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炮舰外交

指数 炮舰外交

舰外交(Gunboat diplomacy),国际政治用语,指强权通过展示自身武力,迫使他国接受其要求的外交政策。.

27 关系: 力量投射墨西哥革命外交大臣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巨棒外交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万县惨案亨利·坦普爾,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伍德罗·威尔逊冷战第二次巴巴利战争第二次英缅战争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紫石英号事件De factoE-3空中預警機西奥多·罗斯福鸦片战争黑船來航胡果·格老秀斯英國皇家海軍英桑战争比尔·克林顿比雷埃夫斯戰斧巡弋飛彈托尼·布莱尔

力量投射

力量投射是一个用在政治学上的术语,指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本土的地方表现出武力和其他一些威胁。这种能力在国际关系是一个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军事上,与此类似的词是“戰力投射”,不可混为一谈。 Category:战略 Category:国际关系.

新!!: 炮舰外交和力量投射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革命

墨西哥革命(西班牙語:Revolución Mexicana)指的是1910年至1920年墨西哥各派系之间的长期流血斗争,以结束独裁统治、建立立宪共和国告终。革命后由革命制度黨長期執政,直至2000年。.

新!!: 炮舰外交和墨西哥革命 · 查看更多 »

外交大臣

#重定向 外務大臣.

新!!: 炮舰外交和外交大臣 · 查看更多 »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 ,)是第27任美国总统。他当过律师、美國首席大法官和戰爭部长。.

新!!: 炮舰外交和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 查看更多 »

巨棒外交

巨棒外交(Big Stick Diplomacy或Big Stick Policy)是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的外交政策,也稱作棍棒外交。.

新!!: 炮舰外交和巨棒外交 · 查看更多 »

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是指在签订条约的国家多方中,一方(或多方)以武力或政治施压等手段,胁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签署的条约,由于缔约双方的谈判地位不对等,导致最后缔结的条约不平等,因此条约通常都会对某一方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产生侵害。不平等条约通常是停战的条件和结果,为了结束战争而签订的条约即为和平条约。.

新!!: 炮舰外交和不平等条约 · 查看更多 »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Wiley-Blackwell.

新!!: 炮舰外交和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万县惨案

万县惨案,又称万县“九五惨案”, 发生于1926年的四川省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

新!!: 炮舰外交和万县惨案 · 查看更多 »

亨利·坦普爾,第三代巴麥尊子爵

#重定向 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

新!!: 炮舰外交和亨利·坦普爾,第三代巴麥尊子爵 · 查看更多 »

伍德罗·威尔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美国第28任总统。此前,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 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领袖,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由于前總統西奥多·罗斯福和時任總統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他最終以四成普選票及四十州的選舉人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成為1897年至1933年為間唯一一位民主黨總統。迄今为止,他是唯一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律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 在第一个任期中,威尔逊支持民主党控制的议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联邦农田贷款法案(Federal Farm Loan Act),还通过新的收入法在联邦一级开征收入税,以及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但他同时因为支持在联邦政府机构中实施种族隔离,导致大批黑人员工被解职,而遭到当时民权团体的批评。 1916年美国总统选举勉强胜出后,威尔逊第二个任期的中心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他在竞选时打出“他让我们远离战争”(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美国的中立政策却未能持久。德国经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发送给墨西哥、保证其若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重新获得被美国占领之北方数州的电报,以及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促使威尔逊多次对德国给予警告,并最终于1917年4月要求国会宣战。不过威尔逊主要是关注参战的外交和财政面,而把作战任务交给军事部门。在大后方,他于1917年发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实际有效的征兵,通过建立自由公债(Liberty Bonds)筹集数十亿战争资金,设立战争工业委员会(War Industries Board),促进工会运动,通过史密斯-莱佛法案(Smith-Lever Act)监督农业和食品生产,控制铁路运输,通过首个联邦级致幻药物取缔法案,并镇压反战运动。此外在他的任期内普遍实现妇女选举权。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威尔逊亲自主导对德交涉和协定停火。他发表十四点和平原则,从中阐述他所认为的能够避免世界再遭战火的新世界秩序。1919年赴巴黎筹建国际联盟以及拟定凡尔赛条约,并尤其关注自战败帝国中建立新国家的问题。后主要由于他对创建国联的贡献,于1920年被授予191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在与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围绕美国加入国联一事而进行激烈斗争时,因中风而昏倒。由于拒绝妥协,威尔逊最终未能使加入国联案在参院通过。尽管没有美国的加入,国联还是于1920年成立。威尔逊所秉持的国际主义,也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来为民主而战斗。这成为以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颇有争议的理念,持久地为理想主义者所效仿,却为现实主义者所排斥。.

新!!: 炮舰外交和伍德罗·威尔逊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炮舰外交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巴巴利战争

二次巴巴利战争(The Second Barbary War),又名阿尔及利亚战争(Algerian War),是指美国与北非巴巴利地区的第二次战争。.

新!!: 炮舰外交和第二次巴巴利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英缅战争

二次英緬戰爭(အင်္ဂလိပ် မြန်မာ ဒုတိယ စစ်,1852年4月5日-1852年12月20日)是19世纪英国与缅甸的三次交战中的第二次,其结果是缅甸逐渐丧失主权和独立性。.

新!!: 炮舰外交和第二次英缅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二次摩洛哥危机又称为阿加迪尔危机,在1911年发生,是一宗国际危机。该年的7月1日,德国派出黑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英国与德国之关系,早已因军备竞赛而变得甚为紧张。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由1890年代开始大量制造无畏舰,而英国则视之为企图挑战它海上霸权的举动。当英国发现德军舰只到达阿加迪尔后,误以为德国想把该港转为德军在大西洋的军港。结果,双方关系更为紧张,而英国则根据英法协约而倾向支持法国。 德国之举动,其实是为了向法国追讨赔偿。根据1906年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之决议,法国得到不少在摩国之利益。是以这次危机可被视为另一宗因殖民主义而起的纷争。 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在11月4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部分领土让与法国 (今乍得南部) ;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 (今刚果共和国北部) 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于1912年3月30日签订《非斯条约》,把摩洛哥变为它的保护国,正式把它转为殖民地。 英国在危机时支持法国,强化了英法协约以及三国协约的紧密关系。由于它们对德国的扩张更为敏感,所以三国协约渐渐从殖民地协定变为军事联盟。其后,英国更与法国协定,让英国海军防卫英吉利海峡,法国则保卫地中海。这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危机之一。.

新!!: 炮舰外交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 查看更多 »

紫石英号事件

“紫石英”号事件(Amethyst Incident)又称扬子江事件(Yangtze Incident),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英国皇家海军于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在长江下游镇江附近江面发生的军事冲突。 1949年4月20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正准备于次日在长江镇江段发起渡江作战时,駛入中国內河长江的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轻护卫舰(HMS Amethyst, 又译“紫水晶”号)驶入人民解放军前线预定渡江江段防区毛澤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注释1,载《毛泽东选集》四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61-1462頁。。人民解放军炮兵首先炮击“紫石英”号,英舰随即开炮还击。在炮战中,“紫石英”号重伤搁浅。4月20日下午至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炮兵又将先后赶来增援的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伴侣”号驱逐舰(HMS Consort)、“伦敦”号重巡洋舰(HMS London)、“黑天鹅”号轻护卫舰(HMS Black Swan)击退。此后,双方就事件责任及“紫石英”号的扣押问题展开接触和谈判,但一直未有结果。7月30日,“紫石英”号趁夜逃走,途中与人民解放军炮兵再度交火。7月31日,“紫石英”号逃出长江口,有关谈判随之终止。 在“紫石英”号事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伤亡252人,英国海军死45人、失踪1人、伤93人英国外交部(Foreign Office)档案.

新!!: 炮舰外交和紫石英号事件 · 查看更多 »

De facto

de facto(,),為拉丁語法學詞彙,意思指「事實上」或者「執行上」,而法律上並未宣告。 De facto與拉丁語的de jure相對。De jure意指「法律上」,即由法律、政府干預、技術性的手段(例如規格、標準、協議等)等明文規定的方法;而de facto的意義則著重於該方法是由通俗的經驗所構成,不由規範所構成,甚至方法本身亦與規範互相違反。 當發生於法律上的情況時,de jure表明法律上的明文規定,而de facto則表明實際運作上的方法和行為。 De facto一詞亦可用於無法律或標準可跟從、有一套習以為常、但又非萬能或廣為人知的實作情況或共識。.

新!!: 炮舰外交和De facto · 查看更多 »

E-3空中預警機

E-3哨兵式預警機(又譯為--)是波音公司生產的全天候空中預警機(AWACS),主力提供管制、控制、通訊、偵蒐等功能。美國、英國、沙烏地阿拉伯、法國、北約組織等國家或組織都有使用,1992年生產線關閉前一共生產了68架。.

新!!: 炮舰外交和E-3空中預警機 · 查看更多 »

西奥多·罗斯福

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姓名縮寫為TR,),又譯--,暱稱泰迪(Teddy),人稱老羅斯福,第26任美國總統、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紐約市羅斯福家族出身。 西奥多·罗斯福曾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參與美西戰爭,1900年當選副總統。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歷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政策,使他成为美国歷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美國進步時代的領導者之一。 西奥多·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礦物、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勞工與資本家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時也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1908年他放棄爭取連任。 卸任后,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有意再参选总统,但与共和党意见有分歧,于是脱党,代表进步黨参选总统,试图东山再起;由於共和黨分裂,造就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勝出,但西奥多·罗斯福取得88張選舉人票,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第三黨取得最多的一屆,他从此退出政坛。 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堂弟、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裡常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是總統山上四個總統雕像之中唯一的20世纪总统,與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並駕齊驅。学者们普遍认为,他是现代美国的塑造者。也有人批评他的干涉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即便如此,历史学者评论美国总统时,他总在最出色的五位之中。2006年6月26日,他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新!!: 炮舰外交和西奥多·罗斯福 · 查看更多 »

鸦片战争

#重定向 第一次鸦片战争.

新!!: 炮舰外交和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黑船來航

黑船来航(,又稱黑船事件)是指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國海軍准将馬休·佩里率艦隊駛入江戶湾浦賀海面的事件。佩里帶著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的國書向江戶幕府致意,最後雙方于次年(1854年)簽定《神奈川條約》(《日美和亲条约》)。此事件被視為日本歷史中幕末時期的濫觴。.

新!!: 炮舰外交和黑船來航 · 查看更多 »

胡果·格老秀斯

胡果·格老秀斯,又译为格勞秀斯、格勞秀士(Hugo Grotius,荷兰文写法为Hugo de Groot即“许霍·德赫罗特”,),出生於荷蘭,基督教護教學者,亦為國際法及海洋法鼻祖,其《海洋自由論》主張公海是可以自由航行,為當時新興的海權國家如荷蘭、英國提供了相關法律原则的基礎,以突破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海洋貿易的壟斷,並反對炮艦外交。 其名Hugo(胡果)在國際公法首次傳入中國時,被譯為虎哥。.

新!!: 炮舰外交和胡果·格老秀斯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炮舰外交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英桑战争

英桑战争是于1896年8月27日发生于英国和桑给巴尔苏丹国之间的战争。战事总共持续了38至45分钟,为史上有记载的最短战争。 1896年8月25日,亲英的桑给巴尔苏丹去世。接替王位的是哈立德·本·巴伽什,而非英方倾向的。根据1886年英桑协定,苏丹即位需获得英国领事准许,但哈立德并未获得许可。英国以此为战争借口向哈立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放下武器并离开王宫。哈立德召集王宫卫兵并封锁了王宫。 东非时间8月27日9时00分,最后通牒期限已过。英方于海港区域集结三艘巡洋舰、两艘巡逻舰、150名海军陆战隊員和海軍士兵,另有900名桑给巴尔士兵。皇家海军部队由海军少将指挥,亲英桑给巴尔部队则由桑给巴尔陆军准将指挥(马修斯亦为桑给巴尔首席部长)。近2,800名桑给巴尔人保卫王宫,多数为征召平民,但亦包括苏丹王宫卫兵及数百名仆从和奴隶。守军亦拥有数门火炮和机枪,置于王宫前方,指向英国舰船。9时02分炮击开始,王宫起火,守军火炮作废。英军在海上交锋中击沉桑给巴尔皇家游艇以及两艘小型舰船。亲英桑给巴尔军向王宫推进,受到机枪射击,但未受任何损失。王宫旗帜后遭击落,冲突于9时40分结束。 苏丹一方伤亡近500人,而英方仅有一名海軍士兵负伤。哈立德逃至德国领事馆寻求庇护,然后逃亡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大陆部分)。英国迅速立哈茂德为苏丹,建立亲英傀儡政权。桑给巴尔苏丹国就此丧失主权,英国对其影响逐渐加深。.

新!!: 炮舰外交和英桑战争 · 查看更多 »

比尔·克林顿

威廉·傑弗遜·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暱稱比尔(Bill),他的姓 Clinton 在--。他是美国律师、政治人物,民主党成员,曾長期擔任阿肯色州州长(1979年-1981年、1983年-1992年)和第42任美国总统(1993年-2001年)。 克林顿是美国历史上仅次于西奥多·罗斯福和约翰·甘迺迪的第三年轻(若已当选為準,則為第二年輕)的总统,也是首位出生于二战后婴儿潮中的总统。 克林顿被称为新民主党人,其領導和革新民主黨的执政理念也被稱为第三种道路和回歸中間路線。执政期间他着力加税和扩大联邦政府开支,导致政府多次停摆。1999年在克林顿执政下,美国经历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发展,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和国库盈余5590亿美元。克林顿在其第一個总统任期内由于推行讓美國醫療改革等政策的失败,共和党在事隔40年之后首次获得众议院的控制权。而在第二个任期内,克林顿因伪证罪和妨碍司法罪被众议院弹劾,但最终参议院否决了弹劾案。 克林顿以65%的民意支持率结束任期,创下了55年來二战后美国总统离任最高支持率纪录。此后,克林顿一直进行公开演讲和人道主义工作,成立了克林顿基金會,致力于艾滋病和全球变暖等国际问题的防治。2004年,克林顿出版了自传《我的生活》。 在美國在線于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克林頓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七位。.

新!!: 炮舰外交和比尔·克林顿 · 查看更多 »

比雷埃夫斯

比雷埃夫斯(希腊语:Πειραιάς)位于希腊雅典以南萨罗尼科斯湾畔,是阿提卡大区比雷埃夫斯州的首府。比雷埃夫斯自古就是雅典的港口,如今依然是主要的造船和工业中心,也是地中海沿岸重要的商业港口。 2016年8月10日中远集团正式宣布,接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

新!!: 炮舰外交和比雷埃夫斯 · 查看更多 »

戰斧巡弋飛彈

#重定向 战斧巡航导弹.

新!!: 炮舰外交和戰斧巡弋飛彈 · 查看更多 »

托尼·布莱尔

--(,),,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國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6月27日辭任黨魁、首相及下議院的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為中东问题特使,直至2015年。 貝理雅自1994年7月21日起出任工黨黨魁,接替突逝的前黨魁約翰·史密斯。在他領導下,工黨進行重新定位及調整路線,結果在1997年英國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而那次也是保守黨自1832年以來輸得至為慘烈的一次大選。布莱尔執政10年,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他在任內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成功改革,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而使得其相關政策備受爭議。.

新!!: 炮舰外交和托尼·布莱尔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