當羅馬王政時期,可能是從他們的伊特魯里亞(Etruria)鄰居處所學得。.

新!!: 玛丽安娜和刀斧手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及政治中心。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 玛丽安娜和凡尔赛宫 · 查看更多 »

凯旋门

凯旋门本來是指古代罗马人创建,为庆祝战争胜利而建造出来的纪念性建筑物,是门的一种,通常为横跨在一条道路上之独立性建筑。近代世界各地皆有仿照古罗马凯旋门建造的建筑物。.

新!!: 玛丽安娜和凯旋门 · 查看更多 »

凱撒琳·丹尼芙

凱撒琳·丹尼芙(Catherine Deneuve,)法國女影星,從1960年代活躍至今。 出生於法國巴黎,13歲從影。有法國第一美人之稱。成名作電影是「秋水伊人」,代表作是闡釋家庭主婦不滿平常生活「青樓怨婦」(布紐爾執導)與1981年「最後地下鐵」(Le Dernier Metro),2006年擔任威尼斯影展評審團主席。 前夫为英國攝影師David Bailey,與她維持7年婚姻關係後離異,竟形容與凱結婚像是「開慣福特平常車種想改駕駛義大利超級跑車瑪莎拉蒂結果可想而知。」讓人聞之莞爾。.

新!!: 玛丽安娜和凱撒琳·丹尼芙 · 查看更多 »

六月起义

#重定向 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

新!!: 玛丽安娜和六月起义 · 查看更多 »

共和国广场

共和国广场可以指:.

新!!: 玛丽安娜和共和国广场 · 查看更多 »

国家化身

国家化身是一个国家的人格化形象,通过拟人化或物像化的方式来代表一个国家。日本漫畫黑塔利亚以及波蘭球也是大量使用擬人化的著作,而中國大陸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就用擬動物來比喻國家。 西方国家通常采用智慧和战争之神雅典娜作为国家化身,并采用罗马帝国的行省的名称来命名,西亞國家大多使用老鷹或禿鷹的國家化身,如埃及和南葉門,東南亞和南亞則是使用老虎或大象如印度和泰國,和經濟崛起的亞洲四小虎們,遠東國家則大多使用神龍作為其國家化身,尤其是大中華地區。台灣,香港,新加坡和南韓則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不過英文原版稱呼叫「亞洲四小虎」),整合亞洲的新亞運會旗象徵正是被老鷹和神龍雙方圍繞著,代表西亞和東亞的結合,非洲國家則大多以獅子斑馬等非洲野生動物當作他們的國家化身,或者更傳統帶有本地鮮明色彩的黑色人種。.

新!!: 玛丽安娜和国家化身 · 查看更多 »

国民公会

國民公會(Convention nationale)存在於1792年9月20日至1795年10月26日,是法蘭西大革命時期的單一國會。 1792年八月十日事件後,國民立法議會頒布發令暫停國王路易十六的職務,並由未逃跑代表召開臨時國民公會起草新憲法選出新的國民工會代表。 新憲法規定所有國民公會代表必須經由年滿25歲以上,居住一年以上並依靠起勞力生活的法蘭西人民,選舉產生。 因此,1792年 9月20日開幕的國民公會是第一個沒有階級區分的法國議會,由男性普選產生的代表組成。 國民公會由749名議員組成,其中吉倫特派為右翼,約160人,山嶽派(因議員坐在議會廳較高位置而得名)為左翼,約140人,而人數最多的為中間派,也稱或沼澤派(因議員坐在議會廳較低位置得名)。 1795年10月26日,國民公會解散,其立法權力由和五百人院 繼承,其行政權力由督政府繼承。.

新!!: 玛丽安娜和国民公会 · 查看更多 »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用途是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犁也可以將較深層的土翻到表面上。犁是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犁的材質可以是木頭或是鐵,自有信史以來,犁就是人類使用的工具之一,而且也是農業上的一大進步。 犁的功用是將較較深層的土壤翻到土地的表面,並且可以蓋住雜草及以前的作物並讓其自行分解。當犁劃過土壤時,產生了有肥沃土壤的長溝。現在犁過的土地會先讓其乾燥,用耖破碎土塊並平整後再種植植物。犁地及土壤的處理約會影響土壤上層的12至25公分。在許多土壤中,植物的細根會出現在犁過的上層土壤。 最早的犁是用人力來帶動,但後來發現用動物來帶動會更加有效率。最早的動物用犁是用公牛來帶動,後來有許多地區改用馬(多半是)及骡,也有用各種役用動物來帶動犁。工業化國家中,最早帶動犁的機械是用蒸氣驅動的或,而後來漸漸的被內燃機所取代。 現在一些地方因為土壤流失及沖蝕,犁田的比例漸漸下降,多半改用較淺的犁田方式及其他的水土保持耕作技術,不過仍有一些犁田的愛好者,像每年在愛爾蘭進行的即為一例。 自然農法提倡不犁田,只有在有需要用犁田方法處理時才會犁田,因此新生成的土壤生物可以更快速且更深入的成長及繁殖。因為不犁田,有益的菌類及微生物會將空氣帶進土壤中,再配合不同作物的,可以自然的減少雜草及害蟲並保留雨水,因此可以避免在耕作中密集的使用水、石油、肥料及除草劑。耕作過的土地會更隨時間更肥沃也更有生產力,而犁過的田因著每次耕作時土壤及營養的流失,生產力會漸漸的下降。樸門的支持者聲稱這是在化石燃料漸漸短少下唯一可行的耕種方式。但另一方面,需要定期犁田的農業方式其好處是允許大規模單一作物的種植,而且用機械化設備來取代人力。.

新!!: 玛丽安娜和犁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瓦尔德克-卢梭

埃尔·马里·勒内·厄尔内·瓦尔德克-卢梭(法语:Pierre Marie René Ernest Waldeck-Rousseau,), 法國政治家,任總理期間(1899年-1902年)處理德雷福斯事件,並促成法國工會的合法化(1884年)。.

新!!: 玛丽安娜和皮埃尔·瓦尔德克-卢梭 · 查看更多 »

玛丽

玛丽是一个在欧美常见的女性名字。它是新约圣经中“Μαριαμ”的拉丁格式“Maria”的一个变体。Maria这个名字可能来源于古埃及语“ mry”(意思是所爱的)或希伯来语“”(意思是苦涩)或“”(意思是反叛)。.

新!!: 玛丽安娜和玛丽 · 查看更多 »

理性

在哲學中,理性(Rationality)是指人類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相對於感性的概念,它通常指人類在審慎思考後,以推理方式,推導出合理的結論。這種思考方式稱為理性。 感性和理性,都屬於意識的範疇,且為意識的性質。 理性,基於意識,是具有參照性的意識。 參照系,可以是生命,比如本能;也可以是知識,比如坐標;也可以是意識,比如自我。.

新!!: 玛丽安娜和理性 · 查看更多 »

督政府

督政府(Directoire exécutif),是法国大革命中于1795年11月2日至1799年10月25日期间掌握法国最高政权的政府,前承国民公会,后启执政府。 1795年8月,热月党控制的国民公会颁布了新的共和三年宪法,规定新立法机构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元老院,由250人组成,下院称五百人院,由500人组成。宪法规定现政府代表必须在新立法机构中占据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根据五百人院的提名,元老院选举出5名督政官组成督政府,每年改选其中1人。督政府成员以3个月为期,每人轮流担任主席。 这一宪法遭到了广泛的反对。10月2日,反对派在法兰西剧院集会反对新宪法,并于10月3日发动暴动,是为“葡月暴动”。同日,国民公会任命保罗·巴拉斯为军事领导人,但实际上的军事行动是在拿破仑·波拿巴的指挥下进行的。在波拿巴炮兵的轰击下,葡月暴动在10月5日被镇压。 根据新宪法,国民公会在10月26日解散,新的立法机构于次日开会选举出督政府,首任五人是保罗·巴拉斯、艾蒂安-弗朗索瓦·勒图尔纳、路易·玛丽·德·拉·拉勒维里、让·弗朗索瓦·勒贝尔和拉扎雷·卡尔诺。.

新!!: 玛丽安娜和督政府 · 查看更多 »

碧姬·芭杜

碧姬·芭铎(Brigitte Bardot,;,)法国电影女明星,昵称“BB”,有时也被称为“性感小猫”。 芭杜出生于巴黎,少女时便以美貌闻名,被时尚杂志《ELLE》发掘担任模特。1952年,她身着比基尼出演首部电影《穿比基尼的姑娘》,一举奠定自己性感女神的地位,使得比基尼迅速流行。同年,她开始与罗杰·瓦迪姆同居。1956年,她出演瓦迪姆的电影《上帝創造女人》,大胆暴露的表演使得她在美国的知名度急剧上升,与玛丽莲·梦露並稱西方流行文化性感象徵,被视为性解放的代表人物之一。之后,她一度前往好莱坞发展,与寇克·道格拉斯等影星有过合作。 1973年,碧姬·芭铎宣布息影,此后成为积极的动物保护主义活动分子。.

新!!: 玛丽安娜和碧姬·芭杜 · 查看更多 »

社会党 (法国)

会党(Parti socialiste,缩写为PS)是法国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也是法国最大的中左翼政黨,社会党国际、欧洲社会党成员。该党自称社会主义政党,与右翼的共和党为法国当代的两大主要政党。前身为成立于1905年4月23日的工人国际法国支部。现任第一书记是哈勒姆·德兹尔。 1981年,總統候選人密特朗勝選,社会党首次取得政權。在密特朗領導下,該黨於1981至1986年與1988至1993年在法國國民議會取得多數席次。在1995年大选中,利昂内尔·若斯潘敗給戴高樂派領袖席哈克,但于1997年帶領社會黨贏得國會選舉成為總理,至2002年總統選舉落敗為止。2007年,該黨總統候選人塞格琳·賀雅爾敗給薩科齊。2012年,該黨總統候選人弗朗索瓦·奥朗德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擊敗薩科齊当选法國第24任总统,成为法国第五共和以来第二位左翼总统。.

新!!: 玛丽安娜和社会党 (法国)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玛丽安娜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玛丽安娜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玛丽安娜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索福瑞

#重定向 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新!!: 玛丽安娜和索福瑞 · 查看更多 »

红旗

紅旗(■)意即紅色的旗帜,通常是警告、戒严的信號或革命以及左翼政治的標誌。 红旗通常在政治上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象征,或在广义上代表左翼。其与左翼政治的联系是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在1848年革命中社会主义者们将红旗定为他们的标志,随着1871年巴黎公社中的使用,红旗逐渐成为了共产主义的象征。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例如苏联、中国和越南的国旗亦受到红旗的影响。红旗也成为了一些民主社会主义和社會民主主義的标志。 一些国家曾使用纯红色旗帜作为国旗,如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巴林(1820年以前)、摩洛哥(1600至1915年)、桑给巴尔(1896年8月27日到1963年12月10日)、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等。.

新!!: 玛丽安娜和红旗 · 查看更多 »

维希政权

#重定向 維希法國.

新!!: 玛丽安娜和维希政权 · 查看更多 »

罗慕路斯与雷穆斯

罗慕路斯(Romulus,约前771年出生,约前717年7月5日逝世)与瑞摩斯(Remus,约前771年出生,约前753年4月21日逝世)是罗马神话中罗马市的奠基人。在罗马神话中他们是一对双生子。他们的母亲是女祭司雷亚·西尔维亚,他们的父亲是战神玛尔斯。按照普魯塔克和蒂托·李维等的传统罗马历史记载罗穆卢斯是罗马王政时代的首位国王。 兄弟俩人后来因为就谁获得当地神的支持应该给新建的城市命名的问题而发生争执,甚至爆发战斗,结果罗穆卢斯将瑞摩斯杀死。此后罗穆卢斯还创立了罗马军团和羅馬元老院。通过抢劫附近的萨宾人的妇女他为新建的城市增加了人口,由此将罗马人与萨宾人融合为一个民族。罗穆卢斯成为古罗马最大的征服者,将大量地区及其居民纳入罗马的统治范围。 罗穆卢斯死后他被提升为象征罗马人的神奎利努斯。大多数人认为罗穆卢斯和瑞摩斯是传说人物,他们是从罗马这个名字引申出来得,而罗马原来可能是“河流”的意思。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罗穆卢斯的确是一个历史人物。这个理论的原因之一是1988年在罗马市帕拉蒂尼山北坡发现的“罗穆卢斯墙”(Murus Romuli)。.

新!!: 玛丽安娜和罗慕路斯与雷穆斯 · 查看更多 »

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

勒里·季斯卡·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又译作季斯卡;按「季斯卡·德斯坦」為姓,「瓦勒里」為名,,法語發音),法國政治家,前任法国总统。因為主持起草《欧盟宪法条约》,又被譽為欧盟宪法之父。.

新!!: 玛丽安娜和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莱蒂西娅·伽斯搭

#重定向 利蒂希娅·卡斯塔.

新!!: 玛丽安娜和莱蒂西娅·伽斯搭 · 查看更多 »

馬賽曲

《馬賽曲》(La Marseillaise)是法國國歌,又譯名《馬賽進行曲》。詞曲皆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在1792年4月25日創作,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向奧地利宣戰,他在該日晚間於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希家中創作該曲,並題名為《萊茵軍團戰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同年8月10日,來自馬賽的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此歌而得現名,亦因此風行全法。1795年7月14日,國民公會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馬賽曲在拿破崙帝國時期失去了國歌地位,之後路易十八的波旁復辟時期更是被禁止。1830年七月革命再次為人傳唱,並由著名音樂家-zh-hans:柏辽兹;zh-hant:白遼士-進行管弦樂編曲,此成為後來官方指定的管弦樂版本。之後於拿破仑三世時期此曲又失去了國歌的地位,至1879年才由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重新定為國歌。此后的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法國憲法,皆定明馬賽曲為國歌。1871年存在的巴黎公社的国歌《公社马赛曲》与原曲曲调相同,但使用了不同的歌词。 此外,馬賽曲另有俄語詞譜版本,名為《工人馬賽曲》,曾在1917年俄羅斯二月革命後由俄國臨時政府定為俄國國歌,但隨即在十月革命後被《國際歌》取代。 清帝国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王韬1871年在香港出版的《普法战纪》中第一次将馬賽曲翻译成中文,名为《麥須兒詩》。.

新!!: 玛丽安娜和馬賽曲 · 查看更多 »

高卢雄鸡

盧雄雞(法語:Le Coq gaulois),或高盧公雞,是法國的擬物化形象。 高盧雄雞來源於羅馬帝國時代,法蘭西被稱為高盧(Gallia),高盧人叫Gallus,而Gallus在拉丁語另一意思是雄雞,所以被稱為高盧雄雞。.

新!!: 玛丽安娜和高卢雄鸡 · 查看更多 »

象徵

象徵,是指以具體的事物或形象來間接表現抽象或其他事物的觀念。但 中國的「紅顏」一詞並非象徵,而是“借代”為美麗的女子。 希臘動詞Symballein,意即「彙集」(To put together),其名詞則是Symbolon。 在中國,象徵是一種修辭法。.

新!!: 玛丽安娜和象徵 · 查看更多 »

麦穗

#重定向 麦.

新!!: 玛丽安娜和麦穗 · 查看更多 »

邮票

邮票是郵政機關發行,供寄遞郵件貼用的郵資憑證。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发送者会将邮票贴在信件上,再由邮局盖章(通常是郵戳)销值,以用于在郵件被寄出前,證明寄郵人已支付全部或部分傳遞費用。為方便使用,郵票四周一般會打上齒孔,背面則加上一層背膠。世界上的第一枚郵票是英国的黑便士。郵票發行由國家管理,通常是國家主權的象徵,甚至是某些国家重要的财源,如列支敦士登。郵票是收藏品,集郵已經成為世界重要風潮之一。.

新!!: 玛丽安娜和邮票 · 查看更多 »

脱口秀

清談節目(,中文名字「--」是英文之音譯),亦稱為--、談話節目,是指一种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一般脱口秀都有一列嘉宾席,通常由有学问的或者对那档节目的特定问题有特殊经验的人组成。 从各大都市的地方电台到国家联合广播脱口秀例如《》,各种政治脱口秀在美国非常常见。 但脫口秀這個名詞,目前在台灣與中國通常是代表獨角喜劇、站立喜劇。.

新!!: 玛丽安娜和脱口秀 · 查看更多 »

自由

自由(和製漢語:,Freedom, Liberty)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包括各国宪法规定的言论信息自由和新闻自由,當然還有諸多的自由意志例如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但因學術上對於自由之概念多有不同,且自由與胡作非為僅一線之隔,因此在法律概念上則以憲法來保障人的自由權,並同時賦予其國民守護享有各該憲法保障之各種自由權利之義務。 自由在民主政治中又体现为一种精神,自由,就是对什么是正确不那么确定,但是會守護那有選擇之自由的精神。.

新!!: 玛丽安娜和自由 · 查看更多 »

自由女神

自由女神是取材於羅馬神話中的自主神形象,象徵自由。也有人認為她與傳統神話並無甚麼干係,她是近代被用于代表自由这个理念的一个艺术形象。 最著名的自由女神的艺术表现可见于法国赠送给美国竖立于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和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新!!: 玛丽安娜和自由女神 · 查看更多 »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又名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La 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纽约港自由島上的巨型新古典主义塑像。这座塑像由弗里德利·奥古斯特·巴特勒迪设计,由居斯塔夫·埃菲尔建造,于1886年10月28日落成,是法国共濟會送给美国分部的礼物,在自由女神的基座上刻有共濟會的標誌。塑像人物是一位身穿长袍的女性,代表罗马神话中的自主神,她右手高举火炬,左手的册子上用罗马数字写有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日期:“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脚下还有断裂的锁链。这座塑像是自由和美国的象征,对外来移民展现出欢迎信号。 法国法学教授和政治家曾于1865年表示,法国和美国人民应该共同制作美国独立的纪念品。他的这一想法可能是为了纪念南北战争以北军胜利、奴隶制寿终正寝结束。巴特勒迪正是因为受到拉沃拉叶的启发而开始设计这座塑像,但由于当时法国在政治形势上陷入困境,因此塑像的建造工作一直到1870年代初才展开。1875年,拉沃拉叶提出法国为塑像注资,美国则提供场地并制造底座。巴特勒迪在雕塑全部设计好以前就完成了其头部和高举火炬的手臂,这些部分还在国际博览会上展出用于宣传。 1876年,神像举起火炬的手臂在费城展出,再从1876到1882年在纽约麦迪逊广场展出。筹款的进展非常缓慢,其中又以美国为甚,到1885年时,底座的建设仍然受到缺乏资金的威胁。《》出版商约瑟夫·普立兹发起捐款,吸引了超过12万人捐助,不过大部分捐献金额都不到一美元,这一项目才得以完成。塑像在法国建成,再装船跋涉重洋运抵当时的贝德罗岛,装到已经完成的底座上。塑像完成之际,纽约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主持了落成仪式。 自由女神像起初由负责管理,1901年管理权移交战争部,1933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开始负责塑像的维护和管理工作。193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塑像都因翻新工程暂停向公众开放。1980年代初,塑像出现严重老化,必须加以重大修复,因此塑像于1984年至1986年关闭,将火炬和大部分内部结构替换。2001年的九一一袭击事件后,塑像出于安全和保安方面原因再度关闭,其底座于2004年重新开放,而塑像则要到2009年才开放,还对能够登上王冠的游客人数设了限制。包括底座和地基在内的整座塑像之后又关闭了一年,直到2012年10月28日再度开放,目的是安装辅助楼梯等安全保障,自由岛在这期间一直保持开放。不过就在塑像重新开放次日,自由岛因飓风桑迪的影响导致关闭,于2013年7月4日再次开放。出于安全方面考量,火炬周围的阳台自2016年起就不再面向公众开放。.

新!!: 玛丽安娜和自由女神像 · 查看更多 »

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領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法国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作品。此画最早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Salon de Paris)上展出,而后被巴黎羅浮宫收藏至今。 《自由領导人民》曾经出现在法国政府1980年推出的邮票上,也曾经被印入1983年版的100法郎钞票。.

新!!: 玛丽安娜和自由引导人民 · 查看更多 »

自由、平等、博愛

自由、平等、博愛(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又譯為「自由、平等、友愛」、「自由、平等、兄弟」、「自由、平等、團結」,是法國的國家格言。 此格言首先出現於法國大革命,並在1946年第四共和、1958年第五共和被寫進法國憲法中,現在已成為法國精神的代表。.

新!!: 玛丽安娜和自由、平等、博愛 · 查看更多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BBC新聞(BBC News)是英國廣播公司旗下負責播報新聞節目的一個部門 。在BBC第一台,除了早上的《BBC早餐》之外,還在下午1點和傍晚6點以及晚上10點播出約30分的新聞。BBC在英國各地的分支機構也會製作面向各地區播出的新聞節目。除了電視和廣播之外,BBC也通過網絡提供新聞。BBC新聞網在1997年11月上線,現在每月的訪問者數超過1500萬人,是英國最具人氣的新聞網站之一。許多BBC電視新聞節目也在網上公開。.

新!!: 玛丽安娜和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玛丽安娜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雅典娜

雅典娜(现代希腊语:Αθηνά;拉丁語:Athena;阿提卡方言:Ἀθηνᾶ或Ἀθηναία;伊俄尼亚方言:Ἀθήνη或Ἀθηναίη(多用于史詩);埃俄利亚方言:Ἀθήναα;多里斯方言:Ἀθαναία或Ἀσάνα)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和战争女神,奥林匹斯十二神之一。雅典娜是主司战争、手工艺、艺术、智慧以及公正的女神,同时也是农业、园艺、雕刻家、建筑家、城市和英雄的保护神。 在罗马神话中与雅典娜相对应是弥涅耳瓦(拉丁语:Minerva)。.

新!!: 玛丽安娜和雅典娜 · 查看更多 »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新!!: 玛丽安娜和耶稣会 · 查看更多 »

束棒

束棒(fasces),音译“法西斯”,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束棒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 在官方场合下高级官员的卫兵在他的前面持束棒来代表到来的官员的级别和权利。按官员的级别的不同,他们的束棒的数量也不等。允许持束棒的官员有最高裁判官、地方长官、最高执政官、总督、独裁官和皇帝。按罗马历史学家的描述上古羅馬國王就已经持束棒作为他们权力的代表了。 束棒的捆在一起的木棍代表团结,而斧头(古代用来砍头)则代表最高权力。斧头在地中海地区很早就有代表权力的意义了。在罗马胜利游行的过程中特别勇敢的士兵也可以持斧头(但不是束棒)。在罗马的传统中一个官员进入罗马城后束棒的斧头的头必须摘下来,只有独裁者才允许带斧头的头进入罗马城。 束棒代表权力和威信的意义一直延续到今天:.

新!!: 玛丽安娜和束棒 · 查看更多 »

民主

民主(dìmokratía),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即“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的国家制度,国家权力由公民直接或间接行使。民主有时被称为“多数的统治”,与極權統治、独裁统治或寡头政治相对立。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平常所说的民主作风、民主原则、言論自由等民主权利,都从民主之含义派生而来。广义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既在一个完整的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人们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起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政权控制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等。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指出,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 (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 (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

新!!: 玛丽安娜和民主 · 查看更多 »

民主女神

民主女神雕像,是六四天安门事件的标志性艺术品之一,高約10米,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八所院校的共二十多位学生,於中央美术学院工场內僅用四天趕製而成。雕塑內模為塑膠材質,外以石膏灌注;整個雕像分四部分于5月30日凌晨运抵北京天安门广场,次日拼装完毕,耸立在天安門城樓南300米處,與門洞上方的毛澤東肖像對望。 女神像拼裝完畢後,於5月30日中午舉行簡單的獻花與揭幕禮,並由中央音樂院同學表演助興。5月30日,北京市天安門管理委員會發表聲明,指在廣場內耸立女神像違反1981年11月的管理規定,並且是「對國家尊嚴與民族形象的污辱與踐踏」。《人民日報》在5月31日至6月2日連續三天發表文章抨擊。四天后,即6月4日凌晨五時左右,被前来清场驱赶请愿人员的解放军戒严部队推倒,過程被記者拍攝下來。.

新!!: 玛丽安娜和民主女神 · 查看更多 »

民族广场

#重定向 民族广场 (巴黎).

新!!: 玛丽安娜和民族广场 · 查看更多 »

法國七月革命

法國七月革命(Révolution de Juillet;July Revolution),是1830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序曲,因為波旁王室的專制統治令經歷過法國大革命的法國人民難以忍受,以致法人群起反抗當時法國國王查理十世的統治。这次革命的成功是維也納會議後首次革命運動得以在歐洲成功,鼓勵了1830年及1831年歐洲各地的革命運動,標誌了維也納會議後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保守力量未能抑制法國大革命後日益上揚的民族主義及自由主義浪潮。.

新!!: 玛丽安娜和法國七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國的歐元硬幣

法國的歐元硬幣有三種不同的主題,而所有硬幣都刻有代表歐盟的12星,鑄造年份和RF(République Française,法兰西共和国)字样。 關於歐元硬幣共同面,請參閱歐元硬幣。.

新!!: 玛丽安娜和法國的歐元硬幣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國的政权,是首个穩固建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制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滅亡。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它正是法国经历八十多年的政权更替及动乱后,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政权,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新!!: 玛丽安娜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玛丽安娜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玛丽安娜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国国旗

法国国旗是一面从左至右蓝、白、红色垂直排列的三色旗。法国人称之为:.

新!!: 玛丽安娜和法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法国法郎

法國法郎(符号:₣,简写为FF或F),曾是法国以及摩纳哥和安道尔的流通货币。现在,这些国家也都已经转用欧元。因為法語的讀法,書寫時法郎的符號習慣放置在數字之後(如22F96)。.

新!!: 玛丽安娜和法国法郎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玛丽安娜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Royaume de France)為西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987年至1792年,並在1814年至1815年及1815年至1848年間復辟。 987年,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貴族推舉為法蘭克人的國王,建立卡佩王朝,歷史學家視之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但是自雨果.卡佩至路易七世諸王仍然稱自己是法蘭克人的國王,腓力.奧古斯都是第一個使用法蘭西國王頭銜的君主。直至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792年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進入恐怖時代及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時代。1814年,法蘭西的王權復辟,直至1848年,由拿破崙三世建立的第二共和推翻王室統治,法蘭西的王政時代才宣告結束。整個王國共經歷了四個王朝,分別是卡佩王朝(Capétiens)、瓦盧瓦王朝(Valois)、波旁王朝(Bourbon)及奧爾良王朝(Orléans)。法蘭西王國是歐洲最早發展封建制度的國家。.

新!!: 玛丽安娜和法蘭西王國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兰西第二帝国又简称为第二帝国(法语: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建立的君主制政权(1852-1870年),后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而先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新!!: 玛丽安娜和法蘭西第二帝國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简称第二共和,是1848年11月4日到1852年12月2日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体。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二月革命成功後,七月王朝崩溃,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國,后被法蘭西第二帝國取代。 在法国历史上,第二共和是存在时间最短的政权和政体。它是最后一个经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权,期间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首次得到确认,奴隶制度也被正式完全废除。.

新!!: 玛丽安娜和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法院

法院是在現代國家中職掌審判、解決爭議、解釋法律、執行司法權的機關。負責審理人與人、人民與政府或政府各部門之間的爭議,並作出判決。隨各國採取法律制度的不同,法院也有不同的架構。法院还可以通过司法程序对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指定的法律和政府官员的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审查,称为违宪审查权或司法审查权。法院的概念,以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义,广义的法院,指一切审判机关,包括宪法法院、行政法院和特别法院等;狭义的法院,则特指普通法院。.

新!!: 玛丽安娜和法院 · 查看更多 »

派翠西亚·凯丝

派翠西亚·凯丝(Patricia Kaas,)是一位法国女歌手和女演员。 凯丝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法语歌手之一,在形式上,她的音乐并不属于法国经典香颂派,但是有些流行和爵士音乐的混合,可以和席琳·狄翁(Céline Dion)或娜娜·费比安(Lara Fabian)相比。 自从1988年她首张專輯Mademoiselle chante发布後,凯丝已经在全世界销售了1千500万张唱片。她的第三张專輯Je te dis vous,在德国和瑞士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她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她在舞台上卓越表现。 凯丝经常忙于国际旅行,在2002年凯丝出演首部电影,2005年在北京市的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演唱会。也曾於2009年代表法國參加2009年歐洲歌唱大賽。.

新!!: 玛丽安娜和派翠西亚·凯丝 · 查看更多 »

激进社会党

#重定向 激進黨.

新!!: 玛丽安娜和激进社会党 · 查看更多 »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通称为文艺复兴,简称为文复,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基本上以復興古羅馬為名,動機大致上是要改變中世紀社會逐漸嚴重的腐敗,卻不是將古羅馬原樣重現,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所以做出實際上是一種徹底不同的新型態文化變革,其中雖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和承接,卻在绘画方面透過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中古時代教育变革,乃至於人體結構、化學、天文技術的知識的追求等等,這些極重要的近代科學發展,除了打破神權時代,也打破了希臘羅馬的古文化。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巨大變革,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博学家做出的創新贡献。 一般认为,文复始于14世纪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但对此尚有质疑之声。就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特点而言,多种理论已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其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有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和公民的特点;当地的政治结构;当地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的赞助Strathern, Paul The Medici: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2003);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及书籍。Encyclopedia Britannica,Renaissance,2008,O.Ed.Har, Michael H.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Scarecrow Press Incorporate,1999,ISBN 978-0-8108-3724-9.Norwich, John Julius,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1997,Knopf,ISBN 978-0-679-45088-7.史学上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很多且颇为复杂,而“文艺复兴”作为词汇的作用,及其作为历史过渡期的意义,都引发了史学家的诸多争论。Brotton, J., The Renaissa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UP, 2006.

新!!: 玛丽安娜和文艺复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玛丽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