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烏利希·慈運理

指数 烏利希·慈運理

烏利希·慈運理(慈運理又譯作茨溫利、茲文里,Huldrych Zwingli,Ulrich Zwingli,),基督教新教神學家,瑞士宗教改革運動的領導者。 慈運理生於瑞士。當時是瑞士愛國主義剛興起的時候,瑞士傭兵制度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慈運理進入了維也納大學和巴塞爾大學接受教育,深受人文主義影響。當他在格拉魯斯與艾因西德倫擔任神父後,仍繼續他的學業,受到伊拉斯謨著作的影響。慈運理本身反對教會傳統、贖罪券和崇拜馬利亞等傳統信仰。 1518年慈運理成為蘇黎士大教堂的神父,在那裡開始宣扬宗教改革的思想。1522年因為反對在大齋期的禁食,開始受到公眾關注。在著作中,他指出在教會階級的腐敗,提倡教士結婚,並攻擊禮拜場所使用聖像。1525年,慈運理推出了新的禮儀。對於嬰兒洗禮,慈運理曾與重洗派一起試圖廢除,但後來因政治因素妥協,導致與堅持進一步改革的重洗派決裂。因為慈運理與重洗派的衝突導致重洗派被迫害,歷史學家曾爭論他是否使蘇黎世成為一個神權政治的城邦。 之後宗教改革擴及瑞士邦聯其他地區,但有些城邦仍傾向維持天主教,瑞士邦聯因此依宗教分裂為支持宗教改革的城邦聯盟,以及支持天主教的城邦聯盟。1529年,戰爭尚未爆發。該年,慈運理與馬丁·路德在德國馬爾堡會面協商,企圖整合雙方在宗教改革思想上的分歧。中,前14條半都達成共識,但最後討論聖餐禮時對聖餐意義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導致兩派整合失敗。馬丁·路德認為聖餐中基督的確實質降臨,是為同質說。而慈運理則認為聖餐只是一種紀念基督的象徵,即象徵說。 1531年,慈運理的聯盟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於是有五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士,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分戰死,年僅47歲。慈運理所留下的神學思想、禮儀還有教會制度,至今仍影響著許多新教教會,如重洗派。.

175 关系: Amish加爾文基督基督徒基督教厄科蘭帕迪烏斯历史偶像崇拜十一奉獻卡佩尔卢塞恩州古典學士瓦本大齋期大赦 (基督教)天堂天主教天主教會威尼斯宗教宗教改革安娜·赖因哈特巴塞尔巴登上帝主保聖人希伯来语希腊希腊语三聯畫亞當康斯坦茨康拉德·格列伯人文主义五旬節以色列人弥撒伯尔尼弗里堡州使徒信經使徒行传復活節德国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律法信仰信義宗修道會圣加仑...圣徒地獄利馬特河喬治·布老若克單身善功命運和好聖事哈布斯堡王朝儒略二世再洗礼派元旦克里斯托夫·弗罗绍尔副主教割禮四城信条社會正義神學神圣罗马帝国神職人員祭司禁食福音禮儀符腾堡管风琴米卢斯米兰公国索洛圖恩州約翰內斯·厄科蘭帕迪烏斯纽伦堡经院哲学绝罚维也纳大学维滕贝格罗马翁特瓦爾登州真理烏茨納赫烏里州瑞士瑞士行政區劃瑞士近卫队瓦莱州牧师韋森聖加侖州聖伯多祿大殿聖像畫聖禮聖經聖經神學聖靈聖餐禮道明會菲利普·梅兰希通馬太福音馬丁·路德馬利亞香肠事件马尔堡马尔堡 (德国)马丁·布策议会費利克斯·曼茨贖罪券黑森黑死病舊瑞士邦聯阿彭策爾阿爾高州阿爾比斯附近卡珀爾自由意志自然自然神学腓力一世艾因西德倫苏黎世苏黎世大教堂苏黎世州苏黎世圣经译本苦行查理五世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林道格拉魯斯格拉魯斯州梅明根棕枝主日楚格州欧洲比爾 (瑞士)沙夫豪森沙夫豪森州法国法警法蘭西王國濯足節朝聖最后的晚餐明斯特斯特拉斯堡新約聖經新教施維茨施維茨州施馬爾卡爾登聯盟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旧约圣经改革政府政治政教合一意大利愛國主義敬奉教士教宗教廷教会教皇国教父學拉丁语 扩展索引 (125 更多) »

Amish

#重定向 阿米什人.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Amish · 查看更多 »

加爾文

#重定向 讓·喀爾文.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加爾文 · 查看更多 »

基督

200px 基督来自于希腊语Χριστός或Christos,是亚伯拉罕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中東地區膚髮易乾裂,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滋潤膚髮,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于希伯来语中的彌賽亞,意思为「受膏者」。在基督教、聖經當中基督是拿撒勒的耶稣专有名稱,或者是稱號,即“耶穌基督”。 基督一词常被误认为是耶稣的姓,因为圣经中曾多次提到「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相信耶稣基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因为他们相信並清楚知道耶稣是他们的救世主,或在旧约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大部分犹太教徒反对这一观点,并仍然等待着弥赛亚的到来。而所有基督徒现在正在等待基督耶穌的再临,从而验证弥赛亚预言余下的内容。 基督教神學集中研究耶稣的身位、生活、教授、和工作。又被称为基督学。.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基督 · 查看更多 »

基督徒

基督徒(Christian)是對基督宗教信徒(教徒)的稱呼,泛指相信耶穌是基督和神的儿子及跟從其教導的人,現泛指基督宗教教會的成員,包括天主教信徒、正教會信徒、新教信徒、獨立教會信徒在內的基督教各宗派人士,部分信奉基督教但不加入任何基督教教派的信徒,亦可被稱或自稱為基督徒。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語境所稱的「基督徒」有時指新教信徒。此名稱出自《新約聖經》,當時其著作所用的通用希臘語將基督徒稱為「」(),意思是“基督的人”。 「基督徒」一詞多次出現在《新約聖經》的書信部分,例如在與:從安提阿的教會聚集起首,他們被稱為基督徒;及後,希律·亞基帕曾對保羅表示,「保羅少許的說話,便叫亞基帕作基督徒嗎!」。《彼得前書》裡,彼得把「基督徒」與「受苦」連在一起,也指出「基督徒受苦,不是羞恥,而是榮耀上帝的事」。在保羅傳教時代,基督徒較常以「聖徒」自稱。聖經提到耶穌給基督徒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基督徒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厄科蘭帕迪烏斯

#重定向 約翰內斯·厄科蘭帕迪烏斯.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厄科蘭帕迪烏斯 · 查看更多 »

历史

歷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記》、《汉书》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過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對象;一般説來,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闡釋,也称為历史。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历史 · 查看更多 »

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通常指对任何一种人物的崇拜,与一神论的独一真神(上帝)相对,因其都是人手所造的物体。在亚伯拉罕诸教中,被认为是一项主要的罪,有时导致激烈的破坏偶像运动。「破壞偶像主義」便是會破壞宗教圖像或反對宗教敬仰的教條、常規或態度,對宗教圖像持較激烈的反對行為。 然而各个宗派之间关于什么才算是偶像没有统一意见。在其它宗教裡使用祭祀圖像是被允许的,但是“偶像崇拜”一词常常被回避,或是自然地被否定。 一般的反對崇拜偶像,則稱「無偶像論」,與崇拜偶像相反。反对偶像崇拜是以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兰教等的一神教,不能接纳很多其他宗教如佛教、道教、印度教等眾多民间信仰的主要原因。 被认为是偶像崇拜或是有类似嫌疑的,包括制造各种神灵的形象,或是宗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如先知、圣人、神职人员,制造人或动物的形象,使用宗教或世俗符号。神学家将概念推而广之,包涵了将任意非神灵的事物神化,这也包括世俗生活中的事物,而不仅仅是某一具体图像。例如,天主教义中称:“偶像崇拜不单单是指异教的错误信仰。只要是人类将所造物抬高到上帝的位置,不论这是其它神灵、或是魔鬼(如拜撒旦教)、权势、享乐、种族、祖先、国家、金钱等,都被认为是偶像崇拜。”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passage 2113, p.460, Geoffrey Chapman, 1999 最早期的基督徒没有在崇拜中使用圣像……到了公元4、5世纪,教会开始使用圣像。他们的理由是,圣像比讲道或书籍更能帮助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认识基督教。”——《圣经、神学及教会著作百科全书》第4册503-504页,麦克林托克和斯特朗合编 圣经、神学、教会著作百科全书》说:“人只该向上帝祷告,并通过中保[居间人]耶稣基督这样做。因此,向圣人或天使祷告不但没用,而且亵渎上帝。不管受造物多么受人尊崇,总之崇拜受造物就等于拜偶像,是上帝的神圣律法所严厉禁止的。”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本來也反對偶像崇拜,但為了迎合信徒的需要才有佛像,而神道教實際上沒有偶像,卻是真正的多神教。而在一神教內部對於聖像也有分歧的,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還有基督教中新教幾乎完全排斥聖像的,即使新教的十字架上多沒有基督受釘像的,而天主教和東正教經過大爭辯後曾發生聖像破壞運動。 佛教的金刚经也反对偶像崇拜,“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强调佛性无颜色,无形象。无形无相。 在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的制度支配下,自遠古直至清末,中國宗教很早的就分別滿足天子唯一可進行祭天的精神崇拜;及滿足朝臣以下社會有偶像的需求(中國民間信仰),所以也造成了普遍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等一神論信仰,不願意認知中國民間信仰的根本原因之一。.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偶像崇拜 · 查看更多 »

十一奉獻

什一奉獻(或什一税、什一捐),常用於指猶太教和基督宗教的宗教奉獻,歐洲封建社會時代用來指教會向成年教徒徵收的宗教稅。 源於《聖經舊約》時代,其希伯來文原意是「十分之一」。在古代近東的國家,其中有迦南、腓尼基、阿拉伯等國都有什一奉獻的習俗以維持崇拜及國家支出。.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十一奉獻 · 查看更多 »

卡佩尔

卡佩尔可以指:.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卡佩尔 · 查看更多 »

卢塞恩州

--,又译--(Luzern;Lucerne;Lucerna;Lucerna)是瑞士的一個州域,位于瑞士的中央部。滨临卢塞恩湖。首府卢塞恩。2013年人口390349人。 Ständige und Nichtständige Wohnbevölkerung nach Region, Geschlecht, Nationalität und Alter 2014年8月18日访问是四森林州之一,四森林州包括琉森州、烏里州(Uri)、施維茨州(Schwyz)及以前的翁特瓦爾登州(Unterwalden,即今上瓦爾登半州(Obwalden)及下瓦爾登半州(Nidwalden))。.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卢塞恩州 · 查看更多 »

古典學

古典學 ,有時被稱為古代研究或者古典文明研究,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古典学在語言學、文學、哲學、歷史學、藝術、考古学的领域内研究古代地中海世界(公元前3000年青銅器時代 - 公元後300~600年近古時代)——尤其是古典時期的希腊和罗马(公元前600年 - 公元後600年)。而古典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是古希腊和古罗马作家的文学作品。.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古典學 · 查看更多 »

士瓦本

士瓦本(德文:Schwaben;英文:Swabia),又譯斯瓦本、史瓦本、施瓦本,或依英語名稱而譯為斯瓦比亞,是德国的一个文化、语言和地理區域,位於德国西南部历史地区,包括今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东南部和巴伐利亚州西南部。这一名称来自于中世纪的施瓦本公国,其历史最大区域曾覆盖整个阿勒曼尼亚,即还包括如今的德国巴登地区、法国东部阿尔萨斯地区,瑞士东部以及奥地利西部的福拉尔贝格。如今的施瓦本指的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施瓦本行政圈区域。根据2006年民族语调查,施瓦本地区人口共有约750万人,而以施瓦本语为母语人口则仅有约80万人口。 Category:德國歷史 Category:德國地區.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士瓦本 · 查看更多 »

大齋期

大齋期,亦稱大齋節、大齋節期,天主教會、东正教会稱四旬期(舊稱嚴齋期、封齋期),信義宗稱預苦期,是基督教教會年曆一個節期。英文寫作Lent,意即春天。拉丁教會稱Quadragesima,意即四十天(四旬)。整個節期從大齋首日(聖灰星期三/塗灰日)開始至復活節前日止,一共四十天(不計六個主日)。天主教徒以齋戒、施捨、克己及刻苦等方式補贖自己的罪惡,準備慶祝耶穌基督的由死刑復活的「逾越奧蹟」。此期間特別以守齋(Ieiunium,禁食)為做復活節的準備,故從前稱之為「嚴齋月」;但在中古前期,四旬期是為一般人成為基督徒及加入教會的預備期,後來才轉變成大家所熟悉的做補贖、悔改以預備迎接基督復活的功能。 四十日的時間起源於耶穌在洗者若翰受洗後,到荒野禁食並三退魔鬼以食物、權勢與對天主的信賴的試探。 大齋期的禮儀顏色是紫色,但棕枝主日是用紅色。 由於大齋期的日期與農曆新年一樣以陰曆為參考,因此這兩項節期的時間經常重疊。部分教派為免與農曆新年衝撞,會在必要時把某些儀式順延一個星期舉行,天主教會則允許華人地區的教會慶祝新年而免齋。.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大齋期 · 查看更多 »

大赦 (基督教)

大赦(indulgentia)是基督宗教的教理及神學思想之一,但現今僅天主教會採用。信徒在領受和好聖事後,雖然罪過已獲得赦免,但仍然會受制於罪過遺留下的思想或行為,被稱為「暫罰」,這時候必須透過教會頒布大赦,给信徒分施基督及历代圣人的功劳宝藏,使自身的暫罰得以在神前獲得免除。大赦分为「全大赦」(Indulgentiae Plenariae)及「限大赦」(Indulgentiae Partiales)两种,全大赦赦免人因罪应得的全部暂罚,而限大赦只赦免部分暂罚。根據天主教法典,只有教宗擁有颁赐大赦的权利,他人只能在得到教宗允许、或受法律委托才能颁赐,而具体事项则由宗座负责。 大赦并未直接见于《圣经》,是建基于「代赎」的观念。中世纪晚期,当时的羅馬教廷为筹措资金,授权神职人员前往欧洲各地售卖大赦证明书(由羊皮纸制成的“纪念证书”),此即後世所稱的贖罪券(又稱赦罪券、赦罪符),這使得大赦的行為商業化,沦为当时教会之敛财工具,本已矛盾重重的欧洲社会被激起动荡,更由此引發宗教改革,最终导致新教的产生;售賣贖罪券的行為在天主教會發起內部革新運動後才停止。梵二大公會議時又改革大赦的施行方式,解決大赦過於數字化的問題。.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大赦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天堂

#重定向 天國.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天堂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宗教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安娜·赖因哈特

安娜‧赖因哈特(),瑞士宗教改革領袖慈運理之妻。 安娜于1484年前后在苏黎世出生。她的父母奥斯瓦尔特与伊丽沙白·温曲尔恩(Oswald & Elsbethe Wynzürn)是旅店老板。她的第一次婚姻未得到当时公公的同意,婚后13年丈夫染病过世。前夫去世五年后,她同慈运理秘密结婚,两人的婚姻于1524年4月2日才在教堂得以确认。 她的丈夫与长子格罗尔德(Gerold)死于1531年的第二次卡佩尔战争。海因里希·布林格(Heinrich Bullinger)随后收留了她,直到她1538年过世。.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安娜·赖因哈特 · 查看更多 »

巴塞尔

巴塞爾(又稱為巴泽爾,Basel,Bâle,Basilea)是瑞士的第三大城市(僅次於蘇黎世和日內瓦),為巴塞爾城市州(Basel-Stadt,Bâle-Ville)的首府,坐落於瑞士西北的三國交角,西北鄰法國阿爾薩斯,東北與德國南北走向的黑森林山脈接壤;而萊茵河在此東注北湧穿城而去,將巴塞爾一分為二,版圖較大者位於西岸稱為大巴塞爾区,小巴塞爾区則位於東岸。 巴塞尔与邻近的自治市里恩(Riehen)和贝廷恩(Bettingen BS)以及与城市附近的古老渔村克莱恩许宁恩(Kleinhüningen)联合形成巴塞尔城市州。 巴塞尔市中心是围绕着市政大厅及14世纪建成的巴塞尔大学附近形成的。狭窄的街道及小路,因为被莱茵河隔断而建立的桥梁都是巴塞尔的特色之处。进入市中心部分则因为保护关系除了搭载游客的电车外,是没有任何机动交通工具的。 巴塞尔是化工和制药工业发达的地区,尤其以知名药业公司诺华(Novartis)和霍夫曼·罗氏集团(Hoffmann - La Roche)为首的瑞士最大的药品公司总部都设在巴塞尔。位于巴塞尔附近的穆滕茨(Muttenz)是全欧洲最大的铁路调路及分路车站。巴塞尔港口是瑞士仅有的由莱茵河畔向北海的出口。巴塞尔-米卢斯-弗赖堡欧洲机场是与邻近的法国一同管理的,它位于法国境内,由一条高速公路通往瑞士境内。边界关税于是成为了机场范围内的收费项目。 巴塞尔有时被冠以Romandie的德語名称,因为巴塞尔的官方语系是德语,其准确的官方称呼是巴塞尔-德语。.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巴塞尔 · 查看更多 »

巴登

巴登(Baden),是一个历史地名,位于德国西南部的施瓦本,为今天巴登-符腾堡州的一部分。巴登全境呈L形,西面隔莱茵河与法国、普法尔茨相望,南边与瑞士相隔一条莱茵河,北面与黑森接壤,东北与巴伐利亚共享一小段边界,东部与符腾堡、霍亨索伦为邻。巴登面积约15070平方千米,人口约231万,首府卡尔斯鲁厄。 巴登起源于12世纪的巴登边区伯国,统治者属于宰林根王朝(Zähringen),经过若干次分裂后于1771年重新统一。1803年,巴登升为选侯国,1806年升为大公国,为附庸拿破仑的莱茵同盟的一部分。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一战结束后,君主制被推翻,末代大公弗里德里希二世退位。之后经历了巴登民主共和国和南巴登州(1933年被纳粹取消)后与符腾堡和霍亨索伦两地区合并,1952年成立新的巴登-符腾堡州,首府在斯图加特。.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巴登 · 查看更多 »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上帝 · 查看更多 »

主保聖人

主保聖人,是守護聖者的意思,是部分基督教宗派對聖人或天使使用的特定稱呼之一,通常用於教會所期望保護的某人(例如新受洗的基督徒)、某團體或特項活動。 當教會宣布某一聖人是主保聖人,即意味著那位聖人在某一面的轉禱特別有效。主保聖人的選定與其根據地多與守護對象的某些真實或假想有關。當天主教會或東正教會的基督徒受洗時,受洗者會領受一個聖人的名字,稱為「聖名」或「教名」、「洗名」,一般認為該聖名之聖人會保佑領受了自己聖名的人。.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主保聖人 · 查看更多 »

希伯来语

希伯来语( -,读音:)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為具有古代猶太民族(以色列民族或希伯來民族)意識之現代人民的民族語言、也是犹太教的宗教语言。过去2500年,希伯来语主要用于《圣经》与相关宗教方面的研究,自从20世纪特别是以色列复国以来,“希伯来语”作为口语在犹太人中复活,渐渐取代阿拉伯语、拉迪諾語和意第绪语,以色列復国后将“希伯来语”定为官方语言之一,採用希伯来语字母書寫;另一种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希伯来語亦如同其它大部分的閃語族语言般,其拼寫法為橫寫由右到左。.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希伯来语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三聯畫

三聯畫(來自希臘語形容詞τρίπτυχοs,意味“三折的”)是畫作(常為板面油畫)的一種類型,是多聯畫的一種,分為三個部份。一般正中的那一幅最大,也有三幅作品大小相同的畫作。 三聯畫在基督教藝術早期就已經出現,是中世紀祭壇畫的常見形式。後來又被文藝復興畫家們採用。用這種形式創作出的作品也易於拆分運輸。同樣的手法被用於現代的攝影技術中。.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三聯畫 · 查看更多 »

亞當

亚当(希伯来语:אָדָם,希腊语:Ἀδὰμ,阿拉伯语:آدم),按照希伯来圣经的记载,是耶和华神创造的第一个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有灵的活人。神又用他的肋骨造了夏娃,成为他的伴。二人住在完美的伊甸园里,修理看守耶和华的园子,并且管理全地和各样的动物。神告诉亚当他可以吃园中各样的果子,只是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不可吃。后来亚当和夏娃违背神的命令,吃了果子,二人从此被逐出伊甸园。亚当活了九百三十岁死去。 《古兰经》中的记载也大体相同,只不过不是根据真主的肖像,以及不是取肋骨造人。《古兰经》中认为人生来是无罪的。伊斯兰教徒据信亚当乃在色法尔月(صفر,即伊斯兰历二月)期间被逐出伊甸园。.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亞當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茨

康斯坦茨()位于博登湖西端,德国的西南角,毗邻瑞士。她是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一座年轻的大学城。.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康斯坦茨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格列伯

康拉德·格列伯(Conrad Grebel,約1498年至1526年)是一個著名的瑞士商人和市議員兒子,是瑞士弟兄會運動的創辦人之一。.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康拉德·格列伯 · 查看更多 »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推理来指导。 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个人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都是人文主义内涵范畴。同时,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道主义关系密切。 除了一般无宗教的世俗人文主义外,也存在有宗教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宗教中,人文主义一般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有些人文主义还认为,人有需要参加仪式和规则,并组织一些团体来满足这种需要。相比唯物主义,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此,有無神論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人文主义 · 查看更多 »

五旬節

五旬节,即基督教的圣灵降临日(亦称圣神降临节),源自犹太人三大节期之一七七节。犹太教按犹太历守节期,纪念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第五十天〔由出埃及记19:1之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满了三个月(英文译得更贴近原文:In the third month, 指三月的第一天)的那一天,就来到西奈的旷野。及出埃及记19:11之记载:到第三天(指三月的第四天)要预备好了,因为第三天耶和华要在众百姓眼前降临在西奈山上。〕,上帝在西奈山颁给摩西《十诫》的日子;基督教的圣灵降临节的日期则定在复活节后第50天和耶稣升天节后10天。.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五旬節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人

-- 以色列人(Israelites)是指雅各的後代,根據《舊約聖經·創世記》記載,亞伯拉罕之嫡幼子以撒的次子原名雅各,後被神改名為以色列,雅各的後代子孫於是稱為以色列人。雅各有十二個兒子,他們的後代成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雅各第十一子約瑟曾被嫉妒他的十個哥哥賣到埃及為奴,後來卻成為那裡的宰相。之後,由於雅各及眾子所住之地迦南有大饑荒,約瑟將父親連眾兄弟全家遷往埃及居住,雅各全家族從此在埃及落地生根、繁衍後代。數百年之後,埃及人奴役並苦待以色列人,耶和華於是呼召摩西將以色列人帶出埃及,並應許將他們祖先所居的迦南重新賜給他們居住。摩西的繼任者約書亞征服迦南後,將迦南地分給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以色列人 · 查看更多 »

弥撒

彌撒(Missa),又稱感恩祭(Eucharistia, Synaxis),是天主教會拉丁禮的祭祀仪式。舊天主教會、聖公會及大部份的路德會高派教會的禮儀也跟彌撒大同小異。在東方教會中,是指與羅馬教廷完全共融的聖餐禮。「彌撒」的拉丁文原文「missa」(解散之意),是由彌撒中的最後一句話:「Ite, missa est」(拉丁文),即「儀式結束,你們離開吧」而來。.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弥撒 · 查看更多 »

伯尔尼

伯恩(:Bärn、Bern、Berne、Berna、Berna)位於瑞士西半部領土中央偏北之處,為僅次於蘇黎世、日內瓦和巴塞爾的第四大城,是伯恩州首府,亦是該國實際上的首都。其舊城區今日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核定的世界遺產。.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伯尔尼 · 查看更多 »

弗里堡州

弗里堡州是瑞士的一個州。弗里堡州首府所在地是弗里堡。弗里堡州位於瑞士西部。全州共被分為7個區,分別是Broye、Glâne、Gruyère、Saane、See、Sense、Veveyse。Fribourg是弗里堡一詞的法文寫法。德文中該州的寫法是Freiburg。.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弗里堡州 · 查看更多 »

使徒信經

使徒信經(或宗徒信經;唐朝景教譯作師利海經),是基督宗教三大傳統《信經》之一。使徒信經被視為早期基督教會信仰的敘述,很可能寫於第一或二世紀的「辯士時期」,主要目的是要澄清信仰內容,特別是回應當時已被判为异端的諾斯底主義。《信經》共有12句,分成3部分寫作。第一部分相信全能的天父,用來對抗馬吉安派。第二部分相信耶穌基督是真人真天主,用來對抗嗣子論、幻影說、神格惟一論。第三部分相信聖神、唯一教會、赦罪及復活之恩,除了對抗神格惟一論外,也澄清諾斯底派靠知識得救的論點。 根據教會傳統,使徒們最後一次聚集在耶路撒冷,準備到世界各地傳福音,每人寫一條信仰原則,十二個使徒寫完後就握手分別,從此大家沒有機會再見面,一個一個為主殉道,一個一個被殺在遙遠的他鄉。雖然很多人以為使徒信經是由使徒寫成的,但後來證實使徒信經是在最後一位基督使徒聖約翰亡故後才逐漸編寫成現今的樣本,最早可追溯至250年以前辯士時期的信仰標準。之所以會被稱為使徒信經,是因其信仰中心是建立在基督使徒的教導上。 而使徒信經這個名詞則至八世紀才出現。現今,此《信經》通用的文本基本定型於6-7世紀。聖公會(英國公教會)、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東正教會、一些使用西方禮儀的東方正教會和基督新教的路德会(又名信义宗)在許多儀式裡會頌念此經。 此《信經》並不像後來的《尼西亞信經》以及其他《信經》那樣進一步探討耶穌基督的本性。故此,在《尼西亞信經》闡明耶穌與父神本質相同此教義前,兩個被視為異端的亞流派和神體一位派的許多教會人士也宣稱接受《使徒信經》。.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使徒信經 · 查看更多 »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מעשי השליחים ;Πράξεις των Αποστόλων;ACTUS APOSTOLORUM;天主教汉译书名为《宗徒大事錄》;唐朝景教譯名《傳化經》)是介绍耶稣基督复活、向门徒显现、升天後,他的使徒们(天主教作「宗徒」)传道、殉道的事迹,其中包括保罗的同工路加写的关于保罗的事迹。是新约圣经的第五卷書。又被通稱為《聖靈行傳》。.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使徒行传 · 查看更多 »

復活節

復活節(Pascha),又稱主復活日,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日之一,最初定在猶太人逾越節當日或之後的星期日,但教會在4世紀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決議不用猶太曆,於是改定為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該節日乃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33年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蹟,是基督信仰的高峰,因此被基督徒認為象徵重生與希望;不過現今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都不起源於基督教。.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復活節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鹿特丹姆斯(Desiderius Erasmus Roterodamus;),也译作伊拉斯姆斯、埃拉斯默斯、艾拉思姆斯、伊拉斯默斯,史学界通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Erasmus von Rotterdam),是文藝復興時期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為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正”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 伊拉斯谟对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路德钦佩并渴望结交伊拉斯谟。可是後來馬丁·路德與伊拉斯谟交惡,馬丁·路德發表了《》來反駁他,此後伊拉斯谟公開指責馬丁路德的文章為野蠻的書。 尽管伊拉斯谟终生都是一个天主教徒,但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他认为骄奢过度的罗马天主教会,甚至拒绝接受后者授予的枢机职位。 在《论死亡之准备》(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声明了自己的观点——永久生命的保证不在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 伊拉斯谟整理翻译了《圣经·新约全书》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他创作的作品有《愚人颂》,《基督教骑士手册》(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和《论儿童的教养》(On Civility in Children)等等。他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排名第五,次於排名第四的雷文虎克。.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 · 查看更多 »

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

#重定向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 · 查看更多 »

律法

律法可以指:.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律法 · 查看更多 »

信仰

信仰(英語:faith),從人的角度來說,是指對於人、事物、神、宗教以及各種意識形態的教條或教導、對於 那沒有經驗證據的觀點,抱有信心和信任。faith.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信仰 · 查看更多 »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信義宗 · 查看更多 »

修道會

#重定向 修道 (基督教).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修道會 · 查看更多 »

圣加仑

圣加仑(St.,瑞士德語:Sanggale,Saint-Gall,San Gallo)位于瑞士东北部,是圣加仑州的首府,人口约7万4千人,海拔约700米,思泰纳赫河穿越其中,最后汇入博登湖。 圣加仑市始建于7世纪,如今作为一个拥有16万人口的都会区核心,已经成为瑞士东部的文化经济中心。主要产业为服务业。 圣加仑市的主要旅游景点是圣加仑修道院,于198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著名的图书馆中,最早的藏书可追溯到9世纪。.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圣加仑 · 查看更多 »

圣徒

圣徒本意指聖人的門徒或者聖人思想的追隨者,如李東陽《金陵問》:“程夫子,真聖徒。”“圣徒”一詞在近代也成為其它宗教的借用譯詞,也通常指具有特别美德或者修行水平很高的教徒。聖徒和聖人本義上的區別是,聖徒是追隨某一流派或宗教而受到該教派推崇的人,而聖人則獨立于而不是追随某人或某一思想派別。 有的宗教专门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封聖徒,但也有的聖徒直接被大众尊奉为聖徒。基督宗教(包括羅馬天主教會、聖公宗、東正教會)、印度教、伊斯兰教、古巴的桑特里亚教中都有聖徒。一些新纪元运动的人也将聖徒的概念结合入他们的信仰。.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圣徒 · 查看更多 »

地獄

地獄,被一些人認為是人死亡後靈魂會到的地方。在汉族传统宗教观念中,地獄是陰間地府的一部分。地獄的觀念广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观念中,如道教、佛教、印度教、現今的猶太教和基督宗教中的一些派别、伊斯兰教等。其實陰間和地獄的性質不盡相同,陰間也稱冥界,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間,而地獄特指囚禁和懲罰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說是陰間的監獄和刑場。 地狱的观念同时出现在古代东方的印度和西方的西亚,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其最初来源可能是位于两者之间的伊朗高原。早在公元前1800年古波斯的拜火教就有这样的描述:末日审判是有一个大火坑,好人在那里被牛奶和蜂蜜浇灌,而坏人则被融化的金属溶液浇灌。有人認為這是东西方所有地狱观念的共同起源,研究古波斯宗教的学者也持此观点。一種觀點認為佛教傳入前中國沒有地獄觀念。以著有《東漢生死觀》的余英時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中國道教原本已有地獄觀念,佛教傳入後又影響後來道教的地獄概念。 不同的信仰對地獄的理解會有所不同,但一般與人死後的靈魂會到地獄受審、等待輪迴、轉世或受刑罰等事有關。地獄與痛苦的負面情緒有不可分割的聯想,佛教認為地獄道是沒有喜悅意和喜樂的地方,在六道之中最苦的境界;地獄道的是囚犯即“罪鬼”,這與鬼道中的鬼是不同的。.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地獄 · 查看更多 »

利馬特河

利馬特河(Limmat)是瑞士境內的一條河流。 利馬特河從苏黎世湖北端引出,然後流經蘇黎世市中心,再向西北方流35公里,最後注入阿勒河(Aare),利馬特河口位於小鎮Brugg的北面,離羅伊斯河(Reuss)河口不遠處。 利馬特河(Limmat)的名字起源於舊有蘇黎世湖的兩條支流連特河(Linth)和馬克河(Maag),該兩條河道在十九世紀初進行過治理工程,合併為現在的利馬特河。 利馬特河主要的支流有西爾河(Sihl)及雷比舒河(Reppisch)。利馬特河流經的主要城鎮除了蘇黎世之外,還有Dietikon、Wettingen及Baden等市鎮。 利馬特河像其他瑞士境內的河流一樣被善用作水力發電,雖然只有35公里長,但已建了十多座水力發電站。.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利馬特河 · 查看更多 »

喬治·布老若克

#重定向 喬治·布勞羅克.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喬治·布老若克 · 查看更多 »

單身

单身(英語: Single or unmarried person),是指已经到或超过国家的法定结婚年龄後,未婚,或离婚,丧偶者。 單身的人並非一定沒有伴侶: 有穩定戀愛關係的固定伴侶、但從未結婚的人,在法律上被認為是單身,其中主觀意願認定不想結婚的,俗稱“不婚族”。.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單身 · 查看更多 »

善功

善功()是基督教神學的專有名詞,指的是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舉止,與之相對的是恩典或信仰等內在特質。.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善功 · 查看更多 »

命運

命運,又稱「宿命」,日韓稱「運命」,字面上意義是指生命的經歷。命指生命,運即經驗歷程。宿命論者相信命運不可以改寫,因為人不可窺探預知命運,命運存在任何的角落上,只是無法接觸。命運只是個人的主观意识觀念而已。 但民間信仰認為命運早由天(或神)或前世业力所感,註定、可以用術數及占卜等方術來預測命運。圍繞這些信仰,宗教、風水、術數、巫術的行業形成,以不同方式使人相信命運可以改變。.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命運 · 查看更多 »

和好聖事

告解圣事(Penance),又称忏悔圣事、修和圣事、和好圣事(教會現多以此詞稱呼),為東正教、天主教七件圣事之一。即信徒怀着悔改之心,向合法的司祭(铎)告自己(领洗後所犯)的罪,後者代表天主赦免其罪,使之与天主及教会重修旧好。.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和好聖事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儒略二世

教宗儒略二世(Iulius PP.,),原名朱利安诺·德拉罗韦雷(Giuliano della Rovere),於1503年11月28日—1513年2月21日岀任教宗。他是教宗思道四世的侄子,同樣出身德拉·羅維雷家族。1506年1月22日,儒略二世組建了至今已五百多年歷史的瑞士近衛隊。.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儒略二世 · 查看更多 »

再洗礼派

再洗禮派(Anabaptist,或稱重浸派、重洗派),是在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發生時,從瑞士蘇黎世的宗教改革家慈運理所領導的運動中分離而出的教派。其後在17世紀,聖潔運動亦帶起了重浸運動,帶動了再洗禮派的發展。再洗禮派本身是一個含混的詞,已被用來泛指許多彼此差異的激進派。.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再洗礼派 · 查看更多 »

元旦

元旦,也称為新年、公曆新年、陽曆新年、新曆新年或國曆新年,是指公历1月1日,也是世界多數国家的法定假日,放假日數則依各地民情而有所不同。.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元旦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托夫·弗罗绍尔

克里斯托夫・弗罗绍尔(1490前後 – 1564年4月1日)是蘇黎世的第一位印刷商,以印刷弗羅紹爾聖經,即慈運理聖經譯本而出名。他的作坊成了Orell Füssli印刷公司的核心。 他在奥格斯堡從叔父漢斯·弗羅紹爾(Hans Froschauer)那裏學習了印刷手藝,並於1515年遷到蘇黎世。在爲一名叫漢斯·呂格的人工作期間,他製作了一臺印刷機。1517年呂格去世後,弗羅紹爾娶了他的遺孀,並接管了印刷生意,1519年他被授予蘇黎世公民身份。1522年大齋期間弗羅紹爾在自己作坊組織的香腸事件,導致了慈運理和宗教機構的公開衝突,從而引發蘇黎世宗教改革。在他妻子於1550年過世後,他又娶了多萝西娅·洛赫(Dorothea Locher)。 如今Froschaugasse()旁的蘇黎世弗羅紹區,就是因弗羅紹爾得名。歷史上的作坊在弗羅紹區的北部邊界上,位於Brunngass街18號,面對Zähringerplatz。 他印刷了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路德,特別是慈運理的著作。在1520年到1564年間,弗羅紹爾的四間印刷作坊共發行了大約700部書,印製份數幾近一百萬。印刷使用的紙張由利馬特河畔的紙廠生產,也由弗羅紹爾經營。弗羅紹爾在1564年死於鼠疫。他的侄子小克里斯托夫・弗罗绍尔(1532年–1585年)接管了印刷作坊。.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克里斯托夫·弗罗绍尔 · 查看更多 »

副主教

副主教是一個在施行主教制的教會內之行政職位,沒有治理權。.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副主教 · 查看更多 »

割禮

割禮(又名包皮切割),天主教名割损,是一種宗教儀式,通常是指對男孩施行的割禮,方法是把陰莖上的包皮割去。 早期的山洞壁畫和古埃及墳穴已有關於割禮的描述,中東的不少宗教也有施行割禮。猶太教則視割禮為上帝吩咐的命令、是必須遵行的宗教行為,男孩在出生後第八天要進行割禮,至今大部分的猶太人都遵從這規則。在其他地方,一般是建議在出生7天後,有的禁止超過10歲才施行,有的則允許到成年以前都可以。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沒有規定男孩要進行割禮,但是中東不少的伊斯蘭國家都有此習俗,乃因紀錄穆罕默德言行的《赫諦斯經典》中曾提及之故。男性割禮由於猶太教傳統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仍普遍存在。 至於替女性進行割禮,則以非洲居多。當地人對於割禮非常重視,他們往往都看成是人生比較重要和值得慶祝的事情。女性割禮由於其造成的危險,受到聯合國及國際人權組織的強烈反對;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目標5「實現兩性平等,並賦予所有婦女權力」有具體目標「消除各種有害的做法,例如童婚、未成年結婚、強迫結婚,以及女性生殖器切割」含消除女性割禮。.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割禮 · 查看更多 »

四城信条

《四城信条》(Confessio Tetrapolitana)又被称为《斯特拉斯堡信条》(Strasbourg Confession)或《士瓦本信条》(Swabian Confession) ,它是慈运理追随者的正式信条,也是归正宗教会的首个信仰告白。“Tetrapolitana”一词由希腊语的“Tetra”和“Politan”两个词构成,前者的意思是“四”,后者为“城市”,这四个城市分别是:斯特拉斯堡、康斯坦茨、梅明根,和林道。这个信条主要由马丁·布策(Martin Bucer)执笔,在沃尔夫冈· 卡皮托(Wolfgang Capito)的帮助下于1530年(奥格斯堡帝国议会期间)写就,目的是为统一慈运理派基督徒的神学思想。当时慈运理派因同信义宗在某些重要神学观点上( 例如圣餐的“圣礼性联合”与“纪念主”之争)存在差异,被信义宗排除在外。 这个信条分23章,在格式与神学上都与《奥格斯堡信条》相似,并保持着同样的节制精神。但第一章确实声明,除非是圣经中写明的教导,否则不应拿来教给信众。《奥格斯堡信条》里虽未包含这一条,可这一直就是路德神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不过这个信条从未真正深入人心,因为各个更清晰更有条理的加尔文主义信条普遍更受人喜爱,而其余的四座慈运理派城市都签署了信义宗信条,以成为防御性的施馬爾卡爾登聯盟的一部分。 但布策一直坚守自己编写的信条,甚至临终前还在背诵这个信条。.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四城信条 · 查看更多 »

社會正義

會正義(social justice)又稱:社會公義,指在一社會內分擔責任、安排社會地位、及分配資源上符合正義的原則。此概念包含了社會評價及社會道德的特性,如「社會生活最有價值的為何」及「社會合作怎麼樣才是公平的」。據此,正當的分配(just distribution)意指根據由政治或其他審議過程所立下的規範性價值順序來進行分配。此正義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只有在被認為是正義的社會系統下,社會合作、政治正當性、政權合法性及政治效忠才能有真正基礎。 關於社會正義的研究分成兩大部份:一為正義觀的規範性理論(探究普世的規範性社會正義準則),一為實證性社會正義研究(評量社會分配是否符合正義的社會秩序)。.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社會正義 · 查看更多 »

,在不同語言中有不同的含義,常和宗教、神秘學、儀式性的習俗有關。其中一種含義是超自然體系中的至高者(The Most High),不受自然規律限制,反之卻高於自然規律,主宰宇宙萬物和整體世界(Holist World),能對物質相位(Material Phase)施加直接或間接干涉。在所有的人類社會中都存在這種概念化的偶像(Conceptualized Idol),但因各地文化風俗和宗教、信仰、意識形態有異,人們對神的認知完全分歧,導致法西斯思想、無理排他、種族主義、鎖國政策、軍國主義等充滿攻擊性的社會取向(Social Orientation)。.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神 · 查看更多 »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神學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職人員

#重定向 圣职者.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神職人員 · 查看更多 »

祭司

祭司,依信仰或神職層級而有不同的稱呼,如祭師、司祭等,是指在宗教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坛上为共祭或主祭的神职人员。祭司在早期社会中已经出现(如巫覡宗敎)。根据不同的信仰,祭司被认为具有程度不同的神圣性。在羅馬天主教中祭司(司铎)除了要主持彌撒及婚禮外,為垂危者禱告、告解甚至驅魔也是祭司的職務,或协助主教管理教务。祭司(司铎)通常也是一个教堂的负责人。.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祭司 · 查看更多 »

禁食

禁食(fasting)是指个人有意識地停止進食某些或所有食物,甚至飲料。禁食亦包括禁止食用某些特定食物(例如肉類、用不同方式处理的食物)。.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禁食 · 查看更多 »

福音

福音即εὐαγγέλιον,为“好消息”之意。中译为福音。.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福音 · 查看更多 »

禮儀

儀、禮節、禮貌是根據在社會、社會價值或者小組之間的當代常規準則影響社會行為的期望的代稱。禮儀通常是不會有人刻意去規定和記載的,但是禮節的方面常被記錄了。禮節包括社會相互作用的大多數社會層次方面,是沒有有效期限的。禮節規則也許反映了社會的倫理規則,或者它也許反映了這個社會現在的狀態。 像文化它是逐年增長的一個詞彙,特別是多種種族衝突下文化上的差異造成不同社會的產生。.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禮儀 · 查看更多 »

符腾堡

腾堡(Württemberg),是一个历史地名,位于德国西南部的施瓦本,今天巴登-符腾堡州的一部分。东边与巴伐利亚接壤,南边与奥地利,瑞士共享博登湖,西部与巴登、霍亨索伦,北边又与普法尔茨,黑森为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符腾堡首都在斯图加特,其他时间,君主们则选择路德维希堡或乌拉赫为首都。符腾堡得名于斯图加特一座叫Wirtemberg的山。 1143年,符腾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块伯爵领地。1419年分为乌拉赫和斯图加特两支。1495年成为公国。1496年乌拉赫支灭绝。1806年,符腾堡被升为王国,公爵弗里德里希三世成为符腾堡的第一任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 1871年,符腾堡作为自治王国加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几次成功的战争和外交手段缔造的德意志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君主制垮台,国王威廉二世被推翻。符腾堡作为符腾堡人民邦,成了魏玛共和国的一部分。1920年,斯图加特是德国国民政府的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图加特的市中心几乎被空袭完全摧毁。 1945年盟军占领了德国。他们将巴登和符腾堡合并,1952年成立新的民主的巴登-符腾堡州(德国第三大州),首府在斯图加特。.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符腾堡 · 查看更多 »

管风琴

管风琴(Pipe organ)是一种鍵盤樂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樂器,通過腳下的踏板送風,吹響音管,並配合雙手鍵盤彈奏。早期演奏管风琴通常需要两人搭档,一人演奏,一人鼓风(一般是来自教堂信徒中的小男孩)。后来管风琴的规模越来越大,有以蒸氣機、電力设备鼓风,因而又发展出了更复杂的键盘机械结构。现在常见的管风琴有机械式管风琴、机电式管风琴和电动压气式管风琴。管風琴於公元前三世紀由古希臘的非洲亞歷士山大城工程師Ktesibris所發明 。 一个中型教堂内安装的管风琴大约有1200根音管及23个音栓控制音色、两层手键盘和一个脚键盘,而制造它则需要好几年时间。后在装配时,还要根据演奏地点的室内声学特性来调节音响效果。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管风琴在美国亚特兰大大西洋城一个礼堂内。.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管风琴 · 查看更多 »

米卢斯

米卢斯(法语:Mulhouse,德语:Mülhausen)位于法国东部,是上莱茵省最大的城市,也是阿尔萨斯大区仅次于斯特拉斯堡的第二大城市。按照城市人口在法国排第二十五位,这是一个国际化城市,有136个国家的人在此工作、生活。米卢斯临近德国和瑞士,跟这两个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根据传说,米卢斯兴建于一座水磨周围,很长时间以“城市国家”地位存在,于1347年成为米卢斯共和国(Stadtrepublik Mülhausen),借助于联姻,它直到十五世纪末,一直独立于神圣罗马帝国之外。1746年开始发展工业,1798年“合并”到法国,米卢斯成为欧洲工业重镇,被称为“法国的曼彻斯特”。1904年北部郊区进行矿业开发。它的工业史熔铸了该市的特色,也使得米卢斯大学具有著名的科学实验室,该大学还是法国第一个建立徒工培训中心的大学。.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米卢斯 · 查看更多 »

米兰公国

米兰公国是1395年至1797年间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国家。公国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却是一个分权实体,公国先后由数个王朝统治,多数是意大利以外的势力。虽然公国的领土多个世纪以来不断变更,但公国领土主要是伦巴第大部,包括古意大利王国的中心米兰和帕维亚。直至16世纪帕尔马自行建立公国前,帕尔马亦是公国的一部分。.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米兰公国 · 查看更多 »

索洛圖恩州

索洛圖恩州(德語:Solothurn; 法語:Soleure; 意大利語:Soletta; 羅曼語:Soloturn)是瑞士的一個州,位於該國的西北部,州府是索洛圖恩市。.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索洛圖恩州 · 查看更多 »

約翰內斯·厄科蘭帕迪烏斯

約翰內斯·厄科蘭帕迪烏斯(Johannes Oecolampadius, ),文艺复兴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新教徒。他积极主张参与教会的管理事务。他与慈温利共同努力,从而说服了伯尔尼州采纳新教。.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約翰內斯·厄科蘭帕迪烏斯 · 查看更多 »

纽伦堡

纽伦堡(Nürnberg﹐Nuremberg)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弗兰肯行政区的中心城市,巴伐利亚州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府慕尼黑,是世界著名大企业集团西门子公司的诞生地。纽伦堡与它的两座姊妹城市菲尔特和埃尔朗根相邻极近,城区相连,常被称作“大纽伦堡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曾在此举行针对纳粹德国战犯的纽伦堡审判。.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纽伦堡 · 查看更多 »

经院哲学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字源為拉丁语的schola與scholasticus),又稱士林哲學,意指學院(academy)的學問。起初受到神秘、講究直觀的教父哲學影響,尤以奧古斯丁主義為最,後來又受到亞里斯多德哲學啟發。.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经院哲学 · 查看更多 »

绝罚

絕罰(Excommunicatio,字面上的意思是斷絕來往),俗称破門律或逐出教会,現在該詞主要被天主教所使用,是该教所有懲罰中最嚴厲的一種。據天主教教義,被絕罰之人將與教會隔離,沒有教會所予之救贖 。.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绝罚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大学

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位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始建于公元1365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德语大学,也是中欧最大的学校之一,维也纳大学亦是目前最大的德语大学,学校共设有180个学位。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也是最大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拥有近8600名员工,其中有6500名學者。.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维也纳大学 · 查看更多 »

维滕贝格

维滕贝格可能指:.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维滕贝格 · 查看更多 »

罪可以指:.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罪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翁特瓦爾登州

翁特瓦爾登州(Unterwalden)是瑞士中部的一個古老州名,今天已分成上瓦爾登州(Obwalden)和下瓦爾登州(Nidwalden)。1291年,翁特瓦爾登州與烏里州、施維茨州結為同盟,之後翁特瓦登州分裂為上、下瓦爾登州,但上瓦爾登州的州政府於十四世紀才建立。 Category:瑞士行政區劃.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翁特瓦爾登州 · 查看更多 »

真理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普世價值與絕對真理是兩個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儘管它們經常性地被人們所混淆。 使用真理概念的有科學、哲學、宗教等。智人终于脫離於宗教迷信外的真理概念,始自於西方文明中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古希臘時期。.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真理 · 查看更多 »

烏茨納赫

烏茨納赫是瑞士的城鎮,位於該國東北部,由聖加侖州負責管轄,面積7.5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15米,2011年人口5,911,其中七成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烏茨納赫 · 查看更多 »

烏里州

烏里州(Kanton Uri,Canton d'Uri,Canton Uri)是瑞士中部較小的一個行政州域。 Category:瑞士行政區劃.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烏里州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瑞士行政區劃

士的行政區劃以州(又譯邦。Kanton、Canton、Canton、Chantun)為單位,瑞士由26個州組成。 這些州在舊瑞士邦聯時期皆曾具有獨立的主權,各自擁有自己的領土、軍隊與貨幣,直到1848年聯邦架構建立為止。16世紀時,舊瑞士邦聯包含13個自治的邦,邦聯中的邦可分為兩種不同類型:分別是5個鄉村地區邦與8個都市邦。當時這些邦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但早在1499年瑞士擊敗了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之後,各邦就已經取得了實際上的獨立。早期有6個邦透過集會實行直接民主制;另外的都市邦則是組成市議會,但實際上為寡頭政治,權力由有錢人所掌控,這些城市州包括蘇黎世、伯恩與巴澤爾等。 現今的每一個州都擁有自己的憲法、議會、政府及法院。多數州議會為一院制,其席位數目從58到200之間不等。目前格拉魯斯州與內阿彭策爾州依然保留公開的州民大會(德語:Landsgemeinde)來執行直接民主制度。每個州政府大約有5到7位首長。瑞士憲法當中沒有明列的權力事項,皆屬各州所擁有。 瑞士各州規模不一,面積最小37平方公里,最大7105平方公里;而人口則從14,900到1,244,400不等。另外,自從汝拉州於1978年公投表決從伯恩州分離出來之後,至今尚未有新州誕生。.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瑞士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瑞士近卫队

宗座瑞士近衛隊(Pontificia Cohors Helvetica;Päpstliche Schweizergarde;Guardia Svizzera Pontificia;Pontifical Swiss Guard),於1506年由教宗儒略二世建立。瑞士近衛隊是。 瑞士近衛隊的制服包含藍色、紅色、橙色和黃色,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外觀。現代瑞士近衛隊的性質,就如同教宗的保鏢一樣。瑞士近衛隊配備的武器包含了傳統的斧槍以及多項現代武器。由於在1981年曾經發生,瑞士近衛隊的重點任務也增加了保護非儀式人員,而在其訓練過程,也可明顯看到對於和輕兵器的大幅增加。 瑞士近衛隊的招募條件,包含了他必須是未婚瑞士籍天主教男子,年齡介在19至30歲之間,且已經完成了瑞士軍事部隊的基礎訓練。 Official Vatican web page, Roman Curia, Swiss Guards, retrieved 7 August 2006 瑞士近衛隊是保護天主教會、聖座、羅馬教廷和教宗本人的雇傭兵組織,隊員原本為受雇於保護君主的傭兵,而漸漸轉變為專屬於梵蒂岡城國的近衛隊性質的雇傭兵組織,服務年限差不多介於2年和25年之間。.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瑞士近卫队 · 查看更多 »

瓦莱州

瓦莱州(法语:Valais,德语:Wallis,意大利语:Vallese)是瑞士西南部与意大利接壤的一个州,州府锡永,居民以使用法语为主,人口278,200(2003年)。.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瓦莱州 · 查看更多 »

牧师

牧師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中,專職負責帶領及照顧其他基督徒的神职人员。聖經原文的用字就是牧羊人之意。雖然天主教會也有類似的職位,但「牧師」一词在中文语境中特指新教的基層神職人員。.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牧师 · 查看更多 »

韋森

韋森是瑞士的城鎮,位於該國東北部,由聖加侖州負責管轄,面積5.39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23米,2011年人口1,559,一半人口信奉羅馬天主教,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89人。.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韋森 · 查看更多 »

聖加侖州

聖加侖州(德語:Sankt Gallen, 法語:Saint-Gall, 意大利語:San Gallo, 羅曼語:Son Gagl)是一個瑞士東北部的州。.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聖加侖州 · 查看更多 »

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Sancti Petri;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是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作為最傑出的文艺复兴建筑Banister Fletcher, the renowned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calls it "the greatest cre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greatest of all churches of Christendom" in.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聖伯多祿大殿 · 查看更多 »

聖像畫

聖像畫,簡稱聖像(Icon),是指以畫像的方式表達神靈、聖者或神跡,主要為東正教的傳統宗教藝術品。天主教雖然有時也使用類似聖像,但其藝術風格與敬拜方式和東正教很不相同。.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聖像畫 · 查看更多 »

聖禮

聖事(天主教汉译,Sacramentum)或聖禮(新教汉译)是基督教傳達神聖恩典的儀式。東正教與之對應的名稱是奧蹟(Holy Mysteries)。 羅馬天主教會、東正教、東方正統教會、東方亞述教會、信義宗、聖公宗及循道宗成員認為聖事不僅僅是象徵記號,而是天主使用這些被正確執行的聖事作為對忠實信徒傳播恩典的工具。西方基督教傳統定義聖事為傳遞內在精神恩典的外在標記。 500年前馬丁路德(1517年)的選擇的影響到現今仍在。到現在為此,新教仍然是只有2種聖禮:洗禮與聖餐。而所持的理據與路德的相同,也是出於兩種原則: (1)是由耶穌基督親自設立的 (2)是讓信徒藉著這看得見的禮儀去明白、了解上帝那看不見的恩典。 他以此去反對傳統又缺乏聖經根據的禮儀是絕對合理的。詳見馬丁路德聖禮觀。.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聖禮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聖經神學

聖經神學一詞有許多不同的用法,很難對其做出清楚的界定。可以指.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聖經神學 · 查看更多 »

聖靈

聖靈(Ἅγιον Πνεῦμα,天主教称为聖神,譯自希伯来文“Ruah”)是傳統基督教所信三位一體神中的一個位格,其他兩個位格分別是聖父與聖子。聖靈是神組的第三位成員。祂是一個沒有骨肉身體的靈體人物。祂常被稱為靈、聖靈、神的靈、主的靈或保惠師。在支持一位論的基督教派中,天父耶和華﹝天主教譯為雅威﹞才是「獨一的真神」,聖靈(聖神)是受差遣的。在《聖經》中,所指的無形、強大、神聖且有情感的靈(創世記1:2;使徒行傳2:18)。 關於聖靈(聖神)的中文譯名,景教進入中國時意譯為「涼風、淨風、淨風王」或音譯為「得囉嵇(敘利亞文:Ruħa deQudsha)」;基督新教最先譯為「聖風」或「神之神風」,現在普遍譯為「聖靈」;天主教起初是以拉丁文音譯為「斯彼利多三多(Spirito Santo)」,自從艾儒略神父之後,才開始普遍採用「聖神」稱呼。.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聖靈 · 查看更多 »

聖餐禮

聖餐是基督徒的重要禮儀。基督徒認為,聖餐的直接根據來自《新約聖經》。聖經中記載,耶穌基督在被釘十字架上死的晚上當時以色列是以天黑為一天的開始,到第二次天黑之間為一天,所以為同一天的晚餐。用現代以0:00為一天開始,24:00為結束的觀點來看,是前一天晚上。,與十二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 在基督教會建立之後,舉辦聖餐禮逐漸制度化。根據聖經的記載,哥林多教會在領聖餐時的態度不夠嚴謹,使徒保羅立即加以糾正() 。 天主教將聖餐稱為聖體聖事,為七件聖事之一,並相信無酵餅和葡萄酒在神父祝聖時化成基督的體血(神學術語中稱之為「」,Transsubstantiation)。基督新教徒一般不認同此觀點。.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聖餐禮 · 查看更多 »

道明會

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又譯為多明我会,多米尼克修会正式名稱為“宣道兄弟会”(Ordo Praedicatorum,簡稱O.P.)是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被称为“黑衣修士”,以区别于方济会的“灰衣修士”和聖衣會的“白衣修士”。道明会強調圣母玛利亚亲授之《玫瑰经》,并加以推广,現今已是天主教徒最普遍传诵之经文。.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道明會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梅兰希通

菲利普·梅兰希通(Philipp Melanchthon,或譯作墨蘭頓,)墨蘭頓受父母的熏陶,终生敬虔。在十歲時,父親去世。他自幼穎慧過人,受著名人文學者的舅公羅希林(Johannes Reuchlin)教導,酷愛拉丁文及古典文学,經精通希臘文,希伯來文。羅可林照當時的風尚,把他的原名Schwartzerd(黑土),改為希臘文的同義字“墨蘭頓”(Melanchthon)。他十二歲入大學;十七歲,獲碩士(M.A.)學位。在二十歲以前,他已經有六本著作,包括受普遍采用的希臘文文法。是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神学家、教科书作家和新拉丁语诗人,被譽為“德国的老師”(Praeceptor Germaniae),他是德国和欧洲宗教改革中除馬丁·路德外的另一个代表人物。.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菲利普·梅兰希通 · 查看更多 »

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稱之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全書共有28章,1168節。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 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被釘十字架、复活以复活的耶稣最後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因為《馬太福音》与《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內容相近,而与《約翰福音》有显著区别,所以这前三本福音書被歸納作「对观福音」(可以互相對照閱讀的福音書)。 在《四福音》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猶太基督教传统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犹太人。根据思高圣经,《马太福音》是以亚兰文写成,但原文现已失传。多数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马太福音》主題:國度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救主。.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馬太福音 · 查看更多 »

馬丁·路德

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的教導。1517年,路德在諸聖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路德分別於1520年和1521年,拒絕教宗利奧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此舉最後導致路德被教廷判處破門律,也被神聖羅馬帝國定罪。 路德指出,救恩是上帝的恩典,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這救贖並不是透過善功,而是單單藉信靠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獲得的。路德的神學教導《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來源, 這無疑是挑戰羅馬天主教教皇權威,他更指出天主教會強調的等級制度(即聖統制)明顯違反了《新約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教義。 接受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普遍被稱為路德宗信徒。 路德將拉丁語《聖經》翻譯成平民慣用的德意志方言,使之更淺白易明,此舉對教會和德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德語版《聖經》也促進了標準德語的發展,為當時翻譯學帶來多項貢獻, 更影響了後來英語《詹姆士王聖經》的刊行。 路德的詩歌著作亦影響了教會歌唱的發展。 另外,他與卡塔琳娜·馮·博拉的婚姻為當時社會樹立了榜樣,重申教會牧者同樣享有婚姻自由。 部分學者認為,路德在晚年的著作中嚴詞批評猶太人,明顯具反猶傾向,但亦有學者指出,路德所批判的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而不是血統。到現時為止,相關的議題仍然極具爭議。.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馬丁·路德 · 查看更多 »

馬利亞

麗亞、瑪利亞、瑪莉亞、馬利亞是一個在歐美常見的女性名字。它是新约圣经中“Μαριαμ”的拉丁转写。马利亚這名字的可能來源于古埃及語「Mery」(心愛的)或希伯来语“מרר”(苦涩)或“מרי”(反叛)。 由於瑪麗亞是耶稣的母親的名字,信奉基督宗教的國家喜歡给孩子取這個名字,在南非語、保加利亞語、加泰蘭語、英語、德語、希臘語、義大利語、馬其頓語、挪威語、波蘭語、葡萄牙語、俄語、羅馬尼亞語和西班牙語中都有此名字,另外現代日本因西方文化影響,也有女性取這個名。.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馬利亞 · 查看更多 »

香肠事件

香腸事件(1522年)是引發蘇黎世宗教改革的事件。瑞士蘇黎世大教堂的牧師慈運理公開宣講,支持在大齋期間食用香腸,從而引領了這個事件。慈運理在名爲《論食物的選擇與自由》(Von Erkiesen und Freiheit der Speisen)的講道中爲這一行動作出辯護,基於馬丁·路德的“唯獨聖經”教義,他主張“基督徒有是否禁食的自由,因爲聖經並未禁止在齋期吃肉。”.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香肠事件 · 查看更多 »

马尔堡

尔堡可以指:.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马尔堡 · 查看更多 »

马尔堡 (德国)

尔堡(Marburg)(1977年以前也叫马尔堡(兰),为了区分斯洛文尼亚德拉河畔的马尔堡,即马里博尔)是所在黑森州中部马尔堡 - 比登科普夫的县城。它坐落于兰河边,拥有约72000居民,是黑森州的第八大城市。市区沿兰河两侧向西延伸入格拉登巴赫山脉,向东出兰山,直到阿默内堡盆地的边缘。 马尔堡自13世纪起享有市的地位。今天,它的功能是充当在吉森行政区的一个区域中心。作为一个较大的中型城市(德国标准),马尔堡有与其他县级市相比,相当于其他六个大中城市在黑森州中一个特殊的地位。因此,市承担全县职责,以便它在许多方面类似于一个独立的城市。马尔堡以现存的最古老的由新教徒创办的菲利普大学,学术成就,城市建筑展现城市风貌。 马尔堡的名称来源于中世纪时图林根的领主与美因茨的大主教之间的领土纷争。马尔堡的特色景点有伊丽莎白教堂,大学教堂Alte Universität,领地城堡和位于城堡下面这个老城区,被称为马尔堡“上城”。.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马尔堡 (德国) · 查看更多 »

马丁·布策

丁·布塞爾(德语:,英语:,又译马丁·比塞、马丁·布策,),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教神学家和改革家。 馬丁·布塞爾出生于阿尔萨斯的塞勒斯塔,当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帝国自由城市。他曾是道明会修士,因受马丁·路德影响欲改革维桑堡教会而被天主教会处以绝罚,被迫逃往斯特拉斯堡。1549年他被輾轉英国,执教于剑桥大学讲授神学之前,参加过若干次宗教会议,試圖調解慈運理與路德之間的爭執,來促進德國與瑞士改革派教會的聯合,幾次在哈根諾、沃木斯和拉提斯本參加與羅馬天主教和解的會議,可惜未成功。他死后,女王玛丽一世命令破坏其墓地,焚毁了他的尸体,然而,伊丽莎白一世后来又重修了他的坟墓。.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马丁·布策 · 查看更多 »

议会

议会是立法机关的一種型態,由人民中選出一定數量的代表者組成以執行立法權;這些代表者稱為議員,可以透過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產生、也可能是委任的。議會常用來指稱民主國家的立法機關,由於其運作內容很大部分來自人民的意向,因此亦被稱為「民意機關」;而國家層級的議會,又稱為國家議會,簡稱「國會」。 現代民主国家的议会一般都以歷史最悠久的英国國會作为典範,英國是第一個君主立憲議會制國家,奉行兩院制。虽然议会普遍被視為民主國家體系的一環,但部分非民主国家也有形式上的议会。当今世界,议会承受着来自公众的前所未有的监察和压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國會內一般分為執政黨及反對黨,在正常情況下,前者是輔助支持中央政府施政,所以中央政府推出的政策等,通常作出對中央政府有利的發言辯論及投贊成票,期望順利通過所有議/法案,而後者則反之亦然,甚至作出任何形式對抗;所以不論前或後者在議會內的議員人數非常重要。 國會的首長稱為「議長」,之下有「副議長」,再之下還有各事務「委員會主席」,他/她們都是由議員互選或內部進升;只有「秘書長」是政府委任的官員,所以秘書長沒有發言、投票或裁決權,只有審批文件的權利。 國會大廈的建築規模,通常代表著議會的權威和尊嚴,象徵主權在民和議會至上。.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议会 · 查看更多 »

費利克斯·曼茨

#重定向 費利克斯·曼茲.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費利克斯·曼茨 · 查看更多 »

贖罪券

#重定向 大赦 (基督教).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贖罪券 · 查看更多 »

黑森

黑森州(Hessen)是德国的一个联邦州,首府為威斯巴登,州内第一大城市為法兰克福。.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黑森 · 查看更多 »

黑死病

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區,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約在14世纪40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2500萬人死亡,根據估計,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紀歐洲約有占人口總数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同樣的疾病多次侵襲歐洲,直到1700年代為止,期間造成的死亡情形與嚴重程度各不相同。較晚的幾次大流行包括1629年到1631年的意大利瘟疫、1665年到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679年的維也納大瘟疫、1720年到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以及1771年的莫斯科瘟疫。關於這些疾病的異同仍有爭議,但是其致命型態似乎於18世紀消失於歐洲。 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嚴重影響,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動搖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的地位,並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猶太人、穆斯林、外國人、乞丐以及痲瘋病患者。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談》(The Decameron)之中所描繪的一般。 14世紀發生於歐洲的事件,剛開始被當時的作家稱作「Great Mortality」,瘟疫爆發之後,又有了「黑死病」之名。一般認為這個名稱是取自其中一個顯著的症狀,稱作「acral necrosis」,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實際上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 歷史紀錄對於黑死病的特徵紀錄中,有一些關於淋巴腺腫的描述,與19世紀發生於亞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這使得科學家與歷史學家推測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種稱為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的細菌所造成。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身上,並藉由黑鼠(Rattus rattus)等動物來傳播。也有研究认为病源可能來自亞洲的小沙鼠(Gerbils)。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觀點。時,9座城市中有7座透過人類身上衣物的跳蚤與頭蝨傳播。 目前普遍認為黑死病的病原体可能已经灭绝。但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消息顯示,黑死病應尚未滅絕。.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黑死病 · 查看更多 »

舊瑞士邦聯

舊瑞士邦聯(德語:Alte Eidgenossenschaft),是當今瑞士的前身,主要由幾個獨立的小邦所組成之鬆散聯邦;自13世紀建立延續至1798年,改成由法國所扶植的赫爾維蒂共和國為止。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國家 Category:邦联制国家 Category:瑞士歷史.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舊瑞士邦聯 · 查看更多 »

阿彭策爾

阿彭策爾是瑞士的一個鎮,也是內阿彭策爾州的首府所在地。阿彭策爾市內古建筑眾多。堂區教堂、1563大廳、Salesis屋、Clanx城堡廢墟和州檔案館行政大樓被列為瑞士的國家古跡。在1071年,改城市被命名為Abbacella。在1223年,更名為Abbatiscella。.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阿彭策爾 · 查看更多 »

阿爾高州

阿爾高州(Aargau,Argovie,Argovia,Argovia)是瑞士境內北邊的一個行政州域,位于阿勒河下游,北为德国、西为巴塞尔乡村半州和索洛图恩州、南为卢塞恩州、东为苏黎世州和楚格州。 阿尔高在1254年之前由霍亨斯陶芬王朝统治,1254年至1415年间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415年被瑞士联邦夺取,伯尔尼保留西南部分。1798年伯尔尼部分成为海尔维第共和国的阿尔高州,而其余部分则成为巴登州。1803年,这两部分合并成立了阿尔高州。 Category:瑞士行政區劃.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阿爾高州 · 查看更多 »

阿爾比斯附近卡珀爾

#重定向 阿爾比斯附近卡佩爾.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阿爾比斯附近卡珀爾 · 查看更多 »

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Free will)是能在各種可能的方案中進行選擇和決定行動的能力。這是一個複雜的主題,無一個為各方所認可的定義。哲學界對「自由意志」的定義並不統一;而日常人們所講的「自由意志」又不同於司法界和心理學界所理解之「自由意志」。.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自由意志 · 查看更多 »

自然

自然(英文:Nature),是指不断运行演化的宇宙萬物,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 人类所能理解地自然现象有:生物界的基因模因、共识主动、意识行为、社会活动和生态系统等;宇宙间的天使粒子、次原子粒子、星系星云和黑洞白洞等。 人类不能理解地宗教信仰、灵魂观念和神明信念等现象,被称为超自然现象。 从对超自然现象的探索,到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是人类逐渐理解自己、适应生存环境和丰富社会活动的过程。例如,古时,火是神明,日月星辰是超自然现象;如今,卫星、电视、电脑和手机成为了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区块链成了全球共识共享的无字天书。.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自然 · 查看更多 »

自然神学

自然神学是仅用人所共有的资源,例如理性,感知,内省,历史,科学等,进行的宗教,神学研究,通常与“启示神学”相对。由于自然神学不诉诸任何宗教神圣文本,因此无论有神论者,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皆可参与。.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自然神学 · 查看更多 »

腓力一世

腓力一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腓力一世 · 查看更多 »

艾因西德倫

艾因西德倫是瑞士的城鎮,位於該國中北部,由施維茨州負責管轄,面積99.0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882米,是帕拉塞爾蘇斯的出生地,2010年人口14,385,其中七成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艾因西德倫 · 查看更多 »

苏黎世

苏黎世(Zürich ;瑞士德語:Züri )是瑞士联邦的最大城市(2012年城市人口約38万,市区人口近110万,包括郊区在内的苏黎世都会区人口达190万。),苏黎世州的首府。苏黎世是瑞士主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瑞士的政治中心和首都在伯尔尼)。苏黎世是瑞士银行业的代表城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瑞士聯合銀行、瑞士信贷银行和许多私人银行都将总部设在苏黎世。苏黎世国际机场是瑞士全国最大的机场。国际足球联合会总部也设在苏黎世。根据2006年和2007年的部分调查显示,苏黎世在这两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高居全球首位。 「苏黎世」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凯尔特语中的“Turus”,一项有力的证据就是在出土的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占领时期的墓志铭上发现了古代该城名称的罗马化形式——“Turicum”。.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苏黎世 · 查看更多 »

苏黎世大教堂

苏黎世大教堂(Grossmünster)是瑞士苏黎世的3座主要教堂之一(另外两座是苏黎世圣母大教堂和圣彼得教堂)。教堂位于利马特河河岸附近。今天的教堂始建于1100年前后,约1220年揭幕。根据传说最早的教堂为查理曼创建。苏黎世大教堂是一座修道院教堂,在中世纪与利马特河对面的苏黎世圣母大教堂形成竞争。查理曼的坐骑跪倒在苏黎世主保圣人Felix 和 Regula墓前。根据传说,它早于圣母大教堂,后者由查理曼的孙子所建。最近的考古证据证明此处是罗马人的墓地。 苏黎世大教堂在宗教改革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1520年,慈运理在苏黎世大教堂任职期间开始了瑞士德语区宗教改革,在1523年,他赢得了一系列由法官主持的辩论,最终导致当地政权批准教会与罗马教宗断绝关系。在1524年,偶像破坏者移走了管风琴和宗教雕像。其他变化还包括,放弃四旬斋,改变弥撒,否定独身,在斋戒日吃肉,将聖經選讀集改为新约全书7年循环,教会音乐方面的禁令,以及其他重大的改革,使这个教堂成为宗教改革史上最重要的地点之一和瑞士德语区宗教改革的诞生地 。该教堂设有宗教改革博物馆和苏黎世大学神学院。 苏黎世大教堂为罗曼式,其双塔被视为苏黎世公认的地标。.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苏黎世大教堂 · 查看更多 »

苏黎世州

苏黎世州是瑞士联邦的一个行政州,面积比较大,位于瑞士东北部,北起A4国立高速公路与沙夫豪森州之分界,南至Mettmenstetten镇,西起与阿尔高州之分界,东至与图尔高州之分界。并在北面与德国接壤。州人口超过百万人。 苏黎世州的中心城市是苏黎世,也是瑞士第一大城市,全国的经济中心,拥有全国唯一国际股市(Zürich SMI 苏黎世 瑞士市场指数)。.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苏黎世州 · 查看更多 »

苏黎世圣经译本

苏黎世圣经译本(,也被称为慈運理聖經译本,)是历史上的一个基于慈运理翻譯的聖經譯本。最近印行的版本都以強化語言精確性爲目的。.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苏黎世圣经译本 · 查看更多 »

苦行

苦行(तपस्,Tapas)是印度各宗教所修行的一种方法,印度教中人们通过苦行获得神灵的祝福,或得到解脱。通过各种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修行,来达到目的。如藏密噶舉派密勒日巴,在获得了法的真谛以后,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山洞,山崖上苦行。以远离八风、五毒的干扰。获得了大成就。.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苦行 · 查看更多 »

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可能为以下欧洲君主:.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查理五世 · 查看更多 »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查理五世(西班牙语:Carlos I,读音:卡洛斯;荷兰语:Karel V,读音:卡瑞尔;德语:Karl V,读音:卡尔;意大利语:Carlo V,读音:卡洛;法语:Charles Quint,读音:夏尔);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亚-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開啟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時代。.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林道

#重定向 林道 (城市).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林道 · 查看更多 »

格拉魯斯

格拉魯斯(德語:Glarus)是位於瑞士東部的一座城市。格拉魯斯是格拉魯斯州的首府所在地。第一次見於記載於1178年。人口大約有5700人。該市曾於1861年遭遇大火。1864年,歐洲第一個保護工人的法律於格拉魯斯通過,該法律規定工人每日工作不得超過12小時。.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格拉魯斯 · 查看更多 »

格拉魯斯州

格拉魯斯州(德語:Glarus;法語:Glaris;意大利語:Glarona;羅曼語:Glaruna)是瑞士東部德語區的一個州,首府設於格拉魯斯。.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格拉魯斯州 · 查看更多 »

梅明根

梅明根(Memminge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座直辖市,城市西面的伊尔勒河(Iller)构成巴伐利亚州与巴登-符腾堡州的州界,城市的北面、东面和西面则被外阿尔高县包围。.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梅明根 · 查看更多 »

棕枝主日

棕枝主日(Palm Sunday),公教称聖枝主日,亦称棕树主日或基督苦難主日(因主耶穌基督在本週被出賣、審判,最後被處十字架死刑),是主复活日前的主日,标志着圣週的开始,为羅馬公教、正教會、聖公宗、信義宗等各派庆祝的节日。 据《福音书》记载,主耶稣基督于此日骑驴入耶路撒冷,受到民众手持棕櫚树枝、欢呼和散那,如迎君王般的礼遇。因此,各派教会对此日的庆祝,往往以主耶稣基督的荣耀为主题,多以棕枝装饰教堂(在臺灣有時以蘇鐵樹枝代替)。.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棕枝主日 · 查看更多 »

楚格州

楚格州(德語、羅曼語:Zug, 法語:Zoug, 意大利語:Zugo)位於瑞士中部,是該國面積的第三小的州份,僅比巴塞爾城市州及內阿彭策爾州兩個州大。.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楚格州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比爾 (瑞士)

比爾(Biel;Bienne;官方名称:Biel/Bienne)是位於瑞士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屬伯恩州。比爾是一個雙語城市,也是瑞士最大的雙語城市,德語和法語都是比爾的官方語言。位於汝拉山腳下,比爾湖畔。.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比爾 (瑞士) · 查看更多 »

沙夫豪森

沙夫豪森是位於瑞士北部的沙夫豪森州東南部的一座城市。沙夫豪森是沙夫豪森州的首府所在地,在2005年3月31日,估計有人口33,527人。沙夫豪森市內有眾多精美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沙夫豪森有列車駛往紐豪森的旅游景點,歐洲最大的瀑布萊茵瀑布。 沙夫豪森也因其轻工业著名,有万国表的制造工厂。.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沙夫豪森 · 查看更多 »

沙夫豪森州

沙夫豪森州 (Kanton Schaffhausen;Canton de Schaffhouse;Canton Sciaffusa),位於瑞士最北部,在萊茵河的北岸。本州屬於瑞士德語區。首府為沙夫豪森市。 Category:瑞士行政區劃.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沙夫豪森州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警

法警,是指為維持法庭和司法系統有效運作而設立之警察。.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法警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Royaume de France)為西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987年至1792年,並在1814年至1815年及1815年至1848年間復辟。 987年,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貴族推舉為法蘭克人的國王,建立卡佩王朝,歷史學家視之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但是自雨果.卡佩至路易七世諸王仍然稱自己是法蘭克人的國王,腓力.奧古斯都是第一個使用法蘭西國王頭銜的君主。直至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792年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進入恐怖時代及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時代。1814年,法蘭西的王權復辟,直至1848年,由拿破崙三世建立的第二共和推翻王室統治,法蘭西的王政時代才宣告結束。整個王國共經歷了四個王朝,分別是卡佩王朝(Capétiens)、瓦盧瓦王朝(Valois)、波旁王朝(Bourbon)及奧爾良王朝(Orléans)。法蘭西王國是歐洲最早發展封建制度的國家。.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法蘭西王國 · 查看更多 »

濯足節

濯足節(Maundy Thursday,意思是「授命星期四」,Dies Cenae Domini、意思是「設立聖餐日」,Giovedì Santo、意思是「神聖星期四」)為復活節前的星期四,乃基督教(廣義)紀念耶穌基督最後的晚餐,設立了聖餐禮、濯足服事精神的重要日子。 在亞洲的菲律賓、印度部份邦與地區,歐洲的丹麥、挪威、西班牙部分地區,北美洲的哥斯達黎加、瓜地馬拉、尼加拉瓜,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巴拉圭、烏拉圭等國,濯足節都是法定假日。.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濯足節 · 查看更多 »

朝聖

朝聖是宗教或靈性生活尋覓靈性意義的過程,通常是到一處聖地或者是對某人信仰有重要意義的地方。各大宗教都有朝聖的活動。從世俗的角度而言,朝聖是一種族群的認同,而非基於信仰。流行文化也正把朝聖重新定義,例如去探訪某小說、電視劇、電影或ACG等作品取材、拍攝的地點也被稱為朝聖、聖地巡禮。旅遊業興起之前,朝聖是人們離開家鄉出外遊歷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朝聖 · 查看更多 »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通常指耶稣赴死前与十二使徒和門徒共进的晚餐。许多文艺作品以此为题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同名画作。 根据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1章第23至26節()所作的描述,在最後的晚餐的過程中,提到吃麵包和喝葡萄汁是紀念耶穌,形容這是“體制的聖體”(参见濯足節)。.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最后的晚餐 · 查看更多 »

明斯特

明斯特(Münster)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部的城市,是威斯特法伦地区的文化中心。亦是明斯特行政区首府。 明斯特在德国宗教改革期间是的发生地,此地也是1648年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结束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地。 1915年明斯特居民达到10万人。目前,该市居民为30万人,在德国大城市排名中为第20名。人口中有5.5万人为大学生,是一座“”。今天,该城以德国的闻名。.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明斯特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StraßburgAdrian Room - - McFarland, 2006, p. 359.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斯特拉斯堡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施維茨

施維茨(德語:Schwyz;法語:Schwyz;義大利語:Svitto)是位於瑞士中部的一座城市。施維茨州的首府所在地。2006年,該市有人口14171人,面積53.1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69人。 「瑞士」這個名稱即來自於施維茨。 “瑞士冠军”的诞生,独具匠心设计。 二战期间,施维茨十字(schwyzcross)瑞士军刀被美国大批量采购供应美国陆军消费合作社和美国海军、空军。由于战时美军遍布世界各地,从而推动了施维茨十字(schwyzcross)瑞士军刀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施维茨十字(schwyzcross)瑞士军刀的德语发音“Offiziermesser”非常绕口,粗犷的美国大兵们干脆将它称为“Swiss army knife”,即“瑞士军刀”。.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施維茨 · 查看更多 »

施維茨州

施維茨州(德語:Schwyz,法語:Schwytz,意大利語:Svitto,羅曼語:Sviz)是位於瑞士中部的一个州,首府是施維茨(Stadt Schwyz)。境內包含琉森湖(Vierwaldstättersee)、蘇黎世湖(Zürichsee)及楚格湖(Zugersee)的一部份,希爾河(Sihl)亦流經其中。境內地勢丘陵起伏,遍布森林與農地。.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施維茨州 · 查看更多 »

施馬爾卡爾登聯盟

施马尔卡尔登联盟(Schmalkaldischer Bund,Foedus Smalcaldicum或Liga Smalcaldica)是在16世纪中期由神圣罗马帝国中信仰路德宗的诸侯所组成的军事防御联盟。該联盟最初于宗教改革开始后建立,其目的是出于宗教动机,但此后其成员逐渐希望它能够取代神圣罗马帝国。这一联盟虽然并非同类首创,但与之前的联盟(如托尔高联盟)不同,施马尔卡尔登联盟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来保卫其政治和宗教利益。联盟的名称来自于图林根的城镇施马尔卡尔登。.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施馬爾卡爾登聯盟 · 查看更多 »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在文艺复兴時期,人文主义(Humanism)是對古典時代的研究,最初起源於義大利,隨後擴展到全歐洲。這是一套关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教学方法的集合体,由那些在今天被人们广为熟知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所传承发展,这些人包括学者、作家和公民领袖。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此后逐渐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14和15世纪的得到发展,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教育所带来挑战的回应。文艺复兴重视对实践和专业性和科学性知识的学习。 经院哲学致力于把人塑造为医生、律师或是职业神学家。通过学习逻辑、自然哲学、医学和神学文本而培养。 人文主义者反对功利主义和狭隘迂腐的教育方法。他们试图使用一种市民化的方法,引导包括女子在内的市民采用文雅和谦卑的方法表达和书写,以此参与到所在共同体的公民生活中,并且劝导他人过一种向善的生活,谨言慎行。这些需要通过学习人文学而获得, 这是今天被大家所熟知的人文主学科:包括语法学、修辞学、历史,诗歌和道德哲学。早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在某些方面延续了中世纪的语法学和修辞学的传统,不仅仅只是用一种新型且更新颖的方法来命名古老的三学科,(人文学科), 而是不断提升它在学校、大学和广泛的文学衍生物中的实际范围、内容和重要观点的应用。这种人文学科 包括逻辑学,不仅在传统语法和修辞学加入了历史、古希腊和道德哲学,而且使得诗歌经过一系列语法和修辞学的装饰即可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部分。 作为对文化,特别是古典道德学遗产的复归,人文主义即是一种普遍化和大众化的文化模式而非仅仅针对小部分精英团体。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威尼斯、热那亚、曼图亚、费拉拉和乌尔比诺出现了众多人文主义中心。 人的尊严是文艺复兴人文学者热衷的主题,例如,佩脫拉克、瓦拉、皮科·米兰多拉。对他们来说,人只有通过一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那就是通过古典的和文学的—即人文的-学科。.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 查看更多 »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旧约圣经 · 查看更多 »

改革

改革,是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调整,以除舊佈新。目的是要革除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較於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现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也會影響該國的國勢,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衝突。 改革必然要付出代價,且要承受內部和外部、客觀和主觀制約。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不断改革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據馬克思學說,历史上的改革,有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宋熙宁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改革 · 查看更多 »

政府

政府是一个政治体系,於某个區域訂立、執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机构。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行政机关;在内阁制国家,“政府”一词也用來指代表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核心,即“内阁”。 政府也是一种权力分配的格局。不仅是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甚至也包括了政府各部门单位之间以及公务员之间的权力分配。 政府是组成国家整体的一个幫派,政府隶属于国家。因此执政政府的倒台或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灭亡,而如果国家灭亡了,政府也就不可能存在。公民对于国家的合法性存在认同性高于对政府的认同性。 政府也是一种组织,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组织,政府权力的取得必须具有合法性,同时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权力只为权力来源负责,政府也不例外。如果政府的权力来源恰好是国民或公民,政府就对国民公民负责,为公共利益服务。 政府依照法律行使执法权,如果超出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就是“滥用职权”;如果没有完全行使执法权,就是“不作为”。两者都是政府的错误。.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政府 · 查看更多 »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政治 · 查看更多 »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是指政治領袖同時兼為宗教領袖,或者宗教領袖同時兼為政治領袖的政體。.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政教合一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愛國主義

爱国主义指以激發愛國情緒來進行 或的意識型態,和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及世界主義(globalism)對立。 它常和國族主義意識型態一起討論,19世紀後國族主義的歷史發展使18世紀啟蒙思想的古典爱国主义意義產生轉變,爱国主义也與以單一民族為基礎的民族主义相似。.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愛國主義 · 查看更多 »

敬奉

在基督教中,“敬奉”(veneration;veneratio;δουλια,dulia)或veneration of saints,是一个纪念圣人的特别活动,后者在该宗教传统中被确认为非凡者。该活动在东正教会、罗马天主教会,有时也在圣公宗成员中举行。敬奉经常在表面上显示为在圣人的圣像画、圣髑或雕像前恭敬地鞠躬或画十字聖號(sign of the cross)。上述各项物品也可能被亲吻。 本词在中文中的翻译除“敬奉”外,还有“敬礼”、“恭敬”等译法。.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敬奉 · 查看更多 »

教士

#重定向 圣职者.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教士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廷

在天主教會,教廷(Curia;或稱為「廷」)是個別教會/地方教會的管理人員與機構組成之團體,主要功能為輔助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管理與領導教會。其狹義上指各教區的「教區廷」,廣義上則包含羅馬教廷等實施聖統制的基督教宗派之核心領導機構。 與其他天主教會的機構相同,「教廷」的組織雛形來自於古羅馬。「Curia」(英語對應字為「court」,與法院同字)是古羅馬的一種地方統治單位,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也負責管理各地方的教會事務。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原有世俗政治的「Curia」消失,但教會的「Curia」仍延續下來,並演變為今日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的使用上,「教廷」一詞常等同於羅馬教廷,而天主教會本身也如此使用,如聖座在中華民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就被稱為「教廷駐華大使館」。.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教廷 · 查看更多 »

教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個別性的教會)。一般人常將教會與“教堂”(指的是教会建築)混為一談,因为教会的组成並不需要固定建築。 教會是由一群與耶穌基督有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並以耶穌基督為磐石和房角石,且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立真理的根基上,聚集連結而成的生命見證體。.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教会 · 查看更多 »

教皇国

教宗国(Civitas Ecclesiae;Stato Pontificio、Stato della Chiesa;又譯為教皇國、教皇領)是南欧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為教宗统治的世俗领地,建立於8世紀,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以罗马為中心。1861年,教宗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領導意大利統一進程的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至1870年,羅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王国,教宗国领土退缩至僅剩梵蒂冈城,等同名存實亡。教宗庇护十一世时期,時任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國務卿签订《拉特兰条约》,教宗国正式灭亡,由新成立的梵蒂岡城国取而代之。.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教皇国 · 查看更多 »

教父學

教父學(Patristics,Patrology),基督教研究之一,針對早期基督教會的文件及其作者的研究,特別是針對教父們的著作。這些教父的年代,約介於新約時代末期,或使徒年代(Apostolic Age,約西元一世紀)末期,一直到451年的迦克墩公會議,或八世紀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之間。.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教父學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烏利希·慈運理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